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2 04:07:54
序论:在您撰写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在科学技术发展中,计算机技术发展尤为突出。早期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没有实质性开展。教学方式基本上采用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计算机课程,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在实践操作中,才能掌握知识应用范围和技能需求。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普及,尤其是网络应用的普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是看重的一项指标,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也至关重要。但现状是大部分毕业生缺乏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不能很好地将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应用到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目前,我校本科生开设计算机课程按专业不同设置不同,计算机基础(C语言)、计算机基础(VB语言)和计算机基础(VFP数据库)。课程分一学年完成,第一学期教材为张福炎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数据教程》和《计算机操作office》,主要涉及信息技术、计算机组成、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数据库和OFFICE操作部分。第二学期为程序设计部分。学生要掌握基本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和编程基本思想。学生通过考试取得等级考试证书,最重要的是学生要掌握这些知识,应用于毕业论文排版、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工作岗位的计算机能力需求。因此,提升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容忽视。
在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采取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把学到说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培养。促进学生就业,在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学以致用,比如通过论文排版的练习,体现word的相关功能。通过一系列的阶段性项目,让学生应用能力得到提升,提高就业能力。
在培养实施安排上,一是注重计算机常规操作能力培养;二是加强学生的硬件知识和硬件应用能力的培养;三是培养学生文字排版、表格和图形制作、文稿制作的能力;四是加强Internet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教学;五是加强使用计算机的安全意识;六是加强计算机编程能力培养,服务于专业课程学习。为了提高实践培养质量,必须加强实践培养环节。以项目驱动为导向,实现个性化培养。
因此制定培养思路如下:
1、设计任务。教师在每堂课讲授之前,挑选一个与专业相关的教学培养应用能力的任务,比如word学习,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完成毕业生论文排版任务。
2、分解任务,形成项目。根据教学任务实践教学安排,要将设计好的任务分成独立的阶段性项目。这样可以逐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毕业论文排版可以分解为:论文形成、字体段落、格式刷使用、图文混排、分页分节、页面布局等等。
3、严格考核,规范操作。在实践操作部分,要求每一个学生按时完成,鼓励学生创新方法,提高学生参与性。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进行模底调查方法,为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提供依据。列举出计算机基础知识,如办公软件WORD的文字排版使用、 EXCEL电子表格的制作、POWERPOINT的演示文稿制作、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使用等,了解学生熟悉的部分,主要了解学生使用计算机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还有哪些方面有待提高。根据学生调查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
对入学新生,先根据自愿原则参加摸底考试,然后再根据结果对学生分层次培养。把基础好的学生集中在一起直接进行更高层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把基础差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基础的计算机能力提升,比如熟练的键盘输入,简单的word排版、excel表格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及上网搜索能力培养。这种分层次的培养方法使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也更有主动性和目的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
总之,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方式,让学生提前感受计算机应用的方方面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营造师生共同交流,帮助学生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分组教学法;合作教学法
一、国内分组教学法的概况
二十世纪初,西方的分组教学法经日本以及其它途径先后传入中国。清末,学校初兴,规模较小,不少学校只能采用“单级教授”(单级教授即单班学校one—classschool)的教学。单班教学,是一个学校只有一个班,将年龄、程度不一的各年级儿童编成一班,在一个教室内由一个教师执教。1913年的《中华教育界》杂志介绍了“分团式教育”;1914年朱元善开始试行分组教学法;同年,俞子夷于《小学校》杂志上发表《教授法上之动机(自学辅导法之基础)》一文;1915年江苏省第一师范附小已在国文拜读法教学中“采自学辅导主义”。
中国新式学校的规模较小,不少学校中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故而校内分班的形式并不受重视,采用的是班内分组,当时叫“分团教授法”。现代中国分组教学法的探索与改革始于1996年,当时并没有很明确的思路与方向,更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名称,它是从实践摸索中一步步走过来的,是对实践的不断总结和综合优化而来的。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分组分享教学法以其与新课标理念的高度吻合、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被广泛地认识和重视。潘浩龙老师的论文《分组分享教学法究探》在2002年12召开的“全国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研讨会”上获取全国一等奖,又在2003年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第16次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同一年,潘浩龙老师撰写的《用分组分享教学法落实新课标理念》论文获广东省教育厅、省教育学会物理专业委员会论文一等奖,并在2003年年会上宣读交流,这标志着分组教学法在中国现代教育正式绽露头角。
二、何为分组教学法
