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09:56:22
序论:在您撰写农田水利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进行水量平衡分析,确定灌溉制度
根据项目区水源的可供水量,在详尽了解项目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基础上,计算项目区的作物需水量,进行供需水量平衡分析。对于占补平衡项目来说,供需水量平衡分析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占补平衡项目中的农田水利工程一般是采用10年设计,20年校核,由于项目区范围不大,引水流量一般1m3/s以下,在水利工程中属于小型水利工程,首先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CB50288-99)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实设计灌溉保证率,皋兰县一般取75%,然后根据灌溉定额或降水的频率分析选出2个或3个符合设计灌溉保证率的年份,以其中灌水分配过程不利的一年作为典型年,以该年的灌溉制度作为设计灌溉制度。如项目区在灌区范围内且采用灌区已有的取水或输水工程作为水源的,应该以灌区的灌溉制度作为本次设计的设计灌溉制度。在计算过程中,作物的灌水定额可通过彭曼公式计算,也可通过用水量平衡法演算得出,对于常见作物,实际工作中也采用《甘肃省行业用水定额》直接取值或进行验算。如采用渠道灌溉,还应确定轮灌制度。
灌溉工程规划
1灌溉机井规划
项目区灌溉机并布置应翔实掌握该区域的地下水分布情况,根据项目区的地形、地层、地下水分布情况,结合项目区用水需求进行灌概机井井群布置,一般采用梅花形或方格形布置。要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进行布置,如笔者所在的皋兰县西岔镇阳洼窑村项目区,由于项目区内农田较规整,且项目区全部为蔬菜区,其对水量的需求量不大,但是对水量需求时间长,所以可以发展为井灌区,且根据地形及项目区的灌溉田块分布和已有道路系统实际情况,采用了方格形布置。布置井位时要确定井数,首先应确定单井出水量,单井出水量可参照近年的成井电测资料确定,也可按照抽水试验确定,有条件的项目、建议按照抽水试验确定。然后根据单井出水量和灌水定额计算得出单井的控制面积,按照井灌区的面积计算得出井数。这里提醒一点计算得出的井数往往并非整数,千万不要搞成理论上的四舍五入,计算得出的井数应进行进位取整。布置井位时还应注意一定要计算井距和影响半径,确保不会出现机井互相影响出水量的情况。
2田间输水方式确定
解决了水源和灌溉制度的问题,接着要进行灌溉输水方式的选择。灌溉输水方式分为地面输水和地下输水两种方式,由于在输水过程中存在蒸发和渗漏,选用不同的输水方式,水的利用系数也是大相径庭。举例而言采用渠道输水。衬砌渠道的渠系水利用系数约在0.7左右,而采用管道输水管道水利用系数可达0.9,由于土渠渗漏量过大,农渠以上灌溉输水渠道不会采用土渠。一般情况下,灌区面积较大水量较充足时均选用衬砌渠道作为输水渠道进行地面输水,灌溉单元较小,水量一般的情况下可采用管道输水,除泵站输水管道可能采用钢管和砼管外,田间输水管道一般是采用UPVC管道。根据目前节约用水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需要,以后在占补平衡项目的农田水利工程中,斗农渠应尽量采用管道输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目前农田水利工程的大方向,占补平衡项目中的农田水利工程亦应如此。
3灌溉渠系规划
灌溉渠系规划时首先选择衬砌渠道,按照断面类型不同,灌溉渠道可分为U形、矩形和梯形。U形渠道输水能力强、节水防渗效果好,但由于施工要求高、断面不宜过大,适用于斗渠和农渠;矩形和梯形渠道对断面和施工要求不高。适用于干渠和支渠,但矩形渠道占地面积小却对材质要求较高,梯形渠道恰恰相反,对材质要求较低但占地面积大,因此一般干、支渠渠道应按照当地特点选择矩形或梯形渠道,斗渠、农渠一般选用U形渠道或者进行管道输水。渠型选定后,根据灌溉面积和灌水定额确定渠道流量,进行渠道横、纵断面设计,应从最末级渠道开始计算,逐级倒算,逆推干渠的横向设计流量和纵向设计高程。渠道横、纵断面设计不能孤立单独考虑,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计算时应当根据最末级渠道灌溉面积和灌水定额计算渠道流量。需要注意的是渠道横、纵断面设计一定是从最末级渠道逐级向上逆推得到的。渠道的流速,应满足不冲不淤流速要求。以加大流量验算不冲流速,并以最小流速验算不淤流速。占补平衡项目通常采用已有的水源工程和渠首工程作为水源,与一般农田水利工程相比在整体布局上稍显复杂,输配水渠道的设计要根据整理后的田块大小、高程、耕作条件及现有水利工程等进行配置,并合理确定灌溉方向。在进行输配水渠道的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已有的农田水利设施、渠系建筑物和道路设施等,尽可能避免与现有渠道、道路等基础设施交叉,并在各级渠道上根据需要修建诸如分水闸、节制闸,量水堰等,渡槽、跌水、陡坡、渠系建筑物,要进行必要的水力计算和结构计算,结构断面较小时可适当简化。渠道不宜越级布设,布置时还应注意行政界线如乡界和村界的限制,避免工程投人使用后由此引发的争水事件。
4管道系统规划
基于管道输水蒸发、渗漏较小,管道水利用系数较大、不占用耕地的优点,一些灌溉控制面积不大的项目选用了管道输水,材质一般为UPVC管材。选用地埋管道输水时,首先要进行压力计算和管径的计算,以使设计方案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压力计算主要是管内水压力和侧向的土压力计算,通过压力计算得到管道的抗压强度选用不同壁厚的UPVC管道。管径计算要根据灌溉需水量计算管道在一定流速下的合理管径,从而更好的选择合适的UPVC管道。管道的布置一般遵循支管垂直于主管的原则,并根据灌溉田块合理确定管道间距和出水桩间距,丘陵地区管道间距以50m为宜,管道密度以平均90m/hm2为宜,可根据地形选择双向灌溉或单项灌溉,出水桩一般每50米设置一个。管道布置也应注意合理的避让已有的渠道、道路和行政界限。
排水工程规划
占补平衡项目也要求做到灌排结合。对于出流条件较好或排水设施较完善的项目区,可不设置排水工程;出流条件不好或无排水设施的项目区,为保证项目区旱可灌、涝能排,真正做到旱涝保收,应根据项目区地形、降水、灌溉、河流渗漏、土质、作物种植结构或耕作制度等因素,合理设置排水系统。排水沟可分为明沟排水和暗管排水,对应于灌溉渠也可分为干、支、斗、农四级,布置时尽量利用天然河沟。如项目区内以渠道灌溉,在布置时还应考虑灌排结合,并尽可能与道路相衔接。
1.1地位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地表述出农田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设施,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投入多,见效慢,管理难,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视。对农田水利的重要地位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1.2群众性强,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农田水利遍及全国各地,与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每年都要发动近亿劳动力从事已建成工程的清淤维护岁修、水毁工程修复和新工程的兴建。群众性、互助合作性是农田水利的重要特点之一。
