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43:53
序论:在您撰写儿童体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1、研究对象
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及问题解决思路
1.2、研究方法
(1)文献法。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2103篇参考文献;以“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为关键词,检索到116篇,对以上资料文献进行分类筛选,分析与本研究相关性较高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访谈法。对部分过年返乡的家长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他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走访部分农村小学了解学校的体育师资及体育器材。
(3)问卷调查法。以河南省濮阳市五个县级地区10所小学的1年级至5年级7-12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共发放400份,采用现场发放,学生现场填报问卷,当场回收,回收有效问卷为352份,有效率为88%。
(4)数理统计法。将文献资料和回收的调查问卷相关的数据量化指标,通过EXCEL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锻炼行为
2.1、农村留守儿童业余时间安排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单调,没有真正体会到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可以看出来:农村留守儿童业余时间安排表得知,位居第1位的是做家务,有25.28%的农村留守儿童在闲暇时间做家务;19.89%的农村留守儿童在闲暇时间学习;14.49%的农村留守儿童在闲暇时间看电视;这也称得上农村孩子的“三步曲”,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中的女孩子,排在第6位的是进行体育运动,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有1-2种属于自己的体育器材,女生大部分为毽子和跳绳,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运动种类比较少。
2.2、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感兴趣程度
学生只有对体育运动感兴趣了,才有能有利于他们掌握一到两项的运动技能,才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显示出:有37.50%的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感兴趣,这反映出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是喜欢体育活动的,也有少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不感兴趣甚至是讨厌。在调查部分学校时,发现墙壁上粘贴的课程表,其中有一栏是(体育或科学),有学生反映说都不是按照课程表执行的,其实他们几乎都不上体育课,体育课大部分被其他老师占用或者上自习,没有专门的体育教师,上体育课时都是放羊式教学,女孩跳绳、跳皮筋。所以,学生不喜欢体育课与体育教师也有一定的关系。
2.3、家长对农村留守儿童参与
体育运动的态度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还没有认识到体育对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性,平均每年用于体育器材支出的费用也非常的有限。可以反映出:有62.5%的家长反对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运动,有88.07%的家长对农村留守儿童平均每年的用于体育支出的金额为少于49元。家长既然反对孩子进行体育锻炼,那么平均每年用于体育支出的金额也越少。当问及家长为什么持反对的态度时,家长们说进行体育锻炼浪费时间、耽误孩子的学习,这说明了62.5%的家长对于体育运动的作用了解还是甚少。
2.4、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我们普遍认为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就是单纯娱乐,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调查显示,56.25%的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强身健体、22.73%的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娱乐身心,说明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的锻炼健身意识较强。农村的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设施还不能够满足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教师的教学水平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学校的比赛而进行体育比赛的仅占1.70%,说明了仅有少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是被动的,应该提高他们对体育的认识,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2.5、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参与的方式
65.91%的农村留守儿童和伙伴一起玩耍,和同伴一起玩耍有助于增进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有助于他们互相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于体育锻炼项目有多种了解,有助于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点,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也有27.27%的农村留守儿童是自己一个人玩耍,但是仅有6.82%的农村留儿童是在家人的陪同下参与体育锻炼,对于这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和家人的情感交流的方式多一些,监护人可以及时的感觉到孩子的错误倾向,便于及时的纠正和正确的引导。
2.6、业余时间经常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
从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的内容上看,男生和女生之间又有很大的差别:农村留守儿童经常参与的体育锻炼项目人数由多到少的顺序依次为:体育游戏、篮球、跳绳、跑步、羽毛球、乒乓球、足球、毽子、其他,男生经常参与的体育项目为体育游戏、跑步、篮球;女生经常参与的体育项目为跳绳、毽子、体育游戏;这几个体育运动项目对场地的要求不高,不需要太大的器材经费支出,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比较落后,学校的经费不充足,受场地和器材的影响较大,绝大部分学生只有选择这种受约束力较小的体育运动项目。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外出务工的父母和自己的孩子联系时间间隔较长,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监护人,体育意识淡薄,经费出少;
(2)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都感兴趣,但体育教师没有通过体育课来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兴趣;
(3)农村留守儿童经常参与体育游戏、篮球、跳绳、跑步体育运动项目,体育器材和场地匮乏,平均每周锻炼次数和每天锻炼的时间不断呈下降的趋势。
3.2、建议
(1)学校的领导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素质要全面进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
(2)家长要支持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以及加大对孩子体育消费的支出;
(3)体育教师对学校的体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包括体育器材和体育运动项目;
1.1研究对象
黄平县二中、黄平县湖里中学、黄平县旧州中学、一碗水中学、平溪中学、谷陇中学12~16岁的在校的留守儿童.
1.2研究方法
(1)发放300份调查问卷进行随机问卷调查,结果回收279份,其中男生136份,女生143份,有效率为93%.
(2)对黄平县少数家长和留守儿童就问卷无法设计的问题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与意见,以便获取更多有价值的资料.
(3)将所得数据和信息归类和整理后做统计处理,分析归纳得出研究结果.
