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9 16:52:24

序论:在您撰写乳品安全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乳品安全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有抗奶 危害 检测 奶源控制

据来自国家质检总局的消息,一项对中国北方市场的检测调查结果显示,在近800份乳品采样中,抗生素残留超标居不合格项目第一位,其次是汞和铅超标。专家认为,影响中国乳品质量安全的残留超标问题依然值得高度重视。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协调司信息分析处黄敏在介绍乳品安全动态时也指出,当前抗生素残留、体细胞、黄曲霉素超标和蛋白质造假等现象不容忽视。

所谓“有抗奶”,是指抗生素残留超标的牛奶,与此对应的“无抗奶”就是“抗生素残留未检出”的牛奶。

那么饮用有抗奶有什么危害呢?长期饮用“有抗奶”相当于经常低剂量服用抗生素,可能引发三大不良后果如下。

首先,会增加人体内细菌的耐药性,降低或完全抵消抗生素类药物的疗效,这无异于在人体内埋下一颗“隐形炸弹”,将来一旦患病,很可能就“无药可治”。

其次,青霉素、四环素及某些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长期残留在牛奶中,能使部分有过敏体质的人发生过敏反应,轻者出现荨麻疹、发热、关节肿痛等,严重时还会出现过敏性休克。

此外,牛奶中残留的抗生素会抑制和杀灭正常肌体内寄生的大量菌群,破坏人体肠道内的细菌平衡,降低肌体免疫力,容易引发感染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已经认定牲畜感染的各种抗药性病原体可以通过食品传给人,产生难以治愈的疾病,但这些后果并不是马上就能显现出来的。同样,“有抗常温奶”中的抗生素残留给人体带来的危害也极其具有隐蔽性:它并不像牛奶细菌数超标、异味变质,人们喝了如果出现腹泻,就会很警惕马上停喝,但“有抗奶”的不良影响却是潜移默化的,短期内不容易为人所察觉。

正因如此,虽然“有抗奶”中的抗生素残留远远少于打针吃药导致的残留,其危害性相较而言更为严重。

分析人士认为,就现阶段而言,高昂的检测设备和耗材成本、收购成本以及管理培训等间接成本,是制约企业接轨国际乳品安全标准的主要因素。而在连绵的价格战和原材料、物流等成本上涨的多重夹击下,近年来乳品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已经出现行业性下滑,再加上缺乏国家法律法规的制约,很多企业既无实施“无抗”生产的动力,也缺乏主动推广“无抗奶”的动力。

实际上,如果从生产设备和加工工艺而言,目前中国乳品企业已经和世界的先进水平相差无几。但而真正制约乳品安全的就是原料奶的质量,我国和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所喝牛奶的差异在于奶源质量的差异,而奶源质量的高低则与奶牛养殖模式息息相关。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声欣石指出,我国牛奶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低,组织化程度低,牛奶质量难以控制,这增加了出现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可能。据悉,我国奶牛养殖牧场只占30%左右,仍以农户散养为主,约占70%左右,平均每户规模仅有2头―3头。

专家指出,发达国家奶源模式早已实现“规模化养殖,机械化挤奶”,我国乳业上游发展与其相比虽然有很大差距,但发展方向肯定是要和国际接轨。要实现中国乳品消费全部“无抗”,仅靠部分企业严格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国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修改滞后的国家标准,同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促使我国奶牛养殖模式由粗放型向规模化、集约型转变,以确保乳品源头的安全。

应战“无抗化生存”的必备条件是科学检测。据专家介绍,要想辨别原料奶是否存在抗生素残留超标,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供检测。一是TTC法,但耗时较长且精度无法估计。二是美国Snap检测法,对于青霉素检测精度可达到5ppb,几分钟即可让“有抗奶”现出原形;三是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此外,继2002年在业内率先实行“无抗”标准之后,今年光明还在业内率先增加了欧盟ECLIPSE 50方法(简称E50方法),对抗生素检测具有广谱性,从而更有效地保证了乳品安全。这些方法均需要配置价格高昂的检测设备和试剂盒,并且要由经过培训l的专业人士操作方可进行。

但值得关注的是,没有检测是万万不能的,但检测也不是万能的。据业内人士透露,很多不规范的乳品企业的做法是,在对原料奶检测之后,并不是拒绝收购抗生素残留超标的生奶,而是压价收购,用抗残合格的生奶做酸奶,抗残超标的做成常温奶和奶粉。

专家指出,检测只是实现“无抗”生产的必备手段,要想全面控制抗生素的残留,最终还是只能从管理着手,因为任何设备在应用于市场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滞后于市场变化的要求,企业不能指望或依赖某一个设备来解决所有现存的问题,不能产生完全依赖检测设备的心理和操作的控制模式。据悉,“无抗奶”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养殖环境、饲料搭配、疾病防治、正确挤奶、设备清洗维护等各个环节,不仅需要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奶源管理工作,如通过完善兽医服务网络、健全奶牛健康档案、将健康牛与病牛分开挤奶、“有抗奶”议价收购另行处理等等来实现原料奶的“无抗”化。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目的是控制管理,而非是对原奶中的药物残留进行研究分析。相关调查表明,企业在对奶源进行抗生素残留检测控制的初期,超标检出率非常高,而原奶生产供应单位或个人为了逃避检测,避免交送的原奶被降级罚款,曾经使用了很多办法,包括使用各种不同的药物,或是将有抗的原奶掺入无抗的原奶中进行稀释等等,仍然无法解决企业使用检测设备对其质量的控制和要求,不仅使奶牛的饲养的成本有增无减,而且使原奶生产的管理越来越混乱,造成经济上的人为损失。因此,最终绝大多数的原奶生产企业逐步接受了以控制管理为手段,降低奶源饲养生产成本,提高原奶质量的现代化生产管理意识,不仅使生产加工企业的原奶质量有保障,原奶生产供应单位或个人也提高了经济收入,形成长期稳固的良好合作关系。

对于抗生素残留检测超标的奶农、奶站或牧场实行惩罚,不仅拒收其生奶,由其承担相应检测费用;对多次违规者将被取消供奶资格。对于那些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生奶抗生素残留超标或品质不稳定的奶户或奶站,则要派出自己的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培训l直到完全改进。

专家表示,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际应用,无论是质量管理还是成本控制,企业要完成对奶源的有效管理,实现高质量的产品生产,除了要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外,国内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只有一条:从奶源质量管理抓起,严格原奶收购检测标准,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这种管理概念不仅在目前中国奶源不足、饲养分散、管理困难情况下,是最好最有效的管理模式,也是今后中国的奶源实行大规模集中饲养管理的必然趋势和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运荣.中国乳与乳制品安全问题的探讨[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2007/09.

