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5 17:09:33
序论:在您撰写节能减排的建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十一五”期间,全国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是: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我们__市确定的目标是:到20__年,单位gdp能耗较20__年降低22%左右,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26%左右,化学需氧量(cod)降低18%左右,所面临的攻坚任务同样很重。
节能减排,没有退路,难在出路。打开出路,企业是主体,科技创新是支撑。现以我市的“白泥”双向治理为例,提出以技术改造和区域循环助推__节能减排的建议。
5月17日,__碱业、黄岛发电厂、华电__发电3家企业联手启动了白泥与二氧化硫双向治理项目。项目的实施,不仅可“消化”掉__碱业每年产生的14万吨“白泥山”,还使发电厂锅炉烟道气的脱硫成本大幅降低,据测算,3家企业年可节约能耗支出和减少治污费用近3000万元,胶州湾也将不复受“白泥之患”。此外,通过资源化途径和循环经济模式,我市21万吨的“铬渣山”已提前半年处置完成,“电石泥”也正加快处置。
曾是污染源“白泥”、“铬渣”,一经循环模式下的资源化处置,则变成了经济效益巨大的“金山”,且换回了“绿水青山”。由此看来,我市搬掉的不单单是几座“泥山”、“渣山”,更为下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力行节能减排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一、转换思路视角,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变废为宝”,可实现“节能”、“减排”的双赢。
在循环经济理念下,所谓废物,不过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白泥”,在人们惯常印象里不过是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灾害的“废物”,而通过资源化处置的途径,却可点“泥”成金实现无害利用和产业开发,变为创造效益的宝贵资源。企业得到了切身实惠,由此产生的“减排”热情必然更加持久,“减排”成果也将更为巩固。
二、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推广和设施改造,让企业有“泥山”变“金山”的前景预期及利益回报,是节能减排的关键。
应当看到,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对节能减排给予了高度重视,且包括问责制、区域限批等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实施,但实际的“减排”成效却差强人意。这其中的一个根本症结是部分企业的畏于“减排”成本过高,不是不想“减”,而是不敢“减”或者无力“减”。要从根本上激发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和动力,重要的是依靠科技,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使企业在加大环境投入的同时,也如__碱业等企业一样实实在在地尝到“节”和“减”所带来的“甜头”,有“泥山”变“金山”的前景预期及利益回报。否则,一些企业的排污设施仍将是“聋子的耳朵”, 诸如环境执法部门与违法企业间“猫鼠游戏”的尴尬也很难从根本上消除。
三、协调引导企业变只靠自身“单打独斗”式的内部节能减排,走多企业、跨行业、区域间循环经济之路,有利于广领域、大幅度提升节能减排的成效。
曾培炎副总理在去年12月21日国务院发展循环经济电视电话会上,指出“__把白泥用于发电厂脱硫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我市资源化处置铬渣也引起广泛关注,很多城市前来学习。实践证明,通过统筹区域产业结构布局,整合拉长产业链条,引导、协调相关企业走跨行业循环、区域间循环的路子,可实现参与企业多方得利、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共赢。
以技术改造和区域循环助推节能减排,是实现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让“泥(渣)山”加快向“金山”和“青山”转变,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结构节能”和“技术节能”两手抓,当前尤其要突出抓好“技术节能”。尽管根据发达国家经验,调整产业结构带来的节能潜力高于技术进步。但从__的实际情况看,短时间内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比重难以大幅下降,因此靠调整产业结构来实现能耗指标短期内的快速下降不太现实。针对于此,必须把“技术节能”提到突出位置上来抓紧抓好。
二、推行“白泥”双向治理模式,密切校(院)企、企企合作,加快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研发推广和重点项目实施。白泥与二氧化硫双向治理项目的实施,是__碱业与中国海洋大学、黄岛发电厂、华电__发电联合科技攻关的结果。节能减排单靠单个企业自身往往力量不足、收效不大。针对于此,政府有关部门应整合区域内的企业技术中心、高校院所等资源,为企业与院校、企业与企业间牵线搭桥,支持其开展科研合作与项目共营,统筹推动企业间、行业间、区域间的循环经济发展。当前,应重点组织实施一批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项目,在重点行业中选择一批节能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技术,加大推广力度。
三、合理布局循环经济项目,拉长产业链条,降低企业节能减排成本。坚持资源化、无害化并重的治理思路,改变单一为治污而治污的局限,探索跨行业、区域性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全市循环经济重点企业、项目库,促进关联企业、项目适度向专业园区集中,实现集群发展,使节能减排的产业链条环环相扣、首尾相连、良性循环,并使企业开展项目合作的成本尽量降低。重点要在化工、电力、啤酒、酿造、家电、畜禽养殖等行业,推进企业之间消化工业废物的“循环链”,通过行业成员之间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达到工业废物全面得到循环利用的目的。
近几年来,中央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5月23日,国务院又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对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一五”期间,全国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是: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我们市确定的目标是:到,单位gdp能耗较降低22%左右,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26%左右,化学需氧量(cod)降低18%左右,所面临的攻坚任务同样很重。
节能减排,没有退路,难在出路。打开出路,企业是主体,科技创新是支撑。现以我市的“白泥”双向治理为例,提出以技术改造和区域循环助推节能减排的建议。
5月17日,碱业、发电厂、华电发电3家企业联手启动了白泥与二氧化硫双向治理项目。项目的实施,不仅可“消化”掉碱业每年产生的14万吨“白泥山”,还使发电厂锅炉烟道气的脱硫成本大幅降低,据测算,3家企业年可节约能耗支出和减少治污费用近3000万元,胶州湾也将不复受“白泥之患”。此外,通过资源化途径和循环经济模式,我市21万吨的“铬渣山”已提前半年处置完成,“电石泥”也正加快处置。
曾是污染源“白泥”、“铬渣”,一经循环模式下的资源化处置,则变成了经济效益巨大的“金山”,且换回了“绿水青山”。由此看来,我市搬掉的不单单是几座“泥山”、“渣山”,更为下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力行节能减排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一、转换思路视角,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变废为宝”,可实现“节能”、“减排”的双赢。
