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5:04:42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历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历史图片是进行历史内容教学的最好资源。
学生通过对历史图片的有效学习,可以近距离地与历史进行接触,进而能够很好地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比如,我们在学习到“西方列强在19世纪末掀起了对我国的瓜分狂潮”相关的内容时,这个历史事实在《时局图》中就得到了充分地反映。而“中日”之后,当时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就是《时局图》作者创作的历史背景。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再结合这幅图进行对照,就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这幅漫画反映出来的现实意义。学生通过对漫画的了解又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当时历史事件的印象,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
2.看图叙史。
历史图片作为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文字信息的必要补充,同时又具有文字形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而且,合理使用历史图片,能够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单张图片来讲述相关的历史事件的概况和前因后果,也可以利用多张图片,让学生梳理相关历史知识的发展进程及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而且相对于传统的死记硬背而言效果更好。因此,在教学中进行看图叙史,既能让学生解读图片中的历史信息,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也能得到有效锻炼。
二、有效结合地图进行教学,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历史图片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资源。有效的图片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综合把握;刺激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以此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解读历史图片能力的目的。
1.感知历史,掌握史实。
历史图片是历史知识的有效载体,也是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教材中的史料图片,并且要注意充分合理地运用教材中的这些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相关的内容,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例如,“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一课,我们在学习到经济危机给德国带来的影响时,教材也从多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但是学生却没有形成直观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更直接地认识到这场危机,我们历史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教材中的一幅图片进行讲解。如教师可以结合“1927年的德国关于经济危机预言性的漫画”,让学生来仔细观看这幅图,进而结合相关的知识进行理解。这样,学生就能够很直观地体会到那时的德国贫富悬殊,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从而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经济危机的相关背景,进而使学生形成立体的知识网。
2.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图片,不失为我们教师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好素材。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挖掘课本图片中蕴含的一些历史信息,让学生进行读图的时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真正促进历史课堂效率的有效提高。例如,“美国国父华盛顿”这节内容是我们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即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担任总统期间的主要事迹。对此,我们教师可以结合该课中的最后一张插图“在美国南达科他州拉什莫尔山上刻的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头像”来作为新知识的导入,指导学生看图,然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华盛顿能够列入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为什么华盛顿被称为美国的国父?”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看书,自主探究。这样也可以使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吸收和认同。这样,学生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师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中课程资源的核心和最重要的载体就是教材,尽管新课改后重新编写了历史教材,但主要从宏观上介绍了世界文明及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现行高中各种版本教材涵盖性强、包容性突出,史料的丰富程度还不够,教材内容很多为现成的结论,这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有些需要教师补充相关史料证明,进而提高分析、比较、概括等能力,乡土历史作为补充史料是个不错的选择。乡土史是历史发展的缩影,教材中的描述远没有身临其境去考察、去探究那样印象深刻,近距离接触又会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能让乡土史内容喧宾夺主,要在充分认清乡土史资源教学价值的基础上以历史教材为重点,分类选择以达到优化配置,不能代替历史教材,将乡土史作为补充内容为高中历史教学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不足,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历史概念和教材,两者可谓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从而更好地实现了历史教育目的。
2.乡土史课程资源的运用要适时、适度、有效
中国是文明古国,各个地区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学生对身边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保留下来的历史遗址、遗迹产生由衷的亲切感、认同感。他们又对自己没听过和了解不深入的乡土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高中历史课中渗透乡土历史容易产生共鸣。但不合理的运用乡土史会减缓教学进度、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是不允许的。乡土史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时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充分备课,慎重考虑适合的方式、链接的内容、插入的时机等,要做到言简意赅,不能偏离教学主题,不能显得牵强附会,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让乡土历史发挥恰到好处的作用。乡土历史的内容庞杂,可能有些内容在当时的作用值得肯定,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明显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我们要根据历史课堂教学的需要慎重采用,有针对性的认真思考,合理取舍。要选择那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思想价值取向和人生观的资源,并教会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理性认识家乡的历史。乡土史的运用应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又不加重学生负担,如果教学任务重,教材中已经讲的非常详细,就没必要画蛇添足。总之,乡土史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必须遵循适时、适度、有效的原则,历史教师必须以有效性为目标,始终做到有效优质。
