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决策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0:28:36

序论:在您撰写决策管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决策管理论文

第1篇

在我国,随着国内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交通数据已经变得越来越丰富,基于大量的交通数据为用户提供辅助决策支持成为必需。

本文在分析了决策支持系统及交通综合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特点、结构等有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建立城市综合交通决策支持系统(USTDSS)的构想。在着重分析城市交通中的各种决策类需求的基础上,对城市综合交通决策支持系统的系统开发方法、系统框架设计等进行了研究探讨并予以实现。其中,针对城市交通的决策类需求的特点,借助于相应的统计模型,将信息以图表化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使决策用户能够直观而全面的获取信息。

目前,基于决策支持系统在交通领域应用的研究都倾向于某一具体的方面,且成功的案例较少,本设计所实现的城市综合交通决策支持系统旨在对此做一有益的尝试。所开发的系统能够很方便的为城市交通的高层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信息,辅助其制定科学、有效的决策方案。

关键词:WEB串口通信输入输出的连接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水在人们正常生活和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现交通事故,轻则给人民生活带经济损失,重则可能造成人亡。公共交通在城市一体化发展模式下的功能定位,并从城市交通结构,线网布局和交通政策三方面阐述了我国目前公共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再此基础上提去几点关于在城市交通一体化发展模式下的公共交通发展策略。我国城市交通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其对策主要是规划及政策手段、工程设施建设手段、运行管理手段,以及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交通运输系统的手段。

1.2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理清我国中心城市交通目前的管理体制几机制现状,存在问题,及改革需求和可能障碍:结合国际和国内先进经验,为中心城市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政策建议,使中心城市交通行政能力提高。

研究内容

中心城市交通行政管理体制现状调查和特点分析

(1)了解全国36个中心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模式,相关管理部门(交通,规划,建设,城管,园林,环境,公安,财政发改等)机构设置,职能及相互协调情况,存在问题几当前解决办法和机制。

(2)分析不同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模式的背景原因,各自特点,找出现有的各种交通管理体制模式转换的条件。

(3)了解中心城市交通行政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法规体系建设问题,在行政立法,执法几监督实施等程序上有那些不足。

(4)研究城市交通管理行政体制改革理论基础,并结合各城市经济发展特点,分析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

1型城市的成功经验分析:择国内已经建立综合交通管理体制的3—5个典型城市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这些城市在改革过程中对具体问题的应用个解决办法,一为其他中心城市的改革提

供借鉴。

2际先进交通管理体制经验分析:择若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透彻分析其及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前因后果,结合中国城市的具体实际,找出可供中国中心城市改革借鉴经验。

3心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建议:机构设置,资源整合,部门协调机制建立,法规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推动中心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建议。

第2章决策支持系统与交通决策支持系统

2.1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简称Dss)是铺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它是管理信息系统(MIS)向更高一级发展而产生的先进信息管理系统

它为决策者提供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模拟决策过程和方案的环境,调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分析工具,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

决策按其性质可分为如下3类结构化决策,是指对某决策过程的环境机及规则,能用确定的模型或语言描述,以适当的算法产生决策方案,并能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最忧解的决策:

非结构化决策,是指决策过程复杂,不可用确定的模型和语言来描述其过程,更无所谓最优解的决策:

半结构化决策,是介于以上二者之间的决策,这类决可以建立适当的算法产生决策方案,使决策方案中得到较优的解,

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决策一般用于一个组织的种,高管理层,其决策者一方面需要根据经验进行分析判断,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计算机为决策提供各种铺助信息,及时做出正确有效的决策。

决策的进程一般分为4个步骤:

发现问题并形成决策目标,包括建立决策模型,拟定方案和确定效果度量,这是决策活动的起点。

用概率定量地描述每个方案所产生地各种结局地可能性。

决策人员对各种结局进行定量评价,一般用效用值来定量表示。效用值是有关决策人员根据个人才能,经验,风格以及所处环境条件等因素,对各种结局的价值所作地定量估计。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循证医学知识管理知识整合

1循证医学的概念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临床医疗决策模式,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医学领域关注的新热点。循证医学实践的过程必须基于现有的最佳证据,结合医生个人的经验和来自患者的第一手临床资料,并尊重患者的选择和意愿,从而保证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在循证医学的模式里,每一项临床决定都应该基于现有最佳的研究证据之上,证据就是知识,知识管理是循证决策系统的基础。要想顺利地推进循证医学实践,必须注重知识管理能力的开发。

2循证医学实践中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组织提高创造力的手段和过程,是对知识资源进行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在知识管理研究中,根据知识外程度的不同,将知识分为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存放在各种文件、报告、文章、手册、专利、罔形、图像、录音、录像、软件等文献中,能够用语言、义字、科学公式、公理、图像、计箅机程序等清楚地表达来,如期刊杂志上的论文、科研结果、门诊病历、药品说明等都属于显性知识。性知识易于编码、存储、交流和共享。隐性知识是指蕴藏在人的大脑中,未经系统化和正式化的知识,难以编码、表达和共享,属于主观个人化的知识,如医护人员与病人的交流能力、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体会等。

2.1显性知识管理

临床医生在每天的日常医疗工作中,会产生有关疾病预防、病阗、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信息需求,实施循证医学实践的第一步是将这些信息需求转化为医生要提的临床问题。其中提临床问题的依据包括:病史、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结果以及医生的临床医学知识等。医生只有对这些性知识进行综合研究,才能找准临床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寻找最佳证据。

循证医学实践中强调医疗决策要基于当前可得到的最佳证据.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基础医学或临床医学研究都可以被视为循证医学的证据。应用于循证医学实践的证据必须符合真实性、重要性、实州性的特征。正规的统编教材及专业学术期刊是循证医学实践中比较可靠的证据来源。但是,面对浩如炯海的证据资源,寻找并判断…最佳证据,需要临床医生有较高的检索、评价和利文献的能力。他们必须做到制定合理的检索策略,熟悉数据库的结构特点,了解网络资源的分布,根据循证医学对证据的要求,在检索的文献中判断最佳证据。循证医学实践的对象是个体的患者,所以将证据应用于患者时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例如患者的病情、年龄、经济条件等。

