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5:05:01
序论:在您撰写师生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在师生交往的初始过程中,师生关系淡漠,我们有时会碰到学生刻意逃避,不愿与老师交往,甚至是行同路人,师生间出现“冷”危机,长期师生关系冷淡,形成隔膜,影响师生之间的和谐,易导致对抗性冲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注意两条原则:不训导,要疏导;不逼近,要切近。
在每年教书之初,我经常碰到所教的学生在路上,在学校或在一些其他场所与自己擦肩而过时,充耳不闻或退而逃之。凭心而论,每个教师对此都会感到难过,自己教的学生跟我又不是陌生人,碰了面还不知道打个招呼,让我们教师都倍感尴尬。我也曾经问过学生为什么,回答“害怕”占绝大多数,回答“没那个习惯”也占了相当一部分。究其原因,还是师生关系不和谐,老师让他们感觉要么太严格,要么太陌生。若是在课堂上直言又显得太让学生反感。于是有一天上班会课,就此现象我与他们以谈心的方式聊天,“你们现在是不是马上要走入社会了?是不是都想找个好工作?在求职面试时,若是你金口难开,天上会掉个好工作给你吗?你再看商场的服务员,不管见到谁都是主动热情地打招呼,介绍商品,有时会让一个不想买东西的人也买了,靠什么?你再看到处搞推销的人见到陌生人是不是不停地与你拉拢关系?现在你们连最熟悉的老师都不会打招呼,走上社会如何主动与陌生人联系?如何挖掘潜在的市场?如何开拓自己的事业?见了面,连“老师”都不会叫的学生将来会有出息吗?你们认为呢?”这一招还真有效,既间接地批评了他们,也教会了他们怎样立足于这个世界,而且不管在哪里,也多了些“老师好”的声音。
交给学生一个真诚的你,学生送给一个敬重的你;交给学生一个热忱的你,学生送给一个热爱的你。大爱无垠,但张弛有度,方为至爱。
二、“硬”危机的化解
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若没能及时化解“冷”的危机,在教学中就可能会因为一件事、一句话、一种行为而使学生迅速逆反,形成高强度硬性对抗,师生间出现“硬”危机,我认为师生冲突往往产生于教师不切机的言语敲打,伤害,当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他人,特别是老师的有意无意的伤害时,难免会产生消极心理倾向,从而导致教师形象大损,有的学生还拉帮结派地与你作对,让你下不了台。针对这种情形,应以静制动,以智取胜。
记得我带0611班班主任的时候,曾有一名学生王康上语文课时,在抽屉里玩手机,我从门后经过时发现,很迅速地将其没收了,因为在班规中我一再强调,上课时不得玩手机、看杂志、报纸之类与课堂无关的东西,因此他也未强硬什么,只是下课后,他和另一名学生刘俊跑到我办公室来要手机,刘俊说手机是他的,他又没玩,理应还给他。由于马上要上课,我就强制性地叫他们回教室,多说无益,按原来的班规,要么请家长来,要么存放到放假时自动归还。可能言语比较激烈,而刘俊似乎未意识到他的错误,所以当我走进教室时,他就彻底爆发了:“把手机还给我,我不读可以不?”然后将书包重重砸在桌子上,说实话,真没想到现在的学生这么张狂,敢在做错事时公然咆哮课堂,在片刻的思考后,我知道这件事如果不解决好,这节课没法上,而且我这个班主任也没法当,还有几十双眼睛在看好戏呢?我的脑袋在快速的运转,尽管我也发怒了,但我仍以极其平静的语气说:“我是从你那拿的手机吗?”“不是的,但手机是我的,我现在不读,你总该还给我吧!”他仍很霸气的说道。“但我想我收手机与你没关系吧,我现在只知道是王康在玩手机,这件事只有王康才有权管我要。”我也霸气的回击,没想到王康也气愤地站起来说:“我也不读总可以了吧!”我的乖乖,都存心跟我过不去呢?在场的学生也懵了,也不知所措,都僵住了,我仍然用很冷静的语气说:“好,行,立刻打电话给你们家里,叫他们来接你们回家。”正当我要拨打电话时,他们又变了,“走,到学生处去说。”我说:“对不起,我不仅是你们的班主任,我也是一名英语老师,现在在上英语课,我没有义务为你们两个放弃其他50个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要不,咱们下课去?”这时班上的局面就大为改观了,很多学生站在我的立场上责怪他们无理取闹了,甚至责令他们不要开口,当然这两名学生也没再一意孤行了,这时我总算喘了口气,我也顺势让他们课后再找我。没想到下课后,他们两个一进办公室就不停的道歉起来,我又有意用话激他们:“怎么不去学生处啦?也不回去啦?”他们调皮地笑了,说他们也只是一时之气,后来想想也不应该,那么这时作为教师的我想没再必要跟他们较真了,我真诚地与他们分析上课玩手机的坏处,并对他们的行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他们完全接受我对他们玩手机的处罚,硬是让手机在我的课桌里面躺了两个星期。放大假时还给了他们。
在“硬”危机出现时,最忌教师乱了方寸,最怕缺少了智慧,面对“品性顽劣”的学生,或突发的“硬”冲突,智取永远是上上之策,体现出教育诗的品性,化“腐朽”为神奇。
三、“软”危机的化解
在师生逐渐共处的过程中,建立起一定的友谊,有些学生经常对你是“笑脸相迎”,觉得老师对他们好,觉得有些事情较小。可以任意撒一个善意的谎言来逃避一时的纪律约束,师生间出现“软”的危机。针对这种情形,采取欲擒故纵,情感增负的策略是可行的。
在职校学生中有不少学生吃不了苦,早操不做,上课迟到,心情不好逃学等都认为是小事情,问及,他们会说,“我是职高的学生嘛,要是什么都好我不就成一中的学生了!”这就是职校学生一种典型的自卑、自暴自弃心理。针对这些心理,如果老师一味只讲求去处罚他们,就会适得其反,如果我们放下架子,做真正关心他们的朋友,这些孩子也会理解到老师是真心对待他们,从而改过自新。
在新接一个班时,第一次上班会课时,我与他们共同探讨出一套班规,并迅速让它出台,作为班规人手一份,并要求他们记熟。如有违反,亲自讲解班纪班规。刚开始还比较正常,但不久狐狸就露出了尾巴,坚持不住了,有一个同学刘巧迟到了,我一直等在教室门口,他见到我,想低着头就向教室冲去,我叫住了他,没有批评他,而是关切的问:“今天发生什么事了?”他立刻说:“老师,我拉肚子来晚了。”我更关注了:“严不严重啊,吃了药吗?”“吃了吃了,没事没事了。”“那快坐到座位上去,我们在上Unit19,若再拉肚子,马上告诉老师,好吗?”我们又开始上起课来,但是这名学生隔几天又迟到了,理由是忘上闹钟了,隔几天又迟到了,理由是过早的人太多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迟到,编出一套套的理由,而每次我都是尽可能的去关心他,到最后,他实在不好意思了,就对我说:“老师,其实我迟到的原因都是骗你的,但没想到你有这么好的耐心,一次又一次地宽容了我们,我实在是不想再欺骗你了,我要将班规重讲给学生听,我也绝不会再迟到了。”我说:“你能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改正,我高兴还来不及呢。”而有些明显撒谎的学生,我一定要让他讲解班规直到唾沫横飞为止,但首先我尊重每一位学生,哪怕他再让人无法忍受,也总是尽量疏导他们,让他们心灵去再现,去感受,从而自动接受我的惩罚以便铭记于心,我也不给任何人以开绿灯的机会,错了就该罚。
师生危机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转变学生促使学生发展的重要契机,教师善于采用相宜的策略化用,是教育艺术的享受,学生也乐在其中矣,教也乐在其中矣
当然,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有法又无定法。只要能促其成长、促其进步、促其向善,不管是批评还是惩罚,也不管是鼓励还是赏识,都是成功的教育方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班级管理效能班主任角色转变
在传统教育背景下,班主任是学科知识的灌输者和班级秩序的维护者人们普遍认为,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蜡炬成灰泪始千”是他们“红烛精神”的真实写照。然而.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对班主任角色应该有新的定位。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尝试运用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有效管理,并结合自身的探索、反思,总结出班主任在新课程背景下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六个方面的角色转变。
