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28:40
序论:在您撰写社区健康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慢性病又名慢性非传染性病症,它并非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多种病症的代名词。像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均属于慢性病症[1]。由于此病症的发病人群多以老年患者居多,再加上此类病症具有病程时间长且易反复发作等特点,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能使其肾脏、心和脑等重要器官受严重威胁,从而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影响[2]。社区健康档案管理是服务设施中的一种方法,通过将患者的病情分类,并予以针对性管理方案,能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为进一步探究对老年慢性病患者予以社区健康档案管理,对其改善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前未实施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的老年慢性病患者46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63~81岁,平均(77.6±2.3)岁;病程1~7年,平均(2.7±1.8)年;冠心病15例,糖尿病17例,高血压14例。另选取2013年1月后实施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的老年慢性患者46例为研究组,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64~82岁,平均(78.5±2.4)岁;病程1~8年,平均(2.9±1.7)年;冠心病14例,糖尿病19例,高血压13例。根据上述所述,把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为患者构建健康档案,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及基本情况,并依照患者的具体病症状况予以分组。健康管理模式实施前,社区人员可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患者的膳食结构优良率和服药依从性、疾病知识知晓率和生活方式优良率等进行了解,并通过与患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予以正确合理的干预措施,其中包括:生活方式指导、健康教育和疾病治疗指导等。同时,社区医护人员还要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对老年群体的活动特点予以充分利用,对活动地点及时间合理选择,并向患者发放治疗及预防宣传手册。对知识水平低下患者,社区医护人员可采取模拟训练及操作演示等方法对患者实施教育。加强教育宣传工作,设立社区健康宣传板,以画报的形式将预防措施、注意事项和用药方法等展现出来,这样便于患者阅读。对伴有紧张、焦虑等心理素质低下患者,社区医护人员可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向患者简单介绍疾病相关知识,耐心解答患者的疑虑及担忧,对于患者的倾诉要做到细心聆听,时常鼓励安抚患者,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此外,社区医护人员还应做到定期随访观察,对患者的饮食控制及服药情况予以了解,对治疗过程中发生的问题采取及时处理。在走访过程中,社区医护人员还要监测患者的疾病指标情况并将其整理成档案,这样能为后期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此外,每个月社区医护人员都会对社区居民的心率及血压情况进行检测,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合理的家庭管理方案,同时,没三个月都会对患者的体重、身高及血糖情况进行检测,并对估算患者的健康指数,每隔7天对电话随访1次,这样能对患者的病症状况及生活改善情况予以及时了解。
1.3评价标准
实施SF-36(生活质量评定表)对实施前后患者的膳食结构优良和服药依从性、生活方式优良和疾病知识知晓等指标改善情况。生活方式优良率:患者谨遵医嘱,饮食习惯合理化、运动锻炼适当;服药依从良好率:定期复查、药物服用定量定时。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观察患者实施前后的指标改善情况
实施前,患者的膳食结构优良和服药依从性、生活方式优良和疾病知识知晓等指标改善情况与实施后相比,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对比观察实施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
实施前,(74.5±8.1)分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实施后,(82.3±11.1)分为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经对比,实施前明显低于实施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病因复杂、易反复发作和治疗时常长等,是慢性疾病的主要特点,再加上受外因因素的影响,如老年患者的年龄较高、其机体抵抗能力较低等,很容易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情绪,又或者是饮食控制不合理及不遵医嘱服药等,从而使治疗效果受影响[3]。健康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是表示,将针对性干预措施落实到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从而达到健康管理、延缓及阻碍病症的目的。健康档案管理是一种服务机构,通过对患者病情状况的全面评估,并将其设置成档案,再根据不同的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针对性的指导工作,这样不仅有助于患者的病症的改善,而且还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4]。从上述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老年慢性病患者予以健康档案管理,能使患者的的膳食结构优良和服药依从性、生活方式优良和疾病知识知晓等指标情况得到改善,使其生活质量也明显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健康档案管理模式的实施,对慢性病症的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的实施,还有助于医护人员对患者治疗过程及病情变化情况的全面掌握,对治疗方案的调整能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还能节省医疗中开支及资源。由于现下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仍处于发展阶段,为了能使其更加完善,本人提出以下几点意见:①设立电子健康档案,通过互联网实施综合干预;②健全社区健康监测网络,对检测实施计划予以制定;③为每位患者制定一张健康卡,将患者的基本医疗信息输入健康档案内,这样便于医护人员的患者信息的提取,避免救治时间受延误。
总而言之,将社区档案管理应用到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即能加快患者病症康复,而且还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何红球 单位:桂林市人民医院北门社区
参考文献
[1]陈冬雅,钟雪花.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实施健康管理模式后的改善情况评价[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8):192-194.