2结果与分析
2.1家长外出务工情况的现状及分析
大多数家庭外出务工状况为父亲外出.然而,近年来,多数家庭为了提高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夫妻双双进城务工或经商,统计数据显示父母双双外出占到44.5%,与父亲外出的比例仅差1.0%.这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从原来的可以随母亲生活变为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
2.2监护状况及分析
该县留守儿童与母亲生活的比例为45.5%,然而,虽然母亲照看孩子心思细腻,但是,一般农村妇女知识文化比较低,加之农活繁重,所以,没有多余的心思顾及孩子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她们认为,不生病就是健康.留守儿童与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生活的比例其次,这种属于隔代监护,隔代监护往往给孩子带来交流不便等的问题,而农村老年人往往文化程度较低,溺爱孩子,加之年纪大精力有限,尤其在体育教育上更是无能为力了[5].另外,有6.0%的留守儿童是由叔伯阿姨监护的,他们认为只要孩子吃饱穿暖、无病、就是对孩子的关怀,这对其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2.3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
黄平县所有留守儿童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依次是强身健体、丰富课余生活、愉悦身心、缓解压力、交友、提高学习效率及其他.可见,留守儿童参加体育锻炼并不是盲目的,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多种需要.丰富课余生活、愉悦身心,缓解压力放在2~4位,说明其对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可以调节身心、减轻心理压力和消除烦恼已达成共识,这对于缓解目前留守儿童心理疾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调查还显示,留守儿童将体育锻炼作为交友目的的比例大于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因为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渴望交友、渴望倾诉、渴望关爱.因此,通过体育锻炼交友的手段使他们的身心得到疏导,得到倾诉,得到监护人以外的其他关爱,这对其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2.4喜欢参与的锻炼项目调查
黄平县留守儿童比较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区别较大,喜欢的锻炼项目依次排序为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跑步、跳绳、健美操和其他.调查显示,喜爱球类运动项目的差别不大,喜欢篮球项目的男生占多数,而羽毛球、跑步、跳绳和健美操则更受女生欢迎.由于女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特殊生理及心理,她们从主观上有避开运动较激烈,对抗性较强的体育项目的倾向,喜欢轻松愉快、活泼自由的体育活动项目;另外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女生都想有一个良好的体型,而健美操能满足她们的这种欲望,达到既健美、又锻炼身体的目的,因此这些项目深受女生的欢迎.而男生恰恰相反,喜欢较激烈的、对抗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如篮球、乒乓球).
2.5锻炼地点的选择
黄平县45.8%的留守儿童所选择的锻炼地点主要是学校,但是由于大多数学校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致使体育器材陈旧、设施不全,体育教学场地十分简陋,个别学校甚至没有一条完整的100m跑道,这些场地、器材难于满足广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更别说开展其他体育活动.2.6每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64%的儿童每周都参与体育锻炼活动,说明该县留守儿童对体育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这对于课外体育的开展有其积极的作用.当然也有一部分留守儿童每周锻炼次数不到一次,尤其是女生占多数.部分女生表示,课外体育活动比较枯燥单调,除了跳绳跑步这些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的项目,就找不到其他锻炼方式(如一些广受女生门喜欢的羽毛球、排球、健美操、舞蹈等由于场地器材的限制,都无法正常开展);另外,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大多留守儿童不但要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回家还要帮助家里做农活,一周的时间基本都被这些事占用,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黄平县大多数家庭外出务工状况为父亲外出或是父母双双外出,留守儿童多为母亲或隔代监护,这对其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2)黄平县留守儿童大多数以强身健体、丰富课余生活、愉悦身心、缓解压力、为主要活动动机,少部分对课外体育活动认识比较浅显.
(3)留守儿童体育锻炼经常受到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的限制,致使体育锻炼内容贫乏、单一.
3.2建议
(1)学校、社会及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学校、社会及相关部门应针对性的建立一些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由学校组织一些课外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感受到自信.
(2)加强对体育场地和器材等体育经费的投入.在开展体育锻炼中,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合理规划和布置体育场地,配置足够的体育器材,为体育锻炼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尼尔 夏山学校 自由教育 问题儿童
尼尔是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之一,是“自由主义教育”最具盛名的代表人物,是誉满全球的夏山学校的创始人。他主张自由教育,他说:“我认为,孩子生来是聪明的、现实的,如果成年人不给他约束,他就会尽可能地发展他的潜能。”[1]他认为给孩子自由是使孩子得以健康成长发展的最好的途径。他于1921年所创办的夏山学校,作为现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学校,以自由主义教育思想为指针,以“问题儿童”为教育对象,以培养健康快乐的儿童为己任,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因材施教的典范”,充满了无穷的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尼尔对“问题儿童”的教育方法新颖独特,影响深远。本文从他的著作《夏山学校》中提炼、归纳出他的自由教育思想,根据对他自由教育思想特征的分析和研究,进一步讨论尼尔的自由教育思想对我国“问题儿童”教育的启示。
一、尼尔自由教育思想的特色
对于自由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它是“自由人”(即奴隶主贵族)所应享受的,它是以自由发展理性为目标的教育。纽曼说,“自由教育是心智、理智和反思的操作活动”[2]。耶鲁大学前校长A・巴特利特・吉亚迈蒂说自由教育就是自由地探究思想,自由地表达思想,在探究真理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想与其他思想和精神进行联系的教育[3]。尼尔对于自由教育虽未给出明确的定义,他只是说:“强迫一个小孩不要扔石头和强迫他学拉丁文是两回事。扔石头要牵连带别人,但学拉丁文只和他自己有关。社会有权利阻止的小孩,因为他妨碍了别人的自由。但社会没有权利去强迫他学拉丁文,因为学拉丁文是个人问题。”[4]但是尼尔自由教育思想与其他学者的自由教育思想相比,具有鲜明的特征。
(一)以“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为办学宗旨。
尼尔在创办夏山学校时,就以“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为基本理念,他决心创办一所可以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学校,将“问题儿童”作为自己最初的招生对象。尼尔认为孩子应该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而不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或是自以为是的教育家的看法。家长与教师的关心与指导只会造就一些机器人。如果强迫孩子学习一些东西,就不可避免地让他们失去意志,成为只接受现实,墨守成规的人。在夏山学校,他放弃了所有的管训、指导、约束,以及一切道德训练和宗教教育。在夏山,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相处的,老师不再是可怕的权威。同时,教师尊重学生的意愿,学生拥有自由,他们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例如,孩子们上不上课都是自由的,尽管学校有一个上课的时间表,但是尼尔说:“是否上课,学生们拥有完全的自由。他们可以选择上课,也可以选择不上课,只要他们喜欢,他们可以一年到头不上课。学校的课程表只是给老师准备的。”[5]对于学生的宿舍,没有内务检查,也不会有人帮助他们整理,他们拥有完全的自由。夏山学校的学生没有规定的制服,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穿任何他们想穿的衣服[1]。学生还有参与管理学校决策的权利,不再硬生生地适应学校的各种条条框框,而是让学校适应自己的个性特点。不用怀疑,夏山学校就是这样一个“自由之都”。
(二)以“培养自由快乐的人”为教育目的。
尼尔童年的不幸遭遇使他成了一个“问题儿童”,在尼尔长大学有所成之后,经过反思自己的经历遭遇及对社会“问题儿童”的研究探索,他认为问题儿童是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造成学习压力大,甚至抑郁束缚等情况的儿童,这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快乐地成长,使儿童失去自由选择的权利。为此,他决心帮助“问题儿童”,给予他们爱与自由的方法治愈他们,使他们健康成长。尼尔认为,能快乐地工作、积极地生活就是一个人成功的标志。在夏山有许多在学习方面不突出,甚至是很差的学生,家长们都为孩子的前途感到万分焦虑,但是尼尔并不强迫这些孩子做觉得痛苦的工作,就如学习。尼尔说:“我情愿看到学校教出一个快乐的清洁工,也不愿看到它培养出一个神经不正常的学者。”[6]当然,事实证明,尼尔以“培养自由快乐的人”为教育目的是对的,例如,对读书没有一点兴趣的汤姆成了老板眼里最棒的员工、不识字的杰克成了工艺专家、文化知识少的黛安成立烹饪专家……夏山虽然至今没有培养出天才,但是著名的工程师、工艺专家、机械专家等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却是不胜枚举的,他们都在享受中、快乐中成就了伟大的自己,这不正是教育所要追寻的最终目的吗?
