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特色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11:44:01

序论:在您撰写特色教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特色教育论文

第1篇

再从教育内容来看,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绝对负责的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处处体现了爱的教育,孩子就是从这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爱,培养了仁慈之心。它的反馈就是感恩之心和孝道。我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孝道是百善的源头,可以叫做“元道德”,它是一个人道德形成的源头。爱的扩展和孝道的扩展,就是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和爱自然。《礼记》中说:“立爱自孝始”就是这个意思,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人连他的父母都不爱,那是很难叫他去爱他人、爱祖国的。从这里不难看出:家庭教育是下一代道德人格成长、发展的源头。,再从0岁-8岁儿童智能发展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也是这样。研究者证明:在生命前四年中,你会发展出大约50%的学习能力,在8岁前又会发展出另外的30%。英国心理学家托尼说过:“婴儿出生那一刻,就真的已经是‘才华横溢’了。仅仅两年时间,他就学会了语言,比任何一位哲学博士都要好,并且到3岁或4岁,他在语言方面就是一位能手了。”布鲁姆研究也表明:儿童在最初几年里惊人地发展迅猛,然后逐渐减轻。一般来说,5岁前会达到其发展身高的一半。男孩子在3岁前达到其发展身高的54%,3岁-12岁间又发展32%,最后的14%,在18岁前完成。男女孩在4岁前都可达到相当于17岁时所测定智力的50%,4岁-8岁间发展另外30%,最后20%,在8岁-17岁完成。从这些资料看,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天才,特别是生命最初的6年是处在家庭教育当中,我们是培育他茁壮的成长,还是去磨灭了天才?不能不让我们家长深思。从以上的考察,不难得出家庭教育既有教育的基础性特点,又有人的品德和能力形成的根源性特点。

为此,作为下一代第一任教师的母亲、父亲,要重视这一关键时期的素质教育为孩子人生奠基。要认识家教对素质教育的不可代替性,走出那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家长是无能为力”的误区,真正认识家教的重要意义,有意识地把它抓起来。要重视爱的教育、孝道的教育、感恩的教育等源头教育。从源头上使下一代奠定爱父母、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爱自然。有人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着摇篮的手。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正直、勤劳、善良、乐观的母亲,这样的家庭就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圣殿和源泉。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将持续孩子的一生。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从小天资聪颖,悟性极高,3岁时就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他母亲章兰娟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而且计算能力与记忆力极强,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钱学森的超人天赋有来自他母亲的遗传。钱学森在很小的时候,就置身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中。钱学森最爱听母亲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杜甫忧国忧民、诸葛亮忠于汉业,为辅佐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故事,从小种下优秀文化传统、爱国主义的种子和深厚的民族自豪感。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世界航空理论权威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钱学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虽然美国方面为他提供了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物质待遇,但钱学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始终没有忘记报效祖国的愿望。多年后,几经辗转,终于回到了祖国,投身于“两弹一星”的研究,为我国的航天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家族家教的功能仍可以从钱学森家族的事迹得到证明。钱家大约是出院士最多的家族,仅无锡钱家便出了十位院士和学部委员———台湾中研院院士钱穆、中科院院士钱伟长、钱仲韩、钱临照、钱临希、钱逸泰以及江南钱保功,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钱鸣高,中科院学部委员钱俊瑞。近代人才井喷,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基础性的伟大功勋。

身教性特征

身教性特征是指家庭教育的方式更多的以教育者的身教示范为主的教育,即在言传身教中以身教为主,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意思。不仅如此,在教学内容方面也体现出身教性,家庭教育的教材也是父母本身的行为、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等成为一本大书,父母生命之书,供孩子模仿、解读。如果说,学校教育是教书育人,而家庭教育则是身教育人。

为什么家庭教育具有身教性?因为孩子一生下,便在父母呵护培养之下。孩子模仿力很强,有强烈的模仿心理,通过模仿父母双亲的行为在不断成长,家长的榜样就是无声的教育。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主要是打铃上课,打开教材开讲,而更多的是身教,用身体力行带出来的。教学内容则是家长的行为、思想意识、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等,即双亲生命这本“生命大书”。家庭教育说到根本上,便是孩子不断受益父母、体验父母和认识父母的过程。孩子是长时间读着父母这本“生命大书”而长大的。他们透过这本书理解与感悟世界。对孩子最大、最丰富的帮助莫过于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人都写好我们自身的这本生命大书,这样父母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的一个“源”。学校的教师,可以调换班任教,而在家庭中,一经形成两代关系后,就不可以选择了。不论孩子是好是坏,家长都得当他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水平不论是高是低,孩子都得是他们的“学生”。在这当中孩子成长的趋势,起主导作用的是父母的身教熏陶渐染,这无论你意识到与否,他都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家庭教育对于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这是列宁夫人克鲁帕卡娅一句名言。家庭教育首先需要匡正与完善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家长自身。与孩子相伴成长的过程中,其实是我们每一位家长理解生命、感悟生命,不断走向人性的丰富与完美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是生命理想。生命理想构建的核心指标主要应为:价值、灵魂、意识、尊严、丰富、诗意、宽广、美……父母有无生命的理想对孩子影响至深,因为这将决定着孩子在什么时候才可以探触到人类精神的天空,这将直接决定孩子的未来。我们日常会见到一些孩子做事漫不经心和萎靡不振,要从根本上究其原因,常常与他是否有生命理想相关。找不到活着的目标,你又要求孩子如何努力,那是徒劳的。一个孩子在一条道路上到底能走多远,是与生命理想密切相关的。有了理想,并且肯于锲而不舍地去努力,这对一个人的成功何其重要。而家长于此方的“呈现”,会伴随孩子的成长,时时写入孩子的心魂中。默默“写就的”,家庭教育心灵的滋养和生命的启迪,其深刻与持久,远远胜过后来通过语言告诉的。前边曾提到钱学森的无锡钱家人才“井喷”的事迹。其中常见钱氏家族的杰出父子档,更足以证明这一事实。在钱家父子档中有: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学榘、钱永健父子……其中不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大家(钱穆),就是的先锋(钱玄同)和科学巨匠(钱三强)。为此众多俊才兼出一门,它的核心力量、生命理想正是如钱氏家训中的这句话:“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老舍在谈到他母亲的时候,曾经满怀深情的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它充分说明了身教的生命教育。老舍的母亲是一位旧中国典型的劳动妇女,勤劳持家,自立自强。老舍热情、好客、待人诚挚、诚恳,这些性格是母亲的影响给予的。可见,父母是子女天然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犹如一股永不间断的力量,将持续孩子的一生。愿天下的父母都做好孩子一生的教师!

