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09:55:49
序论:在您撰写教师年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教师职业的成功建立在教师教育能力的建构和完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需要创造什么样的环境和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促进教师教育能力发展,尤其是独立学院这样的环境下基于学生的需求如何促进教师教育能力发展已成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一直以来都对教师教育能力有所研究,一般多以普通高校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育能力的发展研究较少,尤其是对于独立学院所培养的应用型学生基于对教师教育能力的需求研究更少。基于上述背景本人将以“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育能力的发展研究”为课题。试图通过课题研究从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育能力发展面临的问题入手,分析目前独立学院教师已有的教育能力为参考,分析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育能力发展的内涵、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促进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育能力发展提出相关的对策。独立学院顺应了我国高校扩招发展的需要,满足广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队伍不断壮大起来,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独立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对于独立学院发展的研究相对滞后。外部环境来说,人们对独立学院以及教师能力缺乏信任,开展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育能力发展研究有利于独立学院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人们的广泛认同。
二、基于学生需求的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育能力现存问题
1.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育能力。
1.1教育能力的界定。教育能力是指教师所应该具备的能够进行成功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是教师是否能够胜任教育工作的关键。关于对教师教育能力的论述学术界有各方观点。总的来看,教师的教育能力就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能够促进学生的能力以及素质得以提高的品质和能力。
1.2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育能力的结构。教师教育能力由多因素构成的教育实践能力,而教师教育能力的结构,就是构成教师教育能力的各种因素的集合。独立学院式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核心力量大多为青年教师,研究青年教师的教育能力结构问题,是研究如何提高青年教师教育能力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一般而言,教育能力被划分为动力因素、效能因素和个性因素三个部分。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育能力的构成、发展和培养问题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课题中将从独立学院这个高校发展过程中的新兴产物中青年教师的特点以及教育能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2.当前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优势与问题。
当前作为独立学院教学主体的青年教师具有一定的优势不同于中老年教师。比如,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基本都有硕士学位,有些还有博士学位。具有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接受新知识快的特点。大多是直接从学校进入学校具有与大学生很多共同点的特征,善于与学生交流沟通,容易得到学生认同。同时,由于他们大多都是刚从硕士或者博士毕业直接参加工作,没有受过系统的师范培养,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能力都缺乏,具体变现如下:
2.1没有完全进行角色转换,并未适应从学生转换为教师。由于大多数青年教师直接从学校毕业就参加工作。思维模式还是以学生的思维模式处事,有的工作一两年还没有完全角色转换。
2.2业务素质不高,各独立学院的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对于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对于提高其教育理论实践水平收益甚浅。他们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如何育人的认识体会不深,教学水平不高。
2.3轻科研的现象。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收入普遍偏低,教学任务量较大,使得青年教师没有精力做科研。科研和教学是相互相长的一个关系,最终也会导致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停滞不前。
2.4敬业精神有待提升。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普遍存在带课门数太多,部分教师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情绪浮躁缺乏责任心。
3.当前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发展困惑。
独立学院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教师不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还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经验。以此在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就是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并且具有专业实践工作经历。独立学院需要双师型教师,但是在其发展上出现了一些困惑:
3.1独立学院入职教育的缺乏。独立学院大多是青年教师直接从学校毕业进入高校缺乏基本的教育理念,也没有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因为缺乏课堂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培训,产生教学压力。
3.2企业实践缺乏有效途径。作为青年教师要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就必须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学校应该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师的企业实践活动中来,起主导作用,要花费经费及精力鼓励青年教师外出实践。
三、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育能力发展对策
1.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能力。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作为青年教师其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科研与教学质量,当然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状况。因此,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其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对独立学院来说加强青年教师德风建设应做到以下几点:
1.1提高青年教师素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学校应该不断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2理论学习尤其政治理论学习,使其端正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当前的社会问题。
1.3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青年教师懂得分析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提高学生教育的能力。
2.树立现代教育思想理念。
牢固树立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对青年教师来说可以提高其教育水平,促进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进步。对于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杨德传在《关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之探索》中指出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在教育观上要由“知识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在质量观上要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教学观赏向整体化知识教育转变,把注重教师的“教”转为注重学生的“学”。
3.独立学院重视构建青年教师发展平台。
据调查,有近四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其所在的学校不太重视青年教师的教育能力培养。独立学院对青年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无论从意识上还是经费设备支持上都没有足够的重视,也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能力。我们知道青年教师作为独立学院的主力而独立学院又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促成部分,他们的教育能力直接关系着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培养战略的实现。所以独立学院必须得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特别是教育能力的培养。
4.独立学院青年教师自身学习与修养。
要加强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教育能力,一方面主管部门要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搭建平台,比如经费支持,培训支持,硬件设备支持等等。另一方面还需要青年教师自己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加强自身学习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并且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反思、提升,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真正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不断提升自己挖掘自己的潜力。
5.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独立学院需要双师型教师,在教师队伍尤其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中应该遵循教师发展规律,针对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教学和职业实践两方面采取有效行动。
5.1推动企业和社会行业主动参与。行业企业作为独立学院培养人才的接受者和受益者,应该全方位参与进来,与独立学院合作共同进行专业建设,保证实践教学的真实性,能让专业教师掌握一线最先进的技术和实践经验,运用所学知识知道一线人员的操作。
5.2发挥独立学院校主体的作用。严格独立学院双师资格证书制度以及强化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对于独立学院教师而言,不仅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而且必须达到一定的实践水平,要有指导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因此就得具备不但只有学历资格的证书还需要有双师型职教的资格,反应其职业资格的证书。
5.3建立教师评聘制度。当前最急需解决的就是研究开发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以及晋升制度,并且与相应的工资级别挂钩,引导教师朝着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努力。
没有广泛阅读,就没有研究方向;没有广泛阅读,就没有真正的课题研究。广泛阅读,是课题研究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一旦课题研究的内容确定下来后,那么,广泛阅读也就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进行课题研究的第一要义和必经环节。就笔者来说,因为当时研究的课题任务是莎士比亚及其悲剧(跟教材的结合点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中《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这是跟中学生阅读实际距离较远并且非常陌生的外国文学。为此,我首先必须要做的就是广泛阅读。为了准确深入地了解作者,我从莎士比亚人物传记读起。在这方面,我阅读了童一秋主编的《世界十大文豪———莎士比亚》,李政主编的《与名人有约》(莎士比亚部分),张可、元华翻译的《读莎士比亚》等。为了精准把握整个莎士比亚悲剧的魅力,我在对比了两三个翻译版本后,选取了相对最能保持原著特色的朱生豪译本《莎士比亚戏剧集》。为了研究戏剧语言尤其莎翁“莎化语言”的独特魅力,我还广泛地阅读了谢伦浩主编的《世界著名台词鉴赏》,刘孝通主编的《外国文学艺术发展史》等。有了广泛阅读,我对莎士比亚及其“四大悲剧”就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为做这个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文学视野有了一定的拓展。青年教师做课题研究,最有意义的地方,就在于阅读范围的扩展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广泛阅读会使青年教师从阅读中汲取养分和智慧,从阅读中完善知识结构、延伸阅历、开阔视野。
二、课堂实践
如果说,广泛阅读是青年教师做课题研究的基础,那么做课题研究的另外一个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青年教师能够把其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即课堂实践中。笔者从自己开设选修讲堂的课堂实践过程中,得到启示:课题研究对于一个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锻炼了青年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选修讲堂的开设针对的对象跟平时课堂教学有所不同,所以,我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掌握他们对外国文学、对莎士比亚、对悲剧的已有认知程度等情况。经过对参加这门选修课的学生实际情况的真实了解,我才能根据他们的所需和我所掌握的资源进行梳理、归类、整合。找出跟学生实际相结合比较紧密的地方进行讲解。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让课堂既能扣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让学生最大限度掌握我的课题研究的精髓所在。二是锻炼了青年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课前的精心筛选和准备,并对课题研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提炼,这正好能提高自己搜集材料、组织材料、应用材料的能力。从而让自己的各种零散的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完备。对于教学设计,也能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提炼出最精准最恰当的素材,整个的教学流程当然也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通过课堂实践这个环节,青年教师必将能在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驾驭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教研提升