分组教学法是指在班级授课的国情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按一定的规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形式多样的分享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分组教学法的分组是该教学法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一种表现方法,是一种管理手段,而相互帮教、共同提高才是该教学法的精髓,分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中合作与竞争、探索与研究、发展与创新、分层教学与因材施教、过程和结论并重在教学中的和谐与统一。分组教学法既吸收了合作教育、分组教学的优势,又对它们有所创新,结合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立足于中国普通初级中学的实际,更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平等性和发展性,突出了可操作性。
三、分组教学法的应用范围
分组教学法在普高的教学中使用的比较多,在职高的教学中可以做一下借鉴,但不能完全照搬。而是通过职高计算机专业分组教学法的实践过程在职高计算机课堂上实施。
(一)何时分组。
职业高中分组教学法的分组尽量应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后或者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因为刚进入职业高中,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仅仅是他们的中考成绩,对于他们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一无所知,为了能使他们在理论和操作上都能有所提高,所以尽量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后,再根据理论知识、操作能力、性格特点等综合因素分析后进行分组教学。另外这阶段也要传授一些计算机理论的知识,以便于以后更好地上机操作。
(二)怎样分组。
分组的具体过程是一个综合分析每个学生能力的过程,要素有很多,所以每一次上课就要准备更充分,不但要考虑到学生的素质、课程的内容等还有很多因素,比如:学习成绩、操作能力、男女比例、同学关系、座位远近、学生的个人性格、人数安排、组长的选择等。学习成绩:尽量使每个小组的学习成绩优、良、中、差的人数相当。操作能力:尽量使每个小组的动手操作能力好、中、差的人数相当。男女比例:每个小组的男女比例接近,如果像机械专业这些女同学较少的专业,也尽量使每个小组有相同的女生数量。同学关系:分组前教师要询问同学,了解同学间的关系,尽量避免有矛盾的同学分在同一个小组,虽然是少数的,但是几个同学的矛盾会影响全组的学习心情和状态。座位远近:小组成员尽量在座位上离的比较近,便于在理论学习上相互帮助和提高。学生的个人性格:分组中要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如果一个小组成员都是活泼好动爱表现,或者都是沉默寡言不擅长交流的同学,小组的活动开展就比较困难。所以最好把性格不同的人安排在同一个小组,这样不仅在学习上有所提高,在学生的性格培养上也会有潜移默化的互补作用。人数安排:国内外研究证实,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三到七人为宜,多数人认为五人小组合适。为什么?首先,它已达到一定的量,因为小组的规模大些组内可能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信息的量也就相当大些。但并非越大越好,人数过多,就会使有些学生丧失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因而这种量应当是有限度的。“五人”这一数量可以同时满足上面两个条件。其次,“五”是奇数,它在客观上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小组讨论一旦处于争执不下的时候,从人数上自然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倾向性,这样便于作出暂时性的结论。组长的选择:综合成绩、操作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来考虑,不一定要最优秀,但要认真负责,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分组是一个模糊的过程,不可能做到完全平等,只要按上述要点尽量控制就可以了。当然适当的时候可以做一下调整,在模糊中力求准确,这与指导教师的细心观察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 会计电算化 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在经济管理各个领域中处于应用电子计算机的领先地位。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种需求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更多的是表现在质量上。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不断的改革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学方法模式单一,基本是采用上课加上机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新经济时代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披露,无法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需要;师资力量不足,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从教的,专业知识较单一,此外,很多青年教师缺乏从业经验,对于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不是十分清楚;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能力,考核中应突出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强。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涉及的相关专业较多,主要包含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会计知识主要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内容;计算机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原理、数据库知识、网络技术等内容。因此,应在相关课程开设完毕之后再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
2.实践性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讲授会计及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实践教学。需要以某一通用财务软件为例讲授,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分析基本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的理念。通过采用财务软件公司的多媒体教学光盘,将更多的理论知识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具体软件,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学会处理在操作中发现的问题,在采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学生边学习边操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3.动态性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在会计领用中的应用情况不断加以调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补充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求。
