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24:23
序论:在您撰写艺术创新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现如今美术院校的美术专业相继开设了更多丰富、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已经和过去纯艺术美术专业截然不同了。它更加适合国际美术专业交流和经济科技发展,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美术专业。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又称通才教育,是当前高等专业美术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普遍进行的基础性的专业、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和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通才教育的目的是改变过去专业过细,过分强调专业而培养“工匠式人才”的教育观念与实践,转而在大学期间注重对学生进行“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的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从近几年美术专业类高校来看,很多高校开设的新兴专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社会发展空间。一些特殊的冷门专业已经逐渐具备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性,逐渐成为当今社会比较热门的艺术专业,如影视动画专业、舞台美术专业、游戏设计专业等,都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既具备一定的高科技,又兼备一定的视觉艺术审美价值,带动着经济产业发展趋势,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前高等专业美术教育的基础教学基本上是一种中国传统艺术的延续或者对西方古典艺术的研究,其教学内容和艺术形式都缺乏教育方式的原创性和主动性,所以发展美术教育研究不同门类的美术专业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该打破原有的教学观念,抓住特色与热门专业的优势,与相关学科专业相互融合,引导、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艺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通过实施开展“产、学、研”的教学模式,将艺术与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实践中不断学习知识和总结经验,在动画设计专业领域创造出一套新型艺术类专业教学模式。中国美术学院探索设立综合绘画工作室,在“大美术”观念指导下,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多学科交叉式综合教育模式,以民族优秀文化为基础,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创造和实践,创造出一条中西艺术文化相融合的教学道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承担了“国家广告设计职业标准”的制订与教学工作,从中探讨出一套广告设计专业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社会实践能力、具备全面的艺术修养的设计人才。如今,创新的“产、学、研”相结合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先锋的创新思路,通过实现资源整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速学科的发展。如,现在很多高校开设的动画专业就是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产业需求,结合自身优势,将动漫人才培养试验区办为“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先锋榜样,拓展教学科目,完善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很多毕业生成为各地动画领域的专家、高级导演、管理人才及参与国际竞赛获得奖项的行业领跑者,部分毕业生成为全国各大高校启动动漫专业的骨干教师。
二、艺术教育在专业美术院校实践中的价值
英国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曾主张“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教育唯有运用艺术才能解脱人类心灵所受的压制,才能达成民主社会的教育目标——自我实现,完成团体的职分,才能真正为人类的未来带来幸福机运”。如果没有艺术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途径。教育不能够离开情感,情感是最能够打动和影响人情绪的方式,人与人之间需要情感去沟通,需要情感去建立感情的桥梁,艺术中同样需要倾注情感,才能变得丰富饱满,才能让艺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艺术专业知识,更应该在艺术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丰富学生对艺术专业的情感,只有让学生先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使得他们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这种教育模式也是当今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论文摘要:针对学校艺术教育在我国整体教育中仍处于薄弱环节的现状,教育部提出了加快推进艺术教育的课改的要求,本文结合中外艺术教育对比研究,新课程标准与原大纲的对比分析,阐述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艺术教育的借鉴意义,开创我国学校教育的新局面。
全国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两年多,去年,教育部又出台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一2010年)》,其目的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扭转艺术教育在我国整体教育中仍处于薄弱环节的现状,“使学生了解国内外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质,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一、从中外艺术教育的对比研究看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差距
