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议论文结构范文

时间:2023-02-15 17:18:04

序论:在您撰写议论文结构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议论文结构

第1篇

一、横向展开议论

横向展开议论,是围绕一个观点,在同一个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平行展开,互不交叉。这样展开议论,可以使说理全面,条理清楚。

1.横向展开议论的关键之一是发散性思维

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关键在于论证思路的确定和材料的选择,即如何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并列的分论点,或者如何找到几个恰当的论据从多角度论证论点。分解中心论点,关键在思维方法。要求我们运用发散式思维模式,围绕中心论点呈辐射状展开联想,迅速找到合适的若干分论点;通过筛选,确定适合写作的3~4个平行的分论点。各个分论点平行列举,各个阐述。并列结构的外部语言标志有“首先”“其次”“再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几个并列的分论点的内容不可交叉,不可重复,不可包容,不可矛盾。

并列式结构模式:

引论(提出中心论点、分论点);

论证分论点1:论据+分析论证;

论证分论点2:论据+分析论证;

论证分论点3:论据+分析论证;

结论(照应全文)。

2.横向展开议论的关键之一是提取分论点

那么如何提出分论点呢?主要方法有:

(1)追问类属法,即从“是什么”的角度展开。针对话题本身,运用横向思维,根据它不同的内涵或外延进行多角度分析。常用的表述方式是“某某,是一种……”。

(2)追问对象法,即从“关涉谁”的角度展开。就是看话题的两端可涉及哪些对象。

(3)追问原因法,即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常用的分论点表述方式是“因为……,所

以……”。

(4)追问办法法,即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主要是追寻解决或达到的方法和途径,分论点常用的表达方式是“要……就应该……”。

(5)追问结果法,即从“会怎样”的角度展开。主要是回答结果和效能方面的问题(意义、作用、价值、影响),常用表达方式是“做到……就会……”。

3.拟写分论点的要求:分而有范,分而有理,分而有序

(1)分而有范:几个分论点应该按同一标准(同一角度)回答同一问题。(“扣得住”)

(2)分而有理:分论点之间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重叠,互不包容。(“分得开”)

(3)分而有序:分论点排列的先后顺序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排得顺”)

4.横向展开议论的注意事项

第一,要多角度地观察、分析、认识事物,避免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就缺乏广度,导致论据复沓单调,论证也就显得以偏概全、苍白无力。而从不同角度选择论据,既全面丰富,使论证广泛展开;又典型精练,使文章严谨有力。

第二,分论点角度要统一,不可交叉,不可重复,不可包容,不可矛盾。

第三,一般来说,几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本无前后之分,但要考虑轻重关系、主次关系、先后关系、时间关系。几个并列分论点的排列顺序一般是从主到次、由轻到重、由浅入深,或按人的认识规律来排列。

形式要一目了然,即每段中心句应在段首。要特别注意的是,避免给人以泛泛而谈的感觉,要注意点题。

5.议论文的写作中,恰当采用并列式结构展开横向议论的好处

首先,能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议论文重在阐明道理,而要说明某个问题,如能分成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往往可以使议论显得有条不紊,多而不乱。

其次,从议论的力度和效果来看,采用并列式结构往往能使议论气势恢宏,有如重浪排阔,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从而增强议论的说服力。

最后,议论时恰当合理地采用并列式结构,能显示出作者在特定的思维范围内不同指向的深度开掘,体现出作者思维的深刻程度。

同时,并列式结构是应试作文写作中快速成文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纵向展开议论

如果说“横向议论”是围绕一个观点,在同一个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体现并列关系。那么,“纵向议论”就是围绕一个观点,从不同的层面,逐层深入地展开议论,体现递进关系。

纵向议论主要采用层进式结构,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原因到结果,或从一般到特殊,等等。层进式比并列式和对照式更能体现思维的缜密,能使文章更灵活,更具有个性化色彩。

第2篇

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形式。一般来说,立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提出问题(文章开头部分)、分析问题(议论文的主体部分)、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部分)三个部分(即引论、本论和结论)。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出错误论点、分析错误论点的实质及危害、得出正确的观点。

初中议论文阅读对结构把握的考查,主要是对全文结构的划分和对重点语段的层次划分。

对全文结构层次的划分应从文章内容入手,弄清楚各段落层次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看它是如何提出论点并展开论证的,还要注意文章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过渡词等关键性的文字。

