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企业发展规律范文

时间:2023-05-15 17:09:39

序论:在您撰写企业发展规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企业发展规律

第1篇

,就是研究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认识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经济活动的实践,就是把握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运用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经济发展政策,就是引导经济活动按照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去发展,使经济活动的边际效益最大化;经济体制改革,就是通过制度创新,不断地废除低效体制、低效机制,建立起更适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企业发展的四个规律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是人类进行现代经济活动的基础性活体。一国经济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在该国企业的活力上,而企业是否具有活力又体现在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上。可以说,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始终处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因此,研究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必须研究企业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只有从规律的层次上把握企业的发展变化,才能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才能为新体制定位,也才能切实有效地推动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溯本追源,从18世纪中叶世界上诞生第一个以水为动力、以使用机器为标志的近代工厂算起,企业已经走过了两个半世纪的历程。考察企业250年来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无论是资本的积累与筹集,还是组织形式,或者是管理体制、治理结构、市场运营等涉及企业发展的诸多方面,都在变革中渐趋科学合理,日臻成熟完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开始被人们认识、把握。通过对企业发展演变过程的方方面面进行归纳、整理、和理论上的升华,我们可以抽象出企业发展的四个规律:资本社会化的规律、组织形式股份化的规律、管理专家化的规律和市场国际化的规律。而且,企业发展的这四个规律,已经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实践充分印证。

一、资本社会化的规律

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运行机制的要求,企业创业资本及扩张资本的筹集,已经从当初依靠单个资本的积累,演变为从社会筹集。无论是间接融资还是直接融资,融资行为的社会化已经越来越普遍,这在大企业、大工程、大项目方面表现最为明显。正如马克思在论述资本的积累和集中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时所言:“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马克思在这里讲的资本的积累和集中,无疑就是资本的社会化,而且资本社会化的发展使人们的资产愈来愈多体现为证券化。

二、组织形式股份化的规律

这是与资本社会化紧密相关的一个规律。企业从社会上融通到资金,必须在组织形式上体现出投资者的权益。如何体现?这就必须有一个能够体现投资与权益相匹配的制度安排,即以股份制的组织形式来实现投资者在企业中参与决策和分红的权与利。由于股份公司这种组织形式在企业运营机制上表现出其他企业组织形式所不具有的优越性,已成为现代企业所普遍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并在股份制公司的基础上建立起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三、管理专家化的规律

这是由资本社会化规律和组织形式股份化所派生出的一个规律。现代企业与过去的企业相比,不仅在筹资方式上和组织结构上发生了较大变化,而且生产经营管理的理念、方式、也与小商品经济和不发达的市场经济大不相同,对企业的战略决策、生产技术、经营方略、管理技巧、资本运营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一般投资者在素质上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需要懂生产、懂技术、懂经营、懂、懂、会管理且视野开阔的专家型人才来打理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管理专家化的特征日益显现。世界盛行的MBA,就是适应管理专家化规律,专门培养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

四、市场国际化的规律

企业因市场而生存。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以市场为舞台,在适应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发展,适应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进行创新。同时,市场也因企业而发达、而精彩。企业活动在受市场所左右的同时,也不断地以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而创造市场、丰富市场。正是有了企业的发展,市场才发展成为市场经济。市场作为企业重要的生存发展环境,主要包括各种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随着现代业、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和信息业的蓬勃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活动全球化已发展成为时代潮流。在这种大背景下,企业从资源的配置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所面对的市场已经从昔日封闭的地方性市场或国内市场演变为开放性的国际化大市场,面对的是来自全球性的激烈竞争,其发展无不需要从全球的视野做出决策。于是,企业变成国际化的企业,市场变成国际化的市场,跨国经营的步伐势不可挡。

我国国有改革的轨道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根本不是真正的企业,具有典型的“政府工厂”性质,因此可以说,在当时我国只有“政府工厂”而无企业。经过改革春风的沐浴和洗礼,我国由“政府工厂”转制为企业的改革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回顾“政府工厂”向企业转制的二十多年改革历程,经历了以利润留成制、厂长基金制、一步利改税、二步利改税、税利分流、承包制为主要改革的“放权让利”阶段,这是在整个体制改革目标还未明确之前的探索阶段,也可称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则是在中央做出了建立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性决定之后,国有企业改革大步推进。第一阶段的改革实践使我们意识到“放权让利”的探索仅是浅层次的、初步的改革。“放权让利”改革的局限性就在于不可能做到政企分开,“企业”仍在政府的控制下而不是市场机制下运营,形不成“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的企业治理结构。改革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方向,遵循企业的,从产权制度改革入手,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才能逐步建立起“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跳出“放权让利”的窠臼,走上“还权创利”的正途,还“政府工厂”的企业性质。国有企业股份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企业素质和经营机制不断改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民营经济空前发展,竞争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国有经济的活力、主导力、控制力和国家的综合国力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日渐增强。

