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6 18:46:40
序论:在您撰写高校毕业生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我国高校的规模在近几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毕业生人数年年创下新高。高校在追求规模上的扩大和保证毕业生的质量这两个方面矛盾的调和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更是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作为矛盾的中心之一,对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管理的研究正日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
(一)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管理的现状
对于校方而言,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是为了进一步审査论文,即进一步考査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着论文纽到的删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査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
对于答辩者来说,答辩的目的是通过论文答辩,按时毕业,取得毕业证书。毕业生要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就必须了解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继续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论文中提到的基本资料搞准确,把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文章的基本观盘彻底弄懂弄通。
毕业论文答辩是答辩委员会成员即答辩老师和撰写毕业论文的毕业生面对面,由答辩老师就论文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当面回答,它有4‘问”有“答”,还可以有“辩”。
在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前由专门的老师负责为他们分组,每小组再选择三到四名答辩老师,答辩结束后又专门的老师负责成绩汇总,毕业论文答辩是一个十分繁琐的过程。
(二)现行管理模式的弊端
毕业论文答辩有问有答的形式,近些年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的现状及毕业生管理的特殊性决定了,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毕业生论文答辩工作难度大、任务量重。我闰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答辩目前采用的管理模式还是人工为主,每位毕业生都要参加答辩。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在于费时、费力、低效。有些高校毕业生参加答辩的时间仅有3到4分钟,这大大影响了答辩质量,对毕业生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但要改变这种现状,单靠人工管理是无法实现的。
二、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的自动化管理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各大高校纷纷推行形式多样的自动化管理方式,但在毕业论文答辩的管理上自动化的程度还相当低,要改善目前的管理模式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探索一种自动化的管理方式,借助计算机实现对毕业论文答辩的自动化管理,提高毕业论文答辩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保证毕业论文答辩在一种相对宽松有序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完成。作为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自动化管埋的一种积极探索,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应运而生,它是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自动化管理的一种有效补充。
(一)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介绍
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基于C/S结构,采用微软最新推出的与Windows操作系统紧密结合的SQLServer2000数据库,在VisualBasic6.0+AD0+SQLServer2000^式下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每名毕业生在系统中录入自己的个人详细信息,然后点击“开始抽取”按钮,单击“确认”后就会显示抽中或未抽中,使学生对是否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有充分的准备。学生抽取后,在数据库中存有的事务曰志便于教师对学生答辩情况进行管理,并形成打印成报表。
(二)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的特点
1、面向四个层次
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面向学生用户,面向教师用户,面向操作人员,面向维护人员四个层次,通过这四个层次的有机结合实现对毕业论文答辩的自动化管理。
2、界面风格
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计算机应用水平和人们应用计算机的习惯,采用极为友好,易懂易用的界面设计,使整个系统界面美观,使用方便,倡导人性化的管理,同时降低了对使用者计算机知识的要求。
3、易于操作和维护
用户在通过安全认证后,可直接在后台进行操作,管理维护员只需在本地机上进行修改,极大的减少了系统操作和维护的工作量,缓解了工作量和系统维护的矛盾。
4、网络安全技术
毕业论文对于每位毕业生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毕业生的信息都是相对保密的,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采用比较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设置身份验证的形式,采用口令,权限控制等手段,充分保证了系统中数据的安全性,阻止各种非法人侵和恶意的破坏。
5、精密的数据算法
通过模块结合相互结合的方式使系统各个功能部分有机结合起来,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本学校的对毕业论文答辩的具体要求,结合参加论文答辩毕业生的数量,对抽取比例进行任意修改,达到了学生抽中的比例可以随意调整的目的。
(三)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的功能模块
1、学生登陆模块:毕业生将个人详细信息录入到系统中,确认信息无误后开始抽取。
2、学生抽取模块:学生抽取模块是系统中最重要的模块,点击“开始抽取”按钮后,进行抽取,单击“停止”按钮确认结果,将抽取结果保存到数据库中。
3、管理员登陆:管理员对数据库内的学生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维护,另外管理员可以对抽取比例进行修改。
4、报表打印模块:形成结果后,学生可直接打印,为是否参加答辩做好准备。
(四)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的优势