把握了议论文的一般性结构特点,对全文或重点语段划分层次就容易多了。如果是主观答题的重点语段,则要一句话一句话地仔细阅读,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划分层次。如果是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根据选项来读全文或重点语段,排除错误的选项。

如: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大科学家们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都倾注了强烈而持久的感情。天文学家彭加勒说:“我们醉心于探求恒星的巨大轨道,我们热衷于用显微镜寻觅极为细小的东西,我们欢欣于在遥远的地质年代探求过去的痕迹,这些活动给我们带来了欢乐。”这样激情洋溢的话出自科学家之口,恐怕会让许多人感到意外。人们总以为科学家多半是只知埋头研究、情感淡寡的人。人们只注意到了他们作为科学精神的体现的冷静的一面,而忽视了其诗情的、感性的一面,看不到后者对前者的重要意义。正是这种与献身艺术的精神相类似的迷醉,才使得他们能够孜孜不倦地长期投身艰巨的事业,并获得最终的成功。

非但如此,他们的发现和创造也常常得益于深厚的人文科学素养。他们往往精通文学、艺术、哲学等社会科学范畴的知识。创立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对巴赫、莫扎特等的音乐也有深刻的理解。他本身还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曾同物理学家普朗克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呈现的和谐之美,一定在某种意义上启发和推动了他对宇宙内在规律的探求。

问题: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证结构是怎样的?

解析:这道题是对中心论点以及论证结构的考查。要准确地解答,首先得认真阅读文本,了解各段的内容,然后找出两段间的内在联系,用简洁的语言组织答案。第一段说的是大科学家的成功与强烈的情感有关,第二段说的是他们的发现和创造与人文科学素养有关。了解这些后,我们就可以得出“成就事业需要强烈的感情和广博的知识”的中心论点。回答论证结构这一题目时,还要结合文段,这两段是从两个层面上来阐述的,可以说,两段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这二者之间是并列的、并重的,所以文章的结构形式就是并列式结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韩 青

“竹林七贤”之一王戎,小时候,曾劝别人不要摘路边的李子。长在路边的李树结了又多又好的果子,却没有被别人采摘,那果子肯定是苦的。他的推断是正确的。这是我小时候听过的故事,如今旧事重提,不是言其寓意,而是想起了那棵李树下的路,肯定有很多人走过,也肯定都失望过——因为那李子是苦的。因此要想摘到甜李子,就必须另寻他路。

而人的思维也是一条条的路,那被人经常走的路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思维或思维定式。沿着它走,你往往不会发现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景、使人大开眼界的奇思妙想;沿着它走,心情往往不能绽放惊喜之花,生活往往也没有什么波澜;沿着它走,往往走不出成功之路、辉煌大道……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人的话是正确的:“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可见,只有另辟蹊径,创新思维,才能找到你梦寐以求的答案。

一位禅师,他写了两句话要弟子们参究:“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弟子们得到这个话题议论起来。第一个说:“两个人都走在雨里,有一个却不淋湿,那是因为他穿了雨衣。”第二个说:“那是一场局部阵雨,有时候连马背上都是一边淋雨,另一边是干的,两个人走在雨地里,有一个人不淋雨,那有什么稀奇。”第三个弟子得意地说:“你们都错了,明明是绵绵细雨,怎可说是局部阵雨,一定是有一个人走在屋檐底下。”就这样,大家一句、我一句,说得好像都有理,没个完。最后,禅师看到时机已到,就为大家揭开了谜底:“你们都认为‘不淋一人’是一个人没有淋雨的意思,其实,换个角度想想,所谓‘不淋一人’,不就是两人都在淋雨吗?”