实践性特征

家庭教育特别是婴幼儿、童年的教育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它不像学校教育多半是间接经验的知识的学习那样,而是以直接经验亲自实践为主的学习。

为什么说家庭教育具有实践性?因为孩子一落地,身体、感官都处于原始状态,在母亲哺乳抚育下从呀呀学语到学坐、学爬、学立和学走等生命成长学习都必须是孩子亲历,在爬行中学爬行,在语言中学语言,是实践性的学习。在童年无论是吃、喝、拉、撒、睡等生活学习,及对人生提高生命质量的学习,即生命成长的教育,也都需孩子亲历求知、实践的过程。不是模拟、旁观,而是亲临其境的实践。家庭教育学的多半是孩子学会生长、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生命的提升直接经验,都必须亲历和实践。所以说,家庭教育塑造人,学校教育提高人。《弟子规》中有一句话,“不力行,但学文;涨浮华,成何人。”这句话说的是假如我们不去实践,那么即使你有满腹经纶,对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只不过多长些浮华而已。《弟子规》就是强调要做、要实践。从一言一行、一粥一饭做起,从一件衣服怎么放、一个杯子怎么执做起。家庭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那么,我们就应该注意“寓教育与实践中”。应该围绕孩子真实的生活引出教育问题,让孩子亲历,不是模拟、旁观,而是亲临其境,自我学会生长、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提升生命。保证孩子的实践,保证使孩子尽可能早地获得他所需要的活动,尽可能使孩子身体自由,手自由,脚自由,能够四处爬动、攀行。

让他犯自己的错,然后从错误与尝试中学习。幼儿就是借助于实践活动而学习。他借助爬行的活动学习爬行,借助走路的活动学习走路,借助说话而学习说话。如果他的经验是新的,那么活动会使他头脑里多一条途径;如果他在重复原有的经验,那么他也是加强并拓展他已有的本领,养成良好习惯,受益一生。进入大脑的途径有五条,即五个感觉通道: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在活动实践过程中,同时也发展了各种器官和身心。

儿童成长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个是以“文化”化人;一个是以“社会化”化人。在家庭教育里,以“文化”化人,目标不是强调知识而是认知,在“学习求知”中,强调的是“求”,而不是“知”。它在于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和学习的“思考”,而不是过早的教知识。在以“社会化”化人上,关键在于学会做人———这里的人指的是“社会人”。在成长过程中,学习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只有在什么场合才能做等一系列社会习俗和规则,社会的文明与价值观,就在这一过程中渐渐渗透在孩子内心,让他蜕变成一个“社会人”。社会化的过程无法在实验室完成,也无法凭借想象加以实践,社会化过程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有在交往实践中才能学到。

孩子的发展切不可只关注认知,而偏废或忽视了对孩子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什么习惯、礼貌,什么爱心、孝心,什么合作、交往,长大了自然就会了,这是一种可怕的认识和误解。”事实上,凡是表现出行为问题的孩子,都表现出社交技能的不足。如不会表达情感、需求,直接“起而动之”;不知如何融入群体的活动中,甚至以破坏的方式试图引起注意;遇到困难、欺侮时不知正常的求助手段和程序,直接“出手”和“大发脾气”等等。因此,孩子在家庭中尽可能多的参加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这是最好的社会化实践。这是一个绝好的学习机会,要认识家庭是我们做人处事的第一个社会化学校,通过劳动、家庭成员交往,真正体会到同父母一样是家庭的一员,对家庭有责任感,经常能给父母什么,而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只想单方面得到父母的帮助,需尊重热爱父母,少为自己操心。

要主动与父母交流,争取使自己的想法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今天在家庭有责任感、有感恩的心,将来走向社会便会有责任感,与人交往就会有宽容、博爱的为人处世人格。孩子做个好的家庭成员,是做个好公民的基础。然而,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家教误区,就是“智力中心主义”,把机会多、内容具体的实践性教育机会都给剥夺了。北京市几位教师统计了2294名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时间每天只有0.2小时,远远低于美国同龄孩子的人均1.2小时。一个低年级教师调查他的班上有32名小学生,其中20名不会穿衣,10名让父母洗脸洗脚。浙江一所中学80%的家长不要求孩子从事家务劳动,只要好好学习就行,这实在是家教中的一个重大误区。我们在教育中能把握好这两点:教孩子学会学习思考、教孩子学会交往,就基本上把握住了孩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还应该指出,人都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疤———疤就是成长的记号。有的家长让孩子接受美好的部分,对于负面的部分溺爱的父母高筑“象牙塔”。为孩子挡住了所有的困难和挫折,也就是挡住了孩子生命的多彩体验,挡住了孩子的未来成就。

最有力量的教育是真实的实践教育———围绕孩子真实的生活引出教育问题。让孩子亲历求知、交往的过程,不是模拟、旁观,而是身临其境;之后用自己的话总结、分享,在碰撞和交流中体会生命的真谛,吸纳文明的精髓。只要是自己用心浇灌出来的成果,不在于幼稚和成熟,零乱或严格,也不在于多长多短,我坚信孩子写下的字字句句都刻在他的心上,这样才是有力、有效的教育结果。张亚勤博士现任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负责微软公司在亚太地区的研发、技术战略和业务。他的成长事迹和他母亲让他实践锻炼是较好的案例。他说:在我的成长记忆里,母亲永远都处于我心中最明亮的位置。我知道,若没有她,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的性格、意志和品质都是在她培育下逐步磨炼和慢慢形成的。世上有一种爱,叫“放飞的爱”,母亲对我的爱就属于这种。她不会把我捧在手心,许多事情让我自己去做。还说:“学会独立,才能放飞。”从小我就受到这方面的锻炼。

