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0 15:16:07
序论:在您撰写新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研究高中语文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所谓新教师,是指完成了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取得国家教师资格,参加教育教学工作时间为1—4年,但自身尚处于专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且教育教学经验相对较少,对教学常规活动还不能熟练掌握的,还没有达到专家水平的教师群体。本文所研究的是高中阶段此种类型的语文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自觉的、有意识的过程。新教师能否尽快适应教师职业不仅直接影响到其教学的有效性、工作满意程度以及职业持久性,而且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校的发展态势。所以,研究高中语文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是理论的必要,又是实践的需求。
首先,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师范毕业生开始走上教学工作岗位,实现由一名学生向一名教师的角色转换,总需要一段时间和一个过程来适应。因此,对于新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不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符合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律与实际。
其次,新教师阶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新教师未来的专业发展水平。因此,在这一阶段,及时地向新教师提供专业上的支持和帮助,可以使他们顺利度过这一“求生阶段”,尽快适应教师角色。
最后,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将为学校提供稳定和高质量的教师资源。尽管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研究很多,但对于高中语文新教师来说,哪些才是促使他们真正有效和快速成长的途径呢?我们试图找寻到一条通过理论引导、校本研究与行动研究;创建网络交流与研讨平台;让新教师进行自主实践与探究、深度教学反思等方法,促使他们快速成长,从而最终为学校提供稳定和高质量的教师资源。
二、高中语文新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实际教学中面临诸多困难
首先,教学方法选择与实施不当。新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优化组合上不够灵活,仅仅机械地将以前在书本中学到的“理论方法”运用到教学中,缺少把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能力与技巧;甚至部分新教师不知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只是跟着感觉走。
其次,课堂教学管理缺乏相应的经验与技巧。不能很好的把握尺度,难以维持纪律和控制课堂的良好气氛。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因材施教;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等。
(二)教学压力巨大
作为新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对教材不熟悉、课时多、教学任务繁重,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不能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所以新教师教学过程中普遍感到教学压力巨大。另外,很多新教师在不同程度上还担负着其他工作,如担任班主任、教务等工作,所以工作压力很大。
(三)知识结构与专业素养不够扎实
现在学生思维活跃、想法独特,且对语文学科一些前沿性的知识有一定了解,这就使新教师感觉到知识匮乏,迫切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此外,当今时代教师知识更新加快,新教师需不断学习,才能持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新教师的知识素养存在的问题有:第一,在专业技能方面,如学科技能、问题意识、批判反思与自我发展等方面能力的不足与缺失;第二,在专业修养方面,即师德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人际关系不和谐
新教师一般进入学校不久,人际关系经验欠缺,加上处理人际关系方法不当,从而导致新教师在教学中人际关系的紧张与不和谐,主要表现在:新教师与同事关系一般,不能很好的进行沟通;与领导关系冷漠,不能进行顺畅的沟通;与家长沟通甚少,不了解家长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与学生交流偏少,不关注学生兴趣与爱好,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疏远等。
三、影响语文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首先,师范教育与教师职业的实际需要不相匹配。“新教师进入工作岗位后通常会感到很迷茫,他们会发现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技能很少能用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因为当前的师范教育普遍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教学法和课堂管理等实践知识,尤其是实践技能的培训,因而不能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
其次,学校缺乏对新教师的实践指导及相应帮助。在实际生活中,学校对新教师的入职期在整个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为新教师提供适当的支持与帮助,对新教师培养还远远不够。
再次,学校对新教师分派的教学任务过重。在当前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会不断向这些新教师分派繁重的教学任务。因此,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中,没有多少精力来专注自己的专业发展。
(二)内部原因
首先,新教师的“自我意识”不强。有些新教师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感觉、去思考、去行动,没有别人的指点就会变得不知所措。而人的自我感是很重要的,一个缺乏自我感的人,难以成为一个有独立个性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更不要谈自我价值的实现了。
其次,部分新教师的信念不坚定与成就动机不纯正。有的教师为争当先进工作者而努力工作,有的为避免挨批评而完成工作指标,有的是为受他人表扬而做好工作,而大多数教师把从事教师职业当作自己的“铁饭碗”,把这个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因而,大多数新教师缺乏强烈而持久的职业发展动机,所以很多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重视不够。
再次,部分新教师业务素质不强。教师业务素质包括教师所具备的知识、教学能力及认知能力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设计,学生特点的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在教学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技巧等,无不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能力。部分新教师由于业务素质跟不上实际教学的需求,这种局面必会影响其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
最后,心理情绪紧张焦虑。大多数新教师承认第一年的工作令他们感到焦虑、不安和心理紧张。现在家长对子女学习成绩要求很高,尤其是语文作为“语数外”三大主力学科之一,学校、学生以及家长都对语文新教师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与要求。因而,新教师们普遍感觉到来各方面的压力,心理情绪经常处于紧张与焦虑中,这必然会影响到其专业发展。
