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内部审计工作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0:29:54

序论:在您撰写内部审计工作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内部审计工作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新医改;内部审计;服务职能

新医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医院的生存、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的发展战略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保证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在这一新形势下,我们的内部审计工作者也应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调整工作重心,改变工作策略和方法。

一、新医改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重心

在新的医改形势下,我们的内部审计工作应为领导决策、宏观管理服务。每年度的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都围绕本单位的工作重心、群众反映强烈和领导最关心的问题开展工作。完成审计项目后,不仅及时、准确、客观地提出审计出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为领导解决问题提供决策依据,以利于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问题,改善和加强管理。尤其在新医改形势下,近几年国家会出台很多配套的新医改实施细则和办法,我们应高度关注这方面的信息,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二、转变观念,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适应新医改要求

随着医疗服务市场逐步建立和新医改的推进,医院必须增加收入含金量,提高医务劳动价值,医院内部审计势必扩展到改革经营管理,提高医院效益等方面去。根据目前的情况,我们医院内部审计应该开展包括综合目标责任制监督、经济效益分析、项目投资论证等更广泛的涉及医院管理领域的项目,发挥其建设性作用,对医院管理的重点问题、薄弱环节,提出改革建议和措施。内部审计人员不仅只充当医院院长及管理部门的耳目,发挥监督和评价的作用,而应当进一步成为医院领导的专家顾问和决策参谋,并渗透到医院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内审人员应明确内部审计的目的,不仅要监督和维护财经纪律,更要提高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层次上,能够为决策层和管理层服务,为提高本单位经济效益服务。

三、新医改环境如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1.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认识,适应医院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拓宽领域,使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组织审计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医改文件,充分认识审计工作在深化改革、发展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树立主人公意识,不断探索适应医院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新路子。

2.搞好科室协调工作,促进内审工作的顺利开展

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理顺好上下左右的关系。内审工作涉及面广,内审人员应积极主动地与财务科、总务科、监察室、纪委等有关科室和部门加强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搞好协调顺利开展审计工作。

3.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搞好制度建设,将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逐步引入了全面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壮大审计力量,注意更新知识,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并参加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掌握多种技能,提高洞察力、判定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廉政建设,树立廉洁公正,敬业爱院,有奉献精神的工作作风,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内部审计工作者的头脑,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坚持“信誉第一、服务第一、质量第一”的服务宗旨,严格履行《职业审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审计。加强内部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审计工作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审计科科长职责》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内部责任制,强化审计项目质量约束,确保审计证据的客观、公正、充分、有力、到位,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清楚,奖罚分明,使审计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4.改进审计策略

在审计策略上,正确对待监督与服务,理顺同被审计部门的关系,采取参与合作的方式。在审计开始时,要对被审科室抱着信任、平等的态度,与他们讨论审计目标、内容、计划,采取某些审计程序和方法的理由,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为被审科室提供管理上的建议,以改善被审科室的经营管理为己任,献计献策。在审计过程中要多征求被审科室的意见,寻求他们的合作,及时与当事人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分析改进的必要性,探讨改进的可行性措施;在提出审计报告时重点放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影响、改进的可能性和措施上。

5.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延伸

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协助领导完善内部控制,防范风险,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领导的决策和管理服务。审计工作必须向前延伸,对管理行为实施全过程监控,审计人员应根据医院经营特点和会计核算过程的关键控制点以及单位或部门应当遵循的有关规定,判断本单位内控制度的内容是否齐全,方法是否可行,单位是否在这些方面建立了监督管理制度,重点审查其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完善性;其次应对单位已有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审查其是否符合行业规定,是否适用于实际情况,是否得到贯彻执行,从而审查其内控制度的有效性。通过日常掌握的信息和审计中发现决策的不完备之处,向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依据和建议。坚持事前参与,事中监督,事前、事中审计比事后审计揭示、纠正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6.不断拓展内部审计业务领域

内部审计工作必须不断拓展自身的工作范围才能适应现代医院内部审计的要求。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积极探索并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有助于找出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簿弱环节,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促进领导干部加强内部管理,对领导干部的权力实施有效制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单位健康发展。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可以达到完善医院内控制度、堵塞管理上的漏洞、充分调动全院员工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的目的。

7.创新审计手段,提高审计质量

在当前医院信息化网络日益普及完善的情况下,审计人员的作业手段应尽决由手工控制向计算机系统控制转变,审计手段现代化,积极开发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软件,尽快建立行之有效的计算机审计监督制度,大力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充分运用网络信息系统对日常业务进行即时监督,形成审计的日常监督和实时监控机制。

医院内部审计是实现医院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医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今日尤为重要。开展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既能完善整个审计体系、满足卫生部门基础审计的要求,又是医院自我求生存发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内在需要。随着我国医疗机构改革深化,医院经营方式转变,医疗服务市场逐步放开,内部审计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挥它的监督、服务职能,更好地为医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陈东李正红:《现代审计技术方法在医院审计中运用探索》[J].审计月刊,2006,(03).

[2]汪翠萍:《医院内部审计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7,(12).

[3]韩飞:《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月刊,2006,(11).