1.3公益性较强,需要政府扶持。农田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治碱、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既可以为花卉、蔬菜、果园、养鱼等高附加值产业服务,又承担着大田作物灌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
1.4具有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按受益农户多少区分,小型农田水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浅井等;另一类是几十户、成百上千个农户共用、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农村公共工程性质的泵站、水库、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破产倒闭。灌溉所用水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是公共资源。所有生活在当地的农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权利。用水权是农民生存权的组成部分,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让私人垄断。
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2.1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水旱灾害斗争的治水史。尽管我国耕地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持续减少,但灌溉面积总体上稳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2.2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2.3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加快现有灌区的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此外,高效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2.4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具体要求。如果我国农业不能解决未来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产业,那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农业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还取决于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才能保证大幅度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3.1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无论是为了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还是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资源向生态环境、城市和工业转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国家;其次,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第三,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3.2充分利用WTO规则。如果仅从主要农产品价格来看,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确实面临很大挑战。如果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那么也可以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国家支持与保护空间最大的产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江大河治理、农业与水利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村水环境建设等均可纳入WTO“绿箱政策”的支持范围,属于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的支持。
3.3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不仅要研究有效、适用的技术,还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农田水利研究与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国形成适合我国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重视和加强农田水利科学研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符合WTO规则,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突出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而农业基础脆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又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的战略举措。
我国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深得广大农民的欢迎,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关键在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政治稳定的需要。在目前农业、农村远远落后于工业、城市发展的情况下,政策利益适当向农业倾斜,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
1.灌溉的保证
灌溉的保证就是在灌溉的时候,能用充分的保证农田的用水,其计算的公式为灌溉用水满足的数值与总年树相除,用符号“P”表示,当P大于或等于80%的时候,说明这个区域的灌溉率是合格的,但是这也只是一个基本的数值,在不同的农田里,还应当要考虑水源的状况和所种植的农产品,在水资源不足和农作物是以干旱的作物为主要的地区,这个数值可以考虑在50%到80%之间,在水源充足和以水稻、小麦等水源需求量大的农作物种植地区,则应该把数值考虑在70%到95%之间。
