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8 18:01:46
序论:在您撰写农学概论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作了很具体的规定。在“教学目的”中,要求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把“听说”和“读写”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并列地位。在“教学要求”中,明确要求“初中阶段继续培养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高中阶段“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这就确定了听说读写是整个中学阶段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就近年高考语文而言,听说能力的考查有明显的加强的趋势。一是直接命题考查考生的语音、停顿、重音、歧义、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方面的能力;二是结合作文试题,考查考生实际的口头表达的能力,比如广播稿、演讲稿、讨论稿、节目主持人发言稿、通知等应用文体和谈话语体的写作及修改。
再就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言,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思维敏捷,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是娴于辞令、口齿伶俐、善于社会交际的人才,必须是耳聪目明,“听人说话,能够了解对方要旨”(叶圣陶语)的人才。
然而,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却是:由于语文教学的影响,仍然是只重视书面表达能力训练而忽视口头语言训练;有的甚至将教材中有限的听说专项训练改为学生课外自学;现行中学教材(尤其是高中部分)虽然有听说能力的专项训练,但指导性不强,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实施,而且没有科学的系统,更没有专门的教材;不少教师认识到口语训练的重要,在教学的实践中想方设法给学生锻炼口才和听力的机会,但毕竟无序;农村中学教学设备的有限又使得有识之士的“教改”实验只是“空中楼阁”;结果,学生读了十几年书,学了十几年语文(且不说在生活中的学习),大多数听说能力却较差,发音不准,吐字不清,语调平淡,语速不当,话不成句,表情难看……成了十足的“书呆子”。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听说教学必须改革,而改革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之中迅速地大面积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中学语文听说教学改革的出路何在
陷入困境之后,必须走出困境。近十年来,笔者一直在农村中学任教,而且一直与同仁一道努力探讨听说教学改革之路。于此且作一总结以就教于大家。
(一)改进教学的组织形式
语文教学必须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进组织形式,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在研读大量文献和各种语文教改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省属重点农村中学)实际,学生实际个人(自身)素质的实际,大胆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实行“以小组教学为主,以班级教学和个别辅导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具体地说,这种组织方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成立语文学习中心小组。每班4-5人,由有语文特长和语文兴趣较浓的同学组成,语文学科代表兼组长。中心小组的主要职能是:①参加教师备课,研究讨论教学的难点,分析落实教学重点,具体讨论确定教学要点,分析安排训练的知识能力点和训练方式;②负责组织指导、督促和考核本班学习小组(见第2点)的语文学习;③编选拟定语文课文练习和单元练习,组织进行单元检测;④帮助老师批阅修改评析部分作业;⑤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之下负责讲析(或安排组织其他同学讲析)部分课文。——总而言之,让中心小组成为老师的帮手,成为小老师,负责组织、管理具体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
2.成立了语文学习小组,每组4个成员,各小组同学的语文素质大致相当,座位临近(前后左右同桌,如不是同桌,在语文课和语文活动课时自行调节)。其主要任务是在教师和中心小组的组织引导下完成各项语文学习任务(其中包括课内外的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3.组建了语文中心小组和学习小组之后,教师主要的职责是:①具体指导语文中心小组的工作,在各种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中做好示范(比如示范朗读,示范备课讲课,下水作文等等);②组织中心小组讨论制订单元教学要求和课文学习重点;列出课文和单元教学的知识能力点;③重点指导学生学好最重要的基本篇目;④补充语文中心小组讲析课文时遗漏的知识点和未处理好的重点难点,补充与课文或单元有关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⑤编制单元练习,组织单元考试;⑥科学评价语文中心小组和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并提示补正方法;⑦负责课文或单元或语文活动的重要的关键问题的小结或撰写相应的专题论文;⑧编印优秀作文集,组织优秀作文稿;⑨指导各种重要的语文活动(如朗诵、征文、创作课本剧,等等);⑩精选印发课外练习并指导课外阅读。
(二)优化听说能力训练的方法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采用的听说训练的主要方式有如下4种:
1.朗读。这里所说的朗读主要包括:①早自声朗读课文,精彩片断和要求背诵的篇目;另外每学期补充10篇古诗文,要求背诵。每周三节早自习,每节40分钟,一学期下来,诵读时间达40小时,三年初中或高中,诵读时间达120小时,课文背诵达60多篇;②名篇赏读,间周一节课(课外活动),主要从《中国青年报》、《杂文报》、《散文》、《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报纸杂志选择精短时文;③新闻会,间周一次,要求全体同学写稿投稿(也可从报纸上荐稿,大量采用根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编拟的新闻稿,每天晚上7:00至7:30是全校学生收看电视新闻的时间);中心小组选稿改稿定稿,再安排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普通话脱稿播送。
2.读书报告。主要有三种形式:①故事会,每学期2次,在期中考试后进行(因为本校每年春秋两期分别有音乐之春和艺术节,在中期考试后第3周左右进行,故事会就安排在此间的课外活动之中),主要讲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生活故事、名人故事、民间传说等等;②读书报告会,每期开学第一周进行,主要讲所读的书籍(以文学名著为主)的基本内容、故事梗概、人物形象;朗诵其中的一两个精彩片断;宣读自己的“文学评论”(实际上是读书心得,往往既省“评”,又省“感”);③假期见闻报告会,每期开学第一周进行,主要是概述自己假期所见所闻所感,在此基础上重点叙述二三事。
3.讨论论辩。①讨论,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其具体方式包括个人钻研、小组讨论、班级讨论、教师(或中心小组)总结发言。②论辩,即组织论辩会,不定期举行,从课本、影视、生活中去选择与语文学习相关的重要的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进行论辩。要求各学习小组在认真准备材料,充分讨论酝酿的基础上写出书面发言材料(或提纲),然后采用双方论争的形式进行辩论;同时组织好“评委会”进行裁判和评定。
4.讲课比赛。
我这里所说的“讲课比赛”主要有两种方式:
①讲析课文。每期一周,一般在期中考试之后的第一周进行(因为本校每期期中考试之后有一次运动会,停课2至3天,学生相对较轻松,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去备课),但必须在开学之初公布教学计划时就要安排各学习小组具体的授课任务(我的教学计划和总结往往是先由中心小组讨论草稿,然后我定稿打印,学生人手一份)。作为教师一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好“讲课”示范,二是具体指导如何备课、如何确定难点、如何设计练习、如何讲课,教给学生“教学”的方法。
②评讲试卷。这里所说的“评讲试卷”主要是指在语文教学其是语文复习中,让学习小组在分头准备认真讨论的基础上对语文试卷进行评讲。要求学生必须讲清:“试题考的是什么(知识点)——怎样考的(角度、题型)——怎样解答(答题技巧)”;必须评准:“试题好不好(难度、信度)——好在何处(科学性)——有何启示(相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学生评讲时出现不足,教师要认真分析,予以补正。
(三)寻找检测听说能力的科学方法
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具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听写:从内容上说,包括听写词语、句子、句群、语段;从文体上说,主要是古诗文;从方式上说,可以老师朗读学生听写,也可以是学生互相听写。
2.听话答问:通过同学老师诵读或播放录音,要求学生答问。问题不宜设置太多,问题的内容可以是记忆性的,可以是筛选性的,也可以是理解性的。
3.听话笔记:其中包括听课笔记,要求记准要点,记清思路,记住难点,突出重点。
在农村,乡教委(学区)主任、校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决策者,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管理水平、工作能力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进程。可是,在农村,整日繁忙、琐碎的日常事务,教委主任和校长们没有更多时间集中精力专搞业务,无暇学习新的管理理论和教育理论,更别说研究新的教育教学方面出现的新问题了。传统型、经验型的管理是他们手中唯一的“法宝”,最突出的表现为:“分”是管理的核心,“章”是管理的主题,“权”是管理的主基调。可这样的管理却出现了可悲的结果,教师和学生变成了分数的奴隶,管理变成了检查(教案、作业批改),严重扭曲了教学的本性,所谓的课程改革也就成为了追求高分的“遮羞布”,教改也只能是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权力至上的管理方式泯灭了教师工作的独立性、创造性和个性。苏霍林斯基说:“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可我们的学校管理最为缺乏的恰恰是思想。因此,农村基层领导必须率先转变教育理念,把领导教职工创造性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作为主要职责。一方面要坚决改变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新举措,认真学习和准确掌握素质教育理论好方法,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努力提高自己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
二、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保证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必须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而课程改革是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和新的课程评价标准的突现,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育教学体系,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能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关键在于他们的素质。