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18:47:23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第1篇

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生理发育已趋成熟,但心理成长正经历着急剧的变化,这将在大学生情绪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大学生的情绪调适是否适当将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对高校学生管理者来说同样显得非常重要。要想做好学生情绪管理,必须先了解学生情绪的特点,通过日常观察和案例分析,大学生情绪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情绪的复杂多样性

情绪是人对外界的客观事物或事件行为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或外在的表现形式。能带来这种态度体验的东西既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进入大学后,新的生活环境、新的交际对象、新的学习内容、新的希望和目标使大学生的需求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化,这些需求在不同阶段、不同的学生身上体现出不同态度感受,表现出不同的情绪特点,情绪在大学生身上体出了复杂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特点给学生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给学生工作增添了一定的复杂性。

2.情绪的不稳定性

现阶段的大学生正处于理智与情感的发育阶段,是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生活在一个更加宽松、更加开放、信息源冲击力更强、更复杂的环境下,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地发生调整甚至变更,这种环境下的情绪不仅仅受外界环境的控制,而且极易受到个人心境的影响,心境好时,情绪就会表现出积极、亢奋、善于言谈;心境不好时,情绪就会表现出消沉、低落、闷闷不乐、不愿跟别人交流,体现出大学生情绪的极不稳定性。

3.情绪表现的隐蔽性

随着大学生对校园生活的深入了解,社会阅历的不断丰富,人生经验的不断积累,心智逐渐成熟,各种能力都有所增长,尤其是控制能力。遇到一些问题时,不论是自己满意的还是自己不满意的,当面不去做过多的评论,把自己对所遇到的事情或事件的情感反应隐藏起来,比如近来出现的新名词——阳光抑郁症。这种情绪不易被别人觉察,有时,面对不满意的事情反而会表现得更加高兴甚至是非常满意,给人造成一种假象,这种表现会因个人的性格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持久性,会对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比如:近年来在高校频繁发生的学生自杀事件,这些自杀学生平常在老师的眼里是表现较好的学生,有礼貌、不惹是生非、不逃课旷课、跟学生之间的关系较融洽。但在某些事情上面,这样的学生不善于发表意见,常表现出老好人的形象,不易让同学或老师察觉他真实的内心想法,要想真正了解这类学生的内心世界非常困难。

4.情绪表现出的易冲动性

易冲动性是大学生情绪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由于大学生正处于由不成熟到成熟起来的过渡阶段,情绪活动表现出极不稳定性,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往往不假思索,情绪的表现像疾风骤雨般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个特点可以通过具体案例进行说明。案例:在一次校运动会上,某院的一位二年级的纪检部部长在检查学生到场情况时,发现被安排的一年级某班的学生没有按时到场,于是就找到该班班长,并告诉他,你班的学生今天没有按要求到场,咱院的出勤率低就扣你班的分,班长一听恼了,立刻反击:昨天我班的学生到场了,你给加分吗?你只知道给自己加分,并煽动本班学生不配合院里的工作。纪检部长立马恼火,在众目睽睽之下给了班长一拳。这一拳在其他学生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本案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论纪检部长还是班长在处理问题时,都没有能够平心静气地去商谈出现的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从各自的观点出发,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在学生中间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明显体现了学生情绪的易冲动性,造成这种冲动性的根源是他们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情绪管理对学生个人和老师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以上情绪特点如果不能给予及时和正确的引导,非常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不良情绪产生,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打击,同时也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困扰。

二、造成大学生情绪多样性特点的因素分析

由于现代的大学基本上都是开放式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往往是分开的,学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都会造成学生的情绪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长期的学校教育管理中缺少对学生的情绪教育管理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只要成绩好,就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学生的个人感受和表现出来的反常情绪往往被忽略,甚至是置之不理。班主任或者德育导师的学生管理管理工作也常常把纪律、学习成绩作为对学生好坏的衡量标准,很少有老师在管理学生时考虑用一种艺术的手段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去关注学生的情绪感受。在大多数的高校学生管理中,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却忽视了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情绪表现又是个人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之一,能从中体现个人的心理素质,在人才素质整体结构中具有基础和核心的作用。这是学校教育长期存在的一个严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培养模式。

2.所学专业影响着学生情绪

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情绪,如果学习的专业是自己喜欢的,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起来就感觉很愉快,没有压力感,学习视野也会不断扩充,心情自然就会放松,状态就表现良好;如果所学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是家长的意愿,学习起来就被动,没有积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整个的学习生活会产生厌倦情绪,同时也会感染到个人的生活当中去,寻找其他的具有刺激性的生活方式以求解脱学习带来的厌烦情绪。

3.家庭教育方式严重影响个人的情绪

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基本单位,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生活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生活环境,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下生活,培养出来的孩子性格是不一样的,甚至会有很大的差别,如果在家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管理过于严厉甚至粗暴,孩子就易形成自卑、内向的性格特点,经常表现出忧郁的神情;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过于保护、过于干涉、拒绝甚至否认孩子的行为,孩子就易形成孤僻的性格特点,表现出对人对事不信任、消极、松散懈怠的态度;如果父母过于娇惯孩子,对孩子放任自流,孩子就会形成飞扬跋扈、自私、唯我独尊的生活态度,稍有不顺就会大发雷霆、不顾及场合,认为一切都应该围绕他一个人转;生活在一个和谐、相互尊重、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家庭的孩子,孩子的性格一般比较活泼、开朗,给人非常阳光的感觉;生活在一个四分五裂、整天家里乌烟瘴气的环境下的孩子,性格就比较孤僻、自卑、往往带有暴力倾向。这些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后期的性格养成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当然这些也会影响到个人情绪的表达。

4.理想与现实生活及个人的自我认识度影响着个人情绪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的生活习俗影响着个人的情绪,一般高校的学生生源地域较广,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市,来自农村的学生遇到城市的学生时,由于生活上的差距,常会产生自卑的情绪,感觉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才艺不如人,生活质量不如人,知识面不如人等。这方面的认识会严重影响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性格内向的学生就容易形成自闭症。从农村来到城市,对大学充满着幻想和期待,但面对现实时,又会发现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这时如果不能正确认知自我,把自己位置摆正,生活在这种种矛盾冲击的心理下,大学生容易形成抑郁的情绪,所以,对大学现实生活的满意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针对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及成因分析,作为高校学生管理者来说,应该全面分析问题,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管理。

