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简单小实验三年级范文

时间:2023-05-08 18:59:00

序论:在您撰写简单小实验三年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简单小实验三年级

第1篇

    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因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赵裕春研究员认

为,数学能力主要 有运用数概念的能力、基本能力(概括、推理)和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

等三种,探讨这三种数学能力发展水平 及其各自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程度如

何,这对于有的放矢地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也 是现代数学教育心理领域研究

的重要课题。我们通过问卷测查,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数学能力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试图寻

找这三种数学能力发展水平及其分别影响学习数学的程度大小;为提高小学数学的教与学的

效率提供 一些心理学依据。

    二、调查过程、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问卷

    本调查采用中央教科所组织的小学生数学能力研究协作组编制的《小学生数学能力测验

(三年级)》。这 套测验由62个试题组成,内容包括:数的概念,数的概括和推理以及空

间关系等三方面。这套“测验”经过 全国性测试,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题目的难度相

当,鉴别力强。

    (二)调查过程

    选取桂林市清风实验学校小学三年级(91级)的全体学生(120人)作为调查对象。

采用团体测验的 方法,严格按《数学能力测验(三年级)实施说明书》进行。全套测验共

62小题,分两次做完,每次一节课 ,评分按统一标准进行,满分62分。收回有效鉴卷

111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清风实验学校小学三年级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状况。

    表1 数学能力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

    (附图 {图})

    从表1的结果可知,清风实验学校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运用数概念能力、基本能力(概括

和推理)和空间关 系的知觉能力分别与全国小学三年级学生相比,两者具有显著的差异(P

值小于0.05),也就是说,在这 一测试中,该校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运用数概念能力、基

本能力和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都分别比全国同等水平的 高。从数学教学这一侧面来看,清

风实验学校小学三年级整体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小学生三年级数学能力的回归分析

    以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成绩作为因变量,以学生的三种数学能力测验成绩为自变量,

并将三个自变量的 值统一转换成均数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分数(Z分数),进行多元回

归分析,结果如下:

    表2 数学成绩对三种数学能力回归有效性的检验 复相关系数 R=0.433 回归变

差 u=2443.929 F=8.232 剩余变差 Q=10588.487 sigF

=0.0001

    结果表明,这一回归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P<0.01),即是说,在一定程度上,

学生数学成绩的差 异,能够由运用数概念的能力,基本能力(概括和推理)和空间关系的

知觉能力的水平差异做出解释。

    既然这三种数学能力都对数学成绩产生显著影响,那么,它们中哪个影响更大?为此,

进一步将三种数学 能力对数学成绩做三元回归,结果如下:

    表3 概念、基本能力和空间关系对数学成绩的三元回归分析

    数概念 基本能力 空间关系 标准偏回归系数 (β) 0.297 0.183 0.2

26

    t 4.55 2.77 3.28

    p 0.000 0.008 0.000

    上表数据显示出每个变量的回归系数,β[,概念]>β[,空]>β[,基],且三

者的β值均具有极 显著的统计意义,P<0.01。这一结果说明,影响小学三年级学生

学习数学的三种数学能力中,影响程度 最大的是运用数概念的能力,其次是空间关系的知

觉能力,再次是基本能力(概括和推理)。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与全国小学三年级学生相比,桂林市清风实验学校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运用数概念能

力,基本能力(概 括和推理)和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都较高。

    2.小学三年级学生运用数概念能力、基本能力和空间关系三者的知觉能力,都显著地

影响着学生数学成 绩;且这三种数学能力中,影响程度最大的是运用数概念能力,其次是

空间关系知觉能力,再次是基本能力( 概括和推理)。

    (二)建议

    1.应加强小学三年级学生运用数概念的能力培养。

    根据上述结果,影响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三种数学能力中,影响程度最大的是运

用数概念的能力, 即β[,概念]>β[,空]>β[,基]。由此,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

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运用数概念的能 力培养。从测查看,清风实验学校小学三年级数学教

学的成功经验在于重视数概念的教学。然而,有不少小学 数学的教学中,常只重算法,忽

视数概念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因而只能机械地应用学过的东西,或简单地模 仿做过的例

题,不能在变化了情况下迁移;或者只知道一些定义,而不能全面掌握属于这一概念的东西

(例如 ,学生能说出什么是圆的半径,但在作图或解题时又常常只能举出垂直方向上的半

径),不能反转过来去解决 逆向问题,没有纳入到一般的范畴或嵌入数概念体系的认知结构

中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算 法和演算过程,尤其要重视数概念的掌握和

算理的理解,加强小学生运用数概念的能力培养。

    2.重视和加强发展小学三年级学生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

    空间关系同数量关系一样也是数学能力的基本内容,而且数和形是不可分开的。因此,

学生掌握空间关系 的知觉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少的数学教学方

法,偏重于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造成 了人的智力开发的残缺。当前许多教育整体改革实

验,都提出使学生和谐发展,这都与充分开发脑功能有关。 根据我们的结果分析,影响小

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三种数学能力中,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的影响程度仅次 于运用数