(三)以“给学生权利,让学生民主自治”为管理方式。
尼尔坚信自己的教育理念,他要求教师接受、关爱“问题儿童”,并对其在心理上进行疏导,唤醒、激发其热爱生活的热情,从而真正把握属于自己的生活,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为此,他于1921年创办的夏山是以民主方式自治的学校,一切有关集体和生活的事情,包括对违规者的惩罚都由星期六晚上的学校大会投票处理。在大会上,学生和教职员一样,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有表决权[7]。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议案,由大会投票决定是否施行,可能有人会认为尼尔肯定还是拥有一定决策权的,其实不然,在书中我们不止一次看到尼尔的提议被大会否决。例如,有一次尼尔强调不遵守睡觉规定的人应该受惩罚,他提议犯规一次就要罚光他所有的零用钱。但有个学生提议要是谁能在熄灯后不睡,每坚持一小时就可以挣到一便士,结果那个学生的提议通过了。正是由于夏山的孩子们这样完全自由地过着集体生活,因此他们才是真正自由的。在这样特别的管理办法之下,夏山的学生个个都是演讲的能手,他们的言谈极佳而不忸怩,甚至有些不会读和写的孩子讲出的话都很有条理。或许正如尼尔所言,“如果一个学校没有自治,就不能算是一所进步的学校,只是妥协的学校”,也不会再有任何一种教育方式能取代夏山的民主自治制度。
(四)探索适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实际教学中,尼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问题儿童的个性发展,他认为,孩子生来是聪明的、现实的,如果成年人不给他约束,他就会尽可能地开发潜能。尼尔采用一对一的、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的方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让学生摒弃权威,放开束缚,发散思维。尼尔还强调游戏至上,他说儿童时代是游戏的时代,一个孩子如果玩够了,就会在两年内用功读书,通过大学考试,但这在一般的情况下可能花六七年的时间。他认为不让孩子玩个够,对孩子所产生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尼尔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他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自由,观察发现学生的兴趣,而后启发和诱导孩子的创造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避免让学生的创造才能牺牲在死读书的教育制度之下。正是由于尼尔独特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得夏山出来的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正如尼尔在书中所述:“也许我们这里十三岁的孩子不能和一般同龄的孩子在写字、拼音或是数学分数上一争长短,但只要需要创造力的考试,夏山这群孩子就会遥遥领先。”[8]
(五)关注“性”教育,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尼尔认为性是所有对生命负面态度的起源,性被认为是原罪,对性没有正确认识的孩子会有恐惧和羞愧的罪恶感,所以他们就去信仰宗教或者其他的神秘主义,以请求上帝对他们的原谅。显然,这是不科学的,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所以,尼尔主张正确看待学生关于性的问题,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性方面的引导与教育,让学生从小就对性有正确的了解与认识,对性建立正确的态度及观念,从而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利于未来的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
当然,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尼尔所说的自由并不是否定一切常识,不顾任何原则,毫无限制的自由。正如他所说:“孩子不能随心所欲,他自己内在的法律管束他,他只能对自己的事随心所欲。假如他愿意,他可以整天游戏,因为工作与读书只影响他自己,但是他不可以在做事情、上课或者晚上睡觉时吹喇叭,因为这样会影响别人。”[9]可见尼尔所提倡的自由并非是放纵的自由。举例来说,如果没有两位教职员在场担任救生员,学生就不能下水游泳;年幼的学生如果没有年长的学生陪伴就不能出校门;十一岁以下的孩子绝不允许单独在大街上骑自行车;每个人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要在不妨碍别人自由的前提之下……
二、尼尔的自由教育思想对我国问题儿童教育的启示
目前我们所说的问题儿童通常是指在品德上存在较为严重的缺点且经常表现出来的儿童;在教育大辞典中,问题儿童被定义为经常不遵守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的儿童。尼尔认为问题儿童就是被剥夺了自由的儿童,是那些由于存在一定的行为问题而被认为难以管教的儿童和那些由于不喜欢学习而整体感到闷闷不乐的“笨学生”,这里所谓的“笨学生”不是说他们的智力低下,而是因为有不自觉的或下意识的冲突和罪恶感而没有把心思放在书本上[10]。他们平时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不服从管教,不遵守纪律,有些问题儿童甚至表现得极为反叛,他们抑郁、不快乐,在某种程度上还充满了仇恨、自卑和焦虑,等等。儿童是家庭的核心,是祖国的希望,是世界的未来。但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问题儿童的数据比例在日益上升,对问题儿童的教育成了一个困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疑难重症。对此,尼尔在夏山学校运用自由教育思想取得的成功教育实践经验给我们对问题儿童的教育提供了诸多启示。
