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社政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09:55:30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社政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初中社政论文

第1篇

与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就是活动的内容与方式,选择正确,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使活动更有效,选择失误,会使活动低效甚至无效,同时又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我们在设计活动内容的时候,可以加入一些与课题相关的、有趣的、热门的事件。比如,3.15之前,我们组织了关于保护消费者权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去超市、商场进行调查、采访,并且与当地的文化、司法部门挂勾,建立固定的活动课基地,共同开展好活动课。根据当地的环境、文化传统等条件因地制宜开展活动,使活动课与国情、区情和本地的实际相结合,使学生从中得到更深的感悟。

二、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实践

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令人眼花缭乱。但是我们一定要坚持一点: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组织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时,开展正确行使“公民基本权利之一:批评建议权”教学探究活动。对于公民享有批评建议权,有言论自由等政治权利,学生已经理解,但是让他们对国家事务进行批评与建议,对农村学生来说有些力不从心。我为他们设计的活动内容是“给校长的一封信”,让他们以网名给校长信箱投信,谈谈自己对学校管理的看法,提出批评与建议。学生有感而发,针对学校的食堂管理、伙食状况、作息时间、课程设置和老师评价纷纷发表意见,畅所欲言,尽管意见不是很成熟,但是通过这次活动学生都体会到了“主人翁意识”——公民可以依法通过合法的途径有序参与政治文明建设。

三、灵活安排实践活动的时间

对于社会实践活动,很多老师会说,“现在学习压力这么大,哪有时间组织实践活动啊!”并以此为借口不去开展实践活动。其实,实践活动不一定非要在课上腾出时间进行,也可以在周末的时候,或者在寒暑假的时候,或者选择刚开学学生没有进入正轨的时候,这样灵活组织安排,就会使时间比较充裕,也会使学生能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比如,学习完《珍爱生命》以后,了解长假,我就要求学生在假期时学校的安全教育,观看安全教育视频,并根据自己长假期间的经历来制作手抄报,题材可以是防火、防触电、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制作完成之后,等到开学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评比。这次活动,既让大家互相学习安全知识,又寓教于乐,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一份份精美的手抄报体现了学生独特的视觉和个性。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改变了其原来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灌输道理的错误认知。

四、结语

第2篇

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着一轮新的课改,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有效的推动了中学政治课教育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并获得理想的成绩。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教法长期以来较为单一,一些教师仍坚持“注入式”或“满堂灌”的教法。所以,形成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的现象;大多数学生主观认为政治课学习只需要投入少量的时间来读读、背背、考试前临阵突击即可过关的错误认识;少部分学生根本不重视学习政治课,对教师单元复习时划出的学习范围或归纳的不同类型的习题也抱着应付的态度。

二、关注现实问题,实施初中政治课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选用相关新闻报道来导入新课

政治课和时政是密切相关的,若政治课堂脱离了时政,单纯的进行思想理论的教授就失去了政治教学的意义,学生也很难产生兴趣。所以选用相关的新闻报道来导入新课无疑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授《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节时,教师可选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等时政来引发学生对这类信息的关注,从而对本课产生期待和兴趣。与社会现实题材相关的视频短片可以凭借其独有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在瞬间巧妙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关注现实,重视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增加政治学习的亲切感

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内化程度,促进学生达到知行合一。为此,有效的手段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行为,将道德知识理论转化为道德实践,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并尝试用自己所学知识来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如在《改革开放成果辉煌》这一节教学时,可实现设计改革前后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或衣食住行等项目的对比表格,引导学生通过走访周围的亲戚好友,在他们具体的生活经历的前后变化的记录整理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探究意识,丰富其社会生活的经验,促进其学会交流合作、培养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关注现实社会问题,更新充实思想政治教学内容

要将政治课和社会的现实生活向结合,教师就要增强二者的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结合社会现实问题来培养学生的信心和乐观心态。社会现实的问题中其实蕴含了丰富的理论和知识,教师要对其挖掘利用,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引导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对于教材内容就有了更主动和深刻的理解。

