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8 09:08:52
序论:在您撰写舞蹈编导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在编舞过程中舞蹈编导占据着绝对重要的位置。从舞蹈创作,到舞蹈整个排练,再到演出都是由舞蹈编导组织完成的。舞蹈编导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不仅要会“编”而且要能“导”,只有将这两项工作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舞蹈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舞蹈编导必须具备极高的专业素养。概而言之,舞蹈编导必须具有以下几项素养:
①舞蹈编导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音乐感,对文学、美术以及音乐多个方面都要精通;
②在日常生活中舞蹈编导必须善于观察生活,通过自身的体验和对生活的感悟发掘出自己无限的创作力;
③作为舞蹈编导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以确保拥有一个素材后能够根据素材的内容将其创新,达到舞蹈的效果;
④作为舞蹈编导自身必须会跳舞,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舞蹈动作和舞蹈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舞蹈演员对动作的表现。其中,文学素养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贯穿到整个舞蹈的编创过程中。编导在编舞时首先是发现素材,进而对素材进行整理和创编。在创编时要经历确定主题、设定人物形象、设计舞蹈动作、完善舞蹈整体结构等步骤。这些步骤的完成又需要编导撰写一个文学形式的舞蹈脚本,进而根据这个脚本的内容增添主题中的情节,并找到整个情节中的抒情点,最终使整个舞蹈具有与众不同的思想性。而要保证这整个环节的艺术性,编导只有拥有了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使这个环节完成得完美无缺。
2.舞蹈编导应当不断完善自身的文学素养
在日常生活中作为舞蹈编导应当注重培养自身的文学素养。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只有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不断积累、多多观察并且经常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去,通过长期的累积才能有所提升。作为舞蹈编导,在生活中应当多读书,通过书中的文学内容提升自身的文学底蕴。在生活中舞蹈编导应当善于观察身边的小事,通过一件件小事的积累,丰富自己内心的情感,并且养成经常写日记的习惯。作为舞蹈编导还应当不断培养自身的想象能力,舞蹈编导在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后可以根据书籍中的一些内容展开想象,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书中的内容,只有经常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编舞时才能将一些文学性的材料通过自己的创新思维,转化为舞蹈的肢体语言,这样编创出的舞蹈才够脱俗、新颖并且贴近生活却趋于艺术。
3.结语
群众文化是具有特殊性的,所以,在编排群文作品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就比较多。首先,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再去谈舞蹈的结构和作品的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编舞的步骤。
首先是选材。怎样的题材才是比较适合的,这很关键。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群众文化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包括演员的水平不能按专业演员来要求,所以有很多作品不适合他们表演,同样,很多题材也就不适合。比如,首先古典舞对于他们就有很多局限了。我们三明地处山区,有大量的劳动题材作品可供参考。而且我们还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作品可挖掘的深度还有很多。
选好题材,接下来就是“构思”了。“构思”是所有编舞工作的基础。“构思”有时很具体,有时仅是一种感觉。它就像一个安装在发动机上的启动开头一样在我们这些愿意创作的人身上起作用。对于“构思”我是这样界定的:它不是类似剧情的故事梗概,不仅仅受戏剧主题的支配。它更属于情感、感觉和思想世界。对世界人、事、物产生疑问或感受、印象,“构思”必然地会显现出来,最终迫使自己像马达那样投入创作。
构思,在我的感觉中,它来自这一或那一瞬间感受到的激动:听一段音乐,看一幅画,领略一片风光、日常生活的情景。我常以劳动为例来阐明怎样观察能够促进我们进入创作:“……看吧,人们怎样劳动……男人、女人…力量…创造……
这样就有了节奏、方向、活力、各种表现力……
这个例子向我们挑明了我们的创造力取决于我们对世界的敏感性。世间万物千象中蕴含着无数的暗示和信息。懂得如何去听、去看、去感觉、去触摸,用你的身体和心去倾听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一切:领悟了!于是就可顺着许多条路自由自在的地进入创造!
其次就是舞蹈的即兴。
“构思”有了,怎样把这个“构思”发展成舞蹈呢?光有灵感是不够的,第二阶段就在于面对“构思”的各个方面进行思考和通过身体的研究找到相对应的素材。
素材包括元素动作和组合。
这时的元素动作在选材时就应该已经同时想清楚了,它可能包括部分选材前采风得来的动作,这些动作可能来源于劳动时动作的艺术化,也可能来自于想象中,或者来自于已经存在的动作组合。
对于这一阶段来说,即兴舞蹈的运用是最重要的,它能使“构思”呈现出来,并赋予其活力。通过即兴舞蹈,人们能看到“构思”找到它身体动作的载体和估计出这一构思的潜力。这时的舞蹈直接把动作连接起来,成为一个一个段落或直接成为一个舞蹈作品的雏形。
对我来说,我把即兴舞蹈视为最主要的、必须的创作手段。因为它给舞蹈者完全的自由。他们能无节制、无限止地舞蹈,他们的动作经常超出他们的意识之外,就如人们所说:“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一些动作。”
根据即兴舞蹈的特性,即兴舞蹈通过游戏激发自发性。它包括运动性的和情景性的瞬间不品,在没有任何方式方法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根据编舞者的建议,舞蹈者遵循各种引导启发地他探索的指令,用身体去寻求。最初的“构思”作为主题,所有的建议都服务于这个主题。我们就这样从技术性和情感性的各个不同的方面涉足将来的舞蹈。每个建议都为阐明主题服务,帮助接近我们最初所选择的主题。即兴舞蹈练习是为舞蹈作品找到有用的素材,而不打算就此把它作为已经编成的舞蹈。
用身体探索,即兴舞蹈能由编舞者自己练,或由编舞者引导一批舞蹈演员进行。在大量的练习和齐心协力的研究中,编舞者和舞蹈演员之间会形成一种默契。
想象展开了,动作就会自发地产生。但不是所有的动作都有同样的价值,同样的用途。有些将很快被忘掉。相反,有些则明显地表现出来。编舞的材料有了,但舞蹈还不存在。为了使它取得形式,应该在各种素材中确认出能够用于作品的成分,发及将它们有机地纵使起来。
需要提示的是,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我们编排的作品是要面对怎样水平的演员,并根据这些演员的水平和条件来合理设计动作。
在舞蹈编排工作中,还有道具和布景的运用,道具和布景能帮助涉及“构思”。这是一种能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给他们充当参照物的有功效的物质性装置。它将编导的意图最直接地体现出来,它使“构思”具体化。
道具和布景可能是各种属性的:木质、皮质、金属、织物等等。它们或是实用的或是不实用的,或是大型的,或是小型的:椅子、石块、一种塑料模型……。运用道具或布景的舞蹈作品的特征,体现在编舞者所设计的舞者与这些物品的接触形式上。比如秧歌中大量使用到扇子或手绢花,古典舞中大量使用到的长绸或剑等,这样的作品包括《东北秧歌》、《红绸舞》、《弈》等。
根据物体的性质、形式、大小挑选出来的道具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物品了。舞蹈创作在于将改变它的用途,达到超越这一物体的生活原型的目的。艺术的语言赋予所展现的艺术行为以普遍的价值。比如,不再感兴趣于舞蹈者(作品中的人物)仅仅坐在椅子上,而致力于表现他的疲劳和产生这种疲劳的原因。
以上我们陈述了有关编舞的主要因素。显然,创作不仅是各种不同因素拼凑在一起的“烹饪”。创造性的一个方面取决于完全无法检验的品质。然而,编舞的最系统的知识能获得行为的自由,能帮助克服在确定特征和创造中必然碰到的困难。
最后才是组织编排。
以上工作都完成后,开始进行作品和音乐的完整合成。最后这一阶段在于选择。在挑选中有所取舍。在即兴舞蹈中出现的这些素材是否都将被运用、加工和进一步开发呢?