在上小学和中学时,我家很多与外界打交道的事,母亲都尽量交给我去办。交代任务后,又问我这件事该怎么办。当我说出自己的想法后,不足的地方她就补充一下。所以,我通常都能比较顺利的完成任务。那年上大学我才十二岁,转迁粮食和户口关系、买火车票和托运行李等许多事情,都是我自己办理的。虽然有母亲陪着,但她从不出面,只是提醒我不要把证件丢了。有趣的是,在办理行李托运时,工作人员说:“叫大人来办,小孩不能办。”

第2篇

一、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应该具有的特性

特色专业不仅仅有本专业一般的共,还必须具有其自身独有的鲜明个性。成人高等教育在进行专业建设的时候必须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为它的相关专业的建设提供示范作用,同时还必须到社会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的专业。笔者认为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专业必须具备以下的特性。

(一)具有先进性

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首先应该是优秀的、规范的专业。一个优秀的成人高等教育专业是以质量和需求为支撑的,在学校里特色专业必须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学科。它必须有雄厚的教学资源,有市场需求的背景,有充足的社会生源,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成教师资队伍,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其所配置的技术设备和实验基地不仅仅只需要完善,还必须足够的先进。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设计上必须能够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是为社会用人单位所接纳的、具有发展能力的产业者、创业者。当有了社会需求的背景与充足的生源后,这个专业才能够有着强劲的生命力,也表明其在专业设计上是合理的。

(二)有足够的发展性

特色专业必须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广阔的前景、前瞻性等特点。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对人才类别、数量和质量上的具体要求进行密切的关注。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专业要么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么含有比较高的技术含量,要么符合竞争性经济特征,要么就是能够在比较长或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存在的特成人高等教育专业,只有具有这些特点的专业才有可能具备较长的收效时间,也最有可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与“骨干”专业。因此,在建设特色专业的时候必须从要有准确的发展定位,并能够明确自己所拥有的发展优势,重点建设具有行业特色、区域优势和市场需求前景看好的专业;重点建设与本地区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

(三)具有差异性

与普通的高等教育相比,成人高等教育所针对的对象不同,他们的学习方式、方法以及文化基础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成人高等教育本身也会因为其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专业、教师等诸多因素所致而形成差异,这也可以说是各有特色。成人高等教育可以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依托,但是却不能够相互替代,而且同一成人高等教育专业也必须根据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与不同的生源、不同的人才培养要求进行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表现出其本身的个性。与此同时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与其他学校的相同专业也必须保持一定的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彰显其自身的优势。

二、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建议

在进行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药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现在都是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双向选择,成人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也必须能够得到用人单位的承认。在建设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专业的时候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重视职业性教育,培养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

坚持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是每一个专业都必须遵循的。若只能够守成又如何能够成为一个特色专业。现在特色专业建设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新内容,其本身就应该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的特点。同时很多时候在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的时候都没有先例可以作为参考,所以特色专业建设要坚持创新性原则,在教育观念、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都不能因循守旧。

坚持前瞻性原则。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还必须要为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频繁的进行变动不利于专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在特色专业建设的时候要以当前的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能够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变化,制定出合理的长远发展规划,防止频繁的变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特色专业在建设的过程中药工作重心放在如何将学员培养成为符合企业需要,有一定特长的专门人才。同时特色专业建设需要特色人才或特色人才结构来支撑教学和管理。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资源。必须把师资的充实和提高作为特色专业条件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

(二)更新思想,从思想上进行重视

特色专业建设的时候必须拥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作为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对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都能够进行深远的影响。特色专业的建设必然会涉及到各方面的变革,这其中思想观念的变革十分的重要。因此在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的时候应该首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适应特色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随着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高等教育已经在逐步的实现大众化,并且还在向普及化转变。成教与普教应该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各个高校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点。成教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所起的作用也在逐渐的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接近。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加强成教特色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对老百姓负责,对国家负责,也是对学校负责。

(三)树立明确的目标

成教特色专业的建设应该树立起明确的的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在制定规划和目标的时候必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它不仅仅要能够促进专业的积极发展,还要能够对特色专业进行规范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特色专业的建设既要依托普教专业建设,更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成教是以在职从业人员为受教育主体,这就需要学校必须以办学能力建设为重点,以优质的教学支持服务为核心竞争力,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由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由传统教育手段向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由规模速度型办学向内涵质量型办学的根本目标转变。因此在在确立成教特色专业理念时,不能过于守成,也不可以照抄照搬或盲目借鉴其他学校相同专业的经验,必须与学校的专业优势进行结合,注重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进行积极的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敢为人先,在成教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现特色,形成特色,建设特色,强化特色。

(四)完善制度,切实落实措施

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要更加的进一步加强成教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力度,对成教特色专业的建设提出明确的建设要求和资助办法,出相关的指导文件,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建设标准与评价标准,对评估体系进行完善。实行分类评议与差别竞争体制,让不同的成人高等教育形式都能够体现出其专业特点。要建设一个特色专业,离不开各方的支持,因此必须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措施来规范特色专业的建设,让特色专业能够根据本校学科优势和办学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公民终身学习的需要,落实本校特色专业建设措施。

(五)加强特色课程的建设

特色专业需要有相应的特殊课程来进行支持。在进行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特色课程的建设,并深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建设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要建设特色专业,就必须自主开发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符合培养目标、贴近成教特点的特色课程体系、精品课程群,同时还必须保障具有一定数量的能够体现出专业特点的主干课程,这些课程至上要能够达到省级优秀课程标准,部分课程还应能够成为省级成教精品课程。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具有明确的课程目标;(2)具有准确的课程性质定位;(3)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4)引用或自主编写出与课程建设相适应的教材,教材必须能够体现出专业的特色;(5)着力建设适合成教学生学习的课件。

