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语文教育硕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0:29:21

序论:在您撰写语文教育硕士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语文教育硕士论文

第1篇

记得三年前,还在为考教育学硕士努力拼搏,然而转眼间却已到了论文答辩时,时光飞逝啊!

我是04级数学教育硕士今年答辩的第一批,安排在11月25日。由于两年前曾去旁听过硕士论文的答辩会,所以对整个流程早已心中有数。我认真准备好答辩时的ppt,并提早几天发给导师,在得到导师的首肯和指导后,于24日晚上在房间进行不断演练。因为向评委介绍论文的时间只有十分钟,而论文的内容有约四万字,所以要合理分配好时间。导师要求论文前面部分的研究意义、背景、选题缘由、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内容必须在3分钟之内完成,剩下的7分钟要重点花在论文的研究结果与分析上,这才是评委所希望了解的地方。为了控制好前面的这3分钟,我不断地分析详略,哪些可一带而过,哪些要多说,看着手表我说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25日答辩的这一天到了,总共有10人,我被安排在下午第一个。这样上午答辩的同学我都可以看到,并可根据情况做出调整。上午答辩的同学论文选题都来自教学实践,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高一学生数学的口头表达能力研究,学生课内课外的提问方式研究,布置的作业量的有效性研究等等。这也体现了在职的数学教育硕士更关心研究自己在一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且都是实证研究,通过调查、测试、访谈等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和启示,而让我十分惊讶的是评委的提问,他们有的对文章中提到的有关内容让你作更深入的思考,有的询问你的理论依据,有的则直接指出文中的知识错误,也有的则质问为何在正式测试之前没有进行预研究。问题提的很犀利,也很专业。而评委对学术上的严谨态度让我更惊讶,如有些教授就直接问你某某外文文献你看了没有,哪句话翻译得是否到位,甚至连写参考文献的格式是否规范都指出来了,如标点符号的要求、外文字体的要求、附录与参考文献的顺序安排等非常细小的地方都会提问到。评委主席李士琦教授强调,这些细小的地方就可衡量出你是否搞过研究,是否有学术素养的标志之一。

在中午的休息时间,我根据上午评委的提问方式,又仔细考虑了一下针对我的论文,评委有可能会提哪些问题,我又该如何回答。下午我第一个上台,按预定的时间设想顺利完成了十分钟的阐述,随后评委有5分钟的提问。总共有七位评委,除了自己的导师不提问外,其余都提问了,且有的评委提了两至三个问题,记下问题后就到指定的教室去作准备,然后等所有人介绍完后,开始第二轮逐个回答问题。由于我的论文属于学术研究范畴,因而评委都提得很专业,没有过多涉及细节问题(我的论文也存在细节上的不足)。这样反而让我放心了,因为评委提的问题都在我的预想之中,事先我都思考过,所以我很顺利地完成了回答。评委也感到满意。

在结束了所有人的答辩后,我们离场,评委开始讨论,鉴定答辩结果。大约过了四十多分种,开始宣布答辩结果。最后我的论文获得了优秀,真不容易呀!要知道,华东师大对论文的要求是很高的,每次只有20%的人得到优秀,它不仅要文章有质量,而且还要答辩得令评委满意。

第2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各级法院在执行工作者们做出了种种努力以缓解“执行难”,在这些努力中,说服教育的原则保持着重要的位置,几乎能够说,说服教育是法院针对“执行难”而采取的种种对策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首先,一般而论,说服教育比起其他执行措施来更容易节省法院或具体办案人员的资源或成本,从而可能在一定程序上弥补法院执行力量的不足。

这不仅因为成功的说服教育能够减轻乃至免除采取其他执行措施的负担,而且更体现在说服教育方法广泛的替代性上。在其他所有的执行措施都无效或无法采取的情形下,常常仍存在着做说服教育工作的余地,而且有时也能够取一定成效。