[2]彭柳媚,胡于俊,周子英.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0):1549-1551.
我国社区心理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医学模式和社会模式[11];病人(或家人偕同病人)———医院门诊———医生———门诊或入院治疗模式[12];以市、区政府为主导的联合模式,以制度规范为依据的常态模式,以居民需求为牵引的服务模式[13]以及心理健康服务建设的金字塔模型[14]。我国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起步较晚,即使在我国沿海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一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走在前列的地区,也多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模式。目前,我国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没有统一要求与标准范式。在已经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社区,多以政府为主导,依托社区自身条件与资源,整合社区内可以利用的资源与人员,根据社区内居民的心理服务需求进行工作,国内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服务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怎样结合中国特色进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
2社区心理健康的服务对象研究
通过实地走访济南市30个社区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面向全体居民的社区占76.7%,其次是面临特定心理发展任务或困境的特殊人群,包括老年人、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9]。有学者提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对象包括普通人群、高危人群以及筛查出心理疾患的人群[15]。还有学者认为城市社区中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高和易感性强的人群是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点人群[4]。综上,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对象应当包括社区内的所有居民,以及社区所辖区的企事业单位、学校、各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及流动人口。其中,又以青少年、老年人、无业下岗及低收入人群、慢性病患者及残疾人、刑释解教者为重点人群,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3社区心理健康的服务队伍研究
通过对济南市682位社区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34%的居民更愿意接受具有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士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17.5%的居民更信赖阅历丰富的年长者;14.4%的居民选择了精神科医生;11.3%的居民选择了社区干部;选择社会工作者的居民占6.2%,另有7.2%的居民选择了其他人员[9]。有学者对湖北省武汉市一个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调查发现,两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两地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都以女性为主,其中克拉玛依市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学历以大专为主(43.64%),没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从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时间1年以上者占61.82%,大多为兼职人员;武汉市社区硕士及以上学历占2.15%,大专、本科学历占72%,78.49%从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不足1年,基本上都是兼职人员;克拉玛依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设有专门的工作岗位,工作人员以社区委员和心理健康专干为主,但心理咨询人员的比例较低;武汉市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以公共卫生科和护士为主,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工作岗位,社区中缺少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者[3]。由于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的人员结构和专业素养、培训和督导以及服务规范都有待于提高,就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基本结构来看,大多数为兼职人员,并以女性居多,缺乏相关的心理学专业背景,较多的社区干部兼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并启用大量志愿者及义工,无固定服务时间,而居民更多的愿意接受具有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士和心理志愿者提供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国内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队伍有待提高和完善。
4国内社区心理健康的服务内容研究