第2篇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

(一)内部审计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这是由内部审计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目前,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平行,这种设置形式弱化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后续教育重视不够。部分高校配备的专业审计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完成高质量审计的要求。另外,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主要由内部审计协会具体组织安排,而内部审计协会只是行业的自律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这客观上决定了自主安排内审人员外出专业进修或培训的可能性不大。再次,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不高,内部审计制度健全不够完善。目前,在我国的审计体系中,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工作明显滞后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除内部审计准则外,没有操作性较强的内部审计评价体系和标准。最后,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比较狭隘。长期以来,人们对内审的认识程度仍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部分被审计对象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服务于大局,强化监督规范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

(二)内部审计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工作内容和范围窄。常规审计多,专项、重点审计少;传统审计多,管理审计和前瞻性、创造性的工作少;微观审计多,宏观审计少。第二,对财务监管力度不够。一是对高校财务监管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监管工作是学校经济活动合法性、规范性、效益性的重要保障;二是财务监管的制度创新与财务工作的复杂化、多样化不相适应。高校财务工作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复杂化、多样化,而财务监管制度往往相对滞后,经常是发现问题后才采取补救和防范措施,这与财务监管工作的发展不相适应。三是财务审核和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财务审核工作松散,随意性大,没有真正做到制度化、常规化,存在审核“死角”和问题“隐患”。四是资产管理意识和效率意识低,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重占有轻效率”的现象。

(三)审计管理及审计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常出现查出问题多、处理少,处理个人更少的现象。这种怪圈的原因是内审人员形成了微观思维的定式,审计大都停留在微观审计、个体审计,审计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内部控制体系。

(四)审计仅仅依赖事后监督约束审计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再监督。会计监督是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对单位的资金运动和经营管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这三方面的监督应相互协调,形成一套严密的监督体系。但长期以来,审计仅仅依赖事后对会计活动进行再监督,很难做到事前控制监督。

二、加强和改进内部审计工作,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一)微观意识向宏观意识的转化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内审具有服务内向性。这种内向性也决定了高校内审必须对审计工作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分析,宏观地认识问题,为管理层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强化宏观意识,坚决维护学校利益,识大体、顾大局,从问题的根源上找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从宏观上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二)工作方式上从事后披露向事前预防转化传统审计工作由于强调局外监督和对错弊的批判,通常在事后进行披露,事前预防的作用较小,使审计部门与被审单位、部门之间形成一种对立状态。而在现代管理型审计模式下,内审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本组织完善管理、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益。因此,参与事前决策是新形势下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三)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学习、交流、借鉴好的工作方法,善于利用计算机来改善工作方法,使审计工作成果更加全面、可靠、有效。同时应建立“主审负责制”和“审计复核制度”。“主审负责制”要求主审人员对编制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整理审计档案的全过程负责;“审计复核制度”既是审计机关,也是内审机构完善内控制度,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两项制度的施行,从而避免审计风险,确保高校的内审质量。

(四)合理确定审计目标由于高校内审力量有限,制定合理的审计目标十分重要。内审工作要根据学校的总体安排以及学校宏观管理的需要,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制定合理的审计目标。

三、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的新思路

(一)拓宽高校内部审计目标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对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理性、效益性实施审计监督,这“三性”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内部审计存在的基础。审计目标的确定要跟踪学校发展的方向,把握发展的重点、热点和师生关心的疑点问题,实施实物收支监督,提出高效的审计建议。

(二)强化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审计工作应全方位拓展,克服偏重事后查处违法违纪问题的不足,真正全方位关注全校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同时在开展工作时做到依法审计,严格执法,保证各项审计结果的有效性和合法性。这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领导要高度重视。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内审在高校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为内审部门工作创新营造和谐的环境。二是高校内部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内部审计区别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植根于组织内部,与被审计对象不完全独立。一方面表现为它对内部各方面情况非常熟悉;另一方面在审计工作中除需要被审计对象的配合外,还要考虑审计后需要与各部门长期合作的关系。审计创新是一种谋求改革现状的活动,其成功更需要得到各方面的充分配合。

(三)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一是调整配备好内部审计负责人,切实将政治思想好、业务素质高、事业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内审领导岗位上。二是不断提商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内审人员应当具有符合规定的学历,通过岗位资格考试,具备与从事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认真学习相关的法规和业务知识,熟悉审计业务。

第3篇

(一)内部审计职能转型不够成功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营运。它通过应用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则将内部审计定义为“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从国内外对内部审计的不同定义可以看出,国外定义的内部审计职能偏重于咨询服务,国内定义的内部审计职能强调监督和评价这两项传统职能。烟草行业的内部审计职能职责引入了国际上部分先进理念,将服务职能纳入其中,希望实现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风险导向审计的转变,尽快与国际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接轨,但在实际工作中,行业内部审计的职能仍局限于监督和评价的传统职能,服务职能并未得到有效发挥。

(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够合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是其鲜明特征,但从行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现状看,部分仍然无法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独立客观的开展。第一,内部审计人员的利益受被审计单位影响。在薪酬分配、绩效考核方面,两烟公司审计委派办实行双重考核,被审计单位的考核比重为30%;纯销区兼职审计人员则完全处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下,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一致。第二,纯销区内部审计机构与财务部门合并办公,兼职审计人员同时在财务岗位上工作,受到财务部门负责人管理,导致业务范围重叠,开展审计工作是经常出现自己查自己的情况,无法保证审计意见的独立客观。审计委派办采用“垂直管理、双重领导”方式,形式上相对独立,实质上仍属于被审计单位主要管理,导致审计工作很难得到有效执行。

