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5:04:46
序论:在您撰写体育核心素养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由于近年来缺少一种教师终身与进修的机制,缺少一个客观评估教师素养的完善体系,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知识结构陈旧等日益突出,再加上高考竞争,年轻教师素质得不到均衡,狭隘的教学空间,高强度的教学工作,低质量的生活,使得很少有人能够去思考语文教学的明天。
如何使高中语文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教师的素养亟须提高。
在新的课程背景,一个好的高中语文教师,除了具备较强职业道德标准,如要明确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代言人、权威者,而是学生群体中的“平等的首席”,是学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对话者和交往者。教师要抛弃传统的话语霸权主义,要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的位置上走下来,参与到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中来,一个好的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要热爱语文、有事业、有责任感外,还必须做到:
一、要有的语文理念。高中语文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新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老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不仅仅在课堂宣读教参中的答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要共同参与、平等对待、加强合作。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语文教师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现状,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更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历史学、地、美学、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谙习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他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笔者以为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四层,最基层的是不可缺少的生活和普级教育知识,这类知识是一切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它是干一切工作,学习一切专业的基础,这一类知识是非专业的普通知识。上每个人知识无论多么渊博,多么艰深,曾垒起多么高、多么尖的知识宝塔,它都是离不开这个坚实的基础。第二层知识是熟悉社会科学和其它百科知识。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高中语文《不钟山记》涉及到地理学,讲霍金涉及到物理学,讲《琵琶行》涉及到音乐等等,只有熟悉了这一层知识,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灵活自如。第三层知识是和语文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它能提高人们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选择和指导。最后一层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金顶――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它是任何一个教师从师这个职业的最重要的知识储备。
语文老师还需有一定的语文教科研能力。教师还应是者,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更加注重教法的研究,这要求教师由凭经验转变为凭借,才能完成由“教师匠”、“语文师傅”向“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语文教师要有较强教学的管理能力。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管理。语文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工作,语文教师就是教学管理人员,语文教师的管理就是实现学生语文活动的自动化管理。语文教师在提高自己教学管理能力的过程中,要善于解剖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挥特长,学会倾听,学会调控。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平等互助的教学情境,在真正了解学生个性和特长、爱好和要求基础上,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比如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目标,布置不同的练习,采用不同的教法,在教法上采用启发式、自由讨论式,综合研究等多种,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
四、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新的课程标准认为“应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策略”,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新课标将创新教育摆在了突出地位。很难想象,一个因循守旧的语文教师能培养出很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为适应课程的需要,语文教师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要根据要求,除旧布新,用新的思索新的方法来从事教改活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均源于“疑问”可以说,质疑是开启创新的一把钥匙。面对新的挑战,语文教师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学生指导探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掌握和运用教育技术。
1 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以传统的图书馆用户教育为基础,为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融合计算机技术,增加对信息需求的认识和表达、批判性地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等技术技能要求,并逐渐提升到文化素养的范畴。[1]包括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内的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是在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是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在校教育和各种实践活动形成的。在此,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包括在信息行为中明确信息需求、查找、获取、组织、利用信息以及评价结果和过程,所表现出的综合素养则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2]
2 专业信息素养的内涵及现状
