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5 15:34:32
序论:在您撰写需求理论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呢?“住处使用者需要且企业能够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五类:(1)财务和非财务数据;(2)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3)前瞻性信息;(4)关于管理人员和股东的信息;(5)企业的背景信息”(汤云为、陆建桥,1997)而“人决策有用性的观点看,各类信息使用者最为关注的和最为相关的信息是一个企业创造未来有关现金流动能力的信息。”(李心合,1996)同时,“投资者最关心的是投资风险及其对期望收益的评价,财务报表信息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投资者评价证券风险。”(陈建根,1998)
可见,对投资者信息需求理论界观点不一。其实,以上三种信息类型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其关键点仍在于投资风险和期望收益的评估。同时,我们发现,一方面,理论界对会计信息类型的研究往往仅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就会计论会计,而少有投资者本身行为即投资理论中找寻信息的根本,而且往往侧重于定性研究;另一方面,投资决策理论本身仅应用于指导个人投资,“引导决策者采取与模型更一致的生动,并根据最终结果修正所采用的决策模型,以达到更满意的效果。”(何永明、陈文斌,1998)或是联系财务中的公司投资决策,“企业集团把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企业组合,股份公司对不相关公司的收购兼并,个别游资通过基金组合进行投资,这些都是投资组合理论的实际应用”(吴明礼,1998)。但是较少有人剖析投资理论在财务报告理论发展中的地位。本文拟从投资决策理论入手,通过对投资行的定量分析,来阐述这个问题。
一、投资决策理论分析
投资决策理论起源于马科维茨在1952年发表的论文《证券组合选择》。文中论述了如何在一定收益率下,取得最小的风险。该理论假定:投资者是理性的,即他选择的投资行为必须是产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为。投资者会规避风险,也就是说,对于给定的期望收益,理性的投资者希望获得最低的风险的可能风险。均值——方差假设,即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为二次函数,效用依赖于均值和方差两个变量1,用公式表示为:
Ui(a)=fi(Xa,Sa2)
其中,a代表某一投资行为。例如a可能是无风险政府组合投资,也可能是公司股票投资,或者是证券组合投资;Ui(a)代表该投资行为的期望效用,由均值表示的X。为该行为的期望收益,由方差衡量的Sa2为该投资行为的风险。同时Ui(a)随着X的增加而增加,随着Sa2的增加而减少,因而我们假定,
Ui(a)=2Xa-σa2
不同投资者将会在期望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不同的权衡,例如,某更规避风险的投资者将选择-2σa2,而不是-σa2。
均值——方差效用假设对会计的重要性表现在,它使投资决策变得更加清晰——所有投资者,无论个人效用函数如何,都需要投资期望收益和风险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主要来自于财务报告。离开了该假设,就需要个别投资者效用函数的特定知识,以推断出不同的信息需求。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用两个方案来阐述投资者如何进行决策及其在决策中所需的信息类型。
方案一:某甲拥有$2,000资金,决定全部用于购买A公司每股市价为$20的股票。首先,他的收益将取决于A公司长期的盈利能力。我们定义:
事件1:高盈利能力
事件2:低赢利能力
总收益=期末市价+期间股利
当A公司处于事件1下,下一期间股票将上升到每股$22;当处于事件2下,股票将下跌到每股$17。同时假设A公司每股派送$1的股利,那么,总收益计算如下:
事件1:$22×100股+$100=$2,300
事件2:$17×100股+$100=$1,800
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下事件的概率。若以A公司过去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或以现行市价为依据分析得出先验概率,则事件1的概率P(H)为0.30,事件2的概率P(L)为0.70。但为了更客观地评估A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一般需要当期财务报表的公布以获取有关公司业绩的利好消息(Goodnews)和利空消息(Badnews),并重新修正计算后验概率。在当期,财务报告公布的是利好消息。联系先验、后验概率之间的桥梁即条件概率(又称为信息系统)。
表一信息系统
当期财务报告信息
GNBN
事件高(H)P(GN/H)=0.80P(BN/H)=0.20
低(L)P(GN/L)=0.10P(BN/L)=0.90
其中,0.80和0.90称为主对角线,0.10和0.20称为副对角线。
也就是说,基于对报告分析的广泛经验,甲认为,假如A公司确实处于高盈利能力的话,那么有80%的可能性当期的财务报告显示好消息(GN),20%的可能性显示利空消息(BN),同理可得表一中的第二行,再应用贝叶斯公式计算后验概率P(H/GN)=0.77,P(L/GN)=0.23。
知道了收益和事件概率后,不难计算出该投资方案的期望收益和投资方差(即风
险,)见表二。2
表二计算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
(1)总收益:$2300
收益率:(2300-2000)/2000=0.15
概率:0.77
期望收益率:0.1155
投资方差:(0.15-0.925)2×0.77=0.0025
(2)总收益:$1800
收益率:(1800-2000)/2000=-0.10
概率:0.23
期望收益率:-0.0230
投资方差:(-0.10-0.0925)2×0.23=0.0085
期望收益率:X=0.0925投资方差:σa2=0.0110
因而,甲的效用函数Ui(a)=2Xa-σa2=2×0.0925-0.0110=0.1740
方案二:甲将相同的资金分散购买A公司每股$20的股票60股和B公司每股$10的股票80股,即采用证券组合形式投资,每股期末支付$1股利。期末B公司股票上升到$10.50的概率为0.6750,下跌到$8.50的概率为0.3750,A公司同方案一。(在这里,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假定0.6750已经是计算过的后验概率)。
现在组合中存在四种可能的收益,两种市价同时上升或下降,一种上升而另一种下降。表三给出了四种收益值和可能概率。
表三总收益和各自的概率
总收益
AB股利概率
事件1:A高B高收益1,320+840+140=$2,3000.5942
事件2:A高B低1,320+680+140=$2,1400.1684
事件3:A低B高1,020+840+1410=$2,0000.0959
事件4:A低B低1,020+680+140=$1,8400.1225
1.0000
投资收益的计算无需赘述。现在主要考虑一下事件概率。在任何经济环境中,总存在许多共同影响所有股票收益的市场因素,例如利息率,外汇汇率等等,使得股票之间同时升跌的可能性增大,而一升一跌的可能性减少。因而我们假定事件1的概率为0.5942,大于各自独立的概率0.5198(0.77×0.6750)。同时也存在一些只影响个别公司的因素,例如公司管理水平高低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了表三中的第二、三行,但由于市场因素的作用,事件二的概率0.1864,将小于各自独立的概率0.2888(0.77×0.3750),以此类推。
证券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如下表所示:
表四计算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
(1)总收益:$2300
收益率:(2000-2000)/2000=0.15
概率:0.5925
期望收益率:0.0893
投资方差:(0.15-0.0925)2×0.5952=0.0020
(2)总收益:$2140
收益率:(2140-2000)/2000=0.07
概率:0.1864
期望收益率:0.0130
投资方差:(0.07-0.0925)2×0.1864=0.0001
(3)总收益:$2000
收益率:(2000-2000)/2000=0.00
