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能力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2-09-12 02:07:59

序论:在您撰写能力管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能力管理论文

第1篇

第一步先让学生从把握题意,确定文体上入手。

审查题意,分析题目属哪种体裁,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是记叙文就要考虑记叙文的要素·分析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是说明文,就要弄明白是实物说明。还是事理说明;是议论文就要分析标题能否当论点等。

第二步训练学生明确文章的选材范围。

分析题目,明确题目包含的时间范围:如《夏天的晚上》,训练学生搞清楚大的时间是“夏天”,小的时间是“傍晚”。弄清题目包含的处所范围,如《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让学生知道处所是在“教室里”,而不是在校园,更不是在街道或在家里。明确数量范围:如《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让学生弄清楚题目的要求,知道题目要求是只让写一件事,而不是写几件事。《班长二三事》让学生知道写一件事太少,写五、六件事太多,太臃肿。明确对象范围;如《他留在我的记忆里》,让学生知道题目对象是“他”,要写“他”的所作所为,写“他”的音容笑貌在“我”记忆里所留下的印象。《我逐渐了解了他》,题目中出现了“我”也出现了“他”象这样的题目就训练学生反复分析琢磨,找出着眼点--“逐渐了解”,再让学生找出题目中谁是主谁是宾;让学生懂得是“我”了解了“他”,并且是“逐渐了解”,“逐渐了解“必须有个过程,只有通过几件事才对他了解得透彻。明确题目的内容范围:如《毕业前夕的他》,对象是“他”,时间是“即将毕业”.内容是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毕业生接受祖国的挑眩通过这样的分析指导,学生明确了题目包含的时间范围,处所范围等,使学生对题目所规定的内涵有透彻的理解。

第三步抓题目中关键的词语,把握重点词,训练学生一题多审的能力

用一句话做题目的要让学生抓谓语;犖接镌诒晏饫锸侵氐愦剩瑺如《我喜欢这样一堂课》,“喜欢”是关键词语,用短语做题目的要抓修饰性或限制性的词语。如《一段美好的回忆》,“美好”是关键词语。用一个词做题目的要抓其引申意和象征意,如《灯塔》,题目的内容不只是写“灯塔”,而是“灯塔”的象征意。遇到这样有表面意又有象征意的题目,还要在训练学生审题的同时,培养学生联想的能力。

第四步训练学生确定文章中心,再根据中心选用材料的能力。

这方面主要训练学生如何使文章中心内容正确鲜明、集中,如何选用那些典型、生动新颖的材料去为中心思想服务。

第五步训练学生运用表达方式的能力。

第2篇

高考试题具有“回归基础,在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或教师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特点,这为总复习指明了方向和方法。

首先我们开辟高三化学实验复习室,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实验氛围。例如在复习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时。应把常用仪器摆放出来,并将各自的用途及注意事项写出来在纸上贴于对应的实验桌上;其次必须重新做一些中学阶段有代表性的重要课本实验:①粗盐提纯、萃取与分液、中和滴定(含标准液的物质的量浓度配制)、蒸馏石油等基本操作实验;②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等理论实验;③氨气、氢气、氯气、乙烯、乙酸乙酯等物质制备实验;④氯气、硫酸、硝酸、铝和铁及其化合物、乙醛等物质性质实验。当然我们在重新做重要课本实验时,决不是简单重复,而让学生从新视角重新观察装置和现象、审视实验操作和对装置新改进。