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在国内高校的毕业生论文答辩管理上,属于科技上的创新,对毕业生的管理将会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是在现有的人工管理方式不能完全胜任的情况下产生的,实现了学生的随机抽取,教师的统一管理。
三、推广价值及其意义所在
基于c/s的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是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的,以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和企业级数据库为手段的,既先进又高效的毕业论文答辩管理模式。它的出现为进一步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吸收新的技术和教学管理经验提供了有效手段,尤其在更新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的管理手段,方便教师对毕业生的管理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基于c/S的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将对高校的毕业生论文答辩管理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答辩管理模式将被完全颠覆,这一先进的模式将彻底取代传统意义的毕业论文管理模式,在各种类型的大学、高等职业院校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极高的推广价值。
四、结束语
高校应该适应就业市场的发展,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用人单位渴求的人才,这已成为社会共识。但是,就业实际情况却呈现出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呈现出很多用人单位求贤若渴,就业市场各行各业,尤其是工厂生产第一线、偏远地区、贫困地区急需大量高等人才的情况;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大学生找工作难,很多学生所学专业学非所用,造成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高校和用人单位双方处于一种人才供需严重不平衡的异常状态。出现这种现象不仅有历史原因、社会原因,例如传统的就业思想观念、用人观念等,同时,也是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和社会需要不对称造成的。高校毕业生是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就业工作开展不仅关系着全国几百万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还关系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更关系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开展。当前我国就业市场中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共识,这个问题的出现既有社会就业发展的原因,又有高校教育自身的问题。
第一,高校制定的教育理念存在误区。许多高校对于办学的定位过高,办学目标业基本一致。高职高专热衷于“专升本”,而升了本以后就有着眼于办成综合性的大学,再前进一步则是争取学校评上硕士点、博士点的授予单位,进而办成国内一流、国外有影响的综合性、研究型、多科性的综合大学为发展战略目标。对于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则认为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相比其他综合性大学“低人一等”。
第二,高校专业的设置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不一致。高校的就业工作受计划经济体制传统的影响,不少高校专业学科设置和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与人才供需机制相脱节,高校并未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机制,出现某些专业人才结构性供给过剩,导致某些专业全体就业困难。
第三,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更新缓慢,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发展。我国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依然沿袭着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模式,按所谓的二级、三级学科制订高校教学计划,所以课程安排比较单一,专业设置狭窄,注重理论知识传授,教育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材内容更新缓慢,对于大学生应该掌握的就业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知识、观念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系统培养和训练不重视甚至是忽略,即高校的专业课程安排严重与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就业需要严重不符,导致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第四,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僵化。高校许多教师教学采用的仍然是“满堂灌”式的上课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鉴定学生学习成绩的方式也主要采用闭卷的一张试卷纸定成绩为主,一张试卷并不能说明学生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所以很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没法满足用人机构对人才的需要。高校毕业生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是就业、独立创业和继续深造等多元化需要。但是高校教育模式、方式的同质化导致了我国高等学校培养人才万校一面的结果,虽然国家一再强调高校教育应该注重办学质量提高,注重科学定位、特色创新。但是高校教育教学专业改革举措,例如教师的教改项目更多采用量化的质量评价指标要求(某老师发表了多少论文,发表了多少课题,然后依据此项作为教学教育的典型)。因此出现了大多数教改措施陷入了“争取科研项目———总结包装———再争取科研项目”的逻辑怪圈,使教育教改效果大打折扣。
第五,高校教育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虽然许多高校在教育教学理念中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受师资、实践教学场所、学校设备等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学中的关于实践的部分往往被弱化,导致了大学生在学习及应用方面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不强。