在循环经济理念下,所谓废物,不过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白泥”,在人们惯常印象里不过是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灾害的“废物”,而通过资源化处置的途径,却可点“泥(来源:文秘站 )”成金实现无害利用和产业开发,变为创造效益的宝贵资源。企业得到了切身实惠,由此产生的“减排”热情必然更加持久,“减排”成果也将更为巩固。
二、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推广和设施改造,让企业有“泥山”变“金山”的前景预期及利益回报,是节能减排的关键。
应当看到,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对节能减排给予了高度重视,且包括问责制、区域限批等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实施,但实际的“减排”成效却差强人意。这其中的一个根本症结是部分企业的畏于“减排”成本过高,不是不想“减”,而是不敢“减”或者无力“减”。要从根本上激发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和动力,重要的是依靠科技,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使企业在加大环境投入的同时,也如碱业等企业一样实实在在地尝到“节”和“减”所带来的“甜头”,有“泥山”变“金山”的前景预期及利益回报。否则,一些企业的排污设施仍将是“聋子的耳朵”,
诸如环境执法部门与违法企业间“猫鼠游戏”的尴尬也很难从根本上消除。
三、协调引导企业变只靠自身“单打独斗”式的内部节能减排,走多企业、跨行业、区域间循环经济之路,有利于广领域、大幅度提升节能减排的成效。
曾培炎副总理在去年12月21日国务院发展循环经济电视电话会上,指出“把白泥用于发电厂脱硫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我市资源化处置铬渣也引起广泛关注,很多城市前来学习。实践证明,通过统筹区域产业结构布局,整合拉长产业链条,引导、协调相关企业走跨行业循环、区域间循环的路子,可实现参与企业多方得利、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共赢。
以技术改造和区域循环助推节能减排,是实现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让“泥(渣)山”加快向“金山”和“青山”转变,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结构节能”和“技术节能”两手抓,当前尤其要突出抓好“技术节能”。尽管根据发达国家经验,调整产业结构带来的节能潜力高于技术进步。但从的实际情况看,短时间内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比重难以大幅下降,因此靠调整产业结构来实现能耗指标短期内的快速下降不太现实。针对于此,必须把“技术节能”提到突出位置上来抓紧抓好。
二、推行“白泥”双向治理模式,密切校(院)企、企企合作,加快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研发推广和重点项目实施。白泥与二氧化硫双向治理项目的实施,是碱业与中国海洋大学、发电厂、华电发电联合科技攻关的结果。节能减排单靠单个企业自身往往力量
不足、收效不大。针对于此,政府有关部门应整合区域内的企业技术中心、高校院所等资源,为企业与院校、企业与企业间牵线搭桥,支持其开展科研合作与项目共营,统筹推动企业间、行业间、区域间的循环经济发展。当前,应重点组织实施一批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项目,在重点行业中选择一批节能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技术,加大推广力度。
“十一五”期间,全国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是: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我们**市确定的目标是: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较2005年降低22%左右,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26%左右,化学需氧量(COD)降低18%左右,所面临的攻坚任务同样很重。
节能减排,没有退路,难在出路。打开出路,企业是主体,科技创新是支撑。现以我市的“白泥”双向治理为例,提出以技术改造和区域循环助推**节能减排的建议。
5月17日,**碱业、黄岛发电厂、华电**发电3家企业联手启动了白泥与二氧化硫双向治理项目。项目的实施,不仅可“消化”掉**碱业每年产生的14万吨“白泥山”,还使发电厂锅炉烟道气的脱硫成本大幅降低,据测算,3家企业年可节约能耗支出和减少治污费用近3000万元,胶州湾也将不复受“白泥之患”。此外,通过资源化途径和循环经济模式,我市21万吨的“铬渣山”已提前半年处置完成,“电石泥”也正加快处置。
曾是污染源“白泥”、“铬渣”,一经循环模式下的资源化处置,则变成了经济效益巨大的“金山”,且换回了“绿水青山”。由此看来,我市搬掉的不单单是几座“泥山”、“渣山”,更为下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力行节能减排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一、转换思路视角,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变废为宝”,可实现“节能”、“减排”的双赢。
在循环经济理念下,所谓废物,不过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白泥”,在人们惯常印象里不过是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灾害的“废物”,而通过资源化处置的途径,却可点“泥”成金实现无害利用和产业开发,变为创造效益的宝贵资源。企业得到了切身实惠,由此产生的“减排”热情必然更加持久,“减排”成果也将更为巩固。
二、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推广和设施改造,让企业有“泥山”变“金山”的前景预期及利益回报,是节能减排的关键。
应当看到,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对节能减排给予了高度重视,且包括问责制、区域限批等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实施,但实际的“减排”成效却差强人意。这其中的一个根本症结是部分企业的畏于“减排”成本过高,不是不想“减”,而是不敢“减”或者无力“减”。要从根本上激发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和动力,重要的是依靠科技,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使企业在加大环境投入的同时,也如**碱业等企业一样实实在在地尝到“节”和“减”所带来的“甜头”,有“泥山”变“金山”的前景预期及利益回报。否则,一些企业的排污设施仍将是“聋子的耳朵”,诸如环境执法部门与违法企业间“猫鼠游戏”的尴尬也很难从根本上消除。
三、协调引导企业变只靠自身“单打独斗”式的内部节能减排,走多企业、跨行业、区域间循环经济之路,有利于广领域、大幅度提升节能减排的成效。
曾培炎副总理在去年12月21日国务院发展循环经济电视电话会上,指出“**把白泥用于发电厂脱硫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我市资源化处置铬渣也引起广泛关注,很多城市前来学习。实践证明,通过统筹区域产业结构布局,整合拉长产业链条,引导、协调相关企业走跨行业循环、区域间循环的路子,可实现参与企业多方得利、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共赢。
以技术改造和区域循环助推节能减排,是实现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让“泥(渣)山”加快向“金山”和“青山”转变,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结构节能”和“技术节能”两手抓,当前尤其要突出抓好“技术节能”。尽管根据发达国家经验,调整产业结构带来的节能潜力高于技术进步。但从**的实际情况看,短时间内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比重难以大幅下降,因此靠调整产业结构来实现能耗指标短期内的快速下降不太现实。针对于此,必须把“技术节能”提到突出位置上来抓紧抓好。
