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创业指导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15:04:16

序论:在您撰写创业指导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创业指导论文

第1篇

摘要职业指导就是帮助学生准备就业、选择职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和转换职业的学科;创业教育是培养开创性的个体和开创性的群体,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学问。

关键词素质培养创业教育职业指导

1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

技工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初中毕业生,他们踏入技工学校,经过3年学习,毕业时年龄也就在18岁左右,却要面临选择职业和身份适应,对他们开展职业和创业教育很有必要。尤其近年来受“普高热”和“免试入学”等因素的影响,技校生入学时的素质普遍偏低,自身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积极、怕吃苦、眼高手低等一些问题,不能把握就业机会,使加强对其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变得更为紧迫。下列两类学生尤要加强指导、教育:一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学校有部分学生往往是家长出于无奈而将其送来“托管”的,无心向学,提不起学习兴趣是他们的共性,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是老师“强行”灌输给他们的,所以,在他们的头脑里根本没有“读书为了就业”的观念,到了该就业的时候,便显得不知所措,过分地依赖社会和父母,自立能力差;二是为好奇而读书。有部分学生来学校读书的主要目的只是对某个专业产生好奇,而不是为了获取职业,对未来职业的认识是朦胧的、浅薄的,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气质、职业能力都缺乏了解,因此,一旦到了真正选择职业的时候,东不成西不就。这在技工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中尤为突出,他们择业时往往首选到经济效益较好的单位(如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波音飞机维修公司、广州五羊-本田摩托公司、广东太古可口可乐公司、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等),还有部分学生宁可守着枯燥的生产线当生产工人,也不愿意干又脏又累的汽车维修工作。

造成技校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社会需求不了解,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择业时安排到国有企业怕效益不好、收入低;安排到外资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工作担心不稳定、没有保障;创业又嫌太苦、太累、风险大。另一方面,毕业生在供需见面时普遍存在自我推荐能力差、不善于包装自己等弱点。由此可见,学生在选择职业和就业创业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要改变这种不良状况,有必要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通过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达到以下目的:

1.1使学生与职业联系起来

学生的就业愿望与社会的职业需求相分离的状况,是导致学生错失就业机会的一大障碍。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能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改变头脑中的职业偏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熟悉职业情况,明白学习为了工作,要生存必须工作,要提高生活质量必须努力工作的道理,进而有目的地发展自己的个性与潜能,并自觉地将社会需要与个人志趣结合起来,把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与未来的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1.2使教育与职业联系起来

一方面,传统的技工教育模式因没有突出“教育为职业服务”的环节而显得不够完美。近年来,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大力提倡“服务就业”,就是要求技工学校树立教育为职业服务的观念;另一方面,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环境也迫使技工学校必须树立“服务就业”意识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服务就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使我们的教育与社会的职业需求、与学生的就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开发他们的创业精神,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实现观念上的根本转变,正确面对新问题、新环境,善于解决新问题,从容应对新变化,形成新思路、新对策;勇于投入创业实践,不畏艰难,不怕挫折,艰苦创业;善于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1.3使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

经济结构要调整、产业要升级,对劳动力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给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而技工学校,只有紧跟市场步伐,及时调整、开设与社会劳动力市场相适应的专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与此同时,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积极拓展推荐就业门路,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才能在招生工作中争取主动,进而促进学校办学规模的发展。否则,脱离了社会需要的办学方向只能是死路一条。通过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可以使同学们在就业时主动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当代职业发展的需要,认识社会、认识职业,扬长避短,合理选择职业,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到劳动力市场上去竞争、自主择业或立业创业,在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开展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

2.1介绍职业特点,增强对职业的了解

所谓职业,是指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劳动者随着社会的进步以获取经常性收入为目的而从事连续性的、相对稳定的专门业务,通常又叫工作岗位。职业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特点:①职业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职业随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产生,也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在以前,会打算盘就能干财会工作的在我国比比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而今对财会人员的要求不再停留在是否会打算盘上,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和现财新观念、新知识。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同一个职业的科技含量也会随之提高。市场经济环境下,人的一生中可能会面临多次的职业变化,要想不被社会淘汰,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②职业也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经济格局和经济发展速度在制约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制约着人们的劳动方式。我国在改革开放前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工人往往从事比较单一的职业便能应付正常工作,因而工种分类相当细,如机械类的钳工专业就细分到装配钳工、维修钳工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生产工人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那些单一的专业(工种)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应运而生。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并及时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产业升级,使得企业原来残旧的、低效率的、劳动强度大的设备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多功能设备,这对劳动者的要求又提升了一个档次,因此,工业自动化、数控等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技工学校争相开设。可见,职业是随经济发展而变化的;③职业因地域、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常言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海地区的水产资源丰富,因而渔业较发达;大庆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开采成了那里的主要行业;珠江三角洲毗邻香港、澳门,港澳台同胞回乡投资办厂较多,因而手工业较发达。这些都表明职业是因地域或自然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

职业也随当地的投资环境、投资方向或历史发展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北京、广州市的旅游资源较丰富,旅游业相对较发达;景德镇、佛山市盛产陶瓷而被誉为瓷都;顺德市成为小家电、热水器的生产大镇,开平市的话筒生产量占全国70%等。

2.2了解自己的个性,增强自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这些因素影响着他在职业上的选择和发挥。因此,让学生先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明白自己想做什么;再了解自己的个性,明白自己能做什么,然后结合现实情况,扬长避短,找一个最佳结合点。

2.3介绍社会现状和就业形势,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我国现正处在一个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不断升级的新时代,职业多变、人才竞争加剧是其特征之一,学校要结合社会实际,向学生们介绍社会现状,介绍世界经济、国内经济情况和就业形势,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做好适应社会的心理准备,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择业观,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具有高尚的职业情操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正确选择职业,顺利成才。另外,加大就业形势的宣传,引导学生树立“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观念,让学生了解劳动力市场及运作机制,明白一个人在一个单位的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从而树立竞争上岗观念,做好多次就业准备。

