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09:56:13
序论:在您撰写思想政治理论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尊重学生主体性。独立学院学生有个性、善于表现、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所以可以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尊重培养对象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实践能力。施教者的导向作用只有凭借培养对象这一主体转化为认知变化的主观动机时,才可能在其上建立更高级别的认知结构。在施教过程中,注重内部力量的引导和调动,充分考虑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动机等因素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影响。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的接收器,而是知识、理论和方法的思考家和实际问题的积极解决者。学生必须亲自参与、体验和实践教学的所有环节和过程,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解和研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并内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教师则主要发挥规划、指导、管理和评价的作用,做学生的“引路人”。因此,这样的实践教学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性。
2.教学方式多样性。从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只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理论说教和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机械的教化和启蒙,导致学生思维方式固化、单一,学习效率低,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现在的实践教学则能实现书本理论思维和实践感性经验的结合,从而让学生真正获益。今天的世界瞬息万变,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而且速度快,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密切联系社会现实,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有效的展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应根据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教学内容恰当选取教学资源,灵活地选择各种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践教学可运用演讲、辩论、讨论、研讨、视频资料赏析、读原著、校内专题活动、校外调查、撰写实践报告和论文等多种形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教学环境灵活性。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只在教室中进行,而当前提倡的实践教学开展的范围就宽泛的多了,既可以是课堂上又可以是课外,而课外的实践教学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校外实践教学还可以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在这种方式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学环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课堂、班级、校园、团队、家庭、组织、家乡、国家以及社会中都可以进行教学活动。广泛的实践教学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能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社会中,感受事物的多样、变化和联系,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
4.教学效果持久性。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接受学习,而更多地体现在为学生学习创造结构性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学生在探索中发现的正误答案具有反馈性质,这也有利于实践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自行改正,此过程所产生的强化作用比外在的奖励具有的价值要大得多。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促进学生掌握方法和技巧,对学习材料的记忆也更长久、更牢固,因此这种教学效果更具有持久性。
二、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关于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目前教育界、学术界尚无成型探索。而部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已初步形成,教学效果良好,获得领导、教学专家、学生的认可和较好评价,并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实践教学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亟待从理论上加以梳理、总结和研究,力求通过改革与创新获得更大水平的提高。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密切结合相关教育教学的科学理论,立足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际,坚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以大胆创新的精神、锐意进取的勇气,积极推进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为提高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强化学生学习效果、提升教学境界、形成教学品牌、扩大社会影响而进行积极地探索与钻研。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深化理论研究,加深对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规律的理解,以科研促实践,为独立学院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贡献力量。
1.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应解决的关键问题。①在改革与创新中,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各教学环节间的衔接性与连贯性,形成整体合力,提升实践教学水平。②在深入研究、广泛借鉴、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灵活多样、适应性强、富有创新价值、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实践教学形式,不断地提高实践教学的趣味性、针对性与实效性。③在改革与创新中,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新机制,力图解决如何在学生间更加合理地分配实践教学资源的问题,既要使全体学生普遍受益,又能够充分调动起先进分子的学习积极性。④在改革与创新中不断提高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实践教学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⑤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明确教师的职责定位,充分调动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⑥在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探索提高实践教学成果质量的新路径,更加科学、规范、合理地管理实践教学成果,对个别优秀地实践教学成果要充分挖掘其潜在的社会价值,及时推广,扩大其社会影响。⑦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的学生成绩考评机制,将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与实践教学考核成绩及平时课堂表现成绩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科学的考核机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全面考查,同时也对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有效激励。⑧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水平,开拓新的境界,坚持走特色化建设道路,及时总结经验,发表科研成果,抓牢宣传阵地,扩大社会影响,力求形成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品牌。
