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46:24
序论:在您撰写gui设计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gui主要集中在IT产业,而IT产业最早是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相应的,GUI的专利保护在美国、欧盟随后是日本、韩国发展最早,而中国专利GUI的专利保护尚处于空白状态。学界多有学者从专利、著作权、商标、不正当竞争等多角度来探讨GUI在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本文,笔者尝试从GUI的专利保护和著作权保护角度来阐述GUI在中国的法律保护。
一、什么是GUI?
GUI,是Graphical User Interface的简称,即图形用户界面(又称图形用户接口)。图形用户界面是指供使用者在使用机器、电子设备、软件时与机器进行信息交换的各种媒介。
近年来,随着显示屏与触控面板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通讯产品、消费性电子产品或是专业性的检测仪器与设备等产品,为了让用户易于了解与方便操作,都透过显示上的用户图形接口(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GUI)与图像(Icon),提供用户操作。最通俗易懂的理解,GUI就是指电子产品通电后液晶屏幕上显示的、供使用者操作以使该产品进入能发挥相应机能的新式图像设计。与GUI概念相对应的,就是ICON概念。简言之,GUI是指采用图形方式显示的电子产品的用户界面;GUI中的任何一个图标即是ICON。
随着科技尤其是IT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产品的更新换代非常之快,而电子产品的图形界面正以其简便、美观的优势,成为IT产品最具竞争力的部分。当然,对于GUI的开发者来讲,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理所当然的希望自己的治理成果能得到法律的保护。于是,关于GUI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应运而生;而尚未形成GUI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国家和地区,也开始探索这个领域。
二、GUI的专利保护现状
据笔者查阅,国内关于GUI知识产权保护的资料极少。关于GUI专利保护的现状,最完整的论述,可参阅管育鹰在《中日关于产品界面设计法律保护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的阐述:1996年,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颁布了《电脑成像设计专利申请审查指南》,开始授予电脑成像设计(Computer-Generated Icons)专利;同时,兰哈姆法和商标法中也可以适用来保护电脑成像设计。在欧洲各国,在原有的著作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之外,欧盟1998年颁布了《关于外观设计保护的指令》,将“Graphic Symboles图像符号”视为“产品”。日本特许厅于1993年、2002年、2004年陆续颁布了相关身缠指南开始对包含“液晶显示等”表示的产品外观设计进行保护,随后日本于2006年修改《意匠法》中的相关条款,于2007年修改了适用该法的《意匠身缠基准》,其中包括“画面设计”的具体适用规则。韩国特许厅于2005年7月1日修改了工业外观设计身缠标准,开始受理关于包含“画像设计”的产品外观设计申请。
三、GUI在中国的专利保护
GUI在国外专利法保护的实践,使得许多中国的学者也开始讨论用中国专利法保护GUI的可能性及如何通过制度修改排除GUI专利保护的障碍。
(一)GUI不受中国专利法保护的制度因素
2006年版和2010年版的《专利审查指南》均规定“产品通电后显示的图案,例如电子表表盘显示的图案,手机显示屏上显示的图案、软件界面等”不属于授予外观专利的情形。而2008年的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外观设计专利案件的若干指导意见(试行)第一条也规定:产品通电后显示的图案,不属于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客体。
因此,GUI在中国的专利保护,具有制度性障碍。
那么,GUI作为电子产品的一部分,能否作为部分外观设计专利获得保护呢?
(二)部分外观设计保护制度之概述
外观设计必须是产品的外观设计,必须依附于产品存在。既然GUI作为外观设计不能得到保护,那么能不能将GUI作为电子产品的部分外观设计受到中国专利法的保护呢?这里,就涉及到部分外观设计制度的问题。
所谓部分外观设计,不是指对组成该产品的零、部件进行的外观设计。部分外观设计针对的是产品不可分割的部分,如移动电话显示屏的设计、运动鞋帮上装饰皮的设计、杯把的设计、灯口的设计等均属于部分外观设计。但是,对于那些在市场上或行业间能独立销售的产品零、部件进行的外观设计应作为独立申请获得保护。
部分外观设计制度的建立是伴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而出现的。随着科技进步,工业化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序化,很多产品的基本功能相对固定,产品外观设计日趋成熟,因此外观设计可变化的空间越来越小。例如:刀、叉等餐具,由于使用功能的需求,刀、叉前端都有较固定的形状,能加以变化设计的部分只有后段的握柄,而握柄部分的设计是这类产品的设计重点。因此,部分外观设计保护制度已是必然趋势。而日本的《意匠法》已经引入了部分外观设计专利制度。
但是,我国在第三次的专利法修改时,并未将部分外观设计专利制度纳入专利法。其原因是由于中国的工业设计水平远落后于工业设计发展的国家,许多专家认为引进部分外观设计保护制度的时机尚未成熟。
中国《专利法》第二条第四款之规定,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从《专利法》对外观设计的定义来看,所谓外观设计是对“产品”的“新设计”,这种“新设计”正是专利法对外观设计进行保护的客体,它是针对产品而言的。这表明,我国专利法对外观设计保护范围的确定也是以该设计所依附的产品为前提的,即对外观设计的保护应理解为对工业品所使用的外观设计的整体所提供的保护,而对产品的某一组成部分做出的设计,即“部分外观设计”不予单独保护。关于部分外观设计专利,《专利审查指南》又规定“产品的不能分割或者不能单独出售且不能单独使用的局部设计,例如:袜跟、帽檐、杯把等,不属于授予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情形”。也就是说,部分外观设计针对的是产品不可分割的部分,如移动电话显示屏的设计、运动鞋帮上装饰皮的设计、杯把的设计、灯口的设计等均属于部分外观设计。但是,对于那些在市场上或行业间能独立销售的产品零、部件进行的外观设计应作为独立申请获得保护。
(三)GUI保护能否从部分外观设计专利制度中得到突破?