然而,目前农村教育还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教师还在为“应试”而苦干、蛮干,他们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如重教书轻育人,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唯分数论,片面追求升学率,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搬口喂食式”的陈旧教法,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的教学手段,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死教书”“读死书”酿成了我国的教育现状:基础扎实,赢在起点,创新不足,输在终点。因此,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中,教师应自觉去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素质。这就要求教师自学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确立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质量观,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确保农村学校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基础教育投入是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的客观基础
现代化的教育需要现代化的设施,当前广大农村的教学设备仍相当简陋,好多地区虽然实现了“两基”,但那只是低层次、低标准的,还远不能满足新世纪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由于教育投入的力度不大,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学校又无力添置,以致于学校电教器材相对匮乏,绝大部分学校根本没有像样的电教器材,只有极少数学校配有复读机、电视机、影碟机等。这严重影响着农村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而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中已指出要列出专项经费用于支持课程改革,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可比照国家级专项,相应划拨地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经费,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基层政府应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积极争取和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并做到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堵死教育经费外流的漏洞,真正做到专款专用,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
四、良好氛围是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深刻,就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教学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改变角度,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改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但观念的转变是需要时间的、更需要成功经验作为支撑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一线教师如果没有行为变化在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不可能深刻的。而要真正让一些先进教学理念扎根于教师,运用于课堂,外显于学生的发展,要允许他们有一个感悟和积累的过程,有一个亲身实践、体验、感受成功的过程。因此,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要始终紧抓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程观念这个根本不放松。把好“观念”的脉搏,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开展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工作。
二、要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要想课改有特色,农村小学必须抓好每一个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善于组织教师努力自学,刻苦钻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促进,共同提高。但教师的工作量大,对教师的基本功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有阶段性。既要兼顾全面,也要突出重点。使教师过硬的基本功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三、要加强课改研讨工作
新的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新课程理念的构建,到新教材的编写,到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再到对教学的评价等,这其中有许多问题是没有现成答案的。要找到答案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创造,要创造就要研究。因此,课改为教研工作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实施新课程教学,应当以课堂为主渠道,以研讨为先导。要按年级、学科分别成立课改研讨组。由教务主任把关,研讨组织负责,研究课改方法。首先,就课改的焦点问题组织教师深入研读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和掌握新课程理念,认识课改的重要性及积极作用,从根本上接受课堂改革。其次,搜集课改的有关资料,教学实录及案例,组织教师研讨、分析,从中发现课改新思路,农村小学课改经验。另外,应组织教师就课改思路认真研讨教材,研究教法,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出发,深入到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研究中,提倡教师“跳出教材教教材”,即把教材作为活动知识技能、学习经验的载体,考虑知识生成的基础,形成的过程,结论的获得能解决哪些实践问题。各教研组要定期进行备课、作业展评、领导带头、鼓励先进,为研讨开辟新路,加强新老教师教学艺术的切磋,互相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师资课改素质。