如喷泉实验,先提问:氨气,氯化氢极易溶于水如何证明?再实验探索喷泉实验,得出结论:哪些气体可以做喷泉实验,再实验探索二氧化碳,氯气能否做喷泉实验?组织学生讨论,并将结论升华成规律性认识:第一、喷泉实验的原理最关键之处在于烧瓶内的气体在挤进烧瓶中的液体中能大量消耗,造成烧瓶内气体的压强大量减小,则液体会喷入烧瓶内形成喷泉;第二、瓶内气体的大量消耗有不同途径:气体极易溶解于挤入烧瓶内的水中和气体与挤入瓶内的液体发生化学反应。引导学生再探索:如不用胶头滴管能否产生喷泉?产生喷泉的途径有哪两种(内压减小法和外压增大法)?通过加强这方面训练,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再如复习常见几种气体制备的反应装置时,我们提出教科书上的装置并非是最优良的,为了使制取气体更方便,更顺畅,更安全,可以根据实验需要,自已设计改良装置。

装置类型

传统装置

改良装置

固(液)+液、

不加热

固(液)+液

加热

启普发生器

⑶训练发散思维,增强实验设计能力,提高信息迁移水平

在实验设计方面主要考查实验的可行性,即反应原理是否正确,反应所需条件是否能够达到;实验的有效率,即原材料取得的难易,实验中有效物质的分离难易和产率的高低。实验副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即是否尽量少或不产生污染源或采用了有效的方法处理了污染物,实验方案的设计也往往有多种途径。为了适应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中学课本中的某些实验可能不是最佳的方案,所以在实验复习中要努力让学生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认识:1)对操作原理的认识(解决实验操作理论依据的问题);2)对操作方法的认识(解决如何操作的问题);3)对操作目的的认识(解决为何要安排这样的操作);4)对错误操作造成后果的认识(解决为何要这样操作的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七种意识:①动手操作意识,②安全意识,③规范化意识,④环保意识,⑤质量意识,⑥定量意识,⑦创新质疑意识。例如定量意识,我们现行教材中的定量实验有《硫酸铜晶体水含量的测定》、《中和滴定》、《中和热的测定》,我们要抓住这三个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定量实验方法思路:能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最后尝试将定性实验“乙醇和钠的反应”改为利用该实验原理推测乙醇的结构的定量实验;选择给定仪器,设计最简单,合理的实验推断乙醇的结构定量实验和实验方案评价。近年来,实验题中新情景试题不断增多,这类试题的特点是将基本的实验操作设计置于新的情景中(主要是中学课本没有的新反应或新装置或是能使中学生理解的最新科技知识、简化的改进的装置等),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仪器组装、现象描述、数据分析、安全考虑和防止污染等,用来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综合及评价的能力。由于这类试题的情景新颖、设问巧妙、铺垫适当、知识新、思维量大,所以区分度很好,确实能将一些基础扎实、自学能力强、思维敏捷、心理素质好的考生选。可以断言新情景实验题将是今后实验考题的命题方向。所以我们要通过对实验设计训练,在仪器的开放性用途、装置上求创新,在常见药品的替换上求创新;在常规操作上求创新,在实验方式上求创新,在实验过程中求创新等,对实验操作进行挖掘和研究,才能深刻领会实验操作的实质与内涵。

例如在某些实验中,由于吸收液的倒吸,会对实验产生不良的影响,如玻璃仪器的炸裂,反应试剂的污染等,因此,在有关实验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吸收液的倒吸。防止倒吸一般采用下列措施:a切断装置:将有可能产生液体倒吸的密闭装置系统切断,以防止液体倒吸,如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甲烷时,通常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当实验结束时,必须先从水槽中将导管拿出来,然后熄灭酒精灯。b设置防护装置:①倒立漏斗式:如下图第一个装置所示,这种装置可以增大气体与吸收液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液对气体的吸收。当易溶性气体被吸收液吸收时,导管内压强减少,吸收液上升到漏斗中,由于漏斗容积较大,导致烧杯中液面下降,使漏斗口脱离液面,漏斗中的吸收液受自身重力的作用又流回烧瓶内,从而防止吸收液的倒吸。下一个装置所示,对于易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的气体,气体在有机溶剂不会倒吸。②肚容式:当易溶于吸收液的气体由干燥管末端进入吸收液被吸收后,导气管内压强减少,使吸收液倒吸进入干燥管的吸收液本身质量大于干燥管内外压强差,吸收液受自身重量的作用又流回烧杯内,从而防止吸收液的倒吸。这种装置与倒置漏斗很类似。③蓄液式:当吸收液发生倒吸时,倒吸进来的吸收液被预先设置的蓄液装置贮存起来,以防止吸收液进入受热仪器或反应容器。这种装置又称安全瓶。④平衡压强式:为防止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不能顺利流出,用橡皮管连接成连通装置(见恒压式);⑤防堵塞安全装置式:为防止反应体系中压强减少,引起吸收液的倒吸,可以在密闭装置系统中连接一个能与外界相通的装置,起着自动调节系统内外压强差的作用,防止溶液的倒吸。⑥为防止粉末或糊状物堵塞导气管,可将棉花团置于导管口处。⑦液封装置:为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可在发生装置中的漏斗末端套住一只小试管