二、推行“白泥”双向治理模式,密切校(院)企、企企合作,加快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研发推广和重点项目实施。白泥与二氧化硫双向治理项目的实施,是**碱业与中国海洋大学、黄岛发电厂、华电**发电联合科技攻关的结果。节能减排单靠单个企业自身往往力量不足、收效不大。针对于此,政府有关部门应整合区域内的企业技术中心、高校院所等资源,为企业与院校、企业与企业间牵线搭桥,支持其开展科研合作与项目共营,统筹推动企业间、行业间、区域间的循环经济发展。当前,应重点组织实施一批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项目,在重点行业中选择一批节能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技术,加大推广力度。
关键词:节能减排;税收制度;税收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4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069-02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节能减排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已经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十一五”规划纲要把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作为重要任务,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目前,我国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急剧变化,也给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提出了巨大挑战。
一、税收促进节能减排的理论依据
(一)外部性与税收
外部性是指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或收益的不一致,从而导致资源不能有效配置。简而言之,某些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却没有承担与之相应的成本或取得相应的报酬,就产生了外部性问题。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由于市场机制存在外部性的时候失灵,此时可以通过税收手段对市场缺陷进行弥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或税式支出的方式鼓励有正外部效应的生产或行为,如节能减排项目投资、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开发、资源综合利用等;另一方面,对于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具有负外部效应的生产或行为,可以通过征收“庇古税”,使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趋于一致,从而有效抑制具有负外部效应的生产或行为。
(二)个人、企业行为与税收
税收政策引导微观经济主体行为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实现的。从需求角度来看,税收政策通过改变不同资源能源、环保产品的相对价格,影响企业中间投入以及个人消费的需求结构。例如,通过提高资源使用成本,促使企业使用可再生资源、加大科研投入或是寻找替代资源。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改变生产设备的购买使用成本,鼓励企业加大对节能环保设备的投资。另外,通过使不同的消费品承担不同的税负,改变不同消费品的比较价格,引导绿色消费,进而影响消费品的供给。从供给角度来看,通过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多种税收优惠方式降低投资者以及生产投资者的资本使用成本,影响不同产业、不同产品的比较收益率,从而影响资本对不同产业及产品的偏好,引导投资流向节能减排产业和项目。此外,也可以通过制定一些限制、约束型的税收政策,利用税收收入效应,限制个人以及企业行为。
二、我国现行节能减排税收政策基本分析
(一)税收调节面过窄,力度不够
首先,资源税征税范围较窄,税率偏低。资源税是以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目前,我国仅对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在内的6种矿产品以及盐征收资源税,而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等严重破坏或短缺的资源还没有纳入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征税范围较窄以及较低的税率使得很多资源被廉价甚至是无偿使用,导致资源的过度浪费以及使用的低效。其次,现行消费税没有将不符合节能减排技术标准的高能耗产品、高污染产品全部纳入征税范围,如对环境有害的镍镉电池、煤炭等。再次,增值税、所得税在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上的优惠力度不够。目前,仅对可再生能源中的垃圾发电、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变性乙醇燃料等予以支持,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设备的开发推广缺乏必要的税收政策支持。
(二)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优惠政策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优惠大多采取低税率、减免税等直接优惠方式,而对投资抵免、加速折旧、延期纳税等间接优惠方式采用较少。虽然直接优惠方式简单明了,但与纳税人经营活动关联度小,容易使纳税人借虚假名义骗取税收优惠,引导企业节能减排的效果有限。另外,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主要采取“正向激励”方式,即对采用先进技术、符合投资导向的企业予以税收支持,但对技术水平低、污染量大的企业没有进行有效的约束。因此,税收优惠应坚持以直接减免为主转向以间接引导为主的原则,着重增加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方面的规定,针对具体的科技开发活动或高新技术项目来适用优惠政策,而不是针对某一个企业或某一类产业。同时,坚持税收激励支持与约束限制相结合,对能耗高、污染大的行业企业和产品实行惩罚性的税收政策。
(三)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优惠政策过于零散,缺乏系统化
当前,税收政策促进节能减排的支持重点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能源节约、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环境保护[1],税种主要集中在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等几个税种。我国现行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过于零散,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且缺乏环保税、碳税等专门针对节能减排的税种,绿色税制亟待完善。目前,我国在废弃物处置阶段还没有相应的税收,而是采取征收排污费的方式对排污者进行约束。另外,对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科技进步的优惠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制约了我国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推广,不利于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完善现行税收制度