资本市场推进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从层面检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伴随着对“资本”认识的深化进行的: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不仅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强大推进器。资本不仅挑战体制,而且选择机制。资本对经济发展推动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受资本的配置效率所制约,而制约资本配置效率的正是体制和机制。

企业运营必须讲利润、讲效率。企业如何才能高效率地实现资本的社会化?于是资本市场便应企业资本社会化规律而生——为企业实现资本的社会化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机制和适当的平台。这个平台不仅是投资者的重要投资场所和企业重要的融资场所,还是企业价值发现、产权界定、改革重组的场所。广义的资本市场包括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长期借贷市场。这三大市场以信用为基础,在企业的融资体系中既各自以其独有的特点发挥作用,又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共同为企业提供资源配置服务。狭义的资本市场一般指证券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是服务于企业的股权融资而产生的,债券市场则是企业债权融资的产物。二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随着融资量的变化,债权融资不会而股权融资会引起企业控制权、决策权的变化。所以就体制和机制转换而言,股票市场对企业改革的推动作用远大于债券市场。

我国证券市场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其大背景是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所有制结构调整成为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企业改革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微观基础,需要体系提供一个支持企业改革的平台——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建立正是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标志,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入到产权变动的层次。也正是有了证券市场,国有企业改造为现代企业才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形象一点讲就是,资本市场塔台,国有企业改革唱戏,非公经济发展,竞争格局形成,市场经济框架建立。反过来讲就是,没有资本市场这个平台,国有企业改革这台大戏就不能真正唱起来,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就缺乏有力的支撑。实践证明,发展证券市场对国有企业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都意义重大而深远。其重大意义不仅缓解了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本不足困境,增强了国有经济的吸附力、控制力和主导力,更重要的是切实有效地推动了企业发展体制和运营机制的转变与改善,竞争力提高,活力显现。并且随着股民队伍的扩大,市场经济、市场机制、竞争意识、风险观念深入人心,彻底地驱除了计划经济的观念与体制,极大地提升了我国金融体系,使之由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转变为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十多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成就斐嫩(见表1、表2),上市公司(A、B股)股票筹资累计7360亿元,加上H股则达到8835亿元,计划内企业累计债券筹资1879亿元。如果再考虑到非上市股份公司筹资和企业集资等情况,数额会更大。实践已经证明,资本市场在推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改革中已经发挥出了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今后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的地位会更加重要、作用更加突出。

股票市场的发展要素及其政策含义

股票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与发展无疑是企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企业资本社会化的重要实现条件。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发展变化特点一样,股票市场也不例外。探讨股票市场的发展特点,对于我们如何推动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2篇

关键词:城市燃气;行业规律(City gas, industry rules)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ity gas enterprise law of development, points out three main stages.

随着大气污染治理的深入进行,大力发展城市燃气成为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城市燃气企业也因此迎来了良好发展契机。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燃气企业发展历史的研究,我们将中国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加速发展阶段、成熟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些显著的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对于我们认识行业规律意义重大。

(一)起步阶段

在此阶段,资源拉动发展特征明显,即:随着天然气资源的发现,天然气在局部地区得到利用。但是资源、管网都难以支撑天然气全面替代其他气源(煤制气、LPG等)、难以支撑天然气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在企业行为方面,上游企业牢牢控制着上游气源资源和中游管网资源,并开展对下游大型工业用户的直供,但基本不涉足下游城市燃气项目;在下游方面,一部分地方性城市燃气企业,固守在本乡本土,而另一部分企业(主要是民用企业)积极开展全国性的“跑马圈地”运动,通过获取特许经营权占领各个城市燃气项目,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了新奥、港华、中国燃气等几大全国性城市燃气企业,一、二线城市被瓜分殆尽。天然气价格机制严重脱离市场,使得全行业难以实现市场化。

(二)加速发展阶段:

随着四大能源通道以及煤层气、页岩气开发技术的提高,全国性的天然气资源短缺局面得到改善;随着西气东输等国家级天然气长输管网以及各个省份天然气支线、省级管网、储气库的建设投产,管网条件得到改善,全国性的燃气管网逐步实现互联互通。

在政策层面上,在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下,国家将大力使用天然气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战略,在国家战略的驱动下,天然气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在上游方面,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开采打破了三大油对于上游资源的传统垄断,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也进一步有利于非常规天然气的发展。

在中游方面,相关政府部门正在积极制定中游条理,进一步规范中游管网建设及经营管理,政府鼓励各路资本进入中游领域,有利于中游管网的建设发展。中游管网无歧视性开放政策将日臻成熟。

