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45:58
序论:在您撰写社团文化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20世纪中叶以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1980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三位,而美国的工业地位却在下降。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管理学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Pascale)和哈佛大学教授安东尼·阿索斯(Athos)以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为例,并将美国的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与之对比,于1981年合作出版了《日本管理的艺术》一书,指出了美国落后于日本的原因。他们认为,落后的原因要归因于组织文化的不同,他们把组织文化定义为“是组织制定员工和(或)顾客政策的宗旨”。他们认为美国公司的组织文化只注重策略、结构、制度,而忽视人员、技巧、作用和最高目标,因此他们提出了组织文化的7S框架。7S框架就是指组织管理要注重七个管理要素: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s)、人员(staff)、技能(skills)、作风(style)、最高目标(superordinategoals),如图所示: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特定的环境条件和历史传统,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结构组织、战略重点、制度体系、风格特征、人员结构、才能类型、崇高目标、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于是每个组织都具有自己特定的组织文化。雪恩(Schein)将组织文化定义为:“特定群体所发明、发现和发展的,用于学习应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整合问题的基本假设的形式,这些形式运作良好足以显示出成效,因而它们成为教育员工用以知觉、思考和感受组织问题的实际方式”。
1.社团文化的核心是崇高价值观
任何一个社团总是要把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对象作为本社团本组织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理想或最高宗旨,一旦这种最高目标和基本信念成为本社团成员行为的共同价值观,就会构成社团组织内部强烈的凝聚力和整合力,通过制度体系的搭建、人员结构的固定、才能类型的养成、战略重点的确定,最终成为统领社团成员共同遵守的行动指南。因此,社团价值观制约和支配着社团的宗旨、信念、行为规范和追求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团崇高价值观是社团文化的核心。
2.社团文化的中心是人本文化
国内学者肖绍俊认为,高校学生组织含社团管理干部领导能力包括四个维度,即:信息处理能力、任务执行能力、合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王鹏威认为,高校学生干部的个人魅力是提高其领导能力的重要因素。朱文欣认为在学生干部培养上选拔是基础,培训与实践是途径,机制建设是保障,人本关怀是关键。可见,充分发挥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社团全体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和是敏感,使社团组织和成员成为真正的共同体,才能不断增强社团组织的内在活力和实现其既定目的。
3.社团文化的主要管理方式是以柔性管理为主
社团文化通过柔性的而非刚性的文化引导,建立起社团组织内部合作、友爱、奋进的文化心理环境,以及协调和谐的人群氛围,自动地调节组织成员的心态和行动,并通过对这种文化氛围的心理认同,逐渐地内化为社团成员的主体文化,形成共同的制度体系、风格特征、人员结构、才能类型及行为方式,使组织的共同目标转化为成员的自觉行动,使群体产生最大的协同合力。事实证明,由柔性管理所产生的协同力比刚性管理制度有着更为强烈的控制力和持久力。
三、社团文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社团为重要载体,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凝聚力的建立
多个学生因为有着相同的兴趣和爱好共同参与到某一个学生社团后,因为大家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需求,有着同样的追求,在社团活动中就愿意接受教师和同学给予的建议。更多的时候会在为完成一个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因为相互间的信任而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学生社团就像一股强大的磁场将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和教师凝聚在一起。
2.有利于学校思想教育潜移默化的进行
学生社团的类型很多,不仅仅有我们日常认为的体育类,还有科技类、文学类,也包括了政治理论学习类。这种基于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有自愿的参与者组织形式活泼的学生社团,让原来思想教育的说教形式转变成学生乐意宣传和参与其中。因此,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
3.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展示
高中学生参与到社团中,完全是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决定的,大家因为一个相同的爱好走到一起,在这个环境中,学生更容易释放自己。如我校的街舞社,不仅组织时尚类的活动,如快闪,同时也组织送文艺到敬老院活动,这些活动在一些媒体上都有报道。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满足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个性和自己的特长得到了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自我价值也得到了实现。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
“人文盐中、创新盐中”是盐城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学校,创新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更应对其进行创新教育。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学生社团中都是依据其兴趣,在活动过程中从策划到实施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师仅是指导。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学生通过一些科学、学术氛围的影响,形成了敢于挑战困难、投身科学的创新意识。在我校的科技类社团活动中,许多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爱上航模,并自发组织设计,在省比赛中收获颇多。
