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8 09:08:57
序论:在您撰写计算机研究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安全;病毒;特征;防御
1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特征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对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定义为: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此定义具有法律性、权威性。其特征有:传染性、隐蔽性、潜伏性、破坏性、针对性、衍生性(变种)、寄生性、不可预见性。
2计算机病毒发作的征兆
我们如何指导自己的计算机系统已经感染了病毒呢?可以从下面现象去发现。①系统不认识磁盘或是硬盘不能开机。
②整个目录变成一堆乱码。
③硬盘的指示灯无缘无故亮了。
④计算机系统蜂鸣器出现异常声响。
⑤没做写操作时出现“磁盘写保护”信息。
⑥异常要求用户输入口令。
⑦程序运行出现异常现象或不合理的结果。
3计算机病毒的触发
潜伏在计算机中的病毒是怎么爆发的?其导火线有:时间、日期作触发条件;计数器作触发条件;键盘字符输入作触发条件;特定文件出现作触发条件;综合触发条件。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脆弱性是病毒产生的根本技术原因,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计算机病毒产生的必要环境,特殊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目的是计算机病毒产生的加速器。
4计算机病毒的种类
4.1开机感染型
(1)硬盘分割区式:STONE,米开朗基罗,FISH
(2)启动软盘式:C-BRAIN,DISK-KILLER
4.2文档感染型
(1)非常驻型:VIENNA(维也纳)
(2)常驻型:TSR如:黑色星期五,红色九月
4.3复合型病毒:Natas,MacGyver
4.4隐秘型病毒
(1)使用复杂编码加密技巧,每一代的代码都不同,无特征样本可循。
(2)以拦截功能及显示假象资料蒙蔽用户。
(3)不影响功能的情况下,随机更换指令顺序。
5计算机病毒的新特点
①基于视窗的计算机病毒越来越多。
②新计算机病毒种类不断涌现,数量急剧增加。
③传播途径更多,传播速度更快。
④计算机病毒造成的破坏日益严重。
⑤电子邮件成为计算机传播的主要途径。
6当前病毒发展趋势
①蠕虫越来越多,宏病毒退而居其次。
②黑客程序与病毒的结合。
③主动传播,基于网络的病毒越来越多。7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数据机连线;启动DOS模式;使用软盘;Internet/E-Mail连线;网络连线;;网络共用档案夹;使用CD-ROM;直接缆线连接档案传输等。
而且互联网的病毒正日夜虎视眈眈着你的系统,他们主要通过使用网上工具时(ftp、netant、icq等)、邮件及群件系统、浏览网页时被病毒感染。
8计算机病毒的防御
8.1用计算机常识进行判断
决不打开来历不明邮件的附件或你并未预期接到的附件。对看来可疑的邮件附件要自觉不予打开。千万不可受骗,认为你知道附件的内容,即使附件看来好象是.jpg文件——因为Windows允许用户在文件命名时使用多个后缀,而许多电子邮件程序只显示第一个后缀,例如,你看到的邮件附件名称是wow.jpg,而它的全名实际是wow.jpg.vbs,打开这个附件意味着运行一个恶意的VBScript病毒,而不是你的.jpg察看器。
8.2安装防病毒产品并保证更新最新的病毒定义码
建议你至少每周更新一次病毒定义码,因为防病毒软件只有最新才最有效。需要提醒你的是,你所是购买的诺顿防病毒软件,不仅是更新病毒定义码,而且同时更新产品的引擎,这是与其它防病毒软件所不一样的。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满足新引擎在侦破和修复方面的需要,从而有效地抑制病毒和蠕虫。例如,赛门铁克的所有产品中都有“实时更新”功能。
8.3首次安装防病毒软件时,一定要对计算机做一次彻底的病毒扫描
当你首次在计算机上安装防病毒软件时,一定要花费些时间对机器做一次彻底的病毒扫描,以确保它尚未受过病毒感染。功能先进的防病毒软件供应商现在都已将病毒扫描做为自动程序,当用户在初装其产品时自动执行。
8.4插入软盘、光盘和其他可插拔介质前,一定对它们进行病毒扫描。
确保你的计算机对插入的软盘、光盘和其他的可插拔介质,及对电子邮件和互联网文件都会做自动的病毒检查。
8.5不要从任何不可靠的渠道下载任何软件
这一点比较难于做到,因为通常我们无法判断什么是不可靠的渠道。比较容易的做法是认定所有较有名气的在线图书馆未受病毒感染,但是提供软件下载的网站实在太多了,我们无法肯定它们一定都采取了防病毒的措施,所以比较保险的办法是对安全下载的软件在安装前先做病毒扫描。
8.6警惕欺骗性的病毒
如果你收到一封来自朋友的邮件,声称有一个最具杀伤力的新病毒,并让你将这封警告性质的邮件转发给你所有认识的人,这十有八九是欺骗性的病毒。建议你访问防病毒软件供应商,如赛门铁克的网站/avcenter,证实确有其事。这些欺骗性的病毒,不仅浪费收件人的时间,而且可能与其声称的病毒一样有杀伤力
8.7使用其它形式的文档,如.rtf(RichTextFormat)和.pdf(PortableDocumentFormat)
常见的宏病毒使用MicrosoftOffice的程序传播,减少使用这些文件类型的机会将降低病毒感染风险。尝试用RichText存储文件,这并不表明仅在文件名称中用.rtf后缀,而是要在MicrosoftWord中,用“另存为”指令,在对话框中选择RichText形式存储。尽管RichTextFormat依然可能含有内嵌的对象,但它本身不支持VisualBasicMacros或Jscript。而pdf文件不仅是跨平台的,而且更为安全。当然,这也不是能够彻底避开病毒的万全之计。
8.8不要用共享的软盘安装软件,或者更为糟糕的是复制共享的软盘
这是导致病毒从一台机器传播到另一台机器的方式。同时,该软件没有注册也会被认为是非正版软件,而我们基本可以较为合理地推断,复制非法软件的人一般对版权法和合法使用软件并不在乎,同样,他们对安装和维护足够的病毒防护措施也不会太在意。盗版软件是病毒传染的最主要渠道。
8.9禁用WindowsScriptingHost
WindowsScriptingHost(WSH)运行各种类型的文本,但基本都是VBScript或Jscript。换句话说,WindowsScriptingHost在文本语言之间充当翻译的角色,该语言可能支持ActiveXScripting界面,包括VBScript,Jscript或Perl,及所有Windows的功能,包括访问文件夹、文件快捷方式、网络接入和Windows注册等。许多病毒/蠕虫,如Bubbleboy和KAK.worm使用WindowsScriptingHost,无需用户点击附件,就可自动打开一个被感染的附件。
8.10使用基于客户端的防火墙或过滤措施
如果你使用互联网,特别是使用宽带,并总是在线,那就非常有必要用个人防火墙保护你的隐私并防止不速之客访问你的系统。如果你的系统没有加设有效防护,你的家庭地址、信用卡号码和其它个人信息都有可能被窃取。
对计算机病毒有一个全面认识,然后做好防御工作,那么我们的计算机系统就会是一个较安全的环境,我们利用计算机来辅助工作完成才会更有效率。
未来的计算机技术将向超高速、超小型、平行处理、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尽管受到物理极限的约束,采用硅芯片的计算机的核心部件CPU的性能还会持续增长。作为Moore定律驱动下成功企业的典范Inter预计2001年推出1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并预计在2010年推出集成10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其性能为10万MIPS(1000亿条指令/秒)。而每秒100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将出现在本世纪初出现。超高速计算机将采用平行处理技术,使计算机系统同时执行多条指令或同时对多个数据进行处理,这是改进计算机结构、提高计算机运行速度的关键技术。