[2]田文华.优质安全乳品的生产策略[J].中国牧业通讯,2007/18.

[3]王爱军.我国乳品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7/09.

第2篇

[关键词] 乳品产业 质量安全 HACCP体系

一、乳品产业链特点

奶产品加工的专业化程度高,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1.原奶收集与筛选和过滤。2.储藏,对奶脂进行分离及标准化 3.进行巴斯德杀菌(关键环节) 4.原奶均质化过程 5.除臭过程6.产品细化过程(加工成液态奶、奶酪、奶粉等)7.包装以及冷藏8.最终产品的分销。在这一过程中涉及了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多个主体。形成了是以种植业为前提、奶牛养殖业为基础、乳制品加工业为龙头的长链条产业。乳制品产业链可以被描述为乳制品沿着农户、加工企业、配送中心、批发商、零售商及消费者运动的一个网状链条。如下图:

乳品生产加工过程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决定乳品产业链不同于一般制造业,具有生物性、复杂性、地域性、保障性等特点:

1.乳产品自身的生物性

乳制产品的生物性表现在原奶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奶牛品种、饲养条件、自然环境等直接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健康营养程度。原奶储存加工后,要求进行除菌防腐处理,从生产到最终消费者全过程对保鲜的要求很高。在我国一般原奶从生产到加工都在24小时以内。整个从原奶到产成品的物流过程都要求有低温冷藏设备。乳制品的生物性特点还表现在不可回收加工,过了保鲜期的产品不能再循环利用,必须进行及时处理。

2.乳品产业链的管理复杂性

乳品产业链的构成主体多,所涉及的产业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他们在地域位置,经营规模与管理体制,所有制形式和行为模式差别很大。从不同主体的员工素质上看,包括文化程度较低的原奶加工农户,也有乳品加工企业受过高等教育的管理人员,各种有饲养、产品研发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行为方式相差也大,增加的沟通的难度和管理复杂度。

3.乳品产业链分布地域性

根据乳品生产工艺和产品特性,从产奶到加工、经流通贮存到消费者的时间较长。由于乳品生物性和不可回收利用,在保鲜期到来时必须当废物处理。一方面乳品企业控制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的地域分布来降低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倾向于购买新鲜的乳品,导致乳品产业分布具有明显地域特点。

4.乳品产业链的保障性

从需求角度看,几乎所有用户是在高度关注乳品质量安全状况下,进行口味和价格比较而作出选择。另一方面,乳品作为日用食品,国家对其质量安全也制定出了很多严格标准和法制,任何乳品企业无法回避。因此乳品产业链必须把保障“质量安全”的目标放在首要位置。

二、乳品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乳品产业链长具有自身的特点,对资金和技术要求较高。虽然我国奶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弊端。在乳品产业链涉及的饲料生产、良种培育、奶牛饲养、原奶收购、冷链贮运、牛奶加工,流通分销等环节存在如下一些现象与问题。

1.原奶生产环节中的“小,散、低”现象

从原奶生产组织上看,奶户与企业彼此独立,双方缺乏稳定的利益保障与长期契约。我国奶牛饲养以小规模生产、分散的农户饲养为主,户均饲养规模为3头~5头,饲养奶牛数量在20头以上的规模经营比重不到1/40。牛奶饲养分布广,人牛混杂,分布分散。奶牛单产水平低,2000年我国奶牛年平均单产大约3000千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7000千克的平均水平。原料奶质量不稳定,有80%牛奶生产是手工操作,原奶细菌超标、抗生素含量过高等问题一直制约乳制品质量提升。

2.乳品加工企业生产能力低下,缺乏国际竞争力

乳制品加工企业主体以中小型企业为主,2004年干乳制品前10位企业集中度不到22%,市场处于高度分散状态,虽然近几年市场集中度呈不断提高的趋势,当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有较大差距。据统计,2005年其中日处理能力1000吨以上的企业14家,500吨以上的19家,前100强企业日平均处理能力不到300吨,而国外的大型乳业企业日处理能力平均超过2000吨。

3.销售流通环节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乳品行业是朝阳行业,许多地方政府处于利益考虑保护支持本地企业发展,限制公平竞争进行区域分割。乳品标准不统一,卫生部,农业部,技术监督总局,国家标准委员会等不同部门制定各自标准,使企业往往无法适从。

4.物流运输环节专业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的乳业物流服务提供商,很少有专业的物流公司提供整套产业链物流方案。运输商很多是个体户,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有限。而在美国,奶站数量正逐渐减少,牛奶被直接运送到牛奶加工企业所在的城市,由于大型运输设备增多,运输时间延长,运输商不得不寻求规模效率,从而使美国牛奶物流业几乎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产业,奶业加工商通常不承担牛奶的运输与物流(Erba et a1.'4', 1995 )。

三、优化乳品产业链质量安全的对策

乳品产业链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都会影响整体产业链的质量安全,并最终影响到消费者的食用安全。我国乳业进一步发展必须首先提升产业链的质量安全,可以从如下几个主要环节优化产业结构,从而保障质量安全。

1.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以加工企业为核心推动产业链的一体化

乳品加工企业是乳品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是发展我国奶业的关键因素,也是提升乳品产业链运营效率和保障质量安全的主要推动力。通过政策导向,开拓融资渠道、依托优势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并购重组,形成知名品牌、资本雄厚的大型乳业集团。依靠具有较高管理水平、有很强影响力的加工企业来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整合。乳品龙头企业应当考虑奶站和奶农的利益,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形成较为稳固的利益共同体,以维持乳业产业链中奶源的稳定,通过加强产业链间不同环节的协作,逐步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均分的产业化链条。