三、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对策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人生观和世界观确立的重要阶段,面临着一系列重要的人生课题和抉择。稳定、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保障,也对高校学生管理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保证大学生很快适应学校生活并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基础。为更好地管理大学生的情绪,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大学生的情绪引导教育

情绪引导教育就是通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从内心深处引发学生积极的、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情绪引导教育的过程中,引导者要注意尊重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品性,培养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正确认知自我、悦纳自我的能力,加强大学生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互动,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促进他们对学习、学校生活和周围事物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及认识到作为大学生应担负的责任和使命,培养出情感丰富、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新时代大学生。

2.不断完善学校情绪管理设施、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情绪管理水平

学校设施对学生的情绪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硬件建设比较完备的学校,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课程学习来满足对现实大学生活的不满情绪,软件建设方面,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培训和教育,也可以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提供展示大学生不同类型才华的舞台,给学生提供适时释放学生内心压力的环境和对象;其次是选择中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在教学方面能给以学生引导,在情感教育方面也有一定的经验,自身有较好的情绪掌控能力,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能给学生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进行沟通。最后在校内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配有专职心理咨询师,一旦遇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及时提供疏通和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和途径,避免事情向纵深方向发展。

3.努力营造宽松、和谐、健康的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个环境,父母的性格、人格、心理素质和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发展,鉴于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更应该延伸到家庭的健康教育,成立家长学校,学生在校时,应及时跟父母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从深层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另外,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时的表现,在学生管理上,与父母达成一致共识,双方协作,共同做好学生的情绪管理工作。

四、总结

第2篇

1.1情绪具有内隐性与外显性并存的特点

女生情绪具有一定的内隐性。与男生比较,女生性格内敛,表面上平和细语,但内心深处却积攒着抑郁、愤怒、苦恼、恐惧、兴奋、激动等情绪,所以,有的时候很难发现她们真实的想法。女生情绪具有一定的外显性。他们喜欢与自己的闺蜜聊一些她们关于生活、学习、爱情的方面的话题。在寻求帮助的同时,敞开心扉,这个时候他们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全部暴露出来。所以女大学生的情绪变化无常,让人难以捉摸。

1.2情绪中表现出感性大于理性的特点

女生的某种情绪得不到控制,一旦持续时间较长就会产生集聚效应,使得情绪大范围的扩散,将这种情绪强加到相似的事情或相似的环境当中。不自觉的将情绪带给别人或带到这件事情当中,感情用事,失去理性思考,这样不仅会影响自己的生活,也可能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正常生活。

2.网球队女大学生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2.1有利于教练开展训练

队员情绪管理对教练员展开训练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通过认知、产生动机、情绪调整等配合完成的系统工程。学生有一个好的情绪才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加强学生情绪管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将帮助学生抵制抑郁、烦躁、愤怒、激动等不良情绪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在网球训练中,学生只有保持一个好的情绪才会对训练抱有积极的态度,在执行教练训练意图及在完成训练任务上会有高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有利于促进球队内部的和谐

情绪是一种表达内心想法与情感的心理活动,在人与人之间起着表达与传递信号的作用。事实上情绪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较语言更具有优势,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所以良好的情绪管理将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那么,在球队中保持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教练对队员进行良好的情绪管理教育,认识到情绪管理对对内和谐的重要性。好的情绪可以传播甚至泛化,使得大家都具有好的情绪;消极的情绪也会互相传染,将大家的情绪搞得消极。只有每个人都抱有积极的情绪才会保障球队内部环境的和谐。

2.3有利于自身训练水平的提高

自我情绪的管理对于队员自身训练水平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地情绪使得学生有好的心情、好的状态,从而会积极投身训练当中,充分理解技、战术的应用;如何合理的分配体能;积极承受训练带来的强度与负荷,保质保量的完成训练任务,从而提高训练水平。相反,情绪管理不好会导致训练懈怠;不能认真理解教练意图;甚至思想怠慢导致身体肌肉消极运动所产生的意外受伤,伤病的产生不只是训练效率的低下,还有可能长时间的养病,这种状况队员自身从何谈训练水平的提高。

3.网球队女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

3.1提高认知水平,做好自我情绪管理

提高自我认知水平。情绪的不稳定并不是源于事情本身,而是是否有理性的思考,女生看待事情往往带有感性色彩去解释与评价,如果改变我们的认知水平,理性看待问题,改变了对事情的看法,消极情绪、不稳定的情绪将会改变。提高认知水平,理性思考人或事将会促进自我情绪的管理。合理的宣泄与表达。合理的宣泄与表达在一定意义上会释放不良情绪,让心胸豁然开朗,有如释重负只感觉。合理宣泄可以通过打墙、发球等练习手段进行,可以对墙狂打但注意千万不要受伤。合理表达注意观察对方的情绪,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想就会在表达出自我感受的同时不去伤害到对方。尝试不同的情绪体验。情绪急躁的时候可以做一些平静心态的事情。如练习第二次发球,要求稳定性,这样可以调节急躁情绪。情绪抑郁时做一些亢奋的事情。如练习第一发球,调动自己的兴奋度,从而调节抑郁的情绪。

3.2建立师生间的交流平台,辅助学生情绪管理

教练是一支队伍的灵魂,没有教练的技术与精神指导,这支队伍是没有战斗力的。其实教练有时像队员的父母,有时像队员的哥哥姐姐,他们需要教练的关怀与指导。教练作为队里面年长者在人生阅历和情绪管理上都更有经验,所以,教练在训练场上是技术顾问,在场下是心理医生,这种角色的转换不可缺少。尤其作为队员情绪的间接管理者更需要和队员进行沟通,而且察言观色、建立信任、有心灵上的沟通这些一样都不能少。所以教练与学生应建立一个心灵交流的平台,辅助学生进行情绪管理。