倒立漏斗式

肚容式

蓄液安全瓶式

平衡压强式

防堵塞安全装置式

防阻式

液封式

第3篇

从语言发展的历史看,“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语言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是同步的。”[①]语言世界的拓展会促进精神世界的延伸,精神世界的提高会促进语言世界的发展。语感能力培养之所以要注重人格构建和塑造,并视其为核心本质乃至最高层次意义上的语文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纵观古今,大凡传世的名篇佳作,其光耀之处,首先就是作者人格的伟大体现。正如德国大诗人歌德所讲:“要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就要有雄伟的人格。”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激越,笔带锋芒,长于鼓动,在于他是战事纷繁年代里力阻“霸道”主“王道”的纵横家、雄辩家;鲁迅杂文如匕首、似投枪,犀利尖锐,深刻辛辣,因为他是风雨如磐的旧中国里愤世嫉俗的革命干将;诗文境界开阔,语锋毕现,活泼鲜明,因为他具有一代伟人的胸怀和卓越政治家的气魄。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人为地割裂“心”、“言”而大谈什么语感培养。学诗的功夫在诗外,要培养优秀的语文人才,首先得塑造优秀的人格。

马克思早就提出了“创造与人的本质和自然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②]这一命题,即使人对语言现象的感觉成为人的感觉,实际上也就是在“创造着具有深刻感受力的丰富的全面的人”。把人格的构建塑造当作语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加以界定,其创意就在于发掘“人的本质力量在语言客体上对象化的实现”,其意义是重大和深远的。

尽管语感能力的形成转化过程寓有人格的自我选择、自我参照、自我完善机制,但这并不意味语文教学于良好人格的培养是无所作为或可有可无的,相反,其深刻的审美体验能力却为语文教学赋予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人格塑造优势。

二、促进个性发展策略。

良好的语感能力极富个性,而个性往往又孕育着创造性,没有个性也就无法谈及创造性。人们常说:一百个读者的头脑中就有一百个不同的林妹妹形象,一千个学生的头脑中也有一千个不同的阿Q和孔乙己形象。这就是说个性和创造性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姐妹。语言作为人的“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③],首先应该是人的个性的集中体现。语感能力培养要着力于个性发展,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曾经说过:“背诵词语,理解词语,以致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不够的,应该使这些词语成为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④]因此,教学中就不应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教师的完全吻合,对于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于有意无意之间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比如分析《祝福》中祥林嫂人物形象,未必非得把学生驱入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认识其“反抗”意义的思维峡谷不可,如果有同学从人性方面去考察,得出那是本能的“挣扎”也不能否定;读《荷塘月色》,有学生只为朦胧、宁静、优美的意境所陶醉,并未领略什么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满现实又幻想超脱现实的淡淡的哀愁”也没什么不妥;陆游的《咏梅》是题咏人生的高格调之作,就没有必要用同一套子勉强学生同《咏梅》诗分出高下。