2.2隐性知识管理

循证医学实践要求将个人经验与所获得的最佳证据与病人的意愿整合在一起,做…决策。这就需要临床医生有较好的交流能力和较强的责任心,以患者为中心去考虑问题,能够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在耐心交谈的过程中,充分了解患者对治疗的顾虑及意见,了解患者的心理及所处的社会状态,同时也让患者了解治疗方案中的循证医学证据。正确的医疗决策离不开医生的临床经验。来自实践经验的隐性知识对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做正确的医疗决策十分重要。这些知识在书本中难以得到,不易表达和被模仿,包括临床思路、手术中的手法技巧、罕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医疗失误中学到的知识等。

2.3知识整合

知识整合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进行综合和集成,实施再建构,使单一知识、零散知识、新旧知识、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经过融合提升,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循证医学实践需要临床医生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能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拟采用的诊治方案中权衡利弊,将现有的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整合起来,做最适合患者的医疗决策。

3提高知识管理能力的措施

3.1加强循证医学教育

为了更好地推进循证医学实践,医院应该为医生提供系统循证医学教育的机会,培养医生存循证医学实践时需要的各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和严格评价的能力。医生应该树立主动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对于医疗行业现的新成果、新技术能主动去了解和掌握。

3.2重视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利用

对于医院来讲,隐性知识是医院知识的主体,是保证医院工作质量的关键。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能力将成为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医院应根据隐性知识的特点,采取措施,提高隐性知识的利州水平。医院应为员T提供方便、快捷的沟通平台,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激励制度,鼓励医生进行知识交流与创新,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和表达能力。而医生应该注重知识获取和积累,将自己的隐性知识总结、提升为理性认识,将性知识片断整理、归纳,存知识共享、知识交流和知识创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循证医学实践能力。

3-3创造知识管理的环境

对于要引入循证医学实践的医院来讲,应该有完善的网络环境、良好的数据库资源以及大量的针对临床医生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日常例会、疑难病会诊、学术研讨会、家讲座等形式,为临床医生的知识交流创造机会。构建学术梯队,在日常医疗工作中使经验丰富的医生与年轻医生之问实现知识转移。同时,计算机网络为知识管理带来了新的契机。医院可以通过构建知识地冈、知识仓库来进行知识管理。利州BBS或Blog建立医院内部学术交流的空间,为临床医生总结经验和分享知识提供平台,临床医生可以交流工作中;到的问题;同时,他们也可以使用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来管理自己的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3.4构建学习型医院文化

要提高知识管理能力必须形成学习知识、分享知识的医院文化。知识共享有利于整个学习型组织的共同进步。医疗队中成员的互相信任、团结合作是进行知识共享的基础。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不仅不会使知识拥有者的知识减少,反面可以使知识内容增值。在良好医院的文化氛围中,培养临床医生分享知识的价值取向;知识和信息在交流和分享过程中,使医疗队的知识得到融合和升华。

第3篇

成本动因(costdriver)是指引起产品成本发生的原因。这些原因构成了成本的决定性因素(determinant)。由于各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同,影响其成本的因素也会不同。到底什么是影响企业成本的最重要的因素呢?对于传统的管理会计而言,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即产量就是唯一重要的成本动因。这是与传统的制造业下,直接材料与直接人工占制造成本较大比重的情况相联系的。随着新制造环境的出现,产品的成本性态发生了改变,使得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对成本信息的扭曲越来越严重,导致了作业成本法的诞生。在作业成本法下,许多过去不被重视的各种作业计量尺度如材料移动次数、定单数量、准备次数等都被看作成本动因。但无论是产量,还是材料移动次数等都是作为客观的被动的成本动因用于成本分析,可以把它们称之为作业性成本动因。事实上,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影响成本的因素的话就会发现,比作业性成本动因对成本影响更大的因素委实不少,这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战略成本动因。

所谓战略成本动因是指从战略上对企业的产品成本产生影响的因素。与前述作业性成本动因相比,它具有如下特点:

(1)与企业的战略密切相连,如企业的规模、整合程度等。

(2)它们对产品成本的影响更长期、更持久、更深远。

(3)与作业性成本动因相比,这些动因的形成与改变均较为困难。

战略成本动因可以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structuralcostdriver)与执行性成本动因(executionalcostdriver)。由于这些成本动因在成本计算中常不予考虑,因此常常被传统的成本管理所忽视。这样,成本动因就可以按其对成本影响的程度划分为战略成本动因和战术成本动因,两类成本动因分别从基础经济结构和作业程序两方面影响企业的成本姿势(costposition),并为企业改变其成本地位提供了能动的选择。对成本这样研究和划分,就能从经营战略的意义上作出成本决策,为我国企业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思路。

二、结构性成本动因与成本决策

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基础经济结构如长期投资等相关的成本动因。其形成常需要较长时间;而且一经确定往往很难变动;同时,这些因素往往发生在生产开始之前。因此必须慎重行事,在支出前进行充分评估与分析。另外,这些因素既决定了企业的产品成本,也会对企业的产品质量、人力资源、财务、生产经营等方面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结构性成本动因的选择可以决定企业的成本态势。结构性成本动因主要有:

(一)规模经济:所谓规模经济是指在价值链活动规模较大时,活动的效率提高或活动成本因可分摊于较大规模的业务量而使单位成本降低。几乎每一主要价值活动都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况,规模经济对企业价值活动成本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规模经济使企业可以不同的方式或更高的效率进行更大范围的活动。

(2)规模经济的更大销量增加了分摊无形成本如广告费用和科研费用的能力。

(3)规模经济使支持该活动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或间接费用的增长低于其扩大的比例。不过,企业规模的扩大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当这种负面影响超过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正面效益时,便会导致规模不经济。

规模经济在不同的价值活动和不同的产业中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对于有的价值活动而言,世界性规模可以带来效率的提高或成本的降低,而对于其它一些价值活动来说,影响其成本的最显著的因素可能是全国规模、地区规模、工厂规模、项目规模、生产线规模甚或是每个定单的规模。对于不同的企业,对其最有利的规模类型是不同的。企业应该选择敏感性最强的规模类型充分发挥其规模优势。

