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

时间:2023-05-15 17:09:46

序论:在您撰写儿童护理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儿童护理知识

第1篇

【关键词】 弱视;综合治疗;护理干预;矫治眼镜

弱视是一种常见的危害儿童双眼视功能的疾病,其眼球本身无器质性病变。儿童弱视的形成是在眼的发育过程中各种原因造成视觉细胞的有效刺激不足,从而造成有效视力低于正常儿童[1]。临床表现为视力减退,矫正视力低于0.9。不仅危害儿童的视力,更阻碍患儿的立体视觉发育。我国儿童弱视在眼科常见病中约占3%。一般13岁后神经通路基本发育完善,提高视力的希望较小,故需要早期发现和治疗。弱视的治疗周期较长,以医院门诊和家庭综合治疗相结合为主。因此,门诊专科护士做好弱视儿童综合治疗的护理指导,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视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对56例弱视儿童综合治疗中进行较好的护理干预,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56例,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3~11岁,平均6岁。按类型分类:斜视性弱视32例,屈光不正性弱视17例,屈光参差性弱视7例。按程度分类:轻度弱视,矫正视力0.6~0.8共23例;中度弱视,矫正视力0.2~0.5共24例;重度弱视,矫正视力0.1以下共9例。所有患儿均行远、近视力检查,外眼屈光间质检查,眼底检查,注视性质检查,同视机检查三级视功能,均给予1%阿托品眼膏进行散瞳[2],3次/d,连续3 d,充分麻痹睫状肌后经检影法检查屈光状态,记录屈光度数,验光3周后试镜,给予配镜矫正。

1.2 方法 弱视患儿首先应配戴合适的眼镜,使屈光异常得到矫正,并坚持每天配戴眼镜,由家长督促进行视功能训练,包括常规遮盖,单眼弱视患儿健眼遮盖,双眼弱视患儿交替遮盖,精细目力训练,并采用北京同明眼科仪器生产有限公司生产的视觉刺激仪训练及自动变频红光闪烁治疗仪进行弱视矫正训练,每眼15 min/次;然后进行红光治疗,每眼15 min/次,1~2次/d,10 d为1疗程,每疗程中坚持隔天检查视力,严密监测患儿视力波动情况,平均治疗2~6个疗程。

1.2.1 遮盖法 为传统的弱视治疗方法。对双眼矫正视力差别超过2行的病例,行优势眼的全天遮盖,遮盖前指导患儿家长用眼罩遮盖健眼。并告之坚持治疗的目的和意义及坚持遮盖的重要性,使之能积极配合。嘱患儿家长至少每半年带患儿来院复查1次,以避免发生遮盖性弱视。

1.2.2 压抑疗法 对于双眼视力不平衡,屈光参差,且不能接受遮盖的儿童,可采取压抑疗法治疗。即压抑健眼,以解除优势眼对劣势眼的抑制,为不影响患儿日间的活动和学习,每晚睡前健眼滴托吡卡胺或阿托品扩瞳,以使睫状肌麻痹松弛,使健眼远、近视力均低于弱视眼至少2行,以后健眼每周2次滴扩瞳剂,以维护远、近视力处于全抑制状态。告知家长每月须带患儿来院复查双眼远、近视力,以确保压抑治疗的连续性。

1.2.3 精细目力训练 指导患儿每日行穿针或穿珠子、描图及插图、用筷子夹珠子等精细增视用眼活动,在训练眼、手、脑协调能力基础上,还可唤醒黄斑部“休眠”的视细胞及其视觉通道,以促进视觉中枢兴奋。

1.2.4 视觉刺激训练 专用弱视治疗仪,常用640 μm的红光闪烁刺激,用于弱视眼的每日治疗。其可根据高对比的不同空间频率棋盘格或条栅刺激弱视眼,从而引起视觉中枢兴奋性的不同,直至弱视治愈。此方法疗程短,趣味性强,易被儿童所接受,能明显提高弱视治疗的效率。

1.2.5 治疗性配镜 由于儿童生长发育快,眼的屈光度也不断变化,故应在6~12个月后重新验光,更换眼镜,调整度数,帮助儿童养成配戴矫治眼镜的习惯。方法:①选择镜架:根据瞳孔距离、鼻梁高低、脸形等,选出合适的镜架。②固定眼镜:用松紧带将镜架固定在儿童的脑后,镜架线挂在颈后。③持久配戴矫治眼镜,切忌反复间断,防止弱视程度加重。应让患儿及其家长了解每日坚持戴眼镜对弱视治疗的重要性,并每半年到医院复检1次,以及时调整眼镜度数,利于追踪观察疗效。

1.2.6 治疗注意事项 治疗时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清新流通,温、湿度适宜,以利于儿童心情放松,注意力集中。治疗时为避免造成干扰,应告诉患儿不要吃东西。为增加患儿对治疗的兴趣,可针对患儿的个性特点,选一种新图像空间频率刺激疗法拷贝到CD盘内,以利于患儿在家庭训练用,10 min/次,2次/d。为增加其趣味性还可配音乐、卡通画片等,并注意采用将训练与游戏相结合、动静相结合或奖惩相结合的多种方法。