3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方法

3.1建立职能机构,配备专业教师,开设相关课程

为了提高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我校建立了相关的职能机构,将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工作作为该部门的一项主要职能;配备了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专业教师,校长带头参加全国职业指导知识培训班并考取了高级职业指导师任职资格,同时安排职业指导人员参加培训,开设《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这门课程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常抓不懈,保证了职业指导的时间与空间,规范化与有效性,改变了以前在学生临毕业之前讲一讲或搞几个活动了事,取得了连年就业率达到95%以上的好成绩。

3.2贯穿教学活动,全面指导教育

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除了具有本身独立的内容外,有些内容还会反映在其他学科中。因此,在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过程中还要注意这门课与其他学科,尤其是专业课的结合,做到相互渗透,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如上德育课时,我们强调职业道德与就业的关系;上专业课时,又强调学好专业课与将来就业的关系;上基础课时,给同学们讲清楚学不好基础课会影响专业课的学习而影响将来的就业的关系。此外,还利用班会课、黑板报或广播就某些“就业失败案例”展开大讨论。除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规范地开展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外,还注意到这项工作的“全面性”,即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我校全体教职工的事,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对全体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求知行合一。因此,根据同学们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针对现代技工教育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教育。使同学们在学习有关职业、择业、创业、心理、社会等有关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课堂内的各种教学活动,把个人的职业兴趣、职业理想、职业心理、职业能力和求职技巧等的培训变成在理论指导下的自觉行动。比如,通过观看录像、模拟训练、座谈讨论、参观考察等活动,反复思考,牢固掌握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勇于实践探索,在实践中培养和增强求职能力和创业能力。再比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请优秀毕业生回校进行现身教育,或安排学生走出社会,到现实中去接触劳动模范、企业家、岗位能手,从而懂得有所作为和人生价值的真谛。

3.4坚持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

第2篇

【论文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提出高校应该从就业技能指导、培养模式创新、综合能力素质提升等各方面,努力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并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系为例,详细探讨如何创新就业指导管理工作、大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具体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作为高校,应该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让学生在面对就业时能够从容应付,多就业,就好业,同时也为高校的高就业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很多高校在学生就业问题上的态度都是让学生自行就业,学校、老师不管,导致大量学生在简历、笔试、面试等阶段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错失掉很多就业机会,不但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更使他们变得很茫然,不知道自己为何被淘汰。这样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指导_亡作就必须系统和全面,它不仅仅是就业技能方面的指导,还应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等方面。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系(以下简称计算机系)为了做好学生就业工作,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出了“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四年大学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论基础知识必修阶段、工学结合专业选修阶段、综合能力整合提升阶段。从学生大三开始就在这个模式下进行一系列就业指导管理创新_I=作,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大量能力训练,从计算机系第一届毕业生(以下简称05级学生)毕业时98.2%的就业率来看,这样的就业指导工作卓有成效,同时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率也非常必要。

一、培养模式创新

1、按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设置分类培养方向

长期以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市场导向,尤其是研究型大学,重理论,轻实践。因此,高校教育除了需要重视专业的培养外,还应根据企业岗位对人才的不同能力需求强化学生能力,设置相应培养方向。

按照“521”三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通过前两年半理论基础知识集中学习,完成各自专业必修课程,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进行分类培养。学生通过理论基础知识必修阶段学习后,知识基础水平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对知识的认识和兴趣也呈现出多样性,这促成了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多样化,如果仍然组织和实施统一的教学活动,必定会抑制学生发展。因此,计算机系按企业对IT人才的不同能力、技术需求设置了12个方向,学生到大三时重新根据本人兴趣、基础和能力自行选择其中一个方向,通过一定考核后,便进入该培养方向,学习按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所设置的相关课程。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计算机系与50多家IT类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教育关系,所设置的分类培养方向及其课程可基本满足这企、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各培养方向的课程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学生通过系列课程学习、实验、模拟项目,能够强化自己的能力,为接受实习单位选聘提供了充分的准备。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与企业需求一致的多元化的人才,而非从一而终的同一专业的“专业”人才。

2、教师与辅导员紧密协作,全面教育、培养和指导学生

在高校,教师和辅导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还需要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紧密协作,教管齐抓。辅导员应当严格管理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除了帮助学生适应和充实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外,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在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做出正确的评价。而分类后的每个培养方向都应有相应专业的专职教师负责,学生选定某个方向后,该方向的专职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还应进行必要引导,包括为人处事、职业发展等方面,更应全面掌握本方向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专业能力,同时结合辅导员对这些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来推荐企业需要的人才。

3、与企业合作开展定向培养

所谓“定向培养”,就是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

“定向培养”的特点在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明确,注重实用,在保证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修订教学计划。增加必要的实践环节,同时在教学中严把教学质量关,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计算机系先后与美国ECWise公司及美国Symbio公司建立合作教育关系,成立定向培养班,在05级学生中筛选部分优秀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定向培养班由教师和公司资深技术骨干相互配合,根据公司岗位需求给学生开课,布置任务,定期进行考核和淘汰,最终筛选出的学生可直接进入公司就业。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以得到更大强化,更符合企业要求,同时,学生在被选入培养班且有优胜劣汰的压力下,会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即使被公司淘汰,能力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再次被其他公司选中的可能性大增。通过定向培养,计算机系05级学生有12人与美国ECWise公司签约,有21人与美国Symbio公司签约。

“定向培养”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为高校职业教育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学生就业渠道,同时也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增添发展后劲找到良好途径。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局面。

4、重实践,全面推行工学结合实习

要让学生进入企业后即可迅速上手,必须重视实践性环节,注重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劳动法颁布后,更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因此企业在引进人才方面也更加谨慎,要求条件更高。普遍企业除了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因此,在学生大三下学期,校方就应当积极联系和走访企业,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教育关系。把学生积极地往各个企业推荐,让他们尽早进入工学结合实习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积累至少半年的实践经验,通过实习与企业之间做到相互了解,先人为主,捷足先登。企业也可以在这个阶段花费很少的成本去指导和考察学生,了解学生各方面是否符合要求,选拔合适的人才。