相关调研结果表明,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26.8%);个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控制(22.7%);工作压力应对(21.6%)成为最受大家关注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9]。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宣传(34%);举行心理健康讲座与咨询(22%);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12.6%)是居民最喜欢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10]。结合各个城市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情况,我国目前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基本由以下内容构成:①开展社区心理健康内容调查,帮助社区群众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也有助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服务。②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这也是让大家了解心理健康促进的最好途径之一。③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科普专栏,刊发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性文章,及社区群众自己维护心理健康的心得与体会的文章。④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由于心理咨询和辅导专业性较强,规定辅导人员只做与自己资质相匹配的工作,心理治疗不在社区心理健康辅导的工作范围内。⑤培训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骨干。社区中学校的心理教育教师、街道干部、居委会主任、社区卫生中心的相关人员、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应当成为重点培训对象。⑥督查以心理服务为名义进社区的人员的专业行为。随着社会需求的扩大,部分以心理学为职业的人活跃在社区,做心理咨询、智力测验或其他相关工作,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应该对他们负起督查之责,对做法不科学的进行干预,维护好社区居民的权益[16]。
5社区心理健康的服务效果研究
相关调研结果表明,15.9%的居民认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很有成效;23.5%的居民认为有成效;41.3%的居民认为有一点成效;还有19.3%的居民不清楚是否有效果[9]。通过调研武汉市社区居民对精神卫生服务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影响,16.4%的居民认为有很大帮助,57.7%的居民认为有帮助,11.0%的居民认为帮助很少,14.9%的居民认为没有帮助[17]。另有研究表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提高了社区精神病患者的管治率,促进了社会和谐[18]。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是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情况和满意度的真实反映,是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和效用的综合评估,通过效果评估,能使服务者及时修正服务模式及内容,不断加强与完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质量。由于我国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时间较短,地区发展不均衡,对比性研究较少,对服务效果并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因此很难对我国目前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效果做出客观真实有效的评价。在目前提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社区中,通过效果评估,居民心理健康程度有一定提升,服务效果应以各地实践的结果及居民的评价为主。
6国内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6.1存在的问题
综合国内学者的调查研究结果,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问题较多,并且非短时间内即可解决。由于我国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时间较短,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远远没有普及,城乡差距显著,覆盖面较窄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首要问题是缺乏有效保障机制和管理体制,使得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很难在规范的环境下开展;由于资金短缺,无论硬件设施还是人员配备方面都不满足社区的实际需求。其次,政府对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视程度不高,缺少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指导,加之宣传工作不到位,居民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模糊,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阻力较大。最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多以兼职、非专业人员为主,缺乏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才,服务人员专业化、规范化程度不高,较难提供专业、让居民放心的心理健康服务。
6.2对策
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①当务之急要加强政府的主导力量,保障资金来源,建立健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完善监管制度,上级领导部门加强业务指导和工作督导,定期进行工作评估和考核,使社区心理健康工作有序良好开展。②要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化队伍,专人专岗,定期对上岗者进行业务培训及考核,加强社区心理服务站与专业心理机构及综合性医院精神科、精神疾病防控中心与精神病院的沟通与联络,打造令社区居民信任、依赖的专业化心理健康服务队伍。③要关注社区居民的实际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坚持预防大于治疗的服务原则,根据社区居住人口的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及有主题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使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不再形同虚设。