概率:0.0959
期望收益率:0.0000
投资方差:(0.00-0.0925)2×0.0925-0.0008
(4)总收益:$1840
收益率:(1940-2000)/2000=-0.08
概率:0.125
期望收益率:-0.0098
投资方差:(-0.08-0.0925)2×0.1225=0.00036
期望收益率:Xa=0.0925投资方差:σa2=0.0065
从上表可知,方案二的期望效用Ui(a)=2Xa-σa2=2×0.0925-0.00965=0.1785
此方案一投资单股时甲的期望效用(0.1740)高,因而甲将选择方案二投资证券组合。
由此可见,在期望收益率相同(0.0925)的情况下,投资者愿意接受风险更低的投资方案,即投资者能通过组合多样化来降低风险。如果无交易费用的话,购买股种越多,风险越小。因为,个别公司因素的实现往往会由于多种证券而相互抵消,从而使得市场因素成为影响组合风险的主要因素,这就是投资决策理论的精髓所在。
从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中,我们发现,无论投资者个人对风险的态度如何,他都需要有助于评估证券期望收益和风险的信息。即会计信息从质和量上都应该保证能够提供有关风险和收益的信息,这就对财务报告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对财务会计的启示
(一)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影响
从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投资者是根据当期财务报告信息来不断修正其对公司盈利能力的概率判断,从而选择满足最大期望效用的买和卖的决策行为,从这一意义上说,财务报告对决策者是有用的。这种观点已被世界各国职业会计界所广泛接受。例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简称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ofFinancialAccountingConcepts,简称CFAC)第一号(SFAC1,1978)指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是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作出理性投资、信贷及相似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在这里,FASB强调“理性”一词,这和投资决策理论的假设前提相一致,即那些选择最大期望效用的决策者,才被称为理性的。同时,此目标中认为,这些投资决策同时适用于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即财务报告不仅应提供有用的信息给公司内部现存的投资者,而且必须将信息公布于市场,因为潜在的投资者也是依靠当前财务报告的利好或利空消息对未来作出合理的预测,以决定是否购买。
如前所述,对投资者而言,有用的信息是指有关风险和期望收益的信息,也就是有助于估计未来投资回报的信息。这种观点体现在SFACI财务报告的第二个目标上,即“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们评估从股利或利息中取得的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首先,从股利和利息中取得的现金收入是总收益的一部分(见表三)。其次,第二个目标指出,投资者需要评估预期收益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虽然这里所用的术语不同,但同样被认为相关于未来收益的期望价值和风险。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如果说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解决的是信息的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范围,即从总体上规范了信息需求的数量,那么对信息质量的要求则是从质上提出了信息要满足使用者决策的标准,即信息必须具备某些可取的特征,使它能成为帮助投资者形成对自己回报预测有价值的产品。这种特征的关键在于相关性和可靠性。
根据SFAC2的定义,所谓相关的会计信息是指,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或坚持或更正先前预期而在决策中起作用的信息。相关的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换句话说,当信息能帮助报告使用者预测事件(例如未来盈利能力)时,它是相关的。就我们在第一部分所谈及的投资决策理论而言,我们注意到,投资者的期望收益和风险主要取决于期末股价、期间股利以及概率判断。毫无疑问,这是面向未来的信息,即公司所提供的信息越接近未来,其预测的未来结果也越精确,这就引发了要求以公允市价代替历史成本的问题,因为后者在对投资者未来预期有更大的相关性。特别地,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应用,投资者不确定因素的增多,风险变得更加难以度量,甚至某些金融机构已陷入财务危机,但以历史成本反映的财务报告仍显示“良好”或“健康”的报告净收益。(黄世忠,1997)这就误导了投资者对于未来盈利能力的概率判断。
然而,FASB虽然陆续了有关金融机构公允价值披露的准则(包括SFAS105、106、107、114、115、118、119、121等等),但仍然坚持历史成本在预测未来收益中的重要地位。原因有二,一是在现实环境中,历史成本信息并非与决策毫不相关,只是相关度的问题。过去业绩和未来前景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表一中的信息系统形象地表达。该表提供了现有财务报告信息(GN或BN)和决定未来投资收益的未来导向事件(高盈利能力或低盈利能力)之间的概率关系。
二是历史成本更具可靠性。SFAC2认为,为了可靠,信息必须如实表述且具有可验证性并保持中立。当财务报告信息由于管理当局的误导而变得有偏倚时,必然造成投资者对未来预期的失误,则信息就不再誉为真实和可验证的,即缺乏可靠性。历史成本由于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为基础而更具可验证性,并减少管理当局人为因素的影响,因而更具可靠性。
让我们回到表一中,运用投资理论中的信息系统,能更准确地描述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关系。根据表一,不难看出,相关的信息系统的主对角线概率越高(0.80,0.90),意味着现有财务报告信息和公司未来经营状况之间的联系越紧密,越有利于甲对公司将来股价及分红的可能性作出合理判断,越和甲的决策息息相关。可靠的信息系统的主对角线也很高。准确性是可靠性的重要组成。可靠的财务报告有较高的准确度,即少波动,它使得预测相应的经营状况和收益的把握加大。对每一种事件而言,主对角线概率越大,波动越小。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对信息含量的有用性均必不可少。在理想状态下,可使主对角线等于1,即财务信息完全相关和可靠。而在实现中,往往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均衡。比如,对A公司而言,可以通过改变历史成本为公允价值计量其资本资产,结果导致相关性的提高和可靠性的降低,即主对角线概率增加,而副对角线概率的减少。这使得相关性和可靠性有时存在此消彼长的情形。如何合理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达到相关和可靠的优化,向来是会计界的难点之一。这正是投资决策理论带给财务会计的启示。
参考文献:
①汤云为、陆建桥:《财务会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国际动态和我们的思考》,《会计研究》1997年第1期。
②葛家澍主编:《中级财务会计》,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③李心合:《论决策有用学派的理论与现实困境》,《当代财经》1996年第5期。
④陈建根:《证券市场环境下若干会计问题研究》,《当代财经》1998年第5期。
⑤何永明、陈文斌:《现资组合决策模型与风险偏好》,《投资研究》1998年第6期。
⑥吴明礼:《投资组合理论与我国财务实践》,《四川会计》1998年第2期。
⑦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会计研究》1997年第12期。
⑧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1997.