以计算机系为例,到大三下学期期末总共联系50余家企业并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学院就业部也先后联系400余家企业。学生陆续进入合作企业以招聘录用的方式参加实习,还有少部分学生选择自己直接联系实习单位。到大四上学期,计算机系05级全部学生顺利完成工学结合实习,完成率达到了100%。

5、加强实习管理,获得企业认可,顺利就业

工学结合实习期为半年至一年。大四上学期,用人单位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招聘陆续启动。大四学生通过与甩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开始参加招聘进行就业。计算机系30%的学生因在企业实习期间表现优异,直接被企业留用,继续实习并签定三方聘用协议。其中包括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四川电信、四川启明星银海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银海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四川鼎天软件有限公司等优秀企业和单位。

在实习环节中,对学生的教育和严格管理也非常重要,少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因心态问题,遇到挫折或不如意容易心生弃念,这时候一方面需要耐心做好这部分学生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则需要严格要求他们一旦参加实习就必须努力进行。实习期间表现良好的学生即能够获得企业的认可,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顺利完成就业。

二、为学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和信息

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各方面的就业信息对学生而言都非常重要。校方通过多种渠道积极联系企业,一旦企业有招聘需求就及时通知学生,使其了解相关企业和工作岗位介绍、招聘要求、联系方式等信息,并邀请和安排企业到学校招聘学生;随时关注学校就业网和学校就业部的招聘信息,发现有合适的岗位和机会,就迅速且耐心地通知所有相关学生去应聘,争取为同学搜集并提供及时、具体、全面、准确的信息,尽量让学生不错过任何一次就业机会。

计算机系还成立了校友会,邀请优秀校友与在校大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以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校友会得到企业认可,则表示学校的培养方式得到企业认可,这样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全面、精细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1、实习就业能力训练

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能力、商务礼仪培训、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充分运用大学专业多、学科多的优势,各专业相互帮助、相互配合针对这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

能力训练能够及时有效的应对实习就业。计算机系从大三开始利用学校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聘请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助教为O5级同学进行语言表t达晨练、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聘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助教为他们修改简历,在简历制作上给予指导;聘请擅长礼仪教育的老师为同学们做了关于商务礼仪讲座;邀请企业领导为同学做关于IT行业就业和面试技巧方面的讲座;组织全系教师为学生举办模拟招聘会。通过这一系列的强化训练,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特别是在训练学生在简历制作上的改进和面试技巧上的提高,避免了因此被招聘单位否决,与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2、精细化的就业指导管理工作——四个阶段针对就业能力较差的同学,仅进行统一能力训练是不够的,还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更多地帮助他们查找和分析问题,给予指导,协助他们就业。

第一阶段:充分掌握学生就业动态

从学生大四开始就对每个应届毕业生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如考研、考公务员、出国、创业、就业等,对于准备就业的同学,按他们的求职意向分类,如技术、技术十综合、综合等,对这些信息统计分类,并及时根据学生的最新就业情况做更新,充分掌握学生就业动态。

第二阶段:分类座谈

以计算机系为例,在企业招聘陆续开始后,根据第一阶段调查统计出约占l,3的O5级学生就业单位尚未落实。计算机系针对他们不同的求职方向分批分组开座谈会,平均每组20余人,让每一位同学都讲一讲他们找工作以来所经历招聘的情况,目前的求职意向及打算。通过座谈帮他们分析问题所在,也帮他们判断是否适合自己所选择的方向,同时让有相同求职意向的同学组队,尤其是走技术方向的,大家互相取长补短,一起研究,共同进步,更有针对性的去找工作。通过座谈对学生重新分类,再做工作,尤其是就业能力较弱的,要个别辅导。

同时座谈会摸底后也发现在剩下1/3的这批同学中,又可以分为三个1/3。第一个1/3的学生的就业能力并不弱,对于就业单位有自己的考虑和选择;第二个1,3的学生其实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可以在就业上得到帮助或要准备自己创业,再做点工作应该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最后剩下l,3的学生就业能力偏弱,是需要再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

第三阶段:学生投简历前先交给辅导员把关

每当有企业单位招聘前,辅导员应对有应聘意愿学生的简历先审核把关。辅导员应该最了解学生,知道他们的优缺点,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寻找自身的亮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针对应聘企业的岗位需求修改简历,尽量符合企业招聘岗位的要求,获得面试甚至就业的机会,而不会仅仅因为简历原因就错失就业机会。

第四阶段:攻坚阶段

对于最后剩下约占10%的就业困难同学,工作需要做得更细,除了集体招聘信息外,还要到场查看学生参加应聘情况,重复通知未参加的学生,在专场招聘会中跟踪学生面试过程,帮助学生找出面试中的问题,改进面试技巧。对于招聘了学生的企业,也要跟踪签约学生情况,有问题及时出面跟公司协调,找学生谈话了解具体情况,做好学生就业稳定工作。:

四、综合能力素质提升

在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下,企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要求日益增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直接与就业挂钩。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从建校开始,就提出一套完整的旨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的育人措施:三大教育——“三讲三心”明德教育、“一体两翼”知识教育和“三练三创”实践教育;四大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科研计划、助教计划和阅读经典计划等。这些措施使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耳濡目染,对他们在学会做人做事、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把教师理论教学、实验室教学、生产基地教学和课外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四个课堂,四个课堂相统一,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经世致用的应用型人才。