根据信息素养的层次性特点,不同的人应具有不同的信息素养,不同社会群体的信息素养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陈维维、李艺从纵向把信息素养分成三个层次:基础性信息素养、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基础性信息素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所有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信息素养,它保证了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则是指人们为了更好地从事一定职业、承担一定工作或者陶冶自己的情操所应具有的应用信息技术的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是指人们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开发或设计新的信息系统供他人利用,以服务大众和社会为目的的高层次素养”。[3]蒋荣,王新提出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包括基本信息素养和体育学科信息素养,基本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必须具备的关于信息论学科的理念、知识、技能和能力;体育学科信息素养可分为教学信息素养、课外体育信息素养、体育科研信息素养等。[4]此外,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所有信息行为、信息任务所共有的一般信息素养要求之外,不同专业或学科领域还有特殊的信息素养要求。[5]
据此,我们可将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分为基础性信息素养和专业信息素养,基础性信息素养是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不同专业大学生都应该达到的要求,专业信息素养是不同专业大学生因其专业性要求,在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具备的能解决专业信息问题的信息素养。专业信息素养能力属于高层次的信息素养,它是基于学科的专门信息素养,包括了解本学科信息的范畴、类型、常用的信息资源,对本学科文献的内容作出有效评价并对其中的举证作出判断,能够完成本学科学术论文的写作等。[6]
显然,较高专业信息素养的具备更有利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笔者曾对北京高校(调查时间为2005年)和广东省高校(调查时间为2009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专业领域动态的关注主要表现在竞技体育赛事上,而对体育教育的发展及学术性较强的研究关注较少。此外,对专业信息源的相关知识比较缺乏,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熟悉体育类核心期刊(在调查对象中北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熟悉体育类核心期刊的达93.7%,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达94.6%),很多学生把《田径》、《体坛周刊》《中国教育报》等杂志或报纸当成核心期刊。而且,很多学生不熟悉专业的体育网站。制作课件进行教学已成为当代教师必备的能力,但对此还有不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掌握不够熟练(在调查对象中对制作课件软件“操作不熟练”或“完全不懂”的北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达62.7%,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达45.5%)。
以上所提到的“对专业领域动态的关注”、“课件制作软件的操作”、“专业核心期刊和网站的了解”都属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由此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较低,这必将影响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对专业信息的利用,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亟待提高。
3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信息素养的提升
3.1 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教育
近年来,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高校一般信息素养教育向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深化势在必行,从学科专业角度具体化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将成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必然趋势,并把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作为更深层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目前我国体育院校关于信息素养的教育大多停留在文献检索课及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上,显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绝非一门简单的文献检索课及相关信息技术课程能完成,基于专业学习和教育的信息素养教育才是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及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专业知识、文献检索、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应该有效融合,建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完成从信息获得式教育向信息素养系统培训方式的转变。
3.2 加强专业课程与信息素养教育的融合
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必须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7]近年来,国外融入专业课程的信息素养教学得到推广,国外一流大学多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以专业教师作为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主力,但在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由于缺乏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和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学效果不尽理想,教学内容也未超出传统文献检索课程的范围。[8]而在体育教育领域,由于体育术科教学具有很强身体实践性的特点,在专业课程中嵌入信息素养教育更难以实现。这既有硬件设施限制的原因,也因为术科课主要以身体活动为主,很难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地整合,从而限制了利用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如何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教学中增加解决专业信息问题的要求,如何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专业课程(主要是术科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都将成为体育教育改革新的热点问题。