7结束语
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未能得到社区居民普遍响应和广泛认同。分析原因可能是:健康教育的内容针对性不强科普化程度不够,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形式过于单一、不够生动、居民参与度低。没有使居民真正体会到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的益处.医务人员在健康教育方面自身能力有待提升组织协调工作还要加强行为的变化有计划的干预对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维持、增强或阻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减少疾病伤害等的危险性密切关联新的政策规章制度及组织的安排体现了环境支持社区领导医务人员教师社会团体负责人等都能提供这种支持人.们采纳所提供环境和规范的支持。提高参与认识和程度促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实施社区健康教育的策略
2、1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
协调社区医疗卫生新闻及社会团体的力量共同参与、统筹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以社区医疗部门为主体。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育与健康促进的基本组织形式妇和离退休人员中的积极分子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骨干力量参与人群是进行社区健康教社区干部。家庭主自愿者是社区健康、以点带面不断扩大。
2、2实施健康教育行为干预与支持
不良的行为方式不仅与慢性病有关。也是传染病和伤害的重要危险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据了突出地位世界卫生组织:.:.::年沽计。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死亡可归因于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等十种行为危险因素健康教育干预强调健康。
2、3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由于社区居民来自不同的文化阶层所以社区健康教育应以不同的形式开展如‘专题讲座座谈会面对面宣传健康咨询、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单、广播、板报等。以上几种社区健康教育形式在实际应用中各有利弊例如。专题讲座相对有组织性。但教育对象比较被动:而面对面宣传比较有针对性。但只适于小规模的健康教育因此。在进行社区健康教育时。必须灵活掌握。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
2、4选择适合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
因人施教:对文化层次高的患者。可以选择疾病产生的原因、病例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对文化水平较低的患者应使用一些通俗易懂的的内容。通过对患者的了解、沟通。针对患者的需求。根据患者接受的程度。因人而异地向患者及家属传授有关疾病的基本知识。使病人能够掌握健康问题的有关知识。自觉地养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而达到最佳健康状态。
1.1一般资料
本组对60例所辖社区患者进行调查及宣教。其中女性28例,男性32例。年龄10岁到80岁。病程3~10年。同时调查患病人群文化程度。
1.2调查方法
采用交谈方式、问卷及座谈会进行资料收集;调查时间于2013年5月-2013年12月完成。
1.3诊断依据
本次调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相关诊断标准(1999年制定)以诊断,均以确诊。
1.4结果
一般情况:患者年龄范围在50岁以上30人,40~50岁9人,30~40岁6人,20~30岁5人,20以下10人,大专及大学以上文化15人,高中文化水平10人,初中文化15人,小学文化20人。并发症:其中合并冠心病的10例,脑出血2例,脑梗塞10例,糖尿病足1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2例,糖尿病肾病5例,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3例。熟知并发症且可以自主防护占14%,了解并发症但不可自主防护占30%,不了解并发症占56%。对血糖监测程度:患者能按时监测20%,偶尔能监测占16%,不能监测占54%,其他占10%。
2存在问题
2.1社区居民不注意定期检查
有的患者来就诊时已经出现并发症,有的患者临床症状已经比较严重。有1例病人,工作忙,不注意身体,突然发生昏迷。经检查血糖已经为28.6mm/L,出现酮症酸中毒的表现。
2.2患者对糖尿病的危害认识不够
糖尿病是心、脑、肾、视网膜及大血管并发症。控制血糖势在必行。但是许多病人无临床症状,以为血糖高一点,对身体没有影响,导致后来出现并发症,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2.3患者不能执行用药方案
有的病人对用药产生害怕心理,认为药物副作用大,不能按时服药。部分糖尿病患者不能正确使用胰岛素,部分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现象。社区中患者常常听信偏方或广告,放弃医生按照指南为其量身定做的方案。有些患者常常宁愿吃一大把药物(具体不详)而不愿意口服指南中提倡的药物,这是很可惜的事情。
2.4运动与节食不能坚持
许多病人也知道糖尿病应该控制饮食,但很难坚持。有1例糖尿病足的病人,询问他是否控制饮食。患者说:“控制饮食太痛苦,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经调查50岁以上的糖尿病病人比较多,这与他们童年曾经挨饿有关,因此食欲好,摄入过多。大专及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也比较多,这与他们工作压力大,应酬多,摄入多,没有时间进行运动有关。
2.5社区医务人员缺乏
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只有3~4名,负责日常的诊疗工作及值班,医学上的学习及考核、培训,比较繁忙。没有宽裕的时间对病人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
3解决策略
3.1鼓励病人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社区的居民也包括一些颇有文化的知识分子,那种在健康的时候就参与体检的观念在他们身上都远未建立。他们不愿意进行周期性健康检查,认为疾病离自己还很遥远。等到发现疾病,已经到了中晚期。所以,社区医生应灌输居民健康检查的必要性,开展好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工作。
