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46:17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工作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毕业论文 选题 论文指导 开题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4.016
Undergraduate Students' Graduation Thesis Guidance
LI Hongqi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No333 Longteng Road, Shanghai 201620)
Abstract Undergraduates often feel at a loss on writing the graduation thesis, so teacher's must give some careful guidance. Fundamentally speaking, how to select a good thesis topic and master the basic skills of writing are the keys of the writing.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how to guide the students select the correct topic and write from the thesis topic ideas, and give some advice on the graduation thesis work.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the students' graduation thesis quality.
Key words graduation thesis; topic; thesis guidance; thesis proposal
0 引言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对应届毕业生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综合性考查,是按照教学计划在毕业前最后一学期必须完成的实践教学任务,着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践环节。毕业论文质量直接反映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检验。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使大学生熟悉科研学术论文的基本写作方法和写作规范,初步了解科研创作的一些基本技能,掌握文献资料检索的基本方法。根据多年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经验,我们对学生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工作的不足提出几点看法。
1 选题的方法
学生在做毕业设计之前,必须先选题。目前我们学校的做法是,由每位指导老师先确定5~8个题目(具体数量根据指导老师所带的学生人数提前确定),然后将所有指导老师的题目汇总在一起,最后由每名学生从中选择一个题目。从表面上看,选题好像就是给文章定个题目,其实不然。从深度上说,选题是初步进行科学研究过程的起点。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是要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或者根据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方向,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选择一个好的题目,需要经过学生互相比较、反复推敲、多方思考的一番选择。这种选题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指导老师给出的题目数量和学生人数是按照1:1的比例提出来的,所以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选到适合自己的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今年在指导学生做毕业设计时,考虑到这种缺陷,所以当选择我的题目学生确定后,我一一联系他们,询问他们的学习绩点、学习兴趣以及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工作等等,根据学生情况,从难度和研究范围方面适当地调整题目。经过这种调整,完全激发了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热情,使得后期的毕业设计进展得非常顺利。
2 选题之后做什么
每位学生确定选题后,我分别与他们进行交流,进一步明确毕业生设计所需完成的进度安排、文献检索并整理以及完成开题报告等工作。并且明确告知,这阶段的重点是完成开题报告,同时发了一份开题报告的模板给他们,强调开题报告的重点在于选题的设计方案上,它主要说明这个选题应该如何开展研究,采取什么样的设计方案来实现对选题的论证和设计,以期达到一定的设计目标。设计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没有科研经验的学生来讲,一个优秀的设计方案,可以使学生避免无所适从,可以保证整个毕业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但是在检查学生的开题报告时,仍然发现了很多问题。在开题报告中,有些同学只是对文献的简单罗列,概述性的知识很多,提到设计方案的少之又少,或者有的仅用几句话就完成了选题的设计方案。这一切说明学生并没有重视开题报告。这一点在今后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时,应该引起指导老师的重视。所以下面有必要说一说开题报告怎么写。
3 开题报告怎么写
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开题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开题报告标题;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确定课题的研究方案和步骤;预期的研究结果等。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写过科研论文,所以对上面这些内容还是非常陌生。
1.从消费观念与消费内容视角来看,当代大学生消费意识日渐开放和多元化。这方面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可见一斑。当代大学生消费对象和内容体系多种多样,主要有日常的网络消费、购物消费、娱乐消费、社交消费、学习消费等等。消费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彰显了当代大学生消费能力、消费层次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也反映大学生消费行为背后的家庭经济收入的提高。其中,人际消费占据很大一部分,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非常喜欢社会交往的个性特点。
2.从消费模式和方式视角来看,当代大学生消费传统与现代消费模式并存,其中网络消费已经成为主流。这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一方面继续在使用传统的消费方式,比如亲自到超市购物、到歌厅唱歌跳舞等等;同时,更加喜欢网络平台的消费方式,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远程学习、网络购物等等,而且,网络消费模式已经成为主流,更加现代化和时尚化,这些彰显了网络时代大学生们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3.从消费层次视角来看,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差距日渐拉大。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由于各自的经济来源有所不同,甚至有些差距很大,这就导致了消费水平的巨大反差,这其实是贫富分化和阶层分化在高校的延伸,这种状态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相处。
4.当代大学生消费世界呈现出享受性、非理性和异化消费等不良倾向广泛存在。这方方面主要表在过度上网消费、过度奢侈消费等等,在消费领域展现了拼爹的发展态势。同时,很多学生消费只凭自己的喜好,不管家庭的经济状况如何。这些都是需要高校德育工作引起重视的地方。