论文摘要: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必须大力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践教学。如何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是会计电算化课程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详细探讨了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对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 会计电算化 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在经济管理各个领域中处于应用电子计算机的领先地位。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种需求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更多的是表现在质量上。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不断的改革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学方法模式单一,基本是采用上课加上机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新经济时代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披露,无法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需要;师资力量不足,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从教的,专业知识较单一,此外,很多青年教师缺乏从业经验,对于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不是十分清楚;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能力,考核中应突出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强。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涉及的相关专业较多,主要包含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会计知识主要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内容;计算机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原理、数据库知识、网络技术等内容。因此,应在相关课程开设完毕之后再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
关键词:基础教学;教学改革;计算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85-02
作为高等院校基础必修课之一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开设了20年左右,科技的发展与计算机联系日益紧密,基础的办公操作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发展的知识需求,计算思维因此应运而生。如何转变教学思路,调整课程内容,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现状
当前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知识型和技能型教学,关注点是计算机及其通用计算手段的应用,如二进制、微机原理、程序设计语言等。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未来对计算能力的需求则是支持各学科研究创新的新型计算手段,以及应用计算手段进行各学科的研究与创新。[1]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包括教材编写的滞后性。许多高校的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围绕“旧知识”进行教学组织,这也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备受质疑的问题之一。[2]
此外,学生生源状态不一样,计算机普及程度不同,因此大多数同学都有一定的基础操作,只是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原有的操作知识不足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容易低迷,作为第一学期的先开课程,这种风气如果继续延续,对后续课程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二、改革思路
1.增强基础教学意识,注重品德学风培养
加大理论课程内容的比重,注重基础知识和常识教育,同时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帮助其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真正的基础作用。
此外,作为首批课程,不应该仅仅注意其教学内容上的基础作用,还应该注意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使学生少走弯路,以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注意将品德教育融于教学中,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
2.兼顾学生教学需求,认可学生自学能力
学生是教学主体,应该“以人为本”地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应该考虑学生考级以及今后学习工作需要,和计算机基础水平不均衡的特点,适当安排软件操作内容及学时。
同时认可学生的学习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及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飞快,故不应以细节全面作为授课思路,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开发升级目的、基本操作、基本功用演示和应用原则上,起到“领进门”的作用,详细操作提供参考书供学生课后自学。
3.具有教学专业特色,发挥课程教学意义
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际操作,应该通过大量的与授课专业相关的实例来说明,以提高学生的共感意识,以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作为必备的研究和开发工具,将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思维真正融入专业教学,使学生理解本门课程的开设目的,是掌握在本专业方向中能够依靠计算机做什么以及与计算机专业人员协作时所必须具有的计算机基础技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课程的教学意义。
4.强调素质能力培养,围绕计算思维核心
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锻炼其文献查阅、信息整合、研究分析能力,强调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使学生能够可持续发展和自我发展。
将计算思维的理解和应用分析贯穿整个教学始终,强调各种设计实现中相关计算思维的特点、作用以及思考过程,使学生感性理解什么是计算思维的同时,学会应用计算思维分析解决问题。
三、改革形式
1.授课内容
根据教改思路,结合教学大纲,选择陈国良教授主编的《计算思维导论》作为教材同时,选择夏耘等主编的《计算思维基础》作为参考教材,并将这门课程分成8大专题,课时安排及授课顺序如表1所示。
表1 学时安排表
专题 学时
计算思维基础知识 4
计算机硬件基础 4
算法与编程语言 2
计算机软件理论 2
操作系统 2
计算机网络 4
计算机应用软件 4
计算文化与职业道德 2
第一个专题是计算思维基础。其主要知识点,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和学科的分类和含义,作为大学的首开课程,清楚自己的学习方向,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二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思维和计算思维,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方式方法来思考问题,并列举CAD应用和模拟测试等实例,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思维成果在自己专业方向上的具体应用;三是让学生了解计算理论以及计算模型和模式,使学生能够以准确的角度和定位来处理解决计算问题,即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计算思维的设计者而非实现者。