3.3 在论文撰写中增加信息素养的要求,提高专业信息素养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通过论文撰写的过程,学生需要以专业问题为主线,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经历信息的搜寻、获取、吸收并最终形成新的信息的过程,从而迫使学生不断深入学习,并不间断的利用信息素养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活动都以研究主题为目标,所有指导和学习都更具有针对性,而且更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会觉得更有价值,也更有兴趣,收获也更大。而且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给出具体的专业信息知识,如专业核心期刊和专业网站的介绍,撰写专业学术论文的方法和步骤的学习,因此通过论文撰写,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都会得到提高,无疑专业知识和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如此,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如能综合图书馆、专业教师的力量,将信息素养的指导融入了专业论文形成的全过程,必然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信息素养。
学术是指学术启蒙,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借鉴国际学生成绩测试(PISA)和IB课程的观点,学生的学术素养体现为将所学知识与其生活联系在一起,对周围世界好奇,具有用知识解释周围世界的强烈动机;会猜想、寻找证明、论证和实验的方法,具备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学校进行了以学术为指向的课程变革。
不同层次课程的变革
1.国家课程的跨学科改革
学校将加强学生所学知识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作为改革国家课程的课程观,并开展课程改革的探索。以人文综合课程为例,学校将政治和历史课程的部分内容按照主题进行综合,最终,人文综合课程确定了民主制度、中国政治制度、中国经济制度、世界轨迹、家族企业等5个主题。整合相应的内容、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假设、求证、陈述、评论、讨论等方法运用于学习过程,将检索参考材料、整理陈述和论文写作等作为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作业和评价。
2.校本课程的系统构建
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另一个重要阵地。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开设七大类共70多门的校本课程,形成了科学素养类、文化素养类、学科拓展类、综合实践类、身心健康类、国际视野类、艺术素养类课程菜单,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特色课程。以生涯课程为例,其目标在于激起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做出较为科学的规划。课程内容包括生涯适应、生涯探索、生涯管理、生涯规划在内的4个主题,通过“属于我的成语、职业条件拍卖会”等20余项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能,树立个人愿景。
不同课程形式的变革
1.整合活动课程
学校从“发现”的视角出发,整合各种学生活动,设计了“发现之旅”四大主题。
科技主题――用技术和工具表达周围世界。以科技节、体育节为依托,由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教师,以及体育科的教师提供任务、设计活动,体现用符号表示、用工具实现和用技术表达的自然科学思想,以及用科技改革体育、研究体育。
社会主题――用研究聚焦对社会的思考。以心理健康节、读书节为依托,由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心理等学科教师设置合适的社会研究问题,以学生论坛的形式开展活动,帮助学生用社会学科的研究方法认识周围的社会、认识自己、学会表达。
艺术主题――用知识深化对情感的理解。以艺术节、戏剧节、体育节为依托,由语文、英语、艺术、体育等学科的教师,提供艺术表达的内容和题目,帮助学生体验艺术蕴涵的情感意义和价值思考。
哲学主题――我与这个时代的精神世界。以心理健康节、读书节、戏剧节为依托,由政治、历史、语文、心理等学科的教师提供题目,帮助学生用哲学的方式思考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及当今的时代精神,尝试回答“我是谁”“我要什么”等问题。
2.开发研究型课程
为培养学生学会猜想、寻找证明、论证和实验的方法,学校开发了跨学科研究型课程――生态课程。
关 键 词:学校体育;卓越体育教师;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7)02-0091-05
The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core makings of
excellent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HE Jin-pe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Abstract: Core makings ar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key abilities to handle education process complexity and unpredictable problems, the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f specialized basic knowledge in the proc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understanding and innovation. The author proposed to plan core makings as the top-level design of excellence cultivation action, to cultivat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who are provided with good discipline understanding ability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ability, and able to play a leading role and produce a demonstration effect, through such practical exploration as course classification guidance, curricular and extracurricular in-depth fusion, as well as inside and outside schoo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o as to boost the study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core making education system, and to enhanc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quality.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excellent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core making
