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6 18:47:26
序论:在您撰写日本饮食文化日语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汉文化,作为对外汉语传播的核心始终影响着汉语教学,汉文化作为人类历史上众多璀璨文明中的一员,有其独特和宏大的特点和魅力。在日本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渗透是不可少的,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深刻地理解汉文化并且传播汉文化,就必须了解汉语传播在传播对象国家的传播历史,这样就能深刻理解汉文化在对方国家的发展情况,以便更有效地进行汉语教学和汉文化的传播。
汉语在日本得到传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当时汉字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以天皇为首的日本上层封建统治集团对汉字和秦汉典籍产生了极大兴趣和学习热情①。由于缺少本民族文字作为记录载体,日本借用汉字文言书写宫廷文书。公元9世纪初,由留唐学生与僧人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片假名和平假名。
公元17世纪的江户时代,日本开始步入商品经济社会。应中日贸易之需,长崎地方行政长官选拔汉归化人任唐通事,担任中国语口译官兼商务官员。唐通事重视汉语口语学习,他们采用中国传统的私塾启蒙教育方式为子女传授“唐话”,还在“通事会馆”中教授汉语。自唐通事始,日本汉语学习由阅读经典转向实用目的,对此后的日本汉语教育深具影响。
由上述历史证明汉语在日本传播的历史是很长的,无论是官方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融合,还是民间的互通学习,日本作为中国的邻邦,无时无刻不在吸取着中华文明和汉文化中的精髓。在日本的汉语教学也是发展成熟,无论是隋唐时期日本兴办的“大学寮”,还是当代的“孔子学院”,可见各时期日本对学习汉语必要性的认识和学习汉语的热情,虽然中间经历坎坷和曲折,但是始终没有完全中断学习汉语的需要。
二、汉文化对日本汉语推广的正面影响
日本在发展过程中是经过不断地学习和自身完善成长起来的亚洲强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日本人是在汉文化的滋养中生长的。文化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汉语教学,接受群体对汉文化的理解是促进汉语教学和激发学生学习汉语兴趣的催化剂,不断地在汉语教学中进行入汉文化的渗透会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和兴趣,寓教于乐,在学习中掌握教学对象的文化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日本,这个曾经热爱并依赖汉文化的国家对汉语或者说汉文化的理解层次一定比其他国家要高,这对汉语教学工作者来说既是有利的条件又是挑战。如何正确地在汉语教学中输出正确的汉文化知识是每个对外汉语从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语言的文化价值是传播的根本动因之一,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历史上,汉语曾是亚洲最具文化价值的语言,是东亚乃至中亚地区极其重要的交际工具。日本主动学习传播汉语是出于对当时优势文化的崇拜,引进汉字是为了直接摄取中国文化。即使在假名产生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仍通过中国典籍吸取中国文化的精华。正如日本著名文化史家家永三郎所言:“从中国文化方面来考虑,其影响最大的则在于文字(流传下来的文章典籍)的世界中,我国原来没有文字,借用汉字后才开始能够记述语言思想。敬重汉字汉文的观念之所以在国字国文诞生以后还能永久地存在下去,就是基于这一原始的事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日本资本主义文化向中国文化的反向传播。作为文化载体的汉语,自然就被视为低层次的语言,在日本文化教育界的地位跌至谷底。日本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并利用汉字的表意特性将其翻译为日语,称为“和制汉语”。和制汉语词大多创造于明治时代,在清末民初大量传入,而这种和谐的文化传播却被战争所打破,到了20世纪40年代左右日本的汉语学习则是为了战争目的。“近代日本的汉语不是从现实中国吸收文化所需的文化语学外语,而是服务于侵略中国的政治的”。
三、汉文化对日本汉语推广的负面影响
(一)汉语词汇和日语汉字中汉字、词汇的差别的影响
外国学生进行汉语的第二语言习得时,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其母语的影响,在这点上日本学生也不例外。而且,由于日语中存在不少汉语词汇,日本学生在词汇学习上所受到的母语的影响比欧美学生更大。同样适用汉字,给相互学习对方语言提供了方便,但是汉语词汇和日语汉字词汇不尽相同,极容易引起误会,甚至会造成学习障碍②。
(二)日语和汉语在文化层面的差别的影响
[关键词] 异文化 理解 日语教育
一、日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们的日语教育,尤其是基础阶段的教育更重视对日语语言系统本身的教授,强调对词汇意思的记忆,句型的反复替换以及造句等练习,语法知识的掌握。说到文化,大多是开设《日本文化》,《日本社会》等专门课程,把文化教学看作提高学生日语语言能力的辅助课程。给学生的是大量笼统的、概括性的文化知识。其教学方法是将大量知识性信息通过听读方式介绍给学生的灌输法或进行对比找出异同。我们一直在把文化作为一种知识来传授和学习,而忽视了日语使用时的一些交际文化。言语能力实际上是交流沟通能力的一部分,如果想让学生能在交流中很好地运用日语,就不但要使他们掌握日语的基本构造,还必须掌握日本人的社会人际关系、价值观、禁忌,等等,也就是说不仅要教给学生日语文法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了解在日本社会中日语的真实地使用状况。传统教授模式的缺点就在于学生徒有很好的语言功底,但缺乏交际能力,在语言的应用上生硬,不地道。对日本人的行为,语言模式难以理解,造成与日本人沟通的障碍,产生文化冲击。