三、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实施初中政治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重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对社会的现实问题投以关注,将初中的政治课上好,要求学生从教材章节的主题着手,亲自访谈、调查、搜集相关数据、图文资料和事例等,在此基础上,使活动更加富有意义、更加充实。此外,要求教师精心备课,从内容到活动、从活动的过程到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的措施、注意事项等,均需做到胸有成竹。

(二)确保形式灵活,切忌死板教条

政治教学实践活动要有创意、灵活多变,切记墨守成规、在教室或学校内搞“闭门造车”。可选用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也可组织公益劳动、志愿者活动的那个,重要的是能被学生喜闻乐见,调动其参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提高认识。

(三)倡导学生对社会现实的问题投以关注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利用它来开展初中的政治教育,这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准确把握课堂的节奏,有理有据有度地对其进行适时总结,避免学生讨论偏离了主体。在活动结束的时候,教师应及时总结,严禁走马观花、难以深入,特别是三分钟的热度更要严防。还可在活动展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谈收获、说感想、讲打算,将“明理导行”落到实处。

四、结论

第3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堂;小组讨论;问题设置;教学情境;针对性;可讨性;启发性

思想品德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常见的操作方式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讨论能否有效,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教师能否有效地进行“问题设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精心地设计问题,促进课堂讨论的有效化,是每一个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以下是笔者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认真挑选合适素材,问题设置要有情境性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某些知识和观点,常常会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认识。但是如果老师没有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比较突兀地把讨论的问题呈现给学生,学生往往就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缺少讨论的欲望和兴趣,为此老师在提出讨论问题前一定要想方设法选择最恰当的素材资料,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创设教学情境。例如:我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十课的第二框《合理利用资源》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当前我国面临的资源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讨论解决资源问题对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先给学生看了一组我国资源方面的数据,然后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来自2070年的一封信》,学生看完这段视频顿时脸色凝重,他们从内心感受到了资源问题的严峻性,在这种情境的创设下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1)在我们的周围有哪些浪费资源的现象?(2)如果现在你们小组就是制定国家政策的智囊团,你们准备制定哪些对策来解决我国面临的这些资源问题?(3)你作为社会的一员,你又准备怎么把节约资源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呢?因为有了前面的情境创设,同学们一下子就投入到了小组的问题讨论中,并提出了很多解决的方法和措施,这样本堂课就在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的过程中自然地达到了提高学生资源节约意识的教学效果。

二、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讨论环节,不是为了讨论而讨论,而是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所以小组讨论就是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曾记得听过一堂公开课,课题是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正确把握宽容友善》,这位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到了中日之争的问题,让学生对此问题进行讨论, 结果学生就出现了各种偏激的观点,有的甚至认为中国政府太软弱无能,应该用战争解决问题。对出现这样的讨论结果老师没有做充分的预设,所以也没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不但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反而某种程度上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误导。其实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教育学生学会正确运用宽容、友爱的心态和情感,与同学、与老师、与他人相处。所以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该紧紧围绕人际交往过程中如何把握宽容友善进行展开,这样就既指导了学生如何以宽容的心态与他人正确交往,也避免了因不能正确引导带来的课堂失误。

可见,课堂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密切联系学生生活,问题设置要有可讨性

教师在设置讨论问题时,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例如:我在七年级下册第十八课第二框《走进情感天地》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是相对的,指导他们学会尽量利用情绪的积极一面,克服情绪的消极一面,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我设计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让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就上述几个个情境完成以下讨论:面对该情境,消极的想法可能是什么?这种想法会产生怎样的情绪反应?由此你可能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面对该情境,积极的想法可能是什么?这种想法会产生怎样的情绪反应?由此你可能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以上的生活情境贴近学生实际,源于学生生活,学生自然有话可说,从而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一个道理:情绪是可以转化的,要学会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

四、努力符合思维特点,问题设置要有启发性

教学过程中,如果设计的问题太直接没有思考的价值,太笼统学生无从下手,所以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启发性。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得出书本中的观点,这样教师就能轻松地把书本上的知识和观点内化成了学生的认识,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认识。