二、当代消费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与挑战
当代消费文化是大众文化体系的一种,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诸多的机遇,同时,带来了更多的是挑战和影响,诸多问题在当前消费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改革创新中不得不思考和着手解决。
1.高校德育各个环节缺乏创新。这主要表现在高校德育工作在价值取向与理念、内容体系、模式与方式等方面的选择上,没有很好地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消费实际去规划,使得高校德育工作严重缺乏亲和力和吸引力。
2.高校德育环境更加复杂化与多样化,彰显了高校德育教育的公共危机的出现。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消费文化背景下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和功利主义的校园风气,严重影响了高校德育的美丽纯洁环境和氛围。
3.高校德育教师和专业学科教师的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急需健康引导,这就需要高校德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可是环视目前我国高校德育教师专业知识功底还不错,但是人文方面的素养素质确实还还非常不足,从人文知识到人文行为等方面发展得非常不理想。
4.高校校园消费文化及公民文化建设急需加强。社会消费文化涌入高校,给高校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和消费价值观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给高校消费文化带来太多社会上的负面成分,使得校园消费文化场域出现了很多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这表明了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和公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5.当代消费文化对大学生本人产生了诸多影响。一方面,当代消费文化让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生活;另一方面,也带来诸多的消极影响。比如消费文化促使大学生道德观陷入迷失的状态、陷入平庸,消费文化的自利性消解着大学生的责任感与道德感,消费文化的多元异质性导致了大学生的道德与价值共识难以成型。这些都需要高校德育工作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地方,也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要多多关怀大学生的生活世界。
三、提升消费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德育工作实效的路径
消费文化对高校大学生及其德育工作产生了诸多的影响,也提出了诸多的挑战和要求。鉴于此,高校应该主动应对,积极思考消费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观念,树立消费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德育工作视野;将课堂道德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育人等模式融合一起,形成高校德育的合力;将消费教育、公民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现代国民素质和品质;大力培养面向全球化和大众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力求建设多师型的高校教师队伍;注重德育文化环境建设,加强高校消费文化建设,以此建构起消费文化大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运行机制。
1.构建面向消费文化的高校德育工作理念与价值取向,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健康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务必要树立一种面向学生的大众文化、手机文化和网络文化等等文化世界的教育理念,将德育内容、目标和模式方式、评价体系等环节紧紧结合消费文化进行构思和建设。
2.构建面向消费文化的德育模式与方式,让大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形成崇尚道德的勇气和践行道德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净化校园文化和校园消费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发展功能和调适功能;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服务管理,引领大学生健康消费,强化学生身份认同和道德情感意识;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模式,结合大学生消费活动,引领大学生开展体验式教育,科学激发当代大学生道德主体的自觉性自主性自爱自重性,全力消解消费文化的诸多异化功能,尽可能排除消费文化的负面影响。
3.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消费特点和引领消费的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推动高校德育话语系统青年化。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等纳入德育内容和目标体系之中;同时,努力挖掘消费文化体系中蕴含的积极有益资源,将之融于德育教育之中,不断扩大高校德育内容的现实关怀覆盖面;将现代公民教育纳入其中,全面开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教育、责任教育和生命教育;加强大学生道德勇气、道德选择批判和道德践行的能力训练,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外,高校德育工作还必须要将“三观”和中国梦教育纳入其中,用主流价值观去科学整合多元化的价值观世界,以主流文化整合多元的文化世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的引领作用;根据消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的不利影响,高校德育工作务必要注重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的境界和层次。
4.建设面向消费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师资队伍。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根据消费文化对教师的要求,根据消费文化下大学生的行为和语言特点的引导要求,通过各种平台,采用各种形式,从文化、专业、现代教育技能等方面全力提升德育教师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从多元文化背景下提升德育教师的教育能力。
(一)增强班级凝聚力,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主题班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辅导员向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第一,可以利用一些重要的节日,可以抓住以节日名字为主题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第二,主题班会的形式要需互动性与多样性。辅导员可以通过做游戏等方式,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第三,可以在班会上增加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活动环节。主题班会设置师生搭配游戏,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二)培养学生民主意识,定期举行民主生活讨论会。
培养大学生民主意识,是提高学生自身良好发展的重要环节。为加强学生民主意识的形成,班级可以定期举行民主生活会。一方面可以让班级的生活委员定期组织民主针对校园环境、活动等方面进行交流会;另一方面可以针对每一时期的国家政治形势,聚合党员和预备党员来召开主题民主生活会,进行相互交流,探讨国家时事和校园情况。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