概念的能力,且比基本能力(推理和概括)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不能忽视

空间关系 知觉能力的发展。而我们的统计结果表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空间关系的知觉能

力很低,在有关空间关系的8 小题中,学生答题的平均通过率仅为40.4%。可见,重

视和加强发展小学三年级学生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 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赵裕春主编:《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测查与评价(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

教育科学出 版社1987、1989、1991年版。

    2.(日)四方实一著:《算数问题解决四心理》,明治图书昭35。

    3.白先同编著:《教育心理学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2篇

一、抓住学期初的两个“第一”,让学生喜欢科学课

学生初入三年级,对他们来说科学是一门崭新的课程。第一节科学课就是机会,我在师生互相介绍认识之后,向学生简单介绍了科学课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我们三年级就是研究动物、植物、常见的材料、水和空气、养蚕、种凤仙花等内容,我们在研究时以观察和动手实验为主。可让学生自行翻阅科学课本,了解一下,拉近与科学的距离。

第一次家长会是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机会。我们的科学课如果能够得到家长的支持,那我们的工作必将事半功倍。对那些经常忘带材料的学生,我们更需要家长的帮助。密切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理解科学课在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素养方面的重要性,能够更重视孩子的科学学习,这样,我们的孩子也就会更重视科学课了。

二、确定小组,分工合作

1.确定小组人数。我们的实验教学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也是有研究的。以前我们常4—6人为一小组,但随着这几年对学生科学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视,这样的分组明显过大,我通常采用2—4人一小组,简单实验同桌一组,复杂一点的3—4人一组,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满足了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都喜欢动手操作的心理需求。

2.小组成员要注意搭配。动手能力的强弱、表达能力的不同都是分组的依据。分好组后,还要明确分工,如材料员、记录员、监督员。一开始学生可能还不适应,忘记了自己的分工,教师要不断地提醒,使学生养成习惯。

三、明确实验规范

科学实验追求严谨。在一次市级科学教学能手展示课中,我看到一位老师的做法给了我一些灵感:让学生站队去实验室,上课时要快静齐,课前准备要迅速,不能拖泥带水,实验时把板凳轻放在实验桌下,站着做实验,实验完毕再坐下……这些都使科学的课堂更有序、更规范。 转贴于

四、把握实验材料的出示时间

鉴于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一看到实验材料就急于动手,不再听老师指导实验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材料的出示时间。有些材料可以提前放在实验桌的抽屉里,有些材料可以在课堂上临时发放,使用完的材料让学生收拾整理一下,不要实验完毕还有学生拿着不放。这些看似比较小的问题,在课堂上会影响学生的听课习惯。长期这样坚持下来,学生们就不再乱动材料了。

五、勤表扬,多鼓励

孩子们喜欢被表扬、被夸奖,我们经常说三年级的孩子要“哄”而不是“批”。“比一比,看谁坐得端正?”“××同学观察得真认真!”“××同学真善于思考!”……再加上几张自己动手制作的“科学卡片”和“喜报”,成为孩子们竞相争夺的动力,他们个个认真听讲,材料准备齐全,作业认真完成。我想这就是赏识的魅力。

六、在“趣”字上做文章

学生们喜欢做实验,却很难坚持一节课的时间。这就要教师领悟科学课程标准的内涵,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巧妙地处理教材,设计一个个有趣味的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我在执教《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用吹气球比赛导课:怎样使气球吹大?理由是什么?怎样通过实验来证明?趣味的材料和激发思考的问题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们都积极地投入到科学探究中去了。“杯底的纸会湿吗?”又是一个充满疑问的实验,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心。

七、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第3篇

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在他们的眼中,科学具有无穷的奥秘,科学和实验在一起,科学是很好玩的事情,这些都是学生对科学认识的前概念,如何引导学生从前概念逐渐转变为现有概念,从整体上认识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探究,在简单的探究活动中形成整体思维呢?作为一种思维形式,概念图可以较好地引领三年级同学及早进入科学学习的角色中。

概念图的创始人诺瓦克教授认为,概念图最大的优点就是围绕某个主题概念,用连接词和箭头把若干小概念图连接起来,形成直观化的学习过程,把思维过程可视化,符合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过程。本文就如何用概念图来引导三年级孩子接触科学,认识科学,谈点粗浅的做法。

一、利用概念图 初步认识科学探究过程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一上来就引领孩子认识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的程序怎样?光让学生阅读科学书上的材料,再作出分析,形成灌输式的教学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需要逐步培养,在空洞的说教和灌输知识的同时,只能让学生僵硬地认识科学探究模式,学生得不到对科学认识的真正内心体验,而用概念图来分析科学家的活动和自己的探究活动,再作出比较,形象可视化,学生很快就能明白,科学起始于问题,从而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教学《科学是什么》时,引导学生比较琴纳研究牛痘的过程和自己的研究过程时就可用概念图来比较,认识科学是什么?

