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城乡家庭教育范文

时间:2023-05-15 17:09:52

序论:在您撰写城乡家庭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城乡家庭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城乡居民;教育消费;比较

教育消费作为一种发展消费,是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现代家庭教育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所指的家庭教育消费是指为子女求学而支付的各种费用,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本支出,指应付的最起码的教育支出,即上学期间家庭支付的学校规定必须缴纳的各种费用;二是扩展教育支出,是指在上学期间内,子女在课外参加的文化补习班、艺术或兴趣培训班所缴纳的费用,还包括自愿性购买课外读物、各种教育软件、磁带等其他费用以及家教费用,三是选择性支出,包括择校生、借读生及其他各种情况学生交给学校的各种名目的但不属于学费的额外支出。

一 安徽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现状

1 城镇居民教育消费

近几年来,安徽城镇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保持全面增长,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消费结构也由原来的生存性和温饱性向发展性和服务性升级,其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城镇居民教育消费支出快速增长,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居民消费中增长最快的项目。

1992―2003年安徽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增长了2.91倍,而同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分别增长了2.75倍和2.33倍,人均消费支出的增幅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说明人均教育消费倾向是有所下降的,但居民教育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快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从而使得教育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指标从1992年的5.1%上升到2003年的5.9%,上升了0.8个百分点。

2 农村居民教育消费

我省农村居民的消费也呈现出符合国家总体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现状,教育消费份额上升,成为农村居民消费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民投资教育的信心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家庭已经或打算把收入的一大部分拿出来供子女读书。据安徽统计年鉴可知,2005年与1990年相比,农村居民用于文教方面的支出份额已由4.96%增长到11.69%,2005年人均教育消费额达到了256.8元。

虽然我省农村家庭教育消费份额在家庭消费总额中比列增大,但由于农村家庭整体收入水平有限,所以实际教育消费水平仍然不高。而且进行教育消费其实不只是单纯支出教育费用就可以了,事实上在进行教育消费的同时必然会带动一些家庭难以负担的间接消费,交通费、食宿费、穿着费、日常活动费等等一系列费用使农村居民家庭感到无奈,这往往导致了直接消费的抉择,一些农村子女因为支付不起昂贵的大学生活费而停止求学,教育消费被迫停止。

二、从不同角度比较安徽城乡居民教育消费

1 城乡居民教育消费水平的比较

(1)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的动态分析

从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使得安徽省城镇和农村人均收入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与此相应,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和教育消费支出也随之迅速上升。

根据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表,我们可以看出,安徽农村居民的教育消费呈逐年上涨的趋势,这也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进一步开放,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农村居民更注重子女的教育消费,另外,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农村居民教育消费观念的改变,也使得这一部分支出逐年增加。

教育消费倾向是指家庭教育支出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由于在农村,居民的文教服务费用主要来自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因此采用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来代替教育消费,虽然可能会夸大家庭人均教育消费支出,但仍然可以反映农村教育消费的变化趋势。据安徽统计年鉴,1990年农村居民文教费仅占可支配收入的4.74%,那么其中教育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就更少了,而到了1995年,该比列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6.10%,此后,教育消费倾向逐年上升,到2000年,文教费占可支配收入的8.00%,并且在此之后也是逐年上升的。从城乡对比来看,农村居民文教费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却大于城镇居民文教费占生活消费的比重,这主要是因为城乡收入差距太大,且在2000年以前,城乡教育消费结构差异不是很明显。但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就业形式的紧张,城镇居民家庭大大地增加了对子女教育消费的支出,这也说明城乡教育消费差距将有可能进一步扩大,缩小城乡教育消费差距还有很长的路。

(2)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的静态分析

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我国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随着利益分化程度的加深,社会上产生了新富层和贫困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由于农村居民主要以农业为主,可支配收入差距不是很大,而不同阶层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明显,这就使得城镇各阶层教育支出差异明显。我们将城镇居民划分为七类: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户、高收入户、更高户。其中城镇居民各收入的差距大于消费性支出差距,而消费性支出差距大于教育支出差距。这也说明,在城镇各收入阶层居民的消费观念中,子女都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的分配与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家庭教育投资意识也逐渐增强。

2 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结构的比较

我省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结构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城乡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基本支出两个方面:

(1)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非均衡

1986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管理体制,其中规定,乡村义务教育实行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的体制,即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在资金渠道上确立了利用财、税、费、产、社、基等来源多渠道筹措经费,而在事实上,我国农村的义务教育主要由乡级政府负责。筹资、借贷建校便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全国有80%以上的小学和64%以上的初中设置在农村,“筹资办学”在《义务教育法》颁布后使得农民承担可义务教育半数以上的“义务”。

