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3 15:37:25
序论:在您撰写经营管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虽然所调查的82家游泳馆经营管理都处于正常状态,而且效益可观,但是在经营管理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1缺乏专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游泳技术指导员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游泳馆都缺少专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游泳技术指导员。多数游泳场馆在游泳池外都只安排了售票人员和泳池入口检票人员,这些人员大多没有经过培训,对游泳馆经营管理缺少实践经验,有的甚至完全不懂得如何经营管理。此外,按照游泳馆救生人员配备标准,水面面积在250m2以下的人工游泳池,至少配备固定救生员2人;水面面积在250m2以上的,按面积每增加250m2及以内,增加1人的比例配备固定救生员。许多游泳池内救生员数量不达标,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另外,救生员的技术水平也值得怀疑。通过走访调查发现,部分游泳馆为了节省开销,经常临时招聘一些在校学生充当救生员。这些学生基本上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没有救生员资格证,有的甚至根本不会游泳。因此,一旦发生意外,很难保证及时有效地施救。
1.2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
由于武汉市游泳馆数量有限,供小于求的原因,大多数游泳场馆对经济收入好像不是特别关心,所有的游泳馆基本上都没有亏损的情况。多数游泳馆都没有采取主动营销策略,而是坐等生意上门。虽然有些场馆采取了一些营销手段,例如开办少儿培训班,成人培训班等,但是很少开展宣传,一般只在游泳馆门前打出广告或横幅,很少利用传单或直接进社区进行宣传的。因此,不愿主动开拓市场,缺乏有效营销手段,营销创新能力差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场馆的经济效益。
1.3卫生状况欠佳
武汉市游泳馆经营权所属主体有差别,卫生状况也良莠不齐。一般政府机关,体育局所属大型游泳场馆卫生状况良好,而私人承包的游泳馆卫生状况则令人堪忧。由于游泳馆的特殊性,所以其对卫生状况要求比一般体育场馆要高。凡是开设游泳场馆必须取得卫生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从事游泳馆工作的人员必须办理健康合格证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上岗;并要求从业人员经过消毒操作规范培训。国家制定了严格的游泳场所卫生标准,对池水温度,pH值,浑浊度,尿素含量,大肠菌群、细菌总数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对游泳者的健康状况也做了要求。但经调查发现,部分游泳馆为了节省成本,游泳池水处理偷工减料,水质严重不达标,尤其是夏季人员爆满,游泳池内卫生状况更差,直接影响游泳者的健康。
2经营管理策略
2.1加强游泳场馆人才培养
游泳场馆人才培养分两大类:一是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其主要负责游泳馆营销策划与经营管理,为场馆不断适应行业多元化良性发展和市场变化的需要创造持续的动力。游泳馆应建立专业化的经营管理队伍,时刻关注市场变化,审时度势,制定多元化销售计划,谋划游泳馆长远发展。游泳馆可以组织经营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学习国外游泳馆先进管理经验,加强同行之间交流合作,有效地组织、协调和指挥各场馆规范化的工作。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考虑到从外面聘请专业教练成本较高,游泳馆可以自己培养游泳专业技术人才。武汉市体育局每年都举行了救生员、教练员培训考核,游泳馆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将馆内救生员,教练员送去参加培训考核,持证上岗,这对游泳馆长期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专业化管理必然导致游泳场馆人员职业化水平的提高。游泳馆想要在未来竞争中站住脚跟,就必须拥有一支专业化的团队。
2.2利用多种营销手段,树立品牌意识
游泳场馆的竞争除了依靠硬件设施条件和人才之外,还取决于营销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广告是炸开市场大坝的核弹。游泳馆可以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和传单等,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场馆的知名度。此外,场馆还可以经常开展各种活动,如非专业游泳接力赛,表演赛等,还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规律,适时对门票价格进行调整,以加大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游泳场馆经营管理模式强调场馆必须以游泳场馆的服务质量作为场馆品牌发展和持续经营的保障,通过品牌建设,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产品,建立稳定的客户群。要使游泳场馆企业在经济衰退面前不被淘汰,并在以后的经营中做大、做强、做优,必须树立品牌服务意识,加强品牌战略,千方百计打造品牌、发展品牌,制定相应的品牌发展策略。
2.3严格执行卫生标准,加大监管力度