例如:我在八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二框《承诺是金》的教学设计过程中,选择播放了一段视频――全国道德模范武秀君替夫还债的故事。学生在看完这段视频后深有感触,这时我出示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1)如果让你对武秀君进行评价,你会用哪些词语来评价她?(2)武秀君面对丈夫车祸去世,留下巨额外债的情况下做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承诺?(3)作出承诺后,武秀君是怎样做的?由此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4)在兑现承诺的过程中她也收获了很多,你们认为她在付出的同时也得到了哪些?从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以上几个问题的设置环环相扣,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在这些问题的启发下学生顺理成章就明白了作出承诺就要兑现承诺、兑现承诺要付出代价、信守承诺会获得回报等道理。

第4篇

人类之所以能形成一个社会,就是由于人能够不断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社会是最基本的前提。所以为了建设更好的社会,正确的认识社会是十分必要的。对社会的认识,源于对社会的感官认识,我们看到的以及听到的,在脑海中形成对社会的感官认识,这种认识是基础,也是片面的,必须通过感官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才能更好的改造世界,对社会做出贡献。这就是培育社会认知能力的意义所在。

二、在政治教学中对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社会认知思维培养。

当前的初中政治教学仍然采用考试对学生政治方面的知识进行考核,这种方式使得老师在进行教学时,着重以应试作为教学的目的,导致政治教学失去了原有的教育意义。在针对应试教育的政治教学开展过程中,老师传授的仅是应试技巧,并注重学生的习题演练过程,对学生的要求仅限于背诵知识点,为考试取得不错的分数做充足的准备。这会使学生错误地认为政治的重要性仅限于考试,而忽视了政治学习中自我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学生所接受的有关思想品德的教育,本身就具有实用性,不仅帮助学生正确地认知社会,并能使学生培养出很好的为人处世能力,在待人接物方面能处理得更加得当。因此政治教学要潜移默化将社会认知思维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使得学生将书中的正确且符合道德的行为付诸于生活中出现的类似情形,为以后遇事能做出明智的举动打下基础,为以后很好地适应社会做准备。

(二)延伸教学内容,注重认知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的社会判断力和社会认知力的培育,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为此,老师们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只是对于社会骨架的概括,帮助学生形成对社会的宏观认识,并不能满足学生对社会进一步认识的需求,因此需要大量的课外材料。老师应该通过课外教材补足课本所具有的缺陷,引领学生学习课本以外的资源,让学生在这些资源中吸收更多的养料。从而学会明辨是非;学会和善待人;学会团结合作;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对教材进行的补充教授,应该从两个方向开始,第一个由课本的知识开始,进行对课本知识的补充,让学生充分了解课本,充分吸收课本带来的养分,从而更为全面的理解思想政治;第二个方向是由身边发生的每件代表事件和时事开始,补充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事件的本质,让学生养成分析事件的习惯,同时又能使学生更加关心国家大事,从而具有更强的社会认知能力。

(三)运用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政治教学不能处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需要转向一个更广阔而空间,即课堂教学不能很好的达到政治教学的目的,需要在课堂外挖掘更好的教学方法。这个教学方法就是实践,让学生通过社会这个大课堂,进行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社会会直接地对学生进行教导,这种方式贴近生活,易于接受。例如历史纪念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历史,铭记历史。影像资料馆,以放映影像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政治相关事件。这些都能有助于政治教学的实践教学方式。真实的体验过程,会让学生印象深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知思维将会不断地在其脑海中出现。比如去历史纪念馆,可以让学生根据纪念品和纪念碑来深刻记忆历史事件,这些记忆和体会都能强烈的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对爱国教育更加深刻。