1.2.7 巩固疗效 治疗过程中学龄儿童要限制看电视及用电脑的时间。起床前、课间休息要坚持做眼睛保健操,以促进血液循环,放松眼部肌肉。为防止复发可在治愈后继续治疗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并采取递减的方法。定期复查,同时注意用眼卫生,避免视力过度疲劳,增强体质,注意防病与卫生保健,从而使视力得到保护。

1.2.8 复诊 协助医生向患儿家长讲解屈光度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及定期复诊的重要性,使其明白要根据眼位、屈光度及视力进展情况及时调整镜片,才能治好弱视。嘱家长保留好病历,以便复诊时参考。告诫家长弱视治愈后仍有复发的可能,发现弱视复发时应及时治疗,确保远期疗效。

1.3 结果 视力>0.9为基本痊愈。经过20~60 d系统化训练,56例患儿中41例患儿的视力>0.9,视力提高2行以上12例,视力无明显变化或反下降3例,总有效率95%。

2 护理

2.1 用眼卫生 指导患儿家长监督患儿养成良好的看书学习习惯,及时纠正不良姿势;看电视、看书或玩电脑等用眼时间不宜过长,通常持续30 min,嘱其远眺或闭目休息5 min;坚持做眼保健操1~2次/d,多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参加体育活动,每日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利于身心健康,尽早发现用眼异常,及时来院检查,及时治疗。

2.2 饮食指导 儿童饮食宜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β胡萝卜素及高蛋白的食物及水果蔬菜,嘱其少食甜食。

2.3 健康教育 弱视治疗周期长,视力变化缓慢,且以门诊及家庭治疗为主。因此,患儿家长对其疾病知识认识的多少与患儿能否坚持治疗、视力改善与否有很大关系。所以门诊护士积极做好健康教育,耐心向患儿家长讲解其相关医学知识,解答患儿家长的问题,使其了解治疗方法、目的、意义,并掌握在家进行治疗、训练的方法。患儿家长在家督促患儿坚持训练非常重要。

2.4 心理护理 大多数患儿初次就医都有恐惧心理,护理人员要以和蔼、耐心的态度和他们交谈,取得患儿的信任,告知验光配镜无损伤、无痛苦,让他们知道并参观检查的全过程,从而减轻不良情绪,配合检查治疗。家长的配合对弱视治疗是至关重要的。护理人员要详细向家长讲解弱视的病因、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及治疗的必要性等,让家长知道持之以恒的治疗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有些家长对治疗效果缺乏信心,这时应介绍以往的治愈病例,让他们明白弱视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增强家长的信心。

2.5 散瞳时的护理 散瞳验光涂散瞳药时,让患儿注视上方,轻轻牵拉下眼睑,用玻璃棒将眼膏准确涂在下穹隆部,避免擦伤角膜。涂阿托品眼膏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及时处理。少数儿童散瞳3 d后,由于睫状肌痉挛未能充分缓解,可再适度增加散瞳次数,直至睫状肌充分麻痹。很多患儿验光时注意力不集中,可将患儿摆好正确后,用患儿感兴趣的东西吸引其注意力,协助医生顺利完成检影验光。一般需3周瞳孔恢复正常大小。瞳孔散大患儿有畏光现象,嘱家长给患儿戴遮光镜,避免强光刺激使眼部感觉不适,患儿瞳孔恢复正常大小再试镜。戴上试镜片后,嘱患儿到不同环境去体会,耐心询问是否清晰,有无头晕、视物模糊、变形等异常,感觉不适者再调整镜片度数,直至满意。

总之,弱视为一发育性疾病,儿童在视觉发育的敏感期,视觉神经系统处于极端可塑阶段,若缺乏正常的视觉发育环境,便可造成视觉的发育障碍而导致弱视。因此,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大于9岁的弱视儿童治愈率显著下降,且弱视程度越重,治愈率越低。所以,对弱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由于儿童生性活泼好动,给坚持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患儿能否坚持治疗是改善视力、提高疗效的重要基础。门诊护士应积极做好护理干预,耐心解释弱视相关知识及治疗的目的、意义,以取得患儿及其家长的支持、理解,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而护理学也改变了单一的功能护理模式,心理护理已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叫。一系列的研究显示临床上施行心理护理在口腔科特别是在儿童牙病的就诊中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功与否。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本院门诊接诊的牙科患儿170例,男77例,女93例,年龄3-14岁,平均年龄8.5岁。所患疾病为龋病、牙髓病、根尖病和其他疾病。

1. 2心理护理方法可以先让患儿看看治疗器械。看,这是小镜子,是用来照小虫子的。这是小镊子,是镊小虫的。这不需要打针,你只要听话,小要乱动,张开嘴巴坐在椅子上就行了。97%以上的患儿可以合作。对急性牙髓炎开髓的患儿。因在初诊时经受了开髓的痛苦,对来复诊十分恐惧。95%的患儿哭闹、不愿意进治疗室。可采取主动走出去和小朋友交谈。93%的患儿愿意合作。来就诊的大多是学龄前的独生子女,比较娇惯、任性,对家长的依赖性强,就诊时大多要求家长陪伴,对于这类患儿可以事先向他讲清楚:如果你不合作,就让你的爸爸(或妈妈)出去,少数不合作患儿可以让家长离开,这样患儿就失去了依赖性,往往是被迫性的合作。口腔诊室应安静、整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张贴卡通画并摆放一些小玩具等;尽量将诊疗室与候诊区分开,候诊区应尽量营造一个温馨、舒适、家庭化、幼儿园化的等待环境,治疗时尽量避免手术或治疗器械的外露以减少对患儿感官的刺激,有助于减轻患儿的恐惧心理。