1.完善资源税制度。第一,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将那些亟需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资源纳入资源税的征税范围。比如,不可再生资源或再生周期长、难度大的资源,包括耕地资源、滩涂资源、地热资源等;我国较为稀缺或是供给不足、不宜大量消耗的资源,如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等[2]。第二,改进资源税的计征方式,将现行的以销售量或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改为按产量计税,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第三,提高资源税的税率水平。依据不同的资源类型和现行的税收征管水平,采取不同的税率。对于原油、天然气、煤炭等较为稀缺,且开采、使用过程中污染较大的资源应大幅度提高其税率;对于盐应将其划分为工业用盐和普通食用盐,工业用盐从高适用税率,普通食用盐则应该适当调低其税率;对于新增的资源应税品中,耕地资源、滩涂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等再生周期长或是稀缺的资源应适用较高税率;而对于可再生资源和国家鼓励的新型绿色资源则可以实行低税率,如地热资源。最后,税率高低与回采率以及该地区环境质量指标相结合,促进资源合理开采。从长远看,可考虑将现行其他资源性税收如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并入资源税,同时,将各类资源性收费也并入资源税,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林业补偿费、水资源费等。
2.完善消费税制度。第一,进一步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将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或消费行为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如煤炭、天然气、电力等能源产品以及镍镉电池等。第二,发挥消费税的双向调节作用,一方面对高污染、高能耗消费品以及不可再生或稀缺的资源性消费品适用高税率,另一方面,对低污染产品或符合一定节能减排标准的产品实行减税或者免税优惠,如混合动力型车辆等。
3.调整车辆购置税和车船使用税政策。现行车辆购置税和车船使用税侧重于数量吨位和固定税额征收,而与其使用强度无关,不利于引导节能减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是改革车船使用税的计税标准,对于不同能耗水平的车船规定不同的征税额度,实行差别征收;二是调整车辆购置税的税率结构,引导消费者购买低能耗、低污染汽车。对于以清洁能源为动力、符合节能减排标准的车辆,可实行按适当比例减征车辆购置税的优惠。
(二)完善其他税收优惠政策
1.增值税。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转型改革全面推行,对于鼓励企业购置清洁生产设备、加大环保设备的投资力度有着积极的作用。增值税作为一种中性税收,其环环相扣的特点决定其不宜采用过多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效果有限。借鉴国外支持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政策,对关键性的、节能效果异常显著且价格等因素制约其推广的重大节能设备和产品,国家在一定期限内实行一定的增值税减免优惠;对个别节能效果非常显著的产品,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措施[3]。如对企业生产包括太阳能产品在内的节能、环保产品实行增值税减免优惠等。
2.企业所得税。一是对于如太阳能、风能、氢氧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能源开发活动以及节能减排产品的研发费用,可以提高其税前列支比例;二是对于企业用于节能减排、高科技研发等方面的固定资产、机器设备,允许实行加速折旧;三是对于利用上年利润进行节能减排再投资的企业,允许退还或部分退还这部分利润所缴纳的所得税;四是对为生产节能减排产品服务的技术转让承包、技术咨询等技术收入给予所得税减免优惠。
(三)适时开征新税
目前,我国治理环境污染主要是采取对水污染收费,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征收排污费和生态环境污染费等。由于排污费的征收标准过低,且缺乏税收的刚性和稳定性,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约束不足。现阶段我国开征独立环境税种的条件尚未成熟,可以先从现有的排污费征收范围入手,将排污费中的污水、废气以及工业固体废物收费改为征收水污染税、空气污染税以及垃圾税,之后再逐步扩大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通过排污费改税,增强企业污染付费的刚性,提高征收效率和管理的规范性,有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从长远来看,应建立起控制污染物排放的税收制度,开征一些新的税种,如环境保护税、碳税等。
税收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对于促进节能减排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仅靠税收政策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经济手段以及法律、行政手段相配合。比如,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给予适当的补助;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出台《节约能源法》(修订)和《循环经济法》;建立并实施科学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等。
参考文献:
[1]史耀斌.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政改革大思路[J].中国投资,2007,(7).
一、国家出台政策法规是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的关键。
据介绍,国资委已与央企、地方企业签订了节能减排的目标责任,对超额完成目标的第二任期央企负责人,总体减排达到或者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或者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及企业负责人,结合任期考核,给予特殊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企业,要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实行扣分处理。对于弄虚作假的企业,除有关部门依照规定给予处理以外,国资委将在业绩考核中给予降级降分的处理。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今后,国家将出台相关政策,九大措施重拳出击,以解决目前在节能减排问题上遇到的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
首先控制增量,调整和优化结构。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加大投入,全面实施重点工程。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水资源节约项目。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
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深化循环经济试点,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依靠科技,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加快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夯实基础,强化节能减排管理。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
健全法制,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完善节能和环保标准,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执法检查。
完善政策,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
