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24 17:12:23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活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生活论文

第1篇

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价值观教育也是如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之中,以社会生活鲜明而生动的价值事实不断说明、印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角度看,我们需要关注、研究、分析、创设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情境。正如有学者在谈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所指出的:“要选取大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大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要紧密联系大学生不断变化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展开情感教育、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从中理解体会出其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从而自觉地与自身的观念、行为进行对照比较,不断改正错误观点和不良行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行为。”[7]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建构必须置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考虑。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操作程序

操作程序是具体实施教育模式的程序性规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操作程序是在把握模式的基本目标和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对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基本操作过程的一种程序性规定,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确定具体目标

如前所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目标主要包括:启发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培养大学生的价值情感、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传播等三个方面。这三个目标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总体目标要求。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确定不同的教育主题,进而确定相应模式的具体目标。比如,如果我们以“公正”作为教育主题,构建大学生“公正”教育的生活化模式,这一模式的教育目标就可以确定为启发大学生关于公正的价值认知、培养大学生关于公正的价值情感和推进大学生践行和传播公正思想。

(二)分析生活背景

分析生活背景就是根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同主题和目标,具体分析这一教育主题及大学生相关思想认识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生活背景、了解大学生关于教育主题的相关生活经验和认知状况。其中,尤其要关注和分析在大学生生活中及大学生内心可能存在的价值冲突。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群体的构成及其利益取向复杂多样。可以说,每个社会群体都有其特有的文化、特有的价值取向,各种价值冲突就更加无法避免。这一现象必然会反映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而社会生活中以及大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是高校教育特别是价值观教育重要的资源。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和价值教育必须在学生中引起真正的道德冲突和意见不一。“价值冲突对于大学生体认文化的多元化,确立主体性的价值评判标准,实现对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理解与认同,选择实现和提高自我价值的实现途径,都有重要的意义”[8]。析生活背景是进行生活化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设计具体教育内容、选择具体教育方法、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比如,以自由平等作为教育主题的大学生社会主义自由平等的生活化教育模式,教育者就要分析大学生自由平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背景、大学生关于自由平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状况,以及其中可能的价值冲突。

(三)设计教育内容

设计教育内容就是根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同主题和目标,深入挖掘和分析与教育内容相关的生活性教育资源和生活性教育素材,实现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设计是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目标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取材于生活,才能保证所要教授的思想品德规范是富有生命力和充满生命气息的,而不是僵死的概念、教条或其他外在于人的生命存在的东西”,“才能和受教育者已有的经验建立密切的联系,才能激起共鸣”[9]。同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也应该取材于生活,尤其应该努力挖掘一些受教育者亲身经历或者耳闻目染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事件,尤其是要尽可能多用身边的人和事说明、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理,使大学生能够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空泛的道理,而是可感可触、可亲可信的。事实上,在大学生生活中这样的人和事并不鲜见,用大学生生活中的寻常事例,更容易引发学生的价值观思考和共鸣。这里的关键在于,教育者要在不同的教育主题下,发现和选择恰当的事例,来充实和丰富教育内容。总之,教育内容设计应该坚持科学性与生活性相统一,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教育内容生活化,与大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相融通。

(四)选择教育方法

选择教育方法就是要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以及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按照教育目标相契合、与教育内容相协调的原则,并结合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和确定具体而有效的教育方法或方法组合。教育方法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证。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育主题,选择具体的教育方法,既要坚持那些被实践证明的至今仍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如,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陶冶教育法等,也要积极探索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新方法,如网络教育法、隐性教育法等。还可以积极研究并大胆地借鉴国外价值观教育的成功方式和方法,如价值澄清法、社会行动法等。此外,由于教育方法总是与相应的教育载体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方法可能同时需要多种教育载体。比如,媒体隐性教育方法[10],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传播者隐去教育者的身份和态度、立场,借助专题化的新闻信息、大众化的媒体活动和故事化的媒体作品,以及吸引大众参与的大型社会活动等,借助情节化的故事和主人翁的心灵表白,间接、渗透式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隐性教育。这种方法就同时利用了传媒载体、活动载体、语言载体等多种载体。因此,在选择教育方法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分析和选择与教育方法相匹配的教育载体。总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应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力求做到教育方式结合现实、融入生活。