同时计算机将具备更多的智能成分,它将具有多种感知能力、一定的思考与判断能力及一定的自然语言能力。除了提供自然的输入手段(如语音输入、手写输入)外,让人能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各种交互设备已经出现,虚拟现实技术是这一领域发展的集中体现。
传统的磁存储、光盘存储容量继续攀升,新的海量存储技术趋于成熟,新型的存储器每立方厘米存储容量可达10TB(以一本书30万字计,它可存储约1500万本书)。信息的永久存储也将成为现实,千年存储器正在研制中,这样的存储器可以抗干扰、抗高温、防震、防水、防腐蚀。如是,今日的大量文献可以原汁原味保存、并流芳百世。
新型计算机系统不断涌现
硅芯片技术的高速发展同时也意味着硅技术越来越近其物理极限,为此,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正在加紧研究开发新型计算机,计算机从体系结构的变革到器件与技术革命都要产生一次量的乃至质的飞跃。新型的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等将会在21世纪走进我们的生活,遍布各个领域。
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基于量子效应基础上开发的,它利用一种链状分子聚合物的特性来表示开与关的状态,利用激光脉冲来改变分子的状态,使信息沿着聚合物移动,从而进行运算。
量子计算机中数据用量子位存储。由于量子叠加效应,一个量子位可以是0或1,也可以既存储0又存储1。因此一个量子位可以存储2个数据,同样数量的存储位,量子计算机的存储量比通常计算机大许多。同时量子计算机能够实行量子并行计算,其运算速度可能比目前个人计算机的PentiumⅢ晶片快10亿倍。目前正在开发中的量子计算机有3种类型:核磁共振(NMR)量子计算机、硅基半导体量子计算机、离子阱量子计算机。预计2030年将普及量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即全光数字计算机,以光子代替电子,光互连代替导线互连,光硬件代替计算机中的电子硬件,光运算代替电运算。
与电子计算机相比,光计算机的“无导线计算机”信息传递平行通道密度极大。一枚直径5分硬币大小的棱镜,它的通过能力超过全世界现有电话电缆的许多倍。光的并行、高速,天然地决定了光计算机的并行处理能力很强,具有超高速运算速度。超高速电子计算机只能在低温下工作,而光计算机在室温下即可开展工作。光计算机还具有与人脑相似的容错性。系统中某一元件损坏或出错时,并不影响最终的计算结果。
目前,世界上第一台光计算机已由欧共体的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的70多名科学家研制成功,其运算速度比电子计算机快1000倍。科学家们预计,光计算机的进一步研制将成为21世纪高科技课题之一。
生物计算机(分子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的运算过程就是蛋白质分子与周围物理化学介质的相互作用过程。计算机的转换开关由酶来充当,而程序则在酶合成系统本身和蛋白质的结构中极其明显地表示出来。
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处于不同状态时可以代表信息的有或无。DNA分子中的遗传密码相当于存储的数据,DNA分子间通过生化反应,从一种基因代玛转变为另一种基因代码。反应前的基因代码相当于输入数据,反应后的基因代码相当于输出数据。如果能控制这一反应过程,那么就可以制作成功DNA计算机。
蛋白质分子比硅晶片上电子元件要小得多,彼此相距甚近,生物计算机完成一项运算,所需的时间仅为10微微秒,比人的思维速度快100万倍。DNA分子计算机具有惊人的存贮容量,1立方米的DNA溶液,可存储1万亿亿的二进制数据。DNA计算机消耗的能量非常小,只有电子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由于生物芯片的原材料是蛋白质分子,所以生物计算机既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又可直接与生物活体相联。预计10~20年后,DNA计算机将进入实用阶段。
纳米计算机
“纳米”是一个计量单位,一个纳米等于10[-9]米,大约是氢原子直径的10倍。纳米技术是从8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的前沿科研领域,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现在纳米技术正从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起步,把传感器、电动机和各种处理器都放在一个硅芯片上而构成一个系统。应用纳米技术研制的计算机内存芯片,其体积不过数百个原子大小,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纳米计算机不仅几乎不需要耗费任何能源,而且其性能要比今天的计算机强大许多倍。
目前,纳米计算机的成功研制已有一些鼓舞人心的消息,惠普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已开始应用纳米技术研制芯片,一旦他们的研究获得成功,将为其他缩微计算机元件的研制和生产铺平道路。互联网络继续蔓延与提升
今天人们谈到计算机必然地和网络联系起来,一方面孤立的未加入网络的计算机越来越难以见到,另一方面计算机的概念也被网络所扩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Internet在过去如火如荼地发展,其影响之广、普及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从没有一种技术能像Internet一样,剧烈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习惯方式。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有计算机网络直接或间接地与Internet相连,使之成为一个全球范围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人们可以通过Internet与世界各地的其它用户自由地进行通信,可从Internet中获得各种信息。
回顾一下我国互联网络的发展,就可以感受到互联网普及之快。近三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我国互联网络状况的调查表明我国的Internet发展呈现爆炸式增长,2000年1月我国上网计算机数为350万台,2001年的统计数为892万台,翻一番多;2000年1月我国上网用户人数890万;2001年1月的统计数为2250万人,接近于3倍;2000年1月CN下注册的域名数为48575,2001年1月的统计数为122099个,接近于3倍;国际线路的总容量目前达2799M,8倍于2000年1月的351M。
人们已充分领略到网络的魅力,Internet大大缩小了时空界限,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共享计算机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网络就是计算机”的概念被事实一再证明,被世人逐步接受。
在未来10年内,建立透明的全光网络势在必行,互联网的传输速率将提高100倍。在Internet上进行医疗诊断、远程教学、电子商务、视频会议、视频图书馆等将得以普及。同时,无线网络的构建将成为众多公司竞争的主战场,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无线接入随时随地连接到Internet上,进行交流、获取信息、观看电视节目。
移动计算技术与系统