二、异文化理解的重要性和难点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长大的。随着成长,我们逐渐形成了在这种环境下所固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在心理学上被称作认知结构(scheme),这种认知结构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包括语言在内的我们的各种行为方式。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临界期”的假说,就是说如果超过了一定的年龄(大概在10岁~12、3岁)以后,他对所学习的语言和文化的掌握再不可能达到母语者水平。也就是说,超过一定的年龄后,对异文化可以做到理性的认识,但要达到情感上的认可是相当困难的事情。换句说,我们所形成的理性的认知结构(intelligent scheme)是可以超越文化差异的,而我们所具有的情感的认知结构(emotional scheme)却是深深地扎根于自己本国的语言和文化中的,是很难轻易改变的,正是这种情感的认知结构往往会成为我们对异文化理解的障碍。
我们使用语言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用理性的语言阐述自己理性的思考,另一种是用语言进行日常的情感交流。前者在进行科学和数学领域的交流时,一般不会产生什么问题,因为尽管语言不同,但其规则是共通的。但在进行文学、思想、宗教等与各自的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的交流时,就会体现出各自言语文化的独特的陈述方式。而扎根于各自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更是我们进行日常情感交流的基础。我们所说的异文化之间的沟通障碍最容易发生在诸如情感交流等,充分反映出各自的文化背景的交流中。
三、如何在日语教育中导入异文化
1.单词讲解中导入文化
讲解单词时,在强调其发音,语调,书写和意思的同时,更注重一个单词和汉语在使用场合和使用方法的不同,着眼于一个词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意义。
比如,在讲到「先生这个词时,要强调它和汉语使用范围的不同,日本人习惯把什么阶层的人称作「先生。现代汉语中,“先生”这个词已经超越了职业范围,演变成含有尊敬意义的结尾词。还有在中国的校园里常常可以见到学生见到老师后,只叫一声“张老师”或“李老师”等就算是与老师打了招呼,而如果要把这种习惯用于对日本老师的寒暄,老师一定会很奇怪,他会以为学生叫他有什么事而停下来等候学生的下文。
2.句型讲解中导入文化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初级日语教材中,都会在一开始不久讲到「これは~です「それは~です这样的句型,无论是教材中还是课堂练习时,经常会听到或看到这样的问答,老师指着书问学生「これは何ですか(这是什么?)学生回答「それは本です。(那是书。)这种练习纯粹是为了课堂练习句型而人工设计的,缺乏现实实用性,所以与其作这种现实生活中很少会碰到的练习,到不如多引导学生做像A:「これはの本ですか(这是谁的书?)B:「それは私の本です。(那是我的熟。)A:「これはいくらですか(这个多少钱?)B:「それは1000です(那个一千日元。)等更贴近日常生活的会话练习。
我们的教材中都会提到「さしあげる是「あげる的敬语形式,所以学生就会说出「先生、辞をしてさし上げましょう这样的句子。「~てあげる这一句型有一种自己认为做了一件对对方很好的事,而把这种恩惠强加于人的感彩,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尽量避免使用。在此可以把它改成「お持ちしましょう的谦语形式就更符合日本人的交际规则了。授受关系和敬语是日语的特点也是难点,之所以难,正是因为它们反映了日本人人际交往中的文化侧面。
3.课文讲解中导入文化
讲解课文时是最容易导入文化内容的,教师一般也都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介绍很多有关日本的文化知识,但大都侧重于日本的文学、生活和社会状况等的介绍,而不太引导学生认识文化在语言上的反映。比如说在介绍日本的饮食文化时,除了介绍日本的生鱼片,漂亮的饮食器皿之外,不妨探讨一下,日本的饮食文化在其语言上是如何体现的,比如我们汉语有一句谚语叫“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这句话用日语说就是「腐っても。我们用骆驼和马做比,反映了大陆文化的特色,而处于岛国,每天生活离不开鱼的日本人用最具有他们文化特色的“加及鱼”做比。再比如我们汉语形容人多时,说“像下饺子一样”,而日本人说“芋を洗うよう”(像洗白薯一样),这些表现形式的不同都分别反映了各自饮食文化的特点。
4.运用各种辅助教材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多媒体的时代,各种传媒为我们外语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电视,录像,漫画,互联网等都是帮助学生对异文化理解的不可多得的辅助教材,学生可以通过视觉效应更感性地接触到日本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语行为和语言模式。教师如果能学会适时、适地的灵活运用,一定会在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教师应该注意到传统的日本文化教育模式的不足,从异文化理解的角度,以提高学生用日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摸索出一套对中国人学习日语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断地促进和提高我国的日语教育。
参考文献:
[1]文化理解のための日本教育.文化文化部国.1999.
[2]山下秀夫.日本のことばとこころ.社学文.1986.
