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消费调查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15:04:25

序论:在您撰写消费调查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消费调查论文

第1篇

本文作者:徐其东工作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特征及成因

生活性消费糊口化农村居民当前还是把保证温饱放到首位,消费行为的“糊口化”趋势较为明显。调查显示:户主对衣食住行娱乐等消费类别按重要性排序时,82.4%(385户)的家庭户主选择满足基本衣食生活需要,排在首位。家庭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下的家庭户主90%以上认为收入低,家庭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家庭户主90%以上认为家庭支出大,几乎所有收入阶段的家庭户主都认为当前物价高,这一比重高达98.9%,说明经济因素决定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在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收入)一定时,消费结构层次会与其相适应。2011年河南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1%,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仍然很大,居民消费糊口化倾向明显,居民进行消费时期受到民以食为天等传统消费习俗的影响,从骨子里认为追求温饱需求是人生的头等大事,潜意识里把温饱问题作为人生的基本需求。个人消费城市示范化农村居民的个人消费城市示范化是指农村居民在消费时受到城市居民消费影响所诱发的不顾自身经济条件去模仿城市过高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的经济现象。调查发现,农村居民个人消费的城市示范化特征趋势较为明显,家庭收入和文化程度越高,这种城市示范化特征越明显。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样本家庭户主在对“城市居民消费行为对你的消费有影响吗?”的回答中,仅有14.3%的户主回答“没有”,58.5%回答“有”,27.2%回答“说不清”,在对“哪类生活消费受城市居民消费影响较大?”回答中,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个人消费城市化现象,医疗保健、衣着和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城市示范化特征最为显著,60%以上的家庭户主认为受到城市居民消费的影响。这说明家庭收入和文化程度越高,这种城市示范化特征越明显。农村居民的个人消费城市化趋势受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日趋紧密和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等因素共同影响而产生的。河南省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按农村居民家庭按收入来源分组的平均每人纯收入从2006年的2871元增加到2010年的5524元,年均增长率18.5%,收入的增长为农村居民消费城市化提供了经济基础;河南2011年城镇化率40%以上,加速了城乡一体化的融合,加之多年来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常年外出进城务工,这都为农村居民消费仿效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现实参照。当今农村居民传统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追求小康富裕生活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展现自我个性成为许多农村居民消费理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显露其居地社会地位的隐性炫耀和攀比的心理需求。消费决策思考集体化农村居民消费以家庭观念为中心,农村居民在做出消费决策时,以惠及家庭成员的集体性思考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笔者称之为消费决策思考的集体化特征。在对农业生产消费问卷调查中,农业生产类消费诸如种子、肥料、农用机械等家庭户主表现出集体性思考的一致性,94.9%的样本家庭户主认为其价值观影响农业生产类消费行为。笔者认为农村家庭户主的消费决策是理性的行为,户主要考虑家庭集体需要,也是由农民职业化定位的长期历史角色所决定,况且当前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农村劳力能长时间抽身出来从事非农经营,使农业生产相对变成简单的非主业化经营,较少的投入即能实现家庭基本生活的满足。在对生活消费类调查中,家庭户主对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的消费影响较大,均超过六成,以家庭观念为中心的消费决策集体化特征也较为明显。原因是农民虽然重视基本生活消费但已基本得到满足,把注意力集中到耐用品及教育医疗等。由于这类消费对于居民家庭生活的发展、改善和享受密切相关,同农村居民家庭社会角色地位心理预期相符合,所以在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相对较低且不确定性加大、支出较大的生活现实和物价高涨的心理预期下,家庭消费十分谨慎而理性,考虑家庭预期的整体需要。家庭代际消费非均衡化农村家庭消费支出在农村家庭成员之间的分配以老人和其子女代际之间非均衡化进行,即老人消费支出比例相对于其子女消费支出比例较小,表现出家庭消费代际间的非均衡化特征。我们调查中筛选出二代以上同堂的家庭,在全部有效样本家庭中有379户家庭符合这一条件。在回答“在您消费时是以子女为中心还是以自我为中心”时,90.2%样本家庭户主回答以子女为中心,仅有9.8%的样本家庭户主回答以自我为中心;回答“请列举出子女的哪项开支较大”时,为子女的建房、婚事、教育是家庭开支的居前三位,分别有66.8%、56.5%和35.9%的户主回答开支大。之所以农村居民消费呈现代际的非均衡化,可以从我国的家庭特有的血缘亲情关系和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现实状况考虑。在我国家庭生活中,父辈一代人对自己的后代普遍存在着恩爱有加的情愫,当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水平较低时,为使家庭有限的经济收入实现价值最大化,老一代人表现出消费利他主义的价值倾向,在消费时常常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末位考虑,优先满足家庭其他成员的消费需求,再加上今天子辈的年轻人消费理念和传统消费习俗与父辈们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消费动机已经成为家庭消费的主要驱动力,强化了家庭消费的非均衡化。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了当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特征的基本结论:农村居民消费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首先考虑满足生存需求的温饱问题,在具体的消费过程中追求发展和享受型的、体现个性需求的、城市居民消费示范化的消费行为,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居民消费决策时表现出很高的集体化的决策思考,消费行为结果家庭代际消费非均衡化的消费特征较显著。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是基于我们对当前农村调查分析,有利于我们把握现阶段农村经济的新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开拓和刺激农村消费市场,合理引导农村居民消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笔者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渠道,增强农村居民消费信心农村居民消费相对于城市居民消费层次总体上较低,收入是制约消费的基本因素。因此,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渠道,关键是努力寻求和增加农村居民持久收入来源,提高持久收入水平而增强其消费信心。一是继续提高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尤其是提高农村常住人口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二是大力增加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在稳定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收入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努力拓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收入。三是逐步改善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偏低的现状,发挥农村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积累性作用,稳定并适时增加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力度,切实提高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调动农村居民发展农村经济和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优化农村消费市场环境,挖掘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在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商品流通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建立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制度,为农村消费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的基础条件,进一步开发农村消费市场潜力。一是以城市商品流通体系为参照,以符合各地特色的农贸市场为依托,整合当地的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建立起与城市商品流通体系相对接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便捷而高效地服务农村消费市场。二是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城乡发展不平衡现状,为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基本保障,优先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资和生活产品进入农村消费市场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加强工商、税务、质检、农业等机关的行政管理职能,从源头上保证农村市场产品的安全,防止伤农、坑农现象发生,规范农村消费市场秩序。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村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心理顾虑挖掘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消除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心理顾虑,应改变我国农民一直沿袭的“土地和家庭保障”模式,建立起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的基本方面统一的、覆盖全社会的、符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改变农村居民不能消费、不敢消费和非均衡消费的现象。一是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民的最低生活需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和集体经济承受能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健全“保大病”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应根据群众意愿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多种合作医疗形式,逐步形成以村合作医疗组织为基础、乡(镇)合作医疗组织为重点的合作医疗组织体系,积极探索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和其他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例如在条件成熟的农村地区可以鼓励农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三是创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农民自愿和政府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建立满足不同层次农村居民需要的、多样化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社会化养老的程度。培育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正确引导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形成有利于正确引导农村居民合理的消费行为。一方面政府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农村大力倡导文明消费、理性消费、绿色环保消费等积极的消费行为,制定正确的促进农村消费的政策,形成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结构合理的消费行为。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应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和合理的消费需求进行理性消费,在保持勤俭持家、量入为出的优良传统消费观念的同时,适时地提升自身的消费层次,逐步培育出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积极健康的农村新消费观念,减少超越农村实际的盲目地仿效城市那种显示地位和生活水平冲动性的短期购买行为,力戒过度的炫耀性消费和相互攀比性消费行为,消除片面追求物质消费的畸形现象。