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人才目标定位是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具体表现为高校指导思想的定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已经是市场在调节,不同的需求导向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途径和实现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的特征,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1]113因此,市场的需求应该摆在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位置。况且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人才的价值则必须在社会各领域经济建设中体现出价值来,所以高校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社会声誉等各个方面判断标准就是要靠毕业生的就业率、创业人数及就业质量衡量。所以,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大环境下,高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必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高校只有通过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而促进毕业生就业和学校就业质量的提高,才能增强学院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二)高等教育“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改革需要政府引导及政策支持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及时关注国家高等教育的政策导向,并对高校加以引导。在制订的相关教育政策时要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使各类型高校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学校定位,各种类型的高校都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为国内知名、有国际影响的一流高校,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形成分层次、分类型的多样化格局。另一方面,高校自身要结合政策和自身特点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运行体制改革和组织机构改革。
(三)针对社会市场经济需求,适时地优化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在高校办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把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还要考虑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层面的要求,及时全面调整、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设置,这也是学校服务社会定位的重要体现。自从国家实施高校扩大招生政策以来,由于传统专业相比较新兴专业具有明显的设施条件和师资力量,所以专业规模急剧扩大,但是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急需的一些新兴专业发展远远跟不上节奏。从而产生传统专业毕业生数量供大于求,而新兴专业供不应求的现状。所以高校应该依据传统优势学科专业调整专业设置策略,培育新专业的增长点,积极扩大满足社会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建立完善科学的专业进退机制,及时优化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促使新兴专业的建设既适应社会需求而又不至于供过于求,同时争取社会资金的支持,为新兴专业建设奠定好的基础。
(四)针对社会各行业的人才需求,优化调整高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改革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体系的安排和教学内容更新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灵活选择,从而适应受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例如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大众化程度较高的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虽然他们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同样庞大,但是其毕业生就业问题并不像我国毕业生就业问题这么突出,这其中不乏有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因为这些发达国家的高校能够适时依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高校课程体系和更新教学内容,从而及时培养合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毕业生。
(五)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产学研校企合作在社会需求方面,企业是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单位。高校可以通过科研和人才输出的契机加紧学校及教师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高校与企业形成互利互惠的良性互动关系,改革培养人才的模式。首先是校企共同制订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策略,以达到在培养人才的设计上确保人才的规格和质量的目标,满足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其次是开展校企之间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实现校企共赢;再次是就业与毕业有机结合,把毕业生想就业的需求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相结合,毕业生的实习实践、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毕业实践教学环节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就业岗位相结合;最后是制定订单式培养模式,即结合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课程、优化教学内容、调整人才培养策略,按用人单位的人才素质需求培养。
三、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建立和提高高校管理者系统的思想认识
马克思在认识论中提到:认识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又对主体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所以,思想认识是一切改革、实践的前提,提高思想认识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寻求教学管理的新规律、新方法,建立教学管理的系统思想,从而形成高校教学管理的“一导向、二主旨、三目标、四成员、五作用”的教学管理政策。依照高校中教学管理规律和特性,可以把教学管理分为教学研究和教学日常管理两大类。教学研究是在高校教学实践中提炼、总结和理论深化的过程,再进一步寻找解决教学教育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建构系统理论体系,改进和创新各种工作流程;而教学日常管理又划分为学籍管理、选排课管理、考试管理、教学实践管理、教学监控管理等方面,是高校最为基础的管理工作。教学日常管理实践的根基是来源于经验,是教学改革研究的基石,在教学日常管理中发现和寻找问题来源及特点。