生活中,人们常常犯类似的错误,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喜欢在一条路上直来直去,不懂得拐弯、调整方向,结果我们常常南辕北辙。因此,只有走出原来的老路,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甚至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这个世界上,谁都想让生活多些幸福、温馨,谁都想让梦想早日实现,谁都想让生命充满更多价值、意义。如果这些都没有实现,那就是空想。怎样让它的光芒部分地或全部地照进现实,那就必须让思维不断地创新。而思维是一条条的路,那么创新思维就是要你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凡是路,走起来总需要一些力气的,但是走这创新思维的路,不仅需要力气,更需要才气。在《庄子》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惠子家里有一个大瓜,他却因为它太大而发愁,因为不知道拿它做什么用。庄子就批评惠子,把它晒干了挖空当做一条简易的船,可以方便出行,你竟然担心它没有用,真是“夫子犹有蓬之心也”。由此可见,创新思维的路并不是谁想走就能走的,这里还有条件:必须带上才气、学识、智慧甚至机遇。当初,要是苹果没有落在牛顿头上,也许他就不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肯定要比别人多付出。然而,终究会开辟出一片新境界。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旬刊》2011年第12期)

1.文章第一段讲王戎小时候的故事有何作用?

2.阅读全文,说说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第3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在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即理清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文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文章开头部分,引出文章要论述的问题)、分析问题(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即运用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的部分)、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部分)三个部分(即引论、本论和结论)。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错误论点、分析错误论点的实质及危害、得出正确的观点。

【技法指导】

初中现代文阅读对议论文结构把握的考查往往以理清层次的方式出现。具体来谈,我们应了解以下几种议论文的结构形式:

1.并列式即在论证过程中,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论据和论据之间也往往构成并列关系。如《纪念白求恩》依次论述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2.对照式即论述中的层或段之间,把两种事物作对照,或用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如《纪念白求恩》中就用不少人工作不负责任等不良作风,反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3.“总-分-总”式即先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然后对论点分析、论述,最后归纳总结全文。如《敬业和乐业》总体结构即为“总-分-总”式,开头总起全篇提出论题,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结尾总结全篇。

4.“总-分”式即论述的两部分的关系是先总括,然后再分别论述。如《多一些宽容》第二段就采用了“总-分”式的结构,第一层总述,第二到五层分别谈了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四个分说层次由轻到重,安排十分合理。

5.“分-总”式即先分说,分别从几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再总说,归纳出结论。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第二段就是先列举两个事例分述,后归纳总说。

6.层层深入式即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一层比一层深入,各层的排列顺序不能调换。如《怀疑与学问》在开头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然后从积极方面加以论述。

7.起承转合式即开头“起”破题,引出要论述的问题;接着“承”接开头,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就是“合”。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先提出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举例进行论证,最后结合实际表达愿望,各部分层次之间过渡自然,转换流畅。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及过渡词语,以便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更好地理解议论文的内容。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名著改编越改越俗

别做文化“啃老族”

仲 言

社会上有一批寄生于父母羽翼之下,既不去就业更不愿创业,且过着优哉游哉惬意生活的“啃老族”。在文化领域,似乎也存在与之相似的“啃老”一族。

稍加留意不难发现,文化“啃老”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名著改编,像《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改过一遍又一遍,但对名著诠释的深度和准确性却不尽如人意;现代名著、武侠小说之类也一改再改,且越改越俗;以至于但凡有点知名度的作品都面临被不断改编的命运。又比如,近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炎黄故里,到姜尚故里,再到老子、庄子故里;从曹操、华佗故里,到诸葛亮、赵云故里,再到四地争抢曹雪芹故里;甚至还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两国四地抢李白,历朝历代名人都引发过一轮又一轮的争抢。

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故里”之争,也是硝烟弥漫。观音菩萨的故里就有四川遂宁、河南平顶山和新疆昌吉相争不下;浙江的宁波、杭州、绍兴,江苏的宜兴,山东济宁和河南汝南等四省六市(县)争相为“梁祝”申报世界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娄烦为争孙悟空故里决定建占地七千亩的“大圣故里风景区”。再比如,各地纷纷兴建或高调准备兴建所谓“唐宋古城”“中华文化标志城”之类,“造城”似乎成了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言必古人,艺必古典,是国人比过去更重视传统,还是时下流行复古风?似乎全不尽然。实际上,在这“复古热”的背后,既没强调重温历史、面向未来,也不着眼于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取而代之的是盲目依赖传统,在古人麾下讨生活的可怜,厚古薄今,对当下文化的极端不自信,更有地方和行业利益驱动、政绩冲动下的资源经济博弈。无论是对历史遗存的过度开发,还是一窝蜂式的名著改编,都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无端戕害和严重浪费;盲目投资营建各种拙劣假古董的行为,也是文化的无知和谋利的躁动;而无聊炒作西门庆等负面文化,更是一种浅薄荒唐的闹剧。在这里,历史文化及名人完全成了某些人附庸风雅或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这种挟持古人、扭曲传统的狭隘行径,令传统文化的传承陷入庸俗化和功利主义的泥淖。