在甘熙宅第最古老的一组建筑的中轴线位置,该馆集中展现清末民初都市中产阶级居住文化:由北至南依次设置门厅、大厅、后厅、后堂等五进,其中二进大厅是当年甘氏家族接待宾客、举行婚丧嫁娶等重要活动的场所;三至五进集中展示了大家族各个不同功用的堂室。南京民俗馆业务部不仅妥善保护古建筑遗存,同时对它们加以合理利用,开创了面向社会承办仿古婚礼、寿礼的产业经营之路。此举既考虑当代人的怀古心理,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现实需求。与此同时,南京民俗馆也展示了民国时期南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育儿习俗、儿童游艺以及婚俗文物藏品。广大观众可以展厅亲身体验过去南京孩子们“抓周”、“称重”、花轿迎亲等传统习俗;孩子们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触摸屏回味以动漫形式再现的传统游艺竞技项目。展厅摆放了一些供孩子们坐的小板凳,他们可以坐在那儿琢磨九连环、华容道、七巧板、孔明锁等传统益智游戏的深遂,长辈们也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指导和体验像捏泥人、折纸、抓骨牌、玩沙袋、挑金银棒等更多的游戏项目。展厅里摆放了一顶花轿,女性游客若有兴致可以乘坐体验,脑中浮现出传统婚礼热闹喜庆的迎亲场面……。以动态与参与性结合在一起的陈列展览方式是文化经营和观众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必须让广大观众亲身体验文化,对博物馆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有效推动文博场馆经营事业的发展。
二、文化服务方式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一个文博单位,如何较好地搜集、整理“非遗”资料,利用有限的资源保护和传承“非遗”,宣传民族精神,弘扬民间文化,吸引观众,成为民俗馆的业务干部研究的重点。他们将南京地区部分手工技艺传承人集中到“作坊式”展厅,集中为观众表演南京独特的剪纸、抖嗡、竹刻、彩扎、根雕、绒花等民间技艺,广大观众亲切感受到了“非遗”的创作过程。从某种意义讲,“非遗”展演仍属“被动型”文化服务方式,因为这种方式仅被定位在博物馆的狭小空间范围,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是有限的。如要变“被动型”为“主动型”,民俗馆主动和南京各个区县级的文化、旅游机关单位联系,克服困难与不便,介绍“非遗”传承人参加由各机关单位举办的文化宣传、节日庆典等一系列的活动。在宁的一些高校与大中型企业曾与民俗馆达成互利双赢的文化服务合作协议,民俗馆抓住机遇,组织“非遗”传承人赴馆外的社会平台展示他们各自的绝活。“主动型”文化服务方式不仅积极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工作,提升了民俗馆在全社会的知名度,也为民俗馆、“非遗”传承人带来了某些物质和非物质的报酬和奖励。
三、借用民间珍贵文化收藏品,发挥其优势
民间文物收藏藏龙卧虎,不乏精品。南京民俗馆多年来曾先后与当地收藏家沙志明、迟澄、高建中、陈仲仁等先生合办大中型专题展览。以沙志明先生为例,他的紫砂壶收藏满誉东南亚,被故宫博物院资深专家徐邦达先生誉为“明清紫砂精粹”。在与沙先生谈到将部分紫砂器送至民俗馆展览时,沙老欣然同意,不讲任何条件。民俗馆曾使用约300平方米的两间展厅专门陈列了沙老近百件紫砂器物,其余器物妥善存放于库房,定期分批换展。慕名前来的全国各地紫砂爱好者欣赏后都不禁流连忘返。沙老也不时来馆,向世人讲述着收藏在每一把壶的来源与历史信息,同时帮助陶瓷收藏爱好者鉴定文物,从而一定程度地拓宽了民俗馆的经营范畴。民俗馆的《陈仲仁收藏钟表展》是临时展览的亮点,其展出的是陈先生多年收藏的明清时期的钟表珍品:皮筒钟、雀笼钟、自鸣钟、劳力士、欧米茄……近两百件钟表中,小的如火柴盒、大的超过成人身高。许多钟表虽然已过百年历史,但轻轻一拨或者一上发条,秒针立刻就会有节奏地跳起来。陈先生收藏的清代南京本钟更是弥足珍贵,到现在仍然是各国钟表收藏家追求的收藏珍品。在九曲十八弯的古民居中,有不少空间需要恰如其分的打点装扮,但它不能从琳琅满目的现代装饰店去挑选。2002年民俗馆一期展馆自对外开放以来,蝴蝶标本、布贴画、石砚、年画等一批民间收藏文物恰如其分地融进了古民居的氛围。所有这些展览不但节省了征集经费,也不用为借展经费发愁,而展出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收藏家、作家们的心境也非常好,认为在民俗馆展出他们的珍品有一种成就感,并且能为广大民众赏识,这原本就是他们的初衷。
四、博物馆公益服务与商业服务的结合与完善
文物业不能改变为产业,但文物业可以办与文物相关的产业。应该承认博物馆经济功能的发挥,在不破坏文化遗产本身和其公益性基本服务的前提条件下,可提供多维度、多层次的商业服务。现代化的博物馆要做到“以人为本”,尽可能满足各类观众的不同需求。在博物馆提供的各项服务中,绝大多数是专业性的,如参观游览、藏品巡展、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第二课堂”等。这些专业,虽不能赢利,但它们受到社会各界极大的关切,这些服务越好、越多,则愈能吸引社会各界对博物馆建设和发展事业的扶助。商业服务则包括娱乐、休憩、购物、餐饮、场景出借等诸多内容,通过观众的消费行为,能够产生博物馆的直接经营收入。专业服务与商业服务必须紧密结合,不断完善,要在服务种类、层级和品质方面多下功夫。今后南京民俗馆仍须加强在观众休闲消费服务方面(如茶社、餐厅、旅游纪念品商店等)的经营,努力探索和研究专业服务与商业服务相结合的新思路。
五、与旅游业界开展互利合作,扩大和优化客源
1.管养不分,工程养护水平低长期以来,某些水利单位对水利工程实行管养一体,导致经费的混用以及职责的不明确,将有限的经费大部分用来养人,对水利工程进行维护的经费严重不足。目前很多已建工程已经老化,长期的失修导致积病成险,出现很大的安全隐患。近年来,虽然对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所加大,并进行了出险加固工作,但是,并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的运行机制,使得工程养护的水平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
2.资产性质不清水利工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既包含公益性的功能,又可进行经营开发,因此,将公益性资产与经营性的资产混为一谈,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成为水利经营管理中的一大问题。这样对于工程的经营管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同时又不利于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对于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3.水利单位管理体制不顺水利单位经营管理体制上存在诸多问题,从组织形式来说,很多经营单位由于在运行和管理上效仿政府机关,因此具有很强的行政化倾向。从人事管理方面看,人才机关的配置是通过局机关进行的,具有计划性和指令性;在经费来源上,实行自收自支;在考核机制上,表现出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特点,缺乏积极性与活力。大多数的水管单位采用“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旧有体制,长期以来不分权责,并且没有明确的运营和监管目标,其产权制度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资产闲置,缺乏原有的生机与活力,使得公益性资产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经营性资产的发展也没有充足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水利工程管理的有效性,同时阻碍了水利经济的发展。