关键词:日本文化;日语;日常会话;共生
中图分类号:G13/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42-02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国际化交往的频繁,学习外语的目的变得更加清晰起来。为了顺利进行交际,既需要理解潜藏在语言深处的文化的能力,也需要具有超越交际中的文化理解障碍的能力。
日语学习者(指把日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群体)通过日语会话课在某种程度上了解日本文化、日本社会、日语表达本身以及日本人语言动作的特点等。学习者一方面会受到来自母语的文化背景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会受到来自目的语的文化冲击,这些都会影响日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质量等。怎样才能避免文化冲突,怎样才能将其冲突降到最低限度呢,本论文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尝试对日语会话课堂上的文化背景导入问题进行探讨,引用实例,尤其从其导入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日语学者减轻学习的负担,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从事日语教学的人员都知道日语学习者虽然学习了日语的发音、词汇、语法等,但是要顺利做到使用日语进行沟通还是有难度的。因为,当一个人向自己以外的人表达自己的意愿时,不仅传达语言符号所表达的信息,同时也传递非语言特征的信息,比如:“表情”、“肢体动作”、“视线(目光)”、“姿势”以及“与对方的距离”等都属于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大多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出现意义上差异,因此,在交流时常常会引起误解。这些几乎都属于文化领域的范畴,受到文化的制约。语言信息来源于其归属的文化价值观,所以假如不能正确认知谈话对象的文化的话,就无法达到正确的理解,换而言之,无法顺利进行沟通。日本人在表达自己意志时,无论是语言方面还是非语言表达方面都是在遵从本民族的习惯为立足点的。
例如日本人早晨见面会互相大声打招呼说“お早うございます(早安)”,都认为这样可以让人感觉到团队的朝气和团队成员直接彼此的融洽的氛围。与此同时打招呼的人彼此之间还要弯腰鞠躬。据说日本的“鞠躬行礼”最早出现在日本的弥生时代,意味着普通百姓对身份高的人的一种敬意。到了日本的飞鸟、奈良时代,日本以中国的礼法作为参照制定出了与身份相符合的“鞠躬行礼”。如今,“鞠躬行礼”已经成为日本人的习惯之一,当成了家常便饭。被认为生活中有了“鞠躬行礼”日本人的生活才具有了完整性和有序性。欣赏日剧或是日语动画片,经常会听到剧中人物因为做了对不住对方的事情等时会说“すいません(对不起)”,当说到这个寒暄语时,只要是日本人不论男女都会将身体稍稍放低。即一般情况下说这句寒暄语时,都要伴随“略微弯腰”这个动作。假如采取挺胸、直背、不错眼珠地盯看对方的脸的体态,说出这个寒暄语时,对方(日语为母语的听者)绝不会感到有抱歉的含义。假如讲话者(日语为其学习的目的语)从小就被教导,为了表示对他人心中无愧就必须经常挺胸的话,做出“稍微弯腰”这个动作将是很难的。同样,反过来习惯了略微弯腰行礼的日本人假如他们见到了以握手为寒暄手段的中国人或者欧美人的话,日本人会习惯地在略微弯腰的体态下伸出一只手与对方打招呼,此时的日本人的体态应该是很滑稽的,丧失了整体形象的严谨性,而且与对方的间隔距离过远,整个体态过于生硬,缺乏自然感。
在日语会话课堂上除了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日语的单词发音、语调、句子结构、语法表达之外,那就是体态语动作方面的训练了。笔者认为由于日本民族是个喜好鞠躬的民族,所以首先要进行与日语表达相吻合的鞠躬行礼方面的训练。一般情况下为了表示郑重要先鞠躬行礼然后再说话,即“先礼后语”。由于受到对方的年龄、身份、性别以及进行鞠躬者对对方的尊重度的制约,所以鞠躬要有顺序,如年纪轻的人要主动向年龄高的人鞠躬;地位低的人(如:公司中的科员)要主动向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如:科长、部长、社长等)鞠躬;女性要先向男性鞠躬;店员要先向顾客鞠躬等等。“鞠躬行礼”是日本民族的有序性的突出代表。因此在会话课堂上遇到此种对话表达时,抓住时机训练学员的地道日式鞠躬显得格外重要起来。
还有日语学习者需要习得日本的社会文化以及语言行动特征。多数情况下,由于对日本人的言语行动理解的欠缺而招致误解。为了交际能够顺利进行需要一种比语法能力还要高级的一种能力就是正确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比如从日本的饮食习惯上看,日本人的饮食习惯是以吃光为敬,可以说日本的吃光为敬的饮食文化体现了一种节俭和节能。但是我们的传统饮食文化是希望盘中能够有剩余,预示我们生活富足,连年有余,所以在准备饭菜量的时候都要比实际人数多准备一些,形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日本人在外就餐的机会很多,主要采取AA制。
从讲话和听话方式上看,日语特征是讲话中不停地随声附和。这一点给许多学习日语的外国人带来了困扰。比如:
A:先L、秋~原へ行ったんですが…
B:エエ
A:久しぶりだったんで…
B:エエ
A:すっかり子が浃铯沥悚盲啤
B:ソウデショウネ
A:kの出口をg`えちゃって…
B:アッ、ソウテスカ
A:待ち合わせrgにWれたし、相手には怒られたし…
B:エエ、エエ
A:大浃扦筏郡琛
以上的对话中,用片假名表示的是为了促使讲话者继续进行话题的表达形式,是一种随声附和的表达。日语中表示随声附和的“エエ”、“ハイ”、“ウン”等等与表示赞同的作用同时出现,所以学习日语的外国人通常把它理解成“赞成的标识”,过后当发现讲话的日本人并非表赞同意义时,学习日语的外国人感觉到“被骗了”,这可是一个无法挽救的误解,有可能日本人从此以后不会得到外国人的信任了。
日Z中的寒暄语的使用问题。如,外国人在日语课堂上学会了一句日语表达:“お出かけですか?どちらへ?(您要出门吗?要去哪里?)”这句话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在打探对方的隐私、惹人生气的一种表达。其实这句寒暄语,多数情况下它表示的意思是对听者的关心。即是一种礼节方面的问候,用外国语表达的寒暄,它是属于礼节方面的,还是实质性的等等,对这些的掌握程度也暗示着能够随心所欲使用外语的程度。所以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关于日语寒暄语的正确理解的引导。
