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29:46
序论:在您撰写民生新闻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论文摘要】民生新闻是本土化特色浓厚的新闻,目前,各地风生云起的电视民生新闻立足本土,体现人本,就是地方电视新闻本土化趋势的表现。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具有显著的区别。民生新闻的形式要突出地域特色化,电视本土化的实质,是要十分重视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特色,并且要把这一基本观点作为办好各类节目的出发点。
随着新闻的发展,在全国各媒体涌现出了越来越多以平民视角出发,关注平民百姓日常生活,关注百姓的生存状态的电视新闻,这就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是本土化特色浓厚的新闻,它以地方受众为本位,在区域内具有强大的告知、传递、沟通、控制功能。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的显著区别之一,就体现在它的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民生新闻与其他新闻类型不同的是,它可以最直接和广泛的实现媒体下情上传的功能,以及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树立社会公共道德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电视民生新闻是带有本土化、人本色彩,为平民百姓所关注,并与之日常生活、生计相关信息的电视新闻报道。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及讯息;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以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民生新闻的最大意义在于,开始了中国电视节目本土化的成功实践。民生新闻立足国情,顺应主流,与现行的新闻政策实行成功对接;其本地化追求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为构建城市认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准确把握民间的文化精神状态,回归民间,锐意创新,使它得到了民众的普遍认同。
1民生新闻的选材要贴近百姓生活。
民生新闻的内容涉及百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停水、缺水、漏水,失火、被盗、被骗,走失、纠纷、投诉、求助等诸多方面。它可以最直接和广泛的实现媒体下情上传的功能,以及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树立社会公共道德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做具有主流新闻意识的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不能走进误区,比如在选题把握上,不能走极端,即把视角全部放在百姓日常生活上,新闻停留于琐碎和表面,民生新闻也应考虑新闻事件的重要性和时效性,在从本地需求出发,做本地的内容的同时,学会找到时政、经济等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与百姓生活的切入点,把时政和经济新闻转变成民生新闻,形成有主流新闻意识的本土民生新闻。内容为王似乎永不过时,电视新闻也不例外。从地方电视新闻的采访内容看,节目都充分表现出发掘和弘扬本土文化习俗、文化习惯,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关注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同时采用平民化的表述方式,突出了地域接近性的特点。地方电视新闻作为各地的大众主流媒体,采访对象基本上是本地区的,收看观众也是本地区的,因此,为了满足观众了解身边事的欲望,更大程度地吸引观众的眼球,地方电视新闻大篇幅地播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新闻,讲他们喜闻乐见的新闻,还有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新闻。这也最真实地回归了新闻的本质。
2电视民生新闻的形式要突出地域特色化
湖北卫视的《现在直播》曾有个固定栏目,请武汉的一位曲艺名人以杂谈的形式用方言来说新闻,当时一经推出,反响很强烈。民生新闻的表现形式就是要本土化、地域化。地方名人本身就有良好的品牌效应,再加上其幽默风趣的说新闻方式,观众会很感兴趣。电视本土化就是以本土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为出发点,发掘自身的地域特色,发挥地方电视的区域传播优势。电视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一个地区的电视文化,一定具有自己的特色。地区文化特色是每个地区存在的必然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客观现象。换句话说,不同地级市的电视新闻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地级市电视台的新闻应着力去表现这个地区的人文景观,力求与当地群众产生水融的关系。而越是有地区文化特色的电视新闻,就越为这个地区的观众喜闻乐见,以至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电视本土化的实质,是要十分重视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特色,并且要把这一基本观点作为办好各类节目的出发点,做到入乡随俗,生根开花,融为一体。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了地域鲜明的民俗民情,也培养了当地人们独特的审美情趣,电视是视觉文化,对如此丰富的传统的视觉文化,更加应当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不仅是节目内容本土化,更重要的是文化和审美上的本土化,因此,在利用本土化这张牌来推动民生新闻发展时,应注意做传承与发扬地方文化的民生新闻。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闻传播手段和渠道的多样化、电视新闻的传播范围和受众群体的扩大,人们关注的视野和范围也渐渐地发生了变化。例如,农民群体成为地方电视台以及卫视逐年重视的新群体,因此,吸引他们目光的民生新闻必然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这种新闻的来源地和人群的文化层次,显然要求我们要调整不同内容的比例。另一方面,电视民生新闻当以地方性为特色,例如广州电视台的《01出动》通过具有特色的采访和拍摄手法,重点关注广州市民生活趣事趣闻和生活传统,做出具有浓郁“广州风味”的民生新闻节目,深受广州市民和其他向往广州生活的群众的喜爱。相反追求“大而全”的民生新闻让人味同嚼蜡,有千人一面的感觉。所以,只有扩充内容使之不断丰富,才能让人不断有新鲜感,过目难忘!
