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以德育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11:34:32

序论:在您撰写以德育人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以德育人论文

第1篇

(1)树立科学育人观,辩证地看待学生。由于长期以来不正确教育观念的影响,相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我国中职学校学生往往被冷落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其实并不能从成绩好坏来片面地评价学生的优劣。很多在校时成绩普通甚至是很差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因有一技之长或者人际交往能力特别强而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我们要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对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欣赏的态度,善待每一个学生。

(2)挖掘学生的独特性和闪光点,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就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他们从自身长处出发,以点滴进步为起点,实现长足的进步。对“问题学生”,更要挖掘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针对自己的个性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帮助其走出困境。

(3)及时化解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中职学校的很多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多年的应试教育过程中,他们由于成绩差很少得到家长、老师的关心,往往自暴自弃。他们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更没有尝试的勇气。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学习,也包括生活,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去,帮助学生端正心态,重塑自我,在每一点微小的进步中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逐步树立起自信心。

二、融德育于教学实践之中,创建以人为本的德育模式

(1)以严格的制度管理和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为德育管理奠定扎实的基础。无规矩,不成方圆。德育管理不能光是喊口号,首先要有规则,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才能谈道德。要严格细化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学生考评机制、奖惩机制、学生考勤管理制度、日常行为规范等,做到出了问题有“法”可依,以制度来约束人、规范人、管理人。在教育方法上,应改变传统的板起面孔教训人的姿态。现在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90后”,观念新潮,个性强,传统的教育方法很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容易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德育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方式方法,将大道理融入春风化雨的教诲之中。

(2)鼓励学生注重自我管理,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管理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处理自己日常生活中和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增强自律性,在自主管理、自我发展中逐渐进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进取意识,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在学校某些方面的管理上,也可以考虑让学生参与其中,比如教学楼、实训室的基础设施管理、卫生维护等,既可以节约学校的管理成本,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第2篇

2、假如人可以不负责任,那麽人生会变得自由得多。就以学生为例,假如不负责任,学生可以不完成功课,尽情享受假期;可以通宵玩乐,然后把课室当睡房,把老师的教导当最好的催眠曲;甚至可以视校规与无物,每日迟到早退,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剪自己喜爱的发型。这样的校园生活仿佛是那麽地惬意!但是,安逸之后又能得到什麽?得到的只不过是一时的享受,稍瞬即逝,想捉住,却是徒劳无功。

3、学时不学,是对自己、对父母、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4、于自己,花费时间返校,但不认真听课,上课等下课,任由时间毫无意义地流过,不对自己宝贵光阴负责任。于父母,费心劳力在外打拼,只是望子女能安居乐业,但不想子女竟不负责任,只重玩乐嬉戏,荒废学业,无视父母的辛苦劳动,所有盼望尽是落空。于社会不负责任,并不是夸大其词,社会提供十二年免费教育,希望学子能学有所成,将来带动社会上游,但却总有人冷眼旁观,不为所动,浪费社会提供的一切。

5、当被冠上学生之名时,便须负起努力读书的责任。无可否认,责任带来的压力,使人感到退却,但后退只会让人一无所得,更是会连累周围的一切为此承担损失,这真的值得吗?反观尽责的人,却是从中得到颇丰的收获。

6、美国心理博士访问一百位杰出人士后,发现其中六成人从事的并不是最喜欢的工作,那麽,为何他们仍可以取得杰出成就?其中一位受访者这样回答:因为在这个位置上,这里有我应尽的职责,必须认真对待。不管喜欢不喜欢,那都是必须面对的,没有理由草草应付,所以必须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这不仅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有责任感可以创造奇迹。

7、由此便可看出,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便会获得奇迹,取得成功。事实上,凡事尽责的人,处事时,便懂得三思而行;获得时,会明白所得一切来之不易,应当珍惜;失误时,亦晓得反省己过,勇于承担,尽力改善。因此,他们更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吸引更多的指导和机会,为自己铺出通往成功的捷径。

