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育得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18:47:27

序论:在您撰写教育得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教育得论文

第1篇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主义的最美妙、最精细的手段……”

我爱音乐、孩子们更爱音乐,他们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美,产生愉快的心情。一直以来,我对幼儿音乐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以趣引趣: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幼儿年龄小,学习动机与活动本身就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因此,我经常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使音乐活动充满情趣,尤其在教材趣味化、设计趣味化、教法趣味法上下功夫。

1、教材趣味化

我在选择教材时,总是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有些教材要经过改编、加工以后才有趣味,如:《手指歌》原来五段歌词最后两小节的节奏都是┃┃-┃,就显得很枯燥,经过改编,我就增加了四分、八分、十六分等节奏,如“妈妈洗衣服┃哗-┃哗-┃”;“姐姐拍皮球┃嘭嘭嘭嘭嘭┃嘭嘭嘭┃”等,孩子们感到十分有趣,这样既是唱歌,又有游戏,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2、设计趣味化

教育活动设计的好坏,往往决定着这次活动的成败,因此我对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都要根据教材对结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之情节化、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这样就能使幼儿从一个音乐意境走向另一个意境。[本文转载自-找文章,到]

孩子们随着老师简练和游戏性的语言进入了音乐的意境,在音乐意境中孩子们不仅感受了音乐,而且表现音乐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通过老师的精心安排,使幼儿感到有趣味。

3、教法趣味化

“好奇”是幼儿的心理特征,“形象”是幼儿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我的教育方法力争生动形象,充满情趣。

二、以情育情:

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因此我将音乐教育的重点着眼于引导幼儿对音乐情感因素的体验。那么,怎样利用音乐手段达到情感交流、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呢?我认为关键是一个“爱”字,因为老师的感情对幼儿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我接触过的人都说我非常爱笑,确实我是个很快乐的人,尤其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我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我在事业、孩子和生活中总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在音乐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比如说在活动中经常看着幼儿的眼睛讲话和示范;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如:当孩子们很兴奋时,我就说:“天黑了,小动物要睡觉了。”并带头假装睡觉。)同时,我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活动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兔姐姐、鸭妈妈、小鸟、风等,通过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儿带入到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在每一次音乐活动前,我对教材都要做详尽的研究和分析,领会每首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如:在《娃娃家》这首歌,我就根据歌词内容分析出歌曲所要表达的自豪、温柔、高兴、自信等几种感情。由于我对教材的感情做了详尽的分析,并将这些感情充分表现在其中,所以使一首简单的歌曲有了丰富的情感体现,使一首较为平淡的歌曲显得耐人寻味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情感的投入,只是老师说轻就轻、说响就响,通过反复练唱来把这些要求强化下来,那效果肯定是可想而知的。

第2篇

一、为沟通架设一座桥梁

人与人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师生之间,师生之间沟通工作做得好坏往往是决定班主任工作质量的关键,因为班主任要想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学生。”了解一个学生的外在特点容易,但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却非易事。然而,这对于刚进入教师行业的我,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一点优势。都说新老师特别的随和温柔,虽然片面但对我来说倒也真实,我想这无疑也是我与我班学生良好沟通的一座隐形的桥梁。

我们班有一个学生比较特别,有时候看起来胆子很小,因为她居然会因为上课不敢举手上厕所而尿裤子,有时候看起来又很胆大,因为她经常会在老师的眼皮子底下开小差而且一刻也不得停,多次提醒后仍不见效,于是我找她谈话,把她叫出到教室后面的休闲区,我说:“林X,知道你平时给老师留下了怎样的一个印象吗?”她摇摇头。“那你觉得自己上课的表现好吗?”她还是摇摇头。虽然她一直没开口说话使得这个谈话有点不顺利,但我也发现了她底子里应该是一个内向的女孩而且她也知道了上课的表现是不好的,我接着说:“那表现不好怎么办呢,可不可以让自己进步一点呢?”她点点头。“好的,老师相信你!那你回去吧!”第一次谈话在她没说过一句话的情况下结束了。第二天上课的时候终于逮到一个机会发现她没在开小差了,于是我对大家说:“大家看林X,看她听得认真吗?”全班小朋友一致肯定。下课时,我又把她约到休闲区,说:“老师今天看到你的进步了,你以后肯定会改正上课不认真的缺点的!”没想到她迟疑了一会儿,开口了:“老师,我有时候经常管不住自己的,我知道不应该开小差的。”听了这句话我如同被浇了一头冷水,但也意识到她愿意和我说她的心里话了这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立刻鼓励她:“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已经很了不起了,老师相信你会一天比一天进步,到时候把这个难改正的缺点改掉,成一个了不起的人!”她笑了,我也笑了。这以后我发现她的确比以前进步多了。

