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3 17:26:45
序论:在您撰写现代控制技术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随着电气工程系统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各种智能化电气设备的广泛应用,更是对控制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代化的控制技术应当满足电气工程系统的如下要求:
(1)能够快捷高效的对电气系统设备完成控制。现代化的控制技术以数字信息作为载体对电气工程系统设备操作指令,必须确保对于不同设备不同指令的精准,各种失误操作指令的概率必须极低。此外,现代化的控制技术还应当具有较好的信息数据交互功能,能够及时的向控制中心进行数据信息的反馈,进而确保控制的准确性。
(2)可以实现对电气工程系统设备的全面监控。由于很多电气工程系统设备都是全天候运行,因此电气控制系统同样必须能够实现24h的全面监控,并可以准确的完成电气工程系统设备故障地点的诊断。此外,现代化的控制技术还应该依靠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以及指令反馈流程,形成全面的监控管理,确保电气工程系统能实时处于控制之下。
(3)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电气工程系统由于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系统设备故障以及管理人员操作失误的影响,很有可能造成电气工程系统故障,甚至出现系统运行安全事故。因此控制系统应该具有较好的安全性,重点可以对电气工程系统的运行异常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动作处理,避免由于控制操作造成安全事故问题的发生。
2、电气工程中现代化的控制技术应用措施分析
(1)建立完善的电气工程系统控制构架。在电气工程控制系统构建之前,首先必须明确需要控制系统处理电气工程的哪些问题,要求控制系统需要具备何种功能,同时控制系统需要具备哪些管理层次。一般在电气工程控制系统中,需要设置数据管理模块、运行监控模块、电气工程管理模块、电气工程设施养护模块、工作人员维护操作模块等几项子系统组成。
(2)合理的选用电气工程控制系统设备。控制系统设备是整个现代控制技术实现的重要基础保障,这也是控制系统效率与安全性的基础。现阶段在电气工程控制系统中主要分为作业类、信息收集传递类以及控制处理类等三类设备。其中作业设备主要是进行各种电气工程操作的动作,主要是控制电气开关、换闸以及变压稳压等电气工程设备。信息收集类设备主要是只对电气工程系统运行过程进行监控的设备,主要包括电子信号转换器、系统运行监控以及网络传输设施等一系列的设备,控制类的设备则主要包括处理器与控制终端等,在设备的选择上应该尽可能的选择各种智能化与高效化的控制设备。
(3)电气工程控制系统的环境管理。对电气工程系统设备的运行环境进行监控,也是现代控制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对电气工程系统设施进行监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准确的掌握电气工程系统设备运行的电压稳定性、电流、温度以及湿度等外部环境状况,同时如果电气工程系统运行环境不适宜时,启动空调、除湿、稳压等设备,确保电气工程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
3、现代控制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1)智能化控制技术。电气系统的发展已经步入到了电气工程自动化的阶段,实现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关键要素就是要实现对电气工程系统的智能化控制,因此在目前现代控制技术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对电气工程系统的智能化控制。智能化的控制系统主要是通过采用智能化控制技术来实现电气工程系统控制的高效、自主、远程操作。电气工程系统智能化在电气系统中的应用已经十分的广泛,例如当前电气系统中有关于系统开关量以及模拟量等各项数据的动态实时采集以及反馈处理,都是通过智能化进行控制。此外,在电气系统工程中对于电气工程系统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对于故障的分析诊断以及紧急处理方面,都已经广泛的应用了智能化的控制技术。
(2)电气系统模糊控制技术。电气系统模糊控制技术主要是采用现代控制理论作为基础,通过结合自适应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神经网络技术实现控制。在电气工程系统控制中采用模糊控制技术,主要是针对无法准确的确定数学模型的复杂控制系统,通过在控制规则上设置具有一定模糊条件,来弥补电气工程控制系统中的一些非线性以及不确定因素的运行控制手段。模糊控制技术是一种以模糊数学、模糊语言以及模糊规则形成理论基础的自动控制系统,通过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形成控制与反馈的具有闭环结构特点的现代数字控制系统,对于不确定系统的控制非常实用。
(3)非线性控制技术。当前在电气工程系统控制中,线性控制理论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线形控制技术主要是基于电气工程设备运行中局部的稳定性来进行数学模型的简化设计,在线性控制理论中并未充分的考虑到电气工程设备的非线性因素,因此在电气工程系统中引入非线性分析与控制方法则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非线性系统的某一邻域做反馈线性化的处理,同时利用微分几何理论等现代控制理论进行反馈显性化。另一种则是直接的将变结构方法、鲁棒控制或者是智能控制等非线性控制理论进行实际的工程应用。
4、结语
不断升级的系统、不断革新换代的电气设备,给电气工程功能设置提供了多种可能,但同时,也为现代控制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多服务要求,其中最为突出的几方面内容有:
(一)能高效、准确控制电气工程现代控制技术以数字信息为载体,所以通常利用发送数字、代码、信息的方式指令,来完成控制操作。为确保多个指令能够第一时间发送出去、准确传送到指定功能模块、正确指导系统工作,系统必须设置独立、且具备抗干扰能力的信息交流中心,依靠其交互功能,实现信息的生成、传播、控制与管理。
(二)能全面监控电气工程运行状态大多数电气工程的装置和设备都是全天候运行的,长时间工作,势必会导致运行故障的发生,为此,现代控制技术还要担负起监控电气工程运行状态的责任,24小时监督工程内各系统设备的运行状态,如发现故障,应立即报警信息,同时,指明故障位置、故障源、故障影响,以及相关故障资料。工作人员接收到信息后,可第一时间做出反映,修复系统、设备,使电气工程尽快恢复运行。