其次,在法院针对种种验证以执行又似乎不宜中止或终结执行的复杂情况而采取的各种对策中,说服教育都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这些对策或措施既包括“以物抵债”、“劳务抵债”等灵活的清偿方式,也包括在执行的期限、金额、方式、主体等方面的种种变通做法,而有名的所谓“放水养鱼”更是这种种灵活方式及变通做法的综合运用。

说服教育在法院克服“执行难”问题的种种努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决不是偶然的。作为转型期特殊的法律现象,“执行难”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功能相当有限的法律程序直接面对过于复杂的社会现实,不得不处理远超过其制度容量的问题而引起的制度扭曲或制度紧张。

我国强制执行程序功能的有限性不仅体现在需要强制执行的案件负担过重、执行组织等内部关系并未理顺等问题所造成的“绝对力量不足”,更集中地表现为转型期制度总体供应不足所导致的“相对力量不足”,如果存在较完备健全的担保、银行存款及证券的记名、不动产登记、公证、拍卖等制度,则不动产及担保债权、存款及证券等财产的执行能够通过法定程序简单地完成,强制执行的措施将有可能像许多国家那样,主要集中在动产的扣押和拍卖上。这样,事情就会单纯得多。恐怕这也是尽管不少国家的强制执行成功率相当低,却并不认为存在“执行难”问题的原因之一。

此外,尤其就经营性组织而言,目前我国的强制执行实际上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应该由破产制度来解决的问题。

由于上述制度以及其他类似的制度缺乏或者不健全,同时也由于制度间的专业化分工不发达或制度间关系没有理顺,需要运用不同的原理、不同的法律技术来解决的许多问题都集中到强制执行领域,使得这个制度不堪重负而验证以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说服教育原则的作用在于,通过加强法院裁量的因素和引入当事人同意的契机以减轻执行制度的负担,它使过大或过于复杂的问题也有可能在强制执行的范畴内得到处理,从而加大了制度的容量,在一定程序上弥补了其他制度的不足。说服教育不仅在通过获得当事人同意而满足程序的正当性要求这方面必不可少,而且在运用得好的时候确实能够解决问题,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作为确实有效的一种方法,在制度供应不足的整体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之前,从强制执行取消作为原则的说服教育看来是不可行或者是不可取的。

“说服教育也强制相结合”被视为执行程序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整个执行过程中,执行人员要用国家的法律,对当事人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说服教育义务人遵守法律,自觉履行法律文书规定的义务。只有在教育无效的情况下,方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从教育入手,以强制作保证,将二者结合起来,是我们当前执行工作的一项原则,这项原则要求执行人员自始至终进行说服教育工作,又要适时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人民法院在强制执行时,首先要立足于说服教育提高当事人的思想认识与法律意见,促使其自动履行法律文书中所确定的义务。但是,没有强制执行作后盾,说服教育就不易奏效,就无法保证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偏废。针对执行义务人,以发动强制措施的可能性为后盾,先作思想工作,进行法制宣传,促使其主动履行义务,这些工作无效才采取强制措施。这样,说服教育可以贯穿整个执行过程,与强制措施相伴或交替使用,以确保法律文书元宝的义务最终得到实际履行。

强制性是执行工作的特点,《民事诉讼法》明文规定的各种强制措施集中体现了这个特点,没有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各种生效法律文书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执行。:

第3篇

1.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工作负荷过高

目前培养研究生的大学院校附属医院往往是各地区级别较高的三甲医院,医疗任务重,门诊住院患者较多,医生需要完成大量的临床工作。研究生成为此项工作的主力军,工作负担巨大。另外,医院硬件资源有限,电脑软件操作繁琐复杂,这些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为了完成工作,研究生需要经常加班。导致他们没有时间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可能使部分研究生身心俱疲,容易出现身心问题。

1.2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陈旧或认识不到位

一些导师最初为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模式陈旧,重科研,轻临床,导致临床实践时间减少,临床技能提高有限。反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时也需要毕业论文答辩,他们也需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有部分导师重临床、轻科研,导致他们科研能力低下,偏废一方[1]。