4.运行机制不活在价格形成机制方面,水利工程的供水还没有正式进行价格管理,没有以补偿成本和合理利润为原则进行水价的核定,导致水利工程的水价不能根据成本的变化、市场的需求状况等来进行调整。水价一直采用单一的计价方式,水价在丰枯季节浮动、超定额累进加价等科学有效的方式没有得到合理实施,最终造成水价在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内部机制管理方面,经济管理模式没有适时进行更新,管理制度粗放且不完善。在人事的任免以及收入分配等方面,没有采用科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造成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提升水利经营管理水平的措施
1.推进水利管理单位的改革进程水管单位是事业单位,在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水利管理部门也需要本着“高效、精简”的原则进一步推动自身的改革,撤销不合理的管理机构,对单位人员的编制进行严格的管理,同时单位需要依据自身改革的需求和实际工作的需要来进一步推动岗位聘用制度的实施,实行职工竞争上岗,并对职工的工作进行定期的考评,进而进一步提升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在水管单位向着企业改变的进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推动政企分离,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推动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分配制度的多元化,进而进一步提升单位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提升水利管理单位管理水平。
2.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养分离在提升水利管理水平的进程中,实行水利工程的管理与维修养护工作的分离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在推进管养分离的进程中要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在水利管理部门的内部进一步推动管理与养护维修两个部门在机构、经费以及人员上的分离;其次,进一步推动水利养护维修部门向着企业化的发展方向进行改造,进而进一步推动其与水利管理部门的分离;最后,在水利养护维修部门改制成为企业之后,水管单位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来选择合适的水利养护维修企业,进而进一步推动水利养护维修工作走向市场化发展的进程。
3.搞活机制,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在推进水利管理水平提升的进程中,要进一步搞活水利管理的机制。首先,进一步推动水利管理单位的管理体制以及产权制度的改革,转变管理理念,理清产权关系;其次,进一步建立起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于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防范投资风险,在财务管理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于财务会计信息的监管,提升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在资金管理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现金流动在各个环节的监管;最后,水利管理单位要进一步推动岗位责任制的实施,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同时依据自身单位发展的实际需求来引进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才,从而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进而带动水利管理单位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4.加强水利管理行业的管理与政策研究目前,我国在水利管理与经营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深化推进的进程中,要进一步加大对于水利管理行业的研究,对其职能与权力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同时建立起体系完善的专职机构来对水利管理工作进行具体的负责,进一步实现归口管理。此外,在提升水利管理水平的进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水利政策的研究工作。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水利管理工作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充分认识到水利管理工作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要进一步加大对于水利工程投入与产出关系之间的研究;再者,要进一步加大对于水利管理法规与相关的经营管理政策的研究,进而通过有效地管理与政策方面的研究工作来进一步推动我国水利管理行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结语
(一)国企经营管理者
薪酬激励达不到长期激励效果国有企业的薪酬激励方式也仅仅是停留在以增加金钱收入的方式来实施,缺乏创新性,经营管理者受到这种薪酬激励方式的影响,在短时间内可能会为了管理工作而付出自身的精力,然而,从长时间来说,这种激励方式难以发挥明显的作用。由于长期实施这种单一的金钱激励方式,国企经营管理者往往将工作目标看得过于短浅,难以从长久的发展角度来规划企业的管理工作,企业的经营得不到很好的管理,也就难以实现长久的发展目标。
