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工学硕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16:46:19

序论:在您撰写工学硕士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工学硕士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工程硕士 学位论文 质量控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16-02

一、引言

工程硕士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近年来,随着专业学位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保证和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成为我们必须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学位论文的写作是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既能反映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程度,又能反映学生独立从事工程技术研究及工程问题解决的能力,是一个系统的知识积累、整理和运用的过程,也是一个综合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过程,是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最终体现。因此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与保障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且其离不开对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研究。

二、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质量

近年来,随着工程领域多种专业学位的设立,工程硕士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硕士的生源出现不稳定现象,由此也引发了其质量问题。其一,学校在生源选择上有极大的限制性,受制于企业需求。一方面,有条件、有课题且愿意选派员工参加工程硕士学习的单位较少,另一方面,部分单位也希望与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学校联合,这些都造成学校生源的短缺。其二,生源的缺乏给培养学校一定的压力,导致培养单位招生资格审查不严,所招收学员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且工程实践经验也不足,另一方面,录取的学生中还有一部分不是来自工矿企业、工程建设部门。生源质量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从而也影响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的质量。

(二)培养环节

1.培养目标与标准不清晰

学者曲艳华、孙中伟(2009)分析了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因素,其一即目标定位和质量标准把握不清。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工学硕士学位属于同一层次,旨在培养具有高级管理水平且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但由于种种因素,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工程硕士有一定程度的轻视,培养机构对工程硕士的目标定位和质量标准把握不清。

2.培养模式单一

学者赵军、唐祖爱(2009)在其关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中,指出了培养模式相对单一的问题。我国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可简单表达为:对完成课程学习、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工程硕士,符合授予学位条件者,经校学位评定机构审核批准授予工程硕士学位。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生源构成相对复杂,要满足不同背景行业、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其单一的培养模式是很难有助于其可持续发展的。

3.培养教材与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者夏天娟、杜朝辉、吴世华、谢咏絮(2008)基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指出,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因素之一为课程设置不理想、教学缺乏实践性及课程教材实用性欠缺。

工程硕士一般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学习形式,且其具有工程实践的背景,因此,工程硕士培养教材的选择、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等都要体现其独特的特点。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少学校因为针对工程特点的专业教材的缺乏,而沿用工学硕士的教材,这势必会影响工程硕士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对工程硕士课程的设置缺乏相应的应用性、实践性,学生很难从这样的课程结构设置中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除此之外,课程的教学也大多只是老师进行满堂灌,学生积极性的缺乏也降低了教学的质量。

三、控制与保障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

(一)优化生源把好入学质量关

生源的质量是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首要条件,所以,优化生源质量是控制与保障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基础。关于如何做好这一点,可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是加大专业的宣传力度;二是严格录取资格的审查。

对于工程硕士教育的重要性,还缺乏广泛、深入的宣传,很多人对此并不了解。为此,我们应通过宣传使企业了解到工程硕士教育是培养在职人员的一个好的途径。一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深入企业了解其需求,引进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另一方面,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手段,面向全社会的在职工程技术人员,宣传学校、专业的优势,宣传已取得的成绩。

对于资格审查方面,只有获得学士学位、有三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才予以报名,严格控制那些所学专业不对口,不是来自工矿企业,或者没有学士学位的人员。要严格报考条件,招收那些符合报考条件的工程技术骨干;要严格专业综合入学考试;要加强面试和录取工作。此外,在严格录取标准的同时,对于一些工程经验丰富的管理精英和技术骨干,应该专门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录取政策并将其制度化。同时要加强校际合作,建立生源调剂机制。

(二)完善培养环节加强培养过程管理

1.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

姚美琴(2004)提出对工程硕士的培养要达到三点要求:掌握坚实的理论知识及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掌握基本的信息交流和处理手段;掌握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相应知识。在培养过程中,必须按照上述目标进行培养。曲艳华、孙中伟(2009)提出学校要从根本上对工程硕士教育进行规范化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有了明确的目标定位,就要据此培养目标选择教材、设置课程。要多开一些与工程实践相关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教学、模拟等,采用研讨式、参与式、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其积极性。要建设贴近企业实际需要和发展的特色教材体系,除了从国外引进合适的外文教材,还可以自编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方法应用部分的内容,适当降低理论证明部分的比重,增加对学科前沿、可持续发展等方向的培训,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改造相适应。