3.2与社区街道合作
利用街道的组织能力,加强开展适当的运动,比如:晚间组织参加广场舞、太极拳等,这样有利于控制体重,提高抵抗力及增加药物敏感性。与社区合作,有利于采取的运动能长期坚持下去。
3.3积极开发糖尿病管理软件
与有关部门合作积极开发完善、实用的糖尿病管理软件。对糖尿病进行动态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3.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建立糖尿病病人微信群、QQ群,及时交流,及时管理。让病程长,健康教育执行好,配合治疗,并发症少的患者采用现身说法,让他与其他病友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可以聘请一些糖尿病中医专家,谈谈糖尿病的中医防治。
3.5加强上级检查
每年上级主管部门定期对糖尿病患者管理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定期向糖尿病病人发放调查表,检查糖尿病病人的管理情况。
3.6开展医师多点执业
支持专科医院的医师兼职做家庭保健医,这样可以减轻社区医生的工作量,增加健康教育的医务人员,使病人有问题时可以直接向保健医咨询,也可以更好的开展健康教育。
3.7建立社区健康管理中心
包含家庭生活方面、工作学习方面、社交及其他方面,共48条国内常见的生活事件。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所受生活应激事件的类型也在不断变化,研究者在保留原评分方法及维度的前提下,选取42例社区居民开展质性访谈及预调查后将原始问卷修订为74个条目;选取心理学、社会学、社区护理学、老年护理学专业领域的5位专家开展两轮咨询,内容效度比为0.962,研究者在专家意见的指导下经过增删修改将条目数量修订为80个;采用离散趋势法、t检验、信度分析法进行条目筛选后,保留家庭生活方面、工作学习方面、社交及其他方面,共77个条目,总问卷的Cronbach''sα为0.86,其他各维度的信度系数均>0.7,内部一致性较好。生活事件刺激量的计算方法:某事件刺激量=该事件影响程度分×该事件持续时间分×该事件发生次数;正性事件刺激量=全部好事刺激量之和;负性事件刺激量=全部坏事刺激量之和;生活事件总刺激量=正性事件刺激量+负性事件刺激量,总分越高反映个体承受的精神压力越大。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含思维、情感、行为等较为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共90个项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总分越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质量控制问卷调查由研究者本人及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进行,使用统一指导语对自愿参与本研究的居民介绍调查目的及问卷填写方法,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发现错误及遗漏及时返还补填纠正。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讨论
1.乡镇社区居民生活事件应激水平较高,有待改善本研究采用修订版LES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乡镇社区居民的生活事件应激水平为0~266分,平均为(87.34±79.68)分,较郑严平等研究结果高;3个维度中家庭生活方面的应激水平得分最高,社交及其他方面次之,工作学习方面最低。考虑可能的原因为研究者在质性访谈及专家咨询基础上对杨德森等的生活事件问卷进行修订,分别于家庭生活、工作及社交3个维度增添条目,例“与各家庭成员关系的处理、家庭责任、购房、居家环境等”“工作变迁、职业安全防护、福利保障等”“自身压力的宣泄、本人及家庭成员就医及养老、担心环境污染及自然灾害等”。该类条目均是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社会转型期所凸显并加大人们生存压力、诱发不良心理卫生问题而切实存在的现象,进而导致本研究中居民生活事件处于较高应激水平。此外,本研究所选择的是经济竞争力较为落后的4个乡镇社区,其中在家庭中承担较大责任的50岁及以下社区居民占89.3%(746/835),无固定工作的农村居民及自由职业人员占55.6%(464/835),因而调查结果为家庭生活方面的应激水平最高,工作学习方面的应激水平最低。
2.乡镇社区居民生活事件应激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及文化程度是影响其生活事件应激水平的主要因素,可解释的总变异为27.9%。家庭生活方面受婚姻状况、年龄及居住地区3因素的影响,可解释的总变异量为12.1%;工作学习及社交方面分别受性别、文化程度差异的影响,可解释的变异量为5.0%、6.0%。方差分析结果还显示,50岁及以下居民所受生活事件应激较大,可能由于中年群体作为家庭或社会群体的中流砥柱,受到涉及事业、经济、婚姻、人际关系、侍奉老人、教育子女等方面的压力较为集中,所遭受到的生活事件多,应激随之加大。文化程度较高的居民对文化及精神方面的需求较高,并随着转型期政策体制的改革,既要面临完成工作任务所需各种新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提高,还要应付工作及家庭生活所带来人际关系方面的冲突,更易出现心理卫生问题,而文化程度较低居民较易满足于自身的生活现状,心理状态趋于平稳,生活事件的应激较小。此外,农村地区居民,尤其无工作的务农人员所受生活事件应激量较城镇居民高,这是因为随着城市化、信息化步伐加快,农村居民的生理、心理需求与农村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产生冲突,为满足其消费需求,在迫切融入于大城市中面临更多文化再适应等应激事件,而应对方式的不完善导致其心理症状的出现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降低。其他婚姻、性别方面的结果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3.乡镇社区居民的生活事件应激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呈正相关生活事件的应激越大,居民承受的精神压力越大,心理健康状况越不良,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较一致。居民生活事件应激与SCL-90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显示,SCL-90总分与居民的家庭生活维度相关性最高(0.823),社交及其他维度次之(0.651),工作学习维度最低(0.562),这与各维度生活事件应激水平的排序相一致。自20世纪30年代Selye提出“应激”概念以来,生活事件作为一种心理社会应激原影响身心健康的理论受到广泛关注,尤其负性生活事件对个体躯体及心理社会紧张反应的影响较大,而好事或中性事件则影响较小。