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国科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11:34:37

序论:在您撰写中国科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国科学论文

第1篇

有去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针对科研人员普遍反映的困难,学术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创建的科技站。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破传统出版物的概念,免去传统的评审、修改、编辑,印刷等程序,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提供及时发表成果和新观点的有效渠道,从而使新成果得到及时推广,科研创新思想得到及时交流。

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只要作者所投论文遵守国家相关法律,为学术范围内的讨论,有一定学术水平,且符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基本投稿要求,可在一周内发表。专业领域按自然科学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分为39类。

论文仅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观点。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所的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可为在本网站的作者提供该时间的证明,并允许作者同时向其它专业学术刊物投稿,以使科研人员新颖的学术观点、创新思想和技术成果能够尽快对外,并保护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

了解会议动态不难――中国学术会议在线

“中国学术会议在线”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面向广大科技人员的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信息服务平台。

“中国学术会议在线”本着优化科研创新环境、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的宗旨,针对当前我国学术会议资源分散、信息封闭,交流面窄的现状,通过实现学术会议资源的网络共享,为高校广大师生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以利于开阔视野,拓宽学术交流渠道,促进跨学科融合,为国家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专业学术人才,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做出积极贡献。

第2篇

1.1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与学生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情感意向的交流,并不是教师的个人“演说”。然而这种交流需要建立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教学气氛的基础上。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常用并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在课堂上,有效的提问能够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这样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同时还有利于让教师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与内心的真实想法,以便于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

1.2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够像磁石一样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是每一个教师都在关心、思考的。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基本上都能够让学生去主动的思考,从而让他们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问题提出后,学生们或进行独立思考,或进行相互讨论,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活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但都会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良好的教学提问艺术既是一种镇静剂,又是一股凝聚力,它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

1.3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问题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问题是个体在满足需要的认识与实践活动过程中,因为主客观要素的缺损和障碍而使活动中断时所派生的一种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一个巧妙的提问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让他们的思潮翻滚,能够获得启发,有所发现和领悟,从而能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同时有效的提问还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提取已有的相关信息,并且在对各种信息与观念进行加工和转换的基础上,将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整合并作出合理的推论,对当前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其各种思维能力,这是教学提问艺术最主要的功能。

1.4课堂提问能够提供反馈信息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提问,教师与学生能够从中获取对对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从而能够调整教与学活动。通过提问教师还能够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对是否掌握了那些重点内容的进行检查,对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与产生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全面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对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着缺陷与错误进行反省,然后再根据从问题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对后面的教学活动进行灵活的调整。同时,学生还能够通过答问,从老师那里获取足够的评价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从而能够不断的审视自己,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进行改进,让自己后继的学习活动能更加的富有成效。因此,教师应该要充分的认识到课堂题问的重要性,并积极的用好课堂提问,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2努力提高问题本身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1课堂提问应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课堂提问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对学生进行评价、检查,并且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设计出具有明确针对性的提问。例如在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氧气中的演示硫燃烧实验时,一位教师在实验过后提问:“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呢?”

学生1回答道:“硫能够燃烧,并且在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的火焰。”

学生2回答道:“我和他(她)看到的一样。”

……

教师在连续喊了多位同学后,这些学生的回答基本都一样。这样的提问因为没有明确的针对性,很难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如果教师能够将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回想一下,硫粉在加热时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硫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分别是什么样的颜色?燃烧后的生物物又具有什么特征?”这样的提问,具有较为明确的针对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提问中很快的领会出教师的意图,从而能够回答出比较重要的实验现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进而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来回折腾,而且还起不到相应的作用。为了能够让课堂提问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师需要做好一下几点:(1)要能够掌握学生的思维原点,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进行掌握,从而能够选择出较为合适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提问,以能够通过提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2)需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课堂提问最适合的时机就是学生的思维已经展开,并急于寻找到突破口的时候;(3)提问的语言应该尽量的简练精准,好的问题应该用直接、简练的语言呈现出来;(4)不能够一味的为了追求提问的数量,而使得问题不具有针对性,提问是为了给学生创造出思考的机会,通过思考来解决各种心中的疑难,不能够单纯的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形式。