(三)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于电气工程而言,“安全”是生产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则之一,因此,为避免内、外部环境因素给电气工程造成运行障碍和影响,现代控制技术不但要具备监控能力,还要拥有较强的自清自查能力,可独立清除、控制安全隐患。同时,现代控制技术还应针对电气工程众多管理项目,设置单元模块(如:运行监控模块、电气工程设施养护模块、数据管理模块、工作人员维护操作模块、电子工程管理模块等),通过层层过滤的方式,提高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只有这样,现代控制技术才能为电气工程提供安全、可靠的运行环境。
二、现代控制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一)帮助电气工程创建完整的控制系统众所周知,电气工程由多个系统结构构成,要想让这些单元结构能够独立、连续的完成工作,现代控制技术应承担选择功能、设置功能、计划功能、解释功能等多种责任。首先,在各功能模块上设置监控器,监测它们的操作行为、运行状态,并以数据的形式记录,转存到数据库中,如此,控制技术既可以依靠“复制数据”找出控制方式,又能随时检索系统运行信息,查找故障问题;其次,创建中枢系统、装置、设备的联动控制机制,以“作业任务”的形式分配任务,以便于系统可以同步、集中处理重要“运行信息”,不耽误电气工程正常工作;最后,因为电气工程系统、装置、设备的运行功能复杂、多样,所以要想正确下达指令,明确指令内容要求相对困难,利用现代控制技术,可将许多复杂的指令编撰成“编码”,由翻译器统一处理,如此一来,不仅方便了操作,电气工程控制管理效率、水平也会大大提升。
(二)科学选择控制系统设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电气工程控制管理提供了多个便利条件、多种选择可能,所以,作为控制管理的中枢,现代控制技术必须慎重选择控制系统设备,使其与电气工程形成配合,达到最佳管理效果。一方面,控制系统设备要具备信息分类、收集、检索、处理功能,将复杂、且数目庞大的电气工程数据集中整合到数据库中,根据管理、控制需要,高效检索、准确处理、顺利传递出去;另一方面,控制系统设备还应具备信息翻译、解释、转换能力,因为电气工程中的装置、设备不可能使用统一的编码、指令形式,所以如果两个运行系统、装置的指令信息代码不同,控制设备应能够兼容分辨,做出正确的处理和判断,完成智能化、自动化控制。
(三)加强电气工程内、外部环境管理电气工程内、外部工作环境的监测工作是其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现代控制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便是环境监测、管理,主要内容包括:监控电气工程电流、温度、湿度、电压、电功率等基础运行指标数据,如发现阶段时间内这些指标数据出现较大波动变化,会立即发出报警信号;管理、控制电气工程内其他非主要工作设备的运行状态,比如启动空调、除湿设备、稳压设备、变压设备、变频设备等。
三、现代控制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未来几年,电气工程将走上“自动化”发展道路,并逐步引入“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电力、电能的高效化、安全化生产。由此可见,现代控制技术会向“智能化控制技术”、“模糊控制技术”、“非线性技术”领域发展。因为,智能设备是实现自动生产的必要保证和唯一手段,所以无论是电气工程的生产管理过程,还是信息传递过程,能够独立、自主、准确完成控制行为的智能设备必然会走上电气工程发展的历史舞台,成为技术发展的主力军。此外,针对电气工程无法在模糊条件下落实控制手段这一问题,模糊控制技术也为其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通过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形成控制与反馈的具有闭环结构特点的现代数字控制系统,其应用价值更高。非线性控制技术的研发,主要依赖于线性控制理论发展,为向电气工程提供稳定、简约的控制系统,非线性控制技术将电气工程中的非线性系统的某一邻域做反馈线性化的处理,同时利用微分几何理论等现代控制理论进行反馈,如此,显性化数据便可正确、完整的呈现给控制管理者,帮助其做出科学、合理的控制决策。
关键词:自动变频;节能节水;灌溉系统;研究
目前全球淡水资源日趋紧张,在我国有很多地方农田和生活用水紧张的情况相当严重,有的已出现断水现象,因此节水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严重问题。
早在1997年,在桐乡市政府支持下,经市水利勘测设计所设计并在河山含村示范区等地建成低压地下管道灌溉试点工程,由于田间用水量变化大,为了解决水量流量的实时调控,泵站的出水池新建了高大的蓄水池,蓄水池内安装了液位控制器,串接于电机控制柜的控制回路中,初步解决了用水量、出水量的实时调控。“液位自动控制节水灌溉系统”于1998年获浙江省水利厅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获浙江省水利厅优秀工程设计奖。2005年秋,桐乡市水利局在石门镇民丰村明渠灌溉的庙桥浜泵站试用手动变频调速控制水泵运行,取得较好地效果,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赞誉。
一、“自控变频节能节水灌溉系统”的总体设计
一是引入变频调速技术、压力传感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于农田灌溉。由变频器、压力变送器、压力显示器、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时控器、相序保护器和空气开关、断路器、交流接触器、时间继电器、热继电器、按钮、指示灯、仪表等电器集成(均为国产)的智能型自动控制柜“自控变频节能控制柜”,作为“自控变频节能节水灌溉系统”的指挥中心,能根据田间用水量的变化,自动变频调速调节水泵出水量,自动进行工频变频切换和单泵双泵切换,自动按设定时间开机停机。在泵站建设中,针对平原水网地区泵站规模较小的特点,采用了涵洞式引水道、竖井式水泵室,使引水道和水泵井四周的土压力相互平衡,比传统的开敞式引水道有限地节省了工程量,减少了土方开挖和回填土,方便了施工。
二是将“液位自动控制节水灌溉”中的高蓄水池,改为较小的地下压力水池,建在泵房地面之下。既节省了工程量,又减少了耕地占用。水池壁上预埋安装压力变送器和水位观察管的镀锌钢管,水池边上设置调压溢流管。选用专门为本地区低压管道灌溉研制且不需要加引水、适于自动开机的HDB系列导叶式混流泵。用UPVC双壁波纹管作为地下管道,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接头,施工方便,漏水少,管壁糙率小。干管和部份支管的进口处安装蝶阀控制,部份渠尾设置调压管。用专利产品、工程塑料制造的FN-150(100)农田灌溉节水阀作为田间放水阀,使用寿命长,不需维修,可做到滴水不漏。一只放水阀控制面积约5亩左右。