日本人在与人见面寒暄时往往从回忆过去开始。日本人从他人处得到礼物或者请他人帮助做什么事情时,在当时就会致谢,而且下次再见面时还会再次致谢。日语表达的形式或者是“昨日は、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谢谢您昨天的关照)”、或者是“先Lは、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谢谢您上周的费心)”等等。一般认为经常被使用的表达大概是“先日、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吧。这被认为是日本式的礼节。但是在汉语的寒暄表达中很少提起过去。也可以说没有约定俗成的固定表达式。这种表达实际上是告知说话者和听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今天见面才开始的,重要的是要告知他们的关系从以前就存在的,属于确认的关系。日语中还有对眼前的对方表示关心的寒暄固定表达形式,如,“お元荬扦工(您好吗)?”对应这句话的传统表达是:“お浃铯辘りませんか(您好吗)?”它就表达了说话者与听者之间的关系来源于过去,换言之,听到使用这个寒暄语打招呼的话,第三者就知道了他们是老朋友了。在日语当中提及过去的寒暄语表达的频率很高而且数量也很多,比如、要走出家门时要说“行ってまいります(我走了)”、与此相反不出门的人要回应这句话说“行ってらしゃい(你走好)、从外面回到自己家的人要说“ただいま(我回来了)”、房间内的人要回应说“おりなさい(欢迎回来)”;就餐之前要说“いただきます(我开动了/我开始吃了)”,吃完饭了,放下手中的餐具要说“ごY走でした(我吃饱了)等等,日语中固定的惯用表达式的寒暄语非常丰富。为了记住为数众多的日语寒暄语需要花大气力才能完成。
参考文献:
[1]戴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2]胡振平.文化语言学与日语教学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8,(1).
The Symbiosis of Japanese Culture and Japanese Daily Conversation
LV Ping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1,China)
摘要:日本的动漫文化,近年来在中国广为流行,其与高校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本文试论日本的动漫文化对高校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及其变化。
关键词:日本动漫文化;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
近年来,日本的动画和漫画作品席卷了中国乃至全世界。动漫文化已经成为日本现代文化的代表之一。动漫作品也被视为日本文化的窗口,或作为日语学习的手段而被广泛应用。与此同时,动漫也逐渐由日语学习的内容或手段,演变成了日语学习的动机之一。国内也偶见关于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但是涉及日本的动漫文化与其联系的论文却是凤毛麟角。由此笔者试在小论中,论述近年来日本的动漫文化对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及其变化。
日本的动漫,可以称之为了解日本的窗口之一。樱井孝昌(2010)在其著作中说道,“(日本的动漫作品)反映了日本的社会、文化、时装和传统文化等。从榻榻米到饮食文化,从制服到原宿的时尚服饰等等,动漫把日本所有的一切都尽情展示给了全世界的青年们”。可见动漫的宣传力及其影响力之大。
以日语的动漫词语“KAWAII(かわいい)”为例,中文音译为“卡哇伊”,百度百科解释为,“网络时尚用语,意为可爱”。这个词,很久以前就成了网络流行语。不只在中国,甚至世界各地都在使用“KAWAII(かわいい)”。樱井孝昌(2009)称,“KAWAII(かわいい)这个日语词汇已经成为了世界通用语”。不仅如此,日语的“anime(アニメ)”和“manga(漫画)”,“动画”和“漫画”这两个词本身也变成了英语单词。此外,还有 「bishōjo(美少女)、bishōnen(美少年)、cosplay(コスプレ)、dōjinshi(同人誌)、otaku(御宅)、seiyu(声優)等等众多与动漫作品有着密切联系的日语词汇,也融入到了英语词汇中,风靡了全世界,我国也不例外。因为喜爱日本动漫对日本文化感兴趣的青年人日益增多,进而开始学习日语的人也不在少数。
关于“日语学习动机”,日本的国际交流基金也有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关于海外日语教育现状的调查”,以日本国外的日语学习者为对象(其中82.8%的人为初中、高中和大学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该调查从1990年实施以来,1993年、1998年、2003年、2006年和2009年,已经进行了6次。
其中,2009年的调查报告《海外的日语教育现状(概要)》中写道,整体来看,“日语学习动机”中,诸多选项中排名靠前的依次为:选择“对日语本身感兴趣”的人为58.1%,所占比重最高。其次是“交流的需要”,为55.1%。接下来就是“想了解有关动画和漫画的知识”,为50.6%,列第三位。而且,从“日语学习动机”的类别来看,“知识取向”所占比率最高。2009年的调查研究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即在“知识取向”中,选择新增选项“动画和漫画的知识”的人占50.6%,高于选择“历史、文化知识”的47.7%。而在以往的调查中,包括2006年的调查,“日语学习动机”中,“想了解有关动画和漫画的知识”这一选项从未出现过。
因此,在2009年的调查中,从“动画和漫画的知识”被列入了“日语学习动机”这一点可见,日本的动漫对全世界青年人日语学习的影响之大。我国也是如此,从前述的诸多源于日本动漫的网络用语之流行便可见一斑。
国内关于大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多为对英语专业的二外日语或日语公共课学生的研究,以日语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的日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屈指可数。其中,蒋庆荣(2009)把“娱乐动机(看动漫影视等)”列入了为8个学习动机(注一)之一。芦媛媛(2010)也把“喜欢日本动漫”列入了14个日语学习动机(注二)的选项之一。由此可见,近年来,日本动漫文化的影响已逐渐显现出来,其作为国内高校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之一,已经开始受到了关注。
以笔者所在的山西大学日语专业为例,2001年入学的日语专业学生中,无一人是因为“对日本的动漫等感兴趣”而开始学习日语的。而2008年入学的日语专业学生中,因为“对日本的动漫等感兴趣”而开始学习日语的学生几近半数。之后的2009到2011年,同样地,因为“对日本的动漫等感兴趣”而开始学习日语的学生也是只增不减。由此可见,作为高校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之一,“对日本的动漫感兴趣”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要因。从2000年左右的名不见经传,到2008年至当今的必不可少,日本的动漫,已经成为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日语学习当中,一如既往地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学习动机之一的同时,也还是促进日语学习效果的催化剂和日本文化的窗口之一。
从以上论述可见,近五年左右,日本的动漫文化,已经成为了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在日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凸显。如何抓住这一新特征,并在今后的日语教学中灵活运用,进而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效果,将会成为新的课题。