2.增加节目纵向深度:对特定事件进行更加深入地报道和分析,对类似相关事件展开联系
流于表面现象的报道是民生新闻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初觉新鲜,然印象不深、转瞬即逝。所以,应在民生新闻这档与大众群体联系紧密的节目中,加强对事件背后事实的及时真实的深度报道,起到审慎看待社会现象的作用。如报道冬季不要从封冻的江面上穿行时,从一辆车的坠入江心,回顾到早前的一系列危险,分析原因,并做现场采访,较好地起到了警示教育的作用。
3.提高新闻的社会责任度:新闻工作者当以从业者的良好素质来提升大众观赏水平
民生新闻是以贴近百姓生活为特色的新闻节目,新闻工作者理当肩负起传播把关的任务,切实负起责任,以从业者的良好素质来提高大众的欣赏水平。例如《新闻夜航》中的夜航气象版块,制作者将气象的表面数字与人文知识、传统习俗、民俗文化相结合,使人们在观赏的同时也得到了知识的补给和视野的开拓,提高了受众的文化素质,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论文摘要】民生新闻是本土化特色浓厚的新闻,目前,各地风生云起的电视民生新闻立足本土,体现人本,就是地方电视新闻本土化趋势的表现。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具有显著的区别。民生新闻的形式要突出地域特色化,电视本土化的实质,是要十分重视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特色,并且要把这一基本观点作为办好各类节目的出发点。
随着新闻的发展,在全国各媒体涌现出了越来越多以平民视角出发,关注平民百姓日常生活,关注百姓的生存状态的电视新闻,这就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是本土化特色浓厚的新闻,它以地方受众为本位,在区域内具有强大的告知、传递、沟通、控制功能。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的显著区别之一,就体现在它的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民生新闻与其他新闻类型不同的是,它可以最直接和广泛的实现媒体下情上传的功能,以及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树立社会公共道德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电视民生新闻是带有本土化、人本色彩,为平民百姓所关注,并与之日常生活、生计相关信息的电视新闻报道。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及讯息;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以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民生新闻的最大意义在于,开始了中国电视节目本土化的成功实践。民生新闻立足国情,顺应主流,与现行的新闻政策实行成功对接;其本地化追求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为构建城市认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准确把握民间的文化精神状态,回归民间,锐意创新,使它得到了民众的普遍认同。
1民生新闻的选材要贴近百姓生活。
民生新闻的内容涉及百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停水、缺水、漏水,失火、被盗、被骗,走失、纠纷、投诉、求助等诸多方面。它可以最直接和广泛的实现媒体下情上传的功能,以及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树立社会公共道德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做具有主流新闻意识的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不能走进误区,比如在选题把握上,不能走极端,即把视角全部放在百姓日常生活上,新闻停留于琐碎和表面,民生新闻也应考虑新闻事件的重要性和时效性,在从本地需求出发,做本地的内容的同时,学会找到时政、经济等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与百姓生活的切入点,把时政和经济新闻转变成民生新闻,形成有主流新闻意识的本土民生新闻。内容为王似乎永不过时,电视新闻也不例外。从地方电视新闻的采访内容看,节目都充分表现出发掘和弘扬本土文化习俗、文化习惯,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关注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同时采用平民化的表述方式,突出了地域接近性的特点。地方电视新闻作为各地的大众主流媒体,采访对象基本上是本地区的,收看观众也是本地区的,因此,为了满足观众了解身边事的欲望,更大程度地吸引观众的眼球,地方电视新闻大篇幅地播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新闻,讲他们喜闻乐见的新闻,还有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新闻。这也最真实地回归了新闻的本质。
2电视民生新闻的形式要突出地域特色化