2.积极引导科学消费观念、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乳品消费需求的发展与变迁是促进乳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原动力。要引导消费者科学消费、健康消费,通过广告宣传是广大居民真正认识到喝奶的好处,养成喝奶的习惯。本土乳品企业要调整优化乳品结构,通过产品创新开发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多种多样的产品系列,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忠诚度,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杜绝不合格品上市,对假冒伪劣产品生产者,加大处罚力度,坚决处理决不姑息,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

3.提高质量安全意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质量安全检测和追溯体系

乳制品产业链涉及奶农、饲料生产商、兽医、收奶员,及加工、贮运、销售人员到最终消费者各种角色,一个环节存在疏忽就可能造成乳中抗生素残留、微生物污染等问题,给消费者带来严重的安全与健康风险。因此必须提高乳业产业链上全体成员的质量安全意识,消除隐患,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

由于乳品产业链中环节之间的联系比较脆弱,建立有效的信息的获取、管理与交换是成功实施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的关键。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把相关乳品企业(或个人)利用Internet技术结成动态联盟,提高乳品产业链的信息传递效率,从而可以建立从农场到餐桌的产业链HACCP体系(HACCP即“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对可能发生在食品加工环节中危害进行及时评估,预防食品安全问题。HACCP体系目的是保证消费者的食用安全,目前被国际组织认为是提高食品安全的基本手段,它在发达国家已广泛采用,我国大部分生产企业也申请并通过了HACCP认证,但对于牛奶的生产、销售、贮运环节中的HACCP则很少也难于执行,因此需要产业链上核心企业尽快按照HACCP原则制订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质量安全规程。通过Web技术的集成,完整的生产、运输与销售过程信息,对乳品产业链的每个阶段、各个环节的信息进行真实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在发生了食品安全问题后快速响应,确定原因从而明确界定乳品产业链不同环节相关主体的责任,进而消除安全隐患。

4.积极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作用,完善配套服务

政府必须加强对乳业扶植,制定优惠政策,在税收、信贷、保险等方面给予乳品产业链相应扶植。通过政策和市场两方面的力量积极引导乳品行业投资、产业结构、区域分布趋于合理化。要充分利用国家各种农业科技跨越发展计划,加强奶业技术的自主研发。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加大良种繁育、饲养技术的推广,提高奶牛单产水平。推广实施胚胎移植工程、先进、实用的奶牛饲养配套技术,推行规范化饲养和机械化挤奶,强化疫病防治。

另外,还要积极消除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协调各主管部门形成统一的政令与制度,避免“政出多门”。加大法制法规建设与执行力度。 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包括乳品在内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食品安全信用制度及食品安全信息制度等。

发挥行业协会和各种自助合作组织的作用,积极提供各种配套服务,特别是优化物流服务。同时开展提高奶弄奶牛饲养与日常管理的技术培训,开展疫病防治知识、质量安全、政策法规普及的等社会化服务。

参考文献:

[1]FAO(1999).Sta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Wei Anning and viney Andew (1999) China Dairy Economy Demand supply and Trade

[3]Griffin Michael (1998)Overview of the world Dairy situation: change Trend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Dairy Industry

[4]付小波等:中国奶业生产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与对策.国农学通报,2005(8)第21卷8期

[5]颜景辰:中国奶业发展前景与展望.世界农业,2004(1)

[6]刘成果:乳品质量安全是奶业的生命线.中国奶业,2004(6)

[7]孙世民等:我国优质猪肉生产组织模式的选择.中国畜牧杂志,2004(5),32~34

[8]韩高举:中国奶业发展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论文,2005,3

[9]李传威:乳品加工业可持续发展与对策研究.东北工业大学.管理学博士论文,2004,6

[10]何玉成 李崇光等:中国原奶生产与乳品加工之间纵向组织关系研究.农村经济,2003(6):6~10

第3篇

关键词:社会责任 乳品企业 评价指标 实现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乳制品的需求日益扩大,乳品企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近年来,乳品行业的竞争态势日趋加剧,虽然国家的监管力度不断增强,但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事件却时有发生,甚至还出现乳品企业间的恶意炒作,不仅危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奶农的切身利益,还影响到乳品企业的长期效益和中国乳业的健康发展。这充分暴露出乳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和乳品行业监管的漏洞。因此,如何有效地评价以及真正地实现乳品企业的社会责任已成为一个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乳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众说纷纭,目前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笔者认为,乳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乳品企业作为国家的公民之一,应以企业与社会互动共赢为最基本的经营理念,并将其融入到企业的各项日常运营活动之中,不仅要对股东、债权人、员工,还要对消费者、奶农、经销商、竞争者以及社区、社会承担力所能及的经济、法律、伦理、慈善等方面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价值的坐标,是企业行动的指南,是企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秘诀。

二、乳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指标体系

按照西方国家的社会责任标准来评价中国乳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以企业社会责任层级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根据乳品行业的经营特点和乳品企业的社会责任内涵,构建了一套乳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该指标体系既符合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般标准,又符合中国乳品企业的实际情况。一方面,有助于乳品企业随时监测自身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既可以对乳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现状进行横向比较,也可以对一个企业不同时期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进行纵向比较,正确认识自己承担社会责任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实现与利益相关者的多赢互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更真实、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更好地监督乳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还可以为自己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当然,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乳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侧重点是有差异的。

三、乳品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对策建议

通过建立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和社会的长效联动机制,提升乳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效应,推动企业、乳业和社会健康、和谐、持续发展。

