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金融现状研究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15:16:09

序论:在您撰写金融现状研究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金融现状研究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分析;风险管理;法律规制

一、金触不良资产之现状与成因

(一)金触不良资产现状

1999年底,国家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华融、信达、长城和东方,目的在于协助消化四大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的19001)亿元不良贷款。2001年底,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戴相龙指出,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已达18001〕亿元左右。截至2003年底,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已达20001〕亿元。据统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1990年为2952亿元,1996年达9500元亿,6年间增加了两倍多。至1999年高达18001〕亿,3年间几乎又翻了一番。国有银行在近五年间消化了将近15001〕亿元不良贷款(尤其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但新出现的不良贷款总量几乎保持在原有水平上。国务院批准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是我国借鉴国际经验和方法,处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重大举措。但是,五年过去了,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总量却有增无减,这使得我们不得不从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金融不良资产的成因。

(二)金融不良资产现状的成因

1.国家所有“虚位”、具体责任“真空”、金融风险意识淡薄、银行经营管理不善。

2.银行体制弊端、金融监控缺漏、银行职员素养缺失、金融犯罪问题严重。

3.银行有法不依—法治观念淡薄。

4.国企效益低下—债务转嫁银行。

5.诚信观念缺失—逃废金融债务。

6.人情关系文化渗透—银行借贷关系扭曲。

二、金触不良资产之法律规制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认真学习、研究和借鉴西方银行管理经验,健全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一)巴塞尔原则及经脸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1988年7月通过、于1997年4月补充修订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通称《巴塞尔协议》)规定: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最低目标标准比率为896,其中核心资本成分至少为496。该协议出台之后,德国为首的欧共体各国纷纷响应,英国、日本等国银行均严格达标。美国银行不仅确保资本充足标准,并创造性地建立了资本风险预替系统,从而保障监管机构防患于未然,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金融业的稳健运行。1997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通过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规定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条件、审批程序、持续监管手段以及监管权力等有关方面的25项原则。巴塞尔委员会于1998年9月针对银行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颁布的《银行内控制度的基本原则》,先后在内控文化、风险识别评价、内控措施与责任、信息及其沟通和内控制度监测等方面,规定了13项原则。同时,巴塞尔委员会在吸取一些银行沉痛教训的基础上,了《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报告)(关于银行透明度的建设》等文件。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上述一系列原则之所以日益得到其成员国与众多的非成员国的高度重视并适用,就在于这些规则和要求是巴塞尔委员会聚集了大批业内专家,针对银行金融业务数年开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深人研究的结论、对策和成果,符合国际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具有内在的科学性和外在的权威性,是巴塞尔委员会与许多国家和国际性组织共同合作的结晶。

(二)西方银行风险管理

金融业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对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懈探讨和深人研究已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经验。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建立的存款保险制度,有力地促进和稳定了美国银行制度,亦先后为日本、联邦德国、英国等国家所借鉴。目前,许多国家均建立并完善了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创立和完善,丰富和发展了银行监管体系,已成为防范金融风险的行之有效的举措。

德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的VAR(ValueatRisk)风险度量法以及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等多管齐下的策略,加强金融监管,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了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真正步人金融市场可谓是刚刚踏上征程。我国加入WTO之后,商业银行无疑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市场中运作、经营和发展。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控制、减少、避免不良资产,应当认真汲取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措施,逐步提高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水平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三)确立风险防范理念

学习和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管理经验,牢固树立风险防范理念。金融风险防范应是整个国家、银行系统和银行全体职员共同的事业。风险管理、风险防范、风险控制的观念和意识,应根植于整个银行系统内的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位职员的灵魂深处。正如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银行内控制度的基本原则”的报告所要求的,董事会、管理层与全体员工应该在银行内部营造一种“内控文化”。银行的所有职员都应该了解各自在内控制度中的作用,全面投人内控制度建设。