这是困难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对于很多人来说,靠能力发挥作用。一个明智的方法,就是在选择中编制舞蹈:选择动作,选择舞者之间、舞伴之间的联系,把这一切置于空间,然后整体平衡,规定舞段的长度……。杰出的、决定性的做法就是应避免“我不知道做什么”的盲目性,使舞蹈作品不只是表现一个简单运动系列。
群众文化的舞蹈作品通常都大量地使用群舞形式,也就是常说的“人海战术”,这一方法虽然存在不少缺点,但同时也可以避免了水平差异带来的一些作品缺陷。所以,在合成作品时,多考虑队形变化及音乐的协调配合非常重要。
同时,可以考虑编排意境强的舞蹈,这样的作品适合演员多的作品。舞蹈作品的意境,从字面上解释,意是指作品所表现感情和思想,境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客观环境。舞蹈作品的意境,就是舞蹈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舞蹈意境的创造主要是通过形象的情景交融艺术特写与描绘,把观众引入到艺术想象的空间,进而获得更丰富的审美感受,从视觉冲击到灵魂感受。在舞蹈意境创造过程中,情景交融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结构层次表现为:景-情形-象-境(意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增强学生学习舞蹈的主动性、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第一,要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例如,在学习藏族舞前,笔者就会先播放有关藏族的视频。在短片中,学生会欣赏到有关藏族风土人情的介绍,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不但对藏族的生活习俗、民族服饰有了具体的了解,还会对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获得丰富的感知,对将要学习的动作也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冲动。第二,要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应把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学生最厌烦上的舞蹈课程恐怕就是基本功训练了,因为这个课程内容枯燥,非常艰苦,多数学生有怕苦、怕痛、怕累的思想。笔者就抓住学生比较喜欢爵士舞的心理特征,把基本功训练和爵士舞结合起来,从而使他们对基本功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三,要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还应多观看、多参与、多体验。只要有机会,笔者总会组织学生去观看一些现场文艺活动,让学生在观看欣赏的同时,充分体会到现场舞蹈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而且,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上台表演的机会,让学生登台演出,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二、关注学生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生源素质的差异,学生对舞蹈课的学习情况存在很大差别。在舞蹈课堂上,无论是基本功还是小组合,都会形成明显的两极分化,能力好的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动作要领并能完美地展现出来,而能力差的学生就畏畏缩缩不敢放开来跳。所以老师应该把学生大致归类,分层教学。首先,对于优等生及有一定舞蹈基础,且自身条件较好爱好舞蹈的学生,布置难度大的作业,提高他们的技能技巧,必须要求其具有扎实的舞蹈基本功,熟练掌握舞蹈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舞蹈艺术表现力,能独立进行幼儿舞蹈的创编与教学,让这些学生起带头作用。其次,对中等生及没有舞蹈基础,自身条件较差,但十分热爱舞蹈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不懈努力,持之以恒,勤学苦练,力争赶上,要求其必须熟知舞蹈动作要领及精髓,重点培养其幼儿舞蹈教学能力,为以后进入幼儿园教学作准备。第三,对于特困生及没有舞蹈基础对舞蹈又不感兴趣的学生,教师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积极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注重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进而树立学习舞蹈的自信心,要求他们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挖掘自身有利条件,渗透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热爱,侧重培养幼儿舞蹈教学的组织能力。除此之外,笔者还制定了一些制度,如要求每位先进的学生在课后辅导2位后进的学生,这样既锻炼了先进学生的教学能力,也解决了后进学生跟不上课程进度的问题。实践证明,两者之间的差距会逐渐缩小,两极分化的现象会逐步得到改善。
三、改变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众所周知,舞蹈教学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被动式的教与学。笔者认为,在舞蹈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和主体地位的确立,决定着舞蹈的教学效果。学生只有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有着明确的训练目的,才会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充满热情,在课堂中用心体会每一个动作,深刻理解动作的要领。所以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转变教学方法上的“灌输式”为“启发式”,变“单向输入”为“双向交流”,才能获得最佳学习效果。