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创造,是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她代表着民族的过去,记录着曾经的辉煌,但决不能成为子孙后代坐吃山空的资本。珍视传统,决不意味着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十三亿人励精图治开创历史的创举,需要大量与之相匹配的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的文化创造,需要大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精品,如果不能给后世留下诸多光耀世界的遗产,那就是当代文化的失职。

那些靠稀释或颠覆经典制造出来的二手货,那些亦步亦趋鹦鹉学舌式的克隆品,那些毫无创意和底蕴的伪景观,不仅不能成为文化发展的“救命稻草”,而且只能作为“文化啃老者”创造力贫乏的注脚。啃老注定没出息!只有拿出过硬的文化实绩,才能避免成为那个到处炫耀自己祖先也曾发达过的阿Q。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8月3日)

1.全文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2.本文的结构特点如何?

第4篇

首先说说层递式,这种结构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组织文章的,学生在操作时,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层次间过渡衔接少甚至没有,缺乏必要的逻辑衔接。二是详略不分,在分析、解决问题上没有侧重,让人把握不住重点。三是只会泛泛说理,没有事实论据作支撑,文章显得空洞乏味。比如写《战胜挫折》这篇文章,开篇提出观点,“面对挫折,不要畏惧,要拿出勇气战胜它。”接下来可做简单分析,谈谈战胜挫折的意义,然后把文章的写作重心放在“怎样战胜挫折上”,可举出实例,比如史铁生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却用文字实现了灵魂的自由飞翔。杨光看不见光明,却用歌声给无数人带来了温暖、快乐,刘翔08年奥运会因伤退赛,他顶住各种压力,坚持训练,终于实现了“王者归来”。

再来谈谈正反对照式,这种结构因简单易行,颇受学生欢迎,但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在文章主体部分仅举出一个正面事例,再加上一个反面事例,文章就此结束了,结果还不到800字,有的学生因正反面事例选择不当,会使文章陷入到一种逻辑混乱的局面,比如写《嫉妒的危害》这篇作文,有位学生仅举了周瑜一例,阐述了观点,却举了很多例子来谈“嫉妒可以转化为一种动力,促使人上进”。这种文章读后就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到底是在谈嫉妒的危害呢,还是在谈嫉妒的意义呢?所以在使用对照式结构时,要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确定论据的选择,正面、反面要详略结合,服务于中心。

其次谈谈并列式,这种结构可分为两大类,论据并列和分论点并列,在使用论据并列式时,学生易犯的毛病是把一大堆论据杂乱无章地陈列在文章中,虽然素材丰富,但无条理,显得支离破碎,所以要注意论据的有序排列和段落间的衔接。

第5篇

捍卫母语,珍爱母语,是我们的责任。有人说:“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它的历史。”的确,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语言,一旦丧失,就断了历史,断了文化之脉。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够沿用至今的语种之一,它的强大生命力本身就是对其价值的最好证明。汉语之于我们,更是一种感情一种精神。它连接起中华民族,是每一个华人血管里流淌的血液。面对国内高校重英语轻汉语的怪现象,不少专家人士表示忧虑。而国外逐渐兴起的汉学热,只能让我们深刻反思。一个没有语言的民族是不幸的,而一个有语言却弄丢了的民族是可悲的。

发展国语,净化母语,是我们的使命。毋庸置疑,汉语必然而且应该与时俱进。汉语只有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才能永葆生机。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掌握汉语发展方向的问题。徐寿当年引进西方科学,特别是引进化学的时候,系统地整理出一套元素命名,至今仍使我们受益无穷。相比之下,当代科学界则逊色得多。时常可见科学文献中出现连串的英文字母,而在日常生活中放着“电视”不用而要用“TV”的就更加令人发指。所谓“恐龙”、“粉丝”、“PK”,其实只是幼稚与浅薄,而非时尚。这是对汉语的亵渎。捍卫母语,必须从还母语纯洁开始。