3.3加强队伍凝聚力,提高情绪管理效率

一个好的球队并不是训练的时候到,结束离时开,它一定是大家除训练外还有其他情感的交流,这样的队伍才是有凝聚力的队伍。重点是,一支凝聚力强的队伍会给所有队员精神上的支持,而且当团队的凝聚力驱使时,带给大家的是自信、乐观、快乐等积极情绪,遇到烦心事或困难会有大家的支持与帮助,有利于个体不良情绪的宣泄与表达,抑郁、急躁等情绪会明显改善。

4.结语

第3篇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兴起,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不断拓展延伸,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也从以往对消极情绪、对人类的疾病和弱点的对比分析中转向更加关注人的健康情绪体验,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培养与美好心灵的挖掘。

1.积极情绪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由于缺乏情绪管理教育指导而导致大学生中出现的人格问题、道德问题、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就业问题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现象的不断频发,积极开展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积极情绪管理的策略研究,可以进一步发挥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通过探寻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更好地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主导作用,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充分体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为引领,以大学生情绪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托,以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载体,以有效发挥积极心理学重要的功能作用为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制高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预防和矫正心理问题和关注发展和幸福并存,因此,必须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科学有效地心理健康模式,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实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明确目标任务,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其目的就是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因素。

1.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积极情绪管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明确而目标任务。它以全新的视角改变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将关注心理问题消极方面产生的不良影响,转向关心大学生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塑造,关注大学生的积极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并将如何培养积极健康的快乐的人才作为未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提出,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让积极情绪管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助力正是本文开展研究的亮点所在。

2.培养大学生个体发掘自身的潜能与力量,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大学生好学、乐学、勤学与积极乐观向上。运用保护性因素促进心理弹性的形成,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以充满快乐的希望和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心灵状态,运用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策略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不断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的感受力,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力,挖掘潜力、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提升幸福指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发挥积极情绪管理作用,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商,让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势在必行。

3.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调节情绪健康应重在关注人的积极面,调动人的积极性。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努力获得美好的生活。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就要学会积极认识情绪,积极表达情绪,积极地调整情绪。从认知、情境、平衡、社会支持等角度全面调节情绪,达到情绪健康。调节情绪、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应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为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加油。

4.以积极情绪心理学“培养个体积极心态”理念为指导,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心理学这种关注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从关注负性情绪转向关注积极情绪。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通过自我教育实现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的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爱的能力等,为大学生拥有阳光心态,闪亮青春给力。

三、发挥积极情绪管理策略效用,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全新研究价值取向,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以新的启示。随着当今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伤害事件不断频发,加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研究需考虑性别、年级、生源以及产生情绪障碍原因等差异。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逐步由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许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因而出现不适应现象,包括奋斗目标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学习适应的不良、交往的困难等。相应地采取的对策就应该不仅包括树立牢固的科学人生观、在学习中探索“适应期”规律、进行“适应期”的心理调整、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更应该考虑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生源差异、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差异,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专注、快乐、兴趣、挑战性,干预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成功感和学习乐趣,建构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而不是单纯的克服消极情绪,这样才能通过积极心理学更有针对性地发挥大学生人性中的积极情绪的功能。

2.发挥积极情绪效用,增强学习动力。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在积极的情绪和动机。积极情绪具有更加持久的适应功能。比如,失败的反馈会造成对悲观的夸张,夸大危险,令人焦虑;而成功的反馈造成人对成功的整体的“乐观偏向”,使人积极克服困难,低估危险。研究发现,伴随着正性情绪的积极状态的认知,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思考、灵活和创新的学习,对新知识的接纳变得更加敏感。对大学生情绪问题的产生与影响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比中性的和负性的情绪更能促进大学生学习、提高智力,挖掘潜能,激发创造力。且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消除负性情绪、扩大人的心理资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弹性。积极的情绪更能维持长久的行为动力,更加有利于人们发挥潜能,尤其是高级的学习、创造性智力。积极情绪使人变得更加稳定,目标明确,效率更高,目光更加深远,力量更加强大。这种积极性不是一时的热情和冲动,而是永久的、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的,它能引导大学生在幸福感中学习,幸福快乐成长。

3.运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客服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压力会越来越大,挫折如影随形,增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尤为重要。作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情绪管理心理素质。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门机构,如何发挥情绪的主要作用,有效利用积极情绪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克服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调动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效果。情绪管理隶属管理心理学,是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幸福程度。

4.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大学生不合理认知。管理情绪要运用改变认知是一种非常重要情绪管理策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面的同时,更能看到积极的一面,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调节情绪要注意行为调节。不良情绪已经发生时,可以通过一些行为上的改变而加以调节。也许这些行为是琐碎的,但却是获得良好情绪的有效途径。加强情绪智力的培养,积极的方法手段应对不良情绪,调整解决副性情绪带来不良影响,帮助大学生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关于积极情绪与健康关系。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四、结束语

第4篇

1.蒙古族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总体情况

蒙古族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总问卷及各个维度的平均分均在4分以上,情绪调节能力良好。

2.蒙古族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性别差异男性蒙古族大学生和女性蒙古族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在情绪控制维度上,呈现了显著的差异(p<0.05),女性蒙古族大学生的情绪控制水平要高于男性蒙古族大学生。注:*p<0.05;**p<0.01(下同)

3.蒙古族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年级差异

在年级方面,蒙古族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总分有显著差异(p<0.05)。根据事后检验得知,大三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低于大四。

二、蒙古族大学生攻击情况

1.蒙古族大学生攻击的总体情况

2.蒙古族大学生攻击的性别差异

在性别方面,攻击的总分没有显著差异,但是蒙古族大学生言语攻击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p<0.05)。就总分来看,男生的攻击总分明显比女生高。在其他维度上,男女性别差异不显著。

三、蒙古族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和攻击的相关关系

情绪控制与攻击中的言语攻击存在显著相关,也就是说,情绪控制能力越强,言语攻击行为越少。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攻击中的言语攻击存在显著相关,说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越强,言语攻击行为越少。