例如:在舞蹈基本功训练课时,笔者会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然后再找一位同学做动作,让其他同学分析其动作上的不足,这样做有利于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加强学生的纠错、指导能力;然后,将学生分组,互相指导纠正,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老师节省了大量的纠错时间,而且使同学们在纠错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在民族民间舞蹈课时,笔者尽量避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这一方法是经前人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在训练过程中,笔者会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和实际效果,不断变换和采用多种手段进行训练。通过实践证明,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学生始终处于自觉注意的状态,课堂进展较快,效果明显。有了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自觉性,民间舞的课堂训练就能达到很好效果。在幼儿舞蹈创编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进行创编,然后再进行实际教学,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创编思路,还可使学生更容易发现自己创编方面的不足。但老师可以做些提示,可以让学生根据歌词的内容创编舞蹈动作。例如,幼儿歌曲《粉刷匠》中,“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大,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很漂亮……”就可以启发学生依据歌词内容设计情节,然后进行动作创编;在进行律动创编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例如,在创编鸭子律动时,一般学生都能做出鸭子的基本特征:扁扁嘴巴,走路摇摇摆摆,老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把这些模仿的动作进行艺术加工,变成艺术化的东西,再配上音乐,简单的律动就完成了;在幼儿民族舞蹈创编时,可以让学生在原有教授过的民族舞蹈基础上,将一些简单的组合重新进行节奏、队形上的变化,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做就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创作。
四、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学生舞蹈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要循序渐进,长期磨炼,更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因此,学生在校两年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指导,分课内课外同时进行。
1.课内
高一上学期: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知识,具有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尝试课外创编简单的舞蹈(将学生分组,课外集体创编幼儿集体舞,教师课内一一点评,并引导对其加工整编);高一下学期:在上一学期基础之上,舞蹈基本功功底加强,加强中国舞身韵组合,舞蹈创编人手一个,课内轮演,供同学们相互借鉴、学习;高二上学期:重点学习民族民间舞,与此同时,在民族民间舞教学时,安排相应的幼儿民族民间舞创编课,要求舞蹈抓住幼儿舞特点的同时又不失民族舞的韵味,教师课上进行点评,以此提高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高二下学期:要求学生舞蹈各方面技能技巧全面提高,以安排幼儿舞蹈创编课为主,尝试独立进行幼儿舞蹈的创编与教学。
2.课外
经常组织学生去幼儿园观察幼儿生活,全面提升专业修养。每逢六一,组织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去协助幼儿园老师排练节目,参加演出,这样可以很好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编排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工作积累更多的经验。在学生逐步提高的这一阶段,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首先,在舞蹈基本功训练课和民间舞课课堂时,教师可以用DV机将学生的动作、表情、舞姿拍下来,然后和学生一同回看,这样老师更能清楚地掌握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学生也可通过视频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如此能一击即中其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反复改进和练习,进而逐步提高。在幼儿舞蹈创编课时,DV机不但能很好地记录下每位学生的每个作品,而且能时不时捕捉到许多其中的亮点,只要不断地加以积累和发展,就能创编出更完美的作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五、坚持不懈,品尝成功
实践证明,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按照激发兴趣—因材施教—学生主体—逐步提高这样一步步走下来,坚持不懈,舞蹈各方面技能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能够具有较强的舞蹈艺术表演力,所以我们的学生常常在省、市、区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在校的两年时间里,由于不断坚持,幼儿舞创编在每个班都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创编作品,有些作品真令人刮目相看。通过调查,很多同学毕业后都成为幼儿园舞蹈创作的骨干,有些学生的作品还在区、市级比赛中获奖。
六、结语
本文作者:袁源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苗族舞蹈《水姑娘》审美意识的嬗变