四、高中语文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营造适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学校是新教师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环境,学校应为新教师群体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积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环境。
网络是一个使用广泛的交流和研究平台。根据高中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在当地教育局官方网站上开辟和建立“新教师天地”专栏,专门提供资深教师、教研员、学校领导等与新教师以及新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新教师们可以利用快捷的网络平台及时上传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学反思等,实现新老教师之间的网上交流,大家各抒己见,共同探讨,互相取长补短。这样就使新教师在网络平台互动中获得更多的有益思想与经验,从而有效的引领语文新教师进行专业发展。
(二)理论引领,自学升华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促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我们可以先进行理论引领,把理论与教师的实践结合起来,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推行教师自学等形式来开展。
第一,邀请知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专题讲座就是定期把语文新教师召集起来进行集体学习。学校可以邀请知名大学教授、省特级教师与骨干教师代表等对新教师们就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等问题,如语文教学方法与技巧,课堂管理及调控策略,高考语文的特点及改革方向研究等前沿问题,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实施集中指导。讲座以“参与式”方式进行,鼓励新教师各抒己见,充分展开研讨与交流,从而使大家既能从专家那里学到经典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又能得到专家富有经验性的指导,最终促进和提升高中语文新教师教学理论水平及其专业发展。
第二,以自学促升华,大力推行教师自学。教师自学主要形式就是新教师阅读一些学科经典著作,让他们自己系统、全面而深入的学习本学科内的知识。同时,要求他们在读完这些经典书目后,每个新教师结合自己的读书心得撰写读书笔记,然后大家在一起互相交流与学习。
(三)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是教师成为研究者、新课程的实施者和开发者。课程目标的最终落实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执行者是动态发展着的教师。”以学校为中心进行教学研究,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是适应和推动当前学校发展以及新教师成长需要的紧迫任务。这实质上就是新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有计划地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实现语文新教师获得较快和较高层次的专业发展。
(四)推行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是近年在国外教育界备受重视的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培养理论,被认为是促使教师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可以说,反思是新教师自我教育的手段,是其自主成长的核心因素。”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专业自我意识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新教师中开展反思性教学将有利于其专业发展。反思性教学可促进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自我意识的发展。通过反思性教学,教师能够合理而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促进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反思不是简单的内省,而是一种深度思考教育教学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教学反思的方式一般包括四种:一是写反思日记;二是观摩教学;三是讨论教学;四是开展行动研究。不同教师群体教育教学反思的指向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处于成长期的新教师应侧重于教育教学技能的反思。
(五)构建“以校为本”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教师的校本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基础和前提,对于新教师来讲,没有校本学习,教师在师范院校学习的专业知识经常会面临着“水土不服”的症状,所以一般难以转化为他们本身的专业可持续发展。
“以校为本”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实际上是一个“同伴帮助”的学习组织,它倡导教师之间相互观摩上课情况,讨论问题,说课和评课等活动。整个过程是基于教师个人和集体改进教学的愿望,它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这种相互尊重和理解能很好的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
(六)在行动研究中提升新教师的专业发展
行动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现场研究与合作研究,是使教师学会批判性反思的过程;也是使教师成为教育知识生产者的一个过程。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敏锐地捕捉一些问题,并及时展开行动研究,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尽量减少自己的工作失误。具体可从两个方面来做:
第一,要掌握基本方法。行动研究必备的两个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专业日志和搜集相关资料。专业日志大多数是书面文字,包括日常记录、日记和自由写作;另外,建立系统档案袋,每个档案袋都有明确的主题,需要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选择和编辑材料。同时,还要随时搜集资料,因为行动研究是多元的,所听、所看、所想、所感都是资料,要尽可能掌握和使用第一手资料。此外也包括一些传统的教育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实验法、问卷调查与统计、访谈法等。
第二,亲自参与研究并不断进行反思。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行动研究的能力,就必须亲自参与研究,亲自感悟和体验。总之,行动研究的核心就是要使教师学会批判性反思——以新的视角去看待日常和特殊情况下的教育实践。
结 语
面对世界教育改革大潮的冲击,时代呼唤,社会需求,深入研究高中语文新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一种现实需要。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广大高中语文新教师应积极投身这场新课程改革当中去,使自己成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生力军!新教师只有加快转变自身的角色,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效能,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促进和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刘克健. 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J]. 经济师, 2009,(02).