在知R呈现方式和教育的本质未发生根本改变的今天,学校体育教育质量提升的首要因素取决于体育教师的核心素养。近年来,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相关改革研究持续深入,培养质量得到阶段性提高,但也存在教师培养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教学理解能力培养不足、责任感和使命感下降、教学方法实践创新能力不够、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2014年9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标志着教师教育阶段性发展理论的深入,为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的方向。然而,何谓卓越?教育改革赋予卓越的内涵是什么呢?核心素养又如何进入教师教育视野,并实现与卓越教师培养有机衔接呢?核心素养教育又如何支撑卓越教师培养呢?目前在体育教师教育领域对卓越概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更没有一个具体的可参考的相关文件[1]。关于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研究国内更是鲜有。
早在2006年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根据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提出了“身心兼修,魂魄并铸”[2]育人理念,并在科学化与时代性的背景下提出了运动技术规范与教学技能扎实的人才培养规格。2015年东北师范大学围绕何谓“卓越”、如何“卓越”等核心命题,实施了“可持续发展、协同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教师教育发展战略和综合教学改革行动计划。本研究依托《“尚武强身、崇德修身”下卓越体育教师创新模式》课题,围绕修订课程计划、优化教学过程和构建实践平台等内容进行探索。
1 卓越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
卓越体育教师是指优秀杰出的体育教师,其具有“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教以致道”的境界,为核心素养体系构建提供教育变革背景支持和理想信念,反映了体育教师教育主动适应教育变革的一种理想追求;相对学科而言的,特指对原有领域的知识体系突破与超越,与同行相比具有“出于其类,拔乎其萃”涵义。
“核心素养”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反映,特指人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关键能力[3]。东北师范大学原校长史宁中[4]认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而对体育教师来说,就是对体育学科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深刻、透彻和前沿的程度,反映对原有方法体系的突破与超越能力。核心素养考量着体育教师是否卓越。
核心素养是评价卓越体育教师的可操作、可观察的指标体系,是对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它丰富与完善素质教育命题,具有可理解、可操作、可观察和可评估等特点[5]。因此,将核心素养作为卓越教师培养的顶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是深厚体育专业知识与学科理解能力、教学创新能力的综合反映。若从三维视角来说明,那么核心素养(CQ)=长(L)×宽(W)×高(H),L代表运动技能精湛、W代表理论基础深厚、H代表高度社会责任感,卓越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就是高度社会责任感、理论基础深厚和运动技能精湛3个维度的综合反映。
1.1 高度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教育理念、教育情感、教育智慧和教学风格等的综合体现。在学校体育领域,近十几年来有关课程与教学的顶层设计及相关改革并没有带来实际效果,面对长期令人担忧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强调体育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课程实施安全问题困扰,强化勇于担当的创新精神;面对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尴尬局面,培养乐于教学、乐于奉献的精神,才可能破除学校体育改革的瓶颈。
1.2 理论基础深厚
理论基础是否深厚制约教学理解能力,决定卓越的教育智慧培养。学者柳海民[6]提出卓越教师理想规格,即在知识结构上,通识性知识“要博”、本体性知识“要精”、条件性知识“要美”、实践性知识“要用”。对于卓越体育教师而言,包含教育学、心理学等通识性知识“要博”、运动人体科学本体知识“要精”,体育课程、教学与训练条件性知识“要美”、体育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实践知识“要用”,这些核心素养教育将直接决定教师能否“会教”、“教会”、“教好”和“教透”的能力。
1.3 \动技能精湛
运动技能作为体育教师的身体符号,其对运动肢体支配和控制的熟练程度和智慧程度表达了高超技术的内涵,制约教学风格和艺术。对于卓越体育教师而言,精湛运动技能包括运动竞赛、运动训练与管理、技战术创新等核心素养。作为卓越体育教师只知运动技术规范和相应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从运动技术角度,只会讲解、示范、纠错技术的体育教师已经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发展需要,运动技能学习中动作速度、速率、力量、轨迹、节奏及其实战能力,已经成为卓越体育教师内在的、刚性的需求。
2 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
2.1 学科理解能力培养的路径
对于体育教师而言,精湛运动技能是促进学科理解能力高低的关键要素,是决定卓越与否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素养,课程设置必须首先为精湛运动技能培养提供保障。课程是核心素养教育的核心载体,是实现分类指导的基本条件,“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7]。当前体育教师教育质量问题“不是教学本身的问题,而是课程设计问题”[8]。
1)强化运动技能课程核心地位。
2002年修订的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计划“重理论、轻技能”倾向,导致运动术科教学课时被大幅度压缩和学生运动技能下降。以专业主干课的田径、体操为例,由两年4个学期的12学分240学时压缩到1年两个学期的6学分72学时(2002年后每学分为18学时),专选课时由2年4学期14学分压缩到3个学期分。2013年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课程计划修订。运动术科突出专业基础课程中田径、体操、足球、篮球、排球等课程价值和地位,恢复两年12学分的课程计划安排,并通过“零学分”设置课余运动俱乐部,弥补运动技能强化过程中训练时间不足问题。
2)制定运动技能等级考核标准。
运动技能等级考核标准是实现卓越教师培养的第一步,是“教师教育的根基,具有激励、鉴定识别及专业认证功能”[9]。通过制定体育学院本科生运动技能等级考核标准,强化运动技能等级考核,提高学生运动技能。考核内容加强对技术动作关键与风格考核,主要指标包括技术动作规格中的速率与速度、负荷强度与动作准确性、动作美感与节奏性,动作协调性与力量性,包含比赛作风等。
3)强化身体素质训练。
2013年学院针对男生体型偏胖、女生偏瘦、运动能力普遍下降等问题,开展“强化身体素质,提高育人本领”专项活动;制定《身体素质达标毕业考核标准》,并纳入《东北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计划》之中,规定“每学期末进行身体素质测试”,毕业生需要通过合格标准6次以上,方可有资格申请教育实习和毕业申请;其次为强化体能,学院要求教学日历把“课课练”作为教学督导的常态指标,并配备相应体能教练指导课课练。同时设立年度学院“最强身体奖”,激发学生参与身体素质训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创建竞赛平台,延展运动技能。