注释:
“人本心理学之父”马斯洛认为:人是一种不断满足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数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刚刚满足后,往往会迅速产生另一个欲望,这是贯穿整个人一生的特点。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人类的需求层次是按照其优势或力量的强弱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而在马克思看来,认识人的问题,应该从人的现实活动出发,从生产、劳动实践出发,分析人及其社会生活的本质,认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说明了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历史活动是人的对象化实践活动的结果,是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历史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发展就是人自身的发展。马克思依据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不同,提出了人的存在有三种形态:与自然经济形态相适应的“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与市场经济形态相适应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形态。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马克思社会发展三阶段论的比较分析
1.两者的相同点
(1)两者都把人的生理需要作为最基本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都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生命,那么他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人的生命权和生存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中,也把人的生理需求放在首位,紧接着就是安全需求,这两种需求就是对人的生命权和生存权的保证。在这两种需求尚未得到满足时,人就会无视或者把其他需求推到后面。
(2)两者都注重人的社会性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作为一个人,他必须生活在社会中。社会把每个人的力量都集合起来,这样就可以完成个人依靠自身的力量无法完成的活动。社会和国家,就是人们相互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意识性主要表现在人是有目的地活动的,人的活动是满足自己需求的活动。也正是人是有意识的,个体才会意识到社会的重要性,自己必须生活在社会中,作为社会的人才能存在。马克思指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而且人的需要是无止境的,人的智能的发展和进步也是无止境的。马斯洛指出,在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下,人就开始有了归属与爱的需求和尊重的需求。而人的这两种需求的实现要依靠他人的接受和认可,这就要求人必须生活在一个社会中,包括家庭、单位、民族和国家的各个群体。
(3)两者的最高需求层次——自我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相似度
“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者追求的最高和终极目标。在人类经历了“人的依赖关系”形态、“物的依赖性”形态后,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类开始进入了社会。这时,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才能得以实现。恩格斯指出:“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有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有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这就相同于马斯洛所提出的人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在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得到满足后,自我实现的需求就显得十分强烈。为此,人们的生产、生活就会围绕这一需求而展开,进一步促进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从而达到自由王国的实现——即社会的实现,那时,人的体力、智力、感受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得到了全面发展,人也就越来越进步和完善,人的全部潜能都可以得到完全的发挥,呈现一种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景象。(4)两者都认为人的需求层次是由低到高发展的
马克思认为:“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里的新的需要是人类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外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即社会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而马斯洛所阐述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等五个层次,这就是著名的马斯洛需要梯级结构,或叫金字塔结构。(5)两者都认为各个需求层次是同时并存的,反对将需求层次顺序机械化
马克思和马斯洛都认为,人并不是在低级需求完全得到满足后,较高一级的需求才会出现。而是在低级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一级的需求在人类的需求层次中占据主导和统治地位,低级需求并非消失,而是由原来的主导、统治地位变成从属的地位。
同时,两者都反对将需求层次顺序机械化理解。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历史是具体的,因受客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个体需求的发展必然呈现差异,需求顺序发生变化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人的行为除了受需求的影响,还受到信仰、价值和理想的支配。例如无产阶级,他们以牺牲自己的最基本的需求(包括生命)来追求全人类的解放。马斯洛也曾特别指出,要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他说:“迄今为止,我们谈的似乎这一层次是个固定顺序,但实际上它并非我们认为的那么刻板。确实多数人都把这些基本需要视为基本上遵循我们业已指出的那个顺序,然而却有许多例外。”他曾列举了七种例外的情况,并分析层次顺序发生变化的种种原因,包括信念、崇高的社会理想、社会价值等对人行为的影响。
2.两者的区别
(1)两者研究需求的角度是不同的
马克思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研究人的需求问题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历史观的起点必须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生产,二是需要,三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将需求作为社会历史的起点来考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基于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物质生产活动的关注和分析,创立了唯物史观,实现了历史观的根本性变革。
马斯洛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的需求问题的。他的需求理论是作为心理学说史上“第三思潮”而存在的。他从研究人的行为动机开始,研究人的需求,即“似本能”的需求,目的是要构建出人类行为的动力结构,探索出人类需求发展的内在规律。所以,较马克思的需求理论而言,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更细微、更具体、更人性化。
(2)两者研究需求理论的方法也不相同
马克思研究人的需求理论是从人类这一角度来切入的,即把人作为一个类、一个群体、一个社会的这一整体系统来看待。他首先考察人类这总的系统的需求发展过程,认为人的需求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需要引起生产,生产满足需要又引起了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生产向前发展。生产离不开需要,若离开需要,生产就失去了目的、失去了意义。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要将经历生存、享受、发展三个阶段。尽管这三种需求在每个社会中都存在,但其主导地位却由社会的发展而由低到高不断转移。马斯洛研究人的需求理论是从个体出发来研究的。他认为:一个更普遍的心理学应建立在对自我实现的人的研究上,即对人类中不断发展的那一小部分人进行研究。这些人是人类中的典范,他们精神健全,能充分开拓并运用自己的天赋能力和潜力。他们有最基本的需求,但他们在充分享受这些需求满足时,不断地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马斯洛正是从一般的、人类普遍的需求层次来建立他的需求理论的。