和学生随和,友好地相处成了我与学生心灵沟通的一座隐形的桥梁,使我的班主任工作更加轻松而精彩。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能拨动学生心弦的相视而笑,那是我最开心,最得意的记忆。

二、为教育插上两个翅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平时我是非常随和也可以说是温柔的,但当遇到学校、班级所定的制度,我是严格执行的。在工作中当然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进而让他们对自己严格要求,逐渐自觉地执行各种制度。现代教育特别要求体现人本关怀。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智慧还是品格都得不到充分或自由的发展。”作为教师,应该做一个“播种阳光的人”,用关心、信任和激励,把阳光的种子撒进学生的心田。所以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为教育插上两个翅膀:一是严厉,一是慈爱。而且我觉得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严中有爱,爱中有严,要努力寻找好它们的平衡点,探索一个融严厉和慈爱的教育方式。这段时间我在班上大力推行这样一种处罚方式:当遇到学生犯错误,班主任一定及时处理,对违反纪律情节比较轻的学生,我罚他上讲台唱一首好听的歌或者讲一个动听的故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发现受这种处罚方式的学生一般不会对老师产生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因为他在上面唱歌或者讲故事时下面的同学会给他热烈的掌声,可以说他是在一种很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唱歌或者讲故事,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对他的口才及胆量是一个考验和训练,对于违反纪律情节较严重的学生,我会召开班级评价大会,请他站到讲台那儿,然后其他小朋友有什么想说的都可以对他说,在这过程中引导其他小朋友说出那个小朋友哪里做得不好了,这么做的后果以及对他们提出希望,等他认识到错误做出改正错误的承诺后让他们回座位。在课后我找他谈心,发现他都已经很清楚自己的错误并且都有了改正的决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要处理好他可能会产生的失面子情绪,安抚好他们。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努力去营建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使每个学生将这个班当作自己的家,人人都爱她,时时都想着她;与她共荣辱,使班级有着良好的班风,学生在此生活学习,健康成长,乐在其中;教师上课兴趣盎然,乐在其中;班主任管理得心应手,乐在其中。

三、为管理配上三辆马车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却特别多,特别细,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想象到过的。大至教育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小事,样样少不了班主任操心。然而我发现班主任如若事必躬亲,不但自己累垮不说,而且也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我觉得担任班主任工作,可以为自己的工作配上三辆马车。

1、重视班干部的培养。班主任、班干部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伞柄、支架和布,一个再好的伞柄如果没有支架的支撑是无论如何也撑不起一片天空的。班主任要明确班级努力和前进的方向,营造一个温馨而又充满朝气的学习环境。把任务下放到班委手中,班级各类事项都有专人负责管理,而班主任只是个幕后导演者和领导决策人,出现问题时班主任及时解决,对班委会工作鼎力相助。久而久之,班级的事情有人管理,学生们遇事主动去做,积极性、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同时我也为他们增加了锻炼才干的机会,培养了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2、重视班级的评比,做到事事有总结。小学生好胜心强,也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积极引导,是促进班级和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各种评比活动中无论是取得了成绩还是以失败告终,有活动就有总结,学生自己要总结,班主任要总结,使学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明辨是非,积累宝贵财富。这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环。