一、变“以班主任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班级管理往往以班主任的思路为中心,强迫学生遵守纪律、听话,忽视了学生的需求、情感、体验和多方面的和谐发展,以致常常对学生的做法看不惯或难以理解。“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和灵魂。班主任不能再把学生看作是消极被动的听话“机器”,而应该把学生看作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是拥有巨大创造力的班级建构者。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本能来自内部,发展是主体的主动行为。班主任是通过营造发展环境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其直接的工作目标是促使班集体尽快地形成和尽好地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主体,在教师、同学与社会的影响下,自己主动选择、体验、尝试、修正的变化过程;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走向成熟,走向自觉,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与自然的成长过程;也是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所以,发展是主体的主动行为.是主体积极的变化过程和结果.发展就意味着进步。班主任应尽量营造民主氛围,引导学生开展班级诊断研究性建设;启发学生随时提出疑问,并对提问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多方面的发展。这样,学生在班集体建设中就能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逐步成为班集体的主人,变“你要管我”为“我要管我”。
二、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合作”
要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管理模式,就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在课外从多种媒体获取的信息或知识比过去丰富得多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会“经常有惊喜”.也可能“有时被难住”.但不要觉得被学生“难住”很没面子.有失“尊严”。如果对于这类情况处理欠妥,师生关系就会受到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从而不利于教育和管理。虽然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但教师不是万事皆知的。对此班主任要直面现实,与学生共同快乐地获取知识和才能。班主任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个班集体活动的合作者。一个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班主任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实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启发、引导、点拨、暗示、理解、尊重、赞赏、帮助、反思和合作,与学生达到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和鼓舞。班主任只有鼓励学生与自己一道主动投入对问题的探索中,才能真正做到师生相长,这样的关系才是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这种“我一你”式平等交往的生活关系。使班主任与学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彼此接纳,心理距离拉近,使学生获得了平等、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长期坚持下去,必将使学生形成与社会、与他人积极的交往关系,从而影响其一生
三、变“班主任一言堂”为“学生主动参与”
传统的班主任一张嘴自顾自地讲整整一小时的现象并不罕见。对于学校校纪校规要求的内容。班主任在有限的教育管理时间内,未及时找到更好的事例说明,只好实行“教条主义”,学生也只好囫囵吞枣。“满堂灌”、“一言堂”的教育模式,扼杀了班级教育管理的生机和活力。导致学生不去面对现实思考未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缺失,更谈不上发现和创新了。而不少班主任虽然找到材料分析论证,但材料过于复杂,难以让学生理解:或者材料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并不感兴趣。面对新课程,班主任应该在教育管理理念上作一些转变,实行开拓主义,即根据班级管理目标的要求,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事例或资料,去体验,去发现,去分析,去感悟学校和班主任的良苦用心和校纪班规的合理性。要努力寻找贴近学生、贴近思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案例进行分析挖掘,让学生体验、感悟和升华。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参与者,班主任要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对话中的首席,通过寓情于形、寓理于情的师生合作探究,与学生共同进行演练.相互交流心得.一起进入情感体验等平等的对话形式.引发学生的自主精神,使他们在自由自在的班级活动中实现自己,找到自我的价值。学生通过参与管理和探索,学会思考、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班集体主人。
四、变“单纯经验型”为“学习探索型”
传统班主任依照学校管理学生的要求,单纯地控制管理学生,往往会在管理中“照本宣科”。新课程要求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这种视角要求班主任以学校管理要求为依据,变“单纯的经验型”为“学习探索型”。班主任首先应该是一名学习者,“教育者先受教育”永远是一条客观真理。在新课程背景下,强调班主任作为学习者的角色观念。让班主任通过学习来掌握知识经验和具备自我学习、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方法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教育管理中更佳的方式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例或生活体验出发,去体验和感悟。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认知能力,关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以往,很多班主任认为只凭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似乎就可以管理好班级。如今,班主任必须涉猎多方面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将这些“营养”运用于管理中,运用学生熟悉的知识分析问题,使教育更加生动、丰富、新颖;同时密切关注现代社会中的大量经济现象及热点问题.将认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认识社会。养成留意生活的习惯,愿意去分析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班主任经常对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方式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不但有利于发现自身在教育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而且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综合教育能力,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对班级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通过持续的学习、研究和提高可以实现个人生命的需要和价值。