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化学科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7 17:47:34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化学科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初中化学科学论文

第1篇

《荀子》里有一句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概意思是说,教师是给学生传播道理和解答疑惑的。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述化学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注意渗透素质教育,强调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传授化学知识。化学相比较其他学科而言,学生学习起来会有难度,没有基础知识铺垫和学习,学生对化学老师更有依赖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科学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信心和积极性,而学好化学,不仅包括课本知识学习,还包括科学学习方法,所以说科学方法教育很重要且必要。

二、科学教学的原则

1.适度性。教师要针对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及课本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制定可行性较强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为了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可以分四个阶段提高教学效率。感受指在刚刚接触化学知识时,学生仅对教师讲解的课本内容有基本了解和大概印象,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心相类似的内容,自己要注意总结和对比记忆。如讲解常见化学物质的分子式时,要在大脑中形成立体的分子构成。联系指将讲解的科学方法和解题思路贯穿学习中,在学习中注意方法和内容联系起来,通过练习和思考逐渐熟练运用方法。例如,在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时,一些金属元素和盐酸发化学反应的化学方式是不一样的,系数也不一样,但都是金属元素和盐酸发生化学反应,可以通过联系金属的相同性质书写方程式,从而举一反三,降低书写难度。应用指通过基础化学知识的学习解决化学问题。例如,在化学学习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在主要物质中掺有其他化学物质,如何检验这种物质的存在等。评价指根据自己建立的科学知识体系判断他人的学习研究是否有价值,当然这要求学生自身知识能力足够高。

2.适时性。适时性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确实有进行科学教育的必要时采取措施,否则会适得其反。化学课本中隐含科学的方法,有的知识内容与教学方法联系密切,在讲解那部分时要注意渗透教学方法。教师要在恰当的时候讲解化学理论的来源及相关知识等,达到扩展学生知识面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时,常见的酸性溶液有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如硫酸氢钠,对于其他不常见化学溶液没有讲解的必要。

三、科学教学的方法及措施

1.充分利用教学模具进行教学。在学习化学分子式及空间结构的时候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而初中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化学,很难形成空间想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教学模具进行教学和讲解,让学生通过空间想象和模具帮助,先学习基础知识,再通过了解和讲解揭示其奥秘。例如,在学习一些化学分子式的结构书写时,首先要记得该化学分子式是什么,然后才能知道在画结构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什么元素和几根化学键,如写三氧化二铁的分子结构时,先想想其空间结构,或者借助化学模具,再进行书写,久而久之,也就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比较、分析,熟记多种化学知识。化学元素太多太乱,很容易记错记混,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对比记忆,根据自己学到的化学知识和经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刚刚接触化学的时候,最基本的内容有固体、液体、气体。除了状态不同外,还要区分固体的颜色、性质等,如铜和氧化铁都是红色固体,但两者的化学分子式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通过分类和比较进行记忆,可以按照状态、颜色的不同进行分类。

3.运用学到的化学理论对不了解的方法进行探索。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就是化学假说法,化学假说法指运用已经学习和掌握的化学原理,对未知的化学现象和化学规律进行探索,而探索结果就需要时间和真理验证,初中生不能对自己得出的结论做出对或错的判断,但是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实,化学假说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学习中的独创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科学方法的基础。例如,化学家拉瓦锡根据燃烧现象与空气中的化学成分相联系,通过思考和研究,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

4.善于归纳和总结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归纳所学知识和整理知识体系是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养成对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的好习惯,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归纳从一些具体事例中概括整理出相应的结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归纳内容和归纳形式都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所决定,在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达到复习效果,所以说归纳和整理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时,根据教师思路学习和掌握前二十号元素的电子排布情况,在观察和归纳的过程中,很容易得出电子的排布和变化规律,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和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从而得到排布规律,这样就能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5.充分利用化学课本。学习化学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离不开化学课本,而化学课本中的内容排版就是按照学生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进行的,这就是一种隐含的科学教学方法,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例如,初中化学中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分为这几部分,地球周围的空气、氧气、碳和碳的氧化物、自然界中的水、金属与金属矿物、溶液、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等其他部分,是按照简单到复杂安排的,简单来说是教材中的一条知识线。抓住这条知识线能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还能使教师讲课条理清晰。这样的教学安排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化学知识,是帮助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微课初中化学教学

一、概述微课

对于许多现代教师而言,微课是一个相当熟悉的概念,教师在制作微课过程中,能够分割课堂教学内容,将教学时间控制在不超过10分钟,凸显出知识要点和重点,让学生学习活动变得更加具体,微课不仅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而且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若学生对微课内容存在疑问,或者没有完全掌握,可以再次播放视频,巩固知识内容,采用有效的方法来复习教学内容。

