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5 01:40:13
序论:在您撰写民间音乐文化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对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森林的大肆砍伐,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旅游减少的盲目开发等都破坏着原生的民间自然环境,导致文化生态也随之遭遇扼杀。这里的生态文化指的就是民间文化生存繁衍的土壤,荆门民间音乐文化正是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长。但是原生态环境的破坏,致使山歌、田哥、民间小调、号子等民间音乐失去生存发展的空间,原始成分随之逐渐减少,荆门民间音乐文化发展受阻。人民对民间音乐文化保护意识相对淡薄,缺乏传承保护、发展弘扬的自觉意识,有些地区盲目的注重实用主义,忽略了民间音乐文化本身的文化智能,民间音乐的开发潜力不足;加之文化的保护需要一定的资金费用,但是地方政府根本无法投入过多的资金去进行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随之陷入困境。流行音乐文化的侵入,年轻人的审美意识被流行文化所占据,对民间音乐的继承者和创作者都在逐渐减少,而且呈现后继无人的状态;另外,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急剧改变,民间传统民俗活动随之减少,甚至有消亡趋势。荆门民间音乐文化被淹没在时代浪潮中的风险加大。
二、荆门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一)转变传统观念,营造保护开发氛围,注重科学合理的利用与开发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应首先从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对荆门民间音乐文化保护环境的宣传普及。首先,注重荆门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开发的传媒视听。强化荆门当地人民对本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增强对民间音乐文化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演出、比赛,丰富民间音乐文化内容,使荆门民间音乐文化被更多人所熟知,并通过演出、获得荣誉、各类艺术节的举办增强民众的认同感与荣誉感,为荆门民间音乐文化的开发保护营造积极良好的传媒视听氛围,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愿意主动继承弘扬本地区的优秀民间音乐文化;其次,充分利用当地音乐艺术院校作为实践基地,增设荆门民间音乐文化相关专业,招收乐于从事荆门民间音乐文化事业的当地学生,另一方面,重视民间音乐文化课堂的营建。民间音乐人才的培养是继承开发民间音乐文化的重点环节,关系到荆门民间音乐文化是否后继有人的问题。同时,政府应加大对民间音乐文化保护开发的政策倾斜力度,例如,在教育政策上,可以从中小学做起,在中小学中普及荆门民间文化教育,为荆门音乐文化的保护开发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奠定强大的人才基础。
(二)举办各类演出,为民间音乐提供更多的展现舞台民间音乐文化来源于民间,应根植于民间发展,才能保护其生态韵味、民间风格,保持其本真的民间音乐文化特色。例如,在街头演出、广场演出,参加节日、喜庆、祭祀等活动的演出,或在各地请戏班演出,通过这些活动和演出,扩大荆门民间文化的影响力,使其在不断的演出中得到发展与保护,并逐渐深入更多的人心,使更多的人了解喜爱荆门民间艺术文化。
三、结语
作者:王文静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从文化学视角来看,开发本土的民间音乐资源是河南经济、文化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必然要求,是新时期新环境下的一种“文化自觉”[2]。对于民间音乐文化的自我认同,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并且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去认识、看待自己的文化;对于民间音乐文化的自我评价,不能局限于一地,既不能孤芳自赏,妄自尊大,又要从全国乃至全球的范围和发展的趋向,来考量自己文化的未来价值和导向意义。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融入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内容,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本土的民间艺术形式与文化,在进一步了解、认识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同时,逐渐加快本土音乐文化的自觉进程,对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有力推动作用。社会学价值从原始社会到现代,艺术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时期都有代表其最高成就的艺术类型,这些艺术无一不是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民间音乐的产生、发展、变异也是在特定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在这个历史过程中音乐的变异和更新,其自身不同程度地存留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积淀。因为有着深深的社会烙印,人们才能够在民间音乐的欣赏和表演中寻觅到过去历史时代的文化风采,才能够从民间音乐的音调中感悟到浓浓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气息。