1.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轮转实习落实不到位。

1.3.1按照轮转计划,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需要至少在其他相关科室轮转1年左右,但目前研究生轮转时间较短,约4-6月。

1.3.2轮转期间,部分同学对轮转不重视,缺乏自觉性,未去轮转科室轮转,或轮转科室要求不严格,轮转流于形式。

1.3.3各轮转科室缺乏有效、规范的管理体制和流程,缺乏有效管理,导致轮转一团糟。

1.3.4还有一部分研究生导师所在科室在分院区,部分科室床位数较少或是病种单一,导师未安排研究生去病种全面的综合科室轮转,限制了研究生临床能力的提高。

1.4缺乏专业规范化的临床技能培训及理论讲座

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须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故培训结束后应该掌握临床上常见的操作技能。部分研究生反映医院或科室没有相关培训,导致他们常见操作技能低下,或难以按照最新的标准操作。医院或教研室没有安排针对研究生的理论讲座或课题汇报讨论,使得研究生缺乏理论学习的动力,而且科研课题进行中遇到的难题无从请教和解决。

1.5实习科室、轮转科室缺乏考核或考核不严谨

临床能力考核是检验临床能力培训效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各个医学院校、科室具体情况不同,在临床能力考核工作,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及形式均不统一,存在较大差异。据调查,相当多的科室缺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出科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研究生的评估和管理。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不能完整有效的评价,也不能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必要的反馈。临床能力的提高急需一套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考核体系作为保障,这也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急需解决的难点。

1.6部分临床活动缺乏权限

大部分研究生为应届毕业生,无临床工作经验,而我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才可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故应届本科毕业生没有资格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进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后不能从事临床工作,缺乏正规系统的临床技能培训。部分研究生取得医师资格证书,但却不能在实习医院注册执业,不能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没有处方权,难以独立进行临床活动,毕业时临床能力难以达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要求相应的临床能力。

1.7缺乏临床工作中沟通能力的培训

部分研究生反映,他们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因为缺乏一定的临床诊治能力,同时也缺乏沟通技巧,往往难以有效的、全面的跟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

1.8缺乏对研究生的心理关注度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时需兼顾临床及科研,心理压力较大。在目前较差的医疗环境下,研究生在临床工作过程中也容易成为医闹针对的对象,身心容易受到伤害。所以,预防性心理关注也是有必要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保障策略教育部于2009年下发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合理定位,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

2我们在把握原则基础上,根据我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改革策略

(1)优化临床资源、简化工作流程,减少临床工作量,给研究生减负;

(2)更新理念,明确学位特点,临床工作及科研并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应按照专业学位的标准,调整培养方案和要求,要注重拓宽知识面,突出应用和强调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加强临床能力和考核。医学院应该加强带教医院及导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认识和理解,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充分理解专业学位特点。

(3)建立并健全轮转、培训、考核制度,规范管理a.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入临床后应该与导师仔细计划好轮转实习计划,医院或教学分管部门应严格按照轮转计划安排研究生实习轮转。b.研究生进入相关临床轮转科室后首先进行登记,向科室负责人进行报道,由科室负责人分配带教老师进行带教,轮转期间需全面了解及熟悉轮转科室业务及疾病特点。在科室轮转期间,科室需安排业务讲座。同时,医院教育科也应定时安排适合专业研究生的讲座。c.出科时建议完善考核制度,不仅需测评思想道德,而且要进行理论考试,同时还建议进行轮转科室相关技能的考试。对于不能达到轮转水平的,应该增加轮转时间。医院按照国家培养要求分阶段、定期进行考试,定时评估,优化培训考核制度。考核体系包含初期的课程考核,计入学分,进入临床之后还有参加学术讲座规定学分考核,轮转科室考核,毕业考核及论文答辩考核。