8、人生苦短,谁都不希望成为失败者。既然责任是踏上成功的捷径,又何乐而不为?其实要成为一个尽责的人并不困难,只要热爱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便就会明白如何尽责。虽然现在的工作和身份未必是自己最喜欢的,但只要学懂培养内心的热情,慢慢的将逃避转变为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令自己真正地投入及肩负起责任,才可使工作压力减轻,在没有强迫,抗拒,压制中,生活会随之变得快乐,充实和完整。

第3篇

关键词:索绪尔;任意性;理据性;缺陷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前言

语言学家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为普通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索绪尔提出了一个中心论点,便是语言的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第一和根本属性。作为普通语言学的学习者,只有弄懂语言的任意性问题,其他的语言学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1.任意性的提出及其涵义

索绪尔是在批评命名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任意性的原则的,他批评了把语言看成是一种分类命名集的观点,指出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其中,概念就是能指,音响形象即是所指。同时,索绪尔还很明确地指出,“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指能指和所指相连接所产生的整体,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也就是说,所指和能指之间没有自然或必然的联系,不能从能指推断所指,也不能从所指推断能指,能指和所指之间具有任意性。

在语言学中,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能指和所指相对应的就是语音和语义,换言之,能指和所指的任意性关系就是语音和语义之间的任意性关系。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给一个确定的声音任意安排一个意义,也可以给一个确定的意义任意安排一个声音,这种安排完全是任意的、偶然的,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当然,这主要指的就是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的形成初期,语音和语义之间完全没有相关联系,是一种由于人们的约定俗成才会使得两个原本毫不相关的语音和语义产生一种关联,而在其稳定应用形成符号之后,语言便有了强制性。可见,任意性并不等同于随意更改,致使其产生的社会性根源也不等同于没有规章制约,语言的这种任意性原则不仅使得人们有了相对固定的交流方式,并且使得语言变化在理论上成为可能。并且,语言的这种任意性是不可论证的,即对现实中跟它没有任何自然联系的所指来说是任意的。

2.两种任意性: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

索绪尔在强调任意性原则的不可论证性的同时,并没有忽略符号的可论证性。因此他又引入了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的概念。绝对任意性就是不可论证性。相对任意性就是指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相对可以论证,可以解释分析,其和语段关系、联想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同时,索绪尔也并不认为,语言是绝对不可论证的。人们的心理给一大堆符号的某些部分带来一种秩序和规律性的原则,就是相对论证性的作用。这种观点看似和其前面观点相左,但是其实不然。那么,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到底是任意的还是可论证的呢?

索绪尔其实已经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给了我们答案。在《教程》中,他指出:“只有一部分的符号是绝对任意的;别的符号中确有一种现象可以使我们看到任意性虽不能取消,却有程度的差别:符号可能是相对的可以论证的。”“相对的可以论证的概念包含:(1)把某一要素加以分析,从而得到出一种句段关系;(2)唤起一个或几个别的要素,从而得出一种联想关系。”之后,他便以法语词汇举例说明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的区别。他说法语中的“vingt”(二十)是不可论证的,而“dix-neuf”(十九)却不是同等程度上不可论证的,因为它会使人想到它赖以构成的要素和其他有联系的要素,“Dix”(十)、“neuf”(九)。“二十”在法语里面是单纯词,而“十九”则是合成词。同时,索绪尔还强调,语言在创制初期确实是绝对任意的,可是一旦进入符号系统便具有了一定的可论证性,音义之间便存在了一种暗示的联系,所以,相对任意性的概念才被提出。但是,这并不足以动摇任意性这一根本原则。语言虽然含有某些非任意性的或可论证性的成分,但是归根结底可论证性是相对的,是以语言的任意性为基础的。