(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不够到位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定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一般包括内部审计督导、内部自我质量控制与外部评价三个方面。重庆烟草行业建立了以审计处为核心的内部审计督导体系,制定了《重庆市烟草行业内部审计暂行规定》《重庆市烟草行业内部审计工作操作规程》等一系列政策和程序性文件,形成了符合行业特性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由于缺乏相应的内部考核及外部评价机制,该体系的执行情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各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变动频繁、审计资源配置不合理、审计工作避重就轻等方面,导致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从而加大审计风险。

(四)内部审计队伍配置不够完备截至2013年底,重庆烟草行业共有内部审计人员75名,其中37名专职审计人员,38名兼职审计人员。审计委派办一般配备2~3人,纯销区审计部门只配备1名兼职审计人员。首先,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广泛,包含财务收支、投资项目等专项审计,合同、采购等日常审计,人手不足导致一些关键环节审计监督缺失,对重大项目无法做到全过程跟踪审计。其次,行业审计人员缺乏专门的培训,对政策法规理解不透彻,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弱。全体人员中只有22名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且基本属于财务审计方面的技术职称,使得审计工作基本从财务方面查找问题,因而发现的问题缺乏针对性,提出的建议缺乏操作性,队伍配备不够适应行业需求。

二、改进内部审计工作现状的途径

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重庆烟草行业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应该从四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明确服务职能的基本内容;二是适当调整审计组织结构;三是逐步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四是多视角配备和培养审计队伍。

(一)明确服务职能的基本内容在行业日常内审工作中,对其服务职能涉及较少,大部分审计人员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查错纠违,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制衡体系的一种管理活动。为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必须明确以下两项基本内容。1.内部审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决策层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决策。决策就是为了到达一定目标,利用已知信息进行方案或方法确定的过程。决策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决策所依据的信息资料是否真实可靠是影响决策科学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企业内部的各个管理部门是决策方案的具体草拟者,受本部门利益的驱使,业务范围的限制,制定的决策草案往往有失偏颇。由于内部审计具有相对独立性,专门从事审核检查工作,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同时,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的一个综合管理控制部门,其审查范围涉及组织的各个部门、各种业务。因此内部审计能以独立、客观的身份,从组织的整体利益出发,对决策草案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为组织的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有用的咨询意见。2.内部审计的主要服务内容是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控制是建立在一定的控制环境中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控制环境会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会使原来比较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发生残缺或失效;同时,随着人们对内部控制规律的深入了解,人们也需要对内部控制进行不断完善。这些都要求人们不断对现有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进行不断的评价,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使其总是处于比较健全、有效的状态。相对于外部审计,内部审计更了解本组织的情况,而且更关心本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由内部审计来进行这种评价,不仅更加准确、有效,而且成本更低,评价更及时。因此,内部审计应当为促进组织的内部控制始终处于比较有效的运行状态提供及时的评价和建议。

(二)适当调整审计组织结构烟草行业是国有独资,政企合一的企业组织,公司结构单一,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搭建组织架构。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内部规范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结构是保证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为了保证审计人员能客观公正的发表审计意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职能,企业应尽量提高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结合现阶段行业内部审计组织机构与被审计单位业务联系密切,严重缺乏独立性,无法保证审计人员独立客观的开展审计工作,导致监督机制形同虚设。但是,内部审计毕竟属于企业内部机构,不可能完全独立于企业之外成为外部审计。考虑到行业整体结构的特殊性,如何调整审计机构,这个度就显得特别重要。内部审计部门在不同组织结构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市局(公司)及审计委派办采用的是第二种模式,由总经理负责,审计部门负责人分管,这种模式的虽然对领导层无法进行有效监管,但还是能发挥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其他区县分公司采用的是第一种模式,由分公司总经理负责,财务部门负责人分管,这种模式效果最差,严重影响审计独立性,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基本的工作环境。结合行业机构设置的现状,笔者认为应构建以审计处为核心,审计委派办为基础的二级审计机构。从制度和机构上扩大审计委派办的工作能力和范围,代替纯销区兼职审计机构。一是在制度上明确审计委派办的职能职责,充分赋予其相应的权利,保证其不与被审计单位发生利益往来。如薪酬发放、人事任免应与被审计单位脱离;业务考核应由上级审计部门负责等。二是根据审计工作范围,适当扩大审计委派办规模,如新设审计委派办;增加人员编制;扩大业务管辖范围等。同时,取消基本没有发挥审计作用的纯销区兼职审计机构,将这些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交给审计委派办执行。