三、结语

第5篇

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的“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作业分层设计就是以这些理论作指导,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训练目标,运用恰当的练习策略,进行不同的训练和辅导,借助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国内特级教师顾淑平在《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实验研究报告》中指出,实验前,其原有的学生基础与对比班无明显差异,三年后的测试数据则说明了实验的绩效是明显的。实验班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均超过了对比班,实验班的优分率远远高于对比班,而低分率却远远低于对比班,体现了“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实验在“培优”和“辅差”方面的优越性。实验班学生学习主动,作业态度、习惯均优于对比班,说明“分层作业”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得到尊重和发挥,学生的情感、兴趣、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明显增强。

特级教师柏跃富在《作业的分层布置在教学中的实践》中指出:分层布置作业符合学生的能力差异,能够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使他们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正确的评价自己。

刘景蕉老师在实践工作中探索出几种简便的分层作业的设计技巧:如修改数量呈现分层、隐去数字呈现分层巧变图形呈现分层、增加条件呈现分层、减少条件呈现分层等,这些作业分层设计技巧为相关研究提出很好的启发。曾做过一项实验研究,被试为两班程度相同的学生,实验班按照个性,因材施教,对照班采取共同目标,学。在实验班,教师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个别问题个别对待。在对照班,教师则对全班学生共同要求,而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则不给予特殊处理。一学期后,两班接受同样的测验,其结果显示实验班成绩远优于对照班。

《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出,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历史想像力,激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之能在已学习的知识和没有学习的知识之间发生迁移,即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这一过程才是学习最重要的环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一点进步和可取之处都要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和支持,而表现出来的幼稚、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观点都是学习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的现象,教师不能对此进行任何的讽刺、批评以及斥责,而应进行适当的引导,力求学生自己形成纠正自己看法的愿望和能力,而这个变化过程比学习知识的过程更重要,更具有教育的实质性价值。

目前中学学生的课内作业存在最大的误区是教师本位主义和功利主义。教师一直把作业作为提高考试成绩的重要“法宝”之一,把它当作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手段。于是布置课内作业时也是本着教师的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及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的需要。教师布置作业时往往是一刀切,全班所有学生做的是同样的课内作业。其结果是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长期的这种作业方式已经使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比如马马虎虎的做、到校抄同学的答案、字迹潦草、错误率高、不认真思考等。而且大量的重复性作业占去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抑制了他们自身兴趣爱好的发展,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造成学生两极化发展,优等生成为机械学习的呆子,后进生则全无学习兴趣,某些人甚至于因害怕作业而形成对学习的恐惧。

我们广纳中学政史组的教师做了大量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作业存在着一种敷衍了事,对传统作业进行了分析,主要存在一下问题:

(1)作业形式单调、陈旧,不能从多方面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这种习题的条件和结论多是单一的、不变的,即所谓封闭的、规范的习题,缺乏开放性,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时间、内容一刀切。大部分教师在布置的作业时,往往要求学生(优等生和学困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同一的内容,期望达到同一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3)在中学阶段,当前我国中学生负担过重主要表现为“书本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的情况,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绝非不要作业,只不过是要布置更回适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合理性的作业。

那么怎样使得学生作业也能与人的个性发展相协调,实现从原先的一种“负担”向一种自身需求并能促进自身发展的转变呢?也就是如何让学生把课内作业作为一项自己需要的、乐意的事去做,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呢?面对当今令人担忧的教育现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杰出人才。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尝试改变了以往作业的形式,实行课内作业分层设计模式。

为此,我们提出了进行《初中课内作业分层设计实践研究》的课题。课内作业分层设计,即根据全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的差异,分别提出不同层次的作业要求。它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把过去同样内容、同样标准、同样模式,同样分量的作业,改为三种不同难度的作业。依据学生的需要安排适合他们的不同层次的作业。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如何合理把作业进行分层,怎样实行动态化分层。根据学生平时做作业完成情况、质量情况;测试的卷面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智力因素等情况进行分层。

2、课内作业分层设计的操作模式的研究,如何在教师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班级学生多的情况下有效的实施好课内作业分层设计,让作业的有效性得到保证。