二、关键设备“自控变频节能控制柜”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田间用水量的信息,通过管网压力的变化,传递到压力水池中,压力水池中安装的压力变送器,把压力信号变成电模拟量,输入变频器控制回路,变频器根据输入的模拟量,自动将连接水泵电机的主回路的交流电频率变化,使管网压力不断向设定的“控制压力”接近,达到恒压供水。从而使水泵根据田间用水量自动调节供水量,达到节水节能目的。一个泵站安装两台水泵,为了节省投资,采用一台变频器控制两台电机,由于田间用水量的变化涉及到单泵供水或双泵供水,需单泵双泵切换和工频变频切换,用可编程控制器设定条件进行控制,还要设置“最高压力”、“最低压力”等参数。
控制柜的电路,有变频器-电机主回路和控制回路两大部份,控制回路有压力变送显示电路、可编程控制器外接电路、可编程时控器外接电路、变频器外接电路、交流接触器互锁电路、手动控制电路、电机工况显示电路、直流电源外接电路等,另外还设置了相序保护器、热继电器等。
控制柜的工作过程,以一台变频器控制两台电机的控制柜为例。首先合上电源空气开关,接通电源,按照“自控变频节能控制柜使用维护简要说明”在变频器控制面板上设置好“控制压力”,在压力显示器上设置好“最低压力”、“最高压力”,在可编程时控器上设置好开机停机时间(或在时间继电器上设置好停机时间),把“功能转换旋钮”旋到“自动”,然后即可正常工作。其工作过程为:
当到达时控器设定的开机时间,如果压力变送器检测到的压力低于“最低压力”,1号机组(两台机组中功率较大的一台)首先变频软起动,可见压力显示器中数值逐渐上升,水位观察管中水柱同步上升,如此时田间用水量不多,一台水泵水量已够,则压力上升到“控制压力”以上,变频器即自动降频,压力降低到“控制压力”以下,变频器即自动升频,使水泵保持恒压供水,田间用水量的变化反映在水泵转速的变化上。
如果田间用水量逐渐增加,1号机组的出水量不够了,此时尽管电机以最大频率即50Hz运行,但压力显示器中数值还是逐渐下降,待下降到设定的加泵压力即“最低压力时”,控制柜等待五分钟,如果不是特殊的波动造成,五分钟的压力都低于最低压力,此时才将1号机组自动转为工频运行,将2号机组自动变频软起动,可见压力显示器中数值逐渐上升,如此时两台水泵供水量已够田间用水,则压力上升到“控制压力”后,即保持恒压供水,田间用水量的变化反映在2号机组转速的变化上。如果田间用水量继续上升,两台水泵的供水量也不够了,尽管两台水泵都以最高频率50Hz运行,供水压力还是逐步下降,此时,应关闭或调小部份节水阀,用水量减少到二两台水泵供水量以下,供水压力就会恢复到设定的“控制压力”。
如果田间用水量逐步减少,管道和压力水池中的压力会稍微上升,正在变频运行的2号机组转速随即降低,水泵出水减少,以保持恒压供水。如果田间用水量进一步减少,小于1号机组的出水量,但仍大于2号机组出水量,当供水压力超过设定的“最高压力”,这时首先将正在工频运行的1号机组自动停机,然后自动将正在变频运行的2号机组转成工频运行,再自动变频软起动1号机组。如果田间用水量进一步减少,小于2号机组的出水量,这时即使1号机组频率和转速降到最低,水池压力还是超过“最高压力”,则正在工频运行的2号机组自动停机。如果田间用水量再进一步减少到接近于零,则1号机组以最低频率(设置为15HZ)运行,使管道压力保持一定数值,以备田间可以随时用水。
可编程时控器到达设定停机时间,正在变频运行的1号机组变频软停机。也可以将“功能转换旋钮”从“自动”转向“停止”。如果按下“紧急停车按钮”,任何情况之下,两台机组都会立即停机。
三、该系统的改进意见
任何技术都是在不断改进的,“自控变频节能节水灌溉系统”也是在综合许多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改进的,今后也将随着技术的发和进步不断改进。经过一个灌溉季节的实践,笔者认为应对系统做如下改进:
一是对于只有一台水泵的泵站,可以利用变频器内置简易PLC编程控制,可降低控制柜造价。
二是对于只有一台水泵的泵站,可以取消压力水池,以进一步降低泵站造价,逆止阀、调压管仍旧保留。对于两台或两台以上水泵的泵站,压力水池还是需要的。
三是针对现有泵站管理人员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建议今后选配泵站管理人员时,最好文化程度能在初中以上,便于熟练掌握控制柜各种功能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先进设备的功能。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
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温度应力及温度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施工中混凝土常常出现温度裂缝,影响到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其次,在运转过程中,温度变化对结构的应力状态具有显著的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本文对混凝土施工中的一般技术与温度控制做一探讨。
一、混凝土建筑裂缝形成的温度因素
水泥水化过程是混凝土路面中的主要温度因素,水泥在水化过程中要发出一定的热量。而水泥混凝土路面一般断面较厚,水泥发出的热量聚集在结构物内部不易散失。通过实测,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升,在水利工程中一般为15℃-25℃,而在建筑工程中一般为20℃-30℃,甚至更高。水泥水化热引起的绝热温升,与混凝土单位体积中水泥用量和水泥品种(主要是水化热值)有关,并随混凝土的龄期(时间)按指数关系增长,一般在10d-12d接近于最终绝热温升(视气温变化而异)。但由于结构物有一个自然散热条件,实际上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多数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后的最初3d-5d.
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施工阶段,外界气温的变化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外界气温愈高,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也愈高;而如果外界温度下降,又增加混凝土的降温幅度,特别是气温骤降,会大大增加外层混凝土与内部混凝土的温度梯度,这对水泥混凝土路面是极为不利的。
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是水化热的绝热温度、浇注温度和结构物的散热温降等各种温度的叠加,而温度应力则是由温差所引起的温度变形造成的;温差愈大,温度应力也愈大。同时,在高温条件下,水泥混凝土不易散热,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一般可达60℃-65℃,并且有较大的延续时间(与结构尺寸和浇筑的块体厚度有关)。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合理的温度控制措施,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引起的过大温度应力,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混凝土施工技术