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以及计算机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新的业务和应用不断涌现。移动计算正是为提高工作效率和随时能够交换和处理信息所提出,业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移动计算包括三个要素:通信、计算和移动。这三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移动计算概念提出之前,人们对它们的研究已经很长时间了,移动计算是第一次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例如,通信系统的容量可以通过计算处理(信源压缩,信道编码,缓存,预取)得到提高。
移动性可以给计算和通信带来新的应用,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无线移动环境带来的挑战。在无线移动环境中,信号要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和衰落的影响,会有多径和移动,给信号带来时域和频域弥散、频带资源受限、较大的传输时延等等问题。这样一个环境下,引出了很多在移动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中未遇到的问题。第一,信道可靠性问题和系统配置问题。有限的无线带宽、恶劣的通信环境使各种应用必须建立在一个不可靠的、可能断开的物理连接上。在移动计算网络环境下,移动终端位置的移动要求系统能够实时进行配置和更新。第二,为了真正实现在移动中进行各种计算,必须要对宽带数据业务进行支持。第三,如何将现有的主要针对话音业务的移动管理技术拓展到宽带数据业务。第四,如何把一些在固定计算网络中的成熟技术移植到移动计算网络中。
目前,著名数据库管理系统有Oracle、Sybase、Informix、Microsoft、MicrosoftAccess、VisualFoxPro等,这些产品各以自己特有的功能,在数据库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1.Oracle。Oracle是一个最早商品化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也是应用广泛、功能强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作为一个通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不仅具有完整的数据管理功能,还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支持各种分布式功能。Oracle使用PL/SQL语言执行各种操作,具有可开放性、可移植性、可伸缩性等功能。
2.Sybase。最新版本的SybaseAdaptiveServer与以前的版本相比,具有更丰富的功能设置,Sybase比较强大的地方在于它对资源的低占有率上。在这一方面,Sybase15还引入了新的“专利查询过程技术”,显示了增强的性能和降低的硬件资源消耗。
3.MicrosoftSQLServer。MicrosoftSQLServer是一种典型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在许多操作系统上运行,它使用Transact-SQL语言完成数据操作。由于MicrosoftSQLServer是开放式的系统,其它系统可以与它进行完好的交互操作。
4.MicrosoftOffice。作为MicrosoftOffice组件之一的MicrosoftAccess是在Windows环境下非常流行的桌面型数据库管理系统。Access既拥有用户界面(VB可以用来开发用户界面);也拥有逻辑、流程处理,即VBA语言(VB也可以用来做逻辑处理);又可以存储数据,即在“表”中存储数据。使用MicrosoftAccess无需编写任何代码,只需通过直观的可视化操作就可以完成大部分数据管理任务。在MicrosoftAccess数据库中,包括许多组成数据库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存储信息的表、显示人机交互界面的窗体、有效检索数据的查询、信息输出载体的报表、提高应用效率的宏、功能强大的模块工具等。
5.VisualFoxPro。VisualFoxPro是Microsoft公司VisualStudio系列开发产品之一,简称VFP是Xbase数据库家族的成员,可以运行于Windows9X/2000和WindowsNT平台的32位的数据库开发系统。VisualFoxPro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的集成化开发环境,采用可视化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使数据管理和应用程序的开发更加简便。VisualFoxPro是数据库管理软件,可实现数据与应用程序独立。
二、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数据库软件
1.按性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
(1)构造数据库的难易程度;(2)程序开发的难易程度;(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性能分析;(4)对分布式应用的支持;(5)并行处理能力;(6)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7)数据完整性约束;(8)并发控制功能;(9)容错能力;(10)安全性控制;(11)支持汉字处理能力。
2.按需求来选择
选择一个数据库的主要理由就是它的功能是否可以很好地支持你的应用程序。人们通常使用数据库来完成的任务有:支持Web、事务处理、文本搜索,有的情况下复制也是一个重要的要求。在事务处理方面,Oracle看上去更有领先优势,接下来是微软的SQLServer。没有一个开源数据库具有可以与Oracle相媲美的事务处理功能。
3.按易用性和管理来选择;
4.按支持性来选择;
5.按成本因素来选择。
三、结论
Oracle是商业数据库的代表,具有非常丰富的功能、广泛的平台支持和大量的附加功能。目前Access更常用一些,Access不是一种存储格式,是一种软件。ACCESS这个软件本身就具有开发者使用的界面和适合于“最终用户”的界面。但学习FoxPro可为学型数据库管理软件大典基础。微软的SQLServer只可以运行在其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上。不过由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广泛普及,缺乏对其他系统的支持并没有阻挡SQLServer的市场份额的增长。SQLServer是真正的中大型数据库,VFP是桌面数据库,使用方便、易学,但实际上牺牲了真正数据库的一些功能,如安全性;此外,VFP既是数据库又是编程语言(开发工具)。SQLServer是中大型数据库,VFP是带有自身数据库的编程语言。
总体来说,选择什么样的数据库要看你的应用程序的需要。如果它是以阅读数据库为主的Web应用,MySQL无疑是最佳选择。而如果需要那些事务处理和复杂的数据库功能,那么可选择Oracle和微软的SQLServer。如果你需要一些商业数据库的高级功,但又不想支付授权费用,那么可以考虑PostgreSQL或Ingres。对于嵌入式数据库应用,MySQL和Sybase所占有的系统资源最少。总之,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刘守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初探.内江科技,2006,(2).
[2]陈业斌.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3]姬志刚.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社会.科技咨询导报,2006,(20).