1.完善内部管理机制。首先,要提高乳品企业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意识,不能功利性地片面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只有在符合国家法律的硬约束和社会伦理的软约束的前提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才能持续发展。其次,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文化氛围,至上而下地将社会责任意识灌输到每一位员工的头脑中,落实到每一位员工的行动中。最后,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常态,主动根据乳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指标体系,定期评价、管理、改善并及时披露自己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构建外部激励机制。首先,政府应成为乳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助推器,大力宣传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倡导企业积极参照社会责任评价的指标体系践行社会责任。通过政府补贴、税收优惠来补偿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的一些损失,鼓励并支持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其次,行业协会可以参照社会责任评价的指标体系,每年对乳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全方位地评价,评选出“最具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最后,媒体应对“最具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进行舆论宣传,提升企业的美誉度,从而影响社会公众的购买决策和乳品企业的销售收入。

3.建立外部监督机制。首先,应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乳品企业的经营活动,对践踏社会责任的企业行为加大惩戒力度。其次,政府应明确农业、卫生、质检、工商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等各个部门的监管职责,不能仅仅依赖乳制品的抽检结果进行监管,而应对乳品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监控,尤其要重视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结果提供的预警信息,督促乳品企业全面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最后,行业协会、媒体和社会公众都应加入监督乳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队伍,形成一个高效多层的监督机制,促进乳品企业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

相信通过构建立体多维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我国乳品企业一定能真正担负起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生产出更加安全、健康、营养的乳制品,实现企业、乳业、社会的良性发展和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张喜才,张利庠.中国乳品行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J].中国乳业,2009(10):21

第4篇

论文摘要:经过10年超常规发展,中国奶业如今似乎到了瓶颈期,三聚氰胺事件给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中国乳品业今后的发展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蒙牛乳业为例,运用SWOT模型,对该行业进行分析。

纵观中国乳业1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乳业虽然起步晚、起点低,但发展迅速。奶业总量翻了两番,至2006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排行第三的产奶大国。中国乳业的飞速发展似乎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又一个春天。直至三聚氰胺事件人们才意识到连续快速发展隐藏的泡沫成分。此次事件根源在于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合理、监管体系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国内乳品业遭受巨大打击,消费者对国内奶业失去信任,外资乳企加快扩张中国市场的步伐,国内乳企丧失了与外资乳企在高端奶竞争中已有的优势。就连蒙牛、伊利这两个国内知名大品牌也难逃厄运,连续亏损、金融危机使蒙牛面临着被外资控购的危机,人们开始怀疑,中国乳业真的到了“过冬”的时候?本文以蒙牛乳业为例,运用SWOT模型,对该行业进行分析。

一、 蒙牛乳业的发展过程

1999年7月,蒙牛乳业成立,注册资本1398万元。从1999年到2005年,蒙牛销售收入从4365万元跃升至108亿元,短短七年时间,蒙牛增长240多倍,以“火箭速度”经历了神话般的发展,创造了在诞生1000余天里平均一天超越一个乳品企业的销售奇迹,荣列“中国乳品行业竞争第一名”。从2008年9月11日 三鹿奶粉含“三聚氰胺”事件开始,中国乳品行业的 “汶川大地震”爆发了,中国奶制品行业似乎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在此次事件中,蒙牛也未能幸免,媒体曝光其含有三聚氰胺成分。机遇与威胁并存的今天,蒙牛到了该冷静思考的时候。

二、外部机会分析

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消费者信任感增强: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国乳品业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的一次机会,蒙牛乳业借此可以重新定位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以此为契机,增强消费者对其产品的忠诚度。前段时间,“额外”召回承受几十亿损失的蒙牛,成为液体奶市场恢复最快的品牌,在责任与安全的天平上,蒙牛添上了“诚信”这个最重的砝码。目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重新将蒙牛列入了家庭采购的必需品名单。蒙牛主动背负巨额损失的诚信举措,赢得了众多消费者信任,直接促成了其销量的增长。政府政策支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对乳业一直很重视,1997年将乳业列为重点支持产业,2007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奶业发展目标,加大了奶业扶持力度。潜在需求巨大:中国人多年养成的喝奶习惯不会因三聚氰胺事件而改变,“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国外品牌价位高仍然是多数人难以逾越的槛,内地品牌机会依然存在。中国消费者市场巨大,城镇化可提升居民乳品消费水平。

三、外部威胁分析

外资恶意收购:由于信贷紧缩,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将4.5%的股份抵押给摩根斯坦利。由于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蒙牛股价严重缩水,导致原先抵押的股权价格已经严重与价值不符,蒙牛可能面临着有敌意的收购对手购买这些被抵押的股权,其控制权的归属受到严重威胁。潜在竞争者:三聚氰胺事件使中国乳品业重新洗牌,很多钟情蒙牛乳品的消费者分流到其他品牌中去;此外,由于对国内乳制品失去信心,更多人选择国外品牌,这些都构成蒙牛乳业的外部威胁。有效需求不足:在我国13亿人口中,乳制品有效消费者只有6000万人,由于长期不消费乳制品,大部分人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分解乳制品中的乳糖而引起腹痛等症状,使人们不喜欢消费乳制品的现状恶性循环。

四、内部优势分析

品牌效应,忠实的消费者:蒙牛品牌已深入人心,不论是味道还是产品质量,一直被消费者认可,大品牌的优势在于有大批的蒙牛忠诚消费者,不会因为三聚氰胺事件而断然否决他们一直钟情的品牌。企业文化塑造的凝聚力:蒙牛构建和践行了企业文化的三条主线:一是大胜靠德,讲责任,重使命。蒙牛从始至终致力于营造一个追求正确、崇尚正义、充满正气的“三正氛围”,造就“三全员工”——全心、全力、全时;二是大智靠学,讲智慧,重方法。三是大牌靠创,讲品德,重创新。通过卓有成效的企业文化,推动了蒙牛的迅速发展,使品牌越打越响。领导者魅力:蒙牛的成功与牛根生密不可分,牛根生注重义气,信奉“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大气财富观,这成为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也是蒙牛团结奶农、经销商等价值链伙伴的原因。创业时,牛根生凭借个人魅力将原伊利的一干大将拉拢过来,形成蒙牛的团队骨干,可以说蒙牛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这位领导者。