5.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目前,高中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家长在很大程度上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关心,高中生学生压力大,心理承受力有限,如果出现问题不及时解决,很容易酿成大错。学生社团可以为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社团活动不仅能为学生高中生活注入生机和活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心灵的沟通平台。在社团活动中,有共同爱好和兴趣出发点的学生相聚在一起,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更容易,使他们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社团活动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尽情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参与活动。同时社团活动还可以促使学生在融洽的交往过程中了解自己的长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第二课堂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因此也是大学育人的重要载体之一,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具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与优势。我们认为社团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指以大学生社团为依托,以社团文化为根基,在社团文化环境下,以社团文化主体、社团价值观念、制度规范、社团活动各要素关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从而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实现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显著提高。具体说来,社团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涵义:其一,社团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心理健康教育通常包括调适性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两类:前者主要面向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并通过心理治疗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而后者则面向全体大学生,主要采用心理辅导的方式提高心理素质,完善人格。而社团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引导全体大学生从群体互动到自我管理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与调整自我,是对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其二,社团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因不同类型的社团及其文化特质之间的异同而表现出同一性与独特性的相互结合。从社团的基本功效来看,大多数社团及其文化内涵存在相通之处,如有利于增进人际交流与互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提升能力等。但是,社团由于其成立的宗旨、所遵循的信条与原则、社团主体构成、社团活动的内涵和形式等的不同而形成了诸多不同类型的社团,同时也彰显出了不同的社团文化内涵。显然,在不同社团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体现出相应的教育共性,又表达着不同的育人重点。如,学习科研类社团文化侧重于向大学生传递知识文化价值,文体艺术类社团文化则倾向于向大学生传递美与德的实质,而志愿服务类社团文化更致力于向大学生传递爱与奉献的精神等等。其三,社团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既包括社团成员,又包括社团文化辐射范围内的其他大学生。社团文化对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有强大的吸收力,并在吸取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精髓的过程中发展自身,从而为社团内部成员提供优良的文化资源;同时,社团文化对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又具有外向的辐射功能,因此在社团文化的辐射渗透过程中对社团实践范围内的其他大学生也具有心理辅导的间接功能。
二、社团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功能表现与实现方式
社团文化在大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起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桥梁和通道。通过社团文化,大学生逐渐掌握融入社会所必要的知识、技能与生活方式,从而在自身心理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形成动态的平衡与协调。换言之,社团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主要是从大学生社会化的层面展开的,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1.社团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实践的广阔平台,而社会实践活动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与手段,在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掌握民情、适应社会、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养成意志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从社团文化的构成要素层面来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主要是社团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深层价值观念作用的结果。如前所述,社团的价值观念是社团文化的核心要素,是指导社团实践活动的信念、信条与基本原则,是社团各成员的精神寄托与思想共识。通常说来,社团价值观念作用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既需要通过社团负责人与管理者的公开倡导,需要通过社团标识等物质载体的积极彰显,又需要通过社团实践活动的自然传承与潜在暗示。其中,这种潜在的暗示是使大学生迅速接受并认同社团价值观念,且以此为依据做出行为反应的育人方式。譬如,大学生参与到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大学生义工站等志愿服务类社团活动中,便会在不断了解社会与民众需求的实践活动中持续地受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社团文化浸染和暗示,从而自然而然地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其社会责任感也会随之不断增强。
2.社团活动的组织和参与对大学生社交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大影响力
众所周知,人际沟通不畅、社交能力薄弱是心理健康的主要障碍之一。此外,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研究指出,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显然,较强的社交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而且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需的核心能力之一。但是,当前的大学生多是90后独生子女出身,在进入大学之前的生活空间相对狭窄与封闭,而进入大学之后,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和适应,将会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如前所述,大学生社团通常是由拥有共同的爱好、兴趣、特长和理想的大学生组成,而社团活动是社团成员组织开展的活动,是社团运作的核心部分,又是社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社团活动的过程、形式和影响力承载社团文化、彰显社团文化、传播社团文化,是社团文化关照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式之一。社团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社团活动的组织和参与为大学生创造了自然、轻松、平等、和谐的良好氛围,容易使大学生从孤僻、害羞的情绪,从不敢、不愿、不善与人交往中摆脱出来,学会正确的人际沟通方式,提升社交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甚至学会正确地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解决情感矛盾。