1、混凝土强度及主要影响因素。
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从混凝土强度表达式不难看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水泥的强度成正比,按公式计算,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所以混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号。另外,水灰比也与混凝土强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高3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低,因此,当水灰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温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
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此外,影响混凝土强度还有其它不可忽视的因素。
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也有一定影响,当石质强度相等时,碎石表面比卵石表面粗糙,它与水泥砂浆的粘结性比卵石强,当水灰比相等或配合比相同时,两种材料配制的混凝土,碎石的混凝土强度比卵石强。因此我们一般对混凝土的粗骨料控制在3.2cm左右,细骨料品种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程度比粗骨料小,所以混凝土公式内没有反映砂种柔效,但砂的质量对混凝土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砂石质量必须符合混凝土各标号用砂石质量标准的要求。由于施工现场砂石质量变化相对较大,因此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保证砂石的质量要求,并根据现场砂含水率及时调整水灰比,以保证混凝土配合比,不能把实验配比与施工配比混为一谈。混凝土强度只有在温度、湿度条件下才能保证正常发展,应按施工规范的规定予在养护、气温高低对混凝土强度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冬季要保温防冻害,夏季要防暴晒脱水。现冬季施工一般采取综合蓄热法及蒸养法。
2、混凝土标号与混凝土平均强度及其标准差的关系。
混凝土标号是根据混凝土标准强度总体分布的平均值减去1.645倍标准值确定的。这样可以保证混凝土确定均有95%的保证率,低于该标准值的概率不大于5%,充分保证了建筑物的安全,从此推定,抽样检查的几组试件的混凝土平均确定一定大于等于混凝土设计标号,其值大小取决于施工质——J90量水平,即取决于大小。通过公式计算可以看出,施工人员不但要使混凝土平均确定大于混凝土标号,更重要的是千方百计的减少混凝土确定的变异性,即要尽量使混凝土标准差降到较低值,这样,既保证了工程质量,也降低了工程造价。
3、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混凝土质量控制包含两个基本内容:(1)使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质量标准。(2)在满足设计要求的质量指标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这两条要求实际上是尽量降低泥凝土的标准差。混凝土的强度有一定离散性,这是客观的,但通过科学管理可以控制其达到最小值,因此混凝土标准差能反映施工单位的实际管理水平,管理水平越高,标准差越小。可以说,混凝土质量控制实质上是标准差的控制。实际上控制标准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设计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由实验室通过实验确定,除满足确定、耐久性要求和节约原材料外,应该具有施工要求的和易性。因此要实验室设计合理的配比,必须提供合格的水泥、砂、石。水泥控制强度,砂控制细度、含水率、含泥量等,石控制含水率及含泥量等。只有材料达到合格要求,才能做出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才能使施工得以正常合理的进行,达到设计和验收标准。
(2)正确按设计配合比施工
按施工配合比施工,首先要及时测定砂、石含水率,将设计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其次,要用重量比,不要用体积比,最后,要及时检查原材料是否与设计用原材料相符,这要求供方提供两份同样材料,一份提供给实验室,一份给工地,工地收料人员应按样本收料,如来料与样本不符,应马上向上级汇报,及时更改配合比(材料不合格不收料除外)。
(3)加强原材料管理,混凝土材料的变异将影响混凝土强度。因此收料人员应严把质量关,不允许不合格品进场,另外与原材料不符及时汇报,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混凝土质量。
(4)进行混凝土强度的测定,我们以28天强度为准,为施工简便和质量保证,我们一般做7天试块等,以对混凝土强度尽量根据其龄期测定其发展,以明确确定其质量。
综上所述,我们应从各个方面控制混凝土质量,以确保整个工程质量,以保证企业信誉和发展。
三、混凝土的温度控制
1、温度应力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早期:自浇筑混凝土开始至水泥放热基本结束,一般约30天。这个阶段的两个特征,一是水泥放出大量的水化热,二是混凝上弹性模量的急剧变化。由于弹性模量的变化,这一时期在混凝土内形成残余应力。
(2)中期:自水泥放热作用基本结束时起至混凝土冷却到稳定温度时止,这个时期中,温度应力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冷却及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这些应力与早期形成的残余应力相叠加,在此期间混凝上的弹性模量变化不大。
(3)晚期:混凝土完全冷却以后的运转时期。温度应力主要是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这些应力与前两种的残余应力相迭加。
2、温度应力引起的原因可分为两类:
(1)自生应力:边界上没有任何约束或完全静止的结构,如果内部温度是非线性分布的,由于结构本身互相约束而出现的温度应力。例如,桥梁墩身,结构尺寸相对较大,混凝土冷却时表面温度低,内部温度高,在表面出现拉应力,在中间出现压应力。