(一)父母要给予问题儿童爱与自由,为其营造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
尼尔说:“天下没有问题儿童,只有问题家长。”由此可见父母是造成问题儿童极为关键的因素之一。目前,应试教育在我国仍是教育的主旋律,每一位父母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而教育的目的似乎简单地成了追求高分数,教育的功利性变强。父母关注儿童的焦点聚焦在了分数之上,甚至是只局限在了儿童的成绩上,在父母的高压之下,儿童只知道学习书本知识,他们的情感固着,缺乏正常的人际交流,没有自由,小小年纪就成了书呆子,变得畏畏缩缩,没有激情与活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日益下降。有的儿童甚至因为考试的分数悲伤绝望否定自我。还有一部分问题儿童源于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他们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强加的权威和无尽的不被理解,随之我国问题儿童的数量与日俱增。尼尔认为,治愈问题儿童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予儿童爱和自由,爱与自由是儿童成长的高钙片,夏山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快乐,那么成功,因为他们拥有爱与自由,所以尼尔说道:给儿童自由就是给儿童爱,唯有爱才能拯救这个世界。父母必须本着为儿童负责的态度,给予童爱与自由,加强与儿童间的情感交流,为儿童营造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学校要勇于突破传统、敢于创新,为问题儿童创造成长乐园。
在尼尔自由主义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夏山学校向仅仅传授知识的传统教育制度发起挑战,它以“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为基本教育理念,以“问题儿童”为招生对象,以学生民主自治为学校管理方式,设置多种类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儿童进行多维度的评价,不以分数论英雄,等等,这些方式手段都突破了当时的传统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创新,夏山学校成了治愈问题儿童的自由之都,成了世界瞩目的示范学校。这就启示我们学校作为育人的基地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儿童,包括问题儿童,学校应勇于突破传统,敢于创新,打造不一样的校园,为每一位儿童的健康成长负责。学校要引导每一位教师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从传统权威的角色中走出来,与问题儿童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成为儿童中的一员。教师要给予儿童自由,给予儿童权利,让儿童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从而快乐成长于欢乐的校园之中。
(三)教师要注重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引导问题儿童健康地成长发展。
问题儿童的性格各异,他们有的反叛,有的抑郁,有的自卑,有的自大,有的内向冷淡,有的粗暴,等等,在夏山学校里,尼尔细心耐心地观察着每一位儿童,他依儿童不同的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对每一位问题儿童采用了不一样的教育方式,即自由放任的教育方式、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游戏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单独谈话的教育方式、依学生兴趣特点的教育方式,等等,正是这些多样化的别具一格的教育方式治愈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儿童,使得夏山成了“问题儿童”成长的乐园。这就启示我们对问题儿童的教育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我们要关注问题儿童的行为表现,根据儿童的心理状态和变化规律,因势利导,耐心逐步地进行引导与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征兆,防微杜渐,同时要尽量避免消极的惩罚与责骂,引导问题儿童健康全面地快乐成长发展。
(四)社会要关注问题儿童,为治愈问题儿童出谋划策。
尼尔在著作《夏山学校》中提到正是由于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他的夏山学校才在困难时期度过了几次危机,正是由于社会及后来政府的关注,夏山学校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和熟知。基于此,夏山学校才使一批又一批的问题儿童恢复了健康,开始了自己有意义且有价值的人生。这就启示我们“问题儿童”的治愈与教育,不但需要家庭、学校和教师的努力,还需要社会的关注,需要社会一同出谋划策。例如,社会关注问题儿童,可以成立问题儿童研究委员会,专家学者定期开展问题儿童治愈论坛,设立问题儿童治愈基金,政府可以加大对问题儿童的关注,增加对问题儿童治愈的资金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5][6][7][8]A.S.尼尔,著.王克难,译.夏山学校[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1,4,3,38,5.
[2]王艳琴.纽曼与赫胥黎自由教育思想之比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58-61.
[3]张旺.自由教育理念成就世界一流大学――浅析耶鲁大学的自由教育理念[J].比较教育研究,2006,(5):47-50.
[4]张军威.尼尔自由教育观述要及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2):95-96.