二、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化抽象为具体,克服知识难点和重点

化学学科具有大量的抽象概念,包括构成物质的离子、分子等等,但学生在传统的课堂上很少接触这些东西,难以有深层次的认知,仅仅单纯背诵该知识点。而适当引入微课,就能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在短期内通过微视频将离子、分子以及原子不断放大,将这三种微粒的组成与结构特征向学生展示。此外,还有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可以利用微课来解决。

(二)微课能够提供安全可靠的实验方式

相信大家都知道,化学实验具有较强的危险性,由于许多化学物质放在一起极易出现化学反应,造成爆炸事故或者其他的危险事故发生。化学实验的不成功,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化学药品以及不合理地使用化学仪器。但是要想学习化学,化学实验是不可或缺的,有些化学知识的呈现离不开化学实验。在该情况下,可以利用微课来有效解决。比如:讲解《我们周围的空气》时,教师可以使用赤磷对附近空气的成分进行检测,但我们都明白燃烧赤磷会导致五氧化二磷出现,这是一种具有较强腐蚀性的酸性氧化物。结合基本的常识能够发现,必须要尽可能防止触碰或吸入较强腐蚀性的物质,否则容易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这种排放有毒气体的实验就难以在课堂上向每个学生展示,所以应用微课能够发挥出重要的替代作用。

三、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运用微课打破化学理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化学属于微观科学,具有一定的不可触摸性及抽象性,正是如此,化学仿佛是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但学生都不敢揭开。因为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是十分好奇的,所以往往会出现矛盾的心理。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必须要合理运用学生的该心理,在平时的教学中融入微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比如:讲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准确的微粒观,尽管通过肉眼是不能看见氧分子,用手也不能摸到氧分子,但可以依靠氧气来生存,其与我们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有些学生很有可能会质疑氧分子与氢分子组成水分子的概念,教师在这时需要运用微课视频向学生展示水通电后分解氧分子与氢分子的整个过程,使他们能够亲自观看到其变化的神奇魅力,而且加深其在大脑中的记忆,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充分发挥出微课突破重点和难点的作用。在课堂结束后若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讨论该问题。

(二)运用微课演示危险性高的实验

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是化学实验,所以其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科学,实验必须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只有具备各项条件才能够做好实验,并且实验过程是存在危险因素的。有些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物质具有较强的腐蚀性,这就要求在实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学生理解和认识化学反应的概念主要来自于化学实验,所以高危险性的实验无法在课堂上展示,微课就能够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可以拍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微视频,仔细记录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和观察。比如:使用酸碱指示剂对物质的酸碱指数进行验证时,因为浓硫酸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只要与人体皮肤发生接触,极易导致重大的伤害。若教师可以在微课中将各种类型酸碱发出的声音模拟出来,势必会给学生带来焕然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早是在美国出现的,最近几年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能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化为主动接受学习,这样有助于促使所有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大大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前运用网络媒介将微课视频,使学生提前进行观看。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紧紧围绕微课视频正确引导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比如:讲解“氧气”时,教师在课前可以使用软件camtasiastudio7.1制作微课视频,从而将微课视频在微信平台上,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自觉观看。为了可以对学生微课视频观看效果进行检验,教师在微课视频最后可以增加三道练习题:其一,什么是氧气的化学性质?其二,什么是氧气的物理性质?其三,氧气的用途有哪些?学生将这些作业完成后,可以将答案以微信评论的方式来上传,并且教师也能及时认真审阅,掌握学生的课前学习具体情况。在学生将微课视频观看完后,教师在教学中就能够围绕微课视频以及课本内容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大量的教学实践显示,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达到预期制定的教学目标,所以这种微课应用方法值得大力推广。

(四)通过微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化学

微课具有的优势关键在于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一些内容简单的学科时,学生能够在课前和课后自主学习,但对于化学学科而言,学生无法完成自主学习,而微课能够有效解决该问题。比如:讲解“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时,教师难以为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复杂的实验过程,但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展示金原子受到a粒子的影响,也可以向学生展示典型的卢瑟福实验,并且教师可以在播放视频的同时讲解知识。该化学知识是难点,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无法将化学实验原理完全渗透,所以教师可以在微信或者QQ上将实验视频发送给每个学生,使其可以在课后复习时重复观看此视频,正确认识实验的化学原理和内容。

第3篇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那么,教师要怎样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培养兴趣关键在于诱导,对于影响学生兴趣的不利因素,教师要及时排除,扫清困惑学生的各种障碍,不让它们对学生造成影响,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能够自主学习。