民间音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民歌,它是人民群众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挚的情感流露,唱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也是一个社会历史、文化的缩影。例如革命战争年代,商城县是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因此而生的民歌多达百余首,如《打商城》《送郎当》《来了晴了天》《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一直传唱至今。作为集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的、我国独特的综合艺术形式———戏曲,同样也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与文化精神。如建国初期反映广大农村新人、新事、新风尚的剧作,不仅出现了《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焦裕禄》等优秀剧作,更出现了建国以后戏剧创作的经典之作———《朝阳沟》。
《朝阳沟》是一部反映青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参加生产劳动,接受思想改造的现代戏。就思想主题来说,《朝阳沟》正应和了20世纪50年代的主流意识形态需求,体现了极强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加入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既丰富了大学生的民间音乐知识,更有助于大学生更为直观地去感受、认识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的精神实质,从根本上把握时代特征。教育学价值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影响下,人们的观念必然会产生一些混乱和迷茫,特别是年轻人,他们的价值取向、文化观念对整个社会精神品质的构造无疑是最为直接和最具影响力的。因此,如何使我们的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崇尚精神之美,不断提高自身的辨别力和免疫力是当前教育战线上的重要课题。从民间音乐反映的内容来看,民间音乐直接反映人民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直接表达人民的心声、感情和愿望,成为人民表情达意最直接、最有效的艺术形式,人民的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从中得到鲜明的体现。在一首首的民歌、经典戏曲唱段中,无不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反映了人民群众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中加入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内容,使学生在自觉欣赏与参与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诉诸和唤起人的情感过程中以审美的方式来培养和完善人的道德人格,以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来浸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理情感等各个领域,进而促进人的心身健康全面发展。因此,民间音乐以其独特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渗透至学生的生活学习领域,具有独特的教育学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在传播学中,“自我传播指的是人自身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如感知以及感性到理性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如自吟、自唱等活动”[3]。在这一过程当中,大学生用整个身心来传达音乐信息,又用整个身心来接受传达来的音乐信息,他既是音乐的传播者,又是音乐信息的受传者。一切传播过程,都是在大学生自我欣赏音乐、自我弹奏、自唱自吟中完成的。通过这些活动,大学生可以得到内心的愉悦与精神上的满足。民间音乐积累了丰富的优秀曲目,它们按照人民的审美观在流传中千锤百炼、凝聚成富有高度艺术感染力的音乐形象,有的催人泪下、令人断肠,有的令人心旷神怡、兴奋愉悦,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更有一些稀有剧种,从唱腔、板式到乐器伴奏都有着鲜明的特色,使得大学生在对地方民间音乐文化有较为系统认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多方面的艺术审美能力。
在民族音乐教育的主旋律下将爱省、爱国主义精神传达给每一位大学生。通过作品的主题思想,加深大学生对本省历史,对社会进步的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精神,表现出大学生对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价值认同,促进形成一个渗透着“和谐”内涵的具有完美人格的高素质“真人”,进而达到高校校园真正的、理想中的和谐。匈牙利著名教育家柯达伊说过:“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不把本民族音乐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间音乐基础之上,就会象飘莲断梗一样地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地消失在国际的半文化之中。”在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树立音乐教育多元文化观念,重视民间音乐文化教育,抓住民族音乐文化之根,是高校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立足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根本保障。