首先,组织制定《运动项目术科考试比赛结业制度》,通过“体育赛事周周制”营造氛围,制定“教学比赛与结业考试相结合”相关办法,通过比赛带动训练,通过训练提高技能;每学期初公布田径室内赛,武术教学赛,足、篮、排球赛,体操表演赛等赛事;完善各形式运动竞赛机制,以田径、足球、篮球、排球、武术、体操等重点项目,充分发挥教学比赛的牵引作用,提高运动技术和实战能力。其次,加强课内课外的互动,通过举办专业教学比赛、教师技能比赛、模拟课堂教学与训练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与运动技能相关的竞赛能力、训练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再次,通过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夏令营和冬令营等活动,将学生运动技能培养拓展延伸到课堂之外,强化竞赛组织和训练指导能力。
2.2 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
教学创新能力是对原有学科知识、方法和手段的突破与超越,依托教学过程优化实现课内外深度融合。本研究以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翻转”和“勤动”为目标的教学路径构建,提高学生处理复杂问题和不可预测情况的能力。“转”是指转变教学方式、转变课堂类型、转变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课上“满堂灌”,课后“一片空白”教学方式;“动”是课前动脑、课中动手和课后动心,创设“第二课堂”,强化实践学习和互动学习。
1)基础理论课程网络化教学方式。
以信息技术推动教与学的方式变革。整合课程资源,加强Bb(back propagation,反向传播)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建设,弱化课堂讲授,把体育基础理论中的概念、方法、规律、原理通过视频、图片等直观素材加以展示,引发学生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创设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环境,实现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的课前阅读、课中讨论和课后思考的全覆盖。通过网络实现课外学习的跟踪指导,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Bb网络教学辅助平台设立课程“问题导出、目标与关键词、PPT课件,价值主张和启示、课外阅读、课程视频、互动空间、共享资源和知识测验”等栏目,“问题导出”实现课前的“动脑式”预习,课堂以问题分析和前沿讨论为主,课后思考有热点空间、互动空间和测验空间,拓展课外学习资源,有效延伸课堂学习。
2)问题引领的小班化直观教学方式。
以问题导出方式设置常识性、现实性的训练与教学专题来探究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能力。建立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的直观教学实验室,班级人数限于20人以内,保证师生互动频度与深度,便于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强化运动解剖学、\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核心课程的实验课时比例,优化实验课的直观教学和体验教学,实现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1∶1配置,强化基础理论实验教学。
3)运动技能体验式教学方式。
转变以往技术学习从完整到分解、从示范到讲解、从原地模仿到行进间重复练习的灌输式教学,通过APP平台和便携式Ipad创设具有挑战性、探究性和启发性情景,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激发求知欲、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运动技术的学习内省。如田径跨栏教学中以“假如我是刘翔”为主题,分析8步改为7步上栏技术的区别,并设置以下课前问题:一是搜集信息,8步改成7步的动因和原理是什么?二是讨论和实践,课堂上学生实践操作7步上栏与8步上栏的区别?三是课后思考,刘翔体能状况是否适合7步上栏?7步上栏技术在同水平的国际优势在哪?刘翔的跟腱断裂与7步上栏是否有关系?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开始跨栏学习的体验之旅。
4)学位论文的问题发现研究方式。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及指导意见》,突出核心素养中的问题意识培养:一是延长论文撰写时间至3个学期,学生在第6学期模拟教学后进行师生互选和开题报告,以问题发现为切入点,带着问题在第7学期的教育实习中进行实践研究。第8学期进行论文撰写与答辩。二是论文选题侧重于体育学科中课程与教学、训练与科研、竞赛与组织等领域有争议实践问题。研究内容避免大而泛,应具有问题性、时代感、创新性和可行性。三是论文研究方法侧重于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归纳式的实验研究,减少或回避演绎式的文献研究,强调对一手资料和数据进行质性分析与定量统计,以体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高度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路径
1)“半军事化”学生管理与“阳光”教学管理联动机制。
学院建立教务委员会与学生工作组联动机制,倡导以军人风貌风纪规范学生,以军人精神教育学生,以军人作风感染学生;以专业课堂学习与“第二课堂”相联动,专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联动实现“以体育德”;专业比赛与课外活动相联动,实现“以体育智”,加强学风、考风与教风的有机结合。一是制定《教务委员会委员轮流值班制度》,监督与指导体育学院本科学生早操训练与日常教学。营造富有青春气息、充满激情、钟情教育、大胆探索、孜孜以求的“阳光”学习环境,打造勤奋向上的学风;以“形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创建安静的无手机课堂”活动为切入点,强化课堂教学管理。二是实施“三规”教育,即规则、规范与规划。通过队列队形训练、集体操练八极拳、每周升国旗仪式和咏读《弟子规》等早操活动,培养学生服从、责任、荣誉的意识,强化行为规范;营造“阳光”考试环境,设置“阳光”考场,创造公平、公正的考风。三是制定《体育学院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发挥专业教师在本科生专业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为学生自主“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选进程”提供建议,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2)创建“1+1”城乡一体化式教育实习模式。
基于城乡教育资源的巨大反差环境,探索有益于学生责任感教育实习模式。2014年实行本科生“1+1”城乡一体化体验式教育实习活动,即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和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学校各实习1个月,就是让学生认识国情,激发学生投身教育热情,淬炼高尚教育情怀,促进教育情感的生成。
3)强化正能量,内化社会责任感。
通过周末影院播放例如永不放弃的《卡特教练》、毕生支教的校友《冯志远》等励志型电影,营建校园教学文化传播正能量,把学习成绩、励志成才与报效祖国紧密相连,把每学期设在田径馆的阳光考试模式与诚信教育相结合,把年度教学比赛与集体荣誉感培养、舞龙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表演与民族自豪感相结合,使社会责任感培养落到实处。
2.4 实践探索的启示
1)丰富教育内涵,强化社会责任。
在以自我主义为中心的西方教育理念,“大写的自我”的社会关系忽视了个体的责任,导致“断根教育”[10],因此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中强调教育应该具有神圣性,而所谓神圣性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责任感和崇敬感”[11]。
