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基础教育成果范文

时间:2023-05-15 17:09:38

序论:在您撰写基础教育成果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基础教育成果

第1篇

瑞典王国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东南部,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人口940多万,是科技和教育高度发达的先进国家,国民享有高标准的生活品质和福利待遇,同时也是世界上少数从幼儿园到大学全部实行免费教育的国家之一。日本著名学者冲原丰在他主编的《世界的教育》一书中指出,“瑞典通过卓越的教育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的文化和生活水平,使瑞典既没有文盲,也没有穷人”。因为人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瑞典成为了世界上国民素质最高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人均读书读报最多的国家之一。

笔者于2012年9月至10月参加了由瑞典国际发展合作署(SIDA)发起、瑞典隆德大学主办的“儿童权利、课堂及学校管理(Child Rights,Classroom and School Management)”国际项目,期间在斯德哥尔摩、隆德、马尔默等城市参观访问了当地各类学校,深切地体会到瑞典学校英语教育的成功之处。与中国的情况相同的是,英语在瑞典也是一门外语,瑞典人也是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但是与中国不同的是,瑞典人的英语应用能力非常之强。绝大多数瑞典公民都够流畅地使用英语进行基本的日常对话,几乎所有大学均开设了英语授课的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反之,我国儿童从学前教育阶段就开始参加各类英语早教班,到了小学、中学阶段,在规定课时之外,家长还热衷于送孩子参加各种英语辅导班。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孩子学会的都是“应试英语”、“哑巴英语”,教学效果堪忧。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研究和分析瑞典英语教育的方式方法,以此作为发展我国基础英语教育事业的借鉴。

二、基本概况

虽然瑞典的英语教育卓有成效,然而瑞典儿童用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时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多。

从学前教育阶段看起,瑞典并不强调对学龄前幼儿进行英语教育,除了部分国际幼儿园之外,大部分幼儿园都没有开设专门的英语学习课程。在学前教育阶段,他们更加强调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非常重视幼儿的多元文化教育,以帮助儿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更加易于接受并学习外国文化。

在义务教育阶段,瑞典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自三年级开设英语课,平均周学时为2—4课时;6年级开始,学校会为学生提供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汉语等第二外语的选择;8年级学生可以选修第三门外语。同我国相比,瑞典的校内英语教学课时少了许多。并且瑞典的语言教育强调外语学习不得以弱化母语学习为代价。除了瑞典语之外,他们还专为来自其他国家的移民儿童开设母语学习课程。如笔者走访的OSTRATORN SCHOOL,就为在该校就读的中国移民、中东难民儿童开设了汉语、阿拉伯语课程。与大部分中国学校相比,瑞典的英语教育更注重英美文化知识的教育,使儿童充分认识母语与英语的差异;并且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规定课时的英语教学一直延续到高中阶段结束。

高等教育阶段,除英语专业外,瑞典的高校不再开设像我国一样大面积普及的公共英语必修课,但是学生有多种机会可以选择英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程,如英语文学作品选读等等;并且在课上和课外都有充分的机会利用seminar、workshop、presentation等形式进行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在这样的英语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瑞典公民,普遍具备熟练的英语使用能力,能够使用英语进行有效的日常交际及学术交流。

显然,瑞典的英语教育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规模上都无法跟我国的英语教育相提并论,那么他们是如何取得如此显著的教育成果的呢?

三、成功经验

1.尊重个体差异,倡导民主教育理念

瑞典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了一个令人无法想象的高度。让人人都能享受平等的学习机会,是瑞典教育始终坚持的重要理念。瑞典实施从零岁到坟墓的全国免费教育体制,即使是近20年来世界教育私人化和营利化的风潮强劲,瑞典人仍始终坚定地把全民免费教育作为重要的既定方针,并不断地增加拨款,扩大教育规模,提高办学质量。他们对儿童从小就进行大量的智力投资,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在瑞典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笔者走访的学校教室都配置了电脑、投影仪、幻灯机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此外,传统的教学资源如学校图书馆、录音机、地图、班级小书架以及各种学习用具和游戏用具一应俱全。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瑞典学校的教室安排非常灵活,不同课程都有不同的授课地点。即使是在同一个班级,学生都配有2个以上的教室以便于分层次教学,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环境进行分组合作学习。

瑞典英语教育不主张太急于督促甚至逼迫儿童学习知识。在基础教育阶段,他们更加注重儿童个人生活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旨在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通过组织有关戏剧、音乐、美术、体育、自然常识和社会生活等内容的各种室内外活动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并不强迫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此外,学校正视儿童个体差异,并为有阅读障碍等“特殊需要”的儿童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瑞典人普遍认为,不尊重儿童的自主选择,不顾及儿童智力发展的自然过程和个体差异,一厢情愿地揠苗助长,必然对儿童的终身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恶劣影响。因此,充分尊重儿童的“民主教育”可以说是瑞典教育的精髓。课堂上老师尊重儿童意见,鼓励自由表达,从而保护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独特的个性特征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笔者在参观瑞典学校的时候,能够明显的感觉到瑞典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一种主动、轻松的状态。

2.重视英美文化的渗透,创设英语学习的良好环境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课堂并不是瑞典学生获取英语知识的唯一途径,甚至有45%的瑞典学生认为媒体和校外其它场所才是自己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这是因为瑞典地处欧洲,其国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英美文化的渗透和影响。瑞典有多家电视台每天24小时播放英语节目和影视作品;英语图书、音像资料随手可得;英语路标、指示牌随处可见;同时,开放的网络也是一个供儿童接触英语环境的绝佳媒体。瑞典的社会与媒体为英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而这样的学习环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贫困落后的偏远地区几乎不存在。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基础上的体验教学方法,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

在充分尊重儿童权利的指导思想下,瑞典的学校教育坚持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中心,坚持教育以儿童为本。瑞典的课堂主要采用讨论和小组学习的教学方法,基础英语教育形式多种多样,主要以游戏和主题活动为主,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且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

如笔者亲身参与了一个教学小游戏,教师分组带领儿童到森林里去(瑞典森林覆盖率高达66%,随处可见的森林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森林里悬挂着老师们事先准备好的一些英语指示,孩子们被要求按照指示回答问题,如:瑞典有多少个湖泊,瑞典第三大城市叫什么名字;此外还有一些极具趣味性的问题,如A,B,C三位老师的身高之和加起来是多少,等等,引导孩子们完成任务并走向终点,孩子们在森林里度过了愉快的下午。老师引导儿童在学习的同时认识自然,在游戏的同时掌握知识,这样的活动寓教于乐,深受孩子们的欢迎,教学效果更是不言而喻。

四、三点借鉴

目前,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普遍采用的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基于汉语的英语教学模式,即以汉语为主要教学语言,在固定的时间里讲授和引导儿童学习英语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为目前大部分开设英语课程的中小学所采用。二是全英教学模式,即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在固定的时间里讲授和引导儿童学习英语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三是浸入式(或半浸入式)教学模式,即儿童在学校的全部时间(或大部分时间)都被浸泡在全英语环境中,教师直接用英语组织教育活动和生活活动,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受师资等教学条件的限制,只应用在北京、上海等较大城市的某些国际学校。笔者认为,瑞典基础英语教育对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1.保护儿童学习兴趣,培养多元文化意识,拓展国际视野