3.乡土史课程资源的选用要有典型性、代表性、科学性
导引式教学的核心涵义就是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不再“主宰”课堂,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认知水平。引导式教学分为四个步骤组成:自主学习、阅读教材、重点讲述、巩固演练。从这四个步骤中我们不难看出,引导式教学是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在这样一个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培养。
二、引导式教学的四个程序
1.自主学习。
众所周知,自主学习就是给定学生一个课题,让学生自己寻找探究的策略和学习思路,然后按照自己所定的这一套学习方案来进行自我学习。但是自主学习有一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必须要有一个教学目标做指引,这个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指南针,指引着学生的学习航程。自主学习从阅读和搜集材料开始,然后对材料进行整合、归纳和总结,最后提出结论并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整理和归纳能力,通过这一系列过程,学生能够逐渐了解并掌握新知识的基本结构。针对那些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我们应该引导他们阅读学习,以便顺利的实现引导式教学的第一步———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先教学生怎样列提纲,在前面的几节课中,教师要“言传身教”,亲自为学生列几个提纲,通过自己的举动告诉学生列提纲的要领,接着再指导学生列提纲的一些规律和特点,提纲的几种制式等等基本知识。
2.合作与探究。
引导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合作与探究,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引下,互相帮助,密切配合,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和探究学习。小组内成员互帮互助,共同努力,小组外又可以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学习别人好的经验,检验自己的不足。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是以挖掘学生潜能为目的,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为目标,以讨论为基本形式的。教师首先带领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经过阅读之后,学生再在小组里进行讨论,在讨论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小组都无法解决,那么可以通过和其他小组的沟通来寻求解答,或者向教师求助。例如,在教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这一课时,就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讨论方式。提前交代学生事先预习新课,然后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列出提纲,提纲的内容是学生讨论和探究的问题,各小组成员分别说出自己的提纲,然后各小组选出大家共同认为有探究价值的题目来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接着各小组请代表发言,进行小组之间的沟通互动,最后教师来进行总结,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升华性的问题,为什么儒家思想会在明清之际如此活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这些进步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波澜壮阔的景象?再次引发学生的讨论研究。
3.精讲点拨。
教师在精心备课时,要把握住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要能够预知学生可能会出现疑虑的地方,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找出那些容易误导学生的知识点,在课堂上进行精讲。一般来说,历史教学,就是要对历史事件的原因、性质、影响进行阐述和分析,重点论述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和政治主张,教师必须要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4.巩固演练。
如学习“”时,教师先以推行的民主共和观念、革命果实被窃取、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进行了探索等内容为话题,引入这一课题,再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选取的视频或文章供学生欣赏,并让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评价,培养学生用客观态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接下来对的知识点开始解析,主要内容、先进人物的代表作品和奋斗史,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最后是重难点知识解析,按照这种有计划,有重点的课程设计和安排,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提高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除了认真备课,教师还应运用好教材知识,将前后知识点进行关联性讲解或是采用类比教学,比如在学习“”的时代背景时,可将以往所学的有关北洋军阀时期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或是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巩固知识点,一来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更为深刻,二来可以加深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局势,便于课文后续内容的讲解,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作为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关键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已经成为习惯,转变师生之间的教学地位成为了重点,因此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并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1.以学生为主体的探讨式教学方式
所谓探讨式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前的互相沟通,构建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缓解知识点的枯燥乏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要想实践好探讨式教学,教师就要设计好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要清楚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所涉及的问题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正确的答案,而是在于培养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对历史的深入认识和感悟,最终达到提高学习高中历史的能力和实现教学高质量的目的。如在学习完《八国联军侵华》后,教师循序渐进、有层次性地向学生进行提问,首先是为什么我国在清朝时期屡次遭到外国列强的侵略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我国闭关锁国,在思想和实力上都落后于其他国家,那么教师就可以接着问为什么我们落后别的国家,具体原因体现哪里?这就属于比较开放的问题,可能有的学生会从思想方面入手考虑,有的则会从政治制度方面进行分析,在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多提醒和引导学生,这样能在互相探讨中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然后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列强侵略都集中在这一段时间呢。经过这样层层深入的提问,不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得到提高,而且从教学方面来说,课堂安排的较为严谨和符合实际情况,较好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2.以学生为主体的鼓励式教学方式