1.1对象根据荆楚理工学院安排的20所实习医院间隔抽取湖北省武汉市、孝感市、荆州市、宜昌市、襄樊市及荆门市10所三级临床医院及实习医院附近的6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所养老院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相关人员392名。纳入标准:直接从事老年护理和护理照料的人员。临床医院选取的是目前以老年病人为主的呼吸内科和心血管内科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社区卫生机构是从事护理工作的社区护士,养老院是从事老年人护理的护士和照料老年人生活的养老护理人员。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自制老年护理培训需求调查表。被调查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执业资格及工作单位。老年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老年护理培训意愿1项(非常愿意、愿意、一般及不愿意,单项选择)、老年护理培训目的1项(单项选择,提高工作能力、更新专业知识、上级要求、增加社交机会及不愿意落后别人)、培训时间1项(单项选择,半个月、1个月、3个月、半年及1年)、培训方式1项(多项选择,系统培训、短期培训、业余自学、经验交流、专题讨论、调研考察及其他)、影响参加培训的因素1项(多项选择,工作繁重、领导不重视、经费不足、没有时间、学和不学一样、家务重及其他)、老年护理培训内容1项(多项选择,护理保险、护理法学、人际沟通、社会福利、社会学、老年护理心理学、老年护理伦理学、老年康复学、老年营养学、老年精神护理学、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研究、老年生理与病理、老年用药护理、老年健康评估、老年健康教育及老年健康管理,每项选择为需要、不需要,以需要为评分标准)。
1.2.2调查方法选取荆门市三级医院15名护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名社区护士及养老机构5名养老护理员通过预调查,间隔2周后重测,测得问卷信度系数为0.94,内容效度0.93。在2013年6月实习前由项目组负责人对荆楚理工学院2010级护理本科班实习并参与本次课题项目的18名学生进行统一培训,18名学生分别在湖北省武汉市、孝感市、荆州市、宜昌市、襄樊市及荆门市10所三级临床医院实习,由18名护生在实习医院及实习医院附近的6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所养老院,于2013年10月—2013年12月以方便抽样的方式现场发放问卷,并解释调查目的,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410份,回收有效问卷392份,有效回收率为95.6%。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软件输入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被调查者一般资料392名被调查者均为女性,年龄20岁~65岁(32.33岁±10.17岁);学历:中专以下18人,中专89人,专科168人,本科及以上117人;职称:无职称31人,护士157人,护师117人,主管护师及81人,副主任护师6人;护士执业资格:无资格43人,有资格349人;工作单位:临床医院229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31人,养老机构32人。
2.2被调查者培训意愿、目的、时间、方式及影响因素老年护理培训意愿:非常愿意82人(20.9%),愿意226人(57.7%),一般66人(16.8%),不愿意18人(4.6%)。老年护理培训目的:提高工作能力214人(54.6%),更新专业知识136人(34.7%),上级要求22人(5.6%),增加社交机会9人(2.3%),不愿意落后别人11人(2.8%)。培训时间:半个月47人(12.0%),1个月82人(20.9%),3个月164人(41.8%),半年78人(19.8%),1年21人(5.4%)。培训方式:系统培训284人(72.4%),短期培训265人(67.6%),业余自学181人(46.2%),经验交流256人(65.3%),专题讨论218人(55.6%),调研考察185人(47.2%),其他23人(5.9%)。影响参加培训的因素:工作繁重274人(69.9%),领导不重视174人(44.4%),经费不足214人(54.6%),没有时间228人(58.2%),学和不学一样67人(17.1%),家务重142人(36.2),其他35人(8.9%)。
2.3老年护理培训内容排列前5位分别是:老年护理心理学307人(78.3%),老年营养学290人(74.0%),人际沟通284人(72.4%),老年康复学283人(72.2%),社会学241人(61.5%),其次是护理法学237人(60.5%),社会福利206人(52.6%),老年护理伦理学195人(49.7%),老年用药护理192人(49.0%),护理保险184人(46.9%),临终关怀182人(46.4%),老年健康教育177人(45.2%),老年精神护理学163人(41.6%),老年健康评估136人(34.7%),老年健康管理125人(31.9%),排列最后2位是老年生理与病理116人(29.6%)与老年护理研究52人(13.3%)。
3讨论
3.1老年护理培训意愿、目的、时间、方式及影响因素本调查显示,从事老年护理人员培训愿意很高(78.6%),与周晓艳等调查结果类似,低于张显碧等调查结果,可能与他们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有关。高培训需求为对从事老年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本调查显示,培训目的主要是提高工作能力(54.6%),与邓荆云等调查结果一致,也反映我国目前从事老年护理人员的技能有待提高。本调查显示,参加培训的时间比例最高的是3个月(41.8%),培训方式比例最高是系统培训(72.4%),与张显碧等调查一致,认为最好是半脱产方式,利用工作间隙进行学习,对函授和自学的方式认为自己不能达到学习目的,同时也担心会影响经济收入。对于培训方法认为最好有指导老师讲解示范,通俗易懂,学以致用。政府在护理员培训方面给予宏观引导与支持(如培训经费),并能与就近的地方高职院校加强相关专业指导与培训。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培训,最好采用多种培训手段,案例教学法、多媒体仿真标准化病人Simman教学系统,构建远程网络教学平台并形成网上知识库,理论与实践培训同时进行,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本调查显示,影响参加培训的因素主要是工作繁重(69.9%),其次是领导不重视(44.4%),说明目前养老护理人员工作任务重,政府部门要加大养老护理队伍建设,提高养老护理队伍素质,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呢?“住处使用者需要且企业能够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五类:(1)财务和非财务数据;(2)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3)前瞻性信息;(4)关于管理人员和股东的信息;(5)企业的背景信息”(汤云为、陆建桥,1997)而“人决策有用性的观点看,各类信息使用者最为关注的和最为相关的信息是一个企业创造未来有关现金流动能力的信息。”(李心合,1996)同时,“投资者最关心的是投资风险及其对期望收益的评价,财务报表信息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投资者评价证券风险。”(陈建根,1998)
可见,对投资者信息需求理论界观点不一。其实,以上三种信息类型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其关键点仍在于投资风险和期望收益的评估。同时,我们发现,一方面,理论界对会计信息类型的研究往往仅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就会计论会计,而少有投资者本身行为即投资理论中找寻信息的根本,而且往往侧重于定性研究;另一方面,投资决策理论本身仅应用于指导个人投资,“引导决策者采取与模型更一致的生动,并根据最终结果修正所采用的决策模型,以达到更满意的效果。”(何永明、陈文斌,1998)或是联系财务中的公司投资决策,“企业集团把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企业组合,股份公司对不相关公司的收购兼并,个别游资通过基金组合进行投资,这些都是投资组合理论的实际应用”(吴明礼,1998)。但是较少有人剖析投资理论在财务报告理论发展中的地位。本文拟从投资决策理论入手,通过对投资行的定量分析,来阐述这个问题。
一、投资决策理论分析
投资决策理论起源于马科维茨在1952年发表的论文《证券组合选择》。文中论述了如何在一定收益率下,取得最小的风险。该理论假定:投资者是理性的,即他选择的投资行为必须是产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为。投资者会规避风险,也就是说,对于给定的期望收益,理性的投资者希望获得最低的风险的可能风险。均值——方差假设,即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为二次函数,效用依赖于均值和方差两个变量1,用公式表示为:Ui(a)=fi(Xa,Sa2)
其中,a代表某一投资行为。例如a可能是无风险政府组合投资,也可能是公司股票投资,或者是证券组合投资;Ui(a)代表该投资行为的期望效用,由均值表示的X。为该行为的期望收益,由方差衡量的Sa2为该投资行为的风险。同时Ui(a)随着X的增加而增加,随着Sa2的增加而减少,因而我们假定,
Ui(a)=2Xa-σa2
不同投资者将会在期望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不同的权衡,例如,某更规避风险的投资者将选择-2σa2,而不是-σa2。
均值——方差效用假设对会计的重要性表现在,它使投资决策变得更加清晰——所有投资者,无论个人效用函数如何,都需要投资期望收益和风险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主要来自于财务报告。离开了该假设,就需要个别投资者效用函数的特定知识,以推断出不同的信息需求。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用两个方案来阐述投资者如何进行决策及其在决策中所需的信息类型。