苗族舞蹈《水姑娘》中审美意识的嬗变在于其核心意象“水”的现代转换上,它是苗族舞蹈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的典范,从它的意蕴和形式上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性,可从中缕析出其舞蹈审美意识的嬗变。从苗族传统舞蹈来看,由于苗族没有文字,这样,苗族舞蹈和其它的门类艺术一起更多地是用来记载苗族历史的,或者说,诸如苗族舞蹈这样的艺术,其文化功能远远大于其艺术的审美功能,就像苗族服饰铭刻了苗族的历史一样,苗族传统舞蹈中,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信息远远大于单的纯艺术审美信息。正因如此,对于这个具有苦难历史的民族来说,其舞蹈所展现的是他们从黄河岸边东海之滨一路走来历尽艰辛的历史,其审美意蕴是厚重古朴和雄壮阳刚,是他们虽悲壮却乐观向上、豁达勇敢的精神。苗族传统舞蹈这种强烈的仪式性、叙事性在诸如赫章大花苗的《苗族大迁徙舞》、台江县的《反排木鼓舞》等之类的“三鼓一笙”舞蹈中体现得非常鲜明。但是,舞蹈《水姑娘》展现出来的却迥异于这类传统的苗族舞蹈,它是一幅贵州美丽的山水图,一群苗族姑娘在水边嬉戏玩水,曼妙的舞姿,柔美的身形,演绎着关于水的故事。从舞蹈意象来看,整个《水姑娘》舞蹈的核心意象是“水”。水的特性非常多,轻柔、透明、灵动、激荡等。该舞大致可以划分为三段,每一段都紧紧围绕着以“水”为中心。第一段从一开始“叮叮……咚咚”泉水声入舞,清脆悦耳,幽静的环境中,几个水一样的苗家姑娘,以水为镜,轻柔地抚摸着自己的面庞,眼神中充满对水的眷恋。那清澈的河水,时而碧波起伏,时而水波连连,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意境。接着是一群苗家女子在水边嬉戏的情景图,舞蹈中把这群千娇百媚的苗家少女,喻成如水般透晰晶莹,如水般风情万种。第二段是整个舞蹈的部分,舞蹈动作幅度大,气势烈,情感也最炙热。结尾显得十分悠闲宁静,领舞的一个水姑娘双手捧起一汪清水,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颇有“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意境,也与全舞开头的宁静安详,形成一种首尾呼应的态势,静静地抒发她们对水的眷恋以及热爱。舞蹈《水姑娘》经过对水的“形”和水的“灵”的模拟,形象地描绘了水即是姑娘,姑娘即是水的审美意蕴,水与人达到了高度的契合。在舞蹈演员的选排上,她们都是青春妙曼的少女,她们身体所散发的青春气息和她们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都与水的轻柔、欢快等特质达到契合。表演中,演员都是赤脚,这符合少女水中嬉戏的生活现实。从其舞蹈服饰来看,《水姑娘》借鉴了苗族传统服饰特点:头戴银冠,身穿富有刺绣褶皱裙进行表演。但也对苗族服装进行了编改,姑娘们的服饰是十分精致,它不同于以往的苗族头饰,使用银饰炼成的花环,蓝绿色的衣裙映衬着她们的秀美,表现了她们如水般的特点。这类服装款式将古代传统与现代风格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比如将裙摆拉长了许多,其效果是突出了少女们身材的修长,更切合《水姑娘》的内蕴要求。在灯光安排上,舞台灯光布景也是非常唯美的,一开始的蓝色底调映衬着景色的幽静,部分的红光推动激烈的氛围,结尾部分的蓝光又“嘀嗒,嘀嗒……”随着一声一声的水滴敲在地面的发出的声响,一群水姑娘活跃在舞台上,丰富多彩的造型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美的感受,舞蹈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整个舞蹈调子为蓝色,这是水的颜色,使舞蹈更有浪漫与幻想色彩,配合现代舞台技术,舞蹈将少女们的表演与屏幕的背景结合起来,制造了视听交融、现实与艺术交替的现场感。从音乐和伴奏乐器来看,伴乐有浓郁的民族风格。音乐是有起伏的,刚开始流淌着山水的声音,接着是优美的笛声和铿锵的鼓声、苗语也渐渐进入,体现出苗族的风情。鼓是苗族舞蹈的典型器乐,是苗族人民珍惜和喜爱的乐器,其音质雄浑深厚,锐耳圆润,传声甚远。鼓乐的结合增添了《水姑娘》舞蹈的魅力。这些都是苗族舞蹈审美意识的原生态体现。从舞蹈动作来看,《水姑娘》有自己的艺术风格,由于它植根在苗族民间舞蹈的深厚土壤里,保留了苗族舞蹈传统艺术语言和手法,同时又借鉴了新的民族舞蹈艺术的语言和手法,创作出新颖的舞蹈语言和别致的艺术手法。特别是肩部、腰部、胯部的婀娜表演,精巧别致地塑造一个个美丽的形象。姑娘们借助了整个身体刚柔结合的舞姿对水的的模仿。舞蹈截取了几个典型的关于水的动作:掬水而吸(弯腰双手捧起溪水,立身而饮)、划拨流水(立于溪边,用手在水中划动)、互打水仗(少女们动作激烈地互相泼水嬉戏)等。水的特征莫过于千变万化。整个舞蹈中的动作更多地是在表演关于水的各种意境:泉水叮咚滴落、流水轻缓而过、浪花冲击碰撞、瀑布冲泻而下等等。《水姑娘》凸显了水的这一特征,通过队型和动作模拟出水的形态,而姑娘的心则细腻地模拟出水的灵性。这群“水姑娘”仿佛就是一群水的精灵,肩步和腰部的律动清脆得就像那滴滴清泉;上半身配以手臂的摆布摆动就像是水的流动;既表现细水长流的温柔妩媚,亦有波澜澎湃的潇洒鼓舞感动。在舞蹈的阶段整个舞蹈增强了张力度和表现度,姑娘们随着木鼓鼓点,以头、手、脚的大幅度摆动随着鼓点变化而变化,像中间部分姑娘们围成一圈,上身强烈颤动,手拉手围成圈,一个个依次身体由上往下地起伏,美轮美奂。动作粗犷豪放,洒脱和谐,潇洒刚劲,激越豪迈,热情奔放,表现了苗家姑娘水一般旺盛生命力。整个舞蹈唯独没有过去历史迁徙中渡过黄河长江时那种灾难性的洪水,正是这样,舞蹈《水姑娘》才不是一部悲壮苦难的史诗,而是一首关于少女与水的抒情诗,是一幅现代山水画,是人融于自然的山水画。意象的变迁就是历史的变迁。在《水姑娘》中,舞蹈所描绘的审美意象变化了。在苗族传统舞蹈中,关于祖先记忆的意象更多,诸如枫树、蝴蝶妈妈等。苗族迁徙到贵州花溪这类的地方后,逐渐“水化”了,被这个地方美丽的山水所陶醉,那些苦难的历史意识减少了。大体来说,北方氐羌系统的民族或游牧性民族,他们更崇拜雄壮刚烈的事物,诸如对狼、鹰、虎的崇拜。在与彝族火把节上的舞蹈相对比,我们就能更加明显地感受到“水”意象的柔美。火具有燃烧的刚烈、炽热、粗野、豪放等倾向于阳刚一面的品格,它具有游牧民族逐草而居的不稳定,火把节上的舞蹈就是彝族人火的性格的体现,它燃烧一切,富于攻击性,具有黑夜带来的神秘性和狞厉性。这种性格又与他们的虎崇拜相吻合,虎的威猛雄壮让人畏惧。相反,南方系统的民族更多的是倾向于水的性格,比如傣族泼水节、布依族择水而居等。《水姑娘》的表演既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又借鉴了东方其他民族舞蹈的语言和手法,创造出新颖的舞蹈语言和别致的艺术手法,精巧别致地塑造了一个个美丽的水姑娘形象。苗族迁徙到贵州的山山水水间,逐渐有了一些水的性格,这是苗族舞蹈审美意识嬗变性在现代舞蹈《水姑娘》中的体现,它不是过于侧重去叙述这个民族多灾多难的过去,略去过重的历史厚重的呈现;它之所以优美是着眼于现在,憧憬着未来。
《水姑娘》改编的启示和意义