(2)社团是大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社团的例会、讲座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积极组织和参与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尤其是一些因家庭经济及其他原因带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发掘自身价值、产生自信、调适心理的重要手段。(3)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我发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体性组织,在组织与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大学生需要面对诸多困难,甚至需要独立解决很多复杂问题。显然,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生磨炼意志,增强承受挫折能力,提升心理能量的重要手段。
3.社团榜样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业观具有良好的感染和带动作用
大学生在经历过高中阶段高强度的学习,经历过紧张的高考之后进入到大学,极容易从心理上放松对学业的要求,表现为失去学习目标与动力,无法正确掌握自身学科的学习方法,懒散且不严谨等。如果持续这种状态,成绩低下必将是无法避免的结果,失落感、迷茫感、自卑感、焦虑感、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也很容易侵蚀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极其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与成长成才。社团是大学校园的第二课堂。除部分专门的学习科研类社团能够通过社团活动等方式直接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共同交流学习方法以外,社团榜样对普通社团成员在学业方面的感染和带动也是使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获得学习动力,明确学习目标和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手段。社团榜样是社团文化的主体,因此社团榜样的感染与带动又是社团文化影响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手段。所谓的感染和带动,是个体对某种心理状态下意识的自主服从。在优秀的社团负责人和管理者、成绩卓著的社团活动组织者与参与者指导下,一则社团将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和创新文化,从而对社团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再则社团中的大学生往往会为榜样个体的人格魅力、组织才能、学习能力等所折服,从而主动摆脱消极的学习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业观。事实上,无论是社团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及其组织和参与社团活动中对自身社交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的提升,还是社团榜样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业观的感染和带动,均表明社团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功能的实现是社团群体互动与个体自我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具体说来,社团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是在社团实践平台上,在朋辈之间的群体心理健康互动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心理状态与心理行为逻辑的修正,并最终通过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过程缓解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达到心理健康的目标。换言之,社团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实现是社团文化向大学生个体渗透的过程,更加是个体接受社团文化从而自我内化与积极调整的过程。
三、推动社团文化健康发展,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模式
社团文化作为社团成员在长期的社团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它的形成不是某个社团成员的完美杰作,也不是某个特定活动的产物,而是需要长期的凝聚和积累,在几代社团成员的交替和传承过程中得到发展。正因为如此,才更加有必要着力培育积极向上的社团文化,以此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根基与土壤。
1.增强社团文化主体的文化创造力,丰富社团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社团的存在、运作与发展需要在社团活动中树立创新意识,创造性地开展社团活动。在大学生社团中,社团的发起人、组织者与参与者是社团活动的行为主体,同时也是社团文化的创造与创新主体。推动社团文化的发展创新,需要社团成员,尤其是社团的骨干成员,在社团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等诸方面大胆谋划、推陈出新。另外,社团虽然是大学生自发建立起的基层群体性组织,有其独立发展性,但是社团的发展仍然需要有效的指导和扶持。换言之,社团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除受到社团发起人和主要参与者的文化修养与个性魅力影响外,还会受到指导教师、社团管理者以及所在院校文化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强社团文化主体的文化创造力以丰富社团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不仅需要加强对社团发起人及其主要参与者进行社团文化培育与传承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的培训,需要提高社团指导教师在指导社团文化建设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将社团及其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社会主流文化相融合作为社团管理者工作的基本原则。
2.加大社团核心价值观念的宣传力度,增强社团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有人把学生社团比喻成是一座沟通的桥梁:一头连接的是教师,一头连接的是学生。学生社团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它为高职学生适应新鲜而又陌生的校园生活提供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方式。
高职高专学生社团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高职高专学生社团以其具有的艺术性、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吸引了广大高职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弥补了高职院校课堂教育的不足,对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和塑造健康的学生心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的特点和现状