2.2课堂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

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问题的深度。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如果问题设置过于肤浅,那么就很难使得学生充分掌握学习内容;而如果问题过难、过深,则又可能让大部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畏惧,难以深层次的进行理解掌握,从而失去学习信心。例如在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时,在演示了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占1/5的实验后,直接对学生提问:“某同学实验结果小于1/5,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问的有点突兀,同时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来说,由于化学知识的缺乏,这个问题就显得难度过高了。学生们基本都不知道应该从哪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会胡思乱想,不知道想到什么地方去了,从而起不到思考的目的。为了能够控制好这些问题的难度,教师可以在提问之前就做一些处理,例如:先让学生对这个实验中的注意点进行分析,分析应该注意那些地方;如果做实验的过程中没有把握好这些注意点,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等等。学生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后,就能够较为容易的对开始的那个问题进行正确的回答。

2.3课堂提问应该注意层次行

课堂提问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要尽可能的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例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课中,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颜色由紫变红,溶液为什么会变色呢?学生们面对这个问题,往往会感到束手无策,因为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他们的知识范围。为此,教师可以将这个问题进行分解,可以这样做:先将盐酸、白醋、蒸馏水分别加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发现加入盐酸、白醋的溶液颜色由紫变红,而加入蒸馏水的溶液颜色却没有改变。教师这是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类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的就能够得出结论“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然后教师可以在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中放入浸过紫色石蕊试液的纸片,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干燥的二氧化碳能否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通过这两个问题的逐层引导,能够让学生通过推理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这里就是将一个学生难以理解、解决的问题分为了若干个小问题,并通过实验的方法,层层推进,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着纵深方向发展。同时教师的提问还不能够仅仅局限与少数的学生,一般的情况下课堂提问很难适合每一个学生,因此,要尽可能的将问题相关的分解成一串,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2.4课堂提问可以在一定的情景的支撑下进行

如果没有一定的情景进行支撑,那么问题就有可能变得空洞乏味。在教学的过程中,好的情景不仅仅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够提高问题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但是化学课堂上又应该如何创设出提问的情景呢?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2.4.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几乎所有的学科都是来源于生活之中,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化学也是如此。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化学,用化学可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如果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创设情景,那么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重要性。例如在讲解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的时候,先通过煮沸的水不能养鱼与人不能够在水下生存的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创设出问题情景,然后再让学生思考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怎么样?这样可以让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得出“氧气在水中可以溶解,但溶解性不大”这个结论

2.4.2通过实验来创设出问题情景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学生能够从实验中获取各种知识,并锻炼自己的能力。通过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例如在讲解《氧气》时,有一个炭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在完成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后,可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为什么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的多?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进行讨论。在学生分析综合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出下一个问题:在空气中不易燃烧的物质能否在氧气中燃烧呢?这可使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并鼓励学生对此问题进行猜想,从而引出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第3篇

一、设置专题,力求深入

本科阶段,一些教师讲授《中国文化概论》,往往受到学时、教材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走马观花,难以深入。就教材而言,大多依据张岱年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冯天瑜等所著的《中国文化史》以及阴法鲁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等教材。这些教材各有千秋,大多从中国文化发展的渊源、经济基础、发展历程等入手,再分章节讨论中国文化之分流如宗法制度、文学艺术、宗教文化、历代官制、天文历法、建筑风格等,内容涉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些教材侧重于分章讨论,但内容显得驳杂浩瀚、难以精专;有些教材则注重对中国古代文化史发展历程的揭示,分各个时段进行论述,脉络虽清晰,但宏观阐释不足。这些教材有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基本知识点的学习,但也易流于表面,讲授深度往往受到牵制。研究生阶段,如果再将这些教材的知识点复述一遍,将有悖于研究性教学的总体特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