3.任意性与理据性

语言符号究竟是任意性的还是理据性的,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门问题。自从索绪尔提出语言的任意性问题后,在得到许多语言学家的支持与赞同的同时,也遭到了许多人的强烈反对。其实,语言的任意性和理据性问题并不一定需要绝对对立的、割裂开的去分析。理据性是指某个事物与命名特征之间的联系,是历时性的概念,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任意性则着眼于共时,二者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可以共存共生的。理据性并不是任意性的对立概念,任意性是会受到理据性的制约的,而理据性也要以任意性为前提,二者相辅相成,并不一定构成矛盾的双方。

而部分语言学家所提出的拟声词、感叹词的理据性也丝毫不会影响到语言的任意性的绝对地位。语言学界中的很多学者以语言中存在着许多的拟声词、感叹词来否定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对于这个问题索绪尔的答案显而易见。索绪尔并不否认带有某种象似性的拟声词的存在,只是由于其存在数量有限,作为第一信号系统的拟声词所引起的反应与一般词语所引起的反应是不同的,因此应将其作为非语言符号来对待。而对于感叹词来说,其数量依旧有限,我们可以说一个感叹词其内部包含着自然表示出来的东西,其声音和要领之间存在着联系,但是对大多数感叹词来说,仍然是可以被忽略的。

4.任意性的缺陷

毋庸置疑,世界上并不存在十全十美、毫无瑕疵的理论,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理论也不例外。由于索绪尔对于任意性原则的表述过于含混,造成了人们对于任意性的很多误解,同时,索绪尔对于任意性原则的论述也并不完备,存在着许多的缺陷与不足。语言任意性理论的提出缺乏明确的论证过程和特征描述,缺乏整体性。但是,这些缺点与不足并不足以抹杀其伟大的功绩,毕竟,能够提出这一理论供后人学习和钻研就已经为语言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不应对前人吹毛求疵,而是应该针对这一理论,为其提供更加完备的论证过程,阐释出更加详尽的特征描述,用以彻底击退否认语言任意性存在的论调。所以,我们不仅对于语言任意性的研究,甚至是对于语言的其他重要研究均尚待深入进行,争取为语言学的研究赢得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乔小六.对索绪尔_语言任意性_的再认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105-108.

[3]史小建.对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再阐释[J].安徽文学,2007,12:168-169.

[4]詹勇,钱益军.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几点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86-87.

[5]魏育邻.如何理解索绪尔的任意性[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1):24-28.

第4篇

就必须挖掘学生的潜在能量潜在能量,就是每个学生的潜藏的智慧,才干和精神力量;使每个人真正的生命源泉;是真正为自己所拥有的无价之宝。只有当教师真正树立了正确的德育观和育人为本的教育观,才能把学生当成财富去挖掘而不再当成负担,当然,也不能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要想办法把学生的聪明才智都挖掘出来。实际上,学生的才能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表现在几张试卷上。这就要求每个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造课内外,校内外的各种条件,引发他们多方面的创造力和潜在意识,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其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充分地发挥展现自己的才华。一旦学生的才华得到开掘和展现时,他们和以前就会判若两人,就会将极大的热情和干劲投入到学习,工作及一切活动中去,并充分地展示他们的力量和才华。同时教师还有及时发现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特长,为他们及时提供机会,让他们展现。这样不仅能唤起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而且使他们在群体中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得到承认,随之他们和集体也就能融为一体。从他们的一系列实践中去充分体现出个体与群体,个性与共性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能使他们认识到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是千人一面,一样的思想,一样的行为。恰恰是个体独特性和创造性才构成丰富多彩的人生画面,并促使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简而言之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在能量,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每个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性,独特性更充分,更完善的表现出来,并不断使其“内化”。“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就是潜能的最终展示。

二、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

就必须献出自己的全部爱心忠诚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最直接,最具体的表现就是热爱学生。我们经常讲的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学生无私奉献的爱。只有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实际上,爱学生本身就是检验教师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师德教育的本质内容。热爱学生最起码的一条就是献出自己的全部爱心。这种爱应如同父母一样的爱,或者是高于父母之爱。这种爱是高尚,纯洁,无私,博大的,是人间其它的爱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更深厚,更高层次上的社会意义。这种爱,笔者认为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要对全体学生都热爱