1. 3研究方法对这170例牙患儿童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85例进行心理护理;对照组85例常规护理。测试心理护理与未进行心理护理后患儿的配合程度。

1. 4配合判断标准患儿回答问题准确,声音紧张,有时沉默,有时叫喊,但治疗可以进行,治疗过程基本无困难,不拒绝治疗或阻挡医生治疗,有时需劝慰式语言开导,诊治工作未受影响此为配合治疗。若患儿高声喊叫,语言命令无效,本能剧烈挣扎,进行抗拒治疗,需要一人或多人协助帮助治疗为小配合治疗。

2讨论

心理护理在儿童各种疾病治疗中有很大作用,在儿童的各种口腔疾病的治疗与检查的地位也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儿童对口腔疾病的恐惧要明显高于成年人,在治疗过程中的疼痛耐受程度也低于成年人。

对医院环境的恐惧感的护理。5-6岁的初诊患儿,对医院的环境与医护人员清一色的白十分恐惧,不愿意坐到治疗椅上。遇到这种情况,可面带笑容,主动迎接。小朋友,告诉我,你哪里小舒服?噢,有个小虫子爬到你的牙齿里来了,你坐上去,让阿姨(或叔叔)用小镜子帮你照出来好吗?好!真勇敢。临床中6岁以上的儿童,胆子较5、6岁的患儿胆子大,一般初诊时比较顺利。对于患儿要采取以熟悉的歌谣或童话故事为背景,分散患儿的注意力,促使患儿放松的护理干预策略,将其从对家长的关注和依恋中分离出来,在护理人员和医生的引导下轻松主动进入口腔疾病治疗状态中。抚摸是增强护士与患儿比较有效的沟通方式,护士通过抚摸、搂抱向患儿传递保护的信息,患儿也从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护士在儿童牙病治疗时可以抚摸其肩、肢体、腹部、头等部位,患儿哭闹抗拒治疗时,摸摸患儿的小脸或小手,轻轻擦去眼泪,使他感到温暖,得到安慰,鼓励其勇敢。

我国儿童以独生子女为多,家长对其生活照顾程度过多导致很多儿童任性的心理状态,而患儿来医院治牙时,由于陌生的环境和面对陌生的医生和护士,患儿对医务人员有畏惧、不接纳的心理,甚至有对护士态度表现不友好,拒绝交流这也是需要护理人员有耐心和爱心的心理护理。

第3篇

关键词:儿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态度

儿科疼痛管理的重要性被广泛认可。疼痛管理已被宣布为人权,并成为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1]。除了不愉快的感觉[2],未被治疗的疼痛会给患儿带来许多生理和行为的负面影响,如心率增加、呼吸问题、手掌出汗,引起高血糖和炎症反应增加,导致持续疼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及情感紊乱等[3],延长恢复时间。儿童疼痛相关报道显示,疾病患儿仍存在中度至重度疼痛[4]。国外疼痛管理中主导地位由疼痛专科护士承担,我国疼痛专科护理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其中儿童疼痛管理知识的匮乏对儿科临床护理带来了考验,儿科疼痛管理的临床护理实践效果仍不理想[5],儿童疼痛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儿科护士不仅是患儿疼痛状态的评估者和大部分止痛措施的具体实施者,又是医师的协作者、患儿和家属疼痛知识的宣教者,其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不仅影响着患儿的生活质量,还影响着患儿的身心健康。本文调查临床儿科护士的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旨在提高儿科护士疼痛管理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7年4月至5月对西安市儿童医院961名临床护士进行疼痛管理问卷调查。纳入标准:①临床一线护士;②工作满1年。排除标准:①非临床护理实践的护士;②实习见习护士;③外院进修护士。纳入护士均自愿参加本研究。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①一般调查资料及疼痛管理现状调查问卷:在参考相关研究[6-8]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最高学历、护龄、职称、科室、是否通过疼痛知识培训、是否借助工具评估患儿疼痛、是否常规评估患儿疼痛、是否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过疼痛相关的健康教育、是否有护士长管理经验,问卷内容经过10名儿科护理专家评价结果为:内容全面,内容效度为0.9~1.0。②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调查量表(pediatricnurses'knowl-edgeandattitudessurveyregardingpain,PNKAS):该表由美国疼痛管理专科护士Renee设计,总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77,Rieman等于2007年进行了修订[8]。英文原始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72,重测信度r为0.67,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和应用可行性。国内学者柳韦华等[9]将其翻译成中文。中文版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调查量表共有41项条目,分为4个维度、三种题型,4个维度包含药物镇痛18项、疼痛基本知识10项、疼痛评估8项、镇痛措施5项。题型分布上,是非题1~24项,单选题25~37项,案例分析题38~41项。计分规制:各条目答对计1分,答错或不答计0分,合计41分,分值越高表明对患儿疼痛管理的认知情况越好。汇总问卷答题正确率及各条目回答正确人数占比。