琴纳:

自己的研究:

比较分析得出:

你看,这样可视化的图文分析,学生在边填写图表,边思考交流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自己的研究和科学家的研究也有相似之处,同时也能比较出科学研究的共同过程,那就是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也就加深了对科学的理解,引领孩子真正地进入科学探究的大门。

二、利用概念图 培养比较分析能力

比较分析在三年级科学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学生通过比较多种物质的特征,从而分析出同类物质的本质属性,是认识事物特性的关键时期,其概念发展模式属于一般到具体的学习模式。如三年级第二单元认识有生命的物体、认识金属等,都是从认识物质的个别属性开始比较分析,从而认识它们的共同特征,发展完整的科学概念。当然,光认识这些物质是趋于表面上的研究,怎样更好地比较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这是关键,概念图就提供了帮助,如学习有生命的物体就可用概念图来比较分析:

用画圈的形式让学生填写,动物和植物的不同特征,中间填写植物的共同特征,就比较容易比较出动物和植物的相同和不同,从而概括出生命的共同特征。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比较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形象化思维,不用多说,多数学生就会自行填写他们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特征了,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三、利用概念图 培养初步设计对比实验能力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和苏教版科学教材的编排规律,在科学探究序列中,三年级属于科学学习的起始年级,在探究过程性技能培养上引导性探究比较侧重,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对比实验中的有关变量,而不能把对比实验中有关变量的控制强加于学生头脑中,形成思维定势。概念图可以较清晰地展示出对比实验中有关变量的控制分析过程,学生利用画好的概念图进行图式填空,就能逐步明白对比实验中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的控制。如《纺织材料》一课中研究棉布与尼龙布的吸水性对比实验,教师就可利用画好的概念图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析:

通过图文来探究棉布和尼龙布不同的吸水性实验,学生一目了然,思维过程具体化,长期训练,对比实验中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就很容易掌握了,为高年级自行设计对比实验奠定了基础。

四、利用概念图 考查学生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就是新旧经验的相互链接。为此,在科学教学中就是要提供一个支架连接点,引导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建构,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一个单元下来,学生对单元课文中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否有真正的了解,是否把各种概念联系起来,形成一张知识网络,更好促进概念的转化和再创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图就可以用图式填空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如三年级学生学习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用概念图进行填空复习,形成完整的生命概念网络。

第4篇

关键词:实验创新;安全实验;绿色实验;趣味实验

本研究对“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完成了“自制小喷泉”“霸气的空瓶”“听话的乒乓球”三个创新实验,用绿色环保的材料代替了有毒橡皮泥,实验更安全,用乒乓球代替纸团,避免浪费,保护了森林,其中“听话的乒乓球”小魔术,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所有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趣味性浓,符合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审美需求。创新点:①材料创新,“空气占据空间”实验用橡皮塞代替有毒橡皮泥,乒乓球代替纸团,更安全更绿色;②设计小魔术“听话的乒乓球”,使现象更明显,实验更有趣。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1.“空气占据空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78页中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认识空气确实存在,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为后面“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空气的重量”的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尝试设计与完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创新能力,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探究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实验材料橡皮泥有毒,操作中容易出现橡皮泥堵塞吸管的失误,从而导致实验失败;一次性吸管学生反复试吹不够卫生,丢弃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学生气息不足或操作不当时,不易将水顺利吹出来,导致现象不明显。

3.如果杯子接触水面时没有垂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4.三年级的学生在操作时容易把纸团掉在水中,且采用纸张,不利环保。

三、创新实验的器材

水槽、下部分套有铁环的去底矿泉水瓶(缠绕铁丝)、玻璃管、橡胶管、带孔橡皮塞、乒乓球、注射器、红墨水、记号笔、可粘贴的刻度尺。

四、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创新实验1:①用橡皮塞替代有毒的橡皮泥更安全环保;②用玻璃管代替塑料吸管,消除浪费,减少了污染;③用推注射器活塞代替用嘴吹气实验,安全可靠,更加卫生。

创新实验2:用无底矿泉水瓶代替玻璃杯,是变废为宝;用乒乓球代替纸团能节约用纸,保护森林,使实验更加绿色环保。

创新实验3:①在矿泉水瓶壁粘贴刻度尺,在水面放一乒乓球,可以非常直观地观察到瓶内水位的升降;②用推拉注射器的活塞来控制瓶内空气的流动,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可用记号笔做标志更直观)

五、实验过程

自制小喷泉:(1)连接装置;(2)推动活塞,观察现象。

“霸道”的空瓶:(1)用去底矿泉水瓶对着水中的乒乓球用力下压;(2)观察现象。

“听话”的乒乓球;(1)连接装置;(2)推拉活塞,观察现象。

六、实验效果及自我评价

1.用无底矿泉水瓶代替玻璃杯,是变废为宝,用可以重复使用、不会造成浪费的乒乓球代替纸团,节约纸张、保护森林,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的科学理念。同时提高了实验器材的使用率。