从哲学层面理解区域音乐,是指区域性音乐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自然,区域音乐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固然不能如等同于理化公式那样加以实验及定理。特定区域的音乐文化我们一般视之为区域音乐的活动地域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作为音乐艺术主体的——“人”,为区域音乐文化的展开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也制约着区域音乐文化发展演化的进程;另一方而,区域中所强调的空间范围,也成为“人”在创造音乐的历史进程中的一种表述方式。
一、安徽民间音乐的区域性个性特征
江淮大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往今来,淳朴的淮河儿女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在劳作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文化,这些作品表现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些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仍有不少音乐文化资源很好地保留了下来,成为安徽各民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千百年来,安徽民间音乐文化陶冶着安徽各族人民的性情,孕育着安徽各族人民的民族心理,调适着各族人民的社会制度、生活秩序,丰富着各族人民的情感,给人们以滋养和慰藉。因此,对这些民间音乐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其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安徽音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同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安徽民间音乐文化的稀有性是它的特点,是安徽民俗文化中一个色彩缤纷的文化遗产宝库。但由于经济现代化和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快,使安徽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任务显得日益紧迫。当今,我们在遵循一般保护原则基础上,结合安徽民族文化生态背景和特点,理应探讨一下该如何传承安徽民间音乐这一珍贵遗产。
二、安徽民间音乐文化的区域性传承之我见
民间音乐的区域性传承在现实生活中,对其展开讨论和研究的力度远大于真正执行操作的力度。其主观原因是思想认识的问题。安徽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理应上升到民族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社会对民间音乐艺术的冷漠是思想认识问题的具体体现。安徽民间音乐的传承需要社会氛围,尤其需要社会干预这种特殊的本文由收集整理途径。而现实社会中,我们身边的媒体很少有安徽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平台,教育层面也很少涉足这方面的教育与科研。
当前,随着流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安徽很多传统民歌所面临的已不仅仅是令人忧心的“冷遇”处境,而是濒临消亡的“悲惨”险境。对安徽民间音乐文化的区域性传承,其方法措施在理论上应是一个系统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并且应当以静态保护与活态保护相结合为基本原则。给予音乐艺术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保护问题,更是传承的问题。
首先,宏观角度来看,比如,作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在政策干预层面加强引导和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弘扬民间音乐文化,这是对文化传承的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安徽民间音乐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盛大节日,安徽各地都上演着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歌舞,这既是挖掘、展示、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文化的最佳契机,更是激活音乐文化遗产生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充分挖掘音乐文化遗产所蕴涵的经济文化功能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应成为保护与传承的主导力量,加强对音乐文化艺术的发掘和保护,使之被更多的人们所欣赏、学习、研究和传承。让人民有对本土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具体执行时,可以有文化主管部门因地制宜的成立相关音乐文化的研究中心,比如“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①、“皖北花鼓灯艺术研究中心”②、“凤阳花鼓艺术研究中心”③等等。同时聘请部分退休的科研人员以及一些有名望的民间艺人担任课题任务,并且培养艺术研究人才的梯队建设,做好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编辑出版必要的关于安徽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的书籍和论文,以及相关的影像资料。