(五)开展教育活动

开展教育活动就是具体教育过程的展开,即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利用选择的教育方法,借助恰当的教育载体,将经过设计的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的过程。它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模式从理论形态向具体教育实践的转化,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心环节。教育活动的过程,实质上是帮助、引导大学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模式的具体教育活动或教育过程,因教育主题的不同会有所区别。但不同主题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模式的具体实施,目的都是为了促使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影响,其中心工作就是组织好各种具体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但不管开展什么活动,作为教育者必须注意几个方面的共性要求:一是要精心策划与组织各种活动,如确定活动主题、确定活动团体的规模与结构、确认活动方式、对可能存在的活动障碍的预处理等;二是要切实将教育活动与大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三是要注意教育活动的实效,防止为了活动而活动,追求表面热闹与繁荣;四是要使教育活动,尤其是实践性教育活动真正成为大学生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六)评价教育效果

第2篇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堪忧,大学生不诚信行为经常发生,大学生道德素质不断受到社会质疑。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基础》课程,但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难以保证。例如,在去年曝光的河南大学生高考代考事件就折射出整个社会的考试诚信问题;多所高校表示困难学生获得助学贷款并顺利毕业后存在拖欠还款等不诚信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1.社会中的不诚信风气

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出现困境的宏观环境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断满足着人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各种需求,但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金钱至上、权力至上的错误思想,这种错误思想造就了市场混乱,制假造假、违法经营行为时有出现。近年来相继发生“瘦肉精”、“毒奶粉”、“彩色馒头”、“地沟油”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这些事件表明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和道德滑坡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这些丑陋的现象对国家,对社会,对全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客观上也助长了个别大学生唯利是图的思想和急功近利的心理,给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诚信教育脱离实际

诚信教育脱离实际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出现困境的本质原因。道德教育有三个来源,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显性的,具有直接性和显著性,但当前的学校和家庭的道德教育具有超现实性,道德目标设置过高,与社会现实存在巨大差距,脱离生活的诚信教育使学生不能从内心形成道德认同,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学生从小接受道德高于金钱教育,但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会接触到一些错误的世界观和道德观,使之感到困惑、焦虑和彷徨。同时,教育者的教育与教育者本身行为的矛盾也会导致这种冲突,例如扮演教育者角色的老师和家长常常在生活中出现不诚信行为,这种不诚信行为和近乎神圣的道德教育形成的巨大反差使学生从小建立的道德观如巨厦崩溃。

3.制度性监督机制缺失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社会监管的不足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制度性原因。在中国,诚信道德是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也就是在一种封闭的生产关系、人员流动很少的社会条件下形成起来的,在这种历史大环境下,诚信问题不会成为突出普遍的社会性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人际关系开始变得紧密、广泛、复杂、频繁,在这种变化的环境和关系里,传统的约定俗成对人的行为约束是有限的,当维系诚信的传统手段渐渐失去了效力,而社会尚未建立或健全与市场经济所匹配的各项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诚信缺失现象便会出现在各个领域中。大学生诚信教育终究是从道德到道德的教育形式,道德行为缺乏可操作性的信用约束机制,人们的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诚实守信者的利益也得不到有效的维护,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失信行为的一再发生。

(二)国外大学生诚信教育经验借鉴

在美国,大学生诚信教育不是纯粹的道德教育,而接近一种规范教育,诚信教育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教育,而越发关注生活中的各种诚信行为,对学术研究、考试、还贷等具体行为规定了具体细致的标准,使学校的总体要求能够落实到具体生活中。在日本人看来,道德行为可以直接地归结为“诚”的行为。日本学校的道德教育不单纯依靠道德课进行,而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使道德思想渗透于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梅原猛就曾提出应该进行心灵的教育、独立尊重的人格培养,把不撒谎作为最起码的道德原点。在瑞士,诚信作为现代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例如《瑞士民法典》规定,诚信是社会活动的重要原则。在德国,国家建立完善的信用监管体系,每个公民拥有一套信用信息档案库,用以记录个人信用行为,个人信息档案库伴随公民一生,使得诚信教育脱离了宣传感化的空洞,成为一种实在有效的制度育人形式。从上可以看出,国外大学生诚信教育十分重视生活实践,其德育生活化为我国诚信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一是重视渗透。重视通过隐性教育、学校环境、宗教活动来渗透诚信教育,注意在学校各科教学中渗透诚信内容,通过环境渗透使学生在诚信环境中受到熏陶,并使其内化为学生品质;在专业教育中进行诚信渗透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诚信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诚信水平。渗透教育体现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是整个学校和全体员工共同的责任,渗透是一种自然融入的过程,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二是重视志愿者服务。培养服务意识是德育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且对于学生提高诚信意识意义重大。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加强对社会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社会责任和道德意识,让同学们了解人与人相处中诚信的重要性,了解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这样就为更好地开展德育提供一个大环境。三是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在美国的学校内,随处可见校训、校旗、历任校长的照片等等。同时学校经常带领学生参观与诚信教育相关的纪念堂、图书馆、博物馆,以正面的社会和历史环境教育学生。