安徽处于我国中部地区,无论是从教育质量还是从教育的基础设施状况来看,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也就使得我省城乡居民在90年代以前,用于义务教育的消费差距明显。

(2)城乡高等教育基本支出的比较

农村税费改革后,中央与省级政府逐年加大了教育财政支付力度,农村地区务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2001年启动的“两免一补”工作也使农村居民负担大大减少。2000年以来,我省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的差异原因之一就是高等教育消费。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公布的居民储蓄意愿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城市消费支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

就是教育,增长速度为年均20%左右,这在安徽城镇居民家庭中有着突出的表现,而且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居民高等教育消费越多,目前,我省农村平均每个村只有3―4名大学生,而且由于农村环境艰苦,大多数农村学生往往通过兼职或拿奖学金等方式取得学费和生活费,这大大减轻了农村家庭的教育消费支出。

3 城乡教育发达程度的比较

城乡教育发达程度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教育是否发达取决于师资水平的高低和教学设施的好坏。

目前农村家庭在于女教育消费方面存在两种趋势:一种是农村内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往往由于对农村学校教育质量表示不满而采取让子女转学,转到镇上或其它一些好学校,这样一来,孩子的住宿费、转学费等等就使得家庭开支加大。另一种是农村内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他们反映“现在教学质量差,孩子上学也不容易,学不好也没办法,让他们毕业后回家学个手艺也就行了”。

由此,教育环境的好坏,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消费的发展。对于农村来讲,重点要解决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育负担等方面的问题,这是缩小城乡教育消费差距的前提。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影响安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城乡收入差异、居民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教育水平的发达结构。如何有效措施缩小城乡差别,避免造成人才培养的失衡,社会发展的失序,进一步扩大城乡之间的差别,影响我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带来新的社会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提高农民教育消费。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陈旧但又艰难的话题,我们应该积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增强农业科技转化能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从而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含量,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在此基础上,切实提高农民的教育消费水平。一方面,家庭收入增加直接导致父母花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费用也会增多,另一方面,收入的提高还会强化父母对子女教育质量的偏好,愿意在子女的教育和培训上更多的投资,以提高子女的文化素质。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国家和政府的导向功能。许多农村家庭不愿投资教育不是因为不想,而是被“巨额”学费、生活费吓怕了。政府应当加大宣传,使缺乏教育投资观念的农民认识到这种手段的高回报率,认识到其长远收益,了解各种缓解贫困生费用困难的政策,减轻农民的心理负担,使之正确认识教育消费。

第三,加大政府对农村地区教育、交通等公共产品的投入。应当由财政资金承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建设,就绝不应将负担推给农民,建议在全国贫困地区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保证教师工资支付和减免义务教育学杂费。在国债资金使用上建议适当向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倾斜,改善农村生活基础条件。

第2篇

城乡结合部社会形态既不同于现代意义的城市也不同于完全意义的农村,比较城乡各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极易在这一区域凸现。我所在的泉州十五中就处在这样一个城乡结合部,我校目前拥有2300多学生,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平分秋色,随着学校每年招收的生源群体结构渐变,学校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生源的复杂性和优质生源的流失。本地很多优秀学生小学毕业后就想方设法到市区就读,使优质生源流失严重。城乡结合部外地生源已经超过50%,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而各地教育发展又参差不齐,学习习惯良莠不齐,一些不良习惯容易波及全班。本文将从家庭教育因素探讨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因素。

一、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家庭教育因素探析

1.从学生家长的文化与职业来看。城乡结合部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家长们所受到的教育大部分在初中,由于他们的教育程度使他们很少与外界联系,为生活奔波,如何教育孩子更多的是延续他们父辈的做法,当然另有相当数量的当地农民依靠土地补偿费或住房租贷度日,不劳而获的收入方式容易形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沉迷于电视、麻将,扭曲了对家庭教育功能的认识,对孩子影响极坏。而另一部分学生家长由于是外来务工人员,因工作时间长,经济收入不高,居无定所,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

2.从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来看。虽然家长也希望孩子能接受教育,但由于他们自身的素质及经历,他们更多的认为教育是孩子和学校的事,把孩子送进学校就等于送进了“保险箱”,培养和教育孩子是学校应尽之责,于是家长们“坐收其利”,作孩子学习的旁观者,甚至是阻挠者。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高,总认为读书好坏对未来影响不大,使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特别是“不读书同样有出息”等消极倾向,使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