四、要做好教学资源开发工作
(一)环境设施落后,规模小,数量少
由于对幼儿园的投入不够,幼儿园设施简陋,幼儿没有足够的玩具、器械进行游戏活动。在红星幼儿园中,只有简单的滑梯和秋千这样的基本游戏设施,幼儿的玩具也很单一。“目前我国东部拥有中心园的乡镇约占75%,但中西部22个省(市、自治区)27284个乡镇中,半数左右没有乡镇中心幼儿园。村幼儿园的数量也只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0%,也就是说90%的行政村没有幼儿园,那里的孩子无园可入”。
(二)幼儿园管理制度不完善,存在安全隐患
规范的幼儿园应每班配有“两教一保”。而在红星幼儿园中只配有一名幼儿教师,保育的工作则由老师和阿姨平均分担。1996年我国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之一是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有保育才能有教育。同时幼儿园缺乏保健室和门卫室,当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身体受到损伤不能得到立即规范的处理。
二、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建议和策略
(一)更新农村家长教育观念
大力宣传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端正幼儿家长不重视学前教育的落后观念,让农村家长意识到学前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而3—6岁是幼儿发育的最快最佳时期,也是最重要的时期,是形成语言发育,认知、行为及潜能开发的重要时期”,所以要改变农村家长只关注幼儿身体和智力上的发育,而忽视幼儿心理和其他方面各种能力的发育的错误观念。
(二)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就目前形势来看,虽然我国很多地方实行编织下乡政策,但是考上编织的教师大多分在镇上的公办园,对于村里或许多乡下的民办园还是很缺乏专业的幼儿教师。在对幼儿教师素质的提高上,当地县乡政府应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为此,可以尝试建立乡村联动的教研制度,建立县、乡镇幼儿园教师与农村幼儿教师的“手拉手帮带制度”。同时对于优秀教师实行奖励政策,以此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兴趣和质量。
(三)充分利用农村自然优势发展幼儿教育
虽然农村幼儿园缺乏现代化教育设施,但农村广阔的田园风景和人文生活给予了幼儿更大的活动空间。农村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农村独有的自然条件,运用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带领幼儿进入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在大自然中放开幼儿,让他们自由地探索。让幼儿在大自然里潜移默化的陶冶情操,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力。
(四)增加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经济投入积极创办优质园
各级政府要把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重点,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建设。努力将幼儿园的设施、环境搞上去,配备现代化教育工具,充实幼儿的玩具、读物等,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对于民办园要给予支持,通过多种形式开办农村幼儿园,兴办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机构。
(五)完善农村幼儿园管理制度,加强园内安全
我国幼儿园实行保教和教育结合的制度,保教在前,所以幼儿教育中解决保教问题是首当其冲的。保证幼儿的生命和卫生安全,是幼儿园展开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合格的幼儿园每班都应配备有一名保教人员。同时幼儿园也应建立相关的保健室,当幼儿的身体出现问题时能得到及时的发现和就诊。幼儿园门口应设立警卫室,警卫人员对于外来人员要进行严格把关,登记入园,创建安全校园。
三、结论和总结
1.多媒体教学
农业概论设计的内容很多,既有国内农业发展的介绍,也有国外农业发展的介绍。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学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加入电子元素。多媒体教学通过把图片、声音、文字等多媒体信息经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一目了然地表达了传统板书所不能体现的知识,节约了教师书写板书时耗费的时间。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彩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加教学容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而对于在传统教学中很难体现的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地理区划等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既直观,又生动,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弥补了教学条件的不足。当然,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有些教师讲解时一味依靠多媒体,使得课堂气氛不理想,教师失去了主导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结合起来。