教学研究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来源于实践,并指导教学日常管理工作,改进教学日常管理流程,从而达到提升教学管理效率的目的。如果高校管理工作没有教学日常管理的参与,教学研究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如果高校管理工作没有教学研究的参与,教学日常管理同样也会变成重复的机械劳动。从实践上升为理论,理论再反作用于实践中,教学日常管理与教学研究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不可或缺的整体。因此,把两者的重要性和系统性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入研究二者的本质,形成“一导向、二主旨、三目标、四成员、五作用”的教学管理政策,即是以社会培养人才需求为目标,遵循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日常管理为两条主线,教学日常管理确立了高效、规范和人性化三个目标,而教学研究则确立了拓展、优化和创新三个目标,然后进一步解决教师、学生、管理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十五字”政策可以为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以及教学实践提供思想支持,把高效、规范和人性化作为目的,以拓展、优化和创新为依据,持续提升高校管理的思想认识,例如智能排课、学生违纪处理规范化等。
(二)教学管理改革以个性化培养为准则
第一,选排课管理依据“以人为本”的精神,尊重学生意愿,尽量挖掘学生的自主性,在学校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支持学生自己安排学习时间,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能提高自身兴趣的课程和喜欢的教师,尽可能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选择度。学生个性化培养是高校教学改革乃至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但新的改革势必与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发生矛盾,所以在选排课管理上实施先排课、后选课的方法,选定上课时间、地点后再由学生进行网上选课,并鼓励教师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开设新课,让学生有更多的课程可以选择。与此同时,完善教学管理工作流程,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建立这样的教学管理机制能充分满足全校学生选课教务管理系统,为培养人才诸多改革提供有力、有效的支持。
第二,高校应该把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以政府制定的教育政策为依托,寻求优秀的师资力量,执行小班化授课模式,将先进教育理念放进培养人才计划中,增强实践教学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例,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实行专业导师负责制,由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制订专业学习计划、科研计划以及实践计划,联系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际项目,并结合学生个体特点由专业导师的推荐,引导学生自行选择专业,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把学校人才培养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因材施教,提升培养人才的质量。
第三,在当前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大趋势下,由于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增大,班级的概念会随之淡化,所以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体系将面临挑战。改革和完善班级监控体系,构建高校管理层、教师、监督员、学生为四要素的相互协作的监控体系,即由学生评教风、教师评学风、监督员听课和高校管理层进入课堂查课四种方式的管理体系。例如学生的教学信息不是以班级为单位划分,而是由教务管理系统根据每一门课程随机安排,由每个上课的学生对该课的课堂情况进行反馈,从而实现教学信息制度的创新改革。
(三)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以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目的
高校应该把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作为目标,提升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管理中的比例,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随着行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持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已经是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校庆时强调:“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所以,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改革创新必须从培养人才的源头下手,制定培养人才计划,同时结合各学科特征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依据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联合社会上具有与此一致的企业,实施校企联合培养计划,在小班化办学模式的基础上聘请企业中的专业人员给学生授实践课,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真正提升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结语
(1)学生必须在论文答辩之前,将经过指导老师审定并签署过意见的毕业论文一式三份连同提纲、草稿等交给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的主答辩老师在仔细研读毕业论文的基础上,拟出要提问的问题,然后举行答辩会。
(2)在答辩会上,先让学生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概述论文的标题以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较详细地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
(3)主答辩老师提问。老师提问完后,有的学校规定,可以让学生独立准备15—20分钟后,再来当场回答。可以是对话式的,也可以是主答辩老师一次性提出三个问题,学生在听清楚记下来后,按顺序逐一作出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主答辩老师和其他答辩老师随时可以有适当的插问。
(4)学生逐一回答完所有问题后退场,答辩委员会集体根据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商定通过还是不通过,并拟定成绩和评语。
(5)召回学生,由主答辩老师当面向学生就论文和答辩过程中的情况加以小结,肯定其优点和长处,指出其错误或不足之处,并加以必要的补充和指点,同时当面向学生宣布通过或不通过。至于论文的成绩,一般不当场宣布。
2学生答辩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要顺利通过答辩,并在答辩时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除了在答辩前充分作好准备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答辩的要领和答辩的技巧。
2.1 携带必要的资料和用品