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实施途径,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2l世纪的中国美术教育,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美国早已把学校艺术教育写进联邦宪法,承认艺术是一门核心学科。“在教学中具有与英语、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等同样重要的地位,被确定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认为是对国家和文明的未来最佳投资之一,认为美术课是为全体学生开的,而不是少数爱好者。”法国在1987年通过《艺术教育法》,并确定每年5月l8日至23日为艺术教育周。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均非常重视学校艺术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校艺术教育还有相当距离,且区域差异也很大。
美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基础艺术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是在“美育”被列入教育内容之后,美术教育的地位被正式确定下来。但是,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总体水平仍不高。许多学校对艺术课程不够重视,艺术教育手段跟不上,场地受限,设备落后,根本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尤其是农村艺术教育仍十分薄弱,教师数量(主要是普通高中和农村)总体不足,地区分布严重失衡,许多重点中学只看重升学率,根本不重视艺术课程建设和投入,我们对四川20余所省重点中学进行调查,结果是高一之后普遍不再开设艺术课程,学校只保留高考美术辅导班,艺术师生比大约为1000:1。与此同时,还存在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跟着高考方向开课,不考美术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没有美术课程,这些均严重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国家在近一两年内举办了大量新课改培训班,但仍改变不了许多中小学对艺术教育不够重视的现状。
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推动学校艺术教育改革,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加快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全面实施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改革,充分认识学校艺术教育的意义,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组织形式等许多方面下大功夫,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
二、从现行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与原大纲比较分析认识我国学校艺术教育改革的迫切性
我国现行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观念的更新与教学体系探索方面与国际接轨,较原大纲有一个质的飞跃,更具高度和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活动的指导等方面,“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养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首先,在基本理念上,现行课程标准在认定美术为艺术教育课程基础上增加了“人文性质”,改变了重技巧轻文化的现象,其课程价值体现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促进知觉和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促进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而原大纲的价值观主要在以体现审美教育为主线。
其次,在课程目标的确定上同样有较明显的区别。原大纲对目标的表述较为简明而全面,内容主要是知识点。新课标在对目标进行表述时,把教学方式的组织,教学方法,达到的目标结合起来,更为科学、具体、明了。在总目标下,按造型与表现、欣赏与评述、设计与应用、综合与探索四个方面,分学段制定教学子目标,这是非常科学的。
再次,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上,根本的区别是:一是原大纲的门类(欣赏、艺术、绘画)是按学科的知识系统来确定,而新课标则变静态为动态,以教学活动设立学习领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综合探索”,不仅是对内容的拓展,而且是对美术目标和观念的突破、教学方式的突破。二是新课标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有机结合起来,要求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构建教学内容。三是新课标力求精简内容、降低难度,这一点以前同样提出过。现在再次强调,力争在一段时间内有显著的成效。
最后,在评价体系等方面,原大纲主要是成绩的考核,而新课标用较大篇幅,说明评价的作用,强调评价的重要性。另外在课程资源开发,兴趣的培养及给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方面同样也迈出了很大一步。
三、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艺术教育的借鉴意义
我国刚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规程》已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是为了提高现代人的综合素质。