五、小结

第3篇

作者:张海霞 单位:内蒙古财经学院

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不是一个师生之间“授”与“受”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之间情感交融、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知、共享生命体验的互动过程。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充分发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主体性是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确立的首要理念。最后,要转变教育模式观,从课堂讲授中心走向活动建构为本。正确处理教师的课堂讲授与学生活动建构的关系,确立以活动建构为本的学生发展观,这也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确立的理念。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中心。这种以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适应了“接受教育”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在班级教学中大量接受知识,但却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主张确立以获得构建为主的教学模式观。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其中,创新能力正是生命价值的核心体现,而活动建构正是体现这一理念的有效手段。

“来了就能用”可以理解为学生应具备职业技能;“用了就放心”可以理解为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高职财经类专业的课程内容应具有更多的职业性,同时也关注着软技能的培养。通常来说,高职课程内容的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解决“WHATTODO”等问题;一类是过程性知识,涉及策略等方面,回答的是“HOWTODO”等问题,课程体系是相对完整的实践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理论体系的统一。而本科生比较侧重于“WHAT”和“WHY”,课程体系是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实践体系的统一。因此,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专业知识应以过程性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这是课程内容选择的第一原则。第二原则是对课程内容所涉及的领域进行了界定,“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就业”的导向将“职业”和“教育”关系具体到“工作”和“学习”领域内。因此,财经类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总原则是:从解决某种职业问题的方法和程序出发,按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作要求等方面构建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帮助学生积累从事某种职业的经验,以便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基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近些年来,教育部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就是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它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学习形式,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社会培训部门、科研机构的教育资源,动员社会各个部门广泛参与,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科教育体系转变为以工作过程导向为主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主题单元构建课程方案设计思想是通过对职业情境和职业行为的研究,在对“行动领域”、“学习情境”以及“学习领域”三要素和相互关系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创立的,工作过程分析使设计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的前提和基础。以“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为基础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目标明确地在知识和经验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未来职业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复杂问题,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职业变迁对工作者提出的高素质要求。下面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探讨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图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的需要,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结合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等职业标准,实现技能培养与行业培训的结合。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首先需要对会计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与对应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然后确定相应学习领域的课程。

让学生们课下查资料以情景剧的形式把票据结算方式表演出来。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学生们在课堂的表演风趣、幽默而且结合实际。在表演结束后,让每组成员进行分析、总结、相互点评。最后,笔者进行总结同时对参与者提出新的要求。这样一堂本身很枯燥的课程就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这样,不仅可以把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还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促进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还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俗话说“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说一遍,说一遍不如做一遍”,美国的凯斯西储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大为库珀与中国这种传统思想不谋而合,他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体验式课程的理论,他构建了体验学习模型如图所示用哲学的语言说,体验式课程经历了一个人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过程。教师通过构建学习环境、提供学习信息、组织学习游戏活动,设置体验式环节,为学生创造仿真的教学环境。教师在模拟教学与体验式课程中,要将原有专业知识与现有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相结合,扮演着与传统教学完全不同的角色,是主持人、导演、裁判,而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无疑,教师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种历史性的现象逐渐退出教学舞台。学生真实的知识和水平完全靠模拟体验式课程中的教学中的实际效果来检验,靠参与者的切身感受通过实践报告的形式来体现。这种教学方式跟接近与真实情况,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建立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操作性极强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教学理念与教学过程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这对教师的培养和师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教师自身创业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让教师深入企业体验创业过程,总结创业案例;选聘有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才、企业家、管理专家做兼职教师;选派和组织创业指导老师参加各类创业培训,赴外地进行考察和学习交流;制定扶持政策,让教师在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上和学生共同创业,造就一批“创业型教师”或“教师企业家”。

笔者认为所谓的大环境就是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市场要形成合力,营造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良好的氛围。我国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可以做这样一个比喻,站在河边的人想要过河,都知道如何渡过这条河,可是苦于找不到桥和船,站在岸边大声疾呼。这种局面是何等的尴尬。这就需要政府、企业、行业、社会四方要提供过河的“桥”和“船”。对于政府而言,出台的创业政策要有针对性,特别要关注大学生创业,在资金上、技术上、政策上、资源上提供有力保障,以便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可持续性。笔者在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对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途径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多接触社会,其比例达到75%,这表明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适应社会。工企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思路。因此,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根据用人单位信息反馈意见,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共同进行课程开发,由此可以避免企业短视行为,这才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实现学生创业意识与社会需求“零对接”的重要途径。21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在社会和谐的氛围中实现科学发展。当前,知识、技术迅速更新的直接后果就是产业结构的分化和重组。这种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将使社会就业领域向时代精英敞开大门,新的知识型劳动者将成为就业者的主体,市场将向创新创业者发放准入证。大学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战场,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在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之中让大学生将相关知识转化为创新创业意识和应用才能。因此作为教育实施者学校和社会受益者国家要搭建好创业创新教育的管理平台、服务平台、教学平台。这三个平台要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形成和谐的、有序的良性运行态势,这样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得到深入发展,这样才能服务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4篇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会计电算化人才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会计专业知识、较强的会计电算化能力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会计专业领域方向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会计人才要想适应社会的需求,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能力。比如除具备规划职业生涯、培养职业素质的能力外,还要具备做好就业准备、勇于推销自我、模拟自主创业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的思维、行为、语言、情感技能等职业能力。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课题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实现这一最终目标服务。所以,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是一门职业基础能力的教育课程。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与就业指导方面的要求,实现学生熟练掌握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自觉养成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就业能力及创新能力。

3.素质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养成职业素养,提高职业技能。

三、课程设计

考虑到很多学生未来就业创业的需要,模拟公司的组建过程及工作运行,将与工作实际相关的工作特性科学合理地整合在“走进高职校园、规划职业生涯、培养职业素质、做好就业准备、勇于推销自我、模拟自主创业”六个项目之中。