方案一:某甲拥有$2,000资金,决定全部用于购买A公司每股市价为$20的股票。首先,他的收益将取决于A公司长期的盈利能力。我们定义:
事件1:高盈利能力
事件2:低赢利能力
总收益=期末市价+期间股利
当A公司处于事件1下,下一期间股票将上升到每股$22;当处于事件2下,股票将下跌到每股$17。同时假设A公司每股派送$1的股利,那么,总收益计算如下:
事件1:$22×100股+$100=$2,300
事件2:$17×100股+$100=$1,800
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下事件的概率。若以A公司过去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或以现行市价为依据分析得出先验概率,则事件1的概率P(H)为0.30,事件2的概率P(L)为0.70。但为了更客观地评估A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一般需要当期财务报表的公布以获取有关公司业绩的利好消息(Goodnews)和利空消息(Badnews),并重新修正计算后验概率。在当期,财务报告公布的是利好消息。联系先验、后验概率之间的桥梁即条件概率(又称为信息系统)。
表一信息系统
当期财务报告信息
GNBN
事件高(H)P(GN/H)=0.80P(BN/H)=0.20
低(L)P(GN/L)=0.10P(BN/L)=0.90
其中,0.80和0.90称为主对角线,0.10和0.20称为副对角线。
也就是说,基于对报告分析的广泛经验,甲认为,假如A公司确实处于高盈利能力的话,那么有80%的可能性当期的财务报告显示好消息(GN),20%的可能性显示利空消息(BN),同理可得表一中的第二行,再应用贝叶斯公式计算后验概率P(H/GN)=0.77,P(L/GN)=0.23。
知道了收益和事件概率后,不难计算出该投资方案的期望收益和投资方差(即风险,)见表二。2
表二计算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
(1)总收益:$2300
收益率:(2300-2000)/2000=0.15
概率:0.77
期望收益率:0.1155
投资方差:(0.15-0.925)2×0.77=0.0025
(2)总收益:$1800
收益率:(1800-2000)/2000=-0.10
概率:0.23
期望收益率:-0.0230
投资方差:(-0.10-0.0925)2×0.23=0.0085
期望收益率:X=0.0925投资方差:σa2=0.0110
因而,甲的效用函数Ui(a)=2Xa-σa2=2×0.0925-0.0110=0.1740
方案二:甲将相同的资金分散购买A公司每股$20的股票60股和B公司每股$10的股票80股,即采用证券组合形式投资,每股期末支付$1股利。期末B公司股票上升到$10.50的概率为0.6750,下跌到$8.50的概率为0.3750,A公司同方案一。(在这里,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假定0.6750已经是计算过的后验概率)。
现在组合中存在四种可能的收益,两种市价同时上升或下降,一种上升而另一种下降。表三给出了四种收益值和可能概率。
表三总收益和各自的概率
总收益
AB股利概率
事件1:A高B高收益1,320+840+140=$2,3000.5942
事件2:A高B低1,320+680+140=$2,1400.1684
事件3:A低B高1,020+840+1410=$2,0000.0959
事件4:A低B低1,020+680+140=$1,8400.1225
1.0000
投资收益的计算无需赘述。现在主要考虑一下事件概率。在任何经济环境中,总存在许多共同影响所有股票收益的市场因素,例如利息率,外汇汇率等等,使得股票之间同时升跌的可能性增大,而一升一跌的可能性减少。因而我们假定事件1的概率为0.5942,大于各自独立的概率0.5198(0.77×0.6750)。同时也存在一些只影响个别公司的因素,例如公司管理水平高低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了表三中的第二、三行,但由于市场因素的作用,事件二的概率0.1864,将小于各自独立的概率0.2888(0.77×0.3750),以此类推。
证券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如下表所示:
表四计算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
(1)总收益:$2300
收益率:(2000-2000)/2000=0.15
概率:0.5925
期望收益率:0.0893
投资方差:(0.15-0.0925)2×0.5952=0.0020
(2)总收益:$2140
收益率:(2140-2000)/2000=0.07
概率:0.1864
期望收益率:0.0130
投资方差:(0.07-0.0925)2×0.1864=0.0001
(3)总收益:$2000
收益率:(2000-2000)/2000=0.00
概率:0.0959
期望收益率:0.0000
投资方差:(0.00-0.0925)2×0.0925-0.0008
(4)总收益:$1840
收益率:(1940-2000)/2000=-0.08
概率:0.125
期望收益率:-0.0098
投资方差:(-0.08-0.0925)2×0.1225=0.00036
期望收益率:Xa=0.0925投资方差:σa2=0.0065
从上表可知,方案二的期望效用Ui(a)=2Xa-σa2=2×0.0925-0.00965=0.1785
此方案一投资单股时甲的期望效用(0.1740)高,因而甲将选择方案二投资证券组合。
由此可见,在期望收益率相同(0.0925)的情况下,投资者愿意接受风险更低的投资方案,即投资者能通过组合多样化来降低风险。如果无交易费用的话,购买股种越多,风险越小。因为,个别公司因素的实现往往会由于多种证券而相互抵消,从而使得市场因素成为影响组合风险的主要因素,这就是投资决策理论的精髓所在。
从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中,我们发现,无论投资者个人对风险的态度如何,他都需要有助于评估证券期望收益和风险的信息。即会计信息从质和量上都应该保证能够提供有关风险和收益的信息,这就对财务报告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对财务会计的启示
(一)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影响
从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投资者是根据当期财务报告信息来不断修正其对公司盈利能力的概率判断,从而选择满足最大期望效用的买和卖的决策行为,从这一意义上说,财务报告对决策者是有用的。这种观点已被世界各国职业会计界所广泛接受。例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简称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ofFinancialAccountingConcepts,简称CFAC)第一号(SFAC1,1978)指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是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作出理性投资、信贷及相似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在这里,FASB强调“理性”一词,这和投资决策理论的假设前提相一致,即那些选择最大期望效用的决策者,才被称为理性的。同时,此目标中认为,这些投资决策同时适用于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即财务报告不仅应提供有用的信息给公司内部现存的投资者,而且必须将信息公布于市场,因为潜在的投资者也是依靠当前财务报告的利好或利空消息对未来作出合理的预测,以决定是否购买。
如前所述,对投资者而言,有用的信息是指有关风险和期望收益的信息,也就是有助于估计未来投资回报的信息。这种观点体现在SFACI财务报告的第二个目标上,即“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们评估从股利或利息中取得的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首先,从股利和利息中取得的现金收入是总收益的一部分(见表三)。其次,第二个目标指出,投资者需要评估预期收益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虽然这里所用的术语不同,但同样被认为相关于未来收益的期望价值和风险。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如果说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解决的是信息的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范围,即从总体上规范了信息需求的数量,那么对信息质量的要求则是从质上提出了信息要满足使用者决策的标准,即信息必须具备某些可取的特征,使它能成为帮助投资者形成对自己回报预测有价值的产品。这种特征的关键在于相关性和可靠性。
根据SFAC2的定义,所谓相关的会计信息是指,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或坚持或更正先前预期而在决策中起作用的信息。相关的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换句话说,当信息能帮助报告使用者预测事件(例如未来盈利能力)时,它是相关的。就我们在第一部分所谈及的投资决策理论而言,我们注意到,投资者的期望收益和风险主要取决于期末股价、期间股利以及概率判断。毫无疑问,这是面向未来的信息,即公司所提供的信息越接近未来,其预测的未来结果也越精确,这就引发了要求以公允市价代替历史成本的问题,因为后者在对投资者未来预期有更大的相关性。特别地,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应用,投资者不确定因素的增多,风险变得更加难以度量,甚至某些金融机构已陷入财务危机,但以历史成本反映的财务报告仍显示“良好”或“健康”的报告净收益。(黄世忠,1997)这就误导了投资者对于未来盈利能力的概率判断。
然而,FASB虽然陆续了有关金融机构公允价值披露的准则(包括SFAS105、106、107、114、115、118、119、121等等),但仍然坚持历史成本在预测未来收益中的重要地位。原因有二,一是在现实环境中,历史成本信息并非与决策毫不相关,只是相关度的问题。过去业绩和未来前景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表一中的信息系统形象地表达。该表提供了现有财务报告信息(GN或BN)和决定未来投资收益的未来导向事件(高盈利能力或低盈利能力)之间的概率关系。