1.缺少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存在一些心理上的问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大部分的人群都具备生理需求、归属需求、安全需求、自我实现以及受人尊重的需求,从总体上来讲,农村留守儿童的吃、穿、行、住等都能够实现,然而,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会感到缺乏少亲情和安全感,也没有家庭归属感。留守儿童往往会遭受其他同学或者是人员的嘲笑和讥讽,这使得留守儿童不被尊重,进而会出现一种自卑的心理感受。事实上,留守儿童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以及不被人尊重是由于缺少家庭教育的缘故。大部分留守儿童父母思考更多的是怎样挣钱,而不重视跟孩子的交流、沟通,这样孩子就不能够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就会出现一种自卑的心理,性格变得古怪和内向,不想跟别人交流,甚至他们的性格会变得非常暴躁。
2.缺少学校教育。
农村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跟儿童的身心发展不相适应,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或者是设置心理课程的机会比较少,因为受限于经济条件,农村的中小学学校仅仅可以确保有关升学科目的教学,像是数学和语文等,而很少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师的待遇保障比较低,甚至是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这使得不少的教师要么是到城市教学,要么是不能够对目前的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他们有的时候仅仅是为了应付基本的教学任务。再者,未能够有效地贯彻实施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他们比较片面地认为,在面临升学压力的前提下,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才是最为关键的。为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3.社会环境因素对留守儿童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方面,投入农村教育的成本远远不够,这使得教学设备紧缺,教学管理落后,缺少教师队伍,这样学校就更加无暇顾及留守儿童,进而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加严重。另一方面,户籍制度存在的不足,由于我国实施的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结构机制,这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源头,农村留守儿童不可以享受到跟城市一样的教学资源与教育权利。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1.注重实施家庭教育。
务必实施有效的策略进行家庭教育。这就要求:第一,村委创建关于留守儿童的档案,对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定期的了解,激励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一系列的活动,尤其是在节假日的时候,应当为他赠送小礼物,进而使得他们不再感觉到孤单,感受到大家庭的关怀。第二,在劳务输入大省,大力地提倡父母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让留守儿童的父母清楚自我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推动家长借助多种形式跟留守儿童交流和沟通,从而加强父母跟子女的联系。第三,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一系列的形式宣扬教育留守儿童的策略或者是方法,推动家长通过有效的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2.学校教育的实施。
组织法制平安座谈,推动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的形成。设置一些心理教育课程,有效地借助图书室、阅览室等学校阵地,组织多彩多姿的校内活动。教师注重家访,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及时的观察,以结对帮扶、座谈和家访的形式多多关注这些留守儿童。根据留守儿童缺少家长呵护的情况,教师应当实时地转化角色,从单纯性的指导学生学习到关心学生的心理、情感、生活、学习方面的转变,并且充当儿童的暂时父母。
3.有效地体现政府的作用。
第一,注重教育的投入,对农村固有的学校设施进行完善,建立农村寄宿制的学校。在改建农村落后校舍的过程中,为学校引进先进的教学设施。在初中的时候,由于留守儿童可能离家比较远,这就要求学生寄宿。这样不但能够确保留守儿童的安全,而且还能够推动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使得留守儿童的寂寞和孤独感得以缓解。第二,在城市建设农民工子弟学校,公立学校应当让农民工的孩子上学。在具有较多农民工的城市,建设相应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从而让农民工的孩子可以在父母的身边上学,这样,孩子能够同时受到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教育。此外,公立学校也要接受农民工子女上学,并且不能够歧视他们,不能够向他们的家长收取比较高的赞助费或者是借读费,并且确保农民工子女在学校享受到跟其他学生一样的义务与权利。
三、结语
根据本文的研究对象少年儿童来看健康,主要是指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体的健康发育、成长中的一般心理需求能得到满足以及有良好的社会交往圈的一种生命状态。本文也将重点从这个健康的角度来阐述少年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
少年儿童自身健康发展方面
合理的运动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良性作用具有如下特点:(1)全面性,可以提高身体各个系统的全面功能;(2)长期性,长期坚持合理的运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3)无副作用,只要按照体育卫生要求进行合理的运动,运动不会有任何毒、副作用。[6]因此,体育在促进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健康成长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体育有利于少年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少年儿童在学校里面临着学习的压力,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参加体育活动,能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打破自我封闭,有利于少年儿童的交往心理发展及个性的形成。同时,由于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一些高度表演性和职业化的体育运动随处可见。崇拜之情会使他们对参加体育运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让那些有参加体育运动想法的孩子去接受锻炼。这样对于少年儿童来说,他们的心理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对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体育能满足少年儿童成长需要的健康发展少年儿童的渐渐成长,使他们开始具有强烈的尊重感,我们此时应该充分的尊重孩子,让他们勇敢的表达自己,体育这项具有积极作用的活动成了少年儿童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同时,少年儿童的无知、无畏、新鲜感强烈的天性,使得他们喜欢参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和活动。这些项目能让他们在体会快乐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其他地方感受不到的胜利的喜悦,有利于少年儿童有一个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促进其健康的成长。体育有利于少年儿童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经过在体育活动中的艰苦锻炼,他们明白了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他们会思考哪些东西是值得自己一生去追求的,心理变得十分稳定,思维也渐渐成熟,形成了一定的正确的人生观。更重要的是,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少年儿童,会明白参加任何一项活动都要遵守规则,懂得了这个社会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并且要想实现一个目标就要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学到了什么是公平,学到了要在平等条件下去超越别人,学到了要在规则的约束下去满足自己的好胜心,并在不断经受胜利与失败的考验中,学会怎样正确对待自己,怎样正确对待别人,怎样正确对待荣誉,以及怎样奋发图强等等,这些对少年儿童以后的生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他们实现自己的自身价值、目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将子女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虽然也有不少家长带着子女进城读书,不过相对于广大农民工而言,其数量实在有限。大多数孩子都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
调查发现,部分孩子在父母离开以后,生活、学习、安全、心理、品行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家务活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没有营养充足、美味可口的饭菜,没有家长的辅导和管教,心理上产生畏惧感和自卑感,出现成绩下滑的迹象,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以下从家庭、学校、政府这几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一)家庭
1.父母不在子女身边,对子女的关心有限
父母平日都会打电话回家关心孩子的健康、生活、学习等基本情况,会定时向监护人寄钱,以满足子女生活学习所需。然而对于正在成长发育的孩子而言,每周通话一次、每年同住两三个月,是不够的。
2.父母不在子女身边,对子女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农村里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多都是文盲,他们不太可能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什么帮助,加上他们年迈,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很多孩子因为父母离开而出现成绩下滑的现象。缺乏家长的辅导和监督,不少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放任自流,不服管教,经常成群结队的到处游荡,留恋于网吧、游戏机厅,荒废自己的学业。