第3篇

(1)儿童在早期以艺术创作为主。儿童越是积极地介入到艺术创作中去,艺术学习的效果就会越好。而且,年龄尚小的儿童在绘画构图上很有艺术家的天赋。(2)艺术感受、艺术史教育和其它外在于艺术的活动要与儿童的创作联系起来。(3)艺术教师要精通艺术思维。音乐教师要善于运用音乐思维,视觉艺术教师要善于运用视觉空间思维。(4)艺术学习要尽可能围绕有意义的专题进行。(5)艺术教育的课程必须以螺旋式发展的特点为基础,反对制定连续性的艺术教育计划。(6)艺术学习并不仅仅是掌握某些技巧与概念,而要进入个人和他人的情感世界。(7)反对向学生传授如何判断艺术,但应让学生懂得艺术品传播跟流行的艺术品位和价值有关。(8)艺术教育并不仅仅是艺术教师的任务,它还需要艺术家、管理人员、研究人与学生自己密切合同。(9)艺术教育要坚持“宁精勿滥”的原则。每个学生不可能学习所有的艺术形式。学生只精通一种艺术形式,比对多种艺术形式只一知半解要好。

二.运用心理学理论指导艺术教育实践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们认为,发展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儿童心智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儿童自然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发展心理学在对人的成长和变化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关于人类发展的原因和目的假设,正是这些假设极大地影响了艺术教育领域。其最重要的假设之一就是假定人类的成长是一种固有的趋势,认为人类能够选择自己的体验并能作出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各种决定。该假设的启示在于,要让儿童自己指导自己的成长,成人的干预越少越好。发展心理学又假设,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着顺序相同的心理转变,即人们成长的各个阶段是普遍存在的。发展心理学还假设,人类的行动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认为儿童天生富有探索性与好奇心;一方面对世界有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又通过增进技艺获得对世界的理解。发展心理学家将这些假设应用到艺术教育领域,为艺术教育提供心理依据,并运用这些理论指导艺术教育实践。比如发展心理学关于人类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发展与非普遍性发展之间的区分,就为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此同时,美国还采用认知发展理论指导艺术教育。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人类心智各方面的成长。这种理论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程度。帕森斯认为人类对艺术的理解是依阶段循序发展的。儿童对绘画内容的理解基本上相同,即使年龄增长,其理解方式也基本相同。人类具有一种普遍的审美能力发展顺序,顺序中的后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进步;每前进一步,对艺术的理解就更进一步。

三.注重发挥艺术的价值功能

一般而言,人们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得到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和理解美,因而导致人们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由于将审美的观点与艺术教育混为一谈,致使许多人认为艺术与艺术教育只是简单的美的创造与美的学习。而越来越多的美国艺术教育人士认为,美只是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把艺术教育仅仅局限于审美愉悦上,就容易忽略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艺术的认知功能。诺思菲尔德的艺术教育理论以儿童的成长为中心,主张艺术教育的任务并不在于培养审美体验,也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艺术家,而是要让儿童获得其他课程无法提供给他的成长机会,使儿童富有创造力,使其心智获得健康发展,从而能够学会创造并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哈佛大学艺术教育“零点项目”强调艺术的认识功能,认为艺术与科学一样,是人在理解过程中发现、创造和增长知识的手段。将艺术视为指涉世界的多种符号系统中的一种,因而特别看重审美经验的认识性。另外,艺术教育能开发人的音乐、空间、语言、身体运动等各方面的智能,对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帕森斯主张艺术是一种自我表现。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优化人的审美体验,增强对人的自我与本质的认识。正是由于美国艺术教育既重视了内在于艺术本质的艺术教育目标,也看到了艺术外在功能的重要性,才使得当代美国艺术教育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四.营造艺术教育多元化发展格局

当代美国学校艺术教育最初以学校画室艺术教育为主,关注的多是学生的创作实践。随着艺术教育观念的演变,艺术发展史、艺术批评与美学等学科已发展成为艺术教育的基本内容,并成为艺术创作的有益补充。艺术教育中所涉及的艺术种类也不再仅限于视觉艺术,而是形成了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多门类艺术形式并重的局面,从而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当代美国学校艺术教育主要是以西方文化中的艺术形式为主要学习对象。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艺术教育界开始关注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并把这种融合文化多样性的艺术教育视为促进不同文化人群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最佳手段。此外,美国的艺术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艺术学科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学科在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也都有不尽相同的教学方法与目标。

五.美国艺术教育实践的借鉴意义

第4篇

1.1 人文素质基础教育薄弱:在我国护理专业学生中,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高中毕业生,在学校期间,主要完成的课程也是基础的医学课程和一些基础的其他学科的学习,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缺少人文教育相关的教育课程,这就导致整个的护理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人文素质基础教育非常薄弱。

1.2开设的人文课程内容较少:我国的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基本都是基础的学科教育,缺乏综合性的课程,这就使得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教育获得很少,从而导致其整个的人文素质培养受到阻碍。

1.3 课程体系存在问题:在我国当前已经存在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人文课程缺乏整体的教育逻辑性,人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融合的内容较少,授课过程中也比较不规范,这些都是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提供给学生的专业观念存在偏差:在我国的护理教育开展过程中,护理专业的学生包括很多的护理从业人员都对护理这个工作存在很多认识错误,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认识到护理的专业价值和职业价值,从而学生也形成了错误的专业观念。

二、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在特色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发展

2.1 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人文素质教育在护理教育的重要性有一个重新的定位和认识,抛弃以前的错误的认识观念,将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地融合到护理教育过程中,构建新的护理教育框架体系,激发学生对于护理教学过程中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认识,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素质护理教学的开展。

2.2 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人文素质教育: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比如文学、伦理、法律等课程和护理教育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护理教育课程,在整个的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内容上做一些改革,不断地将人文素质培养渗透到护理教育过程中,从而加强教学内容上对于人文素质培养教育的体现。

2.3护理实践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的组织形式:在学校的护理实践课程中,要确保学生有着正确的护理实践方式,同时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那么学生就需要将教师当作病房,那么就需要穿戴整齐的按照护士来要求自己,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能训练,同时要有良好的姿态,在和病人沟通过程中,要做到的端庄稳重,优雅大方,做好和病人之间的良好沟通,从而不断地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加强了人文素质培养。

2.4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课堂上完善评价体制: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人文素质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模范作用,从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对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三、结束语