注一:
8个学习动机为:1、信息交流动机(通过报刊资料等获取信息、与日本人交流)。2、文化动机(对日本、日本文化感兴趣)。3、兴趣动机(喜欢日语及其老师等)。4、娱乐动机(看动漫影视、玩游戏、听歌曲)。5、考试竞争动机(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通过等级考试等)。6、留学深造动机(去日本留学、工作、深造)。7、现实动机(多学一门外语、容易就业、毕业需要)。8、易学动机(日语好学)。学习动机由强到弱依次为:考试竞争、兴趣、信息交流、娱乐、留学深造、现实、文化、易学。娱乐动机居中。引自蒋庆荣(2009) 《关于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注二:
14个日语学习动机为:1、觉得日语很有趣。2、想通过日语学习,了解日本文化。3、想通过日语学习、掌握该语言的技能。4、喜欢日剧。5、喜欢日本动漫。6、喜欢日本偶像。7、喜欢玩日语版的电子游戏。8、受国内日语热的大气候影响。9、想继续读取日语研究生。10、想将来利用日语技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11、想取得日语能力认定资格证书。12、感觉掌握日语技能,会比较有优越感。13、感觉会讲日语,会被别人羡慕。14、想去日本留学深造。
动机高的要因主要有,“想将来利用日语技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想通过日语学习,掌握该语言的技能”“想取得日语能力认定资格证书”。动机低的要因主要有,“喜欢玩日语版的电子游戏”、“受国内日语热的大气候的影晌”、“感觉会讲日语,会被别人羡慕”。“喜欢日本动漫”的学习动机也居中。引自芦媛媛(2010) 《关于中国高校日语学习者的日语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桜井孝昌(2009)《世界カワイイ革命》PHP新書
[2]桜井孝昌(2010)《日本はアニメで再興する》アスキー新書
[3]蒋庆荣(2009)《关于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1.第5卷 第1期
[4]芦媛媛(2010)《关于中国高校日语学习者的日语学习动机》《知识经济 》2010年04期
【关键词】 日语阅读 阅读能力 阅读基础 阅读技巧
引言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听”、“说”、 “读”、“写”四个方面。而“读”又是四个方面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日语学习者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到自己的能力有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模棱两可,不能全面掌握。因此,如何尽快掌握日语文章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就成为了日语学习者所关注的问题。
提高日语阅读能力的要素
1. 阅读基础
要想提高日语阅读能力,就要具备一定的阅读基础。广义上,阅读基础是指除阅读技巧外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本文主要从词汇量、句型结构和中日文化差异等几个方面进行简要概括。
1.1词汇量 词汇是阅读理解基础中的基础,词汇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词汇量达到一定程度,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语法上的不足。因此,掌握的词汇越多,对文章的理解才会越深。这就要求日语学习者在日常学习中首先要掌握大量的单词。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一句话中,单词都认识,却不知道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这是因为对单词的把握和理解不够,因为一个单词常常会有多个意思,每句话根据不同的语境会有不同的意思。所以我们要熟练地掌握每个单词的每个用法,并根据上下文、上下句加以猜测。
1.2句型结构 谓语放在句末是日语的一大特征,这一点和汉语不同。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很容易只读到一半就完了,以致于将前半句的意思理解为整个句子的意思,或者先入为主的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推测而造成对句意的误解。因此,我们要适应这种结构,在阅读过程中,养成先看句尾的习惯,快速找出句子主干,把握全句含义。
1.3中日文化差异 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认知方式又会造成人们对不同事件的不同看法。举个例子来说,法律之外的很多事情,中国人以道德为准绳,这件事违背了道德观念,所以是错的。而日本人则以做这件事的人数的多少为准绳,因为大家都做了,所以没有错。再举个饮食文化上的例子。在吃面这件事上,中国人认为发出声音是很不礼貌的,而日本人则认为发出声音代表面好吃,是对主人的一种赞美。因此,要想提高日语阅读能力,在加强词汇、语法等基本技能之外,还必须了解包括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艺术等的日本文化,以日本文化为立足点,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把握,理解一些文章中没有表达出的内容,避免一些因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误解,才能更好的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 阅读技巧
想要提高日语阅读能力,除掌握词汇、语法及中日文化差异外,掌握阅读技巧也是必备的条件之一。阅读技巧也是“仁者见仁”。下面就从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简单说明,以求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文章。
2.1说明文 说明文是运用说明的方式,客观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及其形状、构造、性质、成因、功能、特点的文章。阅读这类文章首先要弄清楚作者在文章里想要向读者解说的是什么样的事物或事理。再从局部到整体的把握全文意思。这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准确把握句与句的关系。句子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二是要把握段落大意,即找出说明文中的关键句,以便了解作者最想说的事。三是理清段与段的相互关系。而段与段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并列、转折、因果、承上启下等关系。弄清楚这些,全文的脉络和大意也就一目了然了。在这从局部到整体的把握中,还要注意理解指示词所指示的具体内容(そ、あ系列指前面已经出现的内容,こ系列指将要出现的内容)和分清文章中哪些是作者罗列出的客观事实,哪些是作者的看法或者感想。另外,还要注意文章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物和事理,说明文在修辞手法上运用比喻句比较多。弄清比喻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及比喻的具体对象,对进一步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帮助。