1.2.2资料收集。首先征得护理部同意,由研究者介绍研究目的和意义,获得相关科室工作人员的同意和支持后,在统一指导下,现场发放问卷,要求接受调查的临床护士在20~30min独立完成,匿名填写,现场收回。调查组成员对所有回收的问卷按照统一标准进行阅评,双人录入问卷结果并核对。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75份,收回961份,问卷回收率98.6%。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应用n/%描述,并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及疼痛管理现状调查结果

本研究调查的961名儿科临床护士均来自西安市儿童医院,从事护理工作时间(6.3±4.8)年,小于10年的占85.0%,本科及以上护士占73.2%,初级职称及以下护士占68.9%,有护士长管理经验者占6.7%;常规评估患儿疼痛者占28.4%,有疼痛知识培训经历者占22.4%,借助疼痛评估工具者占27.5%。见表1。

2.2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问卷评估情况

2.2.1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问卷答对率情况。调查量表41项条目中正确个数范围为7~28个,答对平均个数为(15.9±3.2)个,正确率为17.1%~68.3%,答题平均正确率为(38.8±7.8)%。各条目答对人数比率为0.0%~81.3%。其中,总正确率在60%以上者15名,仅占1.6%。

2.2.2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问卷答对人数比率最高与最低的5个条目。量表中总正确率排名前5项(正确回答该条目的人数比率50%)、总正确率排名后5项(正确回答该条目的人数比率10%)见表2。

2.3研究对象疼痛管理工具使用情况

本研究使用疼痛评估工具的护士共264名,占27.5%。对儿科护士使用疼痛评估量表的情况进行调查,要求研究对象对临床常用的3种疼痛评估工具按照使用频率从高到低排列。结果最常用的疼痛评估量表为WongBaker面部表情评分法,占65.4%,其次为儿童疼痛行为量表(FLACC),再次为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疼痛专科护理教材,因此疼痛评估、记录等很难形成统一的标准。

2.4儿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及态度影响因素分析

以儿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得分为因变量,护士的一般资料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情况见表3。回归方程的进入水平为α入=0.05,剔除水平为α出=0.10。纳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有科室、是否有护士长管理经验、是否通过疼痛知识培训,表明该三项指标影响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P0.05,表4),解释了29.7%的变异。

3讨论

3.1调查中儿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及态度水平总体偏低

本调查结果显示,儿科临床护士疼痛调查问卷平均正确个数(15.9±3.2)个,平均正确率为(38.8±7.8)%,总正确率在60%以上者15名,仅占1.6%。其中41项条目中仅有5条的正确率在50%以上,表明儿科护士的疼痛管理水平较低,这与王婷等[10]对华中地区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总正确率在60%以上者占7.3%的研究一致。张文燕等[11]研究显示江苏省三级儿童医院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的调查仅9条项目总正确率超过60%,以上均提示儿科护士对疼痛知识的了解与掌握程度总体偏低,亟需引起重视。此外,正确率后5项条目中有3条为临床给药,2条为疼痛评估,说明儿科护士对阿片类药物知识掌握不足,临床实践能力较低。我国临床医疗工作一直是由医生开医嘱,护士负责执行,因此镇痛药物的使用与否医生起着主要作用。一方面,提示儿科护士缺乏对阿片类药物的了解,同时也提示儿科护士没有充分认识到在疼痛管理中应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责任。此外,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和指导性资源的缺乏也是儿科护士疼痛管理面临的现状。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疼痛管理过程中护士应为疼痛的处理起主导作用,特别是疼痛专科护士在疼痛处理上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12]。临床工作中,若出现患儿镇痛用药医嘱不足,护士多只能通过非药物干预有限地缓解患儿疼痛。另外,国家药监局对阿片类毒麻危险药品的储藏和使用都有特殊的规定,这也降低了护士处理疼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常规评估患儿疼痛者比例偏低,疼痛评估工具单一

本研究结果发现,儿科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常规评估患儿疼痛者共264名,占27.5%。疼痛评估工具使用频率最高的为WongBaker面部表情评分法,占65.4%。提示WongBaker面部表情评分法在儿科护士疼痛评估中的应用较广,原因为面部表情评估较直观简单,容易使用。与王英杰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受到缺乏获得汉化版儿童疼痛评估工具途径的限制,尽管WongBaker面部表情评分法在儿科护士疼痛评估中应用较广,但评估工具相对单一,缺乏了解其他评估工具,不利于对患儿疼痛的评估,同时会给儿童疼痛治疗带来误导[14]。目前国内缺少统一的疼痛专科护理教材,因此评估、记录疼痛等很难形成一致的标准。只有综合性多参数评估才能多方面反映患儿的疼痛感受。

3.3影响儿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及态度的因素众多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科室、是否有护士长管理经验、是否通过疼痛知识培训为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及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可解释29.7%的变异量。究其原因,一是重症监护室患儿比其他普通科室的患儿承受了更多的疼痛。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儿科护士成为重症监护无陪护单元患儿的代言人,更能感受患儿的疼痛问题。重症监护儿科护士的疼痛管理水平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升;二是护士长作为护理工作日常管理者,接触到关于疼痛管理知识的相关资源与培训较多,其疼痛管理水平也提升较快;三是患儿疼痛管理越来越被科室管理者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可进一步提高儿科护士的疼痛管理。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治疗的198例弱视儿童。其中有102例男性患儿,96例女性患者,年龄3~13岁,平均年龄为8岁,治疗时间为12~26个月,平均治疗时间为20个月。