湖北卫视的《现在直播》曾有个固定栏目,请武汉的一位曲艺名人以杂谈的形式用方言来说新闻,当时一经推出,反响很强烈。民生新闻的表现形式就是要本土化、地域化。地方名人本身就有良好的品牌效应,再加上其幽默风趣的说新闻方式,观众会很感兴趣。电视本土化就是以本土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为出发点,发掘自身的地域特色,发挥地方电视的区域传播优势。电视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一个地区的电视文化,一定具有自己的特色。地区文化特色是每个地区存在的必然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客观现象。换句话说,不同地级市的电视新闻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地级市电视台的新闻应着力去表现这个地区的人文景观,力求与当地群众产生水融的关系。而越是有地区文化特色的电视新闻,就越为这个地区的观众喜闻乐见,以至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电视本土化的实质,是要十分重视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特色,并且要把这一基本观点作为办好各类节目的出发点,做到入乡随俗,生根开花,融为一体。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了地域鲜明的民俗民情,也培养了当地人们独特的审美情趣,电视是视觉文化,对如此丰富的传统的视觉文化,更加应当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不仅是节目内容本土化,更重要的是文化和审美上的本土化,因此,在利用本土化这张牌来推动民生新闻发展时,应注意做传承与发扬地方文化的民生新闻。
[论文摘要]电视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从消费视角来看,这与受众消费权力的掌握和媒介追逐利润最大化之目的分不开"在商业逻辑的影响下,电视民生新闻呈现出新的态势:传受界限模糊!受众渐逐主体化;叙事方式主观化!故事化;文本的模式化!复制化;语言的能指化等
这两年,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从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到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从河南电视台的《民生大参考》、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到吉林电视台的《守望都市》、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等,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因此,本文的写作,试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出发,来解读这热闹的“电视民生新闻现象”。
一
在现代化社会里,新闻信息也正像食物一样日益成为人们必需的特殊消费品,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生活资料”。但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新闻具有不同的意义,服务于不同的目的。
在消费社会中,“随着文化的高雅目标与价值屈从于生产过程与市场逻辑,交换价值开始主宰人们对文化的接受精英文化所奋力追求的境界,让位于受人操纵的大众,而正是这样的大众,参与着具有最低共同点的可替代性的大众商品文化消费。”这就意味着在消费文化结构里,受众掌握了一定的权力。为新闻信息的消费在于受众(消费者)透过消费行为去裁定,而受众为何会产生消费的欲望,从现象上来看,或许是受到信息刺激(如传媒广告宣传和看过该节目受众的口头传播)、因特定类型叙事或是信息满足了受众的、梦想、欲望,然而从本质看,或许是受到了当代文化与社会的渗透或影响,而产生了某种消费意识,引起了消费行为"受众的消费行为主要通过节目观看来完成。费斯克指出,电视节目首先在演播室被生产出来,然后作为商品被卖给经销商;此后,在电视节目被播出时,它又由商品转变为生产者,生产出受众,并把受众作为商品卖给广告商。这二者共同构成了电视的金融经济。但我们不要认为这种消费过程当中的权力完全操纵在新闻制作者或发行商手里,受众其实也负担着莫大的权力,那就是受众的“消费欲望”或“消费趋向”,往往决定了电视新闻在消费结构中的地位与未来。因为在电视的文化经济中,受众则从商品转变为生产者,透过节目制作商的广告宣传及信息本身,形成他们某种符号性的消费意识(如品味、阶层偏好等),再加上受众在生活过程所培养的文化意识,使得受众对新闻产生是否消费的判断,或为自己生产出属于自己社会经验的意义和。而受众个人的消费意识又会受到群体的影响,产生所谓的群体消费意识,这种消费意识会形成群体消费行为,而正是这种群体消费行为,在消费文化的生产与消费之间达成一个共识,也就是“新闻制作者与受众群体之间形成一种双方均可接受的“社会契约”,去鼓励新闻制作者再次复制或大量生产同类型的作品,去影响新的受众群落。”因而受众的消费欲望主宰新闻采集、制作与表达成为常规。
但是新闻制作者为何甘心围绕着消费者的要求来运作新闻呢?这是与其在市场逻辑的影响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之目的分不开的。对于商业化电视而言,广告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而广告收入的多少又由收视率所决定,收视率“百分比的一位小数点就可能意味着一年内的利润额相差三千万美元”。因此,收视率就成为了衡量栏目价值的唯一尺度。受“大数原则”的支配,媒介也就会宿命般地会走上追求受众数量最大化的道路。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制作者,必须考虑文本在任何特定环境中遭遇到什么样的话语以及这种遭遇如何重组文本的意义及其遭遇的话语。也就是要将新闻选择与制作中新闻价值的评判权交给受众,文本的意义根据受众赋予文本不同话语(知识、偏见、抵制等)而分别建构出来。这正如费斯克所言,“我们应当要求我们的电视新闻符合大众口味,并努力使它们融入大众化的社会意识。若想鼓励各种各样的人收看电视新闻,并让他们记住和思考它所提供的事件,电视新闻必须符合大众趣味!相关性和令人满意的生产力的关键标准。”[1]。