(二)整合程度:上述规模经济与水平一体化相关联,而整合程度指的是垂直一体化程度。整合(integrate)是指企业为了为自己所负责的业务领域更广泛更直接,在本企业业务流中向两端延伸至直接销售、零部件内制和原材料提供等。

企业的纵向整合程度会对成本产生影响。整合程度的提高可能带来效率的提高或成本的降低。主要表现在:

(1)它可避免使用市场所带来的额外成本如采购费用和销售费用。

(2)它能使企业获得更多的附加值。相当于把供应商或销售商的利润转移到企业内部。

(3)整合可使企业减少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是确保稳定供求的一种重要手段。(4)整合可以带来联合作业的经济性,就象钢材生产如果直接从炼铁工序运送到工艺加工中不需重新加热的道理一样。

(5)整合可能带来各种无形资源的积累。包括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情报和售后各方面的情报来源的确保、支配力和影响力的确立和技术知识的积蓄等。

(6)建立专卖店及其送货政策,可减少假冒伪劣商品对企业的冲击。

加强整合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然而,整合并非总是带来成本的降低,在许多情况下其结果可能正好相反,因为

(1)整合需要资金的大量投入;

(2)整合会造成企业组织弹性的降低,容易丧失灵活性;

(3)整合也许会带来成本的提高;

(4)整合程度过高可能形成企业与供应商或客户的关系冷淡乃至恶化的情况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资产重组与企业购并是我国企业界的热门话题,了解整合这一结构性成本动因正好可以使企业在购并决策过程中充分地考虑整合对于企业产品成本产生的长期影响。企业必须详细评估整合的优点和缺点,视实际情况决定各价值活动整合的程度。企业既可以选择整合的策略,也可以选择解除整合的竞争策略,而解除整合的策略往往被企业领导者所忽视。当整合的自制成本已高于外购成本,影响了企业灵活选择竞争策略时,可以考虑降低现在的整合程度或解除整合。

(三)学习(learning)与溢出:企业价值链活动可以经过学习的过程提高作业效率从而使成本下降。通过学习降低成本的因素有:

(1)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自用户信息的反馈对企业的作用。表现为根据市场的反映改善产品的设计,提高优质品率。

(2)通过逐步改善厂房布置、生产排程、作业进度降低成本。

(3)通过工人活动量的累积使劳动熟练程度提高。

(4)通过对同业和外部专家顾问的学习而不断改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学习的作用因时而异,因而企业的学习策略而不同。首先,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的企业其学习效应会有很大区别。学习的效应在企业刚建立时会表现突出,而在企业发展非常成熟的阶段可能不太明显。其次,对于价格敏感性较强的行业,学习的作用会更为显著。另外,学习还存一个溢出的问题。即学习的成果可能通过咨询顾问、新闻媒体、前雇员和供应商等渠道从一个企业流到另一个企业。

(四)地理位置:企业的地理位置可以若干种方式影响成本。主要表现在:

(1)由于工资水平和税率在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差异,影响了企业的工资成本和纳税支出。

(2)企业所处环境的交通便利程度及可利用的基础设施的状况都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3)企业所处气候、文化、观念等人文环境,不仅影响了产品的需求,而且影响了企业经营的观念和方式。

(4)地理位置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流入。处于拥有优越的生活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较高的生活水平城市的企业往往能吸引更多的人才。(5)地理位置对营运成本有重要的影响。相对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商的地理位置是影响购货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相对买方的地理位置会影响企业的促销成本和销售成本如运费。

由于地理位置对几乎所有价值活动成本均有影响,所以要求企业在进行厂址店址的选择、工业或商布局活动中慎重行事。企业也可以利用这一成本动因作为取得成本领先优势的策略。企业利用地址位置之一成本动因改善其成本地位的策略可以是重新设定各种活动的地点。

(五)技术:技术是影响企业成本的又一重要因素,任何企业都涉及到大量技术,技术包含于企业的每一价值活动中,它对成本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方面,它可以独立于其它成本动因作用于成本;另一方面,它还可通过改变或影响其它成本动因间接地影响成本。技术的采用可能降低也可能提高成本。只有那些企业能保持其成本领先地位的技术变革能为企业带来持久的成本优势。技术变革并非总能降低成本。首先,技术的开发或引用本身需支付较高的成本。其次,技术变革可能带来较大的风险。在技术革新迅速、产品日新月异的行业,技术的先行采用者可能因过早行动而面临所引用技术迅速被淘汰而又无力更新技术的窘境。

针对技术这一成本动因,企业的战略主要涉及两大问题:

(1)采用何技术?企业应选择能够带来最大持久性成本优势的技术,技术革新的成本必需与得到的利益相平衡。

(2)在所采用的技术中寻求领导地位,还是采取技术追随的战略?若此项技术竞争对手无法仿效或企业创新的速度能超过竞争对手模仿的速度,则技术领先能够持久,企业可以采取技术领导的战略。

三、执行性成本动因与成本决策

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作业程序的成本动因。它是在结构性成本动因决定以后才成立的。而且这些成本动因多属非量化的成本动因,其它成本的影响因企业而异。这些动因若能执行成功,则能降低成本,反之则会使成本提高。执行性成本动因主要有:

(一)生产能力运用模式:生产能力运用模式主要通过固定成本影响企业的成本水平。由于固定成本在相关的范围内不随产量的增加而改变,当企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提高,产量上升时,单位产品所分担的固定成本相对较少,从而引起企业单位成本的降低。对于固定成本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而言,生产能力运用模式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产量的上升会带来单位成本的明显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生产能力利用率的提高并不总是意味着企业效率的改善。有的企业产量提高而销量不变会造成成本降低的假象。因为产量提高所引起的固定成本的分摊基础扩大造成了单位成本的下降,而这部分被分摊的固定成本实际上全部转入了库存。这是我国一些企业产品滞销而仍存在利润的原因之一。所以生产能力利用率的提高应以产销一致为前提。

(二)联系:所谓联系,是指各种价值活动之间彼此的相互关联。这种关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内部联系;另一类是企业与供应商(上游)、客户(下游)间的垂直联系。