其次,我们还要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对民间音乐实施永久性的底层保护。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音乐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是目前较流行的传承民间音乐文化的做法,即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化进行采录,然后以各种载体加以保存。这种做法有很多可取之处,它将传统的收集、采录的方法与现代科技优势很好地加以结合。此举虽然使得民间音乐文化遗产得以存留,达到对人类历史文化的忠实记录,但这样的做法却使原本扎根于民众生活中的音乐文化艺术日渐脱离人们的生活,其内在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也随之削弱和消亡,最终只能成为后人阅读观赏的史料文字和历史片段,这种结果违背了传承的初衷。由此可见,要使得音乐文化遗产生命力不衰,始终保持鲜活的因数生命力,只有让它始终扎根于人民的生活当中,始终在人民的口传身教当中,才是万全之举。
再者,专才教育也是传承民间音乐音乐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途径。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如何在现代教育中保护与传承民间音乐文化遗产是当代文化多元化时代的一个重大的课题,这当中有一个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与原则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的问题。安庆师范学院地处安徽地方戏黄梅戏的发源地——安庆市,该学院于2011年有教育厅牵头,整合相关学校的学科门类,成立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隶属音乐系,旨在服务于地方戏曲黄梅戏的挖掘、传承与发展。该学院从招生、人才培养、艺术实践、人才输出等各方面都因“区域”制宜、因“戏种”制宜做了很多个性化的调整和改革。
三、余论
纵观地域性艺术的发展,一个地方乐种或区域音乐文化大多是由或大或小的、作为艺术主体的“人”在操控,他们“操纵”着艺术的萌生、沿袭、发展、变革以及消亡。因此,“人”是民间音乐创作的主体,是本源;但是在音乐艺术传播的过程中,“人”也是音乐艺术传播的途径和源动力。
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面对强势文化的剧烈冲击,朴素的安徽各族人民在接纳现代音乐文化的同时,如何正确认识本土音乐文化的独特性、稀有性及其在多元化环境里的价值,进而身体力行地对其加以发掘、保护和传承,已成为政府主管部门、普通音乐工作者、民间艺人、院校学生、甚至是每一个欣赏者迫在眉睫且意义深远的工作。
注释:
① 安庆市黄梅戏艺术中心是安庆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工程。是集研究、创作、排练、演出、展览、艺术制作等于一体的多功能艺术研究与演艺中心,2009年5月投入使用。
一、高校校园音乐文化和高校民乐团的特点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相对普遍教育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对于文化艺术高度繁荣的高校,校园音乐文化是校园众多文化现象中的一种。高校民乐团作为学生活动中的一种文化的载体,既能独立运用音乐文化,又能结合高校校园文化特点,从而成为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开放多元的高校校园音乐文化
大学校园不同于中小学校园,在空间地域上是一个足够开放的场所,在文化精神层面上与外界的交流十分广泛。由于高校的相对文化程度高,思维方式也比较开放,因此,对于外界的新鲜事物接受具有足够的包容性和足够的开放性。同时,高校校园文化也需要外界的支持,再加上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水平的发展,音乐的交流及音乐文化的互相学习在现代社会更加方便和快捷,这一点更加凸显了音乐文化的开放性。
高校学生处于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时期,他们能够将各种元素吸收并加以融合转换。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表现在他们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风格的音乐的喜爱和追求上。不管是现代流行音乐还是传统古典音乐,甚至是戏剧曲艺,在大学校园进行学术交流或者音乐活动的时候,都能够引起学生高度的关注。由此说明高校校园音乐文化的多元性。
2.开放多元的高校民乐团
高校民乐团的成员在招募的时候是开放性地面向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因此不同专业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又形成了一个多元的民乐团建制。高校民乐团由于每年都会有学生面临毕业和入校,还具有成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因此民乐团成员会面临声部或配器的调整。一些同学甚至能做到“一专多能”,既能主奏一种乐器,又能兼奏其他乐器,满足演出需要。如此多元化的锻炼使他们比旁人具有更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不同挑战。