(2)约束应力:结构的全部或部分边界受到外界的约束,不能自由变形而引起的应力。如箱梁顶板混凝土和护栏混凝土。
这两种温度应力往往和混凝土的干缩所引起的应力共同作用。
要想根据已知的温度准确分析出温度应力的分布、大小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依靠模型试验或数值计算。混凝土的徐变使温度应力有相当大的松驰,计算温度应力时,必须考虑徐变的影响,具体计算这里就不再细述。
3、温度的控制措施
控制温度的措施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采用改善骨料级配,用干硬性混凝土,掺混合料,加引气剂或塑化剂等措施以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
(2)拌合混凝土时加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以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3)热天浇筑混凝土时减少浇筑厚度,利用浇筑层面散热;
(4)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通入冷水降温;
(5)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
(6)施工中长期暴露的混凝土浇筑块表面或薄壁结构,在寒冷季节采取保温措施;
从温度应力观点出发,保温应达到下述要求:
1)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及混凝土表面梯度,防止表面裂缝。
2)防止混凝土超冷,应该尽量设法使混凝土的施工期最低温度不低于混凝土使用期的稳定温度。
3)防止老混凝土过冷,以减少新老混凝土间的约束。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主要目的在于保持适宜的温湿条件,以达到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方面使混凝土免受不利温、湿度变形的侵袭,防止有害的冷缩和干缩。一方面使水泥水化作用顺利进行,以期达到设计的强度和抗裂能力。
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是相互关联的。混凝上的保温措施常常也有保湿的效果。
从理论上分析,新浇混凝土中所含水分完全可以满足水泥水化的要求而有余。但由于蒸发等原因常引起水分损失,从而推迟或防碍水泥的水化,表面混凝土最容易而且直接受到这种不利影响。因此混凝土浇筑后的最初几天是养护的关键时期,在施工中应切实重视起来。
以上对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与温度控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初步探讨,但对于具体的预防和改善措施意见还是比较统一,同时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具体施工中要靠我们多观察、多比较,出现问题后多分析、多总结,结合多种预防处理措施,混凝土施工中的常见问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关键词:直接转矩控制技术,定子磁链,无速度传感器,展望
引言
交流电动机自1885年出现后,由于一直没有理想的调速方案,而只被用于恒速拖动领域。近三四十年来,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为交流调速产品的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交流调速系统逐步具备了宽调速范围、高稳速精度、快速动态响应和四象限运行等技术性能,完全可与直流调速系统相媲美。由于直流调速系统所固有的缺点,目前,无论是调速领域还是伺服领域,交流驱动系统已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并有逐渐取代直流驱动的趋势。直接转矩控制技术是继矢量控制技术之后的一种新型高效的交流变频调速技术,它以结构简单明了、转矩快速响应、鲁棒性好等一系列的优点正受广大学者的青睐。直接转矩控制技术自诞生以来,其理论研究和实验工作已取得了杰出的成绩,然而作为一门新兴的理论和技术,必然存在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鉴于此,本文针对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地叙述。
1、直接转矩控制技术概述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DTC)是继矢量控制后交流调速领域一种新的控制方法,其特点是采用空间电压矢量分析,直接在定子坐标系下计算并控制电机的转矩和磁通,采用定子磁场定向,进行bang一bang控制,产生PWM信号。系统通过保持磁链恒定, 对转矩直接控制。因此,控制性能不受转子参数的影响,控制思想独特,结构简单。
2、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研究热点
2.1 对定子磁链的研究
(1)定子磁链的数学模型
在直接转矩控制中,定子磁链的实际值取决于定子电压、电流和转速的检测值以及电机参数。目前,描述定子磁链的数学模型有3种: u – i 模型,i - n模型,u - n模型[1-2]。
u - i模型: 由定子电压与定子电流确定定子磁链。
该模型结构简单,受电机参数影响小。论文参考网。它采用开环积分法估计定子磁链,在电机高速运行时可以估计出定子磁链。所以,当很大时,与之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控制精度较高。但在低速和零速运行时,较小,与之相比不能忽略,如果对的估计误差大,将严重影响系统的控制性能。这时必须考虑的影响,需准确测定出因温度变化和磁通饱和而产生的变化量。
i- n 模型: 以转子磁链为中间变量,由定子电流与转速确定定子磁链。
在该公式中,没有出现定子电阻,因此不受定子电阻变化的影响。但是,i - n模型要利用转子时间常数及定、转子电感值,还要精确地测量出转子电角速度。这些参数的准确性以及速度的测量精度对定子磁链估计的精度程度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另外这些电机参数也随着温度和磁路饱和程度的变化而变化。
u - n模型: 由定子电压和转速来获得定子磁链。这里仅给出改进后的u - n模型。
改进后的u - n 模型综合了u - i模型和i - n模型的优点,并通过修正项d完成了两个模型间平滑的切换,可以作为一个全速域的定子磁链观测模型。
(2)定子磁链的改进方法
针对异步电机DTC系统中采用u – i模型观测定子磁链时纯积分环节造成直流分量积分漂移,引起低速时转矩波动严重,采用一种具有幅值补偿环节的改进积分器算法取代纯积分环节克服积分漂移;针对六区段电压矢量开关表在定子磁链处于区段分界线附近控制性能差,引起低速运行时定子磁链内陷和电流畸变等问题,采用细分优化的十二区段选择电压矢量开关表来代替传统六区段电压矢量开关表。改善了异步电机DTC系统的低速运行性能。