1.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

依据课程内容源于职业生涯的原则,结合专业工作岗位实际,选择了与就业指导相关的知识点:如社交能力、方法能力、职业态度与素养、职业专项能力和职业能力等。

2.内容的科学安排

为了科学安排上述知识点,打破传统的按照课本的章节从前到后的讲解,将知识点的学习安排在六个项目之中,每项内容设有如下板块:第一,正能量分享。以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态和行为,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展现出更自信、更有活力的自我。第二,教学做目标。通过目标的制订和工作任务的布置,先师生教学做,再学生独立做,并且加入相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主动地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并进行自我监控和调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第三,典型案例。运用典型案例,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第四,课外拓展。在每个项目完成的最后,提供有关高职类的实际材料,对所传授知识做有力的补充,拓宽学生的视野。最后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培养的是学生,是有思想的人,不是产品。六个项目具体设计如下。项目一:走进高职校园。要让学生从走进校园就接受就业指导,具体内容包括:了解本院的概况和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看清目前的就业形势;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及能从事的相关职业。项目二:规划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要从走进校园开始,具体内容包括:认清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做好自己的大学学业规划;撰写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项目三:培养职业素质。职业素质的培养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具体内容包括:认清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素观;学会先做人、再做事、最后学好职业技能。项目四:做好就业准备。充分的就业准备是成功就业的重要一环,就业前的准备包括以下内容:认知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了解职业素质要求与工作职责;认识求职服务与求职安全。项目五:勇于推销自我。善于推销自我、勇于推销自我,是找到合适自己工作岗位的重要条件,推销自我的具体内容包括:掌握如何在面试中成功推销自己的方法;了解面试前应准备的必备材料;通过模拟面试熟悉面试过程,掌握面试技巧。项目六:模拟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是一部分学生毕业后所追求的,因此,学校对学生进行模拟自主创业的训练十分必要,其具体内容包括:了解《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的申请流程和优惠政策;认清创业的风险,使得创业不盲目;了解创业之前需要做好哪些计划。

3.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程以“走进高职校园、规划职业生涯、培养职业素质、做好就业准备、勇于推销自我、模拟自主创业”为主线,分为六个项目,每个项目由正能量分享、教学做目标、师生教学做、学生独立做、相关知识、典型案例和课外拓展组成。按照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取知识点,依据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需求设置技能要求,做到知识够用,保持知识的先进性,并适当照顾其系统性与逻辑性。在体例设计上,采用引导文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项目。这种体例形式不仅新颖,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教学做合一。加入这些环节,旨在加深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拓展知识面,调动学习兴趣,增强该课程的可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重点是让学生主动做,教师引导教。

(2)教学过程举例。

以规划职业生涯为例,其教学过程如下:第一,分享正能量,讲述《改变人生的两小时》,通过小故事告诉学生:平庸与卓越,往往只在人的一念之间,或消极与积极的生活方式。成功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沉淀的过程。如果想干一番事业,那就从现在做起利用零散的时间,每天坚持做一件事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像故事中所提到的人物那样成为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第二,任务布置:完成教材项目二中的任务2(职业生涯规划)和任务3(学业规划)。第三,各公司进行任务展示和抽查各小组的任务:各小组选派一名学生代表以PPT形式讲述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第四,教师结合理论知识对每组进行评讲,并且让各组选派学生代表结合会计专业的就业特点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讨论。第五,各小组通过评讲和自评后进行检查修订,写出本专业正确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第六,组织学生参与“你的压力到底有多大”仿真模拟的趣味小测试,测试学生自我对抗压力的能力。

(3)教学方法和效果。

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为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做到人人参与,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争取达到本门课程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运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情景教学、仿真模拟、小组讨论、活动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在教中学,在做中学,把乏味的知识融入到活动和游戏中。

(4)考核方式。

第5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高职院校

[DOI]10.13939/ki.zgsc.2015.23.065

1 前言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可见,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教育。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关键,因此,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各种因素和存在问题,如何在高职院校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2 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创业与就业能力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1 大学生职业道德

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丰富社会物质或精神生活的一项工作。职业本身已经包含了标准化的专业知识、职业声誉和从业者的行为准则等内容。其中标准化的专业知识则构成了职业技能,职业声誉与从业者的行为准则就体现为职业道德要求。因此,职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内在的就包括了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特殊形式和重要补充。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在范围上,它存在于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中,是家庭、学校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内容上,它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比较稳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在形式上,它具有具体、多样和较大的适用性。职业道德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它不因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在方向上发生移易,但将随着本职业的技术进步而在内容上不断深化。

2.2 大学生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即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是大学生从事职业劳动和完成岗位工作应具有的业务素质。职业知识、职业技术、职业能力三者有机联系,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的素质体系。在职业教育中,技能与技术是一个相互联系又存在差别的概念。技术是一种外在人的客观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技能则是一种内在于人的主观能力。技术是一种已经将人的才能、智慧内化为客观的知识,但这种客观知识也是人的精神观念的直接体现,劳动本身是技术应用的过程,是技能的具体化。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是就业创业的根本,大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能否顺利就业创业的前提。

2.3 大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的含义就是指在法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进行的活动。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是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技能、能力的集合,是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而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就业能力不单单是指毕业生所具备的实现就业的能力,还应该包括保持工作、变动工作以及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它不仅是毕业生短期的求职就业能力,更是一个社会人长期的职业发展能力。

2.4 大学生创业能力

创业是指创业者依自己的想法及努力工作来创造一个新企业,包括新公司的成立、组织新单位的成立,以及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以实现创业者的理想的过程。创业能力就是创业主体所拥有的有利于创业成功和创业企业成长的技能和能力的综合。

从大学生寻求职业的角度来看,创业可以归类于就业之中,但从创业的内涵来看,创业有别于就业。“创业”中的“创”字有开创、创新、创造之意。就业则是一个更为广阔的职业选择的概念。创业可以从属于就业,但又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就业的概念,它是一个较就业具有更深层次的职业选择概念。