民乐团可供选择的演奏曲目相当丰富。高校民乐团大多选择曲目都遵循以下四点:一是选择优秀传统曲目,这些曲目历经千百年为人们所传颂,经久不衰,富有深刻的内涵;二是选择具有高校所在地浓郁地方特色的曲目;三是选择根据本乐团实际情况所编配的最贴近大学生活的曲目;四是选择一些由现代音乐素材改编的曲目。小小的四点要求在如此浩瀚的音乐宝库中依旧有千千万万的选择,多元的曲目排演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化和多元化。
二、高校校园文化和高校民乐团的建设原则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校园精神文化的体现。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生活为高校学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因此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原则是高校民乐团建设原则的指向针。民乐团建设的原则是以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原则为基准,是校园文化建设原则的具体体现。
1.高校校园音乐文化的构建原则
在构建大学校园音乐文化时一般遵循以下三个原则:营造“人本”校园音乐文化的环境;贯穿“人文”校园的文化精神;体现“人和”校园音乐文化价值。
营造“人本”性质的校园音乐文化:是树立高校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根本的源泉。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对艺术有充足的热情和渴望,高雅的音乐作品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曾有人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音乐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之一,它是美育教育的组成部分,担负着促进民族文化繁荣的重任。体现“人和”校园音乐文化价值:音乐不仅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而且能够净化人的心灵,进而提升人的精神层次,这不仅是高校教育的任务,而且是社会追求的最高境界。
2.高校民乐团的建设原则
高校民乐团的建设是在高校文化构建原则和宗旨上的发展。民乐团所选用的音乐作品都是高雅的,能够帮助人心智的开发,提高审美能力的鉴定能力。因此,高校民乐团能够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促进对学生性情的陶冶。
高校民乐团重要的就是能够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高校民乐团常常作为学校代表与其他兄弟院校进行交流。这能够将对于音乐的教育渗透到其他教育中,能够让美育教育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培养,进而达到和谐教育的目的。
在追求“人的和谐”的今天,高校民乐团从招新、训练、排练到演出的每一步都追求和谐发展。人与人相处的和谐,声部间的音色和谐,排演期间的合作和谐,交流演出中的传播和谐……民乐团良好的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充实自己,不断促进他们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进而营造出和谐的校园氛围。
三、高校校园音乐文化和高校民乐团的功能
高校校园音乐文化和高校民乐团都是音乐在高校的展现形式。音乐不仅是一种文化意志的灵魂,它集中并体现了所有情绪情感的积淀;音乐更是一种社会语言,它能够影响社会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教育。
1.高校校园音乐文化的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高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社会竞争能力的提高,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创新型人才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而高校校园音乐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下来具有共同高校人文精神的体系。高校音乐文化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音乐教育能够促进高校师生的身心健康。可以促进人情感方面的教育音乐在我国的发展具有很悠久的历史,因此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音乐能够培养高校师生高尚的情操和品格。音乐不仅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而且能够净化人的心灵,进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通过音乐教育可以有效地对人的品德产生良好的影响。
第三,音乐可以培养高校师生的协作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是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当今科技飞速发展,各门科学相互渗透,科学上的重要课题都涉及许多方面,个人的力量有限,极难单独完成。因此,加强现代科技研究,就必须培养相互尊重、乐于协作的科学品德,通常情况下,音乐活动是一个比较具有协作性的团体活动。
2.高校民乐团的功能