(4)开拓新的培养思路,事半功倍,培养全面研究生2010年,上海市开展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改革试验,基本思路是医学本科生毕业以后,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和住院医师招录,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具有住院医生和研究生双重身份。学生毕业时,合格者可以获得四证,即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执业医师执照。我们也应借鉴上海甚至国外的研究生培养思路,力求高质量的培养能力全面的研究生。

(5)开放执业权限,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

第4篇

从古代论说文研究中可以看到,单个字所表达的内容非常的丰富和宽泛,因此思想层面会表现出含混不清的状态,从单音节词逐渐衍生出了一系列多音节词,从而使语言的应用更准确。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词义过程中,除应当了解词语的含义,还应当注意作者主观层面的特别含义,即作者选词、用词过程中所赋予的主观情感、含义等;作者用词恰到好处,可以有效激发读者充分的想象,而读者也可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对其进行适当的补充,以此来丰富其内涵。古代论说文的句子,通常是由很多个词连缀起来的,然而句子的意思却并非所有词义的简单相加。古代论说文讲究的是条理性、逻辑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学习过程中,应当以字词为基础,重点审视句间、句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比如,苏教版高中教材《逍遥游》教学过程中,文章可谓捭阖,选材非常的广泛,令学生感到头疼、思绪混乱。在此过程中,若能够以小大之辩作为切入点,则问题可迎刃而解。何为“辩”?何为“小”?何为“大”?带着问题细读文本可知,蜩、朝菌、学鸠以及蟪蛄等为“小”,鲲、冥灵、鹏以及大椿等为“大”;所谓“辩”,即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无论是“小”者还是“大”者,在自然界中均“有所待”,没有绝对的自由;进而可知,自然界万物尚且如此,人类社会也不例外。由此可以联系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启示我们应当摆脱身心之羁绊,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和幸福。由此可见,古代论说文的作者观点多是一言以蔽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以中心论点为突破口,细细地去品读文本,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高中阶段语文古代论说文教学中的比较教学法应用

正如乌申斯基所言,比较是理解的基础,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真正的了解万事万物,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引发思考。对于古代论说文而言,其文体横向上的比较应当与古文中的其他文体进行对比分析,古文体除论说文外还有序跋文、杂记文、赠序文、传状文、书牍文以及哀祭文和碑志文等。比如,苏教版教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两篇文章,可以对比阅读。其中,《寡人之于国也》即为论说文,而《廉颇蔺相如列传》则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传状文。虽然二者所讲述的故事均发生在战国时期,但前者主要是记录了孟子、梁惠王之间的谈话,旨在宣扬“仁政”主张;而后者则讲述了完璧归赵、廉吏交欢以及渑池之会三个故事,旨在使廉颇、蔺相如两个人物形象更加的鲜明。由此可见,两种不同的文体表现手法、写作目的均存在这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建议引导学生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学习,这样可以更清晰、更准确地把握住论说文的观点、作者的态度和立场。利用比较教学法进行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跨作者比较法进行教学,即作品时代、民族等没有交集时,可通过比较作者来找到其中的相通之处。以《逍遥游》和《兰亭集序》为例,二者在写作内容上均对人生的思考进行了大篇幅的阐释。其中,前者大到鲲鹏,小到尘埃,只要有所待,则必然会受限,倡导人生应当追求自由,即无所待,这样身心才不会受到牵制。然而,这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体现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后者则借古人关于死生亦大矣之感慨,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感悟,对人生之短暂以及世事的流逝发出惋叹,同时也透露出本文的作者王羲之对生命的那份眷恋。

三、结语

第5篇

关键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专题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196-01

在语文教育界不断呼吁改革创新的今天,对历史上优秀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仍然十分必要。回过头去审视语文教育历史,择其精华为今所用,必定会对语文教育未来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总观2009――2010年硕博论文,在语文教育史领域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研究