弘扬母语,传承母语,是我们的荣耀。汉语要在世界语林立足,需要华人的共同努力。在这一点上,坚持讲汉语的杨振宁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最近吵得沸沸扬扬的韩国江陵端午申遗事件已经凸现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之严重,不知下一场文化侵略的矛头是否会指向汉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汉语从远古之河一路流来,浸入我们的血液里。昨夜梦魂里有诗人吟唱,血脉里翻滚着长江黄河的波涛。

显然,这篇议论文范文中的三个分论点“捍卫母语,珍爱母语,是我们的责任”、“弘扬国语,传承母语,是我们的使命”、“发展国语,净化母语,是我们的荣耀”,就是典型的并列组合。

议论文范文2——对照式结构

镜乃一种语言,买一面好镜则买来了“忠言”,也许它“逆耳”,却“利于行”。如果当初齐威王没有接受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如果当初唐太宗没有接受魏征的劝告,又怎么能获得“贞观之治”的局面呢?他们懂得“买来”了“逆耳之言”这面镜子,则买来了天下,胜过百万黄金所能换取的东西。然而,不会买者亦有之,商纣王不愿买来广开言路、善纳忠言的国策,以致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于火海的下场;项羽不愿要从谏如流、接纳忠言的忠臣,以致落得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的悲剧。不会“买镜”的人终究不能成功。

这段议论文范文中,以“然而”为界,前面举的齐威王、唐太宗两个例子,是从正面论述,后面举了商纣王、项羽两个例子,是在从反面论述,这也是对照式结。

议论文范文3——观点与事例之间的过渡

我们要重视“专才”。我们不能奢求每个人都成为全才,我们应重视那些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有独特建树的专才。被称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当年数学不及格,却被清华大学录取,后来成为一代国学大师。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专才不仅是人才,而且可能成为大有用处的人才。

这段议论文范文中话共四句话,第一句话是论点,第三句话是事例。第二句和第四句分别是”过渡”和”分析”。正是因为有了这两句,观点和事例就粘连起来了。

议论文范文4——多论据的归纳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往往是从疑开始的。“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个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的原理。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惟有具有探究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索,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这段议论文范文话共有四句,第一句是提出论点,第二句是过渡勾连,第三句是列举了两个事例,在每一句事例之后,均有一句分析,指出共同点,第四句是对共同点的归纳。这一句归纳(实为真正的“讲道理”)大大加强了论证力量。

议论文范文5——“演绎推理法”

第6篇

富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往往具备这样几个特征:兴趣广泛而又专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心理;能独立选材,题材新颖、风趣,审美感强;对环境的感受力高,能观察到别人容易忽略的事实;心智活动思路畅通,审美敏捷;能见微知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提出卓越的见解,有内在的评鉴力,观点明确,立意高远。这样的学生在写作时就能体现出自己的创新能力。而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写出富有创新意识的议论文,在安排结构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凸现别致的外观美。这里的外观美指的议论文结构形式的变化。文章讲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如何将自己所选择的材料用最适当、最新颖的形式表现出来,是我们行文前首先要认真思考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内容充实甚至新颖、外观死板的文章是很难“出彩”的;相反,材料一般但形式新颖的文章,一定程度上却能以外观来弥补内容上的某些不足,这是不争的事实。像我们在安排议论文的结构时,都知道用并列式和递进式,但如何恰当地使用呢?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这就需要我们多探索、多实践,在尝试中走向成熟,那么在写作时创造出别致的外观美的文章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二是凸现动人的感性美。这里感性美指的文章内容与结构的统一。请不要以为这“动人的感性美”是记叙文的“专利”。在写议论文时,我们很多同学除了列举几个老掉牙的事例之外,恐怕再也无所作为了。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借助于描写来加强表达的效果呢?2003年满分作文《因为亲近,所以美好》中就写道:“心灵上的共鸣使我们感到事物的美好。看飞流直下三千尺,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豪迈;看傲雪青松屹立北风,我们感受的是不屈不挠;看一轮明月高挂天空,我们想到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事物本也无情,是我们心灵上的亲近使我们感到它们是如此美好。因此,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看到雁排长空,虎啸深林,鱼跃水面,落英缤纷,秋雨梧桐都能发出心底最深处的一声长叹。”这段文字在结构上前半部分是并列式,后半部分是递进式。加上生动的描写,使文章充满了灵性。