四、相关建议

1.对于情绪管理能力较低或攻击水平较高的蒙古族大学生

建议对其情绪管理能力进行干预,干预方式可采取思政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引导、心理教育、心理预防以及各类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2.应加强蒙古族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辅导。

要重点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素质,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增长见识、开阔心胸,教给他们遭遇情绪不适时寻求外界帮助的技能,以及理智地对攻击进行调控的技巧,不要过度压抑情绪,也不能任由情绪肆意发泄。

3.要重视对男性蒙古族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的培训。

在对男性蒙古族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能力辅导的时候,要重点加强对他们理智控制攻击的能力。

4.鼓励蒙古族大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社团

第5篇

关键词:情绪智力 情绪利用 情绪监控 信息搜寻能力

分类号:G250

引用格式:王浩成, 汪淑云, 车俊铁. 大学生情绪智力对信息搜寻行为能力的影响探究[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17, 2(3): 186-191[引用日期]. http:///p/1/134/.

1 引言

在信息快速增长的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搜寻已经成为人们每天的主要活动之一,特别是大学生利用信息搜寻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或社会生活知识的扩展。对于信息搜寻行为影响的研究中,情绪一直未被重视。然而,情绪在人的身体和大脑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调节和适用功能。对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情绪已成为决策过程中与认知并驾齐驱,甚至超过认知作用的一种重要成分,情绪和理性对行为的作用也会随着各自成分的增减而发生变化[1]。T.D.Wilson较早将心理特质情感因素引入信息搜寻行为模型中,认为信息需求并非是最原始的需求,而是源于更为基础性的需求――心理、认知和感情3方面的需求,认为情绪影响个体信息搜寻行为[2]。C. C. Kuhlthau[3]的信息で蠊程模型奠定了情绪在信息搜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信息搜寻的每一步都伴随情绪的产生并受其影响,与信息需求相关的是“不确定性情绪”,但随着查找的进行和相关资料的获得,用户情绪随之发生变化。最能体现个体情绪控制和利用能力的是个体情绪智力。情绪智力的研究者指出,情绪智力是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2.1 信息搜寻行为能力

2000年1月18日,在美国德克萨斯的圣安东尼奥召开的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冬季会议上,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标准委员会评议并通过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4]。C.F.Timmers和C. A. W. Glas[5]基于此标准提出了信息搜寻行为能力的构成,信息搜寻行为构成与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对照见表1。他们还开发了信息搜寻行为能力量表,认为测量大学生的一般信息搜寻行为与特定的目标任务无关,因此标准4“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达到特定的目的”被排除。而行为调整是信息搜寻行为构成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把行为调整作为一个构成添加进去。

2.2 情绪智力的概念及构成

1990年,P. Salovey和J. D. Mayer[6]最早使用“情绪智力”术语,认为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并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他们还指出了情绪智力由3种类别的适应能力构成:①情绪的评价和表达,包括自身情绪的评价和表达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评价,自身情绪可进一步分成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他人的情绪可进一步分解成非言语的感知和同情。②情绪的调节,包括自身的情绪调节和影响调节他人的情绪。③解决问题时情绪的利用,包括灵活的计划,创造性的想象,重新定向注意力和动机。1997年,J. D. Mayer等又提出了修订的情绪智力模型[7],强调情绪智力的认知成分,把情绪智力概念化为术语智力和情绪化的潜在发展。修订后的情绪智力包括4个分支:①情绪的感知、评价和表达;②想象力的情绪化助长;③情绪化知识的理解、分析和使用;④进一步助长情绪和智力的情绪调节。情绪的感知,评价和表达是最基本的过程,情绪的反射调节需要最复杂的过程。

许多研究者探讨了情绪对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国内学者刘利华[8]提出了基于评估理论的情感影响机制研究框架,认为个体对在工作或娱乐中发生重大事件的评估会产生情感,这些情感影响信息搜寻行为意愿包括开启、扩展、限制、终止和规避信息搜寻,并进一步指出消极色彩的情感因素影响更大,有些消极情感会影响信息搜寻的开启、扩展、终止以及规避,而积极色彩的情感因素主要影响信息搜寻的开启和扩展。K. S. Kim[9]调查研究了用户情绪控制和搜寻任务对互联网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发现情绪控制和任务显著影响搜寻行为但是对于搜寻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用户的情绪控制对搜寻行为的影响随着搜寻任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由以上可以看出,研究者主要探讨了情绪对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而与情绪密切相关的情绪智力对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研究是个空白,情绪智力能否影响信息搜寻能力,高情绪智力个体的信息搜寻能力是否较强?本文旨在探讨情绪智力与信息搜寻能力的关系。

3 研究设计

对于信息搜寻能力,笔者采用C.F.Timmers和C. A. W. Glas于2010年开发的信息搜寻行为量表[5],该行为量表是以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学会(ACRL)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内容为基础开发的,包括30个题项,4个分量表,分别是:信息搜寻策略利用、信息评价、信息参考和行为调整。该量表采用Likert四点式计分(3=总是,2=经常,1=有时,0=很少或从不)。刘妍等[10]对此量表对中国大学生的适用性进行了测试,显示此量表的Cronbach’s alph α系数为0.872,分半信度为 0.835,重测信度为 0.876;各分量表的信度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信度指标良好;各题项与量表总分的相关性显著,各分量表之间及其与总量表之间均呈显著相关,该量表的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良好,并由此得出,此量表具有良好的测量学指标,可以作为中国大学生信息搜寻能力研究的有效测量工具。