与瑞典相比,我国对于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多数儿童从幼儿园时期就已经开始了英语教育。有的家长为了加强英语教育,特意把孩子送往“双语幼儿园”,或强迫孩子参加各种课外英语培训班,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使孩子彻底丧失了英语学习兴趣。

反观瑞典的情况,在英语教学中老师并不一味强调知识的学习,而是重点培养儿童的多元文化观,使儿童乐于接受并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而逐渐产生英语学习的兴趣。笔者在瑞典的时候多次问到瑞典的小学生同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学英语?”答案几乎都是一致的:“瑞典是一个很小的国家,瑞典语是一门很小的语种,只会讲瑞典语不足以在这个国际化的社会上立足。因此我们要学习英语以及其他多种语言,长大了可以去到很多国家,和全世界的人交朋友。”瑞典儿童从小就培养起了国际化的视野,了解到英语是与世界沟通的有效工具,从而认识到学习英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然不会排斥英语学习,反而乐于学习,能够主动学习,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因此笔者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培养儿童的国际化视野,从而激发学习英语的动力,而不能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一味强调英语知识的学习。

2.创造家校合作的英语学习展示平台,使学生分享学习成果

与瑞典相比,我国的中小学无论是采取汉语教学、双语教学还是浸入式、半浸入式教学,社会和媒体能够提供给孩子的英语学环境都远远不够,因此更需要老师和家长密切配合,在学校内外为儿童营造学习英语的良好大环境。

根据瑞吉欧教育理念,学校环境作为一个“可以支持社会互动、探索与学习的容器”,而被赋予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内涵。笔者发现瑞典的学校环境创设温馨而有趣,同时与教学活动紧密相关。教室里陈列着来自不同国家的特色艺术品,墙壁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图片,从埃及金字塔到中国版的世界地图。班主任老师解释说,这是为了“给孩子们提供看待同一个世界的不同视角”。还有的教室贴着孩子们自己制定并且用英文表达的“班规”,包括许多条“Do”和“Donot”(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环境的教育价值在整体语言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要忽略家庭教育在幼儿英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这里笔者并不是要求所有的父母都能做到跟孩子用英语对话,而是希望父母提高环境创设意识,尽量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如给孩子听一些有趣的英语歌曲,看一些简单的英语动画片,在游戏中与儿童进行基本的英语对话,在墙上贴一些带有英文单词的彩色图片并常常更换,以唤起儿童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借鉴瑞典的学前教育模式,建立家庭游戏小组,让那些文化程度较高的、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的家长带领其他家长和孩子们开展双休日英语活动,组织家庭表演会等等,与孩子共同表演在学校所学的英语对话、故事、情景剧等,从而更好的配合学校教育。

3.加大游戏教学和活动教学力度,创新教学方法,培养英语学习能力

瑞典在基础英语教育的课堂上进行大量的游戏教学和主题活动教学。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都强调,儿童的语言学习必须与充满乐趣的游戏活动相结合。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明确指出:“游戏是儿童活动的特点。”在诸多的英语教学方法中,游戏教学法是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而主题活动则是以一个话题为中心,进行延伸扩展,进而形成更多的话题和活动,在活动中贯穿语言、数学、空间、运动、音乐、人际等能力的培养目标。主题活动教学法比较贴近儿童生活,能为英语学习创设逼真、富于交际性的语言环境,为儿童提供有趣的练习形式,切实提高其英语水平和交际能力。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师也应当避免枯燥单调的照本宣科,设法通过游戏和主题活动使儿童在玩耍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人际交往中锻炼语言应用能力,并且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与他人、社会及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同时,在儿童英语学习活动的设计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儿童个体情况和兴趣为指向。借鉴瑞典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我们的基础英语教学活动也应该根据儿童的知识经验、个体需要和兴趣指向来设计。并且在开展这类活动时,教师应注意不要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要求,避免儿童产生畏难情绪;而要增强其自信心,鼓励他们取得的进步,激发儿童的兴趣,让他们不断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 Per Wickenberg,2009.Taking Child Rights Seriously—Reflections on five years of an Inter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me.8.

[2] Gerard Bonnet(Ed).The Assessment of Pupils’Skills in English in Eight European Countries 2002-A European Project,March,2004.96.

[3] 张小情.北欧四国(瑞典、挪威、芬兰、丹麦)英语基础教育比较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07(5).

[4] 单中惠.福禄培尔幼儿教育著作精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第2篇

一、 基础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六个误解

(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就是出国留学培训和接收外国学生来华学习

这是一种很普遍的误解,并导致了大量高中出国班的诞生。事实上,一个学校出国留学学生的人数、外籍留学生人数只是反映该校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个方面,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工作为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带来哪些影响。例如,是否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发现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并使之得以改善;学生能否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真正适应不同国家的学习生活,并带动全校学生加深国际理解。

(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就是引进国外课程

实现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单纯靠引进一种国外课程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一个课程体系都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它只适合某种特定的学生群体。此外,不同的课程体系对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方法有不同的要求,不认真分析教学目标、自身教学能力和学生升学发展出路,产生失败的教学成果是必然的,这几年的高中国际班已经由此导致了一些失败案例,遗憾的是现在似乎仍有前仆后继之势。只有真正的用国际化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在教育本土化的基础上将中外课程融合贯通,才能逐步探索和完善基础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所提倡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高考成绩下降

这源于大家对中国传统应试教育认识的惯性。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被动的灌输模式,大多数的测评是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而非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随着我国新课标建设的深入推进,测评方式也在悄然变革,国际教育中倡导的素质教育和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正在渗入我国的教学评估。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采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或者采用优质国际教育模式,其差别在于对应试能力或者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同侧重。最近几年涌现出的高分学生已经表现出突出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研究能力,而一些以高压管理模式而闻名的“名校”则已经表现出明显的颓势。

(四)教育国际化的目的是获得国际认证和创造学校品牌

出于功利目的,有些人认为学校获得的国际认证越多,在招生宣传中就越有优势,学校得到的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也就越多。但是,办学者如果将获得国际认证、创造学校品牌作为学校国际化的目的,容易导致学校一味迎合国际机构的衡量标准,而不注重这种认证对学校的益处,进而影响学校和学生的长期发展。近来,更有一些国内中介机构为高中设立了没有内涵、没有标准的所谓世界名校联盟认证,遗憾的是几所著名的高中也穿上了“皇帝的新装”。

(五)只有中外合作办学才是真正的国际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并非唯一形式。中外合作办学从教材、教学方法到教学理念,甚至连教师都来自国外,其优势在于学生可以不出国门就接受纯正的国外教育,同时带动全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但中外合作办学对教学成本、教师素质、学生素质、甚至家长素质都有较高要求,这是一个城市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到一个高度的产物。如果上述因素还不能完全达到高标准,则中外合作办学有很大风险,即使成功地举办了一个合作办学项目,也不见得就能为全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带来福利。事实上,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一个广阔的舞台,国际理解教育、国际化素质教育、国际化教学方法改进、国际化师资团队建设、国际教育资源引进等等,都是实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措施。