五、变“家长保姆式”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传统教育中,班主任是“家长”、“保姆”,对学生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细节实行紧盯不舍的战术。这种管理方式,不但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且容易导致学生生成依赖性,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在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不仅仅要“管住学生”.更重要的是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索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实现多元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职责主要是构建一个完善的班级组织,选举合适的班团干部,分工授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管理,形成一个“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的协调发展新格局,从而使自己从日常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赢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班级的整体发展。同时,根据学生的自律能力正处于一个可塑阶段的特点.班主任作为促进者,要通过积极的、热心的指导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合作精神,通过让学生不断地观察和实际操作来提高其自我管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为将来顺利踏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变“结果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
传统的评价,学生是被评价者,班主任作为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要求双向交互、互惠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和促进学习,使教学成为师生平等交流、共同体验与创造的过程,发掘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论文关键词]师生关系学习的主人学习的引导者学习共同体
传统的教育价值观以及课程与教学的背离导致教师的工具性,教师要利用特定的权威(教师的年龄、知识、阅历优势及社会和学校赋予的特殊地位决定的)来控制学生。雅斯贝尔斯指出,控制是针对自然与人而言的,其方法是主客体在完全疏离的情况下,将我(主体)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身上,使一些人强行压制另一些人。控制固守着人与人心灵无交流的隔绝状态的距离,并以被控制者个性泯灭为代价。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形成了权威性的师生关系,诚如《学会生存》中的描述:“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是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和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表演者”或“主角”,他们拥有课堂的话语权,教学过程更多的是教师的“独自”灌输知识而非师生的“对话”,教学变成“专制”。学生是知识的储存器或寄存者而非思考者、体验者,主体性体验的缺失使学生疏离了真实的体验。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必然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造成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异化”。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观念。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场所。那么,什么样的课堂师生关系才符合新课程理念呢?
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实质性的变革。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天赋有各种各样的因素,最重要的任务是发现自己的最佳天赋,并使它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的天赋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教学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把“好…‘乐”这些情意因素看作高于“知”这一智力因素。两千多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人的学习活动过程如果是一个操作系统,那么情意活动(兴趣)就是一个激发、调节、维修保养系统。没有激发或调节不当或缺乏维修保养,操作系统都容易发生障碍。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机制。
长久以来,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本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在课堂上过于繁琐地分析,自始至终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较少得到关注。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师要改“讲学”为“导学”,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由不能到能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讨论交流时间和实践训练时间;在课堂上遇到难度较深的问题时,让学生去探究解决;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在过程中领悟和体验,在学法中提高和发展。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定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去接受知识。
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以期促进学生的发展。“桶论”强调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使人想到“灌输”的形象。似乎教师的作用就是要给学生“灌”知识,而且这种灌采取的是从上往下倒的姿势,教师的桶和学生的碗里装的都是水,教师倒给学生的知识没有经过学生本人的处理。“桶论”反映的是一种应试教育模式,学生被当成被动的容器,被教师注入知识,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原样倒出来。其实学生就是一眼泉,而教师就是引导发掘泉水的人,使泉水喷涌而出,永不停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倒水人”变成挖泉人,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引导学生在发现与探究中学习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如何迈出这重要的一步呢?