(二)学校
学校是孩子主要接受教育的地方,不过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匮乏使得教育的缺失不能得到有效弥补。
1.教学办学条件差,经费不足
农村学校的条件很差,很多基本设施都无法满足。教室和宿舍都十分残旧,冬天冷,夏天热。很多学校都没有足球场、排球场,没有完备的体育设施和场所。图书馆形同虚设,书籍存量很少,仅供教师们阅览。办学条件的不足使得孩子们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其主要缘由还是经费不足,财政拨款有限,几乎每所学校都负债累累。
2.教师流动意愿强烈,影响教学质量
教师老龄化的现象比较严重。不少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或者骨干教师流向县级学校,以期望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和更好的福利待遇。由于代课教师的工资很低(调查数据为300元到400元),很多年轻教师选择外出打工,寻找更好的机会。唯有年纪大的教师流动性最差,占到教师总数的很大比例。教师的老龄化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
3.学校以升学率为目标,政策制定不合理
农村的学校重视应试教育而轻视素质教育,制定了非常不合理的政策,取消音乐、体育、美术课,只剩下文化课,这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为了提高升学率,有一所中学在中考报名之前,初三学生进行一次毕业考试,制定一个分数线,过线的学生继续留在学校,没有过线的学生则勒令退学,到学期末再颁发毕业证书。许多学生就此彻底离开了学校。
(三)政府
教学条件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源于政府教育经费的不足,以及监管的不力,对此,政府有很大责任。
1.县乡财力有限,致使学校教育经费不足
自从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县、乡政府财权与事权之间的矛盾就突显出来。地方政府收入来源有限,却承担着很多职责。义务教育投资成本大、见效慢,无法得到以追求政绩为目标的地方政府的青睐。
2.政府对学校周边环境治理不够
学校周边有不少网吧、游戏机厅。很多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管教,加上生活费由自己支配,频繁光顾甚至痴迷于这些场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地方政府并未对此从严治理,因为他们更偏好其中的经济利益(开网吧需要向有关部门疏通关系)。地方政府为自己争取了短期利益,毁害的却是年轻一代美好的未来。
二、政策建议
1.各级政府扩大财政支出中的教育经费支出
从教育效率的角度,教育经济学的有关研究已经显示,教育阶段越低,教育的社会效益越高。199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报告称,儿童早期教育与保育是“从投资中获益最多的教育阶段”。而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支出占全国公共教育支出的比例偏低,同时义务教育财政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向城市倾斜严重。
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十分严重,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则更加严峻。农村教育经费不应该由县乡财政负责,中央、省级财政应该向农村教育进行专项拨款补贴,完善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缓解农村中小学的经费压力。
2.学校应该努力改善教育条件
学校是学生获得知识、接受教育的场所,而不应该发展成为竞争升学率的赛场。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督,促进学校重视素质教育。学校应该增加教师培训的机会,保证教师及时学习新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对于留守儿童,学校应该特殊关照,提供良好的宿舍和食堂,分配生活辅导老师,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另外,开通教师——监护人、教师——家长热线,增加学校和家长、监护人之间的沟通,以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三方共同努力,共同教育。
3.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增加教育机会、就业机会
政府应该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专门以考不上高中的广大中学生为培训对象,让他们接受更多的教育,学习一技之长。这类专业技术人员在以后进城务工会有更多机会。另外,他们也可以留在当地乡镇企业发展,促进城市化建设。
4.促进户籍制度改革,方便农民工子弟进城上学
现存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诸多方面存在不公平的待遇。目前城市里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条件十分有限,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而由于户籍的问题,对于大量师资完备、条件优异的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同等的待遇。要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状况,应逐步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进城上学。
参考文献:
[1]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2]王善迈,曹夕多.重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下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J].
[3]岳元发.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
[4]温铁军.分三个层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J].
[5]杨东平.发展教育需先弥补短板[J].中国改革,2008,(1).
据__镇关工委对全镇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进行的统计,我镇共有留守儿童1494人,其中单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有836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9.97%,双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约有558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0%;隔代监护的有488人,其他亲属监护有70人。自__市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启动以来,我镇各小学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以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为重点,以师生结对帮扶为主要形式,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正常化的轨道,涌现出一批网络健全、活动丰富、效果显著的留守儿童工作先进学校,以及一批责任心强,甘于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默默奉献的留守儿童工作先进个人。
为了深入了解我镇农村学校里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掌握有价值的数据和第一手资料,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形式对__镇几所学校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365份,回收有效率为87%。同时乡镇分管教育的领导、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和部分留守儿童采取开放型深度访谈和半开放型访谈,为研究的深入奠定了基础。
在调查的农村学校里,有将近一半左右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这种父母外出务工导致的家庭教育缺失的变化是学校教育应该面对和重视的变化,各个学校都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特殊性设置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条例如,永安小学针对农忙季节,多数农村家长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学校组织教师志愿者每天下午放学后对学生学习进行辅导,组织留守儿童在校完成作业,进行课外阅读,家长在忙完农活之后再接走孩子,切实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从2007年开始,学校实施留守学生家长工程,解决了在外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目前,该学校59名教师已有43名成为了“家长”,他们每天为留守儿童辅导一次功课;每周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电话联系1次;每学期学生共同参加1次社会实践活动,共同度过1个快乐的节日,让孩子感受家的温暖,这些措施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为了使每个孩子健康成长,提高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成效,学校领导小组发动全校教职工探索研究关爱留守儿童的思路,从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1、市级课题引领,走科学关爱之路。
根据校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学校申报了十一五__市级课题《留守儿童养成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在专家的指导下,从生活、学习、健康、道德等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跟踪调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结合各级各类竞赛,学校在留守儿童中开展“争当小标兵”的评比活动,分设“学习小标兵”、“自理小标兵”等。课题组的老师群策群力,根据各班实际开展各种活动,并及时总结,江都电视台《视点》栏目多次对该校留守儿童工作进行报道,《让农村少先队照亮留守儿童的心》等五篇有关留守儿童或获奖。