第5篇

1.基本的与农村相关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习惯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没有相应的思想,就不会有相应的行为。农村未来的发展特别需要农村基础教育学生在未来成人、成才之后,以不同方式贡献他们的力量。如他未来是农民,自然需要有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的意识;如果他未来是农村社会的干部、教师等,也特别需要他们具备热爱农村、热爱农村人的情感,为农村人口服务,为农村贡献力量的意识;即使他未来不在农村工作和生活,也需要他们有关心农村、力所能及地为农村作贡献的意识。而这一切的前提,都在于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就逐步养成相关的思想意识及行为习惯。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班固语),年少时养成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是牢固的,对其一生的影响是持久的。因此,农村或县域的基础教育特别是乡村基础教育需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情感;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改造农村和建设好农村,乐意为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人口幸福的增进而贡献自己力量的理想与志向;逐步养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等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只要他们真正具备上述思想情感、理想志向和行为习惯,当未来确实需要他们在农村从事农业等工作时,他们一定能够非常愉快地扎根农村,并在农村有所作为。即使未来不在农村工作和生活,也必然会是一个有高远理想、宏大志向、广阔心胸、丰富情感、积极向上、有所作为的优秀的人。

2.基本的与农村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需要逐步获得比较广博的知识和各方面的基本经验,对于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需要逐步获得基本的与农村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如关于农村的地理、动植物等方面的自然知识,基本的农业生产常识、农村生活常识,当地农村的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发展农村现代产业的初步知识,有在农村生活的初步体验,有初步的从事农村生产的经验,初步的从事农村社会工作的经验等。这些素养对于开阔其眼见、丰富其知识、增加其阅历都有重要作用。初步的参与农村建设和生活的能力农村基础教育需要学生逐步养成多方面的能力,其中有初步的参与农村建设和生活的能力。如从事作物种植、动物养殖的能力;初步的在农村创业的能力;初步的研究农村问题和解决农村问题的能力;初步的宣传与组织农村民众的能力;初步的在农村独立生活的能力;适应农村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等。上述基本素养的养成既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也能够为其未来在农村工作和生活奠定初步的基础,甚至对于未来从事其他工作也不无益处,故农村基础教育应当重视这些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农村或县域基础教育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

1.观察、探究农村的自然农村的自然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湛蓝的天空、璀璨的星月、缥缈的云雾、绚丽的彩虹、巍峨的高山、连绵的丘陵、广阔的平原、莽荒的高原、潺潺的溪水、奔腾的江河、清澈的水塘、壮阔的湖泊、浩瀚的海洋、苍茫的森林、青青的草原、鲜艳的花草、翠绿的树木,欢唱的飞鸟、忙碌的百虫、矫健的走兽、悠游的鱼虾等等,美不胜收。如果能将这些东西有机地加以利用,对于学生了解自然、进而养成热爱自然、热爱农村的品质都大有益处。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应通过引导学生到农村大自然中去感受,通过深入的观察、探究等方式,使其基本了解农村的大自然,获得相关的知识和体验。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养成亲近农村大自然的情感、初步养成观察和探究自然的能力。

2.观察和适当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中国农业丰富多彩,相关教育资源如果能够善加利用,对增进学生的知识、经验,养成良好的品质有重要作用。首先,要通过引导学生参观、观察,为学生讲解等方式,使学生初步认识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初步认识油菜、花生等经济作物,初步认识萝卜、白菜等蔬菜作物;初步认识辣椒、花椒等调味作物;初步认识梨、苹果等果类作物,初步认识猪、牛等家禽、家畜等,初步了解这些农业方面的动植物的形态,生长变化的规律、基本功用。其次,引导学生通过亲手种植当地主要的农作物,养殖当地主要的家禽、家畜来初步获得参与农业生产的经验与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初步养成热爱农业、农民,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等方面的情感或品质。

3.考察、学习农村的传统工艺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农村形成了很多技艺高超的传统的手工技术和艺术。如木工、金工、编织、刺绣、雕刻、制陶、泥塑、剪纸、绘画,等等。很多传统的技艺、艺术本身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都很高,但面临失传的危险。农村学校如果能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等适当的时间对当地各种主要的手工技术、艺术做个普查,让学生学习少部分自己感兴趣的技术与艺术,对于这些传统的技术和艺术的传承、学生本人多方面能力的发展都有好处。了解、研究农村现代产业的发展方向与路径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农村产业的现代化,而农村学生是未来农村产业现代化的生力军。为让学生未来真正能够发挥其生力军的作用,需要在学校时就初步获得相关知识,形成初步的相关素养。如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先进典型、发展趋势而对农村产业现代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实地的调查研究,使学生初步了解当地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发展现状、基本经验、现存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思考未来发展当地现代化产业的经验和方法等。在这一过程中,可养成学生初步的认识和参与农村产业现代化的相关素养。

4.探究农村的思想文化与风俗习惯农村在数百万年特别是近五千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形成了很多良好的风俗习惯。如农村历史上的思想家的文集、农村宗规、族规、家规、乡约、村约、校规、方志等文本性文献所反映的基本思想、基本规范,口耳相传、世代相沿的风俗习惯、基本观念,等等。其中的保护自然的思想,人际和谐的观念,勤劳朴素的品质,热爱生活的信念等,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育人价值。农村基础教育可引导学生查阅、分析相关文献,请修养较高的老人讲他们的思想和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到农村去采风,共同讨论其中的相关问题等方式,使学生对当地的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有基本的了解,对如何传承农村优秀文化有基本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得到思想文化方面的熏陶,相关能力方面的锻炼。

5.挖掘、整理与农村相关的文学与音乐舞蹈在中国文学宝库中,有许多文学作品与农村相关,如吟诵农村的风花雪月、山水草木的诗文,与农村、农民有关的故事等。另一方面,各个地方也有许多民间的故事、传说,有许多民众喜闻乐见的反映各地风情的民间歌谣、音乐、舞蹈。这些东西,对熏陶学生的情感,养成其良好的品性,发展其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可通过整理、研究相关文献,搜集整理不成文的故事、传说,传唱民间歌谣、弹奏民间器乐、表演民间舞蹈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相应的锻炼,发展相关的素养。搜集、研讨农村先进人物的思想与事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农村都有许多可歌可泣、可敬可效的先进人物。如历史上艰苦创业、乐善好施的先贤,勇抗邪恶和外敌的英雄;现实中勤劳致富的典型,带领民众实现一方共同富裕的先进,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教育素材。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可引导学生搜集相关文献、访问相关人物、讨论相关问题来了解这些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与事迹,从中得到熏陶,逐步养成为农村和农村人作出贡献的志向与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等思想品质。