有鉴于此,笔者结合研究生教学要求,设置若干专题,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入细微,旨在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及科研创新能力。笔者给硕士研究生讲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共计36课时,大约每6个课时讨论一个专题,分“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先秦文化典籍精读”、“中国学术思想概论”、“中国史学概论”、“中国历代制度史”、“中国美学通论”这六大专题对中国文化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其中“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在于宏观把握中国文化发展脉络,揭示其内在起承转合规律,探讨各阶段文化之总体特点。“先秦文化典籍精读”通过经典阅读,引导学生掌握先秦文化原典的思想精髓。具体选择《论语》、《老子》、《庄子》、《周易》、《礼记》、《诗经》等原典,采用现代比较规范的注本进行精读,追寻经典之本意,思考其中的现实参照意义。学术是中国文化的命脉,“中国学术思想概论”侧重于探寻中国古代学术思想、文化传承、士人道德操守及其中国文化之影响,分先秦诸子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等进行集中探讨。“中国史学概论”在讲述中国史学史的基础上,通过精读《史记》文本,初步了解中国史学思想及文化影响。中国历代制度演变与文化发展紧密结合,因此“中国历代制度史”主要探讨某一时段政治、经济及文化制度之兴衰演变,以求通过制度反思而关照当下。“中国美学通论”则讨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宗教等审美特质,揭示中国美学的独有内蕴。之所以如此划分专题,既考虑到中国古代文化经史子集的四分法,又涉及古代文化的经济、政治、学术、思想、艺术等诸多方面,将宏观和微观结合,力求深入浅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反响较好,大多觉得上课收获颇多。通过学习这些文化史专题,他们既能宏观把握中国文化发展进程,又能对一些文化史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二、讲论结合,互动交流

研究性教学重在引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其固有思维方式并提升其科研能力。因此,在授课方式上,不能采取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更要将授课、研读、讨论、互动相结合。笔者采取的讲授方式为:讲论结合,精读原典,分组讨论,课程作业。所谓讲论结合,是指每个专题先由教师讲解两个课时,或是总体论述该专题,或是论析某本典籍,或是对某个具体话题深入探讨,内容不拘,形式自由,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精读原典,主要让学生课后对中国文化史上主要典籍及经典学术著作进行阅读。具体六个专题各列出书目,如“中国文化发展历程”阅读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先秦文化典籍精读”阅读《论语》、《老子》、《庄子》、《周易》等书,“中国学术思想概论”阅读钱穆《国学概论》、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书,“中国史学概论”阅读王伯祥《史记选》,“中国历代制度史”阅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美学通论”阅读李泽厚《美的历程》。每个专题大约要精读一到两本书,在精读原典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讨论则有话可谈,言之有物。

“学而不思则罔”,阅读经典之余,更要乐于思考、敏于答问。本课程在教师讲授以及课后阅读之后,也颇重视课堂讨论,对中国文化史诸多专题进行较为深入地探讨。先秦思想文化中儒家与道家思想存在异同,在课堂讨论时,笔者将学生分为儒家、道家两方,分别阅读儒家和道家原典之后讨论儒家及道家关于“道”的理论,有学生认为儒家思想不太关注个体而重视群体性道统,当时就有学生反驳说儒家也重视个体的尊严、道德修养等。在激烈讨论之后,笔者对双方论点进行评析,指出先秦思想的复杂性,不可仅以儒家或道家笼统论之,即使儒家内部不同学者之间也有差异性。通过大胆质疑、相互切磋,学生的视野得以开阔,研究视角日趋新颖,为日后科研及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课堂讨论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将各个专题以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在座同学,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收集材料、开展研究的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得学生自身讲课水平得到提高。如在“中国文化发展历程”这一练习过程中,有学生做出“情迷唐代”的精美课件,讲述唐代历史文化,并解读其热衷于唐代文化的原因,受到在座学生的好评。又如阅读《史记》时,一些同学详细分析《史记》中诸多不大出名的历史人物,通过分析历史人物的命运,解读中国历史的诸多特点,令人耳目一新。再如讲到“中国美学通论”时,有同学对汉服极为感兴趣,作出“儒雅的汉服”的学术报告,整个报告图文并茂、内涵丰富,让在座的同学皆感受到传统服饰之美。通过以上诸多授课方式,使得原本单调的课堂丰富多彩,对于学生课后准备、课堂反应、积极思考等方面也作出了较高的要求,使学生得到极好的训练。