在我国的语文教育史上,朱自清、夏D尊、陶行知等人的名字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他们肩负文学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以振兴国文教育为己任,扎实的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颇丰。

尹艳瑚在《试论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中,对朱自清著作、文章中的语文教育观点进行整理和分析,从“教育哲学”和“语文教学”两方面,揭示了朱自清语文教育实践对我们的启示,即语文教育要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魅力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影响力。

黄贺在《夏D尊语感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一文中,阐释了夏D尊的语感论。“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吧。”本文不仅是对夏D尊先生的“语感”及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经验进行梳理,也与当代语感论学者的语感及语感教学相比较,颇具有现实意义。

李怀源的《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研究》对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进行了研究。“读整本书”思想作为语文课程建设的构想,在语文教育领域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小学阶段尝试“读整本书”是对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的实践探索。

程洁《陶行知关于乡村学校课程教学法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尝试从陶行知的乡村学校课程教学法的角度,针对当前农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来探讨他的“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从做中学――行是知之始”、“有教先学――以教人者教己”、“有学有教――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的教学法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来源,以及在当前农村教育改革中的现实意义等。

二、不同历史时期教育观念的研究

除了对个别教育家的思想的回顾,有的学者着眼于大的时代背景,对某一时代的语文教育观念和潮流进行研究。

葛雨菲在《浅论东晋时期的人格教育》中,对《世说新语》中有关东晋时期人格教育的记载进行梳理,将东晋时期人格教育与当代人格教育进行纵向的比较,探讨当今语文教育中人格培养出现的问题,希望能有所借鉴意义。

吴黎《宋代三次宰相兴学及其现代启示》中,研究了宋代三次兴学的社会背景、具体内容及其结果。总结其对后世教育影响和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税锐华《清末民初语文教育研究》中,其主要内容包括传统语文教育、晚清“变局”下的语文教育、国语科的诞生和经学教育的淡出。并在结语部分提出语文教育天然受制于时代和政治及如何对待经学教育传统的观点。

正如作者结尾所写到的,尽管贯穿于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传统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不假辨别地将其同封建时代一起抛弃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尤其当下,语文教育处于新一轮改革时期,总结和借鉴本国固有的语文教育经验更是题中应有之义。不过切忌完全照搬传统,否则就会陷入倒退。

三、语文教育专题的研究

作文命题方面,刘光成《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时间跨度长,梳理了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沿革与发展历程,并对未来发展作出构想。历史资料考证严谨,论述全面系统。而郑研科《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之人文价值探究》以人文价值为切入点,通过对1999年至2009年间出现的全国各地高考作文的梳理,揭示了高考作文命题改革发展的轨迹,力求对中学作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四、小结

我国的语文教育自1904年独立设科以来,历经百年历史。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历久弥新,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辉。以上的语文教育教学思想涵盖了教师素质、语感教育、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农村教育、人格教育等多个方面,为今天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的探究与学习。

参考文献:

[1]尹艳瑚.试论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

第6篇

注册入学背景下的学生英语能力分析:

1.什么是注册入学。注册入学与统一招生录取相比,江苏省试行的注册入学是高校招生的一种新的模式。与传统的统一招生录取相比,注册入学要相对简单的多,院校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评等来进行录取,学生只要符合院校条件,很容易被申请的院校录取,这种不再单一的根据学生成绩录取的方式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让学生可以简便入学。

2.注册入学背景下学生英语能力分析。注册入学实行七年以来,招生的学生越来越多,根据近年来学生状况可以分析出选择注册入学的学生有以下三类:一是学生高考成绩不理想的,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让他们没有达到上本科或是重点高职院校,只能选择注册入学;二是学生本事成绩就差,上不起民办的,就选择注册入学;三是填志愿滑档的,无奈选择注册入学。这就带来问题,学生学习成绩良莠不齐,在我国,英语一直是我国大多学生的学习短板,在注册入学的学生中大多数英语基础薄弱,而又有部分学生英语素质高,这就给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带来很多的挑战。