(一)增强学习风气,建立各类学习小组。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辅导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需求了解,对学生进行分类为考研群体、考公务员群体、就业群体。考研群体可以在校外邀请一些考研专家为学生进行考研指导。公务员群体可以让公务员学习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就业技能群体可以让辅导员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方面的技能培训,以真正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提高社区文化氛围,进行社区文化建设。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学生社区文化的建设,为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进行社区文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其他高校的寝室,唤醒他们爱护寝室的良好意识,激发营造良好寝室环境的动力;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寝室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促进学生形成视寝如家的文化气息。
(三)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定期开展党员“一对一”帮扶活动。
党员,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领导性作用。为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可以定期开展党员“一对一”帮扶活动。第一,让每位正式党员和预备党员选择帮助的下届党员群体,形成良好的党员互助作风;第二,积极鼓励每位正式党员和预备党员带领下届党员群体参加义工活动,为学生群体起好带头作用;第三,让每位党员和预备党员帮助班级中的一名普通学生。通过辅导学习、谈心等方式,发挥自己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方式的创新途径
(一)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实行服务式管理方式。
面对新时期的大学生,需要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方式。一方面需要从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转变为现代化的教育服务理念。辅导员需要有服务理念,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需要从传统的管教型方式转变为服务型教育方式。辅导员应该融入到学生群体中,用真心为学生提供服务,变“管理”为“服务”,变“命令”为“引导”。
(二)拓宽师生沟通渠道,发展微信沟通平台。
作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需要跟进时代的发展,挖掘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使用潜力,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实效。第一,可以建立微信语音群组,高效率地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第二,可以充分利用微信的朋友圈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便于心理辅导;第三,可以利用微信新开发的微信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为大学生建立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公共微信平台系统。
(三)丰富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发展两课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一、十几年来高校扩招及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进
对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造成很大冲击,也使得学生群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校出现了学生群体越来越小型化、分散化和个体化——如“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突出大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教育要进宿舍、进QQ群、进微信,以适应学生生活环境的新变化。
二、现在的大学生家庭主要有四种类型
独生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单亲家庭、流动家庭。学生之间存在着多种差异——城乡差异、贫富差异、兴趣差异及思想观念差异,从而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独生子女的广泛存在,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现实。这些九零后大学生当中,由于学业或生活的压力,将来毕业或就业的焦虑,不少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素质脆弱和人格严重缺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采用柔性化教育手段来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三、与时俱进的柔性化教育模式
柔性化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刚性教育手段来说的,其实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模式。“柔性化教育模式”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通过对被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以潜在的说服了让其自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从而影响其思想意志并转化为自觉行为。它隐含着一种更加深沉的大爱,具体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就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全新教育理念。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呼唤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呼唤对学生无形无疆的“大爱”,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要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对立感和抵触情绪,从而使受教育者更加尊重理解教育工作者,并激发热情,主动积极地接受道德的洗礼。
四、柔性化德育教育的具体实现途径
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网站进行有效的管理,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疏导和防范。高校在建立互联网上德育系统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的网上言行,把网络所提倡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融于各项管理之中,使其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统一起来。