除了上面制度性的规定之外,笔者认为,GUI外观设计保护,在中国目前的专利制度下是可以实现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点,《专利法》第五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应当以表示在图片或者照片中的该产品的外观设计为准,简要说明可以用于解释图片或者照片所表示的该产品的外观设计。《专利审查指南》进一步明确:外观设计的设计要件,是指与现有设计相区别的产品的形状、图案及其结合、或者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或者部位。因此,有学者提出观点,由于没有部分外观设计制度及相应实施办法,从表面形式上看,界面设计在中国是作为产品整体外观设计的组成部分获得保护的。
第二点,中国的外观设计专利制度是形式审查,知识产权局并不进行实质审查,因此一般提出的外观设计专利基本上都可以获得授权,这是垃圾专利泛滥的原因。但是,对于GUI的保护,却是利好的信息。我们查阅SIPO关于GUI的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显示有外国企业已经通过将GUI附随电子产品申请外观设计专利成功的案例,如申请人为科乐美游戏公司的两项专利,即200830249339.0号的游戏机屏幕专利,200830249338号的游戏机屏幕专利(该外观设计摘要陈述:图中虚线仅为说明的目的,并不形成所声称的设计部分。)
笔者认为,在目前中国既没有GUI专利保护法律基础,又没有建立部分外观设计保护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对于外观设计的设计要点陈述来保护GUI,是可选择的方式。
关于部分外观设计专利保护范围的界定,我们再赘述一点。正如上述我们讲到的第200830249338号的游戏机屏幕专利,设计摘要中陈述“图中虚线仅为说明的目的,并不形成所声称的设计部分”。部分外观设计专利保护范围的描绘,也是来源于日本的《意匠法》:关于产品的部分想要得到部分外观设计专利时,则在所涉及外观设计的产品中,将“想要得到专利的部分”用实线描绘,而“其他部分”用虚线描绘,限定产品的部分外观设计。例如,在照相机的外观设计发明中,即使想要得到外观设计专利的部分是照相机的“把手”部分,成为权利客体的外观设计所涉及的产品也应是包含该“把手”部分的照相机,而不是“把手”或“照相机的把手”。事实上,从我们查询的中国外观设计专利可以看出,专利人已经在运用部分外观设计制度在中国申请专利。
(四)中国建立GUI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制度的探讨
GU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制度,在国外的发展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但是在中国引起关注,还得归功于苹果公司与三星公司的频繁互诉。
对于中国是否应建立GUI及ICON的专利保护制度,大多数学者意见认为,中国应引进国外的专利保护制度,建立GUI及ICON的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如管育鹰在《中日关于产品界面设计法律保护的比较研究》一文、谢小勇在《计算机图像暨图形化使用者界面的外观设计专利保护》一文中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但也有学者不赞同在短期内推出GUI和ICONS的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因为在我国的电子、计算机产品尚不具备优势竞争力的情况下,就开放并提供另外一种可能造成产业发展障碍的外观专利保护形式(电子、计算机产品的功能性技术一般都会寻求发明/新型专利的保护),对于尚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尤其是电子、计算机产品的界面设计不但不会起到好的保护作用以保护和促进国内的相关企业发展,反而可能会给该领域的国外领先企业提供垄断、排挤国内企业的手段。
为了控制施工成本,业界在传统轨道板的基础上,经过技术攻关推出了新的CRTSⅢ型轨道板。该轨道板改变了板式轨道的限位方式、扩展了板下填充层材料、优化了轨道板结构、改善了轨道弹性及完善了设计理论体系。并且相比传统的CRTSⅡ型轨道板,CRTSⅢ型轨道板采用纵横双向同时张拉工艺,取消了打磨工序,通过板的高精度实现轨道的高度平顺性,布板灵活,制造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设备投入少,投资相对较少。随着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在国内客运专线中的大量应用,轨道板生产线的建设应具备较大的生产规模和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此必须合理进行板场规划,加强工序间的物流组织,实现CRTSⅢ型先张法预应力轨道板制造规模化、标准化、高效率生产,并从技术、工艺和管理上采取有利措施保证轨道板在大批量生产时其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可靠性。
2选址
轨道板场的选址应本着“因地制宜、节省费用、确保安全、质量”的原则,全线考虑,统筹规划。轨道板选址主要考虑以下原则:①III型轨道板最优供应半径(R)约为30~50km,特殊情况下不宜超过60km。②场地位置可利用废弃厂矿、预制构件场或预制梁场、取土场等,节约用地,节省投资。③轨道板场设置应靠近正线,物流方便,需考虑材料进场、轨道板产品运输、水电供应等因素。④必要时可以考虑与地方合作采用永临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地方资源。
3轨道板场场区规划设计
3.1CRTSⅢ型先张法预应力轨道板制造工艺
CRTSⅢ型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板采取8块轨道板同时制造的模式,采用纵横双向整体张拉和整体同时放张的施工工艺。
3.2板场总体区域划分
功能区布置应根据现场地形,因地制宜,力求紧凑,满足生产工艺和施工工期要求,做到工序衔接合理,物流顺畅,生产规模适度预留余量。根据CRTSⅢ型先张板的生产工艺特点,轨道板预制场总体区域划分为四部分,分别为轨道板生产区、混凝土制备区、轨道板存放区、办公生活区,辅助设施包括排水系统、蒸汽管线、供水排水管路、电力线路等。
3.2.1轨道板生产区
轨道板生产区即生产车间,一般采用钢结构厂房,车间是轨道板生产的核心区域,车间中部设置物流通道,将车间分为两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主要进行钢筋骨架及预应力筋组装、模板装拆、轨道板混凝土浇筑、封锚、轨道板水养、检测等作业。
3.2.1.1预制生产区
生产轨道板采用张拉台座式生产工艺,每个张拉台座内采用2(纵)×4(横)单元模式,平面布置沿生产车间纵列张拉台座,每张拉台座8套模具,生产模具数量根据轨道板供应范围、工期通过下式计算:MⅢ型板=R×1000×2×22.67×25×T1×k1式中:R为供应半径(km);T1为生产工期(月);k1为占用台座的利用率降低而增加台座系数,取1.1;1000为km与m的转换系数;2×2为双线双向;每月生产时间取25d;Ⅲ型板长以P5600型为主,板长5.6m,平均板缝为0.07m,式中轨道板长取5.67m。按照供应半径40km,制板工期12个月,按上式计算最少需要94套模具。每个张拉台座8套模具,应设置12个张拉台座,配置轨道板模具96套。台座每天周转一次,每月生产时间25d,每月可以完成2400块轨道板,以此推算轨道板生产规模在28800块左右。张拉台座主要进行轨道板模板安装、钢筋入模、预应力筋张拉、浇筑成型、蒸汽养护、预应力筋放张、拆模等工作。张拉台座作为先张法轨道板生产的核心,纵横向均需承受张拉力,下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上部采用钢横梁,为最大程度减小上部横梁变形,必要时在下部纵横向联系梁内设置预应力,与轨道板预应力形成反力。在张拉台座两端设置张拉自动控制室,张拉采用自动控制。
3.2.1.2钢筋骨架组装区