二、注册入学背景下学生对于英语需求层次分析

1.注册入学下公共英语教学现状。在注册入学背景下,现在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还采取以往的唯教材论,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手段单一、学生主动性差,这些都使原有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现今的教学。对于高职公共英语改革的呼声一直都高,但是应该怎么做,却一直没有定论。

2.学生需求层次的分析。(1)学生需求变化。随着社会变迁,现在学生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在以为的教学中,学生因继续深造、工作需求等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也在发生改变。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大,选择继续深造的人越来越多了,其中英语所占比重并未减轻,就考研情况说,每年考研初试未通过的一半以上是因为英语成绩没达到要求,这些都受注册入学的影响,在一个班级里,老师不能过分迁就成绩差的,也不能迎合成绩好的,而中等成绩的学生也没有从中受益。(2)社会需求变化。现今社会的公司对员工的英语需求存在两极化的区别,在一些大型企业和英语对口单位对英语的要求有增无减,而一些中小企业几乎对英语不做任何要求,这也给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挑战,如何让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通过公共英语能在竞争中获胜,这给授课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三、高职英语的改革历程

1.教材版本过于呆板,很多知识陈旧,框架也过于刻板,现在使用的教材很多年都没有变动,有的甚至是十年前的编订的,根本不适合现在社会英语的发展,有的教材想突破这种现状,尝试开辟新的模块,所谓的拓展训练、新式阅读、课时训练,其实只是换汤不换药,反而加大了学生的课业压力。关于教材的选定,要征求授课教师的意见,改变教材采购的利益链。

2.现有知道思想过于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生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英语三级半的考试,至于学生英语以后的发展就不在学校的计划内,公共英语也就完成了它的任务。

3.注册入学下,学生人数剧增,师资力量存在一定的断档,一般老师一节公共英语要几个班级一起上,很难顾及到每个同学,就只是按照大纲要求进行授课。甚至有的是在校的研究生。

四、分层教学的理论分析

1.什么是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最大限度的用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教学,最大程度满足学生需求。

2.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分层教学理论最早来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用适合学生的教材去教育学生,在现代教学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要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及自身素质来安排教学,这种针对每个学生特点采取的特殊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在公共英语教学中引入分层教学是为了解决注册入学背景下英语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和兴趣倾向,能动的讲学生分组。

五、高职公共英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

第7篇

关键词:本土化;思辨能力;教育硕士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茶文化

茶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它包含的意义十分丰富,主要涵盖茶的生产、制作等方面,以及由茶而衍生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笔者所提及的茶文化是专指茶的精神财富这一方面,主要是研究茶在应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和社会现象。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清时期,我国的茶文化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不仅汇集了我国大量优秀的思想和哲学理念,还传承了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最终形成了具有极高价值和思想教育意义的茶文化。[3]中国的茶文化不光是属于茶的文化,它与很多领域都有融会贯通的地方,这对充实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英语教学是不可能实现一体化的,反而更能促进本土化的发展,使得英语教学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性。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将茶文化这一本土文化融入课堂,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和英语知识技能训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而且还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生动。

(二)思辨能力

一百多年前,西方国家就开始对批判性思维进行研究。在教育学术领域,现代批判性思维之父——约翰杜威最先提出了批判性思维。实际上,他提出的“反思思维”是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总结出来的,它的实质内涵与批判性思维非常相似。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模型和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深入理解批判性思维。因为知识不可能偶然获得,只有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才能称为有价值的知识。“思辨能力”这个概念也就诞生了。批判性思维在教育系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在20世纪40年代,批判性思维是美国教育改革的主题。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发起了批判性思维运动,并很快影响整个北美和欧洲。80年代,它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许多大学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视为一项重要的使命。1945年,哈佛委员会将“思考有效和批判性思维”作为其目标之一。彼得法乔恩开展了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并就批评性思维的定义、技能、性格、指导和评估达成了许多协议。他将思辨能力分为认知能力和情感特质两个维度。后来,美国的教育政策委员会指出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贯穿于所有教育目的。批判性思维也被认为是高等教育为21世纪挑战做好准备的重要学习成果之一。自上个世纪初以来,随着批判性思维研究的发展,它才被引入中国。以此为契机,我国教育学术界围绕“思辨能力”展开深入研究。综合国内外专家对“思辨能力”的阐述与分析,本文所讨论的“思辨能力”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A.学生的主观能动性B.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C.正确、标准地提出重要问题的能力D.针对提出的问题,具有概括、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E.对别人提出的观点和想法有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F.能够正面、高效地与人沟通的能力