近年来,许多学者为了解决定子电阻对磁链的影响,引入了现代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模糊定子电阻估计、神经网络定子电阻估计、模糊神经网络定子电阻估计、最小二乘法定子电阻估计[3-5]。
另外, 一些学者对定子电阻温度变化对定子磁链估计的影响也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一些控制方案,如定子电阻温度补偿、模型参考自适应在线辨识等。
2. 2 无速度传感器技术
传统的直接转矩控制中,低速运行时,如果选用与转速有关的定子磁链模型来确定磁链,那么就需要知道精确的转速信息;如果对速度的精确控制,需要转速反馈进行闭环控制,同样需要知道转速信息。传统的方法采用速度传感器,这样不仅增加成本,而且使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变差。尤其对于实际应用中不允许安装速度传感器的领域,无速度传感器技术显得突出重要。论文参考网。
无速度传感器技术常用的速度辨识方法包括:转差频率法、参考模型自适应法、卡尔曼滤波法、高频信号注入法、基于神经网络的辨识方法等。目前应用较好的方法是参考模型自适应方法及基于神经网络的辨识方法[6-7]。这种自适应闭环速度辨识方案,在一定的速度范围内,估计精度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然而这些方法没有脱离电机的基本模型,在低速运行时受电机参数的影响严重,尤其在零定子频率运行时,由于电动机转速的不可观测性[8],基于模型的辨识方案往往会失效。
鉴于此,不依赖于电动机模型而仅依赖于电动机本身特性的辨识方法应运而生。Zinger等人利用转子槽谐波可以调制出频率与转速成比例的定子磁链原理,应用锁相环技术来提取转速信息[9]。高频信号注入法弥补了零定子频率情况下的速度不可观测性,然而由于感应电动机常见的磁路饱和现象等不完善因素,导致了检测的速度信号中含有低频干扰信号。一旦检测的速度信号直接用于控制,必然导致控制系统动态、稳态性能恶化。如何结合高频信号注入法与模型参考自适应方法来获得整个工作范围内都能适用的速度辨识方案将是无速度传感器技术研究的核心内容。
3、直接转矩控制技术发展展望
在对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研究热点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与讨论后,针对尚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当前的科技发展情况和实际分析,对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1)针对传统的直接转矩控制方法存在转矩脉动大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设计基于模糊自适应PI调节器的多级模糊控制DTC调速系统来解决。在外环控制方面,为了实现在转速和转矩突变时系统的快速响应,可以采用模糊自适应PI调节器控制器代替传统的PI调节器;在内环控制方面,也可以采用模糊控制器代替传统的磁链两点式、转矩三点式的bang一bang控制,该算法能够克服传统直接转矩控制方法中根据转矩、磁链的大小程度简单的选择电压矢量这一缺点,全面综合考虑了转矩误差的大小程度,可以实现大误差大调节、小误差小调节的智能控制。
(2)针对无速度传感器技术尚存在的不足,我们可以尝试用基于改进型蚁群BP神经网络的速度辨识器来替代传统速度传感器的方法来对其控制。论文参考网。由于蚁群算法是一种较新型的寻优策略,与其它的智能算法相比较,具有良好的收敛速度,且能得到的最优解更接近理论最优解,同时易于与其它方法结合,具有较强的鲁棒性。相信这样能够更准确地辨识出电机转速,达到DTC系统的动、静态性能要求,实现无速度传感器直接转矩控制。
(3)近年来,直接转矩控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现代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的引入,在MATALB和DSP的基础上,为直接转矩的建模和实现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现代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以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为主)等控制方案为提高直接转矩控制的动态性能和鲁棒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提高直接转矩控制的性能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新思路,如最近研究十分活跃的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模糊神经网络控制、非线性控制、变结构控制等。可见直接转矩控制技术智能化是未来研究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巫庆辉,邵诚,徐占国.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J ].信息与控制,2005
[2]王成元,夏加宽,杨俊友等.电机现代控制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张春梅,尔桂花.直接转矩控制研究现状与前景[ J ].微特电机,2000
[4]赵伟峰,朱承高.直接转矩控制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J ].电气时代,1999
[5]刘国海,戴先中.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神经网络控制[ J ].电工技术学报,2001
[6] Schauder C. Adap tive speed identification for vector control of induction motors without rotational transducers [ J ]. IEEE Transactions onIndustry Applications, 1992
[7]Cruz P P, Rivas J J. A small neural network structure app licationinspeed estimation of an induction motor using direct torque control [A ]. Proceedingsof the 2001 IEEE 32nd Annual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C ].USA: IEEE, 2001. 823~827.