2.加强校企合作及师资建设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要迎合企业需求,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就显得尤为必要。关于校企密切合作,可以借鉴美国科学基金会(NSF)创立工程研究中心的模式,由政府、大学和企业联合建立工程硕士合作培养基地。关于校企合作,曲艳华、孙中伟(2009)提出要实现企业“订单式”培养,在培养的全过程中,密切联系企业需求,且有效利用企业资源。

教师的水平对学生的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工程硕士的授课教师不仅要具有基本的课堂教学能力,还应该有一些工程实践的经验。对于师资建设,曾兴雯、史耀媛(2003)指出要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训,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有关企业去锻炼,支持教师到国内外参加有关课程的培训和研讨,提高理论和教学水平。此外,应聘请相关行业内优秀的企业家、高级技术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参与学校的工程硕士教学和管理。

(三)加强论文过程管理

1.规范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写作规范是论文写作的基础,因此,在论文写作之前一定要确保工程硕士学员们了解其基本规范与要求。学校可以将开题报告及论文规范要求在网上公布,使学生更方便地了解其内容。要正确把握对学位论文的要求,避免用学术性学位论文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2.注重选题,加强选题环节的管理

论文的选题直接决定了论文的质量,必须额外重视。工程硕士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选题要突出实践性,研究结果要能解决实际问题,要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可以先将本单位科研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汇总起来,建立课题库,工程硕士学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挑选题目,这也是解决选题难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选题工作不仅包括确定研究课题,还应该有详细的开题报告。选题开题报告要对课题的背景、研究意义、方法、已有条件、预期结果等进行分析论述,且应在开题报告会上通过答辩和评议。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杰,李镇,薛伟.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8(2):104-106.

[2] 李振坤,林穗.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工作探微[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5):341-342.

第2篇

文学硕士论文写作步骤

一、标题

尽量在标题中给出论文的关键词,包括主题、视角、重要的概念等 副标题可有可无,如果有副标题,应使副标题中的观点清楚明确。标题应能点明论文的中心论点。

标题应做到简洁准确,标题不能笼统,也不宜太长。

二、致谢

感谢所有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你提供帮助的人,但不需要感谢所有你认识的人。

三、 摘要

1) 摘要需包含论文的总论点和分论点,且应说明各分论点之间的联系,最后点明论文的结论。

2) 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在内容上应完全一致。

3) 摘要不要详细介绍作家的个人信息和生平经历,也不要复述所研究作品的故事情节。

4) 摘要不要详尽介绍文献综述情况和论文使用的文艺理论,也不要包含大段的引文和脚注。

四、 前言

1) 文献综述需注意三点:第一,简要回顾和论文关系不大的学术研究;第二,重点详述和论文直接相关的现有研究;第三,介绍论文采用的文艺理论中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千万不要详细回溯该理论的发展史。

2) 如与研究确实相关,可简短介绍作家的生平故事和创作经历,但不要详尽介绍作家的所有或部分作品。如有需要,可适时介绍作品创作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3) 论文的中心论点应清楚明确。中心论点不仅仅要说明研究主题,更应该清晰地阐述论文的论点(论点是对个人观点的陈述,具有争论性debatable,而不是对事实的客观性描述。)

4) 前言需说明论文的结构。

5) 在撰写以上几点的过程中,努力使文章过渡自然,逻辑清楚。

6) 前言部分一般不需要副标题

五、 论文主体部分三章

1) 论点应是贯穿每小节、每章乃至通篇论文的主线。此外,论文的每章、每节、每段(或几段)的论点都应一目了然。

2) 论文的写作过程好似你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而故事的内容情节则由所研究的作家和相关批评家(的观点)构成。

3) 论据应建立在翔实的文本细节上。用前言里介绍的理论概念分析讨论文本事实,使它们在逻辑上支撑各论点。

4) 每章、每节、每段(或几段)的论点经充分研讨后都应有相应的合理的结论。

5) 论点、论据、结论之间应做到过渡自然、逻辑连贯。

6) 充分运用二次文献和引文(直接引语、间接引语)支撑论点

7) 为了增进读者的理解,各章均可使用副标题,但不要用三级标题。各章的大标题都8) 9) 10) 11) 12) 13) 14)应点明该章的论点。此外,在内容上,三大章的标题加起来应和论文的标题完全一致,所谓1=1+1+1。正文三章长短应相仿,最长一章的长度不能超过最短一章的1/3;三章在重要性上也差不多,均是构成整篇论文的三个基石之一。