(六)只有外教才能实现国际教育

也有人认为“只有外教才能实现国际教育”。诚然,外教更加适应和理解国际化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实现国际课程,但是国际教育不仅仅是全盘引进国外课程,而是要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修改和融合,创造适应中国学生实际情况、能够发挥中外教学各自优势的教育方式。一些中国的优秀教师在经过专业培训之后,由于更加了解中国学生,他们的教学效果往往优于外教。

澄清了以上几个误解,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法就相对清晰了。教育国际化要在本土教育的基础上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国际化:运用国际先进的多媒体数字化软、硬件设备和优质的学习资源和教学、管理模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感官经历和对任务的研究实践过程中训练多种素质能力,全方位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成为拥有国际视野、多国文化背景、多元智能均衡发展、满足时代需求且兼具中国情怀的世界性人才。然而,这一进程中也遇到了几个问题。

二、基础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四个问题

(一)教学经费不足导致无力引进高素质教学专家和教学资源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而收取高额学费又会加重学生的家庭负担。经费不足导致学校在引进高素质教育专家,尤其是外籍专家和国际教学资源时受到很大的限制。学校缺乏完善的外教聘请、考核机制及经费不足容易造成聘请的外国专家素质不高。另外,国际课程的学习资料价格相对较高,经费不足会影响教学资源的引进,往往导致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走过场。

(二)学校的国际教育负责人及教师对国际教育资源缺乏鉴别和搜集能力

很多学校的国际教育负责人或老师是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大背景下临时受命,并不具备对国际教育资源的鉴别和搜集能力,面对广袤的国际教育资源,一片茫然,不知道从何处着手甄选。有时由于时间限制,挑选的课程无法与学校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另外,各学校单独行动,到国外考察耗费巨大,也加重了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经费负担,导致国际教育最终难以实现。

(三)学校从事国际教育的教师亟待培训提高,以实现真正的国际化教学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国际教育的教学质量。目前大部分学校还缺乏对从事国际教育的教师的专业培训。如果只是要求老师按照国际教育的要求授课,却不能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指导,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大部分教师接受的是中国的传统教育,直接跨越到国际化教育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解答这些问题,如果单凭教师自己摸索,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而且收效甚微。这就需要为教师提供专业、系统的培训,帮助教师真正理解什么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怎样在教学中实现兼具中国教育本质的教育国际化。

(四)缺乏专业人士对有意出国留学的学生进行升学指导

目前大部分学校并没有专职人员为有出国留学意愿的学生进行升学指导,导致学生需要花高额费用找留学中介机构进行升学规划和服务。这一方面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很多留学中介在海外升学指导上并不专业,容易误导学生。因此,学校指定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为学生进行升学指导和提供咨询服务非常必要。

正如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所提到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信息化正是这一教学体系的核心。北京市八一中学和北美高等教育基础课程指导中心(UFEIC)合作,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四个学会”理论为基础,在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多元智能理论”和“美国青少年核心能力标准(CCSS)”指导下研发的“国际多元素质教育课堂”正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成功尝试,为以上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三、 解决方案:国际多元素质教育课堂

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教育国际化

“国际多元素质教育课堂”旨在充分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采用多维度训练、多感官参与的教学思想,以探究为基础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多元智能同步发展。该教育体系涵盖了国际多元素质教育示范校标准认证、国际多元素质教育课堂建设、国际多元素质训练系列课程、英文原版图书及信息资源查询服务、多元素质教育主题活动、国内外教育交流活动、出国留学学术准备及适应性训练、海外升学指导、国际化师资培训、家长课堂等综合性国际多元素质教育解决方案。

“国际多元素质课堂”采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配合中外教师结合授课的方式,主要包括:实用外语课堂、独立研究课堂、批判性思维课堂、国际理解专家讲座、国际化主题活动、师生国际交流、教师国际化教学等课程模块,配合北美高等教育基础课程指导中心(UFEIC)线上课程资源,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多角度真正帮助学校实现教育国际化。

第3篇

既然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如何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误解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北京市八一中学与北美高等教育基础课程指导中心的合作为例,提出了可以借鉴的解决方案,希望能与相关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

一、 基础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六个误解

(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就是出国留学培训和接收外国学生来华学习

这是一种很普遍的误解,并导致了大量高中出国班的诞生。事实上,一个学校出国留学学生的人数、外籍留学生人数只是反映该校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个方面,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工作为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带来哪些影响。例如,是否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发现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并使之得以改善;学生能否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真正适应不同国家的学习生活,并带动全校学生加深国际理解。

(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就是引进国外课程

实现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单纯靠引进一种国外课程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一个课程体系都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它只适合某种特定的学生群体。此外,不同的课程体系对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方法有不同的要求,不认真分析教学目标、自身教学能力和学生升学发展出路,产生失败的教学成果是必然的,这几年的高中国际班已经由此导致了一些失败案例,遗憾的是现在似乎仍有前仆后继之势。只有真正的用国际化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在教育本土化的基础上将中外课程融合贯通,才能逐步探索和完善基础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所提倡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高考成绩下降

这源于大家对中国传统应试教育认识的惯性。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被动的灌输模式,大多数的测评是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而非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随着我国新课标建设的深入推进,测评方式也在悄然变革,国际教育中倡导的素质教育和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正在渗入我国的教学评估。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采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或者采用优质国际教育模式,其差别在于对应试能力或者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同侧重。最近几年涌现出的高分学生已经表现出突出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研究能力,而一些以高压管理模式而闻名的“名校”则已经表现出明显的颓势。

(四)教育国际化的目的是获得国际认证和创造学校品牌

出于功利目的,有些人认为学校获得的国际认证越多,在招生宣传中就越有优势,学校得到的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也就越多。但是,办学者如果将获得国际认证、创造学校品牌作为学校国际化的目的,容易导致学校一味迎合国际机构的衡量标准,而不注重这种认证对学校的益处,进而影响学校和学生的长期发展。近来,更有一些国内中介机构为高中设立了没有内涵、没有标准的所谓世界名校联盟认证,遗憾的是几所著名的高中也穿上了“皇帝的新装”。

(五)只有中外合作办学才是真正的国际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并非唯一形式。中外合作办学从教材、教学方法到教学理念,甚至连教师都来自国外,其优势在于学生可以不出国门就接受纯正的国外教育,同时带动全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但中外合作办学对教学成本、教师素质、学生素质、甚至家长素质都有较高要求,这是一个城市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如果上述因素还不能完全达到高标准,则中外合作办学有很大风险,即使成功地举办了一个合作办学项目,也不见得就能为全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带来福利。事实上,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一个广阔的舞台,国际理解教育、国际化素质教育、国际化教学方法改进、国际化师资团队建设、国际教育资源引进等等,都是实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措施。

(六)只有外教才能实现国际教育

也有人认为“只有外教才能实现国际教育”。诚然,外教更加适应和理解国际化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实现国际课程,但是国际教育不仅仅是全盘引进国外课程,而是要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修改和融合,创造适应中国学生实际情况、能够发挥中外教学各自优势的教育方式。一些中国的优秀教师在经过专业培训之后,由于更加了解中国学生,他们的教学效果往往优于外教。