1、企业内部联系。企业内部各种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遍布整个价值链。例如基本生产和维修活动的联系、生产作业和内部后勤的联系、广告和直接上门推销之间的联系、品质控制与售后服务之间的联系。针对相互联系的活动,企业可以采取协调(coordination)和最优化(optimum)两种策略来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所谓协调,是指通过改善企业内部各车间、各部门相互之间的关系,使活动间配合融洽,信息充分沟通,从而整体的作业效率最高。例如,改善生产和采购协调可以降低库存。最优化则是通过工作流程的重整和工作品质的提高,使工作效率提高,进而降低成本。

2、垂直联系:垂直联系反映的是企业活动与供应商和销售渠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主要是供应商的产品设计特征、服务、质量保证程序、产品运送程序和定单处理程序等。这些联系会影响企业的成本结构。

例如:

(1)供应商供料的频率和及时性会影响企业的库存。

(2)供应商原料的包装方式会影响企业的原料处理成本。

(3)供应商的生产技术应用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开发成本。改善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常常会使对方都获得降低成本的良好机会,如供应商将大批的巧克力用液体形式而不是十磅重的的条块形式交货可以减少糖果商重新融化巧克力块的工艺成本,同时,供应商也避免了将巧克力制成条块式和包装的费用。但这种协调必须由上下游厂商通力合作才能实现。

同样的,企业与下游销售之间的联系也会影响其成本结构。例如:

(1)销售渠道仓库的位置会影响企业的运输费用。

(2)销售渠道的搬运技术和产品处理技术会影响企业的包装成本。

(3)销售渠道推销或促销活动可能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正如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一样,与销售渠道的联系同样可以为企业和下游销售渠道提供同时降低成本的机会。但是,有时候为了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必须要求销售渠道提高某些成本。若降低的成本超过销售渠道提高的成本,企业可以采取给销售渠道支付补偿的作法。

(三)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质量管理不同的是,全面质量管理强调质量管理的范围应是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要承担质量责任。全面质量管理的宗旨是以最少的质量成本获得最优的产品质量。并且最低的质量成本可以在缺点为零时达到,因为对错误的纠正成本是递减的,所以总成本会保持下降的趋势,直至最后的差错被消除。故全面质量管理的改进总是能降低成本,对于质量成本较高的企业来说,全面质量管理会是一个重要的成本动因,能给企业带来降低成本的重大机会。

这项成本动因要求企业大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从企业的整个范围,设计、生产过程的各阶段着手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真正做到优质高效。

(四)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企业的行动是众多具体个人行动的总和。企业各部门的每一名员工都与成本直接相关,只有依靠全体员工的互相配合,共同努力,企业才能将成本置于真正的控制中,才能实现成本管理目标。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对成本的影响具体中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显性的成本,如物耗高,设备利用率低,废品率高。另一方面是隐性的成本,例如人员不团结,职工情绪低落,对企业漠不关心。

传统的成本管理会计可计量的、按照成本核算制度计算的成本为核心内容,以物治人,现代成本管理则要求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治物,充分组织和动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员工对企业投入的向心力,从而达到充分降低成本,取得竞争优势的目的。

第4篇

关键词投资效益投资决策投资风险防范投资项目评估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10月20日的数据,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57061亿元,同比增长26.1%,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偏大,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必须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企业的投资活动,作为企业使用资金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的核心环节之一。在未来五年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之一是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将经济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观的轨道。

1投资效益好坏是决定能否实现投资目的的中心内容

投资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投资活动具有当期的投资需求效应,即通过对各种投资品和资源的需求(包括人力资源),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投资活动的成果,将成为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满足将来社会可能的消费需要,这就是投资活动的供给效应。

就企业投资而言,投资(直接投资)就是把资金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性资产,比如购买设备、建造厂房、购买生产原材料等,以便获得投资利润。它是企业运用资金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业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从投资活动全过程看,每个投资项目都有一个整体目标,即在一定时间内,按投资预算的要求,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实现资源优化组合,搞好项目建设,使其达到设计质量的要求,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选择分析投资项目时,应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围绕投资效益这个核心,把项目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分析项目系统各要素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以实现既定的投资目标。

2投资项目决策依据和若干标准

投资项目的决策,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投资目标,在充分占有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条件,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若干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合理的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工作。对一个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除进行宏观投资环境分析和微观项目经济评价分析外,还要专门分析投资项目风险,运用系统分析原理,综合考虑每个方案的优劣,最后做出取舍。而且,投资项目决策,是服务服从于总体经营战略的要求,和企业的技术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密切相关。投资决策的质量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取决于决策信息、正确的决策原则、科学的决策程序和优秀的决策者素质。

选择投资项目的主要依据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仅是投资项目本身的一个工作环节,也是做出正确投资决策、进行项目设计和筹措资金的重要依据。可行性研究工作,就是对投资项目进行研究、分析、论证和评价,以确定项目是否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施可行要求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对项目收益和风险的测算分析,判断投资和资金回收的安全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作为一种科学分析论证项目的方法,已普遍被世界各国采用。可行性研究的结论,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分析评价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时,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及专业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中的宏观分析,主要是分析投资环境,即分析研究投资项目所在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条件环境。具体内容有:①在选择投资项目时,首先是了解项目所在地(国)的政治环境,包括项目的审批程序、审批手续、政府机构的办公效率、物资流通体制等与政府的管理体制相关;②经济环境对投资项目的影响;③法律环境。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能有效的保护投资者的既得利益,稳定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并不断扩大投资规模;④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主要内容是指当地居民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生活习惯、教育水平、和价值观念等;⑤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分析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对于地理位置,应分析交通便利程度、地质情况和气候条件等;对于自然资源,应分析各种满足投资需要的物资资源的情况等。