教研是青年教师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说能教书只是“匠”的话,那么,做研究就是从“匠”走向“家”最好途径了。因为有了广泛的阅读作为积淀,有了课堂的实践作为实战。就具备了使青年教师从“匠”走向“家”的重要条件了。如果对课题研究中某一个问题产生困惑,抑或产生兴趣,千万不要放手,多个心眼、多点思考,勤于动手、善于总结,就有可能会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如果能尽量形成文字的形式,这也就将会成为以后教研论文的基本雏形了。就笔者自身而言,我对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进行了重点分析与思考,已经形成了近四千字的单独小论文。
低年级阅读需要一定的识字量为基础,教师要在阅读中,做好生词生字的教学。让学生前期尽量少受词汇不足的干扰,慢慢积累词汇量。低年级阅读中生字词的教学要注意:一是不能把生字词教学取代文本分析,这种枯燥的生字教学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与感受。二生字教学要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快乐学习。三要激发学生自主发现与合作学习。
例如:《识字3》中,针对“木字旁”、“禾字旁”,教师通过图片或者实物,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偏旁的本意。
(1)“木”的古文字像什么?(像棵树。“木”古文字像棵树,有树冠、树干和树根)
(2)学习“木字旁”的生字。
(3)“禾”的古文字像什么?(像一株禾苗。“禾”的古文字像一株禾苗,有穗、叶、茎与根。)
(4)学习“禾字旁”的生字。
(5)(出示图卡松柏、杨柳)这些是什么树?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出示词卡:桌椅)
(6)(出示图片与词卡:秧苗、稻谷)这些地里长的农作物叫什么呢?(庄稼)
教学结合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识字的兴趣。但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把文本背后的思想通过一些词语发掘出来,例如:《梅兰芳学艺》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神儿、料子、鱼儿”等教授儿化音的读法;通过“让学生紧盯多媒体屏幕上的一个运动的圆点”,让学生感受“注视、紧盯”等词义,体验梅兰芳勤学苦练的艰辛;通过“终于”等词在句子中的作用,理解语言内涵。这样的阅读能够把字词理解与文章思想结合起来,效果非常好。
2.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
在教学中要把兴趣激发作为教学的基础。例如:在《梅兰芳学艺》教学中,学生对于京剧以及梅兰芳本人都缺乏兴趣,而且这篇文章的内容缺乏趣味性,教师在上课后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贵妃醉酒》,让学生对京剧与这个表演者产生兴趣,然后理解背景,切入教学。或者通过课文文本旁边的插图,让学生研究一下这个穿着京剧服装的演员,从好奇心中激发兴趣。
学生都喜欢活动,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活动中游戏性一面非常感到兴奋。教学中要善于采取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学会阅读的方法。例如在《狐狸和乌鸦》的教学中,教师这样安排: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然后再辅以多媒体课件,老师用富有感情的语气讲述故事(课文内容)。听完故事后,教师问:你听懂了些什么?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
故事的演示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氛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为阅读创造了鲜活的空间,将学生自然地带入了学习情境。活动的形式很多,在课堂中还可以开展比赛、讲演等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
3.强调阅读中队学生个性的尊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所以,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对学生个性的尊重,让学生去体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低年级学生虽然知识经验少,但他们具有非常强的想象力与大胆的创造力。在教学中要提供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于学生想象中一些荒诞的成分或者一些不合理创作要抱着宽容态度,保护与激励学生把想象与创造结合到阅读中,一旦形成学生个人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阅读质量提升极有帮助。例如:在《夕阳真美》的教学中,教材把太阳拟人化为一张圆圆的脸,“它那张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可以让学生想象“太阳为什么脸红了?高兴了还是生气了?还是害羞了?”“太阳是什么性格?你能够为它遍一个小故事吗?”这样能够在文本阅读中,结合文本特点开展定向想象,同时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个性化的阅读不仅需要宽容,而且需要让学生展示。在教学中可以激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法说出来,给学生展示个性与训练表达的机会,这样的交流对全体学生阅读思维的开发非常有意义。
4.要重视教师的科学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也提醒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告诉我们:阅读不仅是字词的把握,更是人文性的渗透。我们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引导,发掘文本背后的人文性要素,“提高”为哲理性的思想,“下沉”为生活化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教学促进人生价值观的发展。例如:《狐假虎威》的教学中,一方面带领学生理解本课文隐含的哲理——表面的假象与真实的关系,另一方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类似现象等,这样可以把文本进行哲理及生活化的概括与延伸,做到上下通透,引领学生发展。
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思维的参与是阅读中非常重要的素质,而问题是思维的动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问题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思维向深度与广度发展。例如在《台湾的蝴蝶谷》中让学生阅读第三段中“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种黄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十分壮观。”并思考问题:
①在读这一句的时候,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课文中什么地方带给了你这样的感受?