五、内部劣势分析

全员素质的提升:蒙牛尽管过去有着奇迹般的发展速度,但是人员构成比较草莽,素质参差不齐。在新的市场挑战之下,目前的人员构成能否支撑持续高成长将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管理系统的升级换代:以蒙牛为代表的众多中国企业,以绩效导向为管理体系,高业绩目标服务的实用管理手段成就了蒙牛,但随着未来的市场变化,“旧版”管理体系必将被淘汰。资金链断裂:金融风暴、三聚氰胺事件无不给蒙牛乳业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连续亏损使蒙牛的现金流断裂,目前还面临被外企恶意收购的危险,蒙牛能否顺利度过难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国乳品业高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很多泡沫成分,现在整个乳业发展给人们的总体感觉体现在两个字:“快”和“乱”。这种不和谐的发展势必造成乳业经济的衰退,可以说三聚氰胺事件是一个导火索,引出的不仅仅是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还涉及到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涉及“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国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予以关注。

参考文献

[1]毛远华.蒙牛文化的启示.《中国有色金属》[j].2008,15:59.

[2]刘帅,刘亮.我国乳业的swot分析.《中国乳业》[j], 2008,6:17-19.

[3]魏琢.看蒙牛品文化.《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j].2008,1.

第5篇

论文摘要:经过10年超常规发展,中国奶业如今似乎到了瓶颈期,三聚氰胺事件给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中国乳品业今后的发展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蒙牛乳业为例,运用SWOT模型,对该行业进行分析。

纵观中国乳业1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乳业虽然起步晚、起点低,但发展迅速。奶业总量翻了两番,至2006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排行第三的产奶大国。中国乳业的飞速发展似乎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又一个春天。直至三聚氰胺事件人们才意识到连续快速发展隐藏的泡沫成分。此次事件根源在于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合理、监管体系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国内乳品业遭受巨大打击,消费者对国内奶业失去信任,外资乳企加快扩张中国市场的步伐,国内乳企丧失了与外资乳企在高端奶竞争中已有的优势。就连蒙牛、伊利这两个国内知名大品牌也难逃厄运,连续亏损、金融危机使蒙牛面临着被外资控购的危机,人们开始怀疑,中国乳业真的到了“过冬”的时候?本文以蒙牛乳业为例,运用SWOT模型,对该行业进行分析。

一、蒙牛乳业的发展过程

1999年7月,蒙牛乳业成立,注册资本1398万元。从1999年到2005年,蒙牛销售收入从4365万元跃升至108亿元,短短七年时间,蒙牛增长240多倍,以“火箭速度”经历了神话般的发展,创造了在诞生1000余天里平均一天超越一个乳品企业的销售奇迹,荣列“中国乳品行业竞争第一名”。从2008年9月11日三鹿奶粉含“三聚氰胺”事件开始,中国乳品行业的“汶川大地震”爆发了,中国奶制品行业似乎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在此次事件中,蒙牛也未能幸免,媒体曝光其含有三聚氰胺成分。机遇与威胁并存的今天,蒙牛到了该冷静思考的时候。

二、外部机会分析

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消费者信任感增强: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国乳品业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的一次机会,蒙牛乳业借此可以重新定位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以此为契机,增强消费者对其产品的忠诚度。前段时间,“额外”召回承受几十亿损失的蒙牛,成为液体奶市场恢复最快的品牌,在责任与安全的天平上,蒙牛添上了“诚信”这个最重的砝码。目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重新将蒙牛列入了家庭采购的必需品名单。蒙牛主动背负巨额损失的诚信举措,赢得了众多消费者信任,直接促成了其销量的增长。政府政策支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对乳业一直很重视,1997年将乳业列为重点支持产业,2007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奶业发展目标,加大了奶业扶持力度。潜在需求巨大:中国人多年养成的喝奶习惯不会因三聚氰胺事件而改变,“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国外品牌价位高仍然是多数人难以逾越的槛,内地品牌机会依然存在。中国消费者市场巨大,城镇化可提升居民乳品消费水平。

三、外部威胁分析

外资恶意收购:由于信贷紧缩,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将4.5%的股份抵押给摩根斯坦利。由于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蒙牛股价严重缩水,导致原先抵押的股权价格已经严重与价值不符,蒙牛可能面临着有敌意的收购对手购买这些被抵押的股权,其控制权的归属受到严重威胁。潜在竞争者:三聚氰胺事件使中国乳品业重新洗牌,很多钟情蒙牛乳品的消费者分流到其他品牌中去;此外,由于对国内乳制品失去信心,更多人选择国外品牌,这些都构成蒙牛乳业的外部威胁。有效需求不足:在我国13亿人口中,乳制品有效消费者只有6000万人,由于长期不消费乳制品,大部分人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分解乳制品中的乳糖而引起腹痛等症状,使人们不喜欢消费乳制品的现状恶性循环。

四、内部优势分析

品牌效应,忠实的消费者:蒙牛品牌已深入人心,不论是味道还是产品质量,一直被消费者认可,大品牌的优势在于有大批的蒙牛忠诚消费者,不会因为三聚氰胺事件而断然否决他们一直钟情的品牌。企业文化塑造的凝聚力:蒙牛构建和践行了企业文化的三条主线:一是大胜靠德,讲责任,重使命。蒙牛从始至终致力于营造一个追求正确、崇尚正义、充满正气的“三正氛围”,造就“三全员工”——全心、全力、全时;二是大智靠学,讲智慧,重方法。三是大牌靠创,讲品德,重创新。通过卓有成效的企业文化,推动了蒙牛的迅速发展,使品牌越打越响。领导者魅力:蒙牛的成功与牛根生密不可分,牛根生注重义气,信奉“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大气财富观,这成为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也是蒙牛团结奶农、经销商等价值链伙伴的原因。创业时,牛根生凭借个人魅力将原伊利的一干大将拉拢过来,形成蒙牛的团队骨干,可以说蒙牛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这位领导者。

五、内部劣势分析

全员素质的提升:蒙牛尽管过去有着奇迹般的发展速度,但是人员构成比较草莽,素质参差不齐。在新的市场挑战之下,目前的人员构成能否支撑持续高成长将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管理系统的升级换代:以蒙牛为代表的众多中国企业,以绩效导向为管理体系,高业绩目标服务的实用管理手段成就了蒙牛,但随着未来的市场变化,“旧版”管理体系必将被淘汰。资金链断裂:金融风暴、三聚氰胺事件无不给蒙牛乳业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连续亏损使蒙牛的现金流断裂,目前还面临被外企恶意收购的危险,蒙牛能否顺利度过难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国乳品业高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很多泡沫成分,现在整个乳业发展给人们的总体感觉体现在两个字:“快”和“乱”。这种不和谐的发展势必造成乳业经济的衰退,可以说三聚氰胺事件是一个导火索,引出的不仅仅是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还涉及到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涉及“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国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予以关注。

参考文献:

[1]毛远华.蒙牛文化的启示.《中国有色金属》[J].2008,15:59.