学会使用脚注和尾注来进一步阐明你的观点,解除读者潜在的疑惑。

论文主体部分绝不能复述故事,而应努力阐明观点。不要过于纠缠于理论,理论应和文本分析紧密结合起来,以阐释论点。

任何引用(直接或间接)都应注明出处,否则就是学术剽窃!

不要认为举出证据就等于论证观点。对引文片段应加以分析讨论,说明其与论点间的联系。

第3篇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值此定稿之际,我的工程硕士生活也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遥想入学之时,至今仍然历历在目,恍如隔日,不免感叹光阴易逝、韶华难追。然而,艰辛而快乐的求学之路,也给我留下了很多难以忘怀的温暖和幸福。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视域狭窄,加之资料匮乏,思路难以理顺,论文写作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波折,我深感这份喜悦和骄傲来之不易。除了欣喜,心中更多的还是感恩,此时此刻,只能以最为朴素的感谢,感谢所有使我的今天成为可能的人们,老师、同事、同学、朋友,还有家人,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就没有论文的最终完成。

首先我要感谢我尊敬的导师姜卫平教授,长期以来一直得到姜教授热心地帮助和指导,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授业精神,对我影响深刻,使我在硕士生期间不断成长和进步,并将在以后的岁月里继续激励我。在我撰写学位论文的两年多时间里,姜教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在我对论文的选题、框架的调整、内容的增删、乃至具体格式的规范等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提出了很多极具价值的建议意见,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和帮助,让我领会到了一个真正学者所应该具有的风采以及治学为人的道理。借此机会再次表达我对姜教授最深切的尊敬、爱戴和谢意。

感谢给我传授专业课的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的老师们,是他们授予我知识,为我的研究思路铺垫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没有他们谆谆的教导和深深的关爱,我的论文就无法完成。

感谢吴院长和全体总院领导,感谢他们的决策,是他们鼓励大家考取工程硕士,并组织开办了河南省地质测绘总院工程硕士班,从而使我紧紧抓住了这次宝贵机会进入武汉大学深造,没有他们或许今天的我还在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是他们鞭笞我们进步,让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找准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感谢与我同窗的同事们,感谢他们为我提供的宝贵资料和技术指导,他们兄弟姐妹般的情谊使我的两年半研究生生活充满了乐趣和生机。

感谢我的朋友,感谢你们在我失意时给我鼓励,在失落时给我支持,感谢你们和我一路走来,让我在此过程中倍感温暖!

最为感谢我亲爱的父母,他们最为普通,也最为伟大,是父母给予了我这二十六年的生命,让我拥有一个温馨的家。是他们给了我直面人生的勇气,给了我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分担和谅解了我所有的一切,使我能够顺利考入高等学府继续学习。

第4篇

工程领域名称:

学 号:

姓 名:

校内导师姓名:

企业方导师姓名:

硕士生所在单位名称: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填 表 说 明

1、 研究生须认真填写本表相关内容。

2、 开题报告内容见《电子科技大学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暂行规定》

3、 所列栏目填写不下的,可以另加附页。

4、 本表采取双面印制,且保持原格式不变,纸张限用 A4(页边距为上、下:2.5cm, 左为2.6cm,右为2.1cm;字体为宋体小四,行间距为18磅),整齐装订。

5、 开题报告完成,此表经相关人员签字后,须交学院研究生教务秘书保存。

开题报告登记表内容应包括以下部分,不少于3000字:

(1)说明选题来源、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动态;

(2)说明选题在理论研究或实际应用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3)阐述学位论文中自身研究工作部分,论证完成研究工作拟采取的主要理论、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