二是历史成本更具可靠性。SFAC2认为,为了可靠,信息必须如实表述且具有可验证性并保持中立。当财务报告信息由于管理当局的误导而变得有偏倚时,必然造成投资者对未来预期的失误,则信息就不再誉为真实和可验证的,即缺乏可靠性。历史成本由于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为基础而更具可验证性,并减少管理当局人为因素的影响,因而更具可靠性。
让我们回到表一中,运用投资理论中的信息系统,能更准确地描述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关系。根据表一,不难看出,相关的信息系统的主对角线概率越高(0.80,0.90),意味着现有财务报告信息和公司未来经营状况之间的联系越紧密,越有利于甲对公司将来股价及分红的可能性作出合理判断,越和甲的决策息息相关。可靠的信息系统的主对角线也很高。准确性是可靠性的重要组成。可靠的财务报告有较高的准确度,即少波动,它使得预测相应的经营状况和收益的把握加大。对每一种事件而言,主对角线概率越大,波动越小。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对信息含量的有用性均必不可少。在理想状态下,可使主对角线等于1,即财务信息完全相关和可靠。而在实现中,往往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均衡。比如,对A公司而言,可以通过改变历史成本为公允价值计量其资本资产,结果导致相关性的提高和可靠性的降低,即主对角线概率增加,而副对角线概率的减少。这使得相关性和可靠性有时存在此消彼长的情形。如何合理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达到相关和可靠的优化,向来是会计界的难点之一。这正是投资决策理论带给财务会计的启示。
参考文献:
①汤云为、陆建桥:《财务会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国际动态和我们的思考》,《会计研究》1997年第1期。
②葛家澍主编:《中级财务会计》,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③李心合:《论决策有用学派的理论与现实困境》,《当代财经》1996年第5期。
④陈建根:《证券市场环境下若干会计问题研究》,《当代财经》1998年第5期。
⑤何永明、陈文斌:《现资组合决策模型与风险偏好》,《投资研究》1998年第6期。
⑥吴明礼:《投资组合理论与我国财务实践》,《四川会计》1998年第2期。
1.1调查对象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目前有床位880张,护理人员446名,其中临床护士268名。2014年2月,我院护理部利用浙医二院分院的合作平台,在护理专家的常驻指导下,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根据临床护士的工作年限、职称、学历、技术水平和能力,将268名临床护士分为N0、N1、N2、N3、N4五个级别。采用分层调查,调查对象为N0级护士32名,N1级护士72名,N2级护士92名,N3级护士44名,N4级护士14名,排除不符合分级要求的临床护士和符合分级要求但未从事临床护士岗位的护理人员。254名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9~51岁,平均年龄(28.39±4.2)岁。
1.2调查内容
含护士一般资料和护理人员层级培训需求项目两部分。护士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和工作科室。培训需求问卷采用叶红芳等研制的不同层级护士培训需求问卷表。问卷表共有6个维度40个条目,分别是临床护理基础技能6个条目,临床护理高级技能9个条目,沟通能力5个条目,教学能力5个条目,科研能力6个条目,管理能力5个条目,专业认同4个条目。各条目采用LikertScale5级计分法,0分为不需要,1分为不太需要,2分为一般,3分为需要,4分为很需要,分数越高说明需求程度越高。
1.3调查方法
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调查,调查前说明问卷调查的目的和方法,详细讲解问卷填写注意事项,问卷发放、回收均由资料收集人员负责。发放问卷268份,回收问卷268份,有效问卷254份,有效率94.78%。
1.4统计学方法
所获数据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差异用F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2.1不同层级护士培训需求分析
N0级护士为刚参加工作一年内的新护士,他们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工作热情高,有一定的护理学理论知识,但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缺乏灵活应对临床工作中实际困难的能力。基层医院护士基础学历相对较低,N0级护士中,中专护士占65.63%,而中专护士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理解能力差、观察能力差、基础操作技术不过关、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因此,对N0级护士,重点要加强临床护理基础技能和沟通能力的培训,增强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尽快地胜任辅助护士岗位,并争取早日晋级为N1级护士。N1级护士多为是从开始独立分管轻症病人到熟练应用专业知识执行整体护理的阶段,基本上是工作3~5年的初级职称护士(本调查中占63.89%)。独立上岗后,不仅要熟练掌握各项基础护理技能,还要有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各项护理能力的全方位培训需求更为迫切,特别是临床护理高级技能和沟通能力的培训。对N1级护士,培训的内容设置应以人为本,循序渐进,普及急救技术、提高应急能力是重点,注重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交流和协调等全方位能力的培养。N2级护士是医院护理队伍的主力军,工作年限6~10年的护士(本调查中占67.39%),不但要熟练运用整体护理的方法执行重症病人的护理,还要承担实习生、新护士的带教和协助护士长进行病房管理工作,是一个临床观察分析及应急处理能力、沟通协调组织能力逐步成熟的过程。因此,对N2级护士,应重点加强沟通、教学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并关心其专业发展方向,塑造N2级护士集护理、教育、管理、咨询为一体的多角色人才。N3级护士以中级职称护士为主,本调查中占75%,基本在临床担任护理组长,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骨干力量,对保障临床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兼有教育者和咨询者的身份。同时,N3级护士对科研能力的培训需求非常强烈。因此,作为临床管理、教学科研工作的主要骨干和专业知识的指导传授者,应重点加强专项技术及管理、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使其在护理实践中能以高质量的工作效率去履行职责,既实现了其自身价值,也提高了科室的护理质量。N4级护士多为基本科室总带教老师和专科护士,主要参与护理临床管理、执行护理质量改进和年轻护士的培养。基层医院护士的基础学历多以中专教育为主,虽然工作后通过继续教育获得本科文凭,但并没有经过护理科研、护理教育与护理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因此,护理管理者应积极创造条件,增加N4级护士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充实其理论和实践,重点加强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新技术、新业务方面的学习和培训,以培养专业学科带头人为目标。
2.2不同层级护士培训需求存在交叉现象
护士的能力提升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层级护士在临床护理基础技能、科研能力、管理能力方面的培训需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护理管理者在设计培训内容时,可根据情况在不同级别的护士培训时合理安排上述内容。在临床护理高级技能、沟通能力、教学能力、专业认同方面的培训需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各层级护士的培训需求存在一定的交叉。因此,在进行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层级培训项目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关注点和区分度,保证同类项目在不同级别护士培训过程中的合理延伸,并允许少数优秀护士在完成自身所属级别的培训以外选择跨级别培训。
3结语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呢?“住处使用者需要且企业能够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五类:(1)财务和非财务数据;(2)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3)前瞻性信息;(4)关于管理人员和股东的信息;(5)企业的背景信息”(汤云为、陆建桥,1997)而“人决策有用性的观点看,各类信息使用者最为关注的和最为相关的信息是一个企业创造未来有关现金流动能力的信息。”(李心合,1996)同时,“投资者最关心的是投资风险及其对期望收益的评价,财务报表信息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投资者评价证券风险。”(陈建根,1998)