2.2小说 小说是描写人或事的文学性文章。小说同我们所熟识的记叙文一样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因此,阅读小说时,首先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出现的人物以及事件的具体情况。其次,通过小说中对人物的表情、态度、动作、情景描写等,正确理解人物的心理;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面部表情、处世态度来把握人物的形象,理清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留意作者的语言技巧。特别注意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应用,以便更好的体会文章所表现的感彩。最后,通过作者所描绘的生活背景和塑造的艺术形象,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3评论文 评论文主要考的是对文章中重点句的理解,句与句或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等。因此,解读评论文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搞清楚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揭示的问题是什么。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在短时间内,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寻找文章的主题。在明确文章主题之后,围绕主题,仔细阅读各自然段的具体内容以及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时,注意抓住作者的观点。
结语
以上主要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在阅读时所要掌握的基本要领做了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在日常学习中,仅作为一种参考。阅读技巧是在一定的阅读基础上才能开始考虑的问题。否则,空有技巧,连最基本的文章意思都读不懂,何谈运用阅读技巧去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呢。总之,学习外语没有捷径,主要还是多看多记,多读多查,多做阅读,这样对提高阅读能力是十分有帮助的。只要长期坚持阅读,阅读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成岗;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8年01期.
[2] 张安德;张翔,论外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6期.
[3] 武晓燕;影响大学生外语阅读的因素及教学对策[J];衡水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张爱;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对微命题结构的探讨[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003年03期.
关键词: 日语等级考试改革有效教学
自2010年起日语能力考的内容、形式、分数等都将进行全新改革,新考试等级将由原来4个等级(1级―2级―3级―4级)调整为5个等级(N1―N2―N3―N4―N5),其中N3是新增级别,相当于现行的2级与3级之间的水平。新日语能力考试不仅测试学习者将日语作为语言知识的能力,更强调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等级考试中最害怕的两项分别是听力和阅读,而改革后的考试不仅加重了这两项的比分,更要求每个单项都必须合格。对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难点,对教师而言,这更是个挑战。
在日语等级考试改革的形势下,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组织。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即“有效率”和“有效果”。在日语教学中具体的要求为,培养学生的日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日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那么,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就是每一位日语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我认为,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新的形势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堂教学目标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归宿。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备课认真、准备也很充分,找很多例句,但目的都是围绕让学生掌握某几个语法点,不断地翻译、练习。在考级复习中,教师说得最多的就是接续、语法的辨析。当然这是为了适应之前的考试需要。新的考试形式要求教师重新制定新的教学目标,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
二、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让日语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目前的课堂教学还普遍存在着学生规规矩矩地坐着,面无表情地看着,小心翼翼地回答的局面,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灌输,而缺乏交流。这种状况对外语教育教学极为不利,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改变这种沉闷的局面,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只有课堂充满活力,学生才能充满激情,思维活跃,勇于探索,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克服羞于开口的毛病,积极开展语言交际活动。比如,利用课前2―3分钟,让学生模仿播音员向大家作天气预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我设定人物和情景来进行对话练习;在理解文章内容时,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和解答问题;适当举行小型日语话剧表演、演讲比赛,等等。我坚信,一个充满活力的日语课堂定会给日语教学带来无限的生机。