因此,利用工程经济和系统分析原理,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进行分析,是降低投资风险,取得合理的投资组合,选择满意的投资决策方案,保证企业取得预期投资收益的必要前提。企业的一切经济行为,都要围绕取得经济效益服务。通常,在评价分析投资项目经济效益时,一般有两大类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和动态评价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即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主要用于项目方案的初选阶段。静态评价方法具有简洁、直观的优点,但有未考虑各方案经济寿命的差异以及资金时间价值的缺点。常用的有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和差额投资回收期法。动态评价方法即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该方法比较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使评价结果更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常用的具体方法有净现值(NPV)和内部收益率(IRR)。

在确定投资项目的投资方案时,应用系统分析原理,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出发,全面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综合能力,确定投资目标。然后,从分析投资项目所在地的投资环境入手,为实现投资既定目标,对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论证,选择静态分析指标(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率),以及动态分析指标(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作为项目技术经济指标,以减少投资风险,为投资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投资决策效果,达到其经营目标。在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时,需要对产品的成本情况和市场销量以及销售价格进行预测与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总的来说是由其购买动机的推动而发生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外部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企业因素等,另一类是内在因素,即个性心理因素。因此,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进行研究能够影响投资的实现程度。

3投资项目的风险识别与防范

当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时,不仅要考虑预期回报,还必须分析比较投资风险。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投资回报的波动幅度的大小。通过恰当的投资组合,利用投资资产的多样化,能够分散非系统风险。投资组合的结构包括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的最优化,以此来实现既定投资目标下的最佳回报。

由于项目投资特有的时间长、金额大、决策复杂、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多等特点,决定了投资项目风险较大。投资项目风险表现为政治法律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等方面。按投资项目的进度划分,项目投资的风险主要体现在:首先,在项目前期开发阶段可能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因素有:情况不明,仓促决策;方法不对,估算有误;考虑不周,缺项漏项;弄虚作假,不负责任;审查不细,把关不严等。其次,在项目实施阶段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有:建设施工工期拖延;工程与设备存在质量问题;项目建设组织管理不严。最后,项目投产运营初期阶段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有: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忽视人员素质的提高与培训;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许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重视项目投资风险预测,仅局限于不确定性分析中简单的风险技术分析,甚至只凭借经验和直觉主观臆断,对项目建成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预测不够,为项目的实施留下安全隐患。因此,强化投资风险意识,做好投资项目前期工作中可行性研究的风险预测,制定防范和化解措施,是避免决策失误,不断提高投资效益,以及实现投资项目科学化的根本保证。投资项目的风险预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市场风险。如果不了解市场和变化趋势,项目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只有梳理清楚投资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环境后,才有可能避免重复建设,才有可能合理地利用有限资源,做出最佳决策,获得最好的投资效益。巨大的市场空间并不代表投资项目所占的市场份额,只有通过市场营销战略研究和组织实施,同时对行业竞争状况及潜在竞争对手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准确发现适合于项目产品的市场机会。

(2)资源及原燃料、动力供应风险。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企业的投资活动需要统筹资源和投资的关系。首先,要从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客观要求出发,研究资源的约束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制约;其次,也要从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角度,投资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投资项目,并减少各种浪费,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因此,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对原材料,尤其是资源性原材料的储藏量、开采量或生产量、消耗量及供应量予以高度重视。对项目所需原燃料、动力的供应条件、供应方式能否既满足项目生产需要同时经济合理地加以利用,认真加以落实。

(3)技术工艺风险。投资活动作为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该在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既要处理好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问题。又要充分考虑技术可行性基础上的自主创新空间。通过投资项目采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通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消化吸收,有可能产生自主和创新的跨越式发展机会,并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集合一定时间内的人力资源和资金,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会较快产生经济效益。

(4)资金风险。对投资项目而言,资金筹措是先落实投资项目资本金后,根据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筹集银行信贷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外商资金等。加强投资项目筹资风险防范,需重点分析筹资渠道的稳定性,并严格遵循合理性、效益性、科学性的原则。尽量选择资金成本低的筹资途径,减少筹资风险。

(5)投资建设风险。投资项目厂址选择必须符合工业布局及城市规划要求,并靠近原料、燃料或产品主要销售地,靠近水源、电源,交通运输条件及协作配套条件要方便经济。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要满足项目厂址选择需要,总体布置要紧凑合理,尽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投资设施布置应符合国家的现行防火、安全、卫生、交通运输及环保生态等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通过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多厂址比选,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

投资项目还包括:项目管理风险、环境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不可抗力等。实质上,风险贯穿于整个投资项目的始终。通过提升投资决策水平,减少因投资决策失误带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在狭小领域的同业过度竞争,则完全有可能从投资源头上控制投资方向和金额,减少各种投资浪费,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同时,也只有加强投资风险防范,避开形形的隐性或显形的投资陷阱,才有可能减少损失,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投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汉亚.当前投资领域的效益问题[J].投资研究,2004(9)

2王庆水.企业投资决策怎样才能科学化[J].经济论坛,2004(15)

3陈佳贵.企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第5篇

(1)决策主体是决定决策力的基础决策的主体一般是领导。领导的决策力体现在思维力、行动力和反馈力上。思维力要求领导高屋建瓴地分析问题、制定方案,它是体现决策主体的识别问题的能力、判断方案是否可行的能力和全局的掌控能力。行之有效的思维力是以集体的智慧以及对目标问题的充分论证为前提的。行动力是领导给下属指明工作的行动方向,其中包括得到下属的广泛参与和认同、行动的胆魄和雷厉风行的领导风格等。反馈力是在行动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受阻、受挫时做出的反应调节能力,它包含对决策方案的进度跟进、对出现的问题的补救措施等。(2)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正确决策的必然要求领导决策的思维是正确的、全面的,会为完成目标开启良好的开端。要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事情的发展规律的全面思维方式,则要求决策主体即领导具备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的视野和抓住机遇、果断行动的魄力。作为科研管理者,在工作中应以历史和现实相结合、效率与公平相结合、可能性与必然性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既要发扬传统优势,又要勇于创新突破,全面分析问题,制定目标,合理规划和布局,实现科研工作的稳步快速全面发展。(3)理智的决策流程是正确决策的命脉在科研管理工作中,要重视科研管理部门内部的决策规程的建设,增强规程的透明度、公平性和规范性。遇到专业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决策时,要规范流程,采取同行评估、专家论证、专家评估等形式,把决策权交到不同决策主体的手中,保证专家论证、评估在决策流程中发挥强大的作用,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学术性。实行重大事项决策听证公示制度,创造健康、合理、尊重他人权力的交流机制,最大程度地满足科研主体的需求,实现决策流程的政策性和公平性相吻合。