2.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应制订的计划。①对独立学院已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经验,查找不足。②结合独立学院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际对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规律加以理论研究。③在上述基础上形成“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实施方案。④在实践中落实并不断调整整改方案,切实推进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步伐,最终完成既定目标。
3.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应采用的研究方法。①采取项目组工作机制与教研室工作机制相结合的组织实施及领导办法。②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相互结合与推进的方法。③采取以部分教研室所进行的实践教学改革为试点的方法。④采取阶段性验收检验与及时调整改革方案的方法。
由于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缺乏正确的辨证的认识和理解,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是片面强调思政课教育的社会功能,教学中往往照本宣科,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重点、难点的把握机械化、教条化,讲课时面面俱到,一味灌输,习惯性把学生当成了高级领导干部,一出口就是“领导指出”、“几个必须”、“几个应该”,教学活动中见不到“学生”,从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需要。这样的思政课很难被学生接纳和认同。二是片面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只关注学生的兴趣,迎合学生的价值倾向,满足于课堂气氛的活跃,甚至喜欢讲社会上流行的庸俗笑话,堕入“三俗”的境界,而放弃了社会要求和原则,失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向作用、动力作用和保证作用。要防止以上两种倾向,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牢固树立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为社会服务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属性,明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明确历史和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可以有效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为盲目的、自发、随意的活动,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要看到,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只有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目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必须十分重视当代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材施教地促进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要努力找到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结合部和增长点。“两个需要”结合的实质是将思政课教育的宗旨与受教育者关心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两个需要”结合得好,既造福社会,又使受教育者终身受益。
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中,许多教师由于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的理解过于简单化,习惯于“教师中心论”,过分强调教师的“控制”作用,使得课堂更多地成为教师呈现个人知识和风采的舞台,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于搞“独白”,演“话剧”,把教学的“公共活动”变成了教师的“个人活动”,基本是“教师讲完——学生下课”的单一模式,完全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能动作用。必须寻求新型的教学模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动、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现在80后、90后的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不断增强,特别反感对他们进行概念化的说教。教师上课尤其不能只讲“必须”、“文件指出”等政治性话语和口号,而是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以平等、开放、合作、民主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分的尊重。师生通过民主平等的交流,产生精神上的碰撞、融合和共鸣,教师要允许学生对社会问题有不同的观点、意见和看法,从而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不自觉地接受理论。当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要求越高,越需要教师对思政课教育规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以更高级的育人艺术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三、统一要求与尊重差异的关系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出现了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五个多样化”。根据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五个多样化”在思想领域的直接反映就是当代中国社会人们思想活动表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空前增强“四大特点”。这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当代大学生在公平与正义,自由与平等、社会与个人,理想与现实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重要问题的认识上存在明显差异性和多样性。如何面对大学生思想状况出现的新形势、新特征,就必须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尊重差异的关系。其一,就是要在教育实践中始终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引领和整和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推动全社会巩固发展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其二,就是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化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事情、舆情决定了的,是客观实际,只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扩大社会认同,增进思想共识,才能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不同认识水平的劳动者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以不同的方式同样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作出贡献。同时,也只有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减少思想矛盾和冲突,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社会的对抗和冲突。