(一)优势日益明显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社团少则数十个,多则近百个,可分为实践类、公益类、美术类、科技类、体育类五大类别,几乎包含文、理、工、农、医等所有学科门类,而且各社团呈现出明显的专业化倾向。高职院校积极采取措施为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提供支持,搭建平台,拓展空间,对学生社团活动的蓬勃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社团也充分利用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的不断努力,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了大学生品格修养和思想情操,塑造了大学生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文君.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5):82-84.]可以说,学生社团的优势日趋明显。
(二)自发性组织
目前,高职学院学生社团主要是在校学生以业余爱好、生活理念、专业兴趣等共同追求为基础自发性学生组织。作为一种非官方群众组织,学生社团主要内容包括思想理论、专业研究、体育健身、文学艺术、志愿服务等;运作方式上具有十分明显的自发性特征:自发组建、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在活动形式方面则以日常社团内活动和联合组织校园活动为主。
(三)逐步走出校园
从学生社团的活动范围和内容来看,高职高专学生社团活动已不再局限于内部自我封闭循环方式,逐步走出校园,投身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开放式活动。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关于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就要求高职学生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完善知识结构,更应该走出校门,到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中经历风雨,加速自我的社会化进程。
二、学生社团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原因
(一)内部管理薄弱,凝聚力不够
由于部分学生社团成立仓促,加之缺乏自身建设,存在着组织结构不完善、活动开展无计划、内部分工不明确、活动结束无总结等问题,对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而且许多社团活动存在着冷热不均和低水平重复的现象,有些社团为了更多的人气,招收会员无限制条件,来者不拒,使得社团成员层次不一,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凝聚力,发展后劲不足。究其原因,在社团成员“低龄化”趋势是制约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学生在刚入学时,积极性较高,处于新鲜感,一下子就加入了两三个社团。但这种热情和新鲜感并不能保持太久,逐渐懒得参与活动,到大二的时候就全部退出了。[敬菊华,张绍荣.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出路与走向[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968-970.]到了大三,则根本不参加活动,这种“大一进,大二出,大三不参与”现象的存在,使得社团文化的传承出现断档,低年级学生对社团的运作、定位和活动开展,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切又得从头开始。
(二)缺乏必要的指导
虽然在名义上,社团都有指导老师或者团委的挂钩教师,但从整体来看,无论是由团委教师一力承担的社团,还是由专业教师指导的社团,其指导力量都显得十分单薄。仅仅依靠辅导员或团委教师参与管理和指导,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如果由专业教师进行管理和指导,固然可以在技术层面提供更多的帮助,却依然存在着相应的弊端:多数专业教师对活动中涉及的专业问题能给学生提供较好的指导,但对社团的日常管理和具体活动形式问题无法胜任。还有许多指导教师忙于从事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无法抽身,导致这部分指导教师只是挂名而已,而对社团的活动从不参与,更谈不上指导和帮助。另外,还存在一个机制性的原因: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是义务从事的,指导教师无法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这也是导致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配备力量不足的重要原因所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虽然学生对指导教师呼声很高,但实际却事与愿违的局面。
(三)经费不足,场地不够
目前,在广大高职院校中,经费不足、场地不够是制约学生社团发展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的来源主要限于两个方面:收取社团会费和拉赞助,也有极少数的实践类创业社团可获得部分经营性收入,但总体而言,社团每学期活动经费一般不超过1000元。筹资能力上的薄弱,严重限制了社团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如此,在活动场地方面,除极少部分大型社团有固定场地外,绝大部分社团没有固定场所,社团活动时只能临时借用教室或者办公室,很多同学只能站着开会,这给活动策划和社团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也制约着高职院校社团的发展。如此一来,许多专业化的社团则出现了生存困难现象,因为其专业性,是的会员数量有限,会费收纳不足以维持其运营;因为资金和场地的制约,这类社团则无法开展社团活动,对社员成员的吸引力下降,从而导致了有些很有意义和价值的社团无法存活。
(四)缺乏自身社团文化特色
首先,社团发展娱乐化倾向明显,缺乏科技含量。在对某职业技术学院调查得知,娱乐型社团数量占社团总量的比重高达79%,学术研究型和实践型社团仅占21%。[徐峰,郭琳.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4):54-56.]娱乐型社团以志向和爱好为主,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时间,满足了学生的娱乐需要,因而受到了广大高职学生的欢迎。但是,这类社团的活动形式和内容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充斥着功利性和娱乐性。高职院校学生学术研究、实践型社团数量还比较少,质量偏低,但是此类社团更符合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内涵要求,可以提升社团活动的层次,体现出一定的特色。其次,社团活动形式主义严重,内容陈旧。社团活动在组织方面缺乏创新精神,活动内容难免落入俗套,不能真正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对一些社会焦点问题缺乏相应的关注,总是经验性的重复着以前的活动,无法长期吸引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还有一些社团重形式轻内容,重表面热闹,无实质活动。这些现象的出现,使会员在活动中难以提升自身水平,收益不大,进而对社团活动漠不关心。
三、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社团队伍建设