(四)建立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借鉴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原则、规则、标准和建议,汲取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银行系统的风险管理机制·,应是我国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减少、避免金融不良资产的系统性工程。巴塞尔内控基本原则强调,内部控制是需要董事会、高级管理以及全体职员不懈努力而实现的过程,是一个能够不断进行风险控制信息反馈并能进行自我调整的动态过程。巴塞尔委员会在《有效监管核心原则》中指出,在有效银行监管体系中,监管者必须具备操作上的独立性和实施监管的能力和手段,必须全面了解各类银行业务性质,并尽可能确保银行自身适当风险管理,使各个银行的风险水平得以评估,确保银行具有充足的资源承担风险。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必须具有统一、明确的责任和目标,必须具有银行监管的适当法律框架,包括银行机构的许可规则和持续性监管规则,监管者实施法律和执行审慎监管权的规定以及对监管者的法律保护,还应建立监管信息分享安排及信息保密制度等。根据巴塞尔委员会上述有关原则及其精神,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应是有效的银行监管与银行内控制度的有机结合。

(五)健全银行内控制度

从银行内控制度而言,首先应建立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运作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机构。建立由董事会直接领导的、监控全面风险的、相对独立的风险管理决策机构,决定银行风险管理原则和风险管理程序,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监督评估执行管理层控制风险的管理状态,提出风险管理的改进建议并监督其在限期内完成改进任务。风险管理决策机构下设独立于银行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具体跟踪监督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执行,开发风险管理技术,监管授信业务的授权和受信决策程序,识别评估银行风险,分析确定可控性风险与不可控性风险,并对可控风险提出相应的控制程序和措施,向有关业务部门提出;对不可控风险,要及时报告风险决策机构,以便迅速采取相应对策。。其次,要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风险、经营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所有各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制度。实现制度化、流程化、规范化的管理,杜绝任何一个不受制度约束的职员,避免任何一项不受规范监控的业务。第三,要不断创新风险管理措施,积极借鉴西方商业银行风险规避、风险分数、风险转嫁、风险补偿等风险处置策略和经验,建立健全配套规范的风险处置制度。第四,要造就整体优化的员工队伍。1995年1月,巴林银行因资不抵债,被荷兰国际集团以1美元的价格收购。几代人为之努力了200多年的一座金融大厦,被一个普通操盘手毁于顷刻之间。因此,“当银行行长就像坐在火山口上。任何一个普通员工的一个违规操作,都可能诱发火山爆发而导致灾难性后果”的说法不无道理。这正是金融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别之处:企业安危不仅仅系于管理层面,而且系于每个普通员工的手里。因此,商业银行的员工队伍务必整体优化。首先要创新队伍建设理念,确立“员工为主人为本”、“我与企业共长久”的队伍建设战略,促使企业与员工目标一致、员工与企业同步发展。着力营造了解员工、理解员工、关心员工、尊重员工的人文氛围,给予员工自我发展的空间,满足员工施展才能的需求。每一位员工均有成就感和归属感之时,也就是商业银行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之日。其次要有完善的员工培训机制。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分业务持续性地对不同岗位的职员进行系统性地培训,以全面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日益增强每一位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廉洁敬业意识,不断提升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第三要建立合理规范的工资福利制度。通过对不同岗位绩效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确定相应的工资福利待遇,同时辅助以奖励机制。第四要创立科学的业绩测评和职务晋升制度。针对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层次以及不同的类别,分别确定相应业绩质和量的指标,定期对每位员工的业绩和潜能进行客观全面的测评。确立科学的人才观念,建立公平竞争、因材施用的人事制度,拓宽晋升渠道,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激励机制。

第2篇

关键词:金融;欠发达地区;交易费用;公平与效率;制度

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基础、原始积累和区位优势等因素的作用下,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相比之下,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区域金融发展也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欠发达地区信贷资金配置效率下降,银行有款贷不出,而许多中小企业却贷不到款,从而导致存差不断扩大,金融运行质态趋于恶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交易费用昂贵、规则的不公平也是制约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

2广西金融现状

广西地处我国南部,具有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区内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广西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广西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金融业发展迅速。2004年末,银行网点达到5602家,从业人员67792人,金融资产总计7622.7亿元。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金融发展却面临新的困境。主要表现在:

2.1存差不断扩大,资金外流

近年来,在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200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4063.30亿元,按可比价算,比上年增长12.7%.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银行及金融机构却出现了贷款放不出,存贷差逐年不断扩大的现象。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存资金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角度考虑,商业银行把大量的富余资金上存。国有商业银行是一级法人,将其资金上存上级行,实质上是当地资金的外流,资金通过上级行投放到其他地区。资金的外流,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金融资源分配的供需矛盾。