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组织好每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宣传日活动。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在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的节约意识。
政府带头,发挥节能表率作用。在节能减排工作中,中央政府将率先垂范。今年全国要推广高效节能产品5000万支,中央国家机关将率先更换节能灯。
在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科技部副部长尚勇说,当前,以低能耗、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成为国际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焦点,抓住当前技术突破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出一条具有西部特色的节能减排道路,对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他指出,加强节能减排、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不仅需要科技创新的强有力支撑,更需要在体制、机制和政策等方面系统推进。他强调,第一要增强共识,把节能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举措;第二要把资源工业和制造业作为节能减排重点;第三要把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节能减排的主要举措;第四要把创新驱动作为节能减排的根本动力。
二、各大企业、行业要身体例行当好节能减排的排头兵
国务院总理在日前的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一定要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关于节能减排的决策和部署上来。
众所周知,石油和化工行业不仅是耗能大户,也是排污大户。因此节能减排对行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形式严峻,国家已经将节能减排工作摆上到了突出地位。在推广节能减排工作当中,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仍面临较大的困难。
首先,高耗能、高污染产品产能增长过快,抑制难度大。近几年来,氮肥、纯碱、烧碱、电石、黄磷等行业的投资增长均以30%左右的速度递增,致使这些行业产能过剩,同时由于调控机制不力和地方保护等原因,致使国家产业政策不能得到贯彻落实,扭转高耗能、高污染产品产能增长过快的势头难度很大。其次,节能减排的基础工作严重滞后。目前,行业的能耗和产排污统计办法很不健全。有的是十多年前制订的,已不适应当前行业的需要;有的根本没有标准,需要立即研究制订。另外,节能减排的统计和管理队伍十分薄弱,许多企业没有专职的能源和环保管理人员,即使是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也有很多需要各行业协会帮助核实。为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的各大企业、行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
业;以满足人们需求和方便群众生活为中心,提升发展生活业;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要积极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要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二、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推进生态农业园区建设,构建跨产业生态链,推进行业间废物循环。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促进企业能源消费、工业固体废弃物、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要强化技术创新。要组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着力抓好技术标准示范企业建设。要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四、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考核机制。要成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机构,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政策措施。要设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循环经济发展项目、节能降耗活动、>!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要建立健全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保障机制,将降耗减排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和干部考核体系。
三、落实节能减排需要全民参与,全民行动
节能减排不仅是企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对环境污染所带来的问题。社会的主体是人,节能减排的主体也必须是人,节能减排必须从每一个来抓起。由于个体的认识不足或者忽视,致使一个水、电等白白的浪费掉、汽车无情地冒着黑烟……。不是没有人注意到环境的恶化,已经所带来的危害,而是多数人认为环境污染问题离自己很遥远,不是自己的事情,也不是浪费自己的钱财,甚至有一些人认为自己有钱,无所谓浪费。殊不知,水、电、气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资源,现在的浪费,就给子孙后代带来无穷隐患。因此,节能减排人人有责,需要人人参与。
【关键词】鄂尔多斯 节能减排 建议
一、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在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成就。但是,我们特别应当注重的是,辉煌的经济成就背后是环境与资源所承载的巨大压力。目前,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正在逐渐接近极限,经济社会发展也正在经受着能源资源供给不足、利用效率低下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严重困扰。可以说,在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影响下的资源环境已经无法有效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
对于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一鄂尔多斯来说.由于资源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主导地位.因此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繁重。近些年来,鄂尔多斯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在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采取了一些列节能减排举措.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是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因此,对鄂尔多斯的节能减排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鄂尔多斯节能减排的现状分析
鄂尔多斯是一个极为典型的能源型城市。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较为良好的经济发展石头。到2010年,鄂尔多斯地区的生产总值达到了2925.7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66%。与此同时,财政收入的总量和增长速度均位居全区的首位。但是,由于鄂尔多斯是一个能源消费和废物排放较多的地区之一,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该地区正面临着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