2.农田的抗旱
农田的抗旱是直接反映了农田灌溉的设计,也是农田灌溉水利设计必须要考虑到的一个因素,因为农产品的得天独厚性,所以很多时候如果发生旱情或者是多天无雨等情况,农田也是面临着绝大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灌溉设施要能满足到基本连续80天的灌溉期限,这个也应当因地制宜,因为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和当地农作物的需求,在设计的时候要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
二、农田灌溉取水
农田灌溉的核心就是水,这夜市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意义所在,在设计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地区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决定取水方式的设计。一般来说分为两种:其中一个是自取流水的灌溉设计,就是通过农田分布的情况,就近取得农田周围的水资源,通过简单的引流,使得水为灌溉所用;还有一个就是提水取水的灌溉,这个就是针对农田周围没有水资源,需要到较远的地方引流或者是提水来灌溉。水利工程的设计主要就是针对这两种取水的方式。
1.自流取水灌溉
如果农田的周围有河流的话,则可以将河流作为主要的水源,而为了保证灌溉水位的高度,则在设计的 时候要选用河流上游等较高水位的地点,引水的地点也非常的关键,因为这不仅决定了水流的长度和水干渠道的建设,这需要考虑到建设的成本,如果水流设计的不合理,增加的水流量和建筑设施的等增加会造成负担,而且当水流长的时候,遇到的截流、断流和遇到建筑物的阻挡等因素也会随之增加。
(一)无坝取水
在设计无堤坝取水的时候,可以考虑实际的情况,要分为建设闸门和不建设闸门两种,但是如果不建设闸门的时候,当遇到洪水等天文灾害时候,不能及时的控制水的流量,会导致一下子的冲击力将渠道冲毁和农田会受到洪水的淹没,所以在设计时候,尽量要考虑到可能发生未知因素,及早的将灾难排除,通过设计渠道的角度,保证取水的水流平稳而量充足,还必须要减轻对引水口的冲蚀,不然引水口的坍塌,造成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
(二)有坝取水
如果农田的所在地区是一个靠近水源的,旁边有河流等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但是可能因为地质或者是其他地理位置等原因无法满足自流水灌溉时,应该在河道上面设计修建低坝或者是闸,提高水位,引导水流灌溉,这种虽然建筑成本会有所提高,但是不用建立饮水渠道,可以减少了建造的成本,这种设计的水量会更加有保证,也免去了渠道日常维护等工作量。
三、灌溉渠设计原则
1.总布局规划
在对灌溉渠道进行规划的时候,要把土地、水源、路径等综合考虑,同时也要考虑到其他用水的部门是否需要这条渠道的用水,如果有工业用水,那应当注意是否会污染到水资源,还有考虑到水是否是农民的生活用水、牲畜用水等等,这些都要做到全面的兼顾,要做到科学管理,容易管理,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情况下,还要考虑是否可以扩大灌溉的面积,在保证人、水、农作物三者安全用水、充足用水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来实践经济和社会的效益。所以规划布置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充分的利用地形条件
在设计灌溉渠道的时候,其应当布置在高处,灌溉设计系统应该是采取总分的结构,每个排灌的系统要各自作业,因为考虑到部分地形是高地或者是不平的坑坑洼洼的地形,必须要采取单独处理,不能因小失大,在布局的考虑上也要讲究美观,尽量的不要太多占用民房和使得水渠经过民房,因为将民房长期置在水流的周围,容易使得泥土松动,容易造成危险,这些都应该是水渠设计时,应当考虑的重点。
(二)安全为主
在渠道的设计时,要研究其渠道附近的地质地貌,如果是一些软土地质或者是土地密度不够的岩土,应当尽量避免深挖,虽然靠近河流等水源充足的地方比较有利于引水灌溉,但是同时也会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就是会被水冲毁,或者是侵蚀,所以在靠近水源的设计应当是要注意渠道的用料,一版在地质条件好的地层,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岩石层断裂,透水性强的情况发生,再者,沿渠应当要有合理的泄洪排水功能,如设置闸口等等。
(三)综合利用
在灌溉渠道的应用中,同时也要考虑一水多用的原则,在水资源充足情况下,要结合水、电、人文环境等等的因素,考虑水库、水塘、水渠并用,充分利用水渠的资源性,由点带面的通过一水扩散,使得农民的生活更加便利,有些地区要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井水、河水相结合,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的原则,来设计农田灌溉的系统。
2.分布局规划
分布局的规划要确定好地势地貌,依据各个地区的地址特色,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以偏概全,要量身设计好支渠道的灌溉系统。
(一)平原类型的灌溉区域
在平原地区,多数的地形是由于河流的冲击而形成的,这样的地形优势是开阔,而且耕种地比较集中,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将地理的条件和洪水、洪涝、干旱、水渍、碱等灾情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布的规划。
(二)中原类型的灌溉区域
这种地形的地表水比较丰富,而且排水的条件比较好,可以采取分排灌溉的方式,对灌溉的渠道要进行冲洗和日常维护,防止土壤生盐和排水堵塞等情况的发生。这是由于我国地质地貌的特殊性,所以在设计分渠道的时候更应该要考虑到多种的可能性,多考虑是否能不能有一水多用、少水多用的情况,认真做到量身定做,合理安排。
四、结束语
我国有效农田灌溉面积在全世界范围内,位列第一,这解决了一定数量人口的吃饭问题。农业问题以及存在一定的关联的其它问题是国家长期探讨和关心的问题,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从整体水平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注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储水抗旱,可确保农业生产的正常开展,并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之灌溉现状
