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财经媒体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11:35:09

序论:在您撰写财经媒体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财经媒体论文

第1篇

(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财经法规的教学过程中,是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个进步,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同时带给老师和学生不同的教学、学习体验。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强大,课件中可以添加图片、声音甚至动画,这种表现方法更加直观,让原本刻板的条文法规变得生动起来。同时,这种技术也更好地将具体案例添加到财经法规教学中,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新奇的上课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其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也提高了学生对于那些较为晦涩难懂的法规的记忆能力。

(二)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财经法规教学过程是非常枯燥的,主要是由于这门课程的内容为一些理解、记忆都十分困难的法律、法规、条文。因此,学生们面对这些枯燥的内容提不起兴趣,而教师也很难用语言来把这些原本枯燥的内容讲解地生动有趣,综合原因造就了财经法规课堂上沉闷的气氛。而多媒体技术在财经法规课堂上的出现,改善了原有的沉闷气氛,添加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动画和声音,将具体案例或是历年考试习题以一种直观又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本身想要参与到这个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去,极大地改善了传统教学方式面临的困境,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直以来,困扰学生地问题就是上课时如果忙于记笔记就来不及听老师所讲的内容,但专心听老师讲课而不记笔记的话,课后又没有资料可以复习,尤其是对于财经法规这样一门相对来说较为刻板、难懂的学科。而多媒体技术辅助财经法规教学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可以用电子版文档的形式被打印出来,这样学生就有了预习和复习资料,上课时也可以全神贯注听讲了。另外,还可以直接将老师的文档电子版拷贝到移动设备上,回到家连接电脑就可以再现上课时的内容了。这种改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方便了学生的预习和复习,也让学生在课上专心听讲不用担心记笔记的问题。

二、多媒体技术辅助财经法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确是一种进步和改革,但同时也要讲求方法。只有合理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财经法规中才能充分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以及对于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

(一)注重教学内容,不能流于形式

财经法规作为一门主要内容为财政方面法律法规知识的课程,其教学过程比较容易枯燥无味,多媒体技术的辅助的确可以让课堂气氛更活泼。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课件的制作必须要以课本知识为主,不能流于形式。有的老师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将课件做的非常生动,但生动之余却忽略了知识内容本身,这样反而得到了不良的效果。另外,教学课件的制作也要以简洁清晰、突出重点为根本原则[1],不要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罗列在课件中,更不赞同将教学课件做的过于花哨,最好的就是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分得清哪一部分知识才是重点。

(二)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还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技术辅助财经法规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尽管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有许多优越之处,但尚未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对于一些需要板书的内容还是要利用板书,或者有些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的地方,都不能省去,一味的使用多媒体讲课而忽略了其它环节也是不可取的。另外,教学课件制作时可能还会存在一些漏掉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可以利用板书来进行补充讲解。或是一些教学课件没能表达清楚的一些推理过程以及学生普遍反映没有理解的内容,都可以进行着重讲解。

三、结语

第2篇

大量的读者流失使得2013 年不少纸媒体当年均出现发行、广告双双大幅下滑的局面。2014 年初,以海尔集团为代表的大企业集团更是开始纷纷宣布将不在传统媒体投放任何形象广告。以长春本地为例,城市传统媒体如《新文化报》、《城市晚报》、《东亚经贸新闻》等也面临着此种局面,在订阅数量、广告收入以及信息影响力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尤其是在人才结构方面,许多本地媒体似乎突然发现原有的人才结构已经不适应这种迅速的变化,原有的专业性在新媒体环境下显现出明显的不适感。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完成传统纸媒体的转型,突破媒体发展的困局已经成为本地媒体集团的共同课题。目前,新的行业趋势和地方媒体变局对于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是新闻传播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更是走出特色之路的重要契机。尤其是对于寄生于财经院校的这种专业而言,既有的专业格局本来就需要通过变革才能适应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的要求,新媒体对于传媒行业和地方媒体发展的“搅局”恰恰是一个难得的探索建设特色专业的良机。所以,新媒体下的新的行业要求、新的媒体格局应当成为这种类型专业建设的助力,而非传统新闻传播思路之中的阻力。

为了顺应这一方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做好行业调研,变适应为引领。以往的专业建设思路往往是对于行业趋向亦步亦趋,但新媒体是传统传媒行业所未遇之变局,并没有成熟的可供借鉴的经验,更无准则。所以,作为后起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机构,尤其要在专业研究上下功夫,对于媒体变化与需求要深入调研,以期走在行业前沿乃至能够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上做到引领行业,而非以前的简单适应。这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重新界定纸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明确在新的传播环境之中如何去理解媒体的相关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在媒体转型过程中的意义与作用。比如,读者的界定从对象到用户的变化,而这直接关系到大众接受信息方式和受众群迁移,对于信息与产品的理解也会直接影响转型战略方向的选择等。二是本地市场的调研工作。对于传媒人才的需求状况,详细分析本地都市报的生存空间和环境。这是对于媒体本身的定位研究,是明确其发展策略的基础工作。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与特征,将是我们评价本地纸媒策略的重要依据。同时,深入研究传统媒体是数字化转型、新的内容架构以及信息平台属性与功能,还有读者的精确化等问题的研究,力求在理论与实践的准备上成为新媒体时代的顺应者,这样才能够成为本地媒体发展的助推力量,从而实现专业建设与地方实践的融合,走出特色之路。第二,以媒体多元化需求为依据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教育教学专业设计思路。如今,多向思考的能力,内容的专业、深度,技术手段的多元综合,传播途径的丰富性等都是新媒体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此种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应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和行业要求,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这是除新闻学专业的知识外,还具有多学科的专门知识,既能够体现“地方性”,又能凸显“实用性”的专业型复合新闻人才。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即多专业的融合和新传播能力的构建。一方面,有研究者认为“:市场细分化促使媒体转向专业化,专业化的媒体急需具有相应专业特长的复合式新闻人才。受市场细分论的启示,新闻媒体为摆脱同质化的竞争,开始追求‘专业化’特色”,这一点如今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二、另一方面