伴随着人们对环境、能源与资源三者关系认识的深入,鄂尔多斯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知道思想,在立足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它省市和地区的发展经验,制定了一系列得发展战略和政策.并采取多项举措保证能够切实将节能减排落到实处。在当前情况下,鄂尔多斯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强化思想认识,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动的先导。近几年来,鄂尔多斯政府逐渐认识到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为了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进程,鄂尔多斯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节能减排工作的研究与相关部署工作。可以说,在这样的宏观领导机制下,鄂尔多斯逐渐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一体化领导机制.这样的机制为节能减排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二)强化监督管理,科学推动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有力的监督与管理。为此,鄂尔多斯市政府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管职能.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对相关企业(尤其是重点企业)的检查与督导,逐渐形成了由市政府牵头,环保局负责落实的监管制度。在这样的监督制度下,对减排项目采取不定期的,确保能够切实完成每一阶段的减排目标。
(三)突出重点领域,推进工程节能减排
随着社会的发展,节能减排工作已经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为此,鄂尔多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进行了领域划分,并将工作的中心放在部分重点领域上。例如,鄂尔多斯市政府以燃煤电厂脱硫和污水处理厂建设为重点.努力削减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全市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四)严格环境准入,依法促进节能减排
要想真正保证节能减排工作的效果.就必须有效控制新增污染源。为此,鄂尔多斯市重点强化了三种机制,严把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关,进而确保对污染源头的有效控制。
第一,坚持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即不受理那些未经规划环评工业园区及国家明令控制行业的项目环评:对一些建设项目与园区规划环不相符的,不予批准。
第二,严格落实新、扩、改建项目排放总量控制机制:继续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作为新、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前置条件:严格主要污染物替代排放量审查,组织开展增减平衡项目专项检查,督促等量置换措施落实到位,对存在较大差距的区县给予通报批评,情况严重的,将实施“区域限批”。
第三,积极探索创新项目环保管理机制。严格涉及重金属等环境敏感项目的准入门槛,探索适合本市重点行业产业发展的环境保护指导意见.出台环境影响轻微项目豁免目录.进一步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事实上,鄂尔多斯正是凭借多方面的努力,成功实现了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削减;与此同时,鄂尔多斯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也基本达到了345天以上.单位GDP能耗也由2005年的3.18万吨标准煤下降到1.47万吨标准煤。也就是说,鄂尔多斯经过不懈的努力,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是,基于鄂尔多斯特殊的性质,要想进一步加快节能减排进程,还需要付诸于更多的努力。
三、对鄂尔多斯加快节能减排进程的途径
鄂尔多斯是一个典型的能源型城市.要想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进程,必须打破传统的工作模式,尽快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新型节能减排模式。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与引领作用
事实上.政府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主要是针对政府的职能特征而言的。在加快节能减排的进程中,鄂尔多斯政府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节能减排政策和监管细则,尤其是对于那些恶意耗能和恶意排污的行为一定要给予严厉的惩罚,将政府的主导、引领和监管作用切实落到实处。
(二)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快节能减排进程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调整产业结构,限制资源损耗大、污染严重产业的发展,是加快节能减排进程的重要举措。为此,鄂尔多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努力:
首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要大力发展那些能耗低、污染少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服务产业;第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果能够大力发展那些能耗低、技术含量高的产业,不仅能够加快节能减排的进程,同时也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应该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大力推进燃料电池、太阳能等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发展生态工业,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与此同时,环境、资源和能源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为紧张。要想有效改善这种紧张的状况,最为快捷、有效的方式就是发展生态工业,尽快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对于鄂尔多斯来说,要想加快其节能减排的进程,要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不能等到全面实现工业化后再进行生态化改造,应该力求实现工业发展和经济生态化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在对传统工业进行生态化改造的同时,加快发展以循环利用和综合
利用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化工业。
但是,要想在鄂尔多斯这样一个典型的能源型城市来说,要想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并非一件易事。为此,笔者认为,鄂尔多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