2.实践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来源大部分来自教材,课外书和教师的讲解。而对于农业概论的教学来说,其涉及的内容既有农业生产过程,又有农业经营过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尤为重要。一方面,利用学校周边的农业研究院、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农业观光园、农业示范基地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等,通过参观、调研,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不同层次、结构的农业设施特点;另一方面,也可带领学生深入蔬菜大棚,山间林地,田间地头,让学生实际操作一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取最新数据,弥补教材老化与区域不同带来的问题。根据贵州省农业生产实际,可在茶园、林地、烟草和中药材种植区设立长期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充分了解我省农业生产的特色和优势,进而学习更为实用的生产技能。此外,也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完成对农业概论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巩固。
3.其他教学方式
除上课时,使用传统讲课方式和多媒体教学外还应该采取其他的教学方式,因时制宜,因内容而变,教师在深入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采用多样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以问引学、以玩教学、课程讲座等。以问教学指教师备课时,对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后,总结出几个概括性问题。在课堂开始前就以提问的方式来对本节的内容做一个引导,让学生带有目的的去听,这样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听讲。在课堂结束前进行提问,检验学生的课堂效率,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又可以对上课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以玩教学是在理论性知识较少而实践性知识较多、又不能同时提供实践基地条件的时候,教师将教学内容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让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合作能力;课程讲座则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邀请行业专家、农业推广人员、其他专业教师等举办相关讲座,以拓展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将课本知识与实践良好结合。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鼓励学生举办讲座,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选题,通过查阅资料、拜访专家学者,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讲座内容,向同学们进行课程讲座,这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对良好学风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对于课程作业的改革
在以往的教学中,课程作业教师多是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书面做答后提交,但是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到枯燥,更是不能保证作业的独立完成。随着教学模式的改进,课程作业也必须创新,教师可根据农业概论课程理论性较低、实践性较强的特点,适当地将课程作业改为辩论赛、演讲或现场答辩的方式进行,如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农产品安全、农业资源与环境等内容可采取以上方法进行,引导学生关注农业领域的最新技术、生产方法、最新成果。而类似于转基因农产品、食品安全、农业信息技术等这些讨论的比较广泛的话题,通过辩论等形式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这比单纯的上几节课收获大得多,而且通过这些方法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在实践基地教学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将课程中所拍摄的照片、视频,做的笔记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做一个PPT进行讲解。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基地学习时带有目的性,集中精力学习,同时也督促学生对教学知识进行反思与提炼,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二、提高农业概论教学质量的建议
1.结合本土特色,自编讲义
现有的农业概论教材,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农业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农业概论》和刘巽浩编著、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农业概论》等。这些教材都有各自的体系,但无论是哪本教材结合到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授课时,都显得不够贴切。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专业的需要,参考各种版本的《农业概论》教材,量身裁定教学内容。考虑到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农业生产活动穿插到课堂中,如茶叶、烟草的种植与加工;山地农业及其机械化等。其次,在讲义中应该特别突出农业生产的三个层次(技术层次、经济层次、生态层次)的效果,使讲义更能够接近生产实践,增强其实用性。