第2篇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西宁市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结构以及影响居民体育消费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西宁市城镇居民的总体体育消费水平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实物性体育消费仍占主要地位;制约居民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有经济收人水平、观念、价格等。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了以青海省自身的要素察赋为依托,建立外向型为主的、集约化的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对策。

从经济区划看,青海省处于西部地区,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有“江河源”之称;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一青海湖。青海省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发展特征、风俗习惯等,对体育消费意识、观念、价值取向、消费方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影响。据人日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3年末,全省总人口533.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3.8万人,城镇人口比重(城镇化率)达38.180,%。城镇人口是发展体育产业的主要群体,体育产业市场的培育要围绕这一群体来展开。通过对西宁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及研究,旨在优化西宁市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结构,促进青海的体育产业和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调整青海的产业结构,为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区域体育产业的梯度推进提供参考和依据。

1研究对象

青海省西宁市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对象为性别、年龄、消费额、体育项目、消费价格等因素。

2研究方法

2.1文献综述法

查阅青海省及全国2003年统计公报和国内相关课题等文献资料50余篇,相关专著5部。

2.2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6份,回收率95.3%,有效问卷258份,有效率90.2%;问卷的设计中涉及了体育消费额、体育消费项目、体育消费结构以及影响体育消费因素等问题,问卷的设计均符合社会学调查要求。

2.3访谈法

走访政府部门和有关专家,共同探讨了当今的体育消费、体育产业、体育市场的现状及存在和问题‘

2.4数理统计法

问卷收回后,请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0级学生协助统计和整理所有文献资料和调查资料,全部数据用EXCF;I.数据处理软件进行了统计处理。