一是以多种形式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包括回收循环、互利循环、反馈循环、链接循环、分解循环等;二是以多种方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包括对一种资源的多种用途同时加以利用、对一种资源的多种有用成分分别加以利用、对利用各种资源产生的排放物连续加以利用、将几种相关资源的利用过程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提高利用效率;三是积极发展绿色建筑业。把生态理念融入建筑规划、设计和施工以及建筑材料生产之中,使各种建筑物能够充分适应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的循环运动.满足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的要求。
(四)进一步提高科技对节能减排的贡献率
对于鄂尔多斯来说,还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如何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推动节能减排的进程是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想真正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充分发挥科技的效用.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对于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进而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并进一步加强对于节能减排科技手段的研发工作。
与此同时,鄂尔多斯应当加强与其它省市、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节能减排技术的共享,进而形成互利互惠、合作双赢的局面。
(五)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升节能减排意识
节能减排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事情。因此,对于鄂尔多斯来所,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对于政府层面而言.不要因为当前已经取得的成绩与突破而骄傲、自满,相反,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对于鄂尔多斯这样一个典型的能源型城市来说,节能减排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只有具备了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付诸于有效的措施,才有可能加快推进节能减排的工作进程。
其次,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应该继续加大宣传的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引导和监督作用.使民众能够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工作已经刻不容缓;与此同时,新闻媒体应该通过自身的宣传工作,增加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节能减排意识到.使其明确即便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细小举动也可以对节能减排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将民众充分动员起来,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的节能减排格局,加快节能减排进程。
一、部分节能减排指标未完成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对节能减排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
一些地方没有真正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待节能减排,仍然追求GDP的快速增长。“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全国经济年均增长7%左右,但多数地方确定的预期增长目标仍然是两位数。2011年,全国单位GDP能耗计划下降3.5%,但各省的节能目标加权仅为3%左右。
(二)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高耗能行业仍然增长较快
2011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6.8%和43.1%,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与“十二五”时期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的目标要求差距很大。在工业结构中,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增速快于轻工业1.3个百分点。2011年,6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8.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3.6%。高耗能的重化工业发展过快,带动了能源消耗的强劲增长。2011年,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9%,其中,重工业用电量增长12.4%,增速高于轻工业3.1个百分点;钢铁、石化、建材等重工业耗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0%以上;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行业耗煤占煤炭消费量的80%以上。
(三)投资增长过快、结构不合理,增加了节能减排的难度
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3.8%,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6.7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2%,比最终消费高2.6个百分点;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11个投资增幅达30%以上,有15个增幅达20―30%。投资增长过快必然拉动能源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
投资结构趋重。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7.3%,同比加快5.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6.9%,同比加快5.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1.1%,同比回落5.2个百分点。2011年1―11月,6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同比增长18.6%,较上年同期加快3.9个百分点,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质制品业投资分别增长34.6%和29.8%。由于投资结构趋重,既增加了当前节能减排的难度,又因加剧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而加大了以后节能减排的压力。
(四)节能标准不健全,技术支撑比较薄弱
目前,节能标准体系建设仍然滞后,节能标准的制定对现有技术水平迁就多,一些高耗能行业的准入门槛过低。特别是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标准和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准覆盖面较窄,大部分工业用能设备没有能效标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品还没有完善的行业节能标准,大型公共建筑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的能耗限额标准缺失,适合农村地区的建筑节能标准基本是空白。