在下游方面,天然气利用政策的出台,将车用气、三联供等用气领域列为优先发展领域,促进了天然气在城市的大规模应用。

随着全国性天然气管网的建设和全国性天然气供应体系的日趋完善,天然气行业全面市场化的基础逐步形成。天然气的供求关系逐步从“供不应求”向“供需平衡”、“供大于求”的方向发展。随着供求关系的改变,天然气价格机制得到进一步捋顺,行业全面市场化成为可能。

各个利益相关方企业抓紧时间争夺垄断性资源。在上游,随着煤层气、页岩气领域的开放和技术的成熟,各路资本纷纷进入以往被三大油高度垄断的气源开发领域,各个企业之间围绕上游资源展开博弈,力争从国家手里拿到最廉价的垄断性资源。常规油气资源和进口天然气资源继续被三大油等少数企业牢牢掌控。

中游领域,以省网公司为代表的地方势力通过垄断本地区的长输管网建设,掌控带有垄断性的网络资源,以三大油为代表的中央势力也不甘落后,依靠资源和资金优势强势进入省网市场、抢占中游垄断性资源。地方性的城市燃气企业也不甘落后,从保障供应、获取资源的角度积极参与省网建设,各方之间的博弈异常激烈。

在下游方面,城市燃气企业的第一轮“跑马圈地”基本结束,第二轮城市燃气项目的“跑马圈地”运动伴随着新建长输天然气管线的延伸和成熟地区的市场拓展深入开展。多数城市燃气企业仍然依靠收取初装费支撑运营和发展,这种经营模式越来越不能支持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城市燃气企业之间的整合悄然兴起。管网资源、城市燃气运营资源向经济发达城市、优质工业用户高度集中,城市燃气企业之间、上游企业与城市燃气企业之间对于发达地区、优质用户的争夺达到白热化程度,而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无利可图”各种资源的配置严重落后,使得地区发展潜力得不到释放,形成恶性循环。

(三)成熟阶段:

欧美发达国家今天的天然气产业格局和经营模式就是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明天。成熟的天然气产业特征包括:

1、经过了加速发展期,国内管网已经实现对各个地区的全覆盖,管网之间互联互通、供应的安全性十分可靠;

2、随着管网体系的完善和无歧视性的管网开放,天然气交易模式发生根本性改变,各种气源都能够上网交易,下游城市运营商能够以市场价格拿到气源,上游资源供应方和下游城市运营商以及大用户都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频繁的天然气上网交易大大提高中游管网的输送效率,中游管输商同样能够获得最大利益。

3、利益格局基本固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聚焦于对垄断资源的争夺,而在于成本、效率、服务等“内功”的比拼。

4、燃气企业的一体化经营趋势明显,一体化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第3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农耕经济;西方经济;发展;节点;规律

一、我国小微企业成长背景

(一)农耕经济背景

区别于西方国家早于我国一百多年工业革命的“产业经济”,中国经济从萌生的那一天起,就烙上太多的“农耕”色彩。主要体现在:

1.封闭性。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大部分时间被束缚在土地上,在造就了她独立自主,自强不息坚韧性格的同时,又造就她不思交流联合,跟社会成相对封闭的状态。

2.盲目性。农事经验是她们赖以生存的“天道”,代代相传,容不得置疑,就算不灵验了也会归咎于“老天爷”。另一方面是跟风。别人种什么就跟着种什么,即使错了,也一起错,也不叫做错。

3.小富即安。农耕经济建立在“小成本、小投入、小规模”的基础之上,“小”成了她们的显著特征,求小利、求温饱,小富即安成为她们农事活动和生产、生活交流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追求。

4.生产率低下。农耕经济以犁耕为主,辅以作坊加工,使用的生产工具简单,比之于西方的机械化生产,有着非常低下的劳动生产率。这是农耕经济致命的弱点。

(二)西方经济背景

工业革命取的伟大胜利,使西方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势如破竹,扫荡整个世界,由此形成的经济理论被各国模拜,并冠以“现代化”的美称。她主要形成几个典型概念:

1.商品和价值。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叫商品。商品有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商品被社会认可的程度是商品的价值。商品提供使用的程度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交换的量的关系,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2.竞争。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排斥同类经济主体的行为就是竞争。竞争包括:商品竞争 、素质能力竞争 、服务竞争 、信息竞争、价格竞争、信誉竞争。

3.利润最大化。经济学家给出的利润最大化的标准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简单的说就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生产的产品最多,销售的价格最高,取得的利润最大就是利润的最大化。

4.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概念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她是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越发展,社会生产的剩余价值也越大,社会越进步。