对于情绪智力的测量,美国心理学家N. S. Schutte、J. M. Malouff、L. E.Hall等[11]以P. Salovey和J. D. Mayer[6]的理论为基础编制了一份自陈问卷量表。该问卷量表包括33个题目,其中3道反向题,采用5 点记分形式,此问卷量表的Cronbach’s alph α系数为 0.90。北京大学黄韫慧等[12]对此量表中文版进行效度检验和修订:项目分析显示, 33个题目在项目-总分相关及项目鉴别度上均符合测量学要求,但是单因素和四因素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结果不满意。因此他们重新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4维因子结构,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出4维结构拟合为最佳(CMIN/DF=2.19,CFI=0.90,GFI=0.93,AGFI=0.90,RMSEA=0.05)。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达到0.85。量表与同时施测的量表的相关关系符合理论预期,具有较好的会聚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可以满足今后国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需要。 修订的 EIS 中文版具有四因素结构,分别为:情绪监控,强调对于自我的情绪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有效的控制;情绪利用,描述了利用情绪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社会能力,描述了社会活动中的情绪使用; 他人情绪评估, 描述了通过口头和非口头的信息对他人情绪进行知觉的能力。本文用黄韫慧等修订的中文版进行情绪智力测量。

本次调查于2016年6月在北京地区展开,包括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4所高校,发放250份问卷,收回230名在校大学生的有效样本数据,男性占49%,女性占51%。其中年级分布中包括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各年级具体分布为大一占26%,大二占22%,大三占24%,大四占23%,研究生占5%。

4 数据分析

本文所有研究变量的描述性y计和相关关系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信息搜寻行为能力总分和情绪智力总分相关系数为0.347(p

为了预测情绪智力各个维度对信息行为能力的影响,笔者以信息行为的各个维度分别为因变量,以情绪智力的4个维度,即情绪监控、情绪利用、社会能力和他人情绪评估能力同时作为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模型,得到5个回归模型:

yi=ai+bix1+cix2+dix3+eix4+ξi,i=1, 2…,5。

其中y1、y2、y3、y4和y5分别为检索策略、信息评价、信息参考、行为调整和总分,x1、x2、x3和x4分别为情绪监控、情绪利用、社会能力和他人情绪评估的4个情绪智力维度。ai为常量,bi、ci、di和ei为系数,ξi为误差。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和回归方程模型可以看出,5个回归方程的整体拟合度F达到显著水平,从各个回归模型可知,当情绪智力的4个维度同时进入回归方程时,信息参考行为主要受情绪监控的影响,回归系数为0.457(p

5 讨论

本研究通过数据调查分析发现情绪智力与信息行为能力正相关显著,说明情绪智力高的个体其信息搜寻能力较高,个体情绪智力影响信息搜寻能力。从情绪智力的分维度看,主要是情绪监控和情绪利用维度影响个体信息搜寻能力,当情绪智力的4个维度(情绪监控、情绪利用、社会能力和他人情绪评估能力)同时进入回归方程影响信息搜寻行为时,情绪利用能影响检索策略使用、信息评价、行为调整和信息搜寻行为能力总分,情绪监控主要影响信息参考行为。情绪利用指个体利用相关情绪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利用维度得分高的个体其利用情绪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信息搜寻个体进行信息搜寻行为时会面临各种问题(如检索策略的选择、查询的信息是否准确、是否应该调整目前的搜寻行为),由此会产生各种情绪,例如对信息结果不满意会产生焦虑情绪,焦虑情绪利用高的个体可能会进一步促进搜寻个体调整行为,重新选择策略,直到产生满意的搜寻结果,信息搜寻效果提高;而焦虑情绪利用不好的个体可能会自暴自弃,放弃搜寻,不利于信息的搜寻。因此情绪利用对信息搜寻行为(检索策略使用、信息评价、行为调整和信息搜寻行为能力总分)影响较大。情绪监控指个体能够有效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情绪监控得分高的个体不容易受情绪的影响,表现的较为理性,因此情绪监控得分高的个体对信息的利用参考程度较高,能更为理性地对搜寻的信息进行参考和加工,影响信息参考行为。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①样本数量较少且单一,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对结果进行分析。②情绪智力数据和搜寻行为都是用自我问卷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偏差,未来需要结合多种方式获得数据,例如实验的方式,进一步检验结果的准确性。③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人格等[13],需要结合更多的内外部变量探讨情绪智力与信息搜寻行为的关系。

参考文献:

PHELPSE A. Emotion and cognition: insights from studies of the human amygdale[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6, 57(1): 27-53.

WILSON T D. Models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1999, 55(3): 249-270.

KUHLTHAU C C. Inside the search process: information seeking from the user’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the InformationScience, 1991, 42(5): 361-371.

IANNUZZI P.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J]. Community &junior college libraries, 2000, 9(1): 63-67.

TIMMERS C F, GLAS C A W. Developing scales for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2010, 66(1): 46-69.

SALOVEY P, MAYER J D.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Imagination, cognition &personality, 1990, 9(6): 185-211.

MAYER J D, SALOVEY P.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7.

⒗华. 信息搜寻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影响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5(8): 71-74.

KIM K S. Effects of emotion control and task on web searching behavior[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2008, 44(1): 373-385.

刘妍, 邹男男, 程文英, 等. 信息搜寻行为量表对中国大学生的适用性探讨[J]. 图书情报工作, 2013, 57(22): 99-102.

SCHUTTE N S, MALOUFF J M, HALL L E,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98, 25(2): 167-177.

黄韫慧, 吕爱芹, 王垒, 等. 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的效度检验[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44(6): 970-976.

王浩成, 车俊铁. 大学生人格特质对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J]. 图书情报工作, 2016, 60(3): 109-113.

作者贡献说明:

王浩成:论文设计与撰写;

汪淑云:数据收集汇总;

车俊铁:论文设计修改。

Effect of Undergraduate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n Information Search Behavior

Wang Haocheng, Wang Shuyun, Che Juntie

Department of Library,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2617

第6篇

论文关键词:亲情教育,高校,沟通,体验

 

亲情是亲人之间的情感。亲情是人类的一种基础性情感,它在一个人的成长、学习、工作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大学生对亲情的认识不足,更多地去关注友情和爱情,而忽略了亲情,而同时学校和社会对亲情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造成了现在高校中相当多的大学生存在亲情缺失现象。加强大学生亲情教育,增强大学生亲情观念和亲情意识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中一个函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的亲情困境