一般来说,社团的发展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团干部和成员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搞好社团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对学生社团干部和骨干力量的选拔、培养和监督。通过个人自学、集中指导等方式,全力打造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的社团队伍,使他们能够掌握组织协调、领导艺术和管理科学等基本知识;采取各种方式选拔有才能、有专长的社团骨干分子,剔除不称职、无作为的社团干部。社团管理部门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投入和管理力度,积极鼓励各种学生社团的成立,扶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大力发展学生社团。要将学生社团活动作为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载体纳入学校整体育人工作之中去。要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组建社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使社团成为广大青年学生增长知识,相互交流,提高觉悟的阵地。要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热情鼓励科技学术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学生社团骨干队伍对社团的发展、凝聚社团内部成员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加强社团管理,抓好队伍建设是重点,拥有一支具备过硬的政治修养、非凡的人格魅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社团队伍才能使学生社团长远发展。
(二)加强社团指导工作
高职院校要以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切入点,加强对社团工作的指导力度,让大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过程中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正确认识自己,并在某些方面得到切实的提升。社团应和指导老师积极合作,保证高职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时能够及时获得帮助和指导,在面临困惑的时候能够得到有效的心理疏导。要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队伍,鼓励并激励校内专业教师担当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同时邀请校外知名人士加入到指导教师队伍中。[孙体楠.试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7(6):168-169.]通过组建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提高社团活动的水平和层次。优秀的指导老师,不仅为社团管理与活动提供必要的专业和经验支持,而且对社团的发展方向及成员思想素质提高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社团建设,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在人力资源与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组织和选拔指导教师队伍,建立聘任、考评和激励制度,通过制度保障,为学生社团配备优秀的专业指导教师,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对社团实行分类指导,提高社团活动的针对性,引导社团向精品质、高水准发展,使社团活动经常化、有序化,使社团持续和谐地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效能。
(三)解决社团发展瓶颈
制约社团发展主要有两大瓶颈:一是资金,二是场地。在解决资金问题方面,高职院校社团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团会员所缴纳的会费,成员越多,会费相应越多,所以帮助社团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是社团生存之根本,也是解决资金问题之关键。同时,学校对学生社团的建设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加大必要的经费投入。针对符合要求的社团,每年给予一定数量的经费补助,针对一些学术性或文化性的社团,予以特别扶持。每年展开社团的活动检阅,进行优秀社团评比,对评选出的优秀社团要给予经费经历,并在场地使用、活动开展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方便同时可以鼓励部分社团大胆地走出校园,寻求社会企业帮助,解决社团经费、场地及硬件设施不足等问题。但拉企业赞助需要社团负责人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社团也需要明确自身能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并做出相应的承诺,最终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双赢。在解决场地问题方面,既要在校内积极争取场地资源,在活动场地有限的情况下,整合资源,提高场地利用率和有效性。同时要挖掘校外资源,利用学校周边环境,创造活动空间。
(四)拓展社团活动范围。
高职院校应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各种学生社团的创办,注重思想、科技、文化、体育、服务等各类学生社团的协调发展,按照“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积极倡导志愿服务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的原则,推动社团的多元化发展,让大学生有充分自由的选择余地,从而更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的多维需求,促进他们的自由全面发展。
1.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
当前,相比于本科类院校,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质量不高,文化建设模式不科学。此外,还有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对校园文化建设引起足够重视,并加入职业元素,人为将其边缘化。
1.1.1校园文化的社团活动缺乏技术技能的体现。大学生社团作为学生业余文化团体组织,被亲切地称为“第二课堂”,其建设成效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最终发展成效。但目前高职院校在进行大学生社团建设时,普遍存在技术技能水平不足问题。以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社团为例,我院社团共百余个,其中专业社团仅为11个,在社团中所占比例为11%,其余均为学生兴趣社团。这从侧面显示了高职学生社团存在专业技能水平低和相关文化教育培训缺失问题。
1.1.2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校园文化中体现不够。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名片,彰显着其办学精神和理念。而校训、校徽、校歌、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是其文化精髓的凝结和体现。在制定校训、校徽和校歌时,学校应该从本校的教育和教学实际出发,突出自身特色,充分发挥这些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但反观一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实际,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学校在制定校训时,其内容过于宽泛,既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没有凸显出本校的办学个性,直接影响了其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我院的校训“知行合一、厚德强技”高度概括了职业教育的技能性特征,同时也体现出了其职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另外,我院还依据本校的历史传承及学院的发展创作了职业技术学院之歌,体现了我院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