第3篇

1.1开采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煤矿开采过程中,为了保证采掘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必须将工作面周围能产生威胁的水体全部排出,随着开采时间和开采深度的增加,煤层顶板或底板含水层中的地下水被大量抽排,形成了以矿井为中心的大方为的降落漏斗,深层地下水水位的下降往往需要极长的恢复时间,使得相关泉水流量降低,严重的甚至断流。同时,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形成改变了原有的地层平衡,产生大量的采动裂隙,地下水随采动裂隙进入采掘空间,受煤层及人为影响形成地下水污染,这类水体经抽出后,往往不经过处理就排入地表,对地表水环境构成威胁。其次,煤矿开采必然会用到大量的木材,从客观条件上助涨了滥砍滥伐现象的发展,另一方面开采导致地下水水位的下降也严重影响了矿区地表植被的生长状况,加之矿区建设等等,是的矿区生态系统平衡被破坏。

1.2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矿区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煤矿开采过程中巷道掘进的废石、贫矿、选矿后排出的尾矿或其他废渣等。这些堆积场地一般物质杂乱、质地松散、入渗速率高、保水能力差,即使经过人工堆垫处理形成土场,也较难被利用。特别是一些尾矿废弃地,由于尾矿数量庞大且含有大量难处理的有毒有害成分,经雨水等淋溶之后,包括Cu、Pb、Zn等重金属以及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随之流出,污染矿区周边地下水及土壤。尾矿经风化后会形成松散的细小颗粒,导致矿山泥石流发生;同时,随风飘起的细小颗粒会造成周围环境受体产生呼吸道疾病。此外,尾矿尤其是煤矸石山本身就可能发生自燃或爆炸,危害环境和人类安全。

1.3采煤塌陷问题煤矿开采会形成大量的采煤塌陷区,其形成一方面造成耕地面积减小,另一方面会引起一系列的地质环境问题。采煤塌陷使原有地面标高降低、形成地表移动盆地、产生地裂缝、改变土壤结构等,特别是在一些地下水水位较高的平原地区,大量塌陷区常年积水,形成塌陷湿地,使土地丧失原本的功能。一般来说,根据地面沉降的剧烈程度可将塌陷区分为浅层塌陷地、中度塌陷地和深度塌陷地三种。塌陷区的形成严重影响矿区的生态环境,是的原有的水文地质条件发生改变,加剧水土流失、土壤贫化等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塌陷形成的积水区,由于水体受到原有土壤环境的影响,土壤氮等营养元素的循环条件发生改变,增加了水体产生富营养化的可能性。

2煤矿开采诱发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2.1合理规划,保护水资源主要通过控制矿井水排放量和防治开采对水资源的污染两个方面进行合理规划,从而对矿区及周边水资源进行有效保护。首先,应当通过合理的布置输水系统,节约用水,对现有水体进行合理利用,实行排供结合的优化管理措施,从总量上减少矿井水的排放。同时,在煤矿开采规划和防护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合理的预留保护煤柱,保护相关井泉,防止因矿井突水造成的地下水资源大量外排。其次,从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入手,根据井下污水的排放特点,合理布设排污点,尽量控制生产过程对地下水资源造成的污染,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源的产生;通过科学的监测手段对开采区域的水资源量和水质变化进行监测,为开采过程中的水资源保护提供依据;针对已经污染的矿井水,经过污水处理后再进行排放,防治污染地表水体;对选矿等产生的废水,尽量经过处理进行综合利用,可用于选煤补充水,或用于绿化及井下消防。