(4)说明研究工作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和研究成果形式。

学位论文工作计划表

电子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

注:1、文献综述加页附后,整齐装订。

2、纸张限用 A4(页边距为上、下:2.5cm, 左为2.6cm,右为2.1cm;字体为宋体小四,行间距为18磅)。

第5篇

测绘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从事大地测量、海洋测量、投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等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主要研究方向有动态大地测量与环境变化及灾害监测、空间大地测量理论与技术、精密工程测量与三维工业测量、海洋测量技术、交通导航工程、土木工程测绘、海洋工程测绘、水利工程测绘、矿山工程测绘等。开展测绘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测绘行业及相关工程部门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的矛盾,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通过培养,测绘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掌握所从事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好的职业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基于测绘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

2测绘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根据人才培养标准,借鉴我国的测绘行业目前正处于升级转型期,各事业单位、国企、民营企业单位都亟需掌握基础理论、能从事高新技术工程的人才。从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两方面入手,设计以下培养模式。

2.1“高校+企业+项目”模式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与企业联合培养。以校企共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或联合实验室为培养平台,充分利用校企双方在人才、技术、设备和环境方面的资源,优势互补,以企业的生产或科研项目为牵引,通过共同承担科研项目或共同完成生产项目,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的工程环境,营造真实的工程氛围,同时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合作双赢。这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能够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中得到利益,尝到甜头,弥补企业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方面的投入,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2.2“培养+就业”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兼顾研究生和企业双方利益,保证企业能引进需要的专业人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企业双方有合作意向后,签订就业意向协议。企业投入一定的培养经费,指定专门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第二导师,实际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科研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必须到企业任职若干年。这样,如果是在职学员就读新模式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更容易得到企业的支持,有利于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非在职人员也能较好地解决本人的就业问题,一举两得。

3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建设

按照2009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有关课程设置文件精神,以培养测绘工程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遵循实用性、针对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原则,融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和“CDIO”工程教育理念,参照国家“注册测绘师”任职资格标准,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

3.1课程设置突出职业色彩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因其生源的特殊背景,所应掌握基础知识的广度和专业知识的深度以及研究能力和工作能力等方面特点,导致了其课程体系构建必须遵循以下规律:课程教学从强调学科内容转变为强调学生的经验和体验;课程体系从单一教材转向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因素的整合;关注学生职业背景及工程体验,在课程教学中加重职业的色彩,强调理论性和职业性的完美统一。

3.2课程体系构建

1)以企业需求和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由于专业学位硕士教育作为具有显著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所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从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入手,认真分析行业背景、企业技术现状和人才需求,根据国家及行业发展需求确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职业所需要的“构想—设计—实现—运行”能力为主线,对照行业企业所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分析与目标设计;提炼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要素,明确理论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安排和学位论文方向等内容,以此构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2)按模块化组织教学内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应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改变以往以学科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体系的传统,按照行业企业所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学科知识重组。为此,黑龙江工程学院测绘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从行业发展需求出发,在遵循学科和知识内在联系规律的基础上,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设置课程体系。在组织课程体系时,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1)公共必修课模块:主要包含自然辩证法、外业、知识产权课程。与此同时,设置信息检索、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工程建设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等公共选修课。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品德、较高的学术基础、较好的职业素养,重在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科学意识和必要的知识修养。2)基础理论模块:主要包括应用数理统计、高等应用测量、现代测量数据处理、软件工程课程,主要目的是夯实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为专业课学习创造条件。3)专业课模块:包括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课以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本位进行设计,适当把“注册测绘师”职业资格认证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归纳、凝练,融合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部分课程及相关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若干模块化课程,为学生参加职业资格应试打下基础,推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的衔接,使学生具备一些岗位需要的专项知识和能力;根据学生可能的就业去向,设置现代工程测量技术研究及应用、地理信息工程、遥感信息工程、GNSS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方向模块课程供学生选择。4)学位论文与专业实践模块:这一模块是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环节,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环。它是在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经过在企业的综合实践,结合自己所参与的实际工程项目进一步锻炼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职业综合能力。

3.3与职业任职资格对接

形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职业素质指导与训练研究是新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之一。依据国家“注册测绘师”资格认证标准,以“测绘工程案例”教学及以满足“注册测绘师”任职资格为核心设计课程教学体系,补齐测绘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国家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困难之短板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能顺利通过任职资格考试,获得国家承认的任职资格,同时提高他们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