比如在周一学校会公布各种常规检查的成绩,小朋友们会因为得了流动红旗而高兴,也会因为失了流动红旗而沮丧。在晨会课时我就让他们分析最近的表现,他们会指出各个表现不好的学生,对他们进行集体批评,我呢就是加以总结,肯定学生的进步和表现特别好的地方,鼓励他们继续自觉遵守各项规范,同时对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批评,从而让他们改正缺点,为班级做贡献。

3、重视家校的联系。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家庭时刻都在无形中给他们以各种各样的影响。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只有在家长与班主任取得一致、相互配合的情况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家长会时我认真对待,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平时,也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例如我班的顾X同学,在家中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通过与家长交流,我了解到该生在家中贪玩,爱看电视,总是对家长说没作业或作业做完了。为此,我除了找顾同学谈心外,也与其家长密切配合。在学校由我指定一个学生检查他登记的回家作业,在家由家长督促其完成作业。经过一段时间的配合,顾X基本上养成了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成绩也稳步上升。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实施途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理念是关键,要时刻将教书育人放在首要位置。要实现素质教育设定目标,优化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需从每一节课抓起,从每一位学生抓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才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1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适量合理的练习

教学中以学生做为主体,就是要让学生们在教师的积极启发下,参与教学的一些过程,主动的获取知识。小学生获取知识大多是靠直接感知来进行相关知识的抽象概括,年级越低的学生感知越高,其自身的思维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教学上根据小学生的这个思维的特点,假如每次教学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适度的合理练习,让同学们能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主动获取知识。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意识。

2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的给予学生们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们针对不同的教学问题,积极主动互相交流与讨论。可以尝试分组学习的方式,提供更多的时间,还要保证在每个小组合作学习中,所有的成员都会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教授“圆的面积”一课时,先和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等面积公式推导时所使用的方法,再引导学生结合新旧图形间的关系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公式,学生之间可分小组合作讨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小组成员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其中。大家通过拼一拼、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等,知晓拼出的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以及梯形的上底与下底和圆的周长有关联,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高与梯形的高又和圆的半径是一样的,借助这些关系也就能很顺利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了。此后,教师再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学生之间的探讨成果展示出来,适当引导学生,让他们作必要补充,将小组的一些想法适当延伸,使每组学生都切实体验到合作的乐趣。

3优化教学方法,使用启发式教学

优化教学方法对推动教学进程发挥至关重要之作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家长式的灌输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习的积极性也得不到提高,主体地位不能体现出来,这也是传统教学的一大败笔。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可采取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探索新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这样既能调动积极思维,更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当然,使用启发式教学需要突出学习兴趣。在兴趣的趋势下,学生才更愿意主动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很大。教师也可创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在他们的积极参与中进入教学之中。

4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在教学时老师还应该对学生们进行相关的德育教育,对他们的发展架桥铺路。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学内容,适时的向同学们讲解我国古今数学家的伟大成就与光荣事迹,激发学生们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如在讲解“圆周率”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在教学时介绍我国古代的优秀数学家祖冲之,是他首次将“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了3.1415926-3.1415927之间,并把该世界纪录保持了一千多年之久。又比如,在教学“数的整除”这课时,教师可向同学们介绍现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如何取得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桂冠等等,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感染与熏陶,增强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

5科学评价学生成绩结果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着眼素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多种弊端,包括只重视应试结果,常结合成绩高低直接断定学生素质优劣等,相对地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评价,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这显然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对推动数学整体发展帮助很大。根据创新课程整改要求观察,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我们有义务注重学生综合学习与活动参与能力等综合评价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鼓励与表扬的价值来教育学生,充分挖掘他们的个体潜能,欣赏他们阶段劳动成就,适时鼓励学生在生活规则中挖掘出更多创新数学的思维理念,和谐师生之间的情感,这能为课堂民主和风趣氛围的开拓积累适应性实力,这样更能顺势提升学生长久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更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与人格基础,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苏hi得到全面化发展。义务教育的核心任务指标就是令受教育人群逐渐掌握合格公民行为规范要求。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需在当代教育思想的引导下,充分利用科学方法,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认知规律,认真专研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应有价值,激发并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之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赵代川.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年08期.