才能使先进文化占有主导地位,健康文化得到发展,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思想受到抵制。坚持这两个重要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就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目前是05方案规定的四本书、五门课,即《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本教材四门课加上“形势与政策”课程。这五门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即“中国化的主体修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基本原理概论”“中国化的实践历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化的最新动态——形势与政策”。可以用中国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红线,中国化是基本原理具体化的体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是社会创新的要求。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将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解释中国的现象和改造中国的现实,就是理论体系的创新。中国化是理论体系的生长点,也是与时俱进的生命线。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者坚持运用和发展基本原理而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历史。创新的本质就是主体遵循一定的规律将不符合特定目的的对象体系变换为符合特定目的的对象体系的过程。人类之所以能够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断创新。善于创新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根本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更多更好的中国梦的前提。一个不具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或迟或早会被历史所淘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蕴涵着丰富的创新教育元素。
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教学方法使用得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效果甚至成败。所以,加强教学方法的学习和研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是当前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学存在着“五多五少、五轻五重”的现象,即知识系统化多、抓重点少;理论讲得多,联系实际少;演绎方法多,归纳方法少;内容重复多,新信息少;课堂教学多,社会实践少;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灌输,轻启发;重明理,轻导行;重理性说教,轻情感激发;重言传,轻身教。另一方面,在现有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又难免会受到时间、空间、教师个人素质、学生整体素质、设施甚至教学经费等因素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希望以最受学生欢迎、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组织教学,却依旧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以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将丰富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视觉、听觉、思维和创新上的诸多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的特点,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认识问题、教学的环境问题,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等,都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来加以解决。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也逐渐得到深化,取得很多优秀成果。
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互动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等几个大的类型。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相应的局限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整合,以实现优势互补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选择与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与本人优势相协调的教学方法组合。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在教学方法现代化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教育科研的重点应是各种方法结合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根据相应条件选择一整套最佳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即应重点发展教学方法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用最优化方法培养人,培养最优化发展的人。所谓最优化,就是在给定条件下价值最大化。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在探讨、质疑、竞争、合作等活动中形成信念、提高能力、养成习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包括:一是强化三大认同,即强化大学生对中央政权、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强化对社会规范、社会秩序、社会理想的认同;强化对普遍真理、普遍规则、普遍价值的认同。二是培养三大能力,即培养大学生运用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用实践观为指导参与实践、自主实践、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大学生以教育观为指导进行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三是养成三大习惯,即理性思考、理性表达、理性行动的习惯;善待自我、善待他人、善待自然的习惯;守信、守德、守法的习惯。从认识上解决“以学生为本”并不困难,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以学生为本”难度很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程度普遍偏低,这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和定见。我院左晓民教授、王思怀教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宝贵的探索。提出的主体多维式教学法、五步教学法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国内学者在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这些教学方法在普通高校运用起来困难重重,老师们运用时很难得心应手。根本原因还是没有寻找到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国内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正面回应大堂课的现实。许多教学方法并不适宜100多人的大堂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是用一种方法取代另一种方法,而是找到适合于任课老师、适合于学生特点、适合于课程性质的教学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体系因人而宜、因时而宜。以学生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逻辑起点。只有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主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引导大学生参与互教自育的实践才是最好的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向体系化、人本化、实践化方向发展是比较明显的趋势。通过理论研究和教改实验,探索出一套便于教师掌握而又受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Mutual-teachingandSelf-educating)。该模式以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主体精神巧妙耦合,将各类教学法进行优化组合,实现用最优化方法培养人、培养最优化发展的人这一根本目标。