2.2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煤矿固体废弃物主要为掘进等的矸石以及洗选等排出的尾矿,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并且对环境造成污染,在处理过程中可以考虑对其进行综合利用,实现环境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首先根据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原则,对尾矿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回收贵重矿产元素,改进洗选技术并结合一定的工艺,将尾矿中的难选煤、黄铁矿、稀有微量元素等回收进行利用。其次,可以将矸石、尾矿等作为二次资源,变废为宝,研究表明,我国煤矸石发热量在3347.2~8336kJ/kg[15],一般可以将这部分热能进行转化利用,如将产热量较高的煤矸石粉碎后掺入煤中进行焚烧发电;此外,利用煤矸石本身的可塑性、烧结性等等,经处理后可以用来制砖、烧水泥、生产陶粒或者合成其它产品。目前,一些矿区利用废石和尾矿填充井下采空区或煤矿塌陷区,一方面节省了其它填充材料;一方面对废弃物进行利用,减少了土地占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3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根据采煤塌陷的形成原因以及特征,主要从预防、减少塌陷以及塌陷后的生态治理两个方面对采煤塌陷地进行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地的形成将导致地面标高降低、耕地面积减小、土壤结构改变等一系列的地质环境问题,对社会、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应当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控制采煤塌陷地的形成。鼓励煤炭开采单位自主创新,研究采取先进的采煤技术及工艺流程,如矸石井下直接回填等。从而减少矿区地表塌陷范围及塌陷程度,一方面减少了土地破坏,一方面降低了地表塌陷的治理成本。根据采煤塌陷地类型的不同,对矿区已经形成的塌陷地,其综合治理方法也有所差别。对于浅层采煤塌陷地,根据矿区地形采取不同治理措施,对于丘陵地区,可以适当采用“削高填凹”的方法,结合施肥等治理措施,以恢复土地耕种;对于平原地区,可以采用“挖深垫浅”的治理方法,将挖塘和造地结合起来,排出地表积水的同时恢复区域大面积耕地,达到土地的充分利用;此外,还可以利用矸石等填充,表层覆土后进行绿化改造。中度塌陷区往往存在季节性积水的区域,其治理过程相对复杂,一般以渔、耕结合的方式,实现环境、经济的协同发展。对于一些深度的塌陷区,往往既存在季节性积水区,又存在非季节性积水区,此类塌陷区往往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理,将非季节性积水区进行改造,形成人工湿地,利用水体自净能力稳定矿区污水,发展渔业产业,在周边建设改造,形成绿化景区等等,作为第三产业发展旅游及服务业。一方面调节区域微气候,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目前,该类型的处理措施已经在多地发展起来。

3结论

第4篇

对比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要求,我国城市台的人力资源还存在结构不尽合理、人才需用脱节等问题:一是新技能人才不够用,缺乏优秀的内容创造者、整合者,亟需更多熟悉大数据、云技术、移动支付等新技术的人才;二是部分岗位人才不适用,比较欠缺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等多种复合型能力的人才,经营岗位亟待在全媒体资源整合、传播以及产业策划、开发等领域有新的突破;三是存量人才资源不能充分使用,相比于新平台、新设备的更新升级,既有的组织形式、激励机制、培育体系等存在改革滞后的问题,使人才资源潜能未能得到最大程度开发。新技术媒体的核心依然是“媒体”,以互联网、移动应用赋予信息以全新的传播方式,却无法改变媒体内容为王的价值取向。2012年夏季,NBC与Twitter首次合作报道伦敦奥运会,翻开了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竞合模式的崭新一页,NBC收视率与Twitter流量均创下新高,但72%的美国人仍然首选NBC的电视节目了解奥运会的动向。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今日头条”虽在资本市场广受青睐,但同样饱受新闻版权的困扰。在媒体融合道路中,传统媒体依然在权威性、公信力与用户群上具有厚重的基础优势,特别是长期沉淀的人才资源,虽然一时缺乏操作新媒体的经验,但他们丰富的经验、广泛的阅历与深刻的洞察力,更是媒体成长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二、全媒体融合趋势下的人力资源需求

新闻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以及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个性化,对于打着传统媒体烙印的城市台人力资源提出了新的需求。

1.更全面的技能需求。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的采集、编辑、推送,以及传播趋于全天候化、社会化、平民化,面对海量信息,媒体的职责是筛选有传播价值、为受众关心的内容进行有效送达,这要求从业者突破传统媒体的思维界限,成为具备集采、写、摄、录、编以及网络技能运用、现代设备操作等多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要善于挖掘新闻、组织文章、现场拍摄,熟悉电脑、手机等信息制作平台,还要长于应对处置突况,具有现场即时报道、滚动报道新闻的长期工作与及时应变能力;不仅要熟知各种媒体特点和媒体业务,更要把握全局、服务全局,兼具整合、营销、策划等多方面能力,努力走在传媒业快速变革发展的前沿。

2.更主动的创新需求。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趋于一体化,人人都可以生产、传播信息。面对信息爆炸,传媒业必须走出信息堆砌的藩篱,把最主要的精力用于解读信息、分析信息、发散信息,面向受众呈现出对事件背景、逻辑、规律、趋势等的深刻剖析。这要求从业者在新闻采编观念、手段、流程、经营管理、组织方式和运行模式等方面拥有更强烈的创新意识,具备更有效的信息选择、鉴别、聚合与加工能力,更好地满足专业化、个性化的新闻消费需求。

三、全媒体融合趋势下的人力资源建设路径

在人力资源建设中,城市台既要深度契合全媒体转型的发展趋势,又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创新理念,确保人才战略的顺利实现。

1.在人力资源规划中,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

人力资源的调整与创新,永远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为组织发展注入充沛活力;举措失当,也将带来不可预知的震荡与风险。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大力引进稀缺人才,主动借力全市人才政策,引进拥有国际视野、精于内容创造、具有深厚资源整合营销经验的高端人才,迅速提升人才实力;另一方面,也要用足用好集团现有的人才资源,把内部人才接续作为优势传承的重要载体,积极通过组织再造、制度再造、流程再造,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形成兼具前瞻性、综合性和均衡性的人才发展格局。