3.4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手段还是课程教学,它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形式。以往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缺失在课程教学方面较为突出,为避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一直存在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间不能兼顾的矛盾,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构建要以提高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继承测绘工程学院办学传统,发挥专业学科优势,利用合作企业测绘工程项目资源,产学研结合,企业深度参与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实施及管理,构建测绘专项设计实践、工程项目设计实践、工程项目实施实践、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测绘新技术应用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体系,以企业为主导,全面参与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施。

4结束语

第6篇

相关热搜: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范文  公共管理理念

0.引言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关于体育各方面内容的研究越来越多,体育公共管理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社会领域逐渐分化成公共领域和市场领域,在对体育事务的管理中,公共领域中的体育事务管理远远超过了市场领域中的体育事务管理。体育公共管理的研究存在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显性研究的对象是发表于各类报刊上的论文,隐性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学术报告和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在所有研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研究学位论文有着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学位论文的质量是评价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论文选题则是撰写硕士论文的第一环节,并直接影响学位论文的质量。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包含以下三要素:一是研究对象,二是研究内容或研究领域,三是研究方法。选题的“三要素”构成了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框架,也成为评价硕士学位论文的重要尺度。

通过检索CNK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笔者査到2002?2012年间710篇有关体育管理的硕士学位论文。其中,涉及体育公共管理的507篇,占总数的71.4%;涉及市场管理的203篇,占总数的28.6%。

在本文中,笔者对涉及体育公共管理的507篇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内容(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性质和研究领域)方面进行了深人的研究与分析,为体育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1.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数量

    从2002年到2010年的9年间,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2010年达到了高峰。从主观上看,存在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相应的学位论文数量也必然增加;二是体育公共管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体育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各种管理方面的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体育公共管理也就成了人们关注的重要研究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公共管理方面的研究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数量的增加反映了我国体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2.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在以体育公共管理为内容的研究领域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竞技体育管理、大学生体育管理和社区体育管理,分别占论文总数的15.9%、14.5%和13.1%。由此可见,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的都是学生能看到、接触到的体育事务。研究国外体育公共管理方面的论文,只有寥寥数篇,而且这些论文的结论都是通过分析世锦赛、奥运会和其他大型比赛的数据得出的,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经费较少,研究条件有限,很少接触到国外体育组织,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料,也很少能借鉴国外优秀科研成果。

在体育公共管理领域中,中小学体育管理、体育教学管理也是硕士学位论文常常关注的内容,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1%和6.6%,这说明一部分研究生更愿意研究熟悉的学校教学环境。

目前,我国巳进人老龄化社会,但关于老年体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论文仅占总数的2.7%,这与目前社会发展形势不相符,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体育行政管理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更少,这方面论文只占论文总数的3.9%。文献综述类论文也很少涉及基础理论方面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基础理论方面有所加强。

3.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

体育科研方法是研究体育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研究体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⑴。因此,体育科研方法对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分析论文中所包含的研究方法时,我们发现用到的方法主要有4种,即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査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9.2%、63.8%、56.6%和49.4%。搜集资料过程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和德尔菲法,而整理和分析资料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模糊数学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

这507篇学位论文的统计结果表明,在绝大多数论文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数理统计的定量研究方法,说明这些学生重视研究各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更为科学和准确的描述,同时也说明我国体育管理研究在方法上所取得的进步。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体育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条件,综合研究巳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目前,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已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能更加全面、客观、深人地揭示所研究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体育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4.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

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

基础性研究强调对客观现象和事实进行理论性探索或实证性分析,检验理论依据与客观事实的符合程度。虽然基础性研究没有强烈的应用目的,但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研究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基础性研究,新知识和新领域的发展会受到阻碍。以获取新思维和新知识的创造性研究,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并把应用性的研究成果以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形式展现出来。

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的基石,应用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开发性研究之间的桥梁,开发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的目的和归宿。这三种研究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缺一不可。我们对这507篇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应用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3.7%,基础性研究占的比例为19.2%,开发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1%。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硕士研究生拥有的资料和科研条件有限,进行基础性研究的难度比较大;二是主观上忽视基础性研究,而直接进行研究性研究;三是应用性研究比基础性研究更容易。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上对基础性研究的关注不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5.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

    5.1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

通过对这507篇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分析,我们把这些论文的研究领域分为三类:群众体育类研究、学校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其中,绝大多数论文关注的是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中的管理现象及管理问题。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对我国体育公共管理的重视和关注。