曾丽英. 高中语文教师如何适应课改的需要[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1,(07).
陈湘才.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观念嬗变[J]. 湖南教育, 2005,(07).
吴振利. 提高教师人际关系智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 教育探索, 2008,(01).
范咏梅.高中英语新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研引领途径研究[D]. 西南大学,2008.
姚红玉. 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与策略[J]. 教师教育研究, 2005,(11).
关键词: 新课程 语文教师 专业化发展
一、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问题
语文教师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职业。但是,这一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受到了最严峻的挑战。几乎所有老师都认为语文教学是最费工夫最难出成绩的学科,学生最不怕耽误的课是语文课,教师的上课效果与学生的考试成绩相关关系最小的学科是语文,学生课堂的认真程度与考试成绩相关性最小的学科还是语文,对学生中考成绩的预测最不准确最没有把握的是仍然是语文。
当人们面对语文教师的时候,首先怀疑他的价值。甚至有些人断言:语文老师都不中用,每次阅卷都要落后,而且不出成绩。因此,语文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尤其受到怀疑。难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激愤地说:“现在要找教语文的人还不容易?只要到随便找一个人来都行!”有语文老师说:“我愿意开学初学校把所有分工分好抓阄,抓到哪科教哪科。”由此可以看出,现实生活确实给语文老师带来了许多压力,以致不少语文老师有时会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
到了重视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时候了。为什么医生越来越吃香?因为医生在不停地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语文教师要真正重建自身价值,就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建设。正如王荣生博士所说:“一度认为是最无专业性的语文教学,隐含着高度的专业要求。”
二、新课程下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经济、社会的发展有赖于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的发展有赖于教师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应当优先发展,超前发展,只有这样,学生的发展才有依托,才有保障。
从现代意义上讲,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教学工作意义的基础上,不断培养专业精神,提高专业修养,掌握规律,拓展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的过程,这是教师在教育这一特殊岗位上充分实现自身人生价值、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过程。
说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业的提高、文凭的提高。因为学历不等于能力。周正逵先生有一段评论说得好:“解放前很多高水平的语文教师都没有高学历,像叶老、老舍、夏丏尊。现在全国语文界最耀眼的明星差不多都没有学历:东北魏书生是初中毕业,上海钱梦龙初中毕业,北京最有名的宁鸿彬是中师毕业。所以我认为在语文教师的素质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部2002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第三部分“教学建议”中指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简明的论述强调了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基础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内涵主要指语文教师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
三、新课程下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要求的提出,对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相应提出了更高要求。我认为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主要条件是:1.风趣幽默。2.有文学才华。3.能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4.善于把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5.备课时,先把自己当做一个学生理解课文,再看参考书。6.要求学生背诵的内容,自己尽量会背。因为每一个学生都不喜欢上课死气沉沉的语文老师,一上课就像进了教堂一样。课文本来挺感人的,可给老师一讲,就索然无味了。我总希望语文老师多点激情,多一点热情奔放或义愤填膺。
什么样的语文老师最受学生欢迎?其实很简单,就是对课文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思想,能够不按教参讲课的老师,就最受欢迎。要求学生做到,自己必须做到,这才是有真本事的语文老师。
对于这些来自学生的要求,我们应该予以高度重视。作为新课程下的新一代教师,我们更应该听听学生的看法,了解学生希望我们成为什么样的教师。语文教师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着眼于育人,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形成与发展。这其实是所有课程应共同遵循的教学原则,语文的工具特征使得语文课程广泛涉及伦理、道德、艺术、审美、情感、哲学、思想和科学等各个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注重积累。
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等的积累。语文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几乎包含古今中外的文化常识。有了丰富的积累,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厚积而薄发,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掌握教材,就要有比较丰富的知识储备。知识渊博的语文教师往往能够得心应手地完成教学任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和博览群书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学初中说明文《看云识天气》时,教师如能顺手拈来一些关于云彩的民间谚语和描绘云彩的优美诗句,学生就能更好地消化课文内容,甚至模仿老师的做法,课后搜集新的言语和诗句。反之语文素养便成了空中楼阁。试想:不掌握一定量的汉字、词语、句式、篇章结构,就连最起码的阅读和写作也难以进行,何谈语文素养?可以说,没有扎实的积累,就当不好中学语文教师。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信息技术 教师专业发展 促进作用
信息化、多元化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给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要高效运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调动初中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初中生学习语文的求知欲,优化课堂教学。下面,我就现代信息技术对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谈谈见解和体会,以供广大同仁借鉴与指正。
一、信息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学习、教学、交流的平台。
语文教师从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到课堂设计、多媒体应用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其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它大大提高了教师应用现代技术教学的能力,有效提高了教师整合各种教学资料,优化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有利于课堂教学实效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课件演示,这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变“单一教学”为“多种媒介有机结合”,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审美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我们可以利用图片、影像、视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共同提高,形成一个教学相长的共同体。