(二)国企经营管理者
缺乏职业推出制度保障经营管理者的工作动力除了当前的薪资收入之外,还需要有退休后的社会保障来作为依靠。现如今,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非常复杂,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无法断言。许多国企经营管理者都会担忧自己退休之后是否能够享受到应得的社会保障。而我国的职业退出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经营管理者对国有企业缺乏信心,也就难以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经营管理者自身的未来有着不利的影响。
(三)国企经营管理者
薪酬分配缺乏法律依据在国有企业中,经营管理者的薪酬分配虽然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出规定,然而由于法律所规定的内容过于宽泛,在实际的实施中存在困难,这就值得经营管理者的薪酬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其工作积极性得不到提高。许多专业能力强、工作积极的经营管理者难以依靠法律来索取自己应得的薪酬,而另外一些经营管理者却使用不恰当的手段为自己谋取多于自身贡献的薪酬,造成了薪酬分配不公平的现象。
(四)国企经营管理者薪酬决定机制不合理我国对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薪酬有着一定的限制,要求经营管理者的薪酬不得高于企业普通职工人均收入的若干倍。虽然这项规定的本意是要降低我国的贫富差距,然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薪酬激励的作用,使得企业经营管理者为企业做出较大的贡献后却无法得到更多的报酬,降低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动力。这也是导致国企经营管理者从一些不法渠道为自己谋其利益的原因之一。
二、为改善国企经营管理者薪酬激励,需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施行由出资人决定国企经营管理者薪酬的制度
针对我国国有企业现存的经营管理者自己决定薪酬的现象,必须对这种现象进行改变。可以在国有企业内部设立专门负责薪酬分配的部门,由这一部门来掌握国企经营管理者的薪资分配。并且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该部门成员应当具有绝对的独立性,与经营管理者完全分开;其次该部门应当由专业的人员组成,避免对薪酬分配工作做出不合理的决策;最后,要加强该部门成员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交流沟通,使双方互相了解,加强工作上的配合。
(二)完善现有制度
实现国企经营管理者薪酬市场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市场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国有企业作为经济中的一大组成部分,其发展不可能离开市场的影响。为了能够为国企留住更多的人才,以薪酬机制激励经营管理者,就要实现国企经营管理者薪酬的市场化,以市场的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方向的参考依据,将国有企业的发展、人才的聘用、薪酬激励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共同促进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进步。同时,薪酬激励要倾向市场竞争较大的行业,要与公共服务类行业区分对待,通过完善的激励制度,提升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地位,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三)优化国企经营管理者绩效考评
制度营造良好的薪酬激励制度,首先要做好对国企经营管理者的考评,这就需要国有企业能够拥有一套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才能够使那些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作出更多贡献的管理者被认可,获得更多的薪资报酬,从而公平、公正地对待经营管理者,真正地发挥到薪酬的激励作用。对于经营管理者的考核不能只停留在短期内,更要注重其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长期影响。考核的内容包含经营管理者的业务能力、付出的精力和业绩等多个部分。另外,考核过程中,要避免经营管理者对考评标准、考核过程的干涉,以保证考核的公平性。
(四)以其他薪酬相关制度为辅助
实现合理薪酬激励制度企业的正常运作应当是多个部门的配合与多种管理制度的结合,除了与薪酬激励直接相关的管理制度之外,其他管理制度也应当与该制度相互配合,共同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刺激,使其具有更大的动力投身于管理工作中。
三、完善国企经营管理者薪酬激励制度的措施
(一)以合理的方案
提高国企经营管理者薪资水平国企的经营管理者通过自身的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为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使得企业不断地获得更多的收益,使社会经济不断地进步,同样的,企业也应当为经营管理者发放更多的薪酬,当经营管理者得到的薪酬与自身的贡献、企业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相符时,才能够受到更强的激励。
(二)实现国企经营管理者薪酬结构
多元化针对国有企业薪酬激励单一的问题,可以考虑实行多种激励方式并行的方法。一是企业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基本的工资,这部分薪酬不会随着业绩、企业发展而变化,保障经营管理者获得最基本的报酬,二是企业为经营管理者提供短期内业绩奖励,使其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三是企业为经营管理者提供一定的福利,留住更多的人才,四是对经营管理者的荣誉授予、表彰、提供培训深造机会等,为企业收纳更多的人才。除此之外,还可以实行股权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