学生开始学习化学时,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接触到化学实验时,热情更加高涨,跃跃欲试,想了解究竟。可是,当开始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元素符号时,学生往往会因为枯燥难懂而失去学习兴趣,还有甚者将化学比作“第二外语”,抑或是“天书”,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暂时的转为长久的、稳定的呢?我经过认真摸索、研究,终于找到了好的方法。那就是通过给学生介绍化学史,让学生了解化学的起源以及化学的发展过程。学生对这些非常感兴趣。尤其是给学生讲中外名人探索化学奥秘的故事时,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津津有味,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化学史的渗透,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化学知识,更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的用语是大家公认的国际语言,学好化学有多么重要,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初中的化学知识需要学生记住的比较多。比如,在学化学元素时,就一下子出现了二十七种符号,学生记起来非常麻烦。我针对这一情况让学生在开始学绪言时就了解并背诵这些元素符号,让学生分期分批记忆,每天记住一两个,并经常检查、提问。这样,学生记起来就容易多了。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牢固性和精准度,我还把这些元素符号制作成小卡片,把元素符号的化合价编制成顺口溜,这些方法都方便了学生的记忆,使学生记得非常牢固。例如,在做用氢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学生总是把顺序搞乱,正确的顺序是先用氢把试管内的空气排干净,然后再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当看到试管内的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的铜时,反应完毕,撤掉酒精灯,停止加热,等试管完全冷却以后才撤掉氢气流。在讲解这个演示实验时,我在黑板上写上“氢-灯-灯-氢”四个字,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个实验的正确顺序。

我还根据学生形象记忆能力比较强的特点,开展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到我家”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另外,我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各种小实验,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小蜡烛、小塑料袋、铁丝等材料,进行各种小制作,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比如,当学生学习了“燃点”这一知识的时候,学生进行了“烧不焦的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学生的兴趣非常浓,热情很高。

二、精讲多练,提高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教师要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或“放任型”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过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实验、创新等各种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极强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要善于发现学生所暴露的各种问题,并及时灵活地解决。只有这样,方可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还要精讲,让学生多练习。精讲是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能力。“多练”是通过练习的方式使学生巩固知识。不能盲目地练,要结合所学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此外,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喜欢化学、学好化学,教师还要对书本上的实验做适当的改进,让学生自己思考、亲自动手动脑,完成实验操作,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4篇

一、和谐师生关系,催化高效课堂师生关系

作为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益是十分有益的。师生之间融洽的氛围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全面把握课改师生关系的内涵,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想方设法地增强和保持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最终共同营造一种愉悦的、兴奋的、共享的教育情境,迈出打造高效课堂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一言一行,学生不经意间流露的一个细小的动作、一个细微的眼神,很有可能都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状况的一个真实反映。在课后多进行师生交流,把在课堂上观察到的信息以个别谈心、课外活动或集体交流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坦诚对话,以平等对话拉近师生距离。正所谓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深刻了解与情感交流,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发生了情感上的改变。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身份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讲授者和解惑者,更是转变为学生在探求新知识道路中的合作者和指导者。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有了良好的感情上的沟通,才能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课堂教学节奏中不但学到化学知识,更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最大的心理满足,更能增强和保持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又何尝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呢?

二、优化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实验是进行化学探究的主要手段之一。实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实验探究中掌握化学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化学实验的教学,并积极探索实验教学的进一步优化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实验的探究欲望,并借助实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学习“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可以增加“喷泉”趣味实验,在讲“燃烧”时,增加“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实验 ;在讲指示剂与酸碱的反应时,增加“无中生有”等实验,富有“魔力”的趣味实验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再比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探究类实验的教学,首先给学生提供各种器材如下 :锥形瓶、广口瓶、烧瓶、试管、单孔塞、双孔塞、分液漏斗、长颈漏斗、注射器、导气管。以及生活用品如:饮料瓶、吸管等。然后让学生自主设计、自选器材进行组装后分组试验,在最后的评价环节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小组间进行评价,说出各自装置的优缺点,并自选一套进行实验制取。这样的探究实验可以让学生知道进行化学实验的装置并不是唯一不变的,只要敢于实践,敢于创新,就会产生更新、更好、更有效的装置,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思维。可见,实验教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很多化学概念都需要通过实验引入或验证。教师应重视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以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实验技能。