3.从学生家长的教育方式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出息,能够出人头地,可又不知道怎样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平时教育孩子比较盲目,方法欠科学,但见孩子考试成绩不佳,便“一棍子打死”。而同时又有一部分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过少,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学生是个性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习、生活上不免遇到各种问题,需要与家长沟通交流。但是父母亲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况,当孩子遇到心理和学习上的问题时,家长的态度要么不闻不问,要么简单粗暴。

4.从学生家长的教育投资来看。教育投资不仅来自于学校和社会,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从时间投资来看,由于大多数家长忙于工作,他们不可能象城里的家长从小给孩子讲故事、逛书城、读书等,相反他们更多的会希望孩子能帮他们做点家务。二是从教育资金投资方面,由于家长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的教育观念,他们不可能象城里的家长那样舍得让孩子在学业上投资,于是就无法实现孩子对学习的需求,或多或少制约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孩子的学业。笔者曾在所任教的班级做过调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在小时候没有享受过诸如听故事、陪孩子逛书城的经历,偶尔还有学生家长在三缺一的情况下要求子女凑上一角,这样两种不同的投资方式所教育出来的产品一目了然。

5.从学生家长的职能来看。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是对所有家长的基本要求,作为现代家长,由于家长本身的文化教育,对孩子的重视程度,对家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是父母也是保姆还是老师、知心朋友。而城乡结合部的家长一部分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们要么过于放纵要么过于宠爱,使孩子从小少了份真正的关爱与引导,如果家长外出务工或离异等原因,教育的责任推到了祖辈身上,隔代教育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祖辈们只管孩子生活,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良好个性品质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建立却无能为力,对孩子放任自流。

二、改善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家庭教育因素的对策

1.转变错误的家庭观念,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错误的家庭错误观念,这些错误观念不转变,家庭教育将难有较大发展。“读书无用论”、“女子无才便是德”等错误观念不改变教育质量就难以提高。同时,家庭教育者应积极改善教育方式,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引导学生建立积极、乐观、独立的人格。

2.发挥期望效应,营造成功氛围。教师期望效应的实质就是“爱、期望、信任”效应,它要求教师对学生抱有爱心、理解和信任,达到情知统一,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城乡结合部学校,这里的学生所缺少的正是对他们的“爱、期望、理解和信任”。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积极正确地运用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充满成功的学习氛围。

3.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但相对于过去有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农村家庭收入甚至已经超过了城市的收入,仅仅是因为在思想上农村家庭教育者还没有城市家庭教育的投资意识。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家庭投资的意义,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当然家庭教育投资不仅仅是从经济上加以支持,更应该在时间上陪伴孩子的同时,在情感上关心孩子。

4.成立家长学校。人们常说:“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父母怎样对待生活、工作、学习,怎样对待社会、同事、邻里,怎样为人处世,都会在孩子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他们的认识和行为。所以,希望孩子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修养,父母首先应该具备这些品质和修养。正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为了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素质,促进家长和学校的沟通和理解,使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工作,除了开好正常的家长会外,我们尝试成立“家长学校”。

学校组织举办各种科学教育系列讲座,邀请有关方面专家、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传授家庭教育知识,让家长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学习并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家长的素质。定期在家长学校中开展不同形式的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活动。学校要找一些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作为代表交流自己成功的教育经验,从另一个侧面来批判简单粗暴等错误的教育观,使家长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观。

5.建立一个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建立一个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家庭教育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现在的城乡结合部家长大多是处于自发的、随意的状态,还没有科学、规范化的引导机制,特别是社区环境还没有健全,也没有正确的舆论导向。我们应该积极动员、组织社区力量,有效配合学校教育工作,通过定期工作例会进行协调磋商,定期走访,及时通报学校重要工作情况及学生在校情况,明确具体共建责任。充分发挥社区的优势和特色,适时与学校共同组织开展符合未成年人特点、有益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集体活动,形成社区促进青少年培养,青少年服务社区的互动局面。

第3篇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 初中生 家庭教育 责任 转移 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家庭教育责任转移、家庭教育责任缺失导致学生成长的问题现象尤为严重。做好这一特殊地区的学生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的原因分析研究,有助于改变城乡结合部的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上的偏差,担负起家庭教育职责;有助于教师了解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现状,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道德情感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助于学校开展指导家庭教育的实践,让家长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教育。

一、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庭及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以下的情况

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长的职业多为工人、农民,属于社会中下层;有部分家长因为婚姻受挫,导致家庭关系冷漠或紧张,不能很好地对孩子尽到管教义务;有部分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只好把孩子当做留守儿童,孩子的日常教养责任转移给自己的父母或一些亲戚长辈;甚至有的家长完全推脱责任,让孩子自己独立生活,任其放任自流。

更有大部分家长对学校有过度的期望值。对学校期望过高,就有可能弱化自己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自动削减了本应承担的责任。