例如,寒暑假是初中生最广泛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的大好时机,我们要指导学生完成一项语文实践性学习,这期间他们会遇到一些新的未知领域和问题,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学生平等交流沟通,共同完成。互联网为我们供了学习、教学、交流与协作的重要平台。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辅助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被广泛利用,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推动了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在新课改的大潮推动下,多媒体技术逐步走入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它让初中生眼观其行,耳听其声,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初中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进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二、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教师语文素养的提高,引导教师进入积极探究创新的状态。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教师更新专业知识和提高语文素养。社会的进步说到底还是靠知识的更新,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主流知识,必然会改变原来知识认知的过程和方式。
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包括信息化教学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教学探究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教师语文素养的提高。只有对信息技术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才会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才会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信息技术能够促进知识结构不断优化。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如何,并不是只看语文课教得怎样,而是要看知识面如何和知识结构是否优化,还要看他能否把所有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在语文的海洋里遨游,其中就包括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
互联网技术在探究问题上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提问环节,能够激发发现问题的能动性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为了更好地适应探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实现语文知识的迁移,在教学中发现新问题并进行有效探究,进而实现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三、信息技术加快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师职前培养,能够大大提高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师各种培训能够使加快我们专业发展的进程,缩短每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快速走出“高原期”,突破瓶颈。只有在信息技术的有效辅助下,才能更好地适应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四、信息技术促进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能够大大促进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变革,也就是信息技术的使用极大完善了培训体制和培训方式,使教学能力大大提高。信息技术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教育发生了巨大变革。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传统的初中语文是一个不小冲击,适者生存,否则就会被淘汰。我们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信息技术促进初中语文教师教育观念发生巨大转变。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教师的职业看成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就是要求教师应成为更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那种专业素质的过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引导者、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更需要有自己的职业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因此,现代教师职业面对的不再是三尺讲台,更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便走进的一个职业,它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的专业化职业。目前“高质量的教育在呼唤着高质量的教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二、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观念的转变。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新课程改革首先是一种观念的改革。《语文课程标准》从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的目标及课程实施建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说明,它不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是语文教学适应时展和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语文是母语的教学,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一个人不是等学了语文才会用语文的,在社会的环境之中对语文早已有了沉淀和积累,所以语文有它的特殊性,语文是一个大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此次课改的重点之一。
(二)角色的转变。
传统教育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程的开发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学生是“知识的容器”和“任老师加工的材料”。它忽视了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发展的人,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是说课堂教学教师不是唯一的主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转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者;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促进学生开发课程的引导者不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样的定位充分体现了新课改提倡的“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变读书、问答的单调形式为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讨论、游戏、表演、评价等,让每个学生都动脑、动口、动手,让同学间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使小课程连着大世界,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不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和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三)开发资源的意识。
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课程意识”,特别是缺乏“课程资源意识”,把教材当做“唯一”资源,只“教教材”而不知“用教材教”,不知利用“教材”以外的其他资源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由此可见,“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成为一个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教师要打破“教科书是唯一资源”的观念,积极倡导“大课程”观,开发包括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素材性资源与条件性资源、学科资源与活动资源、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在内的所有资源,使语文课程内容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引导学生在自主与合作中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取,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为了使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不流于形式,应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都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比如有的当组长,负责整理每个小伙伴的发言,并准备在全班交流时能谈谈本小组的见解。不仅如此,对学生如何发言、如何倾听、如何评价、如何质疑等,都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都要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这样,使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因此,教学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往的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得到较好的培养。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自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