第二个专题是关于计算机硬件。其目的是通过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及相关硬件的熟悉,信息的二进制表示,使学生了解计算机能做什么,以及基本工作过程,以此强调培养数学建模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第三、四、五个专题是关于计算机软件。第三个专题使学生了解需要通过编程语言编写具体算法控制计算机工作,而软件即是其最终表现,以编程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强调需要培养自身的逻辑性、分析性和创新性思维。第四个专题从软件系统组成,常见软件,及软件开发三个方面,讲解软件的作用和开发常识,使学生掌握专业软件开发时所需要具有的计算机知识,以强调系统性、层次性、计划性和协作性思维的必要性。第五个专题针对关键的操作系统软件,从功能设计、管理操作、工作原理角度进行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的同时,理解其运行实质。对于并发、互斥、共享和加锁等关键性技术,引入现实生活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的类比移植思维。
第六个专题讲解网络基本原理,相关软硬件等常识。使学生了解网络的工作原理和相关设置操作,并强调其中的标准化、分布式思维,并根据系统互联网络模型再次强调协作性和层次性思维,以及通过网络安全问题,使学生意识到除了考虑系统的功能性外还学要考虑系统的责任性。
作为补充知识,第七个专题根据学生教学需求,选择常用软件讲解原理和基础操作,并根据软件界面及其操作的发展变化历史,强调设计上“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第八个专题则学习相应法律法规,进行思想教育,建立正确的科学研究信念。
2.考核方式
(1)实验考核。将实验分成打字练习和软件操作两部分,又因为学生基础不同,分别设置了选做和必做题目。选做部分为验证实验,根据具体知识点提供操作指导书,供基础较差的学生自学。必做部分则是利用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模拟系统,让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指定题目并当场给出成绩,将其记录下来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
这样即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兼顾了学生等级考试的需要。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允许学生重复考核,保存最高分,以成绩挑战为驱动增强学生学习投入度。
(2)论文考核。论文能够锻炼逻辑思维,增强科研能力,同时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加深印象,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相符。因此以论文代替了原有的选择题抽查和其他课程的笔试考核方式,共分三个题目。
第一次题目为《为父母组装电脑》,以经济适用角度确定电脑配置,并说明理由。其目的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硬件知识得同时,能够形成“有理有据有度”的思维意识,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以及以实际行动关心爱护家人的思想品德。
第二次题目为《计算思维之我见》,分别从计算思维的含义及理解,所学计算思维应用总结,个人生活中计算思维体现举例等方面进行论述,在对所学内容复结的同时,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课程主旨。
第三次题目为《计算机法律法规》,将最后一章的内容进行自行总结,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必须在合理合法的条件下进行,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其最终目的是建设而不是破坏。
论文表现形式和提交方法随着课程进展也设定了不同要求。第一次的论文在课程前期布置的,因此为纸质手写,分班收交。后两次则是在课程后期布置的,已经学过相应的软件操作课程,因此分别要求做成电子文档和演示文稿,并合理进行格式设置和页面布局,活学活用。提交形式则考虑今后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需求,分别为邮件附件发送和文档压缩后FTP上传,使学生尽早熟悉相关操作。
四、总结探讨
经过半学期的实践,实际教学基本上能按照预期进行,从学生的论文中也能体现出对该门课程的认同和认可。在今年等级考试监考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也有一定的了解,更能合理分配时间。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学生对论文的意义理解不够,预留时间短,资料查阅不足,未能实现素质教育目的,需要教师在留作业之前,说明写作意义,并对论文的书写完成进行指导说明。其次,学生自学意识不足,习惯应试教育题海战术,不愿意分析不喜欢总结,习惯问答案,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还需要教师引导。最后,教师授课专业知识相对匮乏,理论实践结合有一定困难度,需要和专业老师沟通。
参考文献:
[1]战德臣,聂兰顺,徐晓飞.“大学计算机”――所有大学生都应学习的一门计算思维基础教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1)重读一遍四大名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专业基础知识的拓展:细读《信息技术与应用导论》、《c++精髓-软件工程方法》,做好笔记,需要时查阅相关的论文和书籍,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课程知识的学习:专心学好本学年的所有课程,做到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复习并完成相关的作业与练习。
(4)课外知识的学习:多去图书馆阅读近期各类杂志,例如《程序员》、《软件学报》等,重点关注信息技术领域的相关报道和有关新技术新方法等的文章。
通过实行上面的计划,我想应该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进入大二后,我觉得重点就应该放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上了。因此,经过认真思考我制定了如下的计划:
(1)抽取时间阅读名家名篇,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专业基础知识的拓展:细读《80x86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c++语言实现》、《计算机组成原理》,掌握查阅相关的论文和书籍,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课程知识的学习:专心学好本学年的所有课程,加深对《离散数学》、《数字电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的理解,掌握好相应的各类实践技能。
(4)课外知识的学习:登陆图书馆数据库阅读相关论文,提高自己的论文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经过前两年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我想自己应该对计算机领域有了整体的了解,也初步掌握了计算机领域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并拥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大三的学习过程中,我参照系里安排的课程做了如下的计划:
(1)阅读一些管理沟通方面的书籍,提高自己的沟通和管理组织能力。
(2)专业知识的拓展:细读《数据库系统导论》、《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掌握查阅相关的论文和书籍,掌握有关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及操作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3)课外知识的学习:查阅信息技术论文(特别是多阅读英语论文),扩展自己在专业领域的知识面,跟上当前最新的技术和应用。