二、中西方经济文化背景影响渗透下小微企业的管理

(一)农耕经济影响下小微企业的管理

今天的中国小微企业虽然经过西方经济文化的洗礼,但传承千年的农耕经济的烙印依然清晰。她在企业管理方面构成如下特点――基于“中国小微企业平均人数为13人”的背景(节点)条件下成立。

1.职能归总。绝大多数小微企业无正规的、健全的、完整的组织结构,不设人资部、生产部、销售部等职能职责,统一由“办公室”完成所有的职能归总。

2.决策层兼任。“一专多能”、“一人多职”在小微企业非常普遍,有的决策层、管理层既是领导又是员工,既管生产又管销售。职责不分,职能不清。

3.家族式管理家长式领导。相当数量的小微企业领导由创办人担任,下设部门或是儿女或是亲戚。创办人既是经理又是“家长”,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生产销售管理唯“家长”是命。

4.任人唯亲。很多小微企业认人唯亲,认亲唯亲,不考虑真才实学和能力水平,谈不上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更谈不上人才激励机制。

5.员工培训淡化。据调查,有72%的小微企业没有对员工进行过培训,有高达89%的小微企业没有员工培训规划或缺少培训激励机制。

6.薪酬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是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软肋之一。某调查显示:80%以上的员工离职源于薪酬低和福利待遇低。

(二)西方经济影响下小微企业的管理

1.人才竞争。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核心,谁占有了人才优势,谁就占有市场主动权。因此很多小微企业更新观念,惜才、用才、培养人才高招不断,工作上大力支持;思想上、生活上关怀备至;薪酬、住房、度假、交通、家庭子女就业,亲属工作安排都给予极高的待遇。

2.革新体制。部分小微企业仿照规范制企业的标准,或是股份制,或是合伙制,或分层次给予员工干股,在此基础上明晰产权,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按照责权利划分职责,分担风险,到位监督。

3.员工培养。很多小微企业非常注重对员工的培养,制定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员工培训规划,外请或开发企业内部“尖子”传授经验,精心选择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参加社会上高层次的业务培训。鼓励自学成才,为员工参加学历教育、专业培训和职业资格取证敞开绿灯。

4.机械化生产。招工难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很多小微企业因此避开“瓶颈”,大量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以替代昂贵的人工,将对人资的动态管理转化为对机械的生产管理,改变了管理目标的多变性,降低了用工成本和管理成本。

5.信息化营销。传统小微企业的营销方式是跑销售,特点是成本高。互联网等信息化的营销方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企业也由传统的管人转到对信息化营销方案的优化管理上来。

三、两种管理模式影响渗透下的优劣比较

(一)农耕经济影响下的优势和劣势

由于小微企业的职能归总、决策层兼任、任人唯亲、家族式管理的特点,显示出如下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

(1)凝聚力强。小微企业高度的凝聚力来自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家族色彩和很容易唤起的亲情,以及对生产发展、薪资待遇、收益分配等利益的诉求容易达成的一致和互相谅解。这是小微企业固有的天性,也是其它形式的企业难以作到的。

(2)具有充分的自。小微企业组织单一,结构简单,层次少,人员少,制约少,决策权集中。构成小微企业充分自的特质。

(3)决策效率高。大多小微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决策权往往掌握在老板个人手中,大大减少内耗,具有决策效率高,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优势。

2.劣势

(1)缺乏战略眼光。小微企业主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同时不注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在今天“企业竞争的核心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的环境下,他们无力吸收新的知识,摈弃自身短浅,又无法吸纳他人的长处,造成发展难甚至是断送企业的前程。

(2)生产效率低下。很多小微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保持着作坊式的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很难赶上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出来的产品,既造成低下的生产率,产品品质又得不到保证,因而失去市场竞争的优势。

(3)小富即安思想的羁绊。很多小微企业实现了温饱目标,受到“小富即安”、“小农意识”思想的影响和羁绊,“浅尝辄止”,不求发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她们遇到经验外的困难和问题时束手无策,只能坐以待毙。

(二)西方经济渗透下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

(1)明晰的产权。明晰的产权是是西方企业管理的核心之一,根据产权确立彼此关系及责权利关系。她减少和避免了决策过程、生产过程、利益分配可能产生的矛盾。

(2)极强的竞争能力。竞争是西方经济的显著特征。竞争包括产品竞争、市场竞争和人才竞争。人才竞争是企业竞争的核心。

(3)灵活的市场操控能力。“市场”是西方企业管理的“专利”,她突出“看不见的手”操纵市场,强调战略发展、生产销售必须以市场为依托。

2.劣势

(1)复杂的结构。相对于传统管理,现代化管理的组织结构相对复杂。她从首端的决策到执行的末端要经上下几层和多条路径的传递,而小微企业则一目了然,一捅到底。

(2)彼此的制约。制约是规范的现代化管理的要求,而以“小”著称,家长式作风,家族式管理的小微企业,制约就成为一种羁绊。

(3)低效率的决策。基于小微企业简单的组织结构,扁平的管理层次,外加来自家长式管理的威严和权力的高度集中,决策项无须通过董事会的表决和监事会的制肘,提高了决策效率,适应市场信息万变的要求。