首先,学生参加答辩会,要携带论文的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如前所述,携带论文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的必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但在回答过程中,也是允许翻看自己的论文和有关参考资料的,答辩时虽然不能依赖这些资料,但带上这些资料,当遇到一时记不起来时,稍微翻阅一下有关资料,就可以避免出现答不上来的尴尬和慌乱。其次,还应带上笔和笔记本,以便把主答辩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意见、见解记录下来。通过记录,不仅可以减缓紧张心理,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吃透老师所提问的要害和实质是什么,同时还可以边记边思考,使思考的过程变得很自然。
2.2 要有自信心,不要紧张
在作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大可不必紧张,要有自信心。树立信心,消除紧张慌乱心理很重要,因为过度的紧张会使本来可以回答出来的问题也答不上来。只有充满自信,沉着冷静,才会在答辩时有良好的表现。而自信心主要来自事先的充分准备。
2.3 听清问题后经过思考再作回答
主答辩老师在提问题时,学生要集中注意力认真聆听,并将问题回答略记在本子上,仔细推敲主答辩老师所提问题的要害和本质是什么?切忌未弄清题意就匆忙作答。如果对问题中有些概念不太理解,可以请提问老师做些解释,或者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说出来,并问清是不是这个意思,等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再作回答。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答所非问。答到点子上。
2.4 回答问题要简明扼要,层次分明
在弄清了主答辩老师所提问题的确切涵义后,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要充满自信地以流畅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讲述出来,不要犹犹豫豫。回答问题,一要抓住要害,简明扼要,不要东拉西扯,使人听后不得要领;二要力求客观、全面、辩证,留有余地,切忌把话说“死”;三要条分缕析,层次分明。此外还要注意吐词清晰,声音适中等等。
2.5 对回答不出的问题,不可强辩
有时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答辩人所作的回答不太满意,还会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求了解论文作者是否切实搞清和掌握了这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答辩人如果有把握讲清,就可以申明理由进行答辩;如果不太有把握,可以审慎地试着回答,能回答多少就回答多少,即使讲得不很确切也不要紧,只要是同问题有所关联,老师会引导和启发你切入正题;如果确是自己没有搞清的问题,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讲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表示今后一定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切不可强词夺理,进行狡辩。
2.6 当论文中的主要观点与主答辩老师的观点相左时,可以与之展开辩论
答辩中,有时主答辩老师会提出与你的论文中基本观点不同的观点,然后请你谈谈看法,此时就应全力为自己观点辩护,反驳与自己观点相对立的思想。主答辩老师在提问的问题中,有的是基础知识性的问题,有的是学术探讨性的问题,对于前类问题,是要你作出正确、全面地回答,不具有商讨性。而后一类问题,是非正误并未定论,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可以互相切磋商讨。要知道,有的答辩老师提出的与你论文相左的观点,并不是他本人的观点,他提出来无非是想听听你对这种观点的评价和看法,或者是考考你的答辩能力或你对自己观点的坚定程度。退一步说,即使是提问老师自己的观点,你也应该抱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据理力争,与之展开辩论。不过,与答辩老师展开辩论要注意分寸,运用适当的辩术。一般说,应以维护自己的观点为主,反驳对方的论点要尽可能采用委婉的语言,请教的口气,用旁说、暗说、绕着说的办法,不露痕迹地把自己的观点输入对方,让他们明理而诚服或暗服。2.7要讲文明礼貌论文答辩的过程也是学术思想交流的过程。答辩人应把它看成是向答辩老师和专家学习,请求指导,讨教问题的好机会。因此,在整个答辩过程中,答辩人应该尊重答辩委员会的老师,言行举止要讲文明、有礼貌,尤其是在主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难以回答,或答辩老师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相左时,更应该注意如此。答辩结束,无论答辩情况如何,都要从容、有礼貌地退场。
几乎每位大学生都渴望度过充实的大学四年生活,希望在大学四年学习专业知识并了解人生、了解社会。在目前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形式下,大学生对自己能够成为社会认可的人才渴望愈加强烈。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中,前两年几乎都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大三以后,就进入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多数大学生经过两年的积累和蜕变,慢慢沉淀,开始为自己的“将来”考虑,发奋学习专业技能,他们也更乐意参加各类教学实践活动,以期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进入大四以后,大学生更加珍惜毕业实习的机会,他们将之视作自己的职业实习。在此期间,他们广泛了解当今就业形势、行业发展以及用人需求,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大学生迫切需要职业素质的提升,是他们成人、成才强烈愿望的映射,也是他们内在的需求。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
由于高校大量扩招,原来的“精英”教育变成了当下的“大众”教育,大学生的质量也参差不齐。而且我国高校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还处于初级阶段,教育过程流于形式,教育模式较单一,重理论轻实践,成效并不是太明显。大多数企业又希望来应聘的学生能够掌握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能够遵守本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认真、踏实地工作,具有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等等[2]。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很难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并且多数学生很难在应聘单位长期坚持下去,这造成了求职与招聘的供需矛盾。综观学生自身与社会需求,分析目前大学生职业素质状况如下:
(一)职业观念不强一份《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调研问卷结果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没有研究过要找的行业是什么样子,有近三成学生不清楚目标公司的用人标准,有五成学生没有考虑过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念不强,还是停留在分数最重的“学生时代”,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差较远,很难在毕业时与社会无缝对接。