三、实地考察,经世致用

古语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典籍记载的传统文化往往不够形象可感,学习中国文化史也要重视实地考察,充分借助博物馆、历史遗迹等资源,通过实地探访,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借助课余时间,笔者组织学生参观了扬州的寺庙、博物馆等历史遗迹。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了解到佛寺的基本布局、佛像的宗教内涵、民间的特点等,使得原本颇有距离的宗教文化变得切实可感。在博物馆参观时,笔者侧重讲解“广陵潮”、“雕版印刷馆”等几个颇有特色的馆藏。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清代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历代扬州文化的发展等知识,对于中国古代典籍的刻板及印刷也有了深刻认识。这些不仅使得书本知识落实到实处,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为日后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国文化强调经世致用,学习中国文化课程也当如此。在课堂上,笔者较为重视文化的传承及人文情怀的培养,呼吁学生将传统文化学以致用。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贤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平时的课堂讲授中,笔者有意识地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载道”等话题进行讨论,试图让学生建立起文化自尊感和历史责任感。通过阅读经典,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文化反思能力。与此同时,笔者还提醒学生要熟悉民族文化精髓,从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充满底气。注重提升自身涵养及人生境界,不断自我完善与心态调整。通过学习文化经典,形成健全的价值观及家庭观,实现社会价值及人生价值。诸如此类,皆是从传统文化的现实关照出发,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反思社会、传承文化、自我实现的能力,这些也是《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的最终目标。

总之,笔者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设置、课堂形式的改革、课外教学的拓展等诸多方面的探索,对《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进行改革创新。通过诸多尝试,使本课程既能符合研究性教学的要求,又能增进学生学养,树立起良好的价值观念,为日后的工作及生活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湖南:岳麓书社,2003.

[2]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三联书店,2005.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第4篇

[论文摘要]中国艺术学科的成长,需要有自己的核心艺术理念支持。探寻中国本土艺术理论,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当下是中国艺术文化成长再次自觉的关键时期二是要认真促进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的累积三是要研究明确探寻中国本土艺术理论建设的策略。

一、中国艺术文化成长的再次自觉

“中国艺术文化成长再次自觉”,是基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而言的。比如在中国美术界,当时开展了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性解析,从而为中国美术文化的新创造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如果说中国艺术文化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有了全新的变迁成长,主要是得力于l978年中国首次自觉地寻求变革而至。那么,从2oo9年开始应该有再一次促进新成长的自觉意识和实在行为。这是人类历史和现实环境给予中国艺术文化的良机与使命。从中国当下在全球的态势来看,是具有新的持续飞翔的语境和条件。…中国及中国艺术文化学人当下是需要时刻明白自己已经具有了独立、健康、跨越发展的空间与条件,关键是需要在促进中国本土艺术文化成长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上,要不断自觉、不断提升、不断拓进。

首先,中国艺术文化本来就有自我之根脉。中国艺术文化的根脉是当下中国艺术文化成长再次自觉的重要认识论基础。这一点是不可忽视和缺失的。今天中国艺术文化新的自觉和新的发展之缘由与自信底气,就来源干中国艺术自己本来的根脉。不论讲中国艺术文化的伟大复兴也好,还是说诉求创建中国艺术学派也好,都是由于中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文化之根。

从原理上看,思想是有历史属性的。当下我们审视、形成和确立探寻中国本土艺术理论是当务之急的思想,也是有厚重的历史内涵与缘由的。中国艺术文化同中国其他文化一样具有悠久而厚重的历史与传统。不仅中国美术文化传统、中国的音乐艺术文化传统、舞蹈艺术文化传统、戏曲艺术文化传统等艺术形态是悠久而博大精深的,就是在20世纪才兴起的中国电影艺术、中国电视艺术,也有了自己民族特性的传统内涵。为什么有学者在反思回顾论及中国画在2o世纪8o年代后出现的一些历史事项后讲:“有趣的是,‘末13论’提出之后,中国画却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期。‘笔墨等于零’说提出之后,当代中国画家们反而空前的看重了‘笔墨’,黄宾虹和他的笔墨论大行其道,使许多画家更深入的思考中国画的本质精神和文化特性等问题,有利于中国画的发展。这是要感谢‘末日论’和‘等于零’提出者的”。l2正是因为中国画有它自身深厚的传统内容,所以国画家们才不会盲从于一人之论而失去自我。总之,在者力探寻中国本土艺术理论之时,要守候中国艺术文化的本来之根脉。