二、执行力在科研管理中的实现

1.执行力存在的问题(1)消极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有的执行者推拖应付,敷衍塞责,态度积极,行为消极,不能积极主动迅速地执行任务。贻误时机,对事态发展认识缓慢,抓不住机遇,理解政策缓慢,不能接受新生事物。缺乏勇于挑战困难的信念,面对艰巨任务存在畏难情绪,畏首畏尾,不能解决执行过程中的棘手问题。(2)形式执行当工作任务下达后没有行动,启动了没有结果,布置了没有跟踪检查,导使许多工作要求停留在布置任务阶段,没有执行。在执行决策要求时,装腔作势,从中平衡,蜻蜓点水,逐层简化淡化,致使任务执行完全走样,背离初衷。(3)教条执行执行者墨守成规,机械执行,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创新,不能很好地掌握新形势、新知识,经常出现以“经验”解决问题,方法过于简单,缺乏对实际情况的分析,照抄照搬上级命令,有时对命令断章取义,对上级命令、制度理解片面,存在偏颇。(4)低效执行任务下达时分工不清、责任不明,导致执行任务时没有“总指挥”,工作没有重心,做事没有重点,有的执行起来事必躬亲、面面俱到,看似忙绿辛苦,实则效率低下。

第6篇

关键词公共政策决策气球平衡报道

AbstractAstheeconomydevelopsandthepoliticsimproves,Chinahasbeengraduallymovingtowarda“ParticipatorySociety”.Governmenthasbeentryingtodropthetraditionaldecision-makingmodeofproposinganddecidingatthesametime,rather,itsetsoffa“balloon”totestthepublicresponsebeforefinalizingapublicpolicythatconcernstheinterestsofmostcitizens.Thisessayreviewsseveraldebatesonissueslike“extendingworkingtenures”,analyzesthemthroughrelatedpublicpolicytheoriesandjustifiesthenecessityofreleasing“policyballoons”.Pressandmediashoulddiscardtheoutdatedconception,fullypracticethebalancingstrategyandreportactivelyandresponsibly.

Keywordspublicpolicy,policyballoon,balancedreporting

现代社会是“参与性社会”(participatorysociety),即“社会中的个体成员,能够积极地参与决定他或她自身的命运。这是一个讨论的社会、学习的社会,试验的社会和发展中的社会。”[1]它建立在鼓励和尊重个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基础上。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正逐步演进为“参与性社会”,在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问题上,相关部门开始认真听取公众意见,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政策合法化的过程,一改过去“谋”与“断”一步到位的政策制定模式为“谋”与“断”的适当反复,增加政策的透明度。

9月份有关“延迟退休年龄”的争论就是一例。

对于是否要延长退休年龄,学界争论已久。早在2000年,就有专家提交《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的报告,建议国家应尽快确定推迟退休年龄方案。目前,在“白色浪潮”对社会养老已形成一定压力的状况下,有关政策的出台并不想一蹴而就;而是先通过新闻发言人之口向媒体披露消息,将考虑制定政策的意图公之于众,以此来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我国已出现一个良好趋势: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有关部门开始施放“决策气球”来试探舆论。退一步讲,即使不是主观意愿,在客观上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何谓“决策气球”?笔者认为可以理解为:它是在某个公共问题已经形成并有一定的政策诉求后,有关部门在考虑相关政策制定与否、该如何制定时,尽可能广泛地听取舆情民意的一种试探性方法,具体做法是通过新闻媒体传播有关信息,以激发利益取向不同的公众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在我国,施放“决策气球”是一种新颖的做法,赞成者称道这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步;但也不乏反对意见,如认为在一些涉及民众利益、比较敏感的问题上,不能随意信息,因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起舆论混乱,并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2]对此,我们将通过回顾两个典型事例——都江堰“杨柳湖工程”停建和“延长退休年龄”的争论,来探讨:施放“决策气球”有无必要?新闻媒体对此该持何种态度?需要具体运用哪些策略?

一、典型事例回顾

1、都江堰“杨柳湖”工程的停建

“杨柳湖”工程距离都江堰世界遗产核心区仅350米,很可能会对文物保护、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损害。但有关部门事先没有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而是采取了绕过审批程序,先开工、后报批的工程建设模式。为了获得支持,2003年4月28日,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就此邀请四川省水利、文物、建设、环保、遗产管理等方面的领导和专家到实地勘察并论证。会上反对建坝呼声强烈,但是管理局仍坚持继续上马,并在6月5日,再次组织论证,将持反对意见的专家排除在外。7月9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记者张可佳采写的报道《世界遗产都江堰将建新坝原貌遭破坏联合国关注》后,杨柳湖工程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并形成了一个报道的,央视一套的《新闻30分》、《焦点访谈》以及《南方周末》等纷纷前往都江堰调查采访。8月初,在媒体广泛报道后,由建设部等单位组成的专家调查组前往都江堰进行调查,并提出质疑。8月26日,四川省发展计划委员会递交统计报告,给出两点意见:该工程不宜上马,要慎重;在未取得一致意见之前,暂停杨柳湖前期工作。8月29日,在四川省政府第16次常务会议上,省长当场表态“不能上”,大坝的各项工作暂停,工程论证也同时停止。

2、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争论

2004年9月8日,《北京晨报》最先发出报道,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胡晓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正在考虑延长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首要是女性的。由于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这则新闻就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响强烈。在新华网发展论坛,在8日早上的7点59分,就有网友上首贴,截至到当天晚上的11点27分,已经有330条回复,绝大部分持否定态度。[3]此后数天,对这则消息,全国媒体都在跟踪报道、展开讨论。以时评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仅在9月9日就有4篇,如《信息时报》的《“推迟退休”只会加重社会负担》、《中国青年报》的《延长退休年龄的隐忧》、《南方都市报》的《延长退休年龄不是减压妙方》、《南国早报》的《延迟退休别按下葫芦浮起瓢》。由于公众舆论对延长退休年龄主要持反对态度,9月13日晚,在中央台的《经济信息联播》中,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刘永富表示“退休年龄,在研究,这个问题很敏感,涉及到方方面面,没有最后的抉择”。随后几天,讨论仍在进行。9月17日,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对此正式表态说,“延长退休年龄并不是当前中国立即需要实行的政策”,同时透露正在吉林、黑龙江开展试点。