可见,对投资者信息需求理论界观点不一。其实,以上三种信息类型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其关键点仍在于投资风险和期望收益的评估。同时,我们发现,一方面,理论界对会计信息类型的研究往往仅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就会计论会计,而少有投资者本身行为即投资理论中找寻信息的根本,而且往往侧重于定性研究;另一方面,投资决策理论本身仅应用于指导个人投资,“引导决策者采取与模型更一致的生动,并根据最终结果修正所采用的决策模型,以达到更满意的效果。”(何永明、陈文斌,1998)或是联系财务中的公司投资决策,“企业集团把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企业组合,股份公司对不相关公司的收购兼并,个别游资通过基金组合进行投资,这些都是投资组合理论的实际应用”(吴明礼,1998)。但是较少有人剖析投资理论在财务报告理论发展中的地位。本文拟从投资决策理论入手,通过对投资行的定量分析,来阐述这个问题。
一、投资决策理论分析
投资决策理论起源于马科维茨在1952年发表的论文《证券组合选择》。文中论述了如何在一定收益率下,取得最小的风险。该理论假定:投资者是理性的,即他选择的投资行为必须是产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为。投资者会规避风险,也就是说,对于给定的期望收益,理性的投资者希望获得最低的风险的可能风险。均值——方差假设,即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为二次函数,效用依赖于均值和方差两个变量1,用公式表示为:
Ui(a)=fi(Xa,Sa2)
其中,a代表某一投资行为。例如a可能是无风险政府组合投资,也可能是公司股票投资,或者是证券组合投资;Ui(a)代表该投资行为的期望效用,由均值表示的X。为该行为的期望收益,由方差衡量的Sa2为该投资行为的风险。同时Ui(a)随着X的增加而增加,随着Sa2的增加而减少,因而我们假定,
Ui(a)=2Xa-σa2
不同投资者将会在期望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不同的权衡,例如,某更规避风险的投资者将选择-2σa2,而不是-σa2。
均值——方差效用假设对会计的重要性表现在,它使投资决策变得更加清晰——所有投资者,无论个人效用函数如何,都需要投资期望收益和风险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主要来自于财务报告。离开了该假设,就需要个别投资者效用函数的特定知识,以推断出不同的信息需求。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用两个方案来阐述投资者如何进行决策及其在决策中所需的信息类型。
方案一:某甲拥有$2,000资金,决定全部用于购买A公司每股市价为$20的股票。首先,他的收益将取决于A公司长期的盈利能力。我们定义:
事件1:高盈利能力
事件2:低赢利能力
总收益=期末市价+期间股利
当A公司处于事件1下,下一期间股票将上升到每股$22;当处于事件2下,股票将下跌到每股$17。同时假设A公司每股派送$1的股利,那么,总收益计算如下:
事件1:$22×100股+$100=$2,300
事件2:$17×100股+$100=$1,800
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下事件的概率。若以A公司过去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或以现行市价为依据分析得出先验概率,则事件1的概率P(H)为0.30,事件2的概率P(L)为0.70。但为了更客观地评估A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一般需要当期财务报表的公布以获取有关公司业绩的利好消息(Goodnews)和利空消息(Badnews),并重新修正计算后验概率。在当期,财务报告公布的是利好消息。联系先验、后验概率之间的桥梁即条件概率(又称为信息系统)。表一信息系统
当期财务报告信息
GNBN
事件高(H)P(GN/H)=0.80P(BN/H)=0.20
低(L)P(GN/L)=0.10P(BN/L)=0.90
其中,0.80和0.90称为主对角线,0.10和0.20称为副对角线。
也就是说,基于对报告分析的广泛经验,甲认为,假如A公司确实处于高盈利能力的话,那么有80%的可能性当期的财务报告显示好消息(GN),20%的可能性显示利空消息(BN),同理可得表一中的第二行,再应用贝叶斯公式计算后验概率P(H/GN)=0.77,P(L/GN)=0.23。
知道了收益和事件概率后,不难计算出该投资方案的期望收益和投资方差(即风
从上表可知,方案二的期望效用Ui(a)=2Xa-σa2=2×0.0925-0.00965=0.1785
此方案一投资单股时甲的期望效用(0.1740)高,因而甲将选择方案二投资证券组合。由此可见,在期望收益率相同(0.0925)的情况下,投资者愿意接受风险更低的投资方案,即投资者能通过组合多样化来降低风险。如果无交易费用的话,购买股种越多,风险越小。因为,个别公司因素的实现往往会由于多种证券而相互抵消,从而使得市场因素成为影响组合风险的主要因素,这就是投资决策理论的精髓所在。
从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中,我们发现,无论投资者个人对风险的态度如何,他都需要有助于评估证券期望收益和风险的信息。即会计信息从质和量上都应该保证能够提供有关风险和收益的信息,这就对财务报告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对财务会计的启示
(一)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影响
从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投资者是根据当期财务报告信息来不断修正其对公司盈利能力的概率判断,从而选择满足最大期望效用的买和卖的决策行为,从这一意义上说,财务报告对决策者是有用的。这种观点已被世界各国职业会计界所广泛接受。例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简称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ofFinancialAccountingConcepts,简称CFAC)第一号(SFAC1,1978)指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是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作出理性投资、信贷及相似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在这里,FASB强调“理性”一词,这和投资决策理论的假设前提相一致,即那些选择最大期望效用的决策者,才被称为理性的。同时,此目标中认为,这些投资决策同时适用于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即财务报告不仅应提供有用的信息给公司内部现存的投资者,而且必须将信息公布于市场,因为潜在的投资者也是依靠当前财务报告的利好或利空消息对未来作出合理的预测,以决定是否购买。
如前所述,对投资者而言,有用的信息是指有关风险和期望收益的信息,也就是有助于估计未来投资回报的信息。这种观点体现在SFACI财务报告的第二个目标上,即“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们评估从股利或利息中取得的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首先,从股利和利息中取得的现金收入是总收益的一部分(见表三)。其次,第二个目标指出,投资者需要评估预期收益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虽然这里所用的术语不同,但同样被认为相关于未来收益的期望价值和风险。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如果说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解决的是信息的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范围,即从总体上规范了信息需求的数量,那么对信息质量的要求则是从质上提出了信息要满足使用者决策的标准,即信息必须具备某些可取的特征,使它能成为帮助投资者形成对自己回报预测有价值的产品。这种特征的关键在于相关性和可靠性。
根据SFAC2的定义,所谓相关的会计信息是指,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或坚持或更正先前预期而在决策中起作用的信息。相关的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换句话说,当信息能帮助报告使用者预测事件(例如未来盈利能力)时,它是相关的。就我们在第一部分所谈及的投资决策理论而言,我们注意到,投资者的期望收益和风险主要取决于期末股价、期间股利以及概率判断。毫无疑问,这是面向未来的信息,即公司所提供的信息越接近未来,其预测的未来结果也越精确,这就引发了要求以公允市价代替历史成本的问题,因为后者在对投资者未来预期有更大的相关性。特别地,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应用,投资者不确定因素的增多,风险变得更加难以度量,甚至某些金融机构已陷入财务危机,但以历史成本反映的财务报告仍显示“良好”或“健康”的报告净收益。(黄世忠,1997)这就误导了投资者对于未来盈利能力的概率判断。然而,FASB虽然陆续了有关金融机构公允价值披露的准则(包括SFAS105、106、107、114、115、118、119、121等等),但仍然坚持历史成本在预测未来收益中的重要地位。原因有二,一是在现实环境中,历史成本信息并非与决策毫不相关,只是相关度的问题。过去业绩和未来前景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表一中的信息系统形象地表达。该表提供了现有财务报告信息(GN或BN)和决定未来投资收益的未来导向事件(高盈利能力或低盈利能力)之间的概率关系。
二是历史成本更具可靠性。SFAC2认为,为了可靠,信息必须如实表述且具有可验证性并保持中立。当财务报告信息由于管理当局的误导而变得有偏倚时,必然造成投资者对未来预期的失误,则信息就不再誉为真实和可验证的,即缺乏可靠性。历史成本由于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为基础而更具可验证性,并减少管理当局人为因素的影响,因而更具可靠性。
