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09:56:21
序论:在您撰写思想道德教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康德反对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方法,他认为道德教育方法应该是出自自由而非强制,道德教育应该尊重受教育的主体性。实践理性的方法是可以启发人们自由意志和培养良好的道德人格。康德善于利用儿童的竞争心理培养道德品格,过利用名人传记教材加强个人道德理想的启发,运用道德问答方式启发个人理性的自觉,培养义务心,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自律品质。康德同时认为道德感性和理性应该兼具,不偏爱任何一方,没有个体的感性认识,对象就不会给予我们。没有理性,个体就不能对对象做出反应和判断,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道德认识才能发生。康德的这一道德思想在对于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学校对个体的思想道德行为训练
以理性作为支撑的道德认识才具有作用;如果离开了感性的道德体验,学校的德育活动将成为枯噪乏味的操练。康德认为道德的动机是出自于对道德法则的敬畏,而不是对于义务的爱好,道德是理念和动机均是来自先天的理性,个体所获得的道德教育是生活所获得。他认为道德教育不是来自于学生当下生活,而是从过去的生活典范中获得。康德在道德教育目的上强调道德教育应与社会性统一,即把来自实践理性的道德律令的尊重和履行作为道德责任,即个人需做什么才能体现人格的道德价值,康德考虑的是现在和未来的需要。道德的教育目的在于强化实践理性,培养他人的道德由他律走向自律,培养个人具义务知心和善良的道德人格。康德在道德教育内容上注重利用道德观念及名人传记教材进行教学,以榜样和规则培养儿童的义务心,其中对于教材的选择上康德注重教材的逻辑性,目的是为了能增强学生思考和判断能力,并通过宗教教育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在判断和解决道德问题上,康德思想以个人的良知天理作为判断的依据,带有较强的个人主观色彩;他反对利用奖惩的手段解决道德问题.主张以自然奖惩为宜,他认为若以奖赏行善,这将是属于道德的贿赂,会降低道德的尊严。
3、总结及其启示
(一)做一个能言传身教的好家长
开展行为教育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在人生的教育中起步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它注重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更强调能言传身教、持之以恒。在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长谈吐文雅、举止优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表现得温文尔雅,待人文明礼貌、态度亲切友善。家长平时就有勤俭节约、守时惜时、讲究卫生、遵守规则的习惯,会使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爱学习、爱劳动、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的好习惯。这种长期的熏陶和影响,慢慢就会变成孩子终生受益的习惯,显现在所处的每一个环境中。这些点点滴滴、方方面面的好习惯不是靠家长的说教、家长的打骂养成的,靠的是家长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自觉接受教育。我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苦果自己受。有的家长平常不注意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做人处事斤斤计较、贪小便宜、生活习惯懒散、冷漠自私……行为习惯起不到好的示范作用。这种情况下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就会受到家长的负面影响,慢慢就会体现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脏话连篇、内心狭隘自私、脾气暴躁、打架闹事,不服从老师管理、没有时间观念、不会沟通等。也有的家长教育孩子头头是道,自己却做不到,这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时间久了,就会显得空洞无力,没有说服力的教育是没有教育效果的。做一个能言传身教,持之以恒的好家长,就能在这张白纸上画出成就孩子一生的好习惯。
(二)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开展理想教育对孩子,家长寄予了太多希望,小的时候希望成绩出类拔萃,长大了希望事业有成。除了个别天赋超群的孩子,大多数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家长不能仅仅做一个好保姆,还要做孩子的好老师,好朋友,引导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做“良师”,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不是单纯陪孩子学习,而是自己也要学习。在孩子埋头苦读的时候,家长的学习行为是最好的教育,它包含了学习的习惯、方法、态度以及能示范的其他品质;家长不断获取的知识既能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又能扩大与孩子的交流面。通过共同学习,既能分享,又能指导。不要让孩子觉得家长知识浅薄,没有教育资格。做“益友”,启迪和润泽孩子的心灵。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成功有失败,奋斗的足迹有深有浅,家长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和尊重孩子,能取得孩子信任,疏导孩子压力,让他们找到倾诉的对象,还能与他们一起培养兴趣爱好。家长既要做“良师”用自己的远见和智慧鼓励孩子努力拼搏,又要做“益友”能够听到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给他们需要的理解和支持。
(三)做一个威严而有智慧的好家长
开展人格教育一个粗暴蛮横的家长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常用的伎俩就是恐吓和威胁孩子,孩子除了恐惧也学会了粗暴和蛮横;一个过分溺爱迁就孩子的家长,会让孩子变得自私任性、目中无人、懦弱无能。一方面家长要原谅孩子的过失看到孩子的长处,让孩子觉得有改正的机会;另一方面家长要给孩子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做一个威严而有智慧的好家长,在开展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时,能从关爱的角度去教育孩子,使教育充满爱,孩子愿意接纳你的意见和建议;能从原则的角度去教育孩子,使你的爱里充满教育,辨别黑白是非,了解善恶美丑,懂得怎样做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的家庭夫妻双方意见不统一各有各的看法,这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不利的。
二、总结
家庭对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应该说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终身的,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可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家庭教育往往只着重于智力开发与知识学习,却忽视了家长的主要工作应该是教导孩子如何做人。目前中职生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有很大一部分中职生来着农村留守家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还有一些中职生则是上高中考大学无望,出去工作则年纪太小,父母大多希望孩子有个地方读书,由学校先管着,不至于犯大错。我国家庭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比较注重居家与处世,也就是伦理道德和社会公德,而不是简单的学习语文数学英语之类的知识教育。尽人皆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会影响中职生的成长,大量现实案例也表明,父母的言行举止,家庭的氛围环境,都会潜移默化地对中职生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父母的道德水平的高低和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紧密联系着的。
二、学校是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力量
开展发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教育有助于加强和改进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职学校应该引导中职生们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因地制宜地展开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引导中职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在实处。其次,要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中职学校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同时,应该修改课程设置,将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上日程,尤其应该教育中职生如何做人。新生报到后,安排入学教育课,加深学生对中职教育的认知,稳定情绪,认知自我。不少中职生都是中考失败者,容易自暴自弃,要引导中职生正确认识,了解职业教育是一座桥梁,可以为自己成长提供多条道路,真正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深刻内涵,形成奋发向上,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中职教育者应该依据中职生的认知规律、品德形成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中职学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其它学科课程有机融合,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渗透其中。第三,加强中职师资队伍的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班主任,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知识能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直接作用。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应该踏踏实实地执行好职责和义务,用崇高的人格魅力、诚信的作风去教育和影响中职生,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特别是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把中职生的思想工作做细、做活、做实。