其次,“西来东失”的走出。如果从中国近现代的艺术观念、艺术术语、艺术创造方法、艺术评价标准等视点看,中国艺术在非常长的时间里呈现出了“西来东失”局面。但是,当下是到了走出这种非常态局面的历史时期了。因此,走出“西来东失”的时刻也是促进中国艺术文化成长再次自觉的重要语境因素。换句话说:走出“西来东失”的标志,就是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的赫然建构与矗立。

所谓“西来东失”,是指中国本土文化随着西方等外来文化侵蚀而衰微的社会现象。由于西学东来的声势强大,致使中国本土艺术文化遭到了时在的哲学人士、政治人物、艺术从业人员等多类人物的抨击或改良,故而整个20世纪的中国艺术文化都处于“向左走”、“向右走”的非主体性定位之行为的局面。但是,在当下,随着中国社会整体进步和认识水平与实力的增强,那种唯他者是从的社会语境已经过去了。中国到了要向他者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艺术思想、艺术文明的时期。因此,中国艺术文化成长的再次自觉是必要的、是必须的,构建中国本土艺术理论成为了当务之急。只有构建好了中国本土艺术理论,有了厚实的中国艺术文化宝藏,才有向他者推荐自己的资格、自信和实货。

再则,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30年之改革开放的积淀基础。当下中国艺术文化成长再次自觉的不可忽视的认识论基础之一的是l978年至2008年这3O年问中国社会所取得的非凡成就。纵观中国艺术文化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无论是艺术观念、艺术价值取向、艺术体制、艺术学术、艺术学科、艺术形态、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市场、艺术教育、艺术组织、艺术审查、艺术传播、艺术交流、艺术消费、艺术生态、艺术变迁,还是在艺术人才、艺术从业队伍、艺术文化产业、艺术受众、艺术语境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迁提升、积淀起了丰厚的财富。没有这些已有的艺术文化基础,是很难去规划和设定与促进中国艺术文化的再次自觉提升与腾飞的。所以,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里中国艺术的历程与得失,应该有全面、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才能望在高妙地构建中国本土艺术理论及其系统学说。

为什么需要中国艺术文化的再次自觉?为什么探寻中国本土艺术理论是当务之急?这都是因为中国艺术文化在当下新生长的迫切需要。中国艺术当下的中国处境是:中国整体的发展要求中国艺术文化应该有经典性的反映与成就。所以,中国艺术当下的变迁成长,应该有与昔日之不同的取向与面貌。只有这样,一方面才能让非传统的中国艺术匹配不断崛起和强大起来的中国整体社会。另一方面,才能让非传统中国艺术文化成为强大中国构成的重要内容元素。那么,当下与未来的中国艺术与昔之艺术如何的不同?如何的变迁成长?如何的成就满足?这些都需要中国本土艺术理论做出回答。可见,中国艺术文化生长新起点的需求,是中国艺术文化再次自觉的促成因素之一。总之,中国艺术的未来是应该在中国自主的艺术价值立场、艺术价值诉求、艺术价值取向、艺术观念支持下的卓越变迂成长成就。