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上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有所欠缺,有的则对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牢固。目前对高中学生历史知识点的考核也不在仅仅是复制书本内容,而是需要对历史知识有自己的见解,能对其融会贯通,所以对有些学习成绩较差或是跟不上上课节奏的学生而言,在心理上会产生压力,由此教师应多鼓励这类学生。比如在平时的教学中,多鼓励这类学生敢于回答,敢于暴露自己在学习方面的问题,或是在自习时,教师多询问这类学生,最近是否存在知识点理解不了或是跟不上上课进度的情况,通过多沟通,多了解,多鼓励,为这类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和学习中。
3.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媒体教学方式
有很多图片或视频可以作为进一步讲解和阐述历史知识的素材,而且通过多媒体展示能有效克服文字的呆板性,从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比如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史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等资料都可以给学生们进行展示,利用视听互动的教学氛围,学生被电脑图片或是视频所吸引和感染,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教学效率自然有所提升。
三、以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作为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保障
将探究式学习运用到历史课程中还应该具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以教材为基础,超越教材的基本内容,延伸探究课外知识并以此对教材知识进行补充,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其次,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再次,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思考方式上给学生更好的引导,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历史课程的有效方法
1.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
历史课程的学习内容多,容量大,学术性强,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多困难,要想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前导入新课程的历史问题尤其重要。在课程开始之前的预习中,要按照学生平时的学习水平和思考方式,设计系列由浅入深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接下来在课堂上要把握教学节奏,有意识的让学生继续完成课前预习遗留的问题,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并将有价值的问题贯穿整个课堂。对做的好的学生提出表扬,激发其对历史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比如“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课,课前预习中就提出了如“希腊、罗马的风土人情、历史背景是什么?”“东西方的政治制度有什么不同,如何衡量利弊?”等问题,这些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他们自觉地搜集相关资料。并启发他们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以此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将整理好的预习结论进行交流、探讨,这样既能加深他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的分析、表达、写作等能力。
2.灵活运用教材与实践结合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我们要以教材为基础,超越教材基本内容,延伸探究课外知识并对教材知识进行补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发掘历史课程的人文价值,使历史教育的最核心功能———“促进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落到实处。比如,在讲到“”一课时,老师可以先讲述之前中国的文明和经济情况,让学生在了解了历史环境后,发挥想象,将自己置于历史的大环境之中,切身体会历史人物的感受,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努力成长为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有用的人才。
3.开展思辨探究拓展思维
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思辨的平台,在实践过程中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其实,无论是评价一个人还是一个历史事件都要考虑其所处的特殊环境,分析角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采用探究性应用模式教学,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而大幅提升综合能力。比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建设”一课时,由于课程设计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学习起来比较烦琐。在课前预习中将任务进行分块,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交流分享将所有的内容串联并展开专题讨论,虽然探究中大家对历史事件的褒贬看法不一,但是可以通过老师引导达到意见的统一,并促使学生能够对教材之外的知识有所掌握,一举多得。
三、结语
(一)运用史学理论研究成果能够适应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
结合当前我国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标准,可以发现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设置层次更加多样、类型更加丰富的历史课程,而且还要积极地引用大量的鲜活、生动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引导学生以多样式、多角度的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学习,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更具时代性的科学的历史观,而史学理论和方法可以为其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资料和史学范式,有利于历史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之更加适应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理念,因此,在当今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当积极的运用史学理论研究成果。
(二)运用史学理论研究成果是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很多高中历史教师主要的依照教材进行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知识的解说,很少有超出教材范围外的知识拓展或者对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建设性的解说、评价,有很少部分教师认识到了教学中应用史学理论研究成果的意义并进行了实践,然而应试教育及自身的史学理论研究成果知识的限制,加上史学理论研究成果学习的机会少,这不仅增加了史学理论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难度,而且阻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因此,正视自身理论知识的缺陷,积极学习先进的史学理论成果,拓展学术视野,提高历史教学专业素质,已经成为教师专业不断发展进步的迫切要求。