[8]Holtz J. Sensorless control of induction motor drives [ 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002, 90 (8) : 1359~1394.
[9]Zinger D, Profumo F, Lipo T A, et al. A directfield-orientedcontroller for induction motor drives using tapped statorwindings[A ]. Proceedings of the 1998 IEEE 19 th Annual Power ElectronicsSpecialists Conference [ C]. USA: IEEE, 1988. 855~865.
英文名称:Computer and Modernization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江西省计算机学会;江西省计算技术研究所
出版周期:
出版地址:
语
种:
开
本:
国际刊号:1006-2475
国内刊号:36-1137/TP
邮发代号:44-121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计算机与现代化》杂志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计算机与现代化》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引用期刊。其特点是:时效性强,密切跟踪计算机科技发展动态,以最快的速度精选刊登计算机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及其在各领域应用成果的论文。既有相当的学术水平,又有实际指导意义。编辑管理规范,系《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期刊。 设有栏目: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网络与通信、控制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中文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信息系统与ERP、信息安全技术、电子商务、图像处理、应用与实践等。 《计算机与现代化》于1985年创刊,多年来得到广大读者和作者的厚爱和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欢迎订阅投稿。
主要栏目
系统分析与设计
软件工程
网络与通信
控制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
中文信息技术
人工智能
信息系统与ERP
获奖情况
关键词:车辆电子控制技术;研究型教学;互动;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71-03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其关键是如何实施研究型教学与研究型学习。为此,我国各高校纷纷提出采用研究型教学的方式来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何谓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只有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型”教学过程中,学生才可能学会“研究型”学习的能力,经过这样反反复复的教学和学习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和提高。因此,研究型教育是创新型教育的前提,二者实质上是辩证统一的。
一、《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课程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车辆电子控制技术》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其他工科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该课程重点介绍发动机、底盘、车身的电子控制设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组成、工作过程和控制原理。随着汽车、拖拉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车辆为提高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以及减少尾气排放污染而广泛采用了电子控制技术。电子控制技术是现代车辆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与标志,从发动机的燃油喷射、点火控制、进气控制、排放控制、故障自诊断到底盘的传动系统、转向与制动系统,以及车身、辅助装置等都普遍采用了电子控制技术。所以,该课程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为此,国内许多院校将该课程列为车辆工程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涉及的电子控制技术是很抽象,尤其是工科机械专业而言,学生对该课程充满了向往,但学习却很困难,其主要问题:重结构原理,轻控制原理;重理论讲解,轻实验制作。该课程的主要难点是在车辆各电子控制系统的信号采集、各执行器的驱动电路的原理、各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等。由于涉及到电子控制、机械、液压等部分的知识,所以要求学生有较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为此,该课程在教学上应突出各模块的重点、难点内容,有些内容通过现场教学,多媒体中的动画、影视、教学模型讲解,使难点内容通俗化,可视化,形象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大量加强实践教学,以提高实验课教学的效果,保证该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使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车辆电子控制相关的题目,开展小课题的研究工作,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课程研究型教学的具体方法
1.课程教学改革目标。以任务模块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围绕设定的学习任务模块进行研究,以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2.课程教学改革方案。①制定学习任务模块。《车辆电子控制技术》的研究型教学内容共制定了18个学习模块(专题),每个模块共1学时讲授,共18学时,学习任务模块主要有:发动机供油控制、发动机点火控制、发动机爆震控制、发动机稀薄燃烧技术、防抱死控制系统(ABS)、线控制动、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ESP)、自动变速系统控制、无级变速控制、电控悬架系统、巡航控制系统、安全气囊(SRS)、倒车防撞控制系统、防盗控制系统、电控转向系统、自动空调、电动座椅、智能前照灯控制系统、电控雨刮系统等。②划分学习小组《车辆电子控制技术》共有34个学生选了此课程,共划分6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5~6人不等。③教学安排主要要点是:开学2周内负责分配完各专题,并提出各专题的要求,列出主要参考文献;每个小组分配3~4个专题,使每个专题有3个小组负责;各小组分别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按要求归纳整理读书报告,制作PPT;每2节课由3个小组分别用自制的PPT讲授15分钟,其他同学提问5分钟,总体时间控制在60分钟;最后主讲老师点评每个小组的讲授内容,并现场给予各小组的得分,时间为30分钟;每个小组的每一位成员至少主讲一次。