而高等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同样具有重要而独特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高校艺术教育也是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现代公民的重要阶段,在高等学校开展好公共艺术教育有着特殊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小学、高校艺术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高校艺术教育既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延伸,也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补充,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普遍薄弱的状况下,加强高师艺术教育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从事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师生更要深刻领会我国中小学美术新课改的意义,自身建设要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改革课程设置结构和内容,拓宽专业口径,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由此可见,高师美术专业教师了解中小学美术课程体系及领会课改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要将其渗透到文化和专业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认识水平、审美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深刻领会中小学美术新课改精神,明确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对教育在培养和造就我国本世纪的一代高素质新人方面的迫切要求。
我国已计划尽快建立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科学合理的艺术系统教育体系,《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明确提出了高校开设艺术课程的重要性。对高校公共课艺术教师(普通院校)的要求极高,既要有高的专业素质,又要有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知识。
在普通院校开设好公共艺术课,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实践、探索和研究。借鉴中小学艺术教育课改精神,我院初步建立了高师美术公共课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艺术素质,满足大学生对艺术教育的渴求和期望。实行必修和校级素质文化选修,纳入学分制,所设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尤其是校级文化选修,选择艺术课程的学生比选其它课程的学生多,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
我院普通专业公共美术课程教学框架:
公共美术课侧重欣赏和评价,因而涉及内容多、信息大,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增强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提高文明程度。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开设艺术教育课程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和个人人格的完善均会起积极的作用,对教学效果感到满意。去年,几位非美术专业的学生选修美术课程,在老师指导下,考取了四川大学等高校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四、与时俱进,努力开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新局面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阵地,用先进的文化艺术陶冶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使我们的下一代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最具操作性的主要形式和最有效的途径,虽被写进了教育方针,但由于种种原因,它在整个学校教育中仍处于薄弱环节,相当一部分教育界同仁对美育和学校艺术教育的认识问题得不到解决。“实践证明,认识问题仍是制约学校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方面是缺乏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则是虽然重视艺术教育,但开展艺术的指导思想偏离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一些学校艺术教育为应试教育服务,为少数学生服务,为经济利益服务的现象比较突出。”部分高等学校对发展专业艺术教育非常积极,甚至不顾条件硬上马,但对公共艺术教育不够重视。这就要求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师及社会各界都要积极参与,更新观念,全面认识美术的价值,着眼未来,把有利于学校艺术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利用起来,起到相互协调的“合力”作用。
与此同时,加快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探索综合评价的选拔方式,以期对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思路相衔接,以利于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
各个学校都有各自的艺术特长,作为一支校园文化联盟型的团队,南湖区文化馆在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共赢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将零散式、松散式的学校文艺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有效实践,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下面就以这支队伍为例,从艺术团的组建、管理、作品创作、制度落实等方面探讨文化馆该如何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树立品牌,形成合力培育好业余团队,更好地服务于公共文化。
一、领导重视,形成共识,建设高层次的少儿艺术团
在“建立一个全区性、高层次的少儿艺术团,整合资源,寻找合力,培育艺术新苗,活跃校园文化,为公共文化服务贡献力量,力争把少儿艺术团打造成这座城市的艺术名片”理念的共识下,南湖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南湖区教文体局提出建立南湖区“阳光”少儿艺术团的设想,由南湖区文化馆具体组建,管理,南湖区教文体局将协同政府相关部门建立起区级扶持,逐渐形成以“阳光”少儿艺术团为龙头,指导、带动、激励全区各所学校成立艺术团队,培育、衍生出更多的学校文艺人才,构建资源整合、以点带面的南湖区少儿艺术团队建设模式。
二、打破常规,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在团队建设中,文化馆针对各校不同门类、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校园文化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激活和有机融合,使艺术团能在全区层面甚至更大范围内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参与到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中去,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共享,达到文化馆、学校、社会共赢的局面。