它既有苗族民间生活的气息又有新锐的艺术语言,展示了崭新的舞蹈风格。正如编导靳苗苗说,“水本身是舞蹈很好的编创题材,改名为《水姑娘》参加荷花奖的比赛,是想更广义地表现贵州山水文化。”《水姑娘》再现了当下苗族人民生活的现状,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世界性课题。我们说民族舞蹈文化不能全然抛开原来的“汁”,也不能完全没有原来的“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又不可能不注入新鲜的“汁”,也不可能不产生新鲜的“味”。事实证明,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新汁新味,更适合时代的需要,因而更富生命力。一切优良传统总是与时代要求相结合才能生存和发展。如果优良传统排斥时代要求,苗族舞蹈就不会如此丰富多彩,都是不断与时俱进创造出来的。苗舞《水姑娘》其魅力性和特殊性就在于没有一味地追求情感的表达而将民族性的、原生态内涵过多的解构和重构,更没有过多地加入现代舞元素而忽略民族特征,不但保留了民族性的代表动作语汇,同时也将对水、对家乡的热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时刻向观众传达“我愿化作那一汪清水”的深切情感。通过对《水姑娘》的个案分析,既探究其苗族舞蹈原生态的“意味”,又可深入地把握其舞蹈的现代特征和变化,更可为原生态民族舞蹈文化应对全球化冲击,发展自我提供参照的依据,有利于对苗族舞蹈的保护和发展,进而对苗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邱艳 单位:宜春学院
创编的误区
当前,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作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艺术,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正朝着普及、开拓、创新、以及提高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舞蹈的创作与编排,尤其是少儿舞蹈,总是迂回不前,甚至过于形式化,没有抓住这些舞蹈表现主体的本质特点,偏离了我国所倡导的促进文化健康、大众化发展的方向。出现了一些不协和音,其创编意图,已走入误区:作品取材过于成人化由于创编者对少儿生活不甚了解,他们在创编少儿舞蹈时,思维停留在自己成人化的模式中,从而使得少儿舞蹈的取材和表现主题生活素材趋于成人化,让少儿的思维难以接受和理解。作品虚荣化、表面化有些创编出来的少儿舞蹈作品片面追求新意,单纯追求灯光、服饰效果等,造成失去其本来的真实效果,哗众取宠,背离了剧情的需要。作品超出少儿的理解能力,让观众难以接受一些创编者在创编少儿舞蹈作品时,只考虑如何在比赛时获取高分,去赶时髦,追求大布景和高难度的技巧。这些误区,导致了少儿舞蹈在创编过程中的意义,丧失了舞蹈的教育作用,成为一种病态存在。综上所述,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少儿舞蹈的创编逐渐失去其表现主体的本质功能,而步入盲目创编和随大流的圈子,其实,如今的少儿舞蹈艺术应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进行到深入探索阶段。少儿舞蹈的创编,不但要与儿童的生活相关,具有时代性,进步性,更重要的是在少儿舞蹈的创编中要有鲜明的思想和进步的精神,通过这些来达到舞蹈的教育功能。
少儿舞蹈的创编思路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在谈少儿舞蹈创编的同时,不能一味地追求舞蹈的完美,从而忽视了对孩子们全方面素质的培养。少儿舞蹈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孩子们学习舞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陶冶孩子们的情操,丰富感情世界。少儿舞蹈的创编是全面围绕孩子们的素质教育下进行的。舞蹈创编应体现对少儿美育的功能和作用各种艺术门类的创作都离不开生活,少儿舞蹈的创编也是如此,我们应深入到丰富多彩的少儿生活中,汲取舞蹈创编的灵感和与少儿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既要有时代性,又要体现艺术个性。在创编过程的同时,不但要拓宽少儿们的视野,陶冶了少儿们的情操,更要提升少儿们的审美意识,更好地发挥出舞蹈的美育教育相作用。以道具作为舞蹈创编的出发点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这是因为孩子们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从道具开始,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孩子们天生好动不好静,喜欢从新鲜的事物中去幻想。舞蹈道具在这方面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创编中,在题材选择,以及道具、服装上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兴趣和情趣,这样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与锻炼,达到育人的目的。如二级舞蹈中半蹲,是拿手绢花跳的,在讲解舞蹈时叫小朋友以半蹲姿势去洗衣服,这样,一条手绢花就被小朋友想象成衣服,拿在手里搓来搓去,根本就不会把他看成是手绢花,想这样的利用道具可以很好的让孩子门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创编过程中要体现舞蹈与音乐的融合舞蹈是离不开音乐的,舞蹈和音乐的任务是共同塑造形象来展示所要表现的内容。通常孩子们在音乐伴奏下跳舞,在音乐的节奏与律动中去起舞,在音乐的情感和意境的启发下,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舞蹈的意境。音乐的选择是很重要的,编舞的时候应该选择孩子们喜欢并让他们感兴趣的音乐,选择少儿的音乐可按以下方法进行:一种是按照舞蹈的编排情节去创编一首适合这个舞蹈的音乐;第二种是有了舞蹈的想法和思路以后去找一首好听的儿童喜欢的并且适合你构思的音乐去进行编排舞蹈;第三种是当听到一首能够给自己带来灵感的音乐那就用这个音乐作为基础,去构思一个舞蹈。然而不论是哪一种方式,创编舞蹈都是需要音乐的,有了合适的音乐,舞蹈的形象思维就活跃了。另外,少儿舞蹈的音乐要好听,才能激发小朋友的激情,不好听的音乐要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要唤起他们的想象,特别是要唤起创编者的灵感是很不容易的,看看这个舞蹈《小松鼠,快长大》它的旋律跳动、活泼;曲调流畅;歌词简单易懂,比较上口,像这样的舞蹈音乐小朋友喜欢,舞蹈跳的感情投入,让观众也看了开心。小松鼠快长大长大后帮妈妈音乐歌词只有几句,意思清楚,小孩子门容易理解,编舞蹈是可以中音乐的旋律中找到舞蹈的动律,孩子们表演时也可以按照歌词的意思去表演。创编时要运用分段的方法分段,就是要安排好舞蹈的结构,就想写文章一样,要语句条理清晰,结构分明,一个好的舞蹈怎么样开头,怎么样发展,怎么样结尾一定要清晰易懂。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看出舞蹈的美。创编过程中要把握表演的主题动作舞蹈中的核心是形象,形象又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所以动作是表现手段,这样就要求创编者平时多观察小孩子的生活,多捕捉音乐中的形象。舞蹈都是为了表现某一个主题,同样少儿舞蹈在表演过程中也存在主题动作,也就是说,有趣的形象动作编好后要多次出现,不是一闪而过的,而是要让它成为舞蹈的主题动作,沿着它不段的去发展新的动作,组合而成一套主题动作这样它就造成了一个鲜明的舞蹈形象,加强了舞蹈主题的贯穿。利用主题动作变形的方法,一个舞蹈如果总是用主题动作反复,会使孩子门枯燥无味,使整个舞蹈没有起伏,这样就会导致舞蹈创编的失败,如果在动作反复时还可以使动作变形,在某个方位的变化或是在动作姿态上有长一点,短一点,快一点,慢一点的变化,或在动作的动律上有强一点,弱一点的变化,再和上音乐的节拍加以变化,这样可以使舞蹈动作形象有变化万千的感觉又始终不离开舞蹈的主题动作。只要争取做到每个动作的角度、韵律、幅度等都百分只百的到位,这样组织修饰好了,就是一个完整,并成功的舞蹈作品。总之,我们在创编少儿舞蹈的过程中,不但要用舞蹈上的一般规律,一般方法,而且又必须是抓住儿童的心理,在趣味中强调舞蹈的主题,体现出童真,而不能完全照搬成人编舞的方法。同时又应该明白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新时代儿童的自我意识增长趋向成熟、复杂,他们的知识面拓宽了,审美意识提高了,创编出的舞蹈一定要迎合时代的发展,使他们的身心、情感在舞蹈中获得熏陶和锻炼。