以上提示可通过对个体生活事件的测量来预测其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以修订版LES进行调查,高分组占38.0%,尤其家庭生活方面得分最高,即乡镇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应受到关注,相关人员需考虑采用相应护理治疗措施来予以改善。此外,本研究SCL-90中人际关系敏感维度与生活事件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即个体能否恰当处理与社交人群的关系对其心理健康的维护有重要影响。WHO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状况”作为健康定义的重要组成内容,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与研究也从传统单一身体模式转变为身体-心理-社会的综合模式。因而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来改善乡镇社区居民社交关系的处理对减轻其生活事件应激以及心理健康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多组均数的比较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取检验水平为α=0.05,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干预前后分别发放问卷238份,采取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问卷回收率100%,有效应答率100%。调查对象男性129人,女性109人,男女性别比1.18∶1;文化程度高中以上82人,占34.45%;初中以上88人,占36.97%;文盲68人,占28.57%。
2.2干预前后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对比
干预后糖尿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60.01%)较干预前(24.57%)有所提高(χ2=367.312,P<0.05),干预后各类问题的知晓率较干预前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值对比
干预后空腹血糖值(6.62mmol/L)较干预前(8.31mmol/L)明显降低(t=14.967,P<0.05),男性(t=10.102)、女性(t=11.177)干预后的空腹血糖值(6.56mmol/L、6.68mmol/L)较干预前(8.09mmol/L、8.58mmol/L)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5岁~组(t=3.262)、45岁~组(t=8.920)、55岁~组(t=8.318)、65岁~组(t=8.002)、75岁~组(t=4.490)空腹血糖值干预后较干预前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t=-2.049)和干预后(t=-0.843)空腹血糖值女性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F=1.052)和干预后(F=1.441)空腹血糖值分别以35岁~组和65岁~组最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分布情况
以空腹血糖≥7.0mmol/L为不达标,干预后(29.83%)空腹血糖不达标比例较干预前(68.91%)明显降低(χ2=72.692),男性(χ2=35.896)干预后的空腹血糖不达标由65.12%下降到27.91%,女性(χ2=37.269)由73.39%下降到32.11%,35岁~组(χ2=6.600)、45岁~组(χ2=22.000)、55岁~组(χ2=27.585)、65岁~组(χ2=7.782)、75岁~组(χ2=10.111)的空腹血糖不达标比例干预后较干预前均有所下降,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χ2=2.841)、干预后(χ2=1.316)女性空腹血糖不达标均较男性高,干预前(χ2=10.329)、干预后(χ2=4.377)空腹血糖不达标分别以55岁~组和65岁~组为最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虽然现今政府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当重视,加强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为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而努力。但是老年人对于心理健康的高需求,仍然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很好的满足。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从而通过建立更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引进更为先进的设施,从而达到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目的。
二、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现今城市的经济发展迅速,虽然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进,同时也带来许多的心理问题的隐患。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认知能力大幅下降,无法跟上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代,从而产生无用感,对自己怀疑,造成心理障碍。同时由于收入水平的下降,各种慢性疾病的产生,使得生活质量下降,于是产生了各种心理压力。外加子女外出工作忙,长期无法陪在身边,使得压力得不到合理的发泄和舒缓,使得心理疾病的发生几率大幅增加。
三、现今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大部分患有心理疾病的老年人都是由于他们的心理需求未达到,而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造成了失眠,状态不好等症状,最后转变成难以挽回的心理疾病,所以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是保证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首要任务。而现今的城市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劳动水平和身体状况都不可避免的大幅下降,在这种情况之下,老年人会自然的考虑到万一发生什么,自己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的保障问题。在得不到良好的,稳定的保障情况下,老年人就会陷入焦虑,抑郁,无用感,失眠的困境之中,从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二)尊重需求随着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的下降,其自身就会产生一种无用感。而年轻人并不了解他们的想法,认为老年人不会什么新潮的东西又没什么事情,于是在无意中对老年人进行了否定,外加老年人的内心普遍敏感脆弱,他们将会感到自己不被认可,从而无用感越来越深,同时开始回避新的事物,减少用脑,避免再出洋相。而往往这样就会带来老年人的各方面的感知快速下降,成为老年痴呆和众多心理疾病的引子。