三、社会是中职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土壤
(一)社会整体客观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引入思想平等、讲究效率等观念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诸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和现象。许多成年人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价值取向都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更何况作为未成年人的中职学生?中职学生如果没有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如果没有较清晰的人生是非观念,则难以抵挡形形的物质利益或金钱的诱惑。尤其是现在发达的电子网络技术,海量信息铺天盖地在互联网上涌现,良莠不齐的内容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及思想道德的形成。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
父母及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潜移默化,持久深远。比较常见的存在的问题是:有些家长只一味地要求孩子的学习过得去,不要在外惹是生非,而思想品德、人格成长则较少或不予关注。有些学生是留守少年,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或经商,缺少对孩子的关心和监护。还有一些残缺家庭,缺少正常家庭的温暖,导致孩子性格的孤僻和缺失。也有些家长本身就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思想意识、言行举止直接传导给孩子,给孩子树立了不良的形象[2]。凡此种种,均会对学生的心灵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三)学校教育的因素
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重要部分,也可以说是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学校道德课程的开设。德育课程的教学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2.班主任辅导员对班级的管理。班主任辅导员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有助于他们良好习惯的形成,加强思想道德的提升。3.各学科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及平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这也是重要的部分。4.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创建文明的育人环境,开展学生喜爱的群体活动等。如上所述,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主要是社会、家庭、学校等三方面的因素。学校教育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并必须把握的领域。为此,国家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六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把这项工作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二、任课教师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作为
在教学课堂上,除了德育教师开展专业宣讲之外,各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队伍,是中职学校不容忽视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力量。除了放假休息,学生每天都要上课,教师都要授课,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任课教师,因此,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颇有影响力。所以,作为职教工作者,专业任课教师,如何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传递思想道德的正能量,帮助尚未成年的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这是我们所有教师从教至今一直面对并不断开发的课题。我是非德育专业的教师,以自身教书育人的实践而言,有如下两点体会。
(一)对学生的教育要源于爱,以爱为基础
这种爱,是理性的爱,它既不是“支配式”“占有式”的爱,也不是姑息、放纵的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孩子。”[3]因而,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真切的关心和爱护,尤为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喜好,取得他们的信赖,在此基础上开展教育,他们能够欣然接受。记得有一年的元旦放假,我所任教的班级有一部分住校学生没有回家,他们自发地在教室开歌唱会,并向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发了邀请。当时,天气寒冷,我赶到学校时,并未有其他教师前来。我的出现,令孩子们非常兴奋。我与他们一起唱歌,欣赏音乐,随后班主任也赶来和孩子们一起活动,我们与学生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元旦。在这之后,我发现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改变,原来上课说话,不愿听讲的学生安静下来了;经常不交作业的学生也会来问问题了。当然,我也会不时地与他们交谈哪首歌曲好听,哪位歌手更招人喜欢。事实上,在与学生朋友似的交流沟通中,教师就将自己的思想品味逐渐渗透进他们的心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和影响学生世界观的形成。
(二)对中职学生的品德教育宜由细微之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向城市,于是产生了新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这一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教育引导,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状况令人担忧。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术界一般将“留守儿童”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根据留守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自我留守型;“单亲”留守型;隔代监护型;他人寄养型。[1]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状况令人堪忧,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情感淡薄,道德认识模糊
道德情感是随着人们的认识、信念、世界观的产生和形成而发展丰富起来的。[2]父母外出打工,与子女聚少离多,亲子之间互动频率降低,导致亲情缺失。传统意义上的双亲教养模式改变,各种形式的家庭教养结构出现,使留守儿童在性格、心理等方面产生不良变化,继而引发心理问题,无形之中造成他们道德情感的冷漠。同时,父母长期缺位,致使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认识方面缺乏正确的认知,道德认识模糊。
(二)道德意志薄弱,道德行为失范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和障碍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3]拥有坚强道德意志的人,能利用客观条件,克服困难,实现目标,反之相反。留守儿童处于心理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大部分都是隔代抚养,缺乏父母的管教,道德意志薄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使道德滑坡。道德行为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4]大多数留守儿童长期和祖辈们生活在一起,他们认为对孩子的监护责任就是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缺乏对孩子进行道德和精神层面上的教育。这种溺爱的监护方式造成了自制力不强的留守儿童任意妄为,道德行为失范。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成因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城乡差距拉大。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实质上是三农问题的表现,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主要从家庭、学校两方面分析其成因。