什么样的媒介制品才能吸引最大数量的受众呢。那就是能满足受众消费欲望和兴趣的媒介产品。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对“工具”和“喉舌”性质的片面理解,媒体将自以为重要的严肃新闻灌输给受众,固守在僵硬的政治关怀模式之中。这种“我播你看”的媒介本位思想使媒体较少关注受众不断变化的消费心理,忽略了对寻常百姓生活的全方位关照。而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伴随文化需求的增长也不断增长,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受众不再仅仅满足于新闻信息的告知,而是更希望新闻能够体现社会对受众个人主体意识的重视,以人性化的报道实现与自己心灵的契合。心理学中的“自己人”效应认为,如果受众感到传播者在许多方面与自己有相似或相同之处,就会在心理上将其定位为“自己人”,从而消费其话语。如果新闻报道能够从普通民众的立场着眼,或者在新闻报道中以普通民众为基点进行报道,就会激起受众的心理感应进而产生消费行为。因而电视民生新闻把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需求上,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完全褪去说教色彩,从报道内容、角度、方式上都以受众利益、喜好为出发点,分析满足其需求。”通过逗引消费的,达到虚拟的满足;通过提供“生活投诉、家长里短、实用讯息”,营造了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相对封闭的时空――存在落差、相对处于弱势的百姓被夸张成世界的全部,现实生活的落差与缺憾被新闻里“冷暖有人管、疾苦人共知”的虚妄的媒体景象缝合,消费者被关注被承认的心理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补偿与满足。因而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及蓬勃发展也就成为必然。
二
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以需求为主导的生产模式。以收视率为衡量标准的电视民生新闻为获得最大消费群体,走上了“受众本位之路。从而使其新闻报道呈现出新态势来。
1、传受界限模糊,受众渐趋主体化
为适应需求提高收视率,电视民生新闻制作者积极为受众拓展更为开放的传播空间,变单向传播为受众的双向参与,使受众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受众的参与意识和公共意识空前高涨,传统的“传者――受者“模式被打破。受众站在自己立场维护其所代表的群体利益,通过现场热线、手机短信、网站以及市民的记录等多种方式,主动参与到民生新闻节目的制作、讨论和传播过程中。在民生新闻中,记者和解说词退居到次要位置,市民成为主角,其出镜率超过了50%,有的甚至高达80%以上。同期声被大量地运用,生动的画面!鲜活的市井语言使媒体与市民实现了心理的契合。并催生了一批为媒体提供素材、稿件、照片、录像或的业余记者群。如《南京零距离》约七成的新闻线索来自于受众,部分新闻的摄制甚至由受众自己完成,在其开播之初就聘请了百多名市民摄影师,组建一支市民大军,让市民成为特约记者;并且每期节目中都有一个社会热门话题,观众可以短信或热线电话表达看法,并以选择结果决定下一次故事的“续篇”主题。再如湖南经视《都市一时间》曾推出“到你家”活动,首创双向互动讲述都市人们的家庭故事等。这些节目通过对不可预知的日常生活事件的日常化直播,把受众的日常生活变成电视内容,电视就成了生活本身,尽管电视里面的生活经过了选择,这实际也是新闻的真人秀,人人都可以参加,人人都在被观看,人人都在体验别人的生活。同一时间中,人们出入于不同的生活情境中新闻与生活的界限开始模糊,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也不再清晰,人们从角色的不断转变中体会到消费的,并逐步主体化。
2、叙事方式主观化、故事化
小说家詹姆斯曾略带夸张地说:“讲述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万种方式。”每一种讲述方式都会在受众身上唤起独特的阅读反应和情感效果,因此讲述直接决定着这种效果能否得到表现。在电视民生新闻中,采取了不同于传统新闻报道的叙述方式。
首先是叙事视角主观化。传统的新闻报道多以客观化的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而电视民生新闻却大多采用参与主观型视角。它以记者作为电视自身的代表,由记者带领电视机前的受众来经历事件的发生过程。在这里,记者不再代表全景式的客观世界本身,而是身处其中直接以所体验角色的个人化角度参与!了解和体验现场,去捕捉更细腻!更真实!更深刻的信息;而受众在其带领下,像目击者一样一步步地观察和体验,凭借对现场声音!图象的完整捕捉和传递,去感受强烈的感官冲击。在这样视角中,叙事由宏观转为微观,使自己摆脱传统的叙述角度带来的宏观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矛盾与尴尬,通过平等式的与受众的对话形式完成了自身向符号真实而非客观真实立场的回归。
其次民生新闻多采用故事化、骟情化和悬念化的新闻叙述。它的导语常常并非清楚地交待五个的问题,而是如讲故事一样地设置出一种悬念。如杭州电视台的《阿六说新闻》,主持人阿六常以抖包袱、卖关子等手法设置种种悬念,令观众感到新奇。再如江苏卫视的《1860新闻眼》2004年10月23日播的一则《骑马能不能进闹市》的新闻,开头叙述到:一位男子正午时分骑着枣红大马,在闹市区的人行道上信步闲逛。在他身体一侧的铁栏杆外,是滚滚车流。警察拦住他……新颖别致的开篇挑起了观众的好奇心,这是在叙述一位中世纪唐吉诃德式滑稽、悲剧人物,还是……?在离奇的故事情节叙述完后,主持人还设置了一道选择题作为悬念:马究竟能不能上马路让观众参与选择,结果要到一小时的节目结束时才公布。观众就在心怀新奇、期待和激动的悬念中自始至终守候节目。[2]尽管新闻的具体报道形式多样,但大都采用戏剧性结构,有情节、有铺垫、有,来展现新闻的故事性!戏剧性和新奇性从而赢得受众的青睐。3、文本的模式化、复制化