当今大学生的亲情现状不容乐观,其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了解父母艰辛,缺乏感恩之情。当今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尽管他们从小享受父母的精心呵护、百般关爱,但是当中的许多人对父母抚养儿女的艰辛缺乏相应的体验,以为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缺乏感恩、感激之情。有些人把父母当作银行,把家庭当作旅馆,动辄张口要钱要物,稍不满足就跟父母发火、怄气;有些人花父母的钱大手大脚,丝毫不体谅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父母挣钱之不易,甚至经常提出与父母实际能力不相符的要求;还有些人上了大学以后,嫌弃自己那在农村勤苦劳作的父母体验,认为他们土气,不仅不愿回家看望父母,而且反对父母来校探望,怕给自己丢面子。

第二,理论上知道“孝敬”,行动上缺乏关爱。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大学生普遍具有孝敬父母的意识,但是他们中许多人对孝敬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赡养层面,认为将来多挣钱给父母用就是孝敬,既然现在还没有挣大钱给父母的能力,也就没有办法表达对父母的亲情关爱了。据一项对12000名大学生进行的有关亲情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6%的大学生母亲节问候过妈妈,7%的大学生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8%的大学生还保留了与父母通信的习惯,9%的大学生每年都能记得父母的生日,21%的学生会在节假日经常给父母送礼物,28%的大学生把父母列为自己的倾诉对象,45%的学生很长时间才和父母联系一次[1]。另据调查显示,约有6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近4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龄,76%的学生从未给父母祝贺过生日,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父母给子女过生日却高达93%。[2]这一现状凸显了大学生尽管理论上知道孝敬父母,但是在现实的行动上对父母普遍缺乏关爱。其实,孝敬父母不仅仅指在物质生活上赡养父母,更多地涉及精神上的关爱,如体贴父母、过节问候父母、遇事与父母商量、多与父母进行感情交流、“常回家看看”等。

第三,沟通方式错位,亲情联系锐减。处于信息爆炸时期的一代大学生,拥有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大的资讯空间,加上年轻人思维活跃,感受力敏锐,容易接受和尝试新鲜事物,使他们的沟通方式种类日益繁多。手机短信、QQ、BBS、E—mail、博客等等充斥了了他们的生活,电话的拨打频率越来越低,通信这种更“原始”的沟通方式更是早早地退出了他们的交际舞台龙源期刊。而大学生家长所属的40岁以上中年群体,感知和掌握新资讯手段的能力有限,还是比较倾情于书信和电话这两种传统的交流方式。据有关专家估计,目前90%以上的30岁以下年轻人已经摒弃了手书信函,只有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还习惯于手书信函[3]。两代人之间交流、沟通方式的错位,使得他们亲情联系的机会愈益减少,相互的不理解、不信任也在无形之中增多。

二、高校开展亲情教育的必要性

尽管近年来高校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上取得了一系列今人称道的成绩,但是由于对亲情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和身心健康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体验,该方面的教育在多数高校至今缺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尚存在薄弱环节,要改善这种状况必须明确亲情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亲情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成分。亲情是家庭成员间感情的总称,包括父母子女情、兄弟姊妹情等,其中父母子女情在亲情中占有主要位置。亲情是人世间最真切最朴素最珍贵的感情,孟子在其教育思想中明确指出:“任之实,事亲事也”又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强调了特殊性血缘亲情构成了个体性自主自强和普遍性仁爱理想的根本基础, 并明确主张其在人的整体性存在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终极地位。[4]可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认为亲情是人类一切感情的基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只有用爱心来爱父母的人,才会珍惜朋友、爱学校、祖国乃至社会、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只有在爱父母的前提下才能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性,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大学阶段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学会适应社会能力的关键阶段,如果不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其人生观、价值观等各方面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应在大学中开展亲情教育,夯实亲情这一人类情绪发展的基础十分必要。

其次,亲情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全发展的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导致个体成功的因素中情商占80%,智商只占20%,即决定一个人社会生活质量和工作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情商而非智商。情绪心理学研究又进一步表明,亲情关系在大学生情绪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直接影响其友情和爱情的发展状况与水平,从而制约其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而且会影响其认知与情绪的协调发展与身心的健康,从而直接制约其生活心态、道德观念、行为方式的发展。总之,以亲情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情绪发展,进而促进大学生情绪与认知的协调发展和身心的健全发展,既关系到大学生在校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也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健康与幸福。

同时,亲情教育符合“优生优育”的社会要求。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精英分子”,承载着社会的“优生优育”期望,但是大学生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好父母,胜任“优育”下一代的社会要求,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他们以往的亲情关系。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心理学家哈洛就通过动物实验向人类提出了这样的警告:一个亲情经历淡漠的父亲或母亲,很难对自己的子女表现出应有的关怀和照料。在哈洛的实验中,那些早年缺乏亲情体验的母猴,在生下小猴子后根本不会照顾小孩,不仅缺乏母爱体验,有的甚至粗暴地对待小猴,致其死伤[5]。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亲情教育,为其抚养下一代做好必要的情感准备,是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否则,“祖国的未来”命运堪忧。

三、高校开展亲情教育的方法探讨

亲情作为一种积极、正向的情感,虽然带有自然发生的一面,但更主要的需要靠积极的引导力量促使其得到养成且不断丰富提升。[6]针对大学生的亲情教育现状,结合一些高校亲情教育的成功经验,目前在大学生中开展亲情教育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体验教育,切实感悟亲情。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做人道理和道德知识的掌握,一个从情绪体验上的“认同”向行为观念上的“应当”过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相应的情绪体验能使认知对象具有主观意义,使认知内容与个人心理产生“共鸣”,从而使人切实感悟认知对象的价值和认知内容的涵义,进而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应当”的行为准则[7]。在重庆工商大学,每年的新生到校后,都要算一笔账。首先算出家长对自己四年大学生活的投资成本,然后计算自己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够回报父母对自己大学生活的投资;最后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封信告诉父母亲。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体验到了父母抚养自己的艰辛,懂得了珍惜亲情,理解父母、关爱父母,连一些原本与父母有很深隔阂的学生也意识到自己的不成熟,改善了与父母的关系。这一教育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激发了学生的亲情体验,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多么的巨大而无私,这种恩情是自己一生的巨大精神财富。以此为借鉴,高校还可以组织开展亲情体验大讨论、亲情小品大赛、歌曲大赛、有奖征文、组织学生观看展现亲情的电影龙源期刊。以此为契机触发大学生的亲情体验和感恩意识,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关爱父母,珍惜亲情。