“互教自育”教学模式以发挥教师积极性为主的专题式教学、以案例说理的案例教学法、团队学习法、实践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方法融为一体,将其简化为便于师生操作的流程,即五环五步。学生的学习任务分为五环:第一环:听,听老师讲课、听新闻联播、听学术报告、听同学发言、听家长嘱托;第二环:看,看经典影视作品、看经典著作、看祖国大好河山、看社会发展新变化、看社会前进中的新问题;第三环:讲,学生讲演、学生讲课、学生辩论、学生谈体会、课堂发言。第四环:唱,唱国际歌、唱国歌、唱国内外经典歌曲、唱励志歌曲、唱校歌。第五环:行,搞调研、写论文、做志愿者、学雷锋、勤工俭学。教师的教学进度分为五步:第一步:分,以8到10人为一组将大班分组,将理论教学内容分解成专题,将实践教学内容分解成项目,每组分配大致相同工作量的任务;第二步:导,教师要对各小组长进行辅导,把其培养成小老师,由其对组员再进行工作辅导;第三步:选,各小组在内部对其成员的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比,推选代表本组最高水平的项目负责人准备参加大班评比;第四步:赛,选择活动场所进行正规比赛;第五步:评,学生分别给组长的组织能力打分,学生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上给任务完成情况打分,在此基础上教师出学生的最终评价。我国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行大班教学,规模从70-300左右不等,一般以120人左右居多。采用这种大堂课教学的主要理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不够、教室也不够。大堂课教学的效果总的说来不尽人意。近年来各高校“大力提倡运用启发、点拨、诱导等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和提倡综合、归纳、渗透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灵活使用案例式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悬念诱导式教学法、信息反馈式教学法等,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在进行考试方式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起着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关键作用。考试改革的思路和措施是: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充实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翼,既要晓之以理,也要践之以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实践性的增强决定了在考试中要体现理论结合实际的内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利用假期、周末和课余安排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国情的了解,学会运用理论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并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为了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使学生能更好地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把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形式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把实践教学制度化,通过调研报告、小论文、热点专题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
三、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机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计算机考试软件系统的开发、试题库的准备和及时更新、计算机硬件设备的配备与调适、考场和场务人员的安排与协调等工作,需要教学单位(一般为思政部或学院)、教务部门、设备处及计算机中心等相关部门密切合作才能顺利实施。南京林业大学率先对面广量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机考模式试点,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与探索。具体来说,这一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1.前期充分调研。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专门成立了以主管教学的副主任为组长的机考模式改革协调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机考模式改革。机考模式的实施在我校尚属首次,但全国兄弟院校已经开始了先期探索。为了充分了解机考这一新的考试模式,机考模式改革协调小组先后对已经实施机考模式的淮海工学院和常熟理工学院两所院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对两所院校机考模式的机考系统、试题库构成、考试成绩分布、学生成绩构成比例、具体组织实施步骤、经验与体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研,掌握了大量一手的数据资料,摸清了现有机考模式的基本情况,掌握了机考模式的实施运行情况及其中存在着的问题,为我校进行机考模式的改革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和有益的经验借鉴。
2.申请教改项目立项。在全校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机考模式改革,必须取得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特别是教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为此机考模式改革协调小组首先积极与教务处和计算机中心进行协调,取得了教务处的首肯,并得到计算机中心的软硬件支持,为机考模式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机考模式改革协调小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机考模式的建构与实践”为题,成功申请了学校教务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立项支持,得到首批立项启动经费,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开发机考软件系统与试题库。思想政治理论课机考模式改革项目立项后,机考模式改革协调小组立即启动了项目的研发工作。首先,经过分析综合,制定了适合我校具体情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机考模式改革整体实施方案,对机考软件系统的开发要求、试题库的开发与构成、总评成绩的构成、考试的组织实施等进行了详细周密的设计。其次,在比较直接购买机考软件系统与自主研发机考软件系统利弊之后,认为直接购买机考软件系统成本较高,且受制于人。而自主研究机考软件系统灵活自主性强,成本较低,因而选择了自主研发机考软件系统。我校选择了一个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公司,并与之签订了机考软件系统开发协议,确保按时开发出符合要求的机考软件系统。再次,将部里教师按任课情况进行分组,组成了四门公共必修课试题库开发小组,按照试题库开发要求,具体负责试题库开发工作。