多彩的现实生活,飞速前进的时代决定儿童艺术兴趣和审美需求是多采多样的,而编导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又是千差万别的这就决定了儿童舞蹈创作题材的多样化。选择儿童舞蹈的题材,首先必须充满童趣。(童趣即儿童的兴趣、情趣。)它是吸引儿童注意力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启迪儿童参与愿望的重要因素。儿童舞蹈题材大致有以下几种:
1.题材:这类题材指的是直接反映当代儿童精神面貌的题材,如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守纪律、助人为乐等,更主要的是放映当代儿童的现实意识,主体意识及参与意识。
2.寓言题材:这类题材最大特点是借儿童非常感兴趣的自然景物或动物的外形特点,性格来寄寓某种思想或说明某种道理,常用夸张拟人,幻想的手法塑造人物,将自然植物和动物人物化,性格化。几年前,我曾经为市福利会幼儿园编排了这类题材的舞蹈。舞蹈通过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蚂蚁,齐心协力,团结合作搬运粮食的情景,说明了团结力量大的道理。舞蹈采用夸张拟人的手法,收到了很好的舞台效果,该节目获汕头市“六·一”少儿花会舞蹈比赛一等奖。
3.历史题材:这是指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特点的题材,它可以在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集中概括和适当的虚构,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展示历史发展趋势,使儿童从舞蹈中受到一定的教育和启迪。如《司马光砸缸》、《花木兰》等等。
儿童舞蹈题材可以说包罗万象,只要我们处处留神孩子们的天地,仔细观察他们的爱和情,儿童舞蹈的题材就会像满天繁星向你眨眼,它们好似一首儿歌,一副童画,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和一种稚气盎然的游戏。当你捕捉到这些耀眼夺目,充满童趣的创作题材后,则要确定其舞蹈形式和结构。
二、儿童舞蹈的形式和结构
表演舞蹈一般有三种形式:舞剧、情节舞、情绪舞。
由于儿童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儿童舞蹈具有形象鲜明,天真活泼的特点。创编舞蹈应做到主题鲜明,准确,表现的内容简练不复杂,易于孩子理解和接受,舞蹈形式应多采用科学幻想、童话故事、儿童游戏等。在考虑儿童舞蹈的教育性的同时,还强调它的自娱性。另外,在舞蹈构思中,要利用短小、形象生动、故事性强、情节简单、动作性强等特点去创编丰富多彩的儿童舞蹈。
创编儿童舞蹈必须熟悉怎样去结构舞蹈。结构是指舞蹈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即编导根据对生活的认识和对舞蹈素材的理解,按照塑造舞蹈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运用舞蹈及其各种表现手法,将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形象,事物情节等分别轻重主次,合理布局。使其首尾相通,虚实相生,均称地加以安排和组织,使其既符合欣赏规律,又适应舞蹈作品体裁形式的需要,以达到舞蹈艺术的完整和谐。
例如,《小蚂蚁》属情节舞,一群小蚂蚁到处找粮食准备过冬,有两只小蚂蚁在寻找的路上发现了粮食“一颗糖”,可是糖太重了小蚂蚁搬不动,只有叫来所有的小蚂蚁,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把粮食搬回家。体现了团结力量大的主题。舞蹈《小蚂蚁》的情节虽简单,但主题鲜明,形象生动,布局合理,有儿童特点,易于孩子理解和接受,所以在演出当中,能与台下的小朋友产生共鸣,取得很好的舞台效果。
三、儿童舞蹈语汇的选择和提炼
舞蹈语汇的选择和提炼极为重要。它是正确反映儿童心里、感情、情绪的特征,表现作品意图、风格、使作品具有较强生命力的重要一环。
笔者认为,儿童舞蹈语汇可以从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以及孩子的生活动作(劳动、游戏及反映他们童心的习惯动作)中去抉取和提炼。但这些语汇必须是有代表性的,带有童趣的和儿童能接受,能表现的,经过改变,夸张的儿童舞蹈语汇。夸张与变形是儿童语言的特征,也是儿童舞蹈表现的一个重要元素。因为是适应舞台表演和没有语言作为媒介交流的表演形式,所以只有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才能让观众从视觉中获得清晰的表演信息。而决不能把大人一套搬给孩子,使儿童丧失个性而暗淡无光。
一个舞蹈作品主要语汇不宜多,二三个就可以。如《小蚂蚁》的主要语汇只有三个:双手上举加小跑步,跑动时左右出胯;摇摆头部、臀部;四肢着地快速爬行。这三个夸张、拟人化的动作,富有儿童特点,并在舞蹈转折时反复出现,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以此塑造了一群团结合作,活泼可爱的小蚂蚁形象。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只有真诚地走入孩子们的生活,感应童心、寻找童趣、才能捕捉到有生活气息的、纯真的、童心的灵性,寻到创作的契机,巧妙构思,获得艺术的升华。同时作为儿童舞蹈编导,还必须多看一些优秀的儿童舞蹈作品,把握儿童舞蹈发展的轨迹和方向,不断收集、整理儿童舞蹈的信息和资料,在充实自我、更新自我的同时,不断地加强认识生活的创作能力,充分细致地了解和研究儿童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创编出既富有生动的儿童趣味特点,又能体现清新,亮丽、富有时代感的优秀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舞蹈(全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
[2]舞蹈杂志.2008.