[4]薛向阳.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程序的设计.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
[5]竺洪平.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程序的开发.中小学电教,2005,(6).
莱钢热电厂2#风机是德国GHH公司1975年设计制造的产品,由于炼铁工艺的改进,对高炉供风的安全性、稳定性等都发生了变化,原先采用的常规仪表电气控制已不能满足工艺的要求,尤其是在防喘调节上。为此2002年对2#风机进行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技术攻关改造。这次改造采用的是ABB公司的DIGIMATIK系列Freelance系统,完成生产工艺显示、数据的处理显示、工艺设备控制、PID回路的自动调节、故障报警和报表打印等功能。经过半年多的运行,整个系统稳定可靠,大大提高了机组的自动化水平。
2系统硬件
2.1硬件选型
根据工艺要求,系统点数如附表所示。
该控制系统的总点数为136点。
2.2系统硬件配置
本控制系统由1个过程站、2个工程师/操作员站组成,配置图如图1所示。
各个站之间的数据交换是这样实现的:
现场采集的数据通过信号线送到DCS的模块,模块进行转换后,直接或通过DiginetP送到处理器里,处理器就根据编制的程序对信号进行处理,并且将数据通过DiginetS送到工程师/操作员站上进行显示,操作员在监控画面上启停设备或调节阀门,这些数据就通过送到处理器里,处理器根据程序处理后,将其直接或通过DiginetP送到输出模块,控制现场设备。
过程站采用了处理器和电源冗余,即为系统配置了2块处理器,平时正常运行时,一个处于运行状态,一个处于热备状态。
过程控制网络DiginetS也采用了冗余配置。通过2个集线器HUB,操作站和工程师站上的各2个以太网卡及4条双绞线构成两个互为冗余的以太网络。只要4条双绞线中的任何一条能够保证工作正常,就可以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打印机用于打印报表。
3软件编制
Freelance2000系统是一个紧凑型的计算机系统,它将DCS技术和PLC技术集于一身,既可以进行复杂的仪控,又可以进行常规的电气控制。
编制的步骤:
(1)项目树组态
组态整个项目树所管理的PS(过程站)、OS(操作站),即整个系统所配置的过程站和操作站,并组态好每个过程站的程序结构,每个操作站的画面监控结构
(2)系统组态
组态整个系统所连的PS、OS,并为过程站配置I/O模块,对模块的每一个通道的信号进行组态。
(3)网络组态
为DigiNetS上所连的所有节点进行组态,配置其IP地址、ID地址。
(4)程序编制
即根据工艺要求进行编程实现工艺提出的控制功能。
(5)画面的编制
根据工艺要求,编制工艺流程画面、设备启停画面、历史趋势画面、工艺参数显示画面、阀门操作画面等,使操作人员可以通过画面监视整个生产过程,启停设备、监视参数、调节阀门,观察趋势,查询历史记录。
(6)报表打印实现随时打印报表。
4控制功能
4.1过程参数的调节
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热工参数均能随时进行调节,进行了PID回路控制,使之维持在设定值左右,所有的PID回路都可以进行PV跟踪,无扰动切换。
调节回路有3种工作方式:自动,半自动,手动
(1)冷凝器液位自动调节
通过调节出口调节阀和再循环阀来控制冷凝器液位,用1个PID回路控制2个阀门,PID的输出直接控制再循环阀,PID的输出经取反后控制出口调节阀,控制框图见图2。
(2)防喘振控制
当鼓风机送风量减小,出口压力升高时,鼓风机就容易出现喘振。
在不同的转速下,造成喘振的喉部差压和排气压力不同,根据不同转速下造成喘振的喉部差压、排气压力可绘制出喘振曲线;根据不同的转速下,在不同的喉部差压、排气压力下,防喘阀动作的情况,可绘制出防喘线,如图3所示。鼓风机正常工作时,其工作点是在防喘线以下运行的,若越过防喘线则防喘阀就动作,进行放风,以防喘振的出现。图3中,A:喘振曲线;B:防喘线;C:转速最小时的特性曲线;D:转速最大时的特性曲线;P:工况运行点。
我们根据工艺要求,采用了模拟加数字的控制方法,在调节范围内,常规PID调节起作用,在紧急情况下,数字调节起作用,使风机的防喘阀迅速打开,解除紧急情况,调节框图见图4。
其中:SP—根据风机喉部差压及风机进气温度来计算
PV—风机排气压力
当PV-SP>2,则系统就会发喘振预报,提醒操作人员注意。采用此种控制方法后,大大提高了机组的稳定性,降低了故障率。
4.2电气控制
主要控制设备有汽机、风机、防喘阀、盘车电机、盘车油压电磁阀、冷凝液泵、油泵等。可以实现这些设备的自动启停、故障报警以及紧急停机等功能,并对一些参加连锁的重要信号采取了冗余技术,进行了闭环控制。风机进气温度是否正常,可用于判断逆流是否发生,因此在风机进气管路上安装了2个温度控制器,采取了3取2的控制方法。流程图如图5所示。
4.3流量计算
可以实现风机吸入流量和汽机新汽流量的计算及累计,分别累计8小时、24小时、30天的数据,并显示累计量的起始时间。计算公式如下:
4.4监控功能
工艺流程画面5幅,包括风机监测,汽机疏水系统,汽机控制系统,轴系监测系统,油系统;
历史趋势画面24幅,共计可以对138个数据进行历史分析,数据可以保存7天;
设备联锁画面2幅,包括启动联锁和停机联锁;
阀门操作画面2幅,包括2个PID调节回路;
报警画面1幅,重要的报警信号都包括在内;
参数显示画面1幅,显示一些重要参数的值;
防喘监视画面1幅,用于监视工况运行情况;
通过这些画面,操作人员可以在主控室对各个工艺参数进行调节、启停设备,处理报警,分析参数趋势,查看历史记录。
4.5报表打印功能
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打印报表。
5本系统的技术特色
(1)整个系统采用了处理器冗余、电源冗余,系统的可靠性大大提高。
(2)对于风机的防喘振控制,采用了模拟加数字调节的方法,在调节范围内,常规PID调节起作用,在紧急情况下,数字调节起作用,使风机的防喘阀迅速打开,解除紧急情况,使风机的喘振控制达到最优化,且反应迅速,保护整个机组的安全。
(3)对于参加停机联锁的重要信号,采取了冗余技术,如进风温度控制采用了3取2的控制方法;防喘阀故障停机采取了双信号控制等,既使机组安全运行,又有效防止了误停机的发生。
(4)机组安全运行、逆流保护实现了闭环控制,既保护了机组又使机组稳定安全运行。
6结论
Freelance2000自动控制系统在风机上的成功应用,较好的实现了生产工艺设备的自动启停控制及电器连锁保护、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处理、工艺画面显示、受控指标超限报警、设备故障报警、回路调节和报表打印功能。性能稳定可靠,操作维护方便,在降低能耗、高产稳产、保护环境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
论文摘要:劝导技术是利用计算机、设备及应用软件来影响人类想法及行为的技术。该文对劝导技术的发展及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着重对劝导技术的可信度及其三类劝导技术应用结果通过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系统生命周期是现代设计方法理念的一个重要概念,该文介绍了系统生命周期,并介绍了基于系统生命周期中的劝导技术的设计评估行为。该文为劝导技术产品研究设计分析提供了系统的理论的指导。
1引言