大多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均由当地居民自行建设,这不可避免地会遗留各种质量问题,例如,标准不合格、质量较差、配套不齐全、设备陈旧、技术手段落后等,这不仅阻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开展,还降低了农业效益。现阶段,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成本投入有限、管理机制尚不完善,这无法满足新农村的建设需求,因我国农民的整体收入并不理想,且实施解决灌溉的根本目的是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增加社会效益,这对于思想意识相对落后以及经济水平不高的农民而言,是一项与自己无关的工程。因此,节水灌溉工程依旧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要求相关部门应增加经费投入,并加大宣传力度,全面实现节水灌溉目标。
3灌溉的设计问题
3.1渠道设计原则
3.1.1安全第一的原则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设计渠道时首先应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在具体的设计和装设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避开危险系数较高的地段,例如填方高度较高、挖方深度较深的地方。
3.1.2有效利用当地条件
应将灌溉渠道设置在地势较高的位置,而将排水沟设置在地势较低的位置,这不仅便于自流灌溉的正常开展,还有利于排水工程的进行。因此,在灌溉设计阶段应全面考虑当地地势条件,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手段,尽可能避免和其余建筑物之间的交叉,尽可能地降低对现有农田和农民生活的影响。
3.1.3干渠、支渠设计原则
在设计干渠、支渠时,应全面考虑工程现场的具体情况,从工程现场出发,参照当地地形,合理设计。
3.2灌溉设计内容
3.2.1科学计算引水量
引水量计算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设计中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应率先设定合理的渠道引水量,然后依据渠道引水量进一步设计横断面,并绘制相应的断面图,科学计算工程量,全面落实工程预算工作,然后由资深、专业水平较高的设计师编写最初设计报告。引水量具体是指灌溉净流量和损失流量相加的和,农作物品种、地质条件、渠道规格、自然环境条件、水源条件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着引水量。在计算渠道引水量时,应严格参照相关灌溉规范,并全面考虑实际灌溉面积来进行计算。
3.2.2有效设置节制阀
在设定位于渠道侧面位置的分水量时,为确保配水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保证渠道极限(最小)流量也能达到低一等级渠道的引水标准,则应在适当的位置装设节制阀。在节制阀中,主要通过阀门控制开关、调整水位和流量,进而达到向低一等级渠道调配水源的需求。通常将节制阀设置在泄水阀和分水阀中,以此来达到分水和泄水的要求。有时也将它设置在渡槽等位置,便于事故检修工作的开展,并能有效调控输水流量,同时还应和桥梁、陡坡等保持一致,进而增加经济效益。对于渠系节制阀,应将其过水宽度和整个渠道宽度保持一致,这样有助于连接工作的开展。如若使用轮灌,应保证节制阀中的设计流量一致;若采用续灌,则无需保证设计流量的一致。开敞式是渠道节制阀最为常用的模式,闸阀高程和渠道底部平行,使用平底宽顶堰,通过消力墩来调控始流状态,以此来击打消能,位于闸下位置的消能工程相对简单。另外,还应尽量确保位于上下游位置的翼墙平整,通常利用弧面进行过渡,以此来降低水头损失量。对于平面河渠,使用套阀模式,具体是指相隔较近装设两个节制阀,逐步分级挡水,充当简易船阀,这不仅便于交通运输工程,还具有控水抗洪的作用。
3.2.3合理设计横纵断面
1)横断面。
待明确渠道实际引水量后,应结合引水量设计相应的水位高程和横断面,通常,水流量、比率与横断面紧密相关,其中渠道的地质条件、灌溉断面的坡度、水流中的泥重等共同影响着渠道比率,一般水流流速和渠道断面呈现负相关,如若渠道比率较小,则相应的流速也较小,进而出现渠道雨季,削弱其灌溉能力。因此,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合理设计渠道比率,禁止出现过小或者过大的情况,另外,还应考虑与渠道接触的地面坡度,尽量保持坡度一直,如若某处地面坡度较大,则预设计中的比例无法满足坡度变化,此时应适当地调整渠道比率,通常可以利用陡坡、跌水等手段,以此来达到坡度和地形变化的一致。
2)纵断面。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通常同时开展横纵断面的设计工作,其中纵断面的设计主要包含标准水位线、极限(最低)水位线、周边建筑物以及分水口位置等内容,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严格参照工程设计图纸,首先依据地面高程,设计出相应的高程线,然后依据具体的渠道底部的尺寸和水流比例,描绘常规水位深度,再参照水位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水底深度以及渠道宽度,描绘加大水位线、极限(最低)水位线和渠道顶端的高程线。待完成渠道线描绘工作后,应再次检查渠道坡度,对于坡度骤然变化或者较高一级的坡度较高的位置,应结合具体情况,合理设计跌水和陡坡,同时,还应明确高度差和具置。
4结语
目前,虽然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相比较而言,我国的乡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水平还比较地低下,不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发展,使乡镇农田水利建设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步伐。
1.1技术缺乏,管理落后
目前,我国乡镇农田水利建设队伍中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不能对水利的建设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使水利建设受到严重的约束,直接影响了我国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的实施。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制度落后,水利建设的管理讲求的是责权分明,但是实际上,大部分的水利建设管理紊乱,管理者不能明确自身的职责和有效行使自身的权利,使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找不到人解决。
1.2损坏严重,投入资金不足
由于近年来,疏于对水利建设的管理,使乡镇的调水、分水、泄水等水利建设受到严重的破坏。除了自然原因,很多水利建设的破坏都是人为造成的,例如,很多地方的机井房的电机和水泵被偷。由于后期的维护不当,致使小水渠的提水阀门锈死,当汛期来临,阀门打不开,无法泄洪,出现严重的洪水灾害,给人们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由于国家的税务改革,取消了农村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使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资金不足,不能及时对水渠等小水利工程进行维修及加固,缩短了水利建设的使用寿命。