关键词:儿童舞蹈创编儿童心理适应性研究
儿童舞蹈是儿童艺术教育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一件好的舞蹈作品,不仅能使儿童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启迪作用,从而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而目前,一些不顾实际、忽视儿童心理特征、生搬硬套成年人的舞蹈之现象,致使儿童舞蹈园地这块沃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一些污染。因此,要使儿童舞蹈这块园地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富有个性、富有特色,所有热爱儿童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尤其是从事儿童舞蹈创编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把握儿童的心理要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儿童喜欢看、愿意演且具有艺术性与观赏性的作品来。
一、研究儿童心理要求,是儿童舞蹈创编的条件
儿童世界,五彩缤纷,斑驳陆离。在这个世界里,儿童舞蹈则以其神奇的想象、美妙的意境、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把孩子们带进了一座艺术的殿堂,使他们在趣味高尚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得到启示。作为儿童舞蹈的创作人员,不仅要有一颗纯净明亮的童心和对儿童赤诚的爱心,更重要的是要体验儿童的心灵世界,明确儿童的心理要求,善用儿童的视角来洞察生活、观察社会。只有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儿童、认识儿童舞蹈,儿童舞蹈的创作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研究儿童心理要求,极大限度地做好儿童舞蹈的创作工作要切实把握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1.个体性与整体性相兼顾的原则。当前,一些儿童舞蹈的创作有一个明显的倾向就是忽视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有些儿童舞蹈教学、创编人员把眼睛只盯在极少数儿童的身上,只注重其中少数“明星”的培养,而忽视了整个儿童群体活泼好动、爱唱爱跳的心理要求。因此,儿童舞蹈教学的课程设置要坚持面向整体,充分体现儿童舞蹈教学的整体性;在培养“明星”的同时,要着眼于全体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要求,提高孩子们的整体素质。
2.持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原则。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指出:一切智力活动的形成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阶段,即:“了解当前活动的阶段”“运用各种实物来完成活动的阶段”“有外部语言参加的、依靠表象来完成活动的阶段”“只靠内部语言参加而在脑子里完成活动的阶段”“智力活动过程的简约化的阶段”。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这一客观规律,分析儿童智力活动的形成过程,同样对儿童舞蹈的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年级的儿童的学习与表演的内容进行设计编创。从而做到知识的获取和能力培养在有序中渐进。与此同时,要重视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突出重点课程,避免重复,反映不同阶段儿童舞蹈的创编特点,帮助儿童在一定的时限内了解掌握更多、更全的舞蹈知识和技能技巧。
3.先进性与实效性相呼应的原则。儿童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是一个迅速成长的时期。儿童从出生时起,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的制约影响下,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从一个幼稚无知的个体,渐渐成为一个有思想观点、知识文化的社会成员。儿童这一心理特征告诉我们对儿童实施健康的、先进向上的文化教育十分重要和必要。同样的道理,儿童舞蹈的创编,在作品主题的设置、技巧的安排、动律的设计等方面都应该坚持先进性与实效性相呼应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多地创作出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优秀作品。只有这样,儿童舞蹈的教育教学、创作编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适应儿童心理特点,是儿童舞蹈创编的基础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采取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儿童被动学习,求知欲受到压抑,积极性受影响,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儿童舞蹈本是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其基本意图是启发儿童自由发挥,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方式,激发儿童对舞蹈乃至整个学业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儿童进行即兴式地创造活动,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激活儿童的创新意识,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但当前,儿童舞蹈的创作,同样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一味地强调赛事与活动的参与,使创作存在舞蹈“成人化”、舞蹈结构“繁杂化”、舞蹈语言“怪异化”、舞蹈表演“模式化”等现象,因此,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做好儿童舞蹈的创作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契合儿童模仿的心理特征,进行儿童舞蹈的创编。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喜欢模仿是儿童的本性。儿童不到一岁的时候,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到了两岁的时候,能模仿复杂的动作,到三四岁乃至更大的时候模仿能力发展得更快了。与英雄是孩子们尤其是男生最喜爱、最崇拜的形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儿童舞蹈《长大我也要当兵》的创作灵感来源于1998年抗洪救灾中一个真实事件:一个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之久的小女孩,被武警官兵顺利营救了。笔者在语汇设计上运用了大量的军人集合、敬礼、列队等操练动作,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儿童对军人的模仿热情,排练积极性空前高涨,舞台表演生动而成功。
适应儿童好奇的心理特点,进行儿童舞蹈的创编。儿童心理学家们认为,儿童生来是好奇的,五六个月大的婴儿,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一看见东西就要伸手来拿。到了四五岁,好奇动作就格外多了,看见路上的汽车来了,他总要停下看看;听见外面锣鼓声响,他也要去看看。柏拉图说过,“好奇是知识之门”,儿童若不好奇,就不会去接触事物,不与事物接触,就明白不了事物的性质和状况了。所以作为一名创作者,要注重培养儿童爱看、爱问、爱思考的习惯。在创作过程中,在舞蹈构图的设计上要极大限度地满足孩子们的表现欲与好奇感,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适应儿童好玩的心理特点,进行儿童舞蹈的创编。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生来就好动,甚至以游戏为生命。儿童舞蹈的创作必须注意儿童好动的心理要求,用良好的教学方式来使儿童得到充分的运动;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教以健康有益的舞蹈动作。“扬鞭策马”这个词对儿童而言比较陌生,但这种动作对儿童而言并不陌生,充满了游戏性。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笔者创作了儿童舞蹈《耍戏》,表现了一群儿童对京剧中的马鞭由最初好奇,到喜形于色的模仿,再到尽兴尽趣的玩耍这一过程。饶有情趣地把儿童好玩的心理在舞蹈作品中流露得淋漓尽致。