正如法兰克福批判学派所指责的那样,电视作为一种“文化工业”,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这种可复制性对民生新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栏目风格的雷同和栏目设置的跟风上。
一是民生新闻栏目风格的模式化。电视频道以栏目为支柱,而栏目节目的生产总是在叙事上不断地复制整块栏目策划时设计的叙事蓝本。越是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其个体电视文本对叙事蓝本的总体复制就越强。当然,这样的复制能鲜明地显现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标识――即报道均瞄准市民关注的热点、焦点及衣食住行等切身问题,将老百姓作为新闻的主角,让老百姓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叙事蓝本的识别性特征。使其成为一种“约会式节目”(国际总编辑语),便于对其感兴趣的受众能够“如期赴约”。而在其具体的叙事流程上,叙事模式化也更显突出,每一个节目的开头!中间!结局,都是在准确无误地复制栏目的叙事蓝本,从而生产出质量水平相当的标准件来。
二是栏目叙事蓝本的相互复制。中国媒体发展区域化分割明显,每一个台都存在着自己的优势资源,在内部发展欲念涌动,外部领跑媒体不断刺激的情况下,模仿成为媒体跟进改革的主要形式。电视民生新闻在国内发韧于《南京零距离》,该节目的很快走红和成为国内身价最高的电视新闻栏目使得各地电视台纷纷效仿: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南京电视台的《直播南京》、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河南电视台的《民生大参考》、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四川电视台的《新闻现场》等都红红火火办了起来;这般繁荣景象又导致制作者们“扩大再生产”,实行台内各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复制以期进一步提高利润点和扩大影响,如成都电视台就有公共频道的《成都全接触》,经济服务频道的《第一现场》,都市生活频道的《直播60分》,新闻综合频道的《绝对贴近》等。从积极方面看,将别人经过市场检验的成熟的叙事模式直接复制过来,既节省脑力又减少节目的商业风险;但从消极方面来看,每一种文化产品的模型不可避免地潜蕴着它的文化无意识和政治无意识"而且国内栏目之间相互克隆导致节目的高度同质化,这不仅对电视节目的丰富性!多样性造成损害,同时也是一种内耗,造成人!财!物和频道资源的浪费,还会带来相互间的恶性竞争,导致新闻内容报道走猎奇、媚俗的路线。
4、新闻语言的能指化[3]
符号学将符号分为能指与所指。电视符号的能指即为图像、声音,所指为音像传达的“义”。在后现代主义文化全球渗透的时代,人们消费的是电视符号的能指而非所指,因此精心制造能指的视听幻觉王国是当下受众的普遍心理需求。随着民生新闻的发展,克隆现象的增多,原创新闻逐步减少,大量没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充斥其中,内容(义)的匮乏导致制作者追求形式的表现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因而在人们对影像文化贪图能指化的胁迫下,电视民生新闻渐趋呈现出语言能指化倾向,即大量制作以奇观、为目的的能指化作品,注重制造视听,消解意义深度。具体表现为:强调节目包装,注重片头的视听冲击,精心制造出后期的特技效果,如在节目的后期制作中加进的音响效果,以及每隔几秒出现的特技、字幕等视频效果;通过颠覆传统新闻主持人观念的手法唤起消费者的心理认同,如主持人形象的变化,《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孟非的光头、歪嘴形象;“另类”语言;怪异动作如主持人的边打快板边评论等;都是在疯狂制造一种能指的诱惑。总之,电视民生新闻语言的能指化倾向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在电视文化领域中的具体表现,通过能指的精心制造,达到一种制幻效果,让受众在欺骗性的幻觉中得到本能满足。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味以收视率为衡量标准的电视民生新闻在构筑新的新闻样式的同时,也消解着传统新闻的一些基本立场。以受众为上帝的作法弱化了传播者对社会的话语引导功能;追求新闻节目的短平快效果,使节目内容琐碎,节目形式流俗;而内容的肤浅和包装的矫饰使得民生新闻走上形式化和庸俗化的道路。这不仅破坏了民生新闻的形象,更亵渎了民本思想,必将给社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同时也断了民生新闻自己的前途"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应把握好“俗度”,强化信息服务意识,注重新闻的深度开掘;同时坚持差异化策略,不断创新,以创新去适应受众需求的变化,用创新去战胜对手的“跟进”,努力提高自己的“公信力、美誉度、引导力”。才能在“不进则退”的竞争中不断开拓未来,更新自我,独领。
注释:
目前对民生新闻的讨论很多,有的将其叫公共新闻,有的将其归属于社会新闻,但它们都具有共性,即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因而笔者仍采用较普通的称呼――民生新闻。
参考文献:
[1][美国]约翰费斯克.解读大众文化[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01-202.