6.探究农村社会的问题农村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的社会问题很多,如完善农村各类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农村各类教育、发展农村生产,改善农村人口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农村基础教育可引导学生通过深入农村社会进行考察、访问等调查研究的方式,了解农村社会的状况、现存的问题与原因,研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锻炼各种相关能力。总之,农村基础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对农村各地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善加利用,对发展学生的涉农素养和其他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四、农村或县域基础教育体现或渗透农村特色要适当农村或县域基础教育应当体现农村特色,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这方面教育活动的开展要适当。

三、农村特色的体现要切合各地实际

1.要切合各地农村或县域实际全国各地的农村或县域各方面的情况千差万别,农村或县域基础教育学校只能根据当地实际,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当地的主要教育资源,才能使相关的教育活动发挥最大的作用。切合学生实际各地农村或县域学生相互间有较大差异,即使同一个地方的不同学生之间因年龄、经历等方面情况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教育需要讲究因材施教,因此,如何使体现农村特色的教育活动基本适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是教师及其他教育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尽可能贯彻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有机渗透等原则,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相关的教育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多方面的熏陶和锻炼,从而促成其各方面素养的顺利养成。

2.切合各个学校实际不同的学校所处的环境、所接受的学生、所拥有的师资力量和物质条件、所形成的教育传统都不尽一致,如果都生搬硬套、千校一面地开展农村特色方面的教育活动,其效果必然有限。因此,只能是根据适当体现农村特色的基本要求,再根据本校实际来开展力所能及的工作,才能使学校的相关工作既游刃有余,又实在有效。可以说,在实施体现农村特色的教育活动中,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途径与方法的运用、时间的安排等方面都要尽可能适当、切合实际,从而使学生既不会浪费太多精力,又真正能够从这类教育活动中得到最大的好处。四、相关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当为农村或县域基础教育适当体现农村特色提供基本的条件农村基础教育要适当体现农村特色,除了需要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而外,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关机构提供必要的支持也很重要,相关制度的规范农村基础教育要适当地或较好地体现农村特色,涉及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育途径与方法、教育管理与督导、招生、考核等多方面的改革,而要使这些改革科学合理,需要相关制度的规范。因此,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应该组织专门力量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些基本的制度来规范相关工作的开展。

第6篇

职业教育是培养各类职业技术人才的摇篮,更是科技学习、科技创新、科技传播和科技应用的重要阵地。甘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促进民族地区科技进步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培养民族成员的科学精神,破除迷信,使民族地区宗教活动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二是产学结合,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竟争力、促进民族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优化;三是进行职业技术培训,提高民族成员的技术水平,建设一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能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队伍,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二、甘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特殊的民族文化心理使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社会认可度低

甘肃民族地区教育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重普高轻职高的思想,影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家长普遍不愿意让孩子到技校、职高去学一技之长,即是进入了职业学校,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干部是人才,而读职业学校只能成为“伺候人”的、“低层次”的普通劳动者。因此,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影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甘肃民族地区以回族和藏族为主,回族信奉伊斯兰教、讲求清真,藏族信奉藏传佛教并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他们在宗教、语言、文化、心理、风俗、服饰和生活习性等方面与汉族有较大的差异。他们有自己的宗教教义、饮食习惯、生活习俗和家庭观念,因而不方便或者不愿离家到外地生活与谋生,尤其不愿到东部发达地区寻求就业机会。他们习惯于当地慢节奏的农牧生活,没有接受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强烈愿望。正因为这些特殊的民族文化心理,致使当地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多数仍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此外,甘肃民族地区位于甘肃西南部,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具有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属高原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黄土高原西部过度地段,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平均海拔3000米,平均气温1.7℃,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大。这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利于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

(二)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不够

甘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服务意识不强,办学目标不明、思路不畅、方法不活、形式单一,职业学校市场观念淡薄,专业设置不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同时,职业学校与社会对接不畅,关门办学的现象非常普遍,职业教育与民族经济结合度低,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不大。调查发现,甘南州职业学校没有针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设置专业,而且专业设置的随意性比较大,缺乏充分的论证和必要的准备,致使一些专业,如计算机、电子商务等从一开始就在低标准上运行,课程改革滞后,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时数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学生难以做到学以致用,毕业生就业不畅,对生源缺乏吸引力,招生困难。而临夏州职业学校为了吸引生源又通过“校校联合”的模式办学,完全为发达地区培养和输送人才,也脱离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所谓“校校联合”是指通过借助发达地区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与就业渠道,来培养学生并实现人才输出的一种办学模式。[2]“校校联合”办学模式导致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民族特色丧失,只能做发达地区的附庸品,也导致了人才单边流动,使民族地区人才越来越匮乏。

(三)职业学校基础办学能力难以达标

第一是办学条件有限。由于甘肃民族地区财政困难,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不能落实到位。大多数职业学校占地面积少,基础设施不完备,办学力量分散,办学条件差,教学及实训设备落后甚至严重短缺,许多地方职教中心名存实亡,不具备办学条件。在学校建设方面,除极少量的上级专项建设资金外,地方财政投入很少;第二是职教师资力量薄弱。姚爱国:甘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大多数职业学校以普通文化课师资为主,专业课教师短缺,“双师型”教师几乎没有,师资队伍呈现出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学历达标率低、职称结构低、实践技能水平低的“一多一少三低”现象;第三是实训基地建设严重滞后。由于缺乏资金、设备、场地等必要条件,实训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学生只能“在书本上学电脑、在黑板上修汽车”,学校教学以课堂为主要场所,具有趋同性的理论课开设过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技能课开设较少,直接导致学生素质差、能力低、就业难,降低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三、甘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不仅与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还受到民族习惯、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影响。因此,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必须因地制宜,围绕民族特色和区域优势做文章,才能扎根民族地区,获得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一)民族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深度结合,实现双赢发展