第4篇

(一)选题——论文写作成功的基础。

1、尽可能要避免的选题:

(1)选题太大、太宽泛。如《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中的若干问题》、《谈家庭教育》、《论高中课改》等。

(2)只谈某学科的细节,缺乏概括和提炼。如《解数列题的两种常见方法》、《并联和串联的区别》、《作文的开头技巧》等。

(3)空谈理论不联系实际。如《新课程与建构理论的关系》《校本教研的理论依据》《合作学习理论探究》。

(4)只有案例没有反思。如《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固定装片实验观察》教学设计、《我最难忘的一节生物课》。

(5)老生常谈缺乏个性。如《谈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2、如何选题?好的题目能大体反映出作者研究的方向、成果、内容、意义。题目引用语要确切、简洁、精炼、通俗和新颖。确定题目时,题目要专一,开掘要透,道理要深,立意要新。

(1)切口小探讨深,以小见大。如《课后小结——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感恩行动从这里起飞》

(2)提出一种新的观点或设想。如《儿童焉能丢失了人生“余裕”》、《教育是被遗忘筛选过的记忆》。

举例:            

(3)研究容易被大家忽视的普遍现象。如《一个被忽视略的问题:教育人际关系》、《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

(4)具有争鸣性的话题。如《校长是管理者还是领导者》、《“现代私塾”收获的将是什么》。

(5)充满着教育智慧与思想。如《教师管理“方”和“圆”》、《教学“意识流”》、《这样的“合作学习”有价值吗》。

(6)散文式的论文,真情实感。如《自信,点亮心智的明灯》、《把悄悄话装进我的行囊》。

(二)教育论文的写作技巧

1、功夫在文章之外。成功属于“有心人”,平时抽空看有关的论文。碰到问题要善于思考,发现可研究的问题。将有关的问题写下来,记一些笔记。(勤于积累)

2、写文章最好先写提纲。如果可能的话,写论文前拟一个提纲。层次清楚,前后呼应。(提笔写作)

3、给文章取一个精致的标题。能抓住文章精华,体现出创新的地方,标题能吸引人。(精心构思)

4、观点和内容。观点要正确,又有一定的新意。论点是什么?如何展开论证?开头和结尾的呼应。文字表达恰当,修辞加工润色。文章体现了一个教师的创新能力,选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体现一个教师的思想和情感,能写好文章的人通常是有思想的人,情感丰富的人;文章体现一个教师的精神面貌,消极忧伤的人也许能写好艺术作品,但很难写好教育论文。写好教育论文需要激情和智慧,只有“有心人”才会具有这样一颗好奇心和敏锐感。(标新立异)

(三)教育论文的写作要求

1、方法型教育论文的写作?

(1)方法型教育论文。这是一种介绍具体教学方法和经验的论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常会摸索出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操作方法,或者是探索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当这种方法和经验相对成熟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总结和提炼把它写成教育教学论文。这种论文的标题,通常是用《……的尝试》,或者是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句子。

方法型教育教学论文,最实用;最易写。因为它来自自己的实践,都是自己曾经做过的和想过的,写起来比较顺手。

(2)方法型教育论文的写作程式:

A、阐述运用方法的依据。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方法?依据是什么?背景(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概念诠释。

B、介绍方法的实施过程。介绍方法实施的过程是教育教学论文的重点部分,必须对方法作详细的叙述。介绍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方法是渐进式的,有逻辑顺序,这就应该按逻辑顺序一步一步地介绍;有的方法是并列式的,没有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可以根据先主后次的顺序来介绍。在介绍时,小标题中不要用空洞的、玄乎的词语,也不要用表示结果的话来代替操作,要尽量用操作性的语言,直接写明怎么做。介绍过程时,最好用小标题,分条列项。如果操作步骤较多,在小标题下还可以再分几个方面来说。总之,方法的介绍要有层次性,力求让读者读起来方便。

C、陈述方法实施的效果。一种科学而新颖的方法实施后,往往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作为方法型的教育教学论文,有必要把效果陈述出来,以引起读者的关注。