澄清了以上几个误解,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法就相对清晰了。教育国际化要在本土教育的基础上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国际化:运用国际先进的多媒体数字化软、硬件设备和优质的学习资源和教学、管理模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感官经历和对任务的研究实践过程中训练多种素质能力,全方位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成为拥有国际视野、多国文化背景、多元智能均衡发展、满足时代需求且兼具中国情怀的世界性人才。然而,这一进程中也遇到了几个问题。

二、基础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四个问题

(一)教学经费不足导致无力引进高素质教学专家和教学资源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而收取高额学费又会加重学生的家庭负担。经费不足导致学校在引进高素质教育专家,尤其是外籍专家和国际教学资源时受到很大的限制。学校缺乏完善的外教聘请、考核机制,经费不足容易造成聘请的外国专家素质不高。另外,国际课程的学习资料价格相对较高,经费不足会影响教学资源的引进,往往导致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走过场。

(二)学校的国际教育负责人及教师对国际教育资源缺乏鉴别和搜集能力

很多学校的国际教育负责人或老师是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大背景下临时受命,并不具备对国际教育资源的鉴别和搜集能力,面对广袤的国际教育资源,一片茫然,不知道从何处着手甄选。有时由于时间限制,挑选的课程无法与学校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另外,各学校单独行动,到国外考察耗费巨大,也加重了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经费负担,导致国际教育最终难以实现。

(三)学校从事国际教育的教师亟待培训提高,以实现真正的国际化教学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国际教育的教学质量。目前大部分学校还缺乏对从事国际教育的教师的专业培训。如果只是要求老师按照国际教育的要求授课,却不能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指导,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大部分教师接受的是中国的传统教育,直接跨越到国际化教育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解答这些问题,如果单凭教师自己摸索,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而且收效甚微。这就需要为教师提供专业、系统的培训,帮助教师真正理解什么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怎样在教学中实现兼具中国教育本质的教育国际化。

(四)缺乏专业人士对有意出国留学的学生进行升学指导

目前大部分学校并没有专职人员为有出国留学意愿的学生进行升学指导,导致学生需要花高额费用找留学中介机构进行升学规划和服务。这一方面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很多留学中介在海外升学指导上并不专业,容易误导学生。因此,学校指定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为学生进行升学指导和提供咨询服务非常必要。

三、 解决方案:国际多元素质教育课堂

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教育国际化

“国际多元素质教育课堂”旨在充分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采用多维度训练、多感官参与的教学思想,以探究为基础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多元智能同步发展。该教育体系涵盖了国际多元素质教育示范校标准认证、国际多元素质教育课堂建设、国际多元素质训练系列课程、英文原版图书及信息资源查询服务、多元素质教育主题活动、国内外教育交流活动、出国留学学术准备及适应性训练、海外升学指导、国际化师资培训、家长课堂等综合性国际多元素质教育解决方案。

“国际多元素质课堂”采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配合中外教师结合授课的方式,主要包括:实用外语课堂、独立研究课堂、批判性思维课堂、国际理解专家讲座、国际化主题活动、师生国际交流、教师国际化教学等课程模块,配合北美高等教育基础课程指导中心(UFEIC)线上课程资源,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多角度真正帮助学校实现教育国际化。

第4篇

远程教育我们并不陌生,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共享这些资源。今年6月,宝利通宣布与北京西城区教育委员会合作,共建北京第一个国际交流远程教育系统。这套系统采用了宝利通的RealPresence视频解决方案,将数百个视频教室连接成一个无缝的视频协作网络,老师和学生只需用数位笔在液晶显示器或者数字白板上进行书写,就能轻松实现跨地域的沟通协作,这不仅可以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还可与国内和国际其他学校的师生进行良好的交流。

按原计划,第一阶段的视频教室建设将包含10所中学、50所标准化学校和200所合办学校。10月26日,北京首个以远程教学与国际教学交流为基础的教育远程教学系统正式开通。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刘忠表示:“在过去,西城区教育委员会管理下的小学、中学、民办学校、补习学校以及私立学校都是独立运作的,在试图建立与海外教育教育机构的教学交流时,有明显的障碍。现在,借助视频协作系统的构建,不仅使得西城区所有的学校都能够提供先进的远程教育,还实现了与海外学校的良好互动。”

在活动现场,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陈宁、北京市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蔡晓东等通过西城区教委远程教学系统,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教育厅副厅长Nicholas Pole等进行了现场远程视频互通,共同表达了对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视和热切的合作意愿。特别生动的是,北京市西城区奋斗小学、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小学、北京市延庆沈家营小学和海南省海口市第25小学进行了为时20分钟的在线数学视频公开课,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每个学校的学生都用不同的方法来探讨,再相互交流,充分体现了多点交互式教学对于学生的帮助,也发挥出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应用对远程教育跨地域协作的推动作用。

第5篇

【关键词】 国际汉语教育;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开放大学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4—0052—06

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和中国经济的强势崛起,催生了全球“汉语热”频频升温。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目前已有109个国家的3000多所高等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已有96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600多所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1]仅在2011年一年之中,全球新增36所孔子学院、新建131个孔子课堂,学习汉语的人数以39%的速度创造新的增长;我国有8000多名教师和志愿者奔赴100多个国家教授汉语,有118个国家的5000多名学习者接受奖学金来华学习。[2]仅以美国为例,美国投入巨资开展的“关键语言(Critical Languages)”的教学,汉语已经成为六种关键语言之一。据来自中国驻美使馆的消息,现在中文在美国已经成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外国语。

伴随“汉语热”的快速升温,国际汉语教育中诸多问题也日益显现。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汉语教师缺口巨大。据统计,全球学习汉语人数4000多万,汉语教师的缺口140万。尽管国家汉办和各高校派出的各类汉语教师数量不断增多,但比起各国的需求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3]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尽管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加,总量巨大,但每年实际来华留学,专门学习汉语的人数大约只有5万人左右。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由于学习需求和动机的多样,加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语言系统的不同,传统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手段的落后,很难引起国外学习者持久的兴趣和文化认同。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不少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利用远程教育发展汉语国际推广的前景,包括国家汉办在内的很多机构、高校、教育类公司利用现有资源或重新开发网上教学资源,搭建各种对外汉语教学网站。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孔子学院院长赵勇博士,发现国际汉语教育存在三个“瓶颈”——教师缺乏、学习者相对分散、汉语教材和教学内容比较传统和落后, 因而不能适应新时期对外汉语教学的需求。据此,他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正可以解决以上三个瓶颈问题。” [4]也就是说,对外汉语教学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正好为远程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带来契机,而网络国际汉语教育课程建设及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创新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概念的厘清

如上所述,仅靠传统的面授教学服务难以满足世界各国汉语学习者的紧迫需求,利用远程教育手段解决上述问题与困难已渐成业内共识,但在具体的课程规划与开发阶段,有些核心概念亟须厘清,才能保证在实施过程中不偏离方向。涉及本研究的核心概念有三个,分别是:教学资源、课程、网络课程。