2.5 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与创业就业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1)职业道德是基础是保障。国发[2005] 35号文件《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决定》和《规划纲要》都将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充分体现出职业道德为首位,反映出德育是基础是保障的思想。首先,职业道德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这一切都是学生掌握娴熟的职业技能的基础和保障,任何职业技能都必须建立于职业道德之上,缺乏职业道德的职业技能是不合格的。其次,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可以促进职业技能的提高。社会的进步,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要求从业人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强化自己的职业技能。最后,职业道德是就业创业者的立业之本,大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对其毕业后顺利求职、成功就业与创业起着决定性作用。

(2)职业技能职、职业道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职业技能不能与职业道德完全割裂开来,职业技能的运用影响着职业道德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的提高必然会对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产生影响甚至改变。职业技能达不到要求,不可能真正做到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职业道德的要求。人们往往也是从过硬的职业技能中,体验到高尚职业道德的情操。可见,我们在加强职业技能建设的同时,应将职业道德的培养作为加强职业技能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与提高,促进职业道德的建设。

(3)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是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职业道德水平不高,职业技能不过硬,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创业的竞争力,缺乏职业道德的职业技能会行不正、走不直,而缺乏职业技能的职业道德,只能是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实质性问题。高职学生具有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可较好的适应就业创业需要,帮助就业创业者在任何工作环境中调整自我、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及人际关系,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全面发展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客观要求。

3 推进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与就业创业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职业道德是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灵魂,是学生“做人”的方向、标准和前进的动力;职业技能是学生“做事”的技术和能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能够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都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离开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就没有了载体,必然空洞乏力;脱离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会失去服务社会经济的目标和方向。因此,高职院校应以职业道德为先、以职业技能为重、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推进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职业道德为先,就是坚持立德树人,把“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把职业道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职业道德是高度岗位化和职业化的道德,职业道德的养成不是靠教师简单说教就可以实现,必须在日积月累的职业实践中磨炼养成,只有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领悟、体会,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专业实习实训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职业道德课的实践教学中,可根据专业课教学的特点,把职业道德教育融于专业实训、实习中,引导学生在专业实训、实习中开展与职业活动相关的劳动纪律、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职业操守、协作精神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和实践活动中,深化对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养成遵章守纪、诚信、敬业等良好职业行为习惯,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以职业技能为重,就是坚持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社会所需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以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在实践中完成职业技能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教高[2006] 16号文件)。职业技能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是学生顺利就业创业的途径之一。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的培养依赖于各种形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实验、实训、实习以及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中才能学到与真实工作环境相契合的职业技能。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培训通常是传授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训练相应的职业技能、技巧,教会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并将职业技能教育与未来的职业工作相联系,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开展教学工作,要把职业道德、就业创业作为一个重要的职业技能融入专业技能培养之中,把“做人”原则作为“做事”技能的重要方面加以传授。培养学生“做事”的本领,这是培养职业技能的内在需求。

第6篇

创业教育的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创业热情、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技能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模拟创业实践活动并不能完全替代现实中真实的创业实践活动。对市场需求的过高估计、理想化的盈利预期、成本控制不到位、营销技巧匮乏、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有效的融资渠道等,都会使学生的创业尝试“无疾而终”,这种失败往往会扼杀学生的创业热情,甚至会给学生的学业带来难以预料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拿着父母交给的学费、生活费为资本进行创业,结果血本无归,这就给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有的学生进入校门之后,就对创业踌躇满志,倾注了全部的心血,结果荒废了学业,而创业又没有取得成功。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高校管理类专业适时开展有效的创业指导,对学生如何处理好创业与学业的关系、如何选择创业方向、如何应对创业难题、如何提高创业的成功率等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通过建立相应的创业指导体系,规范和引导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创业实践,提高管理类专业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保护学生难得的创业热情,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健康发展。

二高校管理类专业创业指导体系构建的思路

对高校管理类专业而言,推进创业教育的开展不能只注重创业素质的培养,仍要关注专业素质的提高,二者实质上是一致的。从学生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说,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循序渐进,采取差异化指导策略。从高校的角度来看,要设法建立科学可行的指导体系,充分发挥院系的功能,同时取得政府和社会的广泛支持。具体来说,本文认为高校管理类专业创业指导体系构建应遵循如下思路:

(一)全面指导与个体指导相结合

全面指导就是对管理类专业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创业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创业的相关知识、拥有相应的基本素质和技能,知道创业从哪里入手、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如何落实和推进创业过程。全面指导面向的是所有的管理类专业学生,目的是让他们拥有创业的基本知识和素质。目前,很多高校对管理类专业全体学生进行8个课时的创业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创业的全面指导。个体指导就是对打算创业或已经开始创业的学生进行指导,依据他们创业的性质、规模、阶段、现状和问题,进行一对一的差异化指导。因为每个创业者的基本情况不同、创业实体的运行情况不同,创业者及其创业实体的指导需求也自然不同,因此需要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全面指导和个体指导相结合,既能体现对管理类专业学生创业素质的普遍关注,又能实现对部分学生创业实践的有效指导。

(二)引入指导与过程指导相结合

引入指导就是通过创业教育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引导学生开展切实可行的创业活动,科学确定创业的方向和领域。在引入指导的过程中必须有清楚的认识和科学的判断,因为并非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创业、并非学生的创业梦想都符合现实、并非可行的创业梦想都具备成功的基础和条件。引入指导需要高校相关部门和指导老师帮助学生进行创业计划的设计、创业方向的筛选、创业成功概率的判断、创业基本条件的梳理等,目的是科学引入、正确引入,避免学生误入“歧途”。过程指导就是对已经创业的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困难,为学生创业实体的管理与运行出谋划策、建言献策,助推学生创业成功。引入指导与过程指导相结合,就是要使适合创业的学生能够实现创业梦想、好的创业梦想能够变成现实、现实的创业实体能够实现盈利和获得发展。