张拉台座对应位置侧面设置钢筋骨架组装区,钢筋骨架组装区主要进行原材料存放、钢筋加工、钢筋骨架组装、绝缘钢筋制作、钢筋骨架成品存放等工作。原材料存放区主要存放主筋、预应力筋、螺旋筋、箍筋等原材料,原材料应分类存放,并做好标识。钢筋加工区主要负责主筋、螺旋筋、箍筋等加工,主筋及预应力钢棒在生产厂家下料,在车间内进行纵横向钢筋交叉点的绝缘处理,加工区配备数控钢筋弯箍机和螺旋筋加工设备。钢筋骨架组装采用双层网片绑扎台座,可以一次性绑扎出整个钢筋笼。钢筋骨架组装完成后,在绑扎台座上穿入预应力筋及锚固板,最后水平吊运至钢筋骨架存放区,钢筋骨架应靠近张拉台座分层存放,两层骨架间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网片受到外力压迫造成变形。
3.2.1.3封锚翻板区
封锚区按轨道板平放不超过4层,面积大小按一天的产量设计。封锚区地面应画线标记每个存板区域标识,便于轨道板吊装作业人员辨识。每个车间翻板、封锚区采用桁吊及翻板装置进行轨道板翻转兼顾入池水养、检测工序。
3.2.1.4水养护区
水养区应设在车间内,水养护池为半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每条生产线单独配置自动温度控制系统,养护时间为72h。轨道板水养采用垂直立放,深度3m左右,底部设置条形基础,轨道板立放间距按0.35m,考虑存放2排,长度满足3d轨道板产量同时水养的要求,并应适当预留增长条件。水养池在轨道板入池和出池时,会使池内水位频繁变化,需要经常排水和补水。在建厂时可在水养池旁设置一定容积的调节水池,一方面可以通过调节池水量调节养护池水位,保证水位高于轨道板;另一方面保持养护水温的均匀性,避免直接补水时水养池内的局部水温发生骤变对轨道板产生负面影响;还可以减少用水量和排污量,实现了节能环保。冬期施工时,水养池和调节池配备统一的水温自动控制系统,保证水温一致。
3.2.2混凝土制备区
混凝土拌和站应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下发的现行混凝土拌和站管理和生产制度执行,混凝土拌和站应靠近生产车间布置,主要分混凝土拌和站、砂石料存放区、碎石清洗区。
3.2.2.1拌和站
轨道板混凝土采用C60,考虑混凝土浇筑时间要求,一般配置2台120m3/h搅拌机,生产能力能够满足高峰期轨道板预制的混凝土供应需求。拌合站的混凝土出料口对应生产车间的预制生产区应设置混凝土运输通道,减少混凝土运输距离。
3.2.2.2砂石料存放区
砂石料存放应对应两台搅拌站进行布置,并适当预留备用料仓,储存能力一般不少于7d。两台搅拌机的上料口共用合格料仓,合格料仓与上料口均应设置在封闭的室内,室内应具备防雨、保温的功能,以保证原材料的含水率和温度相对稳定,料仓采用2.5米高围墙分隔。碎石清洗区应靠近合格料仓布置,减少合格材料倒运距离。考虑不同地区冬期施工要求,砂石料合格料仓内应铺设地热管道,冬期通蒸汽对原材料进行加热以满足拌和物温度要求。
3.2.2.3碎石清洗区
根据砂、石供应货源的含泥情况,拌和站应在碎石料仓旁边设置一处碎石清洗区,配置1~2台清洗设备,生产能力满足轨道板混凝土最大日产量所需碎石。清洗区用水为循环水,采用三级沉淀。
3.2.3轨道板存放区
轨道板存放区与生产车间水养护区间设置轨道板倒运通道,采用平板汽车将轨道板立式运至存板区,采用存板区10t悬臂龙门吊将轨道板吊装至存放位置。存放采用垂直立放的方式,存放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轨道板应根据设计要求按长边着地的方式存放,以减少轨道板的变形,板间设置13cm厚的方木垫块,避免板间碰撞造成破损。存板区端部设置型钢三脚架,用于支撑轨道板。存板区应全范围设置全自动喷淋养护设施,洒水养护至28d龄期。存板台座侧面应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保证排水通畅。
3.2.4办公生活区
办公生活区应与生产区隔开,便于施工工序的物流组织安排,提高生产效率。办公生活区可将管理人员生活办公区和生产人员办公区分开设置,便于管理。工地试验室宜靠近混凝土拌和站布置,便于混凝土原材料进场和生产质量监控。试验室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规划,统一标准、规范流程、强化监控。
3.3蒸汽设计
依据技术条件及工艺要求,轨道板混凝土采用蒸汽养护,分静停、升温、恒温、降温四个阶段。混凝土浇筑后在5~30℃的环境中静置3h以上方可升温,升温速度不应大于15℃/h;恒温时蒸汽温度不宜超过45℃,板内芯部混凝土温度不应超过55℃;降温速度不应大于10℃/h。根据养护阶段要求,采用:3+2+6(45℃)+2h的蒸养方案,即静停预养3h,升温1.5~2h,温度升至45℃后恒温6h,再用2h的时间降至室温20~25℃,养护总时间控制在13h左右。由于供热计算比较复杂,根据《轨道板建场手册》及实际应用实例,一般配置两台4~6t锅炉,即可满足板场生产需要。锅炉应设置在车间中部,同时为轨道板蒸养、水养池升温、混凝土冬期拌合及原材料加热等供暖。采用自动温控设备进行蒸汽养生,主管道沿台座纵向布置,每个张拉台座内提前预埋两路蒸汽管道,每个台座采用电动调节阀控制蒸汽流量。
4关键设备配置
4.1模具
轨道板模具主要由地脚螺栓及支撑钢板、缓冲橡胶块、支架、面板、承轨台、滑移机构等辅助部件组成。根据轨道板长度不同分P5600、P4925、P4856及各种异型板,不同尺寸模型配置数量根据设计总量及工期确定,同时根据需要设置部分可调模具和异型模具,用于缓和曲线段及异型轨道板的制造。模具使用预成型的钢部件制成,选用材料的规格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满足循环倒用的要求。按照构造主要分为:底模、端模、侧模、锁紧系统、脱模系统、定位系统和振动系统。模型中预埋件应采用可拆卸装置,便于调整特殊板型的预埋件相对位置;侧模与底模接缝处应预埋橡胶条防止混凝土浇筑时漏浆;每套模板下设置6~8台变频振动器,通过制板台座一侧设置的变频控制台,分别控制每块板的振捣时间。
4.2张拉及放张设备
施加预应力采用自动张拉设备,张拉记录有系统自动生成。预应力筋采用整体张拉方式,分固定端单根初张拉30%和张拉端整体纵横双向同步终张拉100%两个阶段。每条生产线配置1套自动张拉控制系统,通过张拉数控系统,对每个张拉台座张拉端的控制,实现整体张拉、锁紧和放张。
4.3轨道板蒸养自动控制系统
轨道板采用蒸汽养护,每个张拉台座设置两支蒸汽管道,蒸汽管道采用电动调节阀控制,采用自动温度控制系统实现电动调节阀的蒸汽流量调节,使养护温度满足各项指标要求。
4.4拌和站
根据轨道板混凝土浇筑时间要求,混凝土拌和站搅拌设备规格不宜小于120m3/h,配置2套以保证混凝土的供应连续进行。拌和站配套设施应符合中国铁路总公司颁布的相关文件要求。
4.5轨道板翻转装置
1.1对学习设计规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与规范在工程实际中的重要性相比,当前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教学活动较为重视对学生感性认知的培养,而对规范知识的学习则重视不足.因此,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设计时,乃至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不了解专业设计规范,设计缺乏严谨性,甚至会出现设计错误.本科教学中对规范知识的教学缺失造成了教学与实际脱节,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工作需要.尤其是在本科学习中若形成了不严谨甚至错误的认知,则需要在工作中进行艰难的改正,这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质量,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1.2针对设计规范的教学方法滞后
就目前国内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教学而言,有些高校单独开设设计规范课程,从专业课程设置上看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但是规范本身内容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未开设设计规范课程的学校,规范知识的传授仅依靠专业课教师的自主行为,教与学形式松散,规范知识教学难以形成完备的教学体系,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2设计规范融入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