三、能动参与策略。

语感能力归根结底是认识个性在长期的对各种言语作品反复“涵咏”体味过程中习得的,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在现实的语言情景中切身感悟到规律和意蕴,并使语言规律和意蕴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个性的东西”,进而形成他们头脑心灵中的一种积极的、创造的力量,切忌越俎代庖、一讲到底。近年来语文界积极倡导的“语文活动课”就是一种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性、培养语感能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措施,学生在各种听、说、读、写活动中有了强烈的作者、读者角色意识,自动探究、倾心实践,于不知不觉中实现自己认知图式的构建。

四、实践感受策略。

“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⑤]学生学习的能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得怎样,实质上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情况如何。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实质上是关于语言的感性认识),而不在于使之掌握理性化的关于语言的理论知识,或者说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应当以感性为主。而感性又总是直接与实践联系着。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在人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即通过语文教学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种语感直觉、语言习惯,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目前“大语文”教学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校学习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使语文学习无时不有、无地不在,让学生最大限度利用一切语文学习的机会和因素,进行反复能动的语言实践,在听、说、读、写的实际操作训练中,把语言还原到一定语言环境和生活情境中加以模拟、演习和创造,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

五、整体感知策略。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皮特·科德说:“把一切都学到手以前,没有哪一部分可以完全学会的。”[⑥]这就是说,语言现象与涉及语言的所有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只要我们接触了某种语言现象,就可能接触有关语言的全部知识。这里强调的整体感知策略,其最基本的解释就是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并非通常所说的课文整体、单元整体,更不是把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甚至在训诂式的一个字一个词地解释而把文章弄得面目全非。基于上述理解,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方法论术语,它对语感能力培养的意义就分外突出了。

六、形象思维策略。

语感能力具有直觉思维特性,事实上直觉思维说到底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而且汉语和文学又无不具有形象性特征,这就为语感能力培养实施形象思维提供了最基本的可行性依据。再从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来看,人脑对拼音文字的处理是分别由两个不同的部位来职掌的,汉字具有“左视野优越性。”[⑦]而左视野传入的信息主要由右脑处理,右脑主要储存“图像”,所谓形象思维主要由右脑完成,而右脑与创造性思维又是关系最为密切的。因此,对于培养创造性语文能力为目标的语感能力培养来说,形象思维策略不仅有其可行性,而且也有其必然性。

总之,视语感能力培养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由语文学科内部规定性和教学活动的内部规律性所决定的,现代化语文教学就是要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使得学生面对语文材料,创造性地感悟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东西,用有限的知识孕育和启迪最多的能力。尤为重要的是,我们把人格构建塑造能力视为语感能力最高层次意义上的目标。这不仅为深化语文教改、提高教学质量展示出广阔前景,更对社会文化意义上的人的素质培养具有现实的实践指导意义。

注:

①王尚文《更新语言意识、深化语文教改》(《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二期。)

②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8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9页。

④列昂捷夫《活动意识个性》179页。

⑤叶圣陶《论教育》163页。

第4篇

从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看,现代文阅读能力测试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却很低,如何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呢?我们认为,关键是必须认识到,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构成。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如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如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领域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的研究概况。在当今的中学语文界,能全面反映这些既有时代性又有深度和广度知识内容的教材还很少。在这方面当首推由谷公胜编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联合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所选的现代文均具有丰富的“内蕴”,涉及的知识既广又深:有的涉及艺术常识和艺术鉴赏知识,如1996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贝多芬之谜》;有的涉及文艺美学,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题;有的涉及思维科学和教育心理学,如1993年全国卷“四/22~28”题;有的涉及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吕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全国卷“四/26~30”题;有的涉及科技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的科技文章。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以上“基本知识”他们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语,关键词语的确立理论,可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二册中的有关单元知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理论指导,即对学生授之以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的阶段,这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阶段。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上文论及的“基本理论”,我们便可引导学生确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根据上述第一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确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文章阅读,首先要确定文体,接着须根据文体特点理解内容。以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为例,须以记叙部分的内容理解为基础,以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语句抒发作者情感。其他文体的内容理解,也要根据文体特点进行。譬如小说,其内容不外乎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第三步,研究形式特点并理解其作用。这方面的操作,可根据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形式特点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点是如何有利于内容表达的。根据第二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指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即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来理解文章内容。以议论文的内容理解为例,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段有中心句,这个中心句可通过分析段内层次或句群关系找到。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内容。学生如能熟练而又灵活地运用以上这些基本方法,现代文阅读就不会无从下手或抓不住重点。倘若能这样,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第5篇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