四、结论

处在创业初期这样一个节点之前的小微企业,较适合凝聚力强、充分自、决策效率高、制度灵活、人资成本低等优点突出的农耕经济的传统管理模式。这是几十年来已经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当跨过这一节点,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则较适合产权明晰、制度完善、竞争力强、生产效率高等优点突出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但她应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才是今天中国小微企业应该遵循的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第4篇

谢祖墀:这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比亚迪在电动技术和产品上遭到了外界的质疑,他们通过电动车的概念吸引过来很多人,但直到现在它的利润增长点还是依靠传统车型;第二个是销售网络的问题,从近期来看他们的销售网络不是很成功;第三个是比亚迪垂直整合的管理方式,这跟全球和中国的汽车厂走的方向不一样。全球的汽车企业分工都很明晰,汽车零部件通过采购来完成。此外,从整体来看,中国前几年,特别是2008年、2009年发展得很快速,但这种状况现在回头来看,不是很正常。而当增长整体减缓的时候,就对比亚迪形成很大的压力。

《投资者报》:但垂直整合模式是比亚迪能在电池和IT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将此前成功的模式套用到汽车上,有何不妥?

谢祖墀:汽车行业跟IT和电池行业从本质上讲很不一样。汽车行业对整个供应链的掌控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很专业的分工。在汽车行业,零部件都是由不同的零部件公司来做,而且即使是同一个零部件也根据它工序和产品的复杂性分成不同档。所以从汽车行业来看,垂直整合方式有它不合理的地方。比亚迪在进入这个行业之前主要是做电池和代工,没有太多的经验。我个人觉得,比亚迪用垂直整合的这种方式来做,是违反了汽车行业的发展规律,会在成本和质量管控上产生一些问题。

《投资者报》:有人评价比亚迪是在技术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先打开了市场,在有了一定的市场的情况下再回过头去做技术研发,您怎么看这种说法?

谢祖墀:整个自主品牌都没有很好地打开市场,它们在中国所占的市场份额微不足道。虽然有些车型有了一些销量,但我不觉得它们已经打开了市场。

《投资者报》:比亚迪一开始采用了模仿也就是所谓的逆向研发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和很多其它的行业也存在,您怎么看这种方式?它对企业长期发展来讲会产生哪些不利?

谢祖墀:模仿比较容易,企业在开始没有什么技术、也没有什么产品的情况下,模仿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味模仿,不争取在技术上提升,不发展自己的产品,很容易就垮下来。我们看到很多山寨公司迅速倒下,这个在其它行业尤其手机行业特别明显。这种情况我觉得在汽车行业也会发生。对于企业长期的发展来讲,会有很大的危害。

《投资者报》:危害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谢祖墀:如果没有新的技术的发展,消费者会找不出特别的原因来购买你的产品。因为市场不断在变化,有很多其它竞争对手加入,它们会提供更好的产品。当消费者面对不同选择的时候,他不一定要买你山寨的东西。虽然山寨的东西会比较便宜,但对于汽车来讲,消费者除了价格外,他还会考虑质量、安全性以及汽车整体的性能。

《投资者报》:比亚迪近年在新领域的发展速度很快。这也是很多企业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当在某一个产业发展较好之后,会希望做大。你觉得企业在进行产业扩张时要注意什么?

谢祖墀:一家企业或一个企业家看到某个市场发展快速,这会对他产生很大的吸引力,想去尝试。但每个行业的特性不一样,每个行业都很复杂。要想简单地进入到一个新的行业,对于很多企业来讲还是很大的挑战。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我们并不会建议一个企业很盲目地进入一个新的行业。

当一个企业想进入到另一个行业时,它一定要先回归到自身,问清楚自己有没有相关的能力进入新的行业,有没有足够的核心能力在新的市场也能够开展很好的经营。很多中国民营企业,尤其是快速增长的民营企业,在扩张产业时并没有完全想清楚,只是看到市场机会不错,以为其它企业能做自己就也能做,但恰恰因为这样产生了很多失败案例。

《投资者报》:像王传福这样技术出身的领导者经常出现,您觉得他们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