[2]刘帅,刘亮.我国乳业的SWOT分析.《中国乳业》[J],2008,6:17-19.

[3]魏琢.看蒙牛品文化.《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J].2008,1.

第6篇

关键词:乳品;消费结构;消费政策

黑龙江省是全国乳品加工企业最多的省份。黑龙江省奶牛存栏、奶类产量、奶粉产量、乳制品产量、乳品加工企业、乳品工业产值都居全国前列,其乳品行业呈现出快速繁荣发展的景象。但与之对应地,全省乳品消费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黑龙江省乳品消费现状

(一)人均消费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龙江省在乳品生产和乳品加工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在乳品消费方面则比较落后(见表1、表2)。

黑龙江省奶类产量稳居全国第二位,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奶类人均占有量也位居全国第二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左右,但人均乳品消费量还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黑龙江省奶类人均占有量是北京奶类人均占有量的3倍左右。但人均乳品消费量相差悬殊,2005年黑龙江省人均乳品消费量仅是北京人均乳品消费量的42.2%,2006年比值为46.1%,2007年比值为56.2%。黑龙江省是鲜奶产量大省但却是乳品消费小省,黑龙江省应借助自有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本土市场,提高本省居民的乳品消费,进一步促进黑龙江省乳品行业的发展。

(二)消费结构不断改善

黑龙江省居民消费的乳品种类中,液态奶的消费逐渐取代并超越了奶粉的消费,而价格相对较高的酸奶的营养价值也逐渐被消费者了解和接受,所以酸奶的消费量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和增长空间。冰淇淋的消费从以前单纯的防暑降温发展成为一种时尚休闲的消费方式。乳制品的消费人群也从婴幼儿和老年人向社会各个阶段的人群扩展。在国外受欢迎的奶酪和黄油在黑龙江省居民乳品消费中的比例则相对很低。

(三)消费人群多元化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意识的转变,乳品的消费人群从以前的婴幼儿和老年人逐渐向大众消费者扩展,液态奶和酸奶市场迅速发展,消费人群也迅速增加,消费者中以学生为主;由于大街小巷上都有冰淇淋的冷柜,所以冰淇淋的消费者众多。奶粉的消费者则是婴幼儿、孕妇和老年人为主,学生为辅。

(四)消费区域性差异较为明显

消费量主要集中在城市,城镇和农村人均消费乳品量相差悬殊。

通过表3可以看出黑龙江省乳制品的消费量主要集中在城市,城镇和农村人均消费乳品量相差悬殊,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乳品消费是农村居民乳品消费的10.3倍,2006年为11倍,2007年为7.2倍。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9亿是农民,可见农村是乳品企业可以深入开发的市场。农村在乳品消费量上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二、影响黑龙江省乳品消费的因素分析

(一)需求因素分析

1、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意识的转变,更多的人形成了消费乳品的习惯,但是在农村消费者还没有形成消费乳品的习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已经有能力进行日常的乳品消费。通过查阅黑龙江省统计年鉴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饮食结构,奶制品的消费最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的酒和饮料的总量大约是其消费奶及奶制品总量的3倍左右,可见农民没有形成乳品消费的习惯,所以农村乳品消费量一直偏低。如果农民形成消费乳品的习惯,农村的乳品市场就会快速繁荣起来,给农民饮用乳制品提供便利的条件,进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

2、人均收入水平。大部分城镇居民基本上已形成饮用乳品的习惯,所以我们通过分析城市居民人均乳品消费支出来分析收入与乳品消费之间的关系。对表4中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sig值为0.001,所以相关系数是显著的,相关程度达到0.954,可见乳品消费与收入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愿意支出的乳品消费也随之增加。

3、营养知识和保健意识。营养知识和保健意识是制约人们乳品消费的另一个影响因素,因为早期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形成强烈的营养意识,所以对食物消费没有科学合理的观念,其中就包括乳制品的消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意识和健康意识也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个人及身边人的健康,牛奶也成为人们彼此送礼的选择。消费者科学、合理的消费意识在逐渐形成并有待于继续提高。

4、城市化水平。黑龙江省城镇居民的乳品消费量远大于农村居民的乳品消费量,分析原因,首先是城镇居民购买乳品具有便利的条件,其次是城镇环境消费观念和营养意识的引导,使得城镇居住的人群愿意消费乳制品。因此,城镇人口的增加,必然会带动乳品消费的增加。

(二)供给因素分析

1、乳品质量。由于鲜奶是极其易腐产品,对卫生条件、储藏、运输及加工工艺要求严格。2004年的《中国居民奶品消费调查报告》显示,44%的消费者不相信奶品生产商对奶品质量的承诺,45%的消费者不相信奶品生产商对原料奶来源有很好的控制。乳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打击了消费者对乳品安全的信任度,影响了乳制品的销售,对处于成长期的中国乳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对乳品消费者进行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消费者会选择蒙牛和伊利的产品,分析原因首先是蒙牛、伊利的品牌信誉度较高,因为二者分别具有丰富优质的奶源并在奶牛养殖地配有各自的奶站,能够卫生、保质地收购生鲜乳;其次是二者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其美誉度明显提高,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2、价格和产品细分。我们通过对消费者市场的调研发现,大多数消费者都是购买固定几个品牌的乳制品。所以当某一品牌产品进行促销或是降价,必然会增加这一品牌乳品的销售。乳品市场品种的多样化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所以企业应在现有产品基础上继续研发新品种,打造各自的产品特色,在拥有各自忠实消费者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消费者。