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

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确定各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三、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四、检验能力培养结果,完善能力培养措施

第6篇

吉列,一个剃须刀片厂商怎么会花费70亿美元购买电池生产商Duracell(编者译:杜拉瑟公司)?SAP——欧州领先的软件公司是如何保持其很高的增长率?香港巨商李嘉诚又是如何能在中国生意亨通,而许多人仅仅只能梦想而已?

问题的答案就是能力,即公司用以形成竞争优势所需的技能、资产和关系。我们对那些成功地保持长期增长和发展的公司的研究表明,他们都从广义上去认识能力。很自然,有一些公司依赖于营运技能,即狭义的能力,但令人意外的是,我们调查对象中绝大部分更多地是依靠其它方面,而不是依靠这些显而易见的能力而成功的。

当商人谈及企业能力时,他们通常是指蕴含在公司人员、生产流程以及企业知识之中的能力。它们是企业生存的最基本要素,因此常常被称作核心能力。尽管运作技能或核心能力对一个公司的成功十分重要,但对这些方面的重视如果过于狭隘就会阻碍增长。这就需要对能力有一个更广义的定义,即包含获得竞争优势所需要的所有因素。除了营运技能,我们所指的能力定义还包含其他三类资源:优势资产、可增长技能和特殊关系。

一、优势资产

优势资产是指那些难以复制并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有形或开形资产,包括基础设施,知识产权,销售网络,品牌和信誉以及客户信息。

销售网络:一个企业可以利用其销售网络的规模增加其现有产品及服务的销售或减少推出新产品的成本。以吉列为例,其1996年末花费70亿美元购买电池生产商杜拉瑟公司的主要动机是销售方面的经营共性。吉列的剃须刀片在超级市场和便利店的销售网络是无与伦比的,而电池也同样在这些店铺销售。虽然杜拉瑟公司占据美国国内市场50%的份额,但其在诸如中国和印度这样的新兴经济增长地区却鲜有所闻,而吉列在这些地区的销售网络却异常强大,吉列通过此举将杜拉瑟推向世界,助其增长。

品牌及信誉:过硬的品牌可以有助于新产品的推出并且不影响现有产品的声誉。吉列正利用其品牌进入男士化妆品市场。吉列男士系列包括润肤水、剃须膏、除臭剂以及剃须刀和刀片。

客户信息:拥有各类不同客户的详细信息对扩大销售是十分重要的。这其中一些最有价值的信息包括客户的购买习惯和需求。日本Seven-Eleven(编者译:711公司)的销售点信息系统帮助公司确保对每一位步入商店的顾客来说都有一个正确的产品组成。该系统试图从每一笔销售中获取一定的数据,包括购买时间、客户的性别及估计年龄。这些信息每天从商店的计算机终端下载到总部,在那儿进行销售趋势的分析。每天,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当前和历史数据进行调整和根据客户的要求安排商店的产品组成。为不断地寻求最佳产品组成,每年平均每家商店3000种产品中有70%将被替换掉。

二、可增长技能

一个企业掌握诸如购并、交易、筹资、风险管理及资本管理这样常用的可增长技能将会在启动和保持增长中拥有很大的优势。虽然一个公司的不同业务之间各自有其独特的营运技能,但这些可增长技能却可以在不同市场或经营单位相互传授。由于其广泛的适用性,可增长技能通常存在于企业核心,再从那儿提供给不同的经营单位。