2.在人力资源布局中,处理好“少与多”的关系。

上海报业集团成立2个月后,创刊15年的《新闻晚报》就宣布“退场”,涉及在编员工160多人。在人员总量控制的同时,不同岗位的人员数量也呈现明显变化,比较突出的就是人员大量向新闻采编、内容开发、广告运营等一线环节倾斜,这就需要按照全媒体运行的特点,提前研究、超前布局,科学设置部门和岗位职责,合理设置符合实际的全媒体运行流程,更好地整合调配人力资源,实现内容集约化生产、新闻信息产品多层次开发。

3.在人力资源培育中,处理好“全与专”的关系。

面对全媒体应用,新闻记者既要熟练运用电脑、相机、录音笔等设备,还需掌握博客、微博、微信等技术,更要具备快讯、消息、通讯、视频、微博等综合性新闻采写能力;营销人员既要掌握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手机等全媒体的运营规律,又要善于策划活动、整合资源、组合运营,成为产品营销的“多面手”。在加强人员培育、增强全面能力的同时,也要牢牢抓住“高价值信息”,在深度上做文章,提高新闻“层级开发”能力,巩固和增强媒体的引导力、公信力、影响力。

四、城市台人力资源工作重点

1.创新激励机制。

当前的媒体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才竞争,那些新闻采编能力突出、原创产品开发见长、广告营销渠道宽广的优秀人才,成为各路媒体争抢的焦点。在与门户网站、社交网站等新媒体的竞争中,城市台的薪资水平往往不占优势,一定程度影响了人才的引进与留任,需要根据新媒体的行业特点,设计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绩效标准,建立更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的短期奖励和中长期激励,提高关键员工的忠诚度,实现个人价值与媒体发展的平衡统一。

2.完善创业机制。

湖南卫视每年几次的创新招标大会,所有员工都可以投标,包括制片人和非制片人,甚至外台的人都可以参与,只要中标,就可围绕个人创意组成新的团队,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制作人。长期坚持的扁平化、去中心化的团队风格与管理文化,成为其十多年创新不辍、引领行业的秘笈之一。激发活力、调动潜能,莫过于为每个人提供实现自我发展的创业平台。取得全媒体时代的成功,不仅要以感情留人,更要以平台留人、以愿景留人,让每个人坚信,只要有信念,人人都有机会,人人都能成功。

3.规范进退机制。

第5篇

[关键词]全媒体 新闻评论 人才 培养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学术论文中出现“媒介融合”这个词语至今,[1]“媒介融合”已经提了十几年。从传统媒体触网,到传统媒体开通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从单一形态的媒体到全媒体集团;从建构全媒体新闻中心,到培养全媒体记者;传媒界进行了媒介融合的各种改革与尝试。“全媒体”的概念在媒介融合进程中被提出并付诸实践,为媒介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实现的有效途径。但是如何融合、怎样融合依然是传媒界和学者们探索的焦点。

“全媒体化,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从总体上看,报道便不再是单落点、单形态、台的,而是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是这个报道体系的共同组成部分。”[2]强调新闻报道在多个平台上以多种形态的进行传播。有研究认为这是最早对于“全媒体”的界定[3]。可见,全媒体实际上是媒介融合之后的结果,是目前各传统媒体变革的方向。

全媒体概念的提出,本质上是传媒界面对网络与新媒体兴起而进行的自我调整。在全媒体语境下,新闻评论本身发生了很大变化,也给新闻评论教学带来了挑战。

一、全媒体语境下新闻评论的变化

全媒体化或说打造全媒体的探索几年以前就开始了,以推出数字化报纸为开端,逐渐向多平台、多落点、多形态发展。2012年3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杨兴锋在接受《中国记者》杂志社访谈时郑重宣称:“全媒体是南方报业转型的具体形式和载体。”并详细阐述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经过两年多的思考、探索之后,进行全媒体转型的具体做法和思路。[4]在传统媒体进行媒介融合、媒介变革的同时,所有与媒介相关的一切,无不被卷入,被改变,新闻评论领域也不例外。

全媒体语境下,新闻评论发生了如下变化:

1.新闻评论的边界泛化。

在传统媒体中,新闻评论有清晰的形态边界:文字形态的新闻评论出现在报刊上,结构完整,事理分明;声音或视频形态的新闻评论出现在广播电视中,或是一段微型新闻评论文章的播音,或是一期评论节目的录音/直播。

而在全媒体语境下,新闻评论的边界变得模糊了,跟帖评论、微博评论、微信评论,这些只言片语的意见表达,还是新闻评论吗?按照新闻评论的定义: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5]而很多新兴评论形态如微博微信评论、跟帖评论中,的确包含了意见、评价和态度的表达,有些见解还很精辟,所议论的事物也确实是热门新闻事件,或者与现在有关,从新闻评论的定义来说,仍属于新闻评论,新闻评论的概念已经泛化。

2.评论传播渠道多样化。

传统新闻评论是在单个平台,以单一形态、单一传播方式进行的。纸质媒体上的新闻评论以文字形态存在,以纸张为载体;广播新闻评论以音频形态存在,以广播为传播媒介;电视新闻评论以视频形态存在,以电视为传播媒介;基本上互不干扰,各自为政。