设计规范融入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应本着符合教学规律,提高学生接受度的原则,尽量在不提高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变专职讲授为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规范知识.按照课程特点不同,选择合适的知识结合点,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理解和掌握规范知识.
2.1在专业基础课教学阶段融入规范知识
本科教学活动中的专业课程分为设计与理论两类,按照授课程度的不同,将低年级课程称为基础课程.按照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该系列课程安排在本科低年级开设.从本科生教学计划来看,低年级尚处于专业学习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加入规范知识讲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初期就建立起良好的规范意识,为学生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应当在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融入相关设计规范知识,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形成正确的认知,养成遵守规范进行设计的良好习惯.
2.2以专业基础理论课作为规范讲授的主要载体
设计规范内容相对枯燥,信息量大,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若单独设置课程,既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增加了教学难度,不利于获得稳定、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将设计规范结合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进行讲授,则具有很大优势.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起着系统讲授专业理论知识的作用,讲授时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章节设定具有合理性、条理性、系统性,若将规范与这类课程相结合,则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较为全面地覆盖规范内容,有利于学生全面学习知识,并形成稳定、系统的教学体系.
2.3规范讲授应以专业基础理论课为核心,与专业设计课相互配合
首先,理论与设计课程相互配合,可以使规范知识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更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实践.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讲授的规范知识,需要在设计课程中运用,巩固对规范的理解.其次,理论与设计课程相互配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规范内容,掌握其在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和设计要领,增强记忆.设计课程强调学生的独立思维与创造性构想,在教学中既应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又要让学生习惯在规范的框架下进行思考,增强设计的合理性.设计课程可以对理论讲授起到很好的强化作用,促进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
3设计规范融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措施
3.1明晰相关规范,建立资料信息库
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因此与之相关的规范条文亦较多,除专为环境规划设计所制定的《公园设计规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等专业规范外,还包括《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建筑、规划规范中的相关条文.在教学活动准备阶段需将与环境设计相关的规范条文逐一摘录,明晰内容,分类归纳,形成完整的设计规范资料库.
3.2寻找设计规范与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结合点
以现有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托,根据授课内容引入相关规范条文.现有课程大纲是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完善而形成的,具有良好的逻辑性、系统性与全面性.相关专业设计规范内容可按照教学大纲,分类汇总,合理地融入各教学章节,借助现有教学大纲平台系统讲授.
3.3精心组织讲授
设计规范条文表述精炼,信息量大,学生理解、掌握具有一定难度.照本宣科的讲解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授课方法需要加以改进.对于规范知识的讲授应按照教学规律,形成学习—理解—巩固三步系统的教学流程.首先,课程讲授中应结合具体章节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引出相关规范条文、回答相关问题;其次,对规范条文包含的内容要点进行解释,同时应进一步讲授制定该规范的原因及标准的设定依据,从而在学生的认知中建立起设计实践与规范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牢记规范的内容;最后,引导学生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思考,加强对规范的理解,以达到促进和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4教学案例
以“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课程讲授为例.“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在低年级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为环境设计中的基本要素及其设计原理,不同要素均有与其相关的规范限制.如在水体要素章节中,涉及的规范内容包括《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第4章第3节“水体外缘”,讲授中应融入有关条文.
1)专业理论知识讲授
首先讲解水景在景观塑造中的作用,包括水的形态、水对周围事物的映射、水声构成的特有景观特性等.
2)提出问题
针对人的近水心理提出问题:过深的池水会对游人的安全产生威胁,尤其是自身防护意识不足而天性又喜欢戏水的儿童.如何保证游人安全?
3)引入相关规范条文
《公园设计规范(CJJ48-99)》第4.3.2条规定,“硬底人工水体的近岸2.0m范围内的水深,不得大于0.7m,达不到此要求的应设护栏.”
4)讲解规范条文要求
此条文要求设计者,如果为了视觉景观的需要,在池边不设计护栏,则离岸2m范围内水的深度就应控制在0.7m的范围内,否则必须设置防护栏.
5)讲解规范设立依据
为加深学生对此项条文的认识与记忆,应对规范设立背景进一步讲解.条文中0.7m的数据是基于人体工程学得出的:7岁以下孩子常有监护人陪伴游戏,而7岁以上孩子自主、结伴游戏的可能性大,因此以7岁作为规范设定依据;7岁小孩平均肩高0.90m,其落水后,只要站立均可使胸部以上露出水面,得以保证安全.通过规范设立依据的讲解,使学生明白规范设立的科学性、合理性及违背规范的危害,从而使规范条文从枯燥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记忆.
6)引导学生按规范要求思考
在满足规范要求下,引导学生尝试采用其他方法增加水景效果,比如池底和池壁使用深色调材料,同样可使水景看起来深邃,有助形成清晰倒影.使学生意识到规范的设立是保证环境品质的重要手段,而不是设计的壁垒,从而自觉地学习、应用规范.