3、销售服务。购买乳品的便利性对乳品的消费也有一定的影响。城市中从大型超市到社区仓买到街边便利店,因地点不同销售乳品的品牌、种类各不相同,消费量也有明显的区别。冰淇淋的销售广泛,大街小巷里都可以找到冰淇淋的冷柜,所以冰淇淋的销量较高。农村的乳品供应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者对乳品的消费。

(三)宏观政策

我国政府对国民素质的重视逐渐加强,在2000年提出了“学生饮用奶计划”;2002年,农业部正式启动“奶业行动计划”;2006年4月,总理在重庆视察乳业工作时,表达了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能喝上一斤奶的愿望;2008年黑龙江政府制定了《黑龙江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2008-2012年)》,通过政府一系列的政策支持,黑龙江省乳品行业处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下,正快速稳步的发展。

三、促进黑龙江省乳品消费的策略

(一)促进乳品产业一体化,保证乳品质量安全

建立乳业产业一体化,把奶农和企业的利益连在一起,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方式,实现从奶牛饲养到生鲜乳收购,从原料乳运输到乳品加工,从乳制品的销售到问题反馈系统,各个环节都应建立完整的检测系统和监管机制,从原料奶保证乳品质量的安全,从乳品的售后服务保证问题反馈机制的畅通,保证消费者喝上放心奶。

(二)加强乳品知识宣传,引导消费者消费乳品

以政府做代言人,做好乳品知识宣传工作,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和广播等方式宣传乳品营养知识,使更多的人意识到乳品对提高人民素质的重要作用,让更多的群体加入到消费乳品的行列。各乳品企业要继续做好“学生饮用奶计划”,积极配合政府的政策,并要抓住时机努力把乳品市场深入到农村的每条街道。

(三)转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乳品企业的竞争已经趋于同质化,所以应转变角度,进行农村市场的开发来增加企业产品的销售。开发农村市场首先应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使农民深刻意识到乳品的营养价值,让农民用有营养的乳品来代替对身体有害的烟酒消费,进而逐渐培养农民饮用乳品的习惯。其次应注重小学生的市场开发,让消费者从小形成饮用乳品的习惯,进而成为长期消费者。

(四)开发乳品新种类,扩品消费市场

随着奶类消费水平的提高,价格已不是制约乳品消费的主要因素,品质和口味成为人们购买乳品考虑的主要因素,酸奶、奶酪等高附加值产品将更适应消费者的需要;各乳品企业在保证出各自产品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针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个性的消费者,生产适合消费者习惯及口味的新产品;企业要继续致力于高端产品的开发,生产出更多的健康、营养、高品质的乳制品。

(五)发挥乳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全面提升乳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乳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由乳品企业、相关大学和科研机构组建而成,联盟以企业为主体,由于科研项目任务由企业直接提出,因此能够最为直接有效地解决行业内的重大共性技术问题,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且建立核心技术标准,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乳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立,有效地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三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突破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全面提升我国乳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乳业发展的特点已由过去的资源约束型转变成为市场约束型。黑龙江省乳品消费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需要调动政府、乳品企业、消费者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共同促进黑龙江省乳品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程瑞红.中国乳品消费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5).

3、冯宏伟.呼和浩特市城乡居民乳品消费问题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4).

4、乳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京成立[EB/OL].省略/kjrb/content/2009-11/23/content_127196.htm.

第7篇

关键词:乳品分析;实验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80-03

乳品分析作为乳品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乳品科学的发展、乳品加工业的进步和乳品安全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因此,任课教师如何教好本门课程,如何让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适应乳品行业和工业的发展需要,如何把学生培养成既能动手,又能动脑,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能够胜任一线岗位要求和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是任课教师必需思考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验、实践协调互补

乳品分析是理论跟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不仅要在课堂上讲解乳的组成、设备原理和操作,更要将乳品工业中一些成功的检测方法和生产中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中。长期以来,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学生只是被动地按部就班依照实验教材而进行,实验技能收效甚微,实际动手能力也未能得到培养和训练。理论课与实验手段以及工厂中实践操作不能有机结合,主要表现出学生对基本概念死记硬背、对其含义理解不透、能简单操作设备,但不了解该过程的目的,一旦出现问题,就无所适从,不知原因。

理论为实践提供基础,实践又为理论强化提供支撑。通关启发式教学提升理论教学效果,着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凯式定氮法测定乳蛋白质的实验中,在理论教学中,首先明确含氮元素是蛋白质区别其他有机物的理论主线,然后通过消化、蒸馏和滴定等过程进行氮的转化和测定,通过各步骤的化学反应变化,阐明各个实验步骤的原理、变化和现象,启发学生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可能会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和试剂。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演示教学功能,将往届实验授课录像内容作为授课演示实验录像,可以更加直观的认知每种检测实验仪器和装置,学生能够自己完成检测设备的连接,很好的理解了每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并能够掌握实验操作基本过程和注意事项,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增加了学生感性认识,巩固了理论知识,加强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有效地改善了乳品分析理论与实验课程学习效果。

二、综合设计性试验设计与实践

综合设计性实验是指学生在具有一定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是从原料的购买、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实验过程的实施和总结,学生完全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自2008年本课程设置了一系列综合设计性实验,以《花色凝固性酸奶研制及品质评价》为例,学生查阅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产品标准、微生物学检验、理化检验和食品添加剂使用规范等相关的资料,学生们设计了酸奶的制作工艺,选择检测项目和方法,围绕原料乳的相关指标如感官评价、新鲜度试验、脂肪、蛋白质、干物质、密度、杂质度、冰点及抗生素等,并对成品酸奶的质量指标进行评价,如感官评价、全脂干物质、脂肪、蛋白质、酸度以及乳酸菌数,使学生对原料乳和酸奶的相关标准、检测指标及标准作系统、全面的理解。最后,根据检测分析的结果,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如产品加工方案设计、生产过程管理等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仅仅熟悉了实验的操作过程,更重要的是懂得了设计试验和品质控制的检测方法。