但在全媒体语境下,这种单一的传播、隔膜的状态被打破。如《人民日报》,既有报纸的评论版,也有人民网观点频道,还有微博@人民日报评论部,以及微信公众号侠客岛等等。新闻评论显然不再以单一形态进行单一平台传播。在纸质版、彩信手机版、广播版、微博版等平台上传播同一新闻评论,显然不可能全部用文字评论形式或全部用音视频评论形式,而需要做成不同的、适合各传播平台的相应形式。微博微信版的新闻评论会力求简洁、形态丰富,纸质版的新闻评论会更注重文字表达和有理有据,广播节目会更注重生动活泼吸引听众……当各个传播平台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传播优势,同时发出对某一新闻事件的评价性信息时,就能更好引起受众注意并形成舆论了。

3.评论比重进一步增加。

在全媒体语境下,传播渠道更多,获取新闻信息更加便捷,然而也更容易迷失在海量的新闻信息海洋中,人们更需要意见性信息来帮助自己看清事实、对事物作出判断,新闻评论的比重也因此迅速增加。如报纸评论版兴起,“从2002年起,报纸言论版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并从党报、机关报向都市类报纸扩展,全国上百家都市报先后开设了言论版。”[6]

不仅传统新闻评论体裁在传播内容中的比重增加,全媒体建设还促进了新的新闻评论样式产生。如“微评论”已经成为新闻评论中非常受欢迎的新成分,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电脑还是手机,都充分引入“微评论”。《新京报》开设“微博大义”专栏;南方电视台的《马后炮》中有个环节“你来我网”,就是引用各种网友的议论。

目前,各个传统媒体开设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力争在新媒体平台发挥舆论影响力,必然需要增加新闻评论的比重。如@人民日报专门开设“你好,明天”等评论小版块,为提升微博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全媒体语境对新闻评论教学提出的挑战

全媒体的发展给新闻评论带来的影响,也相应对新闻评论教学提出了挑战。

1.对传统新闻评论教材的挑战。

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新闻评论教材大概有二十多种,但是可以这样说,没有一本教材是专门针对全媒体语境下的新闻评论教学而编写的。这种情况也可以理解,毕竟全媒体本身正在发展中,从实践层面沉淀到理论层面形成教材,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教学上不能等待,即便缺乏教材指导,新闻评论教师也需要自己去收集掌握相关知识和材料,将最新的业界动态加入到教学中。

2.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挑战。

全媒体建设对新闻评论教学中的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写作能力到全面动手能力的培养。传统新闻评论中,写作教学是大头,主要训练各种评论文体的写作。这个惯性思维也体现在教材上,很多教材建立在新闻评论写作的基础上,围绕构思、表达等“如何写”的主题来展开,对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一笔带过,更不提如何发挥广播电视媒体特性去制作新闻评论节目。

在全媒体语境下,新闻评论教学需要转变重心,从单纯培养评论写作能力,转变到写评论、说评论、制作评论节目、策划评论专题等全面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此方可培养出能适应全媒体多平台、多形态传播的人才。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做起来很难,就以评论视频制作来说,需要培养策划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出镜能力、摄录节目能力、编辑制作能力等。

3.对教学思路的挑战。

全媒体语境下的新闻评论教学,也面临打破单一、独立、分头讲授的教学思路的挑战,应该转变到多种评论样式融合运用的教学思路。

全媒体的发展趋势将是多种信息多种形态同时进行有机融合、有效搭配的传播,新闻评论将作为重要的影响舆论的因素穿插其中、无处不在。因此,不仅需要上述全面动手能力的培养,更需要能综合运用、有效搭配各评论样式,以达到整体良好传播效果的能力。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境,灵活运用。

三、全媒体语境下新闻评论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1.专业交叉与教学内容扩展。

在传统新闻评论教学中,新闻学专业侧重报刊新闻评论教学,广电专业侧重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教学,网络传播专业侧重于网络新闻评论教学,这样的格局显然不适应全媒体的要求,应该打破专业细分的藩篱,克服专业细分带来的隔阂,进行专业交叉,拓展教学内容,而不再强调专业界限、专业特点。

作为新闻学专业的教师,笔者一直致力于探索融合各种传播符号的新闻评论教学。借助报排实验室、电视演播厅、广播电视编辑室,打破专业界限,要求学生在新闻评论课程中学习文字、音频、视频这三种传播符号的新闻评论写作或节目制作。将教学内容从新闻评论写作的局限中拓展开来。

2.全面设计新闻评论实践教学。

为了培养全媒体语境下的新闻评论能力,教学中需要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重构。对一门新闻实务课程来说,无论课堂教学内容有多丰富有多详尽,也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目前新闻评论教学中,一般都会含有实践学时,但学时较少,难以达到有效的培养能力的目的。