5小结
1.1天津中新生态城
绿色交通理念的核心: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创建以绿色交通系统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实现绿色交通系统与土地使用的紧密结合;提高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出行比例,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创建低能耗、低污染、低占地,高效率、高服务品质以及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城市绿色交通发展典范。与绿色交通相辅相成的重要理念是职住平衡理念。减少机动化出行需求是实现生态城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而尽可能地实现职住平衡是减少出行需求的首要途径。规划的指标体系为“就业住房平衡指数不小于50%”,这是该项规划空间布局的重要理论依据。另一个与绿色交通有关的理念是便捷的生活服务,规划要求步行300m内可到达基层社区中心,步行500m内可到达居住社区中心,80%的各类出行可在3km范围内完成。在职住平衡和生活服务便利的基础上,规划要求内部出行中非机动方式不低于70%,公交方式不低于25%,小汽车方式占总出行量10%以下。规划提出了“促进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协调发展、建立高品质的公共交通系统、实现慢行交通网络专用、加强机动车需求管理、执行严格的能耗与排放管理标准、推广先进交通管理技术的应用”等六大绿色交通发展策略。为了实现“以人为本”、健康环保理念,将非机动车作为最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并将非机动车出行时的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作为规划重点考虑的内容,建立了一套非机动车专用路系统,包括休闲健身道路(滨河或环湖设置,满足城市居民散步、跑步或骑自行车等休闲健身活动)和通勤道路(城市居民日常非机动方式出行的道路),线形相对顺畅,连通性和便捷性高于机动车网络要求。通过社区公共停车场的管理方式,将小汽车的出行起、终点设置在适当远离家门处,以遏制小汽车的无节制使用。
1.2生态城建设启示
(1)做好生态城市综合规划。生态城市是一个整体概念,为保障城市中所有的能源、水、交通、绿地、城市功能、建筑等子系统的协调运行,同时还要达到预期的环境目标,必须提前做好综合规划,兼顾所有相关方的利益。(2)制定明确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指导原则。(3)倡导绿色交通,加强生态型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通过中心组团与外部沟通。(4)加强公众参与,提高市民的绿色出行意识。(5)慢行系统适宜空间尺度为3~5km,榆垡安置房组团空间尺度为3.2km×2.4km,面积约7.7km2,适宜按照生态城市标准建设。
1.3交通设施规划设计新理念及绿化交通指标
1.3.1交通设施规划设计新理念的提出与应用
由传统的单向需求满足型规划理念向需求引导型规划理念转变。按照低碳、生态、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求,构建“绿色、低碳、集约、智能”的基础设施体系,引入精细化规划理念,积极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组团内部按照慢行、公交、小汽车的优先顺序进行规划,为慢行系统提供良好出行条件,大幅提高慢行出行比例。
1.3.2绿色交通指标体系构建
目前,我国尚没有统一的绿色交通指标体系,该项研究结合已有的低碳、生态、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及国家有关的规范和文件精神,构建绿色交通指标体系,为交通设施布局规划提供指导性依据。指标选取主要遵循合理性、可操作性、可量化性、可比性的原则选取。结合新航城安置房功能定位(以居住、生活服务、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主的综合生活配套区),共选取出行结构、道路设施、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公共停车、智能交通、交通环境七大类23个控制性指标。
2榆垡安置房组团交通市政配套项目实例分析
2.1项目概况
2.1.1地理位置
榆垡组团位于北京新机场西部,临近大广高速。规划区域内道路总长度约25.86km,道路网密度为8.75km/km2。共包括21条城市道路,其中5条城市主干路、6条城市次干路、10条城市支路。
2.1.2用地现状及规划
榆垡安置房周边用地现状主要为农田、绿地、教育用地及少量市政设施用地。主要单位有榆垡水厂、求贤110kV变电站、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北京黄埔大学等。榆垡安置房分为两期,总用地规模约2.89km2,人口约7.37万人,其中一期用地规模约1.44km2,人口约3.94万人,二期用地规模1.45km2,人口约3.43万人。规划用地主要为居住用地、教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商业用地、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等。
2.1.3空间结构
用地空间结构呈现“两轴、三心、三组团”形式。“两轴”———将镇中心现状水系及规划绿地系统引入安置房规划区内,形成贯穿规划区的两条绿化景观休闲轴,与镇中心区形成完整的绿化系统;“三心、三组团”———根据现状及规划道路网,结合邻里单位及邻里中心规划理念,将规划用地划分成三个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中心。
2.2交通设施规划设计新理念在项目中的应用
2.2.1优化路网结构
考虑到便于地块出入口设置及道路微循环构成,满足商业、学校等地块临时停车需求,并满足消防、人流疏散通道需求,建议沿不同用地地块周围设置7m宽内部道路,在地块出让时作为出让条件。
2.2.2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
2.2.2.1常规道路断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现状道路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常规道路横断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设计理念上注重机动车的出行,机动车路幅宽,对慢行系统考虑不足,景观及生态效果不强;公交车站设置在非机动车道上,公交车停靠时影响非机动车的通行;机非混行道路机动车占道停车,挤占非机动车通行空间;宽路板造成人行过街时间过长。
2.2.2.2规划设计原则