效果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对显性的效果,能够用数据说明的,尽量用数据;对有些无法用数据说明的,可举例说明,选择一两个典型事例。

陈述效果时,最忌讳的是光说些大而空的话,比如“提高了积极性,激发了兴趣”。

用事实说话,让人心服口服,是这一部分的关键。当然,陈述的效果必须与实施的方法相关,不要把与本方法毫不相干的效果也统统扯上去。

第5篇

论文关键词:认知学习理论教育技术,先行军

 

当前,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研究结果层出不穷,对教育技术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教材一方面要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改变教学方式,还必须研究和应用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认知学习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与学,从而达到在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最优化。因此,探讨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研究教育技术的观念更新,把握课堂教学的未来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观点。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够把这种变化简单的归之为成长过程。它包括三层含义:

1. 变化的时间是相当长期的,而不是一时的;

2. 变化的内容是记忆之中的知识的内容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学习者行为的变化;

3. 变化的原因是学习者环境中的经验,而不是动机、疲倦、药物、生理条件或环境条件等原因。

由此可见,认知主义对学习的定义强调知识的变化。因此,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育教学论文,学习的效果只能够间接的确定,即在学习者行为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学习结果与行为操作不是一回事,学习到什么不能单是指外部行为操作,应包括大脑中认知结构的变化和心向、态度的变化。学习的结果是头脑中认知结构的变化、认知方式的变化,即认知策略的变化,当然也会表现为相应的行为操作上的变化。学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接受强化的过程和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去理解(或对反馈信息加以解释)的过程。

二、认知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体现。

认知理论致力于研究教学操纵如何影响内部的认知过程。如注意、编码、记忆、回忆;这些内部认知过程如何导致新知识得获得及认知结构的改变;新学来的知识或新产生的认知结构如何影响操作。由此可见,认知心理学把教和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重视学的作用;既注意学习的外部条件,但更重视学习的内部条件。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认知过程,即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认知过程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同化和顺应是建构基本环节,也是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认知过程就是由这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组成的。所谓同化,是指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对新知识进行改造,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以充实、完善、发展原有的认知结构:所谓顺应,当现有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知识时,就需要学生将此进行调整,一顺应新知识的产生,重建新的知识结构,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更新和扩展。教学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建构并提高的过程。

我们可以将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观分为三个主要论点:加工过程论、认知结构论和学习中心论。

1.加工过程论

认知心理学把人脑的功能与计算机的运算程序进行类比,认为认知过程就是信息加工过程。因此认知心理学关于教学的研究,主要探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而影响学习结果。教学方法只有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够影响教学结果,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结果的间接因素,学生头脑中的认知过程才是决定学习好坏的直接因素。

2.认知结构论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不仅重视认知过程,而且十分重视认知结构。奥苏倍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就是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注重教材的知识结构或逻辑结构,而不太重视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当代认知心理学十分重视认知结构的研究。关于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研究,能为我们改革教材和教法提供科学的依据。

3.学生中心论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只有认知因素(包括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才是决定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的直接因素。因此,学习时的认知加工的深度和策略是决定学到什么的充分条件。总之教育教学论文,学生的学才是决定学到什么的最关键、最直接的因素。基于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在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时,必须加以内部的认知规律为前提;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应树立教学目标的新概念;应重视内在的认知动机的作用。

三、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现代教育与信息技术已经无法分开,这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各种技术(包括视音频、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对支持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是肯定无疑的。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实施已经进入了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正确合理的使用这些电教器材,才能够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此外,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结合认知学习理论,潜心钻研教学教法,进行教学设计,同样能够优化教学。由此可见,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调动学习兴趣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曾经说过:“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作为内驱动程序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对于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所以说,激发和维持和维持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的动机类型,,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求知的欲望。认知内驱力既与学习的目的性有关,也与认知兴趣有关。因为当一个人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会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而具有认知兴趣或求知欲的人常常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的学习,并从中获得很大的满足。