1.3年代久远,功能退化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乡镇农田水利设施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代久远,年久失修,导致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的功能严重退化。很多的小型农田灌溉系统工程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地方的农民甚至在水渠上种植了庄稼或树木,直接阻碍了农田水利设施功能的发挥。部分农田水利设施由于没能及时维护,已经完全不能发挥其功能,对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1]。
2、分析乡镇农田水利建设问题出现的原因
2.1管理落后的原因
现存的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管理落后,主要是因为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主体不明确,运行管理机制和维护机制尚未形成,对已建好的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没有做好,已损坏的水利工程不能得到及时的修护,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所以乡镇农田水利管理部门要根据当地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使水利工程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2.2投入资金不足的原因
在我国,小型的水利建设一般都是地方自建,国家的资金投入少。一些地方经济好的,还能够抽出部分资金投入到农田的水利建设上来。如果地方经济状况不好,根本就没有资金投入到农田的水利建设。另外,自国家的税收改革后,农村水利建设一般都是组织地方上的人出工出钱出力去修建水利工程,人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直接导致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筹备困难。
2.3建设速度慢的原因
目前,乡镇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主要是依靠当地的乡镇人民,实施的是义务工制度。例如,农村农田水利工程遭到破坏,能够进行修补,达到自求平衡的状态。但是自从国家取消了乡镇的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影响了乡镇人民农田水利建设的热情,将乡镇人民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主力军将没有办法适应农村发展的新形势[2]。
3、探讨促进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相关措施
3.1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可以以乡镇与小流域为单元,由县级统一管理。加大节水工程的实施力度,同时还要不断增强乡镇人民的节水意识,推广“按量计征”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不断健全水利工程的配套设施,降低水资源的浪费,保证农田的正常用水。
3.2加大资金投入
在紧抓大中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时,也要重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国家要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小型农田的水利设施。各级地方政府也要不断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对于上级给予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不能挤占挪用,必须做到专款专用。还要不断的总结经验,盘活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还要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审计与跟踪工作,各个县区的水务局要与各乡镇协调,坚持先急后缓的原则,对于抗旱井、主干渠、支渠等重要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先建设。同时还要做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制度的创新,要适应农村新形势的发展,保证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职责明确,做到出现问题,能够找得到人来解决,确保农田水利管理的有序进行。
3.3建立水利建设发展绩效考核机制
将农田水利建设中的防洪抗旱、人们的饮水安全问题、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问题等等工作项目实施个人责任制,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相关的绩效考核机制。一旦出现水利建设的问题,如抗旱、供水、防洪等出现问题,能够找到明确的责任人,如果问题严重,还要对相关的负责人进行问责。
3.4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的力度,能够增强乡镇人民建设水利工程,保护水利工程的意识,提高乡镇人民投身到农田水利建设中去的积极性。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相关的法制宣传,能够提升乡镇人民的法制意识,做到依法用水,自觉的维护好农田水利工程,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4、结语
1.1地位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地表述出农田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设施,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投入多,见效慢,管理难,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视。对农田水利的重要地位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1.2群众性强,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农田水利遍及全国各地,与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每年都要发动近亿劳动力从事已建成工程的清淤维护岁修、水毁工程修复和新工程的兴建。群众性、互助合作性是农田水利的重要特点之一。