2、开设大课间活动,提高留守儿童身体素质。学校自编了“快乐课间三十分”系列活动课程,开设了十五个活动项目,要求留守儿童优先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独立自主的意识、合作创新意识、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远大的理想。以前,部分留守儿童生活条件很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注重自身的身体锻炼,养成不节约、懒惰等不良习惯。在活动课的参与过程中,他们变了,小胖墩少了,小病号没了,孩子们学到了本领,找到了自信。如:呼拉圈兴趣小组活动,孩子们先在腰间转,然后发展到颈部、腿部转,最后达到单腿转。孩子们在活动中提高,在运动中创新,磨练了意志,增强了体质,培养了创新意识。
3、建立“亲情结对”制度,保证关爱覆盖率。
在征得留守儿童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建立“两覆盖、双自愿”的亲情结对制度。每名留守儿童和一名同龄伙伴结成互助对子,班主任是各班留守儿童的校园监护人;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尊重留守儿童和社会热心人士的意愿,结成父辈、祖辈“亲情”关爱对子。
4、建立成长记录袋,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
学校从去年开始为每一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分“让你认识我”,“我很棒”,“我很满意”,“我真努力”四个版块,搜集一句评语、一次作业、一张画、一幅字等“十个一”内容,真实地记录下学生的成长历程。充分利用成长记录袋,引导留守儿童关注老师、伙伴对自己的评价,从自己的点滴进步中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从调查
来看,学校把住校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放在学校所有日常管理工作的首位。每所学校都有围墙,控制校外人员的随便进出。学校安排教师宿舍靠近学生宿舍,就近管理学生。学生住校期间,有教师的监管,不会出非常大的安全问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校针对寄宿的留守儿童实行的是周返校制,即学生周五放学后回家,周日晚上返回学校,因为部分儿童家庭离学校距离比较远,在上学途中有安全隐患,也增加了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回家路上安全的担心程度,这也是调研中所普遍反映出来的问题。针对回家和返校路途中的安全问题,各个学校也都采取了各种措施加以预防。某小学校长对笔者说:我们学校对安全应该来说是非常重视,采取了严格的措施,首先我们通过家访、开家长会,让家长给予配合,明白安全的重要性。再有,我们执行严格的“接送制度”要求学生监护人星期五放学后将学生接回,星期日晚上将学生送回学校。不回家的在校登记。
留守儿童的生活被严格限定在校园范围内,接触校园外的世界的机会很少。而学校里的活动设施有限,很难满足学生需要。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如何充分合理安排安排他们的学校生活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与小学校长和教师的访谈,我们可以了解和认识到,我镇小学校在课余时间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学校展开的各种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和中华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发动留守儿童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是,由于师资和资金问题,活动次数不定,在组织和制度上没有规范保障。
留守儿童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四类心理问题:情绪问题、交往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2]其心理问题根源于亲情的缺失和爱的需要。父母不能给予子女的心灵关注需要学校和教师来承担、弥补。在学生问卷中,笔者对“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办?”问题设置了不定项选择,表1-1是对问卷数据的统计。
表格略
从统计数据看来,作为同辈群体的同学是学生遇到困难时最重要的心理支持,这说明留守儿童在学校里同学将是他们最亲近的群体,学生同辈群体之间的互助交往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注意的,有24%的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选择自己解决,一方面说明这些孩子比较懂事和成熟,不想父母担心,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强,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学生心理上的压抑,封闭自己,内心的活动不愿意向外倾诉,同时又希望别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这种不平衡状态如果不及时给予其心理疏导的话,很容易产生持久的负面情绪体验,甚至泛化,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由此可见,教师关注和沟通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是多么强大的心理支持。而在现实中,由于师生比例的差异和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师把有限的时间都用来关注学习成绩好或有希望提高成绩的学生,课下也是尽量关心学习成绩好或有希望提高成绩的学生,而最需要得到特殊关注和关心留守儿童反而成了被排除在外的对象。
对儿童来说,家庭是最早、也是最基础的社会化场所,学校是对其影响最大的社会机构,而社会教育则贯穿了人的整个人生。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才有利于实现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有利于保证整体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实现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避免它们作用的相互抵消,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3]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一个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缺乏。学校教学因其学科多样和复杂性,使大部分家长难以涉及。而对于这些常年在外的农民工们来说,他们本身文化素质偏低,往往没有时间和能力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只有依靠学校来承担其教育责任。[4]因此,很多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看成是学校的事,而自己的力量则可有可无,孩子在学校,也就把教育的重任完全地交给了学校。在与家长们的访谈中,我们问到孩子们在学校的事情父母知道多少时,有的父母甚至不认识孩子的老师。孩子们在学校的活动、平时的学习情况,他们也不了解。只是在考试的时候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学生在学校出了某些事情,教师打来电话时,才会跟学校联系。而教师主要通过作业完成、上课状态、考试成绩等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除一些特殊学生,不会再向家长了解更多信息。
生命关怀,即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赋予教育以关怀的品质。[5]“以人为本”的生本教育管理理念要求每一个学校都应该以生命关怀为办学指导思想,应该理解和尊重留守儿童的生命,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中能够充分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都是其生命成长的历程”。 以“生命关怀”为教育理念,就要彻底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摆脱出来。学校在对待留守儿童这群特殊的孩子,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性品质。把教育看作是一种生命关怀,就应该“读懂”留守儿童的需求,为其生命成长提供适切的服务,而不是一厢情愿的给予把学生当作是抽象的材料去进行“加工”,企图打造成整齐划一的“产品”。[6]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强烈愿望和坚强信念,把社会规范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观念,使他们对规范的感知变成一种积极进取的行动。因此应该更多地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管理,体验管理,在管理中形成内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遵守,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比如学生的宿舍生活教育,可以在学生宿舍中建立学生宿舍自治委员会,纪律检查组,扩大学生自我监督的积极性和参与的自,辅以各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以寝室为单位的宿舍风采展示活动等。通类似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也提高他们的生活自治自理能力,使学生从被动管理的客体变为能动管理的主体。
此外,教师应该意识到集体教育的发展功能,引导和创设健康积极的班级氛围,让每一个孩子处在集体教育的场域中,这是教育别人也是教育自己的有效方式。在班级群体中学生之间在年龄、成熟程度及经验上相差不大,学生的心理比较自由,也没有压力去接受家长或教师的态度及想法,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比较自由的做出自己的选择,建立各种关系。[7]留守儿童更需要集体的帮助,在集体的交往中进行自我表达,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并以此形成和发展着自己的社会能力。学生也是教育者。学生良好的表现所形成的氛围,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学校应当去努力创造这样一种‘教育场’,去充分开发这样一种教育资源。
在广大农村地区,村里的民俗民风、民族舞蹈、民歌、民间手工艺等都是潜在的、可待开发的课程资源。乡间的植物,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及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等都可以运用和编写到学生的课本中。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资源是农村中小学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校本课程的独特资源。农村以家庭为主的思想,可以养成学生的孝悌精神,有利于养成年轻人尊老爱幼的观念;农村生活的伦理资源,可以用来教育学生如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与人相处,有益于矫正个体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态度;农民对士地的价值观念,可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恩和敬畏的态度,有助于控制甚至消除当今社会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为所欲为地掠夺的行为。