民生新闻因为关注的大多是群众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有的事情在别人看来,甚至小到不值一提,但对当事人来说,却是一件大事。对于此类事情,作为“来自百姓身边的报道”,只要有代表性,栏目都会选择让记者来关注。但是,面对这类事情,当事人提出的要求,听起来虽然合理,但是,细查国家的相关法规,却未必合法。《第一时间》栏目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小区住户的房子才住了一年多,玻璃忽然破碎,物业起初答应修理,后来又反悔。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普通住户,大家的第一感觉都是,这肯定是玻璃质量有问题,物业应当无偿为住户更换新玻璃。但是,当记者查阅了相关法律之后发现,玻璃等设施的保修期为一年,也就是说,虽然这块玻璃的使用时间大大短于正常的使用时间,但是,依照相关法律,物业没有免费维修的义务,应该由业主自己请人修理。虽然说,站在用户的角度,遇到这样的事情,确实挺烦心的,但是,不能情大于法,在评论中,媒体的观点一定要有法可依。不能因为一时情绪,发表与法律规定相悖的评论。
二、评论应多引导,少指责
现在的很多民生新闻栏目中,消费纠纷、家庭纠纷、邻里纠纷也是很大的一个部分。这种新闻,除了要求记者前期采访调查到位之外,后期的评论也很重要。说错一句话,就有可能将小纠纷升级为大矛盾。评论应该多加引导,少去指责。《第一时间》栏目曾经播出了这样一条新闻:甲乙两家人发现自家后墙一米处有返潮的现象,有的墙皮甚至已经开始脱落,他们认为,是墙后的邻居丙家院基过高,花带的水下渗导致的,邻居丙却不这样认为。为避免自家房屋受到更大损失,甲乙两人愿意自费将邻居花带处抹上水泥,但邻居没有明确表态。面对这种现象,在评论中,就不能一味指责邻居丙,而是引导她,不用自己花钱,就可洗脱嫌疑,如果真是因为这个原因,把邻居家的烦恼消除了,自家的日子不就也能更和乐了吗?从正面积极引导,不说谁对谁错。民生新闻关注的很多纠纷,有时说到底,很难分出对错,对当事人来说,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社会因为一档新闻栏目更和谐,记者也算没有白忙活。
三、语言轻松幽默,少用官话套话
电视语言应该是通俗易懂的,主持人应该努力营造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语言节奏。切忌掉书袋抖知识,引用书中的名言警句。例如,在我台民生新闻的一条新闻评论中说,“都说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儿子即使做不成小棉袄,做个小背心也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奉劝那些做儿子的,别忘了关心父母,常回家看看。比板起脸来给大家讲常回家看看已经入法,子女如果做不到,将会受到法律惩处的效果要好多了,而且,这样说,观众也爱听,也更愿意接受这样的劝导。
四、评论是为配合新闻而发,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就是指电视和报刊,如今不同了。网络像一匹黑马横空出世,覆盖面之广、传播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很多的新闻都是网络先报到后,电视媒体才紧接着跟上的。电视新闻落后于网络媒体成为缺乏竞争力的主要方面。另外民生新闻是受众最喜欢的内容,这一点也应该成为电视新闻工作者重视的一点。民生新闻应该反应百姓真正关心的问题,不是站在更高层面看待民生问题,而是以百姓的视角看待民生问题,站在百姓的角度谈论民生,更容易被受众接受。新闻已经由政府的喉舌转变为百姓的喉舌,如果新闻工作者不站在百姓的角度去报道新闻,去评说新闻,那么百姓如何能够接受这样的媒体和代言呢?关注民生、关注百姓生活,应该成为电视新闻关注的重点,也应该成为新闻工作者工作的重点。
二、将时政新闻民生化
在全民构建和谐的法制社会的今天,时政新闻依然是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人们通过收听和收看时政新闻,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和动态,了解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在这个全民提倡创新的时代,时政新闻也应该与时俱进。创新时政新闻的报道,创新时政新闻的写作,都是目前新闻工作要改革的内容。新闻事业的发展也要和创新密切结合,内容报道的创新和写作形式的创新都是新闻具有生命力的体现。新闻的传播也是大众传播的形式之一,人们通过纸质、网络、口口相传等方式传播新闻。所以没有创新的新闻,没有创意的报道,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新闻工作者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等都影响着他对工作的付出以及结果的形成。紧密联系群众,报道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才是一切创新的根本。任何脱离群众、脱离百姓的新闻都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三、创新时政新闻的报道形式