二、德育生活化在诚信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一)诚信教育的目标贴近生活

诚信教育的目标有三个层次:一是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二是使学生掌握诚信行为规范,三是使诚信德性内化为一种生活习惯。一是增强诚信意识。诚信意识是主体通过自觉、主动地参与诚信道德实践活动,经过一系列的内化而逐步形成的,这种意识从根本上说,来自于社会生活实践。因此,在大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社会实践,并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分析、自省与反思,增强自身诚信意识。二是掌握诚信规范。诚信规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以诚信为行为标准的规则范式。个体的行为规范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因此,大学生诚信规范的培养应当放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完成,脱离社会生活的诚信规范是一座空中楼阁,毫无现实意义可言。三是养成诚信习惯。诚信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时间的诚信行为后养成的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诚信习惯行为已经脱离了意志的约束和限制,表现为一种不经意的自然行为,实际上诚信习惯是一种行为惯性,这种行为惯性依靠大量诚信行为累积而成。这些诚信行为只能来自于社会生活实践。当代大学生崇尚务实,目标越贴近其生活,就越容易被他们所接受,也容易达到所期望的状态和水平。因此,诚信教育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我与社会等关系,选择能为普通学生接受,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目标。道德目标既要体现崇高性、超然性,又要体现可行性、现实性;既关注国家利益,又考虑人的现实生活需求,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二)诚信教育的方法突出实践

诚信教育需要理论指导,但更需要实践体悟。一方面,“诚信教育课需要思想理论指导”,这要求我们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加强诚信道德理论指导,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职业生涯指导课中应当将诚信教育作为专题教育内容。这些专门的理论课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诚信道德的基本内涵和意义,将诚信作为自己立身立命的基础,使诚信道德内化为行为习惯,坚持将诚实守信作为为人处事的首要原则。学校在开展诚信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应更多地运用谈心式、感染式的方法,强调学生主动、积极、互动地学习,使学生将诚信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用心体悟诚信在生活实践中的意义。另一方面,诚信教育需要生活实践。一是要将校园作为重要实践课堂。学校应当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自主广泛地开展主题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主题活动是大学生实现诚信道德品质实践外化的重要场所。主题社会活动形式可以是诚信承诺书、诚信榜样宣传、诚信征文活动、与诚信相关的党团日活动、诚信事迹展览等。要充分利用校园的文化资源和传播优势,在校内营造良好的诚信道德氛围。二是要将社会作为重要的实践课堂。学校要组织大学生广泛地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和行业进行参观学习和调查研究,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诚信的内涵,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提高诚信觉悟。

(三)诚信教育的环境形成系统

一是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成为实践诚信的表率。教师作为教育者,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担负着为人师表的榜样作用。要想使大学生诚信教育取得效果,教师首先要做到诚信为人,起到诚信表率作用。首先,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者,在大学生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辅导员的行为时刻受到学生的关注,因此辅导员的行为举止和教育导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其次,专业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因此专业课教师的行为是否诚信对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真正做到“德艺双馨”,身教重于言教,良好的身教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夯实诚信教育的基础。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过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成功需要依托中、小学诚信道德教育。因此,要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否则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就会基础不牢,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未成年人处在人生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诚信道德养成的重要阶段。对未成年人诚信道德教育要在充分研究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将未成年人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利用各类资源、环境进行主题教育活动。三是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高校应当将大学生诚信教育放在制度框架中进行,建立诚信档案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大学生诚信档案的记录内容应包含学习行为诚信、经济行为诚信、生活行为诚信、择业行为诚信等,这些行为评价应当与大学生素质测评及奖学金评比、研究生推荐、学生干部选拔、入党考察及各类评优工作挂钩。诚信档案建设是一种重要的制度教育,通过建立目标、设定方案、制度内化、评价教育等方法进行教育,不断地提醒着学生在学习、生活、择业等各方面坚持诚信做人。

三、结语

第3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伴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无疑被带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科技时代,越来越多的创新观念被人们理解接受并且服务着人们的日常工作于生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的必要课程,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看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授课形式上,教学方法的陈旧导致学生已经很难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仅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建立,同时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思维的发展具有严重的阻碍。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陈旧,缺乏实用性