在CHI97(ConferenceonHumanFactorsinComputingSystems1997)上,计算机技术作为劝导技术而首次被介绍[Dillard,J.&Pfau,M.,2002]。劝导技术是指设计及应用计算机系统、设备或软件用于影响使用者的想法或行为[Berdichevsky&Neunschwander,1999]。劝导技术最初出现于七十年代及八十年。劝导技术是一门包含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跨学科技术。根据实际项目的不同,更多的学科包含在劝导技术应用中。因此劝导技术是一门多领域学科交叉合并而成的一门新型学科。尽管许多劝导技术产品应用于商业、教育界、健康问题预防及经济领域,其实际应用有着巨大的潜能,但本学科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本学科前瞻性的创始人麻省理工大学B.J.Fogg博士创立了一个新名词“计算机劝导学/Captology”用于描述此学科,计算机劝导学是一个基于英文词组“用于劝导的计算机技术/ComputersasPersasiveTechnologyies)”的合成词。计算机劝导学是一门致力于设计、研究和和分析以改变产品使用者观念、态度或行为为使用目的的互动性计算机技术产品的的学科。
劝导技术的载体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人电脑,另一类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电子设备。计算机有三个功能使之成为优秀的劝导者:
1)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作为工具计算并引导使用者。
2)当计算机作为媒介,利用仿真技术模拟真实环境为使用者来提供信息及经验。通过仿真信息,计算机可以劝导使用者改变想法和行为。
3)计算机可作为社会行为者,利用互动技术对使用者做出回应。
利用计算机技术劝导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以有意以劝导为目的,另一种无意劝导使用者而产生了劝导效果。本文所探讨的是第一类劝导技术应用,即产品设计的目的是使使用者接受或改变某种想法或行为。例如SkillTek1开发的软件模拟了特定的工作环境来劝导使用者对改变对某些行业工作者如医疗工作者或重型机械操作员的偏见。
2劝导技术的可信性
劝导技术的可信性是劝导技术特有的品质,这种品质在计算机提供仿真环境时格外重要。可信性共有四种不同类型:感知型、据称型的、表面型的以及经验型的[Tseng,S.&Fogg,B.J.,1999]。感知型的可信性描述了感知者相信某人或者某种事物的程度基于感知者的普遍假设。例如,相对陌生的营销员,人们会更相信自己的好友。通常计算机都被认为是高度可信的。据称型的可信性描述了感知者相信某人或者某种事物的程度基于第三方的描述。
根据可信性的类型,有不同变量用于使用者评估劝说技术产品的可信性。
1)如果使用者熟悉产品某些的内容,使用者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如果有错误出现,使用者会认为该产品不可信。但当使用者不熟悉产品,他们可能会认为该产品是可信的。
2)如果使用者非常需要某类信息,那么他们更可能接受该产品提供的此类信息,并认为该产品是可信的。
只有在使用者有恰当的专业知识并进行客观的评估时,可信性的评估结果才是可接受的。对于劝说技术产品的设计者来说,任何时候保证产品的可信性都是至关重要的。
3劝导力/Persuasibility
劝导力/Persuasibility在传统的字典里是找不到的,但是在网络字典中,可以看到它的解释为:劝导的能力。
劝导力是劝导产品设计固有的特性。当今,对于软件易用性系统化的设计及评估方法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是,作为软件易用性的一个要素,劝导力的系统设计及评估仍然是研究领域的一片空白。因此笔者在本文中率先将以生命周期为导向的系统化理论和方法用于计算机仿真软件产品劝导力的设计及评估。
4劝导产生的行为上的结果
劝导的研究曾经被界定在非常有限的背景下,例如公共场合的演讲和政治性的传媒。今天,劝导已经非常普遍的用于人际交往、商业、广告和许多其他领域。学术界对劝导的研究兴趣的出现是由于劝导潜在的社会意义。通过劝导会产生三种不同的的行为上的结果,区别这三种不同的行为上的结果是非常必要的,这三种结果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往往会相互交叉重叠。根据不同的劝导结果,劝导力的评估会产生并侧重不同评估标准。
4.1想法及行为塑造过程
这种情况下,使用者在使用产品之前,有非常有限的相关知识。想法及行为塑造往往不被认为成典型的“被说服”。劝导在这种情况下实际是一种学习过程。传统上,有关劝导的文献将这一过程称为“想法形成”而非“想法改变”。儿童学习过程可以视为想法及行为塑造过程。但此过程并不局限于儿童。例如,在使用婴儿仿真模拟器之前,使用者可能完全不了解如何照顾婴儿。所以使用过程也是学习过程并通过学习接受劝导。
4.2想法及行为强化过程
许多劝导过程实际上是强化感知者的固有想法或行为而使之抵制改变。在我们的社会里,许多劝导过程都是想法及行为强化过程。因而许多劝导技术产品不仅仅用于改变使用者想法,而是让使用者保持并强化原本的想法且拒绝改变。例如,如果青少年使用者在使用婴儿仿真模拟器之前就认为成为少年父母是不合适的,那么通过使用模拟器,会强化使用者原本的想法并拒绝改变。
5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劝导力设计及评估
在概念性预设阶段,设计者必须对产品劝导力要求进行质化及量化的确定及分析。劝导力设计评估的计划流程必须在此阶段确定。产品设计者及潜在的用户在此阶段必须清楚的理解该产品的劝导力要求。在预设计阶段,产品劝导力设计要求需要分配至产品的产品的子系统中。正式的劝导力设计在此阶段必须被在产品为单元的层次上审核以确保达到设计使用的要求。
5.1细节设计研发阶段
在细节设计研发阶段,设计者确定详细的细节化的设计需求,分析劝导力的需求以支持产品设计。产品劝导力的预测行为是反复的并穿插于整个系统生命周期的来辅助劝导力的评估。同时,产品劝导力的自我评估也为产品设计者提供了修正劝导力设计的指导方向。如在概念性预设计阶段一样,正式的劝导力设计审核也是必要的,但此阶段,设计的主要工作已转移到产品子系统的层次,以产品细分之后的子系统的层次上进行设计及评估。而这一工作在子系统生命周期中也是重复进行的。超级秘书网
5.2生产阶段
在生产阶段,根据设计要求,劝导技术进入了实施阶段。正式的劝导力设计及评估在这一阶段展开。用户必须参与此阶段的产品测试。设计者收集并分析相关的数据及信息。如果产品的测试评估表明产品没有达到预期的劝导要求,设计者必须实施有必要的产品修正工作以确保产品达到预期的劝导效果。
5.3使用及废弃阶段
在此阶段,对产品劝导力的数据信息收集,分析及评估是非常必要的,这些信息可以为产品的改进和升级提供有效的帮助。如有必要的修正和改进,设计者将会对此备案,用于将来系统升级以及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使用。
6结束语
本文在对劝导技术进行综述后,首次将系统工程,易用性设计评估及劝导技术相结合。对于劝导技术产品的设计及评估方法具有指导性意义。劝导技术的目的在于改变用户的行为及想法。因此对于劝导技术产品的劝导力评估方法进一步的研究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一、风险的特征
(一)固有风险的特征
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
1、电子化会计数据存在被滥用、篡改和丢失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中,纸质介质上的信息易于辨认、追溯,而在计算机系统中,由于存贮介质的改变,一旦用户非法透过计算机系统的“防火墙”,极易破坏和修改电子数据,且不留蛛丝马迹。计算机病毒、电源故障、操作失误、程序处理错误和网络传输故障也会造成实际数据与电子账面数据不相符,增加了固有审计风险的可能性。
2、电子数据存在易于减少或消失审计线索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中,会计处理的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和经手人签名,审计线索清晰。但在计算机系统中,从原始数据的录入到报表的自动生成,几乎勿需人工干预,传统的审计线索不复存在,为审计师追查审计线索带来了极大困难。
3、原始数据的录入存在错漏的可能性。计算机系统下,大量的记账凭证仍靠人工录入,表面上机制账、证、表的相互平衡可能掩盖了人工录入的错漏。
(二)控制风险的特征