2.5逻辑分析法

对各种数据进行归纳、推理、演绎等分析,力图全面、客观地了解西宁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现状。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西宁市城镇居民的总体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的体育劳务或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它反映人们在各种体育消费行为中所能够承受的物质与精神的支出能力。也即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实际消费的体育商品数量的多寡和质量的高低,通常用价值单位(货币)来表示。体育消费水平是衡理体育消费的重要指标。从表I可以看出,西宁市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年体育消费额也比较低,年体育消费额在100元以下的占50.78;年消费额在200元以上的占22.48%;年消费额在100一200元之间的占26.74%.,可见年消费额高的较少。而且性别差异也比较大,其中男性占74.41%,女性占25.59%。从年龄段上看,20岁以下的占32.56%;20一60岁年龄组的占52.70%,60岁以上的占14.73%;可见中年人比较能接受较高的体育消费额。

3.2西宁市城镇居民总体能接受的体育消费价格

从表2中可以看出,西宁市城镇居民总体能接受的体育消费价格比较低。有24.81%的人能接收10元以下的消费价格;27.13%的人能接受10一30元的消费价格;有32.17%的人能接受30一50元的体育消费价格;西宁市城镇居民能接受一次体育消费的价格在50元以下的占84.11%,其中男性占55.05%,女性占29.06%;20岁以下的占39.54%,20-60岁的占32.55%,60岁以上的占12.02%;能接受50元以上的一次体育消费额的人群中,20岁以下的占4.26%,20-60岁之间的占11.63%;能接受高价体育消费额(100元以上)的仅占6.20%。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年人能接受的体育价格比较高。

3.3西宁市城镇居民主要消费的体育项目

从表3中可以看出,西宁市城镇居民在体育消费项目的选择按照所占的百分比依次为跑步和散步、游泳、太极拳、球类、健身操。年轻人比较喜欢激烈、有对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球类、轮滑等项目,20岁以下选择球类的占43.02%;中老年人比较喜欢强度较小的运动项目,如游泳、太极拳等项目,60岁以上的选择游泳和太极拳的分别占23.63%和46.51%;选择球类的男女各占65.50%和5.040l0;选择健身操的男女各占7.36%和44.96%。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西宁市城镇居民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比较喜欢如球类、游泳等项目;而女性比较喜欢散步、健身操等能表现身体曲线美的运动项目。西宁市城镇居民选择的体育锻炼的项目,内容比较单一、传统,制约了居民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消费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

3.4西宁市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结构

从表4中可以看出,西宁市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结构以实物性消费为主,居民用于购买体育服装器材的占89.93%;代表居民参与性体育消费的体育锻炼占37.21%,而且性别差异较小;购买体育彩票作为新兴的一种体育消费方式占到了71,31%,男性占56,12%,女性占15,19%,其中20一60岁的人群占46,12%;观赏性的体育消费仅占6.98%。可见西宁市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改变。

第3篇

家庭学前教育消费支出结构

家庭学前教育消费支出是指3-6岁儿童家庭为满足幼儿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教育需求而支付的各种费用。有学者根据教育支出所涵盖的范围,将家庭的教育消费支出分为基本教育支出、选择性教育支出和扩展教育支出①。本研究显示,城市3-6岁儿童家庭的学前教育消费结构主要由园内消费和园外消费两大部分构成。其中,园内消费包括基本教育支出(含保教费、学习用品费和伙食费)和选择性教育支出(含捐资助学费和幼儿参加园内兴趣班等“其他费用”)。园外消费为“扩展性教育支出”,主要包括为孩子购买玩具、图书、音像制品以及在园外上兴趣班、请家教的费用。园内消费与园外扩展性教育消费之和构成家庭学前教育消费总支出。统计结果显示,样本家庭支付的幼儿园费用平均为993.73元/月,园外扩展性教育消费均值为461.19元/月,家庭学前教育消费总支出为1454.92元/月。园内消费占家庭学前教育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为68.3%,园外消费占31.7%,表明幼儿园费用支出是家庭学前教育消费的主要方面。在园内费用支出中,保教费所占比例最大,以“幼儿园费用”进行计算,保教费所占比例为54.3%。本次调查中有41.2%的家庭园内消费包含选择性教育支出,支出均值之和为476.37元/月,费用超过基本教育支出的一半。有园外消费的家庭比例高达73.8%,其中71.4%的家庭每月平均消费127.34元用于购买玩具、图书和音像制品,41.9%的家庭每月平均支出园外兴趣班、家教费用333.85元。由表1中的标准差得知,家庭学前教育消费支出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保教费”和“捐资助学费”方面。进一步分析家庭的保教费支出发现,69%的家庭费用支出均值在455元/月以下,10%的高费用支出家庭保教费达到900-5700元/月,但仅有2%的家庭保教费在1500元/月以上。具体分析高保教费支出家庭子女所在的幼儿园类型显示,48.4%的家庭子女就读于民办园,24.7%的家庭子女在教办园,22.4%的家庭子女在机关及事业单位幼儿园。在捐资助学费方面,73.1%的家庭此项支出为280元/月以下,10%高捐资助学费支出家庭的此项费用达到650-8000元/月,但仅有1%的家庭其捐资助学费在1000元/月以上。在这10%的高捐资助学费支出家庭中,有58.4%的家庭子女就读于教办园,机关及事业单位幼儿园家庭占31.5%。方差分析显示,民办园家庭的保教费用和教办园、机关及事业单位幼儿园家庭的捐资助学费支出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幼儿园。可以说,“入园贵”主要贵在民办园的保教费用和教办园、机关及事业单位办园的捐资助学费用。