因此,笔者在实践学时中注重训练学生较为全面的评论传播能力,让学生经历“三个一”:出品一份原创性的新闻评论特刊、策划制作一则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和一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使学生能以多种形态、多种样式、在多种传播通道进行新闻评论信息的有效传播,以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人才需求。同时借助“五个一”工程,即承担着湖北省新闻传播重点(培育)学科平台的一报一刊一台一网一中心,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实践。尤其是其中的“一中心”,也就是新成立的“融媒体传播实验中心”,可开展专项实训来培养学生成为全能型评论人才。这种探索还仅在初级阶段,需要认真、深入地研究实践教学的比例和方式方法,科学地进行全面设计。既要避免与业界脱节,又要真正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

3.提升教师自身全媒体评论运作能力。

既然要培养学生掌握报纸、广播、电视评论方面的动手能力,教师自己也必须熟悉这些评论内容的制作,还应该在这些方面有亲身经历和经验积累,才能教好这门实务课程。笔者曾经前往湖北人民广播电台调研,并参与其评论节目制作,因而亲身体验到与报刊评论完全不同的感觉。在广播新闻评论节目中,选题具有决定成败的关键作用,主持人对节目的掌控、对节目进程的安排影响到节目的整体风貌,而谈话嘉宾的善谈与否、普通话标准与否、声音是否适合广播等因素都能影响到传播效果……很多细微的体验,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是无从体会的。而如果教师没有这些方面的能力提升,就无法指导学生来培养全面动手能力。笔者因而非常赞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新闻评论教学中“教学型+科研型+实践型”的教师队伍建设。

注释:

[1]徐立军:《浅论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中的运用》,《声屏世界》1996年第12期

[2]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变革》,《青年记者》2009年第2期

[3] 戴仲辉,付玉辉:《2008-2011年中国全媒体研究综述》,中国传媒科技2012版,第1-2页

[4]周燕群,王武彬:《南方报业全媒体转型的思路与做法》,《中国记者》2012年第3期

[5] 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第6篇

关键词:煤矿;井下;采煤技术;问题

中图分类号:X75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井下采煤多种多样,各种技术都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对于采煤技术的选取,要根据采煤工作的地质情况及煤质状态,顺利开展施工,选取合适的采煤技术。本文重点阐述了目前我国采煤技术的发展概括和当前我国运用的采煤技术,并根据当前我国采煤技术存在的问题及选择科学合理的采煤技术的原则深入探讨了我国井下采煤技术的选择方法,并顺利开展施工作业,从而有效提高我国采煤的安全性,提高煤矿资源利用。

一、井下采煤技术的特点

(一)开采的技术难度高、过程复杂

目前,我国的采煤途径主要包括露天采煤和井下采煤两种,然而与井下的煤碳储存量相比,露天煤矿井下开采中的煤炭储量要远远小于井下的煤矿储备量,因此加强井下煤矿开采技术的研究,对于提高煤矿采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井下采煤一般位于地下很深处,需要相应的勘探爆破等一系列工作,其地质结构复杂,煤层分布走势曲折,受开采环境的限制较大,开采起来非常困难。在井下煤矿开采过程中,需要全面的分析开采地区的煤层分布状况,以此为准,制定科学合理的开采方案,对容易威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的因素进行详细考虑。

(二)开采方式不同,效益有很大差异

开采方法的选择受到煤矿类型,分布的影响,井下采煤方式的选择也会有所差异,其采收率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目前从我国井下采煤技术的发展来看通常采用放顶煤开采和长壁式开采等技术。随着经验的不断提高,井下采煤技术也会随之得到改进和创新,在开采过程中,采用定向钻探技术,实时检测钻具位置并且调整方位,防止偏离预定方向,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对煤矿资源的分布进一步勘察明确,随时修正开采的具置,从而提高煤矿开采的效率。

二、井下采煤方式的技术研究

(一)硬厚顶煤的控制技术

硬厚顶煤的控制技术主要应用于开发埋深浅、支撑压力小的硬厚顶煤生产环境,原因在于这种控制技术处理速度比较快,能够及时解决该环境中影响采煤的因素。该技术可以说是顶煤深孔预先爆破技术与高压注水裂缝技术两者的结合体,在硬厚顶煤生产环境应用该技术能够随采随冒,提高了煤矿资源的回收率,对采煤企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放顶煤开采技术

放顶煤开采属于回采工艺中的一种,它在煤矿井下开采中起辅助作用,可以对煤矿井下开采工作的进度有一个良好的定位,并且合理利用该技术还能够优化煤矿井下开采施工工序,大大提高了煤矿开采速度及质量,是煤矿井下开采的重要技术之一。但存在如煤层平均厚度小于4m、采放比大于1∶3、采区或工作面回采率达不到矿井设计规范规定、煤层有煤(岩)和瓦斯(二氧化碳)突出危险、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采放后有可能与地表水、老窑积水和强含水层导通等因素时,严禁采用放顶煤开采。

(三)爆破采煤技术

爆破采煤技术,具体分打眼和落煤两个步骤,具体指用爆破方法破煤、装煤、输送机运煤、单体支柱支护和人工装煤的采煤工艺。它会根据各地方煤矿的特点来选择炸药及雷管,同时在爆破前精确的计算出相关数据,以保证满足落煤的要求。为了避免爆破采煤技术对矿井的稳定性造成破坏,需要采取防护措施,另外在利用人力进行装煤时,一般采用可弯曲刮板输送煤炭,但是输送机需要装上挡煤板和铲煤板,这样有利于爆破装煤与运煤的工序,同时人力劳动也可以得到减轻。