适应儿童合群的心理特点,进行儿童舞蹈的创编。儿童喜欢群居,常与同伴游玩,到了五六岁,这个合群心理就发展得更强烈。儿童舞蹈的创作要积极利用这一特点,选择良好的舞蹈题材,编排适合他们心理状态的集体舞蹈,以安慰孩子的寂寞,促进儿童诚恳、忠厚等优良个性品质的发展。舞蹈《拔萝卜》就是笔者根据童谣创作编排的一个舞蹈。庞大的拔萝卜的队伍,符合儿童合群心理特点。孩子们在排练时简直是欣喜若狂。朴实的生活实践与活泼的舞蹈语汇的巧妙转换,不仅教育了学生要热爱劳动,更培养了他们从小就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良好品德。实践证明,儿童对这类型的舞蹈特别感兴趣。
适应儿童好强的心理特点,进行儿童舞蹈的创编。儿童做事喜欢成功,所以给儿童所做的事不可太难。太难,使其灰心,以致下次不愿再做而且阻碍其进步。儿童舞蹈的教学、创编人员应创造条件,充分培养儿童表演的兴趣及自信心。通过良好的创作,带动孩子们的积极参与,通过舞蹈的成功演出满足孩子们好强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三、把握儿童心理状态,是儿童舞蹈创作的关键
所谓儿童心理状态,是指儿童在心理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形态。儿童舞蹈题材是儿童舞蹈创作的源泉。因此,我们要把握儿童的心理状态,挖掘和选取能体现审美体验价值与创造性发展价值的儿童舞蹈题材。
选择的题材,要合“童心”。儿童舞蹈的创作编排,要从确定主题入手。孩子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任何一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都对他们有一定的启示,这就成为了我们构思一部作品的素材。儿童舞蹈的选材应始终追寻儿童思维的奇特性,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心理状态中,所想所做的形态中选材用材;在追求主题的新颖性及教育性的同时,依据“求童心,唤童趣”的原则来选材用材。在诸多素材中,我们最常见的是直接从儿童本身的形象中或从儿童本身的生活片段中来选择,再经过提炼、加工,让其成为反映儿童热爱劳动、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主题作品。或者通过拟人化的形象来体现人的思想形象。如:儿童舞蹈《可爱的企鹅》,借“企鹅”表现出可爱、笨拙、滑稽,等等。这些题材符合儿童心理状态,儿童易理解,好模仿,也喜欢表演。
选取的音乐,要合“童意”。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儿童舞蹈的音乐选取要注意曲调明朗、简单、形象化且节奏感强,歌词要顺口、好懂、押韵且富有感染力。这样,孩子们听后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产生想跳、爱跳的欲望。屠洪刚一曲响彻云霄的《中国功夫》较好地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以武强身,顽强不屈的精神。虽然是成人歌曲,但这首歌歌词通俗押韵,琅琅上口,正好符合孩子们好动的心理状态。笔者在《中国娃》的创作中,选取了此音乐。当音乐响起时,孩子们便即兴舞蹈起来,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兴趣极浓。
选用的动作,要合“童趣”。儿童舞蹈的动作应从儿童心理、生理、年龄、兴趣等特点出发,不应过于繁琐,过于复杂。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地适合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尽可能地适应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根据这一要求,在儿童舞蹈动作的选用上应该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加工、美化动作,可以从民族、民间舞中提取动作,可以借鉴中国古典舞蹈或其他与舞蹈艺术有共同之处的一些艺术门类的动作。这些天然宝藏都是我们创作儿童舞蹈的极好素材。《龙舟乐》在创作中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整个舞蹈从舞蹈形态上,首先从稀稀拉拉、散散漫漫的观龙舟开始,再到嘻嘻哈哈、拉拉扯扯的嬉龙舟,进而到整整齐齐、认认真真的赛龙舟为止。这其中的动作大都取之于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动作。从而让孩子们在由散漫到拧成一股绳的动作表演过程中,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会胜利的重大意义。
四、开发儿童心理宝藏,是儿童舞蹈创作的目的
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不仅对儿童教育、儿童医保、儿童文艺等社会实践领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而且对于开发儿童心理宝藏,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同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儿童舞蹈创作要在研究儿童心理的特点及其规律上下工夫,不断吸收世界各民族舞蹈的文化精髓,不断拓宽儿童舞蹈文化的视野,超越自我舞蹈文化的传统。站在开发儿童心理宝藏的高度,极大限度地开启儿童心灵的窗户,拓展儿童思维的空间,达到提高儿童智商的目的。
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热爱舞蹈。兴趣,是儿童学习舞蹈的基本动力,是儿童与舞蹈保持密切联系、用舞蹈美化人生的前提。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认为:“兴趣是能力的源泉,教育者的根本是使受教育者产生爱好。”但是,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呢?在儿童舞蹈创作中,要根据儿童好幻想、好奇心强、好提问等心理特征,设计好趣味性多样的教学活动,利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孩子们对舞蹈的兴趣。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到舞蹈的本领,在玩乐中享受舞蹈的美感,在愉快的心境与环境中与舞蹈建立密切联系,并用舞蹈美化自己的童年生活。从而在愉快的舞蹈学习中提高艺术素养,在舞美的阳光沐浴下,不断完善自己人格的建构,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调动儿童的情绪,让儿童热衷舞蹈。儿童的情绪体验非常丰富。儿童心理学家们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成年人能体验到的情绪,学前期儿童就基本上已能体验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增加,高级情绪活动也进一步发展。因此,儿童舞蹈创作的工作人员,要着意遴选一些能体现儿童风貌的优秀舞蹈作品,特别是一些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的优秀歌曲、地方戏曲、曲艺、民歌、童谣、民间故事、民间乐曲,以及人们熟知的舞蹈故事、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舞蹈作品等。让孩子们在感受这浓浓舞美的氛围中,调动心理情绪,加深对舞蹈艺术的了解,对人生的热爱,不断营造健康向上的思想情绪。
启发儿童的思维,让儿童热心舞蹈。就思维来说,儿童的思维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孩子在三岁以前,思维是通过实物,伴随着动作来实现的。心理学上称之为动作思维。三岁以后,随着经验的积累,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了,借助物体形象或表象来思考。到了学龄前末期和学龄初期,孩子的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和发展。这个时期,儿童往往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对事物做出直观、具体的概括,能对生活中经历的事物进行正确的推理和判断。因此,儿童舞蹈创作,要注意掌握孩子们的思维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教育。要从绚丽多彩、生灵飞动、淳厚幽远、积淀丰厚的文化中寻找启发儿童思维的突破口,使他们能尽情地展开思维的翅膀,飞向蓝天,塑造辉煌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李伯泰,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皮亚杰,傅统先.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3]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朱智贤.儿童发展心理学问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