1.3公益性较强,需要政府扶持。农田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治碱、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既可以为花卉、蔬菜、果园、养鱼等高附加值产业服务,又承担着大田作物灌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
1.4具有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按受益农户多少区分,小型农田水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浅井等;另一类是几十户、成百上千个农户共用、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农村公共工程性质的泵站、水库、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破产倒闭。灌溉所用水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是公共资源。所有生活在当地的农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权利。用水权是农民生存权的组成部分,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让私人垄断。
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2.1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水旱灾害斗争的治水史。尽管我国耕地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持续减少,但灌溉面积总体上稳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2.2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2.3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加快现有灌区的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此外,高效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2.4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具体要求。如果我国农业不能解决未来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产业,那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农业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还取决于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才能保证大幅度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3.1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无论是为了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还是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资源向生态环境、城市和工业转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国家;其次,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第三,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3.2充分利用WTO规则。如果仅从主要农产品价格来看,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确实面临很大挑战。如果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那么也可以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国家支持与保护空间最大的产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江大河治理、农业与水利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村水环境建设等均可纳入WTO“绿箱政策”的支持范围,属于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的支持。
3.3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不仅要研究有效、适用的技术,还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农田水利研究与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国形成适合我国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重视和加强农田水利科学研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符合WTO规则,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突出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而农业基础脆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又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的战略举措。
我国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深得广大农民的欢迎,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关键在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政治稳定的需要。在目前农业、农村远远落后于工业、城市发展的情况下,政策利益适当向农业倾斜,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