同时,我国节能减排技术水平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具有自主品牌的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不多,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人。一些行业能效水平不高,钢铁、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单位产品能耗较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20%。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不够,一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如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等,产品多数用于出口。由于缺少政策鼓励措施,节能环保建材因生产或使用成本相比传统建材要高出很多,在市场价格方面没有竞争优势。
二、几点建议
(一)提高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坚持不懈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
能源是经济增长的“血液”,GDP增速越高,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也就越大。推进节能减排,必须适当控制GDP的增速。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趋势已经确立的情况下,如果过于关注经济增速的下滑而强调保增长,就会转移节能减排的注意力,必须处理好“稳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关系,坚持节能减排工作不放松,力度不减弱。要认真吸取“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的经验教训,严格目标责任管理,切实落实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企业的责任,把落实五年目标与切实完成年度目标相结合,防止再次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
(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抑制“两高”行业过快增长
要充分利用经济增速放缓这一实行优胜劣汰的时机,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提升结构优化对节能减排的贡献率。有研究测算,我国第三产业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同时第二产业比重降低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可降低1个百分点。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审查,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高“两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固定资产投入,遏制盲目发展重化工业的倾向。高能耗产品生产应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应制定限制生产主要供出口的“两高”产品的措施,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落后产能和高耗能产能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尽快制定出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实行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倒逼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从2010年的8.3%提高到11.4%。但据行业统计,2011年,这一比重仅为8%左右,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左右。煤炭在我国占一次能源消费的70%左右,而美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仅占22%左右。要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逐步改变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增加优质化石能源的比重,显著提高天然气、核能、可再生能源的供给能力,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城市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排放量的67%、烟尘排放量的70%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都来自煤炭。要从勘探、开采、洗选、加工、运输、转化到使用的全过程,大力推进煤炭的清洁生产和高效利用。
(三)加快建立技术支撑体系,促进节能减排技术、产品的研发推广和产业化应用
要更加重视节能减排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集中力量攻坚一批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高新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定期并及时更新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编制重点行业低碳技术推广应用目录,建立节能减排技术遴选、评定及推广机制。落实和完善财税、信贷政策,使重视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的企业切实得到好处,使研发和推广节能环保技术、产品的企业能够有利可图。加快推进以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为核心的企业技术改造,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深入挖掘节能减排潜力。
(四)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适当的经济政策有助于缓解企业能源和资源使用过程中的外部效应,降低节能减排成本,增加能源使用和污染排放成本。要防止简单地用行政手段和计划行为来抓节能减排工作,更多采用经济政策和市场手段,来鼓励和推进节能减排。加大政府预算内投资和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认真落实和完善支持节能减排的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将更多的不符合节能标准的高能耗产品和资源消耗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提高能源消耗量较大产品的消费税税率。开征环境保护税,将一些高能耗产品纳入征税范围。将水、森林、草场资源等纳入资源税征税范围,提高需重点保护或限制开采的能源资源的资源税税额。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推进销售电价改革,试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制度;对能源消耗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实行惩罚性电价。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和按热值计价工作,逐步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深化环境收费改革,适当提高排污费和垃圾处理收费标准。加强节能发电调度,加快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自愿协议等节能新机制。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建立健全排污权交易市场;鼓励、规范自愿减排交易活动,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五)高度重视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