1.1.3校园文化中缺少企业文化的渗透。随着高职校企合作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学校和企业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但高职院校和企业间的交往合作多集中在学生能力培养层面,较少涉及文化建设。在文化建设目标的确定上,学校和企业存在一定分歧,学校要求突出理论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企业则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脱节直接影响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性与针对性。高职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培养一线职业应用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创建时,必须合理调整其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使其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相一致。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分偏重理论教育,忽视职业素质内容就容易导致其文化建设的失败。
1.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用
1.2.1示范功能。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通过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和知识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地增强其凝聚力和创造力,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增加其竞争优势。要想更好地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就必须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示范功能,以校园文化中那些积极的精神力量和内容去鼓舞人、影响人、感染人。而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影响极大。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做到知行合一,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其人生方向。
1.2.2约束功能。校园文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得到全体师生成员的认可后,便会对成员产生一种约束与规范作用,引导其积极向上,自觉遵守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的约束作用能够增强师生成员的是非观念,使其明确美丑衡量标准,从而正确处理其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成功化解矛盾。
1.2.3导向与凝聚功能。高职校园文化从形式到内容均体现了其办学要求和发现方向。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影响学生的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并规范和约束其言行。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导向和凝聚功能。这种凝聚功能一旦形成,便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控制力,能够将全校师生成员团结在一起,使其为共同的发展目标而不懈努力和奋斗。高校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明显的职业化色彩,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进行人才培养活动时,必须突出其职业教育特色;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指明了其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使其自觉安排学习活动,不断提升其专业素质。
2学生社团
2.1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内涵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这些社团可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学生社团涉及的主题众多,既包含学术和文艺等方面,也有社会问题等内容。常见的大学生社团主要有书法社、篮球社、美术社、动漫社、曲艺社、课外实践社等。这些社团均属于业余社团,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自发形成。此外,高职院校中还成立了一些专业社团,以达到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水平和综合技能的目的,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欢迎和好评。大学生社团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是高校第二课堂的开辟者和引导者。大学生社团每年以各种积极向上、活泼新颖的社团活动吸引了大批学生。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一方面有效地提升了其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逐步增强了其集体观念,提高了其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2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作用
2.2.1大学生社团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社团的形成和发展有效地补充了课堂教育的不足。学生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社团组织活动,一方面增长知识和见闻;另一方面了解和掌握大量实时资讯,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大学生社团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
2.2.2大学生社团在学生心理成熟、人格完善上具有重要作用。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约有20%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目前,虽然一些高校已经开始认识到大学生心理辅导和教育的重要性,并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总体来看,收效并不显著。而大学生社团作为一种规模性的校内学生组织,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心理过渡时期,并使其人格趋于完善,心理趋于成熟。
2.2.3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近年来,随着高职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学校原有的实训设备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大学生社团的出现则有效弥补了大学生校内实训的功能缺陷。学生们可以通过参与社团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我院连续两届社团节中,从舞台设计、节目彩排、展台摆设到活动经费的来源事无巨细都是各社团齐心协力完成,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更加接近社会。
3高职院校学生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构建