2. 创设感知意境

心理学表明,感知越具体,表象形成就越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认知心理学认为创设感知意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出一种“不协调”教育教学论文,将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去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教学所创造的美妙的教学情境,适时适度地为学生提供直观刺激变抽象为具体,可集中显现出时空变换的流动美,视听兼备的立体美,景色物体的色彩美,师生的和谐美。这种情境能把学习的内容在大和小、动和静、远和近,快和慢,局部整体,外表和内显之间相互转化,打破了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给学生在视、听、思等方面带来的局限,学生的视野可在瞬间内完成时空的大跳跃。这就加大了教学的密度,极大的节省了教学时间,尤其是教学信息传递的增值率扩大,多次反复重现和化抽象为具体的特点。是教学内容鲜明生动,富于感染力,减轻了学生的负荷,优化了教学效果。

3.培养思维能力

认知心理学家沃特海默依据自己对在校生的实验,宣称儿童普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传统的教育制度往往被传统逻辑和联想心理学理论所支配,应对阻碍儿童创造思维能力发展负责,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它具有的色彩、形象生动的画面以及富有情趣的解说会使学生处于惊奇探索的学习氛围中,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激发,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一种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能够大胆的各抒己见,往往可以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其思维能力。

四.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认知学习理论可以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教育技术的广乏应用又实现了教育的优化,因此如何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成了教育技术领域广乏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1. 发展和培养学习者的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同部组织起来的技能”,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在教育技术中计算机的运用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是作为教学传递的工具传递知识或训练及技能教育教学论文,现在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为此,教学软件的类型也变得多样化,除了过去大量开发的练习型、辅导型、游戏型、模拟型软件外,问题解决型软件开发有了很大的进展。这类软件除了传递有关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提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简单的了解有关知识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学习者参与到其中去,运用发现法进行学习。强调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它的特点是关心学习过程甚于关心学习结果,要求学习者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中。发现学习有利与策略性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

2. 重视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元认知就是指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其中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和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可以认为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就是为学习者在心理上培养一位“老师”。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强调学生相互之间的相互合作,合作学习可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这是因为:(1)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建构起新的、更新层次的知识结构;(2)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被明确化和外显化,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3)在学习者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交流中,他们要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理解,建立和合适的问题空间表征,而这时解决问题的关键。

3 .注重教学媒体的认知作用

媒体的教学应用使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摘要的。

第6篇

摘要: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和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系统实现了有机整合,并且促进了教育教学与组织管理等多种活动的信息化发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效率,构建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在此背景下,教育教学数字化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信息量增长速度加快,对于信息提取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所以,在大量数据当中获取重要的信息也逐渐成为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基于此,文章将高校教育教学作为研究重点,阐述了数据挖掘技术的具体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育教学;数据挖掘技术;运用

一、数据挖掘概述

所谓的数据挖掘,具体指的就是在海量且模糊随机数据当中提取出隐含其中,同时具有潜在价值的信息与知识过程。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当中,可以对海量数据予以深入挖掘与分析,进而获得数据当中所隐含的潜在信息内容,更好地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决策提供有力支持[1]。

二、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

2.1在教学质量提升方面的应用

高等院校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教务管理部门会在学期期末测评学员领导与任课教师的教学思想、态度以及教学方法等,并且根据最终的评分结果来明确教师的教学质量。然而,受评价人员对标准理解以及把握程度的影响,学生评价仍存在随意性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导致评分结果很难对教学效果进行真实地反映,因而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评估。

但是,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在教学质量评估方面,通过对关联规则算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将教学质量评价当中的不同指标权重系数进行设定,并通过Apriori的算法来扫描数据集,在数据挖掘的作用下,获取学历、年龄以及职称三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同样也可以获得教学质量和方法的关系[2]。

为此,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就可以将获得的规律应用在教学管理实践当中,合理地设置督学小组并制定出听课制度,将教学课堂教学的质量真实且客观地反映出来,实现高校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2.2课程体系结构的有效完善

高等院校教育体系当中的专业建设作用十分重要,所以,必须要具备高质量的课程体系结构设置。在对学生成绩数据库以及毕业生去向数据库等多种数据信息进行数据挖掘以后,可以通过对关联分析与序列模式的分析和探究,获得数据与数据间存在的相关性。