论文摘要:在各大高等院校中,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顺应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因此,教师在课教学中,应将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实践操作为重点,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知”,更加能“行”。
作为一名专职辅导员兼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教学方面采用的是课堂上案例教学、指定学生担任小老师、注重上机实践操作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针对这方面教学谈谈体会。
1 模块教学,以案例为主
模块教学是通过学习计算机一级(机试与笔试)考点模块,引导学生掌握操作的基本技巧,诱发学生自身的创新潜能。模块教学中,多以案例为主,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的案例,就掌握一个知识模块。模块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死记硬背上机的内容和操作的具体步骤,而是将模块中的知识点融合在案例中,学生通过一个实际案例的学习,不断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从而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模块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1 案例的选择要循序渐进
案例的选择要能够充分映射授课内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中,对案例的设置不同。在模块教学的初期,应选用操作简单、内容贴近知识点的案例,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尽快掌握本模块知识点的操作。在每个模块教学的末期,则需设计一些知识点能覆盖整个模块的知识点或添加前面几个模块内容的典型案例,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并能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在模块教学结束之时,便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案例,让学生在完全熟悉模块所有知识点的基础上才能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Excel模块,教学前期可设计一些简单的学生成绩、工资等的计算;教学中期则可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出本班家庭联系表及学生成绩汇总排名及筛选成绩等操作。教学末期则要求设计出学校各系部男、女人数统计及所占比列的饼图或统计近3年各专业的就业率统计并用数据点折线图表示出来。
1.2 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实用性
案例的选择既要有针对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生活所需。只有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并轻松掌握学习的要点。例如Word模块,可以把毕业简历、论文排版、邀请函等纳入练习的范围;而Excel课程应用最广,除可以设计基本的表格和统计外,还可以设计客户资料管理、财务预算及仓库管理等跟专业比较贴近的实例。
1.3 案例的设计要有可创造性
在使用案例时,教师不能继续沿用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而应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利用学生创新能力才能完成。这无形中就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 转贴于
例:word格式化操作中,格式化的样式很多,不可能每样都让学生清楚记得操作步骤。在案例分析中,点出针对文字的格式化的操作为“格式字体”,将字体对话框呈现给同学们,让同学们有个直观印象,在设计上机作业时,针对各式各样字体格式化设置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去找出相应的操作命令。这样即使计算机一级考试再次变化,学生也可以顺利完成。今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需求设计不同的样式。
2 指定课堂小老师协助教学
在这所谓的“课堂”主要是针对上机实践课堂。我们学院上计算机基础课绝大多数是大班教学,一个大班由两到三个小班合成,普遍都是70人以上。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层次又多,操作较差的占绝大部分。面对这么多需要指导帮助的学生,8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就算指导一分钟都不够用。因此,在课堂上,指定三四个操作能力较好的同学作为“小老师”协助我辅导学生操作练习,这样不但能减轻老师的任务,而且能够让更多的同学获得指导帮助。在这两年的教学过程中,均采用小老师协助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理论实践相结合,加强上机练习
全国高等院校均有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了考核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制定了全国高校计算机考试,广西还专门开设了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广西考区)一级考试,其目的在于检查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的能力,为评价考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和学习后继课程的基础提供依据。考试内容分为笔试考试和上机考试,两者必须均通过60分才可以取得合格证书。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课程目标定位于学生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更重要的是真正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加强上机练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上机作业根据考试大纲设计,将每步操作得分情况标明清楚。学生能按照练习题目的步骤一步步完成。如Access利用生成器生成公式,目的在于巩固所学所考的操作知识点,提高学生对软件的熟练使用能力。
设计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过程,建立在对应用软件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做设计作业,可以很快提高应用软件的使用水平。如PowerPoint模块教学时,给出一个主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采用一些动画效果来丰富自己的作品。学生推荐上来的好的作品,可以通过网络教学软件,大家共同学习。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学生在展示中增强信心,又能使其他同学从中学到东西。
课后作业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过程,课后作业要多布置一些需要记忆、理解和思考的东西,如概念的理解、程序的流程图等,而不能为了增加作业的次数让学生抄写操作步骤。
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两不误,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便于提高巩固实践操作能力,熟悉了操作也便于理解理论知识。