二、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的原因分析

1.家庭经济利益与教育职责权重难分

(1)家庭经济压力过重、家长时间和精力不足

城乡结合部大多家长是工人和农民,如何增加经济收入是家庭的主要功能。家长忙于生计,每天回家后与孩子的交流只限于晚上回家的“抽空”时间,有的甚至在孩子睡梦中才能回到家。家长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少之又少,不能保证家庭教育的实施,造成孩子的日常教养责任过重地转移给了学校或亲戚长辈。

(2)家长观念的误区

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普遍还比较欠缺,大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的理解上出现偏差,把家庭教育单纯地理解为只是对孩子学习成绩和将来工作的关心,甚至有些家长直接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养育”,其它一切事情都是学校的事情,与己无关,甚至有部分家长认为家庭就是提供吃和穿,花钱让孩子到学校接受教育,因而出现了父母的家庭教育责任转嫁给学校、教师、保姆或祖辈的现象,造成孩子与父母之间亲子交流的空白,进而使家庭教育责任落空。

2.家长文化素养和教育素质低下、家长教育能力与子女教育需要之间相差甚远

城乡结合部的家长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大部分家长误以为自己的文化水平有限,不能够辅导子女的学习,因而放弃了对孩子其它方面的管理,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指导和心理支持作用。因此,在这样的家庭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越来越觉得无力承担教育孩子的任务,使得家长不得不放弃或把家庭教育责任转嫁他人。

3.社会环境与传统价值观的多重影响

(1)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城乡结合部普遍存在社区自然环境差、治安隐患多、部分村民无所事事甚至生活颓废等社会问题,城乡结合部家庭子女的行为受到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2)传统教育价值观约束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家长把孩子交给老师就意味着把孩子发展和进步的责任完全交给了老师,从学习到生活,从身体到心理,一切的一切都是教师的职责,教师是无所不能的人。把子女全权交给学校和教师是最放心的,自己只要提供物质经济支持就足够。家长的这种教育观念与我们传统的社会取向有关系,学校的专权与封闭、教师的权威与崇高,在人们的内心当中根深蒂固。

综上所述,虽然出现家庭教育责任转嫁现象的原因复杂,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但真正解决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而绝不是城乡结合部家庭自身的问题。今后我们将对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的状况、原因及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政策与实践经验,结合现状提出构建城乡结合部教育责任共同体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韦乡逢 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2]裴水凤 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及对策探析[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5),102-104。

[3]严由健 吴信学 对传统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变迁的社会学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6,(6),9-10。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城乡差异;调查分析;卡方检验

我国著名家庭教育学者骆风认为“国内最早从事家庭教育活动在3 600年前的夏末商初,国外可追溯到5 000年前的古埃及”①。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家庭教育始终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家庭教育历时已久,但目前学术界对其基本内涵仍无统一说法,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三种,一种认为“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里的长者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②;《教育大辞典》给出的解释为“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通常指父母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③;还有一种认为“家庭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概念,它是指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家庭构成人员之间的终生持续不断的教育和影响”④。可见家庭教育的概念从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父母对子女单方向的教育,后者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本文使用教育大辞典上的折中定义,认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家长和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但主要是父母对大学生的教育。国内学者目前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婴幼儿和中小学生阶段。也有学者以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为对照,认为大学生家庭教育具有目的更多样、内容更复杂、途径跨时空、方法重互动等特征⑤。本文在调查基础上对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①的家庭教育内容②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有利于高校学生管理和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大学生更好成长。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选取南昌大学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南昌大学为省部共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覆盖11个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生,在全国大学的综合排名在65位左右。发放问卷时间是2008年10月和11月。考虑到新生入校时间短,他们和家人交流的内容还未形成稳定特征,所以未从新生中取样。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6份,回收率95.3%,其中有效问卷262份,有效率91.6%。

采用分层抽样③的调查方法,将样本划分了性别、年级、专业类别几个层次。调查工具为课题组自编《大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文中主要用到问卷人口学资料中的一道客观题:“您的生源地为:①直辖市、省会城市、地方城市、县城;②乡镇、农村”。家庭教育内容部分是采用五级计分法④的13道客观题,包括学习、生活、就业等内容。

二、研究过程

(一)样本分布

城乡大学生分别为156人和106人,各占59.5%和40.5%,比例约为6∶4。由于存在抽样误差,只从样本数据还不能断定城乡大学生比例是6∶4,还需对样本数据进行二项分布检验,“就是根据收集到的样本数据,推断总体分布是否服从某个指定的二项分布”⑥。此处就是检验样本所在总体是否为符合城乡大学生比例为6∶4的二项分布。零假设:样本所在总体的城乡大学生比例为6∶4,备择假设:样本所在总体的城乡大学生比例不是6∶4。检测值为农村大学生在总样本中所占比例的假设值0.4。结果如表1所示,显著性值为0.465,大于0.05的显著水平,所以只能接受假设,认为样本所在总体的城乡大学生比例为6∶4。