1. 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及各种可资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广义的教学资源还涉及教育政策及社会生活提供的学习环境及条件等。可见,教学资源是开展远程汉语国际教育的基础,而非教学中的全部。

2. 课程

按照通常的理解,课程即针对一定主题的学习内容及学习进程。其中既有为学习者创设的学习规划和资源,更注重学习者自身的努力及其学习进展。对此,国外不少教育大家曾有很多经典性研究:emius认为课程即教材,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课程内容就是学习者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J.Dewey认为课程即活动,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在R.W.Tyler看来,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而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大教育家们从不同的侧面指出了“课程”概念的内涵。可见,课程强调互动,强调学习的过程。

3. 网络课程

尽管对网络课程的定义很多,比较得到认同的有两个,一是教育部2002 年2月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中给出的:“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一是武法提在对文献研究基础上所提出的:“网络课程是在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指导下通过网络实施的以异步自主学习为主的课程, 是为实现某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而设计的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5]可见,网络课程充分利用了技术手段,对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有支持的自主学习;对教师而言,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持服务。

二、对外汉语教学网站的现状分析

目前存在的对外汉语教学网站林林总总。从举办者看,有政府举办的综合性门户网站(如国家汉办的“网络孔子学院” http://),有私人公司举办的教学网站(如才盛科技公司建立的“中文在家” http://),但为数众多的网站是各大学或孔子学院,或者海外培训机构所建立的对外汉语教学网站(如北京语言大学的“网上北语” http://.;美国太平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全球汉语教学网” http;// );从技术手段上看,有利用播客技术(podcast)支撑最火爆的汉语教学网站(http://)。根据以前研究者的分析,这些网站还可以按照综合类、速成类、辅助类、文化类、工具类进行分类。客观地说,无论从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支持投入上看,还是从汉语学习存在潜在市场,国内外营利性教育机构大量投资上看,这些网站上的资源非常丰富,理念新颖,而且技术手段先进,音视频制作精良。但毋庸讳言,这些对外汉语教学网站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主要表现在师生互动性差,管理与评价缺失,最终造成教学有效性不高。本研究主要关注了101个对外汉语教学网站,从中获得以下信息(见表1):

仔细浏览这些网站会发现,尽管不少网站设置的栏目版块名目众多,并且绝大多数配有中英双语,甚至个别综合性网站还有多语言设置,但仍有下列的“三多”与“三少”现象:资源堆砌的多,能够用于教学的少;教材网络化的多,网络课程开发的少;课程推送的多,交互活动的少。尽管各个对外汉语教学网站的功能和性质不同,概括起来一句话,就是这些网站提供的主要是教学资源,而不是课程。而这一点恰恰又暴露出了远程国际汉语教育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笔者在对众多对外汉语教学网站的分析中还发现,尽管在这些网站上有的版块冠以“网络课程”的名称,但按照上述概念的界定,仍然属于教学资源的范畴,还称不上实质意义上的“课程。” 事实上,网络课程并不是纸介教材或实体课堂的搬家,不是教材的网络化或者课堂教学的虚拟化。笔者认为,能够带给学习者有学习成就体验的远程国际汉语教育课程不仅要利用网络优势,精心选择并提供学习内容,更要注重教师在引导学习者借助混合式学习带来的多重交互体验,从中获得对于汉语及其所代表的中华文化有价值的知识习得、技能训练和国际理解。

三、远程国际汉语教育课程的规划与教学

李津等指出了网络对外汉语课程的“交互形式多样性、教与学的自主性、资源利用的便利性、支持服务的实时性,注定会成为汉语国际推广的一把‘金钥匙’”。[6]同时,远程国际汉语教育课程必须是在语言学习、远程教育等理论指导下的,把课程要素和网络环境合理结合的产物。它大致应涵括以下核心要素:教学设计、资源整合、学习活动、学习支持、学习评价与反馈、技术强化。

1. 教学设计

在课程与教学规划上,坚持专题特色和课程模块思路,采取混合式学习模式。正如有研究者所总结的那样:“特色是一个教育网站能否脱颖而出、吸引学习者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网站的创办理念和受众不同,对外汉语教育网站的风格不应雷同。对外汉语教育网站的创建应着眼于创办机构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学科背景以及学习者的层次和特点,网站的资源和服务要体现出创新性、差异性和趣味性。” [7]北京开放大学远程国际汉语教育网站拟将课程模块分为语言类、文化类、社会生活类、专题类。首先充分利用北京作为历史名城的资源优势,将北京区域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自然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为主线,在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相结合上进行教学设计。其次,从“普通话”的定义上看,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8]所以,北京语音对于汉语教学有着先天优势。再者,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所具有的文化教育和社会传播媒体资源优势等特点,构成了对外汉语课程开发、资源利用和教学实施等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据此,北京开放大学未来的国际汉语课程与教学模式将会兼容基于网络的知识性讲授、基于专题文化、自然及社会生活的考察体验式学习(因为北京开放大学拥有对外汉语办学实体机构)、基于特定作业与实践应用专题的个体学习,以及基于网络互动分享的在线交流学习等,使世界各国的汉语学习者从中获得汉语知识与应用技能的习得和对于中华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生活的正确理解。

在语言能力的设定上,北京开放大学拟参考《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2001) 和国家汉办制定的《国际汉语能力标准》(2007)、《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2008)以及《加拿大语言能力标准》(CLB,2000)等国际语言能力标准的研制成果,开展对外汉语课程规划与教学实施的设计。此外,通过国际交流借鉴国际已有的汉语课程,依据国际标准和课程建设框架进行课程开发。例如英国开放大学的汉语教材《第一步》就以《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为基础,对英国一、二年级大学公共汉语教学课程的学习目标做了尝试性的建议和假设性规定,首次尝试将教学目标和欧洲语言框架挂钩。” [9]该教材明确该级别的教学目标在于达到《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A2级所描述的语言能力。

在国外汉语学习者中,学习汉语的目的除了兴趣以外,很多人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用《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作为汉语能力水平的评估将会加快与国际接轨,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单科课程结业的描述更加便于理解,有利于今后开展“学分的转换”或“学分的转移”,无论是转到中国的普通高校留学还是在欧洲国家读大学时作为选修外语课程学分,都将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项工作的前瞻性,将会对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非学历向学历教育转换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2. 资源整合

在教学资源上,以整合利用为主,自建新建为辅。在对外汉语教育政策和资讯方面,有国家汉办网(http:///),在中国文化传播方面有中文教育网 (http:///index.htm),在对外汉语教学上有“Chinesehour”(http://),甚至还有专门学习汉语听力、口语、阅读、汉字的网站,加之有对外宣传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宣传片,有介绍各地旅游资源的风光片,有介绍人物和普通人生活的纪录片,各种视频资源蔚为大观。把这些海量资源加以整合,按照不同的学习需求、不同的学习级别、不同的学习目标,并针对汉语学习特点和规律加以优化和设计,甚至可以把电影或电视中反映语言与文化的专题视频节目作为“微资源”课程模块,设计基于已有资源的教与学过程。这样做既可以增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高品质,又能够减少课程开发成本。(当然,如果利用这些资源作为正式出版物时,需要考虑版权问题。)