反思以往的课堂教学,主要弊病之一就在于教师灌输的太多,将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碎尸万段”的分析,术语、概念灌得多,感悟、体验被忽视。事实上,老师灌过不等于学生学会,学生学会不等于学生会学,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达到“学生会学”的境界。教师要尽量改变“讲学者”的角色,尽量做到“四不讲”:其一,支离破碎的“分析”不讲;其二,学生已懂的不讲;其三,学生能讲的不讲;其四,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讲授什么呢?第一,不是照搬教参,而是有自己研究的心得体会、感悟发现。第二,能为学生开启心窗,要能讲得学生感兴趣,讲得学生记得住,讲得学生开眼界。第三,必须是传授程序性的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的知识,所谓“程序性的知识”,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去运用,换言之,就是教他以规律、方法,授之以“渔”。
总之,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从“繁琐分析”走向“导学、导悟”,教师要从过去不停地讲解分析逐步走向引导学生自学、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同体验与创作的过程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存在以下四种主要的信息交流方式:以讲授为主的单向交流方式。教师施教,学生受教。以对话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一般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问,学生答。以讨论为主的多向交流方式。一般在课堂上表现为小组讨论,大组交流。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一般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讨论、研究。
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渠道(过程),因此后两种交流方式优于前两种方式,尤其是第四种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这种交流方式的好处在于:第一,把学生个体的自我思考、学生间地横向交流与师生间地纵向交流及时地加以沟通与联系,形成了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纵横交错的信息交流网络。第二,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第三,能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现代教学论也认为教学的实质是师生的交往,教学过程不是单一的、线性的、由上而下的传递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克林伯格(Klingberg,L)强调,教学要求形成人的“交互主体性学习能力”及其他一切素质。美国学者波依尔(Boyer,E.L)认为,学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学生“交互主体性学习能力”的获得及“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依赖于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根据后现代课程观,传统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将变得更加开放。这种秩序的形成将使师生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有知识的教师教导无知的学生,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师生关系是对话交往的关系,是双向和交互作用的,是互惠式的,而不仅仅是单向的;是一种平等的、和谐的、互动的共同发展的关系。教师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必须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中心,也不是“辅助者”,而是与学生一道的共同参与者。教师一改传统的“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权威者的角色,转而以与学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的角色参与课堂讨论,师生成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关键词]科学素质;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行为
一、问题提出
科学素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各种层面对科学的认识组成。在本项研究中,科学素质是在生理素质基础上,在科学环境和科学教育的作用下,通过个体主动认识和实践,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个体的学习、科研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行为和科学知识几个方面。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都很强调科学素质对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特别是许多发达国家对培养人的科学素质都给予高度的重视。中国科协借鉴国际通用的测试公众科学素养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从1992年开始,先后五次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进行调查,尽管公众的科学素质在逐步增长,但是发展不平衡,且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公民的科学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当前,有研究者对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质进行了一定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师生科学素质水平不容乐观。
全面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素质。素质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的全面素质转化为学生的全面素质的过程,教师科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科学素质。加强和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质非常重要,是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质、赶上发达国家水平的前提。人力资源开发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战略地位,提高西部公民的科学素质是开发人力资源的前提。因此,提高西部师生科学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要培养和提高西部师生的科学素质,首先要对西部师生的科学素质现状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本研究立足于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弥补了以往这方面研究的不足,从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科学行为四个方面对西部六个省市不同阶段的教师和学生群体进行分析和比较,以全面了解西部师生的科学素质现状,从而有效提高师生的科学素质。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西南地区六个省市(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重庆、)抽取学生和教师共计2440名进行调查,具体抽样情况见表1。
2.研究工具
本项研究的数据均源于西南地区“公民人文素质”数据库。采用项目组编制的(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问卷),该问卷共有六个一级维度: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审美素质、环保素质,每个一级维度下面又有三个二级维度,即意识、知识、行为。题目共分为两类:一类是正误题,对每一个选项,答对得1分,答错得-1分,不答得0分;另一类是趋势题,对于每一个选项,选择记1分,不选记0分。每份问卷都统一编号,然后按照统一标准对资料进行审核、编码并输入计算机,结果用SPSS11.0进行统计。
三、结果与分析
1.不同阶段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