②你还想像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③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金光灿灿的东西呢?
关键词:情境;兴趣;形式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260-01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离不开“读”“写”“练”三字;这所谓“语文三字教学”方法,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利用“三字教学”应该采取相应的方法和重点,在小学语文教学教研多年工作中,我认为“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与学习的重中之重。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以看出“读”的重要性所在。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由此可见在语文的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老师能够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教学手段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可以极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最容易避开周围环境干扰,全身心投入在课文上,能身临其境,融入文章意境;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范读领读
感染学生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的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不长,老师的朗读形式如果单一的话容易使学生犯困和厌倦而失去兴趣。所以老师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相应灵活的方法,比如说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在朗读中体验读书的乐趣。
二、以读带说
一年级的学生,语言能力正处在发展初级阶段,他们所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够,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以读带说,读说相得益彰。
三、多读少讲
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是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朗读读,以朗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精准、流利”。
四、突出重点
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但是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突出关键词关键字,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目标清晰
朗读不能一味的、盲目地读,要有意识地注重朗读训练语文的清晰目标,新课标提出:要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上一定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要多读,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朗读;要体现读通、读熟和读出感情这样的朗读层次;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重在引导学生入境入情,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然而,在许多的课堂上,却少有琅琅的读书声,很少听见饱含感情的朗读,不少学生的朗读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六、激发创造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语文诵读;教学实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那么,如何让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呢?《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有些课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
然而当下的高中语文课堂,诵读教学日渐式微,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重抽象思维,轻形象思维;重理解分析,轻整体识记;重应试能力培养,轻知识素养传授。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只顾滔滔不绝的讲解分析,却忽视了对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失去了学生琅琅的诵读之声。教师不抓诵读,学生不愿读书。认为诵读那是小学和初中的事,高中语文教学就可以不注重了。这种理解有些偏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高,诵读应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诵读教学,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无论是蒙学教育还是经学教育,都极为重视诵读。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整体地感受、品味文章。南宋理学家朱熹就认为诵读,“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的诵读体会是,“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他对读出气概、诵出神韵的方法的有效性,体会是很真切的。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学生通过亲切体会的诵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将诵读内容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并终生受用不尽。因此说语文课应该高度重视学生诵读,老师带领学生诵读,学生自己诵读,诵读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含英咀华的过程,同时也是把经典语言“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人们也常说“好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讲的都是诵读的好处。尤其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佳载体的古诗文,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多诵读能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能起到重要作用。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语文诵读的欲望,让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诵读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地提高呢?
一、 高度重视,理念引领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和宝贵经验。语文老师要高度重视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语文教学要改革,但语文教学中的诵读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弃。诵读在帮助学生疏通文字、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训练读书技巧、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记忆力,提高语文素养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新课程的理念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避免一味的说教。讲诵结合,以诵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诵读。使教学相得益彰,活跃课堂气氛,诵读之声才能“声声入耳”,课本上的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尤其是古诗文、散文这些适合学生自己诵读的文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诵读。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即在诵读教学中营造人性化的特定氛围,激发学生诵读文章的兴趣。如果学生对诵读感兴趣并且真切感受到其不可或缺的实践作用,那么他就会积极地投入所诵读的东西。要让学生愉快、有效的诵读,关键在于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而多种形式的教学氛围的营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还能够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把自己的心理和情景融合为一体,真正地感悟,从而激发和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态与学习行为,让学生获得生命的体验,以愉悦的学习促成学习的愉悦。孔子就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借助语言描述、音乐渲染、视频演示等媒体手段将学生带入诵读的情境中,提起学生诵读的兴致,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如在《雨霖铃》的诵读教学上,教师可以播放了一段舒缓低沉的音乐营造氛围,再播放示范诵读。引导学生在充分感受体味中投入诵读。