二、施放“决策气球”是必要的

在哲学意义上,公共政策所主张的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过程。任何高效益的政策都是以一个良好的政策制定系统为基础的。重视这一过程,是公共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回顾,参照现代公共政策的特征、基本价值标准和制定的基本准则,笔者认为在许多政策制定过程中施放“决策气球”是必要的。

1、现代公共政策问题日益复杂化

现代公共政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政策问题日益复杂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问题具有相关性。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何因素都存在于一定的系统之中,任何系统都与其他系统密不可分。据此,公共政策的价值标准,就不能只考虑现实的、直接的、直观的政策后果,还必须同时考虑未来的、间接的、潜在的政策影响。二是政策目标具有多重性。现代社会是多元的,公共政策的目标选择也随之具有多重性。不同的政策目标在理论上可能会出现悖论,在实践上也不乏冲突的存在,进而形成公共政策的选择困难。三是政策问题具有动态性。节奏明显加快、价值多元化和动态变化性是现代社会的三大特征,公共政策问题相应地形成了较强的动态性。

2、公共政策的政治公正标准和社会可行标准

从宏观上说,任何公共政策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价值标准中,都包括政治公正标准和社会可行标准。政治公正标准主要有以下两个内涵:一是除法律特别规定保密外,现代公共政策讲求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透明度,讲求公众发表意见的合法途径,讲求新闻监督。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的公开性,公民及公民团体才可能了解公共政策是否合法,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公众的利益。二是公共政策必须符合利益普惠的原则,即“公共政策由其性质所决定,其目的在于为全体公民谋取利益,而不是为少数人或特殊利益集团谋取利益”。[4]社会可行标准主要是指,一项公共政策在政策宣示后可以较为顺利地推行。具体说来,即指既定政策有良好的国民基础,至少不会遭到社会普遍的或一部分人的强烈抵制;同时也不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现实问题或历史遗留问题。

[page_break]

3、公众舆论是公共政策决定的重要准则

政策决定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将决定政策执行、反馈、修正的难易程度。影响政策决定的因素很多,如个人价值观、党派认同、选区或地区的利益、公众舆论、传统或惯例等。其中,“公众舆论确定了公共政策的基本范围和方向”[5],尤其在那些与公众发生直接关系的政策中。这是因为从“应然的”意义上来说,由于政府的公共权力和公共事物管理的被授权、被委托的地位和职能,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质,政策决定理当尊重民意。从“功利”的角度来看,聪明的决策者都明白,在公众已形成明确、集中而强大的价值倾向的情况下,顺应民意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参照以上的理论,事先“延迟退休年龄”的消息来试探民意是有必要的。现代政策问题日益复杂,如退休年龄的延迟不仅仅只关乎养老金的支付,还会涉及到年轻人就业、普通职工的生活状态、现行《劳动法》的修改等一系列问题,它们之间不乏冲突的存在。利益取向不同的群体对此事就态度迥异,部分公务员、科教人员非常肯定;而大龄“蓝领工人”、下岗职工等则强烈反对,如果贸然出台政策,其公正程度和社会可行性将会大打折扣。

“杨柳湖”工程的停建,很大程度上则得益于公众舆论的反对。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但“杨柳湖”工程可能会违反“都江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唯一性原则”。消息一经披露,众多专家、广大公众的一致反对,全国180多家媒体都介入了报道,最终公众力量直接影响了决策,该项工程被叫停。试想,如果在工程立项之前试探一下民意,会这样虚耗人力物力么?

三、新闻媒体应该采取的态度和具体措施

如上文所言,施放“决策气球”这一新颖做法值得提倡。对此,笔者认为新闻媒体应该积极参与报道,引导公众讨论,力求成为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这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1、新闻媒体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地位

就公共政策的制定而言,至少有三类主体通过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介入了制定过程。新闻媒体属于其中第三类——社会非法权主体,即“在正式的法律规定中其行为属于非政策行为,但实际却可以影响甚至深深影响政策决定的社会主体”。[6]新闻媒体主要是通过传播社会舆论来介入的,它负有为那些“缺少声音”的公众讲话的责任,成为一个能充分容纳民意表达的平台。因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利虽是宪法原则之一;但实际中,作为个体的公民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机会很少,民意很难通过正式的制度渠道进入到公共事务的决策和裁判中去。

2、改善我国公共政策报道状况的需求

“新闻是人们对其生活作出合理决策所需的信息。”[7]这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在总结新闻定义时提出的原则之一,着重强调新闻的决策功能性。对此,西方的一些主要媒体做得很好,它们历来以公共政策的权威报道为己任。而囿于一些过时的观念(如认为保持一定的神秘性有利于维护政策的权威;以为政策制定的由头、制定中遭遇诘问和反复修正等过程一旦被公众知晓,会影响政策的严肃性),我国的公共政策报道,尤其是针对决策过程的报道,在传媒实践中并未得到充分实现。有论者认为,目前媒体“较低水准的公共政策报道,常常不能满足主流人群的关注与兴趣”[8]。