纵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于陈旧,并且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伴随着生活化的到来以往的教育内容很难适用并体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育信息的滞后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脱离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有同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有可无。现如今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改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其实践能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应紧跟时代的步伐,确保思政教育的与时俱进。

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相应措施

(一)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只有真正的实践于外界的大环境后,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自主生活、学习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才能真正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想更好的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为学生创造适合的实践机会与条件,以此来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发展。

(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获得理想的成果,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尤为重要。高校之所以成为人们学习的目标无疑都是为了将来获得更好的就业前景,但是伴随着社会竞争意识的增强,许多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很难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就业方向。因此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渗透到大学生的择业过程中,积极的引导大学生进行真确的自我评价,积极调整心态,更好的帮助大学生解决择业难的问题。其次伴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工具。大学生作为多媒体时代的领军人物,更是花费了许多时间在互联网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平台。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动态,通过网络平台更好的帮助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三)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连接

要想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生活化,在确保教育理念、内容的改革基础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实际生活紧密连接是思政教育生活化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本身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实学生的精神文化。要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首先要帮助学生将他们认为不可实现的理想转变为现实,其次还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性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

三、结语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闲暇生活;闲暇空间;闲暇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4-0114-04

社会化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过程,社会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除了大学的课堂教学之外,课余闲暇生活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教学主要完成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大学生的“灵魂发育”主要在闲暇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此外,不科学合理的闲暇生活还是滋生种种问题与不良现象的土壤。因而大学管理者必须了解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状况,加强闲暇教育。

一、大学生闲暇生活状况的调查

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是指在校大学生在其闲暇时间内的活动方式及其过程的总和。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是指除了教学计划安排(上课、实验、实习等)、课后完成学习任务(如做作业、复习)以及基本生理需要(吃饭、睡觉等)所需的时间之外的,大学生可自由支配的剩余时间。本文根据对江西财经大学在校大学生的一项问卷调查,了解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状况。

这项调查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6份,有效率达98.7%。

该项调查是在2005年11月于江西财经大学校本部进行的。大一新生刚入校,对大学生活不了解。大二的学生对大学生活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闲暇时间相对较多。大三大四的学生一般比较忙,闲暇时间较少,所以被访者中大一、大三、大四的比例较小,以大二为主,占46.3%,这种结构保证了所调查情况的客观性与有效性。

调查显示,工作日大学生每天的闲暇时间4小时以上的达46.9%,而双休日每天的闲暇时间8小时以上的达52.9%,总体上看,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是比较充裕的。由于不少同学在双休日学习第二专业,因而双休日每天的闲暇时间大于10小时的比例不是很高。

(一)大学生闲暇生活的自我评价

对闲暇生活的评价可以从闲暇生活满意度、计划性和个人描述等方面进行调查。在“请你用一句话或几个词描述一下你的闲暇生活”一项中,作积极描述的(如丰富、充实)占30%,作一般描述的占31.1%。作消极描述的(如空虚、无聊)占38.9%。调查发现,很肯定地对自己的闲暇生活感到满意的比例太低,“不满意”与“说不清”的比例之和(37.6%)与作消极描述的比例(38.9%)相当,可见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状况不容乐观。闲暇生活无计划的比例太高,反映出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处于一种盲目、无意识、放任自流的状态中。

(二)大学生闲暇活动的内容

不同的闲暇活动具有不同的价值,呈现出一定的等级层次性。美国学者纳希的休闲层次理论将人的闲暇活动分为六个层。按活动层次,闲暇活动通常可分为高层次闲暇活动(如求知型、陶冶型、实践型)、中层次闲暇活动(如娱乐健身型、交往型)、低层次闲暇活动(如恢复消遣型)。大学生对各项闲暇活动的参与率如图l所示,对各个层次的闲暇活动的参与率作一平均,低层次、中层次、高层次活动的参与率分别是50.3%、25%、21.3%,可见大学生的闲暇活动层次普遍偏低。

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上网查资料的比例最高,但通过访谈发现,不少同学是查找休闲娱乐方面的信息,真正查找专业学习资料的较少。可见大学生上网也主要以低层次的消遣活动为主。

(三)大学生的交往倾向

与人交往贯穿于大多数闲暇活动中,在大学生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主要交往对象是同班同学。虽然实行了学分制,经常与外班同学一起上课,但与外班同学的实际交往并不多。调查显示,大学生与老师和社会人士交往的机会与所期望的要少得多,这反映了大学生希望从与老师和社会人士的交往中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更多地接触社会。学校和各院系应该创造更多师生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搭起更多接触社会的平台。