2.家庭教育内容得分

从表2可以看出城乡大学生均值最高的前三个项目均为生活琐事、健康安全和就业择业,得分低的三个项目均为“性教育”“理财能力”和“专业知识”,在图1中,从得分均值看,城市大学生在每个项目上都高于农村大学生,说明总体上城市大学生和家人交流比农村大学生要多。从标准差看,城市大学生分值高的前两个项目为“社会责任”和“专业知识”,农村大学生的项目为“生活意义”和“健康安全”,即这几个变量的数据比较分散,距离平均值比较远,说明城乡大学生在这两个方面和家人交流程度的差异比较大。城乡大学生的标准差最低得分项目均为“性教育”,即该变量上的数据很集中,距离平均值比较近,结合该变量的均值发现,城乡大学生在“性教育”方面和家人的交流都非常少。

3.卡方检验

“曼-惠特尼U(Mann-Whitney U)检验方法用于对两个独立总体的分布进行比较判断,零假设是两组独立样本来自的两总体分布无显著差异”[⑦。表3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以“生源地”为分组变量将原样本分为城乡两个独立样本,样本所在的两个总体为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这样可以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方法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内容进行卡方检验,从第五列显著性值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中,有关“生活琐事、专业知识、思想心理、健康安全、人际关系、性格个性、就业择业、风险意识、理财能力、生活意义”方面都存在城乡之间的显著差异,其中“健康安全”是0.05的显著水平,其他为0.01的极其显著水平。而在“性教育、吃苦精神、社会责任”几个方面的p值分别为0.73、0.09和0.80,均大于0.05,说明在这几个方面城乡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显著性值为0.01p0.05视为显著,p0.01视为极其显著。

三、结论与分析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有偏差

调查中“生活琐事”项目上选择“比较多”和“非常多”的达175人,占总人数的66.8%,健康安全项目上选择“比较多”和“非常多”的有147人,占总人数的56.1%;而“性教育”选择“比较少”和“非常少”的为134人,占总人数的51.1%,“专业知识”选择“比较少”和“非常少”的有167人,达到总人数的63.7%。所以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有偏差,过多注重生活琐事、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方面,而忽略了性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理财等方面的交流,这是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

产生偏差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很多大学生虽然远离家庭单独生活,但他们对家长的依赖性还很大,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生活中遇到问题,仍倾向于和家人沟通;第二,很多家长认为到了大学阶段孩子的专业发展就交给了学校,所以在专业方面过问的少;第三,有的家长因为自身文化水平的关系,特别是农村的大部分家长,无法和孩子在专业领域进行沟通;第四,性教育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文化层面的原因。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性的问题一贯不喜欢被公开讨论和交流,很多家长认为孩子长大自会明白,加上受开放社会思潮影响,家长和孩子在性观念、方面的认识存在很大分歧,交流自然就少。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的城乡差异明显

城市大学生在和家人交流的程度上明显高于农村大学生,调查显示家庭教育13个方面的内容,城市大学生得分的均值全部高于农村大学生。另外从卡方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内容除了“健康安全”“性教育”“吃苦精神”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外,其他方面都存在城乡之间的显著差异。

城市大学生得分高的原因有:第一,城市家庭中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⑤居多,家长的精力更容易集中到孩子身上,另外,独生子女对家长的依赖性更强,和家人的沟通比较多;第二,城市大学生家庭经济基础一般要好于农村大学生,因为沟通自然要花费一定的费用,这对农村学生来说可能是要考虑的因素;第三,城乡家庭文化水平上的差异。“专业知识”“风险挑战”“理财能力”等内容的沟通,都需要家长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而农村的家长大多不具有这方面的条件,所以在以上内容上的沟通自然城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而在“健康安全”“吃苦精神”“社会责任”和“性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受文化水平的直接影响较小,所以城乡之间差异不显著。

注释:

①按照大学生的生源地将来自直辖市、省会城市、地方城市和县城的称为城市大学生,来自乡镇和农村的称为农村大学生.

②本文使用教育内容广义上的含义,相对于学校教育中主要以课程形式表现出来的教育内容,可以作为广义课程来理解。因此将大学生和家人交流的内容作为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来使用.

③先把要研究的总体按某些性质分类,然后在各类中再随机抽取样本。吴喜之编著.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15.