对每一个学生都要高度负责,不能有所偏爱。对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或品德有缺陷的学生,更要加倍的关心,绝不允许有任何歧视。

(2)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思想品质,文化知识,劳动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全面关心学生,引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是他们潜在能力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3)要严格要求学生

古语说“教不严,师之惰”,严是爱,松是害。同时,要注意严而有度,严而有方。

(4)要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第5篇

一、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

“理解万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往往是形成共识的基础。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就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作为班主任就要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基本原则。

首先是要尊重学生----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现在的学生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把人格看的尤为重要,而事实上尊重学生的人格确实是任何一位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

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更不能用挖苦、讽刺的话语伤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尊重,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其次,老师要有爱心,从爱心出发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老师爱学生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在爱的基础上要管教,不要把学生当作宠物,只求他听话,其余随他去。管要讲原则,严而有爱。班主任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是“恨铁不成钢”,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才能更加爱老师。师生感情不断加深,才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如果你对学生的爱心还不够,那么***你就得去培养自己的爱心----当班主任不要光看到烦人的日常事务,而是要看到教室里几十个活泼的年轻生命。班主任这位学校里的“家长”还必須要贏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协助。但也有少数家长,每次接到班主任的电话、邀请,都绷紧神经,戒备重重;如果你能抽出一点时间,做一次家访,给家长捎去孩子最近在校做了些什么好事----微不足道的也无妨,这样不仅能溶解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冰墙”,形成教育孩子的“合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每到期中、期末家长会的光荣榜上多列表扬细目表,多表扬更多学生。试问,谁不盼望別人赞扬?谁会不肯亲近赞扬自己的人?如果班中的多数学生都因此亲近、尊敬班主任,这样的班怎会带不好?当然,德育工作有时也要用到处罚的方法。不少人认为德***育工作中只要有处罚,师生关系就必然处理不好,其实不然----只要你公平公正,罚得有分寸;只要你尊重学生,不侮辱他们的人格,学生就能感受到你的爱。当然你还必须要讲道理----不管是处罚前,还是处罚后,你一定要把道理说清楚。学生嘴里不说,但他是会知道你的爱的,这样师生间就有了互相信任,误会减少,感情加深。由于师生关系好,班里的气氛也会随之好起來,学的愉快,教的也愉快。

二、量化管理抓落实

量化管理原来是经济管理中的一种方法,用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其可行性和操作性也是很强的。叶圣陶说:“无论是改掉学生身上哪一个坏习惯,在一开始都要以一定的压力来强制。”量化管理就是在民主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强化的措施。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青少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制力,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认识的主体,已具备一定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量化管理,又是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量化管理是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为出发点,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通过从整体着眼,从细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达到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提高学生德育素质为最终目的。如:中学生守则要求学生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为个“迟到”问题,班级就是经过点名、登记、相应的处罚,以至培养学生遵守作息时间***。又如:不乱扔纸屑果皮的问题,班级有检查,罚扫地等管理制度,来克服同学不注意环境卫生的不良现象,促使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开学第一天,我就向学生宣布诸如此类简单合理而可行的班级规章制度,并要切实执行,要让学生切切实实的感受到班主任是个言出必行的人。教室里的“春天”要建基于对原则的坚持,而非退让。如果发现所定的规章制度过于苛刻,当然可以修定甚至废除,但一切都要经过讨论和解释,且公开进行。要让学生知道你的意图,他们才肯合作,才会自觉守纪律。当然,德育工作除了学校、班级,还要家庭、社会三方面一起来实现量化