(三)校内指导与校外指导相结合

校内指导就是在学校内部建立创业指导的机构、组建相应的团队、配备相应的师资、落实相应的责任,为学生创业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校内指导需要充分调动学校内部招生就业处、团委、学生处、院系的积极性,达成支持和鼓励学生创业的共识。通过专业教师团队对学生的创业问题进行诊断、会商,并给予对策建议,帮助学生推动创业实体健康持续发展。校外指导就是通过邀请政府和社会上的工商行政管理专家、专业法律人士、知名企业家等对学生的创业活动进行指点,从专家的角度对学生创业的战略计划、营销策略、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等进行诊断,指出学生创业活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改善的意见和建议。校内指导与校外指导相结合就是要充分调动校内外的资源,为学生创业提供专业诊断和专家意见,使学生的创业计划切实可行、创业企业管理有序、创业活动成果丰硕。

三推进高校管理类专业创业指导体系构建的途径

对高校管理类专业而言,创业指导体系的构建需要突破狭隘的院系视角,注重校内外资源的整合,推动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全过程的创业指导体系。具体来说,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多层次创业指导

推进“学校+学院+专业系”的分类创业指导对高校来说,学校、学院和专业系应该在创业指导方面承担不同的功能,形成指导范围、内容和目的有所差异的多层次创业指导。从学校层面来说,创业指导应该面向各类专业、面向全体学生,重点进行创业意识、创业步骤、创业过程、创业趋势与热点等方面的创业指导,目的是引导学生转变思想观念、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精神、鼓励学生走创业指路。为确保学校层面创业指导的效果,学校招生就业处应该在邀请企业家讲学、举办创业大讲堂、创业指导课程设置与推进方面做好服务工作,学校教务处应该在创业指导的师资、教材选择及学分管理方面做好管理工作,学校学生处和团委应该在创业典型推介、学生到课情况、日常考勤和意见反馈方面做好督促工作。从学院层面来说,创业指导应该面向管理类所有专业,在如何确定创业领域、如何落实创业的场地、如何筹集创业资金、如何进行创业组织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目的是指导和帮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谋划和启动创业企业。为确保学院层面创业指导的效果,可探索建立学院创业管理研究所或创业教育指导中心,配备相应的师资,并加大对创业指导的支持力度。从专业系(或教研室)层面来说,创业指导应关注本专业学生的创业动态,组织本专业系(或教研室)老师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做好学生创业实体的顾问和参谋,为学生创业实体的正常运行及战略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为确保专业系(或教研室)层面指导的效果,应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去”,通过到企业兼职、挂职等形式丰富创业知识和管理实践,积极培育优秀的创业指导老师。

(二)多渠道创业指导

实施“教师+专家+企业家”的诊断创业指导多渠道创业指导就是邀请高校专业教师、行政管理专家、企业家等做学生的创业导师,为学生的创业实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式的创业指导。由于三者的知识结构、从业经验不同,在对学生创业实体的诊断指导的过程中,应积极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高校专业教师,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往往具有系统全面的创业理论知识、扎实深厚的专业功底,加之时间充足,能够对学生创业实体进行创业计划设计与完善、创业市场预测、创业团队建设、创业企业战略谋划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与指导。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全国高校创业指导师培训班”、教育部、一些地区(高校)推出“高校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目的就是提升专业教师创业指导的水平和能力,这一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来自政府工商行政管理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局、外经贸局、财政局、税务局、银行、法律事务所的专家或从业者,在企业审批、工商、法律、外贸、税收、贷款、资产评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管理实践,能够充当学生的创业政策导师,为学生创业提供相关政策方面的帮助。但是如何取得这些专家的支持,需要高校与政府相关单位及相关企事业团体积极沟通,建立定期的“会诊机制”或“结对帮扶”,为学生创业提供及时的指导和服务。企业家或成功创业人士在创办和管理企业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或教训,对于如何推动企业发展和成长、如何规避企业发展的陷阱、如何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如何做好团队管理等问题往往有自己独到的心得。如能在这些方面为学生创业实体提供诊断或咨询指导,对于推动这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当然,将企业家“请进来”并非易事,特别是希望长期得到企业家的指点更加不易,高校可联系企业家对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创业学生可采取“上门请教”、“定期汇报”的方式取得企业家的言传身教。

(三)全过程创业指导

落实“在线+现场+联络人”的跟踪创业指导全过程创业指导就是对学生谋划创业、创办企业、管理运行企业的整个过程实施指导和帮扶。全过程指导需要建立掌握学生创业活动的相关信息,打造创业企业运行状况的监控系统,落实跟踪帮扶的责任人,依靠全过程的帮扶指导为学生的创业活动“保驾护航”。在线创业指导就是利用网络留言、QQ、电子邮箱等多种对学生的创业问题解疑释惑,在线指导具有交流便捷、互动性强的优势,不但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网络指导平台、QQ群等还具有受众广泛的优势。除此之外,可引导学生在众多创业指导网站中学习创业技巧、查找创业解决方案。目前,有很多创业指导网站都面向大学生创业开设了专栏,引导创业学生关注这些创业指导网站,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诸多创业问题的认知和理解。现场创业指导就是邀请专业指导老师、管理专家、企业家等经常到现场对学生创业问题进行跟踪指导与帮助。现场创业指导有助于专家在现场发现创业者本人难以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现场指导。对于高校来说,为大学生建立一支能够进行现场创业指导的高水平专家队伍,并让现场指导成为一种常态,需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激励机制。联络人制度就是为每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生创业实体落实一名联系人,具体负责特定创业实体的跟踪指导,为创业活动提供咨询、诊断与谋划,帮助学生创业实体实现健康发展。联络人应当是具有丰富创业及管理知识的专业教师或管理专家,能够为创业活动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可以采用“一对多”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多对一”的形式。目前,也有很多学生的创业活动与当地企业有较大关联性,是这些企业价值链的一部分,这时候可以设法争取这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经常性的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指导,充当学生创业实体联络人的角色。无论联络人是哪种类型的专业,都需要高校在其中充当中介角色,为落实联络人制度“牵线搭桥”。