(四)大学生对集体活动的态度

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中,集体活动占有相当的比重。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自己组织的活动兴趣最高,而对党团和社团活动的积极性明显偏低,多种因素制约了集体活动的开展。社团组织是大学生发展个性与特长的场所,本应该非常活跃,但大学生对社团活动的兴趣并不高。在访谈中了解到,社团活动内容单调、收获不大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五)大学生对校园闲暇环境的评价

对江西财经大学校本部北区的闲暇环境的调查显示,认为“满意”的占23.3%,“基本满意”的占60.1%,“不满意”的占16.6%。在学校闲暇场地与设施的调查中,有50.7%的被访者认为不能满足需要,49.3%的认为能满足需要,设施不足是集体活动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在“你认为最需要增加的场地与设施”一项的调查中,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体育设施、自习室、娱乐场所、学生活动中心、草地及座椅。大学生闲暇时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宿舍,许多同学的闲暇时间是在宿舍里闲聊、睡觉和看电视中度过。

二、大学生闲暇生活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闲暇意识与技能的缺失

调查结果表明,现代大学生闲暇时间充裕,但闲暇意识淡薄,许多人的闲暇生活没有计划性。大学生上大学之前对大学生活充满着向往和憧憬,入学后面对突然多起来的闲暇时间无所适从,明显缺乏安排闲暇生活的经验和技能。有些大学生能很快适应大学生活,心理过渡期较短,不少同学的心理过渡期却很长,一直在迷失自己。虽然能感觉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有点空虚无聊,但却意识不到应该采取措施调整自己的生活,或者没有能力安排好自己的闲暇生活。于是,当看到这种生活状态是一种普遍现象时,便对这样的闲暇生活产生了一种认同。

(二)主观诉求的迷惘与矛盾

在许多大学生的潜意识里,对闲暇活动有着某些诉求,但往往得不到满足,造成心理上的迷惘。从以上大学生交往倾向调查发现,老师与社会人士是大学生比较愿意交往的两个群体,但实际的交往机会却很少。访谈中不少学生提到校外的“堕落街”,虽然在那些网吧消磨时光被学生自己看作是堕落行为,但还是经常光顾。“堕落街”的称谓反映出大学生内心的矛盾与无奈。此外,大学生的某些闲暇生活诉求之间也会相互矛盾,比如大学生希望能更多地与人交流,但又常常单独活动,不喜欢被人打扰。既希望通过集体活动得到锻炼,又强调个性发展,强调个性发展往往导致对集体活动的抵制。

(三)闲暇活动供求关系错位

大学普遍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节、艺术节,平时的文艺活动也多,各种社团可供学生选择,按理说校园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实际情况是学生还是觉得空虚无聊,对集体活动的兴趣还不如自己组织的活动。这说明学校闲暇活动的“供给”与学生的“需求”相互错位。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对当代大学生的闲暇生活需求不了解,闲暇活动的组织不力等。不少同学反映,有些社团活动只是每周开会、交稿件,一个学期下来什么也学不到。

(四)闲暇活动空间不成体系

大学里存在着大学生闲暇生活需求庞大与学校闲暇活动空间相对狭小的矛盾。一个学校不可能提供各种活动场所与设施,但校园规划建设中对闲暇活动空间缺乏全面的考虑和系统的规划却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对哪些场所与设施可以由社会提供,哪些应由学校规划建设,没有作综合的考虑和合理的规划。对位于市郊的学校来说,闲暇活动空间的系统规划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校内的场所与设施不能满足活动需要,去市区消费又受经济条件、空间距离的限制,学生的闲暇生活需求很自然就被抑制。

三、改善大学生闲暇生活状况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的闲暇教育

自古以来,闲暇就有教育与发展的功能。古希腊认为发展有益的闲暇行为与提高文化素质是相辅相成的,闲暇是人的能力协调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个人整体素质的必要条件;中国古代认为闲暇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更有效的再生产。这种以发展生产力为目标的闲暇观在古代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闲暇的发展功能还在于,闲暇状态能促使个体表现出内心深处的多种个性,有效避免线性生活方式引起的生理和智力的衰退。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时期。社会化过程中的“灵魂发育”,很大程度上是在闲暇时间里进行的,闲暇教育应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人”,而不是仅仅让人成为职业技术的载体,甚至是技术的奴隶。高等教育不仅需要谋生教育,还需要乐生教育。闲暇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素质培养、人格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模式,应将其融于课堂教学和校园闲暇文化建设中。