(二)职业定位不明确很多大学生在对自己未来职业进行定位时,最大的问题就是“眼高手低”。他们给自己定的目标通常较高,国家企事业单位、学校、科研单位等都受到他们的青睐;就业地点也都乐于选择沿海城市和大中型城市,而边疆地区却很少有人关注;就业条件也要求高工资、高效益、高福利[3];就业环境要求独立的办公室等等。他们似乎给自己画了一幅美好的宏伟蓝图,将自己的职业设计地完美无瑕。但是当他们真正走上求职道路时,往往屡屡受挫,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相差太大,导致对自己的将来渐渐丧失信心。
(三)职业心理素质不高相关调查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并不高。现在不少高校和家长都建议学生“先就业后择业”,这导致很多学生潜意识中认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是无奈之举,在工作不久后就会另谋他就或者频频跳槽,这往往给用人单位一种缺乏信誉的感觉;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素质很强,到了用人单位以后,觉得自己是“科班出身”,并不把单位的老员工看在眼里,狂妄自大,觉得自己能够在单位里有所作为,但是在经受过一些挫折以后往往萎靡不振,对自己的能力又过度怀疑;还有些学生“先己后人”的观念较深,缺乏集体荣誉感和敬业精神,只是将单位作为自己积累经验和资本的平台等,这些都凸显了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不够成熟。
(四)社会实践活动较少虽然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还是以传统的“教———授”教育模式为主,开放性的实践教育教学模式还有待探索和完善,学生们也习惯了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学校在衡量学生学习的时候也多取决于他们的考试成绩,并没有考虑让学生多去参加社会实践,只要考试通过,或者考得高分获取奖学金是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的短期目标。但是考试成绩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他们的专业技能、责任心、团队意识等职业素质,通过普通的考试是无法体现的,这些都需要从社会实践中慢慢地磨练,但是往往这种机会少之又少。
三、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策略
(一)加强规划指导,提升职业理念以前的观念认为,就业找工作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大四时该做的事情,包括学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指导也都是到学生四年级的时候才开始,这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大学生和高等学校教育的要求。因此,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教育应该从学生一入学的时候开始,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职业规划指导,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一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二年级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准确职业定位;三年级就要针对二年级的职业定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四年级也是步入职场较关键的一年,这一年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入职前的培训。这四个阶段都有其必要性,缺一不可,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加强思想教育,提升职业品质职业的种类虽然很多,但是就从事职业最基本的素质而言,一个人的“品质”是进入职场的前提。古语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放在第一位的是做人,其次才是做事,最后才是做学问。可以将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进职业素质教育中去,重点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不能等到学生入职以后再去摸索所谓的职业道德,而是应在在校期间提前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着重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群体协作意识、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求知欲、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精神等等。
(一)公共关系学能够使毕业生树立形象意识。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软实力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通过形象意识的培养,能够促使高校毕业生的形象更加符合公司的要求,气质与公司的形象和内涵更加符合等,从而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形象意识培养作为公共关系学中的重要内容,能够使高校毕业生更加了解公司的形象,从而不断地对自己进行严格要求,使自己的形象与公司和公司内组织的形象相吻合,从而提升自己的择业机会和就业率。
(二)公共关系学能够促使毕业生树立双赢意识在现代社会竞争中,绝大多数竞争都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能够实现双赢的非零和博弈,我们通过公共关系的培训,能够促使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和就业之后不断地树立双赢思维,努力地通过把蛋糕做大和合理分配蛋糕来实现竞争各方的双赢。在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需要树立双赢意识,明白自己的能力和企业的要求,在使自己的能力与企业要求向吻合的过程中,也要选择能够实现自身长远发展的企业。只有如此,在日后的工作中才能够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己,更好地为企业效力,同时,在符合自己发展要求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双赢。而非在择业的过程中选择高薪,但不适合自己长远发展的企业,给双方都带来损失。
(三)公共关系学能够培养毕业生诚信的品质公共关系课程要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诚信品质教育,并进行必要的培训,这使得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能够坚持诚信的原则,抱着坦诚的心态寻找工作,避免影响自身的择业和最终的就业。随着现代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开始注重自己给招聘企业的留下的印象,因而在招聘过程中通过阐明自己获得的荣誉,以及担任过的职务来引起招聘企业的重视,从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但有很多人自己本身没有获得过那么多的荣誉,没有担任过社团干部,却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而在自己简历和面试的过程中添加了这些东西,给招聘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公共关系课程的建立能够有效地杜绝这种行为,通过公共关系课程的培训,我们能够让学生明白诚信是最重要的东西,不诚信迟早会被拆穿,让同学们在择业的过程中秉承诚信的理念,以自己的真实能力获得公司的青睐。
二、公共关系学能够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