首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约束大学生的网上言行。必须明确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所有法规和道德文明礼仪,诸如《宪法》、《民法》、《刑法》等在网络上同样适用,国家保密局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等法规必须执行,任何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都要依法处理。近年各高校纷纷制定《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学生宿舍网络管理条例》,修订《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这些办法和条例对学生上网的时间、地域等内容进行了限制和规范,并制定了相关的处罚条例,如:规定联接学生寝室的网络暂限国内运行,学生不得因上网耽误上课、自修和影响同学的休息等。对于违反网络管理条例规定的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暂停上网资格、赔偿损失、取消学生评优评奖,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等。此外,在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下对各院系、班级寝室制定上网的“乡规民约”,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
其次,加强网络的技术支持,筑牢“防火墙”,堵住“入侵者”。一些大学的校园网刚启用时,由于网络防卫系统比较薄弱,漏洞较多,很快被“黑客”恶意攻破,窃取了相关数据信息。同时,在对匿名用户缺乏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一些不宜宣传或不健康的内容也通过网络进入了校园网。基于上述问题,学校实施了二期工程,建成了以“防火墙”网络安全技术为技术支持的校园网,有效地抑制了同类问题的发生。现在,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的规则设置对境外有害网站和有不健康内容的网站进行封堵,禁止访问,现有的网络安全技术也使网络抵御校内外“黑客”攻击的能力大大增强,安全性明显提高。
再次,加强对电子公告牌和“论坛”的监管。BBS即电子公告牌,是国际互联网上最知名的信息服务点,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BBS网站。该站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讨论区的文章出现涉及政治的过激言论;在讨论中由于知识的贫乏和观点的谬误而误导他人;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出现人身攻击的现象;个别不负责任的人在网上贴出某些内容不健康的文章。因此,应该采取如下管理办法:
明确职责并建立责任制。对于BBS的管理,要明确主管和协管部门。管理者不仅要有网络技术人员,还要有德育工作者和安全保卫人员。凡申请在学生寝室上网或申办“论坛”者,须填写入网申请书,并签署有院(系)学生工作组或有关主管部门审核的入网责任书。BBS站实行版主负责制,明确各版主的具体权利和义务,促使其认真履行职责,切实维护好本版的内容,及时删除一些错误的信息。
制定张贴规则,供张贴者自律。张贴规则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警告:张贴者对张贴信息的行为和张贴的内容负全部法律责任,不得违反国家法规和校规。(2)不得伤害他人;不准张贴、转贴和传播任何具有污蔑、诽谤、诋毁、、辱骂性质的信息;不得骚扰、威胁他人;不得使用冒犯少数民族和的语言。(3)保护国家秘密:不得、谈论和传播国家秘密信息。(4)不准讨论和鼓吹各种违法犯罪活动。(5)保护个人隐私:不准张贴他人的姓名、住址、电话、照片等;不准在网上向年龄在18岁以下者套取姓名、住址、电话和学校名称等信息。(6)不得抛撒信息垃圾:不准连续张贴同一内容,不允许在不同的议题下张贴同样的内容。(7)保护知识产权:不准张贴受版权保护的图片、商标和文章。(8)不轻信网络谣言。(9)不准用于商业目的:不准在BBS或“论坛”中张贴广告、推销产品、开展有偿服务。(10)不要无节制地迷恋于虚拟的电脑世界。
适时对网上信息进行调控。开设BBS和“论坛”的高校网站必须声明,网站管理者具有删除、转移、编辑所有违规信息,对不良信息传播者给予警告、勒令改正、取消联网资格若干天,以及取消违规者张贴信息和访问网站等处罚的权利。网民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形式向提供服务的网站举报他人的违规行为。网站接到举报后,有责任回复举报者,对举报内容做出处理,并对被举报者提出警告或采取技术措施限制违规者继续张贴信息。(张鸿:《双刃剑:网络与大学生》,载《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组织信息员对网上消极信息予以平衡,组建网络信息员队伍。他们由德育工作者和部分学生骨干组成,受有关职能部门或所在单位指导,其主要职责是:定期整理BBS上的讨论热点及主要观点,捕捉和反馈重要信息,掌握网上动态,以适当方式制作和积极信息,反驳或平衡消极信息。
二、加强高校网络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针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及过程的新变化,尽快培养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的“专家型”高校网络德育人才队伍,应成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把握网络文化发展方向,加强网络知识技能学习。
当前,大学德育工作者要把握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就必须主动学习和着重发展网络知识和技能:
1.交流与沟通技能。大学德育工作者要掌握聊天室、BBS、QICQ、网上论坛、电子邮件等网络交流手段,以便及时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快捷、多方位地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
2.浏览与查询技能。大学德育工作者要了解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要懂得如何在信息海洋中尽快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并采取一定的信息保存方法将需要的信息存储起来,提高网络使用率。
3.信息与网络参与技能。大学德育工作者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理论与操作实践,掌握各种软件的应用技能,懂得网络的基本原理,掌握网络运用规范,学会网上查询方法,信息下载和网上通讯、交流的技巧,学会多媒体、网页的制作技巧、网上监控的方法与阻挡有害信息的技巧等,总之一切有利于开展网络德育工作的技术技巧都应熟练掌握和运用。
高校要加强对网络德育人才队伍的网络培训,通过技术讲座和培训,介绍网络发展的新动向,应用软件的新版本,使德育工作者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只有德育工作者掌握了足够的网络知识技能,才可能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采用声、文、图、像的综合表现形式来表达教育内容,增加教育信息容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提高大学德育的时效性。
第二,优化德育队伍结构,树立德育专家意识。
大学德育工作者只有成长为一名专家,才有可能胜任日益繁重、复杂、艰巨、高标准的德育理论研究和日常实践活动,才能保证德育工作的先进性和成效性。目前大学德育队伍经过学习和培训,大部分已能够利用网络进行日常的德育工作,但开发德育软件、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建立德育网站等更深层的德育工作还有一定困难。大学德育工作者还必须下苦功夫不断学习实践、研究提高,熟练地掌握计算机,了解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其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并尽可能以适当方式参与校园信息的制作与控制,指导大学生在网络上查找有益信息,使自己成为大学德育所涉及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专家,充分发挥德育工作者的骨干带头作用、团结凝聚作用和咨询指导作用。因此,优化德育队伍结构,树立专家意识,充实一批既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有较好政治素质的专业人才到大学德育队伍中来就显得迫在眉睫。