3、课内作业分层设计的内容研究。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如何设计分层作业内容,目的在于夯实基础,提高基本技能,指导生活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4、针对分层作业如何做到分层批阅,分层评价。

三、研究的方法措施

(一)研究的方法

对课内作业分层设计层次

A层作业:在设计时,侧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降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重点是培养学习兴趣,树立起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变拉着走、推着走为主动走。降低作业难度,减小作业量,课内作业分层设计能大大提高A层学生对做分层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要我做作业”为“我要做作业”。

B层作业:既要求有一定的基础训练,也要提供提高能力的训练,使他们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争取更大的进步。在作业设计中,先让学生分析简单的政史材料题,最后让他们做一些小练习,课内作业B层设计激发学生继续向前学习的动力,能挖掘他们学习的潜力,作业的扩展内容向生活加以延伸、丰富,由一个点出现满天星。这样的作业设计主要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做一定程度的提高题。

C层作业:是在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重知识的加深和知识面的拓展,以研究性作业为主。作业设计不仅掌握知识点,还要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横向联系。适量布置提高性作业,让学生挑战自我,得到成功的满足感。在布置C层学生的作业时,以政史事例分析理解为主,一般都是两篇材料。做完后,马上请学生来讲解,锻炼学生的解释能力,要让他说得其他同学能理解,总的来,就是要让课本上的理论用来指导生活实践,对于学生的创新回答要适当给予鼓励。

(二)研究的措施:

在新课改实施的背景下,我校申报的县级课题《初中政史课内作业分层设计实践研究》自开题以来,学校抽调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实践研究的理论水平;立足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保证教学面向全体;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资源,补充课外资源,有效设计分层作业;在实际操作中寻求一套有效的实施模式。通过大家的分析、讨论、研究、制定出了严谨的课题研究的整体方略。

1、学习准备阶段

通过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前初中在面对课内作业时的现状:统一的课内作业不是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就是让学困生答不起,这也就造成了学生普遍对作业没兴趣,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成了本课题研究急需开展的重要原因,在弄清学生课内作业的现状后,参研教师要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各种传媒了解当今国内外课内分层作业的最新理论,通过吸收、消化、反思、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课内作业新模式,进行作业的优化设计。

2、推行课程的实践

在七年级设定一个实验班和对照班,两班的基本情况要相接近。实验班推行分层作业,对比班依照常规教学模式,参研人员要进行定期和随机两种形式进行交流,进行情报的共享和交换。将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形成文字,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大家要共同讨论,群策群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以后的工作方式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方法,进一步学习新的分层作业的设计理念并用于以后指导实验工作的进行,开发出一套指导实验工作的校本教材。

3、论文的撰写和成果的汇总

参研教师应将在研究过程中的感悟及其方法等形成文字材料,采用公开发表省、市、县内的交流等方式将自己的成果进行推广。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和访问等的方式总结出分层作业的优势所在,然后将研究成果汇编成册,作为本校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全面推行的理论指导。

四、研究的目标

1、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及有差异的检测评价标准,促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

2、形成一种便于操作的课内作业分层设计的模式。

3、通过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相互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

4、通过对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直接教学和个别辅导,消灭“陪读”现象,更好的补差、防差,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要求。

5、通过课内作业分层设计的教改实验,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驾驭教学的水平和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中应遵循的理论原则

(1)分层作业的理论之一是因材施教原则。《论语》曾记载过孔子因材施教的大量生动个案。墨翟教育学生就注意“子深其深,浅其浅,尊其尊”。宋代教育家更明确提出:“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学习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美国心理学家琼斯曾做过一项实验研究,被试者为两个程度相同的班级(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实验班按照个性,因材施教,对照班采取共同目标,学。在实验班,教师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个别问题个别对待。在对照班,教师则对全班学生共同要求,而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不给予特殊处理。一学期后,两班接受同样的测验,其结果显示实验班成绩远优于对照班。因此实施分层作业有利于因材施教。作业“一刀切”,过难或过易,缺少层次,不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和优等生的发展。实施课内作业分层设计也有利于学生在完成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2)分层作业的理论依据之二是“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个体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不同的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都具有不同方式,他们理解、贮存、迁移和使用信息具有不同的途径。不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带有个性特征的认知风格。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内驱力是一个人成功的首要因素)。在实施作业布置时,因为照顾到了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方面的学生,所以既能使学困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又能保证优等生免受“饥饿”之苦。