在2002—2010年的9年中,这三类论文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变化,2002年到2004年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0.3%;2005年到2006年间,三类研究所占的比重较为接近;从2005年开始,竞技体育类研究开始下降,并略有起伏,但仍在20%左右;从2005年起,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异军突起,并开始占据首位。2002年到2004年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是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而2006年以后,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学校体育类研究所占比例从2008年开始变得较为稳定。

在学校体育类的研究中,中小学体育研究和高校体育研究为两大研究热点,也是硕士学位论文重点关注的内容。

在国家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的背景下,群众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正在发生悄然转变,硕士学位论文关注的重点也从竞技体育转向了群众体育。目前,对群众体育类的研究已呈上升趋势,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已开始关注群众体育。

5.2城市体育和农村体育

农村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农村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城市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城市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两者的区别就是开展健身锻炼的地域不同。不同区域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的差异性,体育观念、运动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体育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

2002年到2012年的9年间,农村体育研究所占的比例不足25%;而城市体育研究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所占比例达到87.5%。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体育是扎根于城市文化而产生、成长和壮大起来的,因而很多的“体育问题”和“体育现象”都发生在城市体育中,这也成为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时关注的热点;二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体育资源、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消费市场都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的体育热点“话题”要多于农村,也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三是由于体育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多为在校学生,他们学习、生活在城市中,因而城市体育研究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研究的话题。

6.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 高校教师在职攻读论文原因分析

自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3年3月17日下发《关于开展高等学校老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以来,各单位、院校都已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是,由于这一学位教育在我国尚属新的领域,还没有成熟的培养模式和管理方法可借鉴,使得培养质量普遍不高,其中较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论文现象的出现。具体来说,论文就是个别学员由于学习期间专业知识掌握不牢,资料积累不多,论文写作方面受阻,于是就以一定的钱财委托他人论文的现象。论文是学员学习水平和研究成果的重要标志,如果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那么就可以说对这名学员的培养是失败的。下面,本人就论文现象出现的原因试给予分析,望能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并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扼制这种现象,以促进在职硕士培养的良性循环。

一、培养单位方面的原因

1.开设专业少,不同专业背景的学员选择余地小。

从各院校的招生简章看来,特别是《通知》落实的最初两年,专业开设少,而且所开专业又偏向于文科。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有再教育要求的高校教师只有跨专业进行学习。由于缺乏足够的基础专业知识,学习起来有些吃力。而如果不能及时地抽挤时间对所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基础课程进行补修的话,可以说根本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因为他们的身份特殊,工作压力大,很少有人能够主动地补修基础知识,所以写论文时没有东西可写也就成了必然了。举个例子来说,某高校三年开设的在职硕士学位教育专业只有两个,即数学和古代文学。二者相比而言,古代文学相对数学更容易些,所以许多学员只有选择古代文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大家都知道,古代文学是门对知识材料要求特别丰富的专业,只有积累了足够的相关材料和背景知识,才有可能进行深入研究,取得相应的成果。但多数成员是做不到的,所以写论文也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学员想要毕业拿到学位,就不得不寻求其他途径,使得统招生的就有了市场。另一方面,论文在近年来对有些人特别是高校师生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论文已由过去的隐蔽状态,发展到今天走上街头公开宣传,大张其鼓地在各种平面媒体、网络媒体上做广告,故一些人将这种事情已经持无所谓的态度,道德层面的约束就放松了。

2.授课时间短,授课时间不集中。

许多院校招收学员的学习时间为三年,而集中学习的时间仅为一年两周的学习时间,总计还不到50天的时间,以每天8小时学习时间计算,学习时间只有400学时,况且有时每天8小时的时间还得不到保证,这与《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中的要求:“学员在校累计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年,其中至少有半年全脱产学习”的规定不符。多数学校在职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还不到一年,更鲜有实现半年全脱产学习。这就使得学员的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对专业的深入学习也受到限制,研究成果势必受到限制。