图1和图2显示,在科学精神上,所有学生选择欣赏、追求、捍卫科学真理这三项的比例都比较高,中学生分别为76..0%、59.0%和42.0%,大学生分别为78.096、46.0%和38.0%,研究生分别为79.0%、58.0%和43.0%;而选择兴趣不大、反感和不清楚三项的比例都比较低,中学生分别为12.0%、5.0%和5.0%,大学生分别为18.0%、2.0%和5.0%,研究生分别为15.0%、4.0%和5.0%。在科学行为上,选择善于发现问题的比例最高,大学生为64.0%,要高于研究生(56.0%)和中学生(59.0%),在善于发现问题原因、提出问题解决办法和解决问题上,大学生分别为40.0%、40.00,6和32.0%,而中学生分别为46.0%、41.0%和39.0%,研究生分别为44.0%、43.096和34.0%,三者选择很少遇到问题的比例相对较低,均不高于25.0%,中学生最低,为16.0%。
对不同阶段学生科学素质的各个部分进行比较和差异检验,结果见表2。大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显著高于中学生和研究生(P<0.05),科学意识随着学历的增高而逐渐增强,不同阶段学生差异不显著。在科学精神上,在对科学缺乏认识一项上,研究生显著低于中学生和大学生(PC0.05)。在追求科学真理上,研究生显著高于大学生(PC0.01);大学生更倾向于对科学的兴趣不大和有机会才会学习科学知识,且均与中学生差异极显著(PC0.01)。在有机会学习上,大学生与研究生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C0.01);中学生更倾向于反感科学和追求真理,且与大学生差异显著(P<0.01)。在科学行为上,大学生更善于发现问题,且与研究生差异显著(P<0.05);中学生更善于解决问题,且与大学生差异显著(PC0.05);大学生和研究生很少遇到问题,显著低于中学生(P<0.05)。
2.不同层次教师科学素质的发展
图3和图4表明,在科学精神的各项上,幼儿教师选择欣赏真理、有机会才学和捍卫真理的比例较高,依次为77.096、70.0%和53.0%,中小学和高校教师选择欣赏、追求真理和有机会才学的比例较高,小学教师依次为68.0%、48.0%和43.0%,中学教师依次为了3.0%、50.0%和44.0%,高校教师依次为75.0%、55.0%和38.0%;而选择反感科学和对科学不清楚的教师的比例最低,幼儿教师分别为2.0%和4.0%,小学教师分别为6.0%和4.0%,中学教师依次为3.0%和6.0%,高校教师依次为3.0%和5.0%。
在科学行为上,所有教师选择很少遇到问题的比例都低于其他几个项目,均低于30.0%,且在科学行为的不同方面表现出差异性,幼儿教师选择善于发现问题(54.0%)和问题原因(55.0%)的比例较高,中小学教师选择善于解决问题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9.9%和52.0%,高校教师选择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办法的比例较高,依次为55.0%和49.0%。
对于从事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师进行科学素质各个方面的比较和差异的检验,结果见表3。幼儿园教师的科学意识显著高于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P<0.001),幼儿教师和高校教师的科学知识显著高于中小学教师(P<0.001)o在科学精神上,幼儿教师在追求科学真理上低于中小学和高校教师,而在有机会才学习上要高于后三者,在缺乏认识上低于中小学教师,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小学教师更倾向于反感科学,且与中学和高校教师差异显著(P3.教师与学生科学素质的比较
对教师和学生科学素质四个方面的各个项目进行比较和差异的检验,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在科学意识和科学知识上,教师的平均分低于学生的平均分,且在科学知识上,二者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要显著高于教师。
在科学精神的各个项目上,教师和学生选择最多的三项是欣赏、追求和捍卫科学真理,选择反感科学和不清楚的最少。通过差异的检验可以看出,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欣赏、追求、捍卫科学真理,且在欣赏科学真理上与教师差异极显著(P<0.001),教师更倾向于选择对科学兴趣不大、反感科学、对科学缺乏认识、有机会才学等,且在缺乏对科学的学习和认识方面与学生有显著的差异(P<0.05)。
在科学行为的各个项目上,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选择很少遇到问题的要低于其他三项。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善于发现问题和问题的原因,且与教师差异极显著(P<0.01),而在提出解决问题办法和善于解决问题上,教师显著高于学生,且在善于解决问题上,二者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这表明,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知识要高于教师,除了解决问题方面教师强于学生外,科学精神和科学行为的其他积极方面学生要强于教师。
4.教师和学生科学精神与科学行为各项之间的相关性
对师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行为各项成绩求相关,结果见表5。欣赏科学真理的精神与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解决问题办法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P<0.001),追求科学真理与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间有显著的正相关(P<0.05),捍卫科学真理与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P<0.001),这三项均与很少遇到问题有极显著的负相关(P<0.001)。兴趣不大、反感科学、有机会才会学习、对科学缺乏认识和学习与很少遇到问题间有显著的正相关(P<0.05),而与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P<0.05)。
四、讨论与对策
1.讨论
(1)师生科学素质发展的不均衡性。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教师和学生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比较高,但是其发展既有一致性又有不均衡性。相比较之下,中学生反感科学的较多,但是善于思
从事不同教学阶段教师的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比较高,但是也具有很大的不均衡性。幼儿教师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知识要高于中小学教师,欣赏和捍卫真理的精神高于其他三类教师,但是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要低于他们,诸如反感科学、对科学缺乏认识等消极方面要低于其他三类教师,更多的幼儿教师有机会才会学习科学知识,幼儿教师更善于发现问题,却不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小学教师的科学精神相对较低,更多地反感科学,对科学缺乏认识和兴趣,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中学教师的科学精神和兴趣要高于小学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高校教师的科学意识、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兴趣要高于中小学教师,更善于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低于中小学教师。
这可能主要与当前中小学的新课程改革有关。新课程改革提倡创新、实践和人文。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中小学教师要高于高校和幼儿教师,中学生要高于大学生和研究生。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弱化了科学的教育,使得中小学教师的科学意识、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兴趣都低于高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中学生低于大学生和研究生。现在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往往与科学对立起来,认为只学习科学知识就不能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创新是在遵循一定的规范的基础之上表现出来的新异性,是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的。科学不仅使学生的思维更健康,而且使他们更富于理性。科学的教学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创新。因此,要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质,就要加强科学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和中小学教师的科学兴趣和对科学的认识,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