(一)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区、校两级艺术团队共同培育机制
根据艺术团成立之初的共识,打破以单一学校为主体的组团模式,在区属学校中广纳优秀人才以及团队,整合各校艺术资源,通过相互调配和使用校园文化资源、共同开展文化活动等形式,实现文化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区文化馆负责总团组建、管理工作,负责协调各方资源,对艺术团做宏观上的指导;各校作为艺术团基地学校进行微观自主管理,负责基地分团的日常具体运作。
(二)组织有序,管理有力
以文化馆馆长作为艺术总团团长,各基地学校领导为分团团长形成的组织机构领导,虽各司其职,但经常交流沟通,合力齐心,为艺术团的发展竖起“定海神针”。文化馆是校园文化的管理单位,各校既是校园文化的实践者,又是校园文化的实际受益者,发展好、建设好艺术团就成了大家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学校而言,积极扶持艺术团队的发展,既能完成学校自身的文化建设的使命,又能为南湖区的校园文化,甚至整个公共文化服务带去更多的生机。
(三)特色整合,抱团合作,创出品牌
艺术总团经过摸底考察,首期择优在南湖区招收了12支队伍作为首批成员,整合了南湖区各所学校最有实力的艺术团队,并且集合了优秀艺术辅导老师,通过文化馆聘请专家,与团队进行零距离的交流、辅导、培训,多方形成合力,共同来提高艺术团队的创作能力、活跃了校园文化。
三、完善制度建设,激励团队发展,形成品牌效应
艺术团的发展壮大,是通过健全有效的制度来实现的。在实践中,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不折不扣地执行,才能使艺术团健康地向前发展。
(一)准入审核制度
南湖区文化馆出台了艺术团准入标准以及相应的申报制度、审查制度。各校的艺术团队对照准入标准,坚持自主申报,总团再组织专家对各学校申报艺术团队的组织建设、业务水平和取得成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不仅注重艺术团整体竞技水平,还关注艺术团在学校、社会的影响辐射能力。
(二)考核退出制度
为了更好地规范和激励艺术团创作出好作品,艺术团实行星级艺术团队考核退出制度。根据考核标准,以一个年度为考核周期,对每个基地学校艺术分团的日常辅导管理档案、团员登记、节目创作数量和质量、外出演出记录、所获荣誉及今后发展潜力等方面做一个综合的评估,同时还将不定期地对各艺术团开展指导、调研、抽查工作。考核的结果将作为星级艺术团队评定的一个主要指标。
这样的制度,从实践上规定了基地学校特色团队每年的常规工作,并对艺术团的工作成绩做出了一定的要求,但同时又把主动权还给各个基地学校分团,使其在自主管理的情况下,真正开展活动,提升艺术团队素质,活跃校园文化,参与了社会公益活动和公共文化服务。
3.艺术团日常活动管理制度
准入审核制度和考核退出制度为艺术团的正常运作提供了前提和后劲,但真正的实践还要落实到每个基地学校艺术团的日常实际的活动管理和培训辅导等,所以制定一些常规的管理制度,不但能为艺术团的正常工作奠定实施基础,也同时规范了整个团队的管理,便于检查、考核。这些日常的管理制度包括:艺术团日常训练记录、艺术团成员信息资料库、活动开展、参与登记表、节目创作获奖登记表、艺术团安全责任制度等,要求资料完备,存档备案。
四、创新工作模式,提升作品质量,盘活校园文化
艺术作品是艺术团生命力的象征。基于此,我们在做好艺术团日常管理的同时,时刻不忘提高艺术团节目创作的质量,力争以优秀的作品展示艺术团的风采,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创出艺术团的品牌。
(一)以艺术总团名义聘请省内外专家名师作为艺术团的顾问指导,分批分点下团指导交流。
这些专家顾问将根据艺术团的实际情况,每周抽时间为艺术团流动指导、传授技艺、指点迷津。总团还将不定期地为分团聘请省内外的专家老师,做专业上的集中培训讲座,或者是现场教学和节目创作指导、修改润色,借此提升艺术团的创作、辅导、管理等能力。
(二)打通交流瓶颈,全区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享资源。
改变学校各自为政的建团模式,总团把区内的优秀艺术辅导老师都集中到一个团队里,打破学校界限,交流辅导经验,探讨教学得失,为了同一个节目群策群力,直到找出节目的最佳方案。这样既让各个基地学校艺术分团的老师主动地交流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享了艺术人才资源,又使各个基地学校之间优势互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三)建立艺术团团队人才资源库和节目信息动态库。
总团对各个基地学校艺术团定期检查和活动指导,根据学校学生毕业、流转的特点对各个分团进行数字化动态管理。艺术总团团队人才资源库里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整个艺术团的艺术师资辅导实力、各团队人数、代表性人才、艺术活动、展演或者比赛介绍、荣誉记录等;节目信息动态管理库实行校园辅导精品文化节目统一上报制度,对每个基地学校艺术团的创新节目,精品或者代表性艺术作品做好备案登记,这样便于总团将更好地掌握艺术团的活动和发展,可以及时统筹、合理利用作品资源,为各分团寻找表现平台,参与公益演出,服务公共文化。
(四)搭建多元平台,展示艺术风采,活跃校园文化,丰富公共服务
每年艺术总团将以年终汇报演出的形式为各艺术分团搭建展示舞台,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使他们都有一展身手的机会。此外还将组织各分团的艺术精品以适当的方式、适当的成本在区内校际之间作巡回展演,并且对接社会公益服务,参与百姓大舞台、省市文艺汇演、大型文体活动演出、送戏下乡、接受菜单式邀请等,在展示艺术团的风采之时,既活跃了校园文化,打响艺术团品牌,又助力公益活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
五、资金有保障,考核有激励,发展有信心
艺术团要发展,除了要有管理上的完善,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外,还得要有资金上的保障。“阳光”少儿艺术团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部分组成:
(一)基础资金
艺术团成立后,文化馆从自身有限的文化活动经费中为艺术总团的每个基地学校艺术团划拨了一万元作为基础资金,用于各个团队的基础建设、节目创作、辅导、彩排、演出、道具的添置等日常必要的开支。这笔经费由每个基地学校分团团长负责根据实际的需要自主管理使用,确保专款专用。
(二)以奖代补
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环境已经被各种各样的信息覆盖,有文字、声音、视听、音乐、图片等等,在科技与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里,变化无处不有,无处不在,传统的艺术形式形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一些艺术种类与时俱进,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科技元素,兼容并蓄,蜕变成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形态,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艺术作品。