高校民乐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高校民乐团能够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和导向功能。民乐团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在给予学生音乐艺术熏陶的同时,使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得到启迪和感染,让他们在器乐表演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并能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价值、理想和信念。以此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高校民乐团能够增强校园文化的协调功能。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民乐团通过排演具体的音乐作品,呈现出大量音乐作品主题是以情感为纽带,强调欣赏作品时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的和谐统一。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获得自我的教育和情感升华,在艺术氛围中不知不觉中陶冶和完善自我人格。此外,通过民乐团的活动及对民乐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加强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责任感。
高校民乐团能够增加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教育科研论证,音乐教育中的器乐训练能使学生的双手同时活动,促进大脑左右两半球的积极思维,锻炼大脑,提高能力。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以和谐、有节奏、富于形象的声音反映现实生活。学习乐器,通过听觉产生音乐形象,可以唤起人脑中相关的视觉印象,促使人想象丰富,构成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新意象,从而开发智力,增强创造力。因此,学生在民乐团的学习,不但可以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不断使自己演奏技能达到锤炼,而且在不断进行排练和演出的同时,获得自我认同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健康的人格。高校民乐团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更对今后学生走向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鄂温克族民间舞蹈音乐类型和狩猎文化的呈现
鄂温克族民间舞蹈音乐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生活生产中的情景,将对生活的热爱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出来,由于鄂温克族是以狩猎为生,所以在民间舞蹈音乐中充满了狩猎文化的特征。从音乐形态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将民间舞蹈分为呼号型和歌唱型两种类型。呼号型民间舞蹈与鄂温克族的狩猎生活紧密相连,在舞蹈的表现形式中,可以感受到浓烈的狩猎氛围,所用的舞蹈元素中大多比较质朴。在舞蹈创作中,呼号声、拍手声、跺地声以及人们的欢笑声都是重要的舞蹈元素,其节奏比较鲜明,力度的强弱以及速度的快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具有独特的舞蹈韵律。呼号型舞蹈对人的感官会造成非常震撼的冲击力,其舞蹈元素中大多是鄂温克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真实形态,具有非常原始的特色,这也是其表现狩猎文化特征最直接的形式。歌唱型的民间舞蹈由于加入了歌词,所以在音乐旋律方面表现的更加明显,在现代的鄂温克族民间舞蹈中还加入了器乐的伴奏,艺术特色有了进一步的升华。由于受到原始狩猎文化的影响,所以鄂温克族的民间舞蹈音乐也具有浓厚的狩猎文化氛围。不论是带着原始呼号声的爱达哈喜楞(公野猪搏斗)舞、巴勒那?晕瑁ㄌ?虎)、聂那肯舞(犬斗舞),反映近现代用猎枪打猎的狩猎舞,节日庆典的奴克该勒舞,还是围着篝火边唱边跳的伊堪舞,都带有鲜明的狩猎文化特征。
二、舞蹈音乐的文化基因
鄂温克族的人口较少,其语言文化比较特殊,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所以其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要是依据口头传承。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作为鄂温克族的民间舞蹈音乐承担了艰巨的使命,在舞蹈中所承载的狩猎文化在实用功能以及教育功能方面要大于娱乐功能,所以说民间舞蹈音乐是鄂温克族传承狩猎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舞蹈的表现形式,其中蕴含了鄂温克族人民对古老文化的全部寄托,所以民间舞蹈音乐中都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从目前的流布范围来看,鄂温克族游猎舞蹈不仅流传于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这样“最后的狩猎部落”之中,而且还广泛地流传于已长期告别狩猎生活,习惯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农区、牧区。从舞蹈动作等方面来看,阿罕拜舞、奴克该勒舞等节日庆典舞已经融入了很多近现代的生活内容,但是其音乐内涵与舞蹈内容仍然传递着古老狩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与多位鄂温克族朋友的交往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狩猎文化对于鄂温克人的影响之深,感受到鄂温克人对大自然那种无以言尽的热爱和深厚情感。无论是鄂温克族的哪一个分支,也不论他们现在从事驯鹿饲养业、牧业、农业还是远在他乡,抑或融入城市,狩猎歌舞和狩猎文化都承载着他们最原始的民族记忆,是他们的民族文化之根,是鄂温克族具有标志性特征的“文化符号”。