(一)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
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通过亲子关系、家庭互动等影响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观。但是,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不完整,无法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的偏离。同时,他们大多由祖辈们照看,祖辈们文化程度较低,不能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处于缺失状态。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薄弱
学校作为专业化的教育机构,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课堂,学校在留守儿童德育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根本上来说: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就在于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通过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使其逐渐社会化。”[5]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学校一直把成绩看作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德育地位得不到贯彻落实,这种现象在农村的教育中更为突出。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加强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共同作用。
(一)发挥农村中小学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般来说,农村学校教育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没有寄宿条件,为此,学校要积极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寄宿条件。班主任可以建立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成长状况,定期与学生沟通,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等,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进行跟踪教育。学校在保证基本课程的前提下可以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爱。
(二)加强社会组织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关注
除了发挥学校、家庭的作用外,社会组织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社会组织要综合整治农村中小学学校周围环境,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留守儿童与社会之间的联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留守儿童的意志力,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安抚他们孤单的心情,增强留守儿童的社会责任心。
(三)强化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责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应当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尽量陪伴孩子的成长。迫于压力,即使外出打工,也要经常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定期与他们见面,以便充分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情况。同时,父母也要经常与班主任进行沟通,全面及时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化,对于他们的心理变化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教育指导。
作者:高萍 单位:济南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6.
[2]肖祥.论道德情感与感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200.
[3]陈敏.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6).
1.存在“思想道德教育真空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相对于校内而言,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存在着“三多”,即情况要复杂得多、问题要多得多、工作难度要大得多。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的主要管理者由老师改为企业管理人员,而企业管理人员对学生的情况并不了解,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不愿花很多的精力,投入较少,方法也更简单直接,实习带队老师又不可能全天候在企业,这就容易产生实习期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出现“教育真空期”,学生从校园生活的紧张活泼突然转变成单调甚至枯燥的重复劳动,这种“教育真空期”往往是学生思想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2.存在着重技能、轻德育的思想倾向校企合作要求学生必须走出校园,到企业的具体生产岗位去。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就是要求学生作为企业员工参加企业实践。这样,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就明显减少了,学校往往会采用压缩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时间来补足专业课的学习。像语文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在低年级阶段完成,不能贯穿始终。同时,不管是在校内的实训课还是顶岗实习期,老师、师傅关注更多的是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思想道德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存在着重技能、轻德育的思想倾向。
3.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不成熟不稳定,与企业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进入企业后,他们的身份关系发生了变化,企业会像对待员工一样对其严格要求。对此,有些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认为自己还没有毕业,就是个学生,不愿积极地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实践活动。这些学生往往意识不到实习对自己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认为实习与专业知识没有太大联系,在实践活动中不能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不能尽快适应企业的管理,有时甚至会出现怠工旷工现象。
4.企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投入缺失由于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绝大多数时间在企业,脱离了熟悉的校园环境。在此期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企业的参与。但学校和企业是完全不同的社会机构,它们有各自的运行规律,也有各自的追求目标。学校以教书育人为主要目标,而企业则以追逐利润为主要目标。这就决定了企业不愿或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和财力来解决学生产生的众多想法和矛盾,存在着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投入缺失的现象。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生产劳动、严格的管理制度,学生就会产生许多想法,甚至是矛盾。学校虽然安排实习带队老师跟踪指导,但教师们却很难像在学校一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文化特别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重视员工的沟通协作能力,所以现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水平高超的员工,更需要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的员工。但对于学校而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个体行为,而忽视了沟通与协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岗位实际工作相结合,为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