三、培养语感,传授方法
叶圣陶认为,“文字语言的训练,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王尚文也认为,“语感居于语文素质的核心,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处,语文教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学生高品位语感的创造者,语文教学的困难之处也在于它必须创造学生高品味的语感”。
要想创造学生高品味的语感,就要求教师要有熟练的朗读技巧,能够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读知识和朗读技巧。因为教师的诵读示范对学生影响很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在带领学生赏析课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给学生提供饱含感情的示范诵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避免读错字句,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诵读的欲望,引导学生透过语言获得美的熏陶。
学生有了诵读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诵读中来,这仅仅是开始,要想“展其雄伟之概”“探其深远之韵”,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要求学生在诵读时首先精神饱满,眼到心到。读书应该全身心的投入,朱熹强调读书应“整顿几案,正身体”等,正是这个道理。其次在诵读时要排除方言等社会影响,根据文本思想感情的需要,以适当的速度诵读。
诵读过程主要包括:初读,以读准字音,读清文句为主,可称之为“音读”;再读,指在通过与文本对话,联系背景,理解了文本形象和作者情感后,带着理解来读,可称之为“意读”;三读指运用各种诵读技巧(抑扬、顿挫、轻重、疾徐等),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情感的“以声传情”,可称之为“情读”。当然在诵读时可采用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个性化诵读等多种形式,充分彰显诵读的魅力。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小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急需加强,关于如何强化高年级小学生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使阅读能力得到提升,我们将在下文慢慢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教学 高年级 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当今小学生不仅需要面临沉重的学习压力,每天还要背着重量不轻的书包去学校上学,就如何减轻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已成为中国的公众焦点话题之一,不过因为应试教育的硬伤,目前关于高年级小学生的教学依然忽视了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使人们学习的重点一直局限在对书本内容的死记硬背上,或者是在题海世界中盲目挣扎,许多人都放弃了课本外的阅读,或是紧促的学习时间安排使他们不得不放弃阅读。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小学生思维力、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利于开阔小学生的视野,还能扩大词汇量,提升写作水平。所以重视阅读教学不会是对小学生的继续加压,而应当成为小学生在经过忙碌的学习后对精神上的减压。
一、促进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古往今来,教育家都强调对儿童读写算三大能力的培养,不仅将这三大能力作为进行其他学习活动的基础,更将其作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的技能基础。而阅读在所倡导的三大能力中更是位居首位,读写算三大能力以读为首,以阅读能力为人们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一门基本能力。小学教育属于国家教育步程中的第一阶段,刚迈入此阶段的小学生应以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习惯为主要任务,其次为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如在语文这一学科中学习对三千多个常用汉字的熟练运用。此项要求看似艰难,数千个汉字虽然数量庞大,但若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对汉字的识记数量不仅能得到迅速提升,还能增长见识,为写作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提升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被很多人赞扬过,流传到今日依然能作为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时的最佳原则之一。儿童大多都能对未知的世界产生很强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孩子们会主动对未知的谜题进行探索,而此时书本便是孩子们寻找答案、认识真理的最佳途径之一,孩子们将在书本中畅游知识的海洋,完成对已有知识的探索,丰富自身对于世界的认识,提高阅读的能力,更能从中体味阅读的无限乐趣。因此,当学生对阅读产生真正兴趣时,阅读对于学生便成为了一件快乐的事,一件能使学生摆脱乏味的被动阅读,形成主动阅读的阅读习惯,更能从中获得无穷好处的益事。
(二)学习不同的阅读方法
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我们需要学习不同的阅读方法以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如鲁迅先生的跳读法,遇到疑惑不解的地方不会固步纠结,而是会直接跳过这部分,继续下边的阅读内容,不仅能节约阅读时间,也不会对重要内容造成无法及时阅读的遗憾。陶渊明前辈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亦与其相似,只求领会全文大意,不倡导在字句上纠结,不会影响同学们的“每有会意”与“欣然忘食”。华罗庚也有另一种读书方法,他主张同学们把一本书认认真真的从薄读到厚,再从厚读到薄,简单几句话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含义。虽然摆在眼前的只是一本薄薄的书,但若对书中的每句话、每个概念、每行字句都追根究底,对他们的意义、用法、来源都认真斟酌、研究透彻,这本书所包含的内容便不止于此了,这便是由薄到厚的过程。但若能从这些繁复的知识中抓住中心要点,找到精华所在,便能把握住本质,这本从薄到厚的书便又变薄了,不过你的知识却只会变得越来越厚。这个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阅读方法,我们只能教授学生最简单最常用的几种方法,如略读法、精读法等,学生们一定能从实践中找到最适合他们自己的那几种方法,使阅读变得更加简单,更加有效率、有意义。
(三)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环境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曾经有学者提出过“环境决定论”,虽然该说法太绝对化难以认同,但我们依然能从中窥见环境对于人类的影响力非同一般。教师应当在班级创造一个众人读书的良好氛围,不但可以要求学生每天进行最少30分钟的课外阅读,还能要求学生们互相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并交换读书笔记。学生阅读的书籍类型可包括各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儿童文学读物,如儿童绘本、睡前故事等,或中外文学名著,如中国的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以及外国经典名著《小王子》《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海底两万里》等,还有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我们还能在学校里开放阅览室,方便学生阅读,并在走廊上张贴名言名句,增加学生的阅读面。