三、注重日本文化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日关系正常化,特别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日两国在经贸、科技、文教等各方面的交流和人员往来越来越频繁。对政治、文化等背景与中国不同的日本加深理解和沟通,有助于促进中日友好。也就是说,认识日本,了解日本过去和现在的基本情况,对于学习日语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扩大学生接触日本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高对中日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可以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给学生介绍日本的地理知识、战后经济和饮食文化等。例如《新版标准日本语中级(上册)》「温泉大国、日本一文,教师除了可以根据课本知识进行介绍之外,还可以搜集一些相关图片资料进行补充,让学生有直观的了解,从而深入了解日本,激发其学习日语的兴趣。
四、巧妙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日语教学中的各门课程,它将促使传统教学发生质的变革,使日语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且更富有吸引力。
在文法课中,教师可制作幻灯片课件辅助教学。在课件中可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便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概念,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另外,教师还可以将相关的背景知识、扩展内容等更全面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日本传统节目时,教师可将相关的照片、音像资料等适当地穿插到课件中,形象、生动、全面地展现出日本传统节目的特色。
在听力课上,教师应改变以往单调的听录音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教学模式,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播放一些相适应的短片、动画、电影等,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体会语言的运用,改变枯燥的仅有录音磁带的听力课现状。
在会话课上,教师要摆脱拘泥于课本的现状,必须采取更多灵活、生动的手段促进会话课的日常教学。一方面可以利用图片等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会话练习,另一方面可以播放一些短片,让学生模仿练习。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模仿是极为重要的,而多媒体设备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生动的会话场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仿对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会话水平。
总之,新的考试制度不仅要求学生学好日语,而且要求学生把日语学“活”,更要求教师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效果好、效率高是课堂教学的追求。对日语进行教学,必须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入手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就要求每个日语教师对课堂的无效教学进行调整和反思。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文化差异;异化;归化;文化融合
1978年10月由佐藤纯弥担任导演、高仓健主演的日本电影《追捕》被引进中国,引起全国性的观影热潮,从而进一步形成了中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个符号。而进入90年代后,描写热血青春、青年男女的浪漫爱情以及玄幻世界的日本动漫和偶像剧出现了,以《东京爱情故事》为契机,各电视台开始争先恐后地引进日剧,从1995年至2002年共播出了《第101次求婚》《同一屋檐下》《理想的结婚》和《美丽人生》等50多部日剧,之后描写中年男女婚外恋的电影《失乐园》的播出再次成为当年的热门话题。这些影视剧的播放与随后兴起的网上收视一起共同成就了日本影视作品在中国的热潮。当然,由此而生的日本影视剧的中文翻译工作也随之大大增加了。
笔者的研究方向并非主攻翻译学,也并未有过太多翻译文学著作和专业论文的经历,但是曾应电视台之邀请多次参与翻译引进的日本电视连续剧。在数次翻译工作之余,对将日文影视剧中的对白翻译成中文对白一事,深感并非易事。
翻译电视剧在满足“信、达、雅”这一翻译学的要求之外,还有诸多限制和必须满足的条件。比如,译为中文的对白时长,要求与相应日文对白的时长相同;中文对白结尾时的口型也要与剧中人物的最后口型大致相同。其次,翻译时使用的中文词汇除了在正确译出原文中对应词汇的意思之外还要考虑是否与剧中说话人的年龄、身份、文化层次等条件相吻合。但是最让电视剧的翻译作者感到苦恼的应该就是遇上了穿上“文化外衣”的词汇、俗语和其他在特定环境中使用的特殊说法。这种“文化外衣”涵盖了语言背后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多项内容,从而使翻译变得充满挑战性。
例如,「てんぷら「さしみ这两个在日本人生活中频频使用的词汇,同样在反映日本人生活的电视剧中也同样高频率地出现。「てんぷら是日本特有的油炸食品,在汉语中原来没有“天妇罗”一词,所以不少以前的翻译文章将其译为“日本软炸食品”。这样翻译,尽管能让中国读者了解「てんぷら是什么,可是在电视剧中却不合适,因为字数太多,会造成配音的困难。而「さしみ这个词长期以来被译为“生鱼片”,在港台地区译为“鱼生”。但是有过日本生活背景的人都应该知道,日文的「さしみ不仅可指生的鱼片,还可以用来指生虾、生肉等切成薄片蘸着酱油生吃的东西。对于以上「てんぷら与「さしみ的译法,笔者认为随着日本料理店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加,品尝过日本料理的中国人也已经是数不胜数了,同时了解日本饮食文化的人更是无法计算,所以笔者在电视剧剧本中出现这两个词时,均采取了“异化”①的方法,直接以“天妇罗”和“刺身”作为中文的译文译出,既能满足配音时的时长需要,相信也能为广大的中国观众所理解。