1.2治疗方法

在对患儿进行治疗时,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查,将患有器质性病变的患儿排除,而后对患儿采取综合治疗法进行治疗,如配戴眼镜、戴黑眼罩、单眼眼遮盖、红光闪烁刺激、同视机训练、串珠子、描图等。

1.3疗效判断

治愈:经矫正后,患儿视力≥0.9;好转:经矫正后,患儿视力提高≥2行;无效:经矫正后,患儿视力提高<2行,或完全没有提高。

2结果

对该198例患儿进行矫正治疗后,有144例患儿视力治愈,占73.2%;有48例患儿视力好转,占24.3%;有6例患儿视力矫正无效,占3%,在这6例患儿中有3例患儿患有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合并眼球震颤。

3对弱视治疗效果造成影响的因素

儿童最常见的眼病之一就是弱视,在对儿童弱视治疗期间需要家长的积极合作以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由此才可使治疗效果得到保障。对儿童弱视治疗效果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因素:目前来看,我国在对弱视的防治工作中还很薄弱,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以及边远地区弱视防治工作相对落后;大多数地区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弱视筛查以及随访体系;社会各界没有对弱视的危害引起高度的重视,由此而造成弱视患儿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够及早的发现从而没在最佳的治疗时机进行治疗。②家长因素:很多家长对于弱视相关知识都很缺乏,没有充分认识到弱视的危害性,从而在治疗过程中没有进行积极的监督和配合,同时由于治疗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家长大多数会缺乏信心、耐心和恒心,由此而对治疗效果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治疗失败。③患儿因素:由于患儿年幼而对弱视对其以后的人生会造成的危害一无所知,由此而在治疗过程中不愿配合治疗或在治疗过程中敷衍了事,这样就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从而对治疗效果造成严重影响[4-6]。

4在弱视治疗中系列护理的作用

目前,据保守估计我国的弱视患儿约有4千万,而检出率仅为2.8%。弱视不仅会造成儿童视力低下,同时还会造成双眼不能单视以及立体视觉不完善,由此而对个人生活治疗造成严重影响,并使社会负担进一步加重。弱视的治疗效果不仅与弱视类型、程度以及弱视治疗的初始年龄有着密切关系,同时还与家长及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社会关注程度有着密切关系。弱视筛查和随访体系的完善建立有利于患儿及家长对弱视治疗的认识和依从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儿童弱视治疗中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手法的正确性以及治疗的坚持不懈。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和敏感期根据弱视治疗的可逆性特点对弱视儿童进行积极恰当的治疗和训练,弱视儿童恢复视力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而若没有在这一阶段进行积极的治疗,则患儿恢复的可能性会很难。从诊断出弱视到视力恢复正常不复发一般需要大概4年的时间或者更长时间。而在此期间对患儿及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弱视治疗知识教育,以及对其全方位的积极开展护理,不仅能够使家长对弱视的危害性认识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同时能使患儿及家长对弱视治疗的依从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由此对预防和治疗弱视、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积极的促进作用。

5在儿童弱视治疗中的系列护理措施

5.1建立完善的健康宣教体系

为弱视儿童极其家长举办弱视防治知识讲座,将弱视会造成的危害及可塑性进行讲解,对导致弱视发生的病因、早期治疗和坚持治疗的必要性,以及在治疗中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和定期复诊的重要性进行详细介绍,同时要向患儿及其家长介绍以往治愈病例,使其能树立治愈的信心。

5.2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为进一步消除患儿的紧张、恐惧心理,使其能够在治疗中更好的配合,可制定漂亮的视觉训练会员卡、趣味生动的儿童斜弱视手册、在训练室墙面上使用彩色绘制的弱视治疗卡通图片等,以此来使患儿的治疗兴趣进一步增加。

5.3建立弱视健康档案

为对患儿的治疗情况有系统的了解,建立弱视健康档案,档案中需要对患儿姓名、年龄、性别、住址、弱视类型、视力、屈光度、眼位、注视性质、治疗方式、遮掩时间以及训练次数等做详细的记录,患儿视力应当每周检查1次,每3个月进行1次的系统检查。

5.4检查中的护理措施

在进行视力检查时一般选用国际标准视力表,在查视力的过程中要告知患儿摆正头部,使用遮掩板将未检测的一只眼遮严,对视觉灵敏度要注意关注。若患儿年龄偏小应当教会其正确的视力检查方法,并且可选用动物图进行视力检查。

5.5综合治疗时的护理措施

5.5.1在进行综合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告知患儿及其家属一定要严格遵循医嘱坚持眼镜的配戴,将遮盖疗法的方法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向家长进行详细讲解,叮嘱其一定要严格按照遮盖比例进行及时的调换,防止发生遮盖性弱视,要勤洗换眼罩,保持清洁。在弱视治疗仪使用中,要教会家长该治疗仪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教会患儿绘图、穿珠的正确方法。并且将以往的治愈病例向家长进行介绍,这样有利于家长明白弱视是可治愈的一种疾病,由此树立信心[7]。