购并及合并后管理技能:不佳的购并会代价高昂,风险重重。而成功的购并会加速增长及节约成本。能以吸引人的条款进行购并,并且快速融为一体,这一能力将赋予公司一个十分明显的优势。

SaraLee(编者译:李莎)公司就是依靠购并不断推出新的业务并促进增长。在1981年至1995年间,该公司共进行了80多次收购而同时退出了那些经营不善、分散主业的业务。如果仅仅凭自身的增长,其计划和预算系统中设立的目标是根本无法达到的,因而公司的管理层不遗余力地进行不断地购并以达到这些目标。公司有时追寻那些潜在的收购对象长达10年之久,这样当那些对象准备出售时李莎公司可以第一个知道。

筹资及风险管理技能:拥有高超的筹资和风险管理技能可以使有些公司能以其他公司无法达至的方式增长。对资金问题制定周密完善解决方案的能力,使这些公司可以沿着充满希望的成长之路阔步前进,而对于他们的竞争对手来说,想达到这一点,费用和风险可谓巨大。

资本管理技能??拥有出色的效率技能能使管理人在一些项目上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而其他公司则可能会认定这些项目回报率低而拒绝投资。对资本的更充分利用将增加单个项目的预计回报,并且将公司的一部分财力解脱出来用于其他项目的投资。

HindustanLever(编者译:雷丁斯顿公司)在印度消费品行业的成功就部分归因于基资本效率技能。这家公司通过将其生产工厂规划设计得不带任何繁饰或将部分生产和销售行为外包,使得在每一美元的资本上都上都产了巨大的销售额。

三、特殊关系

关系是那些非常重要但却很少谈及的能力之一。保持与现有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可以为企业提供发展机会,因此有必要培养这种关系。而与要人、企业及政府保持关系可以赢得那些没有这层关系这就根本无法得到的机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有助于达成交易外,良好的关系可以有助于公司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和地区。

在亚洲,特殊关系在那些海外华人家族的成功中起了主要作用。世界巨富李嘉诚的经济帝国就是建立在特殊关系的基础上。其强大的关系网使其可以较早进入快速增长的基础设施行业并获得少有的机会。和记黄埔作为其麾下的旗舰,从集装箱码头迅速渗透到发电、零售和电讯业。规模从香港扩大到中国内地、英国和加拿大。通过合资形式,和记黄埔正经营着中国目前最大的3个集装箱港口。

李嘉诚的壮大归因于他自70年代末以来一直在香港和中国大陆建立的关系网,这其中包括与政府、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华侨企业及西方跨国公司的紧密联系。李嘉诚通过不同的方式培植这些关系。他坐镇香港汇丰银行董事会,处于亚洲经济交易活动中一个十分有利的地位。早在中国大陆开放之前,他就于1980年通过在广东投资建造中国饭店,传达其在中国投资的承诺。

从人类从事经营活动以来,关系一直就很重要,但在近来的商业活动中有许多特殊关系与腐败混为一体的例子。特别是在与政府官员的特殊关系上,这个问题就显得极其敏感。这也就使得依赖特殊关系作为一种能力比依赖品牌或销售网络要复杂的多,但是在不抛弃伦理价值的前提下从关系中获取战略利益还是完全可能的。保持持续增长的公司正是找到了这样的方法。

四、从能力到优势

公司将新的业务所需的能力聚合得有多好,决定了其在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上有多成功。能力的聚合通常比单个能力更难仿效,只有将那些难以仿效的能力聚为一体时才能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并不要求在每个业务方面都要有高超的能力。但具备最重要的能力能够决定某个成长中的企业有多少价值将流向其拥有人。对每个机会来说,把那些影响竞争优势的能力与那些仅仅是需要但并不重要的能力区分开来是十分重要的,那些并不至关重要的能力可以外包给别人或由别人来掌握。