管理,才可以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多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班级即是学生的一个大家庭。学习环境包括教室环境和思想环境。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也是起了一定的作用。教室环境中可布置几张班级集体照、学生专***刊等,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象今年,我们班的学生还自发的在教室前面养了金鱼,在教室里养了十来盆花草,让人觉得很是温馨。在孩子们眼里,教室就是他们的家。良好的环境促使良好班风的养成,使学生在外部影响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下积极向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竞争心理。

第6篇

一、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

“理解万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往往是形成共识的基础。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就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作为班主任就要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基本原则。

首先是要尊重学生----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现在的学生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把人格看的尤为重要,而事实上尊重学生的人格确实是任何一位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

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更不能用挖苦、讽刺的话语伤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尊重,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其次,老师要有爱心,从爱心出发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老师爱学生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在爱的基础上要管教,不要把学生当作宠物,只求他听话,其余随他去。管要讲原则,严而有爱。班主任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是“恨铁不成钢”,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才能更加爱老师。师生感情不断加深,才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如果你对学生的爱心还不够,那么***你就得去培养自己的爱心----当班主任不要光看到烦人的日常事务,而是要看到教室里几十个活泼的年轻生命。班主任这位学校里的“家长”还必須要贏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协助。但也有少数家长,每次接到班主任的电话、邀请,都绷紧神经,戒备重重;如果你能抽出一点时间,做一次家访,给家长捎去孩子最近在校做了些什么好事----微不足道的也无妨,这样不仅能溶解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冰墙”,形成教育孩子的“合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每到期中、期末家长会的光荣榜上多列表扬细目表,多表扬更多学生。试问,谁不盼望別人赞扬?谁会不肯亲近赞扬自己的人?如果班中的多数学生都因此亲近、尊敬班主任,这样的班怎会带不好?当然,德育工作有时也要用到处罚的方法。不少人认为德***育工作中只要有处罚,师生关系就必然处理不好,其实不然----只要你公平公正,罚得有分寸;只要你尊重学生,不侮辱他们的人格,学生就能感受到你的爱。当然你还必须要讲道理----不管是处罚前,还是处罚后,你一定要把道理说清楚。学生嘴里不说,但他是会知道你的爱的,这样师生间就有了互相信任,误会减少,感情加深。由于师生关系好,班里的气氛也会随之好起來,学的愉快,教的也愉快。

二、量化管理抓落实

量化管理原来是经济管理中的一种方法,用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其可行性和操作性也是很强的。叶圣陶说:“无论是改掉学生身上哪一个坏习惯,在一开始都要以一定的压力来强制。”量化管理就是在民主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强化的措施。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青少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制力,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认识的主体,已具备一定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量化管理,又是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量化管理是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为出发点,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通过从整体着眼,从细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达到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提高学生德育素质为最终目的。如:中学生守则要求学生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为个“迟到”问题,班级就是经过点名、登记、相应的处罚,以至培养学生遵守作息时间***。又如:不乱扔纸屑果皮的问题,班级有检查,罚扫地等管理制度,来克服同学不注意环境卫生的不良现象,促使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开学第一天,我就向学生宣布诸如此类简单合理而可行的班级规章制度,并要切实执行,要让学生切切实实的感受到班主任是个言出必行的人。教室里的“春天”要建基于对原则的坚持,而非退让。如果发现所定的规章制度过于苛刻,当然可以修定甚至废除,但一切都要经过讨论和解释,且公开进行。要让学生知道你的意图,他们才肯合作,才会自觉守纪律。当然,德育工作除了学校、班级,还要家庭、社会三方面一起来实现量化

管理,才可以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多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班级即是学生的一个大家庭。学习环境包括教室环境和思想环境。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也是起了一定的作用。教室环境中可布置几张班级集体照、学生专***刊等,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象今年,我们班的学生还自发的在教室前面养了金鱼,在教室里养了十来盆花草,让人觉得很是温馨。在孩子们眼里,教室就是他们的家。良好的环境促使良好班风的养成,使学生在外部影响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下积极向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竞争心理。