谢祖墀:技术型出身的领导者肯钻研技术,乐意建立相关的技术团队,并愿意花时间跟这些技术团队在一起研究问题,这是好事。但往往技术出身的领导者,他们在企业管理方面比较缺乏经验和管理理念。究竟在企业管理上要按照怎样的管理原则、管理科学,在这些方面,他们可能会比较弱一些。我的感觉是,王传福在管理方面还是缺乏一些关键的经验,比如我们看到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他在销售网络的打造上,速度太快。

另外,从内部管理这一块来说,比亚迪也有很多地方可以提升。之前它可能比较偏重技术开发,而没有想清楚如何构建整个企业的管理框架。还有就是刚才我提到的,其实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讲,这种垂直整合的管理方式对汽车行业来说在这个时期是不太适用的。比亚迪进入汽车行业已经好多年了,但这些年他们还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也没有去改变这种方式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在这种快速成长的企业,从内部管理来讲,往往有几点做得不太好。一是是否有很好的管理流程把整个企业很好地运转起来;二是很多快速增长的民企,往往都是领导者方式,王传福在比亚迪可能也是这样的情况。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决策速度会很快,但坏处就在于没有完整的系统和流程来使管理决策正规化。

第5篇

关键词:社交化企业;新规律;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0

一、社交化时代全面到来

本文认为,从整体上来说,我们已经进入到万物互联、移动互联的社交化时代。所谓的社交化,就是指随着社交网络、社交媒体、社交营销等迅速兴起,基于网络的社交行为已经深深植根于人类的任何活动之中,它将深刻的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企业发展、产业发展及区域发展。

全球社交网络兴起。社交网络的兴起以Facebook的建立为代表,Facebook建立以后,迅速吸引了大批的美国知名大学的学生加入,尤其是在开放对外注册以后,更是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在Facebook的带动下,社交媒体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井喷式增长:截至2013年,全球互联网用户超过30亿,而全球约有1/5的人(即16.1亿)每个月至少使用一次社交网络,使用社交网络已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主要行为之一。

中国社交网络兴起。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中国互联网用户快速增长,为社交网络发展奠定了基础,截止2013年,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6.04亿,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了8.28亿,其中手机网名用户突破5亿,中国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新一代社交媒体的诞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社交网络的发展。其中,以强关系为主打特色的微信,迅速融入公众的生活当中,达到超过5亿的使用规模,并逐渐取代短信等沟通方式,成为新的交流沟通渠道;微信的快速成长使我国的社交化程度达到国际水平,并且,其增长速度甚至超越了美国和全球社交化普及速度。

社交化时代呈现去中心化和信任背书两大特点。社交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去中心化。信息的传递由发送方、信息内容和接受方三个主体组成,在传统社会中发送方以及信息内容都有可能为政治权力或商业利益所“绑架”,因此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人们所能接受信息的来源和内容都是固定和有限的,就产生了所谓的“中心”。然而在社交化时代,社交网络中的内容不再是由专业机构或特定人群所产生,而是由社交网络中的全体参与者共同完成,任何人都可以在社交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创造原创的内容,共同生产信息,这提升了网民参与贡献的积极性、降低了生产信息的门槛,最终使得每一个网民均成为了一个微小且独立的信息提供商,使得互联网更加扁平、内容生产更加多元化,从而进一步加速解构中心,完全“去中心化”。信任背书成为社交网络成功运行的基础。信任背书存在于社交网络的各个环节,从信息本身看,虽然只是不多的140字,但信息者个人的专业、情感、价值、判断、喜好、历史等关键要素,会依附在这条信息之上,流动在好友(关系链)中,看到信息的人也会将自己对该人的信任及其他因素做出回应,并传递下去。信任在这个传导链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整个社交网络中的最关键因素。在社交平台中不断涌现的内容大号、自媒体账号,都在有意无意中遵循这些原则,并由此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基于弱关系的信任链条,当无数的信任链条汇聚在一起时,便产生了庞大的社交红利。

二、社交化时代下企业发展的新规律

社交化企业的三张网―内部、伙伴、外部。

处在社交化时代的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义内部员工之间、企业与合作者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构建“三张网”:内部社交网络、伙伴社交网和外部社交网络。

内部社交网络。企业以内部社交工具或云端社交系统为平台,将全部员工纳入到平台当中,实现任意员工间的无缝交流和沟通,形成覆盖整个企业的内部交流网络。内部社交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企业中的部门隔离、科层制的层级结构等限制,使员工之间可以无障碍的沟通和分享知识,将传统的上下级关系和离散的同事关系转变为紧密的协同、分享关系。