5.5.2在进行治疗前告知患儿应当先喝水,上卫生间,这是由于在治疗期间不允许吃东西、讲话。并且叮嘱家长自由选择训练时间,每只眼睛每天进行30min的训练,由此可以使患儿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也能够坚持治疗。

5.5.3采取花样多变的多种治疗方案,由少到多能够使患儿的治疗兴趣进一步的增加。如使用电脑游戏与弱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使治疗过程变得趣味性、娱乐性,这样患儿更容易接受并乐于治疗。

5.6有效的心理护理

5.6.1消除患儿恐惧心理

患儿在来院就诊前最先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恐惧,其主要的表现为哭闹、拒绝配合检查、拒绝治疗,造成这一心理的主要原因包括:①医院给儿童的印象就是扎针、吃药的地方,由此一进院就出现条件反射的恐惧。②患儿看到各种诊断操作会感觉恐惧不安。如:散瞳后会造成患儿有20d左右的低视力。低视力会让儿童没有安全感并十分的不习惯,由此护理人员在对儿童进行交流时应当采用亲切和蔼的语言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在进行治疗前,对患儿讲明道理,争取患儿能够愉快的配合,坚决杜绝使用强硬、恐吓的手段使患儿被迫服从,若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则需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其恐惧心理得到消除,保持愉快的情绪。

5.6.2消除害羞、怕丑心理

第5篇

1农村儿童弱视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

1.1社会因素弱视类型、程度以及弱视治疗的初始与年龄有密切关系[3],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儿童弱视治疗成功的关键[7]。

1.2家长因素很多家长对弱视知识都很缺乏,没有充分认识弱视的危害性,从而不能进行积极配合治疗和进行有效的监督。弱视的特点是发病年龄小、治疗时间长,其中家长的信心、耐心和恒心不足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导致前功尽费。

1.3患儿因素由于患儿年幼,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对弱视的危害一无所知,治疗时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配合等治疗行为;农村儿童好动,在弱视治疗过程中,不同程度的限制了患儿的“自由”,所以,有的孩子不愿意接受治疗,或不能耐心的接受治疗;导致弱视治疗周期延长,影响弱视疗效,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1.4学校因素农村学校不能给患儿提供良好的配合治疗环境。弱视患儿感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出于自尊.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眼睛不好.更不愿意听有的孩子叫他“四眼”、“独眼龙”。因此,不愿意接受戴眼镜和遮眼罩治疗。

2治疗方法

2.1根据患儿情况选择弱视治疗仪治疗。在矫治前由专人用国际标准远视力表检查视力(裸眼、矫正)并做好记录。由专业人员教会家长及儿童仪器使用方法,在医院训练一次,病人回家后坚持治疗,每天一次,10天为一疗程,治疗l-6个疗程。

2.2遮盖法采用每周必须遮盖35h的方法。指遮盖优视眼,强迫使用弱视眼.消除来自优视眼对弱视的抑制,努力恢复视功能,使双眼视力接近均衡。验光配合适眼镜后,双眼弱视者每眼各遮盖3天,两眼分别交替进行。单眼弱视者,3-5岁患儿遮盖健眼4天,打开健眼一天,大于6岁者,遮盖健眼6天,打开健眼一天。视力提高到1.0以后,仍需遮盖巩固至6个月以上,直至视力稳定无反复为止。

2.3精细目力训练教会家长及弱视患儿每天做精细目力训练。如绘画、描图、穿针、剪纸等视觉刺激。

3护理对策

3.1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3.1.1我院建立了完善的健康教育体系,在初诊及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儿及家长实施针对性的医学知识、护理知识讲座。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使患儿和家长正确认识弱视的可逆性和治疗的长期性,因此树立患儿和家长对弱视治疗的信心和恒心,保证弱视治疗的效果。

3.2做好心理护理

3.2.1做好患儿心里护理农村患儿的心理特点表现在唯我独尊,恐惧心理,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耐受性差,害怕陌生环境[4]。所有这些特点直接影响了治疗的进行和效果。

3.2.2家长的心理指导治疗一段时间后,儿童对治疗的单调性产生厌倦,容易对治疗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等,所以,除医护的指导外,更需要家长的关爱、鼓励。调整儿童心理状态方面家长的责任心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家长对弱视的认识程度及患儿的依从性是确保疗效的最重要因素[5]。

3.3随访和指导对所有门诊就诊患者我院建立了门诊档案,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初诊时间、弱视类型、家庭电话、每次复诊客观检查结果、每次随访的资料等,对各个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对家长或患儿提供技术指导,对治疗、护理进行正确的干预。同时,把我院斜视弱视科电话告知每位病人,开通了24小时电话咨询服务,及时解决患者疑难。