4.分步骤实施。经过反复修改,历时一年多,机考软件系统和试题库开发完成,机考模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为了确保机考模式顺利推进,减少不必要的风险,采取了分三步实施的策略。第一步,组织部分学生模拟。为了测试机考软件系统与计算机网络的运行情况,了解试题库对本校学生的适应性及考试成绩的分布情况,首先选择了试题库比较完善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每门课程用400名学生进行现场上机模拟考试。模拟结果证明机考软件系统与计算机网络运行稳定,考试成绩成正态分布,区分度较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第二步,在部分课程中进行试点。部分学生模拟之后,针对模拟过程中试题库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修改完善。在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和做好预案的基础上,于1011年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中正式进行机考试点,并取得了试点成功。第三步,全面推行。在前两门课试点成功的基础上,于1013年6月在所有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中全面推行机考模式。由于参考学生量大(8000人左右)、时间长(历时四天)、计算机中心条件有限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机考模式改革协调小组对考试的监考教师安排、考场安排、考试时间安排、考场纪律要求等具体教务工作与教务处、计算机中心进行了周密的设计,做好预案,确保本次全校机考模式得以顺利实施。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机考模式的优点
在实施机考模式改革的过程中,与传统书面考试相比,机考模式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节约纸张,低碳环保。传统的书面考试印制试卷需要大量的纸张,特别是对于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更是如此。以我校为例,每年校本部和南方学院每门课就有6000名左右的学生,共四门必修课,以每门课试卷最少需要6张16开纸计算,就需要144000张16开纸,这对森林资源将是一个不小的破坏。机考模式实行无纸化考试,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计算机中心现有的网络和计算机设备,一方面是提高现有机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是节约了大量的纸张,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可以做到低碳环保。
2.减化组织协调程序,大大节约人力资源。在原有的考试模式中,每次考试前首先需要教务部门安排考场,由于每次每门课程参加考试的学生有1000人左右,且考试时间需要两个小时,半天时间只能进行一场考试,占用了大量的教室资源。其次需要安排大量的监考人员。以每个教室两名监考人员计算,每门课程需要大约100位监考人员。由于本部门无法满足监考要求,需要经过教务部门和各院系协商确定监考人员,在此过程中,难免出现矛盾和疏漏。采用机考模式以后,可以大大减化程序,减少监考人员。由于考试全部在学校计算机中心进行,毎场考试只需要1小时,一天可以安排6场考试,本部门的教师完全可以满足监考需要,本部门完全负责安排考场和考务人员,只需要考试系统维护人员和计算机中心电脑维护人员即可,大大减化了程序,减少了监考人员。
3.减轻了教师工作量,使教师有更多时间来钻研教学改革和开展科研工作。在传统的考试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教学任务重,而且由于是大班教学,所以阅卷的工作量也特别大,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实行机考模式后,学生完成答卷并提交试卷后,计算机自动阅卷、评分,完成分数统计和考试结果分析等工作,既增加了评卷过程的公平性,也省却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大大解放了教师,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教学和开展科研工作。
4.使考试更加公平公正。原有的书面考试模式,虽然也制定了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但难免没有人情分,对于没有关系没有背景的学生来说,显然很不公平。此外考试过程中,作弊现象也不少见,机考模式现场由计算机随机从已建立的试题库中抽取题目自动生成试卷,考生一人一机进行闭卷考试,每位考生的考题各不相同,但结构相同、难度系数保持一致。这样一方面由于考试时间短,学生没有时间作弊,另一方面由于每份试卷不同,学生也无法作弊,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有利于优良考风的形成。考试结束后机考成绩立即生成,避免了很多人情关系,学生十分认可。平时成绩的获得也是有据可查,主要根据课堂表现、作业、课程论文来进行评价。所以学生普遍反映机考模式更加公平公正。
三、机考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实践证明,机考模式相比于传统的考试模式,显示出许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1.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机考模式主要采取客观题的形式,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有利于实现考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特别是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国近现史、原理和中国化理论,但这些客观题无法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建议在采取机考模式的同时,增加一部分材料分析题,任课教师可在课程结束前利用上课时间通过PPT展示,学生当场做题,不需要另外安排考场,既节约了人力物力,又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机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计算机考试软件系统的开发、试题库的准备和及时更新、计算机硬件设备的配备与调适、考场和场务人员的安排与协调等工作,需要教学单位(一般为思政部或学院)、教务部门、设备处及计算机中心等相关部门密切合作才能顺利实施。南京林业大学率先对面广量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机考模式试点,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与探索。具体来说,这一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1.前期充分调研。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专门成立了以主管教学的副主任为组长的机考模式改革协调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机考模式改革。机考模式的实施在我校尚属首次,但全国兄弟院校已经开始了先期探索。为了充分了解机考这一新的考试模式,机考模式改革协调小组先后对已经实施机考模式的淮海工学院和常熟理工学院两所院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对两所院校机考模式的机考系统、试题库构成、考试成绩分布、学生成绩构成比例、具体组织实施步骤、经验与体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研,掌握了大量一手的数据资料,摸清了现有机考模式的基本情况,掌握了机考模式的实施运行情况及其中存在着的问题,为我校进行机考模式的改革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和有益的经验借鉴。
2.申请教改项目立项。在全校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机考模式改革,必须取得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特别是教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为此机考模式改革协调小组首先积极与教务处和计算机中心进行协调,取得了教务处的首肯,并得到计算机中心的软硬件支持,为机考模式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机考模式改革协调小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机考模式的建构与实践”为题,成功申请了学校教务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立项支持,得到首批立项启动经费,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开发机考软件系统与试题库。思想政治理论课机考模式改革项目立项后,机考模式改革协调小组立即启动了项目的研发工作。首先,经过分析综合,制定了适合我校具体情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机考模式改革整体实施方案,对机考软件系统的开发要求、试题库的开发与构成、总评成绩的构成、考试的组织实施等进行了详细周密的设计。其次,在比较直接购买机考软件系统与自主研发机考软件系统利弊之后,认为直接购买机考软件系统成本较高,且受制于人。而自主研究机考软件系统灵活自主性强,成本较低,因而选择了自主研发机考软件系统。我校选择了一个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公司,并与之签订了机考软件系统开发协议,确保按时开发出符合要求的机考软件系统。再次,将部里教师按任课情况进行分组,组成了四门公共必修课试题库开发小组,按照试题库开发要求,具体负责试题库开发工作。