④每道题目的选择项均为“非常多、比较多、不多不少、比较少和非常少”,分别计分为5、4、3、2、1.

⑤核心家庭是家庭结构中的一种,主要指由亲生父母和其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参见奚从清,沈赓方主编,《社会学原理》(第五版),154.

参考文献:

[1]骆风.家庭教育古今谈[J].百科知识,1995(2):42-43.

[2]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5.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667.

[4]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86.

[5]罗良针,姜超.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2):23―24.

第5篇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对策 城乡结合部 教育方法 教育观

一、家庭教育现状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尤其笔者教导的城乡结合部的学生的家庭教育尤其值得研究,这里孩子的家庭结构更为复杂,家庭教育效果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确、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庭教育内外部环境不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脱节等几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不正确。

1.只注重智育成绩,轻视孩子的品德教育。百分之四十五的家长认为“小时学文化,长大学做人”。

2.将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按照自己的目标培养孩子。

3.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使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负责精神。

4.忽视对子女创造力、想象力、自信心的培养。约百分之七十六的家长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家长对孩子教育态度的好坏。

(二)教育方法不当。

笔者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发现,当前城乡结合部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顺其自然、不理不问。

其一,很多城乡结合部的家长在孩子教育上顺其自然,“我不是也没受过多少教育吗,不是过得也很好”。这样的想法使得这里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这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做法。

其二,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推卸给祖父母等隔代人。殊不知隔代人只能解决孩子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的问题,长辈们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管理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不良行为和习惯就是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的。

2.“粗暴对待、迷信课外”。

其一,这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文化水平的影响,家长既想教育好孩子,又不知道正确的方法,子女犯了错误就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这样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内心封闭,恐惧感随时笼罩在他们心上,对家长持敌对态度,孩子心理受到极大伤害。

其二,误认为网络、补课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家长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家长想帮孩子解决学习问题实在无从下手,于是寄希望于补课,只好迷信网络。久而久之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养成了课堂不听课、课后迷网络的坏习惯。

(三)家庭教育内外部环境不利。

其一,亲情残缺。近一半长期生活在只有父或母或祖父母的家庭。他们的父母要么离异,要么长期由父母一方照顾孩子,另一人则外出务工,甚至父母都不在身边,忽略孩子对健全亲情的渴望。

其二,家庭育人环境差。父母为了生计无暇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父母生活习惯不好,家庭环境喧闹等使孩子无法静心学习。

其三,城乡结合部社会环境复杂,各种不良现象对孩子诱惑大。

(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脱节。

家长没有主动联系学校、老师的习惯,很多家长把到学校了解孩子情况视为不大光彩的事情,所以即便学校请,家长也会推三阻四,找各种借口不配合学校教育孩子。发现孩子的问题,不调查研究,只简单粗暴地非打即骂,致使孩子养成学校一套、家里一套、表里不一的坏习惯。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作为一名长期在教育战线上耕耘的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其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在工作中采用相应对策。

(一)与家长建立长期固定的联系。

1.开好家长会。从我班家长获得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和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方式来看,相当一部分家长是靠家长会获取家教知识和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因此开好每次家长会对孩子、家长、学校都是极为重要的。

2.办好家长学校。班主任在对学生家长家教方式和家教水平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配合学校定期开办家长培训班。

3.学校结合实际定期举办由师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大型励志、感恩等公益活动。班主任、任课老师可以结合班级特点、课堂特点密切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最终达到和谐家庭、和谐校园的目的。

(二)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家长是教师的助手,家庭是第二课堂。

1.指导家长会爱子女。家长爱子女天经地义,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必须使家长明白:爱的缺乏和过度,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家长对子女的爱必须有理智、有分寸。只有这样,爱才能转变为伟大的教育力量,才能发挥爱特有的教育功效。

2.注意典型引路。一些优秀家长的家教实践是最生动的教材,最易为其他家长学习仿效,因此,班主任可以帮助这些家长总结经验。

3.教师指导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要适中。要让每个家长都知道孩子走向社会,成为普通人的居多,是小草就让其点缀大地,是大树就让其成为栋梁。如果脱离子女的实际水平,提出过高要求,即使孩子尽了最大努力也无法实现目标,那他将会失去自信,感到绝望而彻底放弃自己。

4.把学生心声反馈给家长。理解孩子是优秀家长必备的心理素质。在家长会上让家长听听孩子的心声,会给家长心灵以极大的触动,自觉改正一些不恰当的家教方式。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家庭教育 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城乡结合部就是一个在地域上位于城市与农村连接处,在生产方式上脱离了农业,但又与农村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呈现半城市化状态的同时又向完全城市化程度动态发展的新兴经济地理单元。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主体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学校的日常管理体制较为松散,加之家长对孩子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得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联系较少,形成了学校、家长对学生管理的“盲区”。学生逐渐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如果缺乏必要的约束和正确的引导,则会导致步入歧途。