文化与教育紧密联系,文化是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是文化的传播途径。任何脱离教育的文化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任何脱离文化的教育也是不可想象的。教育必须与文化深度结合、共生共荣,才能获得发展。因此,甘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必须与当地民族文化相互尊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才能实现二者共生共荣的关系,进而开创职业教育发展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双赢局面:一方面甘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必须以甘肃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为基本土壤,从中获取滋养,获得发展的目标、内容、方向和特色;另一方面甘肃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必须以职业教育为基本传承方式,并从中获得发展、融合、扬弃和创新的动力。甘肃民族地区主要包含两大文化体系:一是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代表的伊斯兰文化,二是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代表的藏传佛教文化。临夏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是唐蕃古道的重镇,民族风情浓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茶马互市”、西部“旱码头”和“河湟雄镇”之称,享有中国“花儿之乡”、“彩陶之乡”的美誉。临夏也是回族的重要发祥地,由于回民聚居,伊斯兰教盛行,被称为中国的“小麦加”,具有特殊的宗教影响,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形成的四大教派、四大门宦及其22个分支大多源自临夏。甘南是全国十大藏族自治州之一,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就是中原地区通往青、藏及川北的交通要道,是青藏高原社会大系的窗口,是“藏族现代化的跳板”,被誉为“中国的小,甘肃的后花园”。藏传佛教在甘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影响,境内群众普遍信教,寺庙和僧侣数量众多。不管是回族还是藏族都在甘肃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如唐卡、藏戏、藏医、回族花儿、临夏砖雕、临夏彩陶等。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传统文化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大力兴办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的特色专业,既是甘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甘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安身立命之本,同时还能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得到创新、走向市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

(二)创新民族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实施区域发展新战略

从总体上看,甘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都不高,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管理,职教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没有形成整体优势。为了使职业教育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不断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积极实施职业教育区域发展新战略。首先,要建立“市州组团、县区成网,以城带乡”的发展模式。由地级市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情况,依托当地高等院校,重点建设几所骨干中等职业学校,同时吸收所在地区各县的职业高中,形成网络辐射优势,组建区域性中等职业教育集团,走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路子。以县为主发展职业高中和实用技术培训,以市州为主发展骨干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市县统分结合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整体优势和地域优势。教育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在各县职业高中打基础;第二阶段利用市州骨干职业学校的师资和设备优势,采取“以城带乡”联合办学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技能;第三阶段利用职教集团与企业的合作优势,学生顶岗实习,并由此走上工作岗位,实现充分就业。其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旧格局,发展大职教,盘活现有职教资源,加快职业学校之间的合并或联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职业学校的合并或联合,必须是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学校实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结合,而不能流于形式;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不宜求全,应相互配合和协作,在总体上形成相互补充的专业结构,克服以往在专业设置上既互相重复又各自欠缺的现象,共同实现本地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平衡。同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也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固定的办学模式,可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结合本地实际需要,不拘一格建立各种各样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既要设立正规的各级职业学校,也要进行为期几个月甚至几天的短期单项培训。第三,甘肃民族地区财政比较困难,发展职业教育还必须动员社会力量,筹集社会资金。要制定并施行有关政策,运用经济杠杆调控和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职业教育,要变一家办为大家办。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国有民办、民办公助、股份合作等新的办学体制,大力鼓励有关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宗教人士、慈善人士等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技术教育,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投资和管理、共同分享利益的多元主体办学格局。临夏外国语学校就是由马志信阿訇与其他几位宗教人士共同创办的专门培养阿拉伯语人才的职业技术学校。该校不仅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在本地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让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出民族特色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缺乏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普遍模仿或照搬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和管理机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如何脱离一般化向民族特色、民族品牌发展,如何服务民族文化传承需要、为民族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这是今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因此,甘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应当牢固树立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理念,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让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真正办出民族特色。首先,专业设置要体现民族特色。回族和藏族都有着绚丽多姿的传统技艺,但这些传统技艺主要是通过民间艺人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传授的,效率低下、规模有限,既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也无法真正实现传统技艺的审美、文化及经济价值,还制约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甘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应积极开设民族传统技艺相关专业,做到取一地之材,设一地之专业,因地制宜,避免专业设置的趋同性,办出一批高水平的富有地域优势的民族特色专业。在甘南藏区应该大力兴办以下专业:

(1)藏医药专业。藏医药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体系完整,医学典籍众多,疗效显著。

(2)藏戏专业。藏戏是我国4个世界级非遗剧种之一,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戏是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

(3)唐卡专业。唐卡是挂在墙上的“宗教”,挂在墙上的“历史”,挂在墙上的“政治”,挂在墙上的“艺术”、挂在墙上的“股票”。绘画唐卡是唐卡艺术的一种最主要表现形式,具有复杂的制作工序。

(4)民族传统工艺专业。藏族民间工艺品种类繁多,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独道的工艺特色,久负盛名,如藏被、藏毯、藏刀、藏族金银器、藏族服饰等。特别是藏毯,是当今国际市场的热销产品,但中国藏毯所占市场份额不到十分之一,国际市场主要被尼泊尔和印度所占据,其主要原因就是人才缺乏。因此必须大力兴办民族工艺专业,培养民族工艺人才,振兴民族经济,抢占国际市场。

(5)民族食品加工与制作专业,如牦牛肉深加工,酥油、酥油茶、青稞酒制作和市场化开发等。此外,还可以兴办畜牧兽医专业为藏区农牧业发展服务。在临夏回族地区应该大力兴办以下专业:

(1)民族艺术专业。临夏是“中国花儿之乡”。花儿是回族人民喜爱的一种高腔山歌,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被称为西北之魂,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民族餐饮专业。回族名食甚多,如手抓羊肉、羊肉泡馍、兰州拉面、全羊宴、盖碗茶等,这些回族名吃都有待进行专业开发,促进清真食品的标准化和市场化。

(3)阿拉伯语专业。随着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我国对阿拉伯语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目前临夏外国语学校和临夏州民族学校都开办了阿拉伯语专业,但还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阿拉伯语专业还应不断做大做强,办出特色和优势。