对体育教师而言,社会责任感首先是对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一种担当,表现为在精神与意志、身体与心灵之间创设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实现体育对人的“至善”影响。其次,社会责任感是卓越为师的教育情感使然。教育情感是确保教师长期投身教育事业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是保持教育热情的源泉[12]。从2013―2016年的4届本科学生为期10周的反差性教育实习活动可以看到:学生从了解城乡体育教育资源和面貌的巨大落差中,感悟到了体育教师肩上的责任与使命,感受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具有“了解疾苦、懂得奋斗、学会珍惜、勇于担当”的教师品质,再次,教师教育要培养学生善于担当的体育智慧、勇于担当的体育情怀,要善于通过言传身教渗透体育对人的精神和人格教育价值,突破体育学科在教育体系中唯生理性改造功能的狭隘化认识和理解,丰富体育的教育内涵。
2)转变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理解。
必须转变以往的记忆性教学方式,减少记忆性概念和理论内容的课堂讲授,转向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导向,通过增设问题设置、课前搜集、课堂讨论、课后整理等教学环节促进知识转化,强化教学理解能力培养。
教学理解能力包括对职业理解、学生理解、学科理解、课堂理解等4种能力。职业理解能力要求掌握从教必需的体育教学知识,具备体育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反思和研究能力。学生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地位和人格,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科学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准确掌握学生身体状况,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学科理解能力要求熟悉体育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发展前沿和学科思想,对运动项目的本质有准确把握,精通体育项目技战术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课堂理解能力要求了解教师、学生、内容、方法、环境等课堂构成的基本要素,能够运用运动生理学、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准确把握各要素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育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自觉反思体育教学问题,不断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内在动力。
3)监控身体素质,强化技能训练。
作为一名卓越体育教师,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掌握高超、精湛运动技能的前提。一是体格训练。身体健壮、肌肉结实、姿态端庄、形体匀称、体重适宜是身为人的基本要求,要密切关注学生身体各项指标,尤其是男生体重、身体维度的变化;二是强化身体素质训练,保持专项体能的良好状态。运动技能作为身体认知的高级表达形式,承载着运动文化与智慧。高超、精湛的运动技能是卓越体育教师的“护身符”,高超、精湛的运动技能才能实现课堂“超越”。因此必须加强课程中体能训练的强度和频度,注重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和灵敏等素质的协调发展,强化专项运动的体能训练,为培养精湛、高超的运动技能学习做好身体准备。
4)突出实践环节,强化教学创新。
根据体育学科特点和学生“动性”学习特点,创设多种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方式,形成实践中、互动中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展示汇报、质疑辩论等课内外深度融合学习方式。以实操性能力为本位教学模式的构建,有效解决了基础理论课程边缘化问题;要延伸专业教学过程链的长度,延展专业教学空间延展,提高了学生的教学理解能力和学生专业体育与健康科学指导能力;拓展直观教学范围,促进体育科学研究兴趣,培养本科生科研思维。
5)完善教研制度,强化互动交流。
明确核心素养教育的价值,保证卓越培养的中心地位,恢复集体备课制度,推出“教研活动例会制”“公开课程轮流制”“教研立项奖励制”等制度,弱化对教师的各种教学检查、考核“监控”,强化教师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与指导。发挥教学骨干的引领作用,通过教授展示课、副教授公开课和讲师观摩课等形式,强化教师间的教学对话与信息互动,为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及时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和不足,做到及时改进。
6)建立主讲制度,强化骨干作用。
强化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教学,增配教学骨干教师,制定《青年教师导师制》,提高教学创新能力;优配传统、优势和特色项目训练方面的骨干教练员,专业教师必须拥有国家级健将运动水平或运动训练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课程讲授必须由教授作为主讲教师,并由主讲教师组建教学团队,讨论制定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和阶段性考评内容,并组织和监督授课。
总之,卓越体育教师的核心素养教育是多主体、多因素合力的结果,不是一所大学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各方共同探索、共担责任和协同培养;同时,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恰当处理素养与基础知识、核心素养与基本技能等概念之间的界限。核心素养形成,绝不能单纯地依赖课堂教学改革来提升知识和技能的水平,而要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机理性探问与反思习惯;不能依赖对体育知识技能的机械化记忆与表面化理解,而要内化为对身体运动的人文悟性与思维方式,要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学习自觉,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推动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巍. 探讨卓越教师的标准及其培养路径[J]. 科教文汇,2015(1):21.
[2] 何劲鹏,姜立嘉. 身心兼修、魂魄并铸:论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J]. 体育学刊,2010,17(2):50.
[3] 张华.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 全球教育展望,2016,345(4):11.
[4] 史宁中. 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J]. 中小学管理,2016(2):21.
[5] 柳夕浪. 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 教育科学研究,2014(3):11.
[6] 柳海民,谢桂新. 质量工程框架下的卓越教师培养与课程设计[J]. 课程・教材・教法,2011(11):98.
[7] 菲利普・泰勒. 课程研究导论[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11.
[8] 余文森. 解读教与学的意义[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9] 赵进. “标准本位”的体育教师教育构建的研究[J].体育学刊,2010,17(6):59.