(四)综采技术

所谓的综采技术,是对综合性机械采煤技术的简称,指在井下采煤过程中,实现开采过程的系统化和机械化、连续化,从而提高开采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强度,切实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综采技术需要大量技术设备的支持,如刨煤式采煤机、刮扳输送机、桥式转载机、液压支护设备等。这种方法虽然对于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高,但是由于其自身极高的工作效率和生产量,使得其相对成本较低,而且操作简单,安全性强,是我国煤矿井下采煤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不过由于其自身较大的局限性,只适用于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大中型煤矿企业,针对煤层储备丰富、开采条件好的情况进行。

(五)水力采煤技术

指使用相应的设备,对水进行加压处理,使用水流进行落煤和运煤。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无视地形,工作人员不需要进入工作面,也就不需要对工作面进行支护和处理,使得采煤的流程大大简化,生产的安全性也有了十足的保证。但是相对而言,开采效率低下,一般只能开采煤层储量的60%作用,而且能源消耗较大,整体机械化程度低。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水力采煤技术适用于煤层厚度1~8m,倾角超过70顶底板较好的软或中硬煤层,也可以用于煤层分布不规则的情况。

(六)倾斜长壁采煤技术

若煤层的倾角是120时,则需要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技术。由于处于倾斜的作业界面,并受到倾角的影响,会出现朝向空区的分力,煤层会向空区的方向运动,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若运用一般的采煤技术,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不佳。倾斜长壁采煤技术,可以较好地削弱采煤时对空区方向的作用力,从而促进采煤系统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解决采煤技术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安全技术管理

安全生产是煤矿生产必须重视的首要问题,只有确保安全生产,才能保障井下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避免安全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煤矿生产要积极引入国外同行业的先进管理技术,根据煤矿自身的开采条件合理选择采煤方法,加大安全管理力度,构建安全管理体系。首先,煤矿生产要落实好“一通三防”的相关措施,建设各种防灾系统,如自救系统、避灾系统、重大灾害预测系统等,利用先进的安全防范系统,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为井下采煤创建安全的作业环境。其次,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认真检查煤矿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工艺流程,消除安全隐患。合理布置巷道,使巷道能够保障采掘接替作业的顺利进行。同时,加强通风、防火、防瓦斯的通道建设,以满足煤矿安全生产的需求。再次,重视井下作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安全生产意识,确保其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

(二)连续采煤工艺选择

连续采煤工艺对井下煤层的构造要求十分严格,要合理使用连续采煤工艺,那么煤层的倾斜角应不大于15°,煤质应在硬或中硬之间,不宜过软。它在煤矿井下开采的广泛应用是由其本身的功能性决定的,连续采煤工艺技术具有投入成本低、开采安全性高等特点,而这些正是实施煤矿井下开采工作的关键。然而事物往往都存在两面性,连续采煤工艺也是如此,虽然它给煤矿井下开采带来了一定的利益,但同时也伴随着弊端。利用该工艺所开采的煤矿资源回收率偏低,并且通风条件困难、安全性差,不利于煤矿的安全管理。

(三)减少矸石排放,优化巷道布置的开采工艺

应该对现有的开采布置和采煤方法进行不断的改进,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结合我国煤矿井下开采特点,进行开采巷道的合理布置,从而实现煤层地质条件、开采布置和开采方法的最佳匹配。运用综合布置来进行单一煤层的开采,基本上不将矸石运出地面,简化生产系统。同步发展综掘与综采,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四)提高煤炭采出率原则

尽管我国煤炭资源较多,但作为不可再生资源,都要面临枯竭的时候。在井下采煤的实际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煤炭浪费的现象,例如煤炭自燃、安全事故、塌方等状况时常发生,这样就会出现煤矿资源损失的情况。所以,在选取井下采煤技术时,必须考虑如何避免上述情况的产生,从而避免煤矿浪费的现象,使得煤矿资源充分运用。

结束语

实践证明,短期内不可能出现新原理的采煤方法。因此,发展现代化采煤工艺是重点发展方向。在研究开发强力、高效、安全、可靠、耐用、智能化的采煤设备和监控生产系统,提高单产和机械化水平的同时,要研究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采煤工艺,提高急倾斜、不稳定地质构造复杂等难采煤层的单产和机械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应小山.煤矿井下采煤技术及存在的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1:59.

[2]胡剑鹏,杨文华.煤矿井下采煤技术的特点与方法选择[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2:77.