1.加快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能力转型,提升队伍素质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作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迅速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熟悉企业的文化内涵,树立“育人为本,注重实效”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将“工”“学”有机融合,吸取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中有价值的元素,融入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将企业文化因素渗透在各个专业教学中。这种融合,解决了思想教育工作的空洞乏力,变“照本宣科”为“择需而教”;这种能力的转型,将会给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加快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能力转型,提升了队伍素质。
2.丰富和创新学校德育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开展德育教育,学生可以在真实而直观的企业环境中学习与锻炼。德育工作者则可以通过学生参与企业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和精神文明创建等活动,寓德育教育于各项形式样的活动当中,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完全改变以往课堂上理论说教、机械灌输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走出校园,使之不断社会化,具体化,企业化。
3.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真实地接触到企业的生产环境及其文化氛围,了解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了解到一个人的品德对其成长的重要性。学生就会自觉并发自内心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自觉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建设,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学生被分配到不同企业的不同岗位上,工作较为分散,管理难度明显加大。在这种形势下,原班主任因为在校内还担任课程教学等原因,只能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来回跑,很多时候会显得力不从心,管理质量显著下降,所以必须加强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学生进入企业后,尽量安排原班主任随学生进入企业。(2)要壮大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数量,以适应校企合作下学校的发展。(3)要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训工作,增强他们的政治素养、管理水平,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等。学校要尽可能多地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让老师能够结合学校与企业的文化来找到最有效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2.加强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拓展思想德育教育内容技校道德教育的立足点是职业性和实践性,在校企合作模式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围绕学生未来职业需要展开。在学生未进入企业实习之前,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德育教育内容,拓宽德育渠道,切实有效地促进校企合作顺利进行。可以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式,引进优秀的企业文化,邀请企业人士、专家、优秀毕业生等到校进行讲座,宣传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管理理念等,使学生了解企业相关状况、管理规范。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和学习,让学生耳濡目染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风气、企业氛围和企业舆论。让学生体会到老师传授的职业道德理论与企业的要求是相融合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本职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完善工作机制,推行现代师徒制,充分发挥企业的育人作用校企合作模式,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实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质养成、行为习惯管理等工作。所以必须构建全员育人体系,把学校的管理方法和企业的相关制度结合起来,要建立校长和企业主管领导挂帅,分管领导组织实施,学生处、团委、实习指导老师、班主任、企业实习管理人员具体落实的联合管理机制,充分凝聚各方力量,齐抓共管。在学生中推行现代师徒制,让学生在企业中找到自己新的“师傅”,在充分了解学生心声和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各司其职,共同育人,最终实现合作共赢。
4.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性格校企合作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用人单位在聘用员工时,在考察技能的同时,更重视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诚信品质和工作态度等职业道德元素。这也就要求中职学校要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主导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在追求技精的同时,更要注重厚德。因此,学校在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时,可以模拟企业环境,通过创造良好的校内外环境,对学生进行良好职业性格的塑造,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胸卡、校园网、宣传栏、指示牌、信封、稿纸以及文化墙、教学楼、实训楼、学生寝室的标志都应力求精美有品位,并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和职业道德要求,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增进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四、小结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末期,与之相应,他们的心理发展也逐渐走向成熟,而且,由于面临即将到来的高考,他们的学习压力会更大,情绪会更加丰富,这些都会导致高中生心理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所以,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们若想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首先就要注重他们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从而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比如,我们要多走进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愉悦的关系,让学生愿意向自己敞开心扉,这样,我们就能及时发现存在于学生心理上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对症下药,使其心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特别是对于班上的学困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爱护,绝对不可有歧视、责备心理,而是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进行及时的表扬和赞赏,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爱,进而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奋发向上。这样,当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了健康、阳光的心理,再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我们也就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二、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做好学生的榜样楷模
作为教师,我们是每天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我们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同时也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教学目标,在平时,给学生起到一个榜样、楷模作用。比如,我们要求学生热爱劳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我们自己就要做到在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中亲力亲为、积极参与,而不是只热衷于发号施令;我们要求学生穿戴整齐、干净利落,我们自己就要做到衣着得体、工工整整……总之,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用自己的表率作用去带动和影响学生,做好学生的榜样和楷模,使学生逐渐成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格的人。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