其中,课程间的关系和先后顺序亦或是课程和课程体系结构之间的关系等等。在此基础上,保证学习高级课程前事先学习先行课程。以计算机专业《数据结构》为例,在教学中将《C语言》作为重要的先行课程,以保证学生在学习《数据结构》内容的时候可以具备良好语言基础,更深入地理解并灵活地应用数据结构当中的算法。

而在完成《数据结构》学习以后,应根据学生就业走向和市场的实际需求来确定是否安排《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成绩实现了有效地提高,更利于学生未来就业。除此之外,对内容重复的课程进行有效地压缩,将落后的课程内容适当地删除,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由此可见,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在高校教学中,对于专业建设以及课程改革决策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网络教学中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

在网络教学中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Web文件以及Web活动当中选择出用户较为感兴趣的有价值模式以及信息,这就是所谓的Web挖掘[3]。因为接受教育对象在多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个人学习目标、学习能力与知识基础的差异等。为此,网络教学也必须要能够适应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可以把不同用户学习状况与轨迹详细记录并存放至数据库当中,通过对WEB挖掘技术的合理运用,在序列模式挖掘的作用下合理地分类文档,以保证学生信息检索速度的提高。

另外,也可以根据学生访问浏览的数据挖掘并分析,针对访问的数据展开聚类分析,以保证更好地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并为其推送相关内容。与此同时,可以在相关联的页面当中合理地设置超链接,对网站结构予以有效地改善,确保页面间的链接与用户访问的习惯更吻合。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在大量数据信息当中处理并提取出更具价值的信息内容,促进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特别是评估与决策方面,数据挖掘技术的作用更为明显。

除此之外,该技术也可以应用在网络教学当中,使得网络教学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效用。上文针对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展开了相关性地研究和分析,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高校进行决策,为学生提供更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增强高校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侯锟.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28(7):51-52.

第7篇

顾黄初刚参加工作,在中学一线教语文课的同时,就开始对语文课程性质和目的进行自觉地研究。1959年,全国围绕语文教育领域“文”和“道”的关系展开一次大讨论,讨论才开始三周,当了三年语文教师、年仅26岁的顾黄初即在《文汇报》发表《“目的”与“手段”》一文参与讨论。文中认为:通过对作品中语言文学因素的分析讲解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使学生掌握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学方面的技能技巧是语文教学的特定任务。学会“文”(包括理解和运用)和学通“道”,这是语文教学的双重任务,两者不可偏废。这一观点,时隔半个多世纪,今天看来仍是正确的。顾先生写了多篇文章专门阐述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如《语文学科性质之我见》一文中继承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的观点,仍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同时指出语文还有人文性、基础性、技能性等性质。他1996年在《关于语文教育研究》一文中总结自己对语文教育的看法:“一.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二.语文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贴近生活’;三.语文是一门民族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必须坚持走民族化和科学化相结合的道路。”第一句话“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指出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语文课程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是最终目的;同时也论述了语文的重要地位:语文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人们应通过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学习里面承载的文化来提高素质。第二句话“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贴近生活’”则提出了语文教学的方法:教师教语文,首先要懂得生活中人们怎么使用语文,还要教学生在日常生活各种场合去学习语文,同时语文课的内容也应多联系生活。第三句话“语文是一门民族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必须坚持走民族化和科学化相结合的道路”指出语文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汉语文母语的特点,体现民族风格,但同时应重视科学化,如重视教学内容的序列化、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这几句话非常凝练的总结了他对在语文教育研究方面的成果。顾先生有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经历,他在从事教学实践的同时也积极开展理论探索。他关于语文教学的研究既有宏观的理论研究,也有对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所作的研究。宏观方面,如《语文教学研究的多向探索》一文对80年代以来语文教师和研究者在教学上的若干探索进行总结和梳理,归纳出语文教学研究方面一些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语文教学任务的多元结构及其核心、语文教学内容的优化选择和合理列序、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有效性、语文教材体系的更新等,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新时期语文教改的一些新探索,并了解探索的过程及走势。顾先生更多关注对语文教学具体实践问题的研究,他的研究涉及语文教学中各个板块中的具体内容:如阅读教学方面,他从词汇教学研究到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实用文体的教学等;写作教学方面,他从造句训练研究到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的教学序列和教学方法等和到作文的全程训练,以及构思训练课、起草训练课和修改训练课三种课型。顾先生的这些研究往往会对具体的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其中渗透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收获的心得,确为真知灼见,到今天对语文教师的教学仍有指导意义。