4体会

4.1弱视的治疗贵在早期,3-6岁是弱视发育敏感期,也是弱视治疗的最佳时间,若不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将终身视力低下[6]。然而农村医疗条件和认识水平的差距导致许多儿童错过最佳治疗时期,给患儿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这需要医生、家长和社会对弱视正确全面的认识并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社会大环境的支持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患儿家庭、学校的支持是弱视防治效果的有利保障。对此我院经常在邢台市及各县通过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介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同时每月一县派医疗队进行义诊,做斜视弱视的检查、治疗、预防和指导工作。使农村广大人民提高认识和知识水平,做到患者及时就诊,力求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4.2家长的合作是弱视治疗成败的关键,弱视治疗需较长时间,疗程少则3-6个月,多则18-24个月,已治愈的弱视患儿还需延续治疗2年,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告知家长定期复查及随访的必要性,做到定期复查、定期随访,确保远期疗效。治疗过程中我们感到难度最大的因素是患儿及家属对弱视长时间治疗缺乏信心,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如不能持续或自行终止,结果造成已提高的视力很快下降,因此家长的积极配合关系到弱视治疗的成败;弱视儿童训练依从性是指患者对医嘱、护嘱的服从或遵守,充分依从应该是指患者完全服从医嘱或护嘱进行治疗和训练等,并产生与治疗相关的作用[7]。农村家长及儿童依从性较城市差,造成治疗效果相对较差或时间较长。

第6篇

关键词:儿童;留观室;优质护理服务

护理这一词汇在1980年由美国护理协会定义为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1]。临床护理对患者的临床恢复及预后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其护理的目的主要有三,分别是缓解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的负面情绪,防止患者出现的紧张、焦虑及恐惧等情绪影响患者的临床恢复及治疗进展;及时指导患者确立新的角色及居住环境,端正态度并积极配合治疗;整体护理,除心理护理及心理指导外,监测患者身体状况及其他基本护理。如今,有关人士提出了一种新型护理措施,即优质护理服务在临床护理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有关研究表明优质的护理对患者的恢复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次研究就儿童留观室优质护理服务进行探讨研究[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需进行留院观察的患儿,其入选标准包括患儿年龄0.05),具有可比较性。

1.2方法 两组患儿在留观室的护理方法分别采用优质护理服务进行或常规护理,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包括定时检测患儿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儿临床表现及病情变化、保持室内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安静及患儿病症基本护理等;实验组患儿进行优质护理服务进行护理,优质护理服务顾名思义,即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内容。①加强参与本次研究进行护理护士的思想观念,即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所需,每位患者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积极为患者从各个方面着想。②加强参与本次研究进行护理护士的技术能力,对护士采取15d统一培训制度,即每15d进行1次培训,其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紧急情况的处理、医疗护理器械的操作规范、心理护理指导及医患关系处理等。③儿童留观室护士采取平均责任制,每位护士负责1个床位,采取8 h轮流倒班制度,由上级责任组长统一分配。④为了保证护理质量,对每名患者及家属均由首位进行接待的护士完成,包括入院办理、入院介绍及病情评估等,尽可能做到患者满意。⑤每名护士接待患者及家属均需要做到微笑服务,细致、仔细的护理服务能让患者感觉温馨,从而对心情产生影响,有助于疾病恢复。⑥对患儿及家属做好健康教育及有关疾病知识的传授。⑦采用一患一表的形式每日记录患儿的护理操作、病情发展及具体时间。记录两组患儿的常规检查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其护理服务效果。

1.3疗效判定 本次研判定患儿临床护理评价从医生对护理工作认可程度、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共组的满意程度两个方面对护理工作进行综合判定。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选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以上患儿的临床基本资料及本次研究所记录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P

2结果

两组患儿及其家属对临床护士的护理满意程度,见表1,以上对护士护理工作的认可程度,见表2。

根据上表中数据所示,实验组护理满意程度达到非常满意的有31例,约占62%,医生对护士护理工作认可程度达到非常认可的有29例,约占58%;对照组护理满意程度达到非常满意的有10例,约占20%医生对护士护理工作认可程度达到非常认可的有8例,约占16%。经统计学比较分析,得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对常规护理治疗方法进行强化,责任制度分配精细[3],促进护理人员提高专业水平[4],力求为患者提供效果明显、服务满意及低消低廉的护理。本次研究发现,优质护理服务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常规临床护理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贵霞,关晓辉.急诊留观室优质护理服务的探讨[J].护理研究,2011,25(6):1685-1691.

[2]陈颜芳.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实践与探讨[J].护理研究,2008,7(7):104-107.

第7篇

【关键词】 护理干预;计划免疫;儿童家长;应用价值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5.092

在临床护理中, 护理干预是一种基于科学理论, 在诊断的指引下, 依照事先准备的干预方式从而进行一系列护理干预活动[1]。相关护士能够依据护理研究的成果、诊断的特点、患者功能康复的情况以及护理人员和患者自身的能力来确定护理干预的措施, 帮助患者达到预期的目标, 即恢复、促进和保持患者心理与生理的功能, 有效预防并发症[2]。本次通过主要对计划免疫儿童的家长进行护理干预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计划免疫儿童的家长共200例, 在所有家长中有母亲135例, 父亲45例, (外)祖父母20例, 年龄最小19岁, 最大57岁, 平均年龄(25.98±9.24)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例, 高中及以上50例, 大学本科及以上1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家长给予常规护理:就诊时叮嘱儿童家长疫苗接种前应注意的事宜;接诊中告知家长正确抱住儿童的姿势;接种后叮嘱家长对孩子多加观察,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就医。