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交易类别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
1、有意或无意使设置权限密码实现职责分工的约束机制有失效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下,通过建立岗位责任中心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在计算机系统下,一是通过划分操作员的责任范围,设置权限和密码实现人员分工;二是通过软件设计划分若干子系统或功能模块设置不同的责任中心。由于权限设置的重叠或跨责任中心越权设置,使这一控制措施有可能形同虚设。
2、网络传输和数据存贮故障或软件的不完善,会计数据出现异常错误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下,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而在计算机系统下,这种可能性难以通过有效的内控制度消除,必须靠先进的硬、软件平台以及会计软件本身的自我保护,减少出现异常错误的几率。就多数会计软件看,对数据录入的一致性和正确性控制,会计数据处理的安全性和连续性控制,软件设计还是比较缜密的。但对集成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级管理软件,数据的共享性和一致性还不尽如人意。另外某些网络平台在实际应用中问题还是不少。
3、会计软件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缺乏实时有效的控制手段。对于企业内部发生的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业务,多数软件是通过人工填制记账凭证,从账务系统入口录入到电脑,部分软件虽通过出纳系统实时地录入,但可能与凭证数据不同步。对于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不仅数据难以实时同步,而且存在双方数据不一致的可能性。
(三)检查风险的特征
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
1、会计软件的更新换代,增加了历史文件难以提取的可能性。对账户或交易的重大实质性测试往往离不开企业的历史数据。由于软件版本的更新、平台的迁移,难以从往年账套里提取这些历史数据,迫使审计师不得不从浩如烟海的文档中收集整理历史数据。这不仅降低了审计效率,而且带来了更多的检查风险。
2、内部控制主要依赖软件本身,增加了难以全面检查测试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下,对内部控制的测试看得见、摸得着,而在计算机系统下,内部控制融会于软件之中,肉眼无法觉察。这就要求审计师有必要设计一些正常有效的业务数据和一些例外业务数据(不完整、无效的、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来检查测试软件的控制能力。由于多数审计师不是电脑专家,要在有限的审计时间里设计面面俱到的测试数据是不现实的。为此,笔者认为对软件本身的审计检查可纳入软件开发或评审之中,审计师在审计实务中,重点是测试数据的完整性以及操作权限的分配和应用情况。机数据处理与手工处理有许多不同点,从而产生了新的审计风险,分析研究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风险无疑对审计电算化的开展和审计质量的控制都是很有意义的。
一、风险的特征
(一)固有风险的特征
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
1、电子化会计数据存在被滥用、篡改和丢失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中,纸质介质上的信息易于辨认、追溯,而在计算机系统中,由于存贮介质的改变,一旦用户非法透过计算机系统的“防火墙”,极易破坏和修改电子数据,且不留蛛丝马迹。计算机病毒、电源故障、操作失误、程序处理错误和网络传输故障也会造成实际数据与电子账面数据不相符,增加了固有审计风险的可能性。
2、电子数据存在易于减少或消失审计线索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中,会计处理的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和经手人签名,审计线索清晰。但在计算机系统中,从原始数据的录入到报表的自动生成,几乎勿需人工干预,传统的审计线索不复存在,为审计师追查审计线索带来了极大困难。
3、原始数据的录入存在错漏的可能性。计算机系统下,大量的记账凭证仍靠人工录入,表面上机制账、证、表的相互平衡可能掩盖了人工录入的错漏。
(二)控制风险的特征
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交易类别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
1、有意或无意使设置权限密码实现职责分工的约束机制有失效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下,通过建立岗位责任中心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在计算机系统下,一是通过划分操作员的责任范围,设置权限和密码实现人员分工;二是通过软件设计划分若干子系统或功能模块设置不同的责任中心。由于权限设置的重叠或跨责任中心越权设置,使这一控制措施有可能形同虚设。
2、网络传输和数据存贮故障或软件的不完善,会计数据出现异常错误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下,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而在计算机系统下,这种可能性难以通过有效的内控制度消除,必须靠先进的硬、软件平台以及会计软件本身的自我保护,减少出现异常错误的几率。就多数会计软件看,对数据录入的一致性和正确性控制,会计数据处理的安全性和连续性控制,软件设计还是比较缜密的。但对集成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级管理软件,数据的共享性和一致性还不尽如人意。另外某些网络平台在实际应用中问题还是不少。
3、会计软件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缺乏实时有效的控制手段。对于企业内部发生的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业务,多数软件是通过人工填制记账凭证,从账务系统入口录入到电脑,部分软件虽通过出纳系统实时地录入,但可能与凭证数据不同步。对于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不仅数据难以实时同步,而且存在双方数据不一致的可能性。
(三)检查风险的特征
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
1.计算机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与教学的改革
2.计算机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探讨
3.研究生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研究
4.机械类研究生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5.计算机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初探
6.非计算机专业工科研究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结构分析
7.面向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人工智能教育