2.用推拉注射器活塞代替用嘴去吹吸管,实验安全卫生。

3.所有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趣味性浓,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审美需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教师的创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学生可以发挥想象。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生,认知风格,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分类号 B844

1 引言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有一项研究以遗忘症患者为被试[1],结果发现不能有意识地保持学习内容的遗忘症患者,尽管在再认测验中,他们不能辨别出先前学习阶段呈现过的单词,但在补笔测验中却对先前呈现过的单词表现出正常的保持效果。有些研究发现:内隐记忆不存在明显的年龄特征,即内隐记忆不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但外显记忆却明显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其毕生发展曲线呈倒“U”型特点[2,3]。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探讨不同个性特征者在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上的差异性。如郭力平探讨了内、外控者在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上的表现[4],结果发现:对于具体图形和抽象图形,内控被试的意识性提取成绩均优于外控被试;对于抽象图形,外控被试的自动提取成绩优于内控被试。李力红等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不同场认知方式与内隐、外显记忆的关系[5]。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是指个体在加工信息(包括接受、贮存、转化、提取和使用信息)时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Kagan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6],有些个体知觉与思维的方式是以冲动为特征的,他们往往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时很快作出反应,即冲动型;有些个体则是以反思为特征的,他们不急于回答问题,而倾向于在作出回答前先评估各种可替代的答案,然后给出较有把握的答案,即反省型。

以往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研究大多是基于Jacoby等人[7]提出的加工分离程序的模型或Buchner等人[8]针对反应偏向的修正模型而进行的。自从Gruppuso等人[9]提出其加工分离程序的简化程序后,目前还没有发现利用该简化程序进行两种形式记忆个体差异的研究。另外,不同认知风格的个体在加工信息(包括接受、贮存、转化、提取和使用信息)时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鉴于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在个体差异的许多方面表现出不同特征,二者在个体的认知风格差异方面是否会同样表现出不同的效应?因此,本实验尝试采用Gruppuso等人提出的单一测验加工分离程序的范式,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及分组

选取两所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共146名学生作为被试。其中三年级组被试男生38名,女生40名,年龄范围为8.3岁至10.4岁,平均年龄为9.1±0.5岁;五年级组被试男生35名,女生33名,年龄范围为10.7岁至12.2岁,平均年龄为11.3±0.4岁。

2.2 实验材料

(1)“相似图形匹配测验”量表一份,量表选用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申继亮和方晓义编制的《中小学生学习方式测验量表》。用于区分被试的反省型和冲动型认知风格。

(2)具体图片和抽象图片各75张,具体图片选自《0~3岁小小孩认物》[10],包括动物(如老虎、鸡、各种昆虫及鸟类等)、植物(如各种花草、蔬菜、水果等)、日常生活用品(如食品、衣物、日用工具等)、文具(如笔、书、文件夹等)、人体部位(如眼、耳、手、脚等)等。抽象图片主要选自《心理实验纲要》[11]中实验113和实验207中提供的无意义图形。选取材料时主要考虑了图片的熟悉度、复杂性和类属等特点。根据图片的熟悉度、复杂性和类属等特点将图片均分为3组,每组25张,分别作为双学习项目列实验程序中两个学习阶段的学习项目列以及测验阶段的干扰材料。另外,在每个学习项目列中的首尾各插入一张图片作为启动项目和结束项目标志,不计入测验项目。

2.3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年龄:三年级,五年级)×2(图片类型:具体图片,抽象图片)×2(认知风格:冲动型,反省型)混合设计。即自变量1为年龄变量,分为小学三年级和小学五年级两个水平,为被试间变量;自变量2为图片类型,分为具体图片和抽象图片两种类型,为被试内变量;自变量3为认知风格类型,分为冲动型和反省型两种,为被试间变量。

包含和排除两种类型的测验条件是通过测验指导语的控制实现的。

2.4 实验程序

实验共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随机抽取3组图片中的1组作为学习项目列1,对这组图片进行学习。学习时图片的呈现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学习开始,先呈现指导语,告诉被试在计算机屏幕的红色线框内将呈现一些图画,请被试记住这些图画,以便进行后面的记忆测验。红色线框处于计算机屏幕的中央,其大小为6cm×6cm,呈现图片的大小为5cm×5cm,被试的视角约为6.5°。图片的呈现时间为2000ms,相邻两张图片呈现的间隔时间为1500ms。

25张图片呈现完毕后,计算机屏幕呈现新的指导语,告诉被试在计算机屏幕的蓝色线框内将呈现一些图画,请记住这些图画,以便进行后面的记忆测验。屏幕中央的红色线框变为蓝色线框,即开始第二阶段的学习。第二阶段是随机选取剩余两组图片中的一组作为学习项目列2,对这组图片进行学习。学习程序与第一阶段相同。