摄影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在艺术世界的王国里,它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摄影具有科学性以及艺术性,也就是说摄影首先依赖的是科学技术(摄影设备),进行拍摄,但是,所拍摄的内容则具有提炼生活表象的艺术(创意创新)作品。摄影艺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是凭借图片内容给人以欣赏的艺术。它与绘画有相似之处而又不等同于绘画,摄影与绘画的区别在于作品的表现和反映的内容不同。画家根据生活现实景致作为参考依据,加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可以自由地发挥和改变,所创作出的作品一定是在生活的基础上融入画家的主观意识的艺术作品。摄影则不同,摄影必须是客观地反映现实,再现事实,这就是摄影的基本特征。但这也不是说摄影作品中就没有艺术性了,相反,摄影作品的优劣取决与摄影师的技术水平,艺术修养和高超的观察能力。一幅摄影作品,拍摄的角度选择,光影效果的选择,瞬间的把握,聚焦的控制等等因素决定于这幅作品的艺术水准。所以说,摄影具有技术性和艺术性的融会贯通。现实的景物被摄影只是它所给予人们的是视觉的再现事实,而艺术摄影是一种表现生活、超越生活的表现形式,是以主体意识把摄影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进行创作,以抒发个体的感情,表达个体对生活的感受,并把自己的观念和艺术风格融入作品当中。摄影不是对生活原貌的简单复制,而是把自己的思想和对艺术的理解融入摄影作品之中,所以,摄影就不单单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艺术创作,这种技术和艺术的相互融合统一,就是艺术作品的最终完美体现。摄影艺术关键之处在于“创意”。有人说,创意是摄影的灵魂。这句话在我的艺术实践中感触颇深,在以往的摄影经历过程中,每一次无不被摄影作品的单调、重复、呆板和陈旧所困扰。要想创新和出新必须在摄影作品中有一个好的创意,要有一个好的主题、好的构思,好的角度,来表现摄影的内在含义,给人以耳目一新,别开生面的感觉,进而体会作品所表达内容的感受,潜移默化地传达作品的寓意所在。创意至关重要,创意也包含了创新,二者缺一不可。
如何能够把自己的摄影作品脱颖而出,引起人们的关注,我想就是在创意和创新上下功夫。1.要突出摄影作品的主题,首先立意要深,摄影创意要注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应用。创意就是开拓和创新,摄影的创意一定要做到:“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思想内涵。所构思的摄影作品标新立异,独出心裁。这样才能达到立意深刻,创意独特,与众不同。2.摄影的画面要创新,一幅好的摄影作品要达到以下几个要素:吸引力、冲击力、震撼力,摄影作品的构图设计一定要出其不意,让人们意想不到,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这样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创新表现形式,手法新颖,别具一格。摄影是一门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在每一幅摄影作品中都离不开这两点,在摄影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技术手段,掌握最先进的科技技术,利用角度的选择,光影效果处理,画面的取舍,突出的景致或人物,瞬间的拍摄,这一切都要靠技术手段完成。做好这一切是摄影作品的一部分。当摄影作品呈现时,人们在欣赏作品的画面美丽精致之余,要揣摩摄影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审美。也会在作品中发现摄影师的艺术个性、审美取向、思想内涵等等。
综上所述,创意是摄影作品的灵魂,创新是摄影作品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只有通过二者的结合融会贯通地体现在摄影作品中,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作者:杨志宏
①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学生的专业实训课程、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重复多,学生常专注某个工作岗位技能,难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标准的确定企业人员参与较少,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③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薄弱,多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师资主要由年轻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往往缺乏在企业工作的一定经历,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缺少良好的沟通协作关系。专业实践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并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行业企业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逐步形成专业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等综合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二、创新创业园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策略
(一)采用“全过程双导师”教学