三、巧设教学情境,强化课堂教学

化学的世界有着与生俱来的魅力,只要我们细心留意,生活中的很多资料都可以被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来,或联系生活实际,或追踪社会热点,或利用化学故事,都能创设趣味、时尚、生动的情境,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化学世界的生动活泼和精彩纷呈,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在富有趣味、新奇的氛围中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以及化学“服务于生活”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这些有利的积极的心理因素正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要因素。例如 :在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烧开水时,不小心将少量水泼洒到煤炉火焰上,炉火不但不减退,反而蹿出一股火焰且燃烧更旺 ;冬天关闭门窗用炉火取暖,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引起煤气中毒等等。这样的生活经验绝大部分学生都有,最容易启发学生形成表象,积极思考,达到愤悱状态,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再如:在《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中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并提出问题 :谁是纵火犯?继而让学生进行猜想、分析、讨论,教师及时评价,在互动的氛围中把课堂教学推向,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更是突出了新课程要求的“过程与方法”的教育,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生活中处处有着化学现象,无论是居民日常生活中,还是新能源开发,无论是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的需要,还是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事业,化学都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只要我们教师能用心,生活中的很多资料都可以作为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

第5篇

1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造积极的课堂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通过自己的课堂活动,即自己的行为干预,为学生创设积极的课堂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更大地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初三第一节化学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按以往的习惯,由教师介绍什么是化学即化学的研究对象、如何学好化学、怎样学好化学等等,学生感到陌生、枯燥而乏味,对于一部分学生就会造成以后学习的障碍。我改变了以前的做法: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学生五人一组首先到学校机房上网查询生活中的化学,然后小组去采访学化工的家长及上一中和上大学的自己崇拜的哥哥、姐姐,让他们讲讲学习化学中所遇到的有趣的事,介绍他们学好化学的方法,并将结果记录整理,上课时由代表发言。整个化学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情绪很高,因为他们所说的都是自己的成果,是他们所崇拜的人的话,对于他们来说比老师去讲说服力强多了:他们把自己听到的化学故事讲得就像评书演员讲评书一样。对于如何学好化学,方法很多很多;更有许多学好化学的小窍门是老师所不知道的。这堂课为化学的学习开了好头: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编排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化学课教学的内容编排对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也非常重要,如果一味地按基本的教学程序去讲课、布置书面作业、出卷考试,学生就会感觉不到新鲜,觉得和别的学科没什么两样,没有学科的特色和新鲜感,甚至用以往应付其他学科的办法去应付化学学科。所以作为化学教师应根据自己学科得天独厚的特点去设计各种教学活动。

3用一些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方式向学生提问和提供信息。

教师课堂活动即教师干预行为包括讲课方式、提问方式及讲课的手势或说话的语调,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行为。积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提问能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好的提问方式,更能有效地挖掘学生思维的天地,培养各种思维能力。

4课堂上适当设计探究性问题,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

在化学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教师适当地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让学生亲身体会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比如,讲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需要学习氢气的制备装置。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实验装置,他们就会感到枯燥、平淡,缺乏主动意识。我首先复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备装置,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能否运用氧气的装置去制备氢气P否定回答之后,提出第一个探究问题“能否根据氢气特点在制氧气装置基础上进行改进呢?”很多学生充分展开自己的思维,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其他同学认真分析指出不足,经过讨论终于形成了简易制备装置。接着,我又提出了第二个探究问题“如果酸用完了,如何不打开胶塞添加酸呢?”学生马上回答“加一个漏斗”。然后,学生就漏斗问题展开争论,最后形成统一意见——加长颈漏斗。第三个探究问题是“反应有时要随时发生随时停止,如何做到?”学生马上想到要使酸和锌粒脱离。第四个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如何使二者分离?”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各种想法,有的把废旧塑料小瓶都用上了。他们太聪明了!最后,我告诉他们:“我们进行的探究过程就是当年化学家启普的启普发生器的发明过程。”整个课堂一片沸腾:我们也会搞发明了,以后我也要搞发明……二、通过教师干预,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知识的信心,在化学课堂上实施主体性教育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学习目标,并帮助其完成目标,从而增加其学习的信心。

学生之间有着很明显的个体差别,作为教师必须非常注意这种差别,在自己的课堂干预活动设计中必须充分体现这一点,如课堂提问的设计、课上练习的设计、课后作业的设计等等。就课堂提问来说,如果不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别,把难度大的问题交给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次数多了就会使学生丧失信心,距离越拉越大。作业的设计也是如此。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完成了一定层次的目标,再设计更高的目标,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通过教师的干预,在化学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权利,实施主体性教育