(三)逐步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以重庆烟草双核集整管理体系建设为契机,围绕审计过程重点环节、重要领域,强化过程控制。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细化审计工作标准严格按照行业审计相关工作规范,将审计范围、审计频率、审计程序等进行明确,结合行业目前正在开展的体系文件修订,以流程文件搭建为载体,实行流程管理,对审计过程涉及的相关部门、关键环节进行风险描述,细化审计输入和输出,并将审计环节关键指标纳入绩效目标考核,确保审计过程的有章可循、有据可依;2.升级审计信息技术借助在线审计系统这个信息化平台,引入“一表式”管理方法,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审计程序、审计范围进行固化,在系统中详细记录审计过程,达到有效避免审计工作避重就轻、过程不符、内容不实等问题;3.强化审计监督保障在审计工作中,如何避免人为因素而引起的审计质量控制不到位一直是业界共同探讨的话题。行业也先后推出了多个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的文件,然而此类文件大多缺乏制衡外部干预的相应措施,执行效果不是太好。解决这类问题,可借助行业内管法制工作管理范例,自上而下,在企业环境中确保审计人员的工作独立性,在工作程序上真正实行直接上报、单独负责、纵向管理机制。同时,借助第三方机构,对本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减少企业自身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考核比重,建立内外双重评价的考核体制,促进审计工作相对独立。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关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几点思考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08年“推进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研讨会”上指出,现代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企事业组织的“免疫系统”,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必须以“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为己任财务论文,积极探索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这给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定下了基调。高校审计部门作为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高校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的重要职责。目前,各高校审计部门所从事的业务工作大都是“事后审计”、“秋后算账”,没有体现出审计监督所应有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高校内审工作需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审计观念,改变以往“要我审”的模式,将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提升高校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提出多角度全方位的建设性意见,为决策层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财务论文,为学校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监督和服务。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内涵体系

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更加注重预防”要求在审计工作的具体运用,是把事后审计变为事前、事中审计,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理解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内涵,本文认为可以结合科学有效的方法加以剖析。

(一)从系统论角度丰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内涵。

一个系统是由各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集合形成的整体。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前瞻性的系统工程。其一、从系统所处的环境出发,一个动态的系统必定与它所处的系统环境有着结构性的联系。刘家义审计长2008年3月提出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观点之后,全面审计系统积极响应,许多审计创新理念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种审计转型大趋势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践行审计“免疫系统”理念,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必要途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其二、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审计人员必须从审计项目的各个侧面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进行系统化动态化研究分析财务论文,包括:审计的战略目标、影响审计项目的内外部关系、被审计部门内控制度的相互作用等。

(二)从控制论角度强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监督。

控制论是信息交换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不断相互作用以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控制,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必须包括三个要素:导向器、检测器以及矫正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相当于导向器和检测器,侧重于事前、事中控制,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和揭示功能。在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当控制主体(审计人员)将获取的控制信息(审计证据)传达给被控制对象(被审计项目或被审计部门)时,其实也就是起到了一个行为修正的作用,即相当于控制系统中的矫正器,同时也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抵御功能。

(三)从信息论角度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渠道。

为了全面清晰认识高校教育系统经济收支、专项资金管理、教育资产安全完整等情况,必须加大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改进审计手段和提升审计效能的基础上,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所必需的信息渠道财务论文,充分运用0A审计办公系统和AO审计现场实施系统对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联动审查,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信息传输、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储存的动态高校内审路径。

二、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的主要制约因素

审计“关口前移”是审计方式创新的结果和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延伸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从工作实践上看,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取得了卓著的工作成效和良好的社会评价。但是,近年来,很多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新建项目、维修改造项目明显增多,物资设备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等等,现有的审计理念、审计独立性、审计方法、审计手段以及审计范围已经无法完全适应高校快速发展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关口前移”的认识不足

高校内审人员树立“关口前移”审计意识淡薄,仅仅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办法财务论文,没有立足于促进机制建设,通过与其他部门协作共同管理学校。并且高校内审工作侧重于行政监督,“事后纠弊”或“事后问责”,没有真正担负起为高校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的职责。目前,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和高校治理权力过分集中,客观上阻碍了高校内审工作“关口前移”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是:审计立项主观性较强,审计风险管理及质量控制不力,业务工作流程存在一定随意性,缺乏各个环节规范的文本等等。

(二)内部审计范围比较狭窄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财务论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大都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效益审计基本上没有开展,影响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展。

(三)内部审计工作手段落后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经济活动记录已面向电子化、数字化和无纸化的方向发展,会计技术为了跟随市场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的步伐,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然而,在会计电算化信息开发时代,我国的审计电算化却相对滞后,许多审计人员还停留在纸质账本审计阶段,对计算机审计技术掌握不够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尤为突出。

(四)内部审计人员质量不足

随着高校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快速建设和不断引进财务论文,许多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园网络一体化和,那么这就需要相配套的先进科学管理技术方法和高素质信息化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看,有很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能从传统的审计手段中解放出来,信息技术知识缺乏、跟不上高校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

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定位上,实现由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由注重监督到注重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转变;在审计内容上,实现由单纯财务领域的差错防弊到注重改善经营管理的转变;在审计方式上,由单纯基建(修缮)工程结算审计到全过程跟踪审计、由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到任前或任中审计的转变;在审计手段上,实现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审计、网络实时审计的转变。

(一)加快审计理念转变速度

在审计中,既注意对结果的审计,更注重对过程的审计财务论文,实现由注重治标向重在治本的转变、由查错纠弊向风险型审计转变;以加强控制、防范风险为目标,重点关注内部控制能力及其有效性的审计和评价,查找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中的建设性作用。

(二)拓宽内部审计覆盖领域

除了开展基建(修缮)工程审计、财务收支和预决算审计,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外,每年可以按照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效益审计。同时,要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将高校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特别要注意从未审计或长期未审计的单位,做到不留死角。