(1)充分营造林荫大道的城市道路景观,主、次干路均设置中间分隔带。考虑路口渠划和安全岛设置宽度要求,中间分隔带按3~5m设置。(2)机动车道宽度:路段一条车道为3.5m,路口渠化处采用3m。(3)非机动车宽度单侧宜按3.5m设置,部分红线较窄道路可采用2.5m宽。(4)人行道有效通行宽度:主干路不小于3m,次干路支路不小于2m。(5)空间布置上,采取机非分行原则,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绿化空间充足,设置雨洪利用设施效果更好。(6)横断面设计立体化,采用“分散、消隐”的设计手法,机动车道两侧尽量设置宽隔离带,建议按8~10m控制,结合园林景观设计,弱化道路空间的空旷感,烘托出舒适宜人的道路空间氛围。
2.2.2.3规划设计方案
打破道路红线限制,灵活布置横断面。横断面设计立体化,采用“分散、消隐”的设计手法,机动车道两侧尽量设置宽隔离带,创造舒适宜人的道路空间氛围。主次干路设中间分隔带,机动车与慢行系统间设两侧分隔带。中间分隔带与两侧分隔带种植高大乔木,营造林荫大道效果。强调“机非分离、人车分离”。慢行系统利用道路两侧规划绿带,在平面和纵向上随地势起伏布置,与周边景观和建筑相协调。
2.2.3交通组织
2.2.3.1路通组织
对于组团内部交通组织遵循以下原则:主次干路相交路口、次干路与支路相交、支路与支路相交路口采用灯控路口形式;支路与主干路相交路口采用右进右出形式。
2.2.3.2地块出入通组织
榆垡安置房一期共有19个居住地块,对于每个居住地块出入口的设置遵循以下原则:每个地块设一个车行主要出入口,一个次要出入口。次要出入口一般只供消防车及人行使用。每个地块主要车行出入口尽量避免直接开向主次干路,尽量靠近组团外环,远离邻里中心,让尽量少的汽车穿行邻里中心;相邻地块在同一条支路上的车行主出入口尽量远离,避免拥堵;人行出入口开在主次干路,靠近公交港湾。
3结语
本文以广州市从化区的“富力泉天下”项目为例,探讨原生态山地社区的规划设计方法,总结在山地社区的规划构思,并提出一些在材料、技术等方面的创新点。
2项目简介
2.1项目背景
山清水秀的从化位于广州市东北部,是广州“北优”发展战略的重要板块,休闲旅游业是“温泉之乡”从化主要的支柱产业。广州富力地产集团旗下广州德和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富力泉天下住宅项目则位于广州著名的从化温泉旅游度假区内,东侧紧靠105国道,距离从化市温泉镇约1公里,距广州仅75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从化出口仅10多公里。项目西望“妙境”风景区,天湖公园、流溪河森林公园、流溪河温泉度假区、天湖瀑布、流溪香雪、仙沐园、三桠塘幽谷探险、钱岗古村落、温泉村等众星拱月环绕周边,是名副其实“核心度假区的度假核心”;基地北临流溪河,沿河风景秀丽;南依18洞高尔夫球场、休闲运动气氛浓厚;东揽森林海,地块中部还保留一原生态山林,将被打造为项目的生态山顶公园,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大“氧吧”,为本地块打造成为度假休闲居住小区赋予先天条件。项目总占地面积642017.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94939平方米,项目早于2008年开发建设。
2.2规划设计构思
基于项目所在地块的城市区域位置及自然环境条件,我们设想将城市化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因素有机整合,打造“离尘不离城”的家居生活,提出“打造自然闲逸的原生态山地社区”这一理念。和谐、纯净、韵律是我们描绘的叠嶂山峦的社区生活的理想图景,高绿化率、低密度、良好的通风系统和无敌的景观视野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项目保留地块中央原生态较好的山体作为规划小区的绿心,精心打造作为服务全区的“绿肺”山顶公园。居住组团总体布局尊重地形,以扇形布局为主,组团之间通过景观绿化休闲带进行分隔。最后,设置通过一条12米宽的东西走向主干道依次串联各个住宅组团、休闲绿带及中央山顶公园,主干道两侧布置层次丰富、富有趣味的沿线绿化,构成横穿小区的绿轴。项目规划建设以双拼、联排、叠加住宅、11层小高层及18层高层为主的产品类型,户型面积从90-410㎡,多样化的产品为不同需求人士提供选择可能。项目容积率0.729,建筑密度20.9%,绿地率达到40.3%。同时,项目中部集中设置了充足的配套服务设施,使其提供最佳的服务半径,以满足休闲度假旅游人士的各种需求:规划设置5000㎡商业服务设施,SPA会所,文化活动站,老年人服务站,9班幼儿园、托儿所,肉菜市场,医务室等。便利的交通、完善的配套、纯自然生态的大环境,它将以从化温泉镇的温泉品牌为依托,充分发掘青山绿水的天然景观资源,打造一个适宜休闲度假同时生活配套完善的低密度住宅社区。
2.3项目创新点
2.3.1尊重自然,对场地透切分析,打造原生态的山地住宅区在项目前期从山地建筑与山地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出发,分析山地景观的环境原生性、视景独特性、生态脆弱性和情感认同性,归纳山地交通的特点,寻求车行交通、步行交通与山地环境,山地建筑结合的可能。同时在山地工程技术方面,从防灾、结构稳定、土方平衡等要求出发,研讨绿化、水文组织、边坡稳定及建筑防水的一些具体应对措施。力求创造一个“自然闲逸的原生态山地社区”。2.3.2灵活创新的设计手法,建筑与自然的有机融合规划设计结合基地不同的坡度起伏特征及地质条件,自由灵活进行布局:以中央“绿肺”山体为核心,以扇形形式布局组团,组团之间利用景观绿化休闲带进行分割,有效分配景观资源,绿化率达到40%,实现了“屋在林中,屋在山中”的意境。建筑设计上充分利用原始地形的具体条件,减少对场地大填大挖,降低工程造价,采用错层、跌落、筑台、退台、爬坡、吊脚、架空等多种手法设计建筑单体,使建筑与原有自然地形紧密结合,融为一体。2.3.3依山就势布置路网系统,创造独特的道路景观。由于地势落差较大,小区次干道结合地形及建筑组群,在满足消防环道的坡度,宽度及转弯半径的前提下灵活运用“之字路”、“爬山路”等多种形式体现山地住宅特色,形成多层次、活泼、有机的道路网络结构,使道路既是交通的动脉,又形成不断延伸的观景线,使视线层层变化又串联一体,呈现多种类型的景色。
2.4项目科学技术含量
2.4.1新材料为了营造简约、现代、自然的建筑风格,建筑设计及景观设计时,使用了新材料并尽可能多地使用当地材料:加气混凝土砌块、埃特板、镀膜玻璃、原地开采的岩石等。一方面节能材料经济环保,另一方面体现本地特色,与环境和谐统一增加归属感,使建筑处处彰显出自然,朴素,高品位的特质。2.4.2新技术区内住宅入口处均统一安装先进的豪华可视对讲系统,以及防盗门禁系统。2.4.3节地控制较低的建筑密度(20.9%),赢得大面积集中绿地,与组团绿地、道路沿线绿地一起“点-线-面”形成绿网,绿地率高达40.3%。停车系统尽量采用架空层停车或户内停车方式,同时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减少车位占用用地面积,节约城市用地;地面临时停车位采用绿化式停车位,通过植草砖的运用减少热岛效应增加小区绿量。2.4.4节水为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减少水的浪费,特别安装了“雨水加收系统”。同时景观铺地材质上采用透水材料,充分收集雨水作为景观用水,减少市政用水的比例,大大节约水资源。2.4.5节能建筑设计上采用镀膜玻璃以实现建筑节能目的。公共区域均采用节能灯具,既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又美观耐用和环保。