最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是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改革,教学过程中的实例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改进和应用。实例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堂课程完成质量的高低,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是应该更加注重实例的制作和修改,不断地进行教学分析,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技能;计算机教学;现状;策略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为社会会提供大量的实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而计算机教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所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将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和自身的教学特色结合起来,合理组织计算机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专业的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可以推动计算机专业的职业学校的共同发展。
一、职教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然而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能自主、主动地学习计算机知识。而且,很多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过于笼统、简单,课程体系不健全、不合理,缺乏专业性和实用性,难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1]。另外,由于教学条件有限,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设施缺乏,不能为师生提供有利的实训条件,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导致计算机教学与社会就业形势相脱节。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合理,教学模式比较落后,不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难以让学生做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影响到学生的顺利就业。
二、职教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有效策略
1.建立完善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在市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以确保计算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计算机教学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在理论教学方面,职业学校需要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适当安排《计算机原理》、《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等课程,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技能[2]。在实践教学方面,职业学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开设几个选修课程,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职业学校可以专门开设广告设计模块、动画设计模块、网络技术模块、电脑组装和维护模块、影视制作模块和程序设计模块。
2.不断优化计算机教学模式
计算机教材内容会给教学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职业学校需要认真选择计算机教材,注重教材的实践性,适当补充计算机教学内容,以提高计算教学的效果。职业学校具有职业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教学中,职业学校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有效组织计算机教学活动,以达到教学目标。很多职业学校都建立专门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可以通过演示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操作方法,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可以适当引入相关的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以强化学生的记忆。例如,在讲解Word图文混排时,计算机教师可以以简报为例子,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轻松地掌握知识[3]。另外,在教学中,计算机技术可以适当安排学习任务,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学习Flash时,计算机教师可以以“旋转的地球”为例,让学生分别制作背景、地球、地图,插入音乐、增加旋转效果等,简单学习任务,降低学习难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在计算机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究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合理设置问题,适当讲解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利用网络、程序中的帮助等来解决问题,不断增强计算机教学的趣味性,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建立完善的计算机考核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客观、科学的评价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在计算机教学中,很多职业学校主要是通过笔试和上机测试相结合的形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评价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应付考试的心理,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所以,职业学校应该认识到这种评价方式的弊端,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模式,及时测评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组织技能比赛,实践操作演示等,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总结
总而言之,计算机专业本身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如果一味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组织计算机教学活动,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职业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计算机专业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教育特色,科学设置计算机教学课程,积极优化计算机教学模式,不断增强计算机教学的吸引力,促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彭丽园.探索以培养技能为中心的职教计算机教学[J].吉林教育,2015,15:86.
[2]刘娟萍.以培养技能为中心的职教计算机教学探索[J].企业导报,2015,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