第7篇

(一)远程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本地化应用

1.技术方案与设备配置

采用相关科技公司开发的全套视频授课系统及相关设备,分别放置在华西和大学医学院,实现了实时、交互式的双向课堂教学。该系统基于连接双显示器的电脑主机,而且是面向用户端的开放式平台。借助远程信息服务和教育系统,实现实时传送远程授课信息和学生的及时反馈信息。由于华西医学授课要求高质量地连续传输视频和语音信息,为了保证卫星或宽带传输的视频和语音的高可靠性,信息服务和远程教育系统需要不受干扰的卫星频道或充裕的带宽,实时而准确地传输教师授课和学生反馈的数据。为此,租用对应的卫星频道,并在华西和大学医学院分别建立VSAT地面站,卫星通信方式为点对点的专用通信信道,教学点的学生可以实时看见成都的华西教师的影像和教学幻灯片,并可以听见相应的授课。通过视频切换功能,华西教学点可以将来自VCR、DCD、投影机等的视频信息传输到教学点,教学点可以将临床动手的成果传到华西,实现实时双向传送视屏、图像、语音、文字等多媒体教学信息。此系统还提供文件传输等数据服务,与医学院师生及时沟通,同时支持控制远端摄像机,达到及时了解听课学生的实况和临床动手情况。由于学生上课的教室装有摄像系统,它具备录制视频和语音功能,存储在论坛或在线授课系统中,供学生在课后任何时间播放以前上课的任一视屏,复习巩固重点教学内容和薄弱的知识点。此外,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在华西远程授课点配置了齐全的远程教育电子设备,高性能背投式电子白板极大地方便了教师进行板书操作,智能摄像机可自动跟踪教师视线和板书,图文投影机可拍摄事物全貌。为了保证远程教育的多样化,在教学点设置有电脑、投影机、遥控摄像机、电视机等辅助设备,教学点可以选择最佳效果的方式播放图像和声音,在电视播放效果不佳时以网络代替。

2.教学安排与管理

华西对大学医学院的远程教育是高等学历教育,招生及学籍管理由大学医学院负责,公共课或基础课由大学医学院选派优秀的获得华西认可的教师担当,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由华西在华西教研室挑选最有经验和最有能力的教师授课。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华西和大学医学院的老师经过详细讨论和细致研究,及时调整不符合现实情况的教学计划,重新安排和设置课程的难度和进度,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考试难度,并制作专门的教学视频、课件和测试软件。然而,培养合格医学院学生,不仅需要教师的课堂授课和课下辅导,更需要课后的学习、大量的实验和实践,而这正是远程教学的薄弱环节。为了达到远程教育在运用的最大化,华西针对远程教育的特殊难点,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弥补措施:首先,将课程讲解、实验操作、实习和实践注意事项等制成教学光盘或存储至数据库,定期寄往大学医学院或更新在线数据库;其次,选派华西医学院教育管理人员或骨干教师赴大学医学院工作,对师生难以进行的手术进行示范教学,并指导其学习、实验和临床手术,帮助其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学和临床操作的体系;其三,接受大学医学院老师和学生来华西进行交流和学习,并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临床实习。另外,华西教师和大学医学院师生还可以通过网络、电子邮件或电话进行联系、交流和探讨。华西对大学的远程教育模式,可以应用到其他高校和职业教育机构,在应用中针对不同学校的不同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应充分考虑各校的实际,不能盲目套用。探索出一套特色的各种“藏化远程教育模式”,全面加快教育的步伐,提升教育的质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我们研究的目的。

(二)远程教育在农牧民培训方面的应用

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积极探索信息化教育,其推广应用的农村现代科技信息服务和远程教育系统,采用了多种灵活的方法开展远程信息服务和教育培训,以及宣传农牧业科普知识,拓展农产品和畜牧产品的销路,在的远程教育实际化应用中最有代表性。通过农牧科学院这些年的逐步积累和探索,在深入研究农牧民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农村信息服务和远程教育体系结合了传统教育与远程培训的优势,总结出的一套农牧民远程培训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牧业的发展。他们积极走进农牧民家里给予指导培训,除了现场实际操作指导和发放农牧民实用技术手册,还引入了网络多媒体信息宣传与多媒体播放器,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来提升培训效能。最受农牧民欢迎的有三种培训方式:一是专家亲临现场亲手操作演示与指导;二是集中于某一地点开展培训,请高水平专家亲临授课;三是自主选择播放多媒体视频课件与收听语音信息。由于网络通达性和多媒体光盘课件的数量性,不能充分满足农牧民对信息的需求,所以必须开展专家授课和专家现场指导的活动,这样信息服务和远程教育的效能才能最大化。利用视频、语音等多媒体资源可以存储在多媒体课件中的特点,在专家不在身边时,农牧民可选择性地观看课件,对农牧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寻找答案,或者温习农牧生产中的主要技术,最终使其在培训中起到辅助和指导作用。自治区是一个藏民族人口比率占9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藏语言文字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大部分农牧民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使用藏语言,他们的子女入学前只会藏语。因此,在农牧区远程教育体系中,开发藏语语音和视频资源是远程教育在农牧区得以普及的重要课题,其中也面临了许多技术难题。藏文字的数字标准化,藏语数据库系统建设,信息资源藏语整合与藏语信息化传播技术,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亟待解决,也是农牧区远程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藏文字信息化应用中,现在存在着多个信息字库标准,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需要完全按照藏语信息交换用国家字符标准,这样形成了信息字库标准在中国的统一化,同时加强藏语资源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开发建设工作,为信息资源的交换和整合提供方便。

(三)远程教育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充分利用农牧区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硬件设施和经验,推进建设农牧区藏文信息服务和远程教育互动平台,使这种农村教育培训基地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并在全区农牧区的各个村建立能够提供远程教学的教室,包括对农牧业生产的指导和基础教育。开发的网上农牧区藏语远程教育平台,提供了实时教学、语音播报、互动式答疑交流、在线咨询等选项,使得信息服务和远程教育系统更好地服务于农牧区教育、农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了科技服务于农牧区的质量和水平。远程教育资源不但服务于学生,而且给需要的群众提供服务,借助此信息平台,不仅实现科研机构、专家对农牧区的农牧业指导,而且可在本乡或村范围内自发组织培训与专题讨论,弥补学习的缺漏。当地信息服务和远程教育系统为当地群众提供技术培训、基础教育和经文讲解,服务于农牧区基层宣传工作,提升当地群众的精神水平和文化素质,创造和谐、民主、文明的。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