二、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现状分析

2013年3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它指出,教师应重视对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有利于开创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它还强调,课程应在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并用英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那么,要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教育硕士的思辨能力,就应当了解当前我国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现状。

(一)对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不足

在中国知网(CNKI)上,输入关键词“思辨能力、英语”。结果显示,2004-2018年共有1884篇论文。这表明国内学者很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然而,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教育仍然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学校考试主要侧重于让学生追求标准答案而不是探索问题。社会上还没有形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氛围。关于对茶文化氛围很浓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思辨能力的调查很少。原因如下:一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和北部,师生缺乏批判性思维意识;二是大部分教师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学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在课堂上,教师着重介绍背景内容、教授单词、解释语法、完成练习等,忽视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水平来制定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其次,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思辨水平,改变他们思考和学习英语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被知识所控制。

(三)学生缺乏思辨意识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应该被动地接受这些文本信息,而应该主动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它要求学生识别作者的意图和态度、区分意见和事实、做出预测、得出结论和提出自己的观点。然而,大多数学生在阅读英文文章时缺乏思辨意识,他们经常只关注单词、句子、语法,进而推断文本之间的隐含意义,并根据他们现有的知识来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仍然处于文字阅读和解释性阅读的水平,在英语阅读方面缺乏思辨意识。

(四)教师对思辨能力的训练不够

教师希望学生在阅读理解部分取得好成绩,所以教师经常让学生阅读大量文章,并教授学生阅读不同种类的文章的方法。例如,教师通常会教学生如何分析新的单词、句子、隐含意义,并根据信息找出答案,以获得更好的成绩。然而,教师很少教导学生如何识别作者的意图、理清事实、做出预测,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或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一教法会导致学生的思辨能力偏低,教师应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思辨能力是学生综合技能的体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想得到提高,社会、学校、教师层面都要引起重视,持之以恒地长期紧密联系起来。

三、基于茶文化的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一)师生互议教学内容

英语的学习不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学习一种文化。由于英语教师的思想多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深,有时对中国传统的文化理解不是很透彻。然而,中国茶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与内涵,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将茶文化引入英语课堂,是实现本土化与全球化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通常情况下学生是很愿意主动地去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文章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的。针对学生搜集的学习资料,教师需严把关,注意资料的难易程度。通过搜集学习资料,一方面,锻炼学生分析、阐释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分享与沟通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己搜集学习资料这一过程,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而且还增强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将茶文化引入说法、语法、词汇、阅读教学

学生搜集的学习资料,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教师也要格外重视。学习茶文化,同时学习的也是语言,那么就离不开听说读写以及词汇教学,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茶文化引入听说读写以及词汇教学,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进行一些茶文化专业层面的深度交流,语法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需透过茶文化的表象来研究茶文化其内在的规律,不仅是多掌握几个单词那么简单,而是要达到能够自由思维和品味的程度。通过对茶文化的广泛了解,最终达到一定高度的思辨能力。(三)茶文化与演讲学生有着较强的表现欲望,不论时间长短,都会珍惜每一次演讲的机会。由于内容是与茶文化有关的,学生都会很用心地去搜集资料,通过分析、整理、讨论、呈现等方式,将PPT分享给同学们。这一过程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