(五)加强教学反思,完善专业水平。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夯实业务素质、积累教研素材、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专业化成长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系统性的一步到位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必须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建构知识的参与者、研究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只有通过对教学行为的不断反思,总结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才能重新审视自我,发现自我,不断丰富自我素养,使有效经验得到升华,缺点和不足得到修正,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益得到不断提升。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是建立在自我反思、自我改进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在反思中不断提炼、积累、升华,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日趋完善。
三、结语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专业化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的过程。新课改要求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正确认识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诸多因素,积极探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模式和途径,对于推动教师自我成长和促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第郁,谢方明.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和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
[2]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市场主体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茨(Joseph・E・Stigtitz)、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A・Akerlof)、迈克尔・斯宾塞(A・Michael・Spenee)三人共同创立的,三位经济学家因对这一理论的杰出贡献荣获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政府应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这一理论为很多市场现象如股市沉浮、就业与失业、信贷配给、商品促销、商品的市场占有等提供了解释,并成为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被广泛应用到从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到现代金融市场等各个领域。经济学家指出,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某一方处于弱势地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正常运转的成本,因此,为了达到某种制衡,需要增加信息弱势方的信息量,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端。
当今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信息的传播途径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这样一个时代,信息不对称的提出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其理论观点也已被广泛应用到政治、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有关的论文、著作等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教育,其实质也是一个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并且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之一,也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某些方面信息相对短缺闭塞。笔者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深深体会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信息短缺造成的一些问题,虽然不像经济领域那样明显,但为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益,我们仍应该对自身的信息短缺投入更多的关注,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更好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案例分析:信息不对称任语文教学中的表现
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以某个轰动的社会新闻举例。引起同学的热烈讨论,我们对此却一无所知;讲解科技类说明文,由于对基本的物理常识不太清楚导致理解的偏差;介绍同一个历史人物,与历史教师差之毫厘却谬以千里;学生热烈追捧沧月、郭敬明等80后作家,自己对之缺乏了解而一味地压制嘲讽,被学生批为专制无知……
从以上列举的在工作中常见的一些案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语文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甚至往往会被学生认为学识渊博,相对于莘莘学子拥有一定的信息优势;但作为社会的普通个体来讲,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又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主要表现有:
(一)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语文教师拥有的信息相对短缺。
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并且迅速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通讯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的传播和流通日益便捷和高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十年前的本科师范毕业生所拥有的信息量不一定比现在的高中生多,所掌握的现代应用科技如计算机技术等等也不一定比学生更熟练。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如果还对自己所掌握的那一点点知识沾沾自喜的话,那无疑是和时代的脱节,必然会被历史进步的车轮远远地抛弃。
(二)面对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语文教师拥有的信息相对短缺。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21世纪,社会生活日益缤纷多彩,各种文化不断地碰撞交流,各种新生事物和思想潮流层出不穷。语文教师如果还固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古训,拒绝变革,拒绝新鲜的社会现实,而一味沉浸在故纸堆中,那么其教育教学活动必然会失去新鲜的血液,缺乏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而也会因失去可贵的生命力而被淘汰。
(三)社会分工日趋精细,竞争愈加激烈,面对同行,语文教师拥有的信息相对短缺。
一方面,语文教师作为一个个体,其拥有的信息量是无法与整个教师群体相匹敌的;另一方面,学科的交融与综合越来越深入,语文教学本身也会涉及到大量学科之外的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教师面临着其他学科知识的短缺。因此,语文教师也必须开拓视野,虚心学习,主动地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
(四)面对思维活跃、朝气蓬勃的学生,语文教师拥有的信息相对短缺。
作为教育者,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长处。必须承认某些方面学生的优势。韩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当今社会,学生除了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相对较少之外,在其他方面所拥有的信息不一定比教师少,借助先进的技术条件和传媒手段,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很多时候会让教师自叹弗如。
三、应对策略:学习、合作,弥补信息短缺,提高教学效益