4.分步骤实施。经过反复修改,历时一年多,机考软件系统和试题库开发完成,机考模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为了确保机考模式顺利推进,减少不必要的风险,采取了分三步实施的策略。第一步,组织部分学生模拟。为了测试机考软件系统与计算机网络的运行情况,了解试题库对本校学生的适应性及考试成绩的分布情况,首先选择了试题库比较完善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每门课程用400名学生进行现场上机模拟考试。模拟结果证明机考软件系统与计算机网络运行稳定,考试成绩成正态分布,区分度较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第二步,在部分课程中进行试点。部分学生模拟之后,针对模拟过程中试题库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修改完善。在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和做好预案的基础上,于1011年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中正式进行机考试点,并取得了试点成功。第三步,全面推行。在前两门课试点成功的基础上,于1013年6月在所有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中全面推行机考模式。由于参考学生量大(8000人左右)、时间长(历时四天)、计算机中心条件有限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机考模式改革协调小组对考试的监考教师安排、考场安排、考试时间安排、考场纪律要求等具体教务工作与教务处、计算机中心进行了周密的设计,做好预案,确保本次全校机考模式得以顺利实施。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机考模式的优点
在实施机考模式改革的过程中,与传统书面考试相比,机考模式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节约纸张,低碳环保。传统的书面考试印制试卷需要大量的纸张,特别是对于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更是如此。以我校为例,每年校本部和南方学院每门课就有6000名左右的学生,共四门必修课,以每门课试卷最少需要6张16开纸计算,就需要144000张16开纸,这对森林资源将是一个不小的破坏。机考模式实行无纸化考试,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计算机中心现有的网络和计算机设备,一方面是提高现有机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是节约了大量的纸张,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可以做到低碳环保。
2.减化组织协调程序,大大节约人力资源。在原有的考试模式中,每次考试前首先需要教务部门安排考场,由于每次每门课程参加考试的学生有1000人左右,且考试时间需要两个小时,半天时间只能进行一场考试,占用了大量的教室资源。其次需要安排大量的监考人员。以每个教室两名监考人员计算,每门课程需要大约100位监考人员。由于本部门无法满足监考要求,需要经过教务部门和各院系协商确定监考人员,在此过程中,难免出现矛盾和疏漏。采用机考模式以后,可以大大减化程序,减少监考人员。由于考试全部在学校计算机中心进行,毎场考试只需要1小时,一天可以安排6场考试,本部门的教师完全可以满足监考需要,本部门完全负责安排考场和考务人员,只需要考试系统维护人员和计算机中心电脑维护人员即可,大大减化了程序,减少了监考人员。
3.减轻了教师工作量,使教师有更多时间来钻研教学改革和开展科研工作。在传统的考试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教学任务重,而且由于是大班教学,所以阅卷的工作量也特别大,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实行机考模式后,学生完成答卷并提交试卷后,计算机自动阅卷、评分,完成分数统计和考试结果分析等工作,既增加了评卷过程的公平性,也省却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大大解放了教师,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教学和开展科研工作。
4.使考试更加公平公正。原有的书面考试模式,虽然也制定了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但难免没有人情分,对于没有关系没有背景的学生来说,显然很不公平。此外考试过程中,作弊现象也不少见,机考模式现场由计算机随机从已建立的试题库中抽取题目自动生成试卷,考生一人一机进行闭卷考试,每位考生的考题各不相同,但结构相同、难度系数保持一致。这样一方面由于考试时间短,学生没有时间作弊,另一方面由于每份试卷不同,学生也无法作弊,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有利于优良考风的形成。考试结束后机考成绩立即生成,避免了很多人情关系,学生十分认可。平时成绩的获得也是有据可查,主要根据课堂表现、作业、课程论文来进行评价。所以学生普遍反映机考模式更加公平公正。
三、机考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实践证明,机考模式相比于传统的考试模式,显示出许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1.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机考模式主要采取客观题的形式,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有利于实现考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特别是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国近现史、原理和中国化理论,但这些客观题无法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建议在采取机考模式的同时,增加一部分材料分析题,任课教师可在课程结束前利用上课时间通过PPT展示,学生当场做题,不需要另外安排考场,既节约了人力物力,又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现有的机考分数在总评成绩中所占比重过大。考试是一根指挥棒,对教学过程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从多数实行机考的学校来看,机考成绩一般占总评成绩的60%-70%,平时成绩只占30-40%,从而容易使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考试前把书本好好啃一遍,平时按时上课、做作业,总评成绩不会差,从而忽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等教学活动,既不利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学改革的推进。建议在采用机考模式时,降低机考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重,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注重对学生教学全过程的考核,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
长期以来,虽然众多专家学者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系列改革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实践,但教学改革的原创性成果甚少,教学实效性难以从根本亡得到提高。对此,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指导下如何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须进行创造性教学尝试,只有以更适合时展的新样式、新手段、新途径等实施教学,才有可能在更深层次上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所以进行创造性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的丰富内涵
创造性教学,是指教师在充分发挥主体能动作用的前提下以创新思维为基础,制订创新方案,通过打破原有模式,建立一种全新的信息传输和信息分布,把教学内容播送到各个教学环节,集成至目标点上,促成学生创造性地学,最终实现教学目的。创造性教学就是在现有教学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教师在对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现代教育规律,以与时展相符合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而进行的各种教学改革的理论探讨和实际操作,旨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吸收、运用最新教育成果,发现和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创建更加合乎人文精神的教学活动,从而能/顷利地实现把理论与思想道德修养转化为大学生个人的世界观和品德素质,内化为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形成对知识及透过知识对整个世界的科学的价值评价,从而使社会意识向学生个体意识转化。此种教学活动应内在具有两个相互关联和制动的方面:一是教师的创造性地教;二是由此而引发的学生创造性地学。其中,教师的创造性地教是基础和前提,正是由教师的灵活多样赋有创新的教学启动了学生主体能动性从而自我焕发出蕴含着创新的学习活动;而这种创新又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强化剂。