(二)加强校园闲暇文化建设

校园闲暇文化应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首先,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校园闲暇文化建设应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大学生个性和人格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其次,制定具体的建设目标。应以树立大学生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养成健康的闲暇生活方式为首要目标,以培养大学生闲暇生活技能为基本任务。第三,突出校园闲暇文化的特色。结合学校类型、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来营造闲暇文化氛围,形成本校闲暇文化的特色。第四,完善闲暇文化建设制度。把校园闲暇文化建设制度化,构建大学闲暇生活的制度空间,以起到必要的导向和规约作用。第五,构建闲暇文化体系。校、院、系、班各级单位每年每学期要有计划、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闲暇文化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闲暇文化体系。

(三)完善校园闲暇空间体系

大学校园闲暇环境的规划设计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运用“自下而上”的规划方法。规划设计之前应对大学生的闲暇需求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以此了解大学生的闲暇需求结构,从而确定校园闲暇场所与设施的类型、数量、规模及其布局。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大学,大学生的闲暇活动偏好也不尽相同。大学校园的区位不同,其闲暇空间的规划建设也不一样。地处市区的大学,应更多地考虑校内外闲暇场所设施的互补与共享。地处郊区的大学、一校多区的大学和大学城,则应注重校园闲暇空间体系规划建设,尽量使学生的基本闲暇生活需求在校内得到满足。布局上,休闲娱乐场所设施应尽量临街,以便于服务校内外,满足校内学生需要的同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经营管理上,可采取灵活的经营方式,对内实行半商业化经营,对外实行商业化经营。

第5篇

摘 要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力量,对现代大学生的覆盖和影响越来越广。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体育生活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本文将对主要的影响因素及负面影响因素进行论述分析,对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积极促进良好的体育氛围和传媒文化的形成,进一步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关键词 大众传媒 体育信息 现代大学生 体育生活

在现代社会,体育离不开大众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也离不开体育。社会越发达,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就越密切。可以说,媒体已经成为当代体育存在空间的重要纬度。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思考已经成为当今体育界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目前现代传媒传递的信息纷繁芜杂,包罗万象,致使很多大学生已接受大众传媒体育信息时丧失了辨别能力,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大学生体育生活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体育知识方面的影响

随着我国体育热潮的逐年增高,报纸、杂志、电台等宣传媒体中“体育园地”不断扩大,其宣传数量之大、报道类型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大众传媒体育信息的发展,使大学生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丰富的体育知识。比如,一些“贵族”体育运动——高尔夫球,这项体育运动传入我国较晚,在平时体育生活中以大学生的经济生活条件是不可能接触到的。因此,对此项目感兴趣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他们想得到的相关信息,可以了解高尔夫球的比赛规则,从而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生活。

(二)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开始意识到体育运动不尽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品质,还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也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的体育价值观形成是有外界因素影响的,特别是自己所处的生活、学习环境、现代传媒都是学校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对他们进行刺激,促使其对体育从感性上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逐步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对于体育课在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上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学校大量扩招后,因受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育课程在内容设置,教学手段方法等方面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会对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态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去认真对待和解决。

(三)偶像崇拜方面的影响

随着现代通讯设备和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体育名星利用大众传媒打造并发展在大众面前具有较高知名度、名誉度的运动员形象越来越多。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重心向高等院校转移,打造学校体育名星,可以促进学校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可以用来吸引人、筹集资金、提升品牌,为学校竞技体育繁荣发展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在偶像的崇拜中,99%以上是影视界和体育界“明星”,他们为自己崇拜的体育明星加油助威,甚至不怕长途跋涉,请明星偶像合影、签名,收集有关明星的生平资料及爱好,穿明星代言的服装,用明星选用的体育器材,甚至打扮成明星模样的发型,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所崇拜的偶像身上,体育明星对大学生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现代大学生体育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体育暴力方面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心智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若传媒的报道虚假失实,或经常发放含暴力和不道德成分的体育信息时,他们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思想行为受到不良影响。如游行引起的交通阻塞,以及诸如球迷骚乱、烧扫帚、扔瓶子、敲打来往的车辆等行为,都包含着暴力的因素。然而,人们没有注意到,各种偏执的宣传却在不断升级,金牌的价值越来越大,而体育自身的价值却越来越淡漠。过热的宣传把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运动员的期望带到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并形成极度的感情倾向。