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师的日常工作和专业发展,但它又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永远不可能彻底地消除。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工作当中,我们应当知难而上,通过加强学习和学会合作两个方面努力去改变信息弱势地位,努力提高教学效益,提高自身的学养素质和专业发展能力。
(一)加强学习,敢于创新
现代社会应该是学习型社会,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语文教师,尤其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良好资源,不断学习,努力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我们不仅要继续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还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具备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同时,我们还应该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灵,关爱美丽的大自然,关注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从自然和社会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和审美意识。另外,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应该关注当下文学发展的潮流,紧跟时代步伐,用新鲜的文学血液浇灌自己的心灵之花,进而带领学生走近和畅游美好纷繁的文学世界。
学习,不仅仅是亦步亦趋地追随他人,更应该有大胆的想象和变革,要有创新的意识和魄力。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智慧,大胆地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新发展,促进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进步。
(二)学会合作,教学相长
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业,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等多个层面。在当今社会,社会化大生产已经发展到很高的层面,教育也不应该沿用小农经济和小作坊式的发展模式,而应该充分发挥各个要素的积极作用,通力合作,帮助教育对象健康快速成长。语文教师应该懂得打破门户之见,与其他教师、与家长、与社会紧密合作,在合作中实现教育目的,在合作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另一方面,教育要通过被教育者才能发生作用,它应该是教育对象的自我建构。教育是直指人心、直击灵魂的,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古人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生在许多方面是拥有比教师更多的信息量的,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不仅仅是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更应该把他们当作一个很好的合作者。
一、.产生职业倦怠,自主发展专业的积极性不高。
新课改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角色定位、专业发展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使得教师在短时间内感到过度的负荷和角色冲突的不适应,而这种冲突和不适应又使教师产生了过高的职业压力,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职业倦怠的教师常常会满足于现状。同时,他们会用消极、悲观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和行为对待职业和自身发展。这种不思进取常常会造成教学能力低下,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有一种低个人成就感,无意也无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即使是“偶有为之”,积极性也不高。
二、.知识结构状态与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
长期以来,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中相对固定的“史实”和“结论”过多,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欠缺。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知识结构具有一种静态的特质,过于固定化,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教师,其历史专业知识的获得和更新大都依赖于比较消极的外部给予。一些历史教师,长期以来就是围绕着一本教科书教学,教科书以外的内容知之甚少,更不必说对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而在新的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历史教师如果简单依靠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就会出现各种困难和矛盾。
三、.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使得教师无心实施新课改理念。
新课程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要求中学历史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这些理念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有益处的。但是,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发现:这些理念仅仅是口号而已。因为在课改后,仍有许多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时,学生的成绩也是评价教师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应试教育不改变,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标准不改变,又怎么实施呢?
二、课改后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专业化教师就成为当今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历史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必须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这个过程艰巨而复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向和途径努力。
一、.通过自主学习激励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就如无米之炊,无源之水。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主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在新课改后,历史教师必须努力掌握三方面的知识,即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宽广的其他学科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因为教师具备丰富、广博的知识,不仅能在新课程教学中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历史教师在研究历史教材和历史读物的同时,还要阅读历史理论著作,关注最新的史学研究动态,积极与其他历史教师或历史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广博地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从其他优秀教师的交流中体会与汲取。历史新课标要求教师勤于学习,广泛涉猎,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旦把这些学习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教师就会从中感受到乐趣,并得到成功的喜悦。
二、.通过教学反思促进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反思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历史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历史学科中要真正地实施反思性教学,必须养成自觉反思的意识,知晓在教学中反思的内容,并懂得在教学中反思的策略与方法。如:(1)教师采用教学日记的形式,把当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亮点、疑点、难点、盲点、弱点等中的某一点或几点,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深入反思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改善的对策及预期可能生成的结果。(2)在同行会诊中反思。当教师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绩,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的经验之后,往往会出现教学水平的停滞不前,其中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教师犯经验主义错误、不思进取、教育观念老化,等等。通过同行会诊,教师能找到教学水平下滑的现象的主要症结所在。(3)在学生反馈中反思。通过学生反馈的有效信息,从中获取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的信号;通过反思学生,明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目标任务是否完成,学生是否能够获得他们期望的意义。反思性教学拓展了历史教师的发展空间,让历史教师成为研究型学者,从而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三、.通过校本研究带动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作为一门科学,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其根本目的在于激发教师的教研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要让历史教师了解校本教研的价值所在,帮助他们提高校本教研的意识,树立在校本教研中主动发展的自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校本教研的工作氛围。历史教师在教研组中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集体讨论等活动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同伴有效互助,实现经验共享,使每一位教师都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进步。