二、促进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的累积

中华民族的确是一个历史悠久而伟大的民族。不仅历史久远而丰厚,而且是绵延成长从未间断过。历史除了有些巧合以外,应该还有些自身发展的规律。中华民族在公元前2l世纪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二第一个国家夏。从此,中国进人了灿烂的文明时期。而当下的中国是在公元21世纪开初便创获了新的伟大复兴的生存语境。这个历史的巧合或历史的必然,内在逻辑地注定r中国是到了应该充分自觉认知本土文化、提升本土文化、再创本土文化新辉煌的最佳时刻。在中国本土艺术文化的视野里,我们ti土看到,在悠k的中华艺术历史长河中,在原始时期,我仃】先人的艺术思维认知能力就得到_『很好地形成、生长和发展。比如在“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神话中,是已经充分揭示出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想象思维、形象思维和艺术创造外化能力。随着中华民族先民智慧的累积,即便是在先秦时期,我国在艺术认识论、艺术创造方法论、艺术作品集成、艺术理论定格、艺术历史累积、艺术功能社会化、艺术核心价值确立等方面都有了卓尔不群的伟业建树。从“画论”视点看,在战国时期就已露中国绘画理论的端倪。著名美术学者俞剑华曾讲:“中国画论自战国时代,((韩非子》鬼魅易、犬马难之言,已开画论之端。”l3从造物设计视点看,无论是实践上的创造、作品集成,还是理论著述,都是成就斐然。商代的青铜器、甲骨文、铭文字造型、篆书形态,战国时考工记著述等等都是中华艺术文明的经典、自豪与再创中国本土艺术文明的重要学理逻辑和基础。事实上,中国本土艺术文明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华文明的证明。仅从美术与设计艺术两个视点来看,仰韶文化中的舞蹈纹盆、河姆渡文化中的双凤朝阳牙雕、商代殷墟玉凤》、岩画、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和陶塑女神像))、良渚文化中的((玉璧与兽面纹玉琮等实在创造物,就是中国整体文明不可缺失的铁证。因此,在当下我们应该大力促进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的创建与累积。

在20世纪中国艺术界至少有两个自卑,一个是对中国民间艺术的自卑,另一个是对中华本土艺术的自卑。对中国民间艺术的自卑表现在:认为民间艺术是粗俗之物故不能登大雅之堂。将民间艺术的价值看低而瞧不起。殊不知民间艺术却是艺术之根。瞧不起民间艺术的不良心理反应和认识,揭示了一些人对中国草根艺术文明的可贵价值认识不足。就在当下,那种对中国草根艺术形式认识不到位的观念仍然存在而被人批评。“至少在央视春晚上,流行歌手归为音乐舞蹈类,而二人转,小品归为语言类。二人转其实就是一种说唱艺术,与美国的Rap、Hip—hop都属于一种根源性、底层的音乐。但是,美国人可以把这一贫穷黑人社区的音乐文化发展成为全球文化潮流,中国人却始终只把二人转看成为一种舞台表演或北方曲艺。”l4实践证明,对中国民间艺术文化的自卑将导致对中华文化整体认识的自卑心理与认识的产生。一些人对中国本土艺术的自卑反应在:认为中国的艺术不如西方的艺术科学和高级,故而,一味地要用外来艺术改造中国本土艺术。比如:被著名国画家潘天寿(18971971)在l957年称之为“无祖宗的世界主义者”的江丰(19l0一l982),在195O年秋天,于杭州的一次国画改革会议上说:“中国画,不能反映现实,不能作大画,必然淘汰。将来定有世界性的绘画出来。油画能反映现实,能作大画,是有世界性的。I】在此认识基础上,他将时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的“中国画系取消”。不过,“这种排斥其他画种的说法和做法引起一些国画家的不满。”l6I对中国自身艺术文化的自卑的结果,是导致中国本土艺术走向虚弱化。这种不良的民族艺术认识论和具体的误导性艺术民族创造实践方法论,无疑是不利于中国本土艺术文化的创造和成长。在当下的语境促进和构建中国本土艺术的重要认识与行为,就是要让中国本土已有的经典艺术文化继续发挥光芒与应有作用。

中国本土艺术文化是丰厚的。仅从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看,艺术认识论的“行己之道”、吐故纳新、生生不息、写意、情理、形神、哲理、意象、立象尽意等观念、艺术价值论的“文以载道”、艺术辩证法的虚实论、“不似之似乃为似之”、艺术变迁论的“笔墨当随时代”、艺术方法论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大人达士,不拘于一家”、“搜尽奇峰打草稿”、艺术评价论的“气韵生动”和“意境”学说、“品级论”,以及绘画艺术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物在我”、“大象无形”、音乐艺术的“大音希声”、舞蹈艺术的“舞,动其容也”、园林艺术的“纳千顷之,收四时之烂漫”等众多艺术学理,都是应该不断闪亮的重要的中国本土艺术思想。只有在不断深入研究梳理和经典编码中国已有本土艺术思想之集大成的基础上,才能更加充分和完善构建当下与未来的中国本土艺术理论。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抛弃中国已有的经典艺术思想。