三、族群文化基因的流变
游猎舞是鄂温克族民间舞蹈的代表,在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其历史比较久远,从呼号型的游猎舞中就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内容还是表现形式方面,都是对原始狩猎生活的真实写照,能够明确的展现出狩猎生活中的各种情景,所以其是原始狩猎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在经过后期的艺术加工后,形成了歌唱型的舞蹈,在舞蹈元素中加入了音乐,在艺术形式上更加的生动活泼,能够赋予原始狩猎生活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思想,在表现手法上更加成熟。
对于世界上大多数民族来说,其初始、古老的艺术形态通常都是歌舞一体的乐舞形式,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才会出现歌与舞的分化。从这个角度来考察,游猎舞应该是鄂温克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其渊源最为久远,这一点从其表现的内容主要集中于狩猎生活即可得到印证。尼玛罕(以及礼仪舞、节日庆典舞等)的产生应该晚于游猎舞,其完整而曲折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宏大的叙事风格,使其在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和教化方面的功能已远远超过原始游猎舞,具有中古音乐文化承前启后的阶段性特点。也就是说,在鄂温克族音乐历史上,反映狩猎生活的游猎舞、带有说唱和叙事特点的尼玛罕和具有山歌、小调性质的扎恩达拉嘎,这三种艺术形式虽然长期并存,但却是先后产生并“各领数百年”。
【关键词】赫哲族;民间音乐;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85-01
一、对赫哲族人民的基本概括
(一)赫哲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作为我国北方地区唯一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赫哲族世世代代飘泊流离,没有固定的住所。遇雨张革为屋,被称之为“撮罗子”,冬天挖地窖御寒。因其以渔猎为主,所以赫哲人创作了许多歌颂这种渔猎生活的歌曲,如《乌苏里船歌》《我们家乡多美好》等。
(二)赫哲人的节日习俗。逢年过节,赫哲人每家每户都会大摆鱼宴,用自己捕捞的各种鱼类制作出不同的美味佳肴,其中,用鲜红透明的大马哈鱼籽烹饪的菜肴最为鲜美。另外,春节还必须吃饺子和菜拌生鱼,每餐不能吃剩菜剩饭,要把剩饭存起来,待到过完年后再吃。在男女青年的订婚仪式上,也要对双方的亲人以及长辈进行宴请。在迎亲的时候,男方家的老人要向女方家的老人敬三杯酒。婚宴上,新娘则需要面朝墙“坐福”,一直到所有亲人都离开,才可以与新郎一起共吃猪头猪尾,寓意夫领妇随,团结和睦。最后夫妻俩共吃面条,表示白头偕老。
二、赫哲族民间音乐的分类
(一)伊玛堪。这是赫哲族人民最喜欢的演唱形式之一,演唱的内容大多以英雄主义的传说为主,同时也有惩恶扬善的社会题材。演唱采用一人说唱的形式,没有任何伴奏,曲调自由,没有固定的节拍,但是在音乐故事当中,每个不同人物都会有其各自的唱腔特点。演唱时多以衬词“啊郎”开头,含有“且说”之意。开始多在高音区进行,旋律性较强,随后转为吟咏式的演唱,结尾时歌唱性又加强。
(二)嫁令阔。这是赫哲族民间歌曲的一个总称,分叙事歌曲、情歌以及生活歌曲等,其中主要以情歌居多。在赫哲族民歌当中,最为独特的是男女分腔,二者互不混唱。演唱方式大多为独唱,有时候也会采用对唱,而曲式大多是单乐段的结构,其节拍以及节奏都非常规整,大多采用五声音阶,宫、徵、羽调式,曲调婉转流畅。
(三)舞蹈音乐。赫哲族民间广为流传的舞蹈是《天鹅舞曲》,其乐曲结构严谨,旋律委婉起伏,充分体现出天鹅在飞翔时自上而下的悠然身姿。
三、赫哲族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
(一)不畏困难的坚强勇气。赫哲猎歌充分表现出赫哲人上山捕猎的场景,最大程度体现了他们的喜悦及自豪感。在山野当中,恶劣的生活环境从来没有对赫哲人造成任何的伤害,也从来没有让他们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不断激励他们与大自然进行拼搏,为美好生活而奋斗。赫哲猎人具有娴熟的捕猎技艺,风霜雨雪练就了他们骁勇的体魄与果敢的胆识。
(二)对劳动人民无限的热爱之情。在这些音乐当中,有大量是对赫哲人民捕鱼狩猎的生活劳动进行赞美和歌颂的歌曲。例如《渔歌》当中的一段:“鱼儿起伏的地方我已经去过了,鱼咬汛的地方我也去过,鱼顶水的地方我更去过,三个地方的鱼我都得过,合日,合日,那尼,各热也。金翅金鳞的鲤鱼我叉过,鳌花花鲫花鱼我捕过,千斤重的大鳇鱼我擒过,哲罗和岛子鲟鱼我钓过。合日,合日,那尼,各热也。”赫哲渔人勇敢而勤劳,对于打渔事业热爱且自豪,打渔本领高超,但却并不为此炫耀。淳朴憨实,乐观旷达。
(三)对爱情故事的诉说。对于赫哲人而言,具有豪放的性格以及浓郁的情感,是最为多情善感的民族之一,从其音乐的表现及内容上可以充分反映这个民族的特点。依托于大自然、漂泊不定的渔猎生活,也促使他们逐步形成浪漫而又粗狂的性格特点。在其民歌当中,情歌的题材占据很大篇幅,赫哲人对情歌的表现非常大胆和直接,从中也充分体现出北方人的豪放之情,形象地反映了赫哲青年男女恋爱时的真实心理。
参考文献:
[1]李佳.赫哲族民歌的艺术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2]杨承雪.当前赫哲族精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3]李艳双.文化的延续―街津口吴氏家族对赫哲族音乐的代际传承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4]周吉娜.赫哲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5]李丽梅.民俗旅游与文化变迁[D].中央音乐学院,2008.
[6]徐熳.“伊玛堪”说唱音乐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7.