(三)实施审计方式创新工作

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并重转变财务论文,建立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动态管理和监督,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比如,基建(修缮)工程领域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实现工程项目全程审计与建设工程同步,对工程建设的立项、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结算等全过程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服务和监督;针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立起“以任前、任中审计为主,兼顾离任审计”的审计模式,坚持有离必有审,先审后离,先审后任财务论文,把审计评价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加强审计手段创新能力

在审计手段上,广泛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多形式、全方位地发挥监督和服务作用。第一,实现由传统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手段转变,构建起集联网审计、实时审计、在线审计为一体的现代化审计平台,实现对重点项目资金实时的、动态的监控,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二,探索建立“两书、两报告”制度(“两书”即《管理建议书》和《审计建议书》,“两报告”即《审计专项调查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年度或半年度)》),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管理、服务领导决策方面的作用。第三,充分发挥审计专项调查作用财务论文,针对热点、重点问题积极开展审计调查,如开展教育收费专项审计调查、“小金库”清理、工程领域专项治理等工作,摸清家底,化解矛盾。

(五)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第5篇

1.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一

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一项专业性、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也有极高的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对财务、会计、法律等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只有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才能使审计工作做起来得心应手,但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从业人员大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导致审计工作问题频发。而且,由于专业的审计人员匮乏,为了满足繁重的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有的事业单位不得不从其他岗位,如财务会计岗位抽调人员。这种跨部门抽调的工作人员虽然满足了审计工作对人员的要求,但由于他们缺乏专业系统的知识,难以胜任审计工作。还有的事业单位因为编制不足等原因,长期借用企业人员或者使用人才公司派遣工,这些人员并不属于单位在编人员,人员的责任心和专业素质都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从而影响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2.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些事业单位深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而忽略了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内部审计工作通过一系列科学而系统的方法,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进行有效性的分析、评价和改进,帮助事业单位更好地进行经济活动,最终实现事业单位利润的最大化。但是,由于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一些事业单位难以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财经纪律混乱,规避风险的效能大大降低。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内部审计工作,导致事业单位内部资金过度闲散,甚至造成严重的浪费。所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刻不容缓。

3.缺乏系统的审计机构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一直实行的都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内部审计工作几乎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多数事业单位并没有设立相应的审计机构,有的挂在财务处,有的挂在纪检部门,还有的附设在办公室。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占据市场的主导位置,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开始凸显。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由于缺乏统一指导而成效不大。因此,设立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审计机构是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

4.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开展任何一项工作必须有法可依,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也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给予保障,以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纵观我国的法律法规,可以发现我国并没有专门针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规定,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致使审计工作难以发挥其强制性作用,导致审计工作难以落实到实处且审计效果难以达到单位要求。审计工作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审计人员在工作时不能找到法律依据,审计时无章可循,后续的审计工作也难以进行。

二、关于改进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建议

1.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内部审计工作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审计工作的成效。审计人员作为审计工作中的唯一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其具有的强烈的主观性导致审计工作很难保持客观性,审计结果存在争议。因此,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不仅要完善审计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还要注重他们工作心态的摆放,确保他们能以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投身于审计工作,从而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

2.全面认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想真正认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抛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想观念,以市场经济的眼光看待内部审计工作。审计人员要转变陈旧的审计理念,重新以科学的审计认识开展审计工作。必须将新的审计理念与审计工作的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新的审计理念。

3.建立系统完整的审计机构

系统化、完整化、规范化的审计机构是保证审计工作高效运行的必要前提。而且,审计机构还必须保证其完整、独立性,能独立、不受干扰地客观开展审计工作,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水平。因此,在设立审计机构时,在满足审计机构系统性的同时,还必须满足其独立性,审计机构能完全独立于其他部门,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和管理职能。

4.借助第三方中介机构

目前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紧张,专业审计人员缺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借助有资质的第三方中介机构比如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专业的中介机构,他们长期从事审计业务,程序比较规范,而且第三方机构直接对委托人负责,不受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影响,可以保证相对的客观、公正性。

5.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强硬的法律法规支持是审计工作难以取得明显成效的主要因素。首先,应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审计人员,强化其法律意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还应对审计人员进行定期的法律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明确自己担负的法律责任,从而认真对待审计工作。

三、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成因;控制对策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工作目标和要求等均随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企业经营方式的复杂化和企业信息使用者的多元化,使得内部审计的风险和任务更加艰难,内部审计风险日益增加。笔者认为只有认真分析和对待内部审计的风险成因并制定控制对策,树立和增强风险意识,防范和避免审计风险,并制定切实有效的控制对策,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为现代企业有效运作、防止舞弊、堵塞漏洞与提高生产效益和管理科学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财务报告、专项经济等业务审计后,对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审计报告结论不当或不全面而导致存在的审计风险。笔者认为,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内部审计传统工作形式的影响

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往往仅仅定位于查错和发现问题方面,内审方法的工作形式仍以财务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主要是既成事实的事后审计,缺失了在经营过程方面的事前、事中审计,很难避免经营风险和舞弊漏洞所造成的损失。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信息经济的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控制风险、控制程序等均随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业务趋于隐性化和数字化,导致舞弊行为更易发生;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单一性、滞后性影响了工作创新的积极性,内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特别是经营方面过程控制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审计职能单一,审计技术落后,不能跟上形势变化,极易形成审计风险。