2.2信贷资金配置效率下降,中小企业贷款难

广西境内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为主,大企业、优势企业、支柱产业较少,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向大企业、上市公司、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倾斜,讲求大额贷款,追求规模效应,而中小企业由于资信低,很难形成有效需求。以广西钦州市为例,至今没有一家大企业,连一家上市公司也没有,2003年末,钦州市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有贷款余额的企业共计1663户,信用等级A级以上的贷款企业共146户,占比8.78%,虽然企业生产经营普遍存在资金紧张的问题,但只有A级信用以上的企业才有可能获得贷款,许多企业不能形成有效信贷需求。

2.3金融机构功能弱化,服务渠道狭窄

欠发达地区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自有资金普遍低下,抗击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旦经营不善或出现困难,往往出现逃废债务行为,整体信用环境欠佳。《担保法》实施之后,规定金融机构办理抵押、担保贷款的抵押物必须经过法定机构的登记才有效。据调查,在办理抵押、担保贷款过程中,相关收费偏高,加重了借款人负担,从而也影响商业银行开办贷款业务,成为制约信贷投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评估费、抵押登记及变更费、年度财务报表审计费。

从广西金融现状可以看出,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存差的扩大,还是中小企业贷款难,金融机构功能弱化等问题,这样的困境都是彼此相互影响而造成的。无论是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下降引起的中小企业贷款难,还是金融机构功能弱化都加剧了资金的外流,从而导致存差的不断扩大。究其原因,除了受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之外,制度因素也是造成本区域金融运行困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决定绩效。制度的功能在于提供行为规范,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配置效率。因此,制度理论对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欠发达地区金融困境的制度因素分析

3.1交易费用理论与欠发达地区金融困境

(1)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阐述。

交易的发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瞬间,交易费用是交易过程的回放,是影响交易成败的首要因素,价格是交易谈判的结果。交易费用是决定交易成败的原因之一,它通常被归结为三种成本:签约前的搜寻成本、签约中谈判成本以及事后的监督和执行成本。

(2)交易费用理论对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现状的解释。

从交易费用理论可以看出,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交易费用昂贵,而高额的交易费用可能减少或消除本来可能有利的交易。首先,签约前的搜寻成本,欠发达地区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为主要经济力量,由于该区域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治理不规范,信息隐蔽,银行事先要加强对企业经营和信用状况的审查,信息搜寻费用较高;而大多数中小企业与银行没有稳定的银企关系,要获得银行贷款,必须通过人或担保机构与银行沟通,增加事前的“寻租”费用。二是签约中的谈判成本,在签订借贷合约时,由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整体资信度低,银行往往设置严格的贷款标准和繁琐的抵押、担保手续,增加更多详细的限制条款,这都提高了交易的谈判费用,同时也影响了中小企业主进行融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贷款规模与银行收益成正比,我国欠发达地区仍然是以国有大、中银行为主体,不论贷款金额大小,银行审核、批准、发放程序基本相同,花费的交易成本基本相同。三是事后的监督与执行成本,由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对资金需求的规模较小,以及对资产价值评估的中介结构不成熟,所以银行事后监管和控制的成本较高。另外,一旦银行突然修改契约或者中止贷款,将为中小企业带来意外损失,增加额外的交易费用。

3.2公平与效率关系理论与欠发达地区金融困境

(1)新制度经济学公平与效率关系理论阐述。

公共选择理论的一致同意规则的目的在于保护每个人的公平权利,“效率应解释为往往出现于有关团队中人们间的自愿同意。因为有效率的东西是出自同意的东西,而不是出自同意的东西就是没有效率的东西,所以我们不能限制同意的范围只能有独一无二的结果”。

(2)公平与效率关系理论对欠发达地区金融困境的解释。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东部地区,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社会信用环境,金融运行质态都要明显优于西部地区。然而,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在制定金融政策或进行调控的过程中,并未实行差别对待,均采取了东西部统一的金融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因此,这样一个规则的不公平,客观上造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运行效率的低下。首先,统一的存款准备金制度。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全国统一的,而西部地区的货币信用化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现金漏损率较高,再加上向东部地区的资金回流(资金漏出),使得西部地区货币乘数低于东部地区,从而使西部地区支持经济发展的资金远远小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很多中小企业贷款难。其次,利率的差异。长期以来,实际利率双轨制的存在加剧了东西部资金配置的不平衡,客观上造成了东部享有“优惠”利率,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资金大量流向东部,造成西部地区的存差不断扩大,减少了西部地区用于本地贷放的资金量。最后,统一的宏观调控模式。