中国本土艺术理论从先秦至今,应该说是在不断创生增厚的。当下的历史任务是更需要中国艺术学人认真对待和重视运用自己民族的艺术学术、艺术思想的时候了。著名美术理论家水天中对著名画家吴冠中的艺术思想与创造行为的评价结论是值得重视的。他说“如果以教科书的标准去衡量吴冠中的文章,会找出许多论证欠充分、推理不严密的地方,许多批评吴冠中文章的人就是这样做的。但如果看文章对突破美术习规的定势,拓展美术家思路的作用,在20世纪后期的中国美术理论领域中,吴冠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美术界,吴冠中的艺术作品与艺术观点仍然是频频引发争论的话题。因为他继续向秩序挑战,因而这正是一种价值,一种分量。因为它越过人们难以摆脱的二元对立定势,让我们看到中国绘画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有着多样发展的可能性。”"其实,中国许多艺术学人在突破艺术习规、拓展艺术边界、丰厚中国本土艺术思想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下与未来的中国人应该认识和明白这一点。及时认识到和肯定中国艺术人自有独到的艺术智慧和艺术创造力与艺术成就,是促进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累积的当务之急。

三、明确探寻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的策略

探寻构建中国本土艺术理论及其体系,不是一蹴而就和随意就能完成的事情。它需要精心设计和制定确实可行的战略。因此,能够明确认识到研究制定建设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策略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是当务之急。

首先,确立大气的思想认识之策。此之大气,意即宏大开阔的思维、视野与气势。以大气的思想认识论来指导构建中国本土艺术理论,是力求避免自卑、低俗、小气、狭隘等思想意识、思维与行为。

第5篇

2、2017年度申报设置列入专家考察高等学校的公示。进入公示名单的高校共49所,分为四个类型:新建本科院校21所,如湖北省新建三峡航空学院;学院更名为大学16所,如成都学院更名为成都大学;独立学院转设更名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院校6所,如江汉大学文理学院独立后转设为武汉文理学院;同层次更名3所,如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更名为郑州商学院。

3、随着人民币储备货币地位逐渐被认可,已有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人民币正在成为全球外储“新宠”。未来,国际市场上或将出现人民币、美元及欧元“鼎足之势”。

4、2017年上海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全年上海市生产总值完成30133.86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6.9%,增速与上年持平。总量数字之外,上海经济发生的深刻变化,展示出区域发展的新动向。

5、海南航空已于2017年12月试行推出“客舱运输宠物”产品服务,目前仍处于试运行阶段,收费标准为统一收取800元人民币/航段/每只宠物。

6、由于中国消费者不买账,凯基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将苹果公司iPhone X手机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出货量预期下调23%。

7、2017年,中国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液化天然气(LNG)进口国。数据显示,中国在2017年共进口了3789万吨LNG,同比猛增了48.4%。

8、俄罗斯农业部的数据,本农业年度,从2017年7月1至2018年1月10日,俄罗斯已出口粮食2799万吨,与上个农业年度同期的2075万吨相比增长34.9%。

9、福布斯实时富豪榜的数据显示,股神沃伦路巴菲特与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路盖茨的身家差距在缩小,巴菲特身家有望超过盖茨,升至全球第2。

第6篇

2、德勤(Deloitte)根据2016财年(截至2017年6月的财政年度)全球各大零售商公开的数据,2018年度全球零售商力量报告(Global Powers of Retailing 2018)。沃尔玛在这份名单上已经保持了20年第1名。在2001年名列榜单前十名的零售商,现在只剩下四家(沃尔玛、克罗格、家得宝、家乐福)。而亚马逊则从2001年的第157名,飙升至第6名。

3、中国2017年智能手机出货量比2016年下降了4%,达到4.59亿台。这一下跌是由于中国在2017年第四季度同比表现最差,出货量骤降14%,不到1.13亿部。在整体市场下滑的情况下,华为出货量增长了9%,超过2400万部智能手机,并保持在最高水平。