通过组建大学生宣讲团的形式,把高校的德育工作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大学生利用暑期返乡和社会实践的时机,深入宣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任务目标和工作安排,密切大学生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宣讲团成员通过深入社会,实现“学习—宣讲—实践”三结合,接受国情教育、体验民生诉求、感悟时代精神,培养自身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感恩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综合素质,不断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
(二)拓展了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的途径
宣讲团成员要作为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情况的“传播者”,首先就要成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明白人”。这就要求宣讲团的成员充分利用书籍、宣讲手册、网络等工具加强自身学习,做好知识储备;认真学习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常识,学习关于党的群众路线和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论述,及时掌握省市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和动态。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大学生宣讲团拓展了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的途径。
(三)促进了高校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塑造健康人格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大学生宣讲团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宣讲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摒弃“艰苦朴素已过时、吃喝玩乐要高端”的享乐主义倾向和“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培养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比如通过深入社区、街道、厂矿、农村等社会各个领域,与工人、农民、学生、商贩、自由职业者等不同人群同行、同言、同劳动,感知社会、体验民情,从而引导学生转变固有不良思想,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与他人进行良好沟通的意识,促使其形成乐观、开朗、理性、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状态。
(四)帮助了高校学生深刻理解社会变革
1.1家庭教育方面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拼命工作,为的是给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在当前的家庭结构中,孩子往往受到太多的宠爱,甚至是溺爱,导致他们依赖心理强,自理自立能力差,而且在生活中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只知一味地索取,而不体贴长辈的艰辛,更不会心存感激,我行我素,不顾及长辈的内心感受。尤其是“留守一族”,他们长期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乏应该享有的亲情,内心变得冷漠,感恩意识更为不强。另外,许多父母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片面追求孩子的智力教育,对子女的学习成绩较为重视,而对孩子的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1.2学校教育方面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大环境下,学校教育过分看重升学率和就业率,对学生内在品质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有所忽略。在这种环境下,让学生从思想上和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感恩对于他们的重要性是很难的。当然,忽视感恩教育的后果,就是造成了他们缺乏修养、不懂感恩回报、自私自利、情感冷漠。
1.3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很容易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在市场竞争的激烈环境中,很多人重利轻义,人们之间推心置腹的情感交流、心灵沟通减少了,人际关系也逐渐变得冷漠和疏远了,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的当代大学生,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他们中部分人逐渐地沦落为自私自利、感情冷漠、追求物质享受。他们不懂得感恩他人与社会,缺少一颗感恩的心,更不愿意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人。
2感恩教育的培育途径及方法
2.1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增加感恩教育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增加感恩教育,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教育技能,还要有很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教育过程中,切忌高高在上,要与大学生交朋友,平等相待,耐心进行沟通与交流,还要精心设计,把教育目的寓于其中,打动和感化学生,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尤其是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是实施学生感恩教育的最好时机。例如,在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中,辅导员可以将迎新现场拍到的父母送子女报到的照片,精心制作成PPT《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新生感恩教育的鲜活素材,给新生上一堂感恩教育课,让他们真真切切的体验父母的辛劳,达到较好的感恩教育的效果。
2.2利用传统文化节日,丰富感恩教育内容教育者可以利用传统文化节日,丰富感恩教育的内容。把传统节日充分利用起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具有特色、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如:在母亲节和父亲节到来时,举办“母亲(父亲)孩子向你说声谢谢”书信等活动,教育大学生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利用教师节开展“师恩难忘”主题演讲比赛活动,教育学生不忘师恩,感谢母校。在这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中,以鲜活的感恩教育活动为载体,让大学生从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
2.3通过奖、助学金的评定,增强大学生感恩意识随着国家对大学生的资助面及资助额的扩大,每年一度的国家及其他奖、助学金评定工作中各高校资助中心都是按照给定的条件忙忙碌碌的完成评定和发放。相关部门应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和发放过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感恩意识,努力学习,回报国家和社会。
2.4利用党、团组织活动增强感恩教育高校的大学生党、团校在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培训活动每年都定期开展。进入党、团校学习和培训的学生,是学生的优秀代表,是党的培养对象,他们一般都是思想素质相对高的优秀学生。在学习培训中,他们不仅要学习党、团的基本理论,还要增强他们感恩意识,此时穿插部分感恩教育的内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发挥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广大学生中身体力行,知恩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