3.辅导答疑措施。①组建一个课程辅导答疑小组。本学期初,组建了该课程的辅导答疑小组,该小组的成员主要由主讲老师、实验老师、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构成。辅导答疑小组成员名单:鲁植雄、刘奕贯、白学峰、李晓勤、常江雪、郭兵、金月、姜春霞、周伟伟等。②筹建了该课程的QQ群。本学期初,筹建了一个《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课程答疑QQ群,在网上随时回答与指导学生。QQ群名称: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论坛;QQ群号:118062691;群成员人数:44人。
4.成绩评定方法。该课程成绩由以下三部分构成:①每个小组的3次PPT报告与回答问题情况,占40%;②每人的3篇专题读书报告,占40%;③每人在课程QQ群的活动情况、平时出勤、作业等,占20%。
三、实施过程
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得到车辆工程91~93班学生的大力支持和参加,每个小组从第2周起获得3个任务模块后,各小组成员根据各模块设定的学习目标、内容和考核要求,自主查找相关的中文与外文资料。进行整理与归纳,研讨模块的主题,撰写读书报告和模块论文报告。根据归纳总结的模块内容,学会PPT,以小组为单位宣讲制作的PPT,并集体回答问题,每位同学均上台主讲1~2次。积极上网参加《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论坛》,能主动发贴子,老师回答问题时能进行相互互动,对课程内容进一步深入学习。
四、实施效果
1.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技巧。各小组成员根据各模块设定的学习目标、内容和考核要求,学会自主查找相关的中文与外文参考资料。98%的学生在调查问卷中回答: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明显提高。
2.培养了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每个小组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归纳,研讨模块的主题,撰写读书报告和模块论文报告,或者实验设计与方案。100%的学生在调查问卷中回答:认同该课程采用的教学模式。
3.训练了制作PPT能力。根据归纳总结的模块内容,学会制作界面友好的PPT。
4.培养了学生讲解与回答问题能力。每一个专题均由2名学生主讲15~20分钟,既掌握了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又培养了演讲技巧。另外,讲授后,其他同学提出一些对本专题相关问题,小组全体成员集体回答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对本专题内容的掌握,也锻炼了回答问题能力。
五、对研究型教学的认识与体会
1.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要想使一个学习模块(专题)在1学时内讲授完,并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主动学习,教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主要体现在:①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掌握每个专题内容,否则很难回答学生的提问;②要花时间查看学生制作的PPT,查看PPT内容是否包涵了本专题需要讲授的内容?PPT界面是否友好?③要花时间在QQ群上回答学生的问题;④要花时间辅导、批改学生的读书报告。
2.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①需要花时间阅读教材及参考资料,自学、讨论、理解讲授的内容;②需要花时间制作PPT,对有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的一件事情;③需要花时间撰写3篇课程;④需要在QQ群上发帖子
3.教师点评是关键。一个专题能否使全体学生掌握、课程气氛是否活跃,教师的最后点评是关键。点评的内容既要包涵本专题的核心内容,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点评要精练、精彩。
六、继续实施研究型教学有待改进的地方
1.完善各专题教学要求。进一步完善每个专题的教学要求及相关参考文献,列举一些思考问题,使学生能小组进行讨论,以掌握各专题的内容。
2.加强小组学习。每个专题应以在小组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学习要求,但有一些专题只有某一小组成员完成,其他人员未参加的现象,需要进一步探讨小组学习模式。
3.加强课程论文撰写质量。撰写课程论文需要花很多时间。为此,今后将列举相关参考文献,指定主要参考文献,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参考文献阅读后撰写课程论文。
《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型教学改革,受到大部分学生和教师的肯定和好评,全面提升了车辆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改革实施以来,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普遍得到加强。学生通过实践平台和实践科研项目完成了包括汽车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系统、智能倒车、自动泊车、巡航控制等项目。先后在“全国大学生F1赛车大赛”、“全国节能赛车比赛”等竞赛中获得了多项奖励,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热情与学习兴趣。但也不能过度夸大一种教学模式的作用,每一种教学方式均有适应性。研究型教学一定要有研究课题基础,所以,研究型教学优适于高等院校的专业课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元典精神、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李树涛,章兢,黎福海.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4):77-79.
[2]张玉能.研究型教育是大学教育改革的关键[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4):113-116.
[3]巫瑞智,李茹民,胡宝瑞.在材料测试分析方法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4):49-51.
[4]张岭,邵天章,栗彦辉.“电机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5):108-110.
[5]司凤山,王玉玲.研究型教学在信管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64-65.
[6]刘建军.研究型教学未来的方向[J].基础教育课程,2011,(12):40.
[7]仇灏,王尉平,周迎会.高校研究型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刍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