4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交易费用与规则的不公平是制约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主要制度因素。经济弱势的欠发达地区,面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巨变以及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应该考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制度革新,从而使得新一轮发展不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制度的变迁是从效率低的制度向效率高的制度的转移,开放的市场化的金融制度更能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在金融发展过程中,以交易费用、公平效率关系理论为出发点,制度创新的主要建议有:

(1)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现有金融体系。从理论上看,担保加大了契约成本,但可以有效地降低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担保体系的建设缩小了人的机会主义所带来的风险。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出于对资产安全性考虑,往往陷入有钱不敢贷的境地,债权银行在决策时往往综合各种成本和风险的基础上做出的。要降低银行对欠发达地区的风险预期,欠发达地区可以先出台一些地方性法规来保证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在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同时,建立与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相适应的金融体系,例如鼓励中小银行的发展。

(2)放开金融管制,提高货币政策效率。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缓慢,与东部发达地区有着较大差距。因此,国家在制定金融政策时,应更多考虑规则的公平性,实施略有区别的货币政策,使货币政策能更加倾斜于欠发达地区,使该区域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具体地,在与国家货币政策协调一致的大前提下,根据地区差异适度下放欠发达地区执行货币政策的权限,比如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政策等,从而能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政策相适应,提供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乖利.交易费用的简要理论评述[J].嘉兴学院院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1).

[2]刘宛晨,杜彦瑾.新制度经济学公平与效率关系研究[J].求索,2006,(6).

[3]科斯,阿尔奇安,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斯坦力L·布鲁.经济思想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第3篇

据Wind资讯统计,2013年7月以来158家公司并购涉资1229亿,京东方85亿。从行业看,7月以来披露的并购案例主要分布在能源及矿产、电子设备、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披露收购金额的并购案例中,交易价格达到10亿元以上的共有36例。涉及金额最大的为京东方收购显示技术48.92%股权,交易总价值达到85.33亿元。但公司并购后失败率的较高,32家并购后因为彼此金融产品服务理念不同而土崩瓦解,27家因为金融工程对市场信息的采集度不够,与需求严重脱节,金融产品无人问津,公司竞争力急剧下降,甚至连原先并购前公司拥有的顾客群也纷纷退出了购买公司金融产品的行列,导致公司股票暴跌而被迫终止并购重组的继续。因此可以说,当前中国公司并购运用金融工程依旧还存在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公司并购后金融工程运用存在的问题

公司并购有利于凝聚不同公司之间资本,有利于增强冲击市场的合力,有利于再次激活企业原先的市场竞争力,对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而言,公司并购后金融工程的运用缺失问题频现。比如并购后原有金融产品服务受限,造成顾客们对自己持有的债券、股权等的不放心,影响了并购后公司原先顾客群的忠诚度,给并购后公司的发展埋下了隐患;金融产品的经营理念选择不合理,造成金融产品的一些服务和功能将会造成变化,违背了顾客先前认可的经营理念,导致在源头需求预测与并购后的公司顾客实际需求相脱节,满足不了潜在目标顾客对公司经营理念的需求;公司并购后在金融市场中信誉不佳,造成顾客们对公司金融产品的信任急剧下降;跨业并购公司金融市场定位不到位,即对不同行业市场金融产品行情信息、行业动态、行业政策法规的分析过于片面化,造成定位不足,最终难免以失败告终。

三、优化金融工程在公司并购中的运用的对策

公司并购后要想在如此变化迅猛的金融市场变化中建设好金融工程,打造好公司推出的金融产品,就务必需要针对性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才能促进公司并购后摆脱日后公司经营遇到的所有瓶颈,不断提高公司金融产品在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对策的阐述。

1.加强对并购对象的分析与掌握。

公司并购往往会出现金融服务脱节的窘境,因此加强对并购对象的分析与掌握很有必要。对公司并购后自身金融人才以及市场金融人才进行公关金融人才的精选,加大公司并购后公关金融人才的规模,为并购对象分析部门的建立提供金融人才基础,完善信息统计、分析的能力,加强并购对象分析敏感力,从而科学地对并购对象信息进行分析,及时找到公司并购后对政并购对象的认知错误;积极学习和借鉴市场中一些优秀公司的并购对象分析技巧,适当地予以拓展和衍生,从而为公司并购后成立专门的并购对象分析部门提供更多的理论引导和现实依据;加大与并购对象在并购前的接洽力度,积极派遣公司并购后专员或者公司管理层人员,多途径地与并购对象进行接洽,充分实在地理解并购对象的需求、宗旨以及今后经营的方向。