将项目列2中的25张图片呈现完毕后,对被试进行简单的干扰,即利用计算机播放5分钟的动画片请被试观赏。干扰程序完毕后,开始进入实验的第三阶段―测验阶段。测验阶段是依次呈现75张图片,包括第一阶段学习过的项目列1中的25张图片、第二阶段学习过的项目列2中的25张图片以及没有学习过的25张干扰图片。图片的呈现顺序由计算机作随机化处理。测验指导语有两种,一半被试采用第一种指导语:下面将逐一呈现一系列图片,这些图片有些是你先前见过的红色线框中的图片,有些是你先前见过的蓝色线框中的图片,有些是你没有见过的。如果你认为呈现的图片是你先前见过的蓝色线框中的图片,你就判断为“旧图片”,请你按下键盘上的“A”键。如果你认为呈现的图片是先前见过的红色线框中的图片,或者是先前没有见过的,你就判断为“新图片”,请你按下键盘上的“L”键。另一半被试采用第二种指导语:下面将逐一呈现一系列图片,这些图片有些是你先前见过的红色线框中的图片,有些是你先前见过的蓝色线框中的图片,有些是你没有见过的。如果你认为呈现的图片是你先前见过的红色线框中的图片,你就判断为“旧图片”,请你按下键盘上的“A”键。如果你认为呈现的图片是先前见过的蓝色线框中的图片,或者是先前没有见过的,你就判断为“新图片”,请你按下键盘上的“L”键。测验阶段被试通过按键所做的判断反应由计算机程序自动记录。

本实验中,在根据观测值计算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正确再认概率时,由于采用了两种指导语:同一组被试中,一半被试要求对项目列1进行排除,另一半被试要求对项目列2进行排除,以此来抵消由于学习顺序可能带来的顺序效应。因此,包含测验正确再认概率(Pi)应该为被试在第一种指导语条件下将项目列2中的项目判断为旧的概率与在第二种指导语条件下将项目列1中的项目判断为旧的概率的平均值;同理,排除测验正确再认概率(Pe)应该为被试在第一种指导语条件下将项目列1中的项目判断为旧的概率与在第二种指导语条件下将项目列2中的项目判断为旧的概率的平均值。根据Jacoby等人提出的加工分离程序模型,以及Buchner等人针对被试反应偏向的修正模型,计算意识性提取(R)和自动提取(A)成绩,但在Gruppuso等人的单一测验操作程序中,被试的反应偏向在包含和排除操作中是一致的,即gi=ge=g(或FAI=FAE=FA)。这样,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可用公式(1)和公式(2)来计算。

本实验利用SPSS for Windows 10.0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

3 结果

根据公式(1)和公式(2),分别计算意识性提取(R)和自动提取(A)的结果,见表1。

(1)意识性提取。通过方差分析发现:①年龄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1,124)=16.272,p<0.01,从表中可知,五年级学生的意识性提取成绩要明显好于三年级学生的;②图片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124)=5.121,p<0.05。从表中可知,具体图片的意识性提取成绩要好于抽象图形的。经检验,对具体图片而言,五年级被试的意识性提取成绩好于三年级被试,t(62)=2.014,p<0.05;对抽象图形而言,五年级被试的意识性提取成绩亦明显好于三年级被试,t(62)=3.873,p<0.01。就三年级学生而言,对具体图片的意识性提取成绩显著好于对抽象图片的意识性提取成绩,t(62)=2.426,p<0.05;但对五年级学生而言,对具体图片的意识性提取成绩与对抽象图片的意识性提取成绩却未表现出差异性,t(62)=0.876,p>0.05。③年龄与图片类型对意识性提取无交互作用,F(1,124)=0.905,p>0.05。④认知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1,124)=0.038,p>0.05;⑤年龄与认知类型对意识性提取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124)=2.410,p>0.05。

(2)自动提取。经方差分析发现:①年龄的主效应不显著,F(1,124)=1.462,p>0.05;②图片类型的主效应也不显著,F(1,124)=1.741,p>0.05;③年龄与图片类型对自动提取无交互作用,F(1,124)=0.852,p>0.05。④认知类型的主效应也不显著,F(1,124)=0.853,p>0.05;⑤年龄与认知类型对自动提取的交互作用显著,F(1,124)=5.871,p<0.05,通过简单效应分析,三年级学生中冲动型被试与反省型被试的自动提取成绩差异不显著,F(1,62)=1.541,p>0.05;五年级学生中冲动型被试与反省型被试的自动提取成绩差异显著,F(1,62)=4.407,p<0.05。进一步检验,五年级学生中反省型被试的自动提取成绩要好于冲动型被试的自动提取成绩,t(62)=2.099,p<0.05。

4 讨论

4.1 外显与内隐记忆的发展趋势

本实验结果表明,意识性提取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无论是具体图片还是抽象图片,五年级学生的意识性提取成绩均明显地优于三年级学生的意识性提取成绩;而自动提取则无明显的年龄特征。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2,3,12]。郭力平等人的实验采用加工分离程序的修正模型考察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对具体图形的内隐记忆水平在9~18.5岁之间基本是保持不变的,而具体图形的外显记忆的发展在12岁左右达到高峰。本研究在实验材料上较郭力平等人的实验更加丰富,除了选取了具体图形材料外,还增加了抽象图形实验材料。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内隐记忆是有别于外显记忆的一种记忆,有不同于传统的外显记忆的发展特点。