校本教研的发展在于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可以把加强校本教研作为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实施多项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而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校本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重要教育资源,强化校本教研能够带动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通过教育部门、学校支持推动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外因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学历史教师要实现专业的发展,除了具有强烈的自主发展意识外,各教育部门、学校也必须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在中学,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即只重视语数外,对于史地等学科关注得很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部门相关政策的偏差。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除了学好语数外,还必须有其他知识的熏陶,其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素养的一个有力途径。所以作为教育部门,应该努力为中学的历史教学提供各种保障。
学校是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场所。在以往的教研中,我们都关注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而忽视了学校对老师发展的影响。要实现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就要积极支持,努力提供各种可能的条件。首先,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只有大家都意识到历史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历史教学才能走上一个新的起点。其次,学校要努力为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实质性的发展条件和机会。如加强历史教研组建设;组织专题讲座;举办理想课题研究和优质课比赛;构建促进教师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师培训模式等。所以机制保障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084-03
一、问题的提出
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专指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快速发展、实现大众化的背景下,经教育部批准,由原专科学校单独或者合并而升格的多科性普通本科院校。这批院校由于建立时间不长,体制上属于省市地方政府部门管辖,因而又叫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有如下四个特点:大众性、地方性、应用性和综合性。
本研究最关注的是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在其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也就是高校青年教师在其取得成就之前、正为获取成就而努力奋斗的那段成长时期,注重的是他们的成长性的发展,所以将高校青年教师的年龄界定为45岁及以下的、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包括行政和教辅人员。
截至2009年,2000年以来新建综合性本科院达126所,占普通本科院校的18%,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所占比例约为2/3。新建综合性本科院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方位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的调查
(一)研究目的与问卷设计
1 研究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我们得到,教师专业发展受外因和内因的共同影响,其中内因是关键性和决定性因素,外因是条件性因素,因此,个人内在因素对专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为此,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拟了解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影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2 问卷的设计:因目前尚无标准化问卷可以利用,课题组结合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特点,自行设计了《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问卷共48题,主要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资料,共10题;第二部分为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共25题;第三部分为影响因素调查,共12题;第四部分是全开放性问题,也是对以上三部分的补充,让被调查者提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二)研究过程
1 问卷试测与专家效度:问卷初稿设计完毕,分送三位专家及两位典型调查者,请其检查和分析问卷初稿。三位专家一致认为,这份问卷质量很好,问卷内部效度较高,并提出一些修改意见。被调查者的反馈意见也很好,没大的问题。结合专家的建议和被调查者的意见,课题组对问卷进行了修订,最终形成了《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
2 施测:本次调查把调查对象限定在45周岁以下的教师,随机抽取了A学院、H学院、J学院、L学院、N学院、P学院及X学院等七所河南省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的二百多名教师。共发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04份。
3 问卷的信度(α系数):问卷分四个部分,分别为基本情况调查、现状调查、影响因素调查和开放性问题,因此信度检验只检验前三部分,并且对于现状调查部分多项选择题不做信度检验,置信水平为0.05。结果如下:
可见,α系数均大于0.65,超过最低置信值,因此,问卷的回答是可信的。
4 统计方法:对问卷进行核查、编码后,录入Excel电子表中,并导人SPSS软件中,利用SPSS19.0对原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本研究显著性水平定在0.05,资料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有频数统计、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法因子分析。
(三)数据呈现
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课题组统计了204份问卷,统计结果为:男教师占55.9%,女教师占44.1%;年龄在30岁以下占24.0%,30-34岁占37.3%,35―39岁占19.6%,40―45岁占19.1%;教授占5.9%,副教授占35.8%,讲师占46.6%,助教占11.8%;具有博士学位的占30.9%,具有硕士学位的占57.8%,学士学位的占11.3%;文科占56.9%,理科占25.5%,工科占17.6%。
2 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各题与理论平均值的差异显著性分析
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两个部分进行调查: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现状和个人发展情况。