确定了战略频道和重点发展频道之后,下一步需要确定的是重点发展的节目(栏目)。近年来电视的竞争逐渐由以往的电视剧的比拼转变为电视新闻的较量,这种趋势在深圳市场表现的尤为突出。
表一显示的是2003至2006年深圳市各类节目播出和收视比重的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发现,电视剧近几年在持续降温,如果收视增长模式过多依赖电视剧,抗风险能力就会越来越脆弱。2005年,深圳本土电视剧收视所占的比重仍然高达45.02%,高于北京市的36.0%、上海市的39.4%、湖南省的40.0%(均为年平均数据)。为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圳本土电视必须寻找新的突破点和发展的支撑点。
表一也显示,新闻/时事类节目在深圳市各类型节目中受众收视量列第二位,观众对此类节目的收视总量在逐年提高,节目资源的使用效率也在逐渐攀升,这说明,深圳受众对新闻节目有较大需求空间。2005年以前,深圳本土电视新闻时事类节目的播出比重还不到深圳市场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带来的收视回报却远高于播出比重。
新闻节目具有收视率较高、观众忠诚度高、收视稳定等优势。城市台的新闻优势则更加凸显,不仅拥有信息渠道、发现制作上的快捷性与便利性,而且在报道角度与报道手法等方面更符合地方观众的口味。这些优势都是中央台以及各省级台所不可替代的。本地新闻是深圳本土电视媒体的优势所在,并且易于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在新闻类节目中有所作为,是深圳本土电视确立的新的突破点。
2005年、2006年,深圳本土电视增加了新闻时事类节目的播出比重,虽然还未达到平均水平,2006年的播出回报却已经超过了平均水平(见图一)。
图一清晰地显示出了,与深圳地区所有电视媒体相比,深圳本土电视媒体在新闻时事、电影、少儿节目等方面明显具有竞争优势,而在综艺、专题、体育、音乐等方面明显不如其他媒体。
图二显示,在扩大播出比重的情况下,新闻时事类节目的收视比重2006年比2005年有了较大提升,效果明显,本地新闻仍有较大上升空间。由此可见,深圳本土电视媒体选对了着力点和突破点。而很多城市电视台则缺少对新闻节目投入的决心和智慧。
二、以民生新闻带动新闻类节目整体发展
在各类新闻题材中,深圳本土电视选择了独具优势的民生新闻作为重点发展目标,确立了以《第一现场》为核心的民生新闻栏目群。
电视民生新闻的崛起决非偶然,民生新闻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独特之处。从价值观念上来看,民生新闻正式地把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需求上,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从传播观念来看,民生新闻确立了从以传播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的全新理念,更加注重将话语权交给广大的观众。从传播过程来看,民生新闻不断增强开放性、参与性和互动性。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的显著区别之一,就体现在它的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民生新闻采用平民化视角,关注老百姓的生活和琐事,市民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是民生新闻报道的重点,反映市民的意愿、要求和呼声是民生新闻的宗旨。①
城市电视民生新闻还具有中央台和省级台所不具有的优势:一是能够“零距离”地贴近本地民众,成为具有地缘特色和平民化色彩的公共表达空间。二是在内容方面具有优势,能够将镜头直接对准本地百姓日常生活领域,通过报道本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让本地民生新闻变得既好看管用又具有生活所赋予的厚度。三是具有地域优势,民生新闻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能够通过对区域性地理文化资源的充分开掘与利用激发区域性受众的价值认同。四是播报形式能满足本地观众需求,更有亲切感。②《第一现场》正是以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彰显出自己的个性与品质,从定位、内容提供、品牌营销等多方面塑造差异点形成与竞争对手相区别的、并为受众所接受的独特性,切中了普通百姓关心身边事和娱乐化的收视心理,在与传统新闻理念的博弈中确立自我的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三、深圳本土电视在打造源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取得重要进步