(二)丧失了大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

传播学先驱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曾指出:大众媒体具有麻醉精神的消极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让人们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第二,由此剥夺了人的行动能力。如今的媒体尤其是电视和互联网,画面形象逼真,声色并茂,内容丰富多彩,大学生还处于不能够完全控制放纵自己的能力,因此,在这个阶段大学生如果过分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媒介和网络带他们的虚幻满足,会使他们丧失参与体育的热情,把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观看比赛和节目上。

三、结论与建议

从整体上来说,由于大众传媒的传播作用,体育健身逐步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媒通过传播体育知识、体育比赛、体育娱乐等有关信息,增加大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增强对体育的关注,养成对体育活动的爱好和兴趣,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加强当代大学生体育价值观、行为方式教育,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对于体育媒介工作者,应注意规范体育的专业性宣传。其次使用多种形式的体育教育方式,打造良好的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最后要正面宣传“体育明星”,给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明星榜样。

参考文献:

[1] 陈龙.现代大众传播学[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3.

[2] 林勇虎.体育的社会学探索[M].万卷出版社.2005.5.

第6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

今年五一的社会实践工作,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院成立了由党政领导、专业教师、学生辅导员组成的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和社会实践成绩评定小组,对全院系学生社会实践做出部署。团委书记多次开会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和相关细节活动,加班加点赶在学生放假前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做出指导安排。根据学生处、团委《关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精神,组织全院学生进行五一期间社会实践暨招生宣传实践活动,我本人负责xx地区社会实践学生的选拔和组织工作,现将活动情况简单汇报如下:

一、精心准备,运筹帷幄高度重视,认真选拔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全校同学的积极响应,有近200名大一、大二的学生报名参加,经过自行的筛选工作,xx地区共筛选出较为优秀学生48人,定点实践,波及面较广,涵盖了xx地区,影响较为广泛,效果良好。

召开安全会议,明确责任根据学校部署制定详细、周密、安全的措施,明确责任,确定地区负责人和各县负责人,并统计联系方式,确保各位实习同学人手一份,公布组织老师和地区负责领导的电话,抓好落实。

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宣传效果,召开专门的社会实践课题宣讲会对学生进行培训,讲授社会实践的组织开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积极派发资料、开展宣讲活动、解答学生问题。

二、走向社会,感悟生活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呈现出主题明确,分布地区广的特点。同学们深入到工作中,把实践要求化为责任,没有一丝的懈怠。

实践过程中同学们得到了负责领导的关心,领导和老师带冒着酷暑来到实践地区看望同学们,这让每一个人心里都热乎乎的。老师们耐心询问了同学们的实践感受、心得等。同时,学院充分考虑到外地同学的住宿交通花费问题,特意为同学们发放了社会实践基本生活补贴、交通补贴和通讯补贴,给同学们切实提供帮助。

三、及时总结,不断提升五一假期刚结束,同学们便纷纷递交了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和总结报告,从同学们认真的态度和言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收获不菲。

我们还举办了实践小分队的总结交流会。实践队员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汇报了在实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认识及感想,在场的同学们纷纷表示社会实践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提高了自身素质。

今年的五一社会实践已经结束,但社会实践给学生带来的巨大影响却远没有结束。他们走出了校园的象牙塔,走向社会,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经受风雨,见识世面,检验知识,锻炼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广阔的社会,还有许多未开拓的领域等待着年轻的大学生们,人文的莘莘学子们将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以他们所拥有的理论知识、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去展示新世纪大学生的风采。

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二)

一个月的暑期就这样匆匆结束了,还有我这一次的社会实践。整日呆在学校中的我,尝到了生活的现实和不易。或许,这种真切的体会,才是我最宝贵的收获。

实习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社会真的是很残酷,很现实。我唯一庆幸的是我还是一名在校学生,我只有真正的把本领学好,才能在未来真正进入社会时不至于这样不知所措。这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促使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人民群众,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社会实践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半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

一、待人要真诚

踏进办公室,只见几个陌生的脸孔。我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从那天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见到他们都要微笑的说声“早晨”或“早上好”,那是我心底真诚的问候。往往一些细微的东西容易被我们忽略,轻轻的一声问候,却表达了对同事对朋友的关怀,也让他人感觉到被重视与被关心。仅仅几天的时间,我就和同事们打成一片,我想,应该是我的真诚,换取了同事的信任。他们把我当朋友,也愿意把工作分配给我。

二、要善于沟通

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时时都要巧妙运用。认识一个人,首先要记住对方的名字。了解一个人,则需要深入的交流。而这些,都要自己主动去做。