(三)合理选择国企经营管理者
薪酬激励制度国有企业的类型不同,面临市场竞争的环境不一样,所能够选择的薪酬激励制度也有很大的不同,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最有利于自身发展、最能激励经营管理者的方式,从而获得最佳激励效果。
(四)合理运用年薪制度
关键词:便利店;连锁经营;核心竞争力
一、连锁便利店的产生和发展现状
(一)便利店的起源
便利店(ConvenienceStore)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初的美国,由于当时超市商品品种繁多,占地面积大,且大多位于远离繁华区域的郊区,对于只想购买少量特定商品或者满足当下需求的购物者来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便利店的出现填补了这一购买需求的空白。1946年,世界上第一家便利店“7-ELEVEN”诞生。虽然便利店起源于美国,但在日本的发展蓬勃使连锁便利店真正成为独特的商业零售业态。
(二)便利店的分类
便利店通常被划分为传统型和加油站型两种。传统型便利店通常位于城市繁华地段,覆盖面广,以便民性、及时性为营业宗旨,经营日杂用品、洗涤化妆、食品、饮品等为主并提供食品加热、手机充值、代缴水电费等多项人性化服务项目。加油站型便利店通常指以加油站为主体开设的便利店。随着网络与便利店的进一步融合,网络便利店成为创新的便利店种类,通过电子商务与传统便利店形式的结合为顾客提供方便快捷的商品和服务。网络便利店具有即买即送,送货上门,满足顾客紧急便利需求的要求。
(三)便利店的特征
连锁便利店是由连锁公司全资或控股开设的,在总部的控制下开展统一的经营方式。公司实行规范化管理,做到统一的门店设计,订货、配送、结算,由总部、各个门店和配送中心构成。便利店有着距离、时间、服务和购物的便利性。便利店在选址上更贴近顾客,门店多,覆盖范围广,经营面积多为50至150平方米,营业时间长,一般在16至24小时,全年无休,突出及时性、服务便民性,为顾客提供免费微波加热,代缴水电费、银用卡还款、手机充值、代收快递、票务等便民服务。
(四)我国便利店的现状
自1992年10月,日本7-ELEVEN便利店进入深圳,中国诞生了第一家便利店。相对于美国、日本、泰国等国家起步较晚,发展滞后,但连锁经营便利店在我国拥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至2014年我国开设便利店门店总数16832个,年末从业人数7.81万人,年度商品销售额345.97亿元,较2013年增涨了11%。
二、我国连锁便利店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便利店定位不明确
便利店是由超市演化而来的,其购物功能在本质上就有所重叠。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便利店与超市缺乏区分,只存在规模大小差异,商品与超市供应商品相似,没有做到产品差别化,日用品的销售价格竞争处于弱势。同时不能准确定位目标客户,商品和服务缺乏特色,普遍缺乏由竞争力的战略性商品,都是以包装食品和杂货为主,只能购买到大众化的商品,鲜有自主开发或主导别人开发的特色商品,导致便利店和超市这两种业态难以展开差别化竞争,没有凸显出便利店服务性、便利性的特色优势,把满足消费者便利性需求作为便利店的第一宗旨。
(二)选址问题
我国便利店在选址策略上与超市相似,多聚集于居民区附近,而便利店的辐射区域范围为300至500米,便利店门店选址过密导致竞争加剧,利润不高甚至导致亏损。
(三)忽略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信息化建设早已成为全球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竞争力。而我国便利店行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深刻,不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获得、分析数据,提升企业供应链效率,信息化程度较低。只当作确认、计量、记录的工具,缺乏利用调查、分析等手段进行配送规划,造成决策失误,经营管理策略不正确,从而导致便利店行业发展缓慢。
三、建议及对策
(一)打造差异性品牌战略
便利店应重视与超市的差异性战略,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消费者对某类商品的需求信息及要求,找出新产品的开发设计要求,并选择合适的制造商进行生产或自行设厂生产制造,最终以便利店自己开发的品牌进行销售。与供应商开展合作研发自主品牌商品能增强商品的独创性,增强顾客的满足感和忠诚度,是连锁便利店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同时正确选择商品类型,便利店应主打食品、饮料、急需品、必需品,突出便利店独特优势,把重点放在即食生鲜食品的打造与开发上。便利店还应提供多元化的便利服务,从源头打造与超市的差异性竞争策略,增加代缴水电费、手机充值、公交卡充值、票务服务、快递、代收,发传真、复印服务的同时创新服务类型,开发干洗、家政、宅急便等相关便民领域,凸显经营优势,持续给居民带来更好的服务,不仅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还能避免同质商品导致的价格战,为企业开辟更多的盈利模式。另外,由于便利店职员流失率较高,企业需完善激励机制,定期进行销售人员便利服务培训,增强销售人员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技巧,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便利的服务。
(二)多元化选址
选址是重要长期性投资,具有长期性、难调整的特点。好的选址要考虑到人口分布、开店成本、城市建设规划、物流供应和竞争便利店选址等,实行多元化的选址策略开拓地铁站、新建高等教育院校校区、大型娱乐场所等新兴市场。现阶段大城市便利店竞争日益加剧,现阶段连锁便利店应发挥本身规模小、经营灵活的特点聚焦二、三线城市,调整合适的战略规划,走小城镇发展道路,以避开开辟新的销售途径,减少竞争压力,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经济效益,扩大便利店品牌知名度,节省消费者的购物时间,满足其购物需求,获得消费者的依赖感。
(三)重视信息化对便利店的影响