随着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大大增加,由于这些实验比较复杂,所需时间较长,计划内实验学时难以满足,这就需要课外开放学时来完成。开放实验室开放大大满足此项需要,起到辅助教学作用。学生可以在课外时间利用实验室现有的条件,选择实验项目,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2]。2009年以来,与乳品分析相关的开放实验项目有“菊粉对酸奶品质特性影响的研究”、“花香型酸奶工艺和配方的研究”、“紫薯牛奶的研制”、“酸凝奶酪的研制”、“豆乳酸奶生产研究”、“低脂酸奶品质改良研究”、“低脂干酪品质改良研究”等30余项,通过这些开放实验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同时为学生大四毕业论文的实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学生还可以参与到老师的科研中去,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科研思路,另一方面可以接触到一些大型仪器的使用,为今后的工作和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开展实验技能大赛

实验技能大赛作为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改革和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根据乳品分析的教学内容,面对乳品工程专业的学生,开展校内和校外综合实验技能竞赛,交流学习经验,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举办学生实验技能大赛,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实验技能大赛中暴露出来的错误和问题,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实验指导,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和能力。因此,实验技能大赛是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的一种新的有效举措。在校内,在班级内和班级间举行实验技能比赛,主要选择比较简单的实验,如酸奶的酸度测定以及干物质测定的测定,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如分析方法的选择、分析天平的使用、标准溶液的准确配制和标定、滴定终点的识别与控制、有效数字的记录、实验数据的处理等方面。由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操作和数据处理进行评分,对获奖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评价并计入平时成绩或考核成绩。在学校之间,则通过综合设计实验来进行比赛。“丹尼斯克杯”、“诺维信杯”、“蒙牛杯”、“盼盼杯”等不仅锻炼了学生们乳品分析实践能力,而且也高了学生的创新、创意和就业能力。五年来,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众多从食品学院走出的毕业生已逐渐成为支撑国家食品业发展的领军人物和国内外知名专家。

四、基于岗位需求的实验实践

乳品分析课程的实践性和理论性均很强,该课程涉及对乳品一般成分、乳品基本理化指标、乳品中的营养成分,以及乳品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微生物污染进行分析和检验,强调对乳品企业生产前原辅材料的检测、生产过程中对半成品的检验和生产完成后对终产品的检验,从而达到在生产各个环节保证乳品安全的基本要求。国家对乳品安全非常重视,在2010年卫生部公布了《生乳》(GB19301-2010)等66项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乳品产品标准15项、生产规范2项、检验方法标准49项,检验方法占据74%,说明国家对乳品安全检测的重视程度。

为了使在校学习到的理论和实验课程能更好的适用于将来的工作岗位,本课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从乳品企业岗位入手,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完成工作需要的综合能力[3]。与乳品分析有关岗位主要由以下几方面:

1.企业原辅材料的检验。优质原料生产优质产品,企业对原辅材料设置了严格的检验程序,是众多环节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环。只有在原料采购的环节进行严格的验证,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2.半成品的检验和控制。在乳制品加工过程中,企业为了防患于未然,往往要对生产过程中半成品的相关指标进行检验,该类指标的检验大多与成品质量的某些关键参数有关,只有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监控和及时预警,才能更好地保证成品质量;

3.成品的检验。重点监测乳制品的基本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和食品添加剂种类与含量,其结果关系着乳制品能否顺利出厂,对其能否进入到流通环节和实现其价值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学生只有具备基本的合格原料乳和辅料组成的分析判断能力,才能做好原辅材料的采购验证;只有具备各类乳制品生产关键控制点的分析能力,才能正确把握食品生产工艺的关键环节,从而对关键环节重要指标进行监控检验,实现对生产过程中产品残次率的控制;只有具备乳制品理化和微生物指标的检验能力以及重要食品添加剂的检测能力,才能保证乳制品安全出厂和消费者安全食用。

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学校理论与实验与企业需求相协调统一。充分体现乳制品检验项目真实性与有效性、检验方法的适宜性和时效性、教学内容与工作情况一致性、学生与企业员工相容性。另外,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产品检测所用到的仪器以紫外分光光度计、酸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大型设备为主。因此课程大幅度提高精密仪器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强化仪器的操作、检测的原理以及结果分析,使学生对乳品分析课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更好地掌握常用的分析方法。对于那些生产实践中很少应用到的方法,不作为授课的重点,甚至有的内容可以删去。

乳品工程专业在学生最后1年的实践环节,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乳品分析综合实践能力。目前我校有三个实践基地:国乳中心、蒙牛集团和飞鹤乳业。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承担企业的工作任务,由企业兼职教师指导,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完成工作任务.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规范、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体验和感受到企业文化,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工作方法、团队合作等方面得到提高。

五、结束语

在我国,牛奶已经由个别群体的营养保健品转变为大众的大宗食品,特别是婴幼儿、儿童、老年人以及大中城市的居民,牛奶消费正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乳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来,我国乳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尤以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和三鹿三聚氰胺事件为代表,影响恶劣。分析检测是乳品安全管理的核心环节,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同时检测结果也是乳品安全监管的法律和标准等制度实施的重要依据。但由于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检测设备设施陈旧落后、自动化和精密程度较低,更多的是依靠检测人员的经验和肉眼判断。同时现有的检测机构缺乏相应的技术储备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检测人员不能有效掌握可操作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检测结果,并影响执法水平和监管力度[4]。为此,作为专业教师提高乳品分析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地探索,才能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对培养适应新世纪乳品行业的实用人才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晓东,杜鹏,孔保华,郑冬梅.乳品工程专业创新型“3+1”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研究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12,(10).

[2]王丽娜,付华峰.如何提高食品分析实验的教学质量[J].广西轻工业,2010,(6).

[3]胡二坤,李亚欣.基于工作岗位要求的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