(2)师生科学素质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他们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知识水平较高,拥有健康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行为,善于发现问题,反感科学的比例最低。但是在科学素质的多数项目上,教师低于学生。
这种差异性主要是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对现实和理想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面对着升学、就业等压力,需要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其科学意识比较强,了解和接触的科学知识也比较多,善于发现问题,并具有健康积极的科学精神。而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科学素质教育是其工作的内容。在日常的工作和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技能和阅历不断地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高于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但是对科学知识的记忆却不够。教师更具有现实性。与学生相比,他们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较低,更倾向于对科学反感、兴趣不大,有机会的时候才会学习。因此,学校和社会要通过各种途径对教师的好奇心、想象力、探究精神加以鼓励和支持,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主动性,把对科学的学习和教学转变为一种爱好,提高其欣赏、追求真理和学习科学的精神,进而提高师生整体的科学素质。
(3)师生科学精神和科学行为的一致性。教师与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行为各项的相关表明,具有欣赏、追求、捍卫科学真理的教师和学生经常遇到问题,且善于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有良好的科学行为习惯。而对科学兴趣不大甚至反感的、对科学缺乏学习和认识的教师和学生则很少遇到问题,不善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缺乏良好的科学行为。
这表明,科学精神与科学行为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积极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科学行为习惯,反之,良好的科学行为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科学精神。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彼此协同发展。要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质,首先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相互促进的作用,使他们和谐发展。
2.对策
(1)拓宽科学素质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调查结果表明,师生的科学素质整体比较高,但是发展不平衡,有一部分人对科学缺乏兴趣,有机会才会学习和宜传。科学素质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任务,也是整个社会的任务,应该拓宽科学素质教育领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整个社会应积极行动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立体的科学教育体系。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科学的思想和理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探索性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还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来影响、教育学生,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新精神。另外,科学环境具有潜在性、非预期性的特点,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科学、文化环境,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培养学生刻苦钻研、求真务实的精神。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教育部门和社会要为学校创造必要的条件,形成对科学素质教育有利的舆论导向,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广播、电视、报刊多开设科学文化专栏,充分利用网络、电影、图书等,把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作为科学教育基地。
(2)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教师在科学素质的多数项目上低于学生这一调查结果不容乐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要实现教育目的,要求学生具备的素质必须要先在教师的身上体现出来。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科学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科学精神、全球观念和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社会道德感、献身教育的人生价值观。
学习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通过学习可以掌握一门学科,跟踪一门学科的发展,能够为独立思考提供基础,体现在实际行动中,把学习的精神传递给学生,虚心地接纳别人的特别是自己学生的知识”。教师首先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更新思想和知识,拓宽知识领域,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其次,还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利于培养自身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另外,学校和社会还要创造各种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提高。只有不断地加强教师的学习和培训,才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进而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
教师要想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和学生打成一片,应当通过心理疏导与引导,帮助学生扫除心理的困惑,多了解学生、帮助学生,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人生阅历以及耐心的方法,扫除学生心中的困惑,让他们满怀积极阳光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让师生之间关系更加密切,也深化了政治教学的思想引领效果。在《让人三尺又何妨》教学中,笔者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谦让是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传承,谦让既是在尊重别人,也是在提高自我、陶冶自我,这一点虽然在教学中进行了强调,但是仍有学生存在着争强好胜的思想苗头,笔者教学后和存在这些思想的学生进行了谈心,了解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深入发掘思想的根源、诱因,对学生循循善诱,让他们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这种思想是错误、片面的,让他们豁然开朗、如释重负。有了这样的心理疏导作为基础,学生才能够真正从内心摒弃争强好斗的心理,才能够有效培养谦让宽容的良好品德。