本实验中,被试在学习项目时,项目呈现时所在线框的颜色为被试记忆的线索,是一种记忆的场合。根据再认中场合效应的发展特点研究结果,随被试年龄增长,场合因素对记忆的影响减少[13]。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不同年龄的被试在实验中采用线框作为记忆的线索,所产生的场合效应可能是不均等的。对于本实验而言,场合效应的具体表现应是对呈现项目源的可辨别性,对于呈现的再认项目来源的可辨别性恰恰是本实验通过指导语控制被试进行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成绩分离的关键。

另外,根据宋耀武等人[14]关于小学生有意遗忘中认知抑制能力发展的研究结果,小学生有意遗忘中的认知抑制能力随年级而增高。在本实验中,小学生根据指导语要求将学习过的两个项目列之一(一种指导语中为项目列1,另一种指导语中为项目列2)判断为“新”,类似于有意遗忘中的提取抑制。在本实验中的表现为,小学五年级被试的排除测验成绩低于三年级被试的排除测验成绩,t(126)=3.765,p<0.01。

4.2 不同认知风格小学生外显和内隐记忆的差异

在本实验中发现,三年级学生中冲动型被试所占的比例要显著地高于五年级学生中冲动型被试所占的比例,或五年级学生中反省型被试所占的比例要显著地高于三年级学生中反省型被试所占的比例。可见,小学生的认知风格在三年级至五年级期间仍处于分化期。

本实验中的认知类型因素对意识性提取未表现出显著的影响。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本实验中要求被试在再认时要迅速作答有关。因为冲动型被试本身就有一种迅速确认答案的欲望,他们往往急于作答,而反省型被试则惯常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作出选择的速度要慢些,但在本实验中由于要求被试按指导语对图片迅速作出或“新”或“旧”的判断,使得反省型被试不得不改变惯常的认知策略,提高认知速度,从而降低了与冲动型被试的认知风格差异。另外,研究人员在比较两种认知风格的儿童的认知效果时,有人认为两种学生在决策的质量和内容上没有实际的差别[15]。对于自动提取,只是在平均数比较中发现,五年级反省型被试的自动提取成绩要显著地好于同年级冲动型被试的自动提取成绩。有人研究发现,反省型儿童在完成需要对细节作分析的学习任务时,学习成绩较好些;冲动型儿童在完成需要作整体型解释的学习任务时,成绩要好些。而对于本实验中的再认判断任务而言,由于指导语要求被试不仅要判断呈现项目是否是学习过的旧项目,而且要进一步区分出项目来源于两个学习项目列的哪一个项目列,显然该任务更接近于一个需要对细节作分析的学习任务,因此它更适合于反省型被试。

为什么在三年级学生中反省型被试与冲动型被试的自动提取成绩未表现出这种差异性呢?有一项研究发现[14],幼儿园和二年级的儿童,如果驱使他们为更精确而努力时,二年级的学生能更容易地作出适当的改变,当强调速度时,也是二年级的学生会更灵活。可见,在小学低年级时,信息加工的方式是随情境的要求而改变的。因此,在本实验中,由于再认测验中间接地强调了再认的速度,从而导致了三年级学生较五年级学生更容易随测验情境而改变认知风格。9岁的反省型和冲动型儿童,他们的作业结果中没有什么差别,但在11岁儿童中,反省型的儿童在加工任务信息方面比起冲动型的儿童更有效,并且采用更为系统和成熟的策略。可见,实验结果的个别偏差可能是由于低年级学生认知风格的不稳定性造成的。

5 结论

本实验条件下,发现外显记忆(意识性提取)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无论是具体图片还是抽象图片,五年级学生的外显记忆成绩均明显地优于三年级学生的外显记忆成绩;而内隐记忆(自动提取)则无明显的年龄特征。认知风格因素对外显记忆未能表现出显著的影响。对于内隐记忆,只有五年级反省型被试的内隐记忆成绩显著好于同年级冲动型被试的内隐记忆成绩;而在三年级学生中反省型被试与冲动型被试在内隐记忆成绩上未表现出这种差异性。

参 考 文 献

1 杨治良等.记忆心理学.第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27~228

2 Mitchell D B.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for pictures: Multiple views across the lifespan. In: Graf P, Masson M E eds. Implicit Memory: New Directions in Cognition, Development, and Neuropsychology. Hillsdale, NJ: Erlbaum, 1993. 171~190

3 郭力平,杨治良.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发展研究.心理科学,1998,21(4):319~323

4 郭力平.内外控个体差异与外显、内隐记忆关系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报,2000,23(4):368~373

5 李力红,赵秋玲,张德臣.外显、内隐记忆与场依存―场独立认知风格关系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2,25(5):614~615