3. 学习活动

网上学习及交互活动的设计。著名的远程教育专家Michael G. Moore(2005)曾言,学习的本质是交互,那么为使学习真正的发生,就一定要加强交互。[10]国际学者新近发表的对于网络互动学习的研究表明,网络教学应该能够预设和维持学习者开展“投入性学习,并藉助网络提供的交互影响,帮助学习者获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进而培养有效承担学习责任的能力。” [11]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交流工具,而交互又是信息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网络教学的灵魂,所以二者的结合具有天然的适配性。北京开放大学远程对外汉语教学的交互活动设计,主要体现在网络环境中人机、人际以及学习者与语言文化环境之间的互动。人机互动体现在基于电脑的各种练习活动和反馈,以及语言识别系统帮助学习者对语音的操练;人际互动基于网上直播课堂师生间的活动,师生、生生间借助学习论坛、学习社区和利用各种社交软件进行的实时或非实时交互。许多学者认为,没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没有真正的语言交际能力。所以,北京开放大学在设计交互活动时,学习者与语言文化环境的互动一定要基于某个文化主题,如“北京的四合院”一课,学习者在收看完网络视频后,要求完成在“文化在线”论坛上的主题讨论。同时,为取得最佳学习效果,课程实施过程中,学习者还可以有对于中国社会的浸入式体验,即游学活动。网上交互活动的设计可参照以下流程(见图1)。

作为教学实验,英国开放大学的汉语学习者和北京开放大学英语专业的学习者共60人,在2012年秋季学期,结成30对语伴,进行了有主题的交互活动。首先,双方的设计者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现实需求出发,按照双方的语言基础,确定交互活动类型,明确了活动主题和方式,采用Email、MSN、Skype等社交软件进行双语交互,既可以实时视频交流,又考虑到时差的问题;也可以部分采用非实时的文字交流,要求双方学习者每次对每个主题要写下一段文字,英方学习者要用汉语写,中方学习者要用英语写,并且相互批改。在方案制订后,召开了中英教师、技术人员、学习者代表参加的双向视频会议,开展交互活动。目前该活动正在进行当中,参与交流学习的中英两国学习者都体会到跨文化语言学习的益处,学习积极性与成就感得到显著增强。

4. 学习支持服务

在网络学习中,学习者中途掉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为了使学习者能够跟上学习进度,并始终保持学习热情,学习支持服务至关重要。研究远程教育学习者辍学的专家O. Simpson(2012)认为,学习支持服务包含学术支持(Academic Support)和非学术支持(Non-Academic Support)。[13]学习支持常采用的方法是,在学习者选择课程之初,有一个学习级别定位测试(placement assessment),根据测评结果帮助选定合适的课程;还可以有一个学习风格量表,帮助学习者明确自己的学习风格。另外,在网站上还要尽量多一些实用工具,如网络电子汉语字典;网络教材中始终有“导师伴随”;练习解析细致,详尽,好像导师的声音就在耳边;在讨论区中,答疑解惑及时到位。非学术支持常采用的方法有很多,包括指导教师可以经常发一些鼓励性、表扬性的邮件给学习者,在情感上帮助学习者克服远程教育带来的疏离感。当然,学习支持服务还应包括技术上的支持,平台上的一些新功能要配有Flash讲解的使用说明,使学习者尤其是上了岁数的学习者消除对新技术的畏惧感。

5. 学习评价与反馈

没有学习过程的管理、测评与反馈,就谈不上是真正的网络课程。即使学习者不是为了获取证书,纯粹是为了兴趣或者挑战自己而学习汉语,也应该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进步,网络汉语教学要体现“自定步调、及时反馈、明确成果”,才能真正体现出课程的价值。评价方式可以多元,反馈方法可以多样。在远程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要高于终结性评价。利用电脑的技术追踪、储存学习者动态行为信息的能力,方便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形成性评估,并及时反馈给学习者和教师,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状况有一个动态、客观的了解,从而不断调整学习方向和重点;而教师则可以针对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学习状况,不断调整对学习者的学习指导和支持。终结性评价也可以采用Skype、Phonepass等远程口试方式进行。

在网络课程中,对学习者活动或作业的反馈,对学习者的帮助很大,甚至完全能够取代面授时的反馈,但这要求辅导教师有较强的双语能力。如英国开放大学“学汉语”课程中,教师采用word批注修改的格式对学习者作业的反馈(见图2)。[①]

按照二语习得的理论,语言的学习从输入到输出,初学者错误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对待这些错误,在写作练习上尤为如此。双语能力均很强的教师对学习者的习作,能够给出详细的反馈,指出写作中的错误并告知如何改正,将会极大促进学习者汉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6. 技术强化

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是实施远程国际汉语教育的有力武器,而且随着因特网从原来的web1.0升级到web2.0,技术的优势更加凸显。web1.0和web2.0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是资源获取式网络,而后者是信息参与式网络。从该理念出发,远程对外汉语教学也应该从资源提供式提升到课程参与式,即开始设计和开发新一代的远程汉语网络教学。

在具体的技术支撑环境的搭建上,采用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法为设计理论基础的Moodle平台,支持师生或学习者彼此间开展共同思考,合作解决问题。从与他人互动,或与教师互动过程中,学习者很自然就能建立概念,因为他们在交谈时,共同创造出一个可论述的世界和一个共同架构,在其中可以产生沟通,最终实现“集体智慧”和“集体认知”。课程管理、作业模块、聊天模块、投票模块、论坛模块、测验模块、资源模块、问卷调查模块、互动评价能够给教师施展自己教学设计和能力的舞台,更是学习者之间互动交流、协作学习的平台。在教师与学习者模拟课堂交互方面,还可以采用Elluminate等软件,实现与传统课堂一样的教学。由于汉语语言本身的特点,针对西方学习者学习四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还可以采用类似Newpepper等软件进行反复练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外国汉语学习者对于汉字的书写笔顺也十分头痛,所以在有些互动教学网站上专门设计了“写字板”功能。鉴于现在学习者的流动性很强,可用于学习的时间零散,远程国际汉语教育课程要把移动学习用于汉语教学,把训练笔顺的软件和课程中的听说读写放入手机的APP Store中,供学习者随时下载用10-20分钟进行学习,并通过游戏过关的方式增强学习的趣味性。[14]

四、远程国际汉语教育课程

建设的发展趋势

远程国际汉语教育课程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按照专家的看法,“第一代网络课程相当于电子化的纸制教材,与电视的功能相似,它的作用是传递信息。第二代网络课程是多媒体化的网络课程,增加了声音、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第三代网络课程增加了练习、考试等互动性内容。而新一代网络课程的发展趋势是走向社区化和个体化的网络课程。” [15]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思考。这些问题包括:

1.课程设置的多样化

每个学习者的需求不同,有的课程在设置上可采用“先语后文”的策略,即先学语言后学文字,早期学习以拼音为主。充分利用拼音与字母文字间的相近处,用拼音来帮助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使用汉语进行交流的能力,然后,在学习者有需求的情况下,再逐步帮助他们掌握文字。这样的安排主要是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最终目的考虑。有的课程可尝试以中英文词汇夹杂的“三明治”教学法来吸引学习者的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2.“国别化”网络课程的设计