2.优化金融产品营销策略。

营销策略是金融产品的品牌形象是营销到消费者认知的重要手段,能够在信誉基础上不断提高推出的金融产品品牌形象。因此优化金融产品营销策略势在必行。比如坚持一个基础。一个基础就是指公司并购后对市场金融产品行情信息的客观把握以及对金融产品市场的分析,尤其是要做好市场需求分析和自身金融产品分析,加大对自身金融产品的定位和品牌想象的塑造方向,引导公司并购后研究出更好更高质量更具优势的金融产品,不断提高品牌声誉细化金融产品创新策略和品类战略,金融产品创新策略是指在准确把握自身金融产品的需求的基础上,对其需求的满足进行金融产品开发,从而从创新的角度来创造性的满足金融市场的需求,形成良好的口碑,加快金融产品形象的建立与金融品牌的传播。

3.完善金融产品价值评估机构。

公司并购后对金融产品的价值估计经常出现高估情况,不仅损害了顾客利益,也降低了并购后公司的信用度。因此公司并购后应完善金融产品价值评估机构。金融公司并购后加大对现实产品自身的材料、成本、运费、做工等因素的了解和掌握,全方位地进行科学正规的价值评估,立足这些因素动态地尽可能精确金融产品的定价,包括利息、税收、管理费、保险费、股票佣金等,在精确定价之后还需要根据这些金融产品保留合适限度的盈利空间即使做到了这些,还要及时对同类金融产品金融产品的需求量与价格详情,并合适降低一些顾客所要花费的费用,比如保险费、管理费、税收等,以确保金融产品在金融市场中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从而高效地与金融市场金融产品价格接轨。

四、结语

第4篇

一、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职能

地方范围内的金融体制和金融活动,必须有相应的政府机构来管理,这一点没有成为也不应该成为问题,真正的问题是管理哪些事项,并应该由谁管理。在我国,与金融有关的工作事项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金融监管,二是货币政策,三是金融改革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和转轨中国家,金融发展甚至比金融改革和金融监管更加重要并更具有根本意义,不能不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从层次分布来看,货币政策主要任务分布在中央一级,金融监管和金融改革与发展在中央与地方的分布则基本是均衡的。毫无疑问,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是既是货币政策当局也是金融监管当局的中央银行及其分支行的主要职能,与金融监管关系比较密切的金融体制改革也理所当然地进入其职能范围、由其管理和协调,但金融发展问题究竟由哪个机构负责,实际上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

与金融发展关系比较密切的机构,主要是中央银行及其分支行和各级政府负责发展计划的部门。中央银行明确的职能是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金融发展虽然应该是份内工作,客观地讲,上上下下的确也做了不少的工作,但重要性排位显然比较靠后,加上金融发展牵扯的面比较广,比金融监管等更加具有宏观性和综合性,中央银行也难以全部承担,因此,既不是中央银行的重要工作更不是主要工作。各级政府的发展计划管理部门,作为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尤其是在计划和规划方面负有全面责任的宏观经济管理和综合管理部门,有能力也有责任对金融发展负有部分重要责任,但鉴于金融工作的特殊性,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明确的授权。以致无论是在国家的十五计划还是中央银行的十五计划都没有关于金融发展规划的论述,金融发展尤其是地方金融发展实际上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金融发展没有明确负责机构,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导致金融改革与发展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指向,一方面全国全面的金融发展处于不自觉状态,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各自为“战”,自行发展,甚至背离整体发展的理想方向和目标。由于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缺乏金融发展整体规划的严重性,而在四大银行相继撤并“淡出”的地方尤其是县市一级,金融发展规划的缺乏导致了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融资难不可避免。可以说,地方金融发展尤其是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县域金融发展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中最被遗忘的角点,重视金融发展尤其是包括县域范围的地方金融发展问题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鉴于地方尤其是县域范围内货币政策的任务比较轻,金融监管已有明确负责机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因此,地方金融管理的主要任务应该是金融发展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金融改革。与此同时,地方金融管理机构还应该在与金融发展密切相关的信用体系建立健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归纳起来,地方金融管理职能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大的方面:

1、制定地方金融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地方金融发展规划应该是地方金融管理的首要职能。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个人和企业对金融服务需求的规模、特征以及增长趋势的分析预测,参照千人和千企业平均拥有的金融机构数量和结构及其与全国和当地平均水平的比较,制定地方金融发展的总体规划,包括5年和10年发展计划。

2、指导地方性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根据全国金融改革的精神和方向,负责地方范围内金融机构的体制改革与发展方面的重大决策问题。包括以政府和所有者双重身份,负责地方政府全资或部分出资的金融机构发展和改革方面的重大决策,负责新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的组建的指导和协调等工作。

3、推动地方信用体系的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建设是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的辅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地方信用体系建立健全理所当然是地方金融管理的职能。包括地方范围内的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地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健全,都应该纳入地方金融管理机构的职责范围。

4、配合、协调中央驻地金融监管机构工作。为了搞好金融监管并处理好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地方金融管理机构要通过联席会议等形式,作好与中央驻地金融监管机构的沟通与协调工作,配合金融监管机构作好工作,形成合力,共同确保一方金融安全。

二、地方金融办公室的定位与走向

地方金融办公室的成立实际上早已铸就于垂直化金融管理体制的建立,对垂直体制在解决一些问题的同时导致新问题出现的这种按下葫芦漂起勺现象的逐步发现和认识,促使一些地方政府从一两年前开始设立自己的金融管理机构,近来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和巨大示范效应的直辖市金融办公室的设立,使得地方金融管理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可能引起或存在的问题也随之被揭示,而对地方金融管理机构下一步走向的推测更使这一问题备受关注。

第5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国外混业经营使得金融机构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势。文章从我国金融业监管的现状出发,根据入世后金融业发展的特点,对我国设计符合金融发展趋势的监管方法提出了建议。

我国现在的金融业采取的是分业经营的模式,相应的,我国的金融监管采取的也是分业监管的模式。我国金融监管的主体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现阶段,以上三个主体分别对银行金融机构、证券市场、保险业进行监管。这种分业监管的模式,是为了适应我国目前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格局。但是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业的国际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了WTO以后,在金融服务领域,将会逐步放宽甚至取消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设立机构的限制、地域的限制、业务范围的限制以及客户的限制等,我国金融机构传统的分业经营的模式将会受到很大的挑战。近年来,国外混业经营使得金融机构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势。而这种混业经营的趋势,也会给我国将来金融业的监管带来很大的考验。

一、我国金融行业的经营现状以及加入WTO后的发展趋势

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其实至今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各国的标准并不相同。学者们对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描述也并不一致。现在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分业,是指银行业务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相分离、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相分离的体制。我国的金融分业,主要是指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务的机构分别设立。混业经营的“混业”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金融业务的混合、交叉经营,即业务的混业。典型的如德国的全能银行制。“混业”的第二层含义是金融控股权的混业,即在金融控股公司里有多种金融控股权的混合。[1]

按照以上定义的标准,我国现在的金融行业所进行的经营模式是典型的分业经营模式。我国银行业、证券业以及保险业所从事的业务泾渭分明。我国立法也严格禁止混业经营的模式。如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5条规定:“经营商业保险业务,必须是依照本法设立的保险公司。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商业保险业务。”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6条规定,“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通过以上法条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分业经营的立法思路。

不可否认,我国现行的这种分业经营有其长处。这种长处首先表现为以下几点:(1)分业经营可以规避不同类型业务的利益冲突;(2)分业经营可以规避宏观金融风险;(3)分业经营可以规避存款人的风险;(4)分业经营的长处可以弥补综合经营的不足。[1]正是由于分业经营的诸多显而易见的优点,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良好的金融秩序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便于监管机构监管,分业经营成了首选。

与分业经营相比,综合经营的长处在于:(1)可以满足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要求;(2)有利于金融机构分散投资风险;(3)有利于进行金融创新,获取超额利润。[1]综合经营的灵活性,使得采用这种模式的金融机构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势。特别是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优胜劣汰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我们不能迎头赶上的话,将会将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因此,综合经营应是我国金融业以后的发展趋势。