6 Kagan J.Impulsive and reflective children: Significance of conceptual tempo.In: Krumboltz J eds. Learning and the Educational Process.Chicago:Rand McNally,1965. 133~161

7 Jacoby L L.A process dissociation frame work: Separating automatic from intentional uses of memory.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91, 30:513~541

8 Buchner A, Erdfelder E, Vaterrodt-Plunnecke B.Toward unbiased measurement of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memory processes within the process dissociation framewor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95,124:137~160

9 Gruppuso V,Lindsay D S, Kelley C M. The process-dissociation procedure and similarity: Defining and estimating recollection and familiarity in recognition memor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7, 2: 259~278

10 张焱.0~3岁小小孩认物.第2版.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1

11 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07~508

12 Perez L A, Peynircio L Z, Blaxton T A. 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998,70:167~185

13 高广红.中小学生字词再认中场合效应的发展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1):32~36

14 宋耀武,白学军.小学生有意遗忘中认知抑制能力发展的研究.心理科学,2002,25(2):187~190

15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78~289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COGNITIVE STYLE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EXPLICIT AND IMPLICIT MEMORY

Bai Xuejun1, Xian Guicai2

(1 Research Center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i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300074;

2 Depart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ianjin Vocational 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 Tianjin 300222)Abstract

第6篇

《科学是……》带着神秘,三年级学生开始了科学课的学习。

撷取几个教学和活动的片段,和大家分享笔者的教学故事。

1故事一:做一名小科学家

本课的教学,有个“让纸鹦鹉站立在手指上”的活动,即实验。因为第一次做真正意义上的实验,学生显得很兴奋。领着学生剪鹦鹉,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困难和问题再多也挡不住他们的热情。

面对老师抛出的问题:“谁能让纸鹦鹉站立在自己的手指上呢?”学生开始实验。他们不断尝试,不断失败!

“想不想让纸鹦鹉乖乖的站在手指上?”“想!”

“那么,一直这么简单的把纸鹦鹉放手指上,能成功吗?”沉默。

“我们该怎么办?”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发,想出了好多办法。

发给学生回形针,再试。学生能想到把回形针夹在纸鹦鹉上,只不过,因为回形针夹的位置不同所以结果也就不同,有的还是会掉下来,有的已经能颤颤巍巍站在手指上。

选择几种不同的夹法,在对比中,让学生领会能让纸鹦鹉站立的最佳办法,从而再体会出其中所涉及的科学道理,即纸鹦鹉站立的秘密:上轻下重,纸鹦鹉才会站起来。

科学这个概念意义深刻,远不是三年级的学生能够理解,因此就不去纠结学生能否真正理解什么是科学,通过科学的活动,带着学生进入了科学课的学习,在活动中再去理解什么是科学,做中学,真正体现了科学的魅力,也让学生尝到了科学学习的甜蜜。

2故事二:考家长

教学完《做一名小科学家》,本课的教学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我拿出一支铅笔,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老师有支铅笔,想用笔尖让铅笔站在我的手指上,注意还不能让这支笔的其它部位和身体任何地方接触。谁能帮李老师想想办法?”一个个学生提出的方案,在师生共同的讨论、质疑和尝试中被推翻,学生的思路因此也渐渐清晰,终于想出了要借助其他物体使这支铅笔实现“上轻下重”的目的从而站立的方法。这一环节,巩固了学生对“上轻下重”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更深的理解了科学探究并不是简单的进行实验,而需要在实验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面对失败绝对不能气馁,再努力一下,成功就在眼前。

“你们想不想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回家考一考你们的家长呢?”“想!”学生的回答由衷的响亮。

“今天回家,我们就考家长让笔站在手指上的问题。但是,我们怎么考呢?老师很想听听你们的想法?”学生的交流,显而易见只能复述了刚才实验的过程,但是会交流也是科学教学中重要的环节。

怎么考,既能考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实验技能的掌握,又能赢得家长的支持?通过回顾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联系本节课几个实验的教学,不知不觉中既复习了知识,又掌握了考的办法。

很多学生在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中都表示:难倒了家长,教会了家长。

尽管一开始学生没能把这节课刚刚学到的科学道理运用到实践中去,笔者还是很欣慰地看到了很多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热情,看到了他们对学到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渴望。教学是无形的,授之以渔才能更好的为今后的科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科学学习的方法,这一点是要老师今后不断去探索和努力的。

3故事三:观察水

这节课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有结构的实验材

料。如果只是把本课涉及的科学知识教给学生,那么循序渐进交给学生探究的能力就成了空话。

本课中设计了一个辨别四种液体的实验:茶水、白醋、糖水、水。如何辨别?当然首先是观察,然后是思考。这里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和学生的潜在理解区别开来,也就是分清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这一点,三年级学生还是比较盲目的。因此,本环节的教学,要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去体会如何做实验、做记录,去表达和反思。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验探究。这一能力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