又如,日本多雨,表现雨的词就异常丰富,如:五月雨(梅雨的雅称)、春雨(春雨)、ひさめ(秋天的凉雨)、しぐれ(秋冬之交下的雨)、ゆうだち(夏日傍晚下的雨)、とおり雨(过云雨)、きり雨(饔辏、天萦辏ㄌ阳雨)、@雨(樱花时节下的雨)等。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中文里缺少此类按照时节或状态进行分类的词语,所以这部分词汇的空缺就不是光靠译者的努力就能弥补上的。对于此类词汇,笔者现在采用的办法只是尽量在忠实于日语词汇原意的基础上用与原词汇音节数相当的汉语词汇来代替,但是如ひさめ(秋天的凉雨)、しぐれ(秋冬之交下的雨)等依然没有找到适合影视剧对白的译法。这种现象就是两国文化的缺失导致的语言中词汇的缺失。
接下来笔者想归纳一下在翻译中遇到的日本谚语等惯用语的翻译问题。谚语具有结构简洁、音节优美、韵律协调等特点;有的形象鲜明,使用了比喻或夸张等修辞手法;有的风趣、委婉,意在言外。翻译时不但要正确地译出其意义,而且必须如实地反映出其所具有的修辞特点。
日语谚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来自汉语,另一部分是日本人自造的。来自于汉语的谚语均可采用“还原法”翻译,即把它们还原为原来的汉语谚语,例如「R耳|L(对牛弹琴)、「壁に耳(隔墙有耳)、「好事Tを出でず(好事不出门)等。不过日语中的汉语谚语的翻译都是不难的,比较难翻译的是日语里固有的谚语,原因是一些谚语的比喻形象与汉语不同。能否译好日语中固有的谚语,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否做到因汉语之宜。如果译出的谚语不符合汉语的一般表达习惯,那么影视剧的观众就会感到难以理解、接受,原剧本中谚语的作用就不能发挥出来。例如笔者在翻译日本长篇电视剧『渡る世gは鬼ばかり(第六部)(中文译名为《冷暖人间》)②时,曾遇到如下台词「タデ食う虫も好き好き言いますよってな③,辞典上的解释是「辛い蓼を食う虫もあるように、人の好みはさまざまである。若按此字面意思直译为汉语即为“就像有爱吃辛辣的蓼草的虫子一样,人的喜好也是各式各样的”,这样直译固然不妥,但是若译为“人各有好”“百人吃百味”,尽管意思正确,但是作为对白未免显得太过书面化,同时在音节数上也与原文不相符,会造成配音时的困难,所以经过反复推敲,最后定稿为:“不是说什么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这样就既生活化又能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最后原文中终助词「な④与汉语译文结尾的“嘛”在口型上也能做到一致,从而达到较好的配音效果。
所以,对于电视剧中出现的固有谚语的翻译笔者认为有两条基本的做法:一是,尽量转译成意义相似的汉语谚语、歇后语、成语;二是,实在不能转译成汉语谚语、歇后语、成语的,译文也要做到通俗、易懂,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在第二种情况下,译者应首先考虑如何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其次才是能否改造译文,使之带有惯用语味道的问题。惯用语是人创造出来的,只要得当,这也是可以创造,不一定非局限于现有说法。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这对译者的双语理解和表达能力是个很大的考验,因为如果创造的不好,与原文若即若离,那还不如不去创造。
除了以上所分析的词汇和惯用语的翻译之外,最让笔者在电视剧的翻译过程中感到困难的应该说是在特殊场合用到的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的翻译了。
以下的对白是在中央电视台2010年引进的日本电视连续剧《浅草福丸旅馆》第四部⑤第四集中出现的。这部电视剧由于江户趣味十分浓郁,在翻译中对于许多特殊的台词的处理就很有难度了。例如:
(1)ああ、「ってゃいけねえ、おやじの^、らなきゃ肖à亭āL粑荨工妊预Δ浃膜扦工汀
啊啊,“老头子的脑袋上不能贴,灯笼铺要是不贴就没法过” 这类的吧?
上面的两个例子中下划线的两句话是在日本摆摊儿吆喝时比较常使用的语言,对于日本人来说应该是很有代表性并且认知度很高的。但是对于翻译成中文之后,中国观众观看的时候就不容易理解了。虽然与中国人熟知的“有钱的捧个钱场,有人的捧个人场”这样的吆喝语在认知度上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之间差别很大,无法直接加以替换。译者最后只有直接翻译原文的字面含义,只能尽量保证语言的形式对仗工整。遗憾的是没有能保持住原文中句尾押韵顺口的特点。
(2)さア、お次は、このバナナだ。バナナの数え方にも色々あるよ。一、二、三、四は当たり前、イ`、アル、サン、スウは、麻雀やってりゃlでも言える。一は万物の始まり、二は憎まれっ子世にはびこる、三十三は女の大厄、サンで死んだだが三uの仙、さあ、そこのおばちゃん父ちゃんのおやつにどう。青々してて新rそのもの、一本食べたら、元莅俦丁H舴丹盲菩禄r代がってくるよ。
来!下面请看这些密密麻麻的香蕉!香蕉的数法很多。一个两个是正常,一条二条那是打麻将。说一想到万物之始,说二想到小儿偏得势,三十三想到女人的灾年,三岛的仙女还死于难产呢~!喂!那位小姐!给你爸爸带串儿香蕉怎么样?!这香蕉金黄金黄多新鲜,吃下一个精神百倍!当时返老还童回到新婚时代!
以上的这段话也是剧中的主人公在叫卖香蕉时的语言,原文的画线部分蕴含的数个典故都是与日本的传统文化、民间习俗以及惯用说法紧密相关的。同时主人公的语言生动,诙谐幽默。作为译者既要使字面的语意得到正确的表达,同时还必须要考虑到此处作为叫卖语言这一特殊情况,如果能够从中文中找到与之对应惯用表达方式固然是最好,但是对于这种极其日本式的表达方式一般很难直接从中文中找到合适的译法。笔者认为面对这种问题,应该充分地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正确表达原文语意的前提下加入一定的文学创意和语言创意,使译文尽可能反映出原文的神韵和妙趣。
由于两国文化和语言本身的差异,日汉翻译中还是会有不少将日文表达方式“移植”到中文中的“异化”现象。尽管这样有时会被认为“翻译腔太重”,甚至会造成一些理解上的晦涩,但是盲目地使用“归化”(即恪守本民族文化的语言传统,使用本民族语言中地道的表达方式)译法,也会抹杀掉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尤其是电视剧这种文化载体,生活气息强烈,文化内涵丰富,所以在进行翻译工作的时候,对于遇到的文化差异问题,不能一概采用“异化”或“归化”的译法,而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翻译技法与文学创作结合的方式,多方借鉴,灵活运用,这样既能使译文中含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同时也使得汉语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由于受笔者水平所限,本文只是围绕日本影视剧的中文翻译中遇到的中日两国的文化间差异问题的处理方式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以期能够找到一些规律,如有错漏之处,还望不吝垂训。
注释:
① 即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的翻译方法。
② 于2010年10月在CCTV-8《海外剧场》栏目播出。
③ 选自《冷暖人间》第六部第一集。
④ 该日文字母发音为na(音同“那”)。
⑤ 拟在CCTV-8《海外剧场》中播出。
[参考文献]
[1] 于长敏.菊与刀:解密日本人 [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2] 林涛.《追捕》与70年代末中国的接受视阈 [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