2.善于利用各类教学条件
在教学条件上,农业概论课程可以使用的教学设施较多,如学院现有的生物技术实验室、农产品物流实验室、园林实验室和经济管理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都配有现代化的实验设备和数据分析软件,学生可在实验室里学习知识和实用技能,对强化农业概论课程的学习有很好的作用。
3.利用现代传媒,广泛收集各种农业生产经营案例
现代农业发展日新月异,课本上的知识点已过时或不够全面。为了拓宽教学内容,在日常学习中应注意收集各类相关信息。如央视二套的《生财有道》、七套的《致富经》、九套的农业纪录片、十套的很多农业科教节目,都是以农业种植、养殖、农业合作社、现代农业生产、农业科学技术等内容为主,生动直观地为我们讲述现实中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是非常好的教学素材,应当注意收集,并把这些信息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丰富专业知识。
4.注重培育服务“三农”的执着精神理念
农村的世界里不是没有美,是我们没有去真正品味它的美!所以,教师要引导农村中学生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切切实实地观察自己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景、物,随时随地积累写作素材。总而言之,农村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
二、端正态度,加强学习,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立足实际,作文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新课改下作文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时间、地点以及作文方式。如教师不仅可以根据农村时令的变换安排相应的课题,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相应的材料,也可以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积累优美的句段,以丰富作文素材。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生活感悟与想象力的培养,有意识、多角度地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人、事、物、景中发现写作素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作文写成观察日记、生活杂录、实验报告等多种文体形式。对于写作基础薄弱的农村中学生来讲,我们可以提倡学生模仿和借鉴好的文章。模仿包括:文章里好的句子、段落、篇章以及结构、立意等。学生的摹仿力很强,只要细心指导,仿写文章也一定会成功。实践证明,模仿能使学生夯实写作基础,提高写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写下水文,给学生做示范。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在班上交流自己的文章,说出自己的立意、构思过程,那么学生受老师的影响,不但会喜欢上写作,还能学习到写作知识。所以,我认为教师写下水文也是有效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方式之一。
(二)以多种方式,帮助农村中学生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
新课改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拓宽自身知识面,积累语言。如每周安排一到二节自由阅读课,让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并且摘抄精彩的句子和段落,之后在班上交流;要求学生每天观看新闻节目,记录下国内外的时事,然后在班内组织召开小小新闻会,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看法,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程的实际情况,召开主题班会活动、辩论赛、演讲比赛等,丰富学生的生活,这样他们写起文章来就不会胸中无物。
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及时批改学生作文,多激励、表扬
从学生方面考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及时批改学生作文,多激励、表扬,培养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位西方学者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放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多肯定、少批评,多指导、少指责。即在面对学生的作文时要抱一颗“人文关怀”的心去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一个精妙的用词、一个优美的句子,都应及时地给予中肯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写作的信心和兴趣。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和空间,让成功成为学生写作的兴趣之源。如可以办班级作文报,专门刊登学生的优秀作文或精彩句段,也可以鼓励学生办自己的作品集,在班上、家长会上传看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写作的成就感,进而激发写作的兴趣。
(二)及时批改,多激励、表扬
教师批阅作文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如可有选择地当堂讲评,让学生学习到作文批改的方法,或鼓励学生自我批改、互相批改。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发现写作优点,指导写作方法,并指点迷津,在学生困难时扶一把,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写作太辛苦。而作文讲评要在学生写作感悟和热情消退之前,让学生辛苦写作后尽快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作文的进步与不足,进而树立写作的自信心。