家庭学前教育消费支出负担

中国国家统计局通过住户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元。以本次调查中样本家庭的学前教育消费支出情况来看,一年中10个月的园内消费支出约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2%,12个月的园外扩展教育消费支出约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9%。总体而言,城市3-6岁儿童家庭的学前教育总消费占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1%。家庭的收入情况不同,其学前教育消费支出负担也存在差异。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的《2011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指出,中国目前城市合理的贫困线大约在人均年收入7500至8500元之间,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62万元和3.73万元之间。②以此为依据,本研究将样本家庭按收入阶层划分为,贫困家庭:月收入3000元以下,低收入家庭:月收入3000-5000元,中等收入家庭:月收入5000-10000元,高收入家庭:月收入10000元以上。根据样本提供的数据,不同收入阶层家庭的学前教育消费支出负担情况如下表从表2明显可以明显看出,家庭的园内消费和园外消费支出均随着收入阶层的提升而增大,但是家庭的支出负担却随着收入阶层的提升而减小,即家庭收入越低,其学前教育消费支出负担越重。贫困家庭的学前教育消费总支出平均为888.41元/月,高收入家庭的学前教育消费总支出平均为2583.7元/月,后者约是前者的3倍。贫困家庭的学前教育消费总支出占家庭月收入的比例约为34.67%,即家庭将1/3的收入用于子女的学前教育;而高收入家庭的学前教育消费总支出约占家庭收入的18.17%。面对当前的园内消费支出情况,分别有66.4%和49.6%的贫困、低收入家庭认为是在勉强承担,9.1%的贫困家庭和3%的低收入家庭认为承受不了、难以应付。而中等收入、高收入家庭中认为完全能承担的比例达到60.5%、75.2%,勉强承担的家庭分别占36.3%和20.1%。

家庭学前教育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4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市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和分析,试图寻找出影响我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就其制约条件和发展思路提出参考意见。

一、不同学历水平差异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我市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和硕博研究生等不同学历层次的共计250名调查对象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对于大多数初中和高中学历层次的居民,对于日常体育活动的最主要方式是在居住小区周围的公共健身场地进行健身联系:对于体育消费最主要的投入主要是体育器材和体育服装的购买。根据经济收入水平,发现大约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居民在体育服装和体育器材上面的投入都选用的是中低端产品,在服装选择上他们很少选择名牌体育服饰,更多的体育服饰以物美价廉的休闲体育服饰为主,对于体育活动的最主要取向是帮助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

二、不同年龄阶段的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调查,大致上将调查对象的年龄阶段分为四个阶段:中小学生阶段、大学生阶段、青年阶段和中老年阶段。从调查发现,对于中小学生阶段来讲,在户外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和花销是非常少的,但是对于体育服装的投资和购买能力并没有减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现在对于大多数生活在城市当中的家庭来讲,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父母在孩子身上的投入成本越来越大,休闲化和时尚化的体育品牌服饰受到更多孩子的青睐,再加上体育活动也是孩子在学校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父母都选择给孩子购买名牌体育服饰。

一方面可以满足孩子在同龄人中间的攀比;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其休闲和舒适的设计适合孩子的穿着。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讲,由于其大多数都具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性,且手里都有相对较固定的经济来源,很多学生在体育消费上的花销主要体现在服装购买和体育健身上,这方面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春节到夏季之间,更多的女生都愿意去健身俱乐部参加健身健美训练,来帮助她们完成塑身和形体美丽的展现。对于大多数男生来讲,都是为了使自己能看起来更加强壮和健壮。

这些时间段和季节,体育消费的支出相对会较大,体育赛事的现场观摩也是一个体育消费支出的亮点。对于越来越多的学生来讲,在追求时尚和生活的动态表现是喜欢和需要有活力的生活方式,现场观看各类体育赛事也是他们体育消费的重要支出环节。对于青年来讲是四个群体当中,体育消费水平相对最低的群体,通过询问和调查,大致上总结出一下四条原因:

(1)繁重的工作压力和城市生活负担使得他们在验证千年不变的那句老话,年轻的时候在用身体换取金钱,年老的时候是用金钱换取身体。

(2)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和市场发展的疲软,很多年轻人为了最大化的节约生活成本和尽快购买到属于自己的房子或者还贷,在有限的收入下,节约昂贵的开支成为其主要方式,在服饰的选择上,昂贵的体育品牌服饰的选择相对较少。

(3)在工作之余,很多青年人,为了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往往都在开辟第二工作场所,这样无形中大大地压缩了他们休息和生活的时间,甚至很多人都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去健身场所参加健身锻炼对于他们来讲更是奢侈的生活。:

(4)由于他们正处在人生精力最旺盛的阶段,往往不会注意到自身的锻炼,也没有强烈的体育锻炼意识,从思想上根本就不重视体育锻炼,也是他们在体育消费方面投入相对较低的重要原因。

三、不同性别的人群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与分析

第5篇

中国手机市场正成为全球手机厂商必争之地。各种性能、各种品牌、各种价格的广告让我们眼花缭乱,本期调查的目的便是为了帮助业内人士及消费者认清手机市场发展特点与趋势。

调查时间:200X年X月XX日

调查主题:手机消费

调查执行:XXX

文字整理:XXX

调查说明:

本次调查使用网上调查、入户访问、媒体问卷回收的方式进行。整个调查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以广大消费者参与调查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本次调查共采集样本245205个,有效样本243260个,问卷来自全国各地,参加活动的包括国家公务员、在校学生、公司员工、个体劳动者等各行各业的从业者。

调查结果:

被调查对象电话费节约方式

不知道 6.8%

话费套餐 44.7%

给对方发短信 73.3%

拨打IP电话 75.6%

被调查对象手机更换的频率

半年左右 3.4%

半年至一年 12.8%

一年至两年 24.4%

两年以上 7.2%

没有换过 52.2%

七成多的被调查对象把短信作为节约话费的一种方式;五成多的被调查对象从未换过手机

由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早期应用的都是GSM网络,联通新建的CDMA网络在2002年1月8日刚刚开始试商用,原电信长城发展的CDMA用户仅为60万用户。因此,现中国大部分手机用户选择的都是GSM制式的手机。本次调查显示,97.4%的用户使用GSM手机,1.4%的人选择CDMA手机,选择GPRS手机的被调查对象最少,只有1.2%。

本次调查中,68.6%的用户选择中国移动,31.4%的用户选择中国联通。调查显示的用户比例与中国移动与联通的实际用户比例大致相符。

此次调查显示,中国的手机市场仍以国外品牌为主,中国国内品牌手机份额依旧很小,市场占有率不足7%,仍无法与国外厂商抗衡。

此次调查中,半年左右换一次手机的用户比例为3.4%,这部分基本为高收入或对手机时尚比较敏感的客户;半年至一年换手机的用户比例为12.8%,一年至两年换手机的用户比例为24.4%,在换手机的用户中,一至两年换一次手机的用户的比例为最高;两年以上换手机的用户比例为7.2%。从未换过手机的用户比例为52.2%。

为了更好地节约电话费,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方式。IP电话是消费者的首选方式,它被绝大多数手机用户认为是节约长途电话费的最佳方法;其次,短信作为节约话费的一种方式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部分比例为73.3%;除此之外,44.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话费套餐是节约话费的一种方式,这部分用户大体上是一些高端用户群体。 二成半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上网价格太高;四成多的人认为如果解决了上网速度、上网资费、网络内容等问题,一定会用手机上网

第6篇

论文摘要: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部分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也表现出了非理性的倾向。通过以问卷调查为主的调查方式,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既有其合理性和特殊性,同时又明显存在着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的误区,需要来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引导和帮助。

一、导言

大学生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方式将可能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风气和思想。因此,选取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消费行为和方式,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消费趋势。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特点和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具体涉及到的问题有大学生平时消费资金的来源、月消费状况、消费支出分布情况及其对消费方面的感受等。调查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对C大学2004-2006级150名在校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9份(男生67份,女生72份),有效率为92.67%。其次,通过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对其中15名学生进行了个案调查,从而提供了比较具体的资料。在以上两方面情况把握的基础上,结合网络上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

(一)理性消费

1.合理计划。问卷调查显示,在费用开支上,16.6%的学生有详尽的计划,67.7%的学生稍有计划,只有15.7%的学生没有计划,随心花费;81.3%的学生没有或偶尔有透支情况,经常出现透支情况的只占到18.3%。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消费时都是精打细算,消费的盲目性并不能够用来形容大学生整体,当前社会上普遍关注的大学生超前消费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少数现象。

2.理性消费。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有关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比较重视商品的质量和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可见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主流是理性的。

通过访谈我们得知,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选择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二)追求潮流和品牌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喜欢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而且大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全国学生联合会、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中国青年校园先锋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公布的《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显示,诺基亚、联想、索尼、TOM、汇源、阿迪达斯等成为中国大学生心目中的首批先锋品牌。此次调查也清晰地反映出,在23类先锋品牌中,非内地品牌占了近一半。在我们针对性地访问中,发现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商品消费上,基本都是外国品牌的天下。对C大学学生的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根据《报告》,排在大学生购买首位是“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57.7%)”,其次就是“单纯追求流行时髦与新奇的东西(30.4%)”。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三)导向性较强