让我们回到表一中,运用投资理论中的信息系统,能更准确地描述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关系。根据表一,不难看出,相关的信息系统的主对角线概率越高(0.80,0.90),意味着现有财务报告信息和公司未来经营状况之间的联系越紧密,越有利于甲对公司将来股价及分红的可能性作出合理判断,越和甲的决策息息相关。可靠的信息系统的主对角线也很高。准确性是可靠性的重要组成。可靠的财务报告有较高的准确度,即少波动,它使得预测相应的经营状况和收益的把握加大。对每一种事件而言,主对角线概率越大,波动越小。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对信息含量的有用性均必不可少。在理想状态下,可使主对角线等于1,即财务信息完全相关和可靠。而在实现中,往往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均衡。比如,对A公司而言,可以通过改变历史成本为公允价值计量其资本资产,结果导致相关性的提高和可靠性的降低,即主对角线概率增加,而副对角线概率的减少。这使得相关性和可靠性有时存在此消彼长的情形。如何合理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达到相关和可靠的优化,向来是会计界的难点之一。这正是投资决策理论带给财务会计的启示。
参考文献:
①汤云为、陆建桥:《财务会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国际动态和我们的思考》,《会计研究》1997年第1期。
②葛家澍主编:《中级财务会计》,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③李心合:《论决策有用学派的理论与现实困境》,《当代财经》1996年第5期。
④陈建根:《证券市场环境下若干会计问题研究》,《当代财经》1998年第5期。
⑤何永明、陈文斌:《现资组合决策模型与风险偏好》,《投资研究》1998年第6期。
⑥吴明礼:《投资组合理论与我国财务实践》,《四川会计》1998年第2期。
⑦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会计研究》1997年第12期。
⑧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1997.
注释:
从马斯洛需求理论角度而言,人类的生命意义与内在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获取到一种需求之后,另外的需求也会接踵而至,人类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自我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五个方面,其中生理需求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前提条件下,人类会产生安全需求;如果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爱与归属的需求。而自尊需求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能够胜任、有信心、有成就、自由与独立,第二种是渴望得到外界的重视、关心、欣赏与高度评价,如果这些需求未得到满足,就会出现无能感、软弱感与自卑感。自我实现需求是建立在以上几类需求的基础上产生而言,即人类渴望完成与自身能力相符的活动。马斯洛需求理论对于教育活动有着极大的参考性,为了让学生能够好学、乐学,班主任在与学生的交流活动中,应该主动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实现目的,同时,还要为学生创造一系列的条件,满足他们的集体感、自尊心与荣誉感,让学生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努力。
2马斯洛需求理论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2.1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高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既有着敏感的心思,也喜欢追求新潮,为了表现自己,常常特立独行,甚至出现与班级制度唱反调的问题,而教师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表现,不同的表现代表相应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例如,学生不安心上课、焦虑,大多是由于安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基础知识薄弱,不愿意学习,少言寡语,是由于尊重需求未得到满足。只有正确意识到学生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困惑,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到,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进步空间的,必须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到问题,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角度而言,如果学生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就会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并表现出某种行为。教师需要注意每一个学生的言行举止,识别出他们的潜在需求,切实地为他们解决问题。
2.2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就现阶段来看,很多教师依然在采用“量化式”管理模式在管理班级,只注重整个班级中的量化考核结果,并不注重考核的过程,也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这显然是无法达到管理目的的。教师必须要真正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落实到实处,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需求,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从马斯洛需求理论角度而言,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有牢固、稳定的地位,也希望可以得到外界的高度评价,高职学生大多学习基础差,自卑,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意见,创设出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
2.3满足学生的生理需求
数据显示,在高职院校中,贫困学生的比例着实不低,大约有20%,对于贫困学生,学校与教师应该予以他们一些实质性帮助,减轻他们的压力,让学生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只有满足了基本需求,才能够让他们朝着更高的方向努力,更好的学习,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鼓励他们定期锻炼,提升自己的身心素质。
2.4满足学生的安全需求
在高职院校中,建立科学的管理团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稳定的管理团队能够减少学生之间的冲突,为此,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置班委会,采用教师任命与学生投票的方式选择管理人员,学生投票一般仅仅考虑到自身的情感问题,而教师任命即可兼顾行为、思想、品格等方面,这就可以选择出最优的班级管理班子。同时,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大多住校,日常衣食住行均需要自己进行处理,教师可以常常深入到班级与宿舍中,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和住宿氛围,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安全教育工作,内容需要涵盖到交通安全、用电安全、上网安全等方面,满足学生的安全需求,让他们可以踏踏实实的进行学习。
2.5满足学生的爱与归属需求
爱与归属需求属于高级需求,如果学生得不到来自家庭、群体的关心,就会产生空虚、失落、孤独的心态,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此,教师需要采用科学的措施满足学生的爱与归属需求,这可以采用如下的措施:
2.5.1开展合理的教育
在学生进入到学校之后,教师需要及时开展入学教育,包括行为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等内容。在情况许可的情况下,教师需要主动与每一个学生进行交流,欢迎学生的到来,交流活动不需要有顺序,通过交流大概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学生存在的负面行为要及时地回避,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让学生可以获取到足够的归属感。
2.5.2建立积极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属于一种特定的价值观念与精神思想,每一个班级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独特的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系列的行为来促进这种文化的形成。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予以适当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让学生得到满足,自觉保持行为,并将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在周围群体中传播开来。
2.6加强引导,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