8.对跨专业报考计算机研究生现象的分析
9.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研究生管理模式的研究
10.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11.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与教材体系建设的实践
12.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统考与自主命题“双轨制”政策的实效分析——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
13.计算机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14.计算机专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
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16.国内外计算机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分析
17.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实践
18.浅谈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
19.计算机应用专业软件工程方向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与培养
20.计算机专业毕业研究生在京就业情况及启示——以辽宁科技大学毕业研究生为例
21.MIT计算机科学领域研究生培养问题研究
22.研究生《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教学与实践
23.计算机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24.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教学的研究
25.美国大学计算机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26.计算机研究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7.我国研究生教育计算机管理的探讨
28.面向创新型研究生教育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研究
29.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
30.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课程设置探讨
31.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
32.以科技竞赛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33.浅谈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4.计算机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35.研究生阶段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教改初探
36.计算机技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37.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国内外高校培养模式对比分析
38.计算机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探讨
39.学术型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研究
40.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41.美国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分析——基于22所美国著名大学统计数据的分析
42.教师领导力在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43.美国知名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教育探索
44.韩国KAIST大学计算机学科研究生课程结构分析
45.对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的探讨
46.研究生体育与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机支持系统的研究
47.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48.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49.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提高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
50.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信息计算机管理的探讨
51.研究生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教材分析
52.医学研究生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现状及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53.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发展与网络课程改革——对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系统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54.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
55.地方高校计算机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6.探索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优化
57.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效果评价
58.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改革
59.研究生能力培养——《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教学的启示
60.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探讨
61.关于全日制计算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62.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
63.依托学科建设咨询专家组 科学制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培养方案
64.天津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初探——以计算机专业为例