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其中也包括新的消费方式。很多商家都将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目标顾客进行市场销售,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针对此种情况商家纷纷推出面向大学校园的促销活动。例如中国移动,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其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这些追“新”族。同样,金融机构也逐渐将业务延伸到大学校园,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作为新业务的推动,逐步拓宽市场。前些时,国内首张专门面向大学生的双币信用卡——Young卡由招商银行推出,不论专业、家庭经济条件,全国近220所著名高校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均可申办,最高可透支额度,在读本科生为3000元、在读硕士生5000元、在读博士生8000元;如急用现金,只需打个电话就可将透支额临时调高30%。几个月招行在全国就发放Young卡约8万张。这个数目相当可观,也证实了大学生对于信贷消费这种区别于传统的新型消费方式的认可和接受。对C大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也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一)所处消费层次与消费水平的矛盾

大学生是消费群落的一个特殊构成部分,他们不参与生产,是纯粹的消费者。这点对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以下是通过问卷得到的数据:大学生消费主要来源,有83.45%来源于父母资助、8.7%来自奖学金和助学贷款,6.8%是个人兼职收入。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经济来源仍然是依赖于父母、家庭。这种依赖性,使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家庭经济状况直接挂钩。这种消费水平,完全决定于其家庭经济状况。至于家庭经济宽裕的,在必要的生活消费外,还有另外一笔钱可用于其它。从这一点看来,经济来源对于消费水平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是更甚于大学生本身的消费观的。在有限的消费宽度内,不论出于自觉与否,他们都必须严格地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使之与经济状况相适应。所以中国大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理应与我国居民的平均水平相一致。然而事实并不同于公众一般的认知:大学生们每学期的平均收入为4919元,支出为4819元,同时,目前大学生每学期自筹收入平均491元、奖学金374元,即自身获得的总收入为865元,仅占每学期支出的18%。同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人的年度可支配收入在8000元至9000元之间。而将大学生在两个假期的支出计算在内,我国大学生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已经在一万元以上。大部分几乎没有创造收入的大学生,每年的消费都要高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收入与支出存在严重的反差。大学生们既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却享受着高档次的生活,且消费水平和质量往往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呈现出不合理的畸形消费现象。这个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与他们所处的消费层次不甚协调。

(二)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两极分化分明

大学生的消费,基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生活消费,如吃饭、购置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休闲消费,如娱乐、购物及其他;学习消费,如购买与专业相关的工具或书籍等。在这三个部分中,第一和第三部分的水平都比较平均,比如吃饭,大多数同学每月都用200元至300元左右。调查数据表现出,每月消费水平在600元~1000元的学生中,饮食支出与生活费月支出(680元)平均比率是31.9%,这可视为他们的“恩格尔系数”,这一水平已经低于我国城市居民2005年的恩格尔系数,女生相对更低一些。这说明大学生们的消费趋向已经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消费。学生之间比较消费落差较大的,是第二部分,即休闲消费部分。低的在50元左右,高的则达到1500元,这些高消费包括电子产品、穿着打扮、交朋会友、文化消费等等。部分高价值消费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的“消费地图”:6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27%拥有个人电脑、19%拥有PDA、12%拥有MP3、6.6%拥有数码相机。旅游、电脑、手机、恋爱被称为大学生的四大消费。对于能体现社会年轻人时尚、前卫等特征的高消费,如通信、旅游等,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较之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体现的更明显。追求品位、高雅、时尚、情调的文化消费,是大学生的又一特点。调查结果显示,68.9%的被访者去过酒吧、茶楼、咖啡屋等休闲场所。与这些新出现的消费热点增长迅速相比,学习消费所占比重要小得多。(三)消费心理易受外界影响走进消费误区

追求高消费、炫耀消费、享乐主义和超前消费诠释了后现代性的消费主义消费方式,也极大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追求时尚、潮流和高消费已渐成大学生的消费趋势。虽然在前面关于大学生消费的理性化分析中我们看到,大学生普遍持有理性的消费方式,但消费品的品牌和时尚特质仍然普遍受到大学生的重视。而且在事实上,“阿迪达斯”、“苹果”、“卡尔登”、“耐克”之类的世界名牌在大学生中的拥有者也不乏其人。当代大学生现有的消费误区具体表现有:庸俗性消费,突出表现是人情消费;超前消费,消费远远脱离了实际;炫耀消费和攀比消费,以追求高档、名贵商品为荣。同时,根据资料显示,大学生的对未来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期望,远远超出当前社会能够提供的标准。许多大学生在没有考虑自身情况的前提下,还抱着年薪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求职念头。而事实是,近日在广州举办的一次招聘会上,很多企业提供给大学生的月工资水平仅为700元~800元。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期望消费水平不仅远远高于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普遍初始工资水平,而且也脱离了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可见大学生群体虽然由于经济来源的限制,在校阶段的现实消费方式是理性的、有计划性的,但在他们心中所期望的仍然是一种消费主义的消费方式,而一旦时机成熟,这种对高消费的诉求就将导致他们的消费理性的颠覆和解构。