观察,在很多人的理解里,也许就是用眼睛看。如果,只是这么狭义的认为和理解观察,就错了。观察需要通过“眼、鼻、口、皮肤”等多器官的协作形成表象,然后再激发思维,获得对所观察的物体的全面理解,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观察。

三年级作为科学起始年级,教会他们怎么去学习科学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从而才能更好地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寻找获得知识的最好途径,从而最终在提高科学素养的过程中长智慧。

科学探究所涉略的很多能力:观察、比较、分析,思考、质疑、讨论,表达、交流、记录,动手能力、设计能力等诸方面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简到难,由扶到放,在探究中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科学的魅力。

科学的魅力来自于它的神秘。用自己的思维去揭开科学的奥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才能让他们用自己的思考和能力去理解科学,提高科学素养。

第7篇

一、通过日常生活发现写作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对作文这个“陌生”的“客人”产生好感与兴趣,才能把他们自己心中“最好”的东西拿来“招待”这些“陌生的客人”,从此,他们才会变成“无话不谈”的良朋挚友。这样也能够解决学生不知道怎么样写作、害怕写作与写作时无话可写的尴尬局面。特别对三年级刚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来说,这个兴趣更需要老师的精心培育和小心呵护。

1.“说”身边熟悉的事情,是学生“会”写的前提。“会写”是建立在“会说”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学生连口头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都不具备,那如何能让他们写出好的习作?为此,要在学生“写”之前对他们做专门的“说”的训练,只有学生说得“滔滔不绝”,在写的时候才能“妙笔生花、行云流水”。而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就成了他们“想说”和“会说”的前提。例如:在上学的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些学生身边熟悉的小事,不仅可以让他们津津乐道,更培养了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久而久之,这也成了他们“会”写的前提。

2.“写”身边熟悉的素材,是学生“乐”写的关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多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身边各种各样的带有插图的儿童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就可以此入手,让他们随意地写这些故事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完后让他们互相交流,相互评价。当然,老师更要给他们创建展示“习作”的平台,如“把我的习作读出来”活动。再进一步选择一些典型性的习作举办班级作文展览。另外,利用学生每天必看的“动画片”,在看完后要求他们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从而培养他们坚持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3.“察”身边熟悉的事物,是作文生动的重点。“观察”是把作文写具体的重要前提和有效手段,也是想象作文的第一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适当地培养学生这种观察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作文不仅仅有简单的枝干,还有鲜嫩的绿叶。例如:在指导《我的老师》这一习作的时候,在学生准确地描述出老师的外貌形象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老师平时面部表情或衣着的变化来想象老师的心理活动。

还应该注意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作为作文的初学者,在教学中我们只是要培养他们简单地“察”和简单地“想”的意识,并在习作中能够初步体现出来就行了,而不应对他们有过高的要求。“察”后的“想”这对于他们只是一种思想的渗透,而不必在观察细节后精确地阐述。

二、通过课文教学促进习作练笔

教科书上的课文,都是名家的名篇,是适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学习的典范之作。例如《做一片美丽的叶子》《西湖》《拉萨的天空》《小露珠》等等,这些纪实、想象与优美的课文是初学作文者的“范文”。所以,三年级的作文教学,可以依托课本当中这些典型的“范文”,让他们在学习这些“范文”的同时去熟读、去精选、去感受、去模仿。

1.仿写课文。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从儿童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他们因模仿而获得最初的知识,模仿就是学习。”小学的作文教学除了不拘形式地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还要从“范文”中“仿”出写作的形式、结构与基本技巧,课本中优秀的“范文”,就是学生仿写的最佳素材。例如:教学完《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后,学生仿写的“让我们荡起秋千”“让我们踏上火车”……在写出学生自己心里话的基础上,更是有了现代诗歌的“形式”与“韵味”。

2.续写课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好多在最后都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可以通过续写课文来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并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教学完《哪吒闹海》一文后,老师说:“东海龙王父子被制服了,但是几十年后龙王的孙子――这个“官三代”又开始欺压当地的渔民了,哪吒又是怎么做的?请大家想一想、写一写。”这时的学生都觉得有很多话要写,课文中经典的词句与精彩的打斗场面都会出现在他们续写的“文章”中,而学生平时在其他动画片当中看到的或由此想到的种种“精彩镜头”同时也会为他们的文章增添更多鲜活的画面。

3.改写课文。改写课文就是把适合表演的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剧本,在改写课文过程中,通过学生简单的“剧本创作”,培养了学生处理文字与写作的能力。如苏教版第五册的《小露珠》《小稻秧脱险记》等这些童话故事,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文作了改写,并初步形成了适合排练的剧本。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更是一种全新的练笔与写作的模式。

4.写读书笔记。课文的思想内涵是文章的灵魂所在,课本中的课文大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对这些课文教学的同时,更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想情感教育,而交流学习心得或写读后感都是一种不错的形式。例如:读了《狐狸和乌鸦》一文后你有什么感想,《乌鸦喝水》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等诸多问题的设置,会让学生在“读后的写”中得到新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