第7篇

关键词:煤矿开采 环境问题 对策 影响

1、煤矿开采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

1.1煤矿开采对水资源的污染

我国虽然国土辽阔,但是做为人口大国,人均的淡水资源占有量甚至不及世界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的1/4,而在我国煤炭产业集中的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尤为严重。煤矿开采地区本身水资源的储备量就很不理想,加上煤矿开采导致的地下水流失和污染,仅仅山西省就因为开采煤矿至少导致30万人饮水困难。同时,由于煤矿开采缺乏保护措施,矿区附近的水源污染严重。

1.2对土地资源的污染

由于对煤矿过度开采,据统计,已经导致600km2~1000km2的土地塌陷,在华北、东北平原地区,每年塌陷的土地面积达到6600hm2,其中耕地面就多大4000hm2,这代表随着我国煤矿的开采,每年将会有将近4万名以耕田务农为收入的农民因此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耕地。同时,煤矿的开采还会引起弟子结构的变化,进而引起地表下沉等地质活动,不仅对煤矿开采地区的建筑安全造成了严重的隐患,更会造成农田耕地高低不平,甚至会出现大面积的积水而无法进行正常的耕种。

煤矿开采过程中除了开采行为会对土地产生影响以外,产生的伴生物对于土地的影响也很严重,例如煤矸石。煤矸石是在煤矿开采和洗煤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矿质废弃物,煤矸石的产量和煤矿的含煤资粮于开采工艺有着直接关系,在我国煤矸石通常为原煤产量的10%~20%左右。煤矸石对于环境的主要污染来自于煤矸石占用的土地面积大,影响生态环境,同时,煤矸石在自燃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对空气的污染也相当严重。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的煤矸石堆积山体总量约为3Gt,按照年排放量,预计到2012年煤矸石的年新增占地面积约700hm2。全国正在自燃的煤矸石山大约有200座之多,自燃过程中排放的有害气体总量可想而知,严重的危害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1.3煤矿开采对于大气环境的污染

除了上文提到的煤矸石自燃会产生污染气体污染大气以外,煤矿在开采过程中还会产生多种对大气造成污染的情况,这包括:矿区运行和生产过程中各种燃煤锅炉和厂房燃烧产生的煤烟:煤矿居民和工人居住生活产生的煤烟排放:煤矿地区汽车往返运输产生的尾气污染:煤矸石自燃的有害气体排放。同时,煤矿开采的同时,地下会冒出大量的瓦斯,瓦斯气体的存在不仅对煤矿的安全运作造成了安全隐患,而且瓦斯对于臭氧层的破坏也相当严重。

1.4煤矿开采产生的噪声污染

由于煤矿的煤矿开采的工程周期长,而且开采设备的噪音严重,导致煤矿开采地区的环境受噪声污染严重。矿工在开采工作中受到连续性的高强度噪声污染不仅会产生听力下降和耳鸣耳聋的听觉问题,同时还会进一步引发矿工心脑血管和神经系统的衰弱。矿工身体健康的下降导致了矿工工作效率的下降、工作状态不佳,加重了煤矿开采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和安全隐患。在这基础上,煤矿开采还对矿区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煤矿开采产生的噪声已经成为煤矿必须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

2、针对煤矿开采的影响的相关对策

2.1井下废气和粉尘的处理

由于煤矿开采过程中井下还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瓦斯等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不仅严重后果危害了矿工的身体健康,并且在排放到地表以后,还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如何解决粉尘的问题,可以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对煤层进行注水和使用集尘风机等设备,对开采过程中的粉尘进行控制和防范。同时在开采过程中对井下进行注氮、灌浆等方式,可以有效的中和井下煤炭自燃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2.2井下污水的处理

为了安全生产的需要,煤矿在开采时需要对煤层进行注水减少粉尘,同时煤矿的开采还会导致地下水的沉积,为此,及时将井下污水排出地表是开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作业用水和地下水受到煤碳的污染严重,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对于水资源会造成严重后果,采用新型的脱水和滤水设备,对井下排出的废水进行分成脱水和过滤,减少污水的排放,将高浓度的煤泥水回收至选煤厂从新加工和处理。

2.3地表坍塌的问题

由于煤炭的开采会导致地下结构和承力的严重变化,常常会引起地表的坍塌,对于煤矿附近的建筑物安全造成了严重后果影响。为此,在开采过程中要注意矿洞的支护工作,增加矿洞的稳定性。对于废弃的矿洞要做好回填工作。

2.4控制噪声污染

煤矿开采和生产过程中的噪声问题由来已久,根据我国卫生部对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关噪声问题的相关条例和规范标准,我国煤矿的开采过程中的噪声严重超标,为此,煤矿开采时,相关企业必须做好噪声的消除和隔离工作,矿区必须配备噪声消音设备,将煤炭的生产噪声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2.5煤层气的开发

所谓煤层气的开发就是指针对煤矿开采过程中井下的瓦斯利用问题。煤层气是一种随煤矿形成而伴生的非常规天然气,具有易燃易爆的性质,在煤矿的开采过程中会对开采工作造成严重安全隐患。现有的处理方式是将煤层气排放到地表燃烧处理,不仅仅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和气体,同时也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随着能源的紧俏和科技的发展,煤层气作为一种易得资源被人们所关注,如何安全合理的开采和收集煤层气,将原本的安全隐患化为新型能源,不仅保护了环境,而且还提升了煤炭开采的经济效益。

3、结语

煤矿作为我国的传统能源,煤矿的开采工作一直被广泛关注,如何减少煤矿开采对于环境的污染,对于提升煤矿产业的及经济效益和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都有着非凡的意义。要彻底的解决煤矿开采对环境影响的问题,就必须从煤矿企业的管理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并研究和开发利用矿区环境保护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监督煤矿企业的行为,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戴莉萍.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矿区生态修复——以煤矿为例[J].学理论,2010(18).

[2]赵东,王长新,李恩花.煤矿开采塌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施[J].中州煤炭,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