2.5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5.1项目的社会效益位于“核心度假区的度假核心”的富力泉天下项目,建成后必将成为从化市流溪河沿线一个高端优质的休闲度假住宅小区。整个小区居住环境质朴、清新、与自然有机融合,将带动周边生态人居生活形象的提升,是创造多功能的休闲度假式住宅小区和健康住宅典范,体现“自然闲逸的原生态山地社区生活”的设计理念。2.5.2项目的经济效益项目构筑的望山、亲水、环林的养生式度假居住环境,以及区内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它将进一步强化从化温泉及康体养生休闲度假产业的优势,进一步拉动和活化周边以“温泉”文化为度假品牌的旅游经济,顺应了从化市加快经济转型,打造温泉之都和产业绿谷的重要发展战略的需求!2.5.3项目的环境效益项目尊重地形,通过错层、跌落、筑台、退台、爬坡、吊脚、架空等多种建筑设计手法及灵活布置的山地路网,减少对原始植被的破坏,与从化“山清水秀”的特质所融合;景观设计上尽可能减少硬质铺装,营造微地形,创造更多的绿化面积;同时,项目设计处处体现节地、节水、节能的理念,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生态环境效益进一步体现。
3与当前国内外同类项目的综合评价比较
本项目立足于“温泉之乡”从化温泉旅游度假区的大背景,通过深入了解分析使用人群对度假居所的需求,配套丰富的以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为主题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在规划设计阶段非常注重周边独特环境的调研和场地分析,以现状原生态环境保护为原则,场地改造为辅。与当前国内外同类项目相比,本项目更注重与周边温泉镇区的配合,业态和服务配套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将更有利于提升整个从化温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整体形象;在场地设计上更吃通吃透,依山就势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统一,在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灵追求的同时,还考虑综合效益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富力泉天下项目,必将成为一个“自然闲逸的原生态高端山地社区”的典范。
作者:梁影君 单位:广州市住宅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计算机网络系统已经成为全院业务运行的核心系统,但传统的机房设计不仅给学院带来诸多困扰,也局限着学院未来的计算机网络发展,如何构建能够适应IT技术更新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成为广大用户关心的问题。环境设备安全和介质安全共同构成传统意义上的物理安全,防火防雷防盗、配电动力系统、制冷系统、机柜综合布线、抗电磁干扰、机房场地选择、电源供电PDU等方面是环境设备安全;存储在介质上的数据和信息资源的安全性、信息容灾能力是介质安全。计算机设备是比较高的精密仪器设备,温度、湿度、电压、灰尘都会对其产生影响,任何一个部分出问题,都会对整个网络机房造成影响。对计算机网络机房的设计要从机房建设位置整体出发,内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综合布线,用电安全和消防防盗安全等多方面规划。机房选址要远离灰尘多,电磁干扰强的环境,要保持通风好,最好建设在楼的中层位置,门窗要防盗安装铁栏杆或铁丝网,地面采用防静电的静音地板。网络机房的设备用电和机房灯光照明两部分电源要分开,要配有专用的配电箱和开关,这样便于硬件维护和设备安装,按机房整体布局来看,要安装温度,烟雾感应器,防盗自动报警装置,安装监控摄像头来记录每天进出机房人员情况。安装避雷针避免设备受雷电影响,按装空调来调节机房内的温度避免机房温度过高而影响机器正常运行,适当给机房通风保持机房内空气质量,保证机柜与机柜间,设备与设备间有一定距离,这样有利于计算机设备的散热,在综合布线上要按照科学布线的方法避免线多影响整体布局设计,尽量把线放在暗处,以免人为损坏。
2网络机房工程设计原则
在工程设计方面,以整个系统可靠、可用为目的,并具有良好的系统扩展性、适应性;在功能设计方面,以管理为核心,方便扩展;在运行维护方面,以方便、简单、易发现,易恢复故障为设计目的,要求考虑设备或配件的合理冗余。网络机房设计原则,网络机房规划主要遵循以下几个特性进行实施:
(1)可靠性
在网络机房内所选用的设备在技术方面要有可靠性,保证机房内硬件设备及网络电源线路传输安全,减少损耗。保证整体设计的每个部分都要具有可靠性
(2)可扩展性
网络机房内的软硬件在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在今后发展中的扩展问题,计算机软硬件更新速度快,要给安装的物理设备和系统软件有充分的升级空间,使能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扩展的原则就是持着节约不浪费的态度,在保证原有设备和软件的投入基础上保证功能模块扩展的原则。
(3)安全性
安全性是系统平台稳定运行的基本原则。系统平台要充分发挥系统的防攻击,放入侵的功能使用适当的安全技术,保证系统各端之间的安全,保证系统与系统之间访问可以安全的进行。
(4)对原有设备充分利用,一步步进行改造
对系统网络的改造要保证前期设备和投资的基础上,对原有系统平台进行升级改造,节约资源;综合通信网络是广域网,综合通信网络的投资也可分为可复用投资和不可复用投资。可复用投资如场地环境,物理设备等,在设计时候要充分考虑系统的扩展性,要有扩展空间为今后系统功能扩展服务,适当放宽投资。而如同带宽等一次性的投资,这类投资要以满足目前需要为原则,尽可能不浪费。
(5)可管理性
系统可以通过总控制台方式实现对系统各数据库信息资源和系统应用软件的监控。对网络机房内的极端及电子设备进行监控,以及反馈信息,便于管理者进行日常管理。
(6)设备和技术的成熟性和先进性
3网络物理机房各系统设计实施方案
在进行系统平台设计的时候,我们要采用先进和成熟的设备和技术,在设备的选择上,首先考虑成熟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只有先进和成熟的设备和技术才能保证整体系统的稳定运行。网络机房具体实施方案:
(1)建筑装饰工程部分,在网络机房基础设施建设中,机房装修工程是网络机房建设的重要部分,它为整个网络机房提供安装,配置的舒适环境,机房装修我们要遵循现代机房的风格,保证整体合理布局,并从网络机房设备整体的物理安全性等多方面考虑。
(2)配电系统,网络机房的配电系统相当于人的心肺,是整个的动力核心,机房装饰相当于给人体美容,计算机应用系统相当于工作技能,人体的心肺正常才能保证血液循环呼吸的畅通,保证整个系统的存活,同样只有安全可靠的配电系统才能保证整个网络机房系统的正常运行,才能使网络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发挥更稳定。