“全过程双导师制”即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为学生配备2名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2名实践指导教师中1名是学校的专业教师,另1名是校外企业的指导教师。2名实践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专业实训、工学交替及顶岗实习。艺术设计专业最主要的特点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一线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除了需要有校内专业教师的理论指导外,更需要具有丰富社会行业经验的校外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指导。“全过程双导师”教学理念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时间上要贯穿于大学的3年间,空间上要拓展到未来的职场。在大一阶段,从入学教育开始,安排企业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给学生开设讲座、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环境、参观创业工作室及创新创业园,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大二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实训,使学生初步体验专业实践的大致过程;大三阶段进入社会顶岗实习,使学生初步具备就业岗位的实践能力。这些实践教学不是孤立进行,始终与其所学课程紧密相联,期间既有校内专业教师的理论指导,也有校外企业教师的实践指导。创新创业园的建立,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引入“校外企业实践导师”提供了便利的途径。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创新创业园又名“信息产业园”,是由20余家企业组成的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2011年7月被常州市科技局认定为“常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学院大学生创业实训、项目孵化的重要基地。创新创业园内安排1名企业资深人士担任校外实践指导老师,学生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可以在创新创业园中进行。校内专业实践指导教师和创新创业园内的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分工明确,各有职责。校内实践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实践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理论指导,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创新创业园内的校外实践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实践期间职业能力培训指导,把企业成功经验和设计理念传授于学生,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行业发展要求,找出自身差距,弥补课堂理论学习的不足。通过“全过程双导师制”与创新创业园结合,让学生在创新创业园的工作环境中接触企业资深人士,使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现状和前景,提高职业道德观,增强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二)结合学生社团、特长生工作室教学
学生社团、特长生工作室是一个公司模式的雏形,通常由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愿报名组成团队,学院选派校内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实践。目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创业实训基地是由7个不同专业的学生社团、特长生工作室组成。艺术设计专业已建立了包装设计、泥塑造型、DV制作等特长生工作室。通过学生社团、特长生工作室实施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习内容和承担企业的实际制作项目相结合等教学模式,由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按照企业运作模式,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完成相关任务,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了解企业设计项目的实际运作过程,并通过这种企业化运作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特长生工作室教学以理论和实践并重,以课题、毕业设计、企业项目为教学内容,教师可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边学习边进行创业。以特长生工作室为起点的创业成本低、风险低,学生可以利用学校搭建的创业平台,提高创业成功指数。因此,创新创业园是激发和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区,高职院校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特长生工作室或社团,不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三、结语
要培养创新人才离不开素质教育,而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途径,尤其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教育从事者开始关注人文艺术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价值,艺术教育一般是指艺术知识艺术欣赏、艺术创作教育,涵盖美术、音乐、文学等学科,艺术教育可以启发人的智慧,对人格进行完善,同时可以提高人的道德水准,开发人的智力,尤其可以促进人创新能力的形成,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与近年来教育观念的不断转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艺术教育对于素质教育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品。高等学校必须将艺术教育纳入正常的教育体系,实现人文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精神,才能顺应时展的潮流。
二、艺术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由前文陈述可知,各级各类学校要想培养出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就必须以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为准绳,贯彻落实教育新课程改革计划,修正过去对于艺术教育的偏见,注重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结合,将创新突破艺术教育的科研领域纳入到推进高等学府的学科建设当中,为了成功完善艺术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
(一)完善艺术类课程的设置及师资