1. 2. 2 实验组 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疫苗接种前教育:在家长带领儿童休息与候诊的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 耐心回复家长提出的问题, 消除家长的不安与顾虑, 进行健康教育宣教, 讲解疫苗接种对儿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讲明儿童免疫工作主要是预防麻疹、破伤风、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乙型肝炎以及结核病等传染病, 接种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接种预防前日, 给孩子洗澡, 保证接种部位的卫生清洁;提前给儿童喂食, 忌空腹进行接种, 避免低血糖的发生。疫苗接种中教育:在接种中, 护理人员通过言语教育与师范教育结合的方式, 向家长示范抱住儿童进行疫苗接种的姿势, 避免意外损伤, 示范一旦儿童接种后出现反应采取正确热敷的方式与应注意的事项;指导家长进行体温测量以及测量表的看法, 便于观察儿童全身反应的情况;疫苗接种后教育:疫苗接种后的反应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护理人员指导儿童家长采取异常反应的处理措施。首先, 疫苗注射后, 指导家长使用无菌的棉签在儿童接种部位轻轻按压几分钟, 待不出血时拿开棉签, 避免接种部位被揉搓, 告知儿童家长在观察室观察30 min, 确定无异常后即可离开。叮嘱家长回家后继续进行观察, 1 d内勿给儿童洗澡。④健康教育讲座:医院定期开展有关疫苗接种教育的讲座, 宣传预防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提高家长的保健意识, 此外, 还可通过接种宣传片的播放过, 让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制度、疫苗的类型以及预防接种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1. 3 评价标准 对患者满意度进行相关评价, 满意:对护理的过程与结果感到满意;一般满意:对护理的过程感到满意, 但结果仍有待提高;不满意:对护理的过程与结果都不满意。满意率=(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家长其儿童接种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对照组家长中其儿童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 高于实验组的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家长儿童疫苗接种成功率比较 实验组100例儿童中, 成功接种疫苗98例, 成功率为98%;对照组成功接种疫苗94例, 成功率为94%,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家长对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满意情况比较 对照组100例家长中, 满意53例, 一般满意35例, 不满意22例, 总满意度为78%;实验组100例家长中, 满意78例, 一般满意17例, 不满意5例, 总满意度为95%, 两组家长对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总满意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健康保健的意识也得到相对的提高, 尤其对儿童疫苗接种预防保健方面, 重视度越来越高, 计划免疫是一种能够有效减少儿童疾病、避免儿童死亡的一种直接性与经济性措施[3-5], 也是反映其预防保健工作关键指标, 因此, 做好儿童计划免疫的工作至关重要, 但在一些儿童免疫计划开展的工作中, 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给儿童计划免疫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为了使儿童免疫工作的质量能够得到提高, 保证儿童的健康, 在其工作中, 护理指导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6-8]。

通过本文的相关研究得知, 对照组家长其儿童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 高于实验组的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显示, 应切实有效提高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认识, 由于儿童自身的疾病免疫力偏低, 也就导致儿童经常会诱发一些疾病, 疫苗能蛱岣叨童自身防御水平, 但很多家长对预防接种缺乏认识, 甚至误认为防御疫苗会对儿童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导致自身防御能力下降, 这种观点也是当前影响儿童预防接种的主要原因[12-14]。实验组家长在儿童预防接种上也更为重视, 并积极主动参与到儿童预防接种中, 为儿童的健康提供一定的保障。当然, 为了保证儿童预防接种的顺利进行, 在接种前后必须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 避免断针、晕针、心因性反应等临床接种不良现象发生[15, 16]。

为了确保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实施, 应结合实际完善接种过程中的护理操作规程, 例如在接种前需要完善儿童健康档案, 对儿童的每一次预防接种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 对儿童的健康状况跟踪观察。应不断增强免疫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专业知识水平, 能够熟练掌握各种预防以免的性质、禁忌证、注意事项等, 严格遵循操作原则, 确保儿童疫苗接种的有效性, 减少儿童患病率, 切实保证儿童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贺景云, 邱桂华, 万桂荣, 等.家长健康教育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19):33-34.

[2] 刘延玲.实施护理干预前后儿童家长计划免疫信息知晓率的调查分析.医学信息, 2015(30):283-284.

[3] 卢艳萍.对儿童预防接种前后的护理干预.医学信息, 2014(3):

363.

[4] 杨萍, 刘彬彬.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童预防接种门诊中的应用体会.医学信息, 2014(21):479.

[5] 谭云, 杨新华.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护理干预路径的探讨.新疆医学, 2015, 24(5):670-673.

[6] 袁居燕. 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体会. 健康必读旬刊, 2013, 12(5):451-452.

[7] 曹巧林, 雷永革, 魏妮萍. 护理干预在社区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29):3289-3290.

[8] 程红梅. 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体会.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1):132-133.

[9] 王春霞, 莫杨. 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中的应用.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29):254.

[10] 张艳. 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干预.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6, 10(3):255-256.

[11] 王风华. 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体会.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21(14):64.

[12] 徐菊英, 杨玉英, 徐淑英, 等. 精细化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效果的影响. 护士进修杂志, 2014(5):424-425.

[13] 闫红梅. 护理指导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中的重要性. 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 2015(17):154.

[14] 张映旭, 曾茹英. 早期护理干预对提高婴儿预防接种成效的作用. 护理研究, 2010, 24(22):202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