1.2内部审计机构缺乏应有的相对独立性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它在加强组织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防止重大舞弊、提高企业效益、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等方面,具有外部审计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现实企业运行管理中,内部审计部门往往缺乏应有的独立企业地位,仅作为企业摆设或应付上级检查的部门,以致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实非常普及,不能确保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审计行为受到限制,即使提出了审计意见或审计决定也难以得到落实,以及审计建议的适当采纳。在内部审计过程中,许多审计事项不可避免地涉及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也有可能会引起这部分掌握企业实权人的抵触情绪,在这种环境下,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甚至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从而带来巨大审计风险的隐患,这无疑会给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带来损失。

1.3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影响

传统审计基本是以财务审计为主,而对单位的经营管理、工程预决算、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综合性管理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钻研,特别是在当今互联网络经济盛行,电子信息经济的应用技术对审计人员的工作业务能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如果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知识结构单一,往往面临来自审计人员自身的职业判断水平低下的审计风险。

1.4审计工作缺乏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

许多企业由于没有制定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制度,审计质量的好坏无从考核,缺少与之配套的奖惩和激励机制制度,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往往不高,不能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对审计任务敷衍了事,审计报告不严谨,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仅在报告中进行表象描述,而没有进一步提升存在问题的实质,轻易得出结论。由于没有制定审计人员应承担与检查、评价和建议相关的审计风险责任制度,缺乏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并没有真正树立起必要的审计风险意识。

2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对策

2.1改进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真正发挥审计内在作用

企业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查错和发现问题方面,内审方法仍以财务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仍停留在“查错防弊”的阶段,这种审计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信息经济的环境下,各种业务趋于隐性化和数字化,导致舞弊行为更易发生的严峻经济环境下,内部审计面临新的挑战。为适应形势的变化和企业管理的新要求,急需将内部审计工作重心从以往的财务审计转向富有建设性的经营审计上来,更加重视对经济和管理的过程审计工作,让审计参与企业的经营,使内部审计更多地关注风险和事前控制,使管理层决策更科学合理。只有将经营融入到审计中,才可真正发挥审计内在作用,从而改变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职能仅仅定位于查错和发现问题的工作局限性和单一性,规避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

2.2确立内部审计的地位与独立性

独立性既然是内部审计的生命,内部审计没有了独立性就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现代企业制度强调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监控和约束机制、保障所有者权益的手段,是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其组织地位应是超然独立于企业的其他管理部门,而且这一地位在企业中必须通过正式章程加以规定。针对内部审计角色面临的尴尬定位和错位,以及存在于企业内部审计角色缺失或可有可无的现象,那么作为现代企业应在企业制度建设中,就应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企业地位,内部审计机构才能更好地体现其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从而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真正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功能,内部审计是否独立,是内部审计工作能否真正起到监督作用的关键所在。例如:可在公司治理的高度,构建新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建立董事会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以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2.3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制定内部审计的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内审机构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要建立一套审计质量指标体系,以加强对内审人员工作质量的考核,对涉及的各项审计业务,尤其是要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审计出具的报告、结论、建议等文件进行考核等关键性工作建立质量控制制度,减少或消除人为审计误差,及时发现和解决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保证审计计划的顺利进行,得出公正、客观、有效的审计评价,降低审计风险。另外,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制定内部审计的必要的激励机制非常重要,审计机构除了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企业相关制度的规定完成审计程序和任务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与审计人员的绩效评价挂钩,对单位被审计事项提出的建议起到了规避风险或提高了企业良好的经营管理和效益作用的审计人员予以奖励,对审计工作人员为了完成审计工作而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监督和防范风险作用或对企业造成损失的予以惩罚。通过制定内部审计的激励机制,与审计人员的绩效评价挂钩,不但可以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而且使审计人员承担与检查、评价和建议相关的审计风险责任,树立审计的风险意识和效益意识。

2.4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业务素质

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业务水平和综合业务素质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关键性因素,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络经济普通应用的环境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部审计的工作难度、风险控制、目标要求等都对内部审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工作过程中应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技能,能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审计案例,分析了解被审计对象的不同表现形态,运用辩证的逻辑思维方式,去感知审计事项中可能出现的实质性问题。同时,还应具有通过收集到的审计资料、信息等,通过系统化整理、进行综合分析,获取全面有效的证据,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可见审计人员不但要具备很强的审计专业水平,对经济法律、金融知识甚至是电子信息的应用技术都要掌握,所以说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是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另外,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也很关键,对于审计工作,不仅要考核业绩,还要评价诚信,防止因审计人员自身道德问题导致审计结论失真而带来的风险。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业务素质与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对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起着根本性作用。

2.5更新审计思维,提高防范审计风险的能力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笔者认为更新审计思维,可以提高防范审计风险的能力,也是符合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时代要求,具体做法是:(1)变被动审计为主动审计,重视审计的事前和事中监督功能。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任务往往是事后审计,工作被动,事先存在的风险没能及时规避和化解,在经济业务过程中很难杜绝舞弊行为,很显然已不符合当前的经济高速发展形势,我们可以更新审计思维,变被动审计为主动审计,变被动行为为积极行为,使内部审计工作始终贯穿于经济运行工作中,做到事前审计,事中审计的内部监督职能。(2)参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加强和完善监督职能。内部审计除了依照法律、法规来进行工作外,在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中还应更主动地参与企业有关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制度建设,运用专业优势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订出更科学的符合企业实际利益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内部审计工作更易操作,堵塞漏洞,加强和完善监督职能,确保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效益化。

3结语

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信息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部审计的工作挑战和困难在加大,重视内部审计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变化,内部审计工作大有可为,必将为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提高经营效益和管理水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怡.企业内部审计问题探讨[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6,(9).