1我国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1我国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的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1.1.1暴力型家庭教育方式

一些家长常因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或因工作不顺心,家庭成员关系不好,采用命令、恐吓、惩罚等方法,甚至动辄打骂子女,丝毫不顾忌子女的自尊心。家长依靠权威和强制性训练,迫使子女听命,他们无视子女的存在,以粗暴手段将父母的意志强加于子女,限制子女的活动自由。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造成很大伤害,容易使亲子关系严重恶化,久而久之孩子对父母的管教形成一种叛逆心理。

1.1.2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的关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但过分的爱,从而陷入溺爱是对子女的害。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即使是错的也一味的纵容,千方百计的袒护。这种对子女无原则的溺爱与宽容,对子女百依百顺,百般迁就,过分姑息,其结果形成子女自我中心意识,任性、叛逆、不能与周围的人协调相处,更会养成孩子好吃懒做的不良习气。

1.1.3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

家长不关心子女的需要,不理解子女的心理,不负责任,放任自流。主要表现为两类:一类是无法教育子女,这主要表现为父母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子女,尤其在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子女由上一辈人看管。另一类是无意识教育子女,这些父母认为给孩子好的物质生活就是对他们负责,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义务。这类家长无所谓什么教育方法,一切听其自然,其结果是子女形成情绪不稳、惹是生非,用怪异行为招惹他人注意;或态度冷漠,缺乏责任心。

1.2我国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的观念及其存在的问题

1.2.1忽视子女的心理健康

孩子的心理发展在不同的阶段,其需求和对外界事物的认可是不同的。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子女的心理发展顺序,他们往往喜欢以成人的心理去思考孩子的问题或是把青少年的心理当成幼稚儿童的心理去思考。

1.2.2重智轻德

出现这种家庭教育的误区,易导致青少年对他人漠不关心,不会与人沟通,缺乏应有的独立生活能力,缺乏社会责任感,形成自私、易冲动,好嫉妒、冷漠的个性,甚至采取轻生、违法犯罪等极其偏激和极端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2城乡结合部青少年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家庭教育中家长对青少年的教养态度和所采取的教育方式,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1家长与子女之间存在着较大心理偏差

家长与子女之间由于沟通不足造成的心理偏差,是家庭教育的一大障碍,只有自觉消除这类心理偏差,增加家长和子女的沟通融洽亲子关系,才能使家庭教育顺利沟通,取得理想的效果。

2.2家庭教育方式的总体水平缺乏科学性

第一,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容易采取放任、纵容的教育方式,这类教育方式的失误在于家庭教育缺乏目的、理智和严肃性,牺牲教育原则和教育要求去取悦子女。过度的放任和纵容孩子只会任其缺点和过错放大,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加不会改正,这样孩子会走上歧途。

第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有时会采取惩罚的专制型教育方式。由于城乡结合部家庭中的家长大部分的文化素质并不高,对于子女平时的所犯的过错更多的是打骂或者体罚,他们的教育方式仍沿袭过去。这样的教育子女方式让子女会和父母愈来愈疏远,也会愈来愈叛逆。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偏向、改善和优化家庭教育,将是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一项系统工程。提高全体家长的素质,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切实提高家长的科学文化和精神道德水平;二是端正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念;三是采取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教育科学知识。这不仅是改善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首要条件,而且也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3我国城乡结合部的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对策分析

3.1重视家庭教育的道德功能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这需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做支撑。家庭作为孩子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未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尽到这个义务,家长应重视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

3.2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家长除了要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外,还应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良好的性格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同时又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重视子女早期性格的培养,尤其是进入少年时期,这可以为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打下基础,良好的性格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摆脱在青春期常出现的问题。

3.3保护子女自尊,进行适当的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对子女施以影响,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思想认识,形成正确行为规范的方法。在子女犯错误时,家长要给子女讲道理,一起分析犯错误的原因。不分青红皂白的打骂,只会伤害青少年的自尊,他们虽然口服,但不一定心服,时间久了更可能用行动上的叛逆表达对父母的不服。

3.4培养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本能,但这种爱要表现恰当,过分的溺爱是对子女的伤害,满足孩子的正常需求即可,对孩子的过分要求应当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拒绝,并应摆明道理,对子女进行教育,使子女摆脱不良恶习。同时,要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意识的让他们做一些有意义、力所能及的事,培养青少年独立、坚强的个性。

4结论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化发展的一种过渡形态,其生态格局最终将随城市化进一步深化而消失。但受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我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就意味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城乡结合部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将会存在。但真正解决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而绝不是城乡结合部家庭自身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杜少菲,肖周录.城乡结合部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对策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 裴水凤.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及对策探析[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3] 李阿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D].江南大学,2008.