3.1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高职大学生社团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和主体力量,承担着文化建设的重任。因此,大学生社团必须积极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效整合和利用手头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并积极进行主题宣传活动,提高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在日常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高职大学生社团还必须合理安排各项文化建设活动,并制定阶段性发展目标,利用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激励作用和规范作用积极进行职业人才培养。此外,大学生社团还是联系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在优化人才培养环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和谐的校园文化为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奠定基础
不可置疑,校园文化产生于高校学生社团之前校园文化早在学校成立之初进开始出现和形成。而高校学生社团只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各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学生社团的成立和发展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和谐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高校学生社团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在学生社团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社团常会在价值导向、管理机制建设、文化创建等方面出现问题,直接影响了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一些社团由于人员流动性过大,导致社团内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呈现出松散、缺乏组织、管理不到位的状态。对此,高职大学生社团应该不断完善自身建设,积极解决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3.3高职院校学生社团与校园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问题一:文化特色淡薄。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新和特色,趋同化发展使得不同学校的特色难以得到发挥。各学校所固有的历史渊源、发展趋势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问题二:社会环境干扰。近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的不良思想不同程度上侵蚀着师生的思想,并进一步体现在办学上,使得部分老师、学生只看重专业名气,而忽略了专业本身所富含的价值。问题三:传统色彩浓重。校园文化是现代化教育的缩影,现代化的教育要时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传统文化是当时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在时代日益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紧跟潮流、推陈出新,才能不断吸收先进文化的精华,更好的培育一代新人问题四:保守性明显。现代大学相对来说存在于一个比较封闭的圈子之中,与社会有一定的脱节。学校还是以自身为主体,难以将自己的基础设施等与外界分享,走出去的机会也不多。校园活动作为校园文化中最活跃分子,很难有机会走出去想社会公众进行传播和普及,校园文化的封闭式现状,完全有悖于校园文化开放式要求。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由
2.1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不清,规划不够
在很多高校,校园文化被割裂,不论是文娱活动还是福利性、公益性组织活动,抑或是文化设施建设都仅仅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而不能把它当成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本身是一种涵盖面很广的概念,高校文化包括高校历史渊源、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学风、校园文化活动等多方面的内容。基于目前现状,高校校园文化抓药偏向于娱乐性的校园活动,把校园活动狭隘的等同于校园文化来发展是不科学的,而且没有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使得校园文化在高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难以得到发挥。
2.2不能辨证地对待外来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完全拒绝外来文化,认为外来文化都是腐朽的文化,这种传统封闭的思想使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状态受到遏制,致使人的思想固化,丧失思维活力,从而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多样性的培养。另一钟是全盘西化,抛弃传统文化,崇洋,致使部分师生崇尚中挂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薄弱。
2.3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不完善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精神指引,在高校的发展建设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一个严谨的、正规的组织机构,对于合理的发展校园文化有很大的影响。现阶段,各大高校着重把着眼点放在了学科建设、生源发展当中,而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经验,更缺乏重视。仅仅作为一个顺带的工作,就难以将校园文化统筹于在整体办学方面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难以行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效应。
2.4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太少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长期的高校发展中并没有被放在一个显著的位置。在发展过程中只是按照已有的思维模式按部就班。显少有人对校园文化建设领域进行理论研究,把它由实践转向理论层面,进行科学化,再指导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各大高校都在争先恐后的开展自己的文化建设,但也只是流于表面,缺乏对其内在的研究和规律性认识,阻碍了其积极、健康发展。在物质文化日益活跃的今天,师生的思想得到的很大的解放,他们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是都是在个人想法的基础实施,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很难得到较大的发展,绝大多数浮于表面。更有甚者只是为了表现自己,集体意识淡薄。种种问题表明,加强在校园文化建设领域的研究,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满足师生发展的共同要求迫在眉睫。
3体育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3.1体育社团有助于校园文化特色的建设
现今,各高校在发展校园文化的时候,主要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仍然局限于发展文娱类活动,大力加强传统社团建设,体育社团作为作为社团的一种,既具有一半社团所具备的吸引学生的关注、引导学生多元化发展,更具有体育社团本身所具备的特性,如融合体育锻炼和娱乐身心为一体,综合素质发展和经济效益与一体。体育社团的新兴和发展不仅使得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权利,也使得校园文化不再是以往的单一和平淡,体育社团的发展,让学生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让校园文化更具有实质性的特色,在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上也起着不容小视的作用。