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其师资、场地和设施的优势,开展名目繁多、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以及开展“春游”、“秋游”、“野营”之类的
旅游活动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感受和体验,吸引学生。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与社团,既培养和发展留守儿童某一方面的兴趣与特长,又使他们在团队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学会与人相处。同时,在广大农村有许多善于学习、敢拼敢闯的农民科技能人,他们勤劳有头脑,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贡献了力量。在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形势下,他们也是当地宝贵的人力资源。农村学校可以把他们请进学校,给学生讲一些科技常识和自己的拼搏历史,这些活动将农村生活中的传统资源的魅力展示给学生们,为他们树立人生路上的榜样。这种榜样案例的塑造真正实现了用生命去影响生命,抛弃了传统的空洞说教,用真实的活动来感染学生、唤醒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美国学者克里夫顿与罗伯兹将教师的权威分成四个层面,法定的权威、传统的权威、专业的权威、感召的权威。前两者源于教育制度,后两者源于教师的个人因素。[8]对于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而言,教师除了具有专业权威外,最重要的还要有感召权威。一个具有感召权威的教师,能直抵留守儿童的内心,能用情感的力量温暖感化和影响他们的内心和行为。
1.关心孩子的尊严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9]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喜欢听的是老师的鼓励和表扬,而不是老师的挖苦、讽刺。教师不应该把留守儿童看成是特殊的群体,而应该始终关注他们作为生命个体的尊严,对于学生的错误,少惩罚、多启发,多鼓励,教师只有用自己真诚的爱去温暖犯错误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从教师的教育、关怀中获得力量,获得尊严感,才能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2.做学生的朋友。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伙伴和朋友。师生之间平等交往,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可以无话不谈。对于教师来说,要多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了解、认识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采取多种形式使远离父母的孩子能保持活泼、快乐、健康的心态,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帮助其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教师只有做学生心灵的朋友,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会把自己的烦恼与教师进行交流,把教师当成自己心里秘密的倾听者。
任何不良的发展都不能独立于积极的个体特征而存在。这些积极的特征可能会成为一种保护性因或发展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平衡、战胜、补偿或削弱留守状况带来的消极影响。[10]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正视现实、面对现实,留守儿童必须具有健康心理和积极乐观的心态。父母外出这一现实未尝不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也许这种磨练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财富,这些观念需要教育者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传递给他们,使其感到自己不仅应成为关注和同情的对象成为生活的强者,使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再单一化。这样,即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留守或者逆境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他们积极的适应环境以及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亲子教育是不可替代的。人类文明传承的自然规律是代代相传,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儿童最亲密的抚养者是其最重要的榜样,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获取知识。因此,学校在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同时,理应重视家长在教育中的地位,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引导,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的共同体。
1.以学校为主导,加强家校沟通。学校应该主动地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设施和即将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介绍给家长,并耐心解答他们的各种疑问。作为班主任,更应加强与学生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并通过家访、电话交流或书信等及时将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和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出现的情感问题通知给家长,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及时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吸纳过来,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促进,形成合力。同时,加强对监护人的培训,办好家长学校。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特殊情况,往往只有在学期末才能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这是家长们了解孩子在校状况的最正式的途径,也是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好机会。学校可以请优秀家长介绍养育孩子的经验,由班主任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根据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围绕孩子教育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11]在放松平等的交流氛围中,家长们一定可以分享到成功的教育经验,解决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实现家庭间的互动与互助。这种建立在经验分享基础上的互助活动,能够密切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以家长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其他家长,为他们创造彼此学习交流的机会,对于学校来讲,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尊重家长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除了学校要创造条件之外,家长们也必须有走入学校的积极意愿,要带着一种关怀孩子的心理,一种了解孩子的愿望。带着他们的一双眼睛去观察,带着他们的一对耳朵去聆听,带着他们谦逊的态度去请教,带着他们的关爱去感受。[12]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重要性,这有利于家长形成对孩子教育的更强的责任感,明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分担学校的压力。在家长对教育问题产生错误理解或者与学校及教师发生矛盾时,教师要用真诚的语言和行动去与对方沟通,为家长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来。只有这样,家庭和学校之间才能建立起平等合作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善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在寄宿制学校,只要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密切的关系,经常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沟通,那么,留守儿童一定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也一定会获得长远而健康的发展。
[1]徐东.西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5).
[2]吴承红,蔡澄,邰启扬.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探索,2005(12).
[3] j·罗斯·埃什尔曼(英国)著.潘允康,张文忠等译.家庭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63.
[4]吴冬梅.寄宿制学校家校沟通的问题与对策[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6).
[5]吴锐荣.生命关怀:生本教育的起点[j].现代教育论坛,2010(4).
[6]李伟平.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j].江苏教育,2006(7).
[7]陈振中等著.社会学语境中的教育弱势现象[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2.
[8]转引自陈振中等著.社会学语境中的教育弱势现象[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23
[9]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m].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0]刘海燕.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儿童学习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d].浙江:浙江大学2010(5)
[11]吴冬梅.寄宿制学校家校沟通的问题与对策[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