二、引导正确对待社会思潮,让学生保持良好心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优秀或落后的思潮对学生的思想成长产生了强烈的碰击,如何帮助学生筑牢思想防线,抵制腐朽观念的侵蚀,是广大政治教学所要研究的内容。笔者结合政治教学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正确认识这些思潮,并保持良好的心态。在《面对诱惑,学会说“不”》教学中,笔者除了结合教材内容补充案例,开展教育引导之外,还引申开去,从当前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潮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相当一部分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对金钱至上理念较为推崇。笔者针对学生的这种思想倾向开展了专题讨论活动,以金钱的作用、金钱的实质、人生的价值,以及金钱是否代表一切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人生应当有更为高远的追求,人生应当有更加切合自身的定位,金钱并非人生的唯一追求,一个人应当在社会这个集体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一味追求金钱是一种低俗的表现,是一种人生观念歪曲的现实反映。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内心受到了深刻教育,能够正确对待金钱,正确对待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有效提高了学生心灵的净化程度,对青春期的学生起到了正面导向作用,让他们内心充满积极向上的追求,以正能量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三、帮助解决各种疑难问题,让学生安心学习生活
[摘要]师生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教学关系。有教学活动,就有师生关系。近年以来,中学校园里师生矛盾越来越突出,甚至出现学生辱骂、殴打老师的现象。所以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处理好师生之间的矛盾就成了关键。从教师角度出发,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觉得自己是被平等对待的这很重要。本人将针对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去思考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关键词]师生关系 案例 平等
由于教学过程中师生矛盾客观存在,师生有时候发生冲突就在所难免。师生双方是一种包含了友情、亲情关系的复杂集合体,而其双方达到的一种平衡,就成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性因素。这其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如何让犯错误的学生觉得,他与其他同学甚至与老师是平等的,并且能深切的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我觉得就是解决师生矛盾的良方妙药。
产生矛盾冲突的原因有很多,俗话说,人头过百,形形,有人的地方就有思想观念的差异,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纠纷,有人的地方就免不了矛盾的产生。因此,师生矛盾冲突有其存在的客观性,但是,只要我们主观上做到努力,充分认识矛盾产生的根源,许多矛盾是可以解决,甚至是可以避免的。比如:评价尺度的冲突,即对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好坏等评价标准各式各样。再有,教师观的冲突。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永远从属于教师,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传统的教师视野内难以容得来自学生的反对意见,一但教师的权威与尊严遭到了来自学生的挑战,那么冲突就再所难免了。另外,不正常情绪引起的师生冲突。人在不良情绪和不健康的心态中往往会把平时不值得追究的问题看得过重,把平时认为平和的问题,看得的极端复杂。
这些矛盾如何化解为动力呢?其实有很多办法。
一、要建立起师生间平等的人格关系。
1、教师对一般“问题学生”存有偏见,导致教育行为失当。许多教师认为管束“问题学生”的惟一办法就是要“狠”,必须压服他们,务必把他们的锐气“磨平”。由此,教师在师生矛盾发生时往往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甚至拿某个“问题学生”开刀,以便“杀一儆百”。这使得学生远离或敌对老师。
2、对一些优等生有没有特殊照顾。如果对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另眼相看,必定会使一些表现不那么好的学生心里有想法,甚至是出现了逆反心理,对你这个老师从此有了看法,于是就会在你的课堂上捣乱,说话,破坏纪律。
3、当一些学生犯了比较大的错误是,要尽量地帮助、教育和疏导他们,不能动辄把他们赶出教师,或让父母领回家,这只会让他们加深对老师的不满甚至是仇恨。
4、当老师自己犯了错,比如课堂上有了口误,或者处理某件事情不得当,要及时地进行自我检讨、自我批评。学生渴望在老师这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所以,当教师诚恳地向他们作自我批评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自己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心灵满足了,也被感动了,自然容易原谅教师的过错,并效仿教师改善自己的行为了。甚至我们将教师所犯的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方法及过程展示给了学生,用亲身经历和真情实感示范了认错、改错的教育过程。
所以,我们要有有做服务型教师的新理念,真正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两个原则,真正有民主、平等的教育观点。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在思想观念上不将他们分为三五九等,并且自己要正确、有效地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法宝,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我们才能够妥善地去解决各种矛盾。
二、用尊重与爱去化解矛盾。
其实,不管什么时候,一颗爱心都能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成人、对与之发生冲突的教师、对家长普遍抱有成见,主要以逆反心理的形式呈现。这个时候,多去关心他们,让他们觉得自己并不孤单,还有人理解他们。
1、对待学生,不能居高临下,而是要把学生当朋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诚心,他们同样也会把老师当朋友,有什么样的心事,有什么难以解决的矛盾都会去对你倾诉。
2、把师爱单独送给制造矛盾的学生,让他们受到特别的关注。班里曾经有些同学厌烦语文,上课无精打采,成绩摇摇欲坠,我一时毫无办法,后来偶尔听他们物理老师说这学生物理课极棒,反应极快,我就请他到教研室来,真诚的告诉他,我听到一个极好的消息,他问我是什么,我故意说反正听到这个消息老师像中奖一样。他急切的问我谜底,我就告诉他,他羞答答的,明显很是感动,我不多说,他主动告诉我,学不好语文的原因,其实他挺上进的,主动向我讨教, 逐渐的他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一旦他情绪低落时,我就用他特殊的物理成绩鼓励他,我成功了。这样一一的谈话,使得班里的十几个厌烦语文的同学,都喜欢上了语文这门课。他们的缺点都被我击破,整个班级的课堂气氛焕然一新。
3、强化情感互动。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决不放弃任何一个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也不放弃任何一个与学生家长交流的机会,了解学生的发展要求,谋求与学生实现情感上的认同,有效地避免师生矛盾冲突。
教学过程的传意互动,核心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互动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是否参与学习,更重要的是解决一个学生如何参与的问题,即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我们所追求的是在学生期待得到新知的时候,通过全过程参与习得新知。
具体地说:其一,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通过“我们应当学会什么”“我想学会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确立学习目标。这一过程是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课前,在熟透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一开始,师生交流,确立学习目标。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画,我们一起来看看,画了什么?你看了以后还想说什么?可以跟同桌交流。(通过投影把春夏秋冬四幅画展现在同学面前),一下子,课堂就非常热闹,你一句,我一句,大家都无拘无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与同学交流,教师在学生间走动,听到了许多惊讶的谈话。这样,学生对学习本课有了明确的目标,产生了浓厚地学习兴趣。