所谓“国别化”是指针对不同国家的语言状况、文化背景而编写的适应不同国家人群学习汉语的网络课程,而绝非语言版本的不同。

3.“本土化”网络课程的设计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写作教学 牛津教材 过程写作法

一、研究背景

作为一项重要的语言技能,英语写作能力是学生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字应用能力的综合反映。近年来,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日益受到关注。就上海地区而言,写作是中考的必考题型之一,并且在历年中考卷中所占分值和比重一直上升。2005年写作分值10分,占卷面总分120分的8.3%;2006年作文分值14分,占总分150分的9.3%;2007年作文分值16分,占卷面总分150分的10.7%;自2008年开始作文分值为18分,占卷面总分150分的12%。

但整体而言,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尽如人意。如:2007年上海市中考作文的平均得分率为60.1%,2008年中考的平均得分率为64.2%,2009年各区县中考练习中作文的平均得分率大多在65%至70%之间。这些数据显示了在初中阶段加强英语写作教学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目前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自于教与学两方面。就教师的教而言,尽管新课程标准强调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教学。至于写作教学,由于它耗时长、作文批改量大,教师大多按照考试的模式给出题目和提示让学生自行完成,或者给学生一定的范文进行模仿,很少进行系统的写作教学。由于缺乏教师的科学指导,学生不仅缺乏写作的兴趣和主动性,更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他们往往提笔就写,没有一定的写作策略和方法。他们的作文普遍存在词汇贫乏、搭配不当、句型误用、时态不正确、信息不全、条理紊乱及文章布局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写作水平难以提高。因此,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循序渐进地进行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不只是初三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应贯穿于所有年段的英语教学过程中。

我从初中低年级开始就有计划地开展了英语写作教学,并在教学中初步探究了基于教材的“过程写作法”,使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理论基础

近年有关于写作教学的理念有“过程法”和“产品法”,其中“过程写作法”影响最大。过程写作法的代表人物Brown(1994)把写作教学的特点归纳如下:(1)以引向最终写作结构的写作过程为中心,侧重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他们想写的话语;(2)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写作过程,帮助学生学会构思、写初稿及修改初稿等方面的策略,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写和重写,要特别重视修改初稿的过程,要给学生及时的写作反馈;(3)师生共同参与写作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个别交流应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过程写作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在日常教学中,过程写作法需要一定的载体。我认为目前所使用的牛津教材就是最好的写作教学的载体。现行教材是以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为指导思想编写的。在满足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牛津教材还遵循着发展性、拓展性、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原则。因此,教师充分地利用并挖掘现有教材中的资源进行过程性写作教学是可行的。

三、基于教材的过程写作法初探

(一)依托教材体系,实现听说与写结合、读与写结合。

新课程标准认为: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下基础。由此可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各种情境使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技能,尤其要将写的技能落到实处,这在用牛津英语教材教学的过程中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现行牛津英语教材每册书包含Modules,Project和Word bank,每个Module包含三到四个Units,Now listen,Using English和More practice。每个Unit包含Reading,Listening and speaking,Writing,Language,Word box和Notes版块。其中Reading版块重在语言材料的积累,以及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Listening and speaking版块旨在提高听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Writing版块则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打下初步基础;Language版块通过归纳各单元主要的词汇和句型,通过模仿和替换等句型操练形式,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

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已清楚地认识到Language版块语言点要在Reading和Listening and speaking版块充分地操练和内化,因此非常关注学生掌握Language版块内容的情况,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我认为如果在教学中能将读与写结合、听说与写结合,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发展得更好,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1.听说与写结合有利于学生积累、内化并应用词汇和句型,夯实写作基础。

在Listening and speaking版块,学生通过听和说反复操练并运用关键的词汇和句型。作为post-task activity,教师可以创设新的、要求学生写的情境,使学生运用刚学过的词汇和句型来完成写的任务。这样的微型写作过程通常是有效的,因为学生不仅乐于完成各种有趣的任务,而且已经具备了完成任务所需的词汇和句型,因此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用语言做事”,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因而得以增强。如:牛津教材6A Unit 3中Listening and speaking:planning a visit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的。在熟练掌握对话中词汇、句型及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本组的周末活动计划,并将此计划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通过写汇报稿这一任务,学生将听、说活动中所获得的信息输出并转换成了书面的表达,写作能力得到了切实的锻炼和提高。

2.读与写结合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句子组成段落,培养谋篇布局的意识和能力。

根据认知理论,阅读与写作相互关联,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呈明显的正相关。因此,教师不仅要在Reading版块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将Reading版块的素材为写作所用。牛津教材Reading版块的素材是由许多专家精挑细选的,无论是词汇、句型还是段落篇章的构成都体现了英语语言的规范性,它们完全可以用作学生写作的范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post-reading activities,使学生可以仿写、改写、扩写、缩写或续写Reading部分的素材。如:牛津教材6B Unit 1 Reading:Great cities in Asia 介绍了北京、东京和曼谷的情况,在充分阅读和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学生完全能够写一份有关于上海的介绍。教学实践证明,绝大部分的学生通过仿写原文的结构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主题为“上海”的作文。由此可见,只要教师能充分发掘教材并创设合适的情境,学生可以在有效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有章可循的写作,并逐步提高谋篇布局的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二)整合Writing版块的写作素材,进行系统的过程写作教学。

牛津教材每个Unit的Writing版块都设计了围绕本单元主题的写作任务。如下表所示:

此外,在More practice版块,教材还提供了若干与主题相关的图文并茂的写作素材。由此可见,牛津教材为师生提供了充分的写作素材和资源,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活用这些资源,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策略和方法,真正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打下初步基础。

我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过程教学法,初步形成了如下基于教材的过程写作教学步骤。

1.确定写作主题及问题提示。

写作主题的确定要结合Unit的主题及Writing版块的要求,如:6A Unit 6 我设计的主题是“On my way to school”。该主题紧紧围绕着Writing版块的主题“On the way to school”,同时又明确了要写作者自己的上学之旅,体现了过程写作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他们想写的话语”。

教师所给的问题提示必须尽可能涵盖本单元Reading,Listening and speaking及Language版块的内容。如:就上述主题,我给出了四个提示问题:a)Do you live near or far away from school?b)How do you go to school every day?c)How long does it take you to get to school?d)What do you see on your way to school?这四个问题涵盖了该单元所有版块的重点,学生感到非常熟悉,有话可写。

2.审题、议题。

在主题及提示问题明确后,学生将进行审题。并在此基础上,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对主题及提示问题各抒己见。同时,我引导学生不仅要能确定写作的内容重点,还要注意写作所用的文体、时态和人称;不仅要能联系已学的内容,还要有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这一环节有利于养成学生动笔之前构思作文的好习惯。

3.列提纲。

在明确写作要求后,学生将以关键词和短语的形式列出写作提纲,其中包括如何开头,如何按照主题和提示问题写作文的主体,如何结尾,如何进行句子和段落之间的连接等。列提纲有利于学生理清写作思路,为顺利写初稿奠定基础。