便利店从自身特点来说门面面积小,储存空间资源稀缺,对库存量要求严格,采购方式多为小批量频繁采购,集中配送,因此要对物流配送体系进行合理的控制管理。便利店应借助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持进行满意度调查,收集客户反馈,利用大数据掌握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根据数据库中的销售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优化商品组合,合理陈列商品,提升消费者满意度,预测商品的未来需求。在内部管理方面,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为便利店员工提供网络岗位培训服务,同时也是员工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另外,便利店应重视网络的重要性,与电商合作实现共赢,通过线上购物线下配送的方式,在网上购买的商品短时间内便可送货上门,满足消费者的即使需求。
作者:李傲然单位:开封大学
参考文献:
[1]方智勇,我国便利店发展现状与趋势[J],当代经济,2010(1).
[2]徐印州,相晓伟,本土连锁便利店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零售研究,2010(3).
[3]郑玉杰,连锁便利店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构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4]雷婷婷,信息化对连锁便利店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08.
当前,在国内建筑市场"僧多粥少"的状况下,各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他们该如何建立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一、立足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快速发展的内聚力
企业精神是企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在企业运作中发挥着"无形"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渗透到企业行为的各个方面。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不仅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作支撑,而且还要靠企业文化精神来维系。利用企业精神,把企业上下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共同体,增强企业的内聚力,才能最快最好地实现企业的各项经营指标。
江苏弘盛集团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科技兴企、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公司员工将这一精神深深植根于每一个员工的脑海中,并将之充分运用于工程建设中。该公司的这一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一直激励着公司员工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奋进。在相互合作中,员工与企业风雨同舟,形成了坚不可摧的共同体,对公司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6年,该公司实现企业总产值34.6亿元,施工总产值33.3亿元,施工面积44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33万平方米,施工人数24906人,并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施工企业"、"江苏省最佳企业"、"江苏省建筑业综合实力20强"、"江苏省先进建筑业企业"、"中国承包商60强企业"等荣誉称号。2007年初,该公司还顺利拿到了国家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辉煌业绩,是公司全体员工立足企业精神,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的结果。
二、培育工地文化,提高一线员工的自我约束力
工程项目部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基层,也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窗口",依托项目,建设工地文化是体现建筑施工企业特色、构筑行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载体。基于此,建筑施工企业建立工地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江苏弘盛集团多年来一直努力培育工地文化,加强"窗口"建设,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该公司近年来不断开展安全文明工地创建活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树立企业信誉,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对申报文明工地的项目采取定点跟踪管理,并实施奖惩制度,做到施工现场标准化、施工过程安全化,同时将企业精神、宣传口号等具有公司特色的标语、图牌进行悬挂张贴。此外,该公司还在工程项目部为每位员工提供齐全的生活设施,创造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从而调动了每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人性化"管理,使员工以更高的工作热情回报项目部,从而创造出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外在表现力