四、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群体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宽阔的文化视野以及对新事物敏锐的反应能力,所以其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都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肯定其合理的一面,也不能忽略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方式在未来社会中会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大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力量与作用,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采取必要的、合理的、科学的措施,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消费与金钱、精力之间的关系,树立理性的消费生活观和科学的消费方式。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这里对大学生消费的引导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希望老师在思想理论教学中,使用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老师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家长应该教育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子女明确自己的消费定位,不能过于纵容,尤其应该让大学生们清楚自身所处的消费层次和现在所能创造财富之间本来就存在着明显差距。其次,家长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这样看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就更为重要。同时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的关注不能只是一味的批评和指责,尤其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比较突出,单纯的说教效果不甚明显,对其应采用结合现状的引导,用事实来帮助大学生建立自己合理的消费定位,摆正消费心态。

第二,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专家指出,财商的概念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可以这样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财商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建议培养大学生合理的消费观,可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具体操作型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第三,通过良好的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校园内各种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其消费观和消费行为也是如此。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高校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和校风的建设诱导学生主动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消费行为。因此,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与优良学风和校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德琦,张新国,严学军.青年与现代消费[C].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美]迈克尔·R·所罗门.消费者行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韩璐.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4)

4.倪瑞华.可持续消费:对消费主义的批判[J].理论月刊,2003(5)

5.陆汉文.大学生:消费与现代性.青年研究[J].1999(6)

6.陈沙麦.对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3)

第7篇

1.1研究内容

南京花卉西市场由南京园林植物租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立,位于南京市清凉门大街178号,占地10000m2,有9个展厅,大约有100家摊位,主要销售各种观花、观叶、观果、盆栽和吊挂植物,是目前南京市区规模最大的专类花卉市场,是最贴近普通居民生活的花卉市场,因此选取该花卉市场作为本研究的对象。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南京花卉西市场春节期间销售的观赏植物进行调查,对销售植物的种类、消费额、消费者年龄以及对植物的偏好等进行调查。

1.2调查时间

本文调查研究分为6次进行,分别选择工作日、周末和节假日对南京花卉西市场进行实地考察,调查时间分别为2013年12月5日9:00~11:30、2013年12月20日9:00~11:30、2014年1月3日13:00~15:00、2014年1月25日10:00~13:00、2014年2月18日8:00~10:00、2014年2月28日13:00~15:00,调查了南京花卉西市场春节前后销量从低峰期到高峰期再到低峰期的一个过程。

1.3调研方法

1.3.1问卷调查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南京花卉西市场消费者的年龄段、消费者的职业、消费者对植物种类的偏好以及他们用于购买花卉的预算进行调查,在南京花卉西市场中随机发放调查问卷,让消费者回答相关的问题,完成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表75份,其中有效表格为69份。同时通过拍摄照片,记录南京花卉西市场的现状和植物的销售情况。

1.3.2现场访谈

在调查的过程中,通过与销售店铺的老板、店员、消费者3类不同群体的交谈,请3类群体叙述他们对销售植物种类、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看法和建议,做好访谈记录,作为调查问卷的补充。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从销售植物的种类分析

南京花卉西市场销售的植物可以分为观花类、观叶类、观果类。花卉市场里各类观赏植物琳琅满目,本文重点调查了南京市花卉西市场内让人印象深刻、销售较多的30个植物品种,其中观花类植物22种,观叶类植物4种,观果类植物4种,其中观花类植物根据花色又可分为红色系15种、黄色系3种、蓝紫色系2种和白色系2种。

2.1.1观花类植物

在调查中发现,开花为红色的植物品种非常多,人们买的最多、最喜爱的也是红色的花卉。该市场中红色系花卉分为大红色、粉红色和紫红色,大红色观花植物有杜鹃、玫瑰海棠、贴梗海棠、莺歌凤梨、仙客来、红掌等;粉红色的花有山茶、大花蕙兰“福娘”、大花蕙兰“爱神”、勿忘我等;紫红色的花有仙客来、蝴蝶兰、大花蕙兰“红霞”、大花蕙兰“红梅”、大花蕙兰“红酒之恋”等。黄色系观花植物品种不多,主要有吉利黄星凤梨、炮仗花、君子兰等。蓝紫色系观花植物种类也比较少,主要是瓜叶菊和矮牵牛。白色系观花植物主要是水仙和大花蕙兰“冰川”。

2.1.2观叶类植物

观叶类植物有大型和小型两类,大型观叶植物主要有发财树和龟背竹,小型观叶植物主要有虎皮兰、吊兰。大型观叶植物体型庞大,对环境的改善和美化作用显著,一般企事业单位、酒店宾馆、大型会场购买的比较多,加上发财树名称的好彩头,更加受到企业主的喜爱。小型观叶植物携带方便,放置在室内能够起到点缀环境的作用,此外这类植物价格不高,容易被普通消费者所接受,销售量一向较大,更容易受到普通市民的青睐。