第6篇

要做好英语教学工作,作为英语教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好课堂教学前的备课工作。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首先,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获取更多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备课这个环节中我们就要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备课时,我们不仅要备教材,备知识点,还要备学生,我们要以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和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为依据,根据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来备课。备课一定要认真仔细,把每一个细小的知识点都记录下来,不能有任何遗落。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谨记作为教师的责任,我们有义务去教好每一名学生,为他们的成长负责。其次,教师要制定每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还要制定短期计划。始终坚持在工作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使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时俱进。作为初中英语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中学新课程标准,理解其中的指导思想,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实践。再次,教师上课必须有教案,这是在备课过程中独立完成的。教案要尽量写得详细,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课后作业、板书设计和课后反思。在写教案时,教师要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根据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设计教学的每个环节,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最后,就英语这门学科而言,它主要涉及词汇、短语、句型和语法等知识点。在这些知识当中,大部分都可以归纳到语法中去。而单调的语法教学对于初中这些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是相当枯燥的,因此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要把这些枯燥的系统性的知识加以整合,增加其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查阅与英语教学相关的资料,如可以结合教材的辅导书、相关英语书籍等。这样,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更全面的英语知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

教学工作的第二个环节是课堂教学,教师根据自己备课的教学方案上课。课堂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输出知识和学生输入知识的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应该占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教师只需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适当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纠正。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来展开教学活动,选取恰当的教学手段,争取做到每个环节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此外,要想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就要把教学和练习结合起来,做到当堂讲解、当堂达标。练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巩固并运用学到的知识。有针对性的练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堂课的知识,所以要多练习、多巩固,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活跃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一点,随机应变,解决好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他们遇到的问题比较简单,很多学生会问:特殊疑问句和一般疑问句有什么区别?为什么hour前面用an而不用a?这个句子翻译过来为什么顺序特别别扭?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这些问题基本都涉及英语的语法规则,由此可见,语法是很重要的,学好语法才能更好地进行英语的听、说、读、写。 在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要进行课堂小结,布置课堂作业。

课堂小结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复习。让学生做适量的课堂作业是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牢固掌握新知识。另外,教师还可以安排适量的课后作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复习,利用好他们的课余时间。

三、课后工作

第7篇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讨论环节,不是为了讨论而讨论,而是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所以小组讨论就是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曾记得听过一堂公开课,课题是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正确把握宽容友善》,这位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到了中日之争的问题,让学生对此问题进行讨论,结果学生就出现了各种偏激的观点,有的甚至认为中国政府太软弱无能,应该用战争解决问题。对出现这样的讨论结果老师没有做充分的预设,所以也没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不但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反而某种程度上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误导。其实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教育学生学会正确运用宽容、友爱的心态和情感,与同学、与老师、与他人相处。所以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该紧紧围绕人际交往过程中如何把握宽容友善进行展开,这样就既指导了学生如何以宽容的心态与他人正确交往,也避免了因不能正确引导带来的课堂失误。可见,课堂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问题设置要有可讨性

教师在设置讨论问题时,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例如:我在七年级下册第十八课第二框《走进情感天地》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是相对的,指导他们学会尽量利用情绪的积极一面,克服情绪的消极一面,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我设计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让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就上述几个个情境完成以下讨论:面对该情境,消极的想法可能是什么?这种想法会产生怎样的情绪反应?由此你可能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面对该情境,积极的想法可能是什么?这种想法会产生怎样的情绪反应?由此你可能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以上的生活情境贴近学生实际,源于学生生活,学生自然有话可说,从而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一个道理:情绪是可以转化的,要学会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

三、努力符合思维特点,问题设置要有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