对“决策气球”的报道,新闻媒体要解放思想,跳出陈旧观念的樊篱。同时,在具体操作实践中,还须讲求一定的报道策略,将可能潜在的负面影响消弭于无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施放“决策气球”是政治文明进步的体现,应该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媒体在报道时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不能为了抢新闻而捕风捉影。如2004年12月28日,有媒体报道科技部一位官员在的留学人员代表座谈会上透露,为吸引更多优秀海外人才,中国正在考虑效仿印度,为海外专才实行“双重国籍”的优惠政策。后经核实,这是记者对该官员讲话的误解所致。该官员在会上并未谈及中国考虑“双重国籍”的问题,其原话为: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境外留学人员的吸引,例如印度采取了“双重国籍”的方式,而我国是采取“永久居留权”作法——也就是所谓的“绿卡”。此外,媒体的报道要有权威的信息源。关于双重国籍这个问题,有决定权的是公安部和人事部,所以对双重国籍问题放“决策气球”的不可能是科技部。记者如果事前想清楚了这个问题,就不会从改变双重国籍的角度报道该官员的谈话。其三,“决策气球”的报道要留有回旋余地。如此次有关“延长退休年龄”的报道最早出现在《北京晨报》上,信息源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胡晓义。为了避免绝对化,新闻中着重强调发言人“并没有透露政府何时会对公民的退休年龄作出调整,只是说这个工作是个渐进的过程,目前正在着手研究。”

其次,在报道新闻时应遵循“平衡报道”的原则。“平衡报道”源出于西方新闻学,是西方新闻报道所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1980年出版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就指出:“新闻报道应当求得平衡、公正和客观。”在中国大陆,孙旭培在研究我国报道方法演变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的报道经验,也于80年代就提出了新闻报道的平衡的概念[9]。运用“平衡”的报道方法,可以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因素时,还能顾及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意见时,还能点出其他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这样就能更准确地反映事物及其内外联系,寓倾向性于全面、客观、公正之中,使人更加信服。同时也可以较好地对舆论进行调控,因为通过平衡报道,社会各方面的意见都能呈现在大众面前,这会加强各群体之间的交流,避免极端意见的出现,有利于社会谅解和社会整合。

“重大的事情让人民知道,重大的问题经人民讨论”。回顾“杨柳湖工程”的停建、“延迟退休年龄”的争论等事件,可知一项公共政策尤其是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其制定过程的公开、透明,有利于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有利于增进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因此,施放“决策气球”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媒体对此应该持肯定态度,并采取慎重和有效的策略进行报道;而广大民众应该积极参与讨论,理解和包容可能会出现的某些偏差。

注释:

[1]【美】赫伯特.阿特休尔:《从弥尔顿到麦克卢汉》,纽约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6页

[2]陆高峰:《“延长退休年龄”新闻的反思发言人不能乱发言》,《信息时报》,2004年9月21日

[3]新华网发展论坛2004年9月8日关于“延长退休年龄”的讨论

[4]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页

[5]转引自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6页

[6]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页

[7]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页

第7篇

(一)医院加强财务分析的意义

医院加强财务分析具有如下意义:能够为医院管理的管理评价提供依据,并且促进医院对计划和预算的完成;加强财务分析对于改善医院的经营管理和提高综合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经营者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通过财务分析活动,可以让决策者对医院的财务运转情况进行了解,从而掌握经济决策与客观经济规律的相符程度,最终使得他们做出决策科学合理;加强财务分析活动是提供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加强财务分析,可以使得医院经营决策者更加客观地对理财经验进行总结,让他们从中发现财务管理中的潜在问题和发展趋势,通过对财务活动的规律的认识,来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不断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

(二)加强医院经营决策的意义所在

在经营管理学中认为“管理的中心是经营,经营的重心是决策”。从中可以看出经营管理的重要性。经营决策分析指的是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从若干方案中经过科学地分析判断,最终选出一个合理、可行的方案。决策分析的意义就在于从众多的方案中选出一个合理可行的方案,以此来达到未来的行动目标。决策分析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决策目标变为行动的关键。如果决策分析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那么就极有可能使得正确的决策目标不能实现。由此可见,医院经营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就是科学合理的决策。科学合理的决策对于医院充分的发挥社会功能,并取得良好的医疗服务效果,从而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营决策分析的基本内涵主要有四点,他们分别是:(1)预测未来;(2)多方案选优;(3)以决策为动力形成经营活动的循环动态过程;(4)必须付诸行动。

二、加强医院财务分析与经营决策的对策和方法

(一)医院管理者要必须要转变传统观念,对财务分析和经营决策给予高度重视

要让财务分析与经营决策这两者在医院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医院管理者就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这是做好财务分析核经营决策的前提条件。要让财务管理工作渗透到医院管理的各个方面,就必须要得到医院管理者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医院的各个职能部门都配合好医院的财务部门做好财务分析工作,而也只有这样医院财务部门才能够得到医院其他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从而得到各种财务分析所需要的资料。经营决策也是如此,各种决策与政策出台后,肯定会具体到医院的各个职能部门,而经营决策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料也需要各个职能部门提供。如何不能够得到医院各个职能部门的支持,那么经营决策就只能够是空架子,空口号,也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样经营决策有如何能够指引医院前进,又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做好经营决策工作也必须要得到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

(二)医院的财务分析者与经营决策者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医院想要做好财务分析工作,就必须要有相应的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对于财务分析者,不能够仅仅只掌握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和会计理论等相关知识,还必须对统计学、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进行了解,甚至是掌握。此外,他们还必须对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熟悉,不能是那种只看纸面文章的,而是真正的清楚医院的实际情况。这样这样才能够有能力做好医院的财务分析工作。同时,还必须要提高财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只有他们将医院财务分析工作从思想上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他们才能够更好的做好财务分析工作。医院的经营决策者大都是从技术上提拔而来的,他们对与本行业的技术规范等知识和信息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但是他们中很少有人具有相应的经营决策管理知识。虽然其中很多人都在后来拿到的相应的管理学位,但不代表他们真正的具有管理能力。为此,必须要提高现有的经营管理者的分析决策能力,同时还应该积极的引进有能力的经营决策者。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各种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

(三)明确财务分析对经营决策的影响

总的来说,财务分析最终就是为医院的经营决策来服务的,而经营决策则可以为财务分析指明方向。财务分析对经营决策的影响有以下一些方面。财务分析可以帮助经营决策者了解医院的实际经营状况。通过财务分析,医院的经营决策者既可以知道医院目前经营的客观状态,也可以通过分析获知当前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经营不善的具体关键所在。从而能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帮助经营决策者对医院的市场竞争力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有对医院的市场竞争力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为医院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从而让医院少走弯路,提高医院的竞争能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