【结 语】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关于如何促进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的措施多种多样,只要我们能对高年级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再多一点点重视,从他们繁重的课业、习题中释放出一点点空间,给学生再多一点点的自由阅读时间,我们便能帮助学生从阅读中发现另一个更为浩瀚,更加精彩的书中世界,为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插上绚丽的翅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尝试教学;语文教学;阅读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224-01
语文阅读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除了要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之外,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尝试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来说是一个新的创新,需要教师在教学时灵活运用。教师需要先明确尝试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才能将尝试教学结合到课堂教学中。
一、尝试教学的含义
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是教师先讲解,然后学生去做练习。尝试教学打破了原有教学的死板性和被动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先让学生做一定的尝试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由教师去引导学生学习,互相讨论,教师再进行详细讲解。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它的主要目标就是达到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主要形式就是解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提出的问题。尝试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先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之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程和相互交流讨论,依靠自己的思考去初步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考结果和练习中的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尝试教学可以将学生的主体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尝试教学的重要性
在新课标的教学改革下,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课本知识外,还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主张学生在阅读时获得自己的主观思考,培养学生阅读的创造性思维。在尝试教学中,其淡化了教师对文章复杂的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学生阅读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结果。尝试教学很好地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之处,不是重复课本上的教学步骤而是让学生自主地用自己的方法去思考,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占据主动性的地位。尝试教学很好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这样可以更好地去理解所阅读的文章的思想底蕴。
三、尝试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利用尝试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在尝试教学中,强调的是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讲课模式,让师生之间可以互动,形成一种轻松的、和谐的民主教学氛围,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去引导学生学习。
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这一课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去了解作者陶渊明的实例,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标注解释自行去理解文章的大意,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阐述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讨论的热情和积极性,在课堂上与学生平等对话,用轻松、疑问的语气去提问学生,让学生带着好奇去思考。在学生思考之后进行教学,既能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2.尝试准备,进行有目标的引导。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要对作者生平经历充分地了解、掌握。教师要通读文章,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去确定教学方法,准备好尝试题目。教师也要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要让学生对作者进行简单的了解,能够通读全文,让学生自己去查询一些陌生词语,如“阡陌”、“郡下”等发音,让学生在预习时发现自己的疑难之处,有利于教师在课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3.提出问题,讨论解决。在学生已经进行过预习的前提下,教师提出与课程相关的尝试性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尝试教学中的课堂活动都是以尝试题目为中心,让学生进行讨论。
例如课文《云南的歌会》,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介绍了一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教师在预习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去搜集一些民歌民谣,按照书上作者所描写的方式去整理分类,在进行分组讨论时,教师让学生去模仿,去演唱这些民歌民谣,让学生在表演中加深对作者所描述的文化进行体会。经过了这样的思考和经历,学生会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可以知道自己哪里有优势,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学生之间的交流比教师传授更容易被接受,也能增进彼此的友谊。
四、结语
尝试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不同的挑战,尝试教学强调在学习中学生应该是主动学习,而不是教师去一味地灌输教学内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优缺点,因此教师在进行尝试性教学时,要进行充分的准备,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有目标地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欣赏能力和自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尝试教学的作用,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仕彬.谈“沉思教学”与“任务驱动”在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2009,(1).
[2]赵继洲.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才智,2008,(12).
[3]张显友.浅谈尝试教学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