我们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可以看到它务必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决定了创造性教学是在其政治性框架下施展的,保证其政治方向是首要的。在实施创造性教学中应有两个坚持:一是坚持与《****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有关课程设置的决议一致,按照统一安排,开展教学活动;二是坚持符合教学基本要求和课程学时安排,强调课程应有的规范性要求。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创造性教学应体现出理论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在品质。我们知道理论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灵魂应是时代精神,与时俱进是其高贵的品质,发展则是永恒的主题;而体现理论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要义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创新,由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既是其内在驱力使然,也是其本性外化表征。它本质上是展示了该理论及时代思想的精神真谛和文化创造力,这应是一种内涵特质的自觉显现。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应立足于整合,即教师是对新的教育理念、意识形态、知识背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依据一定“条件”(创新计划)重新编排组合,即内容与方法、目的与手段、继承与创新、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整合。如:受课时限制和教材信息容量限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都有一个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有所侧重,设计针对性强,易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讲授内容,同时对教学方法也始终存在着如何设计、实施的问题,这些都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从现实意义上讲,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的过程就是整合诸种因素形成新功能的过程。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内涵从根本上决定了它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1.目标性。目标是任何教学活动的内控因素,它不仅仅是确立新教学理念的价值前提,同时也是规定开展创造性教学的方向、基本任务和要求。因此,目标性是创造性教学取得成功并起到积极作用的前提。我们知道,目标本身是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结果的超前反映,它是教育者开展一系列创造性教学之前预设要在一定阶段的奋斗方向,是要在教育实践展开过程中不断回应和解决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等矛盾关系,所引发的种种问题,从而驱动教育者百折不挠,达到目的。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所蕴涵的内容极其丰富,因此,创造性教学的目标涉及多层次,多目标序列,无论是教育理念、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创新,还是理论内容、背景信息、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以及教师和学生创造力的提高,都是目标。我们把这种多级分层、序列相关的全方位“目标树”统称为目标系统,可是创造性教学不可能一下子整体完成目标,只有通过许多阶段性目标和部分性目标,形成一个阶梯,才能逐步接近和达到终极目标,即把社会发展所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于大学生的身心,形成个体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获得内驱力。
2.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造性教学要发挥人的主体性,它需要教师凭借一定理念及对理论与思想品德的充分把握基础上,在教学活动中首创性地进行旧质形态向新质形态转化的活动。如:由传统课程设置向新课程设置转化;实现新的教学方法和纳入新的教学内容等等,都要经过创新主体的感知、判断、决策、理想、实践等自觉的、能动的、创造的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结果。主体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最显著的特征。在现代寓意上,这个主体不仅仅是指教育者,同时还包括受教育者。它是超越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与客体关系模式的“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主体一主体”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主体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主体与主体”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交互主体性。我们在这里所主张的创造性教学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由“主体与客体”提升到“主体与主体”关系。惟有如此,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造性教学。当然,这还有赖于创造型教师的创造行为。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研究发现,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性之间呈正相关联。可见,创造型教师是整个创造性教学的灵魂。创造型教师应该具备创新素质,即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创新技法,同时还应该善于吸收古今中外最新教育成果、见解独到、知识广博、观念新颖、心态宽容、想象丰富、激情高涨等。由此,才能实现引领学生完成创造性教学,从而造就个性鲜明、自主性强、创新能力高的现代人才。
3.超越性。人的生命存在特质表现为人即是现实的存在又总在不断地超越自己存在的现实。人总是要不断地超越自我,创造生活。人在现实的存在活动中,以人对当下生活的不满足,构造出超越现实,企求理想的生命活动,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任何教育活动都内蕴着人的自我超越本性,无论从它是教育人,培育人的过程来看,还是从外在的客观要求来看,超越性不仅是教育活动所必须的,而且还是教育发展的固有张力。特别是在新世纪里,面对迅速发展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落实《****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示精神,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讨和实施创造性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教育已明显不适应变化的社会要求,教育创新势在必行。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性教学就是对原有教学的超越,它需要实施教学创新的教学主体(包括个人主体和集体主体)超越陈旧传统的模式,进行具有前沿性、探索性和开创性的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1.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门集思想性、政治性、实践性及应用性于一体的课程,灌输式的讲授势必与学生产生距离感,案例教学采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将教学内容通过案例传递给学生,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学生感同身受,就会认为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是有用的、管用的,进而会自觉自愿地践行。