四、总结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入调查,摸清本地自然教学条件
小学自然教学大纲指出:“我国幅员广大,各地自然情况千差万别,教科书中的具体材料不可能完全符合当地的情况。因此教学时应从当地的自然情况出发,选取当地的相应材料来替换或补充。”为此,我们在分析教材、弄清教材对自然条件要求的基础上,组织教师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对本地的自然资源、环境情况、本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本校的自然教学条件和现状、学生对自然课的认识和态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研究。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本校要按照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自然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一)主要优势
1.选择感知材料的优势
自然课以学生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为认识对象,课本所列举的动物、植物、土壤、岩石、矿产、水域等具体事物,在铁坪村的山上山下,有85%能直接找到,有10%能找到相应材料来替换或补充。如课本涉及的102种动物,这里能找到82种;有关的土壤、岩石和能源矿产等,在周围地里、山上、煤矿里能找到18种。这是农村学校自然教学得天独厚的物质优势。
2.学生感性经验的优势
铁坪村小学的学生都是来自邻近三村的农家子弟,他们开门见山林,低头见田园,长期的山乡生活,不仅使他们有机会认识大量的自然事物,了解山村四季农事和物产,而且他们在帮助家人从事放牛、砍柴、打猪草、种菜等家务劳动和简单生产劳动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人类探索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亲自经历。他们生在山村,长在山村,对家乡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所有这些,都是农村学生学习自然的认识优势和情感优势。
3.组织实践活动的优势
铁坪村是一个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山村,种植业特别发达,山上有茶场、药材场、果园、林场,山下有农田、煤矿,家家户户有菜园、香菇棚、自留山。形式多样的生产基地,为学生的采集、制作、栽培、考察等自然研究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地。农民有丰富的种植、栽培的生产经验,他们可成为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技术指导。可见,农村具有自然教学天然的环境优势。
(二)主要劣势
我校是位于荆门、南漳、当阳、远安四县交界的山村。偏僻的地理位置,使得学校交通不便,规模很小,正规实验设施和自然课师资不足。三年前,学校一无实验室,二无生物园,仅有的几件演示仪器既不能用,也无人会用。自然课作为“搭头”人人可以代,随时可以减,照本宣科是唯一的教学方法。设备和师资成了影响农村自然教学的两个难题。
二、联系实际,探索自然教学改革出路
承担实验课题以后,我们一方面组织教师学纲,端正对自然学科的认识,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积极进行自然教学的改革实践。
(一)扬山村材料之优势,补正规仪器之不足
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认为,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用自制的教具,虽然经常出现毛病,但它却会比用仔细调节好的仪器得到更多的东西。自然教学大纲指出:提倡教师和学生共同开辟自然教学园地、自然角、搜集材料,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学具,改善观察、实验条件。为此,我们发动师生自力更生,从以下几方面对自然教学材料进行了改革。
1.作为认识对象的材料由学生自采自带
对于动植物、土壤、矿物等认识材料,我们一般布置学生课前自采,上课时自带。教学效果好的材料便制成标本保存下来。如教《植物的根》一课,我们通知学生提前到自然界中采挖植物的根;教《植物的叶》,我们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采摘叶形、叶缘、叶脉、叶柄等各不相同的叶;教《壁虎和蛇》,我们也同样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活标本(壁虎)。
2.简易的实验器材指导学生自制自带
教学中有大量的仪器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制自带来解决。如在教《四季是怎样形成的》一课时,我们让每个学生用铁丝、乒乓球制作地球仪;做实验缺少酒精灯,让学生用墨水瓶、铁管等材料自制;缺少漏斗,用塑料瓶子去底后代替等。
3.复杂的器材由教师自制或找合适的东西代替
有些教学内容必须用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才能比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在课堂上能给学生形象生动的感知,我们自制了大量的教具。如三球仪、简易照像机、飞机升力演示器、热胀冷缩演示器等。这些教具用于课堂,解决了教学中一些难点问题。对于实验所需的一些常规设备,如水槽、烧杯等,则一般用生活器具来代替。如水槽用脸盆代替,烧杯用茶杯代替,鱼缸用大罐头瓶代替,滤纸用毛边纸代替。对于那些少见的自然物则选取本地的性质相似的同类物来替代。如在教《植物怎样繁殖》一课时,不仅准备了天竺葵,还补充了红薯藤、石榴、柳树、紫薇等植物的茎,让学生广泛实践。这些自制、替代的材料用于教学不仅能被学生接受,而且教学效果好。
(二)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优势,提高自然教学质量
1.选择典型环境进行现场教学