二、国外金融业的监督管理体制比较

国外的金融监管制度各有特点,下面结合当前的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以英美两国为例,简单做一比较。

1.美国金融监管模式:按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实行混业经营分业监管。金融监管实行二元多头式,即由联邦和州共同负责。联邦一级的监管机构有货币监理署、联邦储备体系、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等,50个州则分别设立自己的金融监管机构。[2]这种监管模式的优点在于有双层次、多部门从不同的级别,不同的侧面对金融业进行监管。更妙之处在于,这些部门能够有效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思想。另外,这种模式还符合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2.英国金融监管模式:1997年前,对金融业主要由英格兰银行、证券投资委员会、个人投资监管局、投资管理监管组织、证券和期货监管局、房屋互助协会委员会、贸易和工业部的保险董事会、互助委员会和互助会登记管理局等9家监管机构分别承担监管职责,实行的是集中统一的监管框架。1986年英国实行金融“大爆炸”摧毁了分业经营的体制90年代后出现了综合化、多元化和全能化的金融集团。1997年英国金融服务局成立。将9家监管机构的金融监管职能移交,统一负责对全部金融活动进行监管,财政部负责制定金融监管结构框架和立法,英格兰银行负责维护货币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稳定。[2]首先,英国的这种统一监管模式可以适应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现状,由一个全面监管的部门对实行了混业经营的金融单位进行全方位的监管,不会出现监管上的漏洞和空白。另外,英国的这种集中监管模式能够保证各专门监管机构在金融服务局的框架下互相协调。特别是在这样的模式下,专门监管机构间的沟通交流和信息分享比分业监管要流畅得多,从而实现监管效益的最大化。

三、对我国监管制度改革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美英日等发达国家,为了适应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已经有针对性地采用了统一监管的模式。笔者认为,在金融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应该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混业经营模式。目前,《证券法》和《商业银行法》的修改给将来的混业经营提供了一定的缓冲地带和想象空间,这也是面对国际金融形势变化的积极进步。在金融监管方面,集中统一监管应该是我们应对混业经营有效的监管模式。在我们现阶段没有设立一个集中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的情况下,先设立一个各个专门监管之间的协调的机制。可喜的是,2003年9月18日,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第一次监管联席会议召开,并通过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金触监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备忘录》。这也是我国金融业监督管理部门为了应对入世后新形势,积极探索互相协调的机制。在将来,我们可以考虑在国务院下面专门设立一个集中的金融监管部门,实现对金融业的统一监管。

综上,加入WTO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原有的经营模式和监管模式需要根据最新的国际形势积极地做出调整。我们需要立足我们的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逐步实现转变,与国际接轨,以崭新的姿态参与到过节竞争中。

参考文献

第6篇

论文摘要:重点探讨了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在大量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今后的应对策略,为银行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提供切实可行风险防范及发展策略。

1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随着危机的蔓延,将考验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新华财经报告指出,目前银行贷款增速开始下降,贷款质量有恶化的趋势,贷款组合中占比较大的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资产质量下滑尤其令人担忧,零售业务也出现放缓的迹象。

1.1利率、汇率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币债券投资损失和潜在风险,尽管中国银行业持有与危机相关的各类资产总量是有限的且提取了一定的拨备,但是现在这些产品的潜在风险,仍可能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显露,商业银行固定收益类产品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较高,在利率和汇率变化比较大的情况下,市值变化比较剧烈。同时全球也进入了低利率时期,银行外币债券投资的市场风险控制面临新的压力。

1.2合作伙伴风险

在银行业的改革与开放进程中,我国引入了30多家外资战略投资者,包括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美国银行、瑞士联合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国际银行业巨头。它们的参与对于中资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与上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外资战略投资者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其中部分外资战略投资者因自身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开始减持或出售其所持有的中资银行股份。

1.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投资资产价值下降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美国雷曼兄弟因次贷危机而破产的负面影响正蔓延至中国金融机构。如招商银行率先披露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敞口共计7000万美元;第二,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银行将进行更多的拨备并加强银行的流动性,从而增加资金的成本;在未来利率下调的预期下,将可能缩小银行的利差;资本市场的大幅下跌导致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等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的收入增长缓慢。