4.独立成文。

在学生确认自己的提纲不需要修改后,就可以着手写作文。我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将提纲中的要点扩展成文,并特别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自然连接和过渡。根据教学需要,该步骤可以在课内完成,也可以课后完成。

5.自评并修改初稿。

当学生的初稿完成后,我并不急于批改,而是要求学生先自评并修改初稿。为此,我在上第一次写作课时就指导学生如何自评和互评作文。

在这一课上,我首先出示作文的评分标准,即从内容、语言和组织结构三方面进行评价,基本要求如下:

当学生初步了解评价标准后,我出示两篇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由全体学生对照上述标准进行评价,我进行补充和总结,确保学生明确如何评价作文。当学生掌握了评价标准后,每位学生自评作文并据此修改初稿。

通过自评,学生不仅能发现自己在写作方面的不足,同时还能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从而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

6.互评并再次修改。

当学生对自己修改后的初稿作文感到基本满意后,就可以和同伴进行互评。我对于互评有三个要求:一是按照作文的评价标准,从内容、语言和结构三个方面给出中肯的评价;二是如果你认为同伴的作文需要修改,要和同伴进行沟通和讨论,达成共识;三是要发现同伴的作文中的可借鉴之处。

我的教学实践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互评活动中,并能恰如其分地评价、交流并及时修改。教师可以通过巡视关注各小组的互评情况,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7.教师批改并反馈。

一般而言,学生的作文经过“自评―修改―互评―修改”的过程已经比较完整和流畅了,但仍需要教师的批改和反馈。我在批改时,遵循自评与互评相统一的评价标准,同时以正面激励为主。不仅圈划出学生需要修改的部分,更重要的是标注出学生作文中值得肯定的部分。在批改过程中,我很欣慰地发现85%的学生作文属于优良以上水平,反馈时只要针对其中存在的极少数共性问题就可以了;而对于另外15%的学生作文,我则进行面批和个别的反馈,逐一解决这部分学生作文中的薄弱环节。

8.习作汇编和展示。

当学生收到教师批改过的作文后,需要根据教师的反馈完成作文的最后一稿。我不仅要求学生将所有的作文写在作文本上,而且通常会将每个单元学生的作文汇编成册,陈列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为此,学生会非常认真地使自己的作文更完美。此外,每个单元的过程性评估试卷的作文题通常也是同类作文题,因此学生还会将自己的习作背出来,以便于在单元测试中表现不俗。久而久之,学生不仅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还积累了不少自己的文章,写作水平自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三)合理安排过程写作的步骤,使写作教学更有效。

写作教学的“过程法”与“产品法”的区别之一就是“过程法”因为注重写作的过程而耗时较长,这一点从上述教学步骤中也可以看出。但就我的教学实践来看,只要合理统筹好教材与专题写作的关系,即真正实现基于教材的过程写作,合理地安排好课内写作和课外写作,写作教学还是非常有效的。一般而言,牛津教材Writing版块建议课时为一课时,而完成上述基于教材的过程写作教学通常需要两课时。尽管多了一课时,但学生从该过程中所获得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就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而言,这一课时是非常有价值的。

四、结语

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写作教学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进行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实践。充分依托于现有牛津教材的过程写作法可以为教师们提供一个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思路。当然,该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仍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细化的课题,如:如何使自评、互评更有效。相信只要教师做写作教学的有心人,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一定可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詹先君.2008高考英语写作命题理路的瑜与瑕.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9).

[2]方敏,周道义.浅谈英语高考半开放式作文的备考策略.教学月刊,2009,(5).

[3]张启富.高中生英语写作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素质教育论坛,2009,(6).

[4]姚春良.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初探.中学生英语(教师版),2009,(5).

[5]王玉娟.初中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培养.英语辅导报(初中教师版),2009,(18)上.

[6]孔繁华,霍艺红,靳豫霞,麦灵.高中英语过程写作行动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9,(11).

第7篇

关键词:教书育人 计算机 发散性思维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2

所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很好的阐述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内涵。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更多的注重“教书”,而轻视了“育人”的重要性。以下是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是育人最佳阵地

1、通过对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荣誉感。我国计算机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在超级计算机的研制方面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屡次刷新世界最快超级计算机的记录。超级计算机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航空航天、科学研究、生产制造等各领域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经过对我国计算机发展的阐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热情,为后续的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利用介绍计算机的性能指标的机会,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平时,学生们经常议论的话题就是:“我的电脑是几核的CPU”、“我的电脑是多少钱买的”等等,攀比之风盛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遏制这类不良的风气,使学生们对家用计算机的认识回归理性。向学生们论证最好的计算机是适合自己的,而不是最贵的。尽量避免“卖肾买Iphone”的悲剧再次上演。

3、将枯燥的数制运算引申到日常行为规范,增强学生遵守规则的观念。计算机基础知识当中数制的运算是一大教学难点,大部分学生在做二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运算时总是“自然而然”的采用十进制的运算法则,导致运算出错。这时,教师应该重申在不同的数制环境中,运算法则是不同的。就如我们的学习生活当中,上课不得玩手机、机房不得打游戏、自习室不得高声喧哗、食堂打饭要自觉排队等,在不同的场合或环境下应该遵守不同的规章制度一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社会环境。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一个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都有多种操作方式,所以,计算机操作是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然而,现实中却往往存在阻碍这种训练的因素存在。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我反思、情境设计、案例分析、适当的作业等方式消除阻碍,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教师应消除“应付”心理,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在讲解计算机操作时只传授单一操作方式。例如,只用鼠标完成操作或者用工具栏完成操作等。一旦学生机器的鼠标出现问题,或者工具栏被隐藏,学生将无法正常操作计算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责任心,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努力针对同一个问题或操作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方式进行分析和处理,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选择最简单、最方便的方式来完成操作或解决问题,导致出现了“一个右键走天下”的现象。鼠标右键虽然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但它只提供了常用的几个命令而已。如果遇到右键意外的命令时,学生也就只能“干瞪眼”,无从下手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的设计练习作业,避免学生对计算机操作产生误解――用鼠标右键即可完成计算机操作。扩展学生的操作方法,实现一个操作多种操作方式,并描述清楚相应的操作环境。另外,教师要选择恰当的现实案例,带领学生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使学生体会问题解决的完整流程和发散性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三、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文明上网,预防网络欺骗,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计算机网络知识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内容,然而,作为教师除了要介绍网络的基本知识以外,还要传授一些实用的网络应用。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继续教育,更应该强调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文明上网,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等。

计算机网络几乎是万能的,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大部分的问题,但由于网络的监管任然比较薄弱,导致网络当中充斥着许多的垃圾信息、虚假信息、甚至是欺骗信息。比如:网络上最多的一些各类考试保过班、各种中奖信息等等,提醒学生不要盲目信任,自己劳动所得才是最宝贵的。另外,网络上有很多抱怨和不文明的文章和评论,恶化了网络环境。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应该理性看待问题,文明评论。

总之,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作为计算机教师应该联系实际生活和工作,不仅要传授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注重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为社会培养新时代的“四有新人”做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