3.2体育社团有助于加强校园文化中的现代意识
现在有许多高校中,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很好,但是并没有与精神文化相结合,校园文化的传统色彩过于浓厚,使得这种校园精神文化失去了意义和光泽,那么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就成为现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与时俱进的建设校园文化,才能满足学生以及社会的精神需求。在新形势下,全国上下已经将体育发展领域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点,体育事业、体育产业越来越被重视,体育社团这一具有时代性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在加强校园文化发展、推动校园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发挥着重要作用。
3.3体育社团有助于校园文化开放性的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方针,以服从和服务学校中心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出发点,以育人为根本目标,努力构建符合时展要求,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具有实效的,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系。学生社团作为青年以相同或相似的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注重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社团的德育功效,活跃校园生活,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的探索中,从学生需要出发,倡导学生自发成立一些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民间组织,把兴趣转化为动力,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让社团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社团自我意识的摇篮,自主发展的舞台,自我的阵地
学生社团作为青年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成为青年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在激发的“自主潜能”,强生的“自我意识”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是青年进行“自我”的有效途径。因此在社团建设中要突出体现一个“自”字。
1、“变官办为民办”,激发的“自主潜能”,强生的“自我意识”。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因此,学生作为社团建设的主体,学校在成立社团时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体现学生的特长,信念,突出的需要。
很长时间以来,学生社团极其化身“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组织建设中,一直存在着一种倒挂,往往是老师组织,学生参加,通过建立“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制度,确保社团的顺利开展。社团类型的确定往往因老师工作和教学的需要而定,在这些社团中选择参加学校并进行人员调配以确保社团的“生命”,指导提出活动意见,只需按要求参与,而往往“获奖”的,“表现”的,“指导”的总还是集中的“特长生”。所以往往使社团形式单一化,大多数同学对社团缺乏积极性,制约了社团的健康发展。
“变官办为民办”,社团建设由“自上而下”转为“自下而上”,打破原有的组织,制定教学,发动学生参与的“第二课堂”形式,建立学生“业余社团”。针对学生自身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展示的欲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建业余社团,变“教师需要”为“学生需要”,从学生从自身发展的需要,自己的特长、爱好和兴趣出发,来确定组织合种社团,开展哪些活动,需要谁来参加,邀请谁来指导等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保证了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在创建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潜能”,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了“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
2、学生社团是青年自主发展的舞台。
社团建设要注意形成社团特点,发掘社员的个人潜能,突出学生的个人特长,为青年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一方舞台。因此在社团建设的众多事务中,教师应走回幕后,处于指导位置,把更多的“自”交给了学生,让青年担当起处理社团事务,决定发展目标,实施发展,调整等一系列的工作。通过尝试,让学生感觉到:“以前没有做到的现在做到了”,“经过努力可以有更大的提高和进步”,“成功在于尝试”……使对自身潜能的开发充满兴趣,对自身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3、学生社团是青年自我的阵地。
业余社团的建立,更多的让学生自主的来完成一项“事业”,让青年学生在工作中感受“付出与收获”,尝试“成功与挫折”,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良好品质;在创造性的工作中,体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培养脚踏实地的良好作风;在集体生活中感受“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正确认识“自身成长与集体的关系”;学生更加关心社团的成长和发展,主动的去想办法,出主意,在交流中体会“竞争与合作”,培养了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二、社团青年了解社会的窗口,服务社会的通道,社会意识形成的催化剂
学生社团是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是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通道,是学生适应社会,促进社会意识形成的催化剂。因此,在社团建设的形式和方式上,应注意社团的开放性,向社会拓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接触社会,感受社会,服务社会的同时,强化青年的社会意识。
三、社团-校园文化建设的常青树
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棵常青树,在不同的时期都对青年的发展起到来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作为一个组织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因此,社团建设中,我们应该把握:
1、把握时代性,强化导向性
把握社团建设的时代性特点,强化社团建设的导向。社团建设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在融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侧重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通过在社团活动中对渗透做人的教育、合作精神教育、奋斗精神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互助协作精神、勇于进取的品质和的思维方式以及高品位的文化素养,从而从根本上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原则性,突出多元性
社团建设无论采用何种形式,育人宗旨必须始终坚持,不能改变。在把握社团建设的学识性,专业性,娱乐性的同时,还必须从、教师、学校、社会等多元因素综合考虑,增强社团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