安然(Enron)公司在发电业的成功就说明了这一点。该公司以不同于其竞争对手的方式来看待这一行业,它发现经济价值不成比例地累积到那些组织安排电业交易的企业身上,而并非是那些真正建造和经营这些电厂的公司。早先,安然公司在建造和经营电站方面并不出色,但这并不重要,这些技能可以外包给别人。相反,它擅长洽谈长期燃料供应合同、电力销售合同、建筑合同、筹资和政府保证──这些恰恰是区分成功者与失败者的技能。通过集中精力在这些能力上,安然公司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就树立了其强大的全球地位。

五、为持久的优势聚合能力

哈佛商学院教授DavidCollis(编者译:柯里司)和CynthiaMontgomery(编者译:蒙哥利)认为,一种能力或资源只能够通过若干检验,才能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首先,这种能力必须在产品市场上有竞争优势和价值;第二,它必须难以仿效;第三,它不能轻易为其他能力所取代;第四,它必须是持久的;第五,它必须难以交换。如果一项能力会随着雇员的离开而带走的话,那么是雇员而非公司拥有这一能力的价值。

一些单个的能力可能会通过这些检验,比如说一个世界级的品牌将一直赋予其所有者优势,但是几乎没有单个的能力是无懈可击的,即使是那些首创得来的优势,没有了适当的支持也会慢慢消失。一个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就是将各种有特色的能力聚合为一体,共同满足上述标准。

这个能力聚合体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或者通过联合的方式借鉴,或者完全从外部获得。聚合体每增加一个新能力,就累积了更大的竞争优势,因为竞争者也就越来越难仿效或替代这一能力联合,也就越难为雇员所占有。

第7篇

如何提高阅读和答题的效率呢?我以为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和合的能力非常重要。

所谓“合”,就是一种化繁为简、化实为虚的能力。阅读说理性较强的文章往往会碰到结构复杂的句、句群、段,阅读能力差的人碰到这样的句子会感到一片茫然,甚至失去阅读的信心。事实上,许多看似复杂的句段,传递的信息却是有限的,大量旁逸的语句,主要起论证修饰的作用。学会删繁就简,可突出旨要,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以下类型的句段应是训练中值得注意的:

一、阐发性句子。如:

例1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点: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对于思考者或者文化而言具有新颖性和价值;创造性思维是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任务是将原来模糊的、不明确的问题清楚地勾划出来,或提出某种方案加以解决。(1993年高考卷)

该句冒号后的句子是对“特点”的具体阐发,阅读时倘若不能对该复句内容获得清晰的感受,那也不必在初读时作过多的思考,可以快读。如果文后的题目与该部分有关,答题时再进行深入阅读思考。

例2①我们要了解和评判一个作者,②应该知道他那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③这些意见就是后世文艺批评史的材料,④而在当时表示一种文艺风气。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1994年高考卷)

在第一个复句里,②③④分句层层阐发,而在后面的第二个句子,④句的“文艺风气”是最终要阐述的对象,据此,对第一个句子形成这样的紧缩语意:我们要了解和评判一个作者要根据当时的文艺风气。这个判断能否形成,直接影响对下文的理解。

从对上述两个例句的分析可以看出,对阐发性句子,根据它概括性和具体性相结合的特点,结合行文趋势进行简缩,有利于对文章内容形成清晰简约的感受,提高阅读速度。比这种能力更深一层的能力是化具体为抽象,即需要一定的概括,把一般内容概括为精粹的几个字。

二、关联词运用复杂的句子。这类句子在现代文阅读中常见,在训练时应结合一定的语法知识,尤其是有关复句的知识,做到并列的综合归纳,承递的分清主次轻重,等等。下列类型的句子,更应特别注意:

(一)转折型,如:例3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他能写出使你终身受用不尽的乐式;他能挑出那些最枯燥无味的旋律,把它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一句话,你可以拿所有用来形容以乐式见长的作曲家的话来形容他,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那激动人心的品质。(1996年高考卷)

这类句子看似复杂,实际上由两个部分构成,“但是”是标志性的词。前半部分那么多的句子阐述的只是一个意思:贝多芬能设计最好的乐式;后半部分指出贝多芬音乐最大的特点是“激动人心”的感情。从句型特点和行文趋势可以看出,后半部分的内容是整个句子的重点。转折型句子的语意理解应落在转折之后,应做出标记。

(二)因果型,如:例4从文章的本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但有些散文,是既说理而又抒情,或再兼以描写记叙的,到这时候,你若想把它们分类来合并,当然又觉得困难百出了,所以我们来论散文的内容,就打算先避掉这分类细叙的办法。(1997年高考卷)

在这个句子里,“但”是语意的一次转换,“所以”后的部分是最终结论。一般地说,因果型句子的语意重点在“果”上,阅读时,这类句子可做记号。

(三)正反型,如:例5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禀”,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1995年高考卷)

冒后后的内容具体阐述“利禄主义”,一正一反,分号是标志。分号后的部分是说旧式教育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从反面的角度对旧式教育的弊端予以对比衬托。对语意的把握则应从正面的部分即“利禄主义”的特点是追求功名利禄去分析。正反型句子的语意重点在“正”面上,阅读时,宜做标记。

三、例证型文段,如:例6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徐渭(字文长)创造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1992年高考卷)

这是一段观点加材料的例证型文段。“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明代竹画家蜂起”,这三个句子是该段的关键句。而坡、王绂、徐渭等是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材料,用来证明观点。参考关键句进行合并后,可以知道本节是论述宋元明时期竹画的一些特点。形成这样的认识对接下去的解题非常重要。

以上例举了现代文阅读中会经常遇到的一些较典型的句段,这样的类型还很多,我们应学会迅速地理清观点材料间的关系,把握整体大意。

如果说“合”的能力是整体把握的需要,那么,“分”的能力是为解题服务的。“分”就是一种分解的能力,根据命题的要求,对相应的句段进行分解剖析,然后作答。

(一)句的分解。如:例7根据文中所述,要了解某一时期的文艺风气,有哪两方面的材料?(1994年高考卷)

先找到题目的对应文句:①我们阅读当时人所信奉的理论,②看他们对具体作品的褒贬好恶,③树立什么标准,④提出什么要求,⑤就容易了解作者周遭的风气究意是怎么一回事,⑥好比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

然后分解这段文字:⑥是比喻,起修饰作用,略去不管。①是第一层次,③④两句是对第②句中“褒贬好恶”的具体阐述,故②③④是同一个层次。这样经适当概括,便可得出答案:1.当时的理论,2.当时对具体作品的评析。

(二)段的分解。如:例8下面这个段落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

①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②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作一个疯人。③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④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⑤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⑥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1996年高考卷)

这是一个典型的总分总的段落。①②是第一层,是“总”,③④是分,⑤⑥是“总”。“不错”、“于是”是表示展开和终结的标志性词语。倘若能形成上述认识,就能较快地发现②句与⑤句的对应关系,从而确认“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指的是当时“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

从对上述两个句、段的分析可以看出,对句段进行解剖分析,目的是使我们对题目相关文段的理解更深入、更准确,发现题目与文段内在的逻辑关系,避免解题的盲目性。对句段的分析同样也需要利用句段的一些语法知识,与利用语法知识进行“合”一样,语法知识的运用是理解的手段,关键是要确立一种分析意识,把知识的运用和内容的理解结合起来。

(三)概括角度的分解。如:例9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为他对这部书的看法是——

相对应的主要文句是:这一部《古文辞类纂》的所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然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不必引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1997年高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