第7篇

[关键词] 医学;人文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 R197.3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4(b)-122-02

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确立为标志的现代医学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有机统一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现代医学不仅关注人的自然属性,而且关注人的意识属性和社会属性,这就要求医护人员除了解除患者的肉体病痛,还需要了解患者的社会处境和心理需求,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作用,培养医护人员的医学人文精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 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意义

1.1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科学的平衡砝码

医学科学精神强调遵循医学规律、实证方法和规范的程序,以求真为目的。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从人与社会的整体性出发,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人性化、感受性、价值观,以求善、求美为目的[1]。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是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相异互补的关系,实现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目前许多医院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力量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技术方面没有很大区别但医疗质量却相差甚远,其主要原因就是忽略了医护人员人文精神的培养,不能把握“以人为本”这个道德实践和职业活动的基本准则。

1.2 医学人文精神是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内容

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是医疗服务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如果医护人员缺乏人文精神,缺少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势必加剧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情况。从医院办公室受理患者的投诉来看,其中由于个别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医疗纠纷占总量的绝大多数。在全体医护人员中树立起医学人文精神是预防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更是调整医患关系的杠杆,它可以引导医护人员尊重、关心、体贴患者,从而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主动配合治疗,在医疗护理中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2 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

2.1以人为本,在服务理念中融入人文关怀

中国传统医学十分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在诊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患者的尊重、关怀,主张与患者进行情感的沟通,充分体现了“医乃仁术”的基本原则[2]。医院应向医护人员倡导“向白求恩学习,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敬业爱岗,做合格的医护人员”等理念,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树立典型人物和典型群体,深入宣传优秀医护人员的先进事迹,持续深入开展向华益慰等优秀医生学习活动。通过这些引导,在医护人员心里真正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及忠诚的服务精神和服务文化,重塑“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形象,为医院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和影响。

2.2强化人文学科教育,提高综合性人文素养

一个完整的医护职业形象是技术精湛和人文素养丰富的完美组合。医院应将医学人文科学继续教育纳入职工素质培训计划中,要求医护人员深造医学业务知识的同时,扩大人文视野,通过人文知识的积累和道德内化的修炼,提高综合性人文素养,并通过临床实践,对患者的细心体察、精心治疗、悉心关怀来施展医术,提高关爱患者的人文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心理、文化素质。另外,医学教育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基础和重要路径,必须正确处理好医学专业课、公共教育课与人文关怀课程的关系,建立各类课程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的教育模式,将发扬医学人文精神视为医学生的知识架构中的重要部分,成为将来医疗实践中发挥知识力量和智慧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而在临床上彰显医学与医学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特点和品格[3-4]。具体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与医学交叉的边缘学科课程,如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行为医学等课程,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通过行之有效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把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素养,外化为一种人生态度和一种能力,使学生成为既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又体现人文精神,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医学人才。

2.3 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

良好的医患关系对卫生服务人员和患者都有巨大的作用和影响,现代医学模式给医护人员提出新的医德要求:高度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严、选择权和知情权,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塑造并维护医患之间的平衡、平等的关系,实现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才能提高服务质量,才能使医疗卫生服务焕发勃勃生机。医院应制定规范化语言,定期召开患者座谈会,促使医护人员学习沟通技巧,让他们更加了解患者的需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对患者就医心理给予充分理解。组织科普讲座和义诊咨询,在这样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形成对患者无私的爱和对卫生事业的不懈追求。优化服务流程,如计价、收费一条龙,电话预约挂号等,点点滴滴都从患者利益出发,让患者在医院的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医院的人性化工作,体验到医护人员所特有的爱心,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时统君,陆召军.医学人文精神探析[J].卫生软科学,2008,22(2):122-123.

[2]马静松,孙福川.医学人文精神:失落探源与回归求解[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1):70-71.

[3]金鑫.论临床医学中的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社会,2009,22(7):37-39.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