其二,教师要在学完一课之后带领学生参与回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我会学”向“我学会”转化,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后,师生共同反思: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什么?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好朋友好吗?生:畅所欲言。但是,互动教学课堂不应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的课堂,所以需要创造一种“双主”和谐、充分参与的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深钻教材,了解“学情”,搞好教学设计(即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备媒体),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目标,为学生架好从已知迈向新知的桥梁。设计好练习,指导实践运用,启发创新意识。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
互动教学中师生、生生交互作用发展过程分三阶段:启动阶段(发动—萌动);联动阶段(调动—主动);能动阶段(助动—自动)。各阶段、各环节的基本含义和特点及其与认识过程的对应关系如下:
准备互动——引发:学生开课后即不同程度地被引发互动学习的欲望创设情境、展示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目标,产生求知兴趣,进入学习角色,感兴趣,开始引起内在兴奋复习旧知。
开始互动——投入:学生已将互动学习的欲望推入准运转状态架设桥梁,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唤起学习愿望,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产生问题,引发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从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感受新知。转
深化互动——深入:形式上暂时降低互动频率,以巩固、内化获得,为更具创造性互动作准备。以反复训练为手段,进行评价反馈,把新知识综合为完整的体系,加深理解,加强练习,矫正错误,把知识内化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巩固知识,从外在兴奋再转化为强烈的内在兴奋——巩固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中,通过广泛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广告语说:“让城市互动起来”。那么,在教学上我们也应:“让师生、生生互动起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特别是获取知识渠道的丰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必须应时而变。
(一)教师将由人类智慧的拥有者,示范者迁移到学生人生路上的领航者和监督者。
1.教师是学生确立人生方向的领航人或指路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一方面,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必需为学生指明发展道路和成长历程,鼓励学生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协助他们找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开发自身潜能和发现个性特长,促使自己健康发展。
2.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监督者。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仅靠说教和示范是不能获取理想成果的,只有在过程中不断强化,纠正、评估和监督,并与学生一道分享成功与喜悦,总结经验和教训,调整方法与策略,奖励优秀鞭策落后等,才可能使学生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二)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演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者,参与者。过去,教师几乎成为学生唯一获取知识的渠道,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传授知识,课堂完全被教师控制,课堂就是教师展示才华和灌输个人意志的舞台。当前,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发展成为了时代的主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了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就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职责。
(三)教师将由管理者转变为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和同路人。曾今,师生角色是对立的,是不平等,是单向的。教师拥有无上的权威,学生是被动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不了幸福,学习的热情和灵感被消磨殆尽。现在,他们需要情感上的共鸣;需要尊重、平等、民主和个性发展;他们需要生活上的长者,而不是居高临下教导;需要老师分享他们的成功和喜悦,分担他们的痛苦与困难;他们也希望老师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而不是“全对”的代言人。
(四)教师角色要求的拓展延伸教师的知识和学生的知识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教师的知识应该是一条流动着的溪,一口喷涌而出的甘泉。教师也不再是蜡烛,他必须是长亮的明灯。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视野、增加内存,共享现代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成果。首先,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不能唯教材而教,要有效的整合课程,开发适合实际的校本课程,实现课程的落地。其次,鼓励教学创新,要在学生“学”上下工夫,提高教学效益,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努力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和兴奋点。最后,以研究者的心态参与教育教学,与时俱进,发现教育现象,设定教育策略,总结教育规律,进行教育反思,实现“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转变。
二、学生角色要求的迁移
传统教学中,学生是教师的知识容器,是强制接受者,学习变成为老师完成任务。学生只有把发展当成自身的需要,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才能激发灵感开发潜能,才能主动提高,快乐成长。
(一)变被动接受者为主动提高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遇见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独立的个体应尽的本分,因此,学生“该学”;所学知识都是前人智慧的沉淀,是经过验证学生应该拥有,也必须拥有的成长阶梯,所以学生“须学”;学生的学习并不孤单,教师一直陪伴在你身边,为学生指明方向,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解答疑惑,所以学生“能学”;通过学习提升能力,把学习变成习惯,达到“善学”的高度,这就是学习的本质。
(二)变听众和模仿者为探究者和创新者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不应该把学生变成教学的听众和模仿者,学生也不应该把自己的主体地位让给教师。一方面,教师所教授的都是沉淀久远成熟的知识内容,它是开放的、而非教师独家拥有,教师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逐渐趋同,因此,在学术上,教师的优势是有限的,甚至毫无优势。于是,教师只有彻底抛弃“师父”的观念,回归主导地位,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协作者。另一方面,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帮助指引下,独立地发现问题、操作实验、调查论证、搜集与处理信息、师生角色表达与交流等实践活动,发现事物内在规律,总结获得知识、技能方法和技巧,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辛酸,特别是在实践中激发潜能和技术创新,强化兴趣和确定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