2.1.3观果类植物

观果类植物在花卉市场中的占比较小,主要的种类有枸桔、朱砂根、乳茄、佛手,春节期间的销售量比平常大,节日期间家里摆放几盆挂着累累硕果的植物,整个房间的节日气氛顿时浓烈起来。乳茄、佛手的异形果实给人以奇特、新奇的感受,在花卉市场中,这样的异型果不多,十分吸引人眼球,尤其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他们看见这些异型的果实忍不住想要去触摸,更有甚者央求着父母买下。

2.2从消费者的诉求分析

2.2.1消费额

该花卉市场的人均消费额不高,在被调查的市民中,70%以上平均每年购买花卉消费额在0~100元之间,相对于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一数值相对比较低。这一现象一方面归因于工作忙碌,没有时间打理和养护植物,因此只看不买。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观念的原因,很多人舍不得将收入花费在精神消费上面。此外一些高端花卉的价格较高,普通消费者承受不起,比如造型蝴蝶兰和大花蕙兰,一盆动辄几百元。以上这些是制约消费者购花消费额的主要原因。

2.2.2消费者年龄

在调查中发现,60%的消费者年龄集中在16~30岁,30%的消费者在31~50岁,10%的消费者在50岁以上。数据显示,中青年是购买的主力,他们有经济基础,追求生活质量,注重生活情趣。31岁~50岁的市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花的精神需求度降低,一些人是春节期间才购买植物装饰室内环境,另一些人是因为人情送礼的需求而购买。50岁以上的市民之中绝大多数是退休老人,他们有大量的时间经常去花卉市场溜达闲逛,但是由于消费观念的限制,花钱购买植物的人较少,花费的金额相对较低,花卉爱好者之间多通过交换、馈赠、播种、繁殖等途径获取植物。

2.2.3消费者对观赏植物的偏好

(1)消费者对观赏植物种类的偏好。

通过调查统计看出,喜欢观花类的植物的市民占所有市民人数的60%,观花植物外观美丽,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并且,它还能用于室内外装饰、美化环境、改善环境并丰富人们生活。有些花卉还具有花形奇特,形态微妙,色彩艳丽,气味芬芳等特点。无论哪个年龄段,喜爱观花植物的人都是最多。

(2)消费者对观赏植物颜色的偏好。

67%的被调查者喜欢红色的花,占比最大。红色代表热情,奔放,给人一种喜气洋洋的感觉。年轻人喜欢红色,因为他充满热情和活力;中老年人喜欢红色,因为他们的传统观念觉得红色喜庆。喜爱花色为黄色的人其次,占总人数的17%。黄色给人以轻快、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感觉,被调查者中年轻人和老年人均有。蓝紫色的花比较少见,通常只有年轻人比较喜欢。在中国文化中,白色的象征意义与红色相反,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披麻戴孝办“白事”,要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因此老年人特别忌讳这样的颜色,不喜欢白色的花。然而,白色的花也有人喜欢,白色在西方文化中寓意公正,纯洁、端庄、正直,年轻人是购买白色花的主力。

3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3.1引进新优品种,提高植物品种丰富度

由于大部分的人还是喜欢红色的花,因此花卉市场依旧是红色的花居多,黄色、蓝紫色等颜色的花相对较少,白色的花就更加难见。销售者们不敢尝试引进新优品种,每年销售的都是固定的种类,颜色新颖、造型奇特的花引入花卉市场的较少,更新频率较低,消费者容易审美疲劳,消费的欲望和消费额也会随之降低。销售者可以利用人们对新事物感到新奇、尝鲜的特点,引进适合南京气候的新优植物品种来吸引顾客,也可以改变花卉的形式,由单一的植物品种销售转变为插花式组合盆栽销售,或者通过弯压、绑扎等工艺制作插花成品提高观赏效果,从而增加销量和销售额。

3.2改变经营观念,降低花卉成本

实力比较雄厚的经营者可以考虑建立自己的花卉生产基地、温室大棚等,一方面可以避免“受制”于人,销量好的品种可以及时加大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植物的成本,提高植物销售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销售量和销售额。不但如此,经营者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更换种植的品种,市场反应力也更加敏锐。

3.3开拓网络销售渠道,解决运输难题

在调查中发现,运输成为让很多消费者苦恼的问题,尤其是春节期间,如何将购买的植物运回家成了个大问题,普通小汽车根本装不下高大的植物,也容易损伤植物的叶片和花果。而花卉市场用于送货的卡车数量很少,根本满足不了春节期间的购买需求。南京花卉西市场目前虽已建立企业网站,但仅仅用来宣传和广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网上销售。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网络购物,南京花卉西市场的经营者们应该与时俱进,开通网络销售平台,并可利用瓦楞纸箱等包装送货上门,这种销售方式对于非本地消费者或距离较远的消费者十分便利。

3.4增加专业技术人员,拓展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