伙伴社交网络。企业基于现有专家及合作伙伴资源,通过社交化平台或网络手段,将所有的合作伙伴链接起来,实现企业间的快速的无缝交流和业务信息的资源共享。伙伴社交网络,将企业与合作伙伴间基于传统供应链关系的固定链式关系,转变为基于网络的动态合作关系,使企业突破了自身边界限制,实现了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

外部社交网络。企业利用现有公共社交网络,开辟对外沟通交流窗口,形成联接消费者的开放社交网络。全球社交网络的出现,消除了消费者与企业间的隔膜,使消费者可以参与到企业的产品研发、营销推广的众多活动当中,也使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从传统的买卖关系向合作共赢关系的转变(见图1)。

三、新趋势

新趋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颠覆商业模式:跨界融合

社交网络的产生改变了企业与消费者的供需关系、产品理念及行业界限等一系列工业化生产的传统法则,催化出一系列新的商业模式,逐步推动着企业组织的重塑和商品市场的变革。

社交化趋势下的新兴商业模式具有三大显著特征。一是粉丝经济,消费者与企业间的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消费者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为主动的信息获取和活动参与的粉丝,企业以消费者为核心,聚集起自身的粉丝团体,并借此开展企业的研发、生产营销等活动。二是极致体验,产品从单一的功能载体向服务载体转变,与文化、价值观相融合,将长板做到极致,打造行业标杆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极致的产品和服务体验,让消费者为产品尖叫。三是跨界融合,不同行业纷纷吸纳互联网元素,以互联网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为基础,融入自身行业内容,实现跨界融合。

社交化已孕育出平台模式、数据模式及免费模式等对行业具有颠覆性效应的新型商业模式。平台模式,以粉丝理念为核心,企业通过搭建平台,聚集消费者粉丝和合作伙伴粉丝,共同创造价值,实现消费者、企业自身及合作伙伴的协同式发展。数据模式,以丰富产品价值为核心,通过积累大量的用户数据和行业数据,实现精准营销、数据运营和服务、行业数据枢纽。免费模式,以极致体验为核心,最大化产品性价比,甚至免费为消费者提供,转而通过内容的创造与运营实现长期盈利。

新型商业模式改变了竞争方式,对市场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一是社交化颠覆了传统大型企业在信息传播、营销和渠道上的优势地位,为创新创业企业的爆发式、破坏式增长提供了土壤;二是社交化成为连接不同行业的纽带,行业间的隔膜正逐渐消退,企业不仅面临本行业的竞争,更随时面临着来自相关行业、甚至完全无关行业的冲击;三是基于平台化运作的新模式,产生了超越一般企业概念的巨无霸式对手――生态圈,使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残酷。

第6篇

1. 强胜弱败,高关联则强,低关联则弱;强攻弱守;作势强,吃子弱;

强大的企业一定战胜弱小的企业,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怎样使企业强大,则观点不一,众说纷纭,但至少是投入资源多的企业一定在各方面会超过投入少的企业。身体强壮的大汉一定能打败体力单薄的对手,在技能相近的情况下,两个大汉总能打败一个大汉,这是一个极普通的真理。

影响企业的强弱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企业内外各种协同、整合的资源数量,另一个是这些资源质量的高低。就是说实力的大小由企业内所含必需资源要素的数量和这些资源要素协同性的高低以及这些要素质量的好坏决定的,因此要求我们一定要集中企业的有限资源,投入到高关联的、有利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利用的资源协同、整合上。

好的企业应具有高的关联性,理想状态表现为企业内部每个人、每个部门、职能都不是多余的,同时业务上又不是干涉的,并且每一次追加投资,都要围绕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利用进行高关联性的投入,这样才能有数倍的产出回报。企业好比一部机器,没有一个零件是多余的,也没有一个零件是或缺的,且任何两个零件间都不能干涉,每个零件都为整个机器服务。一部机器拆成两半,就不是两个半机器,而是两堆废铁。

2. 强攻弱守

如果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及其相关的内部资源整合已完善,完成企业先作强的准备工作后,下一步就要做大。此时企业总会采取主动行动,选择进攻的时间、地点和进攻方向。可以从容地进行作战准备,可以集中作战力量,强占市场,购并其他企业,四面投资,增设经营部门和组织机构,以达到扩大市场占有率、侵蚀对手市场份额,收购竞争对手,扩张企业净资产的目的;反之在经济衰退时期,企业在供过于求的市场中经营,且核心竞争力不突出,竞争激烈,替代产品层出不穷,核心产品已进入衰退期,再加上企业文化沉闷、管理不善等原因,整个企业都处于一种萎靡状态,此时易采用回收战线,剥离低利润部门,盘活存量资产,精简和集权组织结构,重新培养下一个核心竞争力,走专一化、差异化道路。