[10] 樊美筠,王治河. 呼唤“有根”教育――对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根”性的思考[N]. 中国教育报,2016-04-07.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能成功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突出重点在体育教学中, 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的限制, 许多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技术动作难以掌握和完成。
【关键词】充分利用电教手段、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突出重点在体育教学中
【本页关键词】 职称论文投稿、职称、省级国家级期刊快速发表
【正文】
三、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能成功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突出重点在体育教学中, 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的限制, 许多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技术动作难以掌握和完成。如果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充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 达到“启其所感, 导其所难”的目的。也为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能力, 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提供了技术保障。例如, 在学习“挺身式跳远”一节时, 仅靠体育教师课堂上瞬间的几次示范, 学生很难观察和模仿这一动作。如果通达VCD、录相机把优秀运动员比赛练习的动作慢放出来, 可以让学生利用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和模仿这一动作。然后把助跑踏跳、腾空滑翔、展腹挺胸、缓冲落地四个要点分别定格播放或回放。同时教师结合画面, 恰到好处的分析讲述, 从而突出了教学中的空中展腹挺胸的重点, 突破了助跑踏跳的难点, 存在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四、利用电教手段,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陶冶情操从美学角度讲, 体育本身就是审美意识的物态化。它有着强烈的美感和价值, 像韵律体操、各种运动技能技巧、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课的学习都需要教师自身示范动作, 作为媒介来塑造美的形象。然而体育教学内容之多, 而且技能之大, 又是大多数体育教师难以样样精良做到的。如果使用电教手段, 就可以真实的反映出体育教学中的各种技能技巧, 可较好的帮助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欣赏及评价。如在艺术体操的教学中, 许多学生只是机械的模仿学习, 不能真正地领悟其中美的价值。如果通过有计划地、有组织地使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让学生观看艺术体操录像, 同时加上体育教师的技术指导, 学生们就逐渐领悟了其中美的内蕴, 陶冶了情操,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同时他们的动作也显得舒展、大方并初具欣赏韵味了。
五、通过体育比赛观看, 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和体育欣赏水平观看体育比赛,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美的欣赏, 运动美的欣赏包括动作美的欣赏、技术美欣赏、战术美欣赏、风格美的欣赏, 风格美又包括思想风格美和技术风格美, 同时还可以感受到身体美的欣赏, 体育运动能塑造健美的人体, 而健美的人体又能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 身体美又包括健康美、强壮美、体态美、体型美、素质美、风度美。通过观看世界大型体育比赛不但可以得到美的享受, 同时可以提高体育欣赏水平, 了解到自己感兴趣项目的发展方向和新的技术、战术的产生和运用。对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有更好地牵引作用。六、结束语综上所述, 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要正确对待诸多不利因素,处理室内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 从而合理使用电教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优化教学环境。同时, 对每位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来说, 都要不断学习,科学的电教手段, 从而使体育教学能有更为广阔发展前景。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也应该在这方面投入适当的资金, 为体育电教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文章来源】/article/66/4386.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体育教师职业素养与教师职业素养的结构内涵一致,但因其专业的特殊性,两者在结构外延上存在差异性。另外,体育研究者因所处环境和看问题的角度和层次不同,对其概念的理解和表述上也存在差异。汪国新认为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崇高的思想品质,广博的基拙知识以及全面的业务能力[4]。张洁认为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应包括不断更新的思想观念,健康的人格心理,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较高的科学素养,完善的知识结构,较强的体育科研能力,指导学生训练和身体锻炼能力,专项训练和专项理论能力,较强的教学能力,敬业乐业等要素[5]。李翠琴认为职业素养是一个具有动态发展内涵的多维度概念。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学校体育目标实现和功能发挥的核心要素。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形象、职业道德、知识结构、示范导引技巧和科研能力[6]。蒋菠等人将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结构分为职业课堂善教、职业业务技能、职业仪表言行、职业法规遵守、职业协作配合5个维度[7]。汤利军等人从管理学角度,分析在学校体育现代化背景下,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6种素质:远景规划能力;团队领导能力;良好沟通能力;创建信任的课堂组织文化能力;培养学生终生锻炼能力;自身养成终生学习能力[8]。Reston认为一位称职的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体育价值观(values),体育知识(knowledge),体育技能(skills),组织激励学生的能力(manage),自我评价(assessment)和反省(reflection)的意识和能力[9]。
关于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现状的相关研究
陈海波的研究认为,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紧密联系。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先决条件,没有体育师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刻认识,没有先进的体育课程改革思想观念的配合,体育课程改革将是不彻底的,也不可能是长久的[10]。李聪莉研究发现美国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有:知识内容,成长和发展,学习和学习者,计划编制和指导,管理和动机,交流思想,对学习者评价,反思,协作[11]。孙琨懿的研究表明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不完善影响了整个教师职业素养的提高[12]。贺恒德关于中英体育院系师资情况比较研究分析了两国在教师培养上的差异[13]。刘波分析了中德体育师资培养的异同点,认为差异的原因包括两国社会经济条件、文化教育传统、体育发展程度和对体育教师职业认识等方面[14]。张燕杰的研究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师“特色”缺失的主客观因素。客观上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特色”缺失的根源在于政策的引导,主要是以学位、科研论文作为唯一的提职标准,教师的教学工作实际上变成了一种“软指标”。主观上相关政策向着高学历、高科研能力的方向指引,造成教师为“进步”攻外语、考学历、写论文、拓展关系,教师的工作重点偏离教学活动[15].。格日勒从“作用理论”的角度调查了学生对体育教师的选择性取向,结果显示:学生最喜欢“知识全面、教学认真”的体育教师,最反感“不负责任、放任自流”的教师[16]。蒋菠等人通过对重庆市8所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教师职业素养存在部分失范的现象[7]。魏晓燕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重庆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状态进行了调查,归纳出体育教师的5种工作状态,即动机强一有能力一有作为、动机强一能力差一无作为、动机弱一能力差一无作为、动机弱一有能力一无作为、动机强一有能力一无作为[17]。