第6篇

轻松的课堂环境不是对学生的放纵,而是在个性张扬中的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成熟而且天马行空,教师如果不加以调控就会使学生的思维脱离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变得难以控制而没有达到互动的效果;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兴奋点,优化学生的生成来引导调控课堂互动,从而引导互动能够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例如,在学习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时,结合学生爱喝饮料的素材,让学生讨论饮料中的气体是什么?学生都会回答出是二氧化碳;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观察饮料瓶上的说明,上面的表述却是碳酸饮料,从而在学生心中建立了问题:为什么进去的是二氧化碳气体,却写着碳酸饮料呢?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产生了质疑,有的学生说这是饮料商的表述错误,应该叫二氧化碳饮料,随着几个学生的附和,所讨论的问题变得有点脱离主题;教师这时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以参与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学生通过实验来对表述进行验证,学生转而讨论如何验证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经过学生的积极讨论和猜想,学生采用了紫色石蕊来验证,通过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发现溶液变红色,说明了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酸,结合学生对酸的认识从而确定了该酸为碳酸,也还了饮料商一个“公道”:称为碳酸饮料是正确的.通过这样的互动,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成来及时地引导学生的正确互动,使得课堂教学高效、实用.

二、利用重点探究,突出互动内涵

课堂互动犹如层层剥茧,要能够逐渐地突出课堂的核心问题才是课堂互动的内涵所在.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引导学生逐渐找到问题的关键,从而由散开式讨论逐步过渡到集中式讨论,将学生的思维慢慢地转向对重点知识的思考上来,从而顺利地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时,利用“燃烧的手帕烧不坏”魔术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了手帕表面的酒精发生了燃烧,教师顺势让学生讨论酒精燃烧的条件?结合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学生了解到了燃烧需要可燃物和充足的空气;但是随着学生的进一步互动,又出现了新的疑问:为什么酒精燃烧完了,手帕不跟着燃烧而灭了呢?根据学生的经验手帕应该是特别容易就会燃烧的,这个实验与学生的经验发生了冲突,这也促进了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引发了学生对燃烧条件的怀疑,从而建立了问题的重点:是什么促使酒精能够燃烧而手帕不可以?在学生的不断互动中,学生会发现不同的物质在燃烧时需要的温度不同,就像一根火柴能够轻松的点燃一张纸而不能轻松的将桌子点燃,从而让学生理解了着火点的概念.解释了实验现象的真正原因:酒精和手帕的着火点不同,酒精中的水吸收了酒精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变为水蒸气,而没有达到手帕的着火点,所以手帕不会燃烧,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了解了着火点这个概念,掌握了现象背后的内涵.

三、灵活教学手段,提高互动效果

第7篇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主要是对“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观念的混淆,必须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做到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当教学进行的时候,可以通过对生活例子来提取相关的素材展开教学,与课本教材相结合,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化的处理,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研究,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二、教学情境的生活化设计化学问题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尤其是课改之后,许多教材在编写的时候主要对学生的生活经验着重关注,侧重于现实世界的问题,将新的知识以生活中的素材引出,从而将化学知识更加生动地表现出来,主要依靠更加丰富的现实背景,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生动、活泼和主动的化学学习材料与环境.所以,在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与挖掘的时候,要加强与生活化学的联系,对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生活化化学展开探讨与研究,另外在使用教科书的时候,不能被教科书中的素材所局限,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需要,实现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对身边的资源合理利用,更好地发挥出教材的作用.

三、通过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增强教学活力

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可以运用,调查研究表明,学生最重视和感兴趣的是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面向生活,加强学科之间的沟通,将学习的范围伸向远方,扩展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在初中阶段,化学学习是学生首次接触,因此会有很大的兴趣,面对这门崭新的学科,能够使学生保持兴趣才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化学与学生最近的就是在生活中涉及到的,因此教师应注意到教学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样才能在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增强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的效果.

四、利用生活化的手段和实验展开教学

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直观的手段,分析得出教学和生活结合的切入点,根据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材料,来为学生的化学学习创造兴趣.例如,采用生活展示、实物展示、示范实验、新闻媒体、电视视频或者其他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调动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提升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在不断的惊喜与感叹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同时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另外,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课程可以实现生活化教学的主要手段,在生活中,具有丰富的化学现象和理论,这就需要不断的发现与引用.在对实验进行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分组演示与改进,使其更接近生活中的例子.

五、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家庭作业

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一个延伸就是家庭作业,一份具有创造性的作业可以加强对教学效果的巩固,并且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就可以直接将化学应用到生活中.在我们了解不同的化学知识时,可以将相其与生活相关联.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家门,调查周围环境的污染问题.此外,还可以允许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收集有关各种食物和营养相关的知识信息.类似的作业设置,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不是在做无聊枯燥的作业,而是在解决一项实际的生活问题,这样的心情下就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更容易实现教师的教学目的.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