[4] 吴雪飞,刘宝龙.对青少年思想教育问题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 卢梅丽.当前我国城市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6] 程骏.“城中村”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06(7).

第7篇

一、“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

1 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学生家庭的两极分化产生了影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压力都在大大增加。家庭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恶化,导致家长大量精力都用在改善和发展家庭经济上,从而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家庭经济的恶化,同时也直接制约了家庭对教育的投资,从而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2 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在影响学生思想形态的形成。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社会上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在侵蚀学生幼稚的头颅。这些不良因素也往往成了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诱因。

3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学生父母60%左右是当地“村改居”的农民,他们绝大部分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农民”意识,尚未进入“居民”意识,普遍忽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把子女送到学校,学校就应该把子女教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认为教育和家庭、父母无关,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问题学生”;另外40%左右是外来务工人员,原来把孩子留守在家要么有爷爷奶奶抚养,要么托付外公外婆代养,有的甚至托付其他亲戚朋友看管,来泉州接受中小学教育后,由于父母都忙于打工,普遍疏忽对子女教育,给孩子“问题”的形成提供了契机,从而加大了教育的难度。所以在现阶段的中学教育中,我们必须加大对城乡结合部“问题学生”案例的研究力度,探寻“问题学生”形成原因,从而提出矫正学生问题的对策。

二、“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及对策

1 案例基本情况

孩子基本情况:学生陈某,男,15岁。

孩子基本问题:该生智力正常,注意力涣散,自我控制力较弱,刚入学时,上课喜欢表现自己,但上课又经常开玩笑,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下降后,上课总是昏昏欲睡,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不能自觉承担责任。虚荣心强,出现问题的时候,总是要求父母来替自己解决。喜欢交朋友又不会关心别人,当同学都不与他一起玩时,就到社会上去寻求所谓的朋友。学习成绩不好,语数英三科总成绩加起来不上100分。既依赖父母又不喜欢父母过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父母多次耐心教育均无效果。

家长基本情况:他们是从四川来泉工作的。父亲在泉州从事基建工作,经常在外面奔波,母亲在本地一家工厂打工,经常加班,父母双方工作都比较忙。

家庭基本情况:父母的文化程度一般,平时工作都很忙,对孩子无法顾及,物质方面也无法给予孩子充分的满足,对孩子未能进行有效教育和指导,更多的是表现出对孩子的所谓“棍棒教育”。

2 查找造成“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原因

母亲为了工作对他照顾不周,很少有时间和孩子沟通,使孩子每天中午都在网吧度过。于是学会了撒谎、强词夺理。生活条件一般,又比较自我封闭,自我感觉不好,形成一种消极心理。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人成才,陈某的父母也不例外,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是平时无法正常教育子女。平时教育多棍棒教育为主,以此强迫孩子好好学习。长期在棍棒教育下的陈某,心理和行为上都比较叛逆,经常与社会上的青年混在一起,经常很晚回家甚至发展到夜不归宿。当其父母不能接受陈某的这一种行为的时候,就更加粗暴地打骂。

3 提出解决家庭育人环境的主要措施、实施步骤

第一步:定期家访。根据家庭情况和家长谈心,正确指导家长在各方面给予孩子科学、合理地教育。要求家长要加强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只有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才能明白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对孩子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对孩子进行健全人格教育,而不是纯粹的初放式教育。

第二步:要求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认识,调整心态。在学习上只要自己努力就行,成绩低一点也没关系,只要一天进步一点,就能逐步迎头赶上。改善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融入到整个集体中。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力争赶上。

第三步:父母平时多花点时间与该生谈心,打消其心中的各种畏难逃避情绪,提出适合该生实际的各项要求,要求其根据要求努力学习,培养责任感。

第四步:要求家长合理解决孩子的午休问题,严格控制孩子的作息时间。平时多注意给孩子加强营养,增进父子之间的情感。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发现问题应该及时地提出来,不能简单的“棍棒教育”。

第五步:帮助学生正确合理地选择自己的课余生活,禁止孩子上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教会学生正确择友,远离损友。

4 指导成果

学生方面:目前可以安心在班级上课,基本上能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与社会上的无业青年已断绝来往。

家长方面:能较好地反思自己家庭教育方式,对造成孩子不良行为的家庭初放式教育的危害有了较深的认识。能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

三、结论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