二、对语文教材的研究与建设

顾先生研究语文教育史的同时即对近现代以来的一些语文教育专著和教材进行过比较系统地研究:如对王森然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阮真的《中学国文教学法》、夏丏尊、叶圣陶的《国文百八课》、孙起孟等的《写作进修读本》、陕甘宁边区的《中等国文》等进行过研究,这为他研究语文教材打下深厚的基础。早在80年代初,他提出了在全国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教材的多样化,试行分编本教材,这一主张后来被官方采纳。顾黄初从1985年起连续担任过三届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并曾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这一时期他开始自觉研究教材的教育思想、体例特点、编制原则等理论问题。1989年,他在自己参与主编的《语文教学论》中执笔写了“教材论”一编三章;1993年又与他人合作完成《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一书,在语文教材编制理论的研究的方面跨出新的一步。顾先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语文教材观,他认为编制语文教科书的首要工作是确定教学目标。在对语文教材的性质的认识方面,顾先生发展了叶圣陶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国文课本是‘凭借’”的观点。他从语文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角度出发,认为语文教材是具备智德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的集教学、教育和发展功能于一身的“特殊凭借物”,是传递和接受人类精神财富的特殊凭借物,认为语文教材要适合“语文训练”和“精神训练”两方面的训练。他认为语文教材编制的两大关键是:依据汉语文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对语文知识优化选择;把优化选择出来的知识进行合理列序。顾先生还对教科书的内容要素的设计(如范文的选择与加工、作业的设计、导学材料等助读系统的设计等)和教科书的使用等方面做了专门的研究。顾先生认为,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应走在继承中创新、科学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道路,认为教材改革应追求多样化、讲究生活化、教材内容要相对稳定、教材目标要求应有适当弹性、教材编写要力求创新、教材编写队伍结构要合理、要提高教材装帧和设计的质量、教材审查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教材使用要引入市场机制,这些理论为现行语文教材尤其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和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制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三、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顾黄初的语文教育思想在他晚年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2006年,顾先生在《生命•生活•生态———我的语文教育观》一文总结并阐述了自己的语文教育观,可以称之为“三生观”,这是他晚年语文教育思想的结晶。具体为:

1.语文教育生命观。顾先生认为,语言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而人的交流、思维和感悟都以语文为媒介和工具,所以语文作为学习“语言”的课程对于人来讲具有最重要的意义。他说:“生命始于交流,交流促进思维,思维催生感悟,这是生命历程的三大标志,而这一切都得凭借语言(言语)。”这说明语文课教学生学习语言,但同时又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神圣的使命。语文不仅教学生学语言知识、教学生学习与语言密切相关的听、说、读、写,并使之具备相应的语文能力;语文还要让学生学会交流,让学生融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的人。由顾先生的观点,我们可以认识到语文课必须要让学生做充分的交流。语文课要在学生的语言交流上下功夫,这包括口头语(听说)和书面语(读写)的交流。

2.语文教育的生活观。顾先生说:“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语文教学方法论的基本点,那就是: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他又说:“探讨语文教学的规律,首先就要研究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语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特点,就是语言形式和语言的内容统一且不可分割,这实际上也道出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分割的道理。工具性和人文性既统一于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合一,同时,从语言服务生活这一点来看,两者也是统一的。顾先生认为学语文就必须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必须坚持“大语文教学”。学生需要以语文课堂学习为轴心,利用好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的众多场合———各科学习生活、学校课余生活、校外组织生活、家庭日常生活———来学语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走进生活,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才可以不断获取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