[2]黄志华.浅议内部审计风险控制与防范[J].消费导刊•理论版,2007,(2).

第7篇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将内部审计推向前沿

公司治理结构通常指的是法人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董事会聘任管理层,监事会监督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制衡机制的组成。一些学者在论述公司治理结构时,也讲到两权分离、三足鼎立的制衡格局。如吴敬琏在1994年提出的观点认为,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者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在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及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高层执行官之间存在着性质不同的关系,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就要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员各自的权力、责任和利益,从而形成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在这个公司治理结构中,把制衡机制简单地归结为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之间的关系,根本没有将审计作为制衡的重要因素。

随着美国安然、世通、施乐等粉饰业绩案件,日本雪印食品公司的舞弊案件及中国上市公司中名目繁多的关联方交易、“掏空”等案件的相继曝光,围绕着“公司的社会责任”、“企业信用”以及“董事会的战略参与”等问题,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公司治理问题的反思。安然事件后,管理层财务造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著名的信贷评级机构魏斯公司2002年上半年对美国七千家上市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多达三分之一的美国上市公司可能有篡改其盈利报告之嫌。美国《首席财务官》(《CFO》)杂志于2002年8月1日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发现过去5年中,美国大公司中17%的CFO们受到来自上司的压力,被迫出具虚假财务报告,18%的财务经理在编制预计账目时,没有遵循通用会计准则,27%的受调查的CFO称,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并没有反映出所有的负债。事实表明,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遏制不住财务造假,审计失效弱化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制衡机制。李金华审计长于2003年11月5日在南开大学举行的第二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上指出,目前,公司治理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各国在考虑如何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时,都会涉及到审计监督机制的建立及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问题。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审计监督安排由外部审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两方面的内容组成(李维安)。内部审计的全球性职业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于1999年通过了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强调内部审计要在公司治理领域发挥作用。2002年7月,IIA在提交给美国国会的《改善公司治理的建议》别指出,健全的治理结构建立在董事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四个“基本主体”的协同之上。IIA研究基金会在2003年先后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中的作用》、《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职责:萨班斯法案的遵循》两份研究报告。这些研究表明了内部审计被推向最重要的企业发展趋势的前沿——企业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准;需要恢复投资者在市场上的信心;需要很好地控制企业目标,公司董事会、新闻媒体、投资者、分析师、管制者越来越认同内部审计在这些方面的重要性。

关注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源于两个重要趋势:一是研究表明,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质量相关。大量的研究表明,内部审计能对公司治理产生积极影响。内部审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预防财务报告的违规行为和员工的偷窃行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越高,越可以改善控制环境、减少报告错误、提升报告质量;内部审计的参与也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改善。二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不断地扩展内部审计在确保公司治理质量方面的职责。此外,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出台、纽约证券交易所新的上市规定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尽管萨班斯法没有直接涉及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但对审计委员会、外部审计人员及管理层治理要求的扩展,意味着内部审计作用也要扩展。2002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必须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这些法律的颁布是对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价值的认可,也提升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性。

二、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在1999年6月,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职业准则以及道德规范等进行了全面修改,提出了能够适应当代内部审计发展的新定义,将以独立性为基础的保证活动和以决策有用性为基础的咨询活动并列起来,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地位,扩大了内部审计的责任和工作范围,将内部审计进一步提升至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高度。在新定义的基础上,IIA建立了新的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并特别强调内部审计应通过“参与式”审计活动以体现其“增值”功能。

“安然事件”后,2002年美国国会出台了《萨班斯法案》,从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财务会计处理的准确性、确保审计师的独立性以及改善公司治理等方面,对美国现行证券法、公司法和会计准则等进行了若干重大修改,加强了公司主要管理者的法律责任;特别要求公司管理当局要对其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做出承诺,并由独立审计师做出鉴证;对公司审计委员会做出了规范。随后,纽约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的构成做出了规定,要求所有上市公司都要建立内部审计职能部门。2002年IIA在给美国国会的建议中指出:董事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的协同是健全治理结构的基本条件,其中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要作用是增强报告关系上的独立性。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2004年IIA对2001年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进行了修订,新的标准增加了5条新准则,并在不同程度上对原有的17条准则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内容主要涉及有关保证准则。新标准明确了保证工作的性质和范围应由内部审计人员决定,而不是由委托方决定,以确保确认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这一改动体现了当代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断强化的趋势。

经过以上法律和制度建设方面的变化,内部审计工作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职能进一步强化。《萨班斯法案》颁布之后,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内容成为在美上市的公司年报的强制披露义务,内部审计职能通过内部控制这一领域再次得以强化,尤其是内部审计人员要在保证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健全的财务报告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内部审计在企业组织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内部审计成为改善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础。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要求所有上市公司都要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环境下,内部审计部门与董事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并列成为有效企业组织治理的四大基石。具体表现为:内部审计应该评价并改进组织的治理过程,为组织的治理做贡献,从而推动组织道德和价值观的良性发展;内部审计在确保实现组织目标和维护组织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要树立风险管理与控制观念;要保证董事会、管理层、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四个因素在企业组织治理过程中的协调。这些建议和要求为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内部审计活动涉及到整个业务与管理流程。“安然事件”后,内部审计的地位不仅仅表现在独立性和权威性的提高,而且还表现内部活动开始涉及整个业务与管理流程。