1.1地位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地表述出农田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设施,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投入多,见效慢,管理难,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视。对农田水利的重要地位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1.2群众性强,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农田水利遍及全国各地,与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每年都要发动近亿劳动力从事已建成工程的清淤维护岁修、水毁工程修复和新工程的兴建。群众性、互助合作性是农田水利的重要特点之一。
1.3公益性较强,需要政府扶持。农田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治碱、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既可以为花卉、蔬菜、果园、养鱼等高附加值产业服务,又承担着大田作物灌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
1.4具有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按受益农户多少区分,小型农田水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浅井等;另一类是几十户、成百上千个农户共用、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农村公共工程性质的泵站、水库、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破产倒闭。灌溉所用水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是公共资源。所有生活在当地的农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权利。用水权是农民生存权的组成部分,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让私人垄断。
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2.1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水旱灾害斗争的治水史。尽管我国耕地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持续减少,但灌溉面积总体上稳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2.2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2.3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加快现有灌区的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此外,高效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2.4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具体要求。如果我国农业不能解决未来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产业,那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农业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还取决于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才能保证大幅度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3.1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无论是为了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还是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资源向生态环境、城市和工业转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国家;其次,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第三,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3.2充分利用WTO规则。如果仅从主要农产品价格来看,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确实面临很大挑战。如果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那么也可以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国家支持与保护空间最大的产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江大河治理、农业与水利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村水环境建设等均可纳入WTO“绿箱政策”的支持范围,属于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的支持。
3.3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不仅要研究有效、适用的技术,还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农田水利研究与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国形成适合我国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重视和加强农田水利科学研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符合WTO规则,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突出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而农业基础脆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又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的战略举措。
我国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深得广大农民的欢迎,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关键在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政治稳定的需要。在目前农业、农村远远落后于工业、城市发展的情况下,政策利益适当向农业倾斜,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