青年教师对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上来说不是很满意。通过各项平均值与理论平均值之间的单总体T检验,可以发现,除“学校有较多激励青年教师成长的政策措施”、“青年教师是教学机器”、“高校教师社会地位”三题外,其他各题均与理论平均值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在“国家政策”、“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空间”、“职称评定制度”、“学术氛围”以及“本学科有德高望重的教师为榜样”五题上,情况明显高于一般水平。而在“教师发展的政策及资金支持”、“与校外同行交流”、“对收入的满意程度”、“学校重视青年教师发展情况”、“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效果”、“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时间保证”等六题上,发展水平明显低于一般水平。说明在制度、政策建设与发展平台(机会)方面还不理想。比如,“有较多机会与校外同行交流”所得平均值为2.12,显著低于平均水平2.5,说明在与外校同行交流上还是比较缺乏的。
在个人发展现状上,总体来说比较好,通过各项平均值与理论平均值之间的单总体T检验,可以看出,在“教学能力发展情况”、“对自己的评价”、“学校发展目标与个人发展目标一致性”、“与同事关系融洽,得到肯定评价”、“精力充沛、充满自信心”等方面,所得平均值显著高于理论平均值2.5;“研究教学问题,参与教学改革”和“与同时进校同事比较发展情况”所得平均值分别为2.48和2.44,略低于理论平均值2.5。
(四)调查结论――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专业发展意识淡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教师主体选择的过程,要求教师具有不断学习、增强专业素养的主动意识和主动参与,在促进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的青年教师虽然大部分在上学阶段或是工作之后都没有进行系统的高等教育理论学习,缺乏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对于专业发展缺少内在要求,因而缺乏选择、学习和发展的愿望,学习和参加相关培训常常是被动的,专业知识更新缓慢。
2 专业知识结构单一,教学水平普遍不高
专业知识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相当比例的青年教师虽然具有研究生学历,但是由于我国近些年研究生培养的粗放型增长,导致专业
基本理论掌握不牢,知识结构单一,不能把握专业领域前沿,远不能适应本科教育教学的需求。
3 学术研究意识不强,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与老牌本科院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相比,科研水平是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的明显弱势,具体表现在:第一,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薄弱。第二,科研方向缺少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三,没有形成有力的科研团队。第四,科研质量不高。
4 社会服务意识不强,社会服务能力需增强
“走出象牙塔”,这是当代高等学校角色转变的一大趋势。但在实践中仍有相当新建院校青年教师未认识到角色与功能转变的必要性,抱守“象牙塔”的清高,角色失位或定位模糊,与社会和企业交流对话的能力差,对社会需求和市场缺乏了解。由此导致了其人才培养脱离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与地区发展所需的人才结构脱节;科研转化、技术开发上既缺少项目又缺少企业支持,效益低下等。
5 缺乏自我发展的角色认同
新建院校青年教师普遍缺乏对“大学教师”角色的自我认同,将学校广泛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行政化”组织,服从既有的制度安排,个人则从学校及其投资、管理者那里领取“福利”,长此以往便失去了对大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追求和作为学术共同体成员的角色、责任感。
6 学校缺乏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与激励机制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建设方面,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亦存在诸多问题。如在教师评价中,存在只重学历而不问学力、只重身份而不重能力、重科研业绩考核轻教学考核的问题;对教师科研水平片面地以论文、课题的数量、等级作为评估标准,而不问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这样必然导致许多青年教师为评职称或完成科研工作量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在教学工作中只重量的多少而不重质的提高,直接导致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速度缓慢,同时也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7 教师培训模式不科学,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在培训目标与动机方面,相当一部分学校领导及教师对培训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清,认为只要能完成教学任务,培训与否无关紧要。在培训内容与方式方面,目前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培训内容陈旧、难以体现不同类型、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职务教师的实际需要和差异性,主要局限在提高“科研水平”上,缺乏针对性。在培训评价机制上,目前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培训只注意对培训形式进行规范,而缺乏对培训全程的科学评价。
三、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任务和课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寻求有力举措,综合实施和协调发挥作用。针对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专业观念与知识、专业发展动力来源、教学、科研、服务地方等方面的问题,借鉴国内、国际’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本研究从宏观(政府)、中观(学校)和微观(教师个体)三个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以往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历程显示,政策和资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顺利实施起到了重要而积极的保障、导向和推动作用。无论国家还是各地高校都应该建立和健全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来为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保障。
(二)进行专业发展组织机构变革,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
组织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借鉴国际高校教师发展经验,建立独立的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开发灵活多样的发展方式,对于推动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化、专门化具有积极意义。
(三)建立严格合理的高校教师评价机制
教师专业发展与评价的导向密不可分,教师专业发展应与其评价准则是相一致的。因此,对青年教师建立严格合理的高校教师评价机制就是为了能够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进行积极的反馈,这不仅能够使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更加健全,使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机构更加完善,其最终目的是使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能够内化到青年教师个体行为之上并且行之有效。
(四)结合实际实施多样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和项目
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适时了解社会的需求,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对在校教师实施不同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和项目。此外,不同层次的高校教师其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有所不同,可根据高校教师的职’业定位实施各种培训模式和项目。
(五)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教师自我发展
针对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意识差,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通过加强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管理,引导青年教师专业生涯规划,可以解决个人发展欠缺动力的问题。
(六)以学术研究提升教学水平
借鉴国际高校教学学术运动的经验,加强教学学术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是促进新建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对策。通过教学学术理论的引入,可以转变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学术观念”,有效提升教学工作在青年教师工作中的地位,推动教师积极关注教学和研究教学,有效平衡青年教师工作中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从而最终促进青年教师专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