(一)公共关系学能够提高毕业生的礼仪素质礼仪培训是公共关系课程中重要的内容,它包含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该如何不卑不亢、人际交往中应该如何应对各种场合等方面。通过进行人际关系中的礼仪培训,高校毕业生能够掌握一定的为人处世知识,在面对择业的过程中能够以周备的礼仪获得招聘公司的青睐,从而获得面试的成功。
(二)公共关系学能够提升毕业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之间公共交往行为的学科,是在对人类活动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对人类活动规律进行的总结,是一门社会科学。通过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公共关系的培训,能够使其掌握人类活动的规律,从而对其在工作中处理各种关系进行指导,使其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使团队中每个人的作用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都能够为工作目的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实现人力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效果。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公共关系培训的目的还在于,在各类型公司关系和利益复杂化的环境下每个个体都能够,实现公司的不断发展。
三、结语
一、对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的认识
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行为养成、素质教育、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与大一新生培养互为首尾,紧密相连,既有延续性,又有特殊性。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的核心是就业工作,它关系到毕业生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关键工作。高校应积极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稳定就业、强化指导服务促进就业、鼓励引导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路径,努力实现提高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的工作目标。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的时间起点是三年级下学期,进入这个时段的学生主观上开始思考自己的去向问题,客观上用人单位也开始抢先进场,开始人才选聘工作。高校要结合实际,适时开设职业生涯讲座和就业指导课程,全程开展相关就业服务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和就业观念,做好就业前各项准备。
二、高校毕业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组织松散,管理难度高。高校毕业生虽然是在校学生,却因为临近毕业面临很多实际问题,如为了找工作四处求职面试,为了研究生、公务员及各种资格考试申请在校外居住,为了求得一份工作提前上岗实习等等,这些情况都给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和挑战。经历简单,情绪波动大。高校毕业生社会阅历浅,在面对求职、实习不适应或者个人生活、情感各种压力时,不能客观地分析自身问题,常常会怨天尤人,非常容易导致出现一些偏激思想和过激行为。能力欠缺,预期实现难。高校毕业生缺少实际工作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有一定差距,但自身期望值一般较高,经常是找到了理想工作,却由于到岗实习后难以适应单位的各种制度或能力要求而产生心理落差,导致实习刚刚结束就提出辞职申请,毕业派遣时毁约现象时有发生。目标不明,毕业意识差。高校毕业生经历了多年的学业生活之后,即将自行决定毕业去向走上职业道路,经常会出现迷茫、困惑,目标不清晰的状况。特别是一些平日比较懒散的学生,虽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相关就业指导,但仍然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未来发展方向也不能做出准确定位。
三、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对策
加强感恩教育。高校毕业生如果意识到自身成长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就会自然产生对学校、对老师的感恩心理和感受爱的能力,就会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看法,就会乐观地进入社会、因感恩而积极向上,努力回报社会。针对部分毕业生个人利己主义倾向严重,学校、班级、同学观念淡化的情况,高校应结合实际开展以“归属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教育管理工作,即完成学生一个愿望、开展一次安全排查、举办一场欢送晚会、开展一次谈心活动、为母校做一件事情、为学校发展提出一条建议。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中,不但要组织毕业生在学校留下记忆,更要重视唤起毕业生的感恩心理,强调学校为毕业生再多做一点事情,让更多的毕业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怀,如“六个一”工作中的开展一次安全排查,已经不是经常意义上的寝室违章用电的检查,而是立足在毕业生政治安全、心理安全、社会适应度等方面的一次全面排查,及时地在毕业前化解学生心中的迷茫、困惑以及对社会的不满,为日后更好地开始工作和生活提供一次心理辅导。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要特别强调学校与学生之间双向付出互动的过程,如建立毕业生“爱心超市”,号召毕业生把自己不需要但还可以利用的物品及书籍捐给“爱心超市”,由学校重新组织归类、整理,在毕业生离校前组织一次“爱心超市”专场活动,贫困的低年级学生来“爱心超市”挑选物品和书籍,让毕业生同学亲眼看到自己的东西在其他学生手中得到再次使用。通过开展这些教育管理活动让毕业生学会感恩,学会关注他人,感受到来自学校方方面面的重视、关注与关怀,从内心体验、体会离别的不舍之情,增强毕业生与母校的浓厚感情。促进多渠道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大型招聘会及用人单位直接来学校选拔人才是目前学生就业签约的主要渠道,此外,国家还相继出台了如“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到村任职计划”“农技特岗计划”“入伍预征工作”等就业途径,更加丰富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和就业项目。高校要主动配合相关部门宣传动员毕业生多渠道就业,系统地针对各类专项计划的实施目的、选择对象、录取条件等进行重点宣讲,把专项计划内容作为学生就业渠道的有力补充,帮助学生创造和捕捉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其多渠道灵活就业。开展生活方式教育。对高校毕业生进行生活方式教育就是教学生学会生活和体会生活,实现学生既有学历还有文化,既有知识还有品位,既能做事还会做人,不但学习成功,生活也同样成功。培养毕业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信念,勇敢地面对并战胜困难和挫折。高校更要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心理障碍学生及时开展心理援助和个别疏导工作,帮助毕业生解决实际困难,指导他们以更加理智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充满信心地面对未来。高校还要更加关注受处分和未拿到学位证、毕业证的学生,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敢于接受人生挑战,找准差距和不足,在毕业后干一番事业,并及时化解学生心中的潜在矛盾、解释学校的相关政策,提醒学生保持平稳心态,使这些毕业生理解学校政策,减少社会和校园的不稳定因素。