三是凸现深刻的理性美。具有一定的理性美,能够有效地提升作文的层次,使我们的文章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体现在结构上就是要合理布局,巧妙安排。如有一位同学在读了《精卫填海》这篇寓言后写道:“精卫的努力是徒劳的,因为它的力量实在太微小了,可它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衔木石不止,填海不止,顽强地拼搏着。这是一种执着精神,一种在困境中追求、在凄迷中奋进的可贵气质。正是在执着的追求中,精卫显示了它的价值。我们无论干什么,无论在哪里,有所执着,才能对常人眼中的得失、毁誉不预计较,为了心中的目标,默默不懈地努力。这样,才会有一种笑傲人生的旷达和洒脱。”这段文字充满理性美。结构上采用的是递进式,与文章主旨是一致的。

这就告诉我们,议论文在结构上应该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创新,只有有创新的文章,才是成功的佳作,才更吸引读者的目光。

第7篇

因而,一般来说,对于考场议论文,“观点+材料=作文的失败”。比如下面这个议论段: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论点)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凡·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该段文字观点明确,论据丰富,但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其属于明显的“观点+论据”格局。写这类格局的议论文的同学有一个通病——不懂或不会分析论证。譬如要写提倡创新精神,则马上就“A有创新精神,B有创新精神,C有创新精神,所以我们要有创新精神”。

一个标准的议论语段,应该包含如下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材料+结论句。比如:

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二十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那如何才能保证每一议论语段的标准化?可以尝试下列方法。

因果分析法——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例如:

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论点)。

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

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方法:自问自答)

假设分析法——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衬。比如《六国论》里的“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就是很典型的假设分析。我想提醒同学们的是,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我们不妨看看2008年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的满分作文片段里“假设分析法”的运用:

人生如画,浓墨泼洒,淡泊与浓烈交相辉映;人生如歌,高低迷离,嘈杂与清脆皆成曲调;人生如酒,婉转悠长,热烈与缓淡亦沉醉。拔开蓝丝绒的乌云,一定是一片湛蓝无边的苍穹;追寻流水的踪迹,一定是清如许的源头。或许途中诱惑满目,或许路上艰难险阻,但有一个信念支撑着我们:坚强!

若没有一颗坚强的心,就不会有出身贫寒的洪战辉“背着妹妹上学”的壮举;若没有一颗坚强的心,就不会有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奏出伟大的《命运交响曲》。这是一种怎样的信念?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支撑?……

辩证分析法——在讲道理、作分析时,要能围绕自己的观点,从客观对象的实际出发,全盘考虑,合理分析、论证。只有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抛弃个人的私心杂念,所讲的道理才能合乎情理,所作的分析也才能准确、透彻。倘若不从全局出发,只注意事物的一面,注意不到事物的另一面,重视了某一方面的因素,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因素,所讲的道理就很难服人。

除了上述几种常用方法,还有正反分析法、例后解说法、意义分析法等,当然,大家还可以综合运用其他的分析说理方法。

如果各语段落实了“标准化”,再加上清晰、完整的结构,那么,这样的议论文想不得高分都难。在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一种经典的“六段综合式结构”,即“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论点; 第二段,详例剖析,叙议结合;第三段,略例排比,形成气势;第四段,正反对比,凸现中心;第五段,辨证分析,立论周全;第六段,联系实际,升华主题”。具体说来就是:

第一段,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兴。总之,三句话即直奔主题,切忌故弄玄虚,弯七绕八,拖泥带水。

第二段,事实胜于雄辩,一个精当的事实论据,往往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但是千万不要忘记议论文的体裁特点,叙事不要过于详尽。举例时可以采用“三明治”式的结构,即首尾是议论评价性文字,中间是高度概括性的叙述(一般不超过120字)。

第三段,如果说详例是点的勾勒,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铺展。点面结合能够形成立体感,略例以三四个为佳,若能形成古今中外的格局,则更有全面的代表性了。

第四段,在前面详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础上,再从反面切入,正反结合,对比鲜明,从而更加突出中心。若一时想不到合适的反面例子,可以用“如果……不是……”“如果……没有……”等假设句式把主要例子变成对比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