3.课程设置不合理。

多数单位为在职硕士开设的课程,基本是沿用全日制在校研究生的课程,比如英语用的就是同一教材。这类教材课时量大,基础性强,所以上课时老师只选几课学习一下就草草了事了,根本没有程序性和循序渐进性。另外,对外语和政治理论课及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重复性。这些相关课程在老师及职工的日常工作中是经常接触学习的,所以,这时再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就是浪费时间了。

4.学校条件有限,对在职研究生管理不严。

教学设备落后,图书资料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学术气氛不够浓,高水平的学术报告比较少,在职的研究生更是没有机会参加学术报告会这样的活动。另外,学校缺乏对研究生教学的严格要求和评估,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对研究生缺乏研究方法的教育。这些方面,无形之中都约束着研究生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发展。

5.学风问题突出,造成不良影响。

研究生论文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高校学风问题的反映。当前高校学风问题比较严重,在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中普遍存在浮躁心理,商业气息太浓。学校各院系和教师们忙着挣钱,学校为了抢生源放松对学员的要求。一些教师的主要精力不在教育科研方面,教学过程稀松,上课东拉西扯,甚至连上课时间也不予保证。教师的不正之风不能不影响到学生,使得学员对也持不以为然的态度。

二、学员自身方面的原因

1.学员报考学习的目的与《通知》的目的有偏差。

国家设置这类学位教育的目的在于:加强高校老师队伍建设,为各类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广博扎实基础知识的、较强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校教师,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及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师德和整体素质。而大部分报考的学员的动机则只在于拿到硕士学位,以利于以后的职称评定、薪水的提高及以后在事业中有较强的竞争力。这个目的就使得他们降低了在学习过程中的要求,而只强调结果,即拿到学位。这就意味着拿到学位就是唯一的目的,所以,当他们在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论文的情况下,请人也就成了必然。

2.学员的背景特殊。

他们来自各个教学单位,有着相似的工作背景,共同语言较多,所以聚在一起集中学习时他们并不是把重点放在学习上,而是忙着搞聚会,谈交情。这些成了有限学习时间内的主题,使得学习的效率也大大降低。而在非集中授课期间,他们的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又有冲突。学员均为在职人员,学习的同时还多了一份工作压力,有的甚至担任着重要的领导职务或是教学骨干,在学习与时间的安排上有矛盾,使得课下学习的时间得不到保障。

三、导师方面的原因

1.负担过重,导师队伍建设滞后。

由于近年来的研究生大量扩招,研究生教育的师生比例严重失衡,甚至出现一个导师在带几个甚至十几个全日制在校研究生的情况下再兼带在职攻读的研究生。有不少研究生指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与导师的比例的失衡都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更不要说导师能花大的精力指导在职的研究生了。许多学员与导师一年只有两次见面的机会,甚至两次都见不到,而且开始见面时间还是在第二学年选导师后。如此算来,学员与导师学习期间的见面次数总起来只有四次,导师又如何能够保证对其做出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不少培养单位,在扩招的情况下放松了对导师的遴选条件,导致研究生师资队伍的质量出现下降。

2.个别导师只注重自身发展,而不求与学员共同发展。

导师的勤奋是有目共睹的,许多导师的工作日非常的长,有的甚至加班加点,熬夜来研究自己的东西,对自己有着非常高的追求和要求,但在某些时候导师只是忙着自己的发展,而忽视了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有的导师甚至给学生放活说:我很忙,没有什么急事别给我打电话。试想,在导师的这种态度下,学生如何得到有效的指导,如何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了导师的指导,只靠学生自身的勤奋想取得成绩,学员则会走很多的弯路,浪费许多的宝贵时间。

四、最后一个环节,论文答辩把关不严

许多单位在论文答辩时根本不仔细考核学员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及对所研究的问题掌握情况,只是将论文答辩看成是走过场,草草提几个简单的问题就过关。这就导致许多学员也是心存侥幸,根本不把论文当回事,自然也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自己写论文,请人就是最好的途径。

针对统招在校研究生的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许多高校都已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那么,针对在职研究生的教育,我认为应该集中专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作更加深入的研究,找出确实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特别是如论文这样的问题,直接体现着这种教育的成败,在以后的学位培养中应是坚决杜绝的。

参考文献:

[1]崔涛.简论提高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质量[J].中国成人教育,2006,(4).

[2]邓廿庆.对统招和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生应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J].安徽科技,2002,(7).

[3]曹坤明.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