第二,针对父母精神需求,引导学生加强关爱。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当子女读大学离开家后,许多父母感受到“空巢”的落寞。少了朝夕相伴的活泼身影,多了对远方子女的牵挂。他们希望能时常听到孩子的声音,希望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希望孩子时常能惦记自己。针对父母的这些精神需求,学校应引导大学生加强对父母的关爱。例如,及时将自己的学习、生活状况告诉父母,让父母分享成长的快乐;遇到生活、交往方面的问题多与父母商量,别以为父母观念已经“落伍”了体验,其实长辈的一些经验往往可以使孩子少走许多弯路;“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聊聊天,别嫌父母“唠叨”,须知能对孩子“唠叨”常是父母的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

第三,改善交流方式,促进有效沟通。针对目前大学生与父母间亲子沟通方式错位的情况,高校开展亲情教育应注重引导学生改善与父母的交流方式,特别是让学生了解交流方式不同其效果也会有所差异。运用现代化的交流方式固然有快速和简便的优势,但容易让交流越来越平面化、简单化。而沟通不仅仅是交流信息,它还包含情感的需求。信函等传统的交流方式,比起现代交流方式更能表达亲情这种温婉、细腻的感情。因此应倡导学生在掌握高效的联络方式的同时不要忽视写信,抽点时间给的家人写封信,会带给父母更多的惊喜和心灵慰藉。与之相应,针对大学生交流方式的现代性、多样性,学校应鼓励家长跟上孩子的“前进步伐”,让大学生教父母学习运用电脑和手机,以便他们有可能用手机短信、E—mail或QQ与孩子进行交流。这样以来,交流的空间扩大了,频率提高了,两者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关爱也会越来越多。

另外,高校还应注重亲情教育的系统性,把亲情教育当成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始终,而不仅仅是一次主题活动。[8]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亲情观念和亲情表达能力,使他们成为智商、情商俱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跃年.论加强大学生亲情教育的必要性[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78-79.

[2]唐海珍、李国强.当代大学生亲情观调查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32.

[3]陈鹏.中国私人手书信函江河日下[EB/OL] .凤凰网,phoenixtv.com/home/news/Inland/200312/08/168814.html.

[4]何迎春、吴新颖、田道法.亲情教育高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J].中医教育,2008,9:52-53.

[5][美]Roger R. Hock.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M].白学军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68-170.

[6]李业才.情感教育问题及其化解[J].衡水学院学报,2009,10:103.

[7]乔建中.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71-272.

[8]赵建岭.论大学生亲情教育[J].陕西教育(理论),2006, Z1:358.

第7篇

论文关键词:亲情教育,高校,沟通,体验

 

亲情是亲人之间的情感。亲情是人类的一种基础性情感,它在一个人的成长、学习、工作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大学生对亲情的认识不足,更多地去关注友情和爱情,而忽略了亲情,而同时学校和社会对亲情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造成了现在高校中相当多的大学生存在亲情缺失现象。加强大学生亲情教育,增强大学生亲情观念和亲情意识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中一个函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的亲情困境

当今大学生的亲情现状不容乐观,其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了解父母艰辛,缺乏感恩之情。当今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尽管他们从小享受父母的精心呵护、百般关爱,但是当中的许多人对父母抚养儿女的艰辛缺乏相应的体验,以为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缺乏感恩、感激之情。有些人把父母当作银行,把家庭当作旅馆,动辄张口要钱要物,稍不满足就跟父母发火、怄气;有些人花父母的钱大手大脚,丝毫不体谅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父母挣钱之不易,甚至经常提出与父母实际能力不相符的要求;还有些人上了大学以后,嫌弃自己那在农村勤苦劳作的父母,认为他们土气,不仅不愿回家看望父母,而且反对父母来校探望,怕给自己丢面子。

第二,理论上知道“孝敬”,行动上缺乏关爱。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大学生普遍具有孝敬父母的意识,但是他们中许多人对孝敬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赡养层面,认为将来多挣钱给父母用就是孝敬,既然现在还没有挣大钱给父母的能力,也就没有办法表达对父母的亲情关爱了。据一项对12000名大学生进行的有关亲情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6%的大学生母亲节问候过妈妈,7%的大学生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8%的大学生还保留了与父母通信的习惯,9%的大学生每年都能记得父母的生日,21%的学生会在节假日经常给父母送礼物,28%的大学生把父母列为自己的倾诉对象,45%的学生很长时间才和父母联系一次[1]。另据调查显示,约有6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近4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龄,76%的学生从未给父母祝贺过生日沟通,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父母给子女过生日却高达93%。[2]这一现状凸显了大学生尽管理论上知道孝敬父母,但是在现实的行动上对父母普遍缺乏关爱。其实,孝敬父母不仅仅指在物质生活上赡养父母,更多地涉及精神上的关爱,如体贴父母、过节问候父母、遇事与父母商量、多与父母进行感情交流、“常回家看看”等。

第三,沟通方式错位,亲情联系锐减。处于信息爆炸时期的一代大学生,拥有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大的资讯空间,加上年轻人思维活跃,感受力敏锐,容易接受和尝试新鲜事物,使他们的沟通方式种类日益繁多。手机短信、QQ、BBS、E-mail、博客等等充斥了了他们的生活,电话的拨打频率越来越低,通信这种更“原始”的沟通方式更是早早地退出了他们的交际舞台。而大学生家长所属的40岁以上中年群体,感知和掌握新资讯手段的能力有限,还是比较倾情于书信和电话这两种传统的交流方式。据有关专家估计,目前90%以上的30岁以下年轻人已经摒弃了手书信函,只有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还习惯于手书信函[3]。两代人之间交流、沟通方式的错位,使得他们亲情联系的机会愈益减少,相互的不理解、不信任也在无形之中增多。