(三)对于爱的渴望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现今的中国老人普遍希望得到更多的子女的关心和照顾,他们渴望与家人交流感情。与家人的沟通越多,他们内心的满足感和生活的充实感就会越强。因此老年人最看重家庭的和谐问题。更多的关心和感情交流可以明显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和恐惧心理,使得老年人心理健康。
四、现今城市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方式
我国现今的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现实生活中的心理支持之间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国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仍处于起步于发展阶段。如今我国城市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创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点
配备专业的器材和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通过电话或面对面咨询的方式,解决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定期在各大老年社区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为老年人提供方便的,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二)发展老年人教育事业
利用老年人教育学校,社会教育,讲座等方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拓展老年人的视野,充实老年人的生活。与此同时扩大了老年人的交际圈,使得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互相认识交流,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
(三)建设社区周边配套设施
如公园,老年活动中心等,为老年人走出家门提供场地与活动,让更多老年人把锻炼,交流,活动,当成习惯。
五、现今城市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方式的不足与发展难点
我国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虽然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在各方面仍落后于发达国家。而由于背景文化的不同和人口巨大等因素的限制,我国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并不能照搬国外的服务模式,必须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在如今的国内城市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仍有许多不足,如:
(一)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相关制度与法规尚未完善和成熟,护理的质量和老年人福利仍然相当薄弱。
(二)社区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在教育相关专科护理人员方面,存在着起步较晚,且由于对于老年服务的偏见和工作压力等原因,报考人数少,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更少的问题。使得在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并没有许多高水平的的专业人员。
(三)护理器材和周边设施的落后
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社区老年人服务的各个方面并没有相当完善。在器材和设施方面更是有很多没有做到切实的从老年人的实际出发。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和资源的浪费。
与此同时现今城市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也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如:
(一)我国的老年人大部分思想比较传统,对于心理咨询等抱有排斥心理
觉得这些是私人问题,不愿配合服务人员。碰到一些让自己心里不舒服的事情也不愿意与社区服务人员交流,认为家丑不可外扬。
(二)我国现今的老年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
对于生活节约,对于自身的晚年生活质量要求不高,自然不把所谓的心理健康放在心上,对于社区服务人员抱有较强的戒心,使得心理健康服务难以进行。(三)各地的经济发展参差不齐。由于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各地的城市经济发展差距巨大,无法制定统一的法规。而各地方政府由于财政等各方面原因也无法为社区老年心理服务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
六、完善城市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对策
我国的城市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雏形,但是各方面还是不够完善,在未来的发展之中,老年心理健康服务必然会迎来许多更为先进的改革。本文认为以下的方法可以有效完善社区老年人心理服务。
(一)建立完善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保障体系
如保障专业人员需求,保障资金的供给,保障统一的技术体系,保障真实的反馈,制度的保障等。要充分做好资源的保障工作,不然再多的想法也无法实施。
(二)成立专门的组织体系
对于各方面的人员进行合理的分配任务,使得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变得有序,通过分组等方式分别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方案,使得工作更有效率。
(三)建立社区老年人个人的心理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