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结合多学科,对“体育教师职业素养”这个概念进行了较广泛的讨论。但存在概念定义主观性、随意性较强,缺乏层次性,逻辑性,以致与其它概念相混淆,影响研究的深入进展。对中小学和公办高校体育教师研究较多,但缺乏对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体育教师这个群体的职业素养的研究。多数研究是教师的自我评价,但缺乏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科学性和真实性会受影响。大多是定性的研究,缺乏定量的研究。
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方向毕业设计(论文)比重大,是我院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的有关规定(教高厅[2004]14号文件),“毕业设计(论文)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可见,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本文针对毕业设计的过程,基于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小球方向毕业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毕业设计改革的设想并付诸于实践,为进一步消解小球方向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改善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提供参考,为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1主要问题
目前,科研论文抄袭、剽窃的风气比较盛行,学生毕业论文“四处借鉴”、“论文”已是习以为常的事,严重影响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能力的培养。目前,运动训练专业小球方向的论文数量多、抄袭与现象严重、毕业设计形式单一、题目和内容重复率高、教师指导时间不足、答辩过程流于形式等问题是小球方向毕业设计环节所面临的重要难题,已经成为全面提高小球方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2毕业设计过程中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阐释
2.1毕业设计过程的实践性特征。 毕业设计过程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其实践能力是深化学生对毕业设计和已有课题认识的主要源泉,是学生亲自感受体育科研的基本程序、探究新知的过程性、实践性环节。从学生的选题、确定方向、文献综述、确定选题内容、论文的设计与实施、数据和资料收集等多个环节无不体现着实践性的特征。学生体验毕业设计的每个过程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的基础保证。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提高学生对选题内容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深入到毕业设计的深层次探讨与实践,从而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认识,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由此,真正发挥毕业设计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作用。
2.2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释义。 创新主要指个体运用已知信息、技术、技能、方法等,革新旧内容、创造新事物,发现、创造新质的一种综合实践能力。
在我院小球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学生综合已有的知识、技术、技能进行文献与实践选题、论文的设计与实施、资料收集、完成毕业设计等几个环节,集中体现了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独自完成的实践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探索新知、收集整理等各种创新品质。可以说,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依托于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因材施教,应该以学生毕业设计的实践过程为基础,不应奢求学生创造新鲜事物为目标,以免“急功近利”,忽视学生实践探索的基本过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要立足学生实际,不能将人类的未知或脱离学生知识、经验的领域定为学生探索的内容和目标。这是不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和发展的要求。因此,如何选择符合学生实际要求的选题形式就成为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3基于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改革的措施
基于我院运动训练专业小球毕业设计的基本现状和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时代要求,本课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尝试与措施,为进一步消解小球毕业设计所处的困境,提高小球方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为顺利、高质完成毕业设计提供参考。
3.1切合学生实际,开发“多元”的毕业设计形式 首先,多元的毕业设计符合我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趋势,减少抄袭的来源。如训练计划、教学计划、创业设计、赛事策划、训练方法与手段的设计与实施、健身指导计划等诸多形式,可以作为目前毕业论文的有益补充。各种形式的毕业设计均以论述与实证的形式进行,既符合国家教育部对本科毕业设计的规定,又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其次,多元的设计形式能充分发挥小球教师的各种特长与资源。教师的多种经历为多元的毕业设计指导奠定了较好的师资基础。这样,一部分科研意识强的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科研,而另一部分学生可以选择与自身经验相符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设计,提高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可见,“多元”的选题与毕业设计形式是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经验,是消解目前学生“非实践”的困境,加强毕业设计过程向实践转变,培养创新意识与精神提供了可能。
3.2提早互选,加强对学生文献评述,提高设计质量
3.2.1将师生互选工作纳入教研室工作范畴,提高互选效率。 目前,毕业设计的学生都是来自教研室“专项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生,任课教师直接与学生上课接触,既方便又快捷。将未能达成互选的学生名单首先进行教研室内部调配,然后将未能达成互选的学生名单上报,进行其它教师的分配。这样就为指导教师与学生能够快速互选,尽快进入到毕业设计指导与交流的过程之中,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抢出了宝贵时间。
3.2.2将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化”,提高文献评述的质量。 文献综述是进一步明确选题与内容的关键与核心环节,是毕业设计的整体构思、设计计划的重要前提。因此,如何提高学生文献评述能力就是影响学生选题质量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