创新网络信息服务形式。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为毕业生提供科学、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是高校做好毕业生教育管理的民生工程。高校应广泛开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远程面试、网上签约工作,积极探索网上办理就业手续、档案投递、户口迁移等工作,用更加贴心的服务吸引更多企业和毕业生参与其中,实现简化程序,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高校要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主动占领、利用好学生喜爱的网络阵地,提供政策、岗位信息、指导咨询等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高校更要积极引导和配合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措施,大力宣传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先进典型,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鼓励毕业生适时签约就业。
【关键词】本科教育;毕业论文;质量工程;素质教育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院校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校完成本专业课程教育后的一次知识技能综合考核,对加强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毕业论文不仅是培养和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也是衡量和检验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因此,对高等院校毕业论文质量的评定也自然成为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作者以科研项目为背景指导了多名化学、化工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对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应用能力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实践探索。
一、本科毕业论文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四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其次,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在当今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方面起重要作用;最后本科论文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全面演练,为将来的工作提供实践基础,同时也是用人单位考察发现人才、录用人才的依据。好的毕业论文应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严谨的实验方法和突出的创新精神等几大要素。所以严抓论文质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培养一名优秀毕业生的途径之一。
二、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
1.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精力有限。目前,本科毕业论文主要采用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导师负责制,由导师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管理并对其负责。所以导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需要具有较好的选题和投入极大的精力。但是,近几年来高校招生人数快速增长,使高校教师资源明显不足,加上职称和学位的限制,能够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师数量非常有限,经常会出现一名教师指导十名左右毕业生的现象。
2.学生态度不够重视,精力投入有限。 学生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中是主体,他们需要积极主动、全心全意的投入其中。但是现在很少有毕业生因为毕业论文质量低而不能毕业的,所以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态度不认真。很多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不过是在走过场。
3.实验经费不足,实验条件不佳,管理制度落后。完成理工科类的毕业论文一般需要进实验室获取大量实验数据,这需要实验资金、仪器、场地等,是一项需要较大经费投入的教学环节。但目前理工科类本科论文经费过低,一个本科生毕业论文经费仅为400元,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这些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其实验耗材、药品、仪器及相关检测的需要。所以提高毕业论文经费的投入是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基本条件。另外,学校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制度大大影响了其质量。对论文质量要求不高,过于强调就业率,考研率等眼前利益,忽视了学生的毕业论文水准。
三、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认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要认识到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它教学环节彼此配合,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而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讲,毕业论文不仅仅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它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的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培养探求真理精神,提高学生科研训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2.加强指导,实施导师负责制。 对指导教师进行严格筛选,实行导师负责制,加强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指导教师责任制是指负责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指导,包括:①负责指导本科生选题,确定研究方向,介绍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及存在问题;②负责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介绍查阅方法,搜集该选题前沿资料及相关信息;③负责指导学生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分析等;④负责设计实验路线、实施方案,分析是否切实可行;⑤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研究方案的撰写,及时提出问题和改进意见,帮助学生立论和分析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