企业形象是社会大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整体形象的感受及评价,是企业文化构成的综合反映,是企业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在社会上塑造起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已不再是"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即使是好的企业,也需要进行"包装"、"打扮",利用媒体的宣传来推介自己,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江苏弘盛集团作为高邮建筑业的龙头企业,历来注重对自己的"包装"和宣传。该公司经常利用建筑市场推介会等宣传形式"打扮"自己,提高声誉。近年来,该公司先后在南京、天津、重庆、扬州、太原等地组织召开了多场建筑市场推介会,积极树立弘盛集团的对外形象。2007年,南京分公司举办了"超十亿"庆典,并隆重举行了蓝天大厦开工仪式,为市场开拓赢得了先机。重庆分公司借助扬州建筑业协会西部调研会的东风,积极宣传弘盛品牌,主动出击,用热忱感动对方,用实力赢得信任,逐步与重庆市建委、劳动、环保等部门建立了业务往来,用实力塑造了弘盛集团的企业形象,赢得了广泛的声誉。2008年,该公司又充分利用江苏举办建筑业优势企业天津推介会的有利时机,以企业布展、会刊及报纸宣传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该公司的企业风采,给与会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弘盛集团还很注重品牌工程的建设,多年来,该公司一直致力于品牌工程、形象工程的创建工作。通过多年实践,弘盛人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重要资源,是企业走向市场的"通行证",也是全市建筑业赢得信誉、拓展市场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2007年,该公司新承接的亿元以上的工程就有10个,其中,上海、北京、南京、天津、重庆各有2个。南京分公司2007年获得江苏省"扬子杯"4项,南京市"金陵杯"7项,扬州市"琼花杯"8项,承接的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心工程自开工起就定下了申报"鲁班奖"的目标,争取让该公司第一个国家最高工程质量奖在南京分公司诞生。北京分公司以总承包项目为重点,着重打好三张"牌":一是"奥运牌",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承接了5.7万平方米的奥运项目-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北京商业楼;二是"重点牌",承接了5.42万平方米的国家重点工程-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三是"形象牌",先后承建了4.1万平方米的星河湾二期N4住宅楼、7.6万平方米的星河湾二期N3住宅楼、2.1万平方米的草桥欣园西区19#住宅楼等工程项目。天津、重庆、苏州、锡常、太原等分公司承接的工程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大提升了公司的对外形象,为弘盛集团企业文化的建设增强了外在表现力。
四、坚持"以人为本",凝聚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企业文化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积聚而成的,它需要根植于企业,并且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所以不能离开人的因素去建立企业文化。建筑施工企业的特殊性就在于人员流动性大、员工素质较低、劳动条件较差,而人作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因素,就需要加强对员工的素质教育,构建"人企合一"的企业文化氛围,用企业文化来协调企业员工的行为,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增强企业的内聚力。
对于公司员工素质的教育培训,江苏弘盛集团近年来一直都没有放松。该公司邀请高邮市建工学校教务人员先后奔赴北京、南京、上海、天津等地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班,仅2007年就举办了10期驻外基地培训班,共有3500人接受了培训,受到一线职工的普遍欢迎。
公司也很注重全方位的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从人才市场共引进专业对口的大学生50多名,并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合格后将他们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上,让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公司的发展壮大注入了新鲜血液。
该公司还充分利用与南京工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办学的优势,多渠道、全方位地办好现有的本科班、大专班,努力培育一支高素质、高水准、高技能的专业人才队伍,为该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优秀的"文化力"资源。如今,全公司拥有高级工程师56名,工程师240名,一级项目经理53名,二级项目经理180名,一级建造师35名,二级建造师158名。
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教授汉莫博士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再造不是自动化,而是重新开始”的论文,首次提出了企业再造的概念。1993年汉莫博士与管理咨询专家JamesChampy合著《再造企业》(ReengineeringtheCorporation》一书,并以“管理革命的宣言”作为副标题,对企业再造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在二位专家的倡导下,企业再造运动首先兴起于美国,并迅速波及全球,从而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管理革命浪潮。有人认为,该运动是继全面质量管理运动后的第二次工商管理革命。有人甚至认为,这场管理革命对当今企业的影响可以与两个世纪前亚当·斯密提出的分工理论对当时企业界的影响相提并论。企业再造理论是对分工理论、组织理论的否定,是对酒店经营管理长期实行的部门化、专业化管理的革命。
1.企业再造的含义
企业再造,也可称为企业再造工程或企业重新设计。汉莫等人在《再造企业》一书中作了十分清楚的定义:“企业再造就是对企业业务流程(BusinessProcess)做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求在成本、高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各项当代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的改善”。