(3)机房制冷系统,随着现代社会计算机信息化的飞快发展,计算机在应用功能方面的越来越扩大,信息中心网络机房作为计算机系统信息管理、信息收集整理以及信息资源共享的中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网络机房内的电子设备对空气的温度湿度要求很高,必须要有专用的制冷系统全天候24小时来调节,在机房内的工作人员也要有一个舒适的环境,我们机房内一般采用机房专用的空调设备。
(4)PDU是提供网络机房的服务器、交换机等电子设备稳定的运行的有力保障,计算机技术更新飞快,机房设备也越来越多,我们在寻找一个能够提供稳定保护功能的PDU,这样才能使机房内的计算机设备供电稳定运行。PDU的参数包括电涌保护、冲击电流、报警功能、数字式电流显示,超负荷保护,防止意外关闭。
(5)消防报警及灭火系统,由于机房内电子设备全天候工作,在运行过程中,如果保护维修不当,电源线老化,电子器件老化很容易产生电火,机房内计算机设备都是电子器件,很容易燃烧,网络机房也是存储大量数据信息的地方,一旦发生火灾,设备被破坏,大量的数据信息将会丢失,所以机房防火是很重要的,一般机房都采用报警系统和消防系统,报警系统的感应系统,一旦被触发就会发出报警指令,消防系统一般采用手动式气体灭火器,气体灭火器与传统的泡沫、干粉灭火器相比,电子元器件不容易被腐蚀,不留下残留物等优点。消防系统的工作原理,探测器和监控器对网络机房整个区域实施监控,一旦发现烟雾,火花等探测器就会将收到的信号发送给消防报警器,消防报警器就会发出警报;听到警报后,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对现场进行控制。
(6)容灾恢复能力,当网络机房数据资源存储载体遭到破坏时,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应急体系来迅速恢复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源,保证计算机数据库系统能继续正常运行,使整个系统在灾后以最快的时间来恢复数据库达到灾前效果。好多用户在网络机房的数据备份都是存储在服务器的大容量的硬盘上,或者是建立虚拟硬盘来进行存储,但是这些方法很容易造成数据的丢失,一旦网络机房发生火灾,水灾等我们很难预料的破坏时候,服务器上硬盘被破坏,这样造成存储在硬盘上面的数据丢失,所以利用介质进行备份很容易被外界破坏,我们怎么对网络机房的数据资源进行统一管理,首先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容灾系统,那么完整的容灾备份系统我们要依靠现代网络技术来实现,这也是本设计的中心思想。对数据进行备份是进行容灾方案的第一步,好的容灾技术可以把灾难发生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并且可以在灾后第一时间恢复整个网络数据信息的传输,目前校园机房多数采用基于智能磁盘阵列的数据复制技术。
4总之
关键词:工程机械变速箱;生产线;规划;设计
一、我国现阶段工程机械变速箱生产流程及问题
(一)现阶段工程机械变速箱生产流程
传统的变速箱的加工、装备生产线大都由如图一以下几个步骤共同构成。
(二)工程机械变速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变速箱加工、装配流程虽然能够较大限度内提供数量较为稳定的工程机械变速机但是由于其针对原有技术进行改造的投入较大,使得现阶段变速箱成本较高,质量以及生产效率不足。例如,在某工程机械厂的实际工程机械变速箱生产过程中,通过这种“单流水线”的方式,将部位安装生产线路与总变速箱安装生产线路共同布设,并对装配的工程机械变速箱进行实施检测,这种方法虽然能够保障实际变速箱加工的精准程度,但是这种流水线路的改造成本较高,投资与收益不匹配,进而造成工程机械变速箱的实际生产效率较低,质量不高等问题的存在。
二、在变速箱加工环节的工艺方案设计
(一)在变速箱加工环节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在针对工程机械变速箱的加工环节,设计人员应根据以下几点原则进行针对加工环节的生产线进行设计工作:首先,是需要将针对器械的粗加工、精加工分别进行。由于对于器械的胚体部分加工大都对人员、设备等生产情况的要求并不十分苛刻,同时其加工获得的利得较低,针对这种情况便可以选择一些设备较为陈旧,但仍能够正常运转的“老厂”进行粗加工后,再转换到新产进行后续的加工环节。其次,应在预算内资金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购设专业的变速箱机床,以便提升生产后变速箱的精度情况。如果实际情况不允许,则应最大限度的利用企业内现有的设备,应用专业机床进行先对精准的作业施工,而原有机床则用作通用施工。最后,减少不必要的加工中心设置,一方面加工中心的设置普遍会占用较多的企业资金,却无法为企业贡献出与之像匹配的收益。
(二)在变速箱加工环节应注意的规划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针对加工环节的规划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如表一)。
三、在变速箱装配环节的工艺施工设计
截至目前,我国常见的变速箱装配生产线应包括下述五个环节:首先是针对变速箱中零部件部分的清洗工作,在这个环节,针对部件的清洗设施将完成全部变速箱内部零件的清洗任务,将加工过程中遗留的油渍等污渍进行清洗,以便后续对于变速箱的安装配置工作进行。第二步是将清洗后的变速箱部件按照预设的方法进行装配工作,在这个环节大多书安转、配置工作都采取“流水”作业的方式,在确保配置正常进行的同时,减少了人工配置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在保证了零部件装配效率的同时提升的其变速箱体的安装质量。与此同时,该分装部分可以与总装生产线并排布设,这种情况最大限度的减少其在配置环节的周转作业,大大提升了其变速箱的生产、流转效率。第三步,在变速箱的装配工作环节,通过规划、选用最能减少总装区域面积的“地下返回式”循环线路能,不仅仅能够在最大限度内提升其进行装配祖业的便捷程度,更能明显的减少其所占用的工厂面积从而缓解工厂用地紧张的情况。第四步,在变速箱的磨合缓解采取“空载”的方式进行针对变速箱的磨合工作。最后,是针对变速箱的喷漆环节。在实际设计工作中可以采用自动喷漆流水作业的形式,用机器喷漆的方式代替人力喷漆的方式,使其在保证变速箱喷漆质量的同时增加生产线上喷漆的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加强工程机械变速箱生产线的合理规划,才能保证其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质量。
作者:孙晓飞 李明明 邓 宁 单位:山东上汽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梁娟.工程机械变速箱生产线的规划设计[D].吉林大学,2005.
[2]王建明,易明.履带拖拉机变速箱壳体生产线技术改造[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