4、总统特朗普下个月公布2019年预算案时,预计他将会拨款7160亿美元用于国防支出。这一较大增幅意味着人们的注意力从对赤字日益增长的担忧转移开去。

5、俄罗斯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俄罗斯去年12月实质零售销售年率连升第九个月,且按年升幅再度加快至3.1%(前值升2.7%),符合市场预期;按月更急弹19.7%(前值转降1.4%)。期内,食品饮料烟草销售按年升幅再度加快至3.4%(前值升2.2%);非食品销售按年升幅放缓至2.8%(前值升3.2%)。

6、近年来,广东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启动并扎实推进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跃居全国第一。

7、2017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7.79万亿元人民币,比2016年增长14.2%,扭转了此前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其中,出口15.33万亿元,增长10.8%;进口12.46万亿元,增长18.7%;贸易顺差2.87万亿元,收窄14.2%。

8  近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目前已全面完工,2月6日将进行交工验收。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建筑史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55公里),被英国卫报评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的建成,使得港珠澳三地的陆地通行,从4个小时缩短到了30分钟之内,将极大地促进三地间的贸易、文化、旅游往来。

9、泰国旅游局攀牙府办事处理事表示,将采取措施控制游客数量,从5,000减少到3,000,但今年估计来不及实施,因为已经提前向大量中国游客发售旅游产品。

第7篇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外国小说作品或是出自文学流派的宗师之手,或是选自世界级大师的精品力作,涉及范围之广,包容思想之丰,是以往教材编写中所没有的。面对不同地域色彩的文本,该如何真正走进它们,笔者认为首先应持有“尊重”原则。1“.尊重”是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教师首先要明白这一点。从教材所选的文本来看,学生阅读所需的文化背景应该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带领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去指导学生学习外国文学。比如学习海因里希•伯尔的作品时,我们应充分了解他的经历及其在德国文坛上的地位,他曾负过伤,当过俘虏,对法西斯的侵略战争深恶痛绝,他是二战后德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称为“德国的良心”,他擅长写战争题材以及战后国人迷惘的心境。了解了,尊重了,我们才能更深入地走进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和《在桥边》。2“.尊重”是对阅读个性的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思维都是不同的,面对有一定文化差异的小说文本,他们的疑惑与体验自然也是五花八门。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应以一种海纳百川的心态来面对并进行理性分析,真正让学生的本土意识与世界意识进行碰撞与交融。比如《丹柯》中,有学生认为族人的反应是极其正常的,是可以被理解的,而丹柯的行为倒是有些令人费解。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然而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学生是站在实用主义的角度去看待的,然而高尔基是站在西式悲剧美学的角度来审视的,因此故事的浪漫主义特色也就水到渠成了,作者要表达的不是故事本身的真实度,而是要向世人传递一种不屈的精神。这也是作品的伟大之处。在不同意识的碰撞与交流中,文本与读者之间展开对话,最终达到,这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对比”

在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对比”法可以更快地促使学生寻找到阅读的突破口,走进作品的内涵。那么教师应从哪些角度去实践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对比”原则呢?我认为其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移情”来把握作品中的主题、情感和人物形象。比如在评价“娜塔莎”这一形象时,可以这样设计:作为拥有相同年纪的你们,你们喜欢娜塔莎吗?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的设计其实是在调动学生自身的实际,相仿的年纪,不同的文化心理,学生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对比的过程。不少学生都说不喜欢,原因是娜塔莎太过直接,不够含蓄,这是东方文化心理的典型。教师在学生的反应中顺势点拨,这种直接实际是一种率性,一种这个年纪里应有的可人之处。经过这样的对比交流,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其二,还应充分重视鉴赏形式的不同。我们学生在阅读小说作品方面是有一定基础的,传统的小说基本情节、小说三要素都是经典的鉴赏方法。然而面对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并非传统的鉴赏方法所能诠释的。我国的传统小说是以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取胜,而外国小说有大段的场景与人物心理描写。这在教学中就需要学生认识到这些不同点,有的放矢地去关照外国小说作品。

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凸现“吸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