这些变化将使以往由内部审计机构对控制的适当性及有效性进行独立验证,发展为由企业整体对管理控制和治理负责。内部审计将从以前的消极的以发现和评价为主要的内部审计活动转向积极地防范和解决问题;从事后发现内部控制薄弱环节转向事前防范;从单纯强调内部控制转向积极关注、利用各种方法来改善公司的经营业绩。

三、内部审计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市场规范的不断健全,中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有了很大的发展,绝大多数的大型企业都设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审计活动。但总体来说内部审计工作还是落后于企业管理实践,不能很好地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为(1)审计职能以查错纠弊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2)审计范围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没有扩展到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3)审计方式主要是事后审计,没有拓宽到事前和事中审计。

目前,我国存在以下三种形式的内部审计模式:

1、监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

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它由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组成,监事会的职权主要是对董事、经理在执行公司职务时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和章程进行监督。将内审设在监事会,使内部审计完全以监督者的身份出现,与管理阶层脱钩,有助于审计机构的独立、公正审计,不受行政干预,其缺点是:不利于促进公司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为监事会不能兼任公司的经营管理职务,没有经营管理权。因此,这不能直接服务于经营决策,也就难于实现通过内部审计,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

总经理是公司的最高经营管理人员,对董事会负责。使内部审计接近经营管理层,有利于直接为经营决策服务,有利于实现内部审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这种设置方式既达到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还保持了审计的独立性和较高层次的地位。使内审机构与财会等部门相对独立,便于内部审计对这些部门进行有效的评价与监督。然而,这种设置不利于内审机构对总经理的责任、业绩等进行独立的评价和监督。总经理下属部门的很多活动是在其授意下进行的,内审机构对这些部门的检查可能在一定程序上受到阻碍。因此,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难于对本级公司的财务和总经理的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和评价。

3、董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

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直接对股东大会负责。职责是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决定公司的生产经营策略以及任免总经理等。在这种组织模式下,内部审计能够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权威性和较高的地位。同时也使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既便于其为委托人服务,又便于其与经营管理层联系;既便于其对管理层进行独立的评价与监督,又便于其为管理层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服务。企业在董事会内设置审计委员会,并将其做为董事会内的一个分支机构,人员一般由非行政董事及具有管理、财务、技术、营销等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组成,它是董事会与内部、外部审计师沟通的桥梁,分担了行政董事在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方面的部分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因为这种隶属于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独立于管理当局,总经理及公司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都要接受审计,审计结果直接向委员会报告,使内审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另外,也有利于保证现代企业制度下内审职能的发挥。

通过对2001年至2004年沪市246家IPO公司的招股说明书的分析,可以发现在2001年上市的55家公司中仅有31%的公司单独设立了内审部门,2002年上市的67家公司中有43%的公司单独设立了内审部门,2003年上市的66家公司中有44%的公司单独设立了内审部门,2004年上市的58家公司中有60%的公司设立了单独的内审部门。四年来,设立内审部门的公司比例翻了一倍,从中可以看出内审的作用在近几年中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内部审计在加强公司管理和公司治理方面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在单独设立内审部门的110家公司中,有22%公司的内审部门隶属于董事会,2%公司的内审部门隶属于监事会,76%公司的内审部门隶属于总经理。这暗示了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是作为普通职能部门存在的,更多的进行的是管理工作,尽管有的企业名义上规定内审机构对董事会负责,但由于企业本身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实质上内审机构主要接受经理层管理,远没有上升到公司治理的高度。

面对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治理方面作用的显现,我国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来加强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1997年12月,中国证监会出台了《上市公司章程指南》,其中就对内部审计进行了专门的规定,并规定审计负责人向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2002年1月,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联合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其中规定了上市公司可以设立审计委员会,并且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招集人,审计委员会中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审计委员会的具体职责是:(1)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2)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3)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4)审核公司的信息及其披露;(5)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到日前为止,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陆续颁布了中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二十四项具体准则和两个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对中国内部审计的基本概念、内部审计的目标、宗旨、范围、性质与功能等基本规范作了全面界定,为中国内部审计活动和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一套权威性的准则。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象美国证监会那样强制规定上市公司必须设立内审部门。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内部审计的治理职能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公司治理本身可能就处于一个初期的发展阶段,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还缺乏法律基础,要让它发挥作用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应在法律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内审部门的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改善公司的治理效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深入,上市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浮出水面。因此,如何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内部控制、保证企业资产增值与合理配置、抑制管理腐败、合理控制决策风险等重大课题引起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从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经验来看,要解决这些重大问题,我国的企业组织既要将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组织管理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并与外部审计、董事会及高管层互为补充,成为企业组织治理的有效工具之一。这就为我国内部审计真正介入企业组织的治理过程,并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提供了足够空间,也使得内部审计将为促进有效的公司治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著,《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编译,2004

[2]李维安,《美国的公司治理:马奇诺防线》,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