65.从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看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基础课教学
66.工程化实训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e-Boyer-CIPP”创新应用体系研究
67.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分析
68.浅谈提高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及实践
69.中医药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医药信息学相关课程教学探索
70.高校二级学院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开展与实践——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例
7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
72.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73.全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计算机管理研究协作组举行成立会
74.计算机学科工程研究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75.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探讨
76.计算机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77.研究生计算机文献检索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模式创新——以石家庄铁道大学图书馆为例
78.面向研究生的计算机动画教学
79.研究生计算机教学问题探讨——面向研究型大学非计算机专业
80.计算机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81.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
82.计算机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项目驱动为核心
83.研究生课表的计算机自动编排
84.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
85.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社会保障、计算机、审计
86.国内外计算机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分析
87.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研究与实践
88.提高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
89.对研究生开设计算机信息检索课的构想与实践
90.计算机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协同保障体系构建
91.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下研究生专业英语写作教学的多样化模式探索
92.创新型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93.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计算机信息管理研究
94.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95.财经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96.用于研究生教育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概况
97.一个基于计算机辅助实施的研究生中期筛选系统方案
98.硕士研究生招生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究
99.研究生教育计算机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尝试
100.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与教学质量保障的探索与实践
101.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102.基于计算思维的高校研究生计算机公共课程设置
103.我校硕士研究生计算机口语测试及其反拨作用
104.数学专业报考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之个案调查
105.计算机辅助仿真模拟器对心血管专业研究生在冠状动脉造影技能培训中的作用
106.计算机管理是保证研究生招生质量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107.学科建设是提高研究生质量的根本途径——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培养侧记
108.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109.以应用为导向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10.按一级学科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的探索
111.医学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12.基于项目驱动的计算机类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113.对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应用计算机处理就业信息的探讨
114.全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计算机管理发展迅速
115.硕士研究生招生过程中的计算机管理
116.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教学改革初探
117.协同创新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118.采用计算机参与管理 提高研究生管理工作水平
119.面向新时期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20.计算机互联网与中医研究生计算机课教学内容的更新
121.医学研究生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
12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之我见
123.面向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开设计算神经科学课程的思考
124.医学专业研究生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
125.面向财经类高校研究生计算机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探讨
126.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