(三)运用史学理论研究成果是当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历史教学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完成对整体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的初步的、基本的认识和掌握,有利于其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然而还没有达到深入的、多角度的、辩证的认识历史事实与当今时代、局部历史事实与历史进程、我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等种种的联系和区别,再加上,高中学生处在快速成长的阶段,对其科学合理的教学和引导对其全面发展意义重大。而运用史学理论成果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其对人文主义和精神的理解及认识,还可以培养其科学健康的价值观,具体来说,将史学理论研究成果中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史观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认知水平,帮助其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和文明的思想,促进其开放意识的形成;将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成果运用教学中有利于在历史学习中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因此,运用史学理论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
二、史学理论研究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创建良好的史学理论成果运用氛围,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不断的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等多种观念和方法从多种角度找到正确的分析和思考角度,并用正确的历史语言表达出来;应当不断地打破传统教学活动中单传的依靠教材,过分侧重于历史事件的梳理,而应当积极地使用大量的历史史实资料和丰富的史学理论成果,模拟或者想象相关的历史场景,指导学生在原有所学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先关的历史知识在新的史学理论角度或视角下进行创新的理解和阐述,进而将得到的新的启发和结论有效的表达出来;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充实的历史材料,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灵活的、深入的学习和探索,为其提供良好的史学理论成果的学习和运用环境,促进史学理论成果在教育过程中的推广和应用。
(二)提高教师史学教养素质,促进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入
首先,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应当有意识的进行运用史学理论成果进行历史实践教学,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完成教学意识的不断转变和深化,更加注重史学理论成果的运用,一切的历史教学活动应当以此为指导,在学生的历史学习和自身的历史教学及史学知识的完善等方面有意识的、主动的运用多种史观来引导和学习,进而促进教学理念的成果转变。其次,教师应当不断地提高史学理论素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余应当加强对史学理论的研究与学习,及时的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和新成果,不断地奠定自身的史学理论功底,丰富史学知识,并不断地结合新课改要求和先进的史学理论成果从新的角度去重新思考、分析各个历史知识,深入对其的认识,形成自己独特的新的论述和结论,避免在教学中出现照本宣科,提高历史教学的备课质量,并在教学中结合当今社会现状来思考和感悟历史,这样就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只有教师史学知识和素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才能在具体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再次,教师应当深入的研究并吃透教材内容。当前我国各个地区使用的历史教学教材并不统一,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分析并把握各教材的侧重点,合理的整合教材不同板块及其之间联系,不断地提升已有理论,结合史学理论成果和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及兴趣,科学合理的选择适当的教材内容,及时的补充教材中没有而学生又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并适量的删减教材中不必要的内容和知识,探索学科规律,逐步的实现教学中对教材的过分依赖。最后,教师应当建立新型教学评价模式。根据新课改对学生评价的全面、多元和发展的原则不断的更新各种学生评价的方法和模式,打破传统的百分制评分模式,指引学生综合利用多种史学观念和理论来表达和阐述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旨在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史学理论知识的运用。
三、结语
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再一味进行讲解,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多看、多记、多提问、多思考,教师只是起着主导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学习方法等。当然,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不是让学生闭门造车,也不是只是用多媒体放几段视频、多找几个学生回答几个问题。教师必须宏观把握课堂,指导学生能自觉、主动、相对独立地借助于已有的知识、技能有效地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完成历史学习活动。例如,可以为学生提供查找资料的途径,而资料的查找、整理和分析工作则由学生自己完成。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应先让学生通过对已搜集资料的分析来推出结论,然后再适时进行点拨,起到主导作用,宏观把握课堂,把微观知识交给学生去处理。
二、“授之以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一)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
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之后,历史课相比于其他学科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需要掌握的历史的学习方法有复述法、图示法、提炼法、巧用资料法等。例如,图示法,可以简化教材、化零为整、纵横比较、宏观认知、完整体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特点简表用此种方法,学生就能理清思路,记忆深刻,对知识进行宏观把握,无论是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还是进一步分析,都会事半功倍。
(二)角色互换,让学生自己主持上课
以前一直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边听课,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次“小老师”,自己主持上课。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能更扎实地掌握课本知识,而且还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在学生主持讲课的过程中,各种学习方法的运用都得到了锻炼,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主持讲课的任务是以小组任务的形式下发的,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共同提高,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也有利于发现每个人的长处。
(三)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讨论解决
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教师不能直接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应该由学生组成小组合作解决,或是整个班级共同讨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言,不要怕讲错。这样的讨论往往能激发思维的火花,拓宽学生的思路,最后达到深化其认知的效果。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对于课本知识的把握更加娴熟,而且培养了小组合作和全班合作精神。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小组、班级的讨论下解决了出现的问题时,学生的自信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得学生对历史课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三、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