音乐无国界,钢琴音乐作为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它起源于欧洲,但是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增多,钢琴音乐已经流行于全世界。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文明古国,其自身有着悠久的民族音乐文化,通过与钢琴音乐的融合,能够更好地向世界展现出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提升世界对我国民族音乐的认识。从钢琴音乐传入我国以来,我国的音乐人才已经创作出许多的民族钢琴音乐,并且在世界钢琴音乐史上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当前我国民族钢琴音乐体系的构建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到今后我国民族钢琴音乐的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应该要做好民族钢琴音乐体系构建,不断丰富我国民族钢琴音乐形式,从而实现我国民族钢琴音乐文化的繁荣。
1 多元化理论下民族钢琴音乐体系构建策略
1.1 制定科学完善的教学目标
民族钢琴音乐要想实现多元化发展,就需要不断吸收我国多样性的民族音乐,从而增强我国民族钢琴音乐的发展水平。但是在以往的钢琴音乐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教学目标不够重视,导致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影响到民族钢琴音乐的进步。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在进行民族钢琴音乐教学时,虽然都涉猎到中国民族音乐,但是与本土民族音乐的介绍相对较少,这样使得学生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感受不到钢琴音乐与民族音乐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应该要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找到更适合本学校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增强学生对民族钢琴音乐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和创作中能够将更多的民族音乐融入其中。教师在教学时,还要积极构建完善的钢琴课程体系,真正实现钢琴民族化教学,在教材的选用、教学曲目的确定以及演奏技能上更要突出民族钢琴音乐的特色。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努力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民族钢琴音乐学习环境。
1.2 提升教师的民族音乐文化意识
教师在进行民族钢琴音乐教学时,应该要提升自身的民族音乐文化意识,这样才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为学生今后民族钢琴音乐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在传统的钢琴教学中,教师大部分比较重视外国经典钢琴作品的讲解,从而忽视了我国民族钢琴音乐的教学,学生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无法更好地了解自身的民族音乐文化,也就不能够将钢琴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的融合,从而降低我国钢琴民族音乐的发展质量。提升教师的民族钢琴音乐教学质量,首先,就要增强教师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重视民族音乐的多元化,了解各个民族音乐的特点,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给学生介绍更多的音乐知识,满足他们民族钢琴音乐的学习需求。其次,要努力实现音乐教师教学思想的多元化。钢琴音乐教师在教学时不仅需要有比较高的专业技巧,同时还要有着比较高的音乐文化素养,在思想上能够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吸收百家文化之长,汲取我国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为学生创建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调动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今后的创作中将钢琴与民族音乐完美融合,促进我国钢琴民族音乐更好的走向世界。最后,教师要实现授课形式的多元化。钢琴技巧的提升不仅需要学生的日常练习,同时也需要教师的良好指导。教师可以采用欣赏式、讲座式以及比赛式的教学形式来讲解钢琴音乐知识,调动他们学习民族钢琴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 拓展多元化民族钢琴音乐教学理论
当前我国还有许多的民族音乐文化没有被充分开发出来,这样就导致大量民族音乐资源文化的浪费,不利于我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高校作为培养音乐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师应该要不断丰富其多元化的民族钢琴音乐教学理论,给予学生更多的民族钢琴音乐学习指导,让他们认识到民族钢琴音乐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为我国今后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拓展多元化民族钢琴音乐教学理论,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制定教学方案,让学生对民族钢琴音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魅力。教师也要积极推动相关理论知识的构建,如要加大对一些民族音乐的调研研究,分析出这些民族音乐的特色,并结合这些特色来探讨相应的发展理论,找到更多的民族音乐发展空间,为我国钢琴民族音乐的进步提供强大的理论保障。在教学理论研究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让他们认识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在学习时可以将民族情感融入其中,这样既能够提升学生对民族钢琴音乐的理性认识,又可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满足他们的钢琴音乐学习需求。
1.4 构建完善的民族钢琴音乐实践环节
民族钢琴音乐的学习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还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实践,这就需要高校为其构建完善的民族钢琴音乐实践环节。学生在这样的实践中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在情感的把握上也会更加准确,技巧处理上更加娴熟,从而逐渐形成自身特有的演奏风格。在进行音乐实践时,既可以是校内钢琴音乐实践,也可以是校外实践。例如,校内的民族钢琴音乐演奏会、音乐会以及学术交流音乐会等,校外的如学校间的音乐交流会、民族钢琴艺术下乡活动、钢琴艺术进社区等实践形式,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可以更好地了解民族钢琴音乐,同时也能够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为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奠定群众基础。在世界音乐交流会中,这些民族钢琴音乐会显得别具一格,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能够丰富世界钢琴音乐形式,使其在钢琴音乐史上有着独特的艺术性。因此,在今后的民族钢琴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更好地学习民族钢琴音乐知识,为今后我国民族钢琴音乐的发展提供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