以《第一现场》为代表的自办栏目构筑的本土电视核心竞争力颠覆原有节目收视格局。在经过两年重点培养之后,2005年,整体划归都市频道的《第一现场》在将内容进一步调整为民生新闻定位后发展更加迅猛。2005年下半年,《第一现场》收视率超过翡翠台的《六点半新闻》,获得了长足发展,得到了深圳观众的普遍认可,深圳本土民生新闻品牌逐步建立起来。2005年11月,《第一现场》节目长度由半个小时延长为一个小时,播出方式由录播改为直播。扩版后收视率和市场份额继续稳步提升,月平均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分别比10月增长15.6%和13.3%。首播的《第一现场》改版前对频道黄金时段的贡献率是1/12,改版后的贡献率提高到了1/6,栏目对频道整体收视的影响变得俞发举足轻重。由于受扩版后《第一现场》收视率增长的支撑,都市频道2005年11月份的总体收视业绩也实现了较大增长。
2006年,深圳电视台在人财物等方面继续向《第一现场》倾斜,进一步加大了对栏目的支持力度;都市频道及栏目组人员在节目的民生化、贴近性、权威性以及思想力度等方面苦下功夫,使得栏目的市场份额屡创新高,单日最高达到31.58%。从2006年3月份起,《第一现场》月平均收视率超越翡翠台的电视剧,成为深圳市常态性电视节目的收视冠军,广告创收也突破了亿元大关,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第一现场》收视业绩的稳步提升,使其不仅撑起了一个本土频道,而且也成为拉动本土电视整体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当本土电视收视业绩提高时,《第一现场》能够进一步放大收视成绩;在本土电视收视业绩下降时,它又能构筑一个较高的底部,抑制下跌的幅度。《第一现场》已经成为2006年影响深圳市收视格局的重要力量。
2006年,深圳本土电视将近6个百分点的市场占有率增量,与往年情况比,并非来自传统的收视强项电视剧,而是来自新的节目收视增长点,主要是民生新闻和电影。这其中主要的是以都市频道《第一现场》为代表的新闻时事节目,成为推动深圳本土电视快速成长的主要动力。
深圳公共频道的《新闻广场》和《十八点新闻》、深圳卫视的《直播港澳台》的表现也值得称道,《新闻广场》与2005年相比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创办于2006年的《十八点新闻》和《直播港澳台》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超过了本地区的许多老牌新闻栏目,都进入了深圳地区新闻节目前20强,而且还在进一步成长过程中(见表二)。
表二为2006年度深圳地区所有频道晚间各新闻节目收视排名。深圳电视台都市频道《第一现场》栏目稳坐市场收视榜首,与榜眼中央台综合频道的《新闻联播》拉开了较大的距离。深圳公共频道的《十八点新闻》和《新闻广场》也进入了前20位。一批新闻节目收视成绩的稳步上升是深圳本土电视业绩走强的重要支柱。在《第一现场》以及《十八点新闻》、《新闻广场》、《深视新闻》和《直播港澳台》的带动下,深圳都市频道、公共频道、深圳卫视成为2006年深圳市成长最快的几个频道(见表三)。
2005年,翡翠台的市场份额为16.47%,深圳都市频道与其之间的差距为9.99%;2006年,翡翠台的市场份额为11.95%,深圳都市频道与其之间的差距已大幅度地缩小到1.99%,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现在前者处在下降通道当中,而后者正处在上升通道中,深圳市场强势频道的格局被改写为时不远。
四、深圳本土电视突破的借鉴意义
深圳本土电视在找到了自己的突破点后,抓住不放,继续扩大领先优势,在进一步提升以《第一现场》为首的一批新闻节目的收视空间、拓展栏目衍生品牌建设的同时,逐步向周边扩展,建立更多的源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品牌,这是深圳本土电视要实现新一轮扩张的基础。
深圳本土电视的突破说明,找准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一样可以有所作为。而新闻节目,尤其是民生新闻是众多城市电视台的首选,一是节目资源丰富,取材便利;二是制作成本相对较低,城市电视台都可以承受。三是可以深度挖掘,形成独特视角。③对众多城市电视台来说,虽然自身的力量有限,但如果将力量集中于一个拳头,选对出拳的方向,坚决地打出去,是谁都不敢轻视的。
注释
①沈全梅:《民生新闻解读》,《新闻大学》2003年夏季版。
②路璐:《解析电视民生新闻的资源优势》,《传媒观察》,2004年第6
期。
③杨莉:《电视新闻的差异化策略》,人民网,2005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