2.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21世纪的大学生,普遍的思想特征是政治敏锐度不高(甚至有学者认为是政治淡漠)、个性张扬、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反感说教,反感“大道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看似简单易懂,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内容还是从中学时就开始学习的内容,但学起来理论性极强、并且十分抽象,很多学生会感到“没意思”、“很枯燥”“全是大道理”“脱离现实”。案例教学通过校园里、社会上鲜活的事例,通过大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更充实,解答学生疑问更真实。给学生以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示范,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
3.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要求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被戏称为“两苦”课堂,教师讲台上讲得辛苦,学生讲台下睡得辛苦,很多学生为了拿学分不得不来上课,但“身在曹营心在汉”,看课外书、玩手机微信、打手机游戏、听音乐、做作业甚至趴桌上睡觉,以此消磨时间。学生如此厌学,究其原因,学生们的回答是专业课可以学到知识和技能,将来工作用得着;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讲的都是大道理,太空洞。这种尴尬的课堂现状提醒我们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必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案例教学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分析,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理论的确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武器,是解决思想问题的良方妙药。当学生把理论作为人生不可或缺的需要,而不是死记硬背教条时,学生就会主动、自觉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理论的主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才会不辜负党和国家的重托,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加油站和充电房。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操作
1.课前准备——案例要善于选取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和关键在于“案例”,案例选取是否准确、恰当,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能否达到,教学效果能否实现。首先案例选取,要注重思想性和政治性,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所决定的。教师在案例选择中可从“焦点访谈”“新闻30分”“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节目中选取,也可从网络上或者校园中发生的事件中选择,但一定要以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为选取标准。其次,案例选取要注重时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基本上年年有改动,吸收和反映了相关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案例的选择也应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教师要不断更新与补充,选取最近的典型事例进行案例分析讨论。比如年度道德人物、年度法治事件,要随着年份改变不断替换。学生对案例中展示的事件有所闻,不陌生,教师能将精力集中在对案例的分析、理论的讲解上,而避免花费过多时间解释事件本身,淡化了教学重点。第三,案例要有普遍性。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避免偶发性的案例,以免误导学生。纷繁复杂的事物背后自有其规律。第四,案例选取要尽可能贴近学生。案例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越近,学生越感兴趣。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绪论部分,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适应新生活,克服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树立新的学习理念。而这些,大学老生都经历过,拿本校老生的学习、生活为例来讲解,分析他们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学生对本校学长心理认同感强,自然也就能接受教师的讲解与分析。
2.课堂运用——案例要精于组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笔者以一次案例教学为例,来具体说明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刑法部分,要学习正当防卫制度,其中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此存在误区,司法实践上也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笔者选取的是“长沙被劫的哥撞死劫匪案”来实施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的前一堂课,教师讲解了刑法中关于正当防卫的基本规定,印发了“长沙被劫的哥撞死劫匪案”的基本案情资料给学生,让学生能课下学习、熟悉案情,了解争议焦点,独立思考案件中的法律问题。上课后,教师根据学生所持观点,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是持构成正当防卫观点的;一组是持反对观点的。两组可以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围绕争议焦点——是否构成正当防卫进行辩论,其余同学可以补充发言。辩论中可能出现偏离主题的情况,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回归正题;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针对法律适用和事实认定去进行辩论,而不是从道德观念和常人的朴素认识出发去争论。教师要把握原则和方向,保证辩论有序进行。在辩论结束后,教师要对案例讨论情况加以总结和评价,巩固案例教学的效果。总结中,教师要重申案例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正当防卫的目的、时间、对象及必要限度等问题,重点阐述学生认识不到位的难点问题——“假想防卫”“防卫不适时”以及“防卫过当”等,指出学生忽略的问题——犯罪嫌疑人的正当权益,使学生能全面把握案例及与此有关的法律知识。带领缺乏法律常识的非法律专业学生完成这样一次案例分析,教师要付出的辛苦远远大过传统的讲授式教学。
3.课后梳理——案例要勤于归纳与总结采用案例教学,一定要注意课后对案例进行总结与梳理。一是要看案例选取是否恰当。看案例是否反映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不是,则要对案例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修整与完善。二是要看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是否成功,关键因素是学生是否参与、参与的积极性、参与的效果。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被激发起来,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彰显,教学目的得以实现,这才是一节合格的案例分析课。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讲解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以外,还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创建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语言表达、逻辑判断、自主学习等综合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