三、要有热情和信心

其实,不管在哪个行业,热情和信心都是不可或缺的。热情让我们对工作充满激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耐心又让我们细致的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精益求精。激情与耐心互补促进,才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工作才能做到最好。

五、要主动出击

当你可以选择的时候,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刚进实习单位的时候,都做过类似复印打字的“杂活”。或许同事们认为你是小字辈,要从小事做起,但有些时候,是因为他们心中没底,不知道你能做什么。做“杂活”是工作的必需,却无法让我学到什么。我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有些东西不能选择,有些东西却可以选择。份内的工作当然要认真完成,但勇敢的“主动请缨”却能为你赢得更多的机会。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六、要讲究条理

如果你不想让自己在紧急的时候手忙脚乱,就要养成讲究条理性的好习惯。“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条理,”这是经理给我的忠告。其它的工作也一样,讲究条理能让你事半功倍。

第7篇

1.1文献资料法以“农村大学生”、“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全民健身”等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和郑州师范学院图书馆搜索或查询相关研究成果,了解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情况,及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动态反映,同时,查阅当地政府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教育部门及高等院校体育主管部门等关于农村大学生或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开展的相关资料,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为本论文的顺利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1.2问卷调查法在已有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对象,编制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现状调查问卷,并请关专家和学者对这两套问卷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进行判定,反馈结果为具有很这几年来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在问卷的发放上选取郑州师范学院的体育科学系、教育科学学院、音乐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文学院、外语学院等6个学院的农村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有率回收率100%。

1.3访谈法依据论文的研究内容,拟定访谈大纲,对农村大学生、基层领导干部及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村民等进行访谈,为本研究的顺利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1.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得数据和资料通过计算机进行统计和SPSS17.0软件进行问题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意愿分析从图1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意愿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参与乡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其中有21.32%的大学生非常愿意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有36.77%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有28.95%的大学生对参与此实践活动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有12.96%的大学生表示讨厌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这足以说明有一半以上的农村大学生还是比较愿意参与乡村社会实践活动的。通过对愿意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大学生的访谈,不难发现,这些大学生多数认为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多为锻炼一下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毕业以后均要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利用假期实践活动刚好能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但这也与一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对于那些讨厌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大学生,多为性格内向,不爱言语之人。所以,各高校要多引导学生假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向,积极引导大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2.2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内容的分析从图2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有63.77%的大学生参与节庆体育比赛或节庆民俗活动,有24.35%的大学生参与了挂职锻炼。由图3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职责及作用的分析得知,有31.21%的大学生担任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有17.41%的大学生负责了活动的宣传策划工作,10.20%的大学生担任的节庆体育活动的主要领导,10.75%的大学生负责着活动的其他工作及任务,还有30.43%的学生处于旁观的地位。结合图2、图3的分析可以获知,农村现代大学生在乡村节庆体育活动中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大部分学生愿意在乡村节庆实践活动中,承担职责,发挥大学生的专长,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乡村体育活动的发展。

2.3影响农村大学生参与节庆体育活动的因素分析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思想与认识对其实际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从图4的分析可知,农村大学生的“社会经验”、“怕别人说闲话”、“害怕与人交往”、“自命清高”等思想或想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其中“脱离家乡生活太久”的思想占据调查人数的38.16%,其次是“害怕与人交往”的认识,占21.25%,再者就是“怕别人说闲话”占16.11%及“社会经验少”占15.32%。再通过图5阻碍农村大学生参与节庆体育活动能力的调查中发现,“社会交往能力”占据30.11%,位居第一位;“社会实践能力”占29.56%,位居第二位;再者是“组织活动能力”占25.32%,位居第三位;最后是“专业知识能力”占15..01%。所以,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及“专业知识能力”均是阻碍农村大学生积极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因素。在通过对农村大学生和乡村干部或农民的调查中发现,其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与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其在学校所担任的学生职务也有很大关系,其中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者节庆体育活动者最多,因为这些大学生在高校所学专业知识在乡村体育活动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比如担任篮球比赛的裁判工作或参与篮球比赛等;由于自身专业知识比较丰富,所以在乡村体育活动比较活跃;其次是在高校中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由于在学校多次担任和组织学生工作的实践,所以在家乡体育活动中也便很自然融洽的加入其中。因此,各高校要多给大学生提供参与社会的实践机会,丰富和提高大学生体育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指导,各乡村体育负责部门也要积极配合学生在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工作,为乡村体育活动的丰富和顺利开展积极努力。

3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