正如一个人一样,当天气炎热时,便四肢张开,当天气寒冷时,则四肢畏缩在一起。当没有机会,处于弱势时,收缩防守,伺机反击;当机会出现,恰自己处于强势时,四方出击,扩大地盘。

一般在经济繁荣时期,比较适宜产品经营,不太适宜资本运作;反之,在经济萧条时,则比较适宜资本运作,不太适宜产品经营。

3. 作势强,吃子弱

企业发展如同下围棋,先作势,后吃子,作势比吃子更重要。

作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内部的势,一个是企业外部的势。

企业内部的势主要有员工士气,它由完善的管理制度、合理的激励机制、激人奋进的企业文化,以及领先的技术、强势品牌、充裕的资金、对蒸蒸日上的企业未来美好的憧憬等;

企业外部的势主要指控制和利用全部或部分外部资源的气势、影响和能力。如行业规则、标准,各种倾斜的政策;行业许可、经营许可、生产许可;行业地位、品牌地位、竞争地位;企业间的联盟、控制上下游企业的能力;与政府、金融部门、媒体、股东、消费者的关系;控制和利用外部环境大趋势、应对突发事件等。

这些“势”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带来的价值不是一两块的市场、三五个产品,往往是整个行业的利益、整个区域的利益。它与《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是同出一辙的。

所以真正的大老板是做环境的,特大老板是做政治的,只有小老板才是做生意的。

4. 击强则弱,击弱则强

第7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理论;发展规律;探究

企业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有的存在规律,一个企业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往往与企业自身的设立、经营以及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管理业界的相关专家和研究人员认为要想研究企业管理理论的实际发展规律,不能单纯的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出发。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发展的体现。

一、简析企业管理理论

企业管理指的是相关负责人员对企业的开设经营、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的活动进行有序的计划、组织和安排的控制职能。企业管理是对各项企业运作管理工作的总称,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以及行政管理,都是企业管理工作包含的主要内容。而企业管理理论就是对所有企业管理工作内容的概括和总结,是企业管理工作系统化、理论化的归纳和陈述。

企业管理理论最早出现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文明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的带动和影响下,企业的管理工作无论是在管理水平还是在管理模式上,都被提出了更好水平的要求。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划分为人力资源、财务资金、项目工程以及销售市场等不同的管理对象,对不同的管理对象设定不同的协调管理方式就是企业管理理论论述的主要内容。在社会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的带动和影响下,我国企业管理理论也逐渐呈现出了全新的发展规律。

二、探究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规律

企业管理理论出现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文明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市场发展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到当今社会,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突出的规律和特点。

1.科学管理阶段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规律

在企业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的发展阶段,企业管理理论最大限度的摆脱了传统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的束缚和局限,真正转变了以往将劳动工人视作是生产劳动的机器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更好的缓和了三者之间的矛盾。在企业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企业管理工作的社会属性相比以往更加适应和满足了企业自然存在属性发展的基本需求。企业的管理和协调真正成为了一门科学,更好的实现了企业存在的社会价值以及经济收益的显著提升。

2.行为科学管理阶段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规律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企业管理理论是在企业管理理论科学阶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得来的。在企业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的管理阶段,相关工作人员真正认识到了企业中相应劳动力存在的价值,站在有效规划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对劳动力的人性进行了推测和假设。在行为科学管理的发展进程中,企业的管理理论出创新式的提出适当满足劳动力在心理、以及生理上的需求与满足其金钱物质需求同样重要的管理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企业管理理论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3.企业再造阶段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规律

企业管理理论在企业再造发展阶段的发展规律也是值得被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内容。不同于之前的发展阶段,企业管理理论再造阶段的发展是在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学信息技术水平不断进步的带动和影响下产生的必然趋势。经济一体化趋势以及日益激烈的市鼍赫环境是企业管理理论再造阶段发展的客观条件。在这一发展阶段,相关企业负责人在对企业的运营进行管理时更加注重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细化分工,最大限度的简化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运作流程。在企业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以及技术条件下,更好的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流程的整合重组就是企业管理理论在再造阶段最主要也是最显著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征。

三、企业管理理论在未来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发展趋势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具有双重性、矛盾性的特点,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规律也是如此。在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管理理论无论是在管理理念还是在管理模式的规定上,都将呈现全新的发展态势。在世界经济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发展态势的带动和影响下,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双重性也将不断激化。企业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式将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的管理理论是能够有效保障一个企业有序经营的重要前提。科学完善的企业管理理论也是能够帮助企业在我国竞争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获得长足稳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只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正确认识到企业管理理论的实际发展规律,才能运用更加科学的管理手段,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收益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威. 从管理理论发展的角度探究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方向[J]. 经营管理者,2013,0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