四结语

第7篇

论文关键词:企业文化;就业指导;创新

0 引言

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现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建设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思维、心理和行为的方式,是企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反映了企业的精神面貌,而且有利于振奋斗志、提高劳动生产力和群众素质,具有导向、凝聚、协调、规范、鼓励功能,对发展企业、造福职工有重大作用。近几年来,为了规范、促进学校办学,建立一套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体制,教育部组织对各高校进行评估。在评估指标中,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毕业生经过几年系统化的专业学习,基本上能够胜任即将从事的职业,但这并不能保证他们可以如愿以偿地走上自己能够从事的职业岗位。从“胜任”到“到任”再到“留任”,中间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其中任何一项都可能将毕业生们挡在职场之外。而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一个重要途径。有效地把企业文化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可使就业指导的方式方法得到新的改进,工作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

1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企业家调配机制对市场价格机制替代的“小岛”。人的因素是企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对于对其他资源的利用,企业家对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变数最大,也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兴衰成败。对人的因素的重视可以说是对“企业文化”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的成果与核心目的。企业文化自产生之日起,就受到理论界和商界的高度重视,甚至被誉为21世纪决定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重要性体现在:(1)统一员工的目标,凝聚员工的力量;(2)作为硬性制度的补充,约束员工行动,提高企业效率。当这种理念渗入员工的大脑,这种约束就变成了主动的自律;(3)激发每一位员工的最大潜力,为企业所用;(4)打造企业形象,为公众和顾客所接受;(5)能够主动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因故步自封而被淘汰。

2 企业文化与就业指导的融合点

企业文化与就业指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项不同的工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许多方面都是相同、相通和相融的。

2.1 两者的对象相同

企业文化与就业指导工作都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因素,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视培养人的集体意识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企业文化从研究人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出发,注重焕发人的精神,塑造人的灵魂,倡导群众的优良作风和好的传统,强调自我激励的作用,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管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在功能定位上,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其首要的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企业文化与就业指导在培养人的良好品质、塑造人的美好灵魂、激励员工或毕业生更好地服务企业与社会等方面是一致的。

2.2 两者的目的相近

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通过强化软管理,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发展社会生产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是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学校帮助毕业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求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使毕业生全面、迅速、有效与工作岗位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因此,企业文化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共同终极目的都是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企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

2.3 两者的社会价值相同

企业文化建设讲究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其本质是挖掘企业员工的内在潜力,使他们按照企业整体需要发展,从而推动企业进步。传统的就业指导作为学生培养的一个环节,往往从属于教学活动,而在大力强化素质教育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气候下,就业指导是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学生的人生指导,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的始终,是阶段性的连续。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处理国家需要和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把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特长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3 运用企业文化创新就业指导工作

我国从1989年开始正式提出并推广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正规教育程序的补充和支持机制,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就业指导工作的推行,有力地支持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对于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保障毕业生就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企业文化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融合点,确立了企业文化与就业指导工作在大前提条件下的相容性,有着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必然性。将企业文化与就业指导工作有机结合可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3.1 以企业文化为载体,丰富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

美国的沃尔玛公司能成为世界500强之首,与沃尔玛公司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倡导的超凡脱俗的企业文化是分不开的。比较典型的案例如“趣味购物、星期六会议、兜售亲切、追求变化”等。企业以开展各种活动为载体,把无形的精神、观念、道德寓于各种有形载体之中,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些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培育了企业群体意识,倡导了企业道德,规范了员工行为,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借鉴。

高校毕业生从走出校门到进入工作单位,中间要经历一段过渡期,以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这个过渡期就是职业适应期。大部分大学生是在父母和老师关注与呵护中长大的,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提供给他们的一直是简单、宽松的生活环境和单纯的人际环境。当这种在长期教育过程中养成的简单、理想的观念同社会环境中复杂、多样的现实产生碰撞时,这些学生就会产生不适应感。初次进入用人单位环境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这期间他们需要适应的远不止技术、方法、操作过程等专业性技能,更重要的是心理的调适,修正、调整、重塑自己的价值观、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会服从与责任,融入组织文化和工作团队。企业的规章制度、人文环境与学校有很大的差别,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等,培养敬业精神,为胜任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做好准备,可以通过举办专场讲座、拍摄企业专题片或请毕业生回校座谈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企业文化和要求,也可以将企业文化的介绍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激励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缩短学生的职业适应期。

3.2 同企业文化相结合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

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企业精神,包括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群众精神、奉献精神、民主精神、服务精神、诚信精神等,不仅丰富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而且给就业指导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

将企业文化融入就业指导,有利于激励学生的专业思想。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使学生一入学就能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景和自己将来要从事工作的方向,明确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基本需求和专业要求,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促使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提前适应社会,把自己培养为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将企业文化融入就业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用人单位的要求,着重加强对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遵章守纪、合作意识、法制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端正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永不言弃的人生理念和文明守法的生活准则,这对提升就业质量、加深就业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将企业文化融入就业指导,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在现代企业中树立诚信理念至关重要,社会信用是现代企业发展经济的基石,也是企业生存之本。国内名牌企业海尔集团信奉顾客就是上帝的原则,坚持诚信理念,当企业生产出质量上无把握的产品后,就自动毁掉这些产品,使企业及员工都在利益上遭受到相当的损失,从而强制性地使所有员工都必须有诚信理念。将企业文化同就业指导有机结合,可以教育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实事求是,培养学生养成诚信的良好习惯。教育学生要信守承诺,认真履行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克服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趋利心理,踏踏实实做好第一个岗位的工作,降低学生就业中的违约现象,在社会上树立学校的外在形象。

将企业文化融入就业指导,有利于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生产经营工作,通过文化活动方式,、融入企业发展各项工作中,对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优劣的试金石,它关系到高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形象,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企业文化的融入教育可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掌握较好的求职技能,促使学生充分准备、准确定位、主动出击、果断决策,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