目前,艺术类课程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全面普及。高中教育阶段仍需要按照规定增加艺术课程的开设。高等学府不仅仅要将艺术课程作为选修课,更应该将其纳入主体的教育计划当中,计入学分,充分重视艺术教育的作用。同时,大力培养专业的艺术教育师资,不仅要能达到学校艺术教育的要求,而且要具备专业性、全能型。除此之外,投入更多经费以提供更好的艺术硬件设施,促使高校的场馆设施、艺术器材走向现代化、多样化、全面化。
(二)打造艺术精品课程,强化艺术校园建设
要推进艺术教育,首先要强化艺术校园的建设,充分挖掘周边的艺术教育资源,努力建设诸如少年宫、文化活动中心等便民的艺术学习活动基地。其次高质量、优秀的艺术课程才是吸引生源的关键因素。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要做到全新的转变,创新思维,才能升华艺术教育的理念,推陈出新,开发出个性化、趣味化的艺术课程。开设的艺术课程类型必须多样化,充满互动性、协调性。此外,创新的教育方式能够引导学生的积极性,“选课制、学分制、走班制”的评估制度也有利于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升华。
(三)推动、引导艺术社团的建立
为推动艺术社团的建立,学校应该扮演好带头人的角色,引导学生遵照一定的程序建立各类艺术社团。由老师参与监督,引领艺术特长的学生自主管理和运行社团,最大限度的给予学生享受和发展艺术的自由。此外,学校可以定期为学生举办艺术类的集会活动,例如艺术讲座、艺术表演、各类表演集会、各类艺术考察活动等等。只有在经常性的艺术活动中,学生的艺术细胞得到激发,创造性才能不断得到提升。
(四)组织、强化艺术实践活动
推广大型艺术实践活动,必须把握住“普及”和“提高”这两个关键词不放。首先,高校必须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准,量力而行,举办具有广泛参与度的艺术实践项目。例如校园文艺晚会、校园歌手比赛、课堂寝室文化节等等。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水准,可有条件的开设一些高雅的艺术实践活动,例如师生美术展览、师生书法展览、师生平面设计作品汇总展示等等。在普及中有意识的举办一些提高性的活动,最终达到提高师生艺术修养、获取审美愉悦的目的。当广泛的艺术形式已经在校园中得到普及,此时,可适当推进高雅艺术进入校园。高雅艺术并不是小众的,每一种艺术生于大众,最终的归宿依然是大众。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贯彻以来,国内外的艺术交流层出不穷,各省市的艺术交流活动大有峥嵘之势,一些地级市就曾在有关部门组织下举办了诸如中日音乐交流会、国际童声合唱节、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等国际化的艺术交流活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三、结语
影视艺术从最初的诞生一直到近代逐步完善最终被人们称作新的艺术形式,其经历了多个演变的阶段,其复杂程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影视艺术的内容通常会以其特定的艺术形式来展现,可能每个人对于影视艺术的认知都有所不同,但是其重要性是值得我们重视的。纵观影视发展的历史,影视艺术一般被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包括社会古典追求时期、浪漫美学时期、纪实时期、影响时期以及当代的多元自由时期,我国的影视艺术发展也同样经历了这些时期。在后来的实践中,我国影视艺术行业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空间,成为新兴的艺术形式。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的影视行业发展是较晚的,最终影视戏说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以现实为基石进行创作,将其民族化,最终形成了创新出影视艺术的现代框架结构。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存亡战争与阶级矛盾战争是一大社会背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国的影视行业也被卷入其中,最终反映真实生活的影视艺术在现实与影像的作用之下形成了其悲剧美的特色,在此阶段中,我国影视艺术的核心向深层次迈进,相较于之前的平淡,这一阶段的影视艺术不论是其形式还是内涵都做到了质的飞跃。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影视艺术形式也趋于传统,抒情与叙事方面都有着属于本民族独特的风格,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影视艺术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向前迈进,从形式上而言,这一时代的影视艺术还是有所创新的,影片更加偏向于讲述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故事,然而可惜的是这些影视作品本质依旧空泛,无法达到审美价值的本质要求。到了后来,80年代后我国改革开放,思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影视艺术也真正地走向了艺术与现实的完美结合,视听语言的进步是不言而喻的,众多中国电影人在拍摄作品时都做到了巨大的突破,电影作品更加具有文化底蕴,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90年代后,影视艺术市场化逐步渗透到影视作品当中,导致现实主义电影潮流的前进步伐受到阻碍,但是也给予了影视艺术走向多元化的道路。21世纪后,我国影视艺术最终迎来了市场化,也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不同形式的影视作品纷纷跃上银幕,而数字科技的进步也为其拍摄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
二、影视艺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影视艺术是视听语言的集合,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影视艺术相较于过去,已经能够很好地为我们带来视听语言的享受,但是其艺术形式的发展上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也导致了我国影视艺术的发展受到局限。笔者认为,我国影视艺术的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影视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较大的区别,它融合了诸多艺术的元素,如画面、声音等元素被集合到一起,从而获得一定的审美价值。在影视作品中许多时候能够通过画面与声音的结合给予观众感官上的刺激,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但是影视艺术的更为关键的要素还应当是其作品深度,一部意境深邃的影视作品带给观众的思考是无限的。在影视作品中,其内涵意境是需要通过影视艺术的手法进行展现的,有时候人物形象的刻画也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然而当今的影视作品中,虽然其也被许多电影人所运用,但是却依然无法带领观众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思考中,给予人的震撼是有限的。其次,影视艺术为观众展现绚丽的画面不应只是刺激观众眼珠这么简单,其应当将以往抽象的概念和思想,通过视听语言的表达最终传递给观众,让观众在受到影视作品感官上的刺激的同时,心灵上同样有所感悟。但是时下信息化科技发展迅速,网络这一平台的出现虽然让许多的创作者们更加自由地进行创作,但是同样地也禁锢了影视艺术本质内涵的发展,传统影视艺术应当具有的审美价值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那么如何运用现代化数字媒介才是影视艺术发展道路上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影视艺术的创新