对于有关客观环境的教学内容,城区学校一般采用挂图、录像手段进行。我们则充分发挥铁坪村的环境优势,大力提倡走出教室进行现场教学。如在教《水·土·植物和人》一课时,我们以大雨过后的蔡家沟一带作为教学现场。在蔡家沟一带,学生们亲眼看到,农田含沙量大,庄稼瘦小,农户房屋破烂,家境贫寒。针对这些实际,同学们开展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这样的现场教学,学生不仅亲身感受到了水土流失带给农户的严重后果,深刻领会到了水、土、植物、人四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提出了许多治理蔡家沟的设想和建议。有的认为应大力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制止乱砍乱伐;有的认为应迅速在河的上游修拦沙坝、水库,减少沙石流失;有的认为应加强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等等。学生把自己的建议整理后,交到村委会,得到村领导的重视和采纳。
在教《能源矿产》一课时,我们把学生带到15里外的马河煤矿,让学生在工人师傅的带领下,深入矿井,实地考察。考察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他们亲眼看到:煤在地下是分层排布的,有的水平,有的倾斜,有的断裂,它们都夹在沉积岩中。学生在煤层中还找到了大量的植物化石。根据实地考察的事实,学生很自然地推想到了煤的形成过程。
据统计,小学自然课中的30%的教学内容可安排在校外进行。四年来,我们结合本地实际,尽量把学生带到最理想的环境进行教学。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利用本地有利于自然教学的客观环境进行现场教学,虽然花费的时间多,但它能真正做到“启发学生自行探求知识和应用知识”,收到一举多得的教育效果。
2.营造小“自然”,充分利用生物园地进行教学
山区学校具有土地宽阔的优势。我们结合本校条件,发动师生自建生物园。建起了大小42个植物床、4间饲养栏、1个香菇场。每年春、秋组织学生到野外采花木、挖树桩、找奇石,移植于园中;每到植树时节,组织学生进行播种、扦插、嫁接等活动,如今园内各种典型植物已有56种,饲养的猪、狗、猫和从外面引进来的鸟、刺猬、青蛙、蜗牛、昆虫等动物达40多种。学校生物园的建成,既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材料、露天实验基地,又为校园绿化提供了大量的花木幼苗。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生物园进行教学,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我们组织学生到园地上课;对不易观察的材料,如地下茎、根等,我们把它们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如教《植物与环境》一课,为了让学生亲自研究植物与阳光的关系,让学生在植物园选取两株种类一样、大小相同、环境一致的绿色植物,在每株植物上扣一个开有“窗口”的纸盒。过了四五天,让同学们把纸盒揭开再观察这两株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通过亲自对比实验、观察分析,正确地认识到植物与阳光的依赖关系。又如教《植物怎样繁殖》一课后,我们让学生到植物园对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进行繁殖实验,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他们发现百分之八十的植物都能用茎繁殖。在教《植物的根》一课时,教师把准备好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植物的根带进课堂,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他们很快认识了根有直根、须根、贮藏根。
3.利用实习基地进行乡土教材教学
铁坪村的农民亲身感受到靠单一的粮食作物种植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开发多种经济作物,又缺乏应有的技术。从这一实际出发,我们针对本村相继引进的一些经济作物补充了《桃树的栽培与管理》、《香菇的栽培与管理》、《盆景制作》等乡土教学内容,并把学生带到离校2里远的实验基地(铁坪村油桃基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除草、剪枝、施肥;同时要求学生配合家长大力发展家庭木耳、香菇生产,巩固所学的实用技术。通过以上活动,既对学生进行了劳动锻炼,又使他们掌握了一技之长,深受家长欢迎。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学生认识某一事物的过程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这种认识不因课堂教学的开始而产生,也不因课堂教学的终止而结束。因此,教学中我们根据农村学生课外时间充足,常与活生生的自然事物、农业生产相伴的生活实际,把自然课前和课后当作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狠抓了课外观察实践的指导。如在教《昆虫》一课前,我们让学生到野外去抓虫子,带进课堂进行研究。在抓虫子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许多关于虫子的生活环境、外形特点、行动方式等方面的感性知识,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认识基础。课后,我们又组织学生对稻田的昆虫进行观察研究。通过观察,同学们不仅对昆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而且还提高了消灭害虫、保护益虫的认识。又如学生学习了地质单元教材以后,我们组织学生对当地的岩层进行考察。通过考察,学生发现小林湾一带的岩层都属沉积岩,在岩层中还发现了不少植物化石。根据这一事实同学们开展了讨论,推断出两亿年前这里曾经有过茂盛的植物,这些植物被沉积的泥沙覆盖起来,经过许多年复杂变化,有的成了化石,有的可能形成了煤。为了证实地下有煤,他们把夹在岩层的黑色土石带回学校进行实验分析。把黑色土石做成煤球,然后放进火炉烧,烧过之后,他们发现煤球的质量减少了百分之十五,这说明黑色的土石里含有能燃烧的东西,这些能燃烧的东西可能就是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情况报告给村委会,得到领导高度重视,并请专家进行了勘测,证实小林湾一带确实有煤。
三、教改实践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一)根据农村实际,利用当地有利条件,搞好自然教学。对于自然教学来说,农村学校可供利用的优势是绝对的,面临的劣势是相对的,只要我们遵循自然学科的特点,根据本地自然条件的实际,扬长补短,真正让学生到自然界中去“真刀真枪搞科学”,自然教学是大有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