1.4信用风险

目前国内出现的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回调,开发投资资金紧张及房地产销售面积不断下滑的情况,未来房地产市场大幅回调甚至出现崩盘,断供将更加严重,这会导致我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危机乃至金融危机此外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信贷资产质量低。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信用风险逐年加大,公司的违约风险将迅速上升。

2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策略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经营依然稳健,防范风险的各项指标处于较好水平。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除去国际金融危机的潜在威胁,国内经济增速下滑所带来的风险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因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2.1全面贯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重心在于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市场约束。新协议提出维持资本金8%的比率不变,对信用风险的衡量方法提出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两种选择方案、对操作风险提出多层次衡量方法和市场风险衡量方法。委员会要求监管机构根据银行的风险状况和外部经营环境,保持高于最低水平的资本充足率,并对每一家银行的资本变动情况进行持续性监督,同时要求银行根据风险变动状况相应调整资本充足率标准,并依据其承担风险的大小。新巴塞尔协议首次引入了市场约束机制,要求银行必须及时、可靠、完整地披露关于资本水平、资本结构、风险状况等信息,接受市场监督,以便市场参与者更好地评估可能面临的风险。

2.2针对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影响.建立预警机制

针对此次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防范:一是坚持有效隔离风险的跨市场传递,加强对大型银行的并表监管,加强跨业、跨境风险监管;二是严格实施二套房政策,积极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三是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估计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加大计提拨备力度;四是加强资产证券化业务监管,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审慎开展资产证券化;五是加强理财产品监管,严格防范创新业务风险和误导性销售。同时对此次由于次贷而引起的金融危机,我国银行应关注以下方面并及时预警:一是汇率变动引起的外币资产风险管理问题;二是关注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对海外投资构成的影响,包括全面评估次贷危机、“两房”危机及雷曼兄弟破产造成的损失;三是密切关注抵押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及时评估有关风险,审慎计提相应减值准备,择机出售相关的抵押支持债券及资产支持债券等,最大限度维护资产安全;四是关注国际游资对中国股市和房市的冲击,主动防范信贷风险,尤其是资产证券化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

2.3完善银行自身经营制度.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

根据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加以完善:其一是加快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产权制度是企业内部组织制度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公司治理是在既定的产权制度基础上对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构建,因此公司治理机制的优化从根本上受制于产权制度的优化;其二是转换经营机制,应从风险控制和激励机制两方面人手。在风险控制方面,应建立集中控制、独立评审的贷款发放和风险管理制度,建立数据信息中心,提高信用评级能力,掌握先进的信用风险衡量和管理方法。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约束结构使委托双方利益相容。

2.4推进配套改革.创造良好金融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应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形成真正市场化的银企关系,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其次加快资本市场建设,为国有企业提供有效地融资渠道。企业可以借助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降低企业的负债比例及信贷资金需求压力,优化财务结构。最后为逐步推进国际金融自由化。在脆弱性没有得到逐步改善的情况下,应当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增强以后,实施金融的对外开放。

2.5加强法制建设。进行合理有效的法律约束

我国应针对在金融制度、组织体系、金融产品和业务以及金融技术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快建立起前瞻性的法规体系,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在进行宽泛性总体框架设计的前提下,重点对金融发展的目标和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法律约束.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我国政府必须对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和经营进行合理有效的法律约束及监管,同时应对国内商业银行进行适度保护,以避免金融业开放对国内金融体系造成过度冲击。

第7篇

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 12周(包括答辩和评分在内),提倡将毕业设计(论文)的开始时间提前,以便让学生尽早介入教师的科研课题。

毕业设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完成以下基本能力的培养:

l、资料、信息的获取及分析、综合的能力;

2、方案论证、分析比较的能力;

3、实验、建模和动手的能力;

4、使用网络和计算机(包括索取信息、计算机绘图、数据处理、基本软件应用等)的能力;

5、撰写报告(论文)的能力。

全文初拟主要目录

第一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回顾和实证述评

   1.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提出

   1.2 国外研究综述

   1.3 国内学者对中国问题研究现状分析

   1.4 实证检验方法述评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

   2.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五种可能

   2.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

   2.3 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需求拉动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经济改革与金融发展演进和现状

   3.1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联系纽带

   3.2中国经济改革与金融发展三阶段

   3.3 我国的金融化进程

   3.4中国金融监管的国际比较

第四章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检验

第五章 实证结果的经济解释与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