二、高校开展亲情教育的必要性

尽管近年来高校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上取得了一系列今人称道的成绩,但是由于对亲情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和身心健康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该方面的教育在多数高校至今缺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尚存在薄弱环节,要改善这种状况必须明确亲情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亲情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成分。亲情是家庭成员间感情的总称,包括父母子女情、兄弟姊妹情等,其中父母子女情在亲情中占有主要位置。亲情是人世间最真切最朴素最珍贵的感情,孟子在其教育思想中明确指出:“任之实,事亲事也”又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强调了特殊性血缘亲情构成了个体性自主自强和普遍性仁爱理想的根本基础,并明确主张其在人的整体性存在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终极地位。[4]可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认为亲情是人类一切感情的基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只有用爱心来爱父母的人,才会珍惜朋友、爱学校、祖国乃至社会、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只有在爱父母的前提下才能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性,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大学阶段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学会适应社会能力的关键阶段,如果不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其人生观、价值观等各方面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应在大学中开展亲情教育,夯实亲情这一人类情绪发展的基础十分必要。

其次,亲情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全发展的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导致个体成功的因素中情商占80%,智商只占20%,即决定一个人社会生活质量和工作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情商而非智商杂志网。情绪心理学研究又进一步表明,亲情关系在大学生情绪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直接影响其友情和爱情的发展状况与水平,从而制约其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而且会影响其认知与情绪的协调发展与身心的健康,从而直接制约其生活心态、道德观念、行为方式的发展。总之,以亲情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情绪发展,进而促进大学生情绪与认知的协调发展和身心的健全发展,既关系到大学生在校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也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健康与幸福。

同时,亲情教育符合“优生优育”的社会要求。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精英分子”,承载着社会的“优生优育”期望,但是大学生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好父母,胜任“优育”下一代的社会要求,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他们以往的亲情关系。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心理学家哈洛就通过动物实验向人类提出了这样的警告:一个亲情经历淡漠的父亲或母亲,很难对自己的子女表现出应有的关怀和照料。在哈洛的实验中,那些早年缺乏亲情体验的母猴,在生下小猴子后根本不会照顾小孩,不仅缺乏母爱,有的甚至粗暴地对待小猴,致其死伤[5]。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亲情教育,为其抚养下一代做好必要的情感准备,是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否则,“祖国的未来”命运堪忧。

三、高校开展亲情教育的方法探讨

亲情作为一种积极、正向的情感,虽然带有自然发生的一面,但更主要的需要靠积极的引导力量促使其得到养成且不断丰富提升。[6]

第一,加强体验教育,切实感悟亲情。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做人道理和道德知识的掌握,一个从情绪体验上的“认同”向行为观念上的“应当”过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相应的情绪体验能使认知对象具有主观意义,使认知内容与个人心理产生“共鸣”,从而使人切实感悟认知对象的价值和认知内容的含义,进而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应当”的行为准则[7]。在重庆工商大学,每年的新生到校后,都要算一笔账。首先算出家长对自己四年大学生活的投资成本,然后计算自己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够回报父母对自己大学生活的投资;最后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封信告诉父母亲。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体验到了父母抚养自己的艰辛,懂得了珍惜亲情沟通,理解父母、关爱父母,连一些原本与父母有很深隔阂的学生也意识到自己的不成熟,改善了与父母的关系。这一教育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激发了学生的亲情体验,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多么的巨大而无私,这种恩情是自己一生的巨大精神财富。以此为借鉴,高校还可以组织开展亲情体验大讨论、亲情小品大赛、歌曲大赛、有奖征文、组织学生观看展现亲情的电影。以此为契机触发大学生的亲情体验和感恩意识,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关爱父母,珍惜亲情。

第二,针对父母精神需求,引导学生加强关爱。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当子女读大学离开家后,许多父母感受到“空巢”的落寞。少了朝夕相伴的活泼身影,多了对远方子女的牵挂。他们希望能时常听到孩子的声音,希望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希望孩子时常能惦记自己。针对父母的这些精神需求,学校应引导大学生加强对父母的关爱。例如,及时将自己的学习、生活状况告诉父母,让父母分享成长的快乐;遇到生活、交往方面的问题多与父母商量,别以为父母观念已经“落伍”了,其实长辈的一些经验往往可以使孩子少走许多弯路;“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聊聊天,别嫌父母“唠叨”,须知能对孩子“唠叨”常是父母的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

第三,改善交流方式,促进有效沟通。针对目前大学生与父母间亲子沟通方式错位的情况,高校开展亲情教育应注重引导学生改善与父母的交流方式,特别是让学生了解交流方式不同其效果也会有所差异。运用现代化的交流方式固然有快速和简便的优势,但容易让交流越来越平面化、简单化。而沟通不仅仅是交流信息,它还包含情感的需求。信函等传统的交流方式,比起现代交流方式更能表达亲情这种温婉、细腻的感情。因此应倡导学生在掌握高效的联络方式的同时不要忽视写信,抽点时间给的家人写封信,会带给父母更多的惊喜和心灵慰藉。与之相应,针对大学生交流方式的现代性、多样性,学校应鼓励家长跟上孩子的“前进步伐”,让大学生教父母学习运用电脑和手机,以便他们有可能用手机短信、E-mail或QQ与孩子进行交流。这样以来,交流的空间扩大了,频率提高了,两者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关爱也会越来越多。

另外,高校还应注重亲情教育的系统性,把亲情教育当成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始终,而不仅仅是一次主题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亲情观念和亲情表达能力,使他们成为智商、情商俱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跃年.论加强大学生亲情教育的必要性[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2]唐海珍,李国强.当代大学生亲情观调查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

[3]陈鹏.中国私人手书信函江河日下[EB/OL].凤凰网,phoenixtv.com/home/news/Inland/200312/08/168814.html.

[4]何迎春,吴新颖,田道法.亲情教育高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J].中医教育,2008,9.

[5][美]Roger R.Hock.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M].白学军,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6]李业才.情感教育问题及其化解[J].衡水学院学报,2009,10.

[7]乔建中.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