(一)影视创作的交流形式
影视艺术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观众感官的艺术形式,其表现手法是较为丰富的,通过不同手段创造出更为直观的审美感受,通过画面与音乐的结合为观众塑造一个合理的艺术空间。而影视艺术有着其独特的特点,能够与观众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影视艺术所具备的那种充满共享性的特征,能够让更多的人聚集在一处对影片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沟通和探讨,而电影所具备的客观的视角能够让观众在电影院这个场所中,达到一个特定的心理反应。相较于以往的影视艺术形式过于单调和古板,影视艺术的创新能够更好地将电影艺术的此种意义展现在电影之中。电影作品的创作往往会在电影中融入当事人的主观思维,让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电影故事的魅力,让观众对于电影人物的世界感同身受,这就是影视艺术所具有的特点,这种信息磁力能够让其艺术气氛得到更多的展现。影视工作者为了达到这种境界,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影视创作是一个作者与观众交流的过程,随着影视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影视艺术能够进行自身的转化,从而构建出一个能够让观众更容易感受其内涵的影视世界,最终完成影视艺术形式思想交流的目的。
(二)紧随时代的创新思路
我国影视艺术形式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但是仍然在多样性方面有着较大的缺陷,这也就导致了许多时候影视作品无法满足精神需求日益增长的广大观众,当前的影视艺术形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发展也受到了阻碍,那么影视艺术的发展如果希望加快脚步,就需要广大的影视工作者将创新这一要素重视起来,创新已经成为影视艺术发展的关键。我们说起影视艺术的创新,并不是意味着将过去的传统艺术摒弃,相反更应当将这传统的影视模式保留,影视工作者应当对其进行符合时代特色的完善,将其改造成能够满足观众不断变化的审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许多影视作品在描写男女之间爱情时会赋予其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悲彩,比如著名电影《魂断蓝桥》,但是时下的电影创作者在创作之时,却不能完全地对其中的模式进行模仿,因为在如今的社会中,观众观看战争年代的影片更愿意去关注电影中反映出的社会与人性的思考,所以影视作品应当以时代背景为核心进行创新。而且影视创作应当处于时代的前列,在创作的过程中,社会中的诸多事件与细节应当及时地反映在作品中,不仅能够将影视作品内容的丰富性提高,并且对观众更具有说服力,让其展现出属于时代的内涵,推动我国影视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结构模式与观众观感方面的创新
影视作品中,情节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情节的合理性会让作品中的情感内涵更具有说服力,然而,许多情节的发展需要依靠巧合而进行,电影中的人物会在不同的巧合之中发生命运的突变,从而让剧情出现波折,最终达到情感。在过去,这样的情节能够完美地将观众的内心抓住,引起观众悲伤或快乐,但是到了今天,这种模式便显得过于传统,缺乏创新,许多观众在观看之时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导致电影的价值有所降低。近年来,我国电影作品中的结构模式有了一些转变,但是其依旧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模式,只是对其进行了延续。因此影视作品中的结构模式需要从根本上进行转变和创新,比如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为情节加入一定量的虚化描写,让其看起来更具有合理性,使观众更好地融入电影中去,看似真实的电影情节也能够激发观众的审美热情。观众的观感是不断改变的,影视艺术形式创新应当符合观众的转变,达到观众的观感与作品的创新相统一的目的。观众在观看电影之时,是对作品进行解读,电影应该通过视听语言将其创新观念展现给观众,而不是单纯地对前人创作理念的复制。当这两者达到统一之时,最终形成影视作品满足观众审美,观众审美促进影视艺术发展的良性循环,让影视艺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影视艺术的创新带来的思考
影视艺术不仅是一种能够传递思想的介质,同时也是一种能够为大众提供娱乐性导向的艺术形式,它应当满足观众的需求,也应当符合当代的文化背景。时下的影视艺术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广阔的,在这样一个时代环境中,传统影视艺术中的模式已然不再受到大众的欢迎,也不符合当代的实际环境。同时,影视艺术来源于生活,对生活中的诸多细节进行艺术化改造,最终高于生活,让观众在观看之时能够产生情感共鸣,最终体会其思想内涵。因此影视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应当转变以往过于艺术化的理念,观众在观看电影之时,更多的会愿意关注电影中所讲述的故事,而不是细心地去体会这部作品视听语言上的成就,因此电影作品更应当注重观众的观感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注重艺术性。影视作品往往会将观众带往一个构造完整的空间里,其真正意义上的形式创新,应当不是流于表面的而是深层次的隐喻。创作者应当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将生活中的诸多细节融入作品中,让作品充满来自生活的感动。而这些感动又通过视听语言表达出来,在合理的情节发展中为观众提供能够满足其审美需求的艺术作品。影视艺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不仅应当从艺术角度反映生活,更应当表达出作者对于电影感情思想的把握,在这样一个过程之中将富有寓意的视听语言展现在银幕之上,只有这样的电影作品才能够最终把握住观众的需求,符合时代进步的特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影视艺术形式创新。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