根据汉莫的定义,再造企业是从根本上对企业原有的基本信条、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因此企业经营中一直遵循的基本信念,如分工思想、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岗位责任制等,都提出了质疑,认为应该对此进行全面的重新考虑。再造企业不是对组织进行修修补补,而是对企业运营方式的重大革命,它要触及到事情的根源,对企业进行彻底改造,而决非是一般的改善或提高。企业再造着眼于业务流程。业务流程是企业以输入各种原料为起点到企业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终点的一系列活动。汉莫等人之所以认为应从业务流程着手改造,是因为现行企业业务流程是分工理论的直接产物,不重造业务流程,就不可能实现绩效指标的显著提高。
2.对分工理论的挑战
两个世纪前由亚当·斯密创立的劳动分工理论,一直是企业组织建设的核心理论。一方面,企业制造产品的过程被分为一连串的简单动作,最后由生产线组装完成;另一方面,在组织机构上表现为金字塔式的官僚体制。这种劳动分工、专业化及金字塔式组织体制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当人类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后,价值观念和消费需求发生新的变化,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分工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企业经营与组织模式已不再是产生高效率的法宝,而已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枷锁,直接影响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员工在生产经营中的“只见树木(局部或自己岗位),不见森林(全局或最终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效果)”、管理者的“本位主义”、组织内部的“官僚习气”、轻视顾客与缺乏革新精神等,都使企业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动摇了企业持续发展的根基。因此,企业再造理论大胆地向主宰了人类两个世纪之久的分工理论提出挑战,它否定专业分工论,主张工序合并,实行团队工作的“合工”业务流程工作方式;它否定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提倡“精兵简政”、组织结构“扁平化”;它实行分权管理,彻底消除官僚体制;它广泛、充分地发挥信息在生产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中的作用。
总之,企业再造理论与分工理论不同,其宗旨是通过一场彻底的经营管理革命,建立起高效率的组织模式和运作模式,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力,实现企业绩效的飞跃式提高。
企业再造理论一经提出,便迅速风靡欧美,继而波及亚洲等其它地区,成为世界企业关注的热点。目前约有70~75%的欧美企业正计划进行企业再造,美国500家笃笠抵杏?0%不同程度地正实施着“企业再造计划”。一些企业通过企业再造,有效地创造了竞争优势,使企业再度迈向辉煌之路。例如,美国波音公司进入90年代后出现不景气,公司为了摆脱困境,决策者确立了以降低成本为突破口,以改革工作流程为出发点的“企业再造方案”。公司打破传统的分工专业化、顺序化及中央集权的经营管理方式,建立工作整合(进行工序合并,实行综合作业),打破组织界限及讲求平行作业的管理方式,使公司在成本、质量与顾客服务上取得了显著效果。如1996年生产一架737波音客机的生产周期由原来的13个月减少到6个月,经营成本也降低了20~30%,波音公司终于通过“再造”挽救了自己,重新走上了繁荣之路。
国外实施企业再造取得成功的经验有下列几点值得借鉴:(1)对企业的整体改造优于局部改造;(2)企业高层主管和各级主管重视并直接参与改造;(3)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作用;(4)变革的时机适宜,如选择企业面临困难、危机时期;(5)团队精神发挥得好;(6)对员工进行高素质的培训,拓开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作业技能。
世界酒店业也正酝酿着与旅行社、航空公司的结合,进行综合改造;根本改革市场调研、预定、交通、接待、服务的作业程序;酒店内部的作业程序合并、工序合并,实现对顾客的“一条龙”服务、跟踪服务,让顾客感到十分方便和满意。
二、酒店经营管理模式的两大转变
因特网对酒店经营环境产生的重大影响,现代管理理论对酒店经营管理的理念、经营思路产生的支配作用,都导致了酒店经营管理模式必须来一个大的根本性的转变。
1.从制度型经营管理模式向人本型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
制度型模式主要是“以工作为中心”或“以岗位为中心”,通过各种规范、规章制度、标准等对酒店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管理组织形式,它提高了管理者的权威,有利于制度、法规的制定、执行和任务的完成,有利于管理者制定工作方针、计划、经营目标,在世界酒店业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但它在强调管理者权威性及制度的强制性的同时却忽视了员工作为“人”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性和潜能的发挥,缺乏对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引导,忽略了员工间的和谐团结对酒店经营的重大影响,制约了员工个性发挥。
人本型模式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员工自主管理、民主决策、确立团队精神、协作精神、主人翁意识等观念,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潜能,管理者主要起宏观调控和监督作用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这一模式的实施